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用中药治疗小儿常见病

单用中药治疗小儿常见病

一、单味中药治疗小儿常见病(论文文献综述)

王翠[1](2021)在《癫痫的证治规律文献研究及息风化痰法的临证探微》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整理、归纳、分析近十年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癫痫的临床研究类相关文献,探讨中医药治疗癫痫的辨证用药规律,同时总结吾师以“息风化痰”法治疗本病的临证应用,以期为临床上癫痫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材料与方法:检索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CQVIP)四大数据库所有关于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癫痫的临床研究文献,经过初次筛选后,再依照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后确定纳入研究的文献,用EXCEL软件对所纳入文献中涉及的证型、方药等进行归纳统计,建立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关联分析算法对药物进行关联分析,得出常用药对。再运用SPSS 26.0对高频药物进行因子分析、系统聚类分析,从而归纳总结出中药治疗癫痫的规律及特点,同时探讨吾师“息风化痰”法的临证应用。结果:1.纳入文献数量:自2010起至2020年,所纳入文献数量分别为6篇、5篇、6篇、7篇、9篇、13篇、23篇、17篇、34篇、31篇、18篇。2.频数统计分析:本文共纳入文献169篇,涉及7207例病例,共涉及18种证型、167味中药,总药味频次达2054次。(1)证型:频次居前五名依次为风痰闭阻证49次、痰瘀阻窍证48次、痰火扰神证22次、痰气郁结证21次、痰浊阻窍证17次,占全部证型的92.90%。(2)治法:以息风化痰、化痰开窍、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清热化痰为主要治法,其频次均大于30次。(3)方剂:以自拟方居多,其次为涤痰汤、柴桂温胆定志汤、定痫丸、桃红四物汤,其出现频次均大于5次。(4)中药:用药频次>30次的药味共22种,石菖蒲、半夏、茯苓、天南星、甘草、陈皮、天麻、全蝎、川芎、僵蚕、地龙为治疗本病的核心用药,其出现频次均大于50次。中药功效类别以平肝息风药、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三大类为主。药性使用频次排序依次为寒、温、平、凉、热。其药味使用频次排序依次为甘、苦、辛、咸、酸、淡、涩。其归经频次排序依次为肝经、肺经、心经、脾经、大肠经、胆经、膀胱经、小肠经。3.用药关联分析:共得出10个核心药对配伍组合,共含7种中药单味药,频数最高的组合为“石菖蒲-半夏”(87次),频次最高的单味药为“石菖蒲”。4.因子分析:共提取8对公因子,F1:枳实、竹茹、陈皮、茯苓、半夏;F2:全蝎、天南星、僵蚕、蜈蚣;F3:柴胡、龙骨、牡蛎;F4:当归、川芎;F5:甘草、白芍;F6:地龙、石菖蒲、远志;F7:钩藤、天麻;F8:白术。5.系统聚类分析:频次>30次的22味高频药物可聚为5类:(1)石菖蒲(2)甘草、半夏、陈皮、茯苓(3)川芎、天南星、僵蚕、蜈蚣、全蝎(4)地龙、钩藤、天麻(5)柴胡、龙骨、牡蛎、当归、白术、白芍、远志、枳实、竹茹。结论:1.证治规律:风痰闭阻证为癫痫的最常见证型,痰瘀阻窍证、痰火扰神证、痰气郁结证、痰浊阻窍证也较为多发,本病治疗时多以息风化痰、化痰开窍、活血化瘀为主。本病的常用药类有平肝息风药、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本病的常用中药为石菖蒲、半夏、茯苓、天南星、甘草。治疗本病的常用药对为“石菖蒲-半夏”、“半夏-茯苓”、“半夏-陈皮”。2.“息风化痰”法的临证探微:吾师认为风、痰为癫痫的主要致病因素,提出虫类药与介类药合用以息风止痉,化痰药与开窍药合用以化痰开窍,主张运用“息风化痰”法治疗癫痫,进一步印证了文献研究结果,表明了“息风化痰”在癫痫的治疗上具有指导意义。

李钰[2](2021)在《刘渡舟教授调肝法及方药运用的传承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刘渡舟教授是中医伤寒大家,将毕生精力投入到经方理论和临床运用的研究中。刘老临床治病擅长使用柴胡剂,在肝胆病的辨治上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经验。王庆国教授和张雪亮教授是同一时期拜读于刘老门下的弟子,二人传承了刘老调肝法学术思想的精髓,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临证诊疗经验。基于文献研究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系统地总结刘老和两位弟子调肝法的学术思想,挖掘临床调肝治肝的组方规律,探讨各自的调肝遣方用药特点。通过研究可以量化地分析调肝的组方用药规律,总结名老中医刘渡舟教授调肝的宝贵学术经验,为临床医师调肝治肝提供值得借鉴的思路与方法。通过对师徒之间的学术传承研究,和两位弟子之间的学术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中医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在师徒传承过程中的规律和痕迹。通过探索在相同的学术传承挖掘环境中弟子对于师承的发展和创新可以获得对中医学术传承方式和中医学子培养模式的反思与启发。研究方法在刘渡舟教授和两位弟子的调肝法学术思想研究中,主要是对于文献资料的研究。收集整理刘老和弟子关于调肝治肝的学术着作、文章、访谈,以及学生、其他弟子发表报道刘老及两位弟子调肝理论和临床经验的期刊文章,对其中能反应调肝法学术思想的内容进行整理、评价、研究。在对刘渡舟教授两位弟子的调肝方药组方规律研究中,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两位弟子在2018年1月——2021年1月时间段内的门诊病例,按照筛选标准提取调肝处方,形成数据库。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纳入数据库中的调肝方进行用药规律和组方特点的发掘,提取基本方,分析用药频次。基于关联规则、熵聚类分析等方法,发现方剂的组方规律和高频数的药物组合,并发掘新方。将文献研究和数据挖掘获得的结果进行汇总整理,分别将刘老与两位弟子的调肝法进行对比,发现传承痕迹和师承发展变化;对两位弟子的组方用药规律数据进行横向比较,观察同一师承环境下学术传承的相同点与差异性,结合学术经历、工作环境等背景对结果进行讨论研究。研究成果刘渡舟教授对于调肝治肝论着颇丰,对于肝病的辨证分型,以气和血作为基本纲领,重视肝郁的病机,使用调肝方药时重视疏泄。刘老擅长使用经方柴胡剂,如大、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在柴胡汤类方基础上创制了针对肝经湿热内盛的柴胡解毒汤和血瘀气滞的柴胡活络汤等诸多治肝新方,并依据病邪轻重和病机演变灵活创制了衍生方。王庆国教授十分重视肝藏血主疏泄的理论,善用经方调肝尤其是柴胡汤类方,临床将经方加减变化或合方应用都得心应手,总结出具有调理气机、软坚散结功效的调肝经验药对。张雪亮教授提出“少阳病机重于郁”的看法,重视对患者的情志调节,调肝擅长使用四逆散、柴胡疏肝散、化肝煎等方剂,不拘经方时方,灵活化裁。在王庆国教授调肝方药组方规律研究中,收录调肝处方201首,高频使用药物有柴胡、黄芩、白芍、炙甘草、法半夏;在方剂的组方规律分析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药对有“黄芩,柴胡”、“柴胡,白芍”、“柴胡,炙甘草”、“法半夏,柴胡”、“黄芩,炙甘草”,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最高的是“黄芩,桂枝→柴胡”,置信度为1;在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数据分析中,当设置药物组合之间的相关度为4、惩罚度为2时,演化出含有两味药的药物组合202个,三味药的药物组合23个;在这些核心药物组合的基础上,进一步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进行分析,提取到含有3-4味药物的核心组合7个;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分析中,得到全新的独立处方8个。在张雪亮教授调肝方药组方规律研究中,收录调肝处方204首,高频使用药物有柴胡、陈皮、白芍、郁金、浙贝母;在方剂的组方规律分析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药对有“陈皮,白芍”、“陈皮,柴胡”、“白芍,柴胡”、“黄芩,柴胡”、“合欢皮,远志”,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最高的是“远志,茯神→合欢皮”,置信度为0.981;在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数据分析中,当设置药物之间的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4时,演化出含有两味药的药物组合122个,三味药的药物组合49个,四味药的药物组合28个,五味药的药物组合1个以及六味药的药物组合1个;在核心组合提取的基础上,运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提取组合得到3-4味药物的核心组合8个;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分析中,得出8个新处方。对刘渡舟教授的两位弟子学术传承的对比研究表明,二人共同传承了刘老“气机论”学术思想,重视肝脏主疏泄的生理功能,以“气机郁滞”作为肝之为病的主要病机,调肝多以和解为法,善用经方尤其是柴胡汤类方;二人的调肝法学术经验中也有刘老“方证相对论”和“古今接轨论”的学术思想的传承痕迹。两位弟子在临诊时应用调肝法治疗疾病的种类不同,王庆国教授门诊的肝病患者占比较多,且患者群体偏于中老年;张雪亮教授门诊上使用调肝法则多是针对结节类疾病和胆囊息肉以及杂病,患者年龄分布比较分散。两位弟子的师承经历不尽相同,王庆国教授的跟师时间长达二十年,作为刘老的学术传承研究负责人,在学术思想传承上更加深入和全面;张雪亮教授的跟师时间相对较短,在后续工作过程中另有师承,但与刘老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学术往来。基于师承时间的差异和工作环境带来的影响,王庆国教授在调肝方药的使用上更加重视对于经方尤其是柴胡剂的使用,在方药选择上更注重补益气血;张雪亮教授则经方与时方灵活遣用,所选用的药物则更偏重于疏泄。结论及意义“主疏泄”和“主藏血”是肝脏的重要生理功能,“肝气郁滞”是肝之为病的基本病机,肝郁日久容易化火、生湿、瘀血等。刘渡舟教授调治肝病辨证分型以气血为纲,重视肝郁的病机,使用调肝方药重视疏泄。刘老临床调肝治肝承伤寒之学,上溯岐黄,下逮诸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调肝学术思想。王庆国教授和张雪亮教授在传承刘老调肝学术思想上有相似之处,亦有各自独具特色的创新与发挥。相同的学术传承环境可以影响中医弟子的中医辨证思维和临床诊疗理法方药的运用,后天的自学经历、工作环境、临诊经验积累都会对中医师的诊疗思维和学术思想产生影响。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仅对师徒之间的纵向学术传承进行了比较,也对同一时期相同传承环境下的同门弟子进行了横向比较。通过师承的差异得到启发,不仅要重视中医传承工作中学院教育的关键作用,也要认识到继续教育、工作平台和自身经验积累对于中医学子成长的重要性。

