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陇东曾存在大量稀有动植物(论文文献综述)
孙冠花[1](2021)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中国特有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利用》文中研究表明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东北部与甘肃省的酒泉、张掖、武威地区相接,西部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乌兰县毗连,南部与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刚察县为邻,东部与海东地区的互助土族自治县接壤,行政区域包括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祁连县、门源县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德令哈市和天峻县部分区域。公园内生态系统独特,自然景观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祁连山十分重要的核心区域,因此,对该地区特有植物多样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实地调查、文献查阅和数据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建立了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中国特有植物名录,并对本区中国特有植物的多样性,地理成分的多样性、保护植物的多样性,保护植物科属种的生活型多样性,保护植物的保护现状和保护对策以及资源植物划分和可持续发展的利用对策等方面进行初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中国特有植物共有436种,隶属于50科160属,物种组成丰富,其中青海省特有植物共有23种,隶属于15科20属;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的特有植物(本区特有)共有5种。科、属的组成简单,较大科仅有2科(菊科,19属54种;禾本科,22属56种),中等科有9科,小科有26科,单种科共有14科;较大属有6属(风毛菊属Saussurea、柳属Salix、马先蒿属Pedicularis、黄耆属Astragalu、薹草属Carex、龙胆属Gentiana),中等属有12属,小属有64属,单种属有78属。2.本区中国特有植物生活型多样,分为乔木(常绿、落叶)、灌木(常绿、落叶)、草本(一年生、二年生、多年生)等,其中多年生草本占比最高,占本区特有植物总种数的66.7%,其次灌木占总种数的12.4%(以落叶灌木为主,占10.1%),乔木占总种数的8.5%(以落叶乔木为主,占7.1%),总体来说,草本植物>灌木>乔木。3.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中国特有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多样,中国特有植物属的地理成分有15个分布区类型,种的地理成分有13个分布亚型。属的地理成分分析表明,中国特有植物区系的温带性质显着,联系广泛;种的地理成分分析表明,本区中国特有植物区系以青藏高原成分为主,其次为西南-华北成分、华北成分。4.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中国特有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呈现明显的变化规律,水平分布规律:从东-西呈现明显的递减规律,即东段分布有48科149属363种,中段分布有35科94属202种,西段分布有35科80属148种;垂直分布规律:从低海拔到海拔5500m范围内中国特有植物的种数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在海拔3000-3500m段的中国特有植物种数最多,共有339种。5.本区中国特有植物中保护植物种类较丰富,本区各类保护植物共有42种,隶属于19科35属,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13种,隶属4科12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仅有兰科的毛杓兰(Cypripedium franchetii)1种,其余均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另外,在分析保护植物的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的保护对策。6.本区资源植物种类较丰富,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中国特有植物中,药用植物共有154种、油脂植物有20种、淀粉及糖类植物有24种、防风固沙植物有13种、纤维植物有37种、芳香植物有28种、饲料牧草植物有33种及绿化观赏植物有44种。
高源,王大江,王昆,丛佩华,李连文,朴继成[2](2020)在《基于高密度SNP标记的苹果属15种植物资源的亲缘关系与遗传结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高通量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在全基因组开发的SNP标记,对中国原产苹果属植物种内和种间的亲缘关系和群体遗传结构解析,为苹果属植物的起源演化以及系统分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427份15种中国原产苹果属植物种质资源进行高通量简化基因组测序(SLAF-seq),基于获得的SLAF标签,利用BWA软件将其通过比对定位到参考基因组上并获得多态性SLAF标签;利用GATK和SAMtools两种方法在多态性SLAF中开发多态性单核苷酸(SNP),筛选两种方法共同得到的SNP作为开发的SNP标记数据集。根据完整度>0.94、次要等位基因频率(MAF)>0.05过滤筛选获得多态性的SNP。基于筛选多态性SNP,使用MEGA7的NJ(neighbor-joining)算法,构建苹果属不同种的系统进化树。利用Admixture软件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假设样品的分群数(K)为1—15进行聚类,根据交叉验证错误率确定最佳K值,解析苹果属不同种间和种内的遗传结构。【结果】通过SLAF-seq技术对427份苹果属植物种质进行测序,最终获得586 454个SLAF标签,其中多态性SLAF标签463 612个。经过序列比对分析和筛选得到46 460个SNP位点,基于这些SNP位点构建苹果属植物不同种的系统发生树并分析群体结构。系统发育分析将15种苹果属植物分成4个类群,群体遗传结构在K=5和K=14为两个分群关键点。综合两种分析方法的结果,15种苹果属植物可分为4个基本的类群,分别为山荆子类群,新疆野苹果和少数中国苹果类群,变叶海棠、花叶海棠、陇东海棠、山楂海棠、滇池海棠和沧江海棠类群,4个苹果属植物栽培种中国苹果、八棱海棠、花红和楸子类群。中国苹果的部分种质中有新疆野苹果和山荆子的基因背景,但其中还有一部分种质可以独立代表类群基因库,其基因库中并没有新疆野苹果的参与,而与山荆子、花红、楸子和八棱海棠密切相关。【结论】利用SLAF技术快速发掘覆盖全基因组的46 460个多态性SNP标记可有效地对中国原产苹果属植物种内和种间的亲缘关系及遗传结构进行研究,为苹果属植物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遗传多样性、系统分类和起源演化提供参考。15种苹果属植物分为4个基本类群,苹果属植物野生种和栽培种分类群明显,中国苹果与其他栽培种的亲缘关系密切。
