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的心理康复

癌症患者的心理康复

一、癌症患者的心理康复(论文文献综述)

吴丹,沈国娣,章亚平,吴吉敏,王雅雯[1](2021)在《互联网在青年癌症患者康复管理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癌症是青年人群最常见死因,造成其特殊生理、心理及社会损害,严重影响生存质量,增加经济社会负担。目前,"互联网+"结合康复管理的新型模式可有效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患者医疗投入。本文从国内外互联网在青年癌症患者康复管理中的相关概述、应用形式、效果及不足等方面展开综述,旨在为国内青年癌症康复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郭晓斐,陈静,孙燕梅,赵平[2](2021)在《医务社会工作介入癌症患者健康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将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引入癌症患者健康教育领域,既具有政策意义,同时也是患者和医疗机构的迫切需求。医务社会工作者具有双重角色,既要参与癌症健康教育各阶段,又要整体把握和协调支持整个健康教育系统。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介入癌症患者健康教育过程的实践案例,很好地诠释了医务社工的功能和任务,并提出在该领域推进建立社工制度、提供多元化专业性介入服务、满足患者个性化需求和进行综合模式干预等建议,以更好地提升癌症患者健康教育服务质量。

周婷[3](2021)在《康复期癌症患者心理调适的个案辅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路莉静[4](2021)在《基于叙事治疗技术的乳腺癌化疗患者生命意义感干预方案的构建》文中指出[目的]基于我国临床的实际情况与社会发展现状,构建出以叙事治疗技术为载体的乳腺癌化疗患者生命意义感干预方案,为临床护理人员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提供借鉴性的实践指导。[方法]1.文献分析法:基于循证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关于癌症患者生命意义感的干预性文章和以叙事治疗为干预方式对癌症患者进行干预的文章,并结合课题团队前期的研究结果,形成乳腺癌化疗患者生命意义感干预方案的草案。2.结构式访谈:运用结构式访谈,通过立意抽样来选择临床护士和乳腺癌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来进行访谈,并根据其对前期方案的意见来修订干预方案草案。3.德尔菲专家函询:选择临床护理专家、临床治疗专家及叙事护理/心理研究专家来进行专家函询,基于两轮德尔菲专家函询的结果进一步修订干预方案。[结果]1.(1)针对癌症患者生命意义干预的文献分析:最终纳入17篇(3篇中文,14篇英文)有关癌症患者生命意义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包括3篇研究方案。有10篇文献研究是采用意义干预疗法,其中有6篇文献是个体化的心理干预,其余4篇研究采用团体心理干预;有2篇文献采用生命回顾疗法,其中1篇是基于微信的生命回顾干预;其余5篇研究分别采用了晚期肿瘤患者病情评估联合等级需求护理、接纳与承诺疗法、死亡教育项目、基于正念的癌症康复疗法及管理癌症的有意义的生活。干预者多为心理治疗师或精神病专家或社会工作者,干预频次不一,干预时间多在纳入研究后的2-3月,每次干预时长在15min-2h不等,随访时间多为3个月及6个月。14篇研究(排除3篇研究方案后)的结果均显示能够改善或者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命意义感。(2)癌症患者以叙事治疗技术为干预手段的的文献分析:最终纳入17篇关于癌症患者的叙事护理干预性研究,主要是运用叙事护理技术来干预癌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结果表明运用叙事治疗能缓解癌症患者的负性情绪,并减轻癌痛。根据循证研究的结果形成干预方案的草案。2.共有20名临床护士及35名乳腺癌化疗患者参与本次结构式访谈,针对干预形式(增加了健康知识的推送及榜样交流分享会)、干预场所(若患者要求可在病房进行,不拘泥于先前设置的工作坊)、干预频率(对时间作了调整,改为初次40-60min,后期20-40min,并根据患者的实际状态进行调整)、评价时间(增加了干预中期即第三次化疗期间的干预效果评价)都做了相应的调整,干预内容的部分增加了一些辅助措施如相关信息化平台推送健康知识、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放松以及在干预的过程中加入疾病相关的宣教工作。3.共对15名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家函询,专家权威系数为0.895。根据函询专家的意见,对以下内容进行了修订:将研究对象作了具体的限定,修改为乳腺癌化疗患者年龄18-60岁及分期Ⅰ-Ⅲ期;增加了干预频率,从原来的6次改为7次,增加了在第四次化疗期间的干预;评价指标增加了依从性与满意度以评价其适用性与可行性;评价时间的部分增加了干预后三个月的随访,以评价本干预的远期效果·;干预内容也作了相关调整,如对于治疗性文件与外部见证人,作为辅助措施加在了第一次化疗、第三次化疗及末次化疗期间,并对一些特殊情况作了注解。[结论]本研究在循证研究、结构式访谈、专家函询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基于叙事治疗技术的乳腺癌化疗患者生命意义感干预方案》。在构建过程中明确理论依据与框架,使得干预方案具有科学性、严谨性。为下一步展开临床心理干预、重塑乳腺癌患者的生命意义感提供参考与研究基础。

郑粉善[5](2021)在《基于马斯洛理论的乳腺癌患者需求工具开发及干预效果评价 ——一项混合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需求的满足与否影响着乳腺癌患者整体健康和生命质量。研究旨在基于乳腺癌患者不同阶段需求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开发能够反映乳腺癌患者真实需求的评估工具和干预方案,并评价其对乳腺癌患者健康结局的影响,为今后乳腺癌及其他癌症患者的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混合性研究设计法中“质+量+量”的顺序探究型设计,分为三部分,具体如下:1.乳腺癌患者需求体验的质性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2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现象学七步分析法,结合Nvivo10软件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整理,探究乳腺癌患者需求类别、需求主题以及核心需求内容,形成乳腺癌患者需求量表条目池。2.乳腺癌患者需求量表的编制及量表适用性评价(1)通过小组讨论对乳腺癌患者需求量表条目池进行修订,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聘请15位相关专家,参与对量表进行精简,形成乳腺癌患者需求量表。(2)进行两次大样本调查。收集313份乳腺癌患者需求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对乳腺癌患者需求量表进行修订;随后收集419份乳腺癌患者需求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量表因素结构稳定性,完善乳腺癌患者需求量表。数据采用Excel、SPSS 26.0、AMOS26.0软件进行录入、整理和分析。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索乳腺癌患者需求在一般人口学上的差异,为后续需求干预相关内容奠定基础。3.乳腺癌患者需求干预效果评价根据质性研究结果及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制定干预方案,应用乳腺癌患者需求量表,对77例乳腺癌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以检验乳腺癌患者需求干预效果。研究共纳入77例研究对象,分别为干预组38例、对照组39例。在实验过程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常规护理基础上,根据患者阶段性需求特征,予以个性化需求干预措施,干预结束时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临床指标、需求情况、疾病感知、自我管理效能和生命质量进行效果评价。数据采用Excel、SPSS 26.0软件进行录入、整理和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交叉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1.乳腺癌患者需求质性研究结果通过对20例乳腺癌患者访谈资料转录编码、概念提炼、主题摘录,归纳出以下3个需求类别,6个需求主题,53个亚主题:(1)疾病信息需求(24):①治疗信息(14)、②康复信息(10);(2)心理需求(15):③情感需求(8)、④认知需求(7);(3)社会需求(14):⑤寻求希望(9)、⑥自我实现(5)。即为研究的条目池。2.