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透明耐水砂纸浸渍剂的研究

一种新型透明耐水砂纸浸渍剂的研究

一、新型透明耐水砂纸浸渍处理剂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窦倩雯[1](2021)在《基于图像处理的钢纤维未净化海砂混凝土锈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邢心坦[2](2020)在《渗透树脂与氟保护剂对牙釉质再脱矿预防作用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实验观察渗透树脂和氟保护剂处理的脱矿牙釉质表面形貌和粗糙度,比较再次脱矿后的脱矿深度,评价渗透树脂和氟保护剂预防治疗后牙体再脱矿的能力,为渗透树脂在早期龋治疗中的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一收集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门诊因正畸拔除的新鲜第一前磨牙和完好的第三磨牙,清除牙面残留牙石和软组织,用慢速盘状金刚砂片在喷水冷却的情况下从牙冠颊侧取4 mm×4 mm×2 mm牙釉质块,颊面牙釉质作为实验区域,使用碳化硅水砂纸打磨(依次使用600#、1000#、1200#、2000#)、齿科用抛光杯抛光表面,使其为一光滑平面,便于使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放入超声清洗机中清洗,去除表面打磨产生的碎屑。将样本随机分成4组,每组10颗。实验区域以外涂抹抗酸指甲油,实验区域分别进行如下处理:对照组(A组):不作进一步处理;脱矿组(B组):置于人工龋脱矿液中脱矿;渗透树脂组(C组):置于人工龋脱矿液中脱矿后按照操作说明使用渗透树脂进行处理;氟保护剂组(D组):置于人工龋脱矿液中脱矿后按照操作说明使用氟保护剂进行处理。干燥后肉眼观察牙釉质表面色泽和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实验区域表面形貌和粗糙度。实验二收集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门诊因正畸拔除的新鲜第一前磨牙和完好的第三磨牙,清除牙面残留牙石和软组织,颊面使用碳化硅水砂纸打磨(依次使用600#、1000#、1200#、2000#)、齿科用抛光杯抛光表面,放入超声清洗机中清洗,去除表面打磨产生的碎屑。颊面中间部位划出4 mm×4 mm的方形区域作为实验区域,实验区域以外涂抹抗酸指甲油,将实验牙置于人工龋脱矿液中21天脱矿,制备牙釉质脱矿模型。将脱矿后的样本随机分成4组,每组10颗。实验区域分别进行如下处理:一次脱矿组(A组):涂布两层指甲油;二次脱矿组(B组):不作任何处理;渗透树脂组(C组):按照操作说明使用渗透树脂进行治疗;氟保护剂组(D组):按照操作说明使用氟保护剂进行治疗。将实验牙再次置于人工龋脱矿液中脱矿21天后制作磨片,使用含有荧光素钠的乙醇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测量脱矿深度。对所有实验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脱矿组牙面粗糙度Ra和Rq值均显着大于对照组,渗透树脂组牙面粗糙度明显降低(P<0.05),渗透树脂组与氟保护剂组Ra和Rq值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渗透树脂和氟保护剂分别处理脱矿牙釉质后,牙釉质第二次脱矿的深度均小于未处理组,渗透树脂组二次脱矿深度显着低于氟保护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渗透树脂处理后的牙面粗糙度明显优于脱矿组,大于正常牙釉质,氟保护剂处理后的牙面粗糙度与渗透树脂组相近。2.无论渗透树脂还是氟保护剂都具有一定的预防牙体再脱矿的能力,渗透树脂的作用效果明显优于氟保护剂,提示渗透树脂预防牙体二次脱矿的能力优于氟保护剂。

郭亦菲[3](2019)在《基于形貌控制技术制备超疏水涂层及在油水分离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超疏水表面因其优异的超疏水性能在防腐、防覆冰、减阻、油水分离、自清洁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然而目前多数制备的超疏水表面因附着力较差、超疏水性持续时间短等局限,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本工作受到高附着力涂料的启发,基于形貌控制技术制备超疏水涂层,该方法简单易行,所得超疏水表面附着力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超疏水表面的基本原理、制备方法、应用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2.纳米SiO2的改性。用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改性亲水纳米SiO2。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接触角测试仪对改性后纳米SiO2进行表征,计算了其亲油化度值并分析了改性原理。结果表明:改性后纳米SiO2为无定形非晶态,粒径约为50 nm,水接触角(WCA)为134.5°,亲油化度值为49.6%。KH550成功地将亲水纳米SiO2改性为疏水纳米SiO2。3.超疏水涂层的制备及性能。以适宜物质为填料,以十三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G617)为低表面能物质,以氟碳清漆和含硅聚四氟乙烯为成膜剂制得超疏水涂层A和B。研究了超疏水涂层最佳制备条件和涂层厚度、硬度、结合力、耐酸碱性能、自清洁性能及防腐性能。结果表明,超疏水涂层A和B最佳填料为疏水纳米SiO2,最佳填料含量分别为19%和15%,最佳G617含量分别为2%和1%,最佳搅拌时间分别为20 min和30 min,WCA分别为152°和153.5°。厚度分别为26μm和22μm;硬度分别为H和4H;结合力均为1级;在10%H2SO4溶液中分别在40 min和1 h脱落,在10%NaOH溶液中分别在90 min和2 h脱落;均有自清洁性能;在3.5%NaCl水溶液中初期均有防腐性能,96 h后超疏水涂层A失去防腐性能,超疏水涂层B仍有防腐性能但性能减弱。4.超疏水涂层室外测试。进行238 d的自然气候曝露试验,在0、7、14、49、105、238 d时模拟人工降雨。结果表明,超疏水涂层A和B的疏水性均随曝露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试验终止时涂层A表面70%部分有锈迹,生锈部位WCA为34.5°,未生锈部位WCA为137°,保持疏水性;超疏水涂层B表面全部生锈,WCA为24.5°,失去疏水性。5.超疏水涂层在油水分离中的应用。超疏水涂层A和B均可多次循环用于重油/水的分离,超疏水涂层A循环利用10次后,分离效率由96%下降到84%,重复利用率低;超疏水涂层B循环利用50次后,分离效率仍在99%以上,具有较高的分离效率和重复利用率,且水中含油量对超疏水涂层A和B的分离效率几乎无影响。

