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梯井支模活动工作平台(论文文献综述)
陈以春[1](2022)在《整体提升式电梯井施工平台解析》文中提出整体提升式电梯井施工平台作为现代化电梯井施工结构优化的主要研究对象,在实际应用中体现出很多优势。结合某建筑施工项目,对整体提升式电梯井施工平台工作原理进行剖析,随后科学梳理整体提升式电梯井施工平台作业流程,明确施工关键点与注意事项,制定更完善的施工方案。
丁瑞丰,刘丹,张亚军[2](2020)在《浅析电梯井工具式整体提升操作平台优化及应用》文中提出高层建筑电梯井道净空尺寸狭窄,垂直高度大无工作面,施工难度较大,安全隐患大。传统电梯井操作平台重复搭拆,不能进行机械吊装,耗费人材机且施工时间长。而电梯井工具式整体提升操作平台具有结构简洁美观,制作和安装均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节约成本、工期快、使用安全,适用性强,符合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
刘江[3](2020)在《高层住宅建筑工程中铝模板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以及土地资源减少,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居住需求,房地产住宅建筑由多层向高层发展,建筑结构也由砖混结构向钢筋混凝土结构转变,从而促进我国模板技术发展。模板工程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合理应用对工程的质量、工期、成本都有重要的影响。铝合金模板作为一种高效、环保、循环使用的建筑模板,受到建筑行业青睐。在高层住宅建筑工程中,知名大型房地产、建筑施工企业正逐渐推广应用铝模板,而在中小房地产、建筑施工企业中应用较少,主要原因为1)前期投入资金大,加工工期长;2)施工图标准要求;3)市场铝模板生产标准不统一,通用性不高。为促进铝模板在高层住宅建筑中应用体系的形成,为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实现绿色施工,本文以佛山某高层住宅项目为依托,对铝模板应用进行系统的研究,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通过铝合金模板的国内外发展和现状研究和查阅有关铝合金模板设计与应用文献,总结介绍木模板、铝合金模板系统构造、特点以及优缺点。分析铝模板与传统木模板以及其他建筑模板技术经济指标比较分析,得出其综合经济效益更好。2.结合实例工程中铝合金模板施工深化体系设计,总结深化设计原则、要点以及注意事项以及铝模标准单元模块、梁、板、墙配模设计要点。通过对铝合金模板标准块及支撑系统的安全计算校验,得出铝合金模板体系在类似高层住宅建筑中安全可靠,贴近实际。3.建立年度等值法经济分析方法模型,以铝合金模板与木模板系统进行经济对比分析,计算得出两种模板周转均摊费。计算总结得出在高层住宅建筑工程中应用铝合金模板更经济以及更经济的周转条件。4.通过铝合金模板在佛山某住宅建筑工程中施工应用,施工前“人、机、料、法”的准备以及工期分析总结得出标准层为4天。铝模板施工工艺和保证措施落实后混凝土成型质量合格率达到93.33%。在案例中模板周转60次,应用铝模板比木模板直接模板费用节约了7808155.01元。最后应用年度等值法经济分析方法模型用具体数据论证铝合金模板对比传统木模板更经济的周转条件和优越性。
孙远飞[4](2020)在《超高层混凝土异形剪力墙结构液压爬模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超高层建筑发展迅猛,其结构形式变得更为复杂,对施工技术与管理也提出新的挑战,特别是非常规造型的超高层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传统模板体系往往不能满足施工要求,而液压爬模体系的适应能力更强,施工操作方便,节省工期,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以提高液压爬模体系在超高层混凝土异形剪力墙上的适用性为目的,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分析液压爬模体系的选型与设计、安装与使用、拆除的基本方法入手,结合结构受力计算分析,对超高层异形剪力墙结构液压爬模体系进行了系统的优化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通过分析液压爬模基本体系并结合实际工程的结构特点,核心筒内墙为砌筑墙体,因此从爬模工艺特点、工程成本、施工工期和砌体结构施工便利性四个方面对液压爬模布置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选择最合适的施工方案。(2)利用3D3S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对爬模架体进行工况分析与结构验算,保证液压爬模体系在异形剪力墙施工应用上的可行性和安全性。(3)为了保证液压爬模体系的模板能够满足连续圆弧形剪力墙混凝土施工质量要求,选取有代表性的一段异形剪力墙进行1:1足尺模型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有针对性地优化了模板,从而提高了剪力墙混凝土观感和异形外立面线形质量。(4)选取标准层与特殊楼层进行研究,对其预埋件系统进行细部构造优化,以避免该位置处外墙混凝土表面出现破损问题。(5)为解决液压爬模体系在爬升过程中与外附式塔吊附墙之间的碰撞问题,采用CAD和BIM技术进行了碰撞模拟与分析,并采取相关措施对液压爬模架体进行了优化。(6)对爬模拆除时吊运的爬架单元重量、吊点与塔吊的距离、对应吊点处的塔吊实际最大起重量等进行了定量分析,优化了拆除施工流程,并保证拆除安全。本文针对实际工程中的难题,对超高层混凝土异形剪力墙结构液压爬模体系进行优化研究,以提升液压爬模的工作性能及其适用性,并为类似异形剪力墙爬模施工提供借鉴。