乳腺癌患者需求量表编制及适用性评价(1)两轮专家咨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93和0.905,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376和0.419。形成乳腺癌患者需求量表,共包括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43个三级指标。(2)乳腺癌患者需求量表各条目适宜性良好,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6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2.123%,量表与中文版癌症患者未满足需求简明量表(SF-SUNS-C)效标关联效度良好,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959,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89~0.897,重测信度为0.937,各维度重测信度为0.743~0.890;在验证性因素分析中,量表因素结构稳定,各项模型适配指标均在理想标准范围内,χ2/df<3,RMSEA值小于0.1,GFI、CFI、NFI、IFI值均大于0.9,量表各条目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62~0.87,维度间相关系数为0.31~0.50,量表内部结构效度良好。修订后乳腺癌患者需求量表共包括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943,各维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828~0.934。不同年龄、文化程度、治疗阶段、转移与否在乳腺癌患者需求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乳腺癌患者需求干预效果评价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健康结局差值比较分析中,除临床指标术侧肢体淋巴结水肿外,其他各项指标包括:临床指标(肩关节活动度、恶心呕吐、睡眠质量、疼痛程度)、疾病感知、自我管理效能、生命质量、需求程度,干预组干预前后差值得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乳腺癌患者疾病不同阶段对疾病信息、心理、社会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需求,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2)开发的乳腺癌患者需求量表被认为是可靠和有效的,可以用来测量不同阶段乳腺癌患者的需求情况。(3)通过乳腺癌患者需求量表及时准确评估患者需求,提供针对乳腺癌患者需求的个性化护理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方法,对乳腺癌患者的健康结局有促进作用,提示我们将疾病不同阶段需求干预纳入常规护理的重要性。

胡洁蔓[6](2021)在《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在结直肠外科广泛开展,患者住院时间显着缩短。直肠癌临时造口多为回肠造口,造口排泄物稀薄量大且腐蚀性强,造口护理难度大。如何让临时造口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造口护理技术成为当前临床造口护理工作的难点。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临时造口还纳后,大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肠功能障碍,降低其术后生活质量。目前,关于造口护理的实践和研究均集中在造口建立期,尚缺乏还纳后患者的护理方案。研究目的:描述并分析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在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的支持性护理需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支持性护理需求状况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系统检索、评价和汇总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护理循证证据;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并验证其临床应用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以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为理论框架,按照患者需求、证据综合、证据传播、证据应用4个环节开展研究。1.患者需求:采用混合方法研究中的会聚平行混合方法对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临时造口患者进行需求分析。分别对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临时造口患者开展同期的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在定量研究部分,分别对长春市两所三甲医院行ERAS理念下直肠癌根治术和临时造口术的造口建立期患者,以及行造口还纳术的造口还纳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简版癌症支持性护理需求调查问卷和结直肠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还纳期患者调查问卷还包括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量表。在质性研究部分,采用最大差异抽样法选取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两个阶段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根据事先设计的访谈提纲进行半结构化深入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整合。2.证据综合:采用系统检索的方法对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对符合纳入排除条件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内容分析,提取和总结相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分级和推荐强度划分,最终形成最佳实践信息册或总结。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原始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总结归纳。3.证据传播:基于前期对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两阶段患者需求分析的结果,以及关于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护理循证证据的最佳实践信息册和还纳期护理相关文献系统评价结果,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通过邀请临床一线护理专家开展专家会议法对该方案初稿进行修订形成终稿。4.证据应用:通过在吉林省两所三甲医院开展前瞻性同期类实验研究,一所医院采用上述护理方案,另一所采用ERAS理念下常规护理方案,并在患者造口术后1个月、3个月和9个月继续对患者进行持续随访评估以评价该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1.患者需求:造口建立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生活质量总分中位数为68,四分位间距为19.75,且都有着广泛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其中信息需求、支持需求和心理需求得分最高,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是57.95(47.73)、50.00(50.00)和47.50(40.00)。该阶段患者信息需求主要包括造口护理相关信息和癌症治疗相关信息,支持需求主要为获得医疗团队的支持。自卑、无力感、内疚和担忧是该阶段患者主要的心理问题。造口还纳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生活质量总分中位数为95,四分位间距为35,略好于造口建立期患者。信息需求和支持需求是该阶段患者得分最高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是72.73(36.36)和40.00(45.00)。该阶段患者信息需求主要包括管理症状的方法和疾病的预后相关信息,支持需求包括医疗团队的支持和同伴支持。2.证据综合阶段:通过对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和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指南和系统评价进行文献检索,最终分别纳入指南文献5篇和系统评价7篇,以及指南文献9篇和系统评价3篇。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证据汇总以及专家小组的论证,最终形成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和造口建立期护理最佳实践信息册。