朱嘉[4](2017)在《混合陶瓷表面的不同处理对粘结强度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混合陶瓷表面不同的处理方法,研究其对临床上常用的粘接剂的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选用Vita Enamic混合瓷块,用CAD/CAM方法切割成10×10×3mm试件78块,根据表面处理方法,随机分为6组,每组12个试件:A组:对照组;B组:喷砂处理;C组:酸蚀组;D组:硅烷处理组;E组:酸蚀+硅烷处理;F组:喷砂+硅烷处理。每一组12个试件又随机分为两小组,每组6个试件,其中第1组用于树脂粘接剂组,第2小组用于玻璃离子组。将单面透明胶带打一半径2mm的圆孔,贴在试件的处理面上。然后分别用Embrace TM双固化树脂粘接剂和Fuji-1玻璃离子粘固剂,在每个试件处理表面,制作粘接面半径2mm,高4mm的圆柱体,静止24h后用电子万能力学测试机(Instron2343型,USA)测试每个试件的粘接强度。结果在测试刀头进率为0.5mm/min的条件下,各组的粘接强度(MPa)分别为Embrace TM双固化树脂粘接剂组:A1组:6.2199±0.9662、B1组:8.3043±1.2074、C1组:7.2266±1.1112、D1组:15.0703±1.1033、E1组:9.6446±1.1725、F1组:13.1765±2.312;Fuji-Ⅰ玻璃离子粘固剂组:A2组:2.45±0.30、B2组:3.40±0.57、C2组:4.99±0.42、D2组:2.19±0.31、E2组:3.91±0.39、F2组:2.52±0.98。结论酸蚀、喷砂、涂硅烷偶联剂,单独或联合对混合陶瓷表面处理,均可提高其与树脂粘接剂的粘接强度,其中硅烷偶联剂增强树脂粘接强度最好,喷砂效果优于酸蚀;酸蚀和喷砂处理可提高其与玻璃离子粘接剂粘接强度,其中酸蚀组效果优于喷砂处理组,涂硅烷偶联剂非但不提高玻璃离子粘接剂的粘接强度,反而损害了二者之间的粘接强度。

杜林娜[5](2017)在《PTFE发泡涂层滤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袋式除尘技术作为烟尘净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已经在除尘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玻璃纤维拥有耐高温、拉伸断裂强度高、尺寸稳定性好而且市场价格相对较低的优势,因此玻纤针刺滤料备受企业青睐。但是由于燃煤过程、垃圾焚烧等产生的高温烟气中含有大量的腐蚀性成分,严重影响袋式除尘器的滤料使用寿命,所以研究其耐高温性以及耐酸碱性具有现实意义。而PTFE由于具有相当好的耐热性、耐化学腐蚀性,可以与玻纤滤料优势互补,因此可以将PTFE材料应用于滤料的后处理,以改善玻纤滤料的性能。本文首先对未处理玻纤滤料、PTFE乳液浸渍滤料和PTFE覆膜滤料进行性能测试,通过测试结果分析PTFE乳液浸渍后处理和PTFE微孔膜覆膜后处理对滤料性能的影响;然后通过单因子试验法研究PTFE发泡涂层剂原料最佳配比以及PTFE发泡涂层滤料涂层的最佳工艺参数;最后制备PTFE发泡涂层滤料,并对滤料进行多方面性能测试,与未处理滤料对比,分析PTFE发泡涂层处理对滤料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1)与未处理玻纤滤料相比,滤料经PTFE乳液浸渍处理后和PTFE覆膜处理后,孔径分布区域变窄且均匀,平均孔径变小,透气量变小,提高了过滤效率,其中覆膜滤料过滤效率高达93.08%,但由于过滤阻力明显变大,过滤品质因素最小;此外,对滤料经纬向强力的增强作用不是很明显,但对滤料的耐磨性能、耐热性能、耐酸性、耐氧化性有明显改善作用。(2)确定了PTFE发泡涂层剂的最佳配比:PTFE乳液用量为20%,十二烷基硫酸钠用量为2%,羟乙基纤维素用量为1.5%,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用量为0.5%,丙烯酸聚合物成膜剂用量为20%,水性环氧烤漆树脂用量为5%,此条件下,PTFE发泡剂发泡速度快,泡沫稳定性好,涂层膜成膜完整且具有优良的耐氧化腐蚀性;确定了PTFE发泡涂层滤料的最佳工艺参数:焙烘温度为140℃,焙烘时间为5min,此条件下,PTFE发泡涂层滤料具有较小的孔径和较好的透气性能。(3)PTFE发泡涂层滤料性能测试结果:滤料表面实现“微孔化”,与未处理滤料相比,孔径分布集中,平均孔径变小,透气量变小,提高了过滤效率的同时将滤料过滤阻力维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内,基本实现了滤料低阻高效的要求;PTFE发泡涂层后处理能够明显改善未处理滤料的耐磨性能、耐热性能、耐酸性和耐氧化性,DSC测试表明PTFE发泡涂层膜的软化峰在335℃左右,提高了原玻纤针刺滤料使用的温度范围。综合以上而言,本课题对于开发PTFE发泡涂层针刺过滤材料的市场,实现产业化生产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作用。

王晓慧[6](2017)在《纳米粒子对Cu-Sn-石墨烯复合镀层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沉积摩擦学涂层技术的发展,多元复合耐磨减摩涂层的制备已成为摩擦学领域的研究方向之一。多元复合电沉积是将各种性能的粒子共沉积在基体表面,各相粒子之间的影响及协同作用机理已成为现阶段研究的难点。而复合材料的选择更是成为重中之重。石墨烯因其特殊的二维结构,引起了很多研究人员的关注,也逐渐被应用于摩擦学部件。然而因其在水溶液中分散性能不好,而且价格较贵,所以电沉积石墨烯复合涂层的制备以及其摩擦学机理的研究还有待于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采用水解氧化石墨烯的方式,在沉积过程中,使其经过阴极还原成石墨烯复合到镀层中。通过纳米复合电镀的方法,利用脉冲电沉积技术与多元纳米复合技术相结合的协同优势,将具有耐磨减摩特性的石墨烯与性能较为良好的铜锡合金共同沉积在复合材料中,获得Cu-Sn-石墨烯复合镀层。同时采用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对PTFE、稀土氧化物进行了分散,制备了纳米TiO2溶胶,获得了性能稳定、分散均匀的复合镀液。利用纳米二氧化钛(TiO2)粒子、聚四氟乙烯(PTFE)及稀土氧化物氧化镧(La2O3)依次对Cu-Sn-石墨烯复合镀层进行改性,进一步提高强度、耐磨耐蚀等多项指标,以实现在复杂工况下延长机械零件寿命、提高综合性能的目的。