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十世纪中国婚恋文学人物谱系论(论文文献综述)
段晓琳[1](2022)在《白甜美的人物特殊性及《笑的风》的文学史意义——王蒙小说《笑的风》人物论之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白甜美在王蒙小说女性人物谱系中的特殊性王蒙的长篇小说《笑的风》是在同名中篇小说的基础上,“用了只重于大于而不是轻于小于夏季原作的力度”,增写了近五万字后所形成的“新长篇小说”,而《笑的风》中篇到长篇的蜕变契机,则在于王蒙不可抗拒的内在创作欲:“中篇小说文本它拽住了我,缠住了我,要求着与命令着我,欲罢不能,难舍难分,欲原样出单行本而不能,我必须再加一大把劲,
唐彦琪[2](2021)在《中国现代小说疯癫人物病因及意义研究(1917-1949)》文中研究表明自1918年4月鲁迅《狂人日记》发表后,“狂人”的出现便掀起了疯癫书写的热潮。郁达夫、台静农、许杰、王西彦、张爱玲等现代作家笔下频繁的出现“疯子”形象,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独特的“疯癫形象群”。在现代作家笔下,“疯癫”不再是简单的身体上的疾病,它是作家对社会现实关照的另一个窗口,隐喻着作家的情感与态度。作家借不同身份、不同疯癫病因的疯癫人物的书写,从而对整个社会现实及人的存在等问题进行反思。他们力图在新的历史语境下,找到社会的不足之处,表达对压抑人性现状的忧思,从而实现他们改良社会、改良文化的目的。本文除了引言及结语部分,将按照以下内容进行展开:第一章探究疯癫为何成为一个频繁引人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这个章节中,重点关注古往今来的疯癫写作历史,同时注意疯癫研究的相关推进情况,最后对现代小说中的疯癫人物书写情况进行总体梳理,并简单回顾现阶段学界对现代小说中的疯癫研究现状,引入本文的研究重点——疯癫病因探索。第二章至第五章,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不同作家笔下的疯癫人物病因进行归类分析,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疯癫人物的疯癫病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由于个人的身体受到不同程度的压抑与迫害而导致人物行为失常,这类疯癫人物要么在身体内部受到了性的压抑,要么在身体外部遭受了暴力威胁与打击;二是在商业文明和战争的冲击下,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严重匮乏,他们缺乏金钱,极度贫困,生活窘迫,部分人物甚至陷入极度饥饿状态,产生幻觉,由此产生有违伦理的疯言疯行;三是人的基本情感需要在现实社会中遭受重创,失去亲情、友情、或是爱情方面的寄托,这种情感的失落状态导致个体心理郁结,最终以疯癫的形式对自身或他人进行报复,寻求解脱;四是在新旧文化的冲突中,个体受到文化冲击而出现“超前”与“滞后”的言行举止,这便是一种话语错位现象,这种错位分为共时型错位和历时型错位两种,这类疯癫人物有的用一些超出常理的言行举止对现存文化秩序发起抗争,还有的以不合时代进程的传统话语进行思考而被社会所抛弃。第六章,通过对不同疯癫人物的疯癫原因分析,可以发现不论作者怎样对疯癫人物进行描述,均隐藏着作家对压抑人性的现实社会和文化传统的反思,也透露着其对当时社会的人道主义关怀:在身体和物质方面,呼唤建立人的生存基础;对个人情感的关怀以达到构建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纽带;对个人话语的关怀则是为提高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
左暖[3](2021)在《永井荷风《地狱之花》的女性成长主题》文中指出永井荷风是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中篇小说《地狱之花》是他初期创作的代表作,突出反映了明治时代女性生存和进步所面临的现实困境,通过主人公园子的经历展现了女性在社会学意义上的成长历程,是同时期少有的一部以女性成长为主题的作品。成长,是人生最重要的进程,关系到个体在生理、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全面升华,折射着社会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具有广泛和深刻的现实意义。永井荷风的《地狱之花》通过对女性成长主题的艺术再现,在强烈抨击封建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同时,流露出深切关怀女性的人文主义情怀。《地狱之花》小说以情节的架构和设置、女性成长主体人物形象的塑造,对女性成长主题进行了生动的书写。借由这一主题也表达出了作者对于一些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巧妙地将自然主义的严谨和理想主义的浪漫融为一体,既彰显了作者思考与批判的锋芒,又展现了女性主体在现实困境中成长的凄美,可谓珠联璧合,交相辉映。第一章概述永井荷风的生平与创作、《地狱之花》的基本信息、文学地位和创作风格。《地狱之花》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永井荷风初期创作的自然主义特征,被日本文学界看作是自然主义的宣言,而作品中彰显的批判精神、女性关怀等思想要素,贯穿于永井荷风创作生涯始终。第二章阐述文学成长主题的内涵、渊源及其在日本文学史上的流变。第一节剖析“成长”在生理学、心理学与社会学层面的主要特征,阐明“成长”的多维度内涵。“成长”通过其深刻的文化隐喻性和广泛的社会认同性,由个体生命的必然体验发展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由此成为文学探讨的永恒主题之一。第二节梳理文学成长主题的渊源、历史沿革与突破,探讨这一主题由“社会教化”转向“自我体悟”的总体发展趋势和规律,检验这一主题同步社会时代发展的旺盛生命力。第三节简述日本文学成长主题书写的流变,侧重论述日本文学的成长书写回避个性发展与社会主流意识之间的矛盾、注重个体精神自由的特征,为后续解读《地狱之花》的女性成长主题提供历史参照。第三章全面解读《地狱之花》的女性成长主题。第一节根据作品中“离家——考验——迷茫——顿悟——走向成熟——再认识自我与人生”的情节发展顺序和情节架构模式,完整梳理主人公园子的成长历程。同时解读作者精心营造的女性成长主题叙事内核,即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主体性确立的曲折与艰辛,以及贞操观为首的封建伦理道德对女性自我发展的束缚。第二节分析女性成长主体园子的人物形象,解读园子善于思考、善良纯真、妥协与抗争并存的三个性格特质对女性成长主题结局的导向作用。第三节深入挖掘《地狱之花》女性成长主题所传达的思想内涵,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阐述作品的现实意义和进步性。同时结合创作背景,探讨作者挑战封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反叛精神和关心女性成长的人文主义情怀的成因。
