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布式应用架构到C/S网络数据模型的转换机制研究

从分布式应用架构到C/S网络数据模型的转换机制研究

一、分布式应用程序体系结构到C/S网络数据模型转换机制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戚园园[1](2021)在《基于特征表示学习的文本检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本检索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基础支撑技术。文本检索不但是人们从互联网大数据中获取所需信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发其他智能系统,如问答对话系统的重要条件。判断一篇文档是否与用户查询相关是文本检索的核心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本检索模型通常将用户查询和候选文档映射到同一向量空间,继而计算它们之间的相关性。这便是文本检索的文本特征表示和相关性计算。文本特征表示有经典统计和机器学习两类方法。而查询与文档的相关性定义也有逻辑值和实数值两种。当相关性为逻辑值时,还需要利用专门的排序算法对所有相关文档进行排序。当相关性为实数值时,相关性本身便是对文档进行排序的依据。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1.提出一种基于显着上下特征表示的文本检索模型。采用滑动窗口的方法寻找文档中与查询具有显着语义相关性的上下文,利用这些上下文获得文档的显着上下文特征表示,从而更好解决长文档与查询间的匹配问题。新的文本特征表示中包含上下文信息,联合构建层次化的文本相关匹配,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同时提高了文本检索的精度和召回率。2.提出一种基于卷积图拓扑特征表示的文本检索模型。将查询和文档的上下文向量转换为图拓扑结构后,利用图卷积网络生成新的文本特征。此类文本特征表示不仅包含上下文信息,同时还包含全局结构化信息。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有效改善了文本检索精度。3.提出一种交互图拓扑特征表示的文本检索模型。结合双向注意力网络和图注意力网络将上下文向量表示转换为基于交互图拓扑特征的文本表示。此类文本特征表示不仅包含上下文信息,同时还包含交互信息和不同注意力加权后的全局结构化信息。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许向南[2](2021)在《基于移动端的工业机器人远程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在制造企业产业升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也是智能制造的重点发展方向,但由于工业机器人是一个精密而复杂的机电系统,其性能会随着作业时间的增加逐渐下降甚至失效,在制造商的用户基数大幅度增长时,有限的现场专业维修技术人员就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在智能制造时代,自动化设备的高可靠性使得预测性维护也变的尤为重要,期望能够在故障发生前对其潜在故障进行预警诊断,以达到较低的维护成本。为此,设计开发了基于Android移动智能终端的远程监测预警系统,为技术人员提供具有故障信息预警、状态监测和实时曲线显示功能的移动监测服务平台,实现维护方式的低成本以及高效率。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分析了远程监测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形势,在分析工业机器人监测系统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方案,并描述了系统各个部分的主要任务。其次,详细的阐述了远程监测移动端软件的设计与开发过程,根据系统要求采用TCP/IP协议实现不间断的网络通信并在Android Studio环境下开发了移动终端APP;然后讲述了整个监测系统的基础服务功能模块的设计过程,其中包括利用本地PC端获取工业机器人的工作状态信息以及数据采集的过程,搭建了网络服务器系统,并将所要监测的工业机器人数据进行了分类处理,对比了各种数据库的优缺点,结合本系统设计特点选择了最佳数据库,提出利用My SQL建立了关系型的监测信息数据库。之后进一步的剖析了远程监测系统的状态监测过程。最后介绍了工业机器人预警系统的设计与研究,对于工业机器人主要部件建立了数据模型,并研究了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故障预测方法且根据目标要求进行了算法优化以及实测分析,试得出一种可行性较高的故障诊断预警方法,以期最终实现通过远程监测及故障预警系统和相应故障预警诊断方法。

边子政[3](2020)在《可扩展的分布式网络协议测试与验证系统》文中提出近些年来,随着云计算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可编程数据平面的逐渐普及,数据中心内的网络协议正发生着快速的变革。为保证新协议的稳定与可靠,需要在部署前对其功能与性能进行大量工程上的测试与验证。由于真实设备的成本较高,所以一般使用仿真环境进行操作。在该过程中,会遇到三个问题:第一,由于这些网络的规模较大,而传统网络仿真技术的性能有限,因此难以对整个网络进行真实流量的仿真;第二,现有系统对网络仿真的关注较多,而对网络协议测试验证技术的研究相对较少;最后,分布式仿真环境中的网络遥测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分布式网络协议仿真与测试系统的设计方案。首先,系统使用了容器与隧道技术,使仿真网络的节点与链路能够同时运行于多台主机中,解决了大规模网络仿真中系统的扩展性问题;其次,由于在协议的开发及测试过程中,需要通过运行数据对其进行调试与分析,所以论文利用eBPF技术,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分布式仿真场景下的带外遥测技术,它能够以较低的开销按需过滤与提取网络节点中的数据包;最后,论文还提出了一种基于测试用例的协议测试方法,并提倡以测试驱动的方式完成网络协议的开发与测试。此外,论文通过模拟为数据中心网络添加新协议及进行对比实验的方式,测试了系统的功能及性能。功能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对大规模网络的分布式仿真、带外实时遥测和协议的自动化测试验证都具有良好的支持。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在具有双核CPU和4GB可用内存的单机上,就可以仿真拥有约640个节点和1280条链路的网络。并且在具有多个工作节点的情况下,系统创建仿真网络时的性能具有显着的提升。