杜阳平[3](2020)在《九寨沟县野生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及忍冬属植物资源适宜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林木种质资源是国家自然资源战略储备的重要部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部分野生植物面临不用程度的生存威胁。九寨沟县作为重要的地形过渡带,受特殊的地形地貌影响,植物类型多样但生境较为脆弱。因此,开展九寨沟县的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对把握资源现状和今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九寨沟县的野生林木种质资源进行调查,统计九寨沟县区域内的野生林木种质资源概况,对当地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优异种质资源树种进行分类总结。最后利用Maxent模型对在不同生境中具有代表性的忍冬属树种作物种分布预测和适宜性分析。结果如下:(1)九寨沟县调查区域的野生木本植物共463种,涉及67科162属,其中被子植物共442种,涉及63科151属,裸子植物21种,涉及4科11属。乔木共164种,灌木268种,木质藤本28种,竹类3种。国家Ⅰ级保护植物和国家Ⅱ级保护植物共计13种。属于CITES公约里面附录Ⅱ的植物5种,附录Ⅲ的树种仅1种。(2)九寨沟县野生林木种质资源种类十分丰富,将九寨沟县潜在价值较大的野生木本植物的利用类型分7大类进行总结,其中森林蔬菜类和森林水果类分别有9种,森林饮品类共2种,森林蜜源植物树种较多,涉及22科42属,木本干果类共5种,木本油料类共3种,其他加工类共4种。(3)利用生长在不同海拔的四个忍冬科忍冬属代表树种(凹叶忍冬、盘叶忍冬、长叶毛花忍冬和岩生忍冬)的野生分布信息,通过Maxent模型作物种分布预测和适宜性分析。将物种栖息地的适宜区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非适宜区(0<P<0.05)、低适宜区(0.05≤P<0.25)、一般适宜区(0.25≤P<0.5)、较高适宜区(0.5≤P<0.7)和最适宜区(0.7≤P≤1)。(4)凹叶忍冬的最适年平均温度为6.413.9℃,最适月均温差为10.712.9℃,最适宜越夏的极端高温为23.729℃,最适宜越冬的极端低温为-8.5-3.1℃,最适年平均降水量为558656mm。盘叶忍冬的最适年平均温度为310.1℃,最适月均温差为12.214.7℃,最适宜越夏的极端高温为17.525.5℃,最适宜越冬的极端低温为-15.8-6.9℃,最适年平均降水量为593758mm。长叶毛花忍冬的最适年平均温度为-0.67.9℃,最适月均温差为13.314.7℃,最适宜越夏的极端高温为15.922.7℃,最适宜越冬的极端低温为-18.9-11.1℃,最适年平均降水量为624799mm。岩生忍冬的最适年平均温度为-0.77.3℃,最适月均温差为13.614.7℃,最适宜越夏的极端高温为14.222℃,最适宜越冬的极端低温为-19.5-11.9℃,最适年平均降水量为634817mm。
何伶[4](2019)在《异象与汉魏政治》文中认为异象是对带有神秘或玄幻色彩现象的总称,包括祥瑞、灾异、鬼神、天象等范畴,多富含政治色彩。汉魏时期的统治阶级对天人之事密切关注,史籍中对于超出常事常理范围的异象事例多有记叙。于汉而言,异象制造与宣传是一把“双刃剑”:对于高祖立国、武帝治国、光武中兴等颇有建功;而在王莽代汉立新和汉末三国时期,异象又多为其他势力所用,成为否定刘氏皇权的思想武器。异象宣传对取得民众支持,提高权威等获取政治优势方面有一定帮助,汉魏时期诸集团较重视异象,在一定程度上,该时期的政治甚至可看作是“异象政治学”。异象思想在汉朝的发展,离不开董仲舒、刘向、刘歆、王充等人对于天人之事的讨论,尽管众人对于异象存有不同的看法,或赞同或批评,然则该时期的思想家们围绕异象做出的解释和规定,却与史学家合力在史书记叙中形成一股浓厚的神异气息。汉一朝思想家们对于异象的认识与解释进一步规范化,为后世的异象与政治之间的互动联系打开了新的视角。汉祚倾颓,神器易主,逐渐形成曹魏、蜀汉、孙吴三个政权并立的局面,提高威望与树立正统贯穿各个政权始终,是一件与军事斗争同等重要的国家大事。而在汉一朝对异象的认识与规范上,三国时期直接将其运用于激烈的政治舆论宣传中来:汉魏禅代、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正统争夺、曹氏与司马氏之间的斗争等皆有异象参与其中。异象在汉魏时期的政治与文化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李芸杉[5](2019)在《探索陇东剪纸中抓髻娃娃的图形内涵及其运用》文中认为抓髻娃娃是黄土高原陇东地区传统的民俗纹样,头梳双髻或饰以双鸡,正面站立,双手向上举起,手拿鸡、兔或者鱼,双腿半蹲呈八字形或呈蛙形,被誉为民间艺术的保护神。据郭沫若研究考证,抓髻娃娃的原型是中华的始祖——轩辕黄帝族的族徽。在陇东地区民俗剪纸中,抓髻娃娃是“剪纸娃娃系列”的代表,而抓髻娃娃的形象也如金文的“天”字。抓髻娃娃系列分为多个类型,但大体造型都是头上装饰双鸡,或者头上梳着两个发髻。抓髻娃娃在节日时贴在门上或者窗上,祈求纳福消灾。喜花的形象是为了婚嫁顺利;扫晴娘是为了天气晴朗;燎疳娃娃是为了祛病祛灾;抓钱娃娃是为了生活富裕;而所有的抓髻娃娃最核心的还是对后代生殖繁衍的祈求。本论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图形符号研究等研究手法。论文分为五部分,首先针对抓髻娃娃历史背景进行研究,探索其历史渊源;进而引出抓髻娃娃在流传过程中随着人类社会崇拜观念的改变而改变的原始宗教崇拜和巫文化,论述分析其与各个文化的融合的审美观念,总结出抓髻娃娃目前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再剖析抓髻娃娃图案本身包含的纹样文化的隐喻。论文的核心部分是研究抓髻娃娃造型艺术图案的历史演变及在新的传播媒介上的运用。习近平同志说,传统文化是中国、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如果我们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使得中国文化兴旺发展,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靳之林、古元等老一代美术民俗工作者对于西北民俗艺术的发掘与考察,使得抓髻娃娃这一稚拙、古朴的剪纸形象开始被大众了解熟知。时代变迁,基于民俗图案的理论研究需求以及传统民俗流失的现状,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陈磊[6](2019)在《煤中镓元素的赋存特征与富集机理 ——以青海木里和新疆准东煤田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传统稀有金属矿床的枯竭,煤系伴生金属矿床已备受重视。西部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接续区,煤中伴生元素的研究也被受到关注,但煤中有益金属矿产的分布规律与富集机理还不清楚?针对上述科学问题,论文以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理论为指导,运用偏光显微镜、XRD、XRF、ICP-MS和SEM-EDX等多种分析测试方法,在众多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青海木里和新疆准东煤田为研究对象,聚焦矿区煤中镓元素的赋存特征与富集机理,通过研究取得了如下创新性成果:(1)明确了青海木里、新疆准东煤田煤中镓元素的分布赋存特征。发现木里煤田东部煤中Ga含量高于中部和西部,在柴达尔和曲古沟煤矿富集,而准东煤田东北部和西南部煤中Ga含量较高;煤中Ga元素主要存在于硅铝酸盐矿物中(主要是高岭石),并与有机质具有一定的亲和性。(2)揭示了赋煤区煤中有益元素Ga的富集特征并划分出成矿有利区。发现异常分布区主要在新疆准东煤田,准东煤田煤中Ga平均含量达到边界品位(30μg/g),煤中Ge平均含量接近边界品位(20μg/g)。青海的木里煤田部分矿区有Ga异常,但主要富集在煤层顶、底板及夹矸中。(3)揭示了研究区煤中有益元素镓的富集机理,建立了煤镓共伴生的成矿过程。煤中Ga的富集主要受控于陆源区母岩性质、成煤植物、泥炭沼泽水介质条件、古气候条件和物源运移形式。微量元素Ga的迁移富集受控于主量元素Al,富Al的中酸性火山岩风化后产生正电性Al(OH)3胶体,被水流带到泥炭沼泽中与负电性胶体Si O2与腐殖酸发生聚沉,产生煤中Ga的富集。研究成果为西部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了地质科学依据。