王雷[4](2020)在《权力入侵下的悲剧 ——论毕飞宇小说中的两性书写》文中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创作至今,毕飞宇一直致力于对权力进行理性的思考与执着的批判,在不断的思考与批判中,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写作园地——“王家庄”,也找到了一条通向“中国”的写作道路。他有意对关于权力的宏大叙事文学传统进行消解,褪去权力的凶残暴虐色彩,将权力的表现方式与两性日常生活进行严丝合缝地匹配,从而表现为一种细碎、神秘、深入人心的威慑力量。他以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敏锐的文学视野发现,当“人在人上”的这只“鬼”作用于两性关系时,之前平淡缓和的相处氛围会产生变化,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压迫与受迫、攀附与被攀附等等。本论文阐释了毕飞宇小说重视权力渗透两性关系书写的原因,梳理了毕飞宇小说中两性关系书写的特点,分析了毕飞宇小说权力作用于两性关系的运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探寻了作者的文学表达意图与现实书写意义。除绪论和结语之外,本论文共分为四章:绪论部分对选题意义进行了阐释,简要界定了“两性关系”和“权力”两个概念的内涵,同时结合学术界对毕飞宇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不足,肯定研究方向。第一章结合毕飞宇个体生命记忆与成长经验,创作观念以及创作实践的转变,对社会文化语境的体察以及权力、性别和文学的内在联系,对毕飞宇重视权力渗透下两性关系书写的原因进行探寻。第二章梳理毕飞宇两性书写当中权力施压的文本表现。通过多种权力交织下的女性生存面相描绘、中国传统思想与权欲结合下的鬼胎塑型以及性别主从关系的置换,来梳理毕飞宇笔下由权力统摄的两性关系书写的特点。第三章探寻权力异化两性关系的运行机制。从权力的生产、覆灭与运作,权力对爱欲的控制角度出发,深入地解析权力对两性关系的作用过程,厘清权力的运行脉络,对权力异化本质进行更加系统地认知。第四章剖露毕飞宇小说中权力异化两性关系书写的意义。以人物悲剧命运根源深掘、知识分子救赎逻辑解构、传统与现代碰撞的文化反思为切入点,正视毕飞宇两性书写的客观实在意义。结尾部分在总结毕飞宇权力渗透下的两性书写的同时,指出了其创作中的一些瑕疵,并充分肯定了毕飞宇小说权力异化两性书写的深刻意义和独特价值。
王凡[5](2020)在《香港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明清小说的电影改编是我国名着电影改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创作不仅在内地电影的发展中结出了累累硕果,也于香港电影的演变进程中产生了诸多佳作。作为在二十世纪后半叶的香港影坛占据重要地位的制片公司,邵氏兄弟有限公司曾投资拍摄了多部依据明清小说改编的影片。本论文以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文本细读、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理论阐释。学界对于明清小说电影改编的研究多关注于内地及香港二十世纪80年代后的此类创作现象,而对以邵氏此类影片为代表的二十世纪80年代前的明清小说香港电影改编的研究则关注较少,本论题的探究可较好地弥补这一研究空白。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香港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这一论题的选题意义,并从明清小说的香港电影改编和邵氏电影两个层面对这一选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同时也对邵氏电影的整体概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第一章主要论述了邵氏电影对于小说《三国演义》的改编。影片《貂蝉》将书中王允以计诛董卓的情节搬上银幕,在部分重构片中主人公的貂蝉命运轨迹时,彰显了她“公义为先”的形象,投射出主创者的女性意识与家国情怀。而影片《神通术与小霸王》在展现《三国演义》中孙策斩于吉的情节时,凸显了浓郁的武侠影像风格,并反映出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表征。两部影片虽类型、风格完全不同,但都折射出导演强烈的个人化印记,并在这一创作主体意识的影响下,彰显出对原着人物富于新意的改易与重塑。第二章主要探究了邵氏电影对于小说《水浒传》的改编。影片《阎惜姣》《潘金莲》运用戏曲化手段正面重塑了书中阎婆惜、潘金莲这类反面女性人物。而影片《武松》则在前二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彰显了潘金莲的人性化色调,并突出了武松形象的传统人伦意味。与之相比,张彻导演的“水浒”电影在武侠影像书写中彰显了梁山人物的英雄侠义形象,淡化了他们形象的阴暗面。邵氏“水浒”题材影片浓墨重彩地描摹了原着人物,折射出影片主创者对于这些经典形象的特殊诠释。第三章主要探析了邵氏电影对于小说《红楼梦》的改编。影片《红楼梦》《金玉良缘红楼梦》都以“浓缩”与“节选”相融合的改编方式重点呈现了宝黛爱情悲剧,并突出了林黛玉的形象。