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讲求实效 不断创新——日本的质量月活动及质量管理情况考察(论文文献综述)
牛亮[1](2021)在《上海更鑫公司质量管理过程优化研究》文中提出
付帅[2](2021)在《“元治理”视角下安康市产品质量共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王晓磊[3](2020)在《CT公司技术转让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中国高速铁路行业发展迅速,在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作为行业中的关键一员,CT公司始终以不断追求更高的质量目标为己任,为行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本论文以CT公司的弹性支座技术转让项目为研究对象,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基础,结合公司质量管理实际,运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对技术转让过程进行剖析,发现问题,并探究优化方案。首先,论文总结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在质量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阐述了质量管理的相关概念、核心内容、基本要素、应用模式和质量改进的方法和工具,为本次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其次,论文对CT公司技术转让项目质量管理现状进行了研究。研究过程中运用了现场调查、小组访谈、定性定量分析等方法,以及调查表、排列图、因果图等多种质量管理改进工具,研究了质量管理体系、设计、采购和制造四个方面的管理现状,并运用FMEA方法进行了生产工艺过程分析。再次,论文依托全面质量管理基本原则,结合技术转让项目质量管理现状,对项目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方案。完善了质量管理体系组织结构和体系文件,建立了包括设计开发、时效性物料控制和生产工艺在内的多种流程,运用了PDCA循环改进对实际问题进行了解决。最后,论文提出了发挥卓越领导作用、加强员工培训、营造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搭建质量管理信息平台和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五方面的保障措施,为CT公司技术转让项目质量管理的优化方案保驾护航。
贾玉奎[4](2019)在《质量月:倾听中国质量的声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今年9月,是1978年实施以来的第41个全国"质量月",恰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实施2周年。回顾质量发展历程,倾听中国质量声音,思考质量从何处来,向何处去,承载着怎样的历史使命。一2019年9月12日,北京秋高气爽。国务委员王
胡洋洋[5](2019)在《产量质量成本管理与战略质量成本管理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过去很多年,我国一直处于买方市场阶段,再加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必须采取各种措施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以获取价格优势,从而获得一定的经营利润来支撑企业继续生存发展。据有关统计数据表示,很多公司的质量成本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很大,另外近些年来,人们对产品的质量水平也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企业为了生存发展需要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消费者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如能做到如何平衡成本与质量二者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质量成本管理就是在这种背景环境下应运而生。传统的产品质量成本管理在一定程度下是可以缓解质量和成本二者之间的矛盾的,有利于增加企业的盈利水平。然而随着产品质量成本管理在企业中的实践和市场竞争环境的进一步加剧,传统的产品质量成本管理暴露出一定的短期性和局限性,尤其是在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时已经暴露出众多不适应性。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要想长远地在社会中立足,不单单要考虑在短期内获取利润,还要未雨绸缪,制定与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相适应的战略规划,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质量成本管理是服务于企业管理需要的,为此,传统的产品质量成本管理也需要进一步发展,也就是说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的长远发展,战略质量成本管理的推行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战略质量成本管理并不是要否定传统的产品质量成本管理,而是要在其基础上,针对新环境和企业经营战略改变的现实条件,站在“提质增效”的战略视角提出的。产品质量成本管理和战略质量成本管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目前尚无学者对其梳理,本文以此为选题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本文在第一章对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介绍,整理了国内和国外与质量成本管理相关的文献,同时也对本文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进行了大致介绍。然后,本文在第二章阐述了质量成本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接着在此基础上对战略质量成本管理进行了系统化的介绍,并从众多方面对产品质量成本管理和战略质量成本管理进行比较研究。随后,本文以C公司和H公司为例,分别介绍了产品质量成本管理和战略质量成本管理在实务工作中的具体实践,更直观地研究了产品质量成本管理和战略质量成本管理各自不同的特点。同时,通过两种质量成本管理模式的理论和实践对比,可以看出产品质量成本在企业发展的一定阶段内可以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为了自己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企业需要推行战略质量成本管理作为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工具,做到“提质增效”,形成长期竞争优势。
