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世纪,应对全球化

面向新世纪,应对全球化

一、面向新世纪 应对全球化(论文文献综述)

沈庆新[1](2020)在《College Learning for the New Global Century(Part 1,2)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文为教育类文本College Learning for the New Global Century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原文本是美国大学和学院协会发出的自由教育和美国承诺倡议。原文本意在改革新世纪美国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工作方式。原文本为学术类教育文本,文本语言严谨、准确。文章中多使用被动语态,文中句子较长且复杂。译者结合所选文本特点,在翻译实践报告中针对词义问题,结合文本语境,具体研究了词的语境意义翻译、逻辑隐喻意义翻译和词的增补与转换译法。报告从语序调整角度对定语从句、长句、难句的翻译进行分析。针对文本中较多的被动语态从主动和被动两个角度进行翻译研究。译者希望通过此翻译实践报告和分析,为教育类文本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有益的建议。

王磊[2](2020)在《College Learning for the New Global Century(Part3-4)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实践报告选自高等教育研究报告College Learning for the New Global Century(《面向新世纪的大学教育》)中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该报告是2007年由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美国学院和大学联合会)出版,是一份关于二十一世纪大学教育目标和成果的报告,主要介绍了通识教育中关于实践教学和基本学习成果的七项原则及十五条建议,具有专业指导性及社会的推广价值。译者在做翻译实践时,发现教育类篇章言简意赅,逻辑性较强,句式结构复杂,针对各难点问题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从“非连续成分”、“语篇衔接”、“平行结构”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翻译策略。如简单句和复合句中“非连续成分”的翻译时灵活变换“分隔部分”位置,运用增译和省译法,避免翻译腔;针对语篇回指现象的翻译,适当运用指代关系,避免冗余;平行结构的翻译中,适当采用转换法和省译法,使译文语言精炼、结构紧凑。通过探索翻译理论,希望为教育类文本翻译提供一点新的思考。

董玉[3](2019)在《大班幼儿“勇敢”品格教育活动的行动研究 ——以民间故事绘本为载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前儿童是品格培养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对于处于幼小衔接的大班幼儿来说,具备良好的品格对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更应重视对其品格的培养。民间故事绘本是对幼儿进行品格教育的优秀素材,对幼儿的品格教育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本研究将以民间故事绘本为切入点,基于所选研究对象班级幼儿实际发展需求而定,以“勇敢”品格为主题,采取行动研究的研究范式,在分析现状与问题归因、并提出研究假设后,设计了最初的行动研究方案。在最初的行动研究发展方向上,通过集体教学活动、游戏活动、体育活动、一日生活指导以及家园合作等方式,不断地反思和调整活动方案,最终探索出一条幼儿“勇敢”品格教育的培养路径。本研究采用“三段式”行动研究,将幼儿“勇敢”品格教育活动设计为三轮,每一轮都指向改善幼儿的需要提升的勇敢行为,每一个阶段的品格培养模式均为感知勇敢——体验勇敢——践行勇敢,强调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每一次行动研究都是以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再计划为步骤形成一个螺旋式的发展过程,再从教育目标、内容及实践活动的实施等方面出发设计活动方案。经过三轮行动研究,通过对幼儿的观察、访谈以及家长的反馈,幼儿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方面上有着明显改善,部分幼儿的行为表现也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同时对研究者以及参与教师在专业化发展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隋芳莉[4](2019)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环节。本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和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与技术,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理论研究基础之上,重点探索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为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是国家高等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和科研机构,按照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研究的核心问题,由指标系统、权重和评价标准构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构成两个一级指标,“组织领导”“制度建设”“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文化建设”“学生实效”“校风校貌”“社会效应”构成八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设二十八个三级指标。文研究使用AHP方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以XXX省某高校为研究对象使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实证研究,证明了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体系是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认知、情感认同和行为实践的程度和状况进行测评的体系。本研究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构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体系并对其进行科学性论证。在XXX省部分高校开展大规模测评,对测评数据使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结果分析和归因分析,在此基础上以系统论视角提出增强高校价值观教育实效的对策。立足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未来发展,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应建立长效机制。评价长效机制由组织领导机制、实施运行机制、监督管理机制、动力保障机制和反馈应用机制构成。通过建立科学评价观、深化评价基础和理论应用研究、积极运用现代评价技术、营造评价文化等路径构建评价长效机制,开创高校价值观教育评价的新局面。

