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市医学发展基金重点研究项目《肝纤维化非创伤性检测指标及有效干预措施的研究》的组织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黄圣楷[1](2021)在《血清胆碱酯酶、前白蛋白及乙肝核心抗体在HBV相关肝纤维化中的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谢寿珍[2](2021)在《Fibor-Touch评估减重对青海地区CHB和NAFLD肝纤维化逆转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借助肝脏瞬时弹性检测无创诊断肝纤维化及肝脏脂肪变程度的特点,评价有效的体质量干预对青海地区CHB和NAFLD患者肝纤维化及脂肪变进程的减缓作用,以此来指导此类患者通过降低体质量来延缓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降低患者发生严重后果的机率并改善预后。方法:收集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共160例,A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52例、B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例58例,C组(慢性乙肝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例50例。记录干预前患者的肝硬度值LSM,脂肪衰减系数值CAP,肝功能及血脂指标等一般资料,由青海省人民医院营养科及课题组成员对三组病例开展为期6个月的体质量干预性指导,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减重方案,干预结束后复测上述各项指标,明确有效的体质量干预(BMI下降≥2 kg/m2)是否能减缓三组病例的肝纤维化及肝脏脂肪变程度,以及对肝功能、血脂指标的影响。结果:1、A、B、C三组病例经过6个月的体质量干预性后,干预有效组(BMI下降≥2 kg/m2)的脂肪衰减系数CAP较干预无效组(BMI下降<2 kg/m2)均有所下降(t=3.088,P=0.003;t=2.729,P=0.08;t=2.502,P=0.01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B组病例经过6个月的体质量干预后,干预有效组的肝纤维化指标LSM较干预无效组有所下降(t=3.180,P=0.002)(P<0.05),同时B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ALT较干预前有所改善(t=3.532,P=0.001)(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A、B、C三组病例经过6个月的体质量干预性后,干预有效组的血脂指标较干预无效组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尤其TG、LDL-D的改善较为明显,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基于Fibor-Touch检测技术证实了通过有效的减重干预能有效缓解单纯NAFLD患者以及NAFLD合并CHB患者肝脏脂肪变的程度,尤其是对没有合并CHB的NAFLD患者效果更为显着,在此基础上还能控制肝纤维化进一步发展,同时能改善肝功能指标ALT。另外还能改善这三类患者的血脂指标,尤其TG、LDL-D的改善较为明显。
思广慧[3](2020)在《甘肃省武威市HBV感染人群的基本特征及其疾病进展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疾病。HBV感染是发生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我国是乙肝大国,为HBV中高流行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5.49%,每年约有26.3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硬化、肝癌等乙肝相关并发症,所以HBV感染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而我国甘肃省武威市又是乙肝高发区,HBsAg阳性率为6.51%。该地区乙肝发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本研究拟通过以武威市肿瘤医院肝胆中心院区作为研究现场,对武威市一区三县的3043例HBV感染者进行问卷调查和乙肝相关实验室检测,摸清该地区HBV感染人群的基本特征,通过分析HBV感染人群的HBV DNA复制和肝纤维化的影响因素,探讨影响HBV感染人群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为该地区HBV的有效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现况研究的方法,于2018年8月-2019年10月,通过多种途径在武威市凉州区、古浪县、民勤县以及天祝藏族自治县(一区三县)进行全民宣传,在甘肃省武威市肿瘤医院肝胆中心院区对武威市HBV感染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及乙肝相关实验室检测(包括乙肝三系统、肝功七项、HBV DNA、腹部彩超和FibroScan)。通过课题组自主研发的Equry在线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Graphpad Prism软件作图。所有资料均采用构成比或率进行统计描述,血清学模式与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关联性分析采用χ2检验;分析HBV DNA复制的影响因素中,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χ2分割法进行两两比较),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肝纤维化的影响因素中,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χ2分割法进行两两比较),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武威市HBV感染人群的基本特征:(1)本次研究共纳入3043例HBV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HBV感染者男:女=1.42:1,平均年龄为44.75±12.7岁,主要集中在4059岁年龄段(55.2%);职业以农民为主(50.3%)。(2)未进行疫苗接种(69.7%)的HBV感染者构成比高于接种过乙肝疫苗的HBV感染者;具有乙肝家族史(51.0%)的HBV感染者构成比高于无乙肝家族史的HBV感染者。(3)武威市HBV感染人群中,HBV-M表达模式主要分为9类。主要流行的模式为:模式1(HBsAg、HBeAb、HBcAb三项指标阳性,俗称“小三阳”)1490例(49.0%)、模式2(HBsAg、HBcAb两项指标阳性)764例(25.1%)、模式3(HBsAg、HBeAg、HBcAb三项指标阳性,俗称“大三阳”)463例(15.2%)。(4)HBV DNA、ALT、AST、DBIL、γ-GT、LSM值、CAP值以及腹部彩超结果均与“小三阳”模式、“HBsAg、抗-HBc阳性”模式、“大三阳”模式之间存在关联性,P<0.05。2.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影响HBV DNA复制的因素:女性(OR=1.41,95%CI:1.17-1.69)、ALT阳性(OR=1.60,95%CI:1.32-1.95)、HBeAg阳性(OR=4.40,95%CI:3.42-5.66)、抗病毒治疗(OR=0.32,95%CI:0.27-0.38)。3.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影响HBV感染人群肝纤维化因素:男性(OR=2.23,95%CI:1.69-2.94)、30年龄组(OR=1.75,95%CI:1.02-3.02)、40年龄组(OR=2.49,95%CI:1.48-4.19)、50年龄组(OR=3.51,95%CI:2.09-5.91)、民勤县乙肝人群(OR=1.89,95%CI:1.27-2.80)、乙肝家族史(OR=1.51,95%CI:1.14-1.99)、抗病毒治疗(OR=0.40,95%CI:0.31-0.52)。结论1.武威市HBV感染人群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年龄集中在4059岁年龄段,农民感染人数最多。2.武威地区乙肝人群主要流行的血清学模式为“小三阳”、“HBsAg、抗-HBc阳性”、“大三阳”。3.女性、ALT阳性状态、HBeAg阳性状态、无抗病毒治疗史均会使HBV感染人群的HBV DNA病毒复制的风险增高。4.男性、年龄越大、具有乙肝家族史、无抗病毒治疗史的人群会使HBV感染人群发生肝纤维化的风险增高。
董灿[4](2020)在《芪珠方治疗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指出(一)芪珠方治疗肥胖型NAFLD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芪珠方”对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脏脂肪受控衰减参数、肝脏酶学、人体学指标、糖脂代谢、胰岛素敏感性指标和中医症状疗效的影响。方法将肥胖型NAFL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脱落4例)和观察组38例(脱落7例)。对照组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易善复),一日三次,疗程12周;观察组予“芪珠方”颗粒剂,每日一剂,疗程12周;两组均进行生活方式控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脏脂肪衰减参数(CAP)、肝脏硬度(LSM)、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移酶(AST)、γ-谷氨酰胺转移酶(GG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体质量(BW)、体重指数(BMI)、体脂(FP)、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指标变化以及单项中医症状疗效。结果①肝脏FibroTouch检测和肝脏酶学检测:两组治疗后肝脏CAP、LSM以及ALT、AST、GGT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P<0.01);观察组治疗后ALT、AST、GGT低于对照组(P<0.05)。②人体学指标:两组治疗后BW、BMI、FP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P<0.01)。③糖脂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指标:两组治疗后TC、TG、FINS、HOMA-IR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治疗后LDL-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HDL-C较治疗前升高(P<0.05,P<0.01);观察组治疗后TC低于对照组(P<0.05)。