甘霖[6](2019)在《改革创新质量发展工作 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文中研究说明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未来改革的方向,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尊重市场和经济规律,以市场化、法治化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破解质量发展难题、促进质量提升。一、积极作为,201 8年质量发展工作成效明显2018年,市场监管全面深化改革,全系统质量发展条线同志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和要求,按照总局的安排部署,大力实
谭新章[7](2019)在《山东惠发食品公司质量管理评价及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内外竞争的不断加剧,广大中小企业在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品牌管理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质量管理已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其重要性在企业管理中日益凸显。优良的质量管理是实现企业良好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国制造提高产品品质、走出国门打造世界品牌的重要保障。我国很多企业已经应用基于ISO系列标准建立起质量管理体系,以规范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然而如何对企业质量管理水平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并有效地加以持续改进提升,成为质量管理领域的难点和热点。本文以山东惠发食品公司质量管理工作为切入点,探究建立食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评价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质量管理提升措施。论文在质量管理及其评价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以GB/T9001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标准为依据,确定了 7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的考评指标体系,构建起切合企业实际的质量管理评价模型,并设计相应的评价方法;通过问题识别、调查访谈、测评问卷、调查问卷、分析评价等方法,对山东惠发食品公司质量管理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得出该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级别属于“系统和有效”特征的结论;应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25.0对回收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探寻影响企业质量管理的关键因素;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应用雷达图和鱼骨图工具分析发现公司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质量管理相关理论,从优化组织架构、提高全员参与度、加强过程质量管理、加大信息技术应用、应用PDCA持续改进等方面提出企业质量管理提升的实现路径。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在质量管理体系评价过程中使用数学统计方法定量分析、辅助以定性分析方法能达成较好的评价效果;应用SPSS软件分析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应用中位数求值法去除数据噪声实现数据的稳健性、构造的数据处理公式处理分析数据结果,便于对企业质量管理状况进行定量分析;针对山东惠发食品公司质量管理中提出的提升改进对策对于其它同类中小微企业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谢炳全[8](2019)在《DX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研究》文中指出自2015年以来,药监部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的要求,监管越来越严,飞行检查,双随机检查和日常监管更深入,更彻底。面对这些变化,DX公司只注重短期利益,眼前收益,未及时进行质量体系完善和质量持续改进,对产品的质量管理有所懈怠,导致国家飞行检查查出严重缺陷,被广东省药监局收回GMP证书。为尽快通过药监验收,拿回GMP证书,DX公司及时组织人员进行评估,制订整改方案,启动质量管理体系改进工作。本论文从国内制药业GMP实施和质量管理体系理论入手,采用文献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对DX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现状分析,发现其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同时,结合DX公司具体情况,提出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方案:(1)完善组织明确职责;(2)升级质量体系文件;(3)强化计算机化系统管理;(4)提高员工操作技能。同时,为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顺利进行并持续改进,制订体系改进保障措施:(1)严格控制工艺执行过程;(2)建立培训考核机制;(3)建立过程监控体系。通过采用过程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法,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后,DX公司质量管理水平有所提升。本次研究,通过对DX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现状分析,寻找其存在问题的原因,针对性的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改进,该研究成果能推广到集团公司其他成员企业甚至更多有待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其他企业,有助于企业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徐沐诗琦[9](2019)在《企业战略并购双方匹配性及其绩效研究 ——以中国南车并购中国北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个企业已不再能够独自封闭运行。资源、人才等各方面的激烈竞争在企业的发展中已上升至重要高度,而并购正好是帮助企业快速实现核心资源获取的重要途经。