而影片《红楼春梦》则对《红楼梦》原着的若干情节片段进行了情色化影像诠释。邵氏“红楼”影片对于原着小说的改编既体现了香港电影改编《红楼梦》的诸多特征,又反映了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所受到的商业性规制。第四章主要论析了邵氏电影对于小说《聊斋志异》的改编。影片《倩女幽魂》强化了原着女性的艺术才情,彰显了原着男性的“家国情怀”。而影片《狐鬼嬉春》则在喜剧片的建构中对《聊斋志异》“才艺生情”模式进行了影像戏仿,并将传统劝诫意识灌注其中。邵氏“聊斋”题材影片不仅反映了影片主创者侧重对原着“才艺生情”模式的影像呈现及传统文化意识对于改编者的思想浸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聊斋》喜剧诠释的文化语境。第五章主要论述了邵氏电影对于《三侠五义》的改编。影片《七侠五义》《冲霄楼》较为生动地呈现了原着中白玉堂、展昭等侠士的形象,将与他们关涉的情节段落作为节选改编的主要对象,并有意强化了原着的悬念效果。张彻更是在《冲霄楼》中融入了他独有的武侠影像风格及对武侠精神的反思。此外,同为武侠片导演的刘家良在将《三侠五义》改编为影片《御猫三戏锦毛鼠》时,既尝试对其进行喜剧武侠片的改编,又表现出过犹不及的改编失当问题。三部影片都对原着进行了节选式改编,并注重对书中侠士形象的影像呈现,同时也在客观上以明清小说为载体,反映出邵氏武侠片的阶段性特征与演变进程。第六章主要论述了邵氏电影对于小说《西游记》《金瓶梅》《醒世恒言》的改编。邵氏《西游记》电影不仅强化了原着女性的负面色彩,还以影像画面含蓄展现了她们形象的官能性意趣。《金瓶双艳》《风流韵事》在呈现《金瓶梅》的过程中,突出了原着的道德劝诫意识,展现了原着女性的命运悲剧,艺术化呈现了原着的性内容,彰显了原着的世情色调。影片《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在将《醒世恒言》同名小说搬上银幕时,重构了原着的情节开端,强化了原着情节的戏剧性,并大量运用戏曲唱段来叙事表意,提升了影片的观赏性。第七章主要探析了邵氏电影对于明清小说人物、情节的改编方式以及电影商业性对于此艺术实践的多重影响。邵氏电影对于明清小说情节的改编主要采取了节选式、浓缩式及杂糅式这三种方式,明清小说人物在这类影片中呈现出武侠化、喜剧化、戏曲化等特征,同时也在一些人物尤其是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体现出描摹复杂人性的创作趋向。这与原着小说自身的审美特点、电影商业性、影片主创者的主体意识等因素密不可分。电影的商业属性促使邵氏导演强化明清小说题材电影的情节戏剧性,突出暴力、情色元素,并将影片加以类型化整合,但同时又令片中人物更显扁平化。这些表现既是香港电影历来注重商业价值的某种映射,也是古典名着在现代传播历程中受到商业性浸染的鲜明注脚。第八章主要探讨了张彻与李翰祥这两位邵氏着名导演的明清小说改编创作。张彻在将《水浒传》《三国演义》拍摄成武侠片的过程中,将“阳刚电影美学”融注其中,突出了原着人物除暴安良、舍生取义的精神。李翰祥则将劝时警世的意识与对原着女性的现代理性审视灌注于明清小说的改编中。二人的创作主体意识与鲜明影像风格深刻影响了他们的明清小说改编创作,明清小说题材影片亦鲜明地映射出他们的电影“作者”意识。第九章以李翰祥与高罗佩为例论述了明清小说的电影再诠释与文学再诠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二者既在复杂人性的描摹、传统文化的呈现及文化思辨意识的投射等方面体现出共通性,又在再诠释的具体对象、再诠释的媒介、再诠释中的“缩减”与“扩展”及文化增殖效应方面差异显着。艺术形象的固有差异、现代商业性及再诠释者自身因素都是产生差异的原因。对明清小说再诠释的各类方式、理念的探究有利于进一步厘清影响明清小说现代传播的各种因素,也有助于把握明清小说现代传播的内在基本规律。第十章主要从邵氏明清小说题材影片与内地同类题材影片的比较、与此后香港同类题材影片的比较及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的历史地位、意义阐述了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创作对其后此类艺术实践的影响。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与其后香港电影的此类创作既在情节改编幅度、思想主题诠释、类型片整合等方面颇为相似,又在创作主体意识的突出与淡化、严肃主题与浮夸风格的对比中折射出差异性。这与创作理念的革新、商业意识的强化、不同的改编取向密切相关。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与二十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的此类创作在原着某些主题的彰显、情节戏剧性的强化、视觉奇观的营造也同样十分相似,在原着情节改编、原着思想的诠释、类型片整合等方面则差异显着,这与电影创作语境、主创者的主体意识有着内在的关联。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对其后的此类创作实践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在明清小说电影改编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结语对香港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进行整体归纳。邵氏电影中有关明清小说的改编实践在商业电影模式与古典名着改编的融合、改编拍摄技法的探索、改编创作中文化思辨的自觉等方面都为此后的明清小说电影改编乃至所有名着的电影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丰富艺术经验。更为重要的是,邵氏电影的明清小说改编在同时期的内地、台湾此类创作相对荒疏之际,填补了当时华语电影此类创作的空白。可以说,明清小说的邵氏电影改编是明清小说影视改编史上的重要进程,也是明清小说现代传播的重要阶段。