王新燕[5](2017)在《美国中小学工程教育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小学STEM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关注,STEM教育领域的跨学科整合已成为教育界讨论并实践的热点。而工程教育被视为整合的关键催化剂,在学科整合过程中是学界一直无法规避的课题。中小学工程教育以提升公众的工程素养为价值取向,跳脱了传统工程教育的范畴。反观我国,近年来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迅速,却仍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在此背景下,研究美国中小学工程教育的理论及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论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将美国中小学工程教育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美国中小学工程教育的相关报告、研究、案例作为研究素材,并对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形成了论文的基本框架和观点:首先,论文梳理了美国中小学工程教育的影响因素和历史演变。论文认为社会的变革对公众工程素养提出了要求;同时,工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顺应了这种价值取向的变化;此外,美国基础教育课程中兴起的对于科学、技术、工程等课程的关注以及相关课程的整合趋势也对美国中小学工程教育的提出产生了影响。在三者的综合影响下,中小学工程教育得以正式提出并受到关注。论文尝试从科学、技术与工程三元论,学习科学中关于素养生成的观点以及教育学中关于核心素养的观点中寻求支撑中小学工程教育的理论基础。随后,论文阐释了公众工程素养的内涵,并通过与科学教育、技术教育、STEM教育等相近的概念的比较明确了中小学工程教育的内涵,以及这种价值取向的转变对于中小学工程教育的主要要求。论文从课程目标、标准、实施和评估四个维度来考量美国中小学工程教育的实践。并将中小学工程教育的目标分为三个维度:包括基础工程知识的获得、基础工程能力的发展以及公众工程素养的生成。围绕着目标,论文讨论了美国中小学工程教育的整合性标准。在实施方面,美国中小学工程教育课程内容多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工程问题,表现为整合与独立的课程形式,并强调工程设计的核心地位。以NEAP为例,论文讨论了美国展开的工程素养评估实践。论文还以PLTW项目引路为例,对中小学工程教育的案例进行剖析,说明了其成功的关键优势。论文归纳后对美国中小学工程教育进行了评析,认为它的主要经验在于:强调从真实情境出发,强调设计的反复修正,强调课程整合与融通,强调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等。通过反思与比较,论文提出了对我国的启示,包括确立提升公众工程素养的价值取向、开展中小学工程教育试点实施、借鉴工程教育理论助课程改革,以工程教育实践促STEM整合等。

郦妍[6](2017)在《教育对外开放背景下的全球性大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全球范围内大学的教师流动、学生流动、课程、学术项目交流等蓬勃发展。大学在全球建设多个跨国校区,其办学目的和行动彰显全球性,高等教育国际化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形式,全球性大学正在悄然形成。全球性大学开设全球性课程,鼓励全球问题研究,促进师生全球流动,倡导全球学术交流和合作,将国际和多元文化体验与视角全方位地融合入教学、科研和服务之中。与此同时,我国大学在建设"双一流"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过程中,积极探索和寻求发展之路,一些大学开始境外办学的尝试,期望在全球化环境中赢得发展,发展为全球性大学。然而可资借鉴的经验和相关研究却很有限,对于全球性大学的内涵特色、管理策略、问题挑战等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都较为缺乏,这是本研究开展的目的和基本动力。本文以全球性大学为研究对象,拟展现和分析全球性大学的基本特征、发展特色以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对我国大学境外办学的发展和创建全球性大学提供建议。全球性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同于一般大学的特色之处,也面临着诸多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及挑战。本研究基于全球性大学是全球公共商品,以及整体协同发展的一个有机系统的认识,借鉴全球一体化和本地反应理论作为观察线索,就全球性大学的学术和行政管理的特点、全球性大学发展特色与挑战等问题进行梳理。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一些全球性大学进行观察和分析,并以访谈获得的一手资料作为观点的支撑与补充。从大学这一中观层面展开,主要从学生发展、师资开发、课程设置和科学研究等方面探讨全球性大学的学术发展特色;并重点从校长的领导力、组织架构、资产管理、风险管控等方面探讨全球性大学的行政管理创新。最后,通过提炼全球性大学发展特色与挑战,以全球性大学的视角,对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提出建议,尤其是中外合作大学的办学以及创建中国特色的全球性大学的发展进行探讨。通过研究得出,全球性大学的特征是办学目的和行动的全球性。全球性大学目前的发展在全球一体和本地化之间寻求某种平衡与结合。我国大学在境外办学时,需要考虑全球一体化与本地反应之间的平衡问题,以及大学各校区间的协同发展。大学的战略制定要符合和服务于国家战略,依托国家和地方支持,吸引全球资源,提升大学质量,创建中国特色的全球性大学。全球性大学是新生事物,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短短二十多年的发展,尚不足以显现其全部特征要素,对于全球性大学的研究,需要持续观察。本篇论文试图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并融入观察者的观点和个人的判断。从而期望大家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全球性大学这一新生事物,并鼓励更多的人持续关注,参与对全球性大学的研究。

张建,聂启元[7](2011)在《论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时代化》文中研究指明一个党要始终保持自身的生机和活力,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就必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紧紧把握时代主题,不断根据发展变化着的时代条件,推进党的自身建设的时代化。面向新世纪,党要在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始终实施坚强领导,更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以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时代化。