④单项中医症状疗效:两组治疗后单项中医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0.05,P<0.01),观察组治疗后周身困重、大便粘腻、口干口苦、倦怠乏力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其中观察组在降低ALT、AST、GGT、LDL-C以及TC方面更具有优势;同时在中医症状方面观察组能够明显改善周身困重、大便粘腻、口干口苦、倦怠乏力等症状。(二)芪珠方对高脂饮食模型NAFLD小鼠的实验研究目的观察芪珠方干预高脂饮食模型NAFLD小鼠疗效,探讨芪珠方改善高脂饮食模型NAFLD小鼠肝脏炎症和脂代谢的作用机制。方法1、将C57 BL/6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观察组、中药对照组和西药对照组,分别以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12周建立NAFLD小鼠模型,观察组给予芪珠方,中药对照组给予荷丹胶囊,西药对照组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干预给药4周,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相同体积双蒸水4周。观察不同组别小鼠的一般情况、肝脏形态、肝组织HE染色、脏器系数、肝功能和脂代谢情况。2、将C57 BL/6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芪珠方组,分别以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12周建立NAFLD小鼠模型,芪珠方组给药4周,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相同体积双蒸水4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测肝脏Toll样受体4(TLR4)、白细胞介素6(IL-6)和法尼醇X受体/小异二聚体伴侣(FXR/SHR),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的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测肝脏TLR4、骨髓细胞分化基因88(MyD88)、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和p-p65蛋白表达。结果1、①体重和脏器系数比较:与空白组比较,干预后各组小鼠体重、肝脏湿重、脾脏湿重均明显升高(P<0.05,P<0.01);观察组小鼠体重与对照组比较显着下降(P<0.01),观察组小鼠肝湿重、肝系数、脾湿重、脾系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观察组肝湿重和肝脏系数有下降趋势。②病理形态观察:和模型组相比,不同药物干预组可以改善肝脏脂肪沉积,其中观察组改善显着。③肝功能和尿酸:不同药物干预组肝功能和尿酸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改善(P<0.05,P<0.01),观察组ALT、AST、UC与对照组比较显着下降(P<0.05,P<0.01)。④脂代谢指标:不同药物干预组在脂代谢方面与模型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观察组HDL-C、LDL-C、TC、TG与模型组比较显着下降(P<0.05,P<0.01);观察组TG与中药对照组比较显着下降,观察组LDL-C、TC、TG与西药对照组比较显着下降(P<0.05,P<0.01)。2、①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芪珠方组小鼠肝脏FXR、SHR、SREBP-1、TLR4、IL-6mRNA表达明显升高。芪珠方干预组小鼠肝脏TLR4、IL-6、SREBP-1mRNA表达较模型组下降,FXR、SHRmRNA表达较模型组升高(P<0.05,P<0.01)。②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芪珠方组小鼠肝脏TLR4、MyD88、p-p6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芪珠方干预组小鼠肝脏TLR4、MyD88、p-p65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1)。结论芪珠方可以显着改善高脂饮食模型NAFLD小鼠体重、肝功能、脂代谢和尿酸水平,疗效优于荷丹胶囊和多烯磷脂酰胆碱;芪珠方改善肝脏炎症和脂代谢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脂代谢相关信号FXR/SHR、SREBP-1,以及抑制NF-κB为介导的肝脏炎性通路来实现肝脏保护作用的。
曾志刚[5](2019)在《IGF-1和MGF干预对巨噬细胞剔除所致骨骼肌再生受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骨骼肌损伤是运动医学中最常见的损伤之一。我们之前的研究发现,巨噬细胞剔除导致挫伤骨骼肌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机械生长因子(MGF)的下调和肌肉再生受损。据此我们假设,注射IGF-1或MGF可能至少部分地改善巨噬细胞剔除导致的肌肉修复受损。因此,我们探讨了注射IGF-1或MGF是否在改善受损肌肉的修复中起重要作用。方法:在C57BL/6小鼠的腓肠肌中建立了IGF-1或MGF注射的肌肉挫伤和巨噬细胞剔除的动物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1)挫伤与安慰剂处理组(C组),(2)挫伤与巨噬细胞剔除处理组(CD组),(3)挫伤、巨噬细胞剔除与IGF-1处理组(CDI组),(4)挫伤、巨噬细胞剔除与MGF处理组(CDM组)。在C、CD、CDI和CDM组中,除第0天(非挫伤小鼠)外,每组小鼠均产生腓肠肌双侧挫伤,并分别在挫伤前(Con)和挫伤后第1、3、7、14天取样。在巨噬细胞剔除和IGF-1或MGF注射后对挫伤的肌肉进行综合的组织形态学和遗传学分析,在挫伤骨骼肌中检测骨骼肌再生(HE染色)、纤维化(masson染色)、巨噬细胞及其亚群表面标志物、炎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肌源性调节因子(MRFs)、血管生成调节因子、氧化应激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表达(实时定量PCR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1含氯膦酸盐的脂质体对受损骨骼肌巨噬细胞标志物的影响。与单纯肌肉挫伤后相比,巨噬细胞剔除后的巨噬细胞总数(F4/80)明显受到抑制(ρ<0.01)。这些结果表明巨噬细胞有效剔除了。2注射IGF-1未改善挫伤肌肉中巨噬细胞剔除所致的再生肌纤维减少和纤维化加重。巨噬细胞剔除后损伤14天的挫伤肌肉中再生肌纤维的总数目、总面积和总直径比单纯肌肉挫伤后的再生肌纤维显着减少(ρ<0.05),注射IGF-1后受损的肌肉再生没有改善(ρ>0.05)。再者,巨噬细胞剔除引起肌肉挫伤后纤维化明显增加(ρ<0.05),而增加的纤维化没有通过IGF-1注射得以改善(ρ>0.05)。3注射IGF-1未能促进巨噬细胞剔除后巨噬细胞之间的协调,从而未改善挫伤肌肉的再生和修复。通过注射IGF-1,挫伤后的细胞免疫反应得到了改善,巨噬细胞总数(F4/80)、促炎巨噬细胞(CD68)、抗炎巨噬细胞(CD163和CD206)有一定程度的显着增加(ρ<0.05)。在修复后期,注射IGF-1后的巨噬细胞总数(F4/80)高于单纯肌肉挫伤和巨噬细胞剔除后的巨噬细胞总数(F4/80)(ρ<0.05),而注射IGF-1后的CD68和CD206巨噬细胞的水平仅高于单纯肌肉挫伤后的水平(ρ<0.05),CD163巨噬细胞水平低于单纯肌肉挫伤后的水平(ρ<0.01)。4注射IGF-1未能改善巨噬细胞剔除所致的挫伤肌肉延迟修复(其表现为MRFs增加,特别是修复后期)。与单纯肌肉挫伤后的表达水平相比,在巨噬细胞剔除后的不同时间点,MyoD,Myf5,myogenin和Myf6的表达水平显着增加(ρ<0.05),在注射IGF-1后14d,MyoD和myogenin的表达也显着增加(ρ<0.001)。5注射IGF-1部分改善了巨噬细胞剔除所致的血管生成调节因子的抑制,但未能改善挫伤肌肉的再生受损。与单纯肌肉挫伤后相比,在巨噬细胞剔除后修复的初始阶段HIF-1α和VEGF的表达增加(ρ<0.01),在巨噬细胞剔除后的所有修复阶段Angpt-1的表达均低于单纯肌肉挫伤后的表达(ρ<0.01)。与巨噬细胞剔除后相比,注射IGF-1后各修复阶段HIF-1α的表达均显着降低(ρ<0.05),VEGF在修复后期和Angpt-1在所有修复阶段的表达显着增加(ρ<0.001)。然而,注射IGF-1后修复后期HIF-1α、VEGF和Angpt-1的表达均低于单纯肌肉挫伤后的表达(ρ<0.001)。6注射MGF对巨噬细胞剔除后肌纤维再生无保护作用,但减轻挫伤骨骼肌的纤维化。巨噬细胞剔除显着降低了损伤14天后再生肌纤维的总直径、总数量和总面积(ρ<0.01)。然而,注射MGF对再生肌纤维的直径、数量和面积没有影响(ρ>0.05)。再者,与损伤后14天的单纯肌肉挫伤组纤维化比较,巨噬细胞剔除组的骨骼肌纤维化显着增加(ρ<0.01)。然而,与损伤后14天的巨噬细胞剔除组纤维化面积比较,注射MGF后纤维化面积显着降低(ρ<0.05)。同时,在损伤后1天和3天,注射MGF后I型和III型胶原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巨噬细胞剔除后的水平(ρ<0.01)。7注射MGF不影响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中卫星细胞的功能状态。巨噬细胞剔除不影响MyoD的表达(ρ>0.05),但在肌肉损伤后3天显着降低Myogenin的表达(p<0.01)。然而,注射MGF并不影响巨噬细胞剔除后受损骨骼肌中MyoD和Myogenin的表达(ρ>0.05)。8注射MGF不影响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巨噬细胞标志物的表达,但降低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与巨噬细胞剔除相比,注射MGF后挫伤骨骼肌的巨噬细胞标记物表达无明显变化(ρ>0.05)。在骨骼肌损伤后3天,巨噬细胞剔除使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TGF-β)的水平显着高于单纯肌肉挫伤(ρ<0.05)。相反,与巨噬细胞剔除相比,注射MGF导致损伤后TNF-α,IFN-γ,IL-1β和TGF-β水平显着降低(ρ<0.05)。再者,巨噬细胞剔除显着增加趋化因子(CCL2、CCL5和CXCR4)的表达(ρ<0.05)。然而,注射MGF显着降低巨噬细胞剔除后受损肌肉组织三种趋化因子(CCL2,CCL5和CXCR4)的表达(ρ<0.05)。9注射MGF降低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中gp91phox的表达。与巨噬细胞剔除比较,注射MGF显着降低了伤后3天gp91phox的表达(ρ<0.01)。10注射MGF降低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巨噬细胞剔除导致损伤骨骼肌中MMP-1,MMP-2,MMP-9,MMP-10和MMP-14水平比单纯肌肉挫伤显着升高(ρ<0.05)。与巨噬细胞剔除比较,注射MGF在损伤后第3天显着抑制其增加(ρ<0.01)。结论:通过上述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在巨噬细胞持续剔除的情况下,注射IGF-1可以促进巨噬细胞亚群(CD206)和VEGF、Angpt-1的表达的部分恢复。(2)IGF-1注射并不能完全弥补巨噬细胞在肌肉再生相关调节因子、肌源性调节因子和血管生成调节因子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外源性补充IGF-1并不能改善由巨噬细胞剔除引起的小鼠挫伤骨骼肌的再生和修复受损。(3)注射MGF可部分改善由巨噬细胞剔除导致的小鼠骨骼肌再生受损和纤维化。(4)注射MGF降低了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炎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和gp91phox的表达,有利于减少挫伤骨骼肌的纤维化。