戴敏[4](2008)在《区域电子协同办公中COM+技术与柔性技术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量的高速膨胀,以及Internet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特别是电子商务浪潮的兴起,点燃了基于Internet的高分布式应用程序的需求之火。传统的Client/Server应用程序体系结构已不能再满足这种新型应用程序的需求。如何将网络上的计算机组织起来,使它们协调工作,形成有巨大潜力的分布式并行环境,使位于不同机器上的不同程序之间可以进行交互,开发出大型复杂分布式企业应用程序已成为当前发展的焦点。本文分析了当前流行的分布式对象技术的特点和不足,根据Windows DNA三层架构应用程序体系结构的思想,利用COM+提供的服务,提出了一种构建分布式Web应用程序的新架构——基于COM+的分布式Web应用系统。这个架构给出了一个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下开发基于Web的应用程序的一种新的、灵活可行的解决方案。这种解决方案以DNA三层架构为基础,以Web技术和COM+为核心,从体系结构上把一个企业应用程序从逻辑上抽象成三个层次: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服务层,并给出了以SOAP为工具,实现跨网络、跨系统、跨对象模型访问网络中其他应用程序组件的方法。对于局域网内在相同平台上开发的基于组件的应用程序,系统应用COM+直接实现应用程序的分布;而对于局域网内的异构平台上开发的基于组件的应用程序和局域网外的基于组件的应用程序,系统利用SOAP实现对它们的访问。本文讨论了该分布式Web应用系统模型的相关问题,包括:系统的结构模型、分布示意、工作原理和技术特点。此外,本文在详细分析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及其技术发展与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企业柔性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方法,提出了以面向用户的柔性、面向开发人员的柔性和面向企业的柔性为柔性管理信息系统的柔性表现形式,并给出了柔性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并从这三个层次研究企业产管理系统系统构建方法,为实现具有优越的性能、良好的扩展性、可维护性的管理信息系统奠定理论基础。

甘健侯,夏幼明,徐天伟,梁立[5](2007)在《基于DAPADL自动生成MIS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分布式应用程序体系结构描述语言(distributed application program architecture description language,DAPADL)为基础,介绍用Visual C++6.0实现DAPADL自动生成MIS的转换系统。给出分布式应用程序体系结构描述语言的设计思想和语法,主要包括过程部分、网络部分、网连部分;另外给出基于DAPADL自动生成MIS平台的总体设计方案,并阐述了相关算法和技术的基本思想;从实体完整性、域完整性、参照完整性、用户定义完整性方面介绍DAPADL的数据完整性描述。

钱卫华[6](2007)在《基于.NET的负荷预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负荷预测是与电网调度运行、电力系统发展规划密切相关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在当前电力市场化趋势下,对负荷预测这项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建设新的负荷预测系统,以适应当前电力市场化的需要。这包括研究新的预测策略及选用新的开发平台进行设计开发。面向WEB的分布式应用开发乃大势所趋。而.NET技术是微软推出的一种WEB应用系统开发平台,结合分层架构思想,功能十分强大,是当前构建新型的面向WEB的企业应用系统,尤其是大型的企业应用系统的一种比较高效的开发技术。本文结合湖大华龙电气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智能式负荷分析、预测与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介绍了如何利用.NET技术来实现一个企业应用系统,详细阐述了分布式应用体系、系统架构、总体设计、功能实现等内容,并讨论了数据访问策略等关键技术。负荷预测系统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应用软件,如何获得理想的预测效果是其最终的目的。除了良好的软件体系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的预测策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能否成功预测的基础前提。本文在探讨了负荷预测的特点、要求与原理及预测的主要内容及步骤后,详细分析了影响负荷预测的相关因素、市场环境下负荷预测呈现的新特征以及负荷预测方法和策略,提出了基于虚拟预测、气象特征与气象趋势相结合的相似日选择、数据挖掘技术等思想的预测策略。