姜晓梅[6](2020)在《江南文化与苏童、叶兆言、格非的先锋写作》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着力探讨江南文化与苏童、叶兆言、格非的先锋写作之间的关系。通常意义上我们习惯把苏童、叶兆言、格非等人的先锋写作当作80年代特殊时代语境与文学前提应运下的产物。它面对的是80年代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走向世界的共同理想,承继的是自意识流小说、寻根派、现代派等的艺术探索。它对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经验的借鉴和学习使它不自觉地打上了西方、外来的烙印。而当先锋作家们慢慢退去形式实验的热情,尤其是后期向传统回归之后,苏童、叶兆言、格非等人的江南作家身份以及他们精神深处所潜藏的江南文化基因从早期形式实验、学习西方的热忱的压抑中浮现出来。在江南文化独特的文化精神——审美享乐主义精神的催化、引导下,通过感觉这一中间桥梁,驱动着苏童、叶兆言、格非由早期不断向着临界感觉逼近的形式实验向着具有中国古典美学韵味的传统的回归。不仅如此,苏童、叶兆言、格非还在江南文化审美享乐主义精神的推动下,自身的南方意识更加自觉,文学写作中的南方元素的运用也愈发自觉且富有创造性。这些江南文化元素混合着中国古典诗学经验的创造性生发,充满江南文化韵味的既不同于以往诗意江南,又不同于现代破败江南的新江南形象在意欲重建江南新的地方志的苏童、叶兆言、格非笔下展露无遗。江南文化的审美享乐主义精神透过对感觉的极端重视,不仅使苏童、叶兆言、格非等人能够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代情境下迅速感应、学习西方,而且也无形中影响着他们的文学情感、写作策略、美学追求等,使他们能够在持续不断的创作生涯中不断创新求异,在吸收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经验技巧的同时又能对江南文化、中国文学传统进行审美的能动性创造,由此实现江南文化与苏童、叶兆言、格非的先锋写作之间的双向建构。本文试图把握江南文化的审美享乐主义精神与苏童、叶兆言、格非的先锋写作之间双向建构的过程,在文学新传统的再造以及建构的新江南形象中细致展现他们之间的双向建构关系,以此进一步丰富、完善先锋文学研究的新面向。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论文首先介绍了江南的形成及自然、经济、文教等方面的主要特征。着重展示江南在自然地理、行政区划以及经济因素等方面的形成演变过程。力图从大江南到小江南,从饭稻羹鱼到商品经济,从好勇尚武到崇文重教等的变化过程中把握一个动态发展的江南。第一章江南文化的孕育形成及其精神特质。这一章主要从江南文化的形成过程把握江南文化形成发展的脉络以及由此孕育而出的审美享乐主义精神。即从吴越文化到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从本土诗性文化特色的形成到城市、商业文化的繁荣发展,江南文化如何逐渐形成区别于注重道德伦理的北方中原文化所不同的诗性与审美特质。第二节主要介绍文学审美的自觉与唯美化的追求。着重介绍在诗性文化形成的过程中,由动荡的生存环境所孕育出处理主客体关系的诗性智慧如何催生了文学审美自觉使得文学朝着日趋唯美化风格迈进。第三节主要介绍审美享乐主义精神烛照下的文学。着重介绍江南文化中的审美享乐主义精神的形成以及这种精神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力图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观念、繁荣富庶的商品经济、士人及文化世家的推崇等方面把握审美享乐主义精神对注重感官享受的内容、精致的形式、唯美化的风格等方面的影响。第二章眷恋与逃离:审美享乐精神对苏童、格非、叶兆言的影响。这一章主要探讨江南文化的审美享乐精神对苏童、格非、叶兆言情感心理、文学主题、美学追求等方面的影响,试图从反叛精神与先锋意识、逃离与回归下的不断寻找、守望人性等角度把握江南文化深层的审美享乐主义精神这些作家文学创作中的情感取向、文学趣味、美学追求等方面的影响。第三章有韵味的文学探索:古典诗意与荒诞怪异的交融。这一章主要是从文学探索的角度,考察苏童、格非、叶兆言在江南文化深层次的影响下,快速感应西方文化思潮,怀着一种对江南文化颇为复杂的依恋与反叛之情所做出的具有异质性、先锋性的文学探索。着重介绍审美享乐主义精神注重感官享受的特质对苏童、格非、叶兆言等人的形式实验的影响。第一节向着感觉进发的形式实验。这一节主要介绍他们是如何通过打破叙述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叙事变革为感觉在文本中的畅通无阻提供保障,同时又通过对语言能指与所指之间关系的变革使打通的感觉世界能够无限逼近临界感觉。第二节变异的感觉:轻化的孤独感、荒诞感、神秘感。这一节主要是介绍扭曲变形的孤独感、荒诞感、神秘感从感觉世界的裂隙中迸发出来,成为他们显示对生存世界的独特体验、宣泄过剩的话语表达欲望时的情感偏爱。第三节传统的诱惑:抒情性与古典性的复归。这一节主要介绍在激越的形式实验与怪异的情感宣泄之后,文学传统,尤其是江南深厚的文学传统在感官享受、生存体验等方面散发出的无穷魅力如何使苏童、格非、叶兆言等人的创作由早期浓烈的西方影响印记,回归到充满江南诗意的抒情性和古典性。第四章文学新传统的再造:苏童、格非、叶兆言重建新江南的努力。这一章主要从苏童、格非、叶兆言的写作策略入手,详细分析他们在建构江南地方志的欲念的感召下,以自身的成长经验为背景,以早期的文学探索为基础,重建文学新传统的努力。苏童以先锋手法集大成的《河岸》展示了重新进入历史与现实的方式;格非则继续沉潜哲学沉思,以他的神秘主义诗学建构着他的精神世界;而叶兆言则在对传统的叛逆中展现着他对未来的希冀。第五章别样的江南:苏童、格非、叶兆言的新江南想象。这一章主要是从苏童、格非、叶兆言建构的新江南想象入手,展现他们在江南审美享乐主义精神的感召下,经过对文学新传统的探求,在传统的诗意唯美之外建构起的充满腐败堕落又暗含无限可能的新江南形象。尽管苏童、叶兆言、格非基于他们自身的文学经验所进行的探求还存在着诸多局限,然而,他们通过自身的写作却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江南文化的内涵,这也构成了他们先锋写作的重要意义。
