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ODBC和SQL的水库汛情检索软件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飞[1](2020)在《基于多种通信方式的小流域防洪预警通信系统设计》文中提出山洪灾害防治是我国防洪减灾工作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历史上发生多次严重的山洪灾害,导致大量人员伤亡,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有效减少山洪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需开发一套基于多种通信方式的小流域防洪预警通信系统。本文基于山洪灾害专题数据库产生的实时预警信息,深入研究了山洪灾害发生时地面电力、网络和无线网络、卫星网络的可用性,探讨了集成多种通讯方式的无缝垂直面向公众服务的小流域防洪预警通信系统的必要性,该系统既可在地面电力、宽带正常时通信,又可在其被摧毁时提供预警通信服务,提升水利部门预警下发的综合能力。本文主要研究基于多种通信方式的小流域防洪预警通信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主要有以下研究内容:1.以苗家营小流域、监测网站、预警设施等方面分析了已有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对系统进行了总体需求分析。2.从总体上设计了小流域防洪预警通信系统构成方案,从多层次多方面设计了系统应用架构、技术架构、系统预警通信流程、系统通信模式。3.通过时序图、数据库等方面详细设计了系统软件的功能模块,同时对村级预警主机、居民入户机、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3/4G、短信通信模块、电路图等硬件部分选型并制定设备连接方案,详细规划了软硬件的通信协议。4.给出了系统开发软硬件配置情况和软件服务运行的软硬件要求,通过类图、编码对Web端、App端、微信端等方面实现系统软件,开发并加工完成了村级预警主机、入户机等系统硬件部分。5.搭建了一套基于多种通信方式的小流域防洪预警通信系统,对系统主要业务分别通过集成的各种通信方式进行了测试和验证,证实了该系统传输预警信息的有效性。在本文中,流域防洪预警系统实现了山洪预案“垂直到底,水平到边”的全覆盖。提高了流域居民的自我防范和救助能力。初步建成了防洪指挥平台,加强了基层防洪措施。
冯杰[2](2018)在《山洪灾害预测预警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构建集水雨情数据采集、监测预警、信息分析、辅助决策、指挥调度、防汛办公为一体的市县两级软件应用平台而设计开发。本文以3S技术及物联网技术为手段,同时依托已采集入库的水雨情信息,实现对山洪灾害事件的迅速响应和统一调度。本文以JAVA作为编程语言,SQL server 2008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等,研究设计了山洪灾害预测预警系统。系统通过接收雨量站、水位站、流量站等发来的数据,经过系统算法自动给出报警提示,利用预警信息功能发布至各个区(市)县,从而达到预警功能,本系统集成与防汛指挥系统,当系统报警后,防汛指挥人员可以通过防汛指挥系统发布防汛信息,从而提前通知人员撤离,物资转移等工作。本系统以数据传输及储存为基础,水雨情数据管理为核心,通过无线传出技术、GIS技术、3D建模等技术来实现预测提前,预警提前,从而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本系统由雨情信息服务子模块,水情信息服务子模块,视频信息服务子模块,工情信息服务子模块,预警信息服务子模块,灾情信息服务子模块,防汛指挥调度子模块,预案信息管理子模块八大模块,主旨是建立以规范、准确、迅速、合理的山洪灾害预测预警,改善防汛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我使用了系统前后端分开设计的方法,前端系统使用Java、JavaScript来编写,后端使用Spring+SpringMVC+MyBatis框架,系统使用了SQL SERVER 2008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服务器使用WINDOWS操作系。山洪灾害预测预警系统主要设计了八大子系统模块,其中雨情信息服务模块和视频信息服务模块是我重点编写的对象,通过系统流程图我们对八个系统模块进行了研究和设计,并对其中的子模块处理逻辑进行集中规划,详细编写,并且在前端系统进行了全面展示。在编制完成后进行了系统测试,进行BUG修复工作,通过运行和测试我们发现设计的山洪灾害预测预警系统是完整的,成功实现了预计功能,能够满足设计需求。
周斌[3](2014)在《青海省水资源实时监测与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青海省的水资源管理一直比较粗放,管理指导思想陈旧,管理技术手段落后,计量设施建设远不能满足水资源量化管理的需要,导致水行政主管部门不能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使得有限的水资源一方面十分紧缺,另一方面又利用效率不高、污染严重,其可再生性受到很大影响。青海省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是在NV水资源平台之上,利用GIS技术建立出的符合省情特点的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该系统从数据监测、网络传输、应用集成、水资源动态评价预警以及规范水资源信息的角度出发,基于已有的标准规范收集并整合了各类水资源相关数据,通过对区域内取用水、地表水、地下水、雨量等信息的实时监控,及时掌握区域内水资源动态,为水资源调度和优化配置提供大量基础数据,提高了水资源管理水平。论文首先明确了青海省水资源实时监测与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的开发框架和开发方法;然后对系统开发过程中所用到的开发技术和软件开发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确定了系统采用的开发工具和相关算法;再次是对水资源实时监测与管理工作的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明确系统的主要功能组成部分,功能框架、最终目标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在系统需求分析工作的基础上,论文对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和后台数据库设计说明进行了介绍。在系统设计工作基础上,对系统的实现情况进行了介绍。但因系统过于庞大,只对几个重点核心功能模块的实现进行了介绍,包括有系统的主界面加GIS功能实现、水资源基础信息管理、水资源在线监测功、计划用水与节水管理功能、许可证管理功能、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功能和系统的用户与权限管理功能的详细设计和实现。最后,论文对系统开发过程中和开发完成后进行的测试工作进行了简要介绍,通过几个测试用例的结果可以看出,系统基本实现了最初的功能需求。