系统构建了省地一体化预测平台,有机结合了负荷特性分析、负荷预测和考核管理三大功能,集成了包括超短期、短期、扩展短期及中长期在内的各类预测功能,充分考虑了气象因素和地区具体情况,体现了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的智能性。系统的试运行效果良好,解决了负荷预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薛春峰[7](2007)在《网络环境下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和交通量不断的增长,原有收费口通行能力和收费方式已难以满足车辆快速通行的要求,“收费站塞车”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加之改扩建收费站难度大、城市规划限制、土建成本高等许多方面的因素,传统的人工及人工半自动收费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和交通发展的迫切需要,寻求高效、安全的收费替代方案已成为必然。网络环境下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和应用环节,通过采用电子自动收费技术手段,缓解了交通拥堵,提高了道路的通行能力、车辆运营效率和公路管理与服务水平,降低了油耗和车辆损耗,减少了尾气排放,节约了能源,保护了环境。 本文在进行系统分析国内外收费系统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双片式电子标签+双界面IC卡实现网络环境下电子不停车收费技术方案。文章首先对系统框架结构、网络拓扑结构、数据库应用程序体系结构、收费管理控制中心系统软件进行了详细设计和研究,其次对收费系统中路径识别和通行费用清分算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数据库应用程序体系结构设计与研究过程中,提出将多层C/S结构应用于网络环境下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数据库应用程序体系结构,很好地解决了传统两层C/S体系结构在应用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在收费管理控制中心系统软件的设计过程中,分析了系统的功能和流程,划分了系统功能模块,定义了系统数据编码,并详细设计了系统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在路径识别和通行费用清分算法研究与分析过程中,分析了路网中路径的二义性,研究了二义性路径的识别方法,提出了基于图论的路网模型建模方法和基于矩阵模型的数据清分算法,较好的解决网络环境下通行费用的拆分清算问题。最后对此次研究工作予以总结并提出展望。 该系统的应用使系统的安全性、兼容性、扩展性、通用性、可重用性得到加强,减少了系统维护的工作量,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郭坚[8](2006)在《校级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本文以科研管理为背景,分析了当前流行的分布式对象技术的特点和不足,根据Windows DNA三层架构应用程序体系结构的思想,研究COM+提供的服务,提出了一种构建分布式应用程序的新架构——ADAP。这个架构给出了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下开发应用程序的一种新的、灵活可行的解决方案。这种解决方案以DNA三层架构为基础,以网络技术和COM+为核心,从体系结构上把一个应用系统从逻辑上抽象成三个层次: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服务层,并给出了以SOAP为工具,实现跨网络、跨系统、跨对象模型访问网络中其他应用程序组件的方法。对于局域网内在相同平台上开发的基于组件的应用程序,系统应用COM+直接实现应用程序的分布;而对于局域网内的异构平台上开发的基于组件的应用程序和局域网外的基于组件的应用程序,系统利用SOAP实现对它们的访问。本文讨论了该分布式应用系统模型的相关问题,包括:系统的结构模型、分布示意、工作原理和技术特点。 论文中介绍了ADAP在“校级科研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给出了ADAP的具体实现方法,讨论了它与传统的C/S方案相比的优劣,给出了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服务层的具体实现方案和开发过程。结合异步离线数据录入的应用需求,给出了实现数据异步传输、组件异步访问、安全防护的方法。 最后,论文总结了ADAP模型的特点,展望了运用该模型的应用前景。ADAP,特别是运用COM+提供的服务和SOAP技术实现组件异步访问、数据异步传输,实现网络中跨网络、跨系统、跨对象模型的现有应用系统的集成,是开发广域网络环境下大型分布式应用的一种新的思路,我们相信ADAP模型实现的系统能够在大型分布式科研管理应用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吴忠杰[9](2006)在《IEEE1451标准网络化智能传感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各类现场总线的网络化智能传感器存在接口不统一问题,对系统研发、集成和维护带来了很多问题,为此,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及美国国家标准技术总局(NIST)联合推出了IEEE1451网络化智能传感器接口标准。该标准的推出使得各厂商研制的网络化智能传感器能够相互兼容,实现了各厂商传感器之间的互操作性与互换性。在纷繁复杂的现场总线中,以太网总线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现场总线发展的主流,基于以太网总线可以构建大型分布式测控系统,成为业界研究热点。论文在以太网总线基础上对IEEE1451标准的网络化智能传感器进行了研究,研制了符合IEEE1451.2标准的网络应用处理器NCAP以及系列智能变送器模块STIM。