安敏[7](2020)在《欧阳黔森小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欧阳黔森书写贵州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关注社会现实,用文艺弘扬贵州精神,讲述贵州的故事,赢得了不少读者,也受到评论界的肯定,在当代文坛具有一定影响,是当下贵州这片土地的文学代言人。本论文以欧阳黔森小说创作的主题与风格为切入点,在贵州文学传统的谱系中对其小说的三大主题,即植根黔地农村的现实与乡土经验、地方民族志与革命历史的书写、都市人的精神困境与价值迷失展开讨论,对他的写作伦理与创作技巧进行研究,进而揭示欧阳黔森小说创作主题的深刻性和创作技巧的独特,以此展示欧阳黔森小说的艺术世界。论文绪论部分,主要是对欧阳黔森生平及创作情况、欧阳黔森小说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提出自己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思路。第一章,主要论述欧阳黔森如何植根于黔地农村的现实来表达他的乡土经验。欧阳黔森的小说多半取材于黔地农村的现实生活,书写黔地的乡土经验,其背景是国家扶贫政策,体现出巨大的时代容量。具体从扶贫背景下的新人物形象塑造,互补共融的城乡关系书写,乡村转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土生态伦理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重点探讨欧阳黔森笔下的农村现实书写与以往乡土农村面貌的不同,分析其乡土经验的当代性,以及其中的新时代特色与复杂内涵。第二章,重点讨论欧阳黔森的历史民族志书写与革命历史书写的史诗特征。民族历史与现代红色文化是欧阳黔森历史创作中的两大题材,通过作家关于民族历史与革命历史的书写,剖析作家叙述历史的模式,探索其历史题材小说内涵的丰富性,揭示小说中传递的身份认同与民族意识观念,以及在民族历史与革命传奇再现的史诗性追求中体现作家对历史的当代认知。第三章,主要探讨欧阳黔森小说对都市人的精神困境与价值迷失的思考。除历史与乡土现实题材外,欧阳黔森还关注城市生活中的新变,通过小说聚焦城市人置身现代物化环境中的精神苦闷,关注当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状态,探察人们的精神情感状态与矛盾的心理世界,揭示都市人在理想主义消退后的精神困惑与价值无根状态,思考当代都市生活新变中的精神与价值重建问题。第四章,主要讨论欧阳黔森小说的写作伦理与创作技巧。重点从欧阳黔森的民间写作立场和写作姿态考察他的写作行为,探寻他为当下写作提供的伦理意义。欧阳黔森的小说文本充满丰富的风景象征与博物叙事,通过小说叙事来拓展时空的创作技巧,这是欧阳黔森小说独特的魅力所在。
梁羽华[8](2019)在《张翎小说的“宽恕”意识及其书写》文中研究说明因宗教信仰的影响,张翎的“宽恕”意识书写的文学表现,既向主流靠拢,又有着独特的宗教维度。本文主要以张翎的《邮购新娘》、《望月》、《阵痛》、《余震》和《劳燕》等小说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小说作品中的“宽恕”意识书写内涵,梳理其“宽恕”意识书写在不同时期的书写特征。本文选择“宽恕”意识作为切口,力求细致深入地剖析文本,参考相关学者对其他作家进行的相关文学研究,以创作时间为脉络,研究张翎小说中的“宽恕”意识书写。本文注重从心理学、文化学、宗教学等学科角度出发研究文本,并注重文本中“宽恕”意识的发展变化及其在小说中的展现方式、特点及效果等。本文认为,张翎在创作《望月》和《邮购新娘》的时期以婚恋和亲情为主题,该时期的创作视域略有局限,所揭示的心灵创伤和“罪”基本停留在个体的自我层面,在描述人物选择“宽恕”时也缺少内心剖析,纵深不足,无法极致地勾勒出人物在选择“宽恕”时内心的跌宕起伏,没有充分展现出“宽恕”的艰难与珍贵。在创作《阵痛》和《余震》时期,张翎的目光变得深远,逐渐将关注点投到女性生存、灾难、心理疾病等领域,在故事主题的设置上日渐丰富,战场、暴动现场、灾难区、心理科室等成为了人生百态的展示台。故事主题的丰富,体现出张翎的创作思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与《望月》和《邮购新娘》的创作时期相比,其思想底蕴有了更深厚的积淀。《余震》的主人公王小灯通过“宽恕”,终于艰难地从仇恨的深渊中爬出,其内心的阴暗和挣扎在张翎的笔下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劳燕》这部近作中,所叙写的故事以一个处在极端历史时代的中国女子为线索而展开。张翎突破性地将无数重担同时放在一个弱小的女子姚归燕肩膀上,由多个叙事者组成多面体的不同面,共同展示了一个鲜活而复杂的人物——“劳燕”。在这部作品中,经历了被强暴、被抛弃、被侮辱的姚归燕,以全然的“宽恕”救赎了自己和他人。在这个时期中,“宽恕”是人物血液般的存在,是人物灵魂核心所在。在《劳燕》中,张翎实现了“宽恕”意识书写的立体化和高度艺术化,展现了其高超的艺术水平。
赵仕蕾[9](2019)在《论柳青的“新世界”想象》文中研究说明在20世纪中国的“想象共同体”中,现代国家想象与现代化实践彼此同构,但90年代以来,文学中“乌托邦”的失落造成了理想书写的当下困境。柳青作为从五四走来,亲历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代共和国作家”,他在多种思想资源的影响与指导下,进行着“新世界”的想象与创作。本文运甩“论从史出”的方法,从柳青的小说文本、文艺评论、思想札记及社会史料等方面探入,刀图将作家放置在文学、现实、历史三维的场域下进行分析,梳理出柳青“新世界”想象的生成、演变之脉络。文章由绪论、结语与四个章节构成。绪论交代选题的背景与意义,梳理柳青研究的历史脉络。第一章分析“新世界”想象的内部生成,即柳青在三重思想资源的影响下完成着目身人格与世界观的塑造,在“三个学校”理论的指引下确立了创作原则;第二章以《种谷记》等小说为例,论述“新盎界”想象的最初实践及作者的反思、改良过程,概括柳青早期作品甲“新人”的特征与理想玍活图式的雏形。第三章分析《创业史》中“新世界”想象的发展,三要表现为民间、革命与启蒙三重思想资源的调和,柳青将“劳动”作为连接新旧世界的通道,从而塑造了成熟的社会主义新人,描绘出物质与精神层面进一步发展的合作化生活图式,到达其““新世界”想象”的探索高峰。第四章对柳青“新世界”想象的未完成性进行当下的审视。第一部分以柳青对改霞的矛盾性评价及新时期合作化想象的失落,呈现出作家的现实困境;此外,通过《创业史》的文本修改与柳青的晚年思考,表现出作家言身的思想困境,在内外因作用下导致了柳青书写的断裂。第二部分以柳青的争鸣史切入,上升至合作化小说现代性与悲剧性的思考。结语部分以新世纪的两部长篇小说为例,讨论当下文学中“新人”的塑造与理想书写的问题,并对柳青及其“新世界”书写进行了总体性的评价。太文旨在拉开一定距离的今天,平心静气地讨论文学与政治、创作与批评、现实与理想的关系,努力为我们当下文学中的理想主义书写开拓新的思路。