李慧[3](2021)在《藿香正气散证治规律及“异病同治”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藿香正气散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官方确定的成方。具有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多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胸膈满闷、恶心呕吐等,尤其对夏季暑湿感冒效果显着,临床疗效确切应用广泛。本研究主要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藿香正气散的方证配伍规律,进一步阐发藿香正气散“异病同治”理论,为藿香正气散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论文第一部分是基于古代文献的藿香正气散证治规律研究。总结归纳历代医家对藿香正气散的方证理论分析,归纳药物加减变化特点、主治疾病异同,为临床运用及传承与创新提供理论参考。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的古代文献研究基础上,对藿香正气散的现代医案进行挖掘分析。通过对现代医案进行收集整理的方式,探讨藿香正气散在现代临床中的方证特点和运用规律。以“藿香正气散”、“临床应用”、“治疗”、“治验举隅”为主题词,通过检索CNKI数据库,搜索1955年至今符合筛选条件的医案,对医案数据进行详细分析。第三部分是在第二部分现代医案研究基础上,对藿香正气散主治疾病中出现频次较高的3种疾病(急性胃肠炎、湿疹、上呼吸道感染)进行网络药理学研究,探讨其“异病同治”的作用机制。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标准选取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和类药性(DL)≥0.18来筛选藿香正气散的有效活性成分;再通过疾病靶点数据库筛选急性胃肠炎、湿疹和上呼吸道感染的靶点;通过Metascape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进行GO功能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从网络药理学角度探究藿香正气散“异病同治”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结果:藿香正气散外可治疗“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的风寒表证,内可治疗“心呕恶,气泻霍乱,脏腑虚鸣”的寒湿郁阻。其组方严谨,疗效显着,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及运用。近年来学者对藿香正气散不同剂型的药理研究逐渐深入,藿香正气散在药理方面具有解痉镇痛、抗菌、抗病毒、镇吐和调节胃肠功能等作用,其证治范围逐渐扩大。对古代医籍的研究发现,有946处条文谈及藿香正气散,其中有35本医书有完整功效主治的描述,对其中的文献进行分析,排除主治证与藿香正气散原方完全相同者,还有28处论述。其中有9本书籍的组成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不同,是医家根据主治证进行的相应药物加减。可以体现出对藿香正气散的灵活运用。医案研究结果可见,藿香正气散主要治疗的中医疾病有泄泻、眩晕、呕吐、发热、感冒、腹痛、多寐等;主要治疗的西医疾病有腹泻、急性胃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型感冒、肠易激综合征、湿疹等。藿香正气散主要治疗的症状中,疲乏、恶心、脘痞、大便溏、呕吐、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出现频率较高。藿香正气散主要的舌苔脉象为舌淡红、苔白腻、脉濡。若脉濡而缓,多为湿邪困脾。苔白腻、脉濡符合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病机,可作为藿香正气散舌象脉象指征。从药物剂量和药味加减看,加味药物共计118味,出现频次366次。其中化湿药最多,共计29次;其次为消食药,共计28次;前十位加味药:神曲(15次),佩兰(15次),薏苡仁(14次),山楂(13次),葛根(11次),砂仁(11次),黄芩(10次),石菖蒲(10次),川芎(13次),黄连(9次)。虽然藿香正气散加味药物繁多,但所加药物多针对湿邪。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出急性胃肠炎、湿疹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共同发病机制,构建“藿香正气散-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阐述急性胃肠炎、湿疹和上呼吸道感染发病之间的潜在机制联系。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出藿香正气散治疗急性胃肠炎(AG)、湿疹(eczema)和上呼吸道感染(URI)共有203个有效活性成分,283个作用靶点,45个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藿香正气散治疗上述三种疾病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槲皮素、木犀草素、β-谷甾醇、β-胡萝卜素、柚皮苷、山奈酚、阿沙西汀、7-甲氧基-2-甲基异黄酮、黄芩素等。可能通过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癌症通路、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作用于急性胃肠炎、湿疹和上呼吸道感染。为藿香正气散“异病同治”治疗急性胃肠炎、湿疹和上呼吸道感染的药理学机制提供依据。结论:论文通过对藿香正气散的古代文献及现代医案的深入分析,得出了本方的临床运用规律。通过藿香正气散治疗急性胃肠炎、湿疹和上呼吸道感染的网络药理学研究,得出藿香正气散对三种不同疾病的治疗主要通过参与抗炎、调控细胞因子、调节免疫代谢等生物过程,发挥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机制实现,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藿香正气散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为中医“异病同治”理论提供依据。

