一、中华传统文化之时代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崔乐泉,刘兰[1](2022)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的中国体育文化主体是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而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又深受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明等多方面的合力影响,那么如何在当下实现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双创")。这已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时代议题。运用文献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双创"的内涵和基本原则进行分析,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以及时代逻辑几个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双创"的内在逻辑进行了梳理,认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要坚持"双创"的基本原则,与时俱进地诠释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将其特质凝练和展现出来,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双创"的体制与机制,进一步挖掘其时代价值、提炼其具有国际传播意义的文化精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互鉴,为建成文化强国与体育强国进一步筑基。
冯刚,鲁力[2](2022)在《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理论蕴涵》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的雄伟气魄、政治家的高瞻远瞩,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站在时代前沿,以历史的眼光、世界的视野,从人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高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新论断新论述。首先,从个人、社会、国家和人类四个层面,高度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理论价值、时代价值和实践价值;其次,从各个方面指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最后,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内在理路、基本原则和现实路径。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标志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大飞跃、大突破。
刘煜昊,熊琰,宋协娜[3](2021)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实根基》文中研究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历史性命题,又是一个时代性命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文化支撑,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展现为新的形态。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铸就新时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陈成玉[4](2021)在《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认为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承载着提升人们道德水平及社会文明程度的重大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道德建设,从毛泽东“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等道德原则要求的提出,到邓小平“四有新人”、江泽民“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及胡锦涛“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到习近平“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无不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遵循。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使我们充分认识到:道德建设极大地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成效,如果不能抓好道德建设或背离其发展方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其他建设效果必将大打折扣。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多次谈到道德建设,并以“引领”“支撑”“保证”等词语形容道德,凸显了道德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本论文以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为主题,以道德建设为主线,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文本研究与资料分析等研究方法,围绕“为什么要对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进行研究”“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有哪些内容、特色及价值”“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等问题,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论述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主要从现实境遇、理论基础及形成脉络三个方面展开,其中,现实境遇主要包括思想领域各种社会思潮和错误论调的泛起、资产阶级道德的不断渗透和侵袭、中华传统美德遭受冲击及各种道德问题的出现;理论基础主要有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理论、列宁的社会主义道德学说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建设理论;而其形成脉络可作萌芽阶段、初步形成阶段、发展阶段的大致划分。其次,阐述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内容架构。该部分从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传统美德、社会主义道德四个方面的论述展开,不仅系统回答了当前要对哪些道德予以加强建设及为什么要对其加强建设等问题,而且对四个主要方面在道德建设中的地位作用进行了阐释。再次,对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与本质要求进行提炼总结。就理论特色而言,该重要论述呈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性相统一、广泛性和层次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基本特征以及思维系统化、内容大众化、方式生活化、视野国际化等鲜明特色;在本质要求上,“四个要求、三个理念、四个指向”贯穿该重要论述的始终,为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落实提供了原则指向。复次,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重要贡献和价值意蕴。从重要贡献来看,该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新时代道德建设的实践指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保障;就价值意蕴看,该重要论述不仅蕴含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价值标准,而且体现出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为建立健全新时代道德建设评价标准体系提供了重要遵循。最后,就如何践行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展开探讨。这部分重点阐述新时代贯彻落实该重要论述的主要路径,具体从加强理想信念建设、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抓住“最大公约数”等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如批判错误社会思潮及论调、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遵循“双创”原则方针、加强道德教育引导、提升德法合治能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以及发挥制度保障作用,等等。