因缺乏造口还纳期护理指南,对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原始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并总结归纳出9个方面的系统评价结果。3.证据传播阶段: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经研究小组反复讨论,构建了《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包括护理原则、造口两阶段护理子方案以及并发症预防和护理子方案三个部分。通过专家论证法将该方案进行简化和修订,形成终稿,包括护理原则、造口建立期护理方案和造口还纳期护理方案三个部分,造口建立期护理方案和造口还纳期护理方案主要包括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和延续性护理三个方面。4.证据应用阶段:除社会家庭状况维度外,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及其他维度得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除在性需求维度外,干预组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造口并发症发生率、造口还纳时间以及LARS的严重程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论:1.ERAS理念下造口建立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支持性护理需求程度较高,其中信息需求特别是造口护理和癌症治疗相关信息以及获得医疗团队的支持是该阶段患者最主要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2.ERAS理念下造口还纳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支持性护理需求程度较高,其中信息需求特别是管理症状的方法和疾病的预后相关信息以及获得医疗团队和同伴的支持是该阶段患者最主要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3.构建的《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应用于我国结直肠ERAS临床情境中具有一定有效性和可行性,值得推广并为临床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景文娜[7](2021)在《赋能理论视角下新确诊乳腺癌患者心理压力缓解研究 ——基于J省肿瘤医院小组工作实践》文中研究表明乳腺癌已居于威胁女性群体身体健康的癌症榜单首位。乳腺不仅是女性的性别、性器官标志,更是女性践行哺育功能,履行社会角色的基础。因此乳腺癌确诊是较大的负性事件,极易使患者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引发个体产生功能弱化及失能问题。对此,本文从赋能理论挖掘、赋予个体潜能的视角出发,介入新确诊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压力问题。通过心理压力量表问卷的测量调查及医患沟通,最终7位新确诊乳腺癌患者被选为本次研究对象。实地与患者访谈调查后,社工发现新确诊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压力存在:(1)自身层面:恐惧死亡与形体残缺、质疑检查结果忧思疾病致因、自责自我价值感降低与风险规避不足、担忧治疗过程-效果的不确定性四种表征;(2)家庭层面:担忧家庭经济负担加重、自责加大家属压力负荷两种表征;(3)社会支持层面:忧虑社会支持不足、担心交往关系受挫两种表征。导致患者上述压力的主要原因是:(1)患者自身应激能力与个性状况、(2)患者家庭经济与情感支持度、(3)患者社会支持的主体与力度情况。由此可见患者的需求有:(1)自身层面存在普及病症知识、调适压力情绪需求;(2)家庭层面存在减轻家属照护压力、优化家庭沟通模式;(3)社会层面存在提升社会关注与支持需求。乳腺癌治愈周期较短,患者还存在非连续性住院治疗问题。因此,小组工作服务时期相对较短、受众范围较广的特性,比较适合对此类患者进行介入服务。针对患者多维向度的压力缓解需求,社工为其进行了自身方面的乳腺癌病症知识讲解、正念减压与乳腺癌术后康复操等知识与技巧赋能服务;家庭方面的良性家庭沟通等赋能活动;社会支持方面的抗癌人物历程、抗癌微电影及抗癌爱心厨房资料分享等赋能活动。期间,社工还为其穿插确诊压力分享、抗癌动力发掘、家人间心声吐露、自助减压尝试等环节,调动患者的自主意识,辅助不同赋能目标的实现。这些小组活动为患者带来了知识拓展、技能运用、资源支持方面的赋能服务。本研究发现,医务社会工作支持小组可以有效缓解新确诊乳腺癌患者群体的心理压力问题。心理疏导是纾解心理困境,构建个体心理调适机制的有效关怀模式。赋能服务可以帮助患者觉察自我潜能,形成自我帮助意识。

曹志丹[8](2021)在《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社会支持、自我表露、生育忧虑与创伤后成长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了解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社会支持、自我表露、生育忧虑与创伤后成长现状及影响因素。2探讨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社会支持、自我表露、生育忧虑与创伤后成长之间的相关关系。3明确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社会支持、自我表露、生育忧虑对创伤后成长的具体作用路径。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以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526名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医疗社会支持量表、痛苦表露指数量表、中文版癌症后生育忧虑量表、简体中文版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多元逐步回归等分析方法;应用Amos 24.0对方程模型进行路径分析。研究结果1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医疗社会支持总分为(57.58±9.74)分,处于中等水平;各维度得分依次排列为实际性支持、情感性支持、社会互动性支持与讯息与情绪支持;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包含年龄、有无配偶、文化程度、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居住地、主要照顾者、辅助治疗方式、癌症分期、病程、家族史等。2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自我表露总分为(36.10±10.29)分,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73.6%的患者自我表露处于中低水平,26.4%的患者高水平;自我表露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有无配偶、文化程度、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居住地、癌症种类、癌症分期和家族史等。3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生育忧虑总分为(58.34±9.38)分,处于较高水平;各维度依次排列为子女健康、自身健康、不孕接受度、备孕、配偶知情和怀孕能力;生育忧虑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有无配偶、文化程度、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居住地、主要照顾者、癌症种类、辅助治疗方式、患者生育意愿、家属生育意愿、子女数量、子女性别和家族史等。4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创伤后成长总分为(58.50±11.44)分,条目均分为(2.93±0.57)分,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创伤后成长各维度条目均分排序为个人力量、人生感悟、自我转变、与他人的关系、新的可能性;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包含:年龄、有无配偶、文化程度、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居住地、主要照顾者、癌症种类、癌症分期、辅助治疗方式、子女数量、子女性别、家族史;其中,文化程度、主要照顾者、职业、癌症种类、辅助治疗、社会支持、生育忧虑、自我表露最终进入回归方程,提示着8个因素会对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的创伤后成长造成影响,共同解释创伤后成长变异的77.5%。5 Pearson分析显示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创伤后成长与生育忧虑呈负相关(r=-0.810,P<0.01);社会支持与创伤后成长呈正相关(r=0.567,P<0.01);自我表露与创伤后成长呈正相关(r=0.596,P<0.01);社会支持与生育忧虑感呈负相关(r=-0.427,P<0.01);自我表露与生育忧虑呈负相关(r=-0.507,P<0.01);社会支持与自我表露呈正相关(r=0.454,P<0.01)。6社会支持、自我表露对创伤后成长的直接效应0.3246、间接效应0.5611,总效应0.8856。生育忧虑在社会支持、自我表露和创伤后成长之间的中介效应占比为63.36%。研究结论1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社会支持、自我表露处于中等水平,生育忧虑处于较高水平,创伤后成长处于中等偏下水平。2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社会支持、自我表露越高,创伤后成长越高;生育忧虑越高,创伤后成长越低;社会支持和自我表露越高,生育忧虑越低,创伤后成长越高。3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生育忧虑在社会支持、自我表露和创伤后成长的相关性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4文化程度、主要照顾者、职业、癌症种类、辅助治疗、社会支持、生育忧虑和自我表露对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创伤后成长起到预测作用。