吴盈盈[7](2019)在《香包设计比较研究 ——以江苏徐州、甘肃庆阳地区娃娃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香包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之列,蕴含丰富的地域人文特色,因兼具实用与装饰功效而传承至今。目前遗存香包地域分布零散,各自历经数百年演变而形成具有鲜明民族性的艺术形态,又存在造物溯源的本质关联。国内外对香包理论研究选取的对象局限于固定单一地域,研究方法偏于论述,解析层面宽泛,对设计应用的参考价值薄弱。全文以徐州及庆阳香包为研究对象,首先从宏观层面概述徐州与庆阳两地香包整体风貌,分析两地因经济、文化、及自然环境差异下的视觉审美现状,探究各自香包文化的时代革新。其次,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归纳选取两地香包代表性品类——娃娃形香包为对象,从设计美学、设计心理学比较设计艺术学等社会学科理论,结合人体工程学等自然学科理论,分别对两地娃娃形香包的视觉艺术特征进行定性与定量归纳总结。重点分析两地娃娃形香包的五官比例、形体姿态、着装样式与装饰图样等方面的异同,阐述徐州与庆阳香包各自在“注形似”和“重神似”的视觉表现风格上的内在因素;对两地娃娃形香包的聚合形态中的选用题材、组合形式、色彩搭配等要素进行对比,两地娃娃形香包存在“以物寓义”、“谐音表号”的共同题材选用思想;徐州侧重现实生活塑造,庆阳注重对生活的期盼;徐州“粗犷细腻”的理性色彩运用及与庆阳“质朴率真”的感性色彩表达。最后在前文基础上提出基于地域特色的两地香包创新与发展策略,依据美学原理通过具体的娃娃形香包创新再设计及适应现代非遗文化传播的APP界面信息框架设计案例,论证了该方法香包在现代设计中延伸与演变的重要意义与可行性,突出传统民间艺术的现代传承价值,并指明两地香包现代化衍生的创新发展方向。
梁志婷[8](2018)在《陇东旱塬不同粮草轮作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土壤养分的研究》文中认为在旱作农区传统谷物种植系统中复种、轮作饲草作物,可充分利用夏秋雨热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并改善土壤环境。为阐明陇东旱塬不同粮草复种、轮作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于2015-2017年在兰州大学庆阳黄土高原试验站大田试验条件下,以休闲(F-F-F)为对照,设置冬麦(Triticum aestivum)连作(W-F-W)、冬麦-饲用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冬麦(W-R-W)、冬麦-箭筈豌豆(Vicia sativa)-冬麦(W-V-W)、冬麦-苜蓿(Medicago sativa)-苜蓿(W-L-L)、冬麦-休闲-玉米(Zea mays)(W-F-M)、冬麦-饲用油菜-玉米(W-R-M)和冬麦-箭筈豌豆-玉米(W-V-M)7个复种、轮作模式,测定了轮作序列末期作物的产量和耕层土壤养分,采用Hiseq平台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以揭示粮草轮作系统下作物-土壤-微生物关系。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冬麦连作和冬麦-玉米轮作在夏季复种饲用油菜、箭筈豌豆后,冬麦、玉米秸秆产量、籽粒产量保持稳定,W-R-W和W-V-W复种系统总产量较W-F-W分别提高6.62%和13.27%;W-R-M和W-V-M复种系统总产量较W-F-M分别提高25.24%和53.36%(P<0.05)。不同作物复种、轮作饲草模式下耕层土壤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和土壤水分利用率提高。复种饲用油菜模式下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含量提高。2、Hiseq平台技术检测结果表明,在各粮草轮作模式中土壤优势细菌门为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和Firmicutes;在属水平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以Arthrobacter、Sphingomonas、Bacillus和Bryobacter菌为主,种水平以Bradyrhizobiumelkanii、Phyllobacteriummyrsinacearum、Klebsiellavariicola和Nitrospirajaponica菌为主,它们均为参与土壤氮素转化、固氮和溶磷相关细菌。W-F-W模式中特异菌Xanthomonas是小麦黑颖病致病菌;Pseudomonas.fluorescens能有效防控小麦全蚀病。饲用油菜参与的轮作中土壤特异菌Exiguobacterium和Pseudomonas syringae,前者可以抑制立枯丝核菌群引起油菜根腐病,后者可引起十字花科蔬菜细菌性黑斑病。在箭筈豌豆加入的轮作中,土壤特异菌群功能以参与土壤氮循环为主,如CandidatusNitrotoga、Flavisolibacter、Acinetobacter和Gemmatimonas等。W-L-L模式中土壤特异菌与固氮相关,且是冬麦等作物病害的生防菌,如Fimbriimonas、Anaeromyxobacter和Paenibacillus。7个复种、轮作模式中,以W-R-W和W-F-M轮作模式土壤细菌群落Alpha多样性最高。3、各粮草轮作模式下土壤优势真菌门为Ascomycota、Zygomycota和Basidiomycota。属水平土壤真菌群落组成以Gibberella、Fusarium和Mortierella为主;种水平以Gibberella intrican、Gibberella acuminata和Mortierella alpina为主,它们多引起植物真菌病害。连续休闲下特异真菌为植物病原菌Phytophthora。W-F-W土壤中所见特异菌Gaeumannomyces和Camarosporium、W-F-M中特异菌Ascochyta,分别可导致谷类作物黑斑病、穗枯病和褐斑病。饲用油菜加入的复种轮作中,可见Alternaria、Leptosphaeria和Verticillium等致病菌,是引起油菜黑脚病、黑胫病的病原真菌。箭筈豌豆复种轮作中所见Chrysosporium,其功能参与氮代谢,有助于后茬作物对赤霉病菌产生抗性。在W-L-L轮作中特异真菌Colletotrichum与豆科植物炭疽病或黑斑病发生有关,青霉菌Penicillium可做抗生菌肥,可拮抗侵染豆科作物的核盘菌。从多样性来看,以W-R-W和W-F-M轮作模式土壤的真菌群落Alpha多样性最低,细菌/真菌值最高,说明该模式土壤健康状态相比之下最好。4、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物种丰度均与全氮(TN)、土壤有机质(SOM)、全磷(TP)、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速效磷(AP)含量和pH值相关,冬麦-饲草复种、轮作和冬麦-饲草-玉米轮作中的土壤养分因子对土壤细菌物种分布解释贡献值分别为52.42%和70.09%,对土壤真菌物种分布解释分别为44.29%和46.49%。冬麦饲草复种、轮作模式土壤细菌物种分布主要与SOM、NH4-N含量和pH相关(R=0.31),其中SOM对其的影响极显着(P=0.0005);真菌群落物种分布与NH4-N和pH极显着相关(R=0.29,P=0.0005)。冬麦-饲草-玉米不同轮作模式土壤细菌、真菌物种分布显着受TN含量影响(P=0.0005、P=0.007)。
贾柯[9](2018)在《城市双修理念下陇东地区川道型小城市旧城改造详细规划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小城市建设取得瞩目成果,同时城市居民对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功能和城市品质的追求也不断提高。旧城区是城市中人口密度和商业活动较为集中地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空间载体,然而旧城区的生态环境和功能已经不能再满足城市转型发展的需求,旧城更新改造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小城市的旧城区存在着生态环境恶化,交通出行条件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滞后,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缺乏,城市景观品质低下,城市的特色风貌缺失等一系列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和城市空间问题。经济发展滞后、生态环境脆弱、城市建设条件差的陇东地区小城市的详细规划设计的关注更是极为匮乏,迫切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开展深入研究,完善该地区旧城改造详细规划设计编制的框架和主要内容,为其旧城改造规划提供借鉴。