陆曼曼[4](2013)在《南宁市水库防汛气象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越来越大,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水库防汛工作。由于各种因素,水库防汛工作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往往较低,缺少专业的、有效的监测预警和指挥决策平台,不能很好地满足水库防汛实际工作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南宁市水库防汛气象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为政府、防汛部门提供了水库基础信息、水库水情变化信息、天气预报、雨量实况、气象预警信息等的查询、管理,并根据用户设置参数监测雨量实况、预测未来雨量情况、评估水库的安全状况,出现可能危及水库安全的情况时自动报警,为水库防汛工作提供及时的有效的信息支持和便捷的决策指挥平台。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分析南宁市水库防汛气象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首先,介绍项目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在充分调研系统需求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确定论文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接着,介绍了系统研发所采用的相关技术基础及系统使用资料的相关专业知识;论文重点介绍了系统的水库信息管理功能模块、雨情水情查询功能模块、水库水情上报功能模块、CINRAD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查询功能模块、天气预报查询功能模块、气象预警功能模块、水库安全监测预警功能模块和数据维护功能模块等8个功能模块及系统数据库的设计,举例说明系统主要功能和系统数据库的软件编程实现过程;最后,介绍系统测试的相关情况,对论文所做的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步工作展望。南宁市水库防汛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开发完成后,系统测试情况良好,项目验收并投入业务运行后,系统运行稳定,工作正常,达到研发的预期目标。使用该系统后,大大提升了南宁市的水库信息上报和水库信息管理的工作效率,水库防汛部门可便捷地查询实时雨量信息、各水库的实时水情及雷达探测资料、卫星云图、天气预报资料等资料,为监控水库安全和及时发现水库险情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支持,为南宁市的水库防汛工作提供一个监测、预警、指挥决策的一体化信息平台。
赵志岐[5](2012)在《基于GIS技术的鄱阳湖区防汛抗洪信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鄱阳湖是我国水域面积最广、受众范围最大的淡水湖泊,对长江水位有重要的调蓄作用。鄱阳湖区是昌九工业走廊的重要腹地,全国着名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随着昌九工业走廊的蓬勃发展,湖区腹地人口数不断增多,若发生洪水灾害将导致严重的经济财产损失。因此为了降低洪水灾害损失程度,有必要将先进的GIS技术与计算机编程技术相结合,开发基于GIS技术的鄱阳湖区防汛抗洪信息系统,为灾前防汛准备、灾中治理洪水、灾后统计损失提供有效的解决手段。本文首先通过严重的洪水灾害引出加强防汛抗洪工作的必要性,同时总结国内外防汛抗洪进展和GIS在防汛抗洪系统中的发展趋势;其次对基于GIS技术的鄱阳湖区防汛抗洪信息系统的相关理论和系统开发使用的相关技术进行了阐述;然后在系统需求分析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按照GIS设计架构和防汛抗洪信息系统开发思路,对基于GIS技术的鄱阳湖区防汛抗洪信息系统进行了详细的总体设计、功能设计和数据库设计;最后采用.NET开发技术、Developer Express. NET设计插件结合美国ESRI公司ArcObject二次开发组件,使用ArcSDE数据引擎和Oracle软件建立鄱阳湖区防汛抗洪数据库,并开发了基于GIS技术的鄱阳湖区防汛抗洪信息系统,实现了远程数据交互、二维地图浏览、二维地图输出、地理要素管理、汛情信息更新、洪水预警分析、三维淹没模拟及洪灾损失可视化等功能。系统应用表明,该系统能有效地为各级管理部门和民众提供防汛抗洪工作的数据支持和信息服务,从而提高防汛抗洪工作效率,因此该系统具有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金鑫[6](2012)在《基于WebGIS的县级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我国是山洪灾害极其频繁严重的国家,每年汛期由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都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仅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而且严重制约着广大山丘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山洪灾害点多面广,具有明显的多发性、无序的突发性以及强烈的破坏性,防御难度很大。而我国的暴雨区、山洪灾害易发区和人口居住区又多为相互重叠,更加使得山洪灾害对人民生活所造成的损失日益增长,而建设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正是属于我国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的重中之重。本文对我国山洪灾害概况进行了综述,结合国内外对于山洪灾害防治方面以及预警系统建设方面的研究现状总结WebGIS技术的实现方法,并且对几种WebGIS开发模式进行了比较。以超图公司自主研发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项目为背景设计了基于SuperMap服务式GIS平台——SuperMap IS.NET所开发的,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手段,RIA(富互联网应用)技术与遥感等技术,依靠专业的山洪预警业务功能,按照B/S和C/S相结合的体系架构,建设完成了山洪数据库、县级监测预警平台应用软件、电话传真预警发布、系统集成等功能。该系统针对当前山洪灾害防治的需求实现了实时监控、内部预警、预警发布、应急响应等功能。同时,系统提供相应的监测和预警设备接口,实现与雨水情遥测系统、预警系统的连接。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山洪灾害数据的监测查询、传输共享、预警分析处理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提高山洪灾害防御指挥决策的科学性。为各级政府、防汛指挥机构和减灾组织提供及时准确的水情信息,为其早决策、早部署提供帮助,使防灾减灾决策更加及时、科学。
