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一代真彩色时标台标发生器(论文文献综述)
金剑波[1](2011)在《基于FPGA/SOPC模块化教学与实验平台的研究和实现》文中指出随着FPGA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使得电子设计规模和集成度不断的提高,同时也带来了电子系统设计方法和设计思想的不断推陈出新。新一代的FPGA甚至集成了中央处理器(CPU)或者数字处理器(DSP)内核,在一片FPGA上进行软硬协调设计,为实现片上可编程系统(SOPC, System On Programmable Chip)提供强大的硬件支持。SOPC是一种灵活、高效的SOC解决方案。本课题正是基于SOPC技术,完成了系统的设计,它具有实时性好、性价比高、体积小等特点。基于FPGA/SOPC模块化教学与实验平台是在深入的教学研究基础上研制出来的。结合现代学生的需求,利用了模块化思想,将各个功能的电路分离,使其具有拼图一样的功效。使理论与实践、感性与理性相结合为一体,完成立体的教学,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所学知识,建立起良好的教学与实验平台。该项目是集FPGA和SOPC开发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实验平台,主要有八个模块组成:主控制模块、AD/DA模块、USB传输模块、逻辑输入模块、键盘模块、数码显示和VGA接口模块、232/CAN/PS2模块、以太网模块。整个实验平台是基于Alter公司的FPGA器件,结合QuartusⅡ嵌入式开发环境,可以完成嵌入式IC核的软件设计和编程,完成中小任务的全数字化逻辑电路设计,同时结合了SOPC和FPGA各自的优点,进行裁剪、扩充、升级,扩展了SOPC设计开发的能力。本平台还可以与其它嵌入式系统配合实现多CPU协同处理工作,其丰富的外设方便了人机交互,极大的增加了使用者开发的乐趣,可以很好地满足高等院校、科研人员的需求。
张玲娟[2](2006)在《家庭安全监测记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近年来,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和完善,为发展新一代的数字视频采集、图象处理、分析识别系统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其不再仅仅局限于工业生产,而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高科技和信息技术(IT)正在由智能大厦(IB)走向智能化住宅小区,进而走进家庭。本课题的目标是设计一个适用家庭的安全监测记录系统。 一般的数字视频监控产品体系庞大,价格比较高;而传统的安全监控系统是以模拟技术为基础的。由于模拟技术的固有缺陷,导致模拟监测录像系统存在诸多问题,不能满足家庭需要。本文介绍的解决方案电路简单、价格低廉,可广泛地应用在普通家庭的数字化系统——家庭安全监测记录系统。当发生异常情况时能及时记录第一手资料,使公安部门在侦破工作中,清楚的了解现场情况,使得犯罪分子行迹败露无疑,为住户提供最大限度的安全保证。 本文提出了系统设计方案,并通过实验论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该系统以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采用红外传感器对外界进行感应监测,根据红外线信号,对相应摄像头加电控制。摄像头获取视频信号,经视频预处理电路后由A/D转换电路转换为数字信号,由硬件控制A/D转换器并产生数据缓存器的地址,然后把缓存器中图片数据转换为与设备无关的点阵位图文件格式——BMP文件格式,以FAT16格式组织文件系统,存储到CF卡(Compact Flash)。图像在计算机中进行显示与处理,变得非常便捷,只需通过读卡器在PC机windows操作系统中读取CF卡即可,便于公安部门、业主的检索、查阅、送入计算机中进行处理。
龚宇[3](2003)在《膀胱出口梗阻对逼尿肌结构及其生物力学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BOO)从临床尿动力学的角度定义是指膀胱颈和/或尿道由于多种病因引起尿液流出道阻力升高导致的尿液排出困难,它包括了一大类疾病。而泌尿外科最为常见的BOO表现,其梗阻的发生部位绝大部分位于膀胱颈及近端尿道,例如男性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prostatic hyperplasia,BPH)、女性膀胱颈梗阻等,因此,BOO通常是指膀胱颈和/或近端尿道的梗阻性疾病。 研究BOO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多种常见的下尿路疾病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BOO的主要危害在于膀胱功能损害,包括:逼尿肌收缩功能改变,膀胱顺应性异常和逼尿肌不稳定,以及由此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而膀胱功能损害的实质是逼尿肌功能改变。