基于以上情况,论文以“城市双修”的理念为指导,研究陇东地区川道型小城市旧城改造详细规划设计;通过文献研究法研究国内外旧城更新改造规划设计的相关内容;解析城市双修理念的内涵,用经验总结法总结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成功案例的经验;通过实地调研深入了解陇东地区川道型小城市旧城现状,并在分析其旧城区现状及现存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双修理念,提出适宜陇东地区川道型小城市旧城改造详细规划设计编制方法与技术路线,最后以环县旧城改造控规和修规设计实践进行实证研究。将小城市旧城迫切解决的问题归为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两类问题,以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的理念和方法针对性解决。以再生态的方法对山体、水系、绿地的生态修复,以更新织补的方法完善旧城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研究通过研究具有地域特色的陇东地区川道型小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问题,结合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理念解决旧城问题,以期为同类型旧城改造详细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刘琼[10](2017)在《清代土家族地区开发与环境变迁研究》文中认为17世纪后期,自清朝平定三藩之乱后,土家族地区沿袭明朝土司旧制,被纳入清王朝的统治和管理之下,直至18世纪中后期,土家族地区全面改土归流,直接受制于中央王朝的控制之中,自此清政府对其实施了大规模的立体式开发。本文把“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社会环境”与“社会经济开发”三者置于清一代内陆少数民族地区多样性而又变动不居的生态系统和复杂而又处于变革的社会环境之中,从人、社会、自然相互作用的视角探讨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内在关系,诠释生态环境退化现象与社会经济开发实践本身。本研究运用环境史学、历史地理学、环境社会学、环境伦理学、生态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对清代土家族地区经济开发、社会文化变革和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人们行动在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这两大系统中的适应和改造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也正是人们行动的复杂性,使得土家族地区生态系统的动力演化包含了很多人为因素,这在清中后期本区域所发生的灾荒中显现出来。然而,土家族地区社会系统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为解决生态环境危机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调适了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冲突,缓解了生态环境的退化程度。本研究以清代土家族地区的开发史为切入点,全面考察清代土家族地区的环境史,在梳理清代土家族地区开发基本史实的基础上,综合考察了土家族社会对自然环境资源的认识变化以及利用和改造,以探究土家族社会环境变动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揭示区域经济开发-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模式以及内在驱动力和演变规律。本文内容分为五大部分。第一章,从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入手,对清代土家族地区实施大开发的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基础作了简单的梳理,为研究清代开发史提供了长时段的环境背景。土家族地区地处中国内陆腹地,属我国中部偏西南地区,处在云贵高原东部的延伸地带。是东部平原和西部山区的交接地带,是古代中原进入西南的军事要道,是湖湘入川黔的交通咽喉,也是“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两大移民潮的必经之道和迁移之地。土家族地区向来被视为蛮夷之地,植被丰富、林木葱郁,俗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说。自秦汉以降,帝制政府主要采取羁縻制度、土司制度的治理管理模式。土家族地区横跨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地带,其地域空间表现为一定的行政区划,在不同历史阶段,其行政归属略有变化。其行政建置沿革,是土家族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开发空间范围的演变。本地区呈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特点,文化特征表现为多元性、复合性,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清代以前土家地区的开发十分有限,在移民和驻军的推动下,卫所屯戍区的农业有所发展。这是清代土家族地区开发的历史环境背景。第二章,通过史志、地方文献、家谱、碑刻、口述史料等历史文献对清政府实施开发的缘由、过程、内容进行了归纳、分析,展开探讨了清代土家族地区开发的形式、特点和规模。清代土家族地区开发呈现阶段性、区域性特征。影响土家族地区开发的因素主要在于清政府所实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的演变。历史时期形成三个不同的社会形态区域:经制区、卫所区、土司区,也导致三种不同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形成,从而呈现开发的区域性特征,这种社会差异的文化影响至今犹存。康雍年间,国家通过“招抚土司,安定地方”的策略,进一步完善强化土司制度,采取恢复重建与适度开发并举的系列措施落实清朝体制,稳定社会秩序,缓解社会矛盾,在康熙中后期出现土司“中兴”阶段。乾隆至道光年间,在中央王朝直接有效的控制下,土家族地区掀起全方位的大开发热潮,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巨变,经济、文化获得空前发展,改土归流后,移民人口激增,改变了土家地区的人口结构,招垦移民成为开发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全力垦殖利用土地资源,呈现“地无遗利,人无遗力”的开发盛况。改流后,土着和移民在拓展生存空间、争取生存资源中将人地矛盾进一步演化为社会矛盾,成为族群分化和融合的高峰期,产生“非我族类”之感叹。同治至辛亥革命前,土家地区也受到晚晴政治环境大背景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开发出现近代化的新特征,但相对于汉族地区,在时间先后和程度深浅上呈现差序梯次。第三章,以生计方式变迁为切入点,从环境的视角探讨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与演变的因素,同时从文化的视角考察土家族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认知态度的变化,着重从生态思想、生态智慧、乡规民约、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了探讨,通过比较分析以揭示族群、文化、宗教等人文社会因素在环境变迁中的影响和作用。清代土家族地区农业经济大开发是土家族社会生计方式发生变迁的强大内在动力。通过对生计方式变迁的考察,进一步认识到自然环境系统与社会系统互动关系的演变过程。从游耕生产方式发展为定居农耕经济,反映了土家社会从被动性环境适应到主动性环境选择和环境改造的过程,这也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与自然环境互动的结果。生计方式最能体现各民族不同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意识。土家族社会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特有的生态文化,用以调适自己的行为模式,对环境变化作出积极的响应,以适应或影响未来的自然环境。