任周梁[6](2019)在《Gal-3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阐明半乳糖凝集素3(Gal-3)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方法:第一部分:Gal-3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中的表达及作用研究(体内实验);(1)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SCI组(每组n=6)。Allen’s法打击脊髓造模,术后24h对大鼠进行眼眶静脉采血。分别于24h、48h和72h对各组大鼠进行BBB评分,然后被处死取损伤处脊髓组织进行含水量测定和苏木精-伊红(HE)染色,采用取血样进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p65、TNF-α、IL-1β、IL-6、MDA、SOD、CAT以及GSH-PX的表达水平。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测定Gal-3 mRNA的表达。(2)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CI组和SCI+GB1107组(每组n=6),重复上述实验过程。第二部分:Gal-3促进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炎症反应的可能机制研究(体内实验);(1)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SCI组(每组n=6),术后24h处死大鼠、脊髓组织取样用于基因芯片技术,筛选Gal-3在SCI模型中的调控靶点。(2)12只雄性SD大鼠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和Gal-3干预组(每组n=6),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Gal-3、TXNIP和NLRP3蛋白的表达。(3)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CI组和SCI+GB1107组,Western blot检测Gal-3、TXNIP和NLRP3蛋白的表达。第三部分:Gal-3通过ROS/TXNIP/NLRP3信号通路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炎症反应的研究(体外实验);(1)LPS诱导PC12细胞构建体外神经炎症模型,48h后收集PC1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LPS组和LPS+si-Gal-3组,使用Western blot法检测Gal-3、硫氧还蛋白互作蛋白(TXNIP)和NOD样受体家族蛋白3(NLRP3)的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中ROS、MDA、SOD、CAT、GSH-PX以及IL-1β的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显示Gal-3的表达。(2)确定活性氧自由基(ROS)抑制剂调控Gal-3对氧化应激的作用,随机分为对照组、LPS组、LPS+si-Gal-3转染组和LPS+si-Gal-3+H2O2组,LPS+ROS抑制剂以及LPS+ROS抑制剂+Gal-3组,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中ROS、MDA、SOD、CAT、GSH-PX以及IL-1β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TXNIP和NLRP3蛋白的表达。(3)明确TXNIP/NLRP3在Gal-3促神经炎症中的作用:将PC12细胞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对照组、LPS组、LPS+si-TXNIP组、LPS+si-TXNIP+Gal-3组、LPS+si-NLRP3组以及LPS+si-NLRP3+Gal-3组,ELISA法检测各组IL-β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分别检测TXNIP和NLRP3蛋白的表达。结果:第一部分(1)SCI组各时间点的BBB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CI+GB1107组各时间点的BBB评分明显高于SCI组(P<0.05);(2)SCI组组织含水量明显高于对照组,SCI+GB1107组明显高于SCI组(P<0.05);(3)对照组脊髓组织完整,细胞形态正常,胞核和胞质染色清晰,而SCI组打击部位出现组织坏死、细胞变性、水肿、结构紊乱,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及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表现,SCI+GB1107组脊髓损伤情况明显缓解,组织坏死、细胞变性、水肿、出血及等情况均有改善;(4)与对照组相比,SCI组大鼠血清p65、TNF-α、IL-1β、IL-6和MDA水平明显增加,SOD,CAT、GSH-PX活性明显降低;与SCI组相比,SCI+GB1107组大鼠血清p65、TNF-α、IL-1β、IL-6和MDA水平明显降低,SOD,CAT、GSH-PX活性明显增加(P<0.05);(5)与对照组相比,SCI组大鼠脊髓组织中Gal-3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与SCI组相比,SCI+GB1107组大鼠脊髓组织中Gal-3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第二部分:(1)与对照组相比,SCI组中差异最大的有8个基因上调,7个基因下调;GO分析生物学过程共涉及8种。PPI分析差异表达基因总共23个节点,共有七种配对关系,信号通路主要集中在NLRP3和TXNIP蛋白。(2)与对照组相比,Gal-3干预组Gal-3、TXNIP以及NLPR3蛋白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与SCI组相比,SCI+GB1107组中Gal-3、TXNIP以及NLPR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第三部分:(1)与LPS组相比,LPS+si-Gal-3转染组IL-1β、MDA、ROS表达水平明显降低,SOD、CAT以及GSH-PX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2)LPS+ROS抑制剂+Gal-3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LPS+ROS抑制剂组(P<0.05);(3)Gal-3的过表达诱导TXNIP/NLRP3蛋白表达,并增加IL-1β水平。结论:体内SCI模型中,Gal-3表达上调,抑制Gal-3表达可减弱脊髓损伤后神经炎症反应。体外诱导PC12模型中,抑制Gal-3的表达可减弱损伤后神经炎症和ROS的产生;ROS可调控Gal-3对氧化应激的作用。总之,Gal-3通过激活ROS/TXNIP/NLRP3信号通路促进SCI后的神经炎症反应;Gal-3可能是SCI的一种潜在治疗策略。
侯志君[7](2019)在《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发生率影响的真实世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基于真实世界研究的理念,旨在评估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发生率的影响,并探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52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照其接受中医辨证治疗程度的不同划分为中西医结合队列261例和西医队列260例,对两队列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率、HBV-DNA阴转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sAg阴转率、抗-HBs阳转率、肝功能(TBiL、ALT、AST、ALB复常率)、肝组织病理学及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等进行分析研究,探讨长期中医药治疗在延缓乙型肝炎肝硬化中的作用。结果:1.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中位随访时间均为8年。两队列治疗5年肝硬化累积发生率为6.5%vs 11.9%,治疗7年肝硬化累积发生率为6.5%vs 13.5%,治疗10年肝硬化累积发生率为6.9%vs 13.5%,两队列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至随访终点,中西医结合队列有18例进展为肝硬化,西医队列有35例进展为肝硬化,两队列总体肝硬化发生率为6.9%vs 13.5%,有统计学差异(P=0.013);2.在治疗0.5年时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HBVDNA阴转率为64.4%vs55.76%,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治疗1年、2年、3年、5年、7年、10年时,两队列的HBVDNA阴转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耐药发生率为8.81%vs 19.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治疗5年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33.48%vs 24.43%,治疗7年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39.16%vs 24.28%,有统计学差异(P<0.05);至随访终点,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HBsAg阴转率为10.73%vs 6.54%,但统计学比较提示无显着性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抗-HBs阳转率为5.7%vs 3.5%,统计学比较提示无显着性差异(P>0.05);3.在治疗3年时,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ALT复常率为90.04%vs 80.77%,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队列治疗5年、7年、10年时两队列ALT复常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3年和10年时,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AST复常率分别为86.9%vs 77.3%、93.24%vs 81.2%,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治疗5年、7年,两组队列间的AST复常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3年和5年时,中西医结合队列的ALB正常率为96.93%vs 90%、98.21%vs 94.6%,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治疗7年、10年时,两组队列间的ALB正常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4.