韩晶[4](2021)在《槐杞黄颗粒干预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阴虚型)免疫功能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针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探讨其证型分布情况,并针对肺脾阴虚型患儿应用槐杞黄颗粒疗效进行临床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察槐杞黄颗粒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阴虚型)的临床疗效,并对比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 G、Ig A、Ig M及补体C3的变化,评价其对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验证槐杞黄颗粒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阴虚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11月~2019年12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童诊疗中心门诊就诊的符合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的患儿,其中符合肺脾阴虚型诊断标准的2-12岁患儿纳入临床研究。运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分配比例为1:1,通过非劣效性研究探究槐杞黄颗粒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阴虚型)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治疗组急性期给予基础治疗,缓解期给予槐杞黄颗粒治疗,对照组除急性期给予基础治疗外不做干预。疗程为2个月。主要观察指标为呼吸道感染次数、平均病程和病情(病种);次要指标为免疫学指标(Ig G、Ig A、Ig M及补体C3)。随访时点为疗程结束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入组时免疫学指标异常者,治疗组于疗程结束3-5个月内复查,对照组于入组后5-7个月内复查;入组时免疫学指标正常者无需复查。末次随访结束后与治疗前相比较,进行综合的疗效评价。统计分析将采用SPSS25.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其中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等指标进行统计描述,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χ2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统计描述,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秩和检验。以上分析均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认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结果:208例反复呼吸道患儿中年龄≤3岁的患儿占49.04%,>3岁且≤7岁的患儿占47.60%,>7岁且≤12岁的患儿占3.37%,发病率排名前两位的年龄为3岁、4岁。性别分布未见明显差异。中医辨证分型分布中肺脾阴虚型72例(34.62%)、肺脾气虚型78例(37.50%)、营卫失调型29例(13.94%)、脾肾两虚型18例(8.65%)、其他证型11例(5.29%)。免疫学指标异常占78.85%,正常的占21.15%。临床研究中,治疗组发病次数、平均病程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0.01,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发病次数、病程及病种分级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0.01,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各疾病发病次数明显低于治疗前,经统计学分析,其中上呼吸道感染发病次数、支气管肺炎发病次数及总发病次数治疗前后比较P<0.01,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气管支气管炎发病次数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各疾病平均病程明显低于治疗前,经统计学分析,P<0.01,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0%,其中痊愈率为13.33%;治疗组免疫学指标好转率(60.00%)远高于对照组(6.45%);治疗组临床有效率(80.00%)远高于对照组(22.22%)。结论:应用槐杞黄颗粒可以有效降低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阴虚型)患儿的发病次数,缩短病程,缓解病情,并可以通过调节体液免疫,尤其Ig G、Ig A及补体C3,提高抗病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宋宁[5](2021)在《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尤其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多种并发症,已成为患者致盲、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负担,寻求根治有效的防治方法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藏、壮、回等少数民族医学对糖尿病的防治历史悠久、认识独特、诊疗方法神奇、验秘单方众多,具有简、便、验、廉等特色与优势。藏医的《四部医典》、壮医的《中国壮医学》、回医的《回回药方》等经典文献均对糖尿病有丰富而精辟的记载,并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但这些记载较为零散,缺乏对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的系统总结和阐述,大量的方药也未得到深入的挖掘整理,甚则部分古文献已损毁或佚失,而现有研究偏重民族医部分方剂的临床疗效、治疗机制,以及民族降糖药物的成分、药理等现代研究,鲜有对少数民族糖尿病经典文献的研究,未见有对少数民族医药典籍的糖尿病理论认识、常用方剂和治疗药物及其特点和临床应用规律的系统整理和探讨。因此,系统挖掘整理藏、壮、回等少数民族医学典籍中的糖尿病内容,总结理论认识,凝炼前人防治经验,搜集整理其记载的防治糖尿病的方剂、药物,建立藏、壮、回医典籍文献防治糖尿病方剂数据库和药物数据库,形成体系,对于糖尿病理论的总结提升以及临床实践指导意义重大,为学者查阅及深入研究提供文献数据,以便从典籍中找到启发,丰富和提升藏、壮、回医有关糖尿病的认识,为临床和科研提供借鉴和指导,为进一步筛选糖尿病有效单复方及开发糖尿病民族药新药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从医史文献角度,采用文献研究方法,结合内容分析法、访谈法和实地调研开展研究。以糖尿病作为切入点,从藏、壮、回少数民族医学的糖尿病典籍文献入手,全面搜集整理藏医、壮医、回医有关糖尿病的典籍文献,建立理论及方药数据库,梳理和总结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辨治思路,发掘经典文献中防治糖尿病的诊疗技法、常用方剂和药物、防治经验及其规律,包括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则、治法、方药及其应用规律,着重原文的搜集整理,从历史源头研究少数民族医药对糖尿病的认识和防治经验。具体方法为:1.查阅国家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西藏藏医药大学图书馆、广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北京回民医院图书资料室等各地实体图书馆;查阅超星数字图书馆、读秀、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数字方志库等电子图书馆,全面搜集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通读全文,查找其中有关糖尿病的记载、相关方剂、药物,建立数据库。纳入搜查的文献类型主要包括古代经典着作、近代现代专着、论着、综合性医书、方书、专书、本草、教科书、医案、医论、医话等。尤其是重点研读藏、壮、回医古代经典着作,从历史源头研究少数民族医药典籍对糖尿病的认识和经验。2.提取相关记载内容,按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诊断、治则、治法、疗法、应用、预防调摄等字段进行系统整理、归档,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Word2016分别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3.系统学习藏医、壮医、回医的发展历史、理-法-方-药体系,精读《四部医典》、《中国壮医学》、《回回药方》等经典文献,熟悉藏、壮、回医学体系,为进一步分析研究奠定基础。4.基于藏、壮、回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归纳、总结、挖掘、提炼各少数民族医学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对于《四部医典》、《回回药方》、《饮膳正要》等典籍,通过反复研读、多版本比对分析、比对期刊文献、专家咨询等方法,尽可能使研究结果忠于原意。5.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防治糖尿病方剂,按方名、出处、组成、功效主治、制作用法、用量等字段进行整理、归类,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藏、壮、回医药防治糖尿病方剂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2016对藏、壮、回医方剂的药物频数、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等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6.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按出处、学名、中文译名、所属科名、所属属名、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字段进行整理、归类,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药物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对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药物的科属、来源、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总结其特点和规律。7.形成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对糖尿病的认识和诊疗体系。[结果]1.搜集到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近200种,通读全文,将记载有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典籍共计140种(藏医30种、壮医77种、回医33种)纳入研究对象。2.从糖尿病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诊断、诊法、治则、治法、疗法、应用、预防调摄等方面,系统梳理了藏、壮、回医典籍文献,形成了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诊疗体系。3.归纳、总结、挖掘、凝炼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4.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防治糖尿病方剂共计215首(藏医36首、壮医121首、回医58首);按方名、出处、组成、功效主治、制作用法、用量字段进行整理,建立3个方剂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统计分析了藏医、壮医、回医方剂的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5.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共计123种(藏药22种、壮药61种、回药40种);按出处、学名、中文译名、所属科名、所属属名、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字段进行整理,建立3个药物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统计分析了藏医、壮医、回医药物的科属、来源、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结论]藏、壮、回民族医药典籍是祖国医药宝库的珍宝,记载着历代先民在与糖尿病作顽强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有效方药,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均有精辟论述,为民族地区群众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文献浩瀚,相关记载较零散,缺乏对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的系统总结和阐述,大量的方药也未得到深入的挖掘整理,理论记载较少,方药记载较多,部分古文献已损毁或佚失,未能得到及时系统的挖掘整理。本研究搜集到藏医、壮医、回医有关糖尿病的典籍共140种;提取相关记载内容,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归纳提炼藏、壮、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糖尿病方剂215首,建立3个方剂数据库,统计分析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123种,建立3个药物数据库,统计分析药物的科属、来源、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形成了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诊疗体系。研究成果为学者查阅及深入研究提供大量的文献数据。但本研究在浩瀚的藏医、壮医、回医历代典籍文献中搜集零散的糖尿病记载,涉及民族较多,文献量很大,后期研究分析又基于对藏医、壮医、回医三大医学体系的总体把握和理解,从调研、文献搜集,到整理、考证、提炼、统计分析等,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加之水平有限,因此研究过程困难重重,错漏在所难免,期待后继更深入的研究。

汪玉洁[6](2021)在《和术推拿治疗小儿湿热型泄泻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和术推拿疗法调治小儿泄泻(湿热型)患儿的临床疗效,进一步丰富小儿泄泻(湿热型)的中医治疗方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湿热型小儿泄泻患儿为研究对象共60例,采用随机对照设计临床试验,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和术推拿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小儿推拿进行治疗,两组患儿均每日治疗1次,6天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进行统计学处理。疗程结束后以中医证候积分、湿热型泄泻症状评分及推拿后前三个24小时大便成形时间对两组患儿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以泄泻中医症状体征积分量表中单项症状对两组治疗方法的优势进行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推拿前三个24小时大便成形时间及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推拿前三个24小时大便成形时间及总评分的降低程度,试验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泄泻中医症状体征积分量表的单项症状比较,试验组在改善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和腹痛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呕吐、发热、精神倦怠、口渴、食欲减退、小便短黄、肛周红赤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89.66%)高于对照组(82.76%),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术推拿疗法效果更佳,值得临床借鉴。结论:两组治疗方法对小儿泄泻(湿热型)均具有良好的疗效,但和术推拿疗法效果更佳,值得临床借鉴。