第四章,主要是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家谱、地方志、口述史、碑刻、诗歌谚语、士人作品等文献资料,深入分析不同调查点的生态环境变迁状况,以回应学界对清代土家族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认识和观点。土家族地区开发与区域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一方面,经济开发和土地垦殖不仅受到地形地貌、土壤特性、气候特征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是清政府治理民族地区政治制度演变、文化变革、人口迁移等多种人文社会要素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经济开发和土地垦殖产生了一定的环境效应,生态破坏十分明显,造成森林资源退化、次生灾害加重,土地沙化石漠化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经济开发和土地垦殖所引起的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益,官民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并形成以次生林为主,人工林和原始林等为辅的新生态系统。政府和民众在环境保护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地方政府发挥着行政干预和引导监督的作用,而民间的图腾禁忌、生产生活禁忌、乡规民约等习惯法起到了社会约束力的作用。官民合作是维护生态系统的有效机制和长效机制,缺一不可。土家族地区大规模的经济开发带来了乡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在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传统时代,为解决人地矛盾和文化冲突,农业开发和环境保护对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样至关重要,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五部分为余论。从区域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来进一步说明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生态过程。第一个层面分析了国家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的策略与方式以及上层政治经济的发展思想;第二个层面分析了民间社会(民族内,民族间)在开发中的选择与调适,分析了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和博弈。第三个层面从生态环境资源的角度,分析国家和社会在开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清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发的深度和强度,以揭示环境背后所隐藏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本文通过对清代土家族地区开发与环境互动关系的研究,揭示经济文化开发与区域生态环境、政治、社会等的互动过程,以期进一步丰富开发史、社会史、环境史和区域史的研究,为民族区域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和反思。
二、陇东曾存在大量稀有动植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陇东曾存在大量稀有动植物(论文提纲范文)
(1)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中国特有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植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
1.2.2 保护植物研究现状 |
1.2.3 植物地理区系研究现状 |
1.2.4 资源植物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建立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中国特有植物数据库 |
2.2.2 中国特有植物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划分方法 |
2.2.3 中国特有植物地理分布格局 |
2.2.4 保护植物多样性研究 |
2.2.5 保护植物的保护现状 |
2.2.6 资源植物多样性与利用对策 |
2.3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中国特有植物种类多样性及其地理成分多样性 |
3.1 特有植物的物种组成 |
3.1.1 科的数量特征 |
3.1.2 属的数量特征 |
3.2 中国特有植物的生活型多样性分析 |
3.2.1 科的生活型 |
3.2.2 属的生活型 |
3.2.3 种的生活型 |
3.3 中国特有植物地理成分的多样性 |
3.3.1 属的地理成分多样性 |
3.3.2 种的地理成分多样性 |
3.4 中国特有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 |
3.4.1 水平分布格局 |
3.4.2 垂直分布格局 |
3.5 小结 |
第四章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特有植物中保护植物的多样性 |
4.1 确定本区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依据和原则 |
4.2 保护植物的多样性 |
4.2.1 保护植物的物种组成 |
4.2.2 保护植物种的生活型多样性 |
4.2.3 保护植物属的区系地理成分 |
4.3 保护植物的保护现状及对策 |
4.3.1 保护现状 |
4.3.2 保护对策 |
4.4 小结 |
第五章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特有植物中资源植物及其发展利用 |
5.1 资源植物分类 |
5.1.1 药用植物 |
5.1.2 油脂植物 |
5.1.3 淀粉糖类植物 |
5.1.4 防风固沙植物 |
5.1.5 纤维植物 |
5.1.6 芳香植物 |
5.1.7 饲料牧草植物 |
5.1.8 绿化观赏植物 |
5.2 可持续发展与利用 |
5.2.1 掌握本区植物资源的多样性,明确科学的保护原则 |
5.2.2 加强资源植物的认识和宣传工作 |
5.2.3 积极开展种质资源保存、人工繁育集约化生产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表 |
(2)基于高密度SNP标记的苹果属15种植物资源的亲缘关系与遗传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基因组DNA的提取 |
1.3 酶切预测 |
1.4 测序及数据开发 |
1.5 群体遗传结构和亲缘关系分析 |
2 结果 |
2.1 建库和测序质量评估 |
2.2 SLAF标签与多态性SNP标记筛选 |
2.3 基于SNP标记的苹果属植物亲缘关系分析 |
2.4 基于SNP标记的苹果属植物的遗传结构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3)九寨沟县野生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及忍冬属植物资源适宜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前言 |
1.1 林木种质资源 |
1.1.1 林木种质资源概述 |
1.1.2 林木种质资数据库 |
1.1.3 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利用 |
1.1.4 我国林木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
1.1.5 国外林木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1.1.6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 |
1.2 Maxent模型 |
1.2.1 物种分布模型 |
1.2.2 Maxent模型 |
1.2.3 Maxent模型的应用 |