共有38例患者完成治疗前后肝穿刺组织检查,其中中西医结合队列20例,西医队列18例。治疗后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纤维化分期总改善率为45%vs 11.11%,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中医证候总体有效率为95.4%vs 83.1%(P<0.05);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在治疗3年、5年、7年和10年的中医证候积分差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6.基于基线资料的肝硬化发生情况的单因素分析,男性的肝硬化发生率高于女性(P=0.038),年龄≥40岁的患者肝硬化发生率高于年<40岁的患者(P=0.012);HBV感染病程10~15年的肝硬化发生率高于0~5年的患者(P=0.007),HBV感染病程>15年的肝硬化发生率高于0~5年的患者(P=0.001);治疗前HBeAg阳性患者肝硬化发生率高于HBeAg阴性患者(P=0.04);治疗前HBV DNA载量≥107的患者肝硬化发生率高于HBV DNA≥载量103的患者(P=0.036);有HBV相关家族史的患者肝硬化发生率高于无HBV感染家族史的患者(P=0.022),有饮酒史的患者肝硬化发生率高于无饮酒史的患者(P=0.000);不同ALT水平之间的肝硬化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P=0.542);不同中医证型之间肝硬化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P=0.653);7.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95%CI:0.080-0.917,P=0.031)、年龄≥40岁(95%CI:1.001-1.050,P=0.040)、有HBV感染相关家族史(95%CI:1.335-4.327,P=0.006)、饮酒史(95%CI:2.477-11.174,P=0.000)、HBVDNA定量≥ 107(P<0.05)、HBeAg 阳性(95%CI:1.032-4.563,P=0.041)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中医辨证治疗是延缓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的保护因素。8.在接受中医药长期辨证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患者的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等指标,结果提示患者在接受长期中医辨证治疗期间,未出现病情加剧或恶化。9.药物频数分析显示,累积使用频率达到30%以上的中药包括炒白术、苍术、延胡索、茵陈、茯苓、炒山栀、六月雪、乌贼骨、制半夏9味;药性频数统计结果显示以寒性药为主,温性药和平性药次之,凉性、热性药物使用频率较低,热性药物使用频数最少;药味频数统计结果显示以苦、甘味药为主,辛味药次之;药物归属足厥阴肝经最多,其次是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和足少阴肾经。结论:1.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长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以降低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率。2.中西医结合治疗可相对提高病毒学应答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ALT复常率,显着改善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肝脏组织学和影像学,治疗安全性良好。3.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男性、年龄≥40岁、有HBV相关家族史、饮酒史、HBeAg阳性、HBV DNA定量≥107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生肝硬化的危险因素。4.导师陈建杰教授主张从“湿”论治慢性乙型肝炎,强调“清热化湿,顾护中州”的治疗原则,同时认为当以“和”为主,攻补兼施,不忘兼症,讲究用药剂量,用药平和轻灵。5.真实世界研究符合中医临床实际情况,可为评判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疗效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陈明丽[8](2011)在《超声定量分析方法评价肝纤维化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肝纤维化是机体对各种病因所致慢性肝损伤的一种修复性反应。长期的慢性肝实质的炎症坏死会引起超过肝脏降解能力的纤维结缔组织过度增生与沉积,导致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病变,最终破坏正常肝小叶的结构并重建小叶形成肝硬化。引起肝纤维化的病因很多,在我国,病毒性肝炎是其主要病因。临床上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症状隐匿,是同一疾病连续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二者不易截然分开。目前大量的研究显示,经过有效的治疗肝纤维化是完全可以逆转的,但若病因持续存在,最终将会发展成为不可逆的肝硬化。因此,准确判断肝纤维化与肝硬化的病变程度,对临床治疗的选择、评估和随访,患者的预后和疾病的转归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诊断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金标准是肝脏穿刺组织活检的病理学检查,但却存在诸多缺陷。临床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定量评价肝纤维化、准确性较高的无创性诊断方法。超声检查因为安全、无辐射、无临床禁忌等诸多优点,为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研究提供了契机。计算机辅助的纹理分析方法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正在向包括超声医学在内的各个领域渗透,为肝纤维化的定量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将就这一课题展开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提高超声定量诊断肝纤维化的正确率做了进一步的探讨。第二部分:超声定量分析方法评估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实验性研究第一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选择和制作目的:获得与人类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相似的动物模型。材料和方法:90只健康雄性SPF级的Sprague-Dawley (SD)大鼠,体质量180-220 g,随机分成9组,每组均为10只。每组内随机抽9只按0.25 g·kg-1·3d-1的剂量腹腔注射10%的TAA水溶液,1只作为对照亦按相同剂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从第4周开始,每周相同时间麻醉处死1组,解剖观察肝脏并行肝脏的组织病理及超声检查。结果:90只大鼠于造模结束时死亡2只(均为TAA诱导组),共存活88只。对照组中9只大鼠肝脏病理检查均无炎症坏死和肝纤维化形成。TAA诱导组于第4周开始出现肝纤维化,于第8周即出现早期肝硬化。此次实验共获得87只GO、1只G1、1只G2和1只G3;12只S0、19只S1、20只S2、22只S3和17只S4,TAA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S1-3)的形成率为75.3%(61/81),早期肝硬化(S4)的形成率为21.0%(17/81)。死亡大鼠的肝脏病理诊断分别为G2S3和G3S4。结论:采用TAA腹腔注射的方法能够比较成功地获得SD大鼠的肝纤维化模型。第二章探讨适用于SD大鼠肝纤维化声像图纹理GLCM分析的构造因子目的:获得适用于SD大鼠肝纤维化声像图纹理GLCM分析的构造因子。材料和方法:基于GLCM主要特点,从超声成像的特殊性出发,对不同角度、间距和灰度情况下提取到的90幅5类(肝纤维化S0-S4期)大鼠肝脏声像图纹理的14个GLCM纹理参数进行相关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逐步法的判别分析模型验证获得的不同GLCM对大鼠肝纤维化声像图的分类效果。结果:通过比较不同角度上参数Cor,发现Cor值在角度为0°时最大,除角度为45°与135°外,其余角度的Cor值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声像图纹理表现出水平特征。当角度为0°,灰度为256级和间距为1个像素时,有统计学意义的各纹理参数的F值(P<0.05)累计总和达到最大,此时5类声像图在纹理特征空间中总体上具有较好的离散性。判别分析显示在角度为0°,灰度为256级和间距为1个像素时获得的GLCM参数对大鼠肝纤维化声像图分类的总体正确率最高,达到了70.0%。结论:为了获得理想的大鼠肝纤维化声像图纹理的分类效果,最好在角度为0°,灰度为256级和间距为1个像素的情况下构建GLCM。第三章探讨不同超声成像方法对SD大鼠肝纤维化声像图纹理分析的影响目的:就不同超声成像方法对大鼠肝纤维化声像图纹理分析的影响做一比较,以获得更加有利于进一步研究的声像图。材料和方法:对上述90只有病理肝纤维化分期结果的SD大鼠的离体肝脏分别在Toshiba SSA 550和Philips ATL-HDI 5000超声仪的高频探头下,采集成像清晰的标准化声像图,提取声像图纹理的GLCM参数,利用判别分析方法分别建立诊断模型Ⅰ和Ⅱ。采用配对四格表的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不同成像方法下获得的两种诊断模型的结果。结果:模型Ⅰ诊断S0、S1、S2、S3和S4的正确率依次为75.0%、52.6%、25.0%、27.2%和647%,总体正确率为45.6%。模型Ⅱ诊断S0、S1、S2、S3和S4的正确率依次为83.3‰、842%、500%、545%和88.2%,总体正确率为70.0%。模型Ⅰ和模型Ⅱ正确诊断S0、S1、S2、S3、S4以及S0-4的配对四格表Fisher精确检验的确切概率分别为P=0.545、P=0.458、P=0.016、P=0.043、P=0.596以及P=0.097,两种模型诊断S0、S1、S4以及S0-4的正确率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模型Ⅱ诊断S2和S3期的正确率高于模型Ⅰ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SonoCT和Xres成像技术采集声像图能够帮助提高纹理分析和分类的效果。