朱庆成[8](2007)在《全球化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文中研究指明众所周知,20世纪末以来,整个世界掀起了新的规模空前的全球化浪潮,人类走进全球化时代,这是世界历史发展中一个全新的时代。全球化是一个整体性的发展过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过程的展开,文化、艺术、伦理、学术和政治的全球化过程也或多或少开始出现了";而且,新的全球化浪潮是在社会主义运动低潮化背景下开始的,资本主义在现实中显示出与社会主义相比较的巨大优势,全球化的主角是资本主义。鉴于此一背景,认真深入地研究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特别是与当代社会主义的关系,探索出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正确方略,显得至为重要。

戴林,罗建芝[9](2007)在《面向新世纪的日本教育改革浅析》文中研究表明新世纪之初,日本修改了战后持续50年的《教育基本法》,确立了新的教育理念,实施了新的教育举措。此次教育改革是承前启后的,在总结战后教育利弊的同时展示了日本新世纪的人才战略。

吴凡[10](2007)在《全球化背景下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研究目的和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其间外商直接投资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初期,外商直接投资极大地弥补了我国产业发展的资金缺口和外汇缺口,促进了我国轻纺工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我国长期存在的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畸形产业结构格局。外资的进入带动了技术、管理、营销、网络等各个方面一揽子生产要素的流动,激发了国内企业的竞争意识,给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但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从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的转变,虽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依然强劲,但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效应却开始弱化,其负面效应正逐步显现。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利用外资产业政策方面出现较大偏差,各地政府盲目扩大引资规模,重数量轻质量、粗放型的外资引进已给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乃至于产业安全与可持续性发展等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日益显现,我国与外部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外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度正逐步增强,我国利用外资促进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已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趋利避害,在发挥外资对我国经济的积极推动作用的同时,尽量减少外资的负面影响,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本论文的研究正是针对这个重大的现实问题,从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的角度来具体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问题,选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在研究中,本论文强调将开放条件下产业结构优化的一般规律与我国特定的国情相结合,在对现有理论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构建了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开放条件下一国产业结构优化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效应。在具体研究中,本文运用大量国内外统计数据和现实案例,对外资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的具体表现、作用机制、制约因素、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等多个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内容较全面,资料较翔实,研究结论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尤其在针对我国特定国情的研究中,本文着力从制度建设的层面,运用数理模型和博弈分析等理论分析工具,深入剖析造成我国当前利用外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效应不佳的现实原因和制度性障碍。在此基础上,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利用外资的战略选择、制度建设和相关产业政策等方面进行战略性的转变与创新。这些研究对指导我国当前科学利用外资、促进外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高效发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二、研究思路与逻辑结构本论文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唯物辨证法为指导,充分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分析框架,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效应为研究中心,沿着“研究背景---理论基础---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存在问题---原因剖析---政策建议”的逻辑结构来组织全文。文章首先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结构优化内涵的新变化入手,在系统探讨了一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和决定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全球化开放条件下产业结构优化的新内涵和评判指标体系。然后,集中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影响一国产业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国际因素:外商直接投资(FDI)。并在探讨了21世纪初外商直接投资的新发展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浪潮的新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研究视角,集中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尤其是发展中东道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问题,拟从理论层面来深入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效应、作用机理及制约因素等问题。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立足于我国的特定国情,重点研究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现实问题。本部分运用了大量国内外相关统计数据,从实证的角度来阐释全球化背景下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影响,这包括外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效应的具体表现、影响程度以及存在问题等多个方面。之后,着重从制度建设的层面,运用数理模型和博弈分析等理论分析工具,来剖析造成我国当前利用外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效应不佳的现实原因和制度性障碍。最后,在以上分析的结论上,基于提高利用外资产业政策有效性的考虑,从如何提高我国利用外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的角度,对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利用外资的战略选择、制度建设和相关产业政策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三、主要内容及观点基于以上的研究思路,本论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导论。在介绍本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逻辑结构、研究方法、选题意义、创新与不足等问题的同时,本章重点介绍本论文选题的理论与现实背景,和外商直接投资(FDI)促进东道国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此背景介绍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确定本论文研究的理论起点和基础。第二、三章为全文的理论基础部分。第二章: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结构及其优化。本章从产业结构的概念、演变规律与变动决定因素入手,来分析产业结构优化的涵义、主要内容、机理模型与优化评判标准等问题;其后结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征与趋势,重新阐释了一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与主要内容,并根据该创新点构建了一个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吻合的新的产业结构优化评价指标体系。