1.3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
1.3.1 研究背景 |
1.3.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区域概况 |
2.3 调查方法 |
2.3.1 野外调查方法 |
2.3.2 调查资料内业整理 |
2.4 Maxent模型的构建 |
2.4.1 数据处理与准备 |
2.4.2 构建Maxent模型 |
第3章 九寨沟县野生林木种质资源概况分析 |
3.1 科属分布 |
3.2 生活型组成 |
3.3 濒危及渐危树种 |
3.3.1 濒危及渐危树种 |
3.3.2 主要重点保护植物地理分布及资源价值 |
3.4 特有种树种 |
3.5 小结 |
第4章 九寨沟县野生林木种质资源评价 |
4.1 我国森林食品的开发现状 |
4.2 九寨沟县野生林木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 |
4.3 九寨沟县可利用的森林食品资源类型 |
4.3.1 森林蔬菜类 |
4.3.2 森林水果类 |
4.3.3 森林饮品类 |
4.3.4 森林蜜源植物 |
4.3.5 木本干果类 |
4.3.6 木本油料类 |
4.3.7 其它加工类 |
4.4 小结 |
第5章 典型植物代表—忍冬属资源适宜性分析 |
5.1 九寨沟县分布的忍冬属植物 |
5.2 四种生长在不同海拔的忍冬属树种 |
5.3 利用最大熵值模型预测四种忍冬属树种的潜在分布区 |
5.3.1 Jackknife的检验 |
5.3.2 主导因子分析 |
5.4 忍冬属植物潜在分布与适宜性分析 |
5.4.1 Maxent模型预测物种潜在分布 |
5.4.2 四种忍冬适宜区环境变量参数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4)异象与汉魏政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意义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一、汉魏时期异象思想发展演变研究 |
二、汉魏时期的异象与政治之关系研究 |
第一章 汉代思想家对异象的认识、改造与运用 |
第一节 天人感应说与异象之关系探讨 |
第二节 刘向利用异象警示外戚政治 |
第三节 刘歆对异象思想的阐发与王莽“立新” |
一、刘歆对异象思想的阐发 |
二、白雉及铜匮——王莽篡汉两件重要异象事例 |
第四节 《论衡》中异象思想的体现 |
第二章 异象与汉末三国政治的演进 |
第一节 “龙”与曹魏的政治进程之关系 |
一、“黄龙见谯”——谯郡曹氏的兴起与政治运作 |
二、“龙见井中”——曹氏、司马氏的政治较量 |
第二节 “东南有天子气”与孙吴立国 |
第三节 黄龙与三国政治斗争 |
一、黄龙与魏蜀吴政治斗争 |
二、魏蜀吴异象的政治性分析 |
第三章 异象与汉末三国皇权正统的竞争 |
第一节 汉祚倾颓的异象表现与宣传 |
一、史书中关于汉祚的讨论 |
二、汉祚倾颓——东汉末年各集团的异象宣传 |
第二节 异象与正统争夺 |
第三节 “甘露”对维护正统的帮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5)探索陇东剪纸中抓髻娃娃的图形内涵及其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目标 |
1.6 论文创新之处及遇到的困难与解决办法 |
第二章 抓髻娃娃的历史背景 |
2.1 抓髻娃娃的原型 |
2.2 抓髻娃娃流传的历史演变 |
2.2.1 抓髻娃娃的产生时期 |
2.2.2 抓髻娃娃的发展时期 |
2.2.3 抓髻娃娃的演变时期 |
2.2.4 抓髻娃娃的普及时期 |
2.2.5 抓髻娃娃的升华时期 |
2.2.6 抓髻娃娃的鼎盛时期 |
第三章 抓髻娃娃的多元文化 |
3.1 自然崇拜 |
3.2 图腾崇拜 |
3.3 祖先崇拜 |
3.4 抓髻娃娃所包含的风俗功能 |
3.4.1 炎黄子孙的生命保护神——祛病,招魂,扫天止雨 |
3.4.2 炎黄子孙的繁衍神(喜娃娃)——婚嫁,生子 |
第四章 抓髻娃娃的图形特征及隐喻 |
4.1 抓髻娃娃与鸡纹 |
4.2 抓髻娃娃与蛙纹 |
4.3 抓髻娃娃与莲花纹 |
第五章 以抓髻娃娃为代表的民俗图案在现代漆画中的运用 |
5.1 抓髻娃娃的造型应用 |
5.2 抓髻娃娃的色彩应用 |
5.3 抓髻娃娃文化对漆画的启示及应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煤中镓元素的赋存特征与富集机理 ——以青海木里和新疆准东煤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煤中有益元素的研究现状 |
1.2.1 煤中有益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 |
1.2.2 煤中有益元素的赋存特征 |
1.2.3 煤中有益元素的富集机理 |
1.2.4 西北地区煤中有益元素的研究现状及前人研究不足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主要工作量 |
1.4.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4.2 主要工作量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1.1 位置交通 |
2.1.2 西北赋煤区地理情况 |
2.2 区域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 |
2.2.1 区域构造构造特征 |
2.2.2 区域构造演化 |
2.3 岩浆活动 |
2.4 含煤地层及煤质特征 |
2.4.1 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 |
2.4.2 早、中侏罗世含煤地层 |
2.4.3 煤质、煤类特征 |
2.4.4 聚煤规律 |
2.5 研究区域选择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青海木里煤田煤中镓元素的分布赋存 |
3.1 木里煤田地质背景 |
3.2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3.3 煤样的基本性质 |
3.4 GA元素丰度及富集情况 |
3.5 煤中GA的分布规律 |
3.5.1 平面分布 |
3.5.2 纵向分布 |
3.6 GA元素的赋存状态 |
3.6.1 煤中Ga元素的亲和性 |
3.6.2 煤灰中Ga的富集特征 |
3.6.3 Ga与有机显微组分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疆准东煤田煤中镓元素的分布赋存 |
4.1 准东煤田地质背景 |
4.2 样品采集与测试 |
4.3 GA元素丰度及富集情况 |
4.4 煤中GA元素的分布规律 |
4.4.1 矿区平面分布 |
4.4.2 纵向分布 |
4.5 GA元素的赋存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西北赋煤区煤中镓元素的富集特征与开发有利区 |
5.1 煤中镓(GA)和锗(GE)背景丰度 |
5.1.1 煤中镓的背景丰度 |
5.1.2 煤中锗的背景丰度 |
5.2 西北赋煤区煤中镓(GA)和锗(GE)分布特征 |
5.2.1 总体分布特征 |
5.2.2 中侏罗统煤中锗镓的区域分布 |
5.2.3 中侏罗统煤中镓锗的层域分布 |
5.3 西北赋煤区煤中镓(GA)异常点分布特征 |
5.4 新疆准东煤田煤中镓成矿有利区 |
5.4.1 成矿区有利区位置 |
5.4.2 煤中金属元素异常分布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煤中有益元素的富集机理 |
6.1 青海木里煤田煤中镓的富集主控因素分析 |
6.1.1 物源区母岩性质 |
6.1.2 沉积环境 |
6.1.3 构造、岩浆热液作用 |
6.2 新疆准东煤田煤中GA富集的主控因素分析 |
6.2.1 沉积物质来源 |
6.2.2 古地理环境 |
6.2.3 构造运动 |
6.3 西北赋煤区煤中GA的富集机理 |
6.3.1 沉积地球化学条件 |
6.3.2 煤化作用过程中的地球化学条件 |
6.3.3 水文地球化学条件 |
6.3.4 构造地质条件 |
6.4 煤镓共伴生的成矿阶段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7)香包设计比较研究 ——以江苏徐州、甘肃庆阳地区娃娃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4.2 论文研究结构及方法 |
第2章 徐州与庆阳香包整体风貌概述 |
2.1 两地香包的地域文化 |
2.1.1 地理环境独特 |
2.1.2 文化积淀深厚 |