李慧娟[5](2021)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对于国家实现强盛、民族走向复兴意义重大。文化自信直接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文化自信是一个历史命题、时代课题、实践问题,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转变,将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进行系统梳理,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有效整合,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相关问题。概念的明晰是进行研究的基石。逐层分析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明确基本概念区别与联系。文化自信强调文化主体对客体的肯定与认同。一般来说,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深刻认知和充分肯定,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秉持的坚定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其基本内容来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革命文化、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就自信主体而言,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的文化自信;就其定位来讲,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厘清基本概念,为深入研究奠定坚实学理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其深厚的思想来源和理论根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代共产党人关于文化问题的相关论述,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根基深厚。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察世情,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升话语权,维护国家安全,共建世界家园,坚定文化自信,道阻且长。观国情,中国要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塔西陀陷阱”“修昔底德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的基础上,坚定文化自信,行稳致远。看党情,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四种考验”,需抵御“四种危险”,增强“四种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党的领导下提升文化软实力,树立文明大国形象,使命艰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为文化自信的形成奠定深厚的实践基础。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萌芽、提出、形成、成熟、继续发展等阶段,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坐标体系清晰呈现。以整体思维为主导,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整体构成、基本内容、重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探索坚定文化自信的基本路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建设,引领文化复兴,只有让文化创新传承,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有更为深层的实践指向,最终要落脚到基本路径上来。第一,从源头入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向纵深发展。第二,深入价值观自信这一核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第三,以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意识形态为着眼点,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教育,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第四,从提升整体文化软实力的维度,改革文化体制,建设文化强国。第五,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加强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形成从内生动力到外在动力的文化自信构建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作为重大的时代课题意义重大。从理论角度来看,是对马克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根基。从现实意义来看,定位于个人、国家、民族三个层面,事关人民多样化文化需要满足,事关文化强国建设、事关民族文化复兴。从世界发展角度来看,有利于融合世界文明,展现多元文化,为解决世界范围内的赤字、危机,提供中国方案,实现“美美与共”,共建人类家园,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秉承问题意识、坚持科学方法、不忘初心、坚守正道。从民族文化复兴的高度、文化强国建设的维度、民众文化自信增强的角度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紧迫性,为全面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曹苗[6](2021)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兼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极为丰富,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规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根本价值追求,是中华文化的显着标志和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核心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要求,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丰富资源,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需求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当今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外部条件。
李庚香[7](2021)在《从一个“相结合”到两个“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性探析》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七一"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的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深刻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和作用的全新认识,极大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方向、新内涵、新空间。从一个"相结合"到两个"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阶段、新高度、新深度、新领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飞跃,具有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导向、深厚的思想内涵、深远的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行"是在一个"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中得到检验的;一个"相结合"内在地包含了两个"相结合","中国共产党能"是两个"相结合"共同淬炼而成的;深化两个"相结合"是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根本要求。深化对这一论断的理解把握和实践自觉,需要做到:更加自觉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蓄精神动力;正确处理"老祖宗"和"老祖先"的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提供更坚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精神支撑;深刻记取苏共解散、苏联解体的惨痛教训,建设有引领力和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构筑中华民族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命运共同体提供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的精神纽带;自觉和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文明交流互鉴论有效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文明冲突论,筑牢中华文明根基。
李道涵[8](2021)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拓展就业与提高文化软实力双赢》文中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文化的发展,既需要物质基础的保障,也需要精神层面的认可,而二者的提供者是人,因此,文化的发展需要满足人的需求,即民生需求。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历史场域中的内容,受时代发展的影响,逐渐暴露其历史局限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要通过时代化的新方式进行转化,以满足民生需要。其中,发展就业作为民生的刚需,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结合后,既可以拓展就业新机遇,也可以提高文化软实力,实现双赢局面。
周天伦,冯晓丽[9](2021)在《“微时代”背景下中华传统武术精神发展的新境遇与路径选择》文中研究表明"微时代"的兴起对中华传统武术精神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发现中华传统武术精神存在断层、传播力度受阻及发展不均等问题。文章旨在以"微时代"背景下中华传统武术精神传播与发展的困境为逻辑起点,总结我国传统武术精神传播中的障碍。并针对以上困境对其在"微时代"背景下传播与发展路径进行探究。