鲁庆超[7](2010)在《小清河防汛决策支持系统基本结构设计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防洪减灾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非工程防洪措施通过非工程措施减少灾害或减轻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是多种非工程防洪措施的集成系统,对于有效地减轻洪水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的意义。防治水旱灾害一直是我国水利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就是防灾减灾的重要非工程措施。持续加强和完善防洪抗旱工程体系建设时我国的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政府不断地投入。本文以加强非工程措施方面为主要着眼点,强调科技防汛可以大大避免盲目性并大大降低损失,建议一套完整的防汛指挥调度系统,利用现代高新技术为小清河流域的防汛工作,提供完整、规范、可行的技术方案。按照小清河防汛工作的实际需要,应用计算机技术,将信息管理系统、地理信息管理系统(GIS)、Internet技术等当代最新科技有机结合,设计了小清河雨水情自动测报、洪水预报、防洪调度、决策等全过程的计算机管理模块,对各类防汛信息进行科学有序的管理,为防汛指挥决策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有效的实现洪水和人力物力的科学调度指挥。本文以加强非工程措施方面为主要着眼点,强调GIS在防汛支持系统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根据小清河防汛工作的实际需要,将将信息管理系统、地理信息管理系统(GIS)、Internet技术等当代最新科技有机结合,对小清河的防汛决策支持系统进行研究;强调科技防汛可大大避免盲目性并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建立一套完整的防汛指挥调度系统,利用现代高新技术,为小清河流域的防汛工作提供完整、规范、可行的技术方案。着重研究小清河雨水情采集系统的通讯组网设计、系统构成、系统功能和数据库表结构;洪水预报系统结构与流程、洪水调度方案、GIS数据的类型与特征,以及GIS数据平台的建设。
祝晓明[8](2010)在《防汛抗旱决策辅助系统设计与部分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黑龙江省地处三江平原,拥有广阔的黑土地和丰富的江河资源,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也十分复杂,属于洪涝灾害多发地区。鹤岗市位于黑龙江省北部,是重要港口城市,鹤岗市管辖与俄罗斯的界河岸防线243公里,辖区内23座中小水库。鹤岗地区多数地域处于水平位以下,多山区、林区,主要依靠堤防、水库、蓄滞洪区等防洪工程进行保护和调蓄。洪水汛情的突发性、历史不重复性、相关环境的复杂性及洪水造成灾害的严重性,决定了防汛指挥决策必然面临着难度大、时效性强、风险度高等难题。防汛指挥决策是否正确、是否及时,将关系到防汛救灾工作的成败,并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防汛抗旱指挥部在防汛抗旱时需要多单位共同协调,共享各单位的资源。然而事实的情况是多年的建设各单位都已经有各自的办公系统和信息系统,硬件、软件各有不同,有新有旧,平时各单位各有统属,故而大部分资源并不能完全的得以利用,日常防汛办公室需要的信息多靠人工和纸质文书,使得信息链处于似联非联的状态。当进行防汛、抗旱的时期各个部门在指挥部的协调下,进行信息汇集将其提供给防汛抗旱指挥部当作参考,但由于平时各单位不同属,信息的汇总,信息分析都需要大量的工作时间;分秒必争的防汛抗旱时期,指挥者只能根据原始数据、防汛预案以自己的经验做出决策。防汛抗旱指挥部非常迫切需要一个能提供防汛、防洪、抗旱的各种信息和备选方案及方案产生的危害和优点的决策辅助系统。由于在决策辅助系统中需要使用各指挥部成员单位的部分软、硬件系统和数据,因此各个单位零落的软、硬、数据库系统差异问题则必须解决。根据指挥部的需求,辅助系统的构建还需要有两个前提和一个要求:一是不能削弱原系统的功能已经降低原系统的工作效率,二是各个单位提供的信息资源必须得到统筹的管理。在满足前提的基础上还要求可以根据不同的参数进行各种方案演化和更进一步信息的推演。防汛抗旱决策辅助系统将各个单位的软、硬、数据库系统资源全部提取出来,并且按照逻辑功能区分开来;我们把这些资源或模块在防汛抗旱决策辅助系统中定义为子系统或子系统的功能模块,并重新开发决策辅助系统界面,并把各子系统、模块根据需要添加在新系统的界面内,按照功能和不重复的原则将各个子系统功能编排整齐。本文中对防汛抗旱决策辅助系统整体进行了总体设计并部分实现了其中的功能和模块。总体设计以集成各个防汛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所能提供的资源系统为主要工作,有效地解决了零散陈旧的硬件系统、软件功能模块、各种数据库在防汛抗旱决策辅助系统中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及各系统所属不同的资源协调和共享问题。本文在解决防汛抗旱决策辅助系统如何提高指挥部资源利用率的过程中,把其他行业已经成熟的技术应用在系统中。详细设计了综合数据库以及智能分析子系统中用于数据训练的模块、判定控件和临时数据模型空间。逐步实践了BP网络模型在雨量入库模块的应用;使用ODBC作为多数据库的多库协调器的数据库接口,并解决ODBC需要添加驱动的问题。
白辰曦[9](2010)在《山西省水文信息监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指出山西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省份,其水资源的优化管理涉及到社会、经济、水文、地质等诸多因素,水资源管理系统需要处理大量的图形、文字资料和数据,因此,它的设计与开发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任务。20多年来,计算机技术在水文信息建设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加上近年来大量水文行业新仪器新技术被广泛的使用在山西水文信息化建设当中,因此迫切需要针对山西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现状在视窗操作系统下开发一套功能齐全、操作简便的水文信息监测管理软件。基于改善和提高山西水文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本课题开发了山西省水文信息监测管理系统。该系统基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三维仿真技术,结合可视化编程语言Visual C++(6.0)开发而成,其界面友好、操作简便易行等优势有助于实现对水文信息的便利管理。同时它结合当下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把抽象的数字、概念等转换成直观的图像,使观测结果更加直观,并能实现仿真显示、科学预测,便于为水文行业的重大决策提供依据。在山西省水文信息监测管理软件和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首先分析了水文信息化建设的国内外现状和当前山西省水文信息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简要介绍了数据库、三维仿真技术以及软件工程技术,同时结合水文信息管理的特点和具体情况确定了系统的建设目标和系统开发设计模式。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了总体的分析和设计,采用软件工程的方法,提出了系统的功能设计和子系统设计,并详述了各子系统的作用。本文在第一章节阐述了整个系统的开发目标并概要介绍了系统使用的关键技术,第二章提出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技术路线以及系统实现等。接着依次分章节重点介绍了山西省水文信息系统中数据采集和传输的实现,综合数据库的设计、管理、维护、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以及软件系统最后的实验过程。课题经过多次尝试开发出一个具有友好的用户界面、可实现水文数据的实时监控、三维场景漫游和数据库查询等多功能的系统。该系统具有可修改性、有效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维护性、可适应性等特点,能适应于不同水文监测管理场所的应用。文章最后,结合系统的研究、开发实践,对系统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山西省水文监测管理系统不仅工作稳定还能降低安装费用,能实时掌握各个分站的工作状态,及时预测报警,因而提高了系统性价比。系统的应用将大大促进水文信息建设的现代化,加速山西水利建设进程。