目前泌尿外科临床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相当部分的BOO患者即使在完成原发病的治疗(即解除梗阻)以后,其膀胱功能仍然没有恢复,甚至功能损害持续进展,临床上至今仍没有有效的针对性的治疗措施。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BOO后膀胱逼尿肌功能障碍的致病机理及其与异常的逼尿肌结构之间的关系尚未阐明。 为此,我们从以下三个层次逐步深入地进行研究。第一,在改进我科原有的大鼠梗阻动物模型的基础上,重点探讨BOO后膀胱逼尿肌功能异常与结构改变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根据BOO对膀胱逼尿肌细胞的尿动力学致伤机理,通过对体外培养的逼尿肌细胞施加周期性张力负荷牵拉刺激作用,建立一种全新的细胞水平的BOO实验模型:第三,从逼尿肌细胞发生表型转化(逼尿肌重塑)的角度,阐明BOO后在单细胞水平直接测定的功能及其生物力学特性改变的结构基础,为探索针对逼尿肌细胞表型稳定的治疗方法提供实验依据。 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 1.采用Wistar大鼠膀胱颈部、近端尿道不全结扎法,膀胱出现典型的梗阻后表现,使改进后的动物模型能够更为确切地模拟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相关的BOO疾病。 2.梯度浓度氨基甲酰甲胆碱(carbach01)刺激逼尿肌条产生的收缩力测定:梗阻后逼尿肌的收缩性有两种改变:不稳定组(DI)逼尿肌收缩性受损,稳定组(DS)逼尿肌收缩性出现双相性改变,即早期呈代偿性升高,继而降低;充盈期膀胱压力测定:梗阻后膀胱顺应性与逼尿肌稳定性有关,即DI时顺应性低于正常,而逼尿肌稳<WP=9>定组顺应性升高。 3.以光镜、电镜(扫描、透射)、VG法胶原染色结合图像分析的方法,证明梗阻后的逼尿肌排列趋于松散,细胞间质胶原沉积且排列紊乱,逼尿肌细胞间隙增宽,单位面积的膀胱组织中胶原纤维(CF)和逼尿肌细胞(DSMC)的比例(CF/DSMC)明显失调。结果提示:逼尿肌细胞与间质成分的关系改变与BOO后收缩功能下降和膀胱顺应性异常有关。 4.以Westerrl blot检测BOO后1-4周逼尿肌层的TGF-β1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随梗阻时间进程出现明显的升高,与本实验部分对胶原纤维的测定结果一致,证明BOO后的TGF-β1的分泌增加促进了逼尿肌肌层产生胶原纤维,后者大量沉积于逼尿肌细胞之间,从而影响膀胱逼尿肌细胞有效的协同收缩;同时,提示TGF-β1与梗阻后产生的膀胱肌层纤维化进程密切相关。 5.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证实,发生梗阻后1-4周内膀胱逼尿肌层PCNA蛋白的表达总体上呈现升高趋势,并且在第2周时PCNA阳性指数达到峰值,而相应灰度值最低,说明梗阻后PCNA的表达具有时效性;BOO对逼尿肌张力牵拉这种外界刺激作用主要通过核内细胞增殖相关基因的表达,最终影响逼尿肌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而PCNA在慢性梗阻后逼尿肌增殖状态的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提示逼尿肌的异常增殖可能是其功能改变的结构基础。 6.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对Wistar大鼠膀胱逼尿肌细胞成功进行了原代及传代培养,细胞培养3.5天后,已贴壁的逼尿肌细胞生长,呈放射状伸展,7-9天时,细胞形成较致密细胞层,可覆盖培养瓶底部的80%。实验证明,取材后的初期处理、精确掌握逼尿肌细胞的贴壁时间与合适的O.2%胶原酶浓度,是有利于成功进行大鼠原代逼尿肌细胞培养的关键。较之组织块培养法,胶原酶消化法具有细胞纯度与培养成功率高的优点。 7.首先在特殊的.BioFlex(r)培养皿上成功培养Wistar大鼠膀胱逼尿肌细胞,通过对其施加周期性张力负荷作用,建立起一种排除了膀胱神经、体液等因素的干扰,能反映单个逼尿肌细胞自身功能改变的全新的BOO实验模型,提供了在细胞水平对BOO作深入研究的有效平台。 8.采用了倒置显微镜下培养细胞动态图像采集测定及分析系统,直接地考察单个逼尿肌细胞的动态收缩过程。周期性张力牵拉作用后,参数收缩末期细胞面积最大缩小率(⊿Smax)及细胞长度最大缩短率(⊿Lmax)的测定结果证实,张力负荷条件下单个逼尿肌细胞的收缩力及收缩速度随细胞张力负荷程度增加而下降。 9.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经fluo-3/AM负载后测定了张力负荷对逼尿肌细胞钙离子转运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含生理浓度Ca2+的细胞外Hanks液的条件下,