赵越[10](2018)在《台湾作家蒋晓云小说创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世纪70年代,台湾女作家蒋晓云凭借独具特色的男女婚恋书写,三度荣获“联合报小说奖”,倍受夏志清、朱西宁等老辈学者推崇,却在最富盛名时选择停笔,旅美积淀;2011年,她凭借长篇小说《桃花井》复归文坛,以民国叙事再次掀起一股热潮。蒋晓云虽算不得是持续写作的作家,却始终以一颗丰盈热忱的心和一双善于洞察人世的慧眼体察、观摩着世相百态,并凭借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将读者带入到哀而不伤的叙事之中。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人物形象、主题意旨、艺术特质三个方面入手,并与以往大陆女性作家的创作进行对比,试图对蒋晓云的小说作以系统梳理与分析,完善蒋晓云小说的研究工作。第一章主要分析蒋晓云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类人物形象。通过宜室宜家、回归传统的知识女性,身处困境、心怀故土的外省流民,执着生计、朴质善良的底层平民各自不同的生存境遇与人生轨迹,探寻作家独特的个体生命关怀。第二章主要研究蒋晓云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写作题材的不同侧重。基于作家少年时着眼婚恋、青年时关注移民、中年后展现历史的创作轨迹,洞察其对婚恋实质的把握、移民问题的思考和对百年历史的想象。第三章主要从蒋晓云小说的行文结构、表达方式、叙事语调入手,探究其独特的审美艺术体验。环环相扣的套曲结构、张力喷薄的讽刺技法、饱含温情的叙事语调,这些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质,使得小说的叙述丰沛而饱满,自然随性且不失温情。第四章主要将蒋晓云的创作与大陆女作家作以对照,挖掘其中相近的叙述能指。从女性文学创作的连贯性入手,更好地体察蒋晓云小说创作的情感价值取向,以此完成由个性到共性的回归与溯源。
二、二十世纪中国婚恋文学人物谱系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十世纪中国婚恋文学人物谱系论(论文提纲范文)
(1)白甜美的人物特殊性及《笑的风》的文学史意义——王蒙小说《笑的风》人物论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一、白甜美在王蒙小说女性人物谱系中的特殊性 |
二、白甜美的“原罪”与傅白之间的“世纪”差别 |
三、白甜美的“身份”与傅白之间的“城乡”差别 |
(2)中国现代小说疯癫人物病因及意义研究(191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疯癫何以是个问题 |
1.1 疯癫书写历史 |
1.2 疯癫研究历史 |
1.3 现代小说疯癫书写情况 |
1.4 现代小说疯癫研究现状 |
2 身体受虐型病因 |
2.1 性压抑 |
2.2 暴力打击 |
3 物质匮乏型病因 |
3.1 极端贫困 |
3.2 食物短缺 |
4 情感失落型病因 |
4.1 亲情丧失 |
4.2 爱情缺席 |
4.3 七情失常 |
5 话语错位型病因 |
5.1 共时型错位 |
5.2 历时型错位 |
6 疯癫病因与现代作家的人性关怀 |
6.1 身体、物质关怀:建立存在之基础 |
6.2 情感关怀:构建连接之纽带 |
6.3 话语关怀:提升生命之价值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永井荷风《地狱之花》的女性成长主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文献综述 |
研究思路与研究意义 |
第一章 永井荷风的文学创作与《地狱之花》 |
第一节 永井荷风的文学创作 |
第二节 《地狱之花》与荷风文学 |
第二章 文学中的成长主题 |
第一节 “成长”释义 |
第二节 文学成长主题溯源 |
第三节 日本文学成长主题流变 |
第三章 《地狱之花》中的女性成长主题 |
第一节 情节结构与女性成长主题 |
一、“离家”:成长的内外诱因 |
二、“考验”与“迷茫”:主体性确立的曲折与反复 |
三、从 “顿悟”到“再认识自我与人生”:价值观的崩塌与再构筑 |
第二节 人物形象与女性成长主题 |
一、善于思考的知识女性 |
二、善良天真的处世态度 |
三、妥协与抗争并存的双重性格特证 |
第三节 《地狱之花》女性成长主题的思想内涵 |
一、挑战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反叛精神 |
二、对现实女性的人文关怀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4)权力入侵下的悲剧 ——论毕飞宇小说中的两性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权力渗透两性关系书写的原因 |
第一节 :对权力的关注以及创作兴奋 |
一、成长记忆的灌注 |
二、创作观念与实践的转变 |
第二节 :因性而别的社会文化语境 |
一、社会化的性别 |
二、男性统治 |
第三节 :性别、权力对文学的影响 |
一、性别书写与文学 |
二、权力书写与文学 |
第二章 :权力统摄下两性关系书写的特点 |
第一节 :多种权力交织下的女性基本面相 |
一、经济权力下的生存困境 |
二、家长权力下的婚恋悲剧 |
三、对“人在人上”的政治权力攀附 |
第二节 :中国传统思想与膨胀权欲交合下的鬼胎 |
一、封建宗法的规训 |
二、权欲与封建思想结合下的“怪”相 |
第三节 :传统性别主从关系模式的撼动 |
一、男主女从模式书写 |
二、男性绝对统治的终结 |
第三章 :权力异化两性关系的运行机制 |
第一节 :权力的生产与覆灭 |
一、认同与暴力的双重构序 |
二、腐败与反扑的内外倾覆 |
第二节 :权力的实施 |
一、监视与裁决的隐秘支配 |
二、检查与示众的同向震怖 |
第三节 :权力对爱欲的控制 |
一、爱欲与文明的对立 |
二、权力与性的重合 |
第四章 :权力异化两性关系书写的意义 |
第一节 :深掘人物悲剧命运根源 |
一、隐于无事悲剧下的权力失语 |
二、生于文化劣根下的“身上鬼” |
第二节 :对伤痕文学中知识分子救赎逻辑的解构 |
一、“公子落难”叙事模式的质疑 |