范旭钢[7](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中医治疗鼻渊的古文献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中医是一门实践理论科学,中医治疗鼻渊有着上千年的历史,经过历代医家的实践,逐渐累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本课题试图通过检索中医古代文献中对鼻渊的认识及治疗,提取古代医家的临证智慧,以期为当代中医所用,为本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为更好地继承发展中医对鼻渊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方法:本研究通过设立鼻渊古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第5版《中华医典》进行检索,并将所得数据按鼻渊病名、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内治方药、针灸疗法、外治方药及其他等信息分类建立数据库。分别对其进行文献溯源整理、频数统计、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系统总结了古代医家认识与诊治鼻渊的各类经验。结果:按标准筛选得到鼻渊的古代文献1173条,分布于316本古代医籍中,从先秦到民国时期,涉及作者250多位医家。将所得到的文献按病名,证候分型,内治方药,针灸穴位,外治及其他分成6类,建立数据库。结论:对各个数据库进行相应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在鼻渊病名古文献数据库中对鼻渊病名进行文献溯源整理可以得出,在古文献中鼻渊、鼻洞、鼻淟、鼻頺、鼻痈、鼻浊、脑漏、脑寒、脑崩、控脑砂、空脑沙、控脑沙、脑砂、脑泻、脑泄、脑渊、渊鼽、臭渊当属于现代医学鼻渊范畴。(2)在鼻渊证候分型古文献数据库中对鼻渊辩证进行文献溯源整理,并对其证候进行病性病位证候频数统计可以得出,在古文献中历代医家对鼻渊的辨证论治常从外感邪气、脏腑内热、脏腑虚损三大方面进行探讨,且以热、风、虚、寒为常见病性证素,以肺、脑为常见病位证素。对于风寒型鼻渊,古人常使用辛夷、白芷、细辛、荆芥、苍耳子等解表散寒;对于风热型鼻渊,古人常使用薄荷、菊花、苦丁茶、蔓荆子等疏散风热;对于外感夹湿型鼻渊,古人常配合使用藿香、苍术、半夏、陈皮等化湿解表。对于肝胆内热型鼻渊,古人常使用柴胡、白芍、羚羊角、菊花、夏枯草等清疏肝胆;对于胃热型鼻渊,古人常使用石膏、芦根、天花粉、知母、玄参等清胃泻火;对于肺热型鼻渊,古人常使用桑白皮、地骨皮、黄芩、石膏、知母、桔梗等清宣肺热。对于脾胃气虚型鼻渊,古人常使用四君子汤加减治疗;对于肾阳虚型鼻渊,古人常使用人参、黄芪、菟丝子、肉桂等补肾阳;对于肾阴虚型鼻渊,古人常使用熟地、知母、天冬、当归、山药等补肾阴。(3)在鼻渊内治方药古文献数据库中对鼻渊药物进行频数统计、聚类分析及关联分析。通过频数统计得到鼻渊古文献内治方药中使用前10味药为:甘草、辛夷、川芎、白芷、薄荷、黄芩、茯苓、苍耳子、防风、栀子。使用药物药味多为辛、甘、苦,药物功用多为解表、补虚及清热。通过聚类统计得到鼻渊古文献治疗药物功效多为疏风解表宣肺、祛风活血化瘀、益气健脾护胃、清热凉血疏肝、滋阴清热泻火。通过关联规则统计得到防风和川芎、桔梗和甘草及苍耳子和辛夷为古文献中鼻渊内治方药的常用药对。(4)在鼻渊针灸穴位古文献数据库中对穴位进行频数统计,得出古人用针灸疗法治疗鼻渊时,单个穴位看,治疗以上星穴为主;归经上看,多选用督脉穴位配以三阳经穴。(5)在鼻渊外治法古文献数据库中对鼻渊外治法进行文献溯源整理及药物类别频数统计可以得出,古人用外治法治疗鼻渊常用的方法有:鼻吹药法、鼻纳药法、熏鼻法、嗅法、敷涂法、药熨法、穴位贴敷法。古人应用外治法治疗鼻渊时,风寒型鼻渊常用辛夷、细辛、白芷发散风寒;风热型鼻渊常使用薄荷、葱白疏散风热;内热型鼻渊常使用鱼脑石清热解毒;阳虚型鼻渊常使用艾叶、附子温阳散寒;对于鼻渊引起的鼻黏膜破溃出血常应用川芎、松花粉、鸡冠花进行活血止血、收敛止血,并常配合使用冰片、麝香等开窍药提高药效。

付锦锦[8](2021)在《基于肠道菌群诊治儿童功能性腹痛的文献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儿童功能性腹痛(Functional abdominal pain,FAP)是指反复发作或持续存在的腹部疼痛,并且不伴有器质性改变及生化异常的功能性胃肠病。FAP是临床儿科常见疾病之一,目前患病率约为4.4%~13.5%。因FAP造成患儿父母及患儿的工作、学习缺勤,生活质量下降等严重不良影响。儿童FAP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有脑-肠轴改变引起的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肠道菌群失调等多种因素。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在脑-肠轴调节中可起到双向作用,调节脑-肠轴可以成为治疗儿童FAP的靶点。临床研究发现,益生菌治疗儿童FAP有一定疗效,但尚未纳入儿童诊疗指南,且有关益生菌治疗儿童FAP的循证性研究不多。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研究最新国内外采用益生菌治疗儿童FAP的临床疗效,以期为益生菌治疗儿童FAP提供一定的循证学依据。儿童FAP属于中医“腹痛”诊治范畴,中医药治疗FAP的临床研究较多,本研究将中药和益生菌对照或中药联合益生菌治疗儿童FAP的研究进行归纳整理,研究中医药治疗治则、治法和用药规律,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FAP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研究一益生菌治疗儿童FAP的Meta分析方法:制定检索词及检索式,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益生菌对比安慰剂治疗儿童FAP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将筛选得到的文献的基本信息用Excel表记录,并采用Cochrane协作网制定的评价工具进行文献的质量评价。最后收集两组FAP患儿治疗和随访的主要结局指标(腹痛程度、腹痛频率以及腹痛治愈率等)和次要结局指标(治疗后的腹痛持续时间、恶心、腹胀等其他消化道症状,大便性状,肠道渗透压,因腹痛造成的患儿父母及患儿的工作、活动、学习的缺勤以及因腹痛用药情况等)。采用Rev Man 5.3和Stata14.0等工具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文献182篇,除去重复发表的文献后剩余138篇,又分别排除干预措施、研究对象以及研究类型不符合的127篇文献后,最终共纳入1 1篇文献研究,共计1183例,试验组625人,对照组558人。具体如下:(1)与安慰剂组相比,益生菌治疗组FAP患儿腹痛程度缓解率[P=0.04,SMD=-0.33,95%CI=(-0.64,-0.22)]、腹痛治愈率较高[P=0.005,OR=1.94,95%CI=(1.22,3.09)],两组腹痛频率无明显差别[P=0.05,SMD=-0.70,95%CI=(-1.40,0.00)]。(2)益生菌对比安慰剂在缓解FAP患儿腹痛程度的Meta分析时,I2>50%,故按照治疗时间进一步亚组分析查找异质性来源。①治疗时间为4周时,两组FAP患儿的腹痛缓解程度无明显差别[P=0.85,MD=0.05,95%CI=(-0.43,0.53)];②治疗时间为8周时,益生菌治疗组儿童FAP的腹痛缓解程度优于安慰剂[P=0.0002,MD=-0.36,95%CI=(-0.56,-0.17)];③治疗时间为12周时,益生菌治疗组儿童FAP的腹痛缓解程度优于安慰剂[P<0.00001,MD=-0.18,95%CI=(-0.25,-0.10)]。(3)其中一些研究还进行了治疗结束后为期4~8周不等的随访观察,随访时,与安慰剂组相比,益生菌治疗组FAP患儿腹痛程度缓解率较高[P=0.04,SMD=-0.66,95%CI=(-1.27,-0.04)],两组腹痛频率无明显差别[P=0.72,SMD=-0.07,95%CI=(-0.43,0.30)]。(4)关于其他无法纳入Meta分析的次要结局行文字描述,有研究记录在减少FAP患儿的腹痛持续时间、缓解腹胀、缓解恶心上益生菌组的疗效优于安慰剂组,除此之外,在其他次要结局如改善大便性状、减少日常活动及学校缺勤率、改善肠道渗透压、减少因腹痛而用药的频次以及患儿父母因患儿腹痛而致的工作缺勤情况上,益生菌组和安慰剂组的结果比较都无统计学差异。研究二儿童FAP的中医药诊治规律分析方法:制定检索词及检索式,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中药口服或中药口服联合益生菌对比中药或其他疗法治疗儿童FAP的随机对照试验,将筛选得到的文献的基本信息用Excel表记录,建立中药数据库,对其治疗情况按治则治法、单味药使用频次、功效、药性、药味、药物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文献306篇,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阅读文章题目、摘要或全文后,最终共纳入文献42篇,涉及治则治法17种,方剂42个,中药68味。在儿童FAP的中医治则治法上,理气、健脾、和胃、消食使用频次最多,累计频率占62%;在治疗儿童FAP的单味中药使用频次上,主要为甘草、白芍、白术等补虚药,延胡索、木香等理气药以及山楂等消食药;在治疗儿童FAP的中药功效上,使用频率排前十位的中药主要为补虚药、理气药、消食药和祛湿药;在治疗儿童FAP的中药药性上,主要以温性药物为主,累计频率为46.97%;在治疗儿童FAP的中药药味上,辛味药使用频次最高,其次是苦味药、甘味药,累计频率为84.76%;在治疗儿童FAP的中药归经上,归脾、胃、肺经、肝经的药物最多,累计使用频率为72.37%。结论:益生菌治疗儿童FAP可以缓解腹痛程度以及提高腹痛治愈率。中医药治疗儿童FAP有其特定的诊疗规律。中西医协同治疗有可能提高儿童FAP的临床疗效。