张璐,许烨[10](2021)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道德素养。传承过程应遵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民为中心、以实践为导向、具备国际视野、批判继承传统的原则。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仍然面临一些困境:从主体来看,政府包揽过多、社会参与度低,且协同不够;从客体来看,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缺乏;从内容来看,对与时代要求紧密结合的内容发掘和阐释不到位;从方式和手段来看,相对单一且滞后;从保障系统来看,机制和制度保障不力。为此,应当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构建多元协同合作的主体体系;着力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加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全面加强研究阐释,形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传承发展内容;重点利用现代化信息化资源,丰富并创新传承发展方式和手段;多方探索并确立制度,建立健全传承发展保障系统。
二、中华传统文化之时代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华传统文化之时代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双创”的内涵与基本原则 |
1.1“双创”的内涵 |
1.2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双创”的基本原则 |
1.2.1 不忘根本,深入挖掘与诠释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时代内涵 |
1.2.2 吸收外来文化精华,辩证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
1.2.3 面向未来,明确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转化与发展的主旨 |
2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双创”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
2.1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双创”的内在逻辑 |
2.1.1 理论逻辑 |
2.1.2 历史逻辑 |
2.1.3 实践逻辑 |
2.1.4 时代逻辑 |
2.2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双创”的实践路径 |
2.2.1 与时俱进地诠释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内涵 |
2.2.2 创造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新形态 |
2.2.3 构建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双创”的体制与机制 |
2.2.4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互鉴 |
3 结束语 |
(2)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理论蕴涵(论文提纲范文)
一 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思想渊源 |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思想 |
二 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主要内涵 |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价值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 |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 |
三 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现实价值 |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实根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文化支撑 |
(一)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才有强大生命力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内在契合性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的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展现为新的形态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
(二)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红色文化形态 |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代文化形态 |
三、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铸就新时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
(一)在认识和把握历史大势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
(二)在解决问题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
(三)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
(4)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一)理想信念 |
(二)爱国主义 |
(三)中华传统美德 |
(四)社会主义道德 |
(五)道德建设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境遇 |
一、思想领域各种社会思潮和错误论调的泛起 |
二、资产阶级道德的渗透和侵袭 |
三、中华传统美德遭受冲击及各种道德问题的出现 |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理论 |
二、列宁的社会主义道德学说 |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建设理论 |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形成脉络 |
一、萌芽阶段:十八大以前 |
二、初步形成阶段:十八大至十九大 |
三、发展阶段:十九大之后 |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内容构架 |
第一节 理想信念:道德建设的“定盘星” |
一、将“理想信念”提升到“精神之钙”“总开关”的战略高度 |
二、赋予理想信念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
三、将理想信念教育与“中国梦”相结合 |
四、提出理想信念的客观衡量标准 |
第二节 爱国主义:道德建设的“主旋律” |
一、爱国主义的本质体现: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
二、爱国主义的国际视野:“家国情怀”之外兼具“人类关怀” |
三、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四、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永恒主题 |
第三节 中华传统美德:道德建设的“精神根脉” |
一、将中华传统美德当成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
二、拓展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富内涵 |
三、形塑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
四、“双创”:中华传统美德继承弘扬的原则方针 |
第四节 社会主义道德:道德建设的“重要工程” |
一、将社会主义道德提升至“兴国立人”的战略位置 |
二、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三、德法并举提升社会主义道德水平 |
四、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和本质要求 |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 |
一、基本特征:“四个统一” |
(一)民族性和时代性统一 |
(二)广泛性和层次性统一 |
(三)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 |
(四)继承性和创新性统一 |
二、鲜明特色:“四化” |
(一)思维系统化 |
(二)内容大众化 |
(三)方式生活化 |
(四)视野国际化 |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本质要求 |
一、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四个要求” |
(一)坚持对中华传统美德批判地继承弘扬是基本要求 |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核心要求 |
(三)占领网络道德建设新阵地、提升道德传播能力是重要要求 |
(四)加强党对道德建设的领导是根本要求 |
二、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三个理念” |
(一)“最大公约数”理念 |
(二)“协同育人”理念 |
(三)“弘扬正能量”理念 |
三、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四个指向” |
(一)加强顶层规划,明确道德建设的战略地位 |
(二)强调全方位,科学谋划推进创新 |
(三)关注多层次,循序渐进提升育人实效 |
(四)注重宽领域,各战线多场域协同发力 |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重要贡献和价值意蕴 |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重要贡献 |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
(一)对马克思列宁主义道德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
(二)对中国共产党道德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
二、新时代推进道德建设的实践指南 |
(一)深化了党对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 |