罗茜[5](2020)在《基于BIM技术的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对基于BIM技术的成本管理理论进行介绍,分析基于BIM技术在传统挣值分析法及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必要性和有效性。引入丝绸之路贸易产业项目,建立BIM5D模型,并提出BIM信息流课题、数模分离及数模关联,推动全过程信息应用,将搜集到的项目数据作为支撑,理论分析为指导,模型计算为依据,数据处理为手段,分析评价该项目施工成本控制中存在的投标工作效率低下、安排项目资源计划不够合理、管控项目材料费用过于粗放等问题。论文重点介绍基于丝绸之路贸易产业项目的BIM技术在项目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结算阶段的具体运用,并解析BIM技术在施工成本控制过程中所具有的优势,明确其施工效果,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基于BIM技术在项目成本控制中的理论研究:通过对BIM技术应用的现状、发展历程和普及障碍进行研究分析,说明其在成本控制当中的价值及必要性,并引出我国BIM技术的落地解决方案。证明该技术可以在项目成本管理中发挥相应作用。(2)基于BIM技术在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应用研究:提出各BIM5D模型与成本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对施工阶段材料购买及进度控制提供可视化的管理平台。引入并通过该模型对施工阶段进行成本控制,对于近几年在建筑业不断发展创新的大环境下,是十分可行且必要的。(3)基于BIM技术在施工阶段成本控制中的实证评价研究:通过丝绸之路贸易产业项目模型的建立,对各施工阶段的成本进行分析及评价。进行实时的动态监控研究,将确定的进度计划与可视化模型模拟的流程相结合,使全部的分包商也可以真正的观察到对应的工作内容,确定对应的工作时间,科学的调整工作人员、物料、设施的进场,预防发生进度延迟。通过传统挣值法与BIM5D模型的合同价、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三算成本的对比研究,获得不同环节的成本偏差幅度,再依据提前设置的偏差警示,给予评判并解析偏差种类,面对不同种类的偏差及时进行改善。通过模型建立的方法,不仅能够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还能够实时追踪项目的完成进度。
徐春啸[6](2020)在《超危大工程的安全事故分析与应对策略 ——以扬州地区为例》文中提出我国近年来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已取得初步成效,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得到进一步改善,总体逐步趋于稳定。但是安全生产事故仍时有发生,比如2019年发生在扬州的“3.21”附着式脚手架坠落、“4.10”深基坑坍塌两起较大安全生产事故,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较为恶劣的影响。本文针对扬州地区建筑施工的具体特点,选取了较为典型的高支模、悬挑式钢平台、深基坑、附着式脚手架等4种超危工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研究。在高支模部分。分析了材料缺陷、设计方案缺陷、构造因素缺陷、施工管理和过程监控缺陷等四种影响高支模体系的因素,利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对构造因素对架体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扫地杆对提升架体承载力比较重要,扫地杆设置越高、承载能力越低;水平杆不能缺失,步距越大,稳定承载力越低;水平剪刀撑密度越低,承载力越低;竖直剪刀撑密度越低,承载力越低;立杆伸出顶层水平杆长度越大,承载能力越低;立杆间距越大,承载能力越低。与此同时,根据不同浇筑方法受力分析表明高支模体系浇筑亦采用堆成浇筑方式。在悬挑钢平台事故分析方面,本研究分析了钢平台的结构特征和事故原因,归纳出预埋件质量与安装质量风险、吊装钩挂风险、检查不到位风险等三个风险点。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根据实际施工情况模拟悬挑式卸料平台应力分布情况,得出结论:在施工过程中,应避免集中荷载,同时提出在简化计算中,增大安全系数,对因简化计算而造成的不足进行弥补;在实际安装中采用钢丝绳提前预张拉措施,或将卸料平台的端部抬高10~30mm,可提高钢平台的安全性能。深基坑部分。介绍了扬州地区常见基坑支护形式,对可能造成基坑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做出了简单的总结和分析。利用PLAXIS 2D有限元软件,分析超挖工况下,基坑支护结构内力、基坑变形规律以及超挖对基坑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得出结论:超挖对围护结构稳定性影响较大,会出现明显变形,不利于基坑变形的控制。附着式脚手架部分。分析了架体结构特征,强调了施工升降机位置、升降料台位置、架体楼梯位置三个特殊部位以及临时拉结、防倾防坠两个部分的架体处理措施,从人、机、料、法、环、测等六个方面,总结附着式脚手架的安全预防措施及安全监督管理建议。全文通过分析超危工程特点提出安全注意点,通过对事故案例分析提出改进措施,最后引导出安全监督要点,为进一步引导、规范超危工程安全管理给予技术参考和支持,以希对扬州地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水平提升起到一定作用。
陈圆月[7](2020)在《基于WSR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央政府大力宏观调控房地产行业的背景下,一些重庆的中小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经历了供不应求的房地产红利时代后,迎来了巨大的生存挑战。为了降低项目工程变更给技术和管理都不够成熟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带来的生存风险,本文基于WSR理论对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的工程变更物理维因素进行了分析,搭建了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的事理维控制系统,完成了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的人理维协同管理系统的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1506项已发生工程变更的因素识别,完成了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的工程变更物理维因素模型分析。得到了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的十大关键因素以及因素之间的逻辑层级关系。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的十大关键因素是:项目赶工、合同内容遗漏、施工方案优化、保证人员安全需要、业主方管理问题、新增工作内容、施工质量不满足要求、验收要求、局部功能更改、设计遗漏。根据关键因素关系矩阵计算出了ISM结构模型,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的根源性因素是“项目赶工”和“业主方管理问题”,工程变更关键因素第二层级因素是“合同内容遗漏”、“新增工作内容”以及“施工质量不满足要求”。