在NCAP中实现了精简的TCP/IP协议栈、IEEE1451协议栈以及校正引擎。为了实现网络应用处理器规范的软件接口,使得智能传感器接口彻底标准化,论文对传感器应用层软件接口进行了研究,实现了C/S、B/S、C/S和B/S混合数据传输模式以及电子邮件数据传输方法。IEEE1451标准定义了校正引擎,规范了校正模型,提高了传感器智能。论文在标准校正模型基础上对传感器校正补偿方法进行了研究,包括数据插值、最小二乘以及神经网络方法。在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基于Matlab和VC++环境开发了传感器模型建立软件,能够生成IEEE1451标准的校正电子数据表格。在研制的网络化智能传感器基础上,构建了多个基于以太网的分布式测控系统模型,并且开发了系列支撑演示软件。通过实践,充分论证了网络化智能传感器研制的有效性和工程实用性,以及IEEE1451国际标准制定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陈卓[10](2005)在《基于Windows DNA的门诊挂号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Internet 的飞速发展和在全球范围的普及应用正给人类生活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医院信息系统的技术及相关的方法也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应用程序的体系结构从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到三层体系结构再到Windows DNA 体系结构的转变,使HIS系统的设计及开发也随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软件工业的发展,为了提高软件系统的通用性、扩充性和可维护性,使软件系统向通用性方向发展,应用程序的编制发布已经由以前的单个二进制文件向组件型应用程序过渡,组件化思想应运而生。基于COM的组件化程序设计方法继承和发展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它是提高软件质量和软件重用程度的一种重要的软件开发设计机制。基于组件的Windows DNA是微软为具有高度可扩展性的分布式应用程序的开发所提供的平台,基于Windows DNA 提供了基于COM+的三层结构,实现了分布式操作环境。门诊挂号子系统以Windows DNA 为架构,采用基于COM+技术规范的Windows DNA 体系结构进行设计和实现,具有了良好的可重用性和可扩展性。

二、分布式应用程序体系结构到C/S网络数据模型转换机制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布式应用程序体系结构到C/S网络数据模型转换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特征表示学习的文本检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1 文本检索
        1.1.2 文本检索的应用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3 课题的研究现状
        1.3.1 经典统计的文本检索模型
        1.3.2 深度文本匹配模型
        1.3.3 文本检索的突出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文本检索的基本理论
    2.1 文本表示
        2.1.1 基于离散式向量的文本表示
        2.1.2 基于分布式向量的文本表示
        2.1.3 基于上下文向量的文本表示
    2.2 基础检索模型
        2.2.1 概率模型
        2.2.2 深度文本匹配模型
    2.3 文本检索常用的数据集与工具
        2.3.1 文本检索常用数据集
        2.3.2 文本检索常用工具
        2.3.3 文本检索常用评估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显着上下文特征表示的文本检索
    3.1 引言
    3.2 相关工作
    3.3 显着上下文特征表示
        3.3.1 先导实验
        3.3.2 显着上下文的定义
        3.3.3 显着上下文的搜索
    3.4 上下文显着性的计算
        3.4.1 显着上下文
        3.4.2 上下文显着性
        3.4.3 聚合相关度
        3.4.4 复杂度分析
    3.5 实验
        3.5.1 数据集与实验设置
        3.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3 参数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卷积图拓扑特征表示的文本检索
    4.1 引言
    4.2 相关工作
        4.2.1 BERT模型
        4.2.2 图卷积网络
    4.3 基于卷积图拓扑特征表示的检索模型
        4.3.1 检索模型的网络框架
        4.3.2 图卷积拓扑特征表示
        4.3.3 卷积图拓扑特征表示
        4.3.4 联合排序
    4.4 实验
        4.4.1 评测数据集
        4.4.2 实验设置
        4.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4 参数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交互图拓扑特征表示的文本检索
    5.1 引言
    5.2 相关工作
        5.2.1 图注意力网络
        5.2.2 注意力机制
    5.3 基于交互图拓扑特征表示的检索模型
        5.3.1 检索模型的网络框架
        5.3.2 图注意力拓扑特征表示