罗军刚[10](2009)在《水利业务信息化及综合集成应用模式研究》文中认为现代水利需要信息技术。水信息应用问题突显,但有其特点。要共享资源、整合应用,就要水信息综合集成:大手笔的服务平台、组件化的信息处理、创新的应用模式。深入理解需求,用知识图关联信息、组织应用过程、描述事件和主题,把数据、信息、知识可视化,用图来存贮经验、用事例推理来延长应用;把业务处理方法和模型组件化、规范化;按主题提供信息服务、按需要提供计算服务、按个性化提供决策服务;从高性能计算和可视化表现,创建平行系统,开展计算实验;把卫星遥感图片及实景拍摄照片组合应用,由多元信息及全局影像的发展变化,挖掘信息价值;以人为主,实现“人机结合”,在综合集成服务平台下提供信息、知识、决策服务。由平台、组件、主题、知识图、可视化工具组成新模式:由平台支持应用;由组件、主题、知识图快速组织应用;由丰富的多元信息可视化直观表现应用。在个性化定制应用和相关行业标准制订中,发挥行业导向作用,逐步推广新的应用模式。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采用知识图实现知识的可视化表达,并把知识图着作工具产品化。①以基于过程的知识获取、表达为手段,建立水信息与知识的知识图,把应用业务知识图化。采用知识图来关联信息、组织应用过程中的信息、描述事件和应用主题。②研究知识图方法支持下的人—机结合机理。从信息感知、融合的角度,运用实证和经验总结的方法,研究水信息应用过程中专家运用知识及知识图的过程,实现知识共享与传递的机制、规律,并研究提高知识传递效率的途径。③研究知识图方法支持的群体智慧形成机理。运用实证的方法,研究基于知识图的个体智慧转变为群体智慧的机制、规律,并支持群体创意,引导专家群体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论证。通过群体专家之间进行知识传递,形成“群体记忆”,促进群体智慧的产生。(2)与水信息应用中具体业务适应,按照组件开发标准,开发表现层和业务层组件。扩大传统模型对信息的依赖,发展新模型,并逐步组件化。不断丰富,建成应用组件库。利用组件库(已有了一定基础),解决应用系统构造、知识资源共享问题,规范组件应用的流程及服务组合,为快速集成和组建不同应用,创建人机结合综合集成平台打基础,并结合平台促进新模式的推广,逐步构建一个支持专家群体研讨的“知识场”。(3)采用中间件、网格、综合集成研讨厅等技术构建综合服务平台体系。采用平台提供数据、信息、知识的综合集成;用平台提供三个服务:按照主题提供信息服务、按照需要提供计算服务、按照个性化组织应用提供决策服务;用平台建立具有开放的可以增长的知识体系,使系统具有方便服务、切近实用、长久生命力;在平台上用知识图来存贮经验、用事例推理来延长应用;通过决策知识集成与评价,发掘优秀决策知识,总结、提炼规律,从定性到定量,更好地提供服务。(4)对具体应用主题,采用平台支持的模式,开展个性化的应用。以基于平台的洪水预报、水库调度和应急管理为实例,把主题用一系列的知识图来表达,知识图、平台、用有机结合,在应用过程中,检验信息、知识、决策服务的有效性和实用性。(5)随着业务应用组件库(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方法组件化)、主题服务标准库(由事件驱动,形成应用主题)、应用知识图库(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方法、信息融合、知识形成等的图形化)的不断丰富,数据中心就成为了面向服务的主题服务中心,由此提出实用的数据中心建设方案。就目前多分布式数据源,分布存放、相对抽象,在应用中单独提供数据、没有语义,很难理解。只有给数据加以语义,变为信息才能提高应用效率、才有价值。所以,设计可行、可操作的数据中心,就有着重大的实用意义。(6)探讨从主题到知识图形成信息集成,由平台、组件、主题、知识图、可视化工具组成新的应用模式。由平台可以支持应用;由组件、主题、知识图可以快速组织应用;由丰富的多元信息可视化可以表现出更直观应用。把多元信息融合、用知识表达决策过程、用平台提供服务、方便组织应用作为近期应用模式,并逐步加以推广(7)基于平台的MODIS遥感信息分析、处理、应用。在遥感技术的支持下,提高多元信息的利用率,以信息融合和MODIS遥感信息的应用为重点,由多元信息及全局影像的发展变化,挖掘信息价值,通过对MODIS信息的集成,可将点信息、线信息和面信息结合起来,实现三位一体的洪水预报。(8)结合网格技术、可视化技术,创建水信息应用的人工平行系统。在高性能计算和可视化表现下,从主动、被动两方面,提供计算服务,并开展计算实验。以洪水预报为例进行分析和论证。(9)构建面向服务的水利业务应用服务中心。通过组件实现数据与业务集成,通过知识图和服务组合实现应用集成,通过平台实现综合集成,通过水利应用中心实现水利业务应用集成服务体系。
二、基于ODBC和SQL的水库汛情检索软件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ODBC和SQL的水库汛情检索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种通信方式的小流域防洪预警通信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组织结构与安排 |
第二章 小流域防洪预警通信系统相关技术研究 |
2.1 通信技术 |
2.1.1 TCP/IP协议 |
2.1.2 短信SMS |
2.1.3 GPRS |
2.1.4 3/4G |
2.1.5 卫星通信 |
2.2 软件开发技术 |
2.2.1 百度地图API |
2.2.2 SOA架构 |
2.2.3 SSM |
2.2.4 HTML5 |
2.2.5 MySQL数据库 |
2.3 硬件开发技术 |
2.3.1 低功耗设计技术 |
2.3.2 语音合成处理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流域防洪预警通信系统需求分析 |
3.1 小流域防洪监测现状 |
3.1.1 小流域规模 |
3.1.2 监测网站 |
3.1.3 预警设施 |
3.2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
3.3 系统软件功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小流域防洪预警通信系统设计 |
4.1 小流域防洪预警通信系统架构 |
4.1.1 系统的总体架构 |
4.1.2 系统的应用架构 |
4.1.3 采用的技术架构 |
4.1.4 预警通信流程 |
4.1.5 通信技术应用 |
4.2 小流域防洪预警通信系统详细设计 |
4.2.1 软件部分设计 |
4.2.2 硬件部分设计 |
4.2.3 通信协议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小流域防洪预警通信系统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5.2 系统软件实现 |
5.2.1 WEB服务端 |
5.2.2 微信端 |
5.2.3 App端 |
5.3 系统硬件实现 |
5.4 系统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2)山洪灾害预测预警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系统设计背景 |
1.2 系统设计目标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内研究动态 |
1.3.2 国外研究动态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 |
第二章 开发工具与关键技术 |
2.1 JAVA |
2.2 SQLServer2008 |
2.3 B/S架构 |