樊春梅[4](2003)在《视频信号采集与图象传输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正在稳步地进入电子信息化社会。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和完善,为发展新一代的数字视频采集、图象处理、分析识别系统提供了有利条件。一般的数字视频采集产品的价格都比较高,本文介绍的解决方案电路简单、价格低廉,可广泛地应用在需要采集视频图象的场合。该系统加上图象处理软件,还可进行图象辨识。而且本系统可根据需要对视频图象进行存储、回放,还可以进一步对其进行分析、处理,可见它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提出了一种视频信号采集系统设计方案,它由视频预处理电路、视频同步分离电路、A/D转换电路、存储器、地址发生器及通讯接口电路等组成,它采用CCD摄像头获取视频信号,经视频预处理电路后由A/D转换电路转换为数字信号,时钟脉冲电路产生A/D转换器的启动信号和数据存储器的地址,可根据需要把某一幅或某几幅视频图象存入高速静态存储器 (SRAM)中,然后可根据需要把SRAM中的图象经增强型并口(EPP)或通用串行总线(USB)送入计算机中进行显示与处理;该系统也可脱机工作,把数字图象读出后送入D/A转换电路,转换为模拟信号,使其在CRT上直接显示出来。在本系统中采集和回放时所需的高速时钟由时钟电路产生,通讯时所需的时钟则由上位机的程序产生。上位机的程序由Visual C++6.0实现。本文通过实验论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并运用该方法设计了基于增强型并口和通用串行总线的视频信号采集系统,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郑金福[5](2000)在《新一代真彩色时标台标发生器》文中提出
杨桂彤[6](2000)在《新一代真彩色时标台标发生器》文中认为 台标(Logo)又称台徽,是电视播出时,叠加在节目内容上的徽标。台标既方便用户收看时选台,同时也代表了一个电视台的形象。时标是指叠加在节目内容上的时钟,是给电视观众的时间提示。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业的飞速发展,国内越来越多的电视台节目开始采用卫星直播,考虑到电视台播出形象和节目防盗版等因素,台标的优劣日益显得重要起来。 电视台传统的台标发生器(Logo Generator)功能比较简单,一般仅能显示16色或256色图像,无半透明效果,无法适应电视台高质量的播出要求。博汇公司经过长期研制,开发了博汇新一代真彩色数
二、新一代真彩色时标台标发生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一代真彩色时标台标发生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FPGA/SOPC模块化教学与实验平台的研究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FPGA技术发展概况 |
1.1.2 SOPC技术发展概况 |
1.2 论文研究意义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2章 SOPC系统构架 |
2.1 SOPC系统设计流程 |
2.2 FPGA设计流程 |
第3章 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总体构架 |
3.2 系统主板构建 |
3.3 FPGA |
3.4 存储电路 |
3.5 配置电路 |
第4章 硬件模块设计 |
4.1 电源电路 |
4.2 时钟电路 |
4.3 外扩总线驱动电路 |
4.4 ADC/DAC电路 |
4.5 RS232串口模块 |
4.6 键盘及LED显示模块 |
4.7 PS/2键盘鼠标接口模块 |
4.8 彩色液晶屏驱动模块 |
4.9 以太网接口模块 |
4.10 CAN接口模块 |
4.11 USB接口模块 |
第5章 系统软件设计 |
5.1 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
5.2 软件开发流程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及特色创新 |
6.2 系统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主要源程序 |
附录B 主板和资源板 |
(2)家庭安全监测记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提出背景 |
1.2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3 论文所做的工作及论文结构 |
1.3.1 论文所做的工作 |
1.3.2 论文结构 |
第2章 视频信号及其同步分离 |
2.1 视频信号的组成 |
2.1.1 图象信号 |
2.1.2 消隐信号 |
2.1.3 同步信号 |
2.2 视频信号的同步分离 |
2.2.1 LM1881芯片 |
2.2.2 LM1881芯片的输出信号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图片信号采集系统设计 |
3.1 系统的组成和硬件电路时序 |
3.1.1 红外线监测电路 |
3.1.2 图像预处理电路 |
3.1.3 视频同步分离电路 |
3.1.4 高速A/D转换器 |
3.1.5 缓冲存储器 |
3.1.6 时钟电路和地址发生器 |
3.2 软件设计 |
3.2.1 图像采集控制程序 |
3.2.2 图片中叠加时间信息 |
3.3 图像文件结构分析及处理 |
3.3.1 BMP位图文件的图像数据分析 |
3.3.2 图像数据转换为BMP文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图片信息存储系统设计—对CF卡的文件操作 |
