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号波形在同轴电缆中的传输(论文文献综述)
秦风,高原,马弘舸[1](2021)在《高置信度强电磁脉冲环境测试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高置信度强电磁脉冲环境测试技术,作为强电磁脉冲研究领域的重要基础共性技术,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外科研人员的高度关注。主要从天线(传感器)、链路信号传输畸变补偿等方面系统回顾当前高置信度强电磁脉冲环境测试技术研究进展,并结合强电磁脉冲环境生成技术、效应与防护研究发展趋势,阐述强电磁脉冲环境测试面临的挑战,并对高置信度强电磁脉冲环境测试技术发展进行初浅展望,以期为强电磁脉冲技术领域科研人员提供借鉴、参考。
陈广森,秦风,高原[2](2021)在《基于维纳滤波的同轴电缆脉冲信号传输畸变补偿研究》文中认为由于同轴电缆的低通传输特性,脉冲信号在同轴电缆中传输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畸变,并且畸变程度会随着脉冲信号频率、带宽以及传输距离的增加而增大。创新性地将图像处理领域中的一种图像复原方法—维纳滤波法应用于脉冲信号同轴电缆传输畸变补偿,仅利用同轴电缆的S参数和输出信号即可完成输入信号的重构。并以10 m同轴电缆为对象,采用该方法分别对双指数脉冲信号、高斯调制脉冲信号、调制方波信号进行传输畸变补偿。结果表明:对于不同样式的信号,该方法均具有优异的补偿性能;并且,与工程上常用的衰减补偿法相比,该方法不仅补偿精度高,还具有高的计算效率,在同轴电缆脉冲信号传输畸变补偿中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李杰,王应芬,李家保,杨志华,肖文静,李想[3](2021)在《基于环形拓扑的变电站局放监测定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局部放电检测是电力设备绝缘状况监测和诊断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对于变电站设备的局部放电检测和定位主要针对变压器、开关柜等单一设备进行的,所需费用较高,检测效率低,且工作量大。为此,文中提出一种基于环形拓扑结构的变电站局放监测方法,单个设备上仅安装UHF监测终端,将监测终端挂接在环形信号线上,利用局放信号经环形信号线双向传输到信号采集系统的时间差来定位,使用一套监测装置即可实现变电站多个设备的局放监测和初步定位。文中从UHF信号在同轴电缆中衰减特性的研究入手,利用环形拓扑结构的局放监测系统,并搭建局部放电试验平台进行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基于环形拓扑结构的变电站局放检测方法可以实现局部放电信号的检测以及局放源的初步定位,且便于推广与应用。
马小虎[4](2021)在《基于频域阻抗谱的电缆局部缺陷检测有效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缆对于电能以及通讯信号等的传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会因局部老化或破损等缺陷加速绝缘性能的下降,甚至引发绝缘故障。电缆局部缺陷主要有因高温、强电场、水分侵入腐蚀、射线辐射等因素引起的老化,以及外部机械力拉伸、划伤、挤压以及外物刺入等造成的形变破损。电缆故障检测定位方法主要有阻抗电桥法、行波测距法和局部放电在线检测法等,但阻抗法现场操作复杂,行波法对缺陷段阻抗不匹配程度要求较高,局部放电信号一般比较微弱,传播路径复杂以及某些缺陷并不会发生局部放电。因此,目前的电缆局部缺陷检测方法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国内外已有部分学者对基于电缆频域阻抗谱的局部缺陷诊断方法开展了研究,为电缆局部缺陷检测开拓了新的方向。本文在目前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了基于频域阻抗谱的电缆局部老化、破损及受潮等缺陷检测定位的相关研究,深入探讨了该方法对于不同类型和程度局部破损缺陷检测的有效性,主要内容如下:根据传输线理论建立了电缆频域分布参数模型,获得了电缆首端频域阻抗谱和反射系数谱的解析计算模型。仿真分析了 100kHz~120MHz频带下的电缆频域阻抗谱的特征,阻抗谱随着频率的升高周期性地衰减振荡,并在谐振点幅值出现极大值,含有缺陷的反射系数谱以正常反射系数谱曲线为中心周期性波动,这些点能够敏感地反映电缆参数信息,表明该方法对电缆缺陷检测具有可行性。分别基于电缆绝缘复介电常数ε=ε1-jε2和屏蔽层破损系数k1、破损互感系数k2、破损容性系数k3构建了含有局部缺陷的电缆首端反射系数谱仿真模型。利用快速傅里叶反变换(IFFT)从电缆首端反射系数谱实部提取等效时间分量2l/v,进而实现电缆局部缺陷的检测定位,某一长度电缆的缺陷定位取决于频带范围和采样有效点数,随着缺陷程度的加重,定位结果有明显的提升。