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类的专业下载站点大全(论文文献综述)
梁海天[1](2021)在《电子商务物流服务质量评价 ——以京东生鲜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购物越来越普遍,这也大大促进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而物流作为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优质的物流服务可以为消费者带来良好的购物体验,增加顾客好感度,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因此,如何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对增强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总结学者们对物流服务质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并通过文本挖掘技术在消费者的实际评论中获取顾客关注的物流要素,利用这些要素对经典SERVQUAL模型和LSQ模型下的指标进行适当的保留和增删,从而得到适用于本文的物流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同时将得到的评价体系应用于京东生鲜,通过对得到的评论信息进行文本挖掘,找出其在物流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痛点,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这对京东生鲜物流服务质量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首先利用八爪鱼爬虫软件获取在线评论数据,利用Python编写程序进行数据处理与挖掘,得到与物流服务相关的关键词,以此对现有的物流服务指标体系进行修正。其次,利用Word2vec算法将物流关键词进行拓展并一一映射到评价指标当中,通过计算每个指标下关键词的TF-IDF值,求和得到每个指标的权重,同时由扩展后的关键词筛选出相关评论并进行情感分析,得到各个指标的情感得分。通过得到的指标权重、好评率以及情感平均得分,分别对模型下6个维度进行分析与评价,针对京东生鲜物流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与对策。
陈秋瑾[2](2021)在《基于微服务架构与知识图谱技术构建无人机知识库系统》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无人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逐年上涨的市场需求,无人机在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且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中信息数据呈现指数增长趋势,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所需的有效信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B/S服务器模式,以分布式微服务架构为基础,基于分布式及增量式爬虫技术获取互联网中与无人机等应用领域相关的海量数据,采用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机器学习等算法从海量的非结构化文本数据中提取挖掘隐含及潜在价值知识,并利用Echarts组件及知识图谱等算法进行可视化分析,最后形成定制化的无人机知识库。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知识获取及存储技术。系统以Scrapy为爬虫框架,采用分布式结合增量式爬虫技术从互联网中高效地获取无人机行业相关的海量数据;采用Redis高速缓存数据库存储爬取的URL网址,结合My SQL关系型数据库稳定地存储最终得到的结构化数据。(2)系统构建流程及架构设计。利用云计算技术的大数据管理平台,基于分布式服务器与大数据技术搭建系统,采用自底向上为主、自顶向下为辅的方式构建知识库;由于系统爬取任务量的增加及分布式服务器的需求,系统的架构也由最初的SMM单体式架构优化升级为Spring Cloud分布式微服务架构,以提高系统的扩展性及移植性。(3)数据提取及知识抽取技术。采用类机器学习机制半自动化地提取非结构化文本数据,通过构建自定义的规则库训练样本数据,提取出标签以匹配提取出的结构化数据;并利用自然语言处理等算法从获取的文本数据中提取关键句并生成文章的摘要信息;通过知识图谱等算法实现对获取的文本数据的知识抽取,最终抽取出结构化的知识元加入进知识库中,以实现知识库的知识发现与知识挖掘功能。(4)知识表示及数据可视化分析。采用知识树形式进行知识表示,并采用Echarts技术、知识图谱等可视化技术对获取及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并以各类统计图表、关键字云图、机构同现及作者同现图等形式展现,直观清晰地展示无人机等行业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黄盛航[3](2021)在《天府新城空间形态的低碳化评价及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人类活动可能引发全球气候变化与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积极推进了以低碳绿色为主导的城市发展转型战略,成都市基于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战略,赋予了天府新区低碳绿色发展的愿景,明确其“绿色、生态、低碳”的城市发展目标。城市空间形态对于土地利用、交通结构、建筑布局、生态系统等的引导调控,都将对城市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产生深远持续影响。城市新区作为当前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手段,其空间发展实现低碳化转型对于探索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至关重要。本文以天府新城为研究对象,构建城市新区空间形态低碳化评价指标体系,以评价城市新区规划方案与建设现状空间形态的低碳化潜力,为城市新区低碳规划建设与政策决策提供参考。首先,本研究梳理了低碳城市相关理念与国内外低碳城市新区规划实践案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空间形态低碳化的研究框架,理清城市空间形态低碳化的影响因素。梳理与总结现有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的评价对象、评价方法,并对现有评价体系的局限性进行分析总结。其次,以物质空间形态评价为核心,兼顾层次性、可操作性、简明性等原则,从土地利用集约性、交通结构多元性、社会功能复合性三个方面,采用序关系-熵权法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方法,构建城市新区空间形态低碳化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天府新城规划实践,构建“街区-产城融合单元-新城”的评价层次,对天府新城规划方案与现状建设空间形态的低碳化潜力进行分析研究。并基于GIS工具采用空间自相关与热点分析、职住平衡分析等探究天府新城街区空间低碳化潜力的相关性特征与现状各产城融合单元的职住平衡是否达到规划预期。最后,根据评价体系量化分析结果和成都及天府新区发展阶段目标,从宏观天府新城、中观产城融合单元、微观街区地块三个层面提出天府新城低碳空间规划策略。宏观层面,促进成都低碳协调发展的双城空间增长,并基于TOD导向的新城空间开发模式,推进轨道站点周边用地的增量建设与存量更新;中观层面,推动以职住平衡导向的产城融合单元用地布局优化,优化现状“就业-居住”空间,并基于产城融合理念通过政府与市场协调发展以推进新城的住房保障规划;微观层面,通过构建街区“5-10-15”分钟生活圈,提升新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品质,满足生活圈功能需求的就近可达,并建立“小街区规制”导向的新城道路路网模式,形成良好的新城社区低碳出行环境。