        5.3.3 交互图拓扑特征表示
        5.3.4 联合排序
    5.4 实验
        5.4.1 实验设置
        5.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3 参数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基于移动端的工业机器人远程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远程监控
        1.2.2 远程故障诊断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目标
第2章 工业机器人远程监测预警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
    2.2 系统设计原则
    2.3 关键技术研究
    2.4 系统各部分主要的任务
        2.4.1 移动智能监测终端
        2.4.2 数据存储系统
        2.4.3 数据传输
        2.4.4 故障预警系统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Android系统的远程监测软件设计与实现
    3.1 移动端远程监测软件平台总体设计
        3.1.1 软件简析
        3.1.2 软件架构设计
        3.1.3 软件开发环境搭建
    3.2 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2.1 移动端功能设计简述
        3.2.2 UI交互界面模块
        3.2.3 实时监测数据显示模块
        3.2.4 网络通信模块
    3.3 软件异步处理任务设计
        3.3.1 线程通信的简析
        3.3.2 异步任务设计
    3.4 与服务器端通讯
    3.5 预警和报警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远程监测预警系统的基础服务功能的设计
    4.1 PC端软件平台的搭建(Niagara软件平台)
    4.2 数据采集
        4.2.1 数据采集模块硬件结构
        4.2.2 数据采集的配置以及采集方式设计
    4.3 Web服务器的设计
    4.4 数据库的搭建
        4.4.1 数据库分析与选取
        4.4.2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4.5 状态监测系统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预警功能模块的设计与研究
    5.1 机器人常见故障简述
    5.2 当前诊断报警模式的问题
    5.3 常见预警诊断方法的分析与比较
    5.4 工业机器人的故障预测及诊断算法研究
        5.4.1 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5.4.2 关键部件故障预测算法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可扩展的分布式网络协议测试与验证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技术及研究工作
    2.1 虚拟化技术
        2.1.1 平台虚拟化
        2.1.2 网络虚拟化
    2.2 P4技术
        2.2.1 P4语言简介
        2.2.2 P4设备与传统设备的区别
        2.2.3 P4的抽象转发模型
        2.2.4 P4C和BMV2
    2.3 eBPF技术
    2.4 网络拓扑的切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布式网络协议测试和验证系统的设计
    3.1 引言
    3.2 系统需求分析
        3.2.1 大规模拓扑的仿真
        3.2.2 分布式仿真网络中的网络遥测
        3.2.3 网络协议的测试与验证
    3.3 系统的整体架构
        3.3.1 系统的控制平面
        3.3.2 系统的数据平面
        3.3.3 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的交互
    3.4 系统功能设计
        3.4.1 系统资源的监控与管理
        3.4.2 网络拓扑的切分与调度
        3.4.3 仿真网络的部署
        3.4.4 网络遥测
        3.4.5 网络协议部署、调试与测试验证的流程
        3.4.6 用户交互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布式网络协议测试和验证系统的实现
    4.1 引言
    4.2 系统实现的原则与架构
    4.3 系统数据平面的实现
        4.3.1 工作节点
        4.3.2 仿真节点与仿真链路
    4.4 消息链路的实现
        4.4.1 消息代理和指令执行器
        4.4.2 消息回传组件
    4.5 系统控平面的实现
        4.5.1 系统控制器组件简介
        4.5.2 系统中的模块
        4.5.3 核心模块
        4.5.4 资源管理模块
        4.5.5 网络遥测模块
        4.5.6 用户交互模块
        4.5.7 系统中的服务
        4.5.8 网络管理服务
        4.5.9 其它系统服务
        4.5.10 系统中的附加模块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布式网络协议测试和验证系统的实验验证
    5.1 引言
    5.2 实验环境
    5.3 系统功能的验证
        5.3.1 实验场景及实验目标
