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炸食品会致癌吗?不必要!

油炸食品会致癌吗?不必要!

一、油炸食品致癌?未必!(论文文献综述)

陈龙,王谊,程昊,李晓东,田耀旗,金征宇[1](2022)在《油炸食品中潜在的几类危害物及其消减技术》文中研究说明油炸是一种传统的食品加工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家庭烹饪与食品工业。油炸过程复杂且剧烈,若控制不当则极易产生一些加工危害物,从而对消费者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本文主要介绍油炸食品中几类典型危害物,包括反式脂肪酸、丙烯酰胺、多环芳烃、杂环胺的生成途径、影响因素、潜在危害及减控措施,以期为消费者饮食结构的合理调整、油炸食品工业的转型升级提供科学指导。

王珊珊[2](2020)在《细菌纤维素制备及其对肥胖小鼠生理机能和肠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由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工作习惯等改变导致的肥胖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肥胖发生的根本原因与能量摄入和消耗之间不平衡有关,调整饮食结构是实现肥胖预防或治疗的有效手段。膳食纤维素是人类饮食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稳定肠道屏障与功能、维持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平衡肠道营养吸收及废物排泄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调整比例增加膳食纤维素的摄入已成为预防肥胖发生或改善肥胖及其并发症的重要研究课题,备受关注的膳食纤维素主要可分为可溶性膳食纤维素和不可溶性膳食纤维素。可溶性膳食纤维素具有较好的发酵特性,可产生与肥胖调控相关的多种短链脂肪酸,如乙酸盐、丙酸盐、丁酸盐、乳酸盐、琥珀酸盐等,但过度发酵存在致癌风险。在肥胖干预中,不可溶性膳食纤维素具备可溶性膳食纤维素的诸多功效,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不过,不可溶性膳食纤维素对肥胖的干预尚缺乏肥胖发生前和肥胖发生后的长期对比实验,尤其缺乏肠道微生物群落随时间变化的演替规律及其与肥胖的关系研究,这些微生物是否也可通过分泌某些代谢物干预肥胖进程尚不清楚。针对这些问题,本课题选用纯度高、吸水能力强的细菌纤维素作为不可溶膳食纤维素研究材料,基于细菌纤维素合成周期长、产率低、膳食功效未见系统研究的背景,提出以下研究思路:筛选高产细菌纤维素菌株,应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与功能基因注释,分析其合成细菌纤维素的分子机制。通过发酵动力学特征和碳源转化分析,探讨菌株利用不同碳源合成细菌纤维素的能力及其代谢通路,批量制备细菌纤维素。构建不同饮食结构,通过生理生化分析、组织切片观察、肥胖及炎症相关基因的q PCR分析和肠道微生物群落分析,系统考察小鼠肥胖发生及膳食纤维素调控的生理-肠道微生物耦合机制。构建肥胖模型小鼠,在生理生化、组织切片、基因扩增、肠道微生物群落和粪便代谢物等多层次、多角度系统研究细菌纤维素干预对肥胖缓解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结果如下:一、根据产纤维素细菌的微生物学特性,利用HS培养基获得了1株产细菌纤维素菌株,分析了细菌纤维素的理化特性和合成机制。获得的产纤维素细菌菌株W1与K.europaeus进化关系最为接近,其合成的纤维素空间网络发达,以片层结构纵向堆叠。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直径大多数为40-60 nm,在2θ=14.5°、16.6°和22.7°处存在3个典型晶体衍射峰,分别对应(110)、(110)和(200)晶面,在2900、2300、1426、1335、1314、1160、1108、1054、1030和900 cm-1等光谱波长附近检测到多个与O-H、C-H、H-O-H、C-O-C、C-O-H、C-C、C-O和β-糖苷键相关的红外吸收峰,说明菌株W1合成的细菌纤维素以I型为主。全基因组测序与基因注释表明,菌株W1包含2条合成细菌纤维素的基因操纵子和多个参与葡萄糖转化和细菌纤维素合成调控的游离基因。与葡萄糖转化、纤维素合成和纤维素合成调控相关的基因分别为glk、pgm和UPG2,bcs A、bcs B、bcs C、bcs D、bcs X和bcx Y以及cmcax、ccp Ax和bglx A。二、探讨了菌株产细菌纤维素的动力学过程及利用不同碳源底物合成细菌纤维素的效率和转化路径,并批量制备了细菌纤维素。菌株W1在HS培养基中呈不典型的S型曲线生长,细菌纤维素产量呈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二者呈显着正相关(r2=0.88,p<0.001);培养基中葡萄糖含量迅速降低,残留葡萄糖浓度与细菌纤维素产量呈显着负相关(r2=0.96,p<0.001)。