张梦婷[4](2021)在《地铁列车通信网络协议转换与状态监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地铁列车运营年限的不断增加,状态监测作为一种保障行车安全的手段,可以帮助解决车载关键设备在运行时出现的故障问题。相较于额外安装传感器节点,利用原有通信网络进行状态监测的方式具有成本低、技术难度小、可行性高等优点。现阶段大规模存在通信主网为RS485、ARCNET等未采用国际标准IEC61375的列车,且在长期运行下车载设备逐渐发生故障,需进行自主化替换使其遵循国际标准。此时新旧设备因遵循不同协议存在信息互通问题,更无法利用原有通信网络实现状态监测。为解决由于通信屏障导致的无法对地铁列车进行状态监测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状态监测方案。该方案主要通过设计协议转换模块实现设备间信息传递,在此基础上设计软件完成状态监测,从而实现设备状态信息的稳定传输,达到对地铁列车运行状态进行监测的目的。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以沈阳的三菱地铁列车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所用的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HDLC)协议,结合自主生产设备大多遵循多功能车辆总线(Multifunction Vehicle Bus,MVB)协议的实际情况以及设备信息互通的现实需求,对HDLC协议与MVB协议间的转换方案进行设计。依据更换牵引控制单元的应用场景确定了协议转换功能架构,利用有限状态机设计HDLC帧与MVB帧的编解码模块;针对不同协议所造成的帧长度不匹配问题,设计自适应机制;针对数据更新导致的信息不同步传输问题,增加双口RAM与检测机制。通过模块间的相互调用,完成对协议转换功能模块自顶向下的综合设计。为保障设备的正常工作,设计地铁列车运行状态监测软件方案,构建状态监测软件整体架构并设计工作流程。根据软件架构分别对通信层、服务层、存储访问层以及界面层进行详细功能设计,完成对上位机软件的搭建。最后,在成功实现协议转换模块的功能仿真验证后,搭建实验测试环境,模拟实际运行环境下地铁列车设备的工作情况,对协议转换装置和状态监测软件进行多项功能测试,验证本文设计的可行性,能够有效应对车载设备更换时的状态监测需求。
姚雅诗[5](2021)在《文化遗产元数据的整合研究》文中认为元数据主要是用来描述数据属性和记录数据资源的信息,支持资源管理、发现、定位和信息检索。随着数字化的发展,元数据从描述非电子资源转向描述电子资源,不仅包括编目信息,还包括其他管理和储存资源的信息,对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不同的文化机构为了有效的管理资源,根据各自的馆藏内容和元数据着录规则制定了相关的元数据标准,提高了资源的发现与共享。文化遗产元数据的大量增长在满足用户对信息需求的同时,也造成了信息分散无序、信息使用效率低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需对文化遗产元数据进行整合。元数据整合通过对不同来源的元数据进行收集、映射和关联,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数字化服务。文化遗产元数据的整合实现了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的异构数字资源的统一检索,便于用户检索和利用所需的文化遗产资源。基于以上背景,本文构建了一套文化遗产元数据整合框架,通过对文化遗产的用户需求进行分析,了解各类用户的需求特点,制定了统一的文化遗产元数据模型,将收集的数据与文化遗产模型进行映射,并以RDF来表示。本文首先从文化遗产元数据整合的必要性、文化遗产元数据的应用情况和文化遗产元数据整合的技术手段等方面分析了文化遗产元数据整合的特点;然后选取了欧洲数字图书馆的整合实践项目,通过网络调研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元数据的整合实践进行调查和分析,有效的借鉴了欧洲数字图书馆的元数据整合方法与技术;接着,本文提出了一套文化遗产元数据整合框架,文化遗产元数据的整合框架包括元数据的获取,处理,应用和服务等多方面。文化遗产元数据整合框架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抽取不同来源、不同格式、不同特点的异构元数据,结合文化遗产的用户需求,制定统一的元数据模型,通过对异构元数据进行转换、映射和RDF表示等处理流程,提高元数据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互操作性,实现异构系统的“互联互通”,为用户提供一个效能更好,效果更高的资源体系。最后,收集国内文化机构的清明上河图元数据,使用元数据映射和RDF表示等技术,对其元数据进行整合实例研究。
郭威[6](2021)在《可重构制造数据分析组合服务平台》文中指出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来自互联网、工业生产、企业内部的数据成为了一项重要资产,迸发出巨大的商业价值,而企业需要掌控这些数据来赢得机遇、抢占商机。因此,它们迫切需要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其背后的规律并加以利用,从而为企业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以便在市场竞争中夺得先机。同时,企业对数据分析应用的多样性需求,为数据分析平台的快速开发、重构与即时运维技术带来了巨大挑战,需要针对不同数据分析的应用层次提出模块化功能组织与可重构架构模型,用于封装高复用技术组件及框架。总的来说,基于服务组合技术支持低耦合、轻量化数据分析应用构建的特性,可最终实现快速、动态、低成本的数据分析平台定制。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提出了一种可重构制造数据分析组合服务的平台,通过服务划分,每个服务可独立运行;再将服务和功能进行模块化、组件化,各模块便易于重构和集成。同时,平台统一定义接口规范,单一组件通过接口与其他组件进行协同合作,实现通信和服务的重组,可以更好地响应用户需求。本文的工作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描述可重构制造数据分析组合服务平台需要实现的目标和要解决的问题,然后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将其划分为数据采集、分析建模、数据可视化及应用分析等服务类型,并对其从功能性、非功能性、可行性进行需求分析。第二,根据所做的需求分析对系统进行系统逻辑架构、系统技术架构、功能架构的设计,一方面对平台的服务划分与重构进行整体概括,另一方面对平台中服务的主要功能通过流程图的方式进行设计。与此同时,从数据库设计、类结构设计、系统关键技术、服务划分等方面对系统进行详细设计。第三,根据可重构平台的需求,结合微服务架构,使用SpringCloud框架来完成数据采集、分析建模服务、数据可视化服务及应用分析服务技术的设计;再通过前台使用Vue、后台使用SpringBoot技术做到前后端分离,从而实现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可视化及应用等功能,并从采集、分析建模、可视化、微服务服务重构等核心功能模块进行描述。最后,分别从功能、性能两方面对系统进行测试,总结平台完成的工作,并对平台从功能、技术等方面进行改进及展望。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的可重构制造数据分析组合服务平台,将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可视化等服务进行集成,通过服务模块化、功能组件化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助力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实现流程化建模和分析。另外,该平台目前已应用于机床厂、用电预测、水泵故障诊断等领域。
叶俊锋[7](2021)在《深圳主城区餐饮设施空间格局分析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