2.4 术语和定义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信息化现状 |
3.2 现存问题 |
3.3 业务需求 |
3.3.1 用户服务对象 |
3.3.2 总体业务流程 |
3.3.3 总体数据流 |
3.3.4 山洪灾害预测预警 |
3.3.5 水雨情信息共享交换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山洪灾害预测预警系统总体设计 |
4.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4.2 系统工作流程图 |
4.3 系统框架设计展示 |
4.4 系统布置图 |
4.5 系统结构及主界面 |
4.5.1 雨情信息服务 |
4.5.2 水情信息服务 |
4.5.3 视频信息服务 |
4.5.4 工情信息服务 |
4.5.5 灾情信息服务 |
4.5.6 山洪灾害预警服务 |
4.5.7 防汛指挥调度 |
4.5.8 预案编制管理 |
4.6 相关信息 |
4.6.1 基础信息 |
4.6.2 预案信息栏 |
4.6.3 山洪GIS的应用 |
4.6.4 数据交换 |
4.7 各子模块功能及详细介绍 |
4.8 山洪灾害预测预警系统界面设计 |
4.9 运行环境 |
4.10 实时监测设计模型 |
4.11 预警系统 |
4.12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内部测试 |
5.1 系统测试环境 |
5.2 系统测试方法 |
5.3 评价标准 |
5.4 结果分析 |
5.5 评价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青海省水资源实时监测与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动态 |
1.3 系统的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系统开发技术 |
2.1 地理信息系统 |
2.2 三层浏览器/服务器体系(B/S/S)结构 |
2.3 MVC设计模式 |
2.4 系统算法思想及主要开发技术 |
2.4.1 主要算法 |
2.4.2 HTML技术 |
2.4.3 CSS技术 |
2.4.4 ODBC数据库连接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总体分析 |
3.2 系统数据及数据流分析 |
3.3 系统主要业务及流程分析 |
3.3.1 系统机构职能分析 |
3.3.2 业务应用软件现状 |
3.4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3.4.1 水资源信息采集 |
3.4.2 信息传输交换及网络存储需求 |
3.4.3 水资源业务应用 |
3.5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5.1 系统性能需求 |
3.5.2 系统可行性需求 |
3.5.3 系统安全性需求 |
3.5.4 系统部署需求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资源实时监测与管理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2 系统平台与开发技术设计介绍 |
4.3 系统数据采集、接收与存储设计 |
4.3.1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3.2 数据信息流程设计 |
4.3.3 系统E-R模型图设计 |
4.3.4 库表结构设计 |
4.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4.1 外网门户子系统 |
4.4.2 水资源信息服务子系统 |
4.4.3 水质在线监测管理子系统 |
4.4.4 计划用水与节水管理子系统 |
4.4.5 取水许可管理子系统 |
4.4.6 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子系统 |
4.4.7 地理信息系统管理子系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水资源信息服务—基础信息管理功能实现 |
5.2 水资源在线监测功能实现 |
5.3 计划用水与节水管理功能实现 |
5.4 取水许可管理实现 |
5.5 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功能实现 |
5.6 系统用户管理功能实现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6.1 服务器性能测试 |
6.2 用户界面和可用性测试 |
6.3 客户端兼容性测试 |
6.4 业务功能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南宁市水库防汛气象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 |
1.3 项目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基础 |
2.1 系统架构 |
2.2 系统开发工具 |
2.3 GIS 系统 |
2.4 数据库技术 |
2.5 气象资料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设计原则 |
3.2 系统的功能需求及设计目标 |
3.3 系统的安全策略 |
3.3.1 系统架构的安全性 |
3.3.2 系统数据的安全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架构 |
4.1.1 系统硬件架构 |
4.1.2 系统软件架构 |
4.2 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 |
4.2.1 水库信息管理模块 |
4.2.2 水库水情上报模块 |
4.2.3 雨情水情查询模块 |
4.2.4 CINRAD 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查询模块 |
4.2.5 天气预报查询模块 |
4.2.6 水库安全监测预警模块 |
4.2.7 气象预警模块 |
4.2.8 数据维护模块 |
4.3 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
4.3.1 自动雨量站数据库的设计 |
4.3.2 CINRAD 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数据库的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的实现 |
5.1 自动雨量站雨量查询功能的实现 |
5.2 自动雨量站雨量预警功能的实现 |
5.3 水库安全监测预警功能的实现 |
5.4 系统数据库的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目的 |
6.2 测试方法 |
6.3 测试预期结果 |
6.4 测试实际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基于GIS技术的鄱阳湖区防汛抗洪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防汛抗洪研究进展 |
1.2.1 国外防汛抗洪进展 |
1.2.2 国内防汛抗洪进展 |
1.3 GIS在防汛抗洪系统发展的趋势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主体结构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主体结构 |
第二章 系统开发的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防汛抗洪相关理论 |
2.1.1 防汛抗洪的分类 |