4.1 CF结构、协议分析 |
4.1.1 CF卡结构、特性 |
4.1.2 选择Memory模式下的主要引脚分析 |
4.1.3 寄存器组的空间映射 |
4.1.4 选择寻址方式 |
4.2 接口电路设计 |
4.3 系统软件模块设计 |
4.4 CF卡接口控制软件实现 |
4.4.1 CF卡命令编程 |
4.4.2 读写CF卡 |
4.5 CF卡文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
4.5.1 FAT16文件系统分析 |
4.5.2 磁盘格式化 |
4.5.3 实现文件的基本操作 |
4.5.4 总结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研究生履历 |
(3)膀胱出口梗阻对逼尿肌结构及其生物力学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名词缩写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论文正文:膀胱出口梗阻对逼尿肌结构及其生物力学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改良膀胱出口梗阻大鼠模型对逼尿肌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建立细胞水平的BOO模型:培养逼尿肌细胞的周期性张力负荷状态模拟膀胱出口梗阻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张力负荷状态对膀胱逼尿肌细胞表型结构及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照片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学习期间发表目录 |
(4)视频信号采集与图象传输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视频信号采集与数字图象处理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 视频信号传输技术的发展 |
1.3 图象处理系统的分类和主要性能指标 |
1.4 图象处理系统的硬件基本结构 |
第2章 视频信号及其同步分离 |
2.1 视频信号的组成 |
2.1.1 图象信号 |
2.1.2 消隐信号 |
2.1.3 同步信号 |
2.2 同步分离电路的组成与原理 |
2.2.1 同步分离的原理 |
2.2.2 行场同步信号的分离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EPP的视频信号采集系统的设计 |
3.1 系统的组成和硬件电路时序 |
3.1.1 视频预处理电路 |
3.1.2 视频同步分离电路 |
3.1.3 高速A/D转换器 |
3.1.4 存储器 |
3.1.5 时钟电路及存储器地址的产生 |
3.2 视频信号采集系统与EPP的接口设计 |
3.2.1 SPP模式下实现数据传输的原理 |
3.2.2 EPP模式下实现数据传输的原理 |
3.2.3 并行接口电路设计 |
3.3 软件设计 |
3.3.1 信号采集、回放过程管理程序 |
3.3.2 PC机通讯及数字图像的重建程序 |
3.4 数字图象的结构及处理 |
3.4.1 BMP位图文件结构 |
3.4.2 BMP位图的显示及软件处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USB的图象传输接口设计 |
4.1 USB概述 |
4.2 USB系统描述 |
4.3 下端设备USB接口电路硬件设计 |
4.4 设备端驱动程序设计 |
4.4.1 USB设备列举规范 |
4.4.2 数据采集系统固件程序设计 |
4.5 WINDOWS下USB客户驱动程序设计 |
4.5.1 WINDOWS设备驱动程序概述 |
4.5.2 设备驱动程序的功能 |
4.5.3 USB客户驱动程序流程 |
4.6 基于USB的视频信号采集系统的应用程序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四、新一代真彩色时标台标发生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FPGA/SOPC模块化教学与实验平台的研究和实现[D]. 金剑波. 华东师范大学, 2011(04)
- [2]家庭安全监测记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玲娟. 大连海事大学, 2006(07)
- [3]膀胱出口梗阻对逼尿肌结构及其生物力学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 龚宇. 第三军医大学, 2003(02)
- [4]视频信号采集与图象传输技术的研究[D]. 樊春梅.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3(02)
- [5]新一代真彩色时标台标发生器[J]. 郑金福. 电视技术, 2000(05)
- [6]新一代真彩色时标台标发生器[J]. 杨桂彤. 有线电视技术, 2000(01)
标签:台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