李飘飘[8](2021)在《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发生了转变,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面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各国档案部门纷纷将档案信息放在互联网上。我国档案馆利用档案网站向社会公众提供档案信息服务,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俄罗斯自古以来一直是一个重视档案收集和保存的国家,其档案事业的发展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贸易等领域的深入合作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两国学者对双方各个领域的研究也不断加深。作为一名档案学专业的学生,本着从档案学科的研究视域出发对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进行研究。这不仅可以取长补短,吸取他国经验不断完善自身,不断推进我国档案网站信息服务事业的长足发展。本文首先从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的发展历程与类型入手,具体阐述了从起步到发展最后到成熟的历史演进过程,同时详细介绍了俄罗斯档案网站的不同类型:联邦档案馆网站、联邦主体档案馆网站、市政档案馆网站和其他类型档案网站,并进行了部分列举。其次通过在线访问俄罗斯联邦的档案网站,最终选取了30个档案网站为代表,对其档案信息服务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主要包括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效果等方面,进而总结出特色之处,在服务内容上表现为网页布局合理、信息服务内容丰富、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度高。在服务方式上表现为多样化、人性化、智能化、现代化。最后从制度规范、资源建设、技术应用、服务四个层面提出对我国档案网站信息服务相应的启示和建议。本文通过对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的研究,旨在为我国档案网站信息服务提供新的思考,让人们对这一领域多加关注,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张玉龙[9](2021)在《大数据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5G”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信息化也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即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给人们思想所带来的多元、多变、多样可谓是前所未有,社会思想领域的交流、交融、交锋亦连绵不绝。那么,大数据时代究竟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新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从而实现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好大数据,增强利用数据推进各项工作的本领,不断提高对大数据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使大数据在各项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可以说,大数据是解决复杂性问题的一种新型的方法、技术、工具以及思维方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要用好大数据,增强利用大数据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领,不断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使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论文从强烈的问题意识出发,围绕着大数据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题,力图聚焦“大数据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什么样的重大变化”这一突出问题,探索大数据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图景与方向。论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的内容。引言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全面梳理了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相应的述评,凝练地概括了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提出论文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一章旨在阐明大数据时代教育与大数据之间的深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研究是一种交叉研究,涉及多方面的理论。除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之外,大数据、教育大数据以及科技哲学中的范式理论都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该章系统梳理了大数据这一概念的来龙去脉,从数据科学、数据技术、数据价值、认识论方法论、时代等维度对大数据的内涵进行了多维解读,阐述了教育大数据的内涵、特征、类型、基本功能以及面临的问题。该章引入了库恩的范式理论以及吉姆·格雷提出的科学研究的“第四范式”,认为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也将成为观测自然的“仪表盘”和观察人类社会自身行为的“显微镜”,也将给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带来根本性变革。第二章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内涵、特征及其所带来的范式创新。大数据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首先需要聚焦“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这一核心概念。对大数据的理解不能停留在一般概念上,需要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独特“秉性”。一是从大数据的视角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大数据的契合点,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把握大数据运用和研究的特殊性。在分析相关核心要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内涵及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及其发展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范式的特征。认为大数据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基础性作用,大数据以其可操作性方式解决了思想情感量化问题。深入分析了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量化的内在机制,认为对思想情感的量化主要是通过对人的行为以及语言符号的量化间接实现的。