2.2 两地香包的遗存状态 |
2.2.1 历史成因 |
2.2.2 种类用途 |
2.2.3 传承模式 |
2.3 两地香包的材质工艺 |
2.3.1 填包用料 |
2.3.2 缝制针法 |
2.3.3 制作流程 |
2.4 小结 |
第3章 徐州与庆阳娃娃形香包本体构造比较 |
3.1 两地娃娃形香包本体比例形态解析比较 |
3.1.1 面部五官 |
3.1.2 形体比例 |
3.2 两地娃娃形香包本体服饰姿态表达比较 |
3.2.1 发式 |
3.2.2 服装 |
3.2.3 姿态 |
3.3 小结 |
第4章 徐州与庆阳娃娃形香包聚合形态比较 |
4.1 两地娃娃形香包的题材选择比较 |
4.1.1 以物寓义 |
4.1.2 谐音表号 |
4.2 两地娃娃形香包的组合形式比较 |
4.2.1 组合对象稳定 |
4.2.2 造型规则相似 |
4.3 两地娃娃形香包的色彩语汇比较 |
4.4 小结 |
第5章 徐州与庆阳香包的创新与发展 |
5.1 两地香包的现代发展困境 |
5.1.1 传播途径陈旧 |
5.1.2 文化碎片零散 |
5.1.3 民俗功能弱化 |
5.2 两地香包的创新发展策略 |
5.2.1 塑造徐州香包文化品牌、创建产品衍生链 |
5.2.2 重构庆阳香包生态环境、整合碎片化现象 |
5.3 两地香包的衍生推广设计 |
5.3.1 文化创意的开发——以两地娃娃形香包为例 |
5.3.2 传播模式的完善——以整合式香包资源APP为例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
附录 |
(8)陇东旱塬不同粮草轮作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土壤养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粮草轮作的意义与模式 |
1.2.2 粮草轮作与作物产量、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关系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4.1 不同粮草轮作模式下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 |
1.4.2 不同粮草轮作模式下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多样性特征 |
1.4.3 不同粮草轮作模式下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多样性特征 |
1.4.4 不同粮草轮作模式下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关系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粮草轮作模式下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特征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地概况 |
2.2.2 试验设计 |
2.2.3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 |
2.2.4 作物产量测定 |
2.2.5 土壤养分测定 |
2.2.6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作物产量 |
2.3.2 土壤养分 |
2.4 讨论 |
2.4.1 不同粮草轮作模式作物产量 |
2.4.2 不同粮草轮作模式土壤养分 |
2.5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粮草轮作模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地概况试验 |
3.2.2 试验设计 |
3.2.3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 |
3.2.4 土壤微生物DNA提取和16SrDNA基因高通量测序 |
3.2.5 测序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土壤样品测序结果分析 |
3.3.2 细菌群落Alpha多样性分析 |
3.3.3 土壤细菌群落组成 |
3.3.4 土壤特异细菌分类 |
3.3.5 土壤细菌聚类树 |
3.4 讨论 |
3.4.1 不同粮草轮作土壤细菌多样性特征 |
3.4.2 不同粮草轮作土壤细菌类群组成 |
3.4.3 不同粮草轮作土壤细菌特异性 |
3.4.4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相似性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粮草轮作模式对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地概况 |
4.2.2 试验设计 |
4.2.3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 |
4.2.4 土壤微生物DNA提取和16SrDNA基因高通量测序 |
4.2.5 测序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土壤样品测序结果分析 |
4.3.2 真菌群落Alpha多样性分析 |
4.3.3 土壤真菌群落组成 |
4.3.4 土壤特异真菌分类 |
4.3.5 土壤真菌聚类树分析 |
4.4 讨论 |
4.4.1 不同粮草轮作土壤真菌多样性特征 |
4.4.2 不同粮草轮作土壤真菌类群组成 |
4.4.3 不同粮草轮作土壤真菌特异性 |
4.4.4 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相似性 |
4.5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粮草轮作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关系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地概况 |
5.2.2 试验设计 |
5.2.3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土壤细菌群落与土壤养分关系 |
5.3.2 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与土壤养分Spearman分析 |
5.3.3 土壤真菌群落与土壤养分关系 |
5.3.4 土壤真菌群落组成与土壤养分Spearman分析 |
5.4 讨论 |
5.4.1 土壤细菌群落与养分因子相关性分析 |
5.4.2 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与土壤养分因子Spearman分析 |
5.4.3 土壤真菌群落与养分因子相关性分析 |
5.4.4 土壤真菌群落组成与土壤养分因子Spearman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城市双修理念下陇东地区川道型小城市旧城改造详细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双修理念提出和实施要求 |
1.1.2 陇东地区小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基本概念界定 |
1.3.1 城市双修 |
1.3.2 陇东地区 |
1.3.3 川道型小城市 |
1.3.4 旧城改造 |
1.3.5 旧城改造详细规划设计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陇东地区研究 |
1.4.2 川道型城市研究 |
1.4.3 旧城改造规划研究 |
1.4.4 生态修复研究 |
1.4.5 城市修补研究 |
1.4.6 研究评述和发展趋势 |
1.5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城市双修理念解读 |
2.1 “城市病”与“城市双修” |
2.1.1 快速城镇化过程产生了一系列“城市病” |
2.1.2 “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理念的提出 |
2.1.3 “城市病”与“城市双修”的关系 |
2.2 生态修复 |
2.2.1 生态修复理念解读 |
2.2.2 生态修复内涵阐述 |
2.3 城市修补 |
2.3.1 城市修补理念解读 |
2.3.2 城市修补内涵阐述 |
2.4 “城市双修”的六重原则 |
2.4.1 重整自然环境 |