近年来,并购市场日益火热,然而各企业不能不顾实际情况就盲目进行并购活动。在战略并购中,并购方管理层首先面临着如何寻找到令人满意的标的方的问题。并购双方的匹配性是一项并购能否获取协同效应、实现价值创造的前提和基础。然而,我国理论界对于并购匹配及其绩效的研究仍较少。因此,识别并购双方匹配的主要维度,对并购双方的匹配性进行评价,进而分析并购匹配性对并购绩效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出发,力图运用一套系统的方法来对并购双方匹配性及其带来的价值创造进行分析,以期丰富相关理论研究并对并购实践中选择理想的目标企业、实现并购成功提供借鉴。考虑到近年来轨道运输行业迅速发展,并购事件日益增多,行业地位不断上升及相关典型性,本文选取中国南车并购中国北车这一典型案例进行研究。本文以系统论、资源基础理论、协同效应理论为理论基础,将战略并购、并购匹配及并购绩效有机结合,接下来分别建立了战略并购双方匹配性评价方法和战略并购匹配性绩效评价方法。其中,匹配性评价包括运营匹配性和资源匹配性。运营匹配性将基于距离函数这一工具,主要从行业、区域、规模和盈利能力四个维度对并购双方的匹配性进行分析;而资源匹配性将基于并购匹配性矩阵,主要从有形资源、战略资源、组织资源和关系资源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并购中的匹配性动态贯穿整个并购过程,并购双方匹配是一项并购实现协同效应的基础,而一项并购能否促成协同效应、实现价值创造则是企业并购绩效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因此,本文在分析匹配性之后,将BSC的思想与并购绩效相结合,建立了基于改进的BSC企业并购绩效评价体系,有利于更加全面地对并购绩效进行评价。最后论文以中国南车战略并购中国北车为实际案例,运用前面所建立的一整套方法对南、北车的运营匹配性与资源匹配性进行评价;结合匹配性和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通过改进的BSC从财务协同维度、经营协同维度、管理协同维度和市场发展维度对并购绩效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认为一个好的标的方首先应该满足并购方的需求,同时与并购方最大程度地“匹配”。并购双方的匹配既是并购产生价值的前提,也是并购后顺利整合的关键。最终得出了几点建议与启示以期为今后欲进行并购的企业提供借鉴:一是战略并购需考虑诸多因素而非盲目并购;二是并购双方的匹配性是实现协同效应的基础;三是并购后的资源有机整合是提升价值的保障。
袁宝华[10](2018)在《回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四次出国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77年,在一次会上,李先念副总理提出,搞经济工作的人应该到西方国家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他还指名要我出去看看。根据先念的意见,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我先后四次出访,考察了英国、法国、日本、美国、联邦德国、瑞士、奥地利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些都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
二、讲求实效 不断创新——日本的质量月活动及质量管理情况考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讲求实效 不断创新——日本的质量月活动及质量管理情况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3)CT公司技术转让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质量管理相关理论 |
2.1 质量管理的重要概念 |
2.1.1 质量 |
2.1.2 质量管理 |
2.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2.2.1 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
2.2.2 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 |
2.2.3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 |
2.3 质量管理的方法和工具 |
2.3.1 PDCA循环改进 |
2.3.2 质量管理改进工具 |
2.3.3 FMEA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CT公司技术转让项目质量管理的现状分析 |
3.1 CT公司技术转让项目简介 |
3.1.1 CT公司简介 |
3.1.2 技术转让项目简介 |
3.2 CT公司技术转让项目质量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3.2.1 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3.2.2 设计过程质量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3.2.3 采购过程质量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3.2.4 制造过程质量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3.3 基于FMEA的生产工艺过程分析 |
3.3.1 FMEA实施过程 |
3.3.2 FMEA实施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CT公司技术转让项目质量管理的优化 |
4.1 质量管理的优化原则和目标 |
4.1.1 优化原则 |
4.1.2 优化目标 |
4.2 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化 |
4.2.1 确立质量管理体系组织结构 |
4.2.2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
4.3 设计过程质量管理的优化 |
4.3.1 建立完善的设计开发流程 |
4.3.2 实现标准的统一 |
4.4 采购过程质量管理的优化 |
4.4.1 完善供应商评审机制 |
4.4.2 加强时效性物料的控制 |
4.5 制造过程质量管理的优化 |
4.5.1 完善生产工艺流程 |
4.5.2 改进工艺过程控制 |
4.5.3 解决产品质量问题 |
4.6 CT公司技术转让项目质量管理的优化效果评估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质量管理优化方案的实施保障 |
5.1 发挥卓越领导作用 |
5.2 加强员工培训 |
5.3 营造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 |
5.4 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 |
5.5 搭建质量管理信息平台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FMEA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报告表 |
附录2 FMEA严重度评估标准 |