第三章:国际直接投资(FDI)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浪潮。本章从国际直接投资(FDI)的概念、发展历程与理论渊源入手,着重研究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发展、新特点,以及在国际直接投资推动下愈演愈烈的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浪潮及其影响。这两章内容一方面是对外商直接投资(FDI)、产业结构优化相关观点与理论的梳理,另一方面也强调创新,重点在于探讨全球化浪潮对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以及在此影响下的新发展、新特点,为以后各章节的分析打下理论基础。第四章:FDI促进东道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效应、机理与制约因素。本章是在以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来具体研究FDI促进东道国产业结构优化效应。本章首先分析了FDI对东道国产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效应,如产业资本形成、技术转移与溢出、国际产业转移以及就业、贸易促进与国际收支平衡等;在此基础上,运用图示与实例来剖析FDI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及其作用机理,重点在于分析作用传导机制,这包括资本、技术、产业关联、竞争与示范等多种作用渠道,直接或间接对东道国的产业结构产生增量或存量调整与优化。最后,本章还探讨了制约FDI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发挥的若干因素,这主要从东道国与跨国公司两个方面来思考的,前者主要包括:东道国的产业结构与产业转移承受能力、当地市场与企业禀赋状况、市场结构与市场竞争状况、外资政策选择与管理等;后者主要包括: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策略与产业控制、海外投资项目产业关联程度等。第五章:全球化背景下FDI对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本章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国情,具体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问题。本章首先从对外开放的角度来研究我国产业结构在全球化趋势中的演变情况;然后从实证的角度,运用大量统计数据和现实事例,从FDI的产业资本形成与促进效应、技术转移与溢出效应、竞争与示范效应等方面来具体探讨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最后,对当前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产业分布和区域分布的特点与演进趋势做了较深入的分析,以探讨当前外资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绩效状况。第六章:当前FDI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中存在的问题。FDI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具有明显的双重性,它既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可能加剧我国产业结构的偏差,制约我国产业的长远发展。本章着重研究了当前FDI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中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第一是FDI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局限性问题。外商投资方向选择与我国引资目标的错位、外商对先进技术转移与溢出效应的严格限制是国际产业资本逐利本性导致的必然结果,也是导致我国利用外资优化产业结构效应不佳的客观制约因素。第二是FDI流入陷阱的产业结构效应问题;低质低效外资的过度流入我国必将带来严重的产业结构问题,这包括产业结构转换缺口、产业结构同构化、过度竞争与寡头垄断并存的二元市场结构等问题。第三是外资对我国产业安全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危害问题。当前我国对外资的过度依赖和在国际产业转移中的被动接受导致了外资对国内企业的产业压制、市场垄断以及环境危害等严重问题。第七章:引资博弈与FDI数量型扩张:基于制度层面的原因剖析。制约在华FDI产业结构优化效应有效发挥的因素既有外商投资者的因素,更有我国制度建设不完善方面的因素。本章从制度层面,主要运用博弈分析方法,来剖析导致我国利用外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不佳的现实原因和制度性障碍。在我国现行的地方政府及官员的政绩指标考核体系下,不可避免地产生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目标的多元化、短期化与功利化等问题;出于政绩与地方利益的考虑,地方政府热衷于引资优惠政策的竞争与博弈。这些博弈包括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外商投资者之间的多个层面。博弈的结果是外资的数量型扩张,低质低效率外资的过度涌入,导致地方社会福利的损失。在以上博弈分析的基础上,本章进一步运用统计数据和计量分析工具,对FDI的绩效拐点区和我国引资的适度规模做出相应的推论,以进一步佐证我国当前引进外资的数量型扩张特征。第八章: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利用外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本章首先分析了我国现行的利用外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政策及其有效性,着重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来探讨提高我国利用外资产业政策有效性的政策创新。然后,立足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提出了我国利用外资产业政策进行战略性转型与创新的相关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实施自主型引资战略,引导规范外商投资方向;规范外资优惠政策,建立健全市场竞争机制;有效利用国际产业转移,培育我国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加强法制建设,实现产业安全和可持续性发展;加强配套制度建设,改善外商投资软环境等。四、主要创新1.在对现有理论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将开放条件下一国产业结构优化的一般规律与我国的特定国情相结合,力争在研究视角上有所创新。针对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效应这一具有交叉性学科特色的研究对象,着重从作用机理的角度来深入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的相关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时代性。2.构建了一个全球化视角下的产业结构优化指标体系。传统的产业结构优化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与合理化两大方面,更多强调一国产业结构的自主演变模式。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以及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浪潮的互动效应,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原有的产业结构优化评价指标。本论文在传统优化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不仅赋予了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指标新的内涵,而且构建了一个以产业结构的开放化为基础、以高度化、合理化为主干、以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为核心、兼顾产业安全化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指标体系。3.对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机理做了较深入的分析。从FDI的资本促进效应、技术转移与溢出效应、产业关联效应、竞争与示范效应等方面来剖析FDI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的作用传导机制与制约因素,在研究中注重辩证地看待FDI的双重效应及作用途径,并运用相关图表予以清楚表示;然后运用该分析结论来进行中国的实证研究,实证中运用了大量的统计数据进行引证,这与现有的研究多偏重于某一个问题或某一个侧面的定性分析有所不同。4.将竞争博弈模型引入到招商引资策略研究中,通过模型分析对其中博弈各方的行为及绩效进行剖析,对当前地方政府利用外资中的主要经济现象做出一定程度的合理解释,为后期的政策建议奠定了理论分析的基础。在分析地方政府引资行为扭曲和引资博弈问题时,运用了投标博弈模型(Bidding Game Model)来分析在有限理性、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不同质的地方政府之间的引资博弈及其后果。现有文献对地方政府引资行为及其扭曲的原因分析比较笼统,本论文从制度约束条件下的有限理性经济人的角度来探讨地方政府的引资投标博弈行为及其后果,分析比较深入。5.在具体的制度建设与政策建议研究上,本论文基于制度基础建设的层面,来探讨制约我国利用外资产业政策有效性的制度性障碍及其解决对策,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我国利用外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政策的战略性转型与创新问题,这种研究视角在现有的文献中并不多见。