宁丽[9](2021)在《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希望是晚期癌症患者积极应对疾病和死亡威胁的重要支柱。随着精准医疗的快速发展,分子靶向治疗为晚期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靶向治疗具有高特异性,疗效存在着个体差异,且极易出现耐药或因严重副作用被迫减药甚至停止治疗等情况,使得希望破裂。高希望水平为靶向治疗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希望也并非越高越好,不切实际的“虚假”希望会导致患者巨大的失望和担心,反而不利于治疗。可以说,作为晚期肺癌患者“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靶向治疗燃起的新希望有着生死攸关的独特体验,且希望燃起和希望破灭的胶着亦贯穿治疗始终,希望和担心在内心激烈地博弈。虽然已有学者对希望开展了相关研究,证据中也有诸多提升希望的干预策略,但对于这一特殊临床情境中的希望体验和希望变迁机制均尚不清晰,如何合理地应用希望干预策略,更好地管理希望、维护适度的希望也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目的】本研究拟探索晚期肺癌患者在接受靶向治疗过程中,对于希望的体验和希望变迁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希望管理策略,以帮助晚期肺癌患者在接受靶向治疗这一新型手段的过程中更好地管理希望,从而获得更多的临床受益,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具体目标包括:(1)探索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对希望的感知,形成理解希望变迁的机制;(2)构建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管理策略;(3)评价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管理策略。【研究方法】本课题先开展质性研究,探索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独特的希望变化机制,然后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希望干预的相关证据,基于课题探索的机制整合希望管理策略并进行现场评价。课题共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的质性研究本部分采用质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目的抽样和理论抽样,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1月在浙江省杭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和杭州市某肿瘤专科医院住院或门诊治疗的25名接受靶向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度访谈。采用实质性编码(开放性编码、选择性编码)和理论性编码的方式进行编码,同时采用提问和不断比较等分析及理论形成技术,构建类属/范畴间关系结构图,形成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理论;第二部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管理策略的构建研究本部分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国内外文献检索获取证据,按照循证的策略,对证据进行提取、评价、分析和综合,初步构建晚期癌症患者的希望管理策略;其次,在第一部分形成的希望调适理论基础上,结合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特征,从博弈的视角,采用多学科专家小组讨论法,确立动机管理策略和路径管理策略。第三部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管理策略的评价研究本部分采用专家现场论证法,对接受靶向药物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的希望管理策略进行评价,判断策略的可行性、适宜性、有效性和临床意义。【研究结果】第一部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的质性研究结果:1.访谈和主题编码结果:共访谈25名患者,转录18.4万余字,平均访谈时长32.5分钟。析出了“希望感知”和“希望调适”两大主题。“希望感知”主题析出四个范畴,即“希望能够活下来”与“担心治疗的可获得性”并存、“期望延长生存期”和“担忧治疗的可持续性”并存、“期盼提高生活质量”和“忧虑治疗获益不足”并存和“希冀治愈和康复”和“忧惧转移和复发”并存。“希望调适”主题提炼出了“精神信念”、“生活在当下”、“积极思考”、“专业性支持”、“情绪反应”、“人际关系”、“症状控制”、“期待正常”、“赋能”和“控制威胁”等10个亚主题,及20个类属及多个亚类属。2.理论研究结果:经不断比较主题/类属间路径关系对现实的解释力,形成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理论,核心内容包括:(1)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和“担心”并存且呈现博弈关系;(2)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和“担心”经调适可达到博弈的最近稳态;(3)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策略需要“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共同作用,共同对希望进行调适,以达到希望调适的目标。第二部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策略构建研究结果:基于理论研究结果,确定了文献的检索策略,最终纳入文献研究析出的16篇文献,包括最佳实践信息册1篇、随机对照试验3篇、类试验性研究5篇、质性研究6篇。将文献中的证据进行提取和评价,共提炼出15个主题135条策略。经12名多学科专家结合患者特征和希望调适理论进行2轮小组讨论,经修订,最终形成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调适策略,包括“建立生存欲望”、“活在当下”、“最大化个人力量”、“最小化不确定性”等14个主题共73条策略,包括31条动机管理策略和42条路径管理策略;其中58条强推荐,15项弱推荐。第三部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管理策略的评价研究结果采用专家现场论证法,对本研究所构建的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调适策略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该策略的可行性、有效性和适宜性评价同意率均在83.33%以上,临床意义评价同意率在91.67%以上。【研究结论】1.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存在着希望和担心的博弈,在不同应激事件中希望不断调适。本课题构建的希望调适理论为医护人员了解晚期肺癌患者在接受靶向治疗过程中的希望感知和调适策略以及相关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2.基于前期形成的希望调适理论,构建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调适策略,可以帮助接受靶向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有效地获得希望和维持希望,降低担心和绝望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将靶向治疗获益最大化。