附录3 FMEA频度评估标准 |
附录4 FMEA探测度评估标准 |
附录5 供应商业绩综合评价表 |
附录6 供应商现场评审表 |
附录7 弹性支座工序流转卡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4)质量月:倾听中国质量的声音(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5)产量质量成本管理与战略质量成本管理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的研究思路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质量成本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质量管理理论 |
2.1.1 质量的定义 |
2.1.2 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 |
2.2 产品质量成本管理理论 |
2.2.1 产品质量成本管理的内涵 |
2.2.2 产品质量成本管理的工作流程 |
2.2.3 产品质量成本管理模型 |
2.3 战略成本管理理论 |
2.3.1 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 |
2.3.2 战略成本管理分析内容 |
第3章 产品质量成本管理与战略质量成本管理的比较 |
3.1 对战略质量成本管理的认识 |
3.1.1 战略质量成本管理的基本概念 |
3.1.2 战略质量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 |
3.2 产品质量成本管理与战略质量成本管理的相同点 |
3.3 产品质量成本管理与战略质量成本管理的区别 |
第4章 产品质量成本管理的案例应用 |
4.1 C公司的基本概况 |
4.2 C公司的产品质量成本管理 |
4.2.1 C公司质量成本管理的组织结构及其职责 |
4.2.2 C公司质量成本科目的设置 |
4.2.3 C公司的质量成本核算 |
4.2.4 C公司的质量成本综合分析 |
4.3 C公司产品质量成本管理的启示 |
第5章 战略质量成本管理的案例应用 |
5.1 H公司的基本概况 |
5.2 H公司的战略质量成本管理 |
5.2.1 H公司的质量观 |
5.2.2 H公司的质量成本管理理念 |
5.2.3 H公司的质量管理组织架构 |
5.2.4 H公司的战略质量成本管理分析 |
5.3 H公司战略质量成本管理的启示 |
第6章 总结 |
6.1 结论 |
6.2 本文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改革创新质量发展工作 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一、积极作为,2018年质量发展工作成效明显 |
(一)质量工作改革有作为 |
(二)质量提升行动有成效 |
(三)质量安全管理有力度 |
二、明确思路,奋力开创质量发展工作新局面 |
(一)坚定信心,增强做好新时代质量发展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二)更新观念,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推动质量发展 |
(三)把握定位,找准推动质量发展工作的关键点 |
三、注重实效,扎实做好2019年质量发展重点工作 |
(一)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动高质量发展 |
(二)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增强质量治理能力 |
(三)发挥技术管理作用,促进企业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
(四)加强质量政策研究,从实际出发推动质量发展 |
(7)山东惠发食品公司质量管理评价及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质量及质量管理概述 |
2.2 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 |
2.3 GB/T19001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标准 |
2.4 质量管理评价原理及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山东惠发食品公司质量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公司概况 |
3.2 公司组织结构 |
3.3 公司质量管理现状 |
3.4 公司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4 山东惠发食品公司质量管理评价 |
4.1 建立质量管理评价小组 |
4.2 评价指标选择及指标说明 |
4.3 测评问卷和调查问卷设计 |
4.4 开展质量管理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5 山东惠发食品公司质量管理提升路径 |
5.1 调整优化公司管理组织架构 |
5.2 提高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积极性 |
5.3 加强质量管理全过程控制 |
5.4 应用信息技术助力质量管理 |
5.5 应用PDCA持续改进质量管理 |
5.6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DX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成果 |
1.2.2 国外研究成果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知识 |
2.1 GMP发展历程 |
2.2 GMP基本架构 |
2.3 药物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内容 |
3 DX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
3.1 DX公司简介 |
3.1.1 企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
3.1.2 战略定位 |
3.1.3 企业的组织架构与规模 |
3.1.4 产品市场与技术 |
3.2 DX公司现有质量管理体系 |
3.2.1 DX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架构与职责分配 |
3.2.2 DX公司现有的文件控制管理 |
3.2.3 DX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管理 |
3.3 DX公司现有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
3.3.1 DX公司职责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 |
3.3.2 DX公司体系文件方面存在的问题 |
3.3.3 DX公司员工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
3.3.4 DX公司产品生产过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