菌株可有效利用果糖、葡萄糖、甘油和甘露醇产纤维素膜,最高产率和转化率分别为1.529 g L-1和7.65%,对乙酸、乙醇、乳糖和蔗糖利用能力较差。以上述各种物质为碳源底物均可合成细菌纤维素膜,纳米纤维素平均直径为40-50 nm。由底物果糖、葡萄糖、甘油和甘露醇合成的细菌纤维素在2θ=14.5°、16.6°和22.7°处存在3个典型的晶体衍射峰,晶面距离(d)相同,表观晶粒度(ACS)差异显着,晶体指数(CI)为0.64-0.89。不同碳源物质合成的细菌纤维素具有相似的官能团,以I型结晶纤维为主。KEGG注释表明,仅葡萄糖、果糖、甘露醇和甘油等4种碳源存在典型的细菌纤维素合成通路。根据HS培养基和菌株生长特性,搭建了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廉的细菌纤维素批量制备平台。三、系统研究了细菌纤维素干预对小鼠肥胖发生的生理-肠道微生物耦合调控机制。经不同饲料配比喂养小鼠9周后,高脂组(H)诱导小鼠的体重、肝脏和脂肪组织重量、血清GLU、TG、TC和LDL-C以及肝脏TG和TC浓度均最高,血清HDL-C浓度最低。细菌纤维素(HBC)干预组小鼠体重比H组低14%,肝脏和附睾脂重量显着降低(1.54 vs.1.87 g,p<0.01;1.63 vs.2.21 g,p<0.01),普通纤维素(HHF)干预组介于二者之间。HBC组血清GLU、TG、TC、HLD-C和LDL-C浓度与H组差值分别为32%(p<0.01)、20%(p<0.001)、18%(p<0.01)、14%(p<0.05)和32%(p<0.01),HHF组介于二者之间。肝脏TG和TC浓度变化趋势与血清相同。组织切片观察表明,高脂饮食导致肝细胞变大、脂肪变性,肝小叶、肝索、肝血窦等结构破坏,并使回肠绒毛缩短、肠碱性磷酸酶复合物(IAP)消失。膳食纤维素干预使肝脏细胞结构恢复正常,肝巨噬细胞减少,脂滴少见,回肠结构和IAP含量也恢复正常。q PCR分析表明,H组肝脏脂肪酸合成基因Srebp-1c和Fas分别上调了7.7和5.9倍,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合成基因Occludin和ZO-1分别下调了58%和57%,肿瘤炎症因子TNF-α和白介素细胞因子IL-1β、IL-6分别上调8.4、5.2和3.0倍。细菌纤维素和普通纤维素干预均对上述基因表达的变化有显着影响,前者影响大于后者,可能与其较高的纯度和独特的结构特性有关。物种多样性分析显示,高脂饮食使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可观测OTUs从817±115降至675±18(p<0.01),细菌纤维素干预使其恢复至779±19(p<0.05),普通纤维素干预效果介于二者之间。测序深度指数Good’s coverage在H组最高,Chao1指数和谱系多样性指数最低,膳食纤维素干预后的变化趋势与可观测OTUs相同。物种注释结果表明,各组中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均最高,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次之。高脂饮食会显着提高有害肠道菌群厚壁菌门(F)和变形菌门(P)比例并降低有益肠道菌群拟杆菌门(B)比例((F+P)/B,2.09±0.34 vs.5.00±0.47,p<0.0001),细菌纤维素和普通纤维素干预均可降低该比值(3.32±0.21,p<0.01;2.57±0.82,p<0.001)。基于门、纲、目、科、属和OTUs水平的综合分析显示,厚壁菌门毛螺菌科NK4A136菌群(OTUs 1108、1294)、劳特氏菌属(OTU 1645)、粪球菌属1号菌群(OTU 1919)和未知属未知菌群(OTUs 1109、1115、1168、1600、1611、1888)、Hungateiclostridiaceae菌科瘤胃梭菌属(OTUs 1116、1206、1251)和优杆菌科优杆菌属产粪甾醇真细菌(OTU 1114)、变形菌门螺杆菌属(OTU 1330)和脱硫弧菌属(OTU 6)以及拟杆菌门拟杆菌科拟杆菌属(OTU 238)和未知属S24-7菌群(OTU1000)可能是介导肥胖发生的肠道有害菌;拟杆菌门拟普雷沃氏菌属(OTU 180)、普雷沃氏菌属UCG-001菌群(OTU 227)和未知属S24-7菌群(OTUs 221、234、403、766)以及厚壁菌门毛螺菌科未知属未知菌群(OTUs 1636、1638)和未知属NK4A136菌群(OTU 1861)可能是参与肥胖缓解的肠道有益菌。四、构建了小鼠肥胖模型,从生理生化、肠道微生物群落和粪便代谢物方面系统探讨了细菌纤维素对肥胖小鼠的干预治疗作用。在6周干预周期内,对照组(C)小鼠体重未见显着性增加,H组小鼠体重持续增加,HBC组介于二者之间,说明细菌纤维素干预可显着减缓肥胖进程。细菌纤维素干预可使小鼠肝重从2.33±0.34降至1.79±0.22 g(p<0.01),但附睾脂和肾周脂变化不显着。H组和HBC组小鼠血清GLU浓度分别为8.8和5.2 mmol L-1,差异显着(p<0.0001),血清TG、TC和HDL-C以及肝脏TG和TC的变化趋势与此相同。高脂诱导下,小鼠肝细胞和结构破坏,巨噬细胞显着增加,出现脂肪堆积现象,同时,小鼠回肠绒毛变短、IAP复合物消失。细菌纤维素干预有助于肝脏细胞和结构恢复正常,巨噬细胞和脂肪堆积减少,回肠绒毛结构和IAP复合物恢复效果也较显着。