第四章主成分分析提取SD大鼠肝纤维化声像图的纹理特征的价值分析目的:探讨PCA的方法提取SD大鼠肝纤维化声像图纹理特征的价值。材料和方法:采用主成份分析的方法对5类90幅大鼠肝纤维化声像图纹理的14个GLCM参数进行分析,从中提取主要成分。利用原始14个参数和提取到的主要成分分别建立判别分析模型并对大鼠肝纤维化声像图进行分类。结果:通过PCA方法获得的4个主要成分(特征根>0.5)对声像图纹理解释的累计贡献率为92.84%。交互检验表明建立在4个主要成分和14个原始参数基础上的判别分析模型分别能够对67.8%和70.0%的大鼠准确分类。结论:采用PCA方法提取的肝纤维化声像图纹理特征的主要成分既减少了数据量又获得了比较高的分类精度。第五章超声定量法诊断SD大鼠肝纤维化的价值研究目的:探讨超声定量诊断大鼠肝纤维化的价值。材料和方法:采集正常或肝纤维化共90只大鼠的标准化声像图,观测肝包膜的厚度并提取声像图纹理的14个GLCM参数,与肝纤维化SO-S4的病理分期诊断进行比较,对15个指标进行逐步法判别分析建立诊断大鼠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超声定量模型,采用交互检验评价模型的效率。结果:15个定量指标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均具有相关性(P值均<0.05),且所有指标在病理肝纤维化分期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交互检验表明建立于超声定量指标基础上的判别分析模型对大鼠肝纤维化S0、S1、S2、S3和S4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833%、842%、70.0%、50.0%和88.2%,其中73.3%的大鼠能够被准确分期;对无纤维化组(S0)、轻度纤维化组(S1)、中重度纤维化组(S2及S3)和早期肝硬化组(S4)进行分组的准确率分别为91.7%、84.2%、69.0%和88.2%,其中78.9%的大鼠能够被准确分组。结论:超声检查结合声像图的纹理分析对定量诊断大鼠肝纤维化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值得进一步研究。第三部分:超声定量分析方法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研究第一章探讨适合于人类肝纤维化声像图纹理灰度共生矩阵分析的构造因子目的:获得适和于肝脏声像图纹理灰度共生矩阵分析的构造因子。材料和方法:基于灰度共生矩阵主要特点,从超声成像的特殊性出发,对不同角度、间距和灰度情况下提取到的186幅5类人类肝脏声像图纹理的14个GLCM纹理参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采用逐步法的判别分析模型验证获得的不同GLCM对人类肝纤维化声像图的分类效果。结果:通过比较不同角度上参数Cor,发现Cor值在角度为0°时最大,除角度为45°与135°外,其余角度的Cor值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像图纹理表现出水平特征。当角度为0°,灰度为256级和间距为2个像素时,有统计学意义的各纹理参数的F值(P<0.05)累计总和达到最大,此时5类声像图在纹理特征空间中总体上具有较好的离散性。判别分析显示当角度为0°,灰度为256级和间距为2个像素时,获得的GLCM参数对人类肝纤维化声像图分类的总体正确率最高,可以达到68.8%。结论:为了获得理想的人类肝纤维化声像图纹理分类效果,应该采取角度为0°,灰度为256级和间距为2个像素来构建GLCM。第二章探讨声像图纹理特征参数与乙型肝炎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的关系目的:探讨超声纹理特征参数与乙型肝炎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材料和方法:采集186例有肝穿刺病理结果的乙型肝炎患者的标准化声像图,提取声像图纹理的14个GLCM参数,分别与患者的肝脏病理炎症坏死(G0-G4)分级和纤维化(S0-S4)分期进行比较。结果:GLCM的10个参数与纤维化(SO-S4)分期具有相关性且在分期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4个参数与炎症坏死(G0-G4)分级均无相关性且在分级间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值均>0.05)。肝脏炎症与纤维化的交互作用对参数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目前的成像条件下,超声纹理特征参数定量评价肝纤维化具有可行性,但尚不能用于评价肝脏的炎症程度。第三章超声定量分析方法诊断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的价值探讨目的:探讨超声定量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采集186例有肝组织穿刺病理结果的CHB患者的标准声像图,观测肝包膜厚度并提取声像图纹理的14个GLCM参数,与肝纤维化病理诊断(S0-S4)进行比较。各定量指标在纤维化病理分期间的差异及与之相关性分别采用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由定量指标建立对纤维化分期和分组的判别分析模型。结果:15个指标中仅参数Var(F=0.55,r=0.06,P>0.05).SA(F=0.61,r=0.05, P>0.05).SE(F=1.68,r=0.09,P>0.05)及Ent(F=1.39,r=0.12,P>0.05)在病理肝纤维化分期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与之不具有相关性。交互检验表明,建立的判别分析模型对肝纤维化按SO到S4分期正确率分别为80.0%、64.9%、61.3%、74.1%、80.6%,73.1%的病例能被准确分期,诊断不同程度纤维化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S1:97.6%、80%、91.9%,≥S2:92.1%、89.7%、90.9%,≥S3:94.8%、96.1%、95.7%,=S4:80.6%、97.4%、94.6%:按SO无肝纤维化,S1轻度肝纤维化,S2和S3中重度肝纤维化,S4早期肝硬化分组正确率分别为81.7%、78.4%、56.9%、90.3%,其中74.7%的病例能被准确分组,诊断不同程度肝纤维化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轻度纤维化:97.6%、81.7%、92.5%,≥中重度纤维化:83.1%、94.8%、89.2%,早期肝硬化:90.3%、93.5%、93.0%。结论:无创的超声检查结合声像图纹理分析对定量诊断CHB肝纤维化具有较高的价值。第四章声像图纹理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在肝纤维化分期诊断中的初步应用目的:探讨声像图纹理分析和多层人工神经网络在超声对肝纤维化分期诊断中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采集186例有肝组织穿刺病理肝纤维化分期(S0-S4)结果的CHB患者的标准声像图,提取声像图纹理的GLCM参数。随机将145例患者的声像图纹理参数作为输入层神经元,病理分期作为输出层神经元,初步建立超声对肝纤维化分期的多层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其余41例用于验证该神经网络模型。同时,利用186例患者的声像图纹理参数建立判别分析模型并采用“留一法”检验该模型。比较两种诊断模型的效率。结果:判别分析模型和多层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S0、S1、S2、S3和S4分期诊断的正确率分别为70.0%和100.0%、62.2%和85.7%、51.6%和57.1%、77.8%和66.7%、77.4%和100.0%,对肝纤维化(S1-S4)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尤登指数分别为98.4%和100.0%、70.0%和100.0%、89.2%和100.0%、0.684和1.000。结论:作为一种无创的新方法,声像图纹理分析结合多层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超声对肝纤维化分期诊断中表现出较高准确性,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王俊文[9](2008)在《中医微观辨证研究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方法构想及其在肝纤维化诊断研究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循证医学迅速发展,已经应用于医学研究各领域。本文尝试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方法来评价肝纤维化诊断及中医辨证分型方面的研究。为了了解现有肝纤维化临床研究文献中中医证候类型及辨证依据的特点,本文在文献综述阶段检索了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和维普数据库,通过阅读全文,鉴定出34篇符合文献纳入标准的文章中出现证候类型54种,其中频次最多的6型是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湿热中阻和气滞血瘀,6型均有肝区不适或肝脾肿大,脉弦,血清纤维化指标升高等表现,各自的辨证依据和症状、舌、脉及血清纤维化指标的升高程度有关。可见,肝纤维化现代临床研究中证候类型复杂多样,而血清纤维化指标可能成为重要的客观化辨证依据。第一部分中医微观辨证研究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构想对于中医证候的认识和研究是中医研究的瓶颈。对于证侯的研究,尤其是证侯客观化研究中存在许多问题。本节尝试引入循证医学的思想,构建一种新的适合于评价中医微观辨证研究的系统评价方法。系统评价的本质是系统方法(系统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进行系统评价是鉴定并获取最佳证据的方法,它促进了医学的发展。系统评价不等于meta分析,目前除了大家熟知的关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以外,系统评价还用于评价观察性研究、诊断性试验、动物实验等研究。对中医微观辨证研究进行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符合循证医学基本思想。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来评价微观辨证研究,主要方法和步骤与传统治疗性研究及诊断性试验的系统评价类似,由于原始研究的不同,还需要重点解决文献鉴定和检索策略、研究的质量评价、研究的同质性问题、数据分析方法等问题。本部分对此提出探索性的建议和设想,并对之进行论证:1.文献鉴定和检索策略。微观辨证类研究的收集,首先需要按照循证医学证据文献最佳检索策略制定方法来确定合适的检索策略。即:选择若干期刊,手工检索目标文献,并把结果作为“金标准”,然后用不同的检索策略检索不同数据库,将结果与“金标准”方法进行比较,挑选出最佳策略。2.研究的质量评价。中医微观辨证类研究的质量可以运用诊断性试验的质量评价工具进行评估。3.研究的同质性问题。由于传统中医辨证分型较多地依赖于辨证者的经验,关于研究的同质性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主要考虑是否参照同样的辨证标准,在各个研究的设计阶段就考虑到质量控制问题,如对操作者进行培训,并做一致性检验等方面。4.数据分析方法。