        5.3.2 简单网络协议的实现
        5.3.3 创建自定义场景模块
        5.3.4 创建并配置实验网络
        5.3.5 编写测试用例
        5.3.6 启动仿真网络并测试系统功能
        5.3.7 案例实践小结
    5.4 系统性能的测试
        5.4.1 典型操作和典型场景下的时间消耗和资源使用
        5.4.2 系统的承载能力
        5.4.3 系统特性对性能的影响
        5.4.4 性能实验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区域电子协同办公中COM+技术与柔性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分布式系统概述
    1.2 各类计算机互联系统特征分析
    1.3 WINDOWS DNA的体系结构
    1.4 COM+概述
2 组件对象模型及其相关技术
    2.1 COM
    2.2 DCOM
    2.3 MTS(MICROSOFT TRANSACTION SERVER)
    2.4 COM+系统结构
    2.5 SOAP简介
3 基于COM+的分布式WEB应用系统
    3.1 两层式C/S结构
    3.2 三层式结构
    3.3 WINDOWS DNA简介
    3.4 WEB环境下分布式对象技术
        3.4.1 CORBA
        3.4.2 RMI
        3.4.3 DCOM
        3.4.4 分布式对象技术小结
    3.5 基于COM+的分布式WEB应用系统
        3.5.1 系统的体系结构
        3.5.2 系统工作原理
        3.5.3 系统的特点
    3.6 本章小结
4 区域协同办公系统的柔性构建方法研究
    4.1 区域协同办公系统柔性表现形式
    4.2 企业柔性协同办公系统体系结构
    4.3 面向用户柔性的构建方法
        4.3.1 人机互动界面柔性研究
        4.3.2 用户个性化信息服务
    4.4 面向开发者柔性的构建方法
        4.4.1 基于复用的软件开发方法
        4.4.2 柔性区域协同办公系统多层体系结构研究
    4.5 面向企业柔性的构建方法
        4.5.1 企业业务功能柔性实现方法研究
        4.5.2 企业业务模型柔性
        4.5.3 异构信息系统集成
5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基于.NET的负荷预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的来源和目标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2章 电力系统负荷预测概述
    2.1 电力系统负荷预测的特点
    2.2 电力系统负荷预测的要求与原理
    2.3 电力系统负荷预测的内容与步骤
    2.4 影响电力系统负荷预测的主要因素
    2.5 电力市场环境下负荷预测的新特点
    2.6 负荷预测方法综述
    2.7 负荷预测策略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NET 平台开发负荷预测系统相关技术
    3.1 分布式应用开发概述
    3.2 .NET 平台简介
    3.3 XML
    3.4 ASP.NET
    3.5 ADO.NET
    3.6 WEB 应用的分布式多层体系结构
    3.7 .NET 及相关技术在B/S 实现方案的应用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NET 的负荷预测系统总体设计
    4.1 系统设计总体原则
    4.2 系统功能要求
    4.3 系统性能要求
    4.4 系统总体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功能实现
    5.1 系统特点
    5.2 主要功能设计与实现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网络环境下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各章节内容安排
第二章 联网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框架结构的设计
    2.1 收费系统框架结构的设计
    2.2 收费系统的构成
    2.3 收费系统的工作过程
    2.4 收费介质的确定
    2.5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2.5.1 自动车辆识别技术
        2.5.2 自动车型分类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
    3.1 收费系统通信需求及特点分析
        3.1.1 通信系统需求分析
        3.1.2 网络传输技术分析
        3.1.3 收费系统特点
    3.2 收费系统局域网结构设计
    3.3 收费系统广域网结构设计
    3.4 网络通信协议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数据库应用程序体系结构的设计
    4.1 数据库应用程序体系结构的描述
        4.1.1 客户机/服务器(C/S)应用系统概述
        4.1.2 浏览器/服务器〔B/S)应用系统概述
    4.2 多层C/S体系结构的特点
    4.3 IETC系统多层C/S结构的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收费管理控制中心系统的软件设计
    5.1 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
    5.2 收费管理控制中心系统的功能分析