在优选的工艺参数组合下,采用脉冲电沉积方式,制备了一系列Cu-Sn-石墨烯、Cu-Sn-石墨烯-TiO2、Cu-Sn-石墨烯-TiO2-PTFE等润滑相与强化相共存的多元复合镀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显微硬度仪、摩擦磨损试验机及电化学工作站等仪器设备对镀层的表面形貌、显微硬度、摩擦学性能以及耐腐蚀性能等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Cu-Sn-石墨烯-TiO2-PTFE复合镀层性能良好,镀层表面晶粒细致均匀平整,镀层成分中C元素比重在1.5%4.5%之间,Ti元素比重在0.25%0.95%之间,F元素的比重在1.0%2.5%之间。在适宜的工艺参数及颗粒浓度下,复合镀层表现出优异的耐磨减摩与耐腐蚀特性,硬度达到416HV,腐蚀电位为-0.328V,腐蚀电流密度为2.168×10-5A/cm2,平均摩擦系数在0.12左右。通过分析各镀层表面形貌、成分、显微硬度、耐腐蚀性能及摩擦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并对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级石墨烯的加入大大的减小了镀层的摩擦系数,润滑作用非常明显,但是硬度值不高,耐磨性能不好,耐腐蚀性能也较差。当TiO2颗粒以纳米级溶胶的形式加入到镀液中,复合镀层的硬度和耐磨性得到提高。为了平衡镀层的耐磨和减摩性能,镀液中又加入分散均匀的PTFE颗粒,获得了共沉积的Cu-Sn-石墨烯-TiO2-PTFE多项复合镀层,进一步提高了镀层的综合性能。为了增加Cu-Sn-石墨烯-TiO2-PTFE复合镀层粒子的沉积量,改善沉积质量,本实验中采用稀土氧化物La2O3对其进行强化,在镀液中引入La2O3颗粒,研究了其对镀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级La2O3颗粒的加入增加粒子沉积量,使得镀层表面晶粒致密性增强,镀片质量有明显的提高。在适宜的浓度下,可以使硬度达到447HV,腐蚀电位为-0.198V,腐蚀电流密度为1.636?10-5A/cm2,平均摩擦系数低至0.1,且耐磨时间增长。

路志勇,王敏,宋利军,唐晖[7](2015)在《砂纸擦蹭皮肤的DNA提取及检验》文中认为目前,DNA检验技术已广泛用于实际办案,日常检案可能遇到不同的检材载体,其内含的抑制物成分是对检验成功的干扰因素,本文针对砂纸上擦蹭的人体生物检材进行检验,并对抑制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1样本及检验1.1样本送检的被鉴定人手臂擦蹭细砂纸1块,约2cm×2cm;志愿者用与上述检材一致的细砂纸擦蹭皮肤1次的检材1块,以有砂面可见皮肤碎屑为纳入标准。1.2 DNA检验

沟引宁[8](2015)在《镁合金表面Al2O3纳米粒子增强阳极氧化膜成膜机制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为了进一步提高镁合金表面阳极氧化膜的耐蚀和耐磨性能,本文通过在NaOH-Na2SiO3基础电解液中添加氨基酸类有机添加剂、纳米Al2O3颗粒添加剂和Al2O3溶胶添加剂,提出了一种低电压、低温、绿色环保型镁合金复合阳极氧化技术,在AZ31镁合金表面制备了不同类型的复合氧化膜。通过对添加氨基酸类有机添加剂前后镁合金阳极氧化过程和氧化膜厚度、结构、表面形貌、相组成及其耐蚀性能的结果分析,发现氨基酸类有机添加剂可以抑制火花放电,提高氧化膜的击穿电压,增加氧化膜的厚度,提高氧化膜的表面光洁度。但是氨基酸类有机添加剂并未改变氧化膜的化学成分和相结构。其中乙二胺四乙酸(EDTA)和L-鸟氨酸醋酸盐的抑弧能力较强,加入电解液后可在镁合金表面得到孔洞细小、均匀、连续致密的氧化膜,从而使氧化膜的耐蚀性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表明,L-鸟氨酸醋酸盐在碱性阳极氧化电解液中能够和Mg表面通过δ-NH2的N原子(Mg-N)和羧基的O原子(Mg-O)之间形成配位键而产生很强的化学吸附。氨基酸类有机添加剂主要通过缓蚀、抑弧和表面活性剂的综合作用改变镁合金/电解液的界面行为,影响阳极氧化的过程,获得孔径细小、均匀,连续致密的氧化膜,从而改善氧化膜的耐蚀性。通过在环保型镁合金阳极氧化电解液中添加纳米Al2O3颗粒,在AZ31镁合金表面成功制备了包含纳米颗粒的复合阳极氧化膜。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复合氧化膜表面具有多孔的特征。电解液中Al2O3纳米颗粒的加入并没有改变镁合金阳极氧化的基本过程,也没有改变氧化膜致密层和多孔层的结构。复合阳极氧化膜由MgO、Mg2SiO4和α-Al2O3相组成。Al2O3纳米颗粒主要以三种形式存在于复合氧化膜中:a、一些Al2O3颗粒吸附在氧化膜表面;b、另一些Al2O3颗粒吸附在氧化膜多孔层的孔隙中;c、还有一些颗粒被放电通道喷射出来的熔融氧化镁凝固后包裹在氧化膜中。与不包含纳米颗粒的普通氧化膜相比,复合阳极氧化膜表现出了优异的耐腐蚀性能和耐磨性能。采用溶胶化学与电化学相结合的新型阳极氧化方法,将自制的Al2O3溶胶添加到电解液中进行阳极氧化。通过对不同溶胶添加量下的溶液电导率、反应击穿电压、氧化膜厚度及微观形貌、膜层相结构、耐蚀性和耐磨性结果分析,来探讨溶胶粒子在阳极氧化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Al2O3溶胶的加入,降低了镁合金阳极氧化电解液的电导率,提高了阳极氧化的击穿电压,使得氧化膜厚度增加。但氧化膜的相结构没有发生变化。氧化膜的耐蚀性和耐磨性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Al2O3溶胶添加量为10%vol时,得到的氧化膜耐蚀性和耐磨性最优。对镁合金表面复合阳极氧化膜的封孔工艺进行了初步探索,优化出了两种新的绿色环保型镁合金复合阳极氧化膜的封孔工艺:溶胶三次封孔和稀土封孔,封孔后氧化膜的耐蚀性得到大幅度提高,而且这两种封孔工艺对环境无污染,有较强的开发应用前景。

金小寒[9](2014)在《电沉积二氧化硅薄膜的硅烷修饰及其在有机涂层体系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硅烷预处理工艺作为一类新型绿色预处理方法,由于其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且制备过程环保节能,有望取代磷化、铬化等传统金属预处理工艺,正受到越来越广泛而深入的关注。近年来以电催化沉积法制备的硅烷sol-gel薄膜由于其灵活的可调控性和所得膜层的优良性能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课题组在之前的工作中提出以电催化沉积的无机二氧化硅(E-SiO2)薄膜作为有机涂层的预处理层,借助E-SiO2薄膜与金属的化学键合能力和E-Si02膜层的粗糙度实现有机涂层与金属基体的良好的结合力。本论文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以E-SiO2薄膜作为骨架模板,用浸涂吸附的方法修饰上一层有机硅烷膜,并以此为预处理层构建新型金属涂装防护体系。