工程变更关键因素第三层级因素是“施工方案优化”和“验收要求”。工程变更关键因素第四层级因素是“保证人员安全需要”、“局部功能更改”以及“设计遗漏”。(2)通过对工程变更的根源性因素分析,搭建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的事理维控制系统。得到项目的经济(方案预估金额、合同金额变动率、成本容纳风险程度及投资变化率)、工期(工序工期影响、相邻工序影响、总工期影响)、安全(结构安全、施工安全及人员安全)和风险(索赔风险、技术风险)四项主要指标,实现了业主视角的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价值工程评价。从工程变更的初审、工程变更的因素识别及技术评审、工程变更的风险管控、工程变更的实施与总结进行层级权限的分解,完成了业主方工程变更过程审批的有效控制。(3)从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实际管理问题出发,完成了人理维协同管理的研究。分别从内部和外部分别进行协同管理分析,打破专业不同、阶段不同导致的项目工程变更管理的分离,整合管理思维和行为方式。业主方内部主要是从组织结构优化和设立奖惩机制来实现协调管理。而培养外部良性竞争关系以及增设交流沟通平台有助于外部协同管理。
邹正[8](2019)在《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程调研报告 ——以天津首例开工加装电梯工程为例》文中指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是解决家庭养老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提升老旧小区居住品质的关键举措。如何有效地解决加装电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广加装电梯工作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实地踏勘——工程记录——问题探源——策略构想为逻辑路线对天津市首例开工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程——天津A居住小区25号楼4单元加装电梯工程开展调查与研究。首先,系统地了解和总结国内外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实例,通过调研住宅现状、加装电梯发起人、加装电梯建设单位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针对加装电梯的申请、审批和建设等阶段展开深入研究;然后,结合本工程调研和全国多地加装电梯的实践经验,分析既有住宅加装电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业主意愿问题、实施模式问题和设计施工问题。其中,针对业主意愿统一难问题,提出了基于分歧管理理论的资金分摊方案,同时,提出了经济补偿和面积补偿两种针对低层业主的利益补偿措施;针对实施模式问题,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建立加装电梯市场主导型;实行加装电梯委托代理人制度;优化加装电梯审批程序。针对加装方案受限制问题,提出了业主利益最大化原则、平层入户优先原则和最低影响度原则三大加装原则,以此减少对加装方案平面尺寸的限制,同时作为规划审查依据。针对管线改造复杂问题,提出应成立加装电梯综合管线改造部门,明确了管线改造实施办法、收费标准及改造期限,以此提升管线改造效率。本文基于天津市首例开工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程,针对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套涵盖意愿统一、审批报建和设计建设等环节的措施方法,以期为天津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的推广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
李敏[9](2019)在《工业化住宅部品通用化技术理论及模数协调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当前资源短缺、环境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建筑业向新型建筑工业化方向转型成为必要选择,但是,建筑部品发展中的问题如部品的标准化设计不足,建筑与部品、部品与部品间不协调;部品、部件间的接口大小与形式不统一;部品的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差,部品体系不完善。这些问题是制约建筑工业化前进的重要原因,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展开对部品通用化技术与部品模数协调应用研究。首先,通过以住宅部品为主线,梳理我国与日本工业化住宅的发展历程并进行深入的对比研究,分析得出我国工业化住宅及部品现状存在的问题,并从日本住宅工业化的发展历程中得到经验借鉴,明确了本研究的主要问题为“部品通用化”;基于对我国与日本结构通用体系、部品通用互换方式的研究,展开住宅部品通用化基本理论的探讨;对部品标准化、部品集成化、部品模块化与部品通用化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为部品通用化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然后,基于对部品通用化的基本理论研究,结合对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工厂的调研,以及对生产商、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的咨询访谈,总结出部品通用必须满足的技术条件:①部品间模数协调;②部品接口统一;③部品性能满足国家认证标准。由于论文研究时间及能力所限,故本文对部品间的模数协调技术展开深入的研究,为部品通用化的后两个技术条件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及研究思路借鉴。通过总结我国建筑模数协调标准发展的现状问题,并与国际和日本的模数协调标准进行对比,总结出我国模数协调的发展方向。梳理了需要协调的住宅部品,阐释了模数网格协调原则。在模数协调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住宅分为结构体空间模数网格、功能空间模数网格、二维装修模数网格三个层级,结合调研及国标对每一层级所涉及的需要协调的住宅部品优选尺寸进行归纳,进而研究各层级模数网格与部品的模数协调方法。最后,在论文得出的模数协调应用方法基础上,运用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住宅的部品、部件模数协调的案例,对论文研究内容及模数协调方法进行实践检验,完成理论研究的成果转换,得出部品、部件“少规格、多组合”的工业化住宅设计原则。最后,总结出要想实现建筑部品的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模块化、集成化等的发展,促进住宅工业化的发展,必须从整体规划考虑装配式建筑设计,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发展策略共同践行,并充分结合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来促进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本文插图74幅,表格53张,参考文献95篇。