以描述性统计为主,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当做中医证型和客观指标间的相关分析。第二部分肝纤维化血清生化指标诊断效能的系统评价背景肝纤维化诊断的金标准是肝脏组织学检查,现有的临床资料显示,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CⅣ)、Ⅲ型前胶原(PCⅢ)或者Ⅲ型前胶原肽(PⅢP)、层黏连蛋白(LN)等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对于诊断肝纤维化有一定的潜力。目的系统评估HA、CⅣ、PⅢP(PCⅢ)、LN对肝纤维化诊断的价值。方法①资料来源以肝纤维化,肝脏穿刺、肝组织学检查,敏感度和特异度为主题词,检索PUBMED、EMBASE和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鉴定的相关文章附录的参考文献作为补充检索。②纳入标准所有金标准对照的能收集到四格表数据的诊断性试验。③评价方法两人独立提取资料,并参照诊断性试验质量评价工具QUADAS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④分析方法对各指标区分有无肝纤维化(肝纤维化分期≤S1或S0为无纤维化)、轻重度肝纤维化(分期≥S3为广泛性或重度肝纤维化)及有无肝硬化(分期为S4,Ishak系统为S5及S6期)的研究分别用meta-disc1.4合并效应量,并在此基础上做分层分析。结果①资料收集:电子检索得到文章4140篇,最终纳入文献38篇。②发表性偏倚分析:对各血清学指标的OR值与样本含量做秩相关检验,得到P值分别为:0.338、0.274、0.432、0.281、0.234;③文献质量评价:QUADAS质量评价14条目“是”的符合率分别为:12.5%、29.17%、100%、45.83%、91.66%、100%、100%、25.00%、16.67%、100%、16.67%、100%、0%、0%,“否”为4.17%、58.33%、0%、54.17%、4.17%、0%、0%、0%、4.17%、0%、83.33%、0%、100%、100%。④合并效应量:HA、CⅣ、PⅢP、PCⅢ、LN区分有无肝纤维化的+LR分别为3.290、3.254、2.893、3.274、3.372,-LR分别为0.299、0.344、0.385、0.403、0.204,合并的数据均有异质性;HA和PⅢP区分轻重度肝纤维化+LR分别为3.059、2.476。合并-LR分别为0.363、0.269,合并的数据均有异质性;诊断肝硬化+LR分别为4.901、2.855、1.879、2.274、2.750,-LR分别为0.208、0.357、0.442、0.390、0.367,PⅢP+LR无异质性,其余有异质性。⑤分层分析:按不同检测方法分层分析,可分为放免法与酶免法两层。按纳入研究对象病源学差异分为:慢性肝病、乙肝、丙肝、非酒精性脂肪肝4层。结论:区分有无肝纤维化的指标以PCⅢ诊断效能最大,LN最小;鉴别轻重度肝纤维化的指标以PCⅢ诊断效能最大,LN最小;诊断肝硬化的指标以HA诊断效能最大。第三部分肝纤维化中医辨证分型和血清纤维化指标相关性研究的系统评价背景祖国医学有其独特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近些年来,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有较多的尝试,相关的临床研究和报道日益增多,且报道了不一致的结果。目的检验中医辩证分型与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方法体系,并评价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肝纤维化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①资料来源电子检索以下数据库进行: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鉴定的相关文章附录的参考文献作为补充检索。②纳入标准纳入所有的肝纤维化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相关性研究。③评价方法两人独立提取资料,并对文献进行发表偏倚、方法血质量等文献质量评价。④分析方法对涉及肝郁脾虚、湿热中阻、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五种证型的文献,有临床异质性者以95%可信区间进行描述性评价,临床同质性较好者作meta分析。结果①资料收集:检索发现中文文献377篇,无英文文献,最后纳入35篇。②发表性偏倚分析:关于各个证型的纳入文献较少,不进行漏斗图分析。③临床同质性评价:9篇文献采用了相同的诊断标准和辨证分型标准,有较好的临床同质性。④描述性统计分析:纳入20篇文献,肝郁脾虚证与湿热中阻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瘀血阻络证相比,所有指标升高程度比较的95%CI均小于0;湿热中阻、肝肾阴虚与脾肾阳虚三证之间比较,各指标95%CI有大于0有小于0,难以描述;各证各指标升高情况与瘀血阻络证比较,其95%CI小于0者居多。⑤meta分析:纳入9篇文献,a)中医证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郁脾虚、湿热中阻、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证组HA、PCⅢ、CⅣ、LN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项95%可信区间均在右侧,且差异显着(P>0.05,I2<50%),各研究95%可信区间彼此重叠,说明这些研究未见明显不同。b)各证型之间各指标升高程度比较各指标升高情况不同,LN:肝郁脾虚<湿热中阻=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HA:除湿热中阻证略高于肝肾阴虚证外,在各证型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CⅣ: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PCⅢ: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湿热中阻证。结论①肝纤维化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之间相关性研究可以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方法来进行合并。②肝纤维化中医辨证分型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差异。在五种研究证型中,肝郁脾虚证肝纤维化程度最轻,瘀血阻络证肝纤维化程度最重。结语:本文对中医辨证分型与微观指标相关性研究的系统评价进行了论证和构想,并以肝纤维化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研究为例进行了验证。研究立足于系统评价方法学的创新运用,对中医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之间是否具有临床同质性等问题进行了阐述;评价了血清纤维化指标对于肝纤维化疾病的诊断效能,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中医辨证分型和血清纤维化指标之间的关系,从方法和内容两方面进行了创新。
刘平[10](2006)在《中西医病证结合抗肝纤维化治疗的策略》文中提出慢性肝炎抗肝纤维化治疗的总体策略应包括病因的祛除,抑制炎症反应; 减少细胞外基质(ECM)的增生与促进ECM降解以及改善微循环与代谢障碍,减少并发症 (如门脉高压形成)等多环节。但病因治疗及抑制肝组织炎症反应又并不等于具体意义上的抗肝纤维化治疗。当前应重视临床抗肝纤维化疗效的综合评价,尤其不能忽视肝病慢性化有关肝功能指标在抗肝纤维化治疗评价中的作用。针对原发病的有效病因治疗是抗肝纤维化治疗的首要对策。如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抗病毒治疗、血吸虫病的杀虫治疗以及酒精性肝纤维化的戒酒等。其次抗炎症是抑制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发展的重要对策;之三直接抑制肝内ECM生成与促进ECM降解是抗肝纤维化治疗的主要策略。发挥我国中西医结合的优势、针对疾病病理变化——中医病机共性的抗肝纤维化综合治疗策略,在有效地改善肝组织纤维化及异常的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的同时,临床肝功能慢性化的指标入血清AST、GGT活性及白/球蛋白比值等。今后需针对慢性肝炎、肝硬化的证候病机特点, 注重中医祛邪(清热解毒等)策略的应用;若进一步将有效抑制病毒药与中药制剂联合应用,在延缓慢性病毒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的进程以及降低肝细胞癌发生率方面可望获得更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二、上海市医学发展基金重点研究项目《肝纤维化非创伤性检测指标及有效干预措施的研究》的组织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市医学发展基金重点研究项目《肝纤维化非创伤性检测指标及有效干预措施的研究》的组织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2)Fibor-Touch评估减重对青海地区CHB和NAFLD肝纤维化逆转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立题依据 |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2.3 本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
2.2.4 检测方法 |
2.2.5 技术路线图 |
2.2.6 体质量干预 |
2.2.7 评价指标 |
2.2.8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3.2 三组病例体质量控制效果的比较 |
3.3 三组病例不同体质量控制效果的肝弹指标的变化趋势 |
3.4 三组病例不同体质量控制效果的生化指标的变化趋势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肝脏瞬时弹性检测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甘肃省武威市HBV感染人群的基本特征及其疾病进展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武威市HBV感染人群流行特征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武威市HBV感染人群疾病进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芪珠方治疗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名沿革 |
2 病因病机 |
2.1 病因认识 |
2.2 病机认识 |
3 辨证论治 |
3.1 辨证分型 |
3.2 名医经验 |
3.3 经方研究 |
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现代医学研究 |
1 流行病学概况和自然转归 |
2 临床进程 |
3 危险因素 |
4 发病机制 |
4.1 “二次打击”学说 |
4.2 “肝脏底物超负荷损伤”学说 |
4.3 “脂毒性”学说 |
4.4 炎性反应 |
4.5 胰岛素抵抗 |
4.6 肠道微生态 |
4.7 肝纤维化 |
5 治疗 |
5.1 生活方式治疗 |
5.2 药物治疗 |