搭建了基于电缆首端频域反射系数谱的局部缺陷检测定位的实验平台,对4根长度为9.9m的聚乙烯(PE)同轴射频电缆和1根长度为60m的YJV-8.7/15kV-1×35mm2XLPE电力电缆开展了局部破损及受潮缺陷的实验。利用陡脉冲发生器和示波器测量了电缆波速,通过改变频带范围、采样点数、信号强度以及设置多个位置不同程度的缺陷探究了本文方法对电缆缺陷检测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电缆局部破损及受潮缺陷的准确定位,定位效果由频带范围和有效点数决定,提高测量频带可以增加有效点数。当满足最低频带和有效点数要求时,增加采样点数能有效提升定位效果。局部缺陷越严重,距离首端的距离越近,定位结果越明显。
梁艋[5](2021)在《基于改进时频域反射电缆缺陷定位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徐策[6](2021)在《基于陡波检测的GIL故障定位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Gas Insulated Transmission Lines,GIL)设备具有距离长、全封闭的特点,一旦其发生放电故障,难以快速准确发现故障位置。现有的GIL故障检测及故障定位技术实施难度大,定位成本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陡波检测的GIL故障定位系统。该系统由外部非接触式陡波传感器、信号传输线、信号采集装置、信号远程传输系统及基于电磁信号的光纤同步触发系统组成。该测量系统具有频带宽、安装方便、性能可靠等特点,满足陡波检测及故障定位的需求。首先,介绍了外部非接触式陡波传感器的测量原理,搭建了测量系统的等效电路模型,并对测量系统的频率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标定实验。传感器基于电容分压原理。本研究将传感器测量电极与低压臂电容整合到一块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上,有效缩小了传感器的尺寸,降低了分压器中引线上的杂散电感,避免了测量系统的高频谐振。分析了测量系统的等效电路模型,确定系统低频截止频率取决于低压臂电容与后端电路等效阻抗,高频截止频率取决于低压臂电容及其寄生电感。在实验室开展了频率响应标定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研制传感器±3 dB范围内带宽为5 Hz~95 MHz,满足陡波信号的测量要求。其次,介绍了双端法故障定位原理,分析掌握了定位误差影响因素。搭建了模拟定位试验平台,开展了基于GPS时间同步设备的故障定位模拟实验。双端法故障定位基本原理是测量故障信号到达两端传感器的时间差。模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GPS时间同步设备引发的双端法故障定位误差为8.49 m~20.00 m,影响定位精度的因素为波头变缓引起的时间误差以及GPS时间同步设备的时间误差。针对GPS时间同步设备造价高昂,在短距离GIL设备故障定位时造成定位误差较大的问题,本研究开发了基于电磁信号的光纤同步触发系统。测试结果表明,所研制系统引发的双端法故障定位误差为0.78±0.50 m。最后,采用所研制的基于陡波检测的GIL故障定位系统在国内某超高压试验基地开展了故障定位测试,通过设计沿面闪络与气隙击穿两种绝缘故障类型来模拟现场故障,验证了故障定位系统的可靠性。进一步地,在国内四个500 kV变电站开展了实际测量,使用隔离开关操作产生的特快速暂态过电压(Very Fast Transient Overvoltage,VFTO)信号模拟故障陡波信号,对其放电位置进行了定位。结果表明所研制系统定位误差小于1.90 m。
张红兵[7](2021)在《基于线阵UHF传感器的开关柜局放在线检测定位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局部放电(Partial discharge,PD)是高压电气设备绝缘劣化的重要表征,同时也是造成设备最终发生绝缘击穿的重要原因。因此对局部放电源进行检测与定位是一种避免绝缘击穿故障的有效手段,可减少配电设备的故障概率。高压开关柜作为电力系统中的关键组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输电配电网络,承担着开合、控制和保护用电设备的作用,其运行可靠性直接影响着电力系统供电质量及安全性能。对开关柜进行局部放电在线检测及定位,可以及时发现故障及隐患,对于巡检人员做进一步检修具有指导意义。特高频(Ultra-high frequency,UHF)电磁波检测局部放电的方法具有检测频率高,外界干扰信号小等明显的优点,可以实现对高压开关柜局部放电源的检测和定位。本文针对传统开关柜局部放电定位中采样率要求较高,数据量存储大、设备采集通道受限、传播特性未知的问题,并结合开关柜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的特点,提出一种全新的基于UHF传感器阵列的局部放电在线检测与定位系统。