3.4 DX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企业内部原因分析 |
3.4.2 企业外部原因分析 |
4 DX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策略 |
4.1 DX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原则与思路 |
4.1.1 改进的原则 |
4.1.2 改进的思路 |
4.2 DX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改进方案 |
4.2.1 完善组织明确职责 |
4.2.2 升级质量体系文件 |
4.2.3 加强计算机化系统管理 |
4.2.4 提高员工操作技能 |
5 体系改进的保障措施 |
5.1 严格控制工艺执行过程 |
5.1.1 优化工艺参数严格控制过程产品铝残留量 |
5.1.2 更换合适的内包材供应商 |
5.1.3 对现有车间进行技术改造确保产品质量 |
5.2 完善培训考核机制 |
5.2.1 提高领导质量意识 |
5.2.2 加强质量管理人员培训 |
5.2.3 强化全员培训制度 |
5.3 建立过程监控体系 |
5.3.1 明确监管职责 |
5.3.2 提升QA人员监管技能 |
5.3.3 推行QA分区监管绩效考核制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企业战略并购双方匹配性及其绩效研究 ——以中国南车并购中国北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2.3 相关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内容 |
1.3.1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及逻辑框架 |
1.3.3 论文的创新点 |
2 战略并购双方的匹配性及其绩效:理论基础与评价方法 |
2.1 企业战略并购及并购匹配性 |
2.1.1 基于系统论的战略并购 |
2.1.2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战略并购匹配 |
2.2 企业战略并购的匹配性及其绩效 |
2.2.1 战略并购双方运营匹配性 |
2.2.2 战略并购双方资源匹配性 |
2.2.3 并购匹配性的价值创造:协同效应 |
2.3 战略并购双方运营匹配性评价 |
2.3.1 运营匹配性评价维度 |
2.3.2 匹配性评价:基于距离函数 |
2.4 战略并购双方资源匹配性评价 |
2.4.1 资源匹配性评价维度 |
2.4.2 匹配性评价:基于并购匹配性矩阵 |
2.5 战略并购绩效评价:基于改进的BSC |
2.5.1 传统的企业并购绩效评价方法 |
2.5.2 传统BSC与并购绩效评价 |
2.5.3 基于BSC的企业并购绩效评价:维度的改进 |
3 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战略并购及其匹配性分析 |
3.1 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的战略并购 |
3.1.1 并购交易方自然业态 |
3.1.2 并购交易概况 |
3.2 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战略并购的运营匹配性 |
3.2.1 行业匹配性评价 |
3.2.2 区域匹配性评价 |
3.2.3 规模与盈利能力匹配性评价 |
3.2.4 运营匹配性综合评价 |
3.3 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战略并购的资源匹配性 |
3.3.1 有形资源匹配性评价 |
3.3.2 战略资源匹配性评价 |
3.3.3 组织资源匹配性评价 |
3.3.4 关系资源匹配性评价 |
3.3.5 资源匹配性综合评价 |
4 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战略并购绩效评价 |
4.1 财务协同维度 |
4.1.1 财务协同指标选取 |
4.1.2 财务协同指标分析 |
4.2 经营协同维度 |
4.2.1 经营协同指标选取 |
4.2.2 经营协同指标分析 |
4.3 管理协同维度 |
4.3.1 管理协同指标选取 |
4.3.2 管理协同指标分析 |
4.4 市场发展维度 |
4.4.1 规模效应凸显优势 |
4.4.2 竞合效应促进双赢 |
4.4.3 海外市场实现飞跃 |
4.4.4 输出形式不断升级 |
4.5 并购绩效小结 |
5 结论与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2 建议与启示 |
5.2.1 战略并购需考虑诸多因素而非盲目并购 |
5.2.2 并购双方的匹配性是实现协同效应的基础 |
5.2.3 并购后的资源有机整合是提升价值的保障 |
5.3 研究不足 |
附录 |
附录一 论文分析用图汇总 |
附录二 论文分析用表汇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回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四次出国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首次出访印象多多 |
二、在日本“蹲点” |
三、两位老朋友的坦言 |
四、美国的“拿来主义” |
五、施瓦布与世界经济论坛 |
六、要研究和借鉴西方国家的管理经验 |
四、讲求实效 不断创新——日本的质量月活动及质量管理情况考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更鑫公司质量管理过程优化研究[D]. 牛亮. 石河子大学, 2021
- [2]“元治理”视角下安康市产品质量共治研究[D]. 付帅. 长安大学, 2021
- [3]CT公司技术转让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王晓磊. 燕山大学, 2020(01)
- [4]质量月:倾听中国质量的声音[J]. 贾玉奎.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2019(09)
- [5]产量质量成本管理与战略质量成本管理的比较研究[D]. 胡洋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6]改革创新质量发展工作 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J]. 甘霖. 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 2019(03)
- [7]山东惠发食品公司质量管理评价及提升研究[D]. 谭新章.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8]DX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研究[D]. 谢炳全.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9]企业战略并购双方匹配性及其绩效研究 ——以中国南车并购中国北车为例[D]. 徐沐诗琦. 云南大学, 2019(03)
- [10]回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四次出国考察[J]. 袁宝华. 百年潮, 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