5.3 手术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芪珠方治疗肥胖型NAFLD的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生活方式控制:对照组和观察组均进行生活方式控制 |
2.2 对照组方法 西药组 |
2.3 治疗组方法 芪珠方组 |
3 疗效观察 |
3.1 观察指标 |
3.2 统计学处理 |
3.3 治疗结果 |
4 讨论 |
4.1 中医理论“浊毒”与NAFLD |
4.2 芪珠方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4.3 芪珠方组方分析和研究概述 |
4.4 芪珠方在肥胖型NAFLD中应用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芪珠方对高脂饮食模型NAFLD小鼠的实验研究 |
一、芪珠方对实验性高脂饮食模型NAFLD小鼠干预作用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及饲料 |
1.2 实验用药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造模 |
2.2 分组 |
2.3 样本采集 |
2.4 观察指标 |
3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 |
4.1 一般情况和体重 |
4.2 脏器系数比较 |
4.3 肝脏形态观察 |
4.4 肝组织病理形态观察 |
4.5 肝功能和尿酸比较 |
4.6 脂代谢指标比较 |
5 小结 |
二、芪珠方对实验性高脂饮食模型NAFLD小鼠干预作用的机理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及饲料 |
1.2 实验主要试剂 |
1.3 实验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造模和分组 |
2.2 样本采集 |
2.3 观察指标 |
3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 |
4.1 肝脏组织mRNA影响 |
4.2 肝脏组织蛋白表达影响 |
5 小结 |
三、讨论 |
1 肥胖型NAFLD和代谢性炎症综合征 |
2 TLR4/NF-κB信号通路在NAFLD中介导炎症反应 |
3 FXR和SREBP-1在NAFLD中调控脂质代谢 |
4 芪珠方对实验性高脂饮食模型NAFLD小鼠干预作用和机理研究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结语 |
一、结论 |
1 临床研究 |
2 实验研究 |
二、创新和优势 |
三、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IGF-1和MGF干预对巨噬细胞剔除所致骨骼肌再生受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论文总体设计 |
第一部分 IGF-1或MGF和巨噬细胞介导的损伤骨骼肌再生的关系研究综述 |
1 前言 |
2 巨噬细胞及其亚群和损伤骨骼肌的再生与修复 |
2.1 在肌再生中巨噬细胞和骨骼肌肌源性调节因子 |
2.2 在肌再生中巨噬细胞和骨骼肌肌再生调节因子 |
2.3 在肌再生中巨噬细胞和骨骼肌炎症性细胞因子 |
2.4 在肌再生中巨噬细胞和骨骼肌趋化因子 |
2.5 在肌再生中巨噬细胞和骨骼肌血管再生调节因子 |
2.6 在肌再生中巨噬细胞和骨骼肌基质金属蛋白酶 |
2.7 在肌再生中巨噬细胞和骨骼肌氧化应激因子 |
3 IGF-1和损伤骨骼肌的再生与修复 |
3.1 在肌再生中IGF-1和骨骼肌肌源性调节因子 |
3.2 在肌再生中IGF-1和巨噬细胞及其亚群 |
3.3 在肌再生中IGF-1和骨骼肌炎症性细胞因子 |
3.4 在肌再生中IGF-1和骨骼肌趋化因子 |
3.5 在肌再生中IGF-1和骨骼肌血管再生调节因子 |
3.6 在肌再生中IGF-1和骨骼肌基质金属蛋白酶 |
4 MGF和损伤骨骼肌的再生与修复 |
4.1 在肌再生中MGF和骨骼肌肌源性调节因子 |
4.2 在肌再生中MGF和巨噬细胞及其亚群 |
4.3 在肌再生中MGF和骨骼肌炎症性细胞因子 |
4.4 在肌再生中MGF和骨骼肌血管再生调节因子 |
4.5 在肌再生中MGF和骨骼肌基质金属蛋白酶 |
第二部分 注射IGF-1未改善巨噬细胞剔除所致的骨骼肌再生受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动物 |
2.2 实验设计 |
2.3 骨骼肌挫伤动物模型 |
2.4 脂质体注射 |
2.5 IGF-1注射 |
2.6 肌肉再生和纤维化的组织形态学评价 |
2.7 免疫荧光染色 |
2.8 RNA分离与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
2.9 实时定量PCR(Rt-qPCR) |
2.10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注射IGF-1对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肌再生的影响 |
3.2 注射IGF-1对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纤维化的影响 |
3.3 注射IGF-1对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巨噬细胞及其亚型的影响 |
3.4 注射IGF-1对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肌源性调节因子的影响 |
3.5 注射IGF-1对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血管生成调节因子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注射IGF-1未改善挫伤肌肉中巨噬细胞剔除所致的再生肌纤维减少 |
4.2 注射 IGF-1 未能改善由巨噬细胞剔除引起的挫伤肌肉的延迟修复(其取决于MRFs 增加),特别是在修复的后期 |
4.3 注射 IGF-1 未改善挫伤肌肉中巨噬细胞剔除所致的肌肉纤维化加重 |
4.4 注射 IGF-1 未能促进巨噬细胞剔除后巨噬细胞亚群之间的协调,从而未改善挫伤肌肉的再生和修复 |
4.5 注射IGF-1部分改善了巨噬细胞剔除诱导的血管生成调节因子的抑制,但不能改善挫伤肌肉受损的再生和修复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注射 MGF 对巨噬细胞剔除所致的骨骼肌再生受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动物 |
2.2 骨骼肌挫伤模型 |
2.3 巨噬细胞剔除 |
2.4 MGF处理 |
2.5 HE染色 |
2.6 Masson三色染色 |
2.7 免疫荧光染色 |
2.8 RNA提取,cDNA合成和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2.9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注射MGF对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肌再生的影响 |
3.2 注射MGF对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纤维化的影响 |
3.3 注射MGF对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卫星细胞功能状态的影响 |
3.4 注射MGF对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巨噬细胞标志物的影响 |
3.5 注射MGF对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
3.6 注射MGF对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趋化因子的影响 |
3.7 注射MGF对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影响 |
3.8 注射MGF对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gp91phox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注射MGF对巨噬细胞剔除后肌纤维再生无改善作用,但能减轻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的纤维化 |
4.2 注射MGF不影响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功能状态 |
4.3 注射MGF不影响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巨噬细胞标志物的表达 |
4.4 注射MGF降低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 |
4.5 注射MGF降低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趋化因子的表达 |
4.6 注射MGF降低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 |
4.7 注射MGF降低巨噬细胞剔除后挫伤骨骼肌gp91phox的表达 |
5 结论 |
全文总结 |
缩略词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与发表论文情况 |
(6)Gal-3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Gal-3 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中的表达及作用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Gal-3 促进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炎症反应的可能机制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方法 |
1.3 技术路线图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Gal-3 通过ROS/TXNIP/NLRP3 通路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炎症反应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7)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发生率影响的真实世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样本量的计算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研究设计类型及队列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临床病例资料收集 |
2.4 临床随访 |
2.5 疗效指标及判定标准 |
2.6 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 |
1. 病例纳入情况 |
2. 两队列基线资料的分析 |
2.1 一般资料比较 |
2.2 基线HBV DNA比较 |
2.3 基线肝功能比较 |
2.4 基线AFP水平比较 |
2.5 基线肝脏组织病理学的比较 |
2.6 中医证型分布 |
2.7 病例随访情况 |
2.8 抗病毒治疗情况 |
3.临床疗效分析 |
3.1 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病率 |