该系统利用同轴电缆将传感器串联组成线性阵列,并利用包络检波电路对UHF局部放电信号进行降频处理,最终进行互相关时延估计分析实现对局部放电信号源的定位,实现了双通道对多面开关柜进行局部放电检测与定位的目的。本文通过对同轴电缆传播速度及衰减特性进行仿真实验分析,然后针对局部放电UHF信号的特点对包络检波电路进行设计,并对所设计的电路进行了性能测试分析。最终设计了阵列式局部放电在线检测定位系统,并在实验室对该套系统进行了局部放电检测定位实验。其结果证明该套系统能够同时对8面开关柜进行局部放电检测与定位,最大计算误差为0.557m,且具有可扩展性。最终证明该套系统能够满足开关柜局部放电信号在线检测与定位的要求,为该套系统的现场运用奠定了基础。
陈希维[8](2020)在《池式钠冷快堆池内核测量系统抗干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池式钠冷快堆池内核测量系统探测器输出的信号很弱,在信号传输与放大的过程中易受到环境中的电磁干扰;钠冷快堆反应堆特殊的结构设计使得钠池内的电磁环境更加复杂,加重了池内核测量系统受到的电磁干扰。针对池式钠冷快堆池内核测量系统在调试过程中曾出现的严重电磁干扰现象问题,本文将通过CST仿真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核测量系统信号传输电缆与接地系统抗干扰效果定量研究,为以后核测量系统的设计、电磁干扰现象的解决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从池式钠冷快堆池内核测量系统现场的电磁干扰现象出发,结合核测量系统的原理及结构特点研究池内核测量系统电磁干扰的来源,并提出了抑制电磁干扰的措施。在CST电缆工作室内建立了四种不同类型电缆模型,研究了四种电缆的抗电磁干的扰能力以及电磁辐射的能力,分析了电缆不同的敷设方式对抑制电磁干扰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屏蔽电缆的抗干扰性能最好,在敷设电缆时应该尽量增大电缆之间的距离、避免电缆平行敷设且尽可能贴近地面敷设。通过裂变电离室的工作特性确定了定量分析抗干扰措施效果的实验方法;以动力电缆作为干扰源研究了增大动力电缆与信号传输电缆间距、减小两者平行长度的抗干扰效果;搭建了一套接地系统,利用该系统研究了信号传输电缆屏蔽层单端接地与双端接地的抗电磁干扰效果;通过给信号传输电缆加上一个接地的不锈钢管作为屏蔽,研究了加屏蔽措施对抗干扰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电缆间距、减小平行长度都能有效减少传输电缆受到的电磁干扰,与CST模拟的结果一致;动力电缆作为干扰源时,信号传输电缆单端接地比双端接地效果更好,单端接地适用于干扰源频率较低的场合;增加接地的不锈钢管作为屏蔽能明显改善传输电缆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赵雁航[9](2019)在《基于回路时差法的多GIS局放监测技术研究与系统开发》文中研究说明局部放电检测是监测和诊断电气设备绝缘状况的重要手段,检测设备的局部放电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绝缘缺陷,可以有效避免绝缘故障的发生。目前基于脉冲电流法、超高频法、超声波法等常用方法已开发出多种局部放电监测装置,但多是针对GIS、变压器、开关柜等单一设备进行的,监测成本高、装置利用率低且维护工作量大,难以推广应用。为此在超高频(UHF)法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回路时差法的多GIS局部放电监测方法,同时进行多GIS的局部放电监测,利用回路时差法快速准确的确定放电设备,并给出发生放电的局部位置。该方法使用一套装置实现多GIS局部放电的监测与初步定位,大幅度降低监测系统成本、提高监测效率,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UHF信号的传播特性和回路时差定位方法。分析局部放电信号的传播特性,设计监测系统的拓扑结构和定位方法,并提出用于信号有效性判断、信号起始时间判别和特性参数提取的相关算法;(2)开发基于UHF法的多GIS局放监测系统。根据局部放电高灵敏度、大范围的监测要求,设计稳定可靠的监测装置硬件结构,开发配套的PC端软件,实现多GIS局部放电的在线监测、定位、数据存储及历史数据分析等功能;(3)对监测系统的性能进行试验测试。选用局放模拟器、各类局放模型和GIS内置缺陷作为局放源,通过与市场主流设备进行对比,测试系统性能,再将系统安装于实际GIS设备,测试现场工作能力。试验表明,监测系统稳定性强、灵敏度高、定位准确,可以实现多GIS局部放电的在线监测与初步定位。