2.1.2 防汛抗洪的特征 |
2.2 开发编程与界面设计技术 |
2.2.1 .NET开发技术与Vi sual C#语言 |
2.2.2 Developer Express.NET设计插件 |
2.3 ArcObject嵌入式组件技术 |
2.3.1 ArcEngi ne本地化开发组件 |
2.3.2 ArcServer网络开发组件 |
2.3.3 ArcSDE数据引擎组件 |
2.3.4 三种开发组件的优势结合 |
2.4 数据库相关技术 |
2.4.1 Oracle关系数据库 |
2.4.2 Geodatabase对象数据模型 |
第三章 基于GIS技术的鄱阳湖区防汛抗洪信息系统分析 |
3.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3.2 系统需求分析 |
3.2.1 功能需求分析 |
3.2.2 数据需求分析 |
3.2.3 性能需求分析 |
3.3 系统可行性分析 |
3.3.1 技术可行性 |
3.3.2 数据可行性 |
3.3.3 实施可行性 |
第四章 基于GIS技术的鄱阳湖区防汛抗洪信息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1.1 系统设计原则 |
4.1.2 系统层次架构 |
4.2 系统功能设计 |
4.2.1 功能设计原则 |
4.2.2 系统功能结构 |
4.2.3 功能模块设计 |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设计原则 |
4.3.2 数据库设计思想 |
4.3.3 空间数据库设计 |
4.3.4 属性数据库设计 |
第五章 基于GIS技术的鄱阳湖区防汛抗洪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
5.1 系统开发思路 |
5.2 系统软硬件环境 |
5.3 系统功能实现 |
5.3.1 系统C/S程序端登录 |
5.3.2 远程数据交互 |
5.3.3 二维地图浏览 |
5.3.4 二维地图输出 |
5.3.5 地理要素管理 |
5.3.6 汛情信息更新 |
5.3.7 洪水预警分析 |
5.3.8 洪灾损失可视化 |
5.3.9 三维淹没模拟 |
5.3.10 信息网络发布 |
5.3.11 系统与用户管理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论文 |
致谢 |
(6)基于WebGIS的县级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清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山洪灾害预报的发展现状 |
1.2.2 山洪灾害预警系统软件的发展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2 系统关键技术 |
2.1 WebGIS 介绍 |
2.1.1 WebGIS 概述 |
2.1.2 WebGIS 实现技术 |
2.1.3 几种 WebGIS 开发模式对比 |
2.2 RIA 及实现技术 |
2.2.1 RIA 概述 |
2.2.2 RIA 特点 |
2.2.3 实现技术 |
2.3 SuperMap IS.NET 技术 |
2.3.1 SuperMap IS.NET 概述 |
2.3.2 SuperMap IS .NET 功能 |
2.3.3 SuperMap IS .NET 二次开发 |
3 系统需求分析 |
3.1 功能性需求 |
3.1.1 系统工作流程 |
3.1.2 系统预警流程 |
3.1.3 系统基本功能 |
3.2 数据库需求 |
3.3 系统建设要求 |
4 系统总体设计 |
4.1 设计思路 |
4.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2.1 开发模式及平台 |
4.2.2 系统体系结构 |
4.2.3 设计原则 |
4.3 系统接口 |
4.4 系统功能设计 |
4.4.1 数据汇聚平台 |
4.4.2 数据中心 |
4.4.3 应用支撑平台 |
4.4.4 预警分析引擎 |
4.4.5 信息查询子系统 |
4.4.6 信息监测子系统 |
4.4.7 预警发布子系统 |
4.4.8 应急响应子系统 |
4.5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5.1 空间数据库设计 |
4.5.2 设计标准 |
4.5.3 数据库逻辑设计 |
4.6 数据汇集系统 |
4.7 预警分析模型 |
5 基于 WebGIS 县级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基础功能 |
5.2 汛情监视预警子系统 |
5.2.1 水雨情监视 |
5.2.2 河道水情监测 |
5.2.3 水库汛情监视 |
5.2.4 等值线等值面 |
5.3 信息查询子系统 |
5.4 预警响应服务子系统 |
5.5 水雨情统计报表子系统 |
5.6 信息维护管理设置子系统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7)小清河防汛决策支持系统基本结构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论 |
1.1 项目背景 |
1.2 建设目标与任务 |
1.3 设计原则 |
1.4 技术标准 |
第二章 系统体系结构 |
2.1 层次模型 |
2.2 数据层次 |
2.3 平台层次 |
2.4 应用层次 |
第三章 应用支持平台 |
3.1 平台运行环境设置 |
3.2 平台软件系统完成功能 |
3.2.1 流程控制 |
3.2.2 服务管理 |
3.2.3 消息服务 |
3.2.4 报表工具 |
3.2.5 用户管理 |
3.2.6 统一数据访问接口提供以下功能 |
3.2.7 算法管理 |
3.2.8 GlS 服务 |
3.2.9 数据字典 |
3.2.10 数据交换服务 |
3.2.11 模型管理 |
3.2.12 全文检索 |
3.2.13 安全服务 |
3.2.14 告警服务 |
3.2.15 系统资源环境管理一系统监控 |
第四章 小清河流域数字地图 |
4.1 地图基本操作 |
4.2 地图标绘 |
4.3 地理信息检索 |
4.4 情况汇报 |
4.5 空间分析 |
4.6 空间数据库管理 |
第五章 水雨情信息查询分析子系统 |
5.1 雨水情信息采集 |
5.2 数据可视化显示 |
5.3 雨情信息查询 |
5.4 水情信息查询 |
5.5 告警系统 |
第六章 工情信息查询维护子系统 |
6.1 系统特点 |
6.2 工情查询 |
6.3 工程库维护与录入 |
第七章 洪水预报及调度子系统 |
7.1 逻辑结构 |
7.2 数据库整合管理功能 |
7.3 雨水情信息查询功能 |
7.4 洪水预报 |
7.4.1 单站洪水预报子系统 |
7.4.2 干流联合洪水预报方案 |
7.5 系统管理维护 |
7.6 实时洪水预报综合修正技术 |
7.6.1 与历史洪水比较 |
7.6.2 专家交互式洪水预报 |
7.6.3 洪水预报实时修正 |
7.6.4 模型参数修正 |
7.7 洪水预报计算结果显示 |
第八章 防汛PDA |
8.1 系统体系结构 |
8.2 运行环境 |
8.3 系统功能 |
第九章 数据库数据平台 |
9.1 工程数据库 |
9.1.1 现状及建设原则 |
9.1.2 建设目标和任务 |
9.1.3 建设内容 |
9.1.4 技术要求 |
9.2 图形库 |
9.2.1 现状及建设原则 |
9.2.2 建设目标和任务 |
9.2.3 建设内容 |
9.2.4 技术要求 |
9.3 动态影像库动态影响库 |
9.3.1 现状及建设原则 |
9.3.2 建设目标和任务 |
9.3.3 建设内容 |
9.3.4 技术要求 |
9.4 方法库 |
9.4.1 现状及建设原则 |
9.4.2 建设目标和任务 |
9.4.3 建设内容 |
9.4.4 技术要求 |
9.5 实时水雨情库 |
9.5.1 现状及建设原则 |
9.5.2 建设目标和任务 |
9.5.3 建设内容 |
9.5.4 技术要求 |
9.6 历史洪水库 |
9.6.1 现状及建设原则 |