二、面向新世纪 应对全球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向新世纪 应对全球化(论文提纲范文)

(1)College Learning for the New Global Century(Part 1,2)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一、原文题材分析
        二、原文体裁分析
    第二节 翻译目的与意义
        一、翻译的目的
        二、翻译的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综述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就文献综述
    第二节 准备事项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第三节 实施计划
        一、翻译计划
        二、写作计划
        三、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第一节 翻译过程
        一、术语表制定
        二、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三、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第二节 译后事项
        一、译文审校
        (一)自我校对
        (二)他人校对
        二、译文评价
        (一)自我评价
        (二)同学互评
        (三)导师评价
第四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词的译法
        一、语境意译法
        二、逻辑隐喻意译法
        三、增译法
        (一)结构性增词法
        (二)语义性增词法
        四、转换法
        (一)名词转译动词
        (二)形容词转译动词
    第二节 定语的翻译
        一、移位法
        二、短语类定语成分位置分析法
    第三节 被动语态的翻译
        一、被字替换法
        二、被字省译法
第五章 实践总结及结论
    一、翻译结论
    二、翻译心得
        (一)译文的准确性和忠实性
        (二)译文的可读性
        (三)译文的逻辑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原文、译文
    附录2 :平行文本
    附录3 :术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

(2)College Learning for the New Global Century(Part3-4)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一、原文题材分析
        二、原文体裁分析
    第二节 翻译目的与意义
        一、翻译的目的
        二、翻译的意义
第二章 翻译过程描述
    第一节 译前准备
        一、国内外文献研究述评
        二、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三、工具以及参考文献
        四、平行文本的查阅
    第二节 翻译、写作计划实施
        一、翻译计划
        二、写作计划
        三、应急预案
第三章 翻译执行概况
    第一节 术语表制定
    第二节 翻译过程执行情况
        一、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二、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第四章 译后事项
    第一节 质量控制
        一、确定审校人员
        二、译文审校
    第二节 译文评价
        一、自我评价
        二、同学互评
        三、导师评价
第五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英语的“非连续成分”译法
        一、“非连续成分”在简单句中的译法
        二、“非连续成分”在复合句中的译法
    第二节 语篇衔接
        一、语篇衔接——段内回指现象的翻译
        二、语篇衔接——段间衔接的翻译
    第三节 英语中平行结构的译法
        一、词或词汇的平行结构译法
        二、“V.+ing”和“to do”形式的平行结构译法
        三、句子的平行结构译法
第六章 翻译实践总结
    第一节 收获
    第二节 不足
    第三节 启发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原文及译文
    附录2 :平行文本
    附录3 :术语表
致谢