第三章主要对大数据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加以重新审视和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融入使得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大数据不仅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催生了新主体的出现,一方面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但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同时,大数据深刻地改变了教育对象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话语方式。教育对象通过数据画像可以对自身有更好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但克服大数据对教育对象所造成的“信息茧房”又是一个需要克服的重要问题。第四章旨在探讨大数据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内容为王”,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食粮”,没有好的内容,相应的教育活动就会出现“营养不良”的现象。本章分析了大数据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要性和可能性,归纳了大数据的来源,梳理了大数据创新教育内容的主要途径,并提供了若干大数据创新发展教育内容建设的案例。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出现,使得教育内容不仅能够“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而且能够“以数据取信于人”,推动着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使得教育内容向着更优、更精、更符合时代特色的方向发展。第五章进一步透视大数据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本章在阐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基本理论基础之上分析了大数据对教育方法的创新、发展与改进。大数据重构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原则,为方法创新增添了复杂性原则、客观关联原则和可视化原则方法。大数据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的认识方法更为精准、实施方法更加以数据驱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更加“让数据说话”。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复杂性的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复杂性思维、复杂性方法、复杂性工具。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转变思维方式,学习新的方法,掌握复杂性工具。大数据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大的贡献就是大数据力求实现对人的思想情感的量化和精准化把握,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事实”的把握能力,它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是客观的、全面的和复杂的。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努力实现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从而在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统一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李小璨[10](2021)在《城市生活空间与居民活动空间分布特征及互动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为例》文中指出城市作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场所,时刻体现着城市地理背景与居民活动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快速的城市化促使城市地域大规模扩张,城市空间结构发生显着转变,进而导致了诸如居住空间与生活性服务业空间错配、职住空间错位、城市物质生活空间与居民实际的活动空间分异等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因此,探究城市生活空间与居民活动空间的分布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有利于调控与优化城市生活空间的规划布局。本文以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基于人地关系论与空间-行为互动理论等基础理论,利用网络开放大数据与城市规划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Ripley’s K函数、Ga2SFCA、Rhino 6平台的UNA等空间分析法,分析研究区生活空间的分布特征;运用统计分析法、人口重心移动轨迹与职住平衡指数,分析居民活动的时空间特征以及城市职住平衡关系;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城市生活空间与居民活动空间的互动关系。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居住小区与各类生活性服务业空间的分布重心位于二环线以内,长半轴为东北-西南方向。居住小区与各类生活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均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特征,且存在多个高密度中心。不同空间尺度下,居住小区与生活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存在差异,其中生活服务的集聚程度最高,公共交通出行服务的集聚范围最大。(2)居住小区到各类生活性服务业的可达性水平差异较大,空间分布不均衡;随着出行时间的增加,各类生活性服务业可达性逐渐呈现“单中心”的空间分布模式,并呈现出明显的圈层递减趋势。(3)城市绿色生态空间的可达性空间分布不均衡,存在明显的空间极化特征。随着出行时间的增加,可达性空间差异趋于明显,呈现出中心低,四周高,北低南高,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布特征。(4)活动人口的密度越高,所对应的活动空间面积越小。其中活动人口分布的高热区与次热区面积在一天中经历了“快速上升-平稳上升-波动变化-平稳下降”四个阶段;一般密度区面积经历了“急剧上升-稳定保持”两个阶段;低密度区面积经历了“稳定保持-波动下降”两个阶段。活动空间的聚集区域主要分布在二环以内,并从一环向外聚集程度逐渐降低,其中最能表征活动人口聚集空间的高热区与次热区分布区域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多中心分布模式。居民一天中活动的重心移动轨迹分布在内蒙古大学校园内及周围,其中工作日的移动轨迹范围大于休息日。研究区域的整体职住关系比较平衡,仅南湖片区为居住倾向型区域,裕隆工业园片区、火车东站片区、东南工业园区为就业倾向型区域。(5)城市生活空间的布局对居民活动空间分布具有影响作用。其中表征生活水平指标、商业设施空间、城市区域的功能性质以及周边区域属性的物质生活空间是影响居民活动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表征城市意向感知、交通可达性、居住小区原本人口分布以及环境品质的物质生活空间是影响居民活动空间分异的次要原因。(6)居民活动空间分布会对城市生活空间布局产生影响,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主要表现为影响未来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生活空间的规划布局。
二、分类的专业下载站点大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类的专业下载站点大全(论文提纲范文)