9.6.2 建设目标和任务 |
9.6.3 建设内容 |
9.6.4 技术要求 |
9.7 数据库管理查询系统 |
9.7.1 数据库维护管理 |
9.7.2 数据查询 |
9.7.3 数据交换服务 |
9.7.4 算法管理 |
第十章 安全与维护 |
10.1 安全威胁分析 |
10.2 网络安全方案 |
10.2.1 防火墙 |
10.2.2 入侵检测系统 |
10.2.3 防病毒处理 |
10.3 应用软件安全方案 |
10.3.1 利用应用软件本身的安全机制 |
10.3.2 三层结构安全体系保障 |
10.3.3 数据安全保证 |
第十一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防汛抗旱决策辅助系统设计与部分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工作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基本概念和原理 |
2.1 防汛抗旱决策 |
2.2 汛期和结冻期 |
2.3 ODBC 和JDBC |
2.4 专家系统 |
第3章 防汛抗旱决策辅助系统的总体设计 |
3.1 设计要求 |
3.2 要求分析和解决方法 |
3.2.1 需求分析 |
3.2.2 解决方案 |
3.3 系统结构 |
3.3.1 应用系统结构 |
3.3.2 网络结构 |
3.4 子系统及模块简单介绍 |
第4章 防汛抗旱决策辅助系统的部分详细设计 |
4.1 综合数据库系统的详细设计 |
4.1.1 属性数据库系统设计 |
4.1.2 多库协同器 |
4.1.3 成果数据库的详细设计 |
4.1.4 数据安全 |
4.2 智能分析子系统部分的详细设计 |
4.2.1 汛期雨量入库模型的详细设计 |
4.2.2 结冻期降水量统计模块设计 |
第5章 防汛抗旱决策辅助系统的部分实现 |
5.1 多库协同器的实现 |
5.2 汛期雨量入库模型的实现 |
5.3 成果数据库的实现 |
第6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山西省水文信息监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山西省水文信息监测管理系统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课题主要内容及意义 |
1.4 关键技术 |
第二章 山西水文监测管理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设计原则 |
2.3 总体设计方案 |
2.4 系统开发运行环境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信息采集与数据通信设计 |
3.1 信息采集需求的演变 |
3.2 信息采集总体方案的研究 |
3.3 GSM 通信中的短消息服务 |
3.4 基于TCP 的socket 套接字技术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库规划 |
4.1 需求的收集与分析 |
4.2 结构设计 |
4.3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
4.4 创建数据库 |
4.5 数据库接口设计 |
4.6 数据库维护和安全管理 |
4.7 用VC++操纵数据库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OpenGL 建模在虚拟场景漫游中的运用 |
5.1 图形可视化概述 |
5.2 OpenGL |
5.3 OpenGL 建模 |
5.4 水利工程场景虚拟漫游具体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山西省水文信息监测管理软件的实验与调试 |
6.1 系统的人机界面调试实验 |
6.2 山西省水文监测管理系统软件试运行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MSComm 控件通讯 |
附录2 虚拟场景漫游部分源程序 |
附录3 将 WORD 文档存入 SQL Server 数据库中 |
附录4 实时监控系统中时间响应函数 |
附录5 备份与恢复数据库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10)水利业务信息化及综合集成应用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的课题背景 |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进展 |
1.2.1 决策支持系统 |
1.2.2 中间件技术 |
1.2.3 网格技术 |
1.2.4 分布式虚拟环境技术 |
1.2.5 遥感技术 |
1.2.6 开放复杂巨系统及综合集成方法 |
1.3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1.3.1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2 需要引起重视的几个方面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4.3 技术路线 |
2 基于Web Service的水利业务组件化 |
2.1 组件技术 |
2.1.1 组件的基本概念 |
2.1.2 组件的描述 |
2.1.3 组件的划分 |
2.1.4 组件的设计原则 |
2.1.5 组件的开发步骤 |
2.1.6 基于组件的软件开发 |
2.2 Web Service |
2.2.1 Web服务概述 |
2.2.2 Web Service的定义 |
2.2.3 Web Service的特征 |
2.2.4 Web Service体系结构 |
2.2.5 Web Service标准 |
2.2.6 Web服务组合 |
2.3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
2.3.1 SOA的基本概念 |
2.3.2 SOA参考模型 |
2.4 水利业务组件实现 |
2.4.1 组件开发的UML图 |
2.4.2 组件开发标准 |
2.4.3 组件输入输出约束 |
2.4.4 组件开发步骤 |
2.5 水利业务服务组件开发和部署 |
2.5.1 基于Axis的Web服务开发 |
2.5.2 环境搭建 |
2.5.3 Web服务开发 |
2.6 水利业务组件化应用模式 |
2.7 本章小结 |
3 基于Web Service的水文预报模型 |
3.1 水文预报模型的组件化 |
3.1.1 传统预报模型的实现方法 |
3.1.2 模型组件化的基本方法 |
3.1.3 模型组件化流程 |
3.1.4 水文预报模型的组件化构建 |
3.2 基于Web Service的马斯京根模型 |
3.2.1 马斯京根模型基本原理 |
3.2.2 马斯京根模型的组件划分 |
3.2.3 组件业务逻辑分析 |
3.2.4 马斯京根模型组件的实现 |
3.3 基于Web Service的新安江模型 |
3.3.1 新安江模型基本原理 |
3.3.2 新安江模型的组件划分 |
3.3.3 组件业务逻辑分析 |
3.3.4 新安江模型组件的实现 |
3.3.5 新安江模型预报精度评定 |
3.4 洪水预报模型参数估计算法及其组件化 |
3.4.1 参数优化估计模型 |
3.4.2 预报模型参数估计的免疫克隆选择算法 |
3.4.3 洪水预报模型参数估计算法的组件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4 面向服务的水利业务应用组件库 |
4.1 水利业务组件的抽取与分类 |
4.1.1 基于业务应用主题分类 |
4.1.2 基于服务功能分类 |
4.2 水利应用组件库的构建 |
4.2.1 组件库技术 |
4.2.2 水利业务应用组件库的目标 |
4.2.3 水利业务应用组件库的组织结构 |
4.2.4 基于刻面分类体系的水利组件分类 |
4.3 基于Web服务技术的组件库发布 |
4.3.1 Web服务的开发与部署 |