二、“美好家园”的改写 |
第三节 :中国传统与现代碰撞的自觉文化反思 |
一、尚未成功的国民性改造 |
二、权力伦理想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5)香港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该论题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意义 |
四、邵氏电影及其文学改编创作述略 |
第一章 邵氏电影中的《三国演义》改编 |
第一节 影片《貂蝉》对《三国演义》的影像改编 |
一、貂蝉“公义为先”形象的影像彰显 |
二、貂蝉命运轨迹的影像重绘 |
第二节 影片《神通术与小霸王》对《三国演义》的后现代武侠重写 |
一、道、侠互融理念下的人物重塑 |
二、法术描写的渲染与夸张 |
三、“三国”影像的后现代书写 |
第二章 邵氏电影中的《水浒传》改编 |
第一节 影片《阎惜姣》《潘金莲》对《水浒传》女性的重塑 |
一、原着反面女性的正面重塑 |
二、人物塑造中的戏曲手段运用 |
第二节 《水浒传》《荡寇志》等影片对水浒英雄的彰显 |
一、男性重塑中的侠义精神彰显 |
二、梁山人物阴暗面的影像淡化 |
三、原着反面人物负面色彩的强化 |
第三节 影片《武松》对《水浒传》的影像改编 |
一、传统人伦视野下的武松形象重塑 |
二、潘金莲形象的人性化塑造 |
三、影像手法的匠心运用 |
第三章 邵氏电影中的《红楼梦》改编 |
第一节 影片《红楼梦》与《金玉良缘红楼梦》的影像改编实践 |
一、情节改编的创新性尝试 |
二、宝黛爱情与林黛玉形象的着意彰显 |
三、黄梅调唱段审美功效的发挥 |
第二节 影片《红楼春梦》对《红楼梦》的异色化改编 |
一、情色强化中的原着精神旁置 |
二、人物形象由复杂到扁平的易变 |
三、“红楼”影像化的后现代文化表征 |
四、电影商业性主导下的异色改编 |
第四章 邵氏电影中的《聊斋志异》改编 |
第一节 影片《倩女幽魂》对《聊斋志异》的影像改编 |
一、女性才情的融注与强化 |
二、男性“家国情怀”的影像呈现 |
第二节 影片《狐鬼嬉春》对《聊斋志异》的喜剧影像诠释 |
一、原着中“才艺生情”模式的诙谐性戏仿 |
二、诙谐讽刺中的劝诫功用 |
三、《聊斋》喜剧影像诠释的文化语境 |
第五章 邵氏电影中的《三侠五义》改编 |
第一节 影片《七侠五义》的影像改编实践 |
一、原着情节的“逐层微缩” |
二、情节悬念的影像强化 |
三、原着人物呈现的不足 |
第二节 影片《冲霄楼》对《三侠五义》的改编 |
一、悬念手法的巧妙运用 |
二、原着诙谐色彩的影像呈现 |
三、导演创作意识的鲜明折射 |
第三节 影片《御猫三戏锦毛鼠》的喜剧改编实践 |
一、原着情节的非常规改编 |
二、喜剧诠释中的改编失当 |
第六章 邵氏电影中的《西游记》《金瓶梅》等小说的改编 |
第一节 邵氏《西游记》电影对原着女性的影像呈现 |
一、原着女性反面色彩的影像强化 |
二、女性形象官能意味的含蓄性投射 |
第二节 影片《金瓶双艳》《风流韵事》对《金瓶梅》的改编 |
一、原着女性形象的影像塑造 |
二、原着劝诫意识的影像彰显 |
三、原着性爱情节的艺术化呈现 |
四、原着世情色调的影像渲染 |
第三节 影片《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对原着的情节改编 |
一、原着情节的生发与改易 |
二、原着情节戏剧性的影像强化 |
三、黄梅调唱段叙事功能的发挥 |
第七章 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的总体特征与商业性对其的影响 |
第一节 邵氏电影对明清小说的情节改编 |
一、原着情节改编的类型区辨 |
二、改编方式择取的内在因由 |
第二节 邵氏电影对明清小说人物的艺术重塑 |
一、类型片整合中的原着人物塑造 |
二、原着女性形象的独特观照 |
三、原着人物重塑的多重原因 |
第三节 电影商业性对邵氏电影改编明清小说的影响 |
一、电影商业性对原着情节改编的影响 |
二、原着改编的类型电影整合 |
三、商业运作中的原着人物扁平化 |
第八章 邵氏着名导演的明清小说改编观念 |
第一节 张彻对明清小说的武侠影像书写 |
一、明清小说的武侠式呈现 |
二、原着情节易变中的人物重塑 |
三、改编创作中的电影“作者”书写 |
第二节 李翰祥的明清小说改编观念 |
一、改编创作中思想性与商业性的平衡 |
二、原着女性形象的彰显与审视 |
三、改编创作中的影像语言运用 |
第九章 明清小说电影与文学再诠释之比较——以李翰祥与高罗佩的创作为例 |
第一节 李翰祥与高罗佩对明清小说再诠释的相似性 |
一、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彰显 |
二、真实复杂人性的细腻描摹 |
三、传统文化的丰富呈现 |
四、文化思辨意识的投射 |
第二节 李翰祥与高罗佩对明清小说再诠释的差异性 |
一、再诠释具体对象的差异 |
二、再诠释媒介、手段的差异 |
三、再诠释创作中“缩减”与“扩展”的差异 |
四、文化增殖方面的差异 |
五、再诠释差异产生的多重原因 |
第十章 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的影响 |
第一节 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与其后香港电影此类创作的比较 |
一、影像改编的相似之处 |
二、影像诠释的不同之处 |
三、改编差异性产生的原因 |
第二节 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与内地电影此类创作的比较 |
一、影像改编的相似之处 |
二、影像诠释的内在差异 |
三、改编差异性产生的原因 |
第三节 邵氏电影明清小说改编的历史地位与意义 |
一、商业电影模式与明清小说改编的融合 |
二、改编拍摄技法的积极探索 |
三、改编创作中的文化思辨意识 |
四、邵氏明清小说题材电影的历史地位 |
结语 |
附录 香港邵氏明清小说题材电影一览表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江南文化与苏童、叶兆言、格非的先锋写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三、研究目标及思路 |
第一章 江南文化的孕育及其精神特质 |
第一节 江南文化的孕育形成 |
第二节 审美的自觉与唯美化追求 |
第三节 审美享乐主义精神烛照下的文学 |