q PCR分析表明,细菌纤维素干预能够较好地抑制小鼠肝脏Srebp-1c和Fas基因的上调(4.5 vs.2.1倍和4.1 vs.1.5倍,p<0.0001)。同时,细菌纤维素干预显着提高了Occludin(p<0.01)和ZO-1基因表达量(p<0.05)并显着降低了TNF-α和IL-1β基因表达量(p<0.0001)。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C组OTUs为643±74,显着高于H组(443±27,p<0.0001),HBC组干预效果不显着(486±24)。高脂饮食会显着提高Good’s coverage指数并显着降低Chao1指数、谱系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细菌纤维素干预仅对谱系多样性指数产生显着效果(p<0.05)。各组中,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疣微菌门(V)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较高,原相对丰度较低的脱铁杆菌门(D)、螺旋体菌门(S)、软壁菌门(T)等发生了显着的变化。高脂饮食导致拟杆菌门显着下调并使放线菌门显着上调((F+P+A)/(B+V),4.82±1.23 vs.2.93±0.77,p<0.01);细菌纤维素干预使放线菌门大幅降低(p<0.0001)并使疣微菌门大幅增加(4.7 vs.16%,p<0.01)。基于门、纲、目、科、属和OTUs水平的综合分析显示,放线菌门红蝽杆菌科UCG-002菌群(OTU 443),厚壁菌门丹毒丝菌科未知属(OTU 63)和Faecalibaculum菌属(OTU 5)、毛螺菌科未知属(OTUs 516、751、767)、劳特氏菌属(OTU 755)、优杆菌属(OTU 929)、消化球菌科(OTU 34)、Romboutsia菌属(OTU 957)和Intestinimonas菌属(OTU 476),拟杆菌门拟杆菌属(OTU 93)以及变形菌门脱硫弧菌属(OTU 4)和螺杆菌属(OTU 750)细菌可能是介导肥胖发生的肠道有害菌;拟杆菌门拟杆菌属(OTUs 137、165)、未知属S24-7菌群(OTU 96)、Odoribacter菌属(OTU 195)和普雷沃氏菌属Ga6A1菌群(OTU193),厚壁菌门的毛螺菌科NK4A136菌群(OTU 456)、未知菌群(OTUs 462、778)、瘤胃梭菌属(OTUs 459、591)和Intestinimonas菌属(OTU 461)以及疣微菌门Akkermansia菌属(OTU 445)可能是参与肥胖缓解的肠道有益菌。除毛螺菌科未知属、劳特氏菌属、优杆菌属、拟杆菌属、脱硫弧菌属、螺杆菌属、未知属S24-7菌群、普雷沃氏菌属和NK4A136菌群外,其余菌群在实验起点和终点时可能发生了显着的群落演替。代谢组学分析发现,胆汁酸(牛磺鹅去氧胆酸)在HBC组中呈上调趋势(阴离子模式:2.19倍,p=0.083),与H组比差异显着(阳离子模式:3.13倍,p=0.033;阴离子模式:3.14倍,p=0.022)。胆汁酸(甘氨熊脱氧胆酸)在HBC组中显着下调(阴离子模式:0.32倍,p=0.012)。琥珀酸在HBC组呈下调趋势(阴离子模式:0.33倍,p=0.015),HBC组与H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0.12倍,p=0.034)。谷氨酰胺在H组显着上调(阴离子模式:1.92倍,p=0.048),HBC组中呈进一步上调趋势,二者无统计学差异。L-瓜氨酸在H组显着上调2.5倍(阴离子模式,p=0.026),细菌纤维素干预后出现了显着下调(0.44倍,p=0.02)。褪黑素在H组和HBC组均呈下调趋势(阳离子模式,H组:0.017倍,p=0.42;HBC组:0.017倍,p=0.046),二者之间无显着差异。胆汁酸(牛磺鹅去氧胆酸)的变化可能与红蝽杆菌有关,琥珀酸的变化可能与拟杆菌和Odoribacter菌属等有关,其他物质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尚不明确。结论:成功筛选到1株产细菌纤维素菌株K.europaeus W1,其合成的细菌纤维素空间网络发达,纤维素含典型的XRD衍射峰和FTIR官能团吸收峰,以I型纤维素为主,细菌纤维素的合成由2条bcs操纵子调控完成。菌株W1的生长与细菌纤维素合成符合I型发酵模型,以葡萄糖、果糖、甘露醇和甘油为碳源底物时细菌纤维素产率较高,KEGG注释获得了相关转化和合成通路信息。发酵动力学奠定了塑料托盘法培养可批量制备细菌纤维素的基础,结合菌株碳源利用特性,实现了细菌纤维素的批量制备。细菌纤维素添加对肥胖发生前的干预和肥胖发生后的干预治疗影响显着,主要体现在体重、肝脏和脂肪质量减轻、脂肪酸合成和炎症因子表达下调和肠屏障功能基因上调、肠道有害菌群相对丰度下降和有益菌群升高以及与肠道微生物相关的代谢物变化如胆汁酸增加、琥珀酸减少、谷氨酰胺增加和L-瓜氨酸减少等方面。小鼠肠道微生物在长期高脂饮食干预下会发生显着的群落演替现象。本课题的研究结果提供了与小鼠生理机能和肠道微生态平衡可能相关的关键微生物群落及其代谢产物的信息,可为细菌纤维素作为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对肥胖发生、发展和干预治疗的系统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实验依据。