4.3.2 Web服务的注册与发布 |
4.4 水利Web服务注册与发布中心 |
4.4.1 JUDDI简介 |
4.4.2 JUDDI配置 |
4.4.3 基于JUDDI的水利服务注册与发布中心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知识图的可视化应用模式 |
5.1 知识管理 |
5.1.1 知识管理概述 |
5.1.2 面向主题的知识组织与管理 |
5.2 知识可视化 |
5.3 知识图 |
5.3.1 知识图的特性和功能 |
5.3.2 知识图创建 |
5.3.3 知识图绘制 |
5.3.4 知识图应用 |
5.3.5 基于知识图的知识形式化表示 |
5.3.6 基于知识图的知识可视化 |
5.4 基于知识图水利业务应用 |
5.5 面向水利业务应用的主题服务标准库 |
5.6 面向主题的水利业务应用知识图库 |
5.7 本章小结 |
6 基于事例推理的知识获取方法及应用 |
6.1 基于事例推理理论 |
6.1.1 基于事例推理的基本原理 |
6.1.2 基于事例推理的特点 |
6.1.3 基于事例推理的工作原理 |
6.2 基于事例推理的水库洪水调度 |
6.2.1 洪水调度事例库的表示与存贮 |
6.2.2 洪水调度事例的检索与匹配 |
6.2.3 洪水调度事例的优选 |
6.2.4 洪水调度事例的调整 |
6.2.5 洪水调度事例的学习 |
6.3 基于多目标决策方法的事例优选 |
6.3.1 Vague集理论 |
6.3.2 基于Vague集的模糊多目标决策 |
6.3.3 洪水调度事例的多目标决策优选 |
6.4 基于知识图和事例推理的水库洪水调度应用实例 |
6.5 本章小结 |
7 面向主题的水信息集成应用模式 |
7.1 水信息综合集成需求 |
7.1.1 数据集成 |
7.1.2 信息集成 |
7.1.3 知识集成 |
7.2 综合集成方法论 |
7.2.1 综合集成方法的提出及其依据 |
7.2.2 综合集成方法的要旨 |
7.2.3 综合集成方法的特点 |
7.2.4 水信息综合集成框架 |
7.3 人机结合智能系统方法 |
7.3.1 人机结合智能系统的概念 |
7.3.2 人机结合智能系统的设计策略 |
7.4 面向主题的水信息组织结构 |
7.4.1 面向主题的水信息集成服务框架 |
7.4.2 面向SOA的水信息组织结构 |
7.5 水信息集成应用模型 |
7.6 水信息集成应用模式 |
7.7 本章小结 |
8 支持服务的水利综合服务平台体系 |
8.1 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 |
8.2 水利综合服务平台体系 |
8.3 面向资源整合的网格平台 |
8.3.1 网格技术简介 |
8.3.2 网格应用模型 |
8.3.3 P2P网格及主要应用模式 |
8.3.4 水利应用对网格技术的需求 |
8.4 基于中间件的应用支撑平台 |
8.5 面向用户的综合集成服务平台 |
8.5.1 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
8.5.2 平台功能设计 |
8.5.3 平台软硬件环境设计 |
8.5.4 平台的实现 |
8.6 本章小结 |
9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 |
9.1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建设背景 |
9.2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设计 |
9.2.1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需求分析 |
9.2.2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建设目标 |
9.2.3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总体框架 |
9.3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的开发与应用模式 |
9.3.1 面向水利应用中心的开发模式 |
9.3.2 基于水利应用中心的应用模式 |
9.4 面向服务的水利应用中心的实现 |
9.4.1 水利应用中心的实现 |
9.4.2 国家水利应用中心的实现思路 |
9.5 本章小结 |
10 水利应用平行系统研究 |
10.1 人工系统 |
10.1.1 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 |
10.1.2 人工系统方法 |
10.1.3 基于代理的人工系统建模分析、设计和综合方法 |
10.2 计算实验 |
10.2.1 计算实验方法 |
10.2.2 基于涌现的观察和解释方法 |
10.2.3 计算实验的模型和过程 |
10.2.4 计算实验理论的基本方法 |
10.2.5 水利应用探索性计算实验 |
10.3 平行系统 |
10.3.1 平行系统方法 |
10.3.2 平行系统理论的基本方法 |
10.3.3 平行系统基本框架 |
10.4 水利应用平行系统 |
10.4.1 水利应用平行系统概述 |
10.4.2 水利应用平行系统基本框架 |
10.4.3 基于平行系统的洪水预报 |
10.5 本章小结 |
11 集成环境下的业务应用 |
11.1 集成环境下的洪水预报 |
11.1.1 洪水演进动态模拟仿真 |
11.1.2 新安江模型洪水预报实例仿真 |
11.2 集成环境下的水库调度 |
11.3 集成环境下的应急管理 |
11.3.1 数字预案 |
11.3.2 防洪数字应急预案 |
11.3.3 基于平台的防汛应急管理 |
11.4 本章小结 |
12 结论与展望 |
12.1 主要研究成果 |
12.2 创新点 |
12.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C 博士期间出版的专着 |
附录D 博士期间获得的鉴定及奖励 |
附录E 水利应用组件库已开发组件 |
四、基于ODBC和SQL的水库汛情检索软件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种通信方式的小流域防洪预警通信系统设计[D]. 李晓飞.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2]山洪灾害预测预警系统设计与实现[D]. 冯杰.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4)
- [3]青海省水资源实时监测与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周斌.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4]南宁市水库防汛气象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陆曼曼.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5)
- [5]基于GIS技术的鄱阳湖区防汛抗洪信息系统研究[D]. 赵志岐. 江西理工大学, 2012(01)
- [6]基于WebGIS的县级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金鑫. 东华理工大学, 2012(10)
- [7]小清河防汛决策支持系统基本结构设计及应用[D]. 鲁庆超.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2)
- [8]防汛抗旱决策辅助系统设计与部分实现[D]. 祝晓明. 吉林大学, 2010(05)
- [9]山西省水文信息监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白辰曦. 太原理工大学, 2010(10)
- [10]水利业务信息化及综合集成应用模式研究[D]. 罗军刚. 西安理工大学,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