刘星星[10](2021)在《胫腓骨骨折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出院准备度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调查胫腓骨骨折患者创伤后成长、出院准备度、领悟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的现状及其相关性;(2)探讨自我效能、出院准备度在胫腓骨骨折患者领悟社会支持与创伤后成长间的中介作用机制,为胫腓骨骨折患者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康复措施、完善创伤后成长理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课题是一项横断面类型中的相关性研究,采用便利抽取方式,于2020年7月至2021年1月选取延安大学两所三级医院创伤修复外科及脊柱外科符合纳排标准的胫腓骨骨折术后病人为研究对象。课题测评内容有5个项目:人口及疾病相关变量调查表、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出院准备度量表(RHD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自我效能量表(GSES)。运用Epidata3.1工具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的录入,主要使用的分析工具为SPSS 25.0,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Mann-Whitney U和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Process宏程序的模型4和6进行中介效应分析,选择Bootstrap验证。结果:(1)279例胫腓骨骨折患者创伤后成长得分中位数为51.0,P25为43.0,P75为60.0,分值范围介于26~90之间,各维度的条目平均得分“个体力量的提升”最高,为3.0;“个人改变”最低,为2.3;出院准备度得分中位数为85.0,P25为80.0,P75为89.0,分值范围介于67~109之间,各维度的条目平均得分“个体状态”最高,为8.3;“个人适应性”最低,为6.4;领悟社会支持得分中位数为55.0,P25为49.0,P75为63.0,分值范围介于39~77之间,各维度的条目平均得分“亲人支持”最高,为5.0;“好友支持”最低,为4.3;自我效能得分中位数为20.0,P25为17.0,P75为24.0,分值范围介于12~36之间。(2)创伤后成长水平在一般资料中的性别、年龄、居住场所、学历程度、工作类型、收入水平、就医支付方式具有差异(P<0.05);创伤后成长水平在疾病相关资料中的损伤原因、损伤至调查时间、病人自觉痛苦程度、入院时护理等级具有差异(P<0.05)。(3)创伤后成长与出院准备度、领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呈显着正相关(rs=0.483,0.460,0.423,P<0.01);出院准备度与领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呈显着正相关(rs=0.615,0.475,P<0.01);领悟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呈显着正相关(rs=0.622,P<0.01)。(4)中介效应分析显示,自我效能在患者领悟社会支持和创伤后成长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043,间接效应占比为21.39%;出院准备度在患者领悟社会支持和创伤后成长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094,间接效应占比为46.77%;自我效能和出院准备度在患者领悟社会支持和创伤后成长间的起完全中介作用,总效应值为0.114,总间接效应占比为56.72%。结论:(1)胫腓骨骨折患者创伤后成长、领悟社会支持得分水平处于中等,出院准备度、自我效能得分水平处于中低等;(2)胫腓骨骨折患者创伤后成长、出院准备度、领悟社会支持及自我效能两两之间呈正相关;(3)自我效能、出院准备度分别在胫腓骨骨折患者领悟社会支持和创伤后成长间起中介作用;自我效能和出院准备度在胫腓骨骨折患者领悟社会支持和创伤后成长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二、癌症患者的心理康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癌症患者的心理康复(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在青年癌症患者康复管理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1.1 互联网医疗概念及内容
    1.2 互联网医疗与癌症康复的联系
2 互联网应用于青年癌症康复管理的形式
    2.1 社交媒体的应用
    2.2 移动应用程序(APP)的设计与开发
    2.3 网络信息化平台的构建
    2.4 可穿戴移动设备的使用
    2.5 远程医疗及新兴技术的发展
3 互联网在青年癌症患者康复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3.1 满足医疗生理需求,提高生活质量水平
    3.2 降低焦虑抑郁水平,维持心理健康状态
    3.3 调整社会相关关系,获得有效社会支持
4 不足与展望
    4.1 研究角度局限,专业性不足
    4.2 内容质量参差不齐
    4.3 安全隐私缺乏保障

(2)医务社会工作介入癌症患者健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医务社会工作对癌症患者健康教育介入的现实需求
    1.1 政策层面
    1.2 癌症患者的需求
    1.3 医疗机构的需求
2 医务社会工作干预癌症患者健康教育的内容
3 医务社会工作介入癌症患者健康教育的实务模式
    3.1 个案工作介入
    3.2 小组工作介入
4 完善医务社会工作介入癌症患者健康教育的建议
    4.1 推进服务制度建立,明确功能与定位
    4.2 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服务,提升服务水平
    4.3 满足患者个性化需求,采取综合服务模式

(4)基于叙事治疗技术的乳腺癌化疗患者生命意义感干预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1 立题依据
        1.1 研究背景
        1.2 生命意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叙事治疗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研究相关概念及理论
        3.1 相关概念
        3.2 理论基础
    4 研究内容
        4.1 循证检索—形成干预方案的草案
        4.2 结构式访谈—形成干预方案的初步修订
        4.3 德尔菲专家函询—进行干预方案的再修订
    5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基于叙事治疗技术的乳腺癌化疗患者生命意义感干预方案的初步构建
    1 癌症患者生命意义干预方式的文献分析与评价
        1.1 研究目的
        1.2 资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启示
    2 癌症患者叙事治疗方式干预的文献分析与评价
        2.1 研究目的
        2.2 资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启示
    3 拟定干预方案的初稿
第三部分 基于叙事治疗技术的乳腺癌化疗患者生命意义感干预方案的初步修订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方法
        2.2 纳排标准
        2.3 样本量
        2.4 结构式访谈的提纲
        2.5 资料收集
        2.6 资料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3.2 乳腺癌化疗患者对干预草案的意见
        3.3 临床护理人员对干预草案的意见
        3.4 质量控制
    4 讨论
    5 干预方案的初步修订
第四部分 基于叙事治疗技术的乳腺癌化疗患者生命意义感干预方案的再修订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与过程
        2.1 德尔菲专家函询及专家的选择
        2.2 德尔菲专家函询的具体实施
        2.3 纳入专家的一般情况
        2.4 统计学方法
    3 Delphi专家函询结果
    4 干预方案的专家意见汇总及讨论分析
    5 干预方案的再修订
第五部分 全文总结
    1 本研究结论
    2 本研究创新之处
    3 本研究局限性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马斯洛理论的乳腺癌患者需求工具开发及干预效果评价 ——一项混合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需求(Needs)
        1.1.2 健康结局(Health Outcomes)
    1.2 乳腺癌患者需求研究现状
        1.2.1 乳腺癌患者需求测量工具
        1.2.2 乳腺癌患者需求研究现状
    1.3 理论基础及研究框架