柏莹莹[10](2019)在《基于BIM技术的金奥中心工程安全管理研究》文中指出经济建设的发展对安全生产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安全目标的实现需要不断创新方法与手段,基于BIM技术的安全理论研究成果推进到实际工程应用,是建筑施工企业及相关从业人员值得探索的课题。本文以金奥中心超高层建筑项目为对象,研究了 BIM技术在该工程中安全管理方面的应用。论文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对近几年建筑安全事故进行分析。随着安全事故的不断发生,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结合国内外关于安全管理方面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BIM技术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的应用逐步深入。对施工安全生产的基本概念及其理论进行介绍,结合建筑工程项目的特点分析了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特殊性。根据事故机理,并运用其对建筑施工领域“五大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系统梳理和详细的分析、归类;通过归纳事故理论并结合施工现场事故,提出在事故致因理论指导下,从减少或消除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出发,确定了事故预防和控制的具体目标,有针对性地制定控制措施;总结了施工安全生产的方法,提出做好安全生产管理的关键;最后对BIM技术应用的组织管理进行了分析,为BIM技术运用于施工安全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对BIM技术在安全管理应用进行分析。介绍了 BIM技术在安全生产管理应用内容,主要包括危险源的辨识、安全防护、安全技术文件编制等方面的作用和要求,并且与传统方法进行了对比;然后结合金奥中心工程实际介绍了整个工程的详细建模过程,分析了在建模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最后,在BIM软件建模的基础上,对金奥中心工程安全管理的BIM技术成果进行演示和分析,该工程运用相关软件对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设施管理进行设计和布置;对“金奥中心”裙楼模板工程进行设计,对高支模区域进行布置,生成三维效果图;对塔楼爬模建模效果图进行分析,为BIM平台下的施工安全管理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
二、电梯井支模活动工作平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梯井支模活动工作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1)整体提升式电梯井施工平台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 |
2 整体提升式电梯井施工平台工作原理剖析 |
3 整体提升式电梯井施工平台施工流程 |
3.1 施工条件分析 |
3.2 安装处理 |
3.3 施工处理关键点 |
3.4 人工、材料等的科学选择 |
3.4.1 材料选择。 |
3.4.2 工人选择。 |
3.4.3 设备选择。 |
3.5 施工作业安全防护 |
3.6 整体提升式电梯井施工平台经济效益 |
4 结语 |
(2)浅析电梯井工具式整体提升操作平台优化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工艺原理 |
3 安装及吊装 |
4 操作要点 |
5 人工、材料、机具及荷载选用 |
(1)结构材料: |
(2)焊接材料: |
(3)制作工人: |
(4)机具设备: |
(5)平台荷载选用(表2、表3)。 |
6 结束语 |
(3)高层住宅建筑工程中铝模板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 |
1.1.1 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铝合金模板发展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铝合金模板的发展 |
1.2.2 国外铝合金模板研究现状 |
1.2.3 国内铝合金模板的发展 |
1.2.4 铝合金模板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第2章 高层住宅建筑模板系统 |
2.1 木模板的系统设计 |
2.1.1 木模板的构造 |
2.1.2 木模板的特点 |
2.1.3 木模板施工存在的问题 |
2.2 铝合金模板系统设计 |
2.2.1 铝合金模板系统的构造 |
2.2.2 铝合金模板的分类 |
2.2.3 铝合金模板的特点 |
2.3 铝合金模板综合经济效益分析 |
2.3.1 铝合金模板与木模板综合比较分析 |
2.3.2 铝合金模板与其他模板技术经济指标比较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层住宅建筑铝合金模板体系设计 |
3.1 工程概况 |
3.2 铝合金模板深化设计研究 |
3.3 高层住宅建筑铝合金模板体系简介 |
3.3.1 标准模板单元体系 |
3.3.2 楼面处铝合金模板固定体系 |
3.3.3 墙、柱处铝合金模板固定体系 |
3.3.4 铝合金模板标准单元模块 |
3.3.5 模板配模设计 |
3.4 铝合金模板体系安全计算 |
3.4.1 铝模板系统参数和施工荷载时数值取值 |
3.4.2 铝模板支撑系统的受力分析 |
3.4.3 混凝土侧压力的荷载计算 |
3.4.4 楼面板的荷载取值 |
3.5 墙、柱处铝合金模板设计计算校核 |