FT-IR、TG等测试结果表明,部分有机硅烷以物理吸附的形式附着在E-SiO2薄膜中,而少部分有机硅烷则是以化学键合的形式均匀分布在E-SiO2薄膜中的Si02微球表面。研究发现,有机硅烷的修饰在基本保留了E-SiO2薄膜表面粗糙度的同时,增强了E-SiO2薄膜的疏水性,从而赋予其一定的短期防护效果,防护效果的好坏与有机硅烷的疏水性有关。一方面,较强疏水性的硅烷使得完整预处理层可以有效阻挡外界腐蚀性介质的入侵,从而起到更好的防护效果;另一方面,如果有机硅烷疏水性过强,预处理层受到破坏时便难以溶出,无法起到自修复的作用。从E-SiO2有机硅炕/环氧涂层的截面结构来看,环氧涂层可以很好地渗透到E-SiO2骨架的多孔结构中。但吸附的有机硅烷过多或有机硅烷疏水性过强时,容易在E-SiO2薄膜的孔道中形成凝胶微球堵塞部分孔道,减弱涂层的渗透,对涂层结合力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有机硅烷修饰层的引入不仅增强了E-SiO2预处理的环氧涂层体系对水等腐蚀性介质的阻挡性能,并且在涂层受到破坏时有机硅烷可以溶出并在涂层破损处聚集缩合,起到一定的自修复作用。电化学阻抗谱(EIS)、Machu试验、盐雾试验、铁离子溶出量测试等多种研究表明,经有机硅烷修饰的E-SiO2薄膜预处理的环氧涂层防腐蚀性能优异,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杜文朝[10](2012)在《铝合金钛锆盐转化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开发出室温下在铝合金表面制备有色钛锆盐化学转化膜的处理液配方及相关工艺。以氟锆酸钾、钛酸四正丁酯、鞣酸、硫酸镁和氟化钠为成膜物质,在室温条件下制备出了有色钛锆盐转化膜。采用正交试验的对成膜工艺进行了优化。在此基础上研究开发出钛盐转化膜与锆盐转化膜。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各种因素如处理温度、时间、pH和各种成膜物质的浓度对转化膜耐蚀性的影响。用点滴腐蚀试验、电化学工作站、附着力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表面轮廓仪、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等分析测试手段对化学转化膜的耐蚀性、附着力、表面形貌和成分结构等进行了测试和表征。转化膜制备工艺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是鞣酸1.00g/L,氟锆酸钾0.75g/L,氟化钠1.25g/L,硫酸镁1.0g/L,钛酸四正丁酯0.08g/L,处理温度为室温,时间10min。在铝合金表面制备出了淡黄色的钛锆盐转化膜和钛盐转化膜以及白色的锆盐转化膜。经转化处理的铝合金的阻抗值比未经处理的铝合金的阻抗值大一个数量级,而其自腐蚀电流则降低了两个数量级,电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转化膜能够阻止腐蚀介质渗入铝合金并能有效地抑制铝合金的阳极反应,从而更有效地提高铝合金耐腐蚀性能。SEM和AFM的测试结果表明,在铝合金表面制备了由粒度均匀的球状小颗粒构成的致密、均匀的的转化膜,但是锆盐转化膜表面形貌比较粗糙。XRD和XPS测试结果表明,三种转化膜的晶态结构相似, C、O、Al、Ti、Zr、F元素含量较高。主要以一些金属氧化物和有机络合物的形式存在。FT-IR测试结果表明,由于转化液中鞣酸及钛酸四正丁酯的引入,在转化膜上具有羟基、苯环、羰基和亚甲基等有机官能团,这些官能团的存在增强了转化膜的附着力。

二、新型透明耐水砂纸浸渍处理剂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透明耐水砂纸浸渍处理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渗透树脂与氟保护剂对牙釉质再脱矿预防作用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不同处理方法对牙釉质表面形貌及粗糙度的影响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设备和材料
        1.1.3 实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3.1 牙釉质脱矿的微创治疗
        1.3.2 建立牙釉质脱矿模型
        1.3.3 原子力显微镜的应用
        1.3.4 肉眼观察色泽
        1.3.5 粗糙度和表面形貌
    1.4 小结
二、渗透树脂和氟保护剂对牙体二次脱矿预防作用的比较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设备和材料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3.1 制作磨片
        2.3.2 关于渗透树脂
        2.3.3 渗透树脂和氟保护剂作用原理
        2.3.4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应用
        2.3.5 二次脱矿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渗透树脂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形貌控制技术制备超疏水涂层及在油水分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自然界中的超疏水表面
    1.2 超疏水的基本原理
        1.2.1 Young's方程
        1.2.2 Wenzel模型
        1.2.3 Cassie-Baxter模型
    1.3 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
        1.3.1 刻蚀法
        1.3.2 模板法
        1.3.3 电沉积法
        1.3.4 气相沉积法
        1.3.5 静电纺丝法
        1.3.6 溶液浸泡法
        1.3.7 水热法
        1.3.8 溶胶-凝胶法
        1.3.9 自组装法
        1.3.10 相分离法
        1.3.11 纳米粒子填充法
    1.4 超疏水表面的应用
        1.4.1 防腐
        1.4.2 防雾
        1.4.3 防覆冰
        1.4.4 减阻
        1.4.5 油水分离
        1.4.6 自清洁
    1.5 超疏水表面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1.5.1 存在的问题
        1.5.2 发展趋势
    1.6 超疏水表面全球研究机构