    5.3 收费管理控制中心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5.4 收费管理控制中心系统流程分析
    5.5 系统数据编码定义
    5.6 收费管理控制中心系统数据库逻辑结构的设计
    5.7 系统开发中的关键技术
        5.7.1 应用程序与数据库的接口
        5.7.2 系统时间的同步性
        5.7.3 系统应用中数据的并发性控制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收费系统中路径识别和通行费用清分
    6.1 路径的识别
        6.1.1 路网中二义性路径的出现
        6.1.2 二义性路径识别方法
        6.1.3 二义性路径识别方法的确定
    6.2 通行费用清分算法
        6.2.1 路网模型的建立
        6.2.2 通行费用清分
        6.2.3 实例分析
        6.2.4 含有环形路网通行费用清分算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设计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8)校级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分布式系统概述
    1.2 各类互连系统特征分析
    1.3 分布式网络应用程序的体系结构
    1.4 本文的组织及主要工作
2 COM+系统结构
    2.1 COM+的组成结构
    2.2 SOAP
3 分布式应用程序架构ADAP设计
    3.1 两层式与三层式结构
    3.2 ADAP结构设计与分析
        3.2.1 系统的体系结构
        3.2.2 Windows DNA框架
        3.2.3 ADAP系统工作原理
        3.2.4 ADAP的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策略
    3.3 针对ADAP结构的安全授权设计
        3.3.1 模块间的通讯
        3.3.2 授权决策的设计
        3.3.3 角色对应策略的控制列表
    3.4 ADAP系统的特点
4 校级科研管理系统的实现
    4.1 系统概述
    4.2 系统的总体设计
        4.2.1 系统结构
        4.2.2 系统的设计原则
    4.3 系统功能设计
    4.4 数据库设计
    4.5 业务设计
        4.5.1 COM+组件设计
        4.5.2 数据访问组件的设计
        4.5.3 科研管理业务逻辑组件的设计
        4.5.4 代理的实现
        4.4.5 建立COM+应用
    4.6 系统GUI及安全设计
        4.6.1 系统GUI设计
        4.6.2 登录设计
        4.6.3 验证与授权实现
    4.7 离线数据录入
    4.8 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策略实现
        4.8.1 管理事务的并行处理
        4.8.2 连接索引建立
        4.8.3 性能测试
5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9)IEEE1451标准网络化智能传感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传感器的发展及网络化智能传感器的提出
    1.2 现场总线多样化带来的传感器接口问题
    1.3 IEEE1451 标准网络化智能传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意义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IEEE1451网络化智能传感器模型
    2.1 IEEE1451 网络化智能传感器标准概述
    2.2 IEEE1451.2 网络化智能传感器接口标准
    2.3 IEEE1451.2 网络化智能传感器模型
    2.4 IEEE1451 智能传感器接口标准特点
    2.5 IEEE1451 国际标准讨论
第3章 IEEE1451标准网络化智能传感器总体设计
    3.1 网络化智能传感器系统构建目标
    3.2 网络化智能传感器总体设计方案
    3.3 关键技术分析
    3.4 开发难点分析
    3.5 网络化智能传感器设计实物
第4章 基于以太网的网络应用处理器研制
    4.1 以太网技术概述
    4.2 网络应用处理器总体设计方案
    4.3 以太网络硬件接口电路设计
    4.4 基于DSP 网络应用处理器硬件电路设计
    4.5 嵌入式TCP/IP 协议栈的设计与实现
    4.6 IEEE1451.2 协议栈的设计与实现
    4.7 DSP 程序下载及相关软件开发
    4.8 网络应用处理器测试结果及讨论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IEEE1451标准智能变送器模块研制
    5.1 智能变送器模块研制总体概述
    5.2 IEEE1451 标准智能变送器模块模型
    5.3 智能变送器模块固件程序设计思想
    5.4 温湿度智能变送器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5 甲烷智能变送器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网络化智能传感器应用层通信方法研究
    6.1 网络化智能传感器应用层通信方法概述
    6.2 B/S 数据传输模式的设计与实现
    6.3 B/S 和C/S 混合数据传输模式的设计与实现
    6.4 电子邮件数据传输方法的设计与实现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网络化智能传感器支撑软件设计
    7.1 网络化智能传感器支撑软件设计概述
    7.2 基于套接字技术演示软件开发