3.5.1 墙、柱处铝合金模板整体强度和刚度校核 |
3.5.2 墙、柱铝合金模板标准单元局部校核强度及刚度 |
3.5.3 铝合金模板配件在墙、柱处强度校验 |
3.6 楼面、梁处铝合金模板设计计算校验 |
3.6.1 楼面、梁处铝合金模板整体强度及刚度校验 |
3.6.2 铝合金模板局部筋板、面板强度及刚度在楼面、梁处校验 |
3.6.3 校核楼面主龙骨强度及刚度 |
3.6.4 校验楼面主龙骨拉杆强度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层住宅铝合金模板经济分析 |
4.1 年度等值法 |
4.1.1 年度等值法的计算公式 |
4.1.2 年度等值法的评价 |
4.1.3 计算方法 |
4.2 铝模板和木模板对比技术经济指标 |
4.2.1 铝模板和木模板对比分析技术指标 |
4.2.2 铝模板和木模板综合经济指标对比 |
4.2.3 铝模板和木模板综合对比分析非经济技术指标 |
4.3 年度等值法对铝模板经济分析 |
4.3.1 评价因素 |
4.3.2 平均年限折旧法 |
4.3.3 时间价值的分析 |
4.3.4 铝合金模板与木模板对比分析 |
4.3.5 铝合金模板材料经济分析 |
4.3.6 铝模板考虑人工费用等其他因素的经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铝合金模板在某高层住宅中的施工应用 |
5.1 施工前准备 |
5.1.1 技术准备 |
5.1.2 材料准备 |
5.1.3 机械设备、机具准备 |
5.1.4 人员准备 |
5.2 铝模工期影响分析 |
5.2.1 铝合金模板工期情况 |
5.2.2 首次拼装时工期分析 |
5.2.3 标准层使用工期分析 |
5.2.4 铝合金模板工期制约因素调查分析 |
5.3 铝合金模板工程施工工艺 |
5.3.1 铝合金模板施工流程 |
5.3.2 铝合金模板安装 |
5.3.3 铝合金模板的拆除 |
5.3.4 支撑系统施工方法 |
5.4 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
5.4.1 质量保障措施 |
5.4.2 铝合金模板完成混凝土质量缺陷调查分析 |
5.5 安全文明保障措施 |
5.5.1 管理制度 |
5.5.2 安全措施 |
5.6 经济分析 |
5.6.1 铝模板成本评估(与常规传统木模板对比) |
5.6.2 经济周转情况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超高层混凝土异形剪力墙结构液压爬模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液压爬模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液压爬模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液压爬模基本体系 |
2.1 液压爬升模板技术简介 |
2.2 液压爬模体系构造 |
2.2.1 模板系统 |
2.2.2 架体与操作平台系统 |
2.2.3 液压爬升系统 |
2.2.4 电气控制系统 |
2.3 液压爬模安装及使用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液压爬模的选型设计及优化 |
3.1 引言 |
3.2 爬模选型可行性分析 |
3.2.1 项目概况 |
3.2.2 爬模布置方案选择 |
3.3 液压爬模架体与模板设计 |
3.3.1 爬模架体设计 |
3.3.2 模板系统设计 |
3.4 液压爬模体系结构设计与计算 |
3.4.1 爬模架体工况分析 |
3.4.2 钢模板受力计算 |
3.5 连续圆弧形钢模板优化试验 |
3.5.1 试验目的与依据 |
3.5.2 试验检测内容与方法 |
3.5.3 试验过程与结果 |
3.5.4 试验优化与结果 |
3.5.5 试验结论与建议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液压爬模的安装使用及优化 |
4.1 引言 |
4.2 爬模安装及爬升流程 |
4.2.1 安装流程 |
4.2.2 爬升流程 |
4.3 预埋件系统安装流程 |
4.4 爬模预埋件系统优化 |
4.4.1 存在问题 |
4.4.2 优化方法及措施 |
4.4.3 特殊楼层的优化处理 |
4.5 爬模爬升与塔吊附墙碰撞优化 |
4.5.1 塔吊附墙布置 |
4.5.2 液压爬模与塔吊的关系 |
4.5.3 液压爬模与塔吊附墙安装碰撞优化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液压爬模的拆除及优化 |
5.1 引言 |
5.2 爬模拆除总体要求 |
5.2.1 拆除准备 |
5.2.2 总体拆除流程 |
5.2.3 拆除技术要求 |
5.3 爬模拆除施工 |
5.3.1 拆除分区 |
5.3.2 单元分区拆除顺序 |
5.3.3 拆除重量统计 |
5.3.4 塔吊起重性能 |
5.4 爬模下架体单元拆除优化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基于BIM技术的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BIM技术及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相关理论 |
2.1 BIM技术相关理论 |
2.1.1 BIM的概念及特点 |
2.1.2 BIM技术应用的发展历程 |
2.1.3 我国BIM技术普及的障碍 |
2.1.4 解决我国BIM技术普及障碍的建议 |
2.1.5 一体化BIM落地解决方案 |
2.1.6 BIM相关软件 |
2.2 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相关理论 |
2.2.1 施工成本控制概念及内容 |
2.2.2 施工成本控制依据 |
2.2.3 施工成本控制原理 |
2.2.4 挣值分析法 |
2.3 BIM技术与挣值分析法 |
3 基于BIM的施工阶段成本控制应用 |
3.1 BIM技术在施工成本控制中的应用价值 |
3.2 BIM技术在施工成本控制中的必要性 |
3.3 BIM施工成本控制模型 |
4 BIM施工成本控制在丝绸之路贸易产业项目中的应用 |
4.1 项目简介 |
4.1.1 地理位置 |
4.1.2 项目构成及概况 |
4.2 项目重难点分析及传统的应对方式总结 |
4.2.1 管理难点及对策 |
4.2.2 技术难点及对策 |
4.3 项目总体施工流程 |
4.4 基于该项目BIM技术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应用 |
4.5 基于该项目施工阶段BIM技术的应用与传统挣值法的对比分析 |
5 BIM技术在丝绸之路贸易项目施工成本控制中的优势 |
5.1 BIM技术在项目施工阶段解决的问题 |
5.2 BIM技术在项目施工中成本节约情况 |