舟涛[3](2020)在《想保肝,这9件事千万别做了》文中指出肝脏是生命必不可少的零件,作为人体最大的化工厂,肝脏每天要净化6~8升血液,消化2~4公斤食物,生产600~1000毫升胆汁……令人遗憾的是,全世界一半的肝癌都在中国!然而,很多人一面照旧抽烟喝酒,一面却对某些保健品的保肝养肝方法深信不疑,同时,日常生活中还有着不少"伤肝""毁肝"的不良习惯。那么,真正的保肝护肝应该怎么做?哪些伤肝行为是应该坚决杜绝的呢?

韩梅[4](2020)在《对“微信辟谣助手”中食品安全类微信谣言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交媒体时代,信息密集化、高速度和全覆盖的传播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众多便利的同时,也使关系到大众切身利益的食品安全谣言以更加迅猛、直接的方式出现在人们身边。具有“强关系”属性的微信,更是成为食品安全谣言的“重灾区”。泛滥于微信之中的食品安全类谣言不仅严重污染了网络传播环境,也给微信用户群体带来了心理上的恐慌和焦虑,严重干预了人们的现实行为,甚至对我国整个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亦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在此背景下,建立关于识别、揭示食品安全类微信谣言的解释框架,并追溯这些谣言持续不断泛滥于微信中的深层次原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微信辟谣小程序“微信辟谣助手”中50则已证伪的食品安全类微信谣言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使用文本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对50例典型谣言样本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梳理和解读,同时辅以深度访谈法,探析诱发、滋生和传播此类谣言的原因。笔者首先梳理了食品安全微信谣言的具体类型、传播模式以及典型案例,并在此基础上从分布因素和文本特征方面对50则谣言样本的文本内容展开讨论,发现食品安全类微信谣言的造谣者深谙大众在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时的“软肋”,且善于利用和制造焦虑情绪,促使这些极具模糊性和迷惑性的谣言能够吸引众多微信用户相继阅读、转发。最后,笔者超越谣言文本,通过对15名经常在微信中主动或被动接收、转发食品安全谣言的微信使用者进行深度访谈,分析总结出了导致食品安全类微信谣言屡禁不止、泛滥成灾的原因:一是有着封闭性、强关系性以及隐匿性的微信平台为谣言的滋生提供了“温床”;二是理性不足却感性有余的微信用户易被煽动,成为谣言扩散的“帮凶”;三是专业素养缺失、伦理失范的自媒体公众号是造谣、传谣的“推手”;四是民生信息不公开、法律缺位等导致大众的“社会不稳定感”是导致谣言爆发的“导火索”。

张允[5](2017)在《正确了解“非油炸”食品》文中认为随着人们消费意识及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对食品的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油炸食品摄入过量,易致肥胖、高血脂、冠心病等疾病尤为关注。为迎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很多标称"非油炸"的食品闪亮登场。那么,"非油炸"食品就不含油吗?油炸食品与"非油炸"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油炸是用油热干燥工艺处理。油炸食品的特点是油脂含量较

吴楚平,黄筱声[6](2016)在《膳食、膳食纤维和便秘与大肠癌的关系》文中指出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在全球范围内被列为第三最常见癌症.CRC的发病因素包括遗传、环境、膳食、和生活习惯。本文希望阐述膳食、膳食纤维和便秘在CRC发病时的相互关系,让大家更了解CRC的起因和发病过程,并就提高肠道健康和预防大肠癌,在膳食和生活习惯方面作出建议。本文总结了现代都市人的低纤维饮食导致了便秘的高发病率,而长期便秘容易诱发大肠癌。

张文玲[7](2013)在《油炸方便面中丙烯酰胺的检测及减控措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炸食品是一种广受消费者欢迎的休闲食品,但含淀粉的食品在高温油炸或烘焙过程中会产生丙烯酰胺,现代研究证实丙烯酰胺具有潜在的遗传毒性、神经毒性和生殖毒性,经常食用此类食品会对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各国政府已加强对油炸食品中丙烯酰胺的生成机理、检测分析、暴露水平、风险分析及减控措施等方面的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快速检测油炸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方法以及油炸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减控措施。研究结果如下:1丙烯酰胺在电解质溶液中的循环伏安图表明具有良好的氧化还原峰,利用微分脉冲伏安法对油炸方便面中的丙烯酰胺进行测定,最佳测定条件如下:电解质为2mmol/L H2S04+0.1 mol/L LiCl溶液;扫描范围0 V--2.0 V;脉冲增量0.005 V;脉冲幅度0.05 V;脉冲宽度0.05s;脉冲间隔2.0 s;灵敏度100μA。丙烯酰胺在0.58 V出现还原峰,在0.38 V处出现氧化峰,峰形良好,分辨率高。且还原峰电流与丙烯酰胺的浓度在3.0×10-7~9.0×10-7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y=371.95x+2.0835(R2=0.9918),回收率为94.4%-103.2%,RSD为0.324%-1.785%,最低检测限为0.98×10-7mol/L。将微分脉冲伏安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一致。2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含量,结果表明丙烯酰胺在210nnm处吸光值最大,且当丙烯酰胺浓度在0.25~6.0μg/mL范围内时,与吸光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0.0729 x+0.0927,(R2=0.9988),检测限为0.09μg/mL,回收率为95.5%-103.2%,RSD为0.477%。利用该法测定了不同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含量,结果表明这些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检出率为100%,且不同食品样品中丙烯酰胺的含量水平差异较大,这可能原料、加工工艺、添加剂的使用等因素有关。3探讨了方便面的加工工艺和各种添加剂对丙烯酰胺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丙烯酰胺影响较大,在120~170℃内,丙烯酰胺含量逐渐增加,高于170℃后其含量有所下降;油炸时间在50~120s内,丙烯酰胺的含量随时间的延长缓慢增加;油炸之前对面块进行适当的干燥可降低丙烯酰胺含量,但干燥时间不宜过长,干燥时间大于25 min后反而会增加丙烯酰胺的含量;棕榈油炸的方便面中丙烯酰胺含量要明显高于其他用油;当油的使用次数大于3次时,丙烯酰胺的含量会增加;抗氧化剂TBHQ对丙烯酰胺的含量无显着影响;CMC-Na和瓜尔豆胶的添加会增加丙烯酰胺的含量;柠檬酸的量在0-0.5%内时,丙烯酰胺含量逐渐降低;复合磷酸盐的量在0-1%内时,丙烯酰胺含量先增加后降低,这与体系的pH变化有关;氨基酸会降低丙烯酰胺的含量,其中半胱氨酸效果最好。