(1)电子商务物流服务质量评价 ——以京东生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物流服务质量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在线评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模型 |
2.1.1 SERVQUAL模型 |
2.1.2 LSQ模型 |
2.2 文本挖掘 |
2.2.1 文本挖掘的基本流程 |
2.2.2 情感倾向性分析 |
2.2.3 Word2vec算法 |
2.3 本章小结 |
3 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的构建 |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
3.2 物流服务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1 电子商务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3.2.2 基于文献归纳的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统计 |
3.2.3 基于SERVQUAL模型与LSQ物流服务质量模型的模型构建 |
3.2.4 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及其含义 |
3.3 京东商城京东生鲜在线评论数据的采集 |
3.3.1 京东生鲜简介 |
3.3.2 京东生鲜类产品数据的采集 |
3.4 京东生鲜类产品在线评论数据处理 |
3.4.1 中文分词工具介绍 |
3.4.2 自定义词典与停用词词典的建立 |
3.4.3 评论文本分词处理 |
3.5 TF-IDF特征词权值计算 |
3.6 本章小结 |
4 京东生鲜物流服务质量评价 |
4.1 京东生鲜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总思路 |
4.2 评价指标关键词的归类与权重计算 |
4.3 京东生鲜在线评论内容的情感分析 |
4.3.1 基于机器学习的在线评论情感倾向性分析 |
4.3.2 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情感得分 |
4.4 京东商城京东生鲜物流服务质量评价结果 |
4.5 物流服务质量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5 论文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A 利用Python进行关键词统计代码 |
(2)基于微服务架构与知识图谱技术构建无人机知识库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与价值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专家系统及知识库研究现状 |
1.2.2 知识图谱技术研究现状 |
1.2.3 Web文本挖掘技术研究现状 |
1.2.4 无人机技术发展及应用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组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关键技术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知识库 |
2.2.2 知识发现 |
2.2.3 知识图谱 |
2.2 知识获取技术 |
2.2.1 数据获取技术 |
2.2.2 数据去重技术 |
2.2.3 数据提取技术 |
2.2.4 数据存储技术 |
2.3 知识抽取技术 |
2.3.1 实体抽取技术 |
2.3.2 关系抽取技术 |
2.3.3 事件抽取技术 |
2.3.4 实体链接与消岐 |
2.4 知识表示技术 |
2.5 自动文摘技术 |
2.5.1 自动文摘生成原理 |
2.5.2 TextRank算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知识库系统的设计与构建 |
3.1 系统非功能需求 |
3.2 系统性能设计 |
3.2.1 系统可靠性设计 |
3.2.2 系统安全性设计 |
3.3 系统架构设计 |
3.3.1 整体架构设计 |
3.3.2 技术架构设计 |
3.3.3 分布式微服务架构 |
3.3.4 Scrapy爬虫框架 |
3.3.5 基于Swagger框架管理API |
3.4 技术路线与实施方案 |
3.4.1 知识库的构建方式 |
3.4.2 系统的技术路线 |
3.4.3 系统的实施方案 |
3.4.4 开发环境与开发语言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知识图谱的实现与应用 |
4.1 知识获取 |
4.1.1 定制化设置关键字 |
4.1.2 定制化爬取专业网站 |
4.2 数据提取 |
4.2.1 半自动化提取数据 |
4.2.2 自动文摘的提取 |
4.3 知识抽取 |
4.3.1 实体抽取(命名实体识别) |
4.3.2 实体关系抽取 |
4.3.3 元事件抽取 |
4.3.4 实体发现与链接 |
4.4 知识表示 |
4.5 文本数据可视化 |
4.5.1 数据可视化 |
4.5.2 关键字云图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的功能与实现 |
5.1 系统整体功能结构 |
5.2 系统前端功能实现 |
5.2.1 查询信息模块 |
5.2.2 台风实况模块 |
5.2.3 数据可视化模块 |
5.2.4 热门推送模块 |
5.2.5 关键期刊模块 |
5.3 系统后台功能实现 |
5.3.1 用户管理模块 |
5.3.2 菜单管理模块 |
5.3.3 采集设置模块 |
5.3.4 任务管理模块 |
5.3.5 专家知识模块 |
5.3.6 外部系统模块 |
5.3.7 期刊大全模块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 |
附录1 Swagger在微服务架构上的部署与集成 |
附录2 Echarts组件实现折线图/柱状图形式的数据可视化 |
附录3 BiLSTM+CRF模型构建过程 |
附录4 利用TF-IDF进行实体链接关键代码 |
(3)天府新城空间形态的低碳化评价及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
1.1.2 新型城镇化下中国低碳之路 |
1.1.3 成都市低碳可持续发展战略 |
1.1.4 城市新区低碳评价的必要性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概念定义 |
1.3.1 城市新区 |
1.3.2 城市空间形态 |
1.3.3 低碳与低碳化 |
1.3.4 产城融合单元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2 国内外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 |
2.1 低碳城市相关理论与规划建设案例 |
2.1.1 低碳城市相关理论 |
2.1.2 低碳城市新区规划建设案例 |
2.2 城市空间形态及其低碳化研究 |
2.2.1 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进展 |
2.2.2 城市空间形态低碳化的研究框架 |
2.2.3 城市空间形态低碳化的影响因素 |
2.3 低碳城市评价研究 |
2.3.1 评价对象 |
2.3.2 评价方法 |
2.3.3 现有评价体系的局限性 |
2.4 本章小结 |
3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
3.1 研究区域基本概况 |
3.1.1 天府新城基本概况 |
3.1.2 天府新城各产城融合单元基本概况 |
3.2 基础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
3.2.1 数据来源 |
3.2.2 数据预处理 |
4 城市新区空间形态低碳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城市新区空间形态低碳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步骤 |
4.1.1 主要步骤 |
4.1.2 城市空间形态定量化指标归纳 |
4.1.3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