张一鸣[9](2021)在《方剂分类方法及基于多种相似系数的三拗汤类方挖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讨方剂分类的源流特点,为方剂研究提供参考。2.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古籍记载的三拗汤类方与三拗汤在药物组成、核心药物比重、全方整体剂量的相似系数,比较其与三拗汤之间的相似程度,以期为方剂类方研究提供参考和新思路。3.通过收集含有“麻黄”“杏仁”的方并计算与三拗汤在药物组成、核心药物比重、全方整体剂量的相似系数,根据计算结果,以期挖掘潜在的三拗汤类方。方法:1.收集整理中医古籍资料,梳理各时期关于方剂分类理论的内容,分析方剂分类的主要方法及特点。2.收集整理中医古籍中明确记载的三拗汤类方,从方剂药物组成、核心药物比重、全方用药剂量等角度出发,通过药物组成Jaccard相似系数、核心药物比重相似度、全方整体剂量余弦相似度、综合相似度分别计算与三拗汤的相似系数,根据计算结果,比较各类方与三拗汤之间的相似程度。3.收集含有“麻黄”和“杏仁”的方,从方剂药物组成、核心药物比重、全方用药剂量等角度出发,通过药物组成Jaccard相似系数、核心药物比重相似度、全方整体剂量余弦相似度、综合相似度分别计算与三拗汤的相似系数,根据计算结果,挖掘潜在的三拗汤类方。结果:1.通过梳理历代中医文献,发现方剂分类方法主要形成了以病证分类、病因分类、脏腑分类、临床各科分类、治法分类、以方类方、以药类方、综合分类、剂型分类等为主。这些方剂分类方法分别从方剂所治疾病、方剂组方结构以及方剂功效分类方剂。病证分类、病因分类、脏腑分类、临床各科分类是从方剂所治疗的疾病角度出发对方剂进行分类;其中,脏腑分类针对疾病的病位,病因分类针对疾病的病因,二者补充了病证分类法的不足,使分类更加细致,是病证分类法的延伸。以方类方、以药类方从方剂的组方结构对方剂进行分类,治法分类则是从方剂的功效对方剂进行分类。2.收集中医古籍中明确记载的三拗汤类方共21首,其中有19首方与三拗汤在药物组成、剂量上的综合相似度≥50%,占21首三拗汤类方中的90%。药物组成Jaccard相似系数显示,在两方药物组成层面上,与三拗汤相似度较高的方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追魂汤、《婴童类萃》中的四拗汤、《证治准绳》中的加减三拗汤、《类编朱氏集验医方》中的加减三拗汤等;核心药物比重相似度显示,在两方核心药物比重层面上,与三拗汤相似度较高的方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追魂汤、《祖剂》中的五虎汤、《证治准绳》中的加减三拗汤、《麻疹阐注》中的三拗汤、《麻科活人全书》中的加味三拗汤等;全方整体剂量余弦相似度显示,在两方整体剂量层面上,与三拗汤相似度较高的方有《婴童类萃》中的四拗汤、《医学入门》中的加减三拗汤、《麻科活人全书》中的加味三拗汤、《祖剂》中的五虎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追魂汤等;将上述3个相似系数附以权重系数,最后得出综合相似度,结果显示,与三拗汤相似度较高的方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追魂汤、《婴童类萃》中的四拗汤、《证治准绳》中的加减三拗汤、《祖剂》中的五虎汤、《麻科活人全书》中的加味三拗汤等,《通俗伤寒论》中的新加三拗汤与三拗汤较低。3.收集含有“麻黄”“杏仁”的方共365首;药物组成Jaccard相似系数显示,在两方药物组成层面上,与三拗汤最相似的有4首,分别为《博济方》中的华盖散、《儒门事亲》中的麻黄汤、《普济方》中的麻黄散和三和汤,相似度皆为100%,相似度为75%的方有17首,相似度在70%~60%的方有43首,相似度低于在60%的方有301首;核心药物比重相似度显示,在两方核心药物比重层面上,与三拗汤最相似的有7首,分别《外台秘要方》引《范汪方》中的二物散、《外台秘要方》引《备急》中的杏仁汤、《博济方》中的华盖散、《全生指迷方》中的杏子散、《儒门事亲》中的麻黄汤、《普济方》中的麻黄散和三和汤,相似度皆为100%,相似度在100%~90%的方有3首,相似度在90%~80%的方有4首,相似度在80%~70%的方有15首,相似度在70%~60%的方有23首,相似度低于60%的方有313首;全方整体剂量余弦相似度显示,在两方整体剂量层面上,与三拗汤最相似的方有2首,分别是《儒门事亲》的麻黄汤和《普济方》的麻黄散,相似度皆为100%,相似度在100%~90%的方有4首,相似度在90%~80%的方有20首,相似度在80%~70%的方有44首,相似度在70%~60%的方有78首,相似度低于60%的方有217首。将上述3个相似系数附以权重系数,最后得出综合相似度,取综合相似度在50%以上,得到与三拗汤相似度较高的方有136首,其中相似度最高的有2首方,分别为《儒门事亲》中麻黄汤和《普济方》的麻黄散,其次分别为《普济方》中的三和汤、《博济方》中的华盖散、《备急千金要方》中的麻黄散、《幼幼新书》引《疹痘论》中的麻黄汤、《伤寒总病论》麻黄甘草汤、《全生指迷方》中的杏子散、《外台秘要》引《备急》中的杏仁汤、《养老奉亲书》中的四顺散、《圣济总录》中的款冬丸等。结论:1.方剂分类自秦汉时期便已有之,其理论的成熟、完善与中医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密切相关。方剂分类方法便于对理、法、方、药体系的认识,其理论的丰富推动了方剂学理论与应用的发展。2.根据药物组成Jaccard相似系数、核心药物比重相似度、全方整体剂量余弦相似度,最后得出的综合相似度显示,21首古籍记载的三拗汤类方中,有19首方与三拗汤相似度≥50%,因此,从客观的数学指标判定一个方在药物组成、剂量等层面是否属于三拗汤类方,其综合相似度应不低于50%。以小样本的三拗汤类方与三拗汤之间的相似度研究为例,从药物组成、核心药物比重、全方整体剂量层面建立数学模型,通过计算得出的客观相似系数,用于比较两方间的相似度是可行的。3.根据药物组成Jaccard相似系数、核心药物比重相似度、全方整体剂量余弦相似度,最后得出的综合相似度显示,收集到365首含“麻黄”“杏仁”方,与三拗汤相似度较高的方有136首,分别为《儒门事亲》中麻黄汤、《普济方》的麻黄散、《普济方》中的三和汤、《博济方》中的华盖散、《备急千金要方》中的麻黄散、《幼幼新书》引《疹痘论》中的麻黄汤、《伤寒总病论》麻黄甘草汤、《全生指迷方》中的杏子散等,这些方是挖掘到的三拗汤潜在类方。4.通过药物组成Jaccard相似系数、核心药物比重相似度、全方整体剂量余弦相似度、综合相似度比较两方间的相似性是可行的。而通过这种数学模型得出的客观指标,可以避免在类方判定中的人为主观性因素,可发掘潜在的类方,对类方研究是有参考价值。