何川侠[10](2019)在《基于漏泄同轴电缆的定位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基于漏泄同轴电缆的定位系统是一种周界入侵电磁传感系统,具有广域监控,随形安装,隐蔽性好,漏报率低和受干扰小等优点,该系统广泛应用于边境线、机场、核电站等重要场所,是安防系统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因此,研究基于漏泄同轴电缆的安防系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论文选题源于“基于漏泄同轴电缆的周界入侵探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基础应用科研项目,针对传统周界安防系统中存在的监控盲区、安装复杂以及易受干扰等问题,设计和实现了一种基于漏泄同轴电缆的周界入侵探测定位系统。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采用理论分析、仿真分析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用作电磁传感器的漏缆结构特性,提出了漏缆的设计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设计出的漏泄同轴电缆,对于入侵者的检测能产生明显的耦合效果,为入侵扰动的提取奠定了基础。2.分析了单频脉冲、线性调频脉冲、巴克码调制脉冲作为漏缆定位系统发射信号的优势。比较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在脉冲宽度一定时,单频脉冲信号的系统结构最为简单,线性调频信号的距离分辨力最高,巴克码信号的抗干扰能力最强。3.提出了提高定位系统回波信号信噪比的相参积累数据处理方法。针对漏缆定位系统的回波信号微弱容易被外界噪声淹没的问题,提出了同步相消的数据处理方法,实现了准确判别不同入侵位置,避免了环境噪声和电磁干扰对定位系统造成的影响。4.将雷达系统中常用的脉冲压缩和信号相关性检测应用于漏缆定位系统,改善了定位系统的距离分辨力和系统定位精度,实验结果表明:在5Gbit/s的数据采样率下,系统的定位精度可达0.1m,距离分辨力小于10m。5.利用FPGA的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编写了定位算法程序,设计并实现了定位系统数据处理单元。构建了系统硬件框图,设计并实现了定位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实验结果表明:系统中主要的硬件模块符合定位系统的预期要求。
二、信号波形在同轴电缆中的传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号波形在同轴电缆中的传输(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维纳滤波的同轴电缆脉冲信号传输畸变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同轴电缆信号传输畸变补偿模型 |
1.1 同轴电缆信号传输畸变问题 |
1.2 基于维纳滤波的信号传输畸变补偿方法 |
1.3 评价方法 |
2 实验与讨论 |
2.1 同轴电缆信号传输畸变补偿实验 |
2.2 维纳滤波法对不同类型信号的补偿结果 |
2.3 维纳滤波法与衰减补偿法的补偿结果对比 |
3 结论 |
(3)基于环形拓扑的变电站局放监测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UHF信号在同轴电缆上的衰减特性 |
2 基于环形拓扑结构的局放监测系统 |
3 试验分析与验证 |
4 结语 |
(4)基于频域阻抗谱的电缆局部缺陷检测有效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缆整体老化状态评估方法 |
1.2.2 电缆局部放电监测技术 |
1.2.3 电缆局部缺陷诊断定位技术 |
1.3 基于频变效应的电缆诊断及定位技术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基于电缆频域分布参数的缺陷检测理论分析 |
2.1 传输线理论分析 |
2.2 电缆分布参数的计算和验证 |
2.2.1 电缆结构 |
2.2.2 电缆分布电阻和电感的计算模型 |
2.2.3 电缆分布电导和电容的计算模型 |
2.2.4 基于COMSOL的分布参数仿真验证 |
2.3 电缆首端频域阻抗谱 |
2.4 电缆首端频域反射系数谱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MATLAB的电缆频域缺陷诊断仿真 |
3.1 电缆局部缺陷定位频域方法的研究 |
3.1.1 基于IFFT和首端反射谱的电缆缺陷诊断定位原理 |
3.1.2 传播信号波速的测量 |
3.2 不同类型的电缆缺陷仿真及定位 |
3.2.1 电缆局部老化及其定位 |
3.2.2 电缆外破挤压等故障及其定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缆局部缺陷检测实验研究 |