    1.7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内容
    1.8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2 疏水纳米SiO_2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材料
        2.2.2 实验步骤
        2.2.3 表征测试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成分分析
        2.3.2 晶型分析
        2.3.3 粒径分析
        2.3.4 接触角测试
        2.3.5 亲油化度测试
        2.3.6 改性原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超疏水涂层的制备及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3.2.2 试样的前处理
        3.2.3 疏水纳米SiO_2/乙酸乙酯分散体系的制备
        3.2.4 超疏水涂层的制备
        3.2.5 超疏水涂层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填料种类与WCA的关系
        3.3.2 疏水纳米SiO_2含量与WCA的关系
        3.3.3 G617 含量与WCA的关系
        3.3.4 搅拌时间与WCA的关系
        3.3.5 超疏水涂层的基本性能
        3.3.6 超疏水涂层的自清洁性能
        3.3.7 超疏水涂层的防腐性能
    3.4 本章小结
4 超疏水涂层的室外现场测试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4.2.2 试样的制备
        4.2.3 试验曝露场地
        4.2.4 涂层疏水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超疏水涂层在油水分离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5.2.2 油水分离器的制备
        5.2.3 油水混合物的制备
        5.2.4 超疏水涂层的油水分离效率测试
        5.2.5 油水分离网的表面形貌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超疏水涂层的油水分离效率
        5.3.2 油水分离网的表面形貌
        5.3.3 水中含油量对油水分离效率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混合陶瓷表面的不同处理对粘结强度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和设备
        2.1.1 材料
        2.1.2 设备
    2.2 方法
        2.2.1 试件的制作
        2.2.2 粘接强度的测试
        2.2.3 脱落试件表面观察
        2.2.4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数据统计分析
        3.1.1 统计分析方法
        3.1.2 实验结果及描述
        3.1.3 结果总结
    3.2 扫描电镜照片分析
    3.3 粘接剂分离情况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牙色材料研发,促进美容修复发展
    4.2 修复材料与粘接剂的结合力是口腔修复体在口腔内存留率的关键
        4.2.1 表面粗化
        4.2.2 表面改性
        4.2.3 硅烷偶联剂
    4.3 粘接剂的性能直接影响其粘接强度
    4.4 粘接强度测定方法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进一步工作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5)PTFE发泡涂层滤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玻璃纤维
    1.3 聚四氟乙烯
    1.4 发泡涂层技术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2 针刺滤料生产工艺及过滤机理
    2.1 常规针刺滤料
    2.2 滤料的后处理工艺
    2.3 滤料的过滤机理
3 三种不同后处理滤料的性能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表观性能测试
    3.3 强伸性能测试
    3.4 孔径测试
    3.5 透气性能的测试
    3.6 过滤效率和过滤阻力
    3.7 耐磨性能的测试
    3.8 耐热性能的测试
    3.9 耐酸性和耐氧化性的测试
    3.10 本章小结
4 PTFE发泡涂层滤料的制备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PTFE发泡涂层剂的配置
    4.3 PTFE发泡涂层剂的发泡
    4.4 PTFE发泡涂层过滤材料工艺参数测试
    4.5 PTFE发泡涂层过滤材料的制备
    4.6 本章小结
5 PTFE发泡涂层滤料的性能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表观性能测试
    5.3 强伸性能测试
    5.4 孔径测试
    5.5 透气性能测试
    5.6 过滤效率和过滤阻力
    5.7 耐磨性能的测试
    5.8 耐热性能的测试
    5.9 耐酸性和耐氧化性的测试
    5.10 DSC测试
    5.11 FTIR测试
    5.12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纳米粒子对Cu-Sn-石墨烯复合镀层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多元纳米复合电沉积的研究现状
        1.2.1 多元复合电沉积的工艺技术
        1.2.2 多元电沉积的材料体系
    1.3 石墨烯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1.3.1 石墨烯的结构特点
        1.3.2 石墨烯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2章 复合电沉积的理论研究及实验方法
    2.1 复合电沉积机理分析
    2.2 基础镀液的配制
    2.3 复合镀液的制备与检测