        1.3.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3.2 King达标理论
        1.3.3 健康结局模型
        1.3.4 研究框架
        1.3.5 研究内容
    1.4 总体研究方案
        1.4.1 研究设计
        1.4.2 总体技术路线
第二章 乳腺癌患者需求体验的质性研究
    2.1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1 研究设计
        2.1.2 研究对象
        2.1.3 研究工具
        2.1.4 资料收集
        2.1.5 统计分析
        2.1.6 伦理问题
        2.1.7 技术路线
    2.2 结果
        2.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2.2.2 质性访谈结果
    2.3 讨论
        2.3.1 探讨乳腺癌患者需求全貌
        2.3.2 对构建乳腺癌患者需求量表的启示
第三章 乳腺癌患者需求量表编制及适用性评价
    3.1 乳腺癌患者需求量表编制
        3.1.1 研究设计与方法
        3.1.2 结果
    3.2 乳腺癌患者需求量表适用性评价
        3.2.1 研究设计与方法
        3.2.2 结果
    3.3 讨论
        3.3.1 量表的可行性
        3.3.2 量表的特点
        3.3.3 量表的临床意义
        3.3.4 乳腺癌患者需求的相关影响因素
第四章 乳腺癌患者需求干预效果评价
    4.1 研究设计与方法
        4.1.1 研究设计
        4.1.2 研究对象
        4.1.3 研究工具
        4.1.4 干预策略
        4.1.5 资料收集
        4.1.6 统计分析
        4.1.7 伦理问题
        4.1.8 质量控制
        4.1.9 技术路线
    4.2 结果
        4.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4.2.2 干预前研究对象同质性检验
        4.2.3 干预效果评价
    4.3 讨论
        4.3.1 研究对象的群体特征
        4.3.2 需求干预对乳腺癌患者健康结局的影响
        4.3.3 乳腺癌患者需求满足提升策略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研究结果
    5.2 创新点
    5.3 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 《乳腺癌患者需求量表》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附录 C 《乳腺癌患者需求量表》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附录 D 《乳腺癌患者需求量表》
附录 E 《中文版癌症患者未满足需求简明量表》
附录 F 《乳腺癌患者健康相关调查问卷》
附录 G 综述 乳腺癌患者需求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核心概念界定
        1.2.2 相关理论
        1.2.3 ERAS的发展历史和主要内容
        1.2.4 ERAS在结直肠外科治疗护理中的应用的文献回顾
        1.2.5 癌症患者需求测评工具
        1.2.6 结直肠癌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及其相关因素的文献回顾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患者需求
    2.1 ERAS理念下造口建立期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混合方法研究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方法
        2.1.3 研究结果
    2.2 ERAS理念下造口还纳期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混合方法研究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方法
        2.2.3 研究结果
    2.3 讨论
        2.3.1 造口建立期患者护理需求分析
        2.3.2 造口还纳期患者护理需求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证据综合:系统评价
    3.1 成立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造口护理循证实践小组
    3.2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文献的检索和评价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方法
        3.2.3 研究结果
    3.3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证据的总结和等级评价
        3.3.1 研究目的
        3.3.2 研究方法
        3.3.3 研究结果
    3.4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文献的检索和评价
        3.4.1 研究目的
        3.4.2 研究方法
        3.4.3 研究结果
    3.5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证据的总结和等级评价
        3.5.1 研究目的
        3.5.2 研究方法
        3.5.3 研究结果
    3.6 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文献系统评价
        3.6.1 研究目的
        3.6.2 研究方法
        3.6.3 研究结果
    3.7 讨论
        3.7.1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3.7.2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3.7.3 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证据传播: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
    4.1 成立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制定小组
    4.2 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
    4.3 《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的专家论证
        4.3.1 研究目的
        4.3.2 研究方法
        4.3.3 研究结果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证据应用:临床试点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对象和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研究方法
        5.2.3 评价指标
        5.2.4 资料收集
        5.2.5 质量控制
        5.2.6 伦理许可
        5.2.7 统计分析
    5.3 研究结果
        5.3.1 失访情况
        5.3.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5.3.3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的均衡性比较
        5.3.4 干预方案对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5.3.5 干预方案对患者生活质量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5.3.6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不同时点的造口相关并发症比较
        5.3.7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造口还纳时间比较
        5.3.8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LARS严重程度比较
    5.4 讨论
    5.5 本章小节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造口建立期患者问卷调查表
    附录二 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三 造口建立期患者一般资料记录表
    附录四 造口建立期患者访谈提纲
    附录五 造口还纳后患者问卷调查表
    附录六 造口还纳期患者一般资料记录表