4.1 实验平台搭建 |
4.1.1 矢量网络分析仪简介 |
4.1.2 实验研究平台 |
4.2 实验研究方法及缺陷制备 |
4.2.1 实验步骤及方法 |
4.2.2 局部破损缺陷制备 |
4.2.3 局部破损受潮缺陷制备 |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3.1 频带范围对检测定位的影响 |
4.3.2 采样点数对检测定位的影响 |
4.3.3 信号强度对检测定位的影响 |
4.3.4 缺陷程度对检测定位的影响 |
4.3.5 多个位置缺陷的检测定位 |
4.3.6 缺陷受潮对检测定位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6)基于陡波检测的GIL故障定位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内部陡波测量的故障定位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基于外部陡波测量的故障定位系统研究现状 |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外部非接触式陡波测量系统研究 |
2.1 外部非接触式陡波测量系统原理研究及等效电路模型分析 |
2.1.1 外部非接触式陡波测量系统测量原理 |
2.1.2 外部非接触式陡波测量系统等效电路模型分析 |
2.2 外部非接触式陡波传感器设计 |
2.2.1 外部非接触式陡波传感器低压臂电容设计 |
2.2.2 外部非接触式陡波传感器结构设计 |
2.2.3 外部非接触式陡波传感器衰减器设计 |
2.3 外部非接触式陡波传感器的标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双端定位法的故障定位系统研究 |
3.1 基于双端法定位法的故障定位原理研究 |
3.2 基于GPS时间同步设备的故障定位模拟试验 |
3.2.1 不同故障位置的定位试验结果及分析 |
3.2.2 GPS时间同步设备定位误差影响因素研究 |
3.2.3 波速对定位误差的影响研究 |
3.3 基于电磁信号的光纤同步触发系统研究 |
3.3.1 基于电磁信号的光纤同步触发系统发射端原理研究 |
3.3.2 基于电磁信号的光纤同步触发系统接收端原理研究 |
3.3.3 基于电磁信号的光纤同步触发系统时间差标定及定位误差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陡波检测的GIL故障定位系统现场性能测试研究 |
4.1 超高压试验基地故障定位系统性能测试研究及结果分析 |
4.1.1 超高压试验基地现场测试整体布置 |
4.1.2 基于陡波检测的GIL故障定位系统安装及布置 |
4.1.3 基于陡波检测的GIL故障定位系统测试结果及分析 |
4.2 500 kV变电站故障定位系统测试结果及分析 |
4.2.1 500 kV变电站情况介绍 |
4.2.2 500 kV变电站外部陡波测量结果及分析 |
4.2.3 500 kV变电站外部陡波三相解耦算法研究 |
4.2.4 500 kV变电站放电信号定位结果及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基于线阵UHF传感器的开关柜局放在线检测定位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局部放电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2.1 电检测法 |
1.2.2 非电检测法 |
1.3 基于特高频法的局部放电定位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1.4.1 问题提出 |
1.4.2 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线阵UHF传感器局放检测定位方法研究 |
2.1 开关柜局部放电类型研究 |
2.1.1 电晕局部放电 |
2.1.2 沿面局部放电 |
2.1.3 气隙局部放电 |
2.2 同轴电缆传播特性分析 |
2.2.1 同轴电缆结构与组成 |
2.2.2 同轴电缆时延特性分析 |
2.2.3 同轴电缆衰减特性分析 |
2.3 UHF局部放电信号检波分析 |
2.3.1 UHF局部放电信号检波方式 |
2.3.2 UHF局部放电信号包络特点分析 |
2.4 开关柜局部放电定位算法分析 |
2.4.1 阈值法 |
2.4.2 能量累积法 |
2.4.3 相关分析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线阵UHF传感器局放检测定位系统设计 |
3.1 系统设计方案 |
3.2 系统定位原理 |
3.3 同轴电缆特性仿真实验 |
3.3.1 同轴电缆时延特性测试实验 |
3.3.2 同轴电缆衰减仿真实验 |
3.4 包络检波电路设计 |
3.4.1 包络检波电路设计 |