(二)拓展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理念 |
(三)揭开了新时代道德建设的新篇章 |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有力保障 |
(一)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道路指引 |
(二)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精神支撑 |
(三)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力量泉源 |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
一、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价值标准 |
(一)人民对美好道德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 |
(二)人民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体 |
(三)人民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工作的最终评判者 |
二、蕴含了集体主义的价值原则 |
(一)强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
(二)体现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 |
三、蕴含道德建设实效性的价值评判标准 |
(一)蕴含了对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评判标准 |
(二)体现了领导干部的政德标准 |
(三)包含了教师的师德标准 |
(四)强调了青少年的道德标准 |
第五章 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路径 |
第一节 加强理想信念建设,把握道德建设的方向 |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学习 |
二、加强对理想信念渺茫论、共产主义过时论等思潮的批判力度 |
三、区分对象进行有层次有重点的理想信念教育 |
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实践中践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
第二节 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推进道德建设深入发展 |
一、教育引导人民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历史和文化 |
二、通过“两个共同体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
三、抓住重点对象并注重发挥仪式礼仪的爱国育人作用 |
四、疏堵结合营造爱国主义精神弘扬的良好社会氛围 |
第三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赋予道德建设以深厚的精神滋养 |
一、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
二、在遵循“双创”方针下推进中华传统美德继承弘扬 |
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推进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弘扬 |
四、以家庭美德建设和世界美德传播推动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弘扬 |
第四节 抓住“最大公约数”,增强道德建设的践行成效 |
一、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二、以个人品德建设为重要着力点开启公民道德建设新征程 |
三、注重发挥重点阵地和群体的道德育人作用 |
四、在国家治理中推动法治和德治协同发展、相得益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的方法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化自信概念界定 |
2.1 文化的界定 |
2.1.1 文化的含义 |
2.1.2 文化的分类 |
2.1.3 文化的功能 |
2.2 自信的界定 |
2.2.1 自信的词源 |
2.2.2 自信的含义 |
2.3 文化自信的界定 |
2.3.1 文化自信 |
2.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
2.3.3 文化自信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辨析 |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形成与发展 |
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理论基础 |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思想 |
3.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3.1.3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文化的论述 |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时代背景 |
3.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面临的世情 |
3.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面临的国情 |
3.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面临的党情 |
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实践基础 |
3.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经济基础 |
3.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政治基础 |
3.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文化成就 |
3.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民生根基 |
3.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的绿色底蕴 |
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形成发展过程 |
3.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萌芽阶段 |
3.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确立阶段 |
3.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完善阶段 |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特征 |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整体构成 |
4.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主体 |
4.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对象 |
4.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中介 |
4.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目标 |
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内容 |
4.2.1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
4.2.2 对革命文化自信 |
4.2.3 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 |
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特征 |
4.3.1 科学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
4.3.2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
4.3.3 时代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
第五章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路径 |
5.1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
5.1.1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立论依据 |
5.1.2 挖掘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5.1.3 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5.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5.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精神体现 |
5.2.2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
5.2.3 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建设 |
5.3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
5.3.1 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之基 |
5.3.2 秉承正确原则,做好宣传工作 |
5.3.3 巩固意识形态阵地,把握主动权 |
5.4 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5.4.1 夯实文化软实力的根基 |
5.4.2 讲好中国故事 |
5.4.3 树立国家形象 |
5.4.4 提高国际话语权 |
5.5 吸收借鉴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 |
5.5.1 推动中西文化交流融合 |
5.5.2 摒弃错误思想和观念 |
5.5.3 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 |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意义 |