王海萍[8](2012)在《我国报纸食品安全题材报道中的健康传播状况研究 ——以《人民日报》、《健康报》、《扬子晚报》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文中指出食品安全关乎百姓生命健康,食品安全题材报道是健康传播的重要议题。在民众健康意识普遍提升的当下,媒体食品安全题材报道不应再仅限于“揭黑幕”式的问题曝光,而要依托食品安全题材进行有效的健康传播,为受众传递食品方面的健康信息,注重食品安全题材报道的健康传播功能。本研究从健康传播角度出发,选取《人民日报》、《扬子晚报》、《健康报》为内容分析的个案,对其11年(2001年1月1号至2011年12月31号)食品安全题材报道中的健康传播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观察我国报纸媒体是如何建构与呈现食品安全题材报道的健康议题,对不同报纸健康议题的建构方式和特点加以比较分析,并考察报纸食品安全题材报道中健康传播的变化趋势,同时探讨食品安全题材报道在健康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尝试性地提出建议与对策。研究发现:近十一年来,报纸食品安全题材报道模式发生变化,报纸开始注重食品安全题材报道中的健康传播,食品类健康信息增多,食品健康议题多样化。不同报纸食品安全题材报道中的的健康关注度与健康议题有所不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党报类报纸关注度较低,健康议题以“食品安全类健康常识宣传”为主,都市类报纸关注度相对较高,健康议题多样化,具体可分为“食品类健康常识宣传”和“突发食品安全事件中的应急健康信息传递”两大类。同时,研究也发现报纸食品安全题材报道中的健康传播存在受关注度不够,科学性、专业性不足等问题,本文尝试从健康传播者、健康信息、传播渠道三方面提出建议与对策。

王旭峰[9](2011)在《非油炸,真健康?》文中提出油炸这种加工烹调方式的确是不利健康的,这是因为油炸食品油脂的含量都比较高,会带来过多的能量,从而容易导致肥胖;蛋白质、淀粉在油炸时,很容易产生杂环胺和丙烯酰胺等致癌物;油炸

范志红[10](2010)在《带双慧眼逛超市(三) 如何选择面食》文中研究说明前几讲中,我们说到了奶制品。而配合奶制品做早餐的,往往是面食。一定要记得,面食就是用小麦做的食品,日常用它来做主食。从选购来说,可以分成3个部分,一类是中式的面食,比如馒头、花卷、饼、拉面之类;第二类是西式的面食,在我国主要是面包和通心粉:第三类就是各种速冻面食品了。饼干、蛋糕等也是面制品,后面会在甜点部分和大家一起讨论。

二、油炸食品致癌?未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炸食品致癌?未必!(论文提纲范文)

(1)油炸食品中潜在的几类危害物及其消减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反式脂肪酸
    1.1 反式脂肪酸的形成
    1.2 反式脂肪酸的危害
    1.3 反式脂肪酸的消减
2 丙烯酰胺
    2.1 丙烯酰胺的生成
    2.2 丙烯酰胺的危害
    2.3 丙烯酰胺的消减
3 多环芳烃
    3.1 多环芳烃的形成
    3.2 多环芳烃的危害
    3.3 多环芳烃的消减
4 杂环胺
    4.1 杂环胺的形成
    4.2 杂环胺的危害
    4.3 杂环胺的消减
5 结语与展望