4.2 城市新区空间形态低碳化评价指标设计 |
4.2.1 评价指标选取 |
4.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3 主要评价指标的解释 |
4.3 指标权重计算方式 |
4.3.1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权重研究 |
4.3.2 指标权重方法的选择 |
4.3.3 计算指标权重系数的步骤 |
4.4 指标评价标准 |
4.5 本章小结 |
5 天府新城空间形态的低碳化潜力评价 |
5.1 天府新城空间形态的低碳化潜力计算 |
5.1.1 规划方案空间形态的低碳化潜力计算 |
5.1.2 建设现状空间形态的低碳化潜力计算 |
5.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1 采用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 |
5.2.2 采用序关系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 |
5.2.3 计算组合权重 |
5.3 天府新城空间形态的低碳化潜力评价 |
5.3.1 建设现状街区空间的低碳化潜力评价 |
5.3.2 建设现状产城融合单元空间的低碳化潜力评价 |
5.3.3 规划方案街区空间的低碳化潜力评价 |
5.3.4 规划方案产城融合单元空间的低碳化潜力评价 |
5.4 基于GIS的街区低碳化潜力空间自相关分析 |
5.4.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
5.4.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
5.4.3 基于Getis-Ord Gi*热点分析 |
5.5 产城融合单元内部职住关系评价 |
5.5.1 基于百度热力图数据的职住关系研究 |
5.5.2 职住比测算研究方法 |
5.5.3 计算结果 |
5.5.4 分析结论 |
5.6 本章小结 |
6 天府新城低碳空间规划策略 |
6.1 宏观层面:天府新城 |
6.1.1 低碳协调发展的双城空间增长 |
6.1.2 低碳导向的天府新城空间开发 |
6.2 中观层面:产城融合单元 |
6.2.1 职住平衡导向的用地布局优化 |
6.2.2 产城融合导向的住房保障规划 |
6.3 微观层面:街区地块 |
6.3.1 构建街区“5-10-15 分钟生活圈” |
6.3.2 “小街区规制”的新城道路路网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7.3.1 研究不足 |
7.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图录 |
表录 |
附录 |
致谢 |
(4)地铁列车通信网络协议转换与状态监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协议转换技术 |
1.2.2 状态监测技术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架构 |
2 地铁列车通信协议与方案设计 |
2.1 地铁列车通信网络协议 |
2.1.1 三菱地铁列车网络架构分析 |
2.1.2 HDLC通信协议 |
2.1.3 MVB通信协议 |
2.2 整体方案设计 |
2.2.1 协议转换方案 |
2.2.2 状态监测软件方案 |
2.3 本章小结 |
3 HDLC与 MVB协议转换机制设计 |
3.1 协议转换功能结构 |
3.2 HDLC帧编解码模块设计 |
3.2.1 HDLC帧解码模块 |
3.2.2 HDLC帧编码模块 |
3.3 MVB帧编解码模块设计 |
3.3.1 MVB帧解码模块 |
3.3.2 MVB帧编码模块 |
3.4 帧长度自适应机制设计 |
3.5 存储状态检测机制设计 |
3.6 功能模块综合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 地铁列车运行状态监测软件设计 |
4.1 软件整体架构 |
4.2 通信层功能设计 |
4.2.1 Socket通信 |
4.2.2 数据信息接收 |
4.3 服务层功能设计 |
4.3.1 数据流解码分析 |
4.3.2 基于DBSCAN的数据处理 |
4.4 存储访问层功能设计 |
4.5 界面层功能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实验测试与验证 |
5.1 协议转换模块功能仿真 |
5.1.1 仿真输入设计 |
5.1.2 仿真结果分析 |
5.2 协议转换功能测试 |
5.2.1 实验环境搭建 |
5.2.2 测试结果分析 |
5.3 状态监测软件功能测试 |
5.3.1 数据接收及实时数据显示 |
5.3.2 实时状态监测 |
5.3.3 历史数据查看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文化遗产元数据的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文化遗产元数据标准研究现状 |
1.2.2 元数据整合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化遗产元数据整合特点分析 |
2.1 文化遗产元数据整合的必要性 |
2.1.1 传统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 |
2.1.2 数字资源的多样性 |
2.1.3 服务系统的提升 |
2.2 文化遗产元数据标准的应用情况分析 |
2.2.1 DC元数据 |
2.2.2 CDWA元数据 |
2.2.3 Object ID元数据 |
2.3 文化遗产元数据整合的技术手段 |
2.3.1 基于中间件的跨库检索 |
2.3.2 基于互操作协议的跨库检索 |
2.3.3 关联开放技术 |
2.3.4 Web Services技术 |
第三章 欧洲数字图书馆项目整合实践分析 |
3.1 欧洲数字图书馆项目 |
3.2 欧洲数字图书馆的整合实现步骤 |
3.2.1 元数据的获取 |
3.2.2 构建元数据模型 |
3.2.3 其他元数据与EDM的映射 |
3.2.4 数据关联化 |
第四章 文化遗产元数据整合框架构建 |
4.1 文化遗产元数据整合框架 |
4.1.1 数据获取 |
4.1.2 数据整合 |
4.1.3 数据应用 |
4.2 文化遗产元数据模型的制定 |
4.2.1 文化遗产的用户需求分析 |
4.2.2 定义核心类及其之间的关系 |
4.2.3 定义类的属性 |
4.3 元数据映射 |
4.3.1 与CNMARC的映射研究 |
4.3.2 与藏品信息指标体系的映射研究 |
4.4 文化遗产资源的RDF表示 |
第五章 文化遗产元数据整合的实证研究 |
5.1 清明上河图数据的数据来源 |
5.2 元数据映射实例研究 |
5.3 清明上河图的RDF表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
(6)可重构制造数据分析组合服务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需求分析 |
2.1 系统概述 |
2.2 系统功能性需求 |
2.2.1 服务划分 |
2.2.2 数据采集 |
2.2.3 数据分析建模 |
2.2.4 数据可视化 |
2.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
2.4 平台可行性分析 |
2.4.1 技术可行性 |
2.4.2 经济可行性 |
2.4.3 操作可行性 |
第3章 系统概要设计 |
3.1 系统逻辑架构 |
3.2 系统技术架构 |
3.3 系统功能架构 |
3.4 平台流程设计 |
3.4.1 数据采集流程 |
3.4.2 数据分析建模流程 |
3.4.3 数据可视化流程 |
3.4.4 数据预处理流程 |
3.4.5 服务重构流程 |
第4章 系统详细设计 |
4.1 类结构设计 |
4.2 数据库设计 |
4.2.1 概念结构设计 |
4.2.2 逻辑结构设计 |
4.3 系统关键技术 |
4.3.1 kafka |
4.3.2 Java与R交互 |
4.3.3 Eureka注册中心 |
4.3.4 负载均衡 |
第5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系统开发环境搭建 |
5.2 数据采集服务实现 |
5.2.1 设备模板管理 |
5.2.2 设备连接 |
5.2.3 数据采集写入Kafka |
5.2.4 消息Kafka存入HDFS |
5.2.5 数据源管理 |
5.2.6 数据文件管理 |
5.2.7 数据预处理 |