6.1.1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
6.1.2 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
6.1.3 巩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根基 |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实践意义 |
6.2.1 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向往 |
6.2.2 更好推动建设文化强国 |
6.2.3 更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 |
6.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世界意义 |
6.3.1 有利于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 |
6.3.2 有助于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
6.3.3 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兼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规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显着标志 |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根本价值追求 |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规定了传统中国的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显着特征 |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 |
(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立足世界的坚实根基和核心支柱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要求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要求 |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
三、当前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需要把握好的几个理论问题 |
(一)当前扎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利条件 |
1.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丰富资源 |
2.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需求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强大动力 |
3.当今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外部条件 |
(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准确把握几个理论问题 |
1.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华文化的特性 |
2.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中保持中华文化的特性 |
3.培养以中华文化主体意识为核心理念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
4.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必须力戒文化建设形式主义 |
(7)从一个“相结合”到两个“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性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主义行”是在一个“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中得到检验的 |
二、一个“相结合”内在地包含了两个“相结合”,“中国共产党能”是两个“相结合”共同淬炼而成的 |
三、深化两个“相结合”是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根本要求 |
(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拓展就业与提高文化软实力双赢(论文提纲范文)
传统与现代碰撞下的新发展 |
拓展就业新机遇和提高文化软实力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的意义 |
(9)“微时代”背景下中华传统武术精神发展的新境遇与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微时代”的内涵与时代特征 |
1.1 “微时代”的内涵 |
1.2 “微时代”的文化传播特点 |
(1)裂变性。 |
(2)碎片化。 |
(3)时效性。 |
2 中华传统武术精神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分析 |
2.1 因时而新:推动传统武术精神传播与时俱进的现实之需 |
2.2 因势而进:把握传统武术精神形势变化的必然要求 |
3 “微时代”背景下中华传统武术精神的现实境遇 |
3.1 “微时代”兴起,冲击中华传统武术精神的发展 |
3.2 受全球化冲击,中华传统武术精神处境艰难 |
3.3 过度商业化加重中华传统武术精神异化危机 |
4 “微时代”背景下中华传统武术精神应对挑战的路径选择 |
4.1 以中华传统武术精神题材,制作微电影、微视频进行推广 |
4.2 整合中华传统武术精神传播资源,创新传播新形式 |
4.3 建构监测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力度,提高传播质量 |
(10)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基本精神 |
(一)文化及传统文化的内涵 |
(二)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基本精神 |
(三)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
二、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大意义 |
(一)有利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
(二)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三)有利于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道德素养 |
三、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应遵循的原则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三)坚持实践导向 |
(四)具备国际视野 |
(五)批判继承传统 |
四、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
(一)从传承发展的主体来看,政府包揽过多、社会参与度低、协同不够 |
(二)从传承的客体来看,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不足 |
(三)从传承的内容来看,对与时代要求紧密结合的内容发掘和阐释不到位 |
(四)从传承的方式和手段来看,方式和手段相对单一且滞后 |
(五)从传承的保障系统来看,机制和制度保障不力 |
五、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对策和路径 |
(一)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创造性,构建多元协同合作的传承发展体系 |
(二)着力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加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 |
(三)全面加强研究阐释,形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传承发展内容 |
(四)重点利用现代化信息化资源,丰富并创新传承发展方式和手段 |
(五)多方探索并确立制度,建立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保障系统 |
四、中华传统文化之时代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J]. 崔乐泉,刘兰.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2(01)
- [2]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理论蕴涵[J]. 冯刚,鲁力.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1)
-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实根基[J]. 刘煜昊,熊琰,宋协娜. 人文天下, 2021(12)
- [4]习近平关于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研究[D]. 陈成玉.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5]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D]. 李慧娟. 河北大学, 2021
-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兼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J]. 曹苗. 理论探讨, 2021(06)
- [7]从一个“相结合”到两个“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性探析[J]. 李庚香. 领导科学, 2021(19)
- [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拓展就业与提高文化软实力双赢[J]. 李道涵. 民生周刊, 2021(20)
- [9]“微时代”背景下中华传统武术精神发展的新境遇与路径选择[J]. 周天伦,冯晓丽. 武术研究, 2021(09)
- [10]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研究[J]. 张璐,许烨.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