(3)大班幼儿“勇敢”品格教育活动的行动研究 ——以民间故事绘本为载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和国家政策的引导
        (二)幼儿阶段是进行品格教育的关键时期
        (三)民间故事是对幼儿进行品格教育的优秀素材
        (四)民间故事绘本在幼儿园中缺乏应有的地位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品格教育的相关研究
        (二)民间故事的相关研究
        (三)幼儿“勇敢”品格教育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民间故事绘本用于幼儿品格教育的理性思考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品格
        (二)品格教育
        (三)绘本
        (四)民间故事
        (五)勇敢
    二、以民间故事绘本对幼儿进行品格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价值澄清理论
        (二)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三、以民间故事为载体进行幼儿品格教育的独特价值
        (一)民间故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道德隐喻
        (二)民间故事的叙事方式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
        (三)民间故事的叙事艺术利于提升幼儿的道德水平
第二章 对幼儿进行“勇敢”品格教育的前期准备
    一、研究背景资料
        (一)研究的场所和资源
        (二)研究对象
    二、分析现状
        (一)幼儿园教师对民间故事有一定认识,但是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提髙
        (二)对品格教育的认识较为模糊
        (三)对以民间故事为载体进行幼儿园品格教育的认同度较低
    三、问题归因
        (一)幼儿园课程开发能力薄弱
        (二)符合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民间故事资源相对稀缺
        (三)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不足
        (四)幼儿教师主动学习的意识不高,对幼儿品格教育不够重视
    四、研究假设
    五、研究步骤与计划
        (一)品格主题的确定
        (二)勇敢内涵的把握
        (三)绘本的选择
        (四)取得家长的支持
        (五)确定行动研究的步骤
        (六)制定“勇敢”品格教育活动初步方案
    六、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一)资料的收集
        (二)资料的处理
第三章 幼儿“勇敢”品格教育第一轮行动研究
    一、“勇敢”品格教育活动的第一轮行动研究方案
    二、活动实施过程
        (一)绘本教学活动:《区寄除贼》
        (二)绘本剧表演:《区寄除贼》
        (三)谈话活动:《一次勇敢的对话》
        (四)游戏活动:《感受黑暗》
    三、第一轮行动研究效果及反思
        (一)对方案设计的反思
        (二)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反思
        (三)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
第四章 “勇敢”品格教育活动的第二轮行动研究
    一、“勇敢”品格教育活动的第二轮行动研究方案
    二、活动实施过程
        (一)绘本教学活动:《捆龙仙绳》
        (二)绘本剧表演:《捆龙仙绳》
        (三)集体教学活动:《小白认错》
        (四)游戏活动:《勇敢的战胜困难》
        (五)一日生活指导
        (六)家庭教育指导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效果及反思
        (一)方案设计的效果
        (二)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反思
        (三)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
第五章 “勇敢”品格教育活动的第三轮行动研究
    一、“勇敢”品格教育活动的第三轮行动研究方案
    二、活动实施过程
        (一)绘本教学活动:《长发妹》
        (二)勇敢故事分享会
        (三)体育游戏活动:《勇敢的孩子》
        (四)体育游戏活动:《勇敢的小兵》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效果及反思
        (一)对方案设计的反思
        (二)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反思
        (三)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一、结论
        (一)幼儿“勇敢”品格教育活动实施的基本过程模式
        (二)幼儿“勇敢”品格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与制定
        (三)民间故事绘本融入“勇敢”品格教育活动的成效
    二、反思
        (一)对幼儿园品格教育的反思
        (二)对教师的反思
        (三)对未来研究方面的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之处
第2章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理论概述
    2.1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相关概念
        2.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1.3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1.4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
        2.1.5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2.2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相关问题
        2.2.1 评价目标
        2.2.2 评价原则
        2.2.3 评价功能
        2.2.4 评价要素
        2.2.5 评价过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依据
    3.1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思想资源
        3.1.1 中国古代价值观教育评价思想资源
        3.1.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价值观教育评价思想资源
        3.1.3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价值观教育评价思想资源
    3.2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理论基础
        3.2.1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
        3.2.2 教育评价和教育测量理论
        3.2.3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和评价论
    3.3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现实依据
        3.3.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根本任务论为指导
        3.3.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关文件为遵循
        3.3.3 以总结高校价值观教育经验为启迪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1.1 政治性原则
        4.1.2 人文性原则
        4.1.3 整体性原则
        4.1.4 科学性原则
        4.1.5 可测性原则
    4.2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4.2.1 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规
        4.2.2 相关的学科理论
        4.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内容
        4.2.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和工作经验
    4.3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
        4.3.1 构建评价指标系统
        4.3.2 制定评价标准
        4.3.3 确定权重
    4.4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系统的内容构成及关系
        4.4.1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一级指标
        4.4.2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二级指标
        4.4.3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三级指标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以×××省某高校为例
    5.1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
        5.1.1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原理
        5.1.2 一级模糊综合评判
        5.1.3 多层次综合模糊评判
    5.2 ×××省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实施
        5.2.1 成立评价小组
        5.2.2 按评价指标体系开展评价
        5.2.3 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计算评价结果
    5.3 ××省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结果分析
        5.3.1 ×××省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点
        5.3.2 ×××省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的建议
    5.4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的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的应用研究—以×××省部分高校为例
    6.1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的必要性
        6.1.1 实效测评是教育实践的呼唤
        6.1.2 实效测评是理论创新的需要
        6.1.3 实效测评是评价发展的需要
    6.2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体系的构建过程及施测
        6.2.1 明确实效测评的目的和内容
        6.2.2 编制《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量表》及施测
        6.2.3 编制《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影响因素量表》及施测
    6.3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体系的科学性论证
        6.3.1 教育实效测评量表的科学性分析
        6.3.2 教育实效影响因素量表的科学性分析
    6.4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结果分析
        6.4.1 总体情况分析
        6.4.2 三个维度分析
        6.4.3 学生差异分析
    6.5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影响因素分析
        6.5.1 教育队伍相对弱化
        6.5.2 受教育者差异化
        6.5.3 教育内容表层化
        6.5.4 教育方式方法单一化
        6.5.5 教育载体缺失化
        6.5.6 教育环境复杂化
        6.5.7 教育机制碎片化
    6.6 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的对策
        6.6.1 以“六个要”打造教育队伍
        6.6.2 以强化受教育者主体性激发内生动力
        6.6.3 以“供给侧改革”思维优化教育介体
        6.6.4 以隐性视角营造教育环境氛围
        6.6.5 以制度保障夯实教育基础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长效机制的构建
    7.1 建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长效机制的意义
        7.1.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7.1.2 应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特殊性和复杂性的需要
        7.1.3 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实效的需要
        7.1.4 推广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需要
    7.2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长效机制的构成
        7.2.1 组织领导机制
        7.2.2 实施运行机制
        7.2.3 管理监督机制
        7.2.4 动力保障机制
        7.2.5 反馈应用机制
    7.3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长效机制的构建路径
        7.3.1 树立科学评价观
        7.3.2 深化评价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7.3.3 积极运用现代化评价技术
        7.3.4 营造评价文化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A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附录B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权重调查表
附录C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附录D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调查问卷(初测版)
附录E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初测版)
附录F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调查问卷(最终版)
附录G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体系观测点及题项设计
附录H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影响因素调查问卷(最终版)
附录I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测评调查问卷得分统计表
附录J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得分统计表