    7.3 网络化智能传感器节点工具开发
    7.4 基于LABVIEW 平台的传感器节点系统集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智能传感器校正方法与校正引擎研究
    8.1 传感器校正与补偿问题的提出
    8.2 IEEE1451 智能传感器校正引擎与电子数据表格概述
    8.3 智能传感器校正方法研究
    8.4 智能传感器校正/补偿模型建立软件开发
    8.5 校正TEDS 的生成与校正引擎应用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传感器测控网络构建及演示实验结果
    9.1 分布式网络化智能传感器系统构建及实验结果讨论
    9.2 标准网络化智能传感器在矿井安全监控中的应用
    9.3 本章小结
第10章 全文总结
    10.1 研究工作成果及总结
    10.2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导师及作者简介

(10)基于Windows DNA的门诊挂号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和现状
    1.2 医院信息系统的特性
    1.3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实现的功能
    1.4 小结
第二章 软件的体系结构
    2.1 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
        2.1.1 C/S 体系结构简介
        2.1.2 C/S 体系结构优缺点
    2.2 三层体系结构
        2.2.1 三层体系结构简介
        2.2.2 三层体系结构运行机制
        2.2.3 三层体系结构优点
    2.3 Windows DNA 体系结构
        2.3.1 Windows DNA 简介
        2.3.2 Windows DNA 定义
        2.3.3 Windows DNA 的体系结构
        2.3.4 Windows DNA 的优点
    2.4 小结
第三章 组件技术
    3.1 组件产生的背景及其概念
    3.2 COM 介绍
        3.2.1 COM 及其特性
        3.2.2 COM 接口
        3.2.3 COM 组件
    3.3 DCOM 技术
    3.4 MTS
    3.5 COM+介绍
        3.5.1 COM+组件技术发展现状及动向
        3.5.2 COM+体系结构
    3.6 COM 与COM+比较
    3.7 COM+与 Windows DNA
    3.8 小结
第四章 门诊挂号系统的设计
    4.1 系统的需求分析
    4.2 系统的数据要求的分析
    4.3 系统的逻辑模型
        4.3.1 数据流图
        4.3.2 数据词典
    4.4 系统的总体设计
        4.4.1 软件结构设计
        4.4.2 系统设计
        4.4.3 系统流程图
    4.5 小结
第五章 门诊挂号系统的实现
    5.1 用ATL 实现中间业务组件
    5.2 组件接口的具体实现
        5.2.1 接口的实现
        5.2.2 事务性组件
    5.3 门诊挂号系统中部分重要流程图小结
    5.4 门诊挂号系统的完成情况
        5.4.1 ADO 记录集及其实现
        5.4.2 使用ADO 实现数据传输
        5.4.3 自动化技术
        5.4.4 创建和配置COM+应用程序
        5.4.5 建立VB 客户端
    5.5 部分功能说明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四、分布式应用程序体系结构到C/S网络数据模型转换机制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特征表示学习的文本检索研究[D]. 戚园园.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基于移动端的工业机器人远程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许向南.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6)
  • [3]可扩展的分布式网络协议测试与验证系统[D]. 边子政.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4]区域电子协同办公中COM+技术与柔性技术的应用研究[D]. 戴敏. 重庆大学, 2008(06)
  • [5]基于DAPADL自动生成MIS平台设计与实现[J]. 甘健侯,夏幼明,徐天伟,梁立.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7(09)
  • [6]基于.NET的负荷预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钱卫华. 湖南大学, 2007(05)
  • [7]网络环境下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设计与研究[D]. 薛春峰. 西北工业大学, 2007(06)
  • [8]校级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郭坚. 南京理工大学, 2006(01)
  • [9]IEEE1451标准网络化智能传感器研究[D]. 吴忠杰. 吉林大学, 2006(10)
  • [10]基于Windows DNA的门诊挂号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陈卓. 吉林大学, 2005(07)

标签:;  ;  ;  ;  ;  

从分布式应用架构到C/S网络数据模型的转换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