    附录七 造口还纳期患者访谈提纲
    附录八 中文版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Ⅱ
    附录九 AMSTAR评价清单及说明
    附录十 JBI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2014 版)
    附录十一 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7)赋能理论视角下新确诊乳腺癌患者心理压力缓解研究 ——基于J省肿瘤医院小组工作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概念界定
        1.3.1 心理压力
        1.3.2 赋能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乳腺癌患者心理压力现状与类型
        2.1.1 乳腺癌患者心理压力现状
        2.1.2 乳腺癌患者心理压力类型
    2.2 乳腺癌患者心理压力介入研究
        2.2.1 乳腺癌患者心理压力关联性研究
        2.2.2 乳腺癌患者心理压力缓解方法研究
        2.2.3 社会工作介入乳腺癌患者心理压力研究
    2.3 赋能在癌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2.3.1 社会工作领域的赋能研究
        2.3.2 其它学科领域的赋能研究
    2.4 文献述评
3.服务对象心理压力现状
    3.1 服务机构基本情况
    3.2 初步接触建立关系
    3.3 服务对象基本情况
    3.4 服务对象心理压力表现
        3.4.1 自身层面:恐惧死亡与形体残缺
        3.4.2 自身层面:质疑检查结果、忧思疾病致因
        3.4.3 自身层面:自责自我价值降低与风险规避不足
        3.4.4 自身层面:担忧治疗过程-效果的不确定性
        3.4.5 家庭层面:担忧家庭经济负担加重
        3.4.6 家庭层面:自责加大家属压力负荷
        3.4.7 社会层面:忧虑社会支持不足
        3.4.8 社会层面:担心交往关系受挫
    3.5 服务对象心理压力致因
        3.5.1 自身应激能力与个性状况
        3.5.2 家庭经济与情感支持度
        3.5.3 社会支持主体与力度情况
    3.6 服务对象心理压力缓解需求
        3.6.1 普及病症知识,调适压力情绪
        3.6.2 减轻家属照护压力,优化家庭沟通模式
        3.6.3 提升社会关注与支持
4.赋能理论视角下小组工作介入过程
    4.1 服务目标
        4.1.1 总目标
        4.1.2 分目标
    4.2 服务方案
        4.2.1 服务方案基本信息概况
        4.2.2 服务程序
        4.2.3 应急预案
    4.3 服务方案实施过程
        4.3.1 小组建立:缘来是你
        4.3.2 自身-知识赋能:乳腺癌课堂
        4.3.3 自身-技巧赋能:减压小技巧
        4.3.4 家庭赋能:家人我想对你说
        4.3.5 社会赋能:为你护航
        4.3.6 小组终结:阳光总在风雨后
    4.4 效果评估
        4.4.1 过程评估
        4.4.2 结果评估
5.总结、反思及经验
    5.1 总结
    5.2 反思
        5.2.1 活动组织
        5.2.2 活动设计
        5.2.3 社工自身综合素养
        5.2.4 宏观背景
    5.3 经验
        5.3.1 服务接触
        5.3.2 服务方向
参考文献
    1.着作类
    2.期刊类
    3.博士论文类
    4.外文文献类
    5.文件与报告类
附录一:小组活动计划表
附录二:心理压力测试量表
附录三:心理压力情况调查访谈提纲
附录四:机构满意度调查表
附录五: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表
致谢

(8)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社会支持、自我表露、生育忧虑与创伤后成长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4 相关概念界定
    5 理论基础
    6 概念框架
    7 技术路线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类型
    2 研究对象
    3 研究工具
    4 资料收集
    5 统计分析
    6 质量控制
    7 伦理原则
研究结果
    1 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的一般特征
    2 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社会支持、自我表露、生育忧虑、创伤后成长现状
    3 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社会支持、自我表露、生育忧虑、创伤后成长在不同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
    4 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社会支持、自我表露、生育忧虑与创伤后成长的相关性
    5 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社会支持、自我表露、生育忧虑与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6 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社会支持、自我表露、生育忧虑与创伤后成长的结构方程模型
讨论
    1 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的社会人口学分析
    2 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的社会支持分析
    3 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自我表露分析
    4 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生育忧虑分析
    5 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创伤后成长分析
    6 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社会支持、自我表露、生育忧虑与创伤后成长的相关性分析
    7 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多元回归分析
    8 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社会支持、自我表露、生育忧虑与创伤后成长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9 建议
结论
创新点及展望
    1 创新点
    2 局限性
    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社会支持、自我表露、生育忧虑与创伤后成长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第一部分 概述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分子靶向治疗在晚期肺癌患者中的研究现状
        (二)晚期癌症患者希望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四、基本概念
    五、理论基础
    六、研究设计及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的质性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抽样方法
        (三)研究对象的接近和确定
        (四)资料收集方法
        (五)资料收集工具
        (六)资料分析
        (七)理论饱和
        (八)质量控制
        (九)伦理审查
    三、研究结果
        (一)感知
        (二)调适
        (三)希望调适理论的构建
    四、讨论
        (一)希望存在着动态可调适性
        (二)希望与担心在患者心中并存
        (三)希望与担心在患者心中博弈
        (四)希望调适理论的解读
        (五)希望调适理论对护理工作的启示
第三部分 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调适策略的构建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专家小组讨论法
    三、研究结果
        (一)文献研究结果
        (二)专家小组讨论结果
    四、讨论
        (一)基于证据总结和专家讨论形成调适策略
        (二)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调适策略解读和分析