(2)细菌纤维素制备及其对肥胖小鼠生理机能和肠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肥胖及其危害
        1.1 肥胖的定义及其现状
        1.2 肥胖的危害
        1.2.1 心血管系统疾病
        1.2.2 呼吸系统疾病
        1.2.3 神经系统疾病
        1.2.4 肝肠系统疾病
        1.2.5 肾脏、泌尿系统疾病
        1.2.6 生殖系统疾病
        1.2.7 关节系统疾病
        1.2.8 其他疾病
    二、肥胖的发生机制
        2.1 能量平衡机制
        2.1.1 能量摄入介导的平衡机制
        2.1.2 能量消耗介导的平衡机制
        2.2 遗传调控机制
        2.2.1 单基因肥胖
        2.2.2 多基因肥胖
        2.2.3 环境-基因协同机制
        2.2.4 肥胖的表观遗传学机制
        2.3 肠道微生物调控机制
        2.4 压力诱导机制
        2.5 经济、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
    三、肥胖的防治措施
        3.1 肥胖的治疗
        3.1.1 饮食调节
        3.1.1.1 食物与能量介导的调控
        3.1.1.2 膳食纤维素调控
        3.1.2 微生物干预
        3.1.3 运动减肥
        3.1.4 药物治疗
        3.1.5 手术治疗
        3.1.6 公共政策措施
        3.2 肥胖的预防
    四、细菌纤维素研究进展
        4.1 细菌纤维素的发现
        4.2 细菌纤维素的合成机制与影响因素
        4.2.1 产细菌纤维素菌种
        4.2.2 细菌纤维素的合成机制
        4.2.3 细菌纤维素的生物学意义
        4.2.4 细菌纤维素合成的影响因素
        4.2.5 细菌纤维素的性质
        4.3 细菌纤维素的应用
        4.3.1 细菌纤维素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4.3.2 细菌纤维素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4.3.3 细菌纤维素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五、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及内容
        5.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一章 细菌纤维素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产纤维素功能的全基因组分析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样品
        1.1.2 实验培养基
        1.1.3 主要试剂
        1.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1.2 方法
        1.2.1 样品采集
        1.2.2 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1.2.3 细菌纤维素的纯化与表征
        1.2.3.1 SEM表征
        1.2.3.2 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变换红外表征
        1.2.4 细菌纤维素产生菌的全基因组测序及功能注释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2.1 细菌纤维素产生菌的分离、鉴定
        2.1.1 菌株的菌落形态及微观形貌
        2.1.2 菌株W1 的分类学地位
        2.2 细菌纤维素的理化表征
        2.2.1 细菌纤维素的SEM表征
        2.2.2 细菌纤维素的XRD和 FTIR表征
        2.3 菌株W1 纤维素合成与调控机制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Komagataeibacter europaeus W1 产细菌纤维素的碳源优化及细菌纤维素的批量制备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菌种
        1.1.2 实验培养基
        1.1.3 主要试剂
        1.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1.2 方法
        1.2.1 细菌纤维素发酵动力学的测定
        1.2.2 产细菌纤维素的碳源优化
        1.2.2.1 碳源优化实验
        1.2.2.2 细菌纤维素的纯化与产率计算
        1.2.2.3 细菌纤维素的表征
        1.2.3 碳源生物转化的信号通路分析
        1.2.4 细菌纤维素的批量制备
        1.2.5 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2.1 菌株生长、细菌纤维素合成和底物消耗动力学
        2.2 细菌纤维素产率、性能及碳源转化的代谢通路分析
        2.2.1 细菌纤维素产率
        2.2.1.1 纤维素膜的表观比较
        2.2.1.2 产量和转化率比较
        2.2.2 细菌纤维的SEM表征
        2.2.3 细菌纤维素的XRD表征
        2.2.4 细菌纤维素的FTIR表征
        2.2.5 不同碳源合成细菌纤维素的代谢通路分析
        2.3 细菌纤维素的批量制备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细菌纤维素干预下生理-肠道微生物耦合作用对小鼠肥胖发生的调控机制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样品
        1.1.2 实验动物
        1.1.3 实验饲料及配比
        1.1.4 实验材料
        1.1.5 主要试剂
        1.1.6 主要仪器与设备
        1.2 方法
        1.2.1 小鼠的分组与喂养
        1.2.2 血液和肝脏生化检测
        1.2.3 组织病理切片观察
        1.2.4 肝脏脂肪酸合成、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合成和附睾脂炎症相关基因表达的定量分析
        1.2.4.1 总RNA提取与cDNA链的RT-PCR合成
        1.2.4.2 基因的荧光定量PCR分析
        1.2.5 肠道微生物群落的高通量测序分析
        1.2.5.1 原始测序数据的拼接与质控
        1.2.5.2 OTUs的聚类分析
        1.2.5.3 α多样性分析
        1.2.5.3.1 测序深度评估和样本充分性分析
        1.2.5.3.2 α多样性指数
        1.2.5.3.3 OTU分布分析
        1.2.5.4 β多样性分析
        1.2.5.5 物种注释
        1.2.5.6 多元统计分析
        1.2.6 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饲料喂养对小鼠体重和组织重量变化的影响
        2.2 不同饲料喂养对小鼠血清和肝脏生化变化的影响
        2.3 小鼠肝脏和回肠病理切片观察
        2.3.1 肝脏组织
        2.3.2 回肠组织
        2.4 不同饲料喂养对肝脏脂肪酸合成、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合成及附睾脂炎症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2.4.1 肝脏脂肪酸合成基因
        2.4.2 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合成基因
        2.4.3 附睾脂炎症基因
        2.5 不同饲料喂养对小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的调控作用
        2.5.1 OTUs聚类分析
        2.5.2 α多样性分析
        2.5.2.1 测序深度和样本充分性分析
        2.5.2.2 肠道微生物的α多样性指数
        2.5.2.3 OTU分布情况
        2.5.3 β多样性分析
        2.5.4 微生物群落特征分析
        2.5.4.1 基于微生物分类学的物种组成分析
        2.5.4.2 基于聚类的样本群落组成与差异分析
        2.5.5 多元统计分析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基于生理生化-肠道微生物-代谢物变化解析细菌纤维素对小鼠食源性肥胖的缓解作用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样品
        1.1.2 实验动物
        1.1.3 实验饲料
        1.1.4 实验材料
        1.1.5 主要试剂
        1.1.6 主要仪器与设备
        1.2 方法
        1.2.1 肥胖模型小鼠的挑选、分组与喂养
        1.2.2 血液和肝脏生化检测
        1.2.3 肝脏和回肠组织病理切片观察
        1.2.4 肝脏脂肪酸合成、回肠紧密连接蛋白合成和附睾脂炎症相关基因的q PCR分析
        1.2.5 肠道微生物群落的高通量分析
        1.2.6 小鼠粪便的代谢组学分析
        1.2.6.1 代谢物提取
        1.2.6.2 LC-MS/MS分析
        1.2.6.3 数据分析
        1.2.7 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2.1 肥胖模型小鼠
        2.2 细菌纤维素干预下小鼠体重和组织重量的变化
        2.3 细菌纤维素干预对小鼠血清和肝脏生化的影响
        2.4 小鼠肝脏和回肠病理切片观察
        2.5 细菌纤维素干预对肝脏脂肪酸合成、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合成及附睾脂炎症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2.6 细菌纤维素干预对小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的调控作用
        2.6.1 OTUs聚类分析
        2.6.2 α多样性分析
        2.6.2.1 测序深度和样本充分性分析
        2.6.2.2 肠道微生物的α多样性指数
        2.6.2.3 OTU分布情况
        2.6.3 β多样性分析
        2.6.4 微生物群落特征分析
        2.6.4.1 基于微生物分类学的物种组成分析
        2.6.4.2 基于聚类的样本群落组成与差异分析
        2.6.5 多元统计分析
        2.7 小鼠粪便代谢物的组学解析
        2.7.1 数据可靠性分析
        2.7.2 代谢物分类和功能注释
        2.7.3 关键代谢物筛选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5.2.1 本课题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5.2.2 研究展望
附录1 缩写词英汉对照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想保肝,这9件事千万别做了(论文提纲范文)