        2.3.1 氧化石墨烯分散液的制备与测试
        2.3.2 二氧化钛(TiO_2)溶胶的制备
        2.3.3 聚四氟乙烯(PTFE)分散液的制备
        2.3.4 稀土氧化物分散液的制备
    2.4 镀层的制备及实验方法
        2.4.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2.4.2 镀层的制备工艺
        2.4.3 总体实验方案
        2.4.4 镀层性能测试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Cu-Sn-石墨烯复合镀层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镀层的沉积速率
    3.3 镀层的成分分析
    3.4 镀层的表面形貌
    3.5 镀层的显微硬度
    3.6 镀层的耐腐蚀性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纳米TiO_2与PTFE对复合镀层的影响
    4.1 引言
    4.2 镀层的沉积速率
    4.3 镀层的成分分析
    4.4 镀层的表面形貌
    4.5 镀层的显微硬度
    4.6 镀层的耐腐蚀性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稀土对复合镀层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镀层的沉积速率
    5.3 镀层的成分分析
    5.4 镀层的表面形貌
    5.5 镀层的显微硬度
    5.6 镀层的耐腐蚀性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镀层的摩擦学性能及机理研究
    6.1 引言
    6.2 各项参数对复合镀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6.2.1 阴极脉冲平均电流密度的影响
        6.2.2 脉冲电流占空比的影响
        6.2.3 脉冲电流频率的影响
        6.2.4 氧化石墨烯颗粒加入量的影响
        6.2.5 TiO_2溶胶加入量的影响
        6.2.6 PTFE颗粒加入量的影响
        6.2.7 稀土颗粒加入量的影响
    6.3 Cu-Sn基镀层的磨损机理分析
        6.3.1 Cu-Sn镀层
        6.3.2 Cu-Sn-石墨烯复合镀层
        6.3.3 Cu-Sn-石墨烯-TiO_2复合镀层
        6.3.4 Cu-Sn-石墨烯-TiO_2-PTFE复合镀层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砂纸擦蹭皮肤的DNA提取及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样本及检验
    1.1 样本
    1.2 DNA检验
    1.3 检验结果
2 讨论

(8)镁合金表面Al2O3纳米粒子增强阳极氧化膜成膜机制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镁合金阳极氧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镁合金阳极氧化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2 镁合金阳极氧化电解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3 镁合金阳极氧化工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2.2 阳极氧化膜的制备
        2.2.1 试样的预处理
        2.2.2 阳极氧化
        2.2.3 氧化膜的后处理
    2.3 实验的技术方案及路线
    2.4 氧化膜的表征及性能测试方法
        2.4.1 膜厚测试
        2.4.2 阳极氧化膜形貌、表面粗糙度及成分分析
        2.4.3 阳极氧化膜相结构分析
        2.4.4 阳极氧化膜硬度测试
        2.4.5 阳极氧化膜耐蚀性测试
        2.4.6 阳极氧化膜耐磨性测试
    2.5 本章小结
3 有机添加剂对镁合金阳极氧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3.1 有机添加剂的筛选优化
        3.1.1 有机添加剂对阳极氧化过程的影响
        3.1.2 有机添加剂对阳极氧化膜厚度的影响
        3.1.3 有机添加剂对阳极氧化膜表面形貌的影响
        3.1.4 有机添加剂对阳极氧化膜结构的影响
        3.1.5 有机添加剂对阳极氧化膜耐蚀性的影响
        3.1.6 小结
    3.2 乙二胺四乙酸(EDTA)对镁合金阳极氧化的影响
        3.2.1 EDTA对阳极氧化成膜电压及氧化膜厚度的影响
        3.2.2 EDTA对氧化膜表面形貌的影响
        3.2.3 EDTA对阳极氧化膜耐蚀性的影响
        3.2.4 小结
    3.3 L-鸟氨酸醋酸盐对镁合金阳极氧化的影响
        3.3.1 L-鸟氨酸醋酸盐对成膜电压的影响
        3.3.2 L-鸟氨酸醋酸盐对氧化膜厚度的影响
        3.3.3 L-鸟氨酸醋酸盐对氧化膜形貌的影响
        3.3.4 L-鸟氨酸醋酸盐对氧化膜相结构的影响
        3.3.5 L-鸟氨酸醋酸盐对氧化膜耐蚀性的影响
        3.3.6 小结
    3.4 有机添加剂在镁表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3.4.1 计算方法和模型
        3.4.2 模拟参数
        3.4.3 结果与讨论
        3.4.4 小结
    3.5 有机添加剂在阳极氧化中的作用机制探讨
    3.6 本章小结
4 Al_2O_3纳米粒子增强复合阳极氧化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Al_2O_3的浓度对阳极氧化膜形成过程及性能的影响研究
        4.1.1 Al_2O_3纳米粒子对成膜电压的影响
        4.1.2 Al_2O_3纳米粒子对复合阳极氧化膜的形貌及成分的影响
        4.1.3 Al_2O_3纳米粒子对复合阳极氧化膜耐蚀性的影响
        4.1.4 Al_2O_3纳米粒子对复合阳极氧化膜硬度及耐磨性的影响
        4.1.5 小结
    4.2 Al_2O_3纳米粒子增强复合阳极氧化的电解液配方及工艺参数的正交优化
        4.2.1 电解液配方的优化
        4.2.2 阳极氧化工艺参数的优化