5.3 丝绸之路贸易项目施工中的亮点应用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超危大工程的安全事故分析与应对策略 ——以扬州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1 全国建筑业安全事故情况 |
1.1.2 江苏省建筑业安全事故情况 |
1.1.3 地域性建筑业安全事故情况 |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一般工程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
1.3.2 超危大工程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论文研究的方法 |
1.4.2 论文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事故隐患的概念 |
2.1.1 定义 |
2.1.2 分类 |
2.1.3 分级 |
2.2 工程安全事故的概念 |
2.2.1 定义 |
2.2.2 等级 |
2.3 安全隐患与安全事故的关系 |
2.4 建设工程危大工程、超危工程的概念 |
2.4.1 定义 |
2.4.2 范围 |
2.4.3 超危工程的的特点 |
2.5 有限元分析的方法 |
2.5.1 概述 |
2.5.2 分析步骤 |
2.5.3 基本特点 |
2.5.4 常用软件 |
2.5.5 危大工程有限元分析应用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支模体系的隐患分析及对策研究 |
3.1 高支模的特点及现状分析 |
3.1.1 高支模特点 |
3.1.2 扬州市高支模施工现状 |
3.2 高支模体系坍塌事故原因剖析 |
3.2.1 材料缺陷 |
3.2.2 施工设计方案缺陷 |
3.2.3 构造因素缺陷 |
3.2.4 施工管理和过程监控缺陷 |
3.3 事故案例分析 |
3.3.1 工程概况 |
3.3.2 事故原因 |
3.3.3 模型的建立 |
3.3.4 扫地杆设置对高支模承载力的影响 |
3.3.5 步距设置对高支模承载力的影响 |
3.3.6 水平剪刀撑设置对承载力的影响 |
3.3.7 竖直剪刀撑设置对承载力的影响 |
3.3.8 a值对高支模承载力的影响 |
3.3.9 立杆间距对高支模稳定承载力的影响 |
3.4 浇筑过程中高支模时变结构特征及理论分析 |
3.4.1 单元的选取及节点处理 |
3.4.2 计算模型的加载方式 |
3.4.3 模拟数据分析 |
3.4.4 混凝土浇筑顺序的不同与高支模支撑体系稳定性的关系 |
3.5 高支模体系风险控制对策 |
3.5.1 针对设计方案加强对方案的监督 |
3.5.2 针对搭设材料(周材)加强对进场材料的监督 |
3.5.3 针对构造因素加强对高支模验收的监督 |
3.5.4 针对施工和管理加强对人员管理的监督 |
3.5.5 监督重点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悬挑式钢平台隐患分析及对策研究 |
4.1 悬挑式钢平台的特点及类型 |
4.1.1 悬挑式钢平台的特点 |
4.1.2 悬挑式钢平台的结构类型 |
4.2 扬州市悬挑式钢平台施工现状 |
4.3 悬挑式钢平台安全事故的特征 |
4.3.1 伤害方式 |
4.3.2 生命周期 |
4.3.3 时间特性 |
4.4 悬挑式钢平台事故原因 |
4.4.1 技术原因 |
4.4.2 悬挑式钢平台事故管理原因 |
4.5 斜拉式悬挑式钢平台使用分析 |
4.5.1 结构体系 |
4.5.2 受力分析 |
4.5.3 使用风险分析 |
4.6 悬挑式卸料平台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
4.7 探索加载集中对平台承载力造成的影响 |
4.7.1 模型的建立 |
4.7.2 有限元分析的前期处理 |
4.7.3 模拟增加荷载 |
4.7.4 实际测量结果 |
4.7.5 数值结果分析 |
4.7.6 卸料平台有限元的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
4.7.7 模型的建立 |
4.7.8 有限元分析的后期处理 |
4.7.9 位移应力情况求解 |
4.7.10 卸料平台关键受力构件分析 |
4.8 监督重点 |
4.8.1 程序监督 |
4.8.2 现场抽查 |
4.8.3 人员监督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深基坑施工的安全隐患分析及对策研究 |
5.1 深基坑工程的概述及现状分析 |
5.1.1 深基坑工程的概述 |
5.1.2 深基坑工程特点 |
5.1.3 深基坑施工安全事故现状 |
5.2 深基坑安全事故的主要表现形式及造成原因 |
5.2.1 深基坑安全事故主要表现形式 |
5.2.2 深基坑安全事故原因剖析 |
5.3 基坑安全事故事案例分析 |
5.3.1 事故案例扬州市广陵区“4.10”基坑坍塌事故 |
5.3.2 直接原因 |
5.3.3 间接原因 |
5.4 探索基坑超挖对支护结构变形的影响 |
5.4.1 案例概况 |
5.4.2 模型建立 |
5.4.3 工况对比 |
5.4.4 计算分析 |
5.5 监管要点 |
5.5.1 建设单位监管要点 |
5.5.2 勘察单位监管要点 |
5.5.3 设计单位监管要点 |
5.5.4 施工单位监管要点 |
5.5.5 监理单位监管要点 |
5.5.6 监督重点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附着式脚手架的安全隐患分析及对策研究 |
6.1 附着式脚手架的概述 |
6.1.1 附着式脚手架原理 |
6.1.2 附着式脚手架组成 |
6.1.3 附着式脚手架的优势 |
6.2 附着式脚手架安全事故现状 |
6.3 附着式脚手架安全事故的安全事故类型及安全事故原因 |
6.3.1 附着式脚手架安全事故类型 |
6.3.2 附着式脚手架常见安全隐患 |
6.4 附着式脚手架安全事故事案例分析 |
6.4.1 事故案例扬州市“3.21”附着式脚手架事故简介 |
6.4.2 直接原因 |
6.4.3 间接原因 |
6.4.4 附着式脚手架结构分析 |
6.4.5 特殊部位架体处理措施 |
6.4.6 提出对策及建议 |
6.5 监管要点 |
6.5.1 程序监督 |
6.5.2 加强现场安全管理 |
6.5.3 监督检查表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WSR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外工程变更研究现状 |
1.3 国内工程变更研究现状 |
1.4 国内中小型地产公司研究现状 |
1.5 研究现状分析 |
第2章 绪论 |
2.1 研究意义 |
2.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2.3 技术路线 |
第3章 工程变更概论及WSR方法论 |
3.1 工程变更概述 |
3.2 WSR方法论 |
3.3 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 |