1酒精
    喝酒为什么会伤肝?
    喝多少酒会对肝脏造成伤害呢?
    酒前吃护肝片有用么?
    保肝对策:限制饮酒
2油脂
    脂肪肝可不是小毛病
    保肝对策:
        1选择健康的脂肪,并控制每天脂肪的总摄入量
        ★链接1:“一份脂肪”大概是多少?
        ★链接2:反式脂肪是什么?
        2运动
        3保持健康的体重
3糖
    保肝对策:
4药物
    药虽能治病,但“是药三分毒”
    哪些药会伤肝?
    保肝对策:
5烟草
    香烟中的有害物质是元凶
    保肝对策:
6肝炎病毒
    这些病毒的传染途径是什么?
    慢性乙肝、丙肝可致癌
    乙肝为什么难治?
    乙肝病毒携带者,只要科学管理和治疗,最终多数人不会得肝癌
    保肝对策:
7疲劳
    保肝对策:
8霉变、不洁的食物
    保肝对策:
9不良情绪
    保肝对策:

(4)对“微信辟谣助手”中食品安全类微信谣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问题的提出
    三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四 相关概念界定
        (一)上位概念:谣言、网络谣言和微信谣言
        (二)下位概念:食品安全类微信谣言
    五 现有文献梳理
        (一)有关谣言和网络谣言的研究
        (二)有关微信谣言的研究
        (三)有关食品安全类微信谣言的研究
        (四)有关微信谣言产生和传播原因的研究
    六 样本选择与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择
        (二)研究方法
    七 理论支撑
        (一)谣言公式
        (二)回声室效应
        (三)集体记忆
        (四)食品安全风险交流
第一章 食品安全类微信谣言的类型梳理、传播模式和典型案例
    第一节 食品安全类微信谣言的类型梳理
        一 编造事实类
        二 伪科学类
        三 相生相克类
        四 改头换面类
        五 夸大事实类
        六 偷换概念类
    第二节 食品安全类微信谣言的传播模式
        一 点对点聊天和朋友圈中的人际传播
        二 微信群中的群体传播
        三 微信公众号中的大众传播
    第三节 食品安全类微信谣言的典型案例
        一 “旧谣新传”
        二 食品“污名化”
        三 夸大食品功效
        四 “伪科普”
        五 抹黑食品企业
        六 捏造食品安全“事故”
第二章 食品安全类微信谣言的分布要素与文本特征
    第一节 食品安全类微信谣言的分布要素
        一 地理区域分布
        二 发布时间分布
        三 食品种类分布
        四 文本形式分布
    第二节 食品安全类微信谣言的文本特征
        一 标题形式
        二 叙事主体
        三 叙事结构
        四 叙事主题
第三章 食品安全类微信谣言的陷阱识别及成因研判
    第一节 传播渠道:微信平台是谣言温床
        一 “回声室”中的封闭式传播
        二 基于熟人关系的社会化平台
        三 隐匿的传播坏境
    第二节 微信用户:理性不足感性有余
        一 媒介素养和科学素养亟待提高
        二 不够单纯的利他主义
        三 既有立场引起偏颇吸收
    第三节 微信公众号:素养缺失伦理失范
        一 商业利益映射下的恶意营销
        二 注意力经济驱动下的“焦虑贩卖”
        三 专业素养缺失下的把关缺位
    第四节 社会环境:信息不畅法律缺位
        一 民生信息不公开、不透明
        二 群体记忆中食品安全事件的发酵
        三 法制不严监管缺位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油炸方便面中丙烯酰胺的检测及减控措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丙烯酰胺形成机理
        1.2.1 美拉德反应
        1.2.2 油脂类物质反应生成丙烯酰胺
        1.2.3 其他生成途径
    1.3 丙烯酰胺的毒性
        1.3.1 神经毒性
        1.3.2 遗传毒性
        1.3.3 生殖毒性
        1.3.4 丙烯酰胺致癌性
    1.4 丙烯酰胺的检测方法
    1.5 影响丙烯酰胺含量的因素
        1.5.1 原料与贮藏温度的影响
        1.5.2 加工温度和时间的影响
        1.5.3 pH值的影响
        1.5.4 食品含水量的影响
        1.5.5 油脂的影响
        1.5.6 蛋白质或氨基酸的影响
        1.5.7 抗氧化剂的影响
        1.5.8 酵母的影响
        1.5.9 铵盐的影响
    1.6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7 研究目的
    1.8 研究内容
第2章 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方便面中的丙烯酰胺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丙烯酰胺标准溶液的配制
        2.3.2 样品中丙烯酰胺的提取
        2.3.3 电解质溶液的配制
        2.3.4 铂电极的预处理
        2.3.5 丙烯酰胺的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丙烯酰胺在铂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2.4.2 提取溶剂的确定
        2.4.3 支持电解质的选择
        2.4.4 实验条件的优化
        2.4.5 干扰试验
        2.4.6 标准曲线的绘制
        2.4.7 精密度和准确度实验
        2.4.8 实际样品的测定
        2.4.9 与HPLC法的对比
    2.5 结论
第3章 紫外法测定油炸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含量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丙烯酰胺标准溶液的配制