第二章 眷恋与逃离、叛逆:审美享乐主义精神影响下的文学情感 |
第一节 反叛精神与先锋意识 |
第二节 逃离与回归下的不断寻找 |
第三节 守望人性 |
第三章 有韵味的文学探求:古典诗意与荒诞怪异的交融 |
第一节 向着感觉敞开的形式实验 |
第二节 变异的感觉:戏谑化的孤独感、荒诞感、神秘感 |
第三节 传统的诱惑:抒情性与古典性的复归 |
第四章 文学新传统的创造:苏童、格非、叶兆言重建新江南的努力 |
第一节 苏童小说的写作策略:重新进入历史与现实的方式 |
第二节 格非的写作策略:对存在神秘性的窥测 |
第三节 互文与解构:叶兆言的传统的叛逆性书写 |
第五章 别样的江南:苏童、格非、叶兆言的新江南想象 |
第一节 苏童:堕落与救赎的另类市井南方 |
第二节 格非:幻觉·记忆·救赎——精神江南的地形图展示 |
第三节 叶兆言:经验与超越:叶兆言的细小江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7)欧阳黔森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欧阳黔森生平及其创作概况 |
二、相关研究述评 |
(一)对欧阳黔森小说的个案研究 |
(二)对欧阳黔森小说的整体研究 |
三、选题思路与研究意义 |
第一章 植根黔地农村现实的乡土经验 |
一、扶贫背景下的农村新人塑造 |
二、互补共融的城乡关系与乡村社会转型 |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土生态伦理 |
小结 |
第二章 地方民族志与现代革命历史的书写 |
一、多重矛盾中的身份认同与民族意识 |
二、理性视角下对革命的传奇再现 |
三、小说的“史诗性”追求 |
小结 |
第三章 都市人的精神困境与价值迷失 |
一、物化的欲望与道德失范 |
二、迟疑与困惑的都市婚恋情感 |
三、理想失落下的精神家园重建 |
小结 |
第四章 欧阳黔森的写作伦理与创作技巧 |
一、从“民间”的写作立场出发 |
二、小说中的风景象征与博物叙事 |
三、小说叙事的时空拓展实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张翎小说的“宽恕”意识及其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二节 研究的提出与意义 |
第三节 “宽恕”的含义及其寓意 |
第一章 《望月》、《邮购新娘》与“宽恕”、“释然” |
第一节 “宽恕”、“释然”与人物形象 |
第二节 “宽恕”、“释然”与《望月》、《邮购新娘》的主题 |
第三节 “宽恕”、“释然”及其书写艺术 |
第二章 《阵痛》、《余震》与“宽恕”、“心灵治愈” |
第一节 “宽恕”、“心灵治愈”与人物形象 |
第二节 “宽恕”与“心灵治愈”与《阵痛》、《余震》的主题 |
第三节 “宽恕”与“心灵治愈”及其书写艺术 |
第三章 《劳燕》与“宽恕”、“悲悯” |
第一节 “宽恕”、“悲悯”与人物形象 |
第二节 “宽恕”、“悲悯”与《劳燕》的主题 |
第三节 “宽恕”与“悲悯”及其书写艺术 |
第四章 张翎小说的“宽恕”意识与书写变化 |
第一节 张翎小说的“宽恕”意识变化 |
第二节 张翎小说的“宽恕”意识书写的艺术变化及其意义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论柳青的“新世界”想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2. 柳青研究70年述评 |
第一章 “新世界”想象的内部生成与创作原则 |
1. “新世界”想象的思想来源 |
2. “三个学校”的创作原则 |
第二章 “新世界”想象的早期实践 |
1. 具有新品格的人物出观 |
2. 理想生活图式的初步呈现 |
第三章“新世界”想象的探索高峰 |
1. 新人形象的成熟 |
2. 《创业史》宇理想生活图式的发展 |
第四章 未完成的“新世界”想象 |
1. “新世界”想象的现实困境 |
2. 作家的个人困境 |
3. “新世界”想象的当下审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0)台湾作家蒋晓云小说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基于个体关怀的人物形象抒写 (一)回归传统、宜室宜家的知识女性 (二)身处困境、心怀故土的外省流民 (三)执着生计、朴质善良的底层平民 二、承接人生经验的多重主题意旨 (一)回归传统、宜室宜家的知识女性 (二)台美两地间的移民问题反思 (三)岁月沉淀中的百年历史叙事 三、彰显个人特色的审美艺术体验 (一)环环相扣的套曲结构 (二)张力喷薄的讽刺技法 (三)饱含温情的叙事语调 四、两岸女性作家的相近叙述能指 (一)对女性命运的深入探讨 (二)对社会变迁的细微洞察 (三)对地域文化的强烈体认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
四、二十世纪中国婚恋文学人物谱系论(论文参考文献)
- [1]白甜美的人物特殊性及《笑的风》的文学史意义——王蒙小说《笑的风》人物论之一[J]. 段晓琳. 小说评论, 2022(02)
- [2]中国现代小说疯癫人物病因及意义研究(1917-1949)[D]. 唐彦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永井荷风《地狱之花》的女性成长主题[D]. 左暖.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权力入侵下的悲剧 ——论毕飞宇小说中的两性书写[D]. 王雷.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5]香港邵氏电影中的明清小说改编研究[D]. 王凡.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6]江南文化与苏童、叶兆言、格非的先锋写作[D]. 姜晓梅.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7]欧阳黔森小说研究[D]. 安敏. 西南大学, 2020(01)
- [8]张翎小说的“宽恕”意识及其书写[D]. 梁羽华. 暨南大学, 2019(04)
- [9]论柳青的“新世界”想象[D]. 赵仕蕾. 浙江大学, 2019(01)
- [10]台湾作家蒋晓云小说创作研究[D]. 赵越. 辽宁师范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