        4.2.3 优化工艺条件下氧化膜的表征
        4.2.4 小结
    4.3 Al_2O_3纳米粒子增强复合阳极氧化膜的生长过程及生长机制研究
        4.3.1 成膜过程中的电压-时间曲线
        4.3.2 成膜过程中的质量及膜厚的变化
        4.3.3 成膜过程中的氧化膜形貌和成分的变化
        4.3.4 成膜过程中氧化膜相组成的变化
        4.3.5 讨论
        4.3.6 小结
    4.4 Al_2O_3纳米粒子增强复合阳极氧化膜的耐蚀性研究
        4.4.1 浸泡析氢试验
        4.4.2 盐雾腐蚀试验
        4.4.3 电化学试验
        4.4.4 讨论
        4.4.5 小结
    4.5 Al_2O_3纳米粒子增强复合阳极氧化膜的耐磨性研究
        4.5.1 硬度
        4.5.2 载荷对AZ31镁合金及氧化膜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4.5.3 往复频率对AZ31镁合金及氧化膜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4.5.4 滑动时间对AZ31镁合金及氧化膜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4.5.5 分析讨论
        4.5.6 小结
    4.6 本章小结
5 溶胶纳米粒子增强复合阳极氧化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Al_2O_3溶胶的制备工艺
    5.3 Al_2O_3溶胶对阳极氧化过程的影响
    5.4 Al_2O_3溶胶对氧化膜厚度、形貌及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5.5 Al_2O_3溶胶对氧化膜相结构的影响
    5.6 Al_2O_3溶胶对氧化膜耐蚀性的影响
    5.7 Al_2O_3溶胶对氧化膜耐磨性的影响
    5.8 讨论
    5.9 本章小结
6 复合阳极氧化膜的封孔工艺研究
    6.1 实验方法
        6.1.1 阳极氧化膜的制备
        6.1.2 阳极氧化膜的封闭
        6.1.3 膜层的性能检测
    6.2 实验结果与讨论
        6.2.1 封孔前后氧化膜的表面形貌及成分
        6.2.2 封孔前后氧化膜的耐蚀性
    6.3 本章小结
7 论文总结及创新点
    7.1 全文总结
    7.2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电沉积二氧化硅薄膜的硅烷修饰及其在有机涂层体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金属腐蚀与防护
        1.1.1. 金属腐蚀的危害及防腐蚀的意义
        1.1.2. 金属腐蚀的科学概念与分类
        1.1.3. 金属的防腐蚀处理工艺
    1.2. 有机涂层涂装技术
        1.2.1. 概述
        1.2.2. 涂料的组成
        1.2.3. 涂料的分类
        1.2.4. 涂膜的形成机理
        1.2.5. 涂装方法
        1.2.6. 涂层的保护作用和防护机理
        1.2.7. 涂层结构与物性
    1.3. 金属涂装前预处理工艺
        1.3.1. 目前常用的预处理工艺
        1.3.2. 预处理层的防护机制
        1.3.3. 预处理层的研究进展
    1.4. 硅烷预处理技术
        1.4.1. 概述
        1.4.2. 硅烷偶联剂
        1.4.3. 硅烷的成膜反应机理
        1.4.4. 硅烷sol-gel薄膜制备工艺
        1.4.5. 硅烷预处理在金属腐蚀防护领域的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5.1. 课题意义
        1.5.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用基体与表面前处理
        2.1.1. 基体及其化学组成
        2.1.2. 基体的表面前处理
    2.2. 主要材料与试剂
        2.2.1. 有机涂料
        2.2.2. 化学试剂
        2.2.3. 其他实验材料
    2.3. 预处理层的制备
        2.3.1. 前驱体溶液配制
        2.3.2. 预处理层的制备
    2.4. 有机涂层的制备(参见第四章)
    2.5. 仪器与表征
        2.5.1. 实验仪器
        2.5.2. 表征方法
    参考文献
第3章 硅烷修饰的二氧化硅薄膜的制备与短期防护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预处理层的制备
        3.2.2. 物理表征
        3.2.3. 短期防护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预处理层的形貌和表面疏水性
        3.3.2. 有机硅烷在E-SiO_2薄膜中的吸附情况
        3.3.3. 预处理层的化学组成
        3.3.4. 预处理层的短期防护效果
        3.3.5. 有机硅烷的自修复作用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以硅烷修饰的电沉积二氧化硅为预处理层构建涂装防护体系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涂层制备
        4.2.2. 涂层结合力测试
        4.2.3. 物理表征
        4.2.4. 耐腐蚀性能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金属/涂层体系的结合力
        4.3.2. MS/E-SiO_2/Silane/环氧涂层界面形貌
        4.3.3. 涂装体系的耐腐蚀性能
        4.3.4. 浸涂修饰有机硅烷相关参数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铝合金钛锆盐转化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铝及铝合金的腐蚀
        1.2.1 铝及铝合金的耐蚀性
        1.2.2 铝及铝合金腐蚀的类型及特点
    1.3 铝及铝合金的化学转化原理
    1.4 化学转化方法及研究进展
        1.4.1 三价铬化学转化膜
        1.4.2 稀土盐化学转化膜
        1.4.3 硅烷化学转化膜
        1.4.4 钴酸盐化学转化膜