3.4.2 包络检波电路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局部放电定位实验 |
4.1 实验测试原理 |
4.2 实验平台介绍 |
4.2.1 陡前沿脉冲信号发生器 |
4.2.2 UHF传感器 |
4.3 包络检波电路性能实验 |
4.3.1 包络检波电路检波实验 |
4.3.2 包络检波电路抑制实验 |
4.4 定位实验及结果分析 |
4.4.1 单传感器定位实验 |
4.4.2 阵列传感器定位实验 |
4.4.3 实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及创新点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8)池式钠冷快堆池内核测量系统抗干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电磁兼容仿真软件现状 |
1.2.2 国内外核电电磁兼容试验标准 |
1.3 论文重要研究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2章 池式钠冷快堆核测量系统简介与干扰分析 |
2.1 池式钠冷快堆核测量系统原理 |
2.1.1 源量程中子注量率监测系统 |
2.1.2 中间量程中子注量率监测系统 |
2.1.3 功率量程中子注量率监测系统 |
2.1.4 池内中子注量率监测系统 |
2.2 快堆核测量系统电磁干扰来源及现象 |
2.3 核测量系统抑制电磁干扰措施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核测量系统信号传输电缆抗电磁干扰仿真 |
3.1 线缆和CST电缆工作室简介 |
3.1.1 线缆类型简介 |
3.1.2 CST电缆工作室简介 |
3.2 线缆的抗电磁波干扰特性仿真 |
3.2.1 平面波辐照角度影响仿真 |
3.2.2 线缆类型抗辐射能力仿真 |
3.3 线缆抗串扰干扰特性仿真 |
3.3.1 不同电缆类型抗串扰能力仿真 |
3.3.2 相邻电缆间距抗串扰能力仿真 |
3.3.3 电缆离地间隙抗串扰能力仿真 |
3.3.4 两电缆平行长度抗串扰能力仿真 |
3.3.5 电缆辐射能力仿真 |
3.3.6 电缆离地间隙抗辐照能力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核测量系统抗电磁干扰实验研究 |
4.1 实验方法 |
4.2 实验准备 |
4.2.1 传输电缆连接器制作与测试 |
4.2.2 地线系统搭建及阻抗测量 |
4.2.3 裂变电离室探测系统性能测试 |
4.2.4 实验室内引入干扰源 |
4.3 实验测试 |
4.3.1 电缆间距离与平行长度 |
4.3.2 传输电缆加钢管屏蔽 |
4.3.3 传输电缆屏蔽层接地方式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9)基于回路时差法的多GIS局放监测技术研究与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局部放电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局部放电监测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局部放电监测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局部放电监测系统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2 UHF信号传播特性与回路时差法定位原理 |
2.1 UHF信号在GIS中的传播特性 |
2.2 UHF信号在空间中的传播特性 |
2.3 UHF信号在电缆中的传播特性 |
2.3.1 UHF信号在电缆中的传播理论 |
2.3.2 UHF信号在电缆中的传播仿真 |
2.3.3 UHF信号在电缆中的传播试验 |
2.4 回路时差法定位原理 |
2.5 监测系统的核心算法 |
2.5.1 基于能量积累法的回路时差计算 |
2.5.2 回路两端信号的相似性分析方法 |
2.5.3 局放信号特征参数提取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3 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
3.1 监测系统总体结构 |
3.2 传感器的选择 |
3.3 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
3.4 工频同步方波发生器 |
3.5 高速同步数据采集单元 |
3.6 监测机柜结构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 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
4.1 系统软件的总体结构 |
4.1.1 系统开发环境 |
4.1.2 软件设计整体方案 |
4.1.3 监测系统功能特点 |
4.2 软件功能设计与实现 |