第四部分 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调适策略的现场论证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论证专家
        (二)论证工具和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一)希望调适策略的可行性
        (二)希望调适策略的适宜性
        (三)希望调适策略的临床意义
        (四)希望调适策略的有效性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一)研究结论
        (二)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一)不足之处
        (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招募访谈对象说明书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附录3 访谈对象一般资料调查表
附录4 伦理审查批准件
附录5 访谈录音转录稿1(节选)
附录6 访谈录音转录稿2(节选)
附录7 访谈备忘录
附录8 访谈资料的分析样稿
附录9 专家论证会讨论稿(第一轮)
附录10 专家论证会讨论稿(第二轮)
综述 希望理论在癌症患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及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10)胫腓骨骨折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出院准备度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略缩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基本概念与定义
        1.2.1 关键词与定义
        1.2.2 操作性定义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依据和模型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创伤后成长的研究现状
        2.1.1 创伤后成长的国外研究现状
        2.1.2 创伤后成长的国内研究现状
    2.2 出院准备度的研究现状
        2.2.1 出院准备度的国外研究现状
        2.2.2 出院准备度的国内研究现状
    2.3 领悟社会支持的研究现状
        2.3.1 领悟社会支持的国外研究现状
        2.3.2 领悟社会支持的国内研究现状
    2.4 自我效能的研究现状
        2.4.1 自我效能的国外研究现状
        2.4.2 自我效能的国内研究现状
    2.5 创伤后成长、出院准备度、领悟社会支持及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
    2.6 链式中介效应模型
    2.7 研究假设
第三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设计与对象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样本量计算
    3.3 研究工具
        3.3.1 一般情况调查表
        3.3.2 创伤后成长量表(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 PTGI)
        3.3.3 出院准备度量表(Readings for Hospital Dischager Scale, RHDS)
        3.3.4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PSSS)
        3.3.5 自我效能量表(General Self-efficcy Scale, GSES)
    3.4 资料收集
        3.4.1 调查员的培训
        3.4.2 预调查
        3.4.3 正式调查
    3.5 统计学方法
    3.6 质量控制
    3.7 伦理学原则
    3.8 技术路线
第四章 结果
    4.1 胫腓骨骨折患者基本资料
        4.1.1 一般人口学资料
        4.1.2 疾病相关资料
    4.2 胫腓骨骨折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
        4.2.1 胫腓骨骨折患者创伤后成长得分
        4.2.2 胫腓骨骨折患者创伤后成长各维度得分
    4.3 胫腓骨骨折患者出院准备度水平
        4.3.1 胫腓骨骨折患者出院准备度得分
        4.3.2 胫腓骨骨折患者出院准备度各维度得分
    4.4 胫腓骨骨折患者领悟社会支持水平
        4.4.1 胫腓骨骨折患者领悟社会支持得分
        4.4.2 胫腓骨骨折患者领悟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
    4.5 胫腓骨骨折患者自我效能水平
    4.6 创伤后成长得分在人口学和疾病相关资料上的差异性分析
        4.6.1 创伤后成长得分在人口学资料上的差异性分析
        4.6.2 创伤后成长得分在疾病相关资料上的差异性分析
    4.7 创伤后成长、出院准备度、领悟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的相关性分析
        4.7.1 创伤后成长和出院准备度、领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的相关性分析
        4.7.2 出院准备度和领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的相关性分析
        4.7.3 领悟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的相关性分析
    4.8 自我效能在领悟社会支持和创伤后成长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4.9 出院准备度在领悟社会支持和创伤后成长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4.10 自我效能和出院准备度在领悟社会支持和创伤后成长间的链式中介作用分析
第五章 讨论
    5.1 胫腓骨骨折患者创伤后成长、出院准备度、领悟社会支持及自我效能现状
        5.1.1 胫腓骨骨折患者创伤后成长现状
        5.1.2 胫腓骨骨折患者出院准备度现状
        5.1.3 胫腓骨骨折患者领悟社会支持现状
        5.1.4 胫腓骨骨折患者自我效能现状
    5.2 胫腓骨骨折患者创伤后成长的相关因素
    5.3 创伤后成长、出院准备度、领悟社会支持及自我效能的相关性
    5.4 自我效能在领悟社会支持与创伤后成长间的中介作用
    5.5 出院准备度在领悟社会支持与创伤后成长间的中介作用
    5.6 自我效能和出院准备度在领悟社会支持与创伤后成长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创新性、局限与展望
    7.1 创新性
    7.2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癌症患者的心理康复(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在青年癌症患者康复管理中的应用进展[J]. 吴丹,沈国娣,章亚平,吴吉敏,王雅雯. 护士进修杂志, 2021(15)
  • [2]医务社会工作介入癌症患者健康教育研究[J]. 郭晓斐,陈静,孙燕梅,赵平. 医学与哲学, 2021(13)
  • [3]康复期癌症患者心理调适的个案辅导研究[D]. 周婷. 长春理工大学, 2021
  • [4]基于叙事治疗技术的乳腺癌化疗患者生命意义感干预方案的构建[D]. 路莉静.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5]基于马斯洛理论的乳腺癌患者需求工具开发及干预效果评价 ——一项混合方法研究[D]. 郑粉善. 延边大学, 2021
  • [6]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D]. 胡洁蔓. 吉林大学, 2021(01)
  • [7]赋能理论视角下新确诊乳腺癌患者心理压力缓解研究 ——基于J省肿瘤医院小组工作实践[D]. 景文娜.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8]育龄期女性癌症患者社会支持、自我表露、生育忧虑与创伤后成长的相关性研究[D]. 曹志丹.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策略研究[D]. 宁丽.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10]胫腓骨骨折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出院准备度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研究[D]. 刘星星. 延安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癌症患者的心理康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