段瑶[10](2020)在《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国时期是中成药制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重要时期,在中成药发展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传统中药堂作为中成药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数量众多,其中的佼佼者凭借代表性中成药脱颖而出,成为整个中成药业的代表和缩影。彼时传统的中药堂仍以前店后场为主要制售模式,一方面传承传统中成药的组方配伍、炮制技术以及制药方法,另一方面一些着名的中药堂吸纳西方先进技术创制新的剂型,或是尝试引入简单的机械设备来代替人力、提升效率,这些均是现代中成药制药的萌芽。民国时期留下的中药堂药目、档案、报刊、广告、仿单、以及药包材等内容十分丰富,它们不仅有文物的价值,更是民国时期中药堂及其代表性成药相关文献的重要载体,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中药堂、中成药,乃至整个中成药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目前关于民国时期中药堂及其代表性成药的研究多集中在探讨中药堂经营之道,如经营理念、营销策略等,但对其生存下来的核心竞争力——代表性中成药研究不足;一些研究虽涉及药堂的代表性中成药,但多数未系统探讨其源流、传承等,有待深入。本研究拟通过对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相关史料、档案等进行系统整理,以文献为线索,纵横比较分析,并结合古代医籍厘清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形成和发展的源流;在民国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大背景视野下,深入探讨民国时期中药堂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为当前中成药发展提供积极有益的借鉴。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传统文献学、文献计量学、口述史与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同时参考历史学研究方法,通过搜集整理相关文献,梳理着名中药堂发展历程,探求其代表性中成药的源流,同时探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民国时期中成药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对象为民国时期北京、天津、苏州、杭州、上海、广州、佛山七地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的相关文献。文献搜集包括网络与实地调研。网络资料收集以民国、中成药业、国药业、中药堂名称(根据不同中药堂名称)、中成药名(根据不同中成药名称)为关键词,查询相关文献网站、数据库、档案网站以及相关报刊网站。实地调研则前往北京、天津、苏州、杭州、上海、广州、佛山等地图书馆及档案馆,调研民国时期中成药业、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相关文献及档案资料。走访以上七地着名药堂祖铺及其博物馆,采访相关工作人员。将收集到的中药堂药目、档案、报刊、广告、仿单、以及药包材等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借助以上诸种文献资料,梳理着名中药堂民国时期的发展状况及其代表性中成药源流。在全面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民国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探讨民国时期中成药业形成体系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对现代中成药发展的借鉴。论文正文分为九部分:第一部分为“概述”,对研究时间、地域范围进行界定,对“成药”及“中药”、“国药”等概念加以辨析,同时介绍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历代成药发展概述”,梳理成药起源及民国以前历代成药发展概况,总结不同历史时期成药发展的特点及中医药学术进步对成药发展的影响。第三至第八部分选择有地域代表性和覆盖性且经济繁荣、成药业发达的华北、华东、华南地区的北京、天津、苏州、杭州、上海、广州、佛山七座城市着名中药堂如同仁堂、长春堂、永安堂、延龄堂皮赞公老药铺、达仁堂、隆顺榕成记药庄、雷允上诵芬堂、胡庆余堂、姜衍泽堂、童涵春堂、蔡同德堂、陈李济杏和堂、潘高寿药行、梁仲弘蜡丸馆、冯了性药铺、流泽堂源吉林号、梁家园药号等共计16家,及其代表性成药“凉开三宝”、乌鸡白凤丸、避瘟散、阿魏化痞膏、灵宝如意丹、虎骨酒、全鹿丸、药露、沉香舒郁九宝丹、加味藿香正气丸、六神丸、鳖甲煎丸、宝珍膏、人参再造丸、光明水眼药、虎骨木瓜酒、追风苏和丸、陈皮、川贝枇杷露、抱龙丸、冯了性药酒、源吉林甘和茶、梁家园少林膏药等共计20余种。每一地区首先总述该地中成药业发展状况,然后遴选当地最着名中药堂2~3家,从其创办与发展、经营特色与理念、规模入手加以论述,从各药堂辗转流传至今的第一手药目文献出发,分析各药堂成药的品种数量、功效主治和治疗疾病的分布,并与其他药堂药目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不同药堂的成药特色,或将同一药堂不同版本进行比较,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选择各药堂不同剂型代表性成药若干种,重点介绍其组成用量、功效主治、剂型特色、源流考证、后世发展及临床应用情况。第九部分为讨论,分析民国时期中成药业发达地区代表性中药堂特点与中成药特色、中药堂与代表性中成药的关系、影响中药堂发展的因素以及对现代中成药业的借鉴等内容。具体而言,民国时期中药堂数量较之清代有所增长,规模也有所扩大,中成药加工生产分工更加细化,开始出现机械化代替纯手工生产,产品也开始大量行销外省及海外各地;成药则种类数量繁多,涵盖丸、散、膏药、膏滋、丹、胶、露、油、酒等多种剂型,主治涉及内、外、妇、儿、五官、伤等科,覆盖常见病疾病谱,满足临床使用。且着名中药堂代表性成药具有时代地域特色,如同仁堂作为御药供奉,强调品质,成药以温和调养的补益之品如乌鸡白凤丸和应对急症的急救药品凉开三宝为代表;民国时期传染病多发,江南多湿热,故而治疗时邪疠毒,烂喉丹痧,喉风喉痈的六神丸应时而生;此外还有各种用于治疗风湿痹症、滋补壮阳的内服药酒,以及外用治疗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的膏药和南方特有清热败火的凉茶,都是各中药堂的特色中成药。中药堂凭借优质的中成药提升影响力、获得利益,而中成药又借助中药堂的影响力得以广泛传播。之所以中药堂和成药在民国时期呈现以上发展态势,和民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特别是中西方文化交汇,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理念的激烈碰撞,以及西方医药业的冲击。此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战争的影响,民国时期国内战事频发,各行各业都受到极大冲击,虽然许多老字号、大品牌在战争的间歇期都曾有过短暂的快速扩充,飞速发展,但是到了民国末期多因为内战影响而几近凋敝。建国后,许多老字号保存了其原有的品牌和特色产品,在今天仍然换发着活力,但也有不少一度辉煌的老字号和其代表性中成药湮没于时代的洪流中。通过上述九部分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三点结论:一、民国时期的中成药业发展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等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这些因素中既有积极的,亦有负面的。在诸多因素影响下,相较于清代,尤其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前,中成药业整体呈现发展趋势。无论药堂数量还是规模均较之前有所增加,一些着名药堂制售的成药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提升了其影响力。二、尽管受到西医药的巨大冲击,种类繁多、剂型丰富、基本覆盖了常见病疾病谱的中成药与中药汤剂共同承担着祛除疾病、保障健康的重任,在维护民众身体健康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其地位不可替代。三、民国是传统中成药制药向现代中成药制药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中成药既传承与发展了传统成药的组方配伍、炮制技术、制药方法等内容的精华,同时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亦吸纳西方先进技术,尝试着自我革新,为新中国成立后现代中成药制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中成药发展体现的守正融合创新态势是其在激烈生存环境及竞争下焕发活力且延续至今的关键所在,为中成药在当今如何借力时代发展的东风提供思路线索。民国时期着名的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是整个中成药业的缩影,在民国这一连接古代与现代的特殊历史时期,它传承了历代积淀下来的成药精华,同时不断探索创新,与时俱进。当今现代医药科技迅猛发展,中成药依然广泛运用于临床,在中医药领域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其发展日新月异。然而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同在,如何解决发展中的诸多瓶颈问题,令人深思,民国时期中成药业及其成药的深入探寻研究可为之提供有力借鉴。

二、单味中药治疗小儿常见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味中药治疗小儿常见病(论文提纲范文)