4.2.1 数据存储 |
4.2.2 数据采集 |
4.2.3 数据处理及结果显示 |
4.2.4 图谱分析 |
4.2.5 放电趋势分析 |
4.2.6 历史数据查询 |
4.2.7 系统设置 |
4.3 系统可靠性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监测系统性能试验与现场测试 |
5.1 实验室性能调试 |
5.1.1 回路时差测试试验 |
5.1.2 局放源定位试验 |
5.2 多局放类型检测试验 |
5.2.1 试验平台介绍 |
5.2.2 试验内容 |
5.3 GIS实物内置缺陷检测试验 |
5.4 变电站现场安装与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D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10)基于漏泄同轴电缆的定位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漏泄同轴电缆的设计 |
2.1 漏泄同轴电缆基本理论 |
2.1.1 漏泄同轴电缆的基本结构 |
2.1.2 漏泄同轴电缆的辐射理论 |
2.2 漏泄同轴电缆的性能指标 |
2.2.1 特性阻抗 |
2.2.2 使用频率 |
2.2.3 耦合损耗 |
2.2.4 漏缆的辐射方向 |
2.3 仿真结果验证 |
2.3.1 模型建立 |
2.3.2 极化方式 |
2.3.3 辐射方向图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发射信号类型及信号处理方法 |
3.1 匹配滤波器 |
3.2 中频采样 |
3.2.1 模拟中频采样 |
3.2.2 数字中频正交采样 |
3.3 正交解调 |
3.4 发射信号类型 |
3.4.1 单载频信号 |
3.4.2 线性调频信号 |
3.4.3 相位编码信号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定位原理与系统硬件设计 |
4.1 漏缆定位系统响应 |
4.1.1 零输入状态的系统响应 |
4.1.2 入侵目标的定位系统响应 |
4.2 系统定位原理 |
4.2.1 脉冲法测距 |
4.2.2 漏缆定位系统测距 |
4.2.3 调频法测距 |
4.2.4 系统入侵相位误差分析 |
4.3 系统硬件设计 |
4.3.1 系统框架设计 |
4.3.2 发射模块设计 |
4.3.3 接收模块设计 |
4.3.4 数据处理单元设计 |
4.4 系统实物展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定位方法实现 |
5.1 实验连接方案 |
5.2 数据处理 |
5.2.1 单频脉冲 |
5.2.2 线性调频脉冲 |
5.2.3 巴克码脉冲 |
5.3 系统入侵相位误差验证 |
5.4 样机测试结果 |
5.5 系统误差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信号波形在同轴电缆中的传输(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置信度强电磁脉冲环境测试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J]. 秦风,高原,马弘舸.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21
- [2]基于维纳滤波的同轴电缆脉冲信号传输畸变补偿研究[J]. 陈广森,秦风,高原.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21(12)
- [3]基于环形拓扑的变电站局放监测定位技术研究[J]. 李杰,王应芬,李家保,杨志华,肖文静,李想. 高压电器, 2021(08)
- [4]基于频域阻抗谱的电缆局部缺陷检测有效性的研究[D]. 马小虎.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5]基于改进时频域反射电缆缺陷定位方法的研究[D]. 梁艋.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1
- [6]基于陡波检测的GIL故障定位系统研究[D]. 徐策.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7]基于线阵UHF传感器的开关柜局放在线检测定位方法研究[D]. 张红兵.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8]池式钠冷快堆池内核测量系统抗干扰研究[D]. 陈希维. 南华大学, 2020(01)
- [9]基于回路时差法的多GIS局放监测技术研究与系统开发[D]. 赵雁航. 重庆大学, 2019(01)
- [10]基于漏泄同轴电缆的定位系统设计与实现[D]. 何川侠.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