3.4 WSR方法论指导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管理的适用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WSR理论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物理维因素分析 |
4.1 工程变更因素识别 |
4.2 工程变更关键因素分析 |
4.3 工程变更关键因素相互关系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WSR理论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事理维工程变更评价控制系统 |
5.1 工程变更产生因素识别分析及构建因素信息库 |
5.2 工程变更评价体系 |
5.3 构建业主方为主导的工程变更控制流程 |
5.4 事理维的工程变更评价控制系统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WSR理论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人理维协同管理 |
6.1 协同管理介绍 |
6.2 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管理问题 |
6.3 基于WSR理论的人理维工程变更协同管理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数据 |
附录2 ISM结构模型调查问卷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一览表 |
(8)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程调研报告 ——以天津首例开工加装电梯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对象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对象 |
1.1.3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概述及发展动态 |
1.2.1 相关研究概述 |
1.2.2 发展动态 |
1.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目标 |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2章 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的可行性分析 |
2.1 加装电梯的业主意愿分析 |
2.1.1 老旧小区选取特性 |
2.1.2 老旧小区选取对象 |
2.1.3 调查结果 |
2.2 加装电梯的经济性分析 |
2.2.1 投资模式 |
2.2.2 资金筹措 |
2.2.3 工程成本 |
2.3 加装电梯的设计方案分析 |
2.3.1 加装方位 |
2.3.2 入户方式 |
2.3.3 电梯选型 |
2.4 加装电梯的实施办法分析 |
2.4.1 实施原则 |
2.4.2 实施条件 |
2.4.3 实施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的申请阶段 |
3.1 住宅单元基本情况分析 |
3.1.1 住宅现状分析 |
3.1.2 业主基本信息 |
3.2 项目申请 |
3.2.1 申请及实施主体 |
3.2.2 申请办法 |
3.3 方案编制 |
3.3.1 设计原则 |
3.3.2 编制过程 |
3.3.3 施工图方案 |
3.4 协议筹划 |
3.4.1 业主加装意愿协议 |
3.4.2 业主出资协议 |
3.4.3 电梯运营及维保协议 |
3.5 方案公示 |
3.5.1 公示办法 |
3.5.2 异议表达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的审批阶段 |
4.1 天津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分析 |
4.2 房屋地质勘察与安全鉴定 |
4.2.1 房屋地质勘察 |
4.2.2 房屋安全鉴定 |
4.3 审批问题及解决措施 |
4.3.1 审批问题 |
4.3.2 解决措施 |
4.4 审批程序 |
4.4.1 施工图审查 |
4.4.2 规划审查 |
4.4.3 工程质量安全登记和施工备案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的建设阶段 |
5.1 地下工程 |
5.1.1 管线改造 |
5.1.2 基础建设 |
5.1.3 电梯底坑建设 |
5.2 地上工程 |
5.2.1 电梯安装 |
5.2.2 连廊建设 |
5.3 工程验收 |
5.3.1 土建验收 |
5.3.2 电梯验收 |
5.3.3 竣工验收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的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 |
6.1 业主意愿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 |
6.1.1 问题分析 |
6.1.2 解决措施 |
6.2 实施模式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 |
6.2.1 问题分析 |
6.2.2 解决措施 |
6.3 设计施工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 |
6.3.1 问题分析 |
6.3.2 解决措施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工业化住宅部品通用化技术理论及模数协调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建筑业向建筑工业化转型 |
1.1.2 部品发展是制约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
1.1.3 部品通用化研究匮乏 |
1.2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2.1 研究内容 |
1.2.2 创新点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工业化住宅与住宅部品发展历程及现状 |
1.4.1 概念解析 |
1.4.2 国内外工业化住宅与部品发展文献研究 |
1.4.3 国外发展进程及现状 |
1.4.4 我国发展进程及现状 |
1.4.5 工业化住宅发展历程对比总结 |
1.4.6 住宅部品发展历程对比总结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框架与范围限定 |