5.3 数据分析建模服务实现 |
5.3.1 项目管理 |
5.3.2 模型管理 |
5.3.3 算法服务管理 |
5.4 数据可视化服务实现 |
5.5 服务重构实现 |
5.5.1 服务网关 |
5.5.2 服务通信 |
5.6 微服务的实现 |
5.6.1 服务治理的实现 |
5.6.2 负载均衡的实现 |
5.7 平台测试 |
5.7.1 功能测试 |
5.7.2 性能测试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四、课题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一章 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的发展历程及类型 |
第一节 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的发展历程 |
一、起步阶段(1998-2003) |
二、发展阶段(2004-2014) |
三、成熟阶段(2015-2020) |
第二节 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的类型 |
一、联邦档案馆网站 |
二、联邦主体档案馆网站 |
三、市政档案馆网站 |
四、其他类型档案网站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 |
一、网站页面设计 |
二、数据库资源 |
三、档案编研成果 |
四、在线档案展览 |
第二节 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的方式 |
一、档案信息检索服务 |
二、网上咨询服务 |
三、智能化服务 |
四、有偿服务 |
第三节 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效果及影响因素 |
一、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效果 |
二、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影响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特色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一节 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特色 |
一、信息服务内容特色 |
二、信息服务方式的特色 |
第二节 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对我国的启示 |
一、制度规范层面的启示 |
二、资源建设层面的启示 |
三、技术应用层面的启示 |
四、服务层面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9)大数据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一)文献调研的方法及整体状况 |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涵义的研究 |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范式研究 |
(四)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研究 |
(五)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内容研究 |
(六)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方法创新研究 |
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四、创新之点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之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大数据时代教育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 |
一、大数据与大数据时代 |
(一)数据的含义 |
(二)大数据概念的提出 |
(三)对大数据的多维解读 |
(四)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 |
二、教育大数据 |
(一)教育大数据的内涵及特征 |
(二)教育大数据的类型 |
(三)教育大数据的基本功能 |
(四)教育大数据面临的问题 |
三、范式理论 |
(一)范式概念的内涵 |
(二)范式的表现形式 |
(三)科学研究的“第四范式” |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涵义及其特征 |
一、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涵义 |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义 |
(二)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涵义 |
二、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及其发展形式 |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理解 |
(二)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主要类型 |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范式的重要特征 |
(一)体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 |
(二)大数据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
(三)大数据提升了对人的思想进行量化分析的能力 |
四、大数据对人的思想量化分析的内在机制 |
(一)通过测量人的行为来分析人的思想 |
(二)通过语言来分析人的思想 |
第三章 大数据视域下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审视与反思 |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 |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 |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对象 |
(三)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关系 |
二、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中的新主体 |
(一)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新主体的萌发 |
(二)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新的主体类型 |
(三)思想政治教育新主体基本功能是数据治理 |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中的教育对象 |
(一)大数据深刻影响着教育对象的行为方式 |
(二)大数据深刻影响着教育对象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方式 |
(三)大数据通过数据画像提升了对自身的认知 |
(四)“信息茧房”对教育对象的束缚 |
第四章 大数据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本理论 |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涵义及其特征 |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成 |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存在的问题 |
(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守正与创新 |