3.2 不同基线特征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率 |
3.3 HBV-DNA阴转率 |
3.4 HBeAg血清学转换率 |
3.5 HBsAg阴转率 |
3.6 抗-HBs 阳转率 |
3.7 耐药的发生率 |
3.8 肝功能主要指标比较 |
3.9 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善情况 |
3.10 中医证候学改善 |
3.11 影像学改善率 |
4. 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5. 安全性分析 |
5.1 血常规正常率的比较 |
5.2 肾功能正常率的比较 |
6. 中药处方分析 |
6.1 药物频数分布 |
6.2 药物四气五味统计 |
6.3 药物归经统计 |
讨论 |
1 真实世界研究与中医临床研究 |
1.1 真实世界研究的研究现状 |
1.2 RWS与RCT的比较 |
1.3 中医药临床研究与RWS |
2 长期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转归的影响 |
2.1 慢性乙型肝炎感染的自然史 |
2.2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现状 |
2.3 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生和诊断方法 |
3 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 |
3.1 中医病因病机转化 |
3.2 中医辨证论治 |
4 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
4.1 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率的影响 |
4.2 不同基线特征与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率的关系 |
4.3 HBV DNA阴转率 |
4.4 HBeAg血清学转换率 |
4.5 HBsAg阴转率和抗-HBs阳转率 |
4.6 对生化学的影响 |
4.7 对肝脏组织学的影响 |
4.8 对中医证候学的影响 |
4.9 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
4.10 长期使用中药的安全性分析 |
4.11 导师陈建杰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用药规律和临证经验 |
创新点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文献综述 中医药联合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3. 查新报告 |
(8)超声定量分析方法评价肝纤维化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绪论 |
1.1 前言 |
1.2 肝纤维化诊断金标准的特点 |
1.3 血清学标志物评价肝纤维化 |
1.4 影像学检查评价肝纤维化 |
第二部分 超声定量分析方法评估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实验研究 |
第一章 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选择和制作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章 探讨适用于SD大鼠肝纤维化声像图纹理灰度共生矩阵分析的构造因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章 探讨不同超声成像方法对SD大鼠肝纤维化声像图纹理分析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四章 主成分分析提取SD大鼠肝纤维化声像图的纹理特征的价值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五章 超声定量法诊断SD大鼠肝纤维化的价值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超声定量分析方法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研究 |
第一章 探讨适合于人类肝纤维化声像图纹理灰度共生矩阵分析的构造因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章 探讨声像图纹理特征参数与乙型肝炎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的关系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章 超声定量分析方法诊断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的价值探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四章 声像图纹理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在肝纤维化分期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展望 |
全文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攻读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 |
致谢 |
(9)中医微观辨证研究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方法构想及其在肝纤维化诊断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综述一 肝纤维化中医辨证分型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循证医学在诊断领域的应用概述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微观辨证研究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构想 |
1 基本概念 |
1.1 微观辨证的概念及其与辨证论治的关系 |
1.2 系统评价的概念 |
2 对中医微观辨证研究进行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2.1 对中医微观辨证研究进行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必要性 |
2.2 对中医微观辨证研究进行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可行性 |
3 中医微观辨证研究的系统评价构想 |
3.1 提出及程式化问题 |
3.2 制定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3.3 文献鉴定和检索策略 |
3.4 研究的质量评价 |
3.5 研究资料抽提及其注意事项 |
3.6 数据分析方法 |
3.7 结论及报告撰写 |
4 展望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肝纤维化血清生化指标诊断效能的系统评价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标 |
3 纳入研究标准 |
4 检索策略 |
4.1 计算机检索 |
4.2 扩展检索 |
5 评价方法 |
5.1 选择纳入的试验 |
5.2 方法学质量的评估 |
5.3 数据的提取 |
5.4 数据的分析 |
6 结果 |
6.1 资料收集 |
6.2 实验室诊断指标合并效应量后的比较 |
6.3 分层分析 |
7 讨论 |
7.1 发表性偏倚 |
7.2 文献质量评价 |
7.3 SROC曲线分析以及合并效应量 |
7.4 分层分析 |
7.5 本研究的局限性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肝纤维化中医辨证分型和血清纤维化指标相关性研究的系统评价..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纳入标准 |
4 文献检索 |
5 评价方法 |
5.1 文献质量分析 |
5.2 资料分析 |
6 结果 |
6.1 研究的一般情况 |
6.2 发表偏倚估计 |
6.3 临床同质性评价 |
6.4 描述性评价 |
6.5 meta分析 |
7 讨论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研究总结 |
1.1 系统评价方法构想 |
1.2 系统评价方法实践 |
2 本论文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
2.1 对研究思路的启示 |
2.2 对研究方法的启示 |
2.3 系统评价结论临床应用 |
3 创新性 |
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上海市医学发展基金重点研究项目《肝纤维化非创伤性检测指标及有效干预措施的研究》的组织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清胆碱酯酶、前白蛋白及乙肝核心抗体在HBV相关肝纤维化中的诊断价值[D]. 黄圣楷. 海南医学院, 2021
- [2]Fibor-Touch评估减重对青海地区CHB和NAFLD肝纤维化逆转的临床价值[D]. 谢寿珍. 青海大学, 2021(01)
- [3]甘肃省武威市HBV感染人群的基本特征及其疾病进展的影响因素研究[D]. 思广慧.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0)
- [4]芪珠方治疗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董灿.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IGF-1和MGF干预对巨噬细胞剔除所致骨骼肌再生受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曾志刚. 上海体育学院, 2019
- [6]Gal-3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D]. 任周梁.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7)
- [7]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发生率影响的真实世界研究[D]. 侯志君.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超声定量分析方法评价肝纤维化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D]. 陈明丽. 复旦大学, 2011(12)
- [9]中医微观辨证研究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方法构想及其在肝纤维化诊断研究中的应用[D]. 王俊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10]中西医病证结合抗肝纤维化治疗的策略[A]. 刘平.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2006年年会暨慢性乙型肝炎诊治研讨会论文集, 2006
标签:肝纤维化指标检查论文; 队列研究论文; 中医论文; 巨噬细胞论文; 药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