        3.3.2 样品中丙烯酰胺的提取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溶剂的选择
        3.4.2 波长的选定
        3.4.3 丙烯酰胺标准曲线
        3.4.4 回收率和精密度试验
        3.4.5 不同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含量
    3.5 结论
第4章 油炸方便面中丙烯酰胺减控措施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原料和试剂
        4.2.2 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方便面的加工工艺
        4.3.2 加工工艺对丙烯酰胺含量的影响
        4.3.3 添加剂对丙烯酰胺含量的影响
        4.3.4 方便面中丙烯酰胺含量的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加工工艺对方便面中丙烯酰胺含量的影响结果
        4.4.2 添加剂对方便面中丙烯酰胺含量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4.6 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8)我国报纸食品安全题材报道中的健康传播状况研究 ——以《人民日报》、《健康报》、《扬子晚报》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说明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基本概念
        四、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三、研究思路
        四、理论框架
        五、研究方法
第二章 食品安全题材报道中健康传播的兴起因由及特点
    第一节 食品安全题材报道中健康传播的兴起因由
        一、健康传播的兴起和受众对健康的关注
        二、关注民生成为媒体重要的价值追求
    第二节 食品安全题材报道中的健康传播特点
        一、食品安全题材报道中的健康传播者特点
        二、食品安全题材报道中的健康信息特点
        三、食品安全题材报道中的媒介渠道特点
第三章 食品安全题材报道中健康传播的内容分析
    第一节 食品安全题材报道中的健康传播概况
        一、报道数量
        二、报道篇幅
        三、消息来源
    第二节 食品安全题材报道中健康传播议题的内容分析
        一、食品安全题材报道中的健康议题分类
        二、食品安全题材报道中的健康议题分布
        三、食品安全题材报道中健康议题设置的变化
        四、食品安全题材报道中健康议题的报道方式
        五、食品安全题材报道中健康议题的总体建构
        六、食品安全题材报道中健康议题建构的演变
    第三节 目标媒体食品安全题材报道中的健康传播比较
        一、健康传播受关注度比较
        二、健康议题设置比较
        三、健康传播专业性比较
        四、对比结论
第四章 食品安全题材报道中健康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节 食品安全题材报道中健康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作为健康传播者,媒体自身存在的问题
        二、健康信息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健康传播渠道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优化健康传播的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健康传播意识,树立媒体作为健康传播者的角色认知
        二、学习健康专业知识,注重与专业机构合作,增强专业性
        三、端正报道态度,坚持严谨作风,保证健康传播科学性
        四、整合资源,依托重要版面与固定栏目,打造畅通传播渠道
        五、传递正确、科学、通俗的健康信息,促进受众健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非油炸,真健康?(论文提纲范文)

非油炸≠低脂肪
非油炸也可能产生致癌物
油炸与否, 不是食物健康标准
不必戒掉油炸食品

四、油炸食品致癌?未必!(论文参考文献)

  • [1]油炸食品中潜在的几类危害物及其消减技术[J]. 陈龙,王谊,程昊,李晓东,田耀旗,金征宇. 中国食品学报, 2022
  • [2]细菌纤维素制备及其对肥胖小鼠生理机能和肠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D]. 王珊珊.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3]想保肝,这9件事千万别做了[J]. 舟涛. 健康之家, 2020(07)
  • [4]对“微信辟谣助手”中食品安全类微信谣言的研究[D]. 韩梅. 兰州大学, 2020(01)
  • [5]正确了解“非油炸”食品[J]. 张允. 农家致富, 2017(08)
  • [6]膳食、膳食纤维和便秘与大肠癌的关系[A]. 吴楚平,黄筱声. “健康食品与功能性食品配料”学术研讨会暨2016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 2016
  • [7]油炸方便面中丙烯酰胺的检测及减控措施的研究[D]. 张文玲. 河北科技大学, 2013(08)
  • [8]我国报纸食品安全题材报道中的健康传播状况研究 ——以《人民日报》、《健康报》、《扬子晚报》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D]. 王海萍. 南京大学, 2012(03)
  • [9]非油炸,真健康?[J]. 王旭峰. 家庭医药, 2011(04)
  • [10]带双慧眼逛超市(三) 如何选择面食[J]. 范志红. 健康向导, 2010(04)

标签:;  ;  ;  ;  ;  

油炸食品会致癌吗?不必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