2.4.2 重振经济活力 |
2.4.3 重理社会善治 |
2.4.4 重建优质设施 |
2.4.5 重铸文化认同 |
2.4.6 重塑空间场所 |
2.5 城市双修案例研究 |
2.5.1 生态修复—韩国首尔清溪川改造 |
2.5.2 城市修补—苏州环古城地区综合整治规划 |
2.5.3 案例经验总结 |
2.6 城市双修体系构建 |
第三章 陇东地区川道型小城市旧城现状问题剖析 |
3.1 陇东地区川道型小城市概况 |
3.1.1 陇东地区概况 |
3.1.2 陇东地区川道型小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 |
3.2 陇东地区川道型小城市旧城现状问题剖析 |
3.2.1 山体水土流失 |
3.2.2 河流生态破坏 |
3.2.3 城市绿地系统不完善 |
3.2.4 旧城用地混乱、建设质量差 |
3.2.5 交通体系不完善、出行条件差 |
3.2.6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滞后 |
3.2.7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不力 |
3.2.8 城市特色与城市风貌缺失 |
3.3 陇东地区川道型小城市旧城现状问题总结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陇东地区川道型小城市旧城改造控规 |
4.1 城市双修理念对陇东地区川道型小城市旧城改造控规编制的要求 |
4.2 城市双修理念下陇东地区川道型小城市旧城改造控规编制框架的重构 |
4.3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陇东地区川道型小城市旧城改造控规详解 |
4.3.1 生态安全格局保护 |
4.3.2 山体生态修复 |
4.3.3 水生态修复 |
4.3.4 绿地生态系统修复 |
4.3.5 设施修补 |
4.3.6 交通修补 |
4.3.7 文化修补 |
4.3.8 城市特色风貌修补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陇东地区川道型小城市旧城改造修规 |
5.1 城市双修理念对陇东地区川道型小城市旧城改造修规的要求 |
5.2 城市双修理念下陇东地区川道型小城市旧城改造修规编制框架重构 |
5.3 城市双修理念下陇东地区川道型小城市旧城改造修规详解 |
5.3.1 有机更新 |
5.3.2 空间修补 |
5.3.3 绿地景观织补 |
5.3.4 海绵城市建设 |
5.3.5 建筑设计传承地域文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环县旧城改造规划实证研究 |
6.1 环县旧城现状 |
6.1.1 环县及其旧城概况 |
6.1.2 环县地形地貌与城市形态 |
6.1.3 生态环境现状 |
6.1.4 现状建设情况 |
6.1.5 交通系统和出行条件现状 |
6.1.6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
6.1.7 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古迹 |
6.1.8 绿地和广场现状 |
6.1.9 城市特色与城市形象 |
6.2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环县旧城改造控规—古城片区 |
6.2.1 生态安全格局保护 |
6.2.2 水生态修复 |
6.2.3 绿地生态系统修复 |
6.2.4 设施修补 |
6.2.5 交通修补 |
6.2.6 文化修补 |
6.2.7 城市设计塑造城市风貌 |
6.2.8 分图则设计 |
6.3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环县旧城改造修规—水厂片区 |
6.3.1 现状分析 |
6.3.2 有机更新 |
6.3.3 空间修补 |
6.3.4 景观织补 |
6.3.5 海绵城市建设 |
6.3.6 建筑方案设计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清代土家族地区开发与环境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一) 学术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一) 中国环境史的兴起与发展简述 |
(二) 清代环境史研究述略 |
(三) 土家族环境史述评 |
四、相关问题说明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 研究思路及其研究方法 |
(三)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
第一章 土家地区早期的环境和开发 |
第一节 自然生态环境 |
一、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 |
三、水系分布和土壤特性 |
三、动植物资源 |
第二节 人文社会环境 |
一、民族政策与管理方式 |
二、民族格局及其人口变迁 |
三、文化生态及其民俗文化特征 |
第三节 清代以前的开发概况 |
第二章 清政府对土家地区的经略与开发 |
第一节 清前期的制度与开发 |
一、土司制度的沿袭与强化 |
二、土司政权的相对自主性 |
三、清前期的开发措施 |
第二节 清中叶的制度与开发 |
一、土司的改流与改流后的制度 |
二、人口增长与民族结构 |
三、清中叶的开发状况 |
第三节 晚清政局与开发 |
一、旧制维持与洋务新政 |
二、近代工商业的开发与发展 |
三、文化殖民与新式教育的出现 |
第三章 土家社会生计方式变迁与环境 |
第一节 游耕生计方式与环境适应 |
一、山区游耕与汉区畲田 |
二、游耕生产与自然环境的适应 |
三、游耕生计方式与社会环境的适应 |
第二节 农耕生计方式与环境利用 |
一、从游耕到农耕的社会环境因素 |
二、农耕生计方式对自然环境的选择利用 |
第三节 生计方式与生态文化的调适 |
一、“无为而有为”的朴素生态观 |
二、人地和谐的环境伦理观 |
三、因地制宜的习俗调适 |
四、因时而为的物候调适 |
第四章 土家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与响应 |
第一节 原生性自然生态环境变迁 |
一、经济开发与森林资源退化 |
二、生物多样性减少 |
三、农业垦殖与水土流失 |
四、自然灾害的增长趋势 |
第二节 官民的环境意识及行为 |
一、流官政府环境意识的提高 |
二、政府的引导与调控 |
三、民间社会的参与 |
余论: 区域经济·环境资源·社会发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四、陇东曾存在大量稀有动植物(论文参考文献)
- [1]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中国特有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利用[D]. 孙冠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高密度SNP标记的苹果属15种植物资源的亲缘关系与遗传结构分析[J]. 高源,王大江,王昆,丛佩华,李连文,朴继成. 中国农业科学, 2020(16)
- [3]九寨沟县野生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及忍冬属植物资源适宜性评价[D]. 杜阳平. 西华师范大学, 2020(12)
- [4]异象与汉魏政治[D]. 何伶.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5]探索陇东剪纸中抓髻娃娃的图形内涵及其运用[D]. 李芸杉.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6]煤中镓元素的赋存特征与富集机理 ——以青海木里和新疆准东煤田为例[D]. 陈磊.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6)
- [7]香包设计比较研究 ——以江苏徐州、甘肃庆阳地区娃娃形为例[D]. 吴盈盈. 江苏大学, 2019(02)
- [8]陇东旱塬不同粮草轮作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土壤养分的研究[D]. 梁志婷. 兰州大学, 2018(10)
- [9]城市双修理念下陇东地区川道型小城市旧城改造详细规划设计研究[D]. 贾柯. 长安大学, 2018(01)
- [10]清代土家族地区开发与环境变迁研究[D]. 刘琼. 华中师范大学,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