(5)美国中小学工程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美国中小学工程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二、美国中小学工程教育的标准与模式
        三、美国中小学生的工程素养及其提升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思路
        一、研究目标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美国中小学工程教育的提出
    第一节 社会变革对公众工程素养的要求
        一、新世纪工程领域面临的挑战
        二、就业机会变化对工程的影响
        三、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工程教育
    第二节 工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职业素养的培养:早期工程师与学徒制
        二、专业素养的追求: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
        三、一般素养的生成:工艺教育及其转型
    第三节 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动向
        一、科学类课程获得关注
        二、课程实践中的整合取向
        三、STEM教育与中小学工程教育
第二章中小学工程教育的理论基础及主要内涵
    第一节 中小学工程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工程、科学与技术三元论
        二、知识、素养及其生成
        三、核心素养与工程素养
    第二节 中小学工程教育的主要内涵
        一、公众工程素养的内涵
        二、中小学工程教育的内涵
        三、中小学工程教育的要求
第三章 美国中小学工程教育的目标与标准
    第一节 美国中小学工程教育的目标
        一、理解基础工程知识
        二、掌握基础工程能力
        三、提升公众工程素养
    第二节 美国中小学工程教育的标准
        一、整合性工程教育标准提出
        二、为工程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第四章 美国中小学工程教育的实施与评估
    第一节 美国中小学工程教育的实施
        一、中小学工程课程的概念
        二、中小学工程课程的内容
        三、中小学工程课程的路径
        四、中小学工程课程的核心
    第二节 美国中小学工程教育的评估
        一、技术与工程素养评估框架
        二、设计与系统评估内容领域
        三、评估目标分类与实践特点
    第三节 工程教育实施案例研究——以项目引路为例
        一、项目引路的发展背景
        二、项目引路的实施效果
        三、项目引路的关键优势
第五章 美国中小学工程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美国中小学工程教育的经验
        一、强调从真实情境出发
        二、强调设计的反复修正
        三、强调课程整合与融通
        四、强调自主合作相结合
    第二节 美国中小学工程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确立提升公众工程素养的取向
        二、开展中小学工程教育试点实施
        三、借鉴工程教育经验助课程改革
        四、以工程教育实践促STEM整合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教育对外开放背景下的全球性大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全球性大学
        二、海外分校与门户校园
        三、全球本地性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全球性大学的研究
        二、关于海外分校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架构与方法
        一、论文的框架结构
        二、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全球性大学的形成与内涵
    第一节 全球性大学形成的背景
        一、全球化背景下大学面临的双重压力
        二、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高等教育的变革
        三、从多元巨型大学到全球性大学
    第二节 全球性大学形成的契机
        一、天时:国家教育全球化时代的发展诉求
        二、地利:本地城市的全球化建设目标
        三、人和:大学校长的全球化战略视野
    第三节 全球性大学形成的阶段
        一、全球性大学的萌芽阶段
        二、全球性大学的培育阶段
        三、全球性大学的成形阶段
    第四节 全球性大学的内涵与特征
        一、全球性大学的概念内涵
        二、全球性大学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全球性大学研究的理论视角
    第一节 全球公共物品理论视角
        一、公共物品与全球公共物品理论
        二、高等教育是全球公共物品
        三、全球性大学的定位
    第二节 系统论视角
        一、全球性大学系统的要素
        二、全球性大学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三、全球性大学系统的特色
    第三节 全球本地化理论视角
        一、全球性大学的全球维度表征
        二、全球性大学的国家维度特征
        三、全球性大学的地方维度特色
第四章 全球性大学的学术发展特色
    第一节 全球性大学的学生发展
        一、培养全球公民
        二、构建身份认同
        三、促进跨文化学习
    第二节 全球性大学的师资开发
        一、以课程为纽带的教学型教师
        二、以学术为纽带的科研型教师
        三、以服务为纽带的管理型教师
    第三节 全球性大学的学术管理
        一、全球性大学的课程资源
        二、全球性大学的学术研究
        三、全球性大学的学术质量
第五章 全球性大学的行政管理创新
    第一节 全球性大学的组织管理
        一、全球性大学的校长领导力
        二、全球性大学的组织架构
    第二节 全球性大学的资产管理
        一、全球性大学的资产权属
        二、全球性大学的品牌管理
    第三节 全球性大学的风险管控
        一、全球性大学的内部风险管理
        二、全球性大学的外部风险控制
第六章 全球性大学发展的特色与挑战
    第一节 全球性大学的发展特色
        一、全球-国家-地方协同发展
        二、整合多校区联动发展
        三、一座跨文化的桥梁
    第二节 全球性大学的问题与挑战
        一、需要取得本地制度合法性地位
        二、需要破除既有的认知观念障碍
        三、需要促进多方位的跨文化融合
        四、需要构建明晰的法人治理地位
第七章 全球性大学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
    第一节 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现状
        一、中外合作大学的启示
        二、中外合作大学的走向
    第二节 构建中国高校主导的全球性大学
        一、中国大学境外办学的现实性分析
        二、中国特色全球性大学的可行性探讨
        三、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未来发展的思考
结语:创建中国特色的全球性大学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7)论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时代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推进党的建设的时代化是历史的必然
    1. 推进党的建设的时代化是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2. 推进党的建设的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体现
    3. 推进党的建设的时代化是党面临的新任务的需要
    4. 推进党的建设的时代化是世界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
二、科学认识党的建设的时代化的深刻内涵
    1. 党的指导思想的时代化
    2. 党的历史方位的时代化
三、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时代化
    1. 树立现代执政理念是推进党的建设的时代化的先导
    2.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推进党的建设的时代化的前提
    3. 实现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的法治化是推进党的建设的时代化的基础
    4.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推进党的建设的时代化的保障
    5. 发展党内民主是推进党的建设的时代化的关键
    6. 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是推进党的建设的时代化的核心