        1.4.5 钼酸盐化学转化膜
        1.4.6 锰酸盐化学转化膜
        1.4.7 钛锆盐化学转化膜
        1.4.8 磷酸盐化学转化膜
    1.5 转化膜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的趋势
        1.5.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5.2 未来的研究方向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铝合金材料
        2.1.2 主要化学试剂
    2.2 实验仪器及生产厂家
    2.3 铝合金试样的前处理
    2.4 铝合金化学转化膜处理
    2.5 转化膜的性能测试
        2.5.1 外观质量检测
        2.5.2 转化膜附着力测试
        2.5.3 转化膜的 FT-IR 表征
        2.5.4 转化膜电化学性能测试
        2.5.5 转化膜的 SEM 表征
        2.5.6 转化膜的 XRD 分析
        2.5.7 转化膜的 XPS 分析
        2.5.8 转化膜的 AFM 表征
        2.5.9 转化膜的粗糙度表征
第3章 钛锆盐转化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铝合金钛锆盐转化膜成膜条件的优化
        3.1.1 正交试验设计
        3.1.2 正交试验结果
        3.1.3 极差分析及最佳工艺的确定
    3.2 钛锆转化膜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3.3 铝合金钛锆盐转化膜的形貌与成分分析
        3.3.1 钛锆盐转化膜的 SEM 表征
        3.3.2 钛锆盐转化膜的 AFM 表征
        3.3.3 钛锆盐转化膜的粗糙度表征
        3.3.4 钛锆盐转化膜的 FT-IR 表征
        3.3.5 钛锆盐转化膜的 XRD 分析
        3.3.6 钛锆盐转化膜的 XPS 分析
    3.4 铝合金钛锆盐转化膜的附着力检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钛盐转化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铝合金钛盐转化膜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4.2 成膜工艺参数对钛盐转化膜电化学腐蚀性能的影响
        4.2.1 NaF 对转化膜腐蚀行为的影响
        4.2.2 鞣酸对转化膜腐蚀行为的影响
        4.2.3 MgSO_4对转化膜腐蚀行为的影响
        4.2.4 钛酸四正丁酯对转化膜腐蚀行为的影响
        4.2.5 成膜温度对转化膜腐蚀行为的影响
        4.2.6 成膜时间对转化膜腐蚀行为的影响
        4.2.7 pH 对转化膜腐蚀行为的影响
    4.3 铝合金钛盐转化膜的形貌与成分分析
        4.3.1 钛盐转化膜的 SEM 表征
        4.3.2 钛盐转化膜的粗糙度表征
        4.3.3 钛盐转化膜的 FT-IR 表征
        4.3.4 钛盐转化膜的 XRD 分析
        4.3.5 钛盐转化膜的 XPS 分析
    4.4 铝合金钛盐转化膜的附着力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锆盐转化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5.1 铝合金锆盐转化膜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5.2 成膜工艺参数对铝合金锆盐转化膜电化学腐蚀性能的影响
        5.2.1 NaF 对转化膜腐蚀行为的影响
        5.2.2 鞣酸对转化膜腐蚀行为的影响
        5.2.3 MgSO_4对转化膜腐蚀行为的影响
        5.2.4 K2ZrF6对转化膜腐蚀行为的影响
        5.2.5 成膜温度对转化膜腐蚀行为的影响
        5.2.6 成膜时间对转化膜腐蚀行为的影响
        5.2.7 pH 对转化膜腐蚀行为的影响
    5.3 铝合金锆盐转化膜的形貌与成分分析
        5.3.1 锆盐转化膜的 SEM 表征
        5.3.2 锆盐转化膜的粗糙度表征
        5.3.3 锆盐转化膜的 FT-IR 表征
        5.3.4 锆盐转化膜的 XRD 分析
        5.3.5 锆盐转化膜的 XPS 分析
    5.4 铝合金锆盐转化膜的附着力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新型透明耐水砂纸浸渍处理剂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图像处理的钢纤维未净化海砂混凝土锈蚀研究[D]. 窦倩雯. 辽宁科技大学, 2021
  • [2]渗透树脂与氟保护剂对牙釉质再脱矿预防作用的比较研究[D]. 邢心坦.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基于形貌控制技术制备超疏水涂层及在油水分离中的应用[D]. 郭亦菲. 辽宁师范大学, 2019(01)
  • [4]混合陶瓷表面的不同处理对粘结强度影响的实验研究[D]. 朱嘉. 南昌大学, 2017(03)
  • [5]PTFE发泡涂层滤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杜林娜. 东华大学, 2017(02)
  • [6]纳米粒子对Cu-Sn-石墨烯复合镀层性能影响的研究[D]. 王晓慧.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10)
  • [7]砂纸擦蹭皮肤的DNA提取及检验[J]. 路志勇,王敏,宋利军,唐晖.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15(03)
  • [8]镁合金表面Al2O3纳米粒子增强阳极氧化膜成膜机制及性能研究[D]. 沟引宁. 重庆大学, 2015(01)
  • [9]电沉积二氧化硅薄膜的硅烷修饰及其在有机涂层体系中的应用[D]. 金小寒. 浙江大学, 2014(08)
  • [10]铝合金钛锆盐转化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杜文朝. 燕山大学, 2012(05)

标签:;  ;  ;  ;  ;  

一种新型透明耐水砂纸浸渍剂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