(1)癫痫的证治规律文献研究及息风化痰法的临证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癫痫的证治规律文献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息风化痰法的临证探微
    1.“息风化痰”法的理论基础
    2.“息风化痰”法的辨证特色
    3.“息风化痰”法的治疗特色
    4.验案举隅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治疗癫痫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刘渡舟教授调肝法及方药运用的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中医药调肝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刘渡舟教授调肝法学术思想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文献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广义调肝法
        2.2 肝病证治专论
    第三节 讨论
        1 辨证分型以气血为纲
        2 阐述病机以肝郁为要
        3 遣方用药以疏泄为重
第二章 刘渡舟教授弟子调肝法学术思想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王庆国教授调肝法学术思想研究
        1 重视“肝藏血主疏泄”的藏象理论
        2 善用经方调肝
        2.1 常用柴胡汤类方
        2.2 妙用经方合方
        3 调肝经验药对
    第三节 张雪亮教授调肝法学术思想研究
        1 提出“少阳病机重于郁”
        1.1 气郁阳气不通达
        1.2 气郁化火
        1.3 气郁湿滞
        1.4 气郁痰凝
        1.5 气郁血瘀
        2 重视调节情志
        3 调肝经验方药
第三章 刘渡舟教授弟子调肝方药的组方规律研究
    第一节 概述
        1 基本资料
        1.1 数据处理软件介绍
        1.2 处方来源
        2 研究方法
        2.1 提取数据源
        2.2 药频分析
        2.3 基于关联规则的数据分析
        2.4 基于熵聚类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王庆国教授调肝方药的组方规律研究
        1 基本资料
        1.1 处方来源
        1.2 处方筛选
        1.3 处方的录入与核对
        2 研究结果
        2.1 用药频次
        2.2 基于关联规则的数据分析
        2.3 基于熵聚类的数据分析
        3 讨论
        3.1 调肝方中的高频药物
        3.2 调肝方中的高频药对和药物组合
        3.3 新方分析
    第三节 张雪亮教授调肝方药的组方规律研究
        1 基本资料
        1.1 处方来源
        1.2 处方筛选
        1.3 处方的录入与核对
        2 研究结果
        2.1 用药频次
        2.2 基于关联规则的数据分析
        2.3 熵聚类的数据分析
        3 讨论
        3.1 调肝方中的高频药物
        3.2 调肝方中的高频药对和药物组合
        3.3 新方分析
第四章 刘渡舟教授弟子学术传承的对比研究
    第一节 调肝法学术传承的相似之处
        1 “气机论”的传承
        1.1调肝以和解为法
        1.2 善用柴胡汤类方
        1.3 常用的调肝药物
        2 “方证相对论”的传承
        3 “古今接轨论”的传承
    第二节 调肝法学术传承的不同之处
        1 调肝法针对的优势病种不同
        2 师承经历和工作环境的影响
        3 调肝方药的性味功效有差别
        3.1 王庆国教授更重视补益
        3.2 张雪亮教授更重视疏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藿香正气散证治规律及“异病同治”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1 网络药理学与方剂配伍理论的研究
        2 中药方剂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进展
        2.1 单味药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2.2 中药药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2.3 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3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藿香正气散研究进展
        1 临床运用研究
        1.1 内科疾病
        1.2 外科疾病
        1.3 皮肤科疾病
        1.4 五官科疾病
        1.5 儿科疾病
        1.6 妇科疾病
        1.7 其他疾病
        2 药理学研究
        2.1 全方药理学研究
        2.2 单味药药理学研究
        3 剂型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古代文献的藿香正气散证治规律研究
    1 藿香正气散的源流出处
    2 藿香正气散方药分析
        2.1 藿香正气散的组成
        2.2 藿香正气散的药物分析
        2.3 藿香正气散的方义解析
    3 历代医家对藿香正气散证的分析
        3.1 明·龚廷贤
        3.2 明·李梴
        3.3 明·张景岳
        3.4 明·李中梓
        3.5 明·孙一奎
        3.6 清·虚白主人
        3.7 清·雷少逸
        3.8 清·李用粹
        3.9 清·陈念祖
        3.10 清·程钟龄
        3.11 清·汪昂
        3.12 结果
    4 对古代医籍中藿香正气散的方证分析
        4.1 《奇效良方》
        4.2 《医方考》
        4.3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4.4 《医方集宜》
        4.5 《仁术便览·卷一》
        4.6 《祖剂·卷四》
        4.7 《伤寒括要·卷下》
        4.8 《方症会要》
        4.9 《医学心悟》
        4.10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卷二》
        4.11 《古今名医方论·卷二》
        4.12 《医方论·卷二》
        4.13 《时方歌括·卷上》
        4.14 《奇方类编·卷下》
        4.15 《中寒论辩证广注·卷下》
        4.16 《温证指归·卷三》
        4.17 《瘴疟指南·卷下》
        4.18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卷下》
        4.19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4.20 《医碥·卷六》
        4.21 《外科十法》
        4.22 《目经大成·卷三》
        4.23 结果
    5 讨论
第二部分 基于现代医案的藿香正气散应用规律研究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3 资料整理规范
        3.1 中药名称规范
        3.2 症状规范
        3.3 药物剂量规范
        3.4 西医病名规范
        3.5 中医病名规范
    4 数据统计结果
        4.1 性别比例
        4.2 年龄分布
        4.3 舌象
        4.4 脉象
        4.5 症状分布
        4.6 疾病分类
        4.7 药味药量统计
        4.8 加味药物分类统计
    5 小结及分析
        5.1 藿香正气散主治病证的舌脉特点
        5.2 藿香正气散药味药量特点
        5.3 藿香正气散主治疾病特点
第三部分 藿香正气散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藿香正气散活性成分的筛选及靶点预测
        2.2 疾病相关基因的获取
        2.3 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的筛选
        2.4 “中药-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网络的绘制
        2.5 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
        2.6 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藿香正气散有效成分筛选及靶点预测
        3.2 疾病靶标的筛选
        3.3 构建蛋白交互网络
        3.4 “中药-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3.5 共同作用靶基因GO生物过程与KEGG通路分析
    4 小结及讨论
结语
    1 藿香正气散“异病同治”的思考
    2 论文创新点
    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槐杞黄颗粒干预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阴虚型)免疫功能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RRTI的研究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2 西医学对RRTI的研究
        2.1 定义与诊断
        2.2 危险因素及发病原因
        2.3 预防与治疗
    3 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给药方案
        2.2 合并用药
        2.3 复查与随访
        2.4 临床疗效评价
        2.5 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 208 例RRTI患儿特征分析
        1.1 年龄分布
        1.2 性别分布
        1.3 中医辨证分型分布
        1.4 免疫异常情况
    2 临床研究
        2.1 基本资料
        2.1.1 性别分布
        2.1.2 年龄构成
        2.1.3 发病次数
        2.1.4 病程
        2.1.5 病情分级
        2.1.6 免疫学指标
        2.2 疗效分析
        2.2.1 发病次数
        2.2.2 病程
        2.2.3 病情分级
        2.2.4 免疫学指标
        2.2.5 有效性评价
        2.3 安全性评价
        2.4 脱落病例
讨论
    1 槐杞黄颗粒治疗RRTI(肺脾阴虚型)患儿的依据
        1.1 槐杞黄颗粒的组方分析
        1.2 槐杞黄颗粒单味药药理学研究
    2 结果分析
    3 不足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临床病例观察表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介