(9)面向新世纪的日本教育改革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育改革的历程
二、新世纪教育改革的背景及其主要原因
三、新世纪教育改革的焦点及主要举措

(10)全球化背景下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第二节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逻辑结构
    第三节 本论文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四节 本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结构及其优化
    第一节 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决定
    第二节 产业结构演变一般趋势与规律的理论考察
    第三节 产业结构的优化及其评判标准
    第四节 全球化视角下的产业结构优化及其评判
第三章 国际直接投资(FDI)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浪潮
    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FDI)及其发展的历史考察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国际直接投资
    第三节 21 世纪初国际直接投资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浪潮
第四章 FDI 促进东道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效应、机理与制约因素
    第一节 FDI 影响东道国产业发展的经济效应分析
    第二节 FDI 对东道国产业结构演进的优化效应及作用机理
    第三节 FDI 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的制约因素
第五章 全球化背景下FDI 对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产业结构
    第二节 FDI 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当前在华FDI 的产业与区域分布特点与演进趋势
第六章 当前FDI 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FDI 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局限性
    第二节 FDI 数量型扩张与外资流入陷阱
    第三节 FDI 与我国产业安全、可持续性发展问题
第七章 引资博弈与FDI 的数量型扩张:基于制度层面的原因剖析
    第一节 基于多重目标选择的引资博弈
    第二节 FDI 的数量型扩张与适度规模研究
第八章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利用外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
    第一节 我国利用外资产业政策及其有效性
    第二节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利用外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四、面向新世纪 应对全球化(论文参考文献)

  • [1]College Learning for the New Global Century(Part 1,2)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沈庆新.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2]College Learning for the New Global Century(Part3-4)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王磊.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3]大班幼儿“勇敢”品格教育活动的行动研究 ——以民间故事绘本为载体[D]. 董玉.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2)
  • [4]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研究[D]. 隋芳莉.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4)
  • [5]美国中小学工程教育研究[D]. 王新燕.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4)
  • [6]教育对外开放背景下的全球性大学研究[D]. 郦妍.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7]论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时代化[J]. 张建,聂启元.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1(12)
  • [8]全球化视域中的社会主义[A]. 朱庆成.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 2007
  • [9]面向新世纪的日本教育改革浅析[J]. 戴林,罗建芝. 日本研究, 2007(01)
  • [10]全球化背景下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 吴凡. 西南财经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面向新世纪,应对全球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