1.6.1 研究框架 |
1.6.2 研究范围限定 |
2 工业化住宅部品通用化基本理论研究 |
2.1 住宅通用体系研究 |
2.1.1 住宅通用体系相关概念 |
2.1.2 国内外通用体系研究 |
2.2 住宅部品通用化技术理论研究 |
2.2.1 部品通用化的支持性能 |
2.2.2 部品通用化的互换方式 |
2.2.3 部品相关理论辨析 |
本章小结 |
3 住宅部品通用化技术理论体系建立 |
3.1 部品的模数协调 |
3.1.1 我国建筑模数协调标准发展现状与问题总结 |
3.1.2 国内外建筑模数标准发展分析 |
3.1.3 模数协调标准的市场应用现状 |
3.1.4 住宅建筑部品分类体系 |
3.1.5 模数网格协调原则 |
3.2 部品接口统一技术 |
3.2.1 对接口概念的认识 |
3.2.2 接口形式与方法 |
3.3 部品性能认证 |
3.3.1 部品性能认证认识 |
3.3.2 部品性能认证内容与程序 |
本章小结 |
4 住宅部品通用化模数协调技术应用研究 |
4.1 结构体空间模数网格与结构部品模数协调 |
4.1.1 结构体空间模数网格优选尺寸 |
4.1.2 结构体部品模数优选尺寸 |
4.1.3 结构体空间模数网格与部品协调研究 |
4.2 功能空间模数网格与空间分隔部品模数协调 |
4.2.1 空间分隔部品模数优选尺寸 |
4.2.2 功能房间模数优选尺寸 |
4.2.3 功能空间模数网格与部品协调研究 |
4.3 二维装修模数网格与内装、外装部品模数协调 |
4.3.1 内外装部品模数优选尺寸 |
4.3.2 二维装修模数网格与内装部品协调研究 |
本章小结 |
5 装配式住宅模数协调应用案例分析 |
5.1 项目概况介绍 |
5.2 项目结构体空间模数网格与结构部品模数协调 |
5.2.1 结构体空间模数网格分析 |
5.2.2 结构体部品模数尺寸分析 |
5.2.3 结构体空间模数网格与部品模数协调 |
5.3 项目功能空间模数网格与空间分隔部品模数协调 |
5.3.1 空间分隔部品模数尺寸分析 |
5.3.2 功能空间模数尺寸分析 |
5.3.3 功能空间模数网格与部品模数协调 |
5.4 项目二维装修模数网格与内外装部品模数协调 |
5.4.1 内外装部品模数尺寸分析 |
5.4.2 二维装修模数网格与内装部品模数协调 |
项目应用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问题与不足 |
6.3 对工业化住宅的发展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索引 |
作者简历及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基于BIM技术的金奥中心工程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安全生产管理与BIM理论与方法 |
2.1 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特征 |
2.1.1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 |
2.1.2 项目安全特征 |
2.2 安全事故理论 |
2.2.1 安全事故及其特征 |
2.2.2 施工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
2.2.3 安全事故理论的发展 |
2.3 施工安全生产管理 |
2.3.1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
2.3.2 施工现场管理 |
2.3.3 施工技术管理 |
2.4 BIM技术与安全管理分析 |
2.4.1 BIM的概念及特点 |
2.4.2 基于BIM技术的安全管理分析 |
2.4.3 BIM模型的组织管理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BIM的施工安全管理模型构建 |
3.1 BIM在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
3.1.1 危险源辨识 |
3.1.2 安全防护和场地布置 |
3.1.3 安全技术文件编制 |
3.2 工程概况 |
3.2.1 基本情况 |
3.2.2 BIM应用内容 |
3.3 BIM技术软件与模型建立 |
3.3.1 BIM软件选择 |
3.3.2 软件介绍 |
3.3.3 建模过程 |
3.4 BIM建模分析 |
3.4.1 数据采集与导入 |
3.4.2 模型与实际协调 |
3.5 本章小结 |
4 BIM技术的安全管理应用分析 |
4.1 BIM技术在安全防护方面的应用 |
4.1.1 水平洞口防护 |
4.1.2 楼层、屋面临边防护 |
4.1.3 电梯井、竖向洞口防护 |
4.2 BIM技术在高大模板工程方面的应用 |
4.2.1 模板设计准备 |
4.2.2 模板设计 |
4.2.3 模板支撑体系的安全验算 |
4.3 BIM技术在塔楼液压爬升模板体系中的应用 |
4.4 BIM技术应用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电梯井支模活动工作平台(论文参考文献)
- [1]整体提升式电梯井施工平台解析[J]. 陈以春. 河南科技, 2022(02)
- [2]浅析电梯井工具式整体提升操作平台优化及应用[J]. 丁瑞丰,刘丹,张亚军. 四川建筑, 2020(05)
- [3]高层住宅建筑工程中铝模板应用研究[D]. 刘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4]超高层混凝土异形剪力墙结构液压爬模体系优化研究[D]. 孙远飞.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基于BIM技术的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研究[D]. 罗茜.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6]超危大工程的安全事故分析与应对策略 ——以扬州地区为例[D]. 徐春啸. 扬州大学, 2020(01)
- [7]基于WSR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管理研究[D]. 陈圆月. 西南大学, 2020(01)
- [8]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程调研报告 ——以天津首例开工加装电梯工程为例[D]. 邹正. 天津大学, 2019(01)
- [9]工业化住宅部品通用化技术理论及模数协调应用研究[D]. 李敏.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10]基于BIM技术的金奥中心工程安全管理研究[D]. 柏莹莹. 扬州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