(5)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导论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藏医论治糖尿病
        一、藏医糖尿病源流考证
        二、藏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三、藏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四、藏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五、藏医防治糖尿病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壮医论治糖尿病
        一、壮医糖尿病源流考证
        二、壮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三、壮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四、壮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五、壮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六、壮医辨治糖尿病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回医论治糖尿病
        一、回医糖尿病探源溯流
        二、回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三、回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四、回医防治糖尿病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藏医、壮医和回医典籍中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第一章 藏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第一节 目的
        第二节 材料
        一、藏医经典着作
        二、藏医其他着作
        第三节 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三、统计分析
        第四节 结果
        一、藏族医学分布
        二、藏族糖尿病患病率
        三、藏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四、藏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五、藏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六、藏医对糖尿病的特色诊断技法
        七、藏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八、藏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九、藏医糖尿病特色治疗方法
        十、藏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十一、藏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十二、藏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十三、藏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第五节 讨论
        第六节 结论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壮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第一节 目的
        第二节 材料
        一、壮医经典着作
        二、壮医其他着作
        第三节 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三、统计分析
        第四节 结果
        一、壮族医学分布
        二、壮族地区地理气候特点
        三、壮族糖尿病患病率
        四、壮族地区糖尿病历史发展脉络
        五、壮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六、壮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七、壮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八、壮医对糖尿病的特色诊断技法
        九、壮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十、壮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十一、壮医糖尿病的特色治疗方法
        十二、壮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十三、壮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十四、壮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十五、壮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第五节 讨论
        第六节 结论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回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第一节 目的
        第二节 材料
        一、回医经典着作
        二、回医其他着作
        第三节 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三、统计分析
        第四节 结果
        一、回族医学分布
        二、回族糖尿病患病率
        三、回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四、回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五、回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六、回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七、回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八、回医糖尿病特色治疗方法
        九、回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十、回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十一、回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十二、回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第五节 讨论
        第六节 结论
        本章参考文献
结语与展望
附录
    附录1 藏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附录2 壮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附录3 回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附录4 藏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附录5 壮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附录6 回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和术推拿治疗小儿湿热型泄泻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小儿泄泻的认识
        1.1 泄泻的中医命名
        1.2 中医对小儿泄泻的病因病机认识
        1.3 小儿泄泻的中医分型
        1.4 小儿泄泻的中医治疗方法
    2 现代医学对小儿腹泻病的认识
        2.1 小儿腹泻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2.2 小儿腹泻病的定义和分类
        2.3 小儿腹泻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4 小儿腹泻病的现代疗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及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设计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安全性评价
        2.5 疗效评定标准
        2.6 统计方法
    3 数据分析
        3.1 基本资料
        3.2 临床结果数据
        3.3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和术推拿治疗小儿湿热型泄泻的立题依据
    2 和术推拿的概述
        2.1 和术推拿的渊源
        2.2 和术推拿的含义
    3 和术推拿治疗小儿湿热型泄泻分析
        3.1 小儿湿热型泄泻的病因病机
        3.2 本试验的组方分析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样本分析
        4.2 数据结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推拿治疗小儿泄泻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和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基于数据挖掘中医治疗鼻渊的古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鼻渊古文献研究现状
    1.2 鼻渊的当前行业标准
    1.3 数据挖掘技术介绍
    1.4 数据挖掘在研究中医鼻渊中的应用
2 研究方法
    2.1 鼻渊古代文献检索过程
    2.2 鼻渊古文献筛选过程及方法
    2.3 数据管理与分析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鼻渊中医病名的古代文献研究
    3.2 鼻渊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古代文献研究
    3.3 鼻渊中医内治方药的古代文献研究
    3.4 鼻渊中医针灸疗法的古代文献研究
    3.5 鼻渊中医外治法的古代文献研究
4 结语
    4.1 结论
    4.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诊治鼻渊现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8)基于肠道菌群诊治儿童功能性腹痛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微生态制剂治疗儿童FAP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儿童FAP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研究一 益生菌治疗儿童FAP的Meta分析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研究二 儿童FAP的中医药诊治规律分析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数据库检索式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9)方剂分类方法及基于多种相似系数的三拗汤类方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方剂分类方法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方剂分类理论历史源流
        1 秦汉时期
        2 魏晋南北朝时期
        3 隋唐时期
        4 两宋时期
        5 金元时期
        6 明清时期
    第二节 方剂分类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1 病证分类法
        2 病因分类法
        3 脏腑分类法
        4 临床各科分类法
        5 治法分类法
        6 以方类方法
        7 以药类方法
        8 综合分类法
        9 剂型分类法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古籍记载的三拗汤类方与三拗汤相似度研究
    第一节 三拗汤及其类方的文献研究
        1 三拗汤组方配伍及制方要点
        2 三拗汤主治病证的古籍记载
        3 三拗汤类方的古籍记载
    第二节 三拗汤及其类方的应用特点及实验研究
        1 临床应用
        2 实验研究
    第三节 方剂相似度研究
    第四节三拗汤类方与三拗汤相似度研究
        1 数据来源
        2 数据处理
        3 研究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多种相似系数的三拗汤类方挖掘
    第一节 含“麻黄”“杏仁”方文献信息整理
        1 数据来源
        2 纳入与排除标准
        3 数据处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1 药物组成Jaccard相似系数
        2 核心药物比重相似性
        3 全方整体剂量余弦相似度
        4 综合相似度
    第三节 结果
        1 药物组成Jaccard相似系数
        2 核心药物比重相似度
        3 全方整体剂量余弦相似度
        4 综合相似度
    第四节 讨论
        1 药物组成Jaccard相似系数
        2 核心药物比重相似度
        3 全方整体剂量余弦相似度
        4 综合相似度
    第五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主要结果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致谢

(10)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1 概述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成药”相关概念的界定
        1.1.2 “中药”、“国药”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1.1.3 小结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资料搜集方法
        1.3.3 资料整理与分析方法
2 历代成药发展概述
3 北京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3.1 北京中成药业概况
    3.2 同仁堂
        3.2.1 创办与发展
        3.2.2 同仁堂药目
        3.2.3 同仁堂代表性中成药
    3.3 长春堂
        3.3.1 创办与发展
        3.3.2 长春堂代表性中成药
    3.4 其他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3.4.1 永安堂与化痞膏
        3.4.2 延龄堂皮赞公与灵宝如意丹
    3.5 小结
4 天津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4.1 天津中成药业概况
    4.2 达仁堂
        4.2.1 创办与发展
        4.2.2 达仁堂药目
        4.2.3 达仁堂代表性中成药
    4.3 隆顺榕成记药庄
        4.3.1 创办与发展
        4.3.2 隆顺榕参茸庄药目
        4.3.3 隆顺榕成记药庄代表性中成药
    4.4 小结
5 苏杭地区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5.1 苏杭地区中成药业概况
    5.2 苏州雷允上诵芬堂
        5.2.1 创办与发展
        5.2.2 雷允上诵芬堂药目
        5.2.3 雷允上诵芬堂代表性中成药
    5.3 杭州胡庆余堂
        5.3.1 创办与发展
        5.3.2 胡庆余堂药目
        5.3.3 胡庆余堂代表性中成药
    5.4 小结
6 上海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6.1 上海中成药业概况
    6.2 姜衍泽堂
        6.2.1 创办与发展
        6.2.2 姜衍泽堂药目
        6.2.3 姜衍泽堂代表性中成药
    6.3 童涵春堂
        6.3.1 创办与发展
        6.3.2 童涵春堂代表性中成药
    6.4 蔡同德堂
        6.4.1 创办与发展
        6.4.2 蔡同德堂药目
        6.4.3 蔡同德堂代表性中成药
    6.5 小结
7 广州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7.1 广州中成药业概况
    7.2 陈李济杏和堂
        7.2.1 创办与发展
        7.2.2 陈李济代表性中成药
    7.3 潘高寿药行
        7.3.1 创办与发展
        7.3.2 潘高寿药行代表性中成药
    7.4 小结
8 佛山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8.1 佛山中成药业概况
    8.2 梁仲弘蜡丸馆
        8.2.1 创办与发展
        8.2.2 梁仲弘蜡丸馆代表性中成药
    8.3 冯了性药铺
        8.3.1 创办与发展
        8.3.2 仿单中的冯了性药酒
    8.4 流泽堂源吉林
        8.4.1 创办与发展
        8.4.2 凉茶发展沿革
        8.4.3 流泽堂源吉林甘和茶
    8.5 梁家园药号
        8.5.1 创办与发展
        8.5.2 梁家园少林膏药
    8.6 小结
9 讨论
    9.1 民国时期中药堂特点
    9.2 民国时期中成药特点
    9.3 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与其代表性中成药相互促进发展
    9.4 民国时期影响中药堂发展的因素
    9.5 反思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单味中药治疗小儿常见病(论文参考文献)

  • [1]癫痫的证治规律文献研究及息风化痰法的临证探微[D]. 王翠.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刘渡舟教授调肝法及方药运用的传承研究[D]. 李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藿香正气散证治规律及“异病同治”的网络药理学研究[D]. 李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槐杞黄颗粒干预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阴虚型)免疫功能的临床研究[D]. 韩晶.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D]. 宋宁.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1)
  • [6]和术推拿治疗小儿湿热型泄泻的临床观察[D]. 汪玉洁.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基于数据挖掘中医治疗鼻渊的古文献研究[D]. 范旭钢.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基于肠道菌群诊治儿童功能性腹痛的文献研究[D]. 付锦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9]方剂分类方法及基于多种相似系数的三拗汤类方挖掘研究[D]. 张一鸣.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研究[D]. 段瑶.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标签:;  ;  ;  ;  

单用中药治疗小儿常见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