二、大数据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一)用数据说话日渐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
(二)大数据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时代特色 |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来源 |
(一)已有大数据研究成果 |
(二)搜索引擎大数据 |
(三)专业大数据平台 |
(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数据库 |
(五)专业在线调查平台 |
(六)教育者自己进行大数据挖掘 |
四、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途径 |
(一)重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成方式 |
(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空间 |
(三)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准性 |
(四)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话语表达 |
(五)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视化表达 |
五、大数据对内容创新的案例分析及借鉴 |
(一)大数据生成的《纸牌屋》 |
(二)“编年系地”创造的叙事新图景 |
(三)对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规划的大数据分析 |
第五章 大数据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理论 |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涵及层次 |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作用 |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结构 |
二、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一般原则 |
(一)复杂性原则 |
(二)关联性原则 |
(三)可视化原则 |
三、精准化的认识方法 |
(一)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内涵 |
(二)大数据极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预测的能力 |
(三)大数据有效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分析方法 |
(四)大数据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科学化 |
四、数据驱动的实施方法 |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驱动 |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深互动 |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推动 |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共享协动 |
五、“让数据说话”的评价方法 |
(一)大数据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依据的客观性 |
(二)大数据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依据的多样性 |
(三)大数据增创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形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10)城市生活空间与居民活动空间分布特征及互动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城市生活空间研究进展 |
1.3.2 居民活动空间研究进展 |
1.3.3 城市生活空间与居民活动空间的互动关系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
1.5.1 研究区概况 |
1.5.2 数据来源 |
1.5.3 数据预处理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 |
2.1 相关理论 |
2.1.1 人地关系论 |
2.1.2 中心地理论 |
2.1.3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
2.1.4 空间—行为互动理论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空间分析法 |
2.2.3 统计分析法 |
2.2.4 数学模型法 |
第3章 呼和浩特市生活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3.1 呼和浩特市居住空间分布特征 |
3.2 呼和浩特市生活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特征 |
3.2.1 生活性服务业空间格局 |
3.2.2 生活性服务业可达性空间分布特征 |
3.3 呼和浩特市绿色生态空间分布特征 |
3.3.1 公共绿地空间格局 |
3.3.2 公共绿地可达性空间分布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呼和浩特市居民活动时空间特征分析 |
4.1 居民活动的时间特征 |
4.2 居民活动的空间特征 |
4.3 职住空间平衡性测度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呼和浩特市生活空间与居民活动空间的互动关联 |
5.1 生活空间布局对居民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 |
5.1.1 影响因素选取 |
5.1.2 影响因素量化 |
5.1.3 影响因素分析 |
5.2 居民活动空间分布对生活空间布局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四、分类的专业下载站点大全(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子商务物流服务质量评价 ——以京东生鲜为例[D]. 梁海天. 中北大学, 2021(09)
- [2]基于微服务架构与知识图谱技术构建无人机知识库系统[D]. 陈秋瑾. 厦门理工学院, 2021(08)
- [3]天府新城空间形态的低碳化评价及规划策略研究[D]. 黄盛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地铁列车通信网络协议转换与状态监测技术研究[D]. 张梦婷.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5]文化遗产元数据的整合研究[D]. 姚雅诗. 山西大学, 2021(12)
- [6]可重构制造数据分析组合服务平台[D]. 郭威. 山东大学, 2021(12)
- [7]深圳主城区餐饮设施空间格局分析与评价[D]. 叶俊锋.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8]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研究[D]. 李飘飘.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9]大数据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张玉龙.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10]城市生活空间与居民活动空间分布特征及互动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为例[D]. 李小璨.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