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精神病患者保护背心

介绍精神病患者保护背心

一、介绍一种精神病病人保护背心(论文文献综述)

东方明,魏迟婴[1](2021)在《命运如丝(长篇纪实连载)》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 "悬办"这是萧顺德有生以来遭遇的最大的一桩蹊跷事:明明昨天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谭处长跟他谈话时说得很清楚的,让他去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安局充实干部处领导班子,待到他今天拿着市委组织部的介绍信前往市局报到时,扬帆副局长跟他见了面,说了几句话,这事儿就不见影子了!要说扬帆,跟萧顺德也算得上半个熟人,皖南事变后扬帆担任新四军军法处长时,萧顺德就是军部警卫团的连指导员。尽管没有直接的工作关系,可是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

张成茹[2](2021)在《小说《在街道阳面》(节选)翻译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篇翻译报告选自境外俄语作家吉娜·鲁宾娜的小说《在街道阳面》,该小说出版于2006年,获得俄罗斯大书奖第三名,同时入围俄语布克奖短名单,被俄罗斯文学评论界称为“马赛克式的小说”、“史诗小说”、“如歌的小说”,主要讲述卡佳和薇拉母女之间的命运纠葛。本论文选取材料为文学文本,主要分为翻译过程描述、翻译案例分析和翻译实践总结三个部分。在翻译过程中运用了严复先生的信、达、雅理论,着重分析翻译过程遇到的难点,主要从词义的选择与引申、非标准与词汇、口语固定句式和副动词短语的翻译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实践中总结翻译技巧,旨在提升笔者自身的翻译水平。文学翻译需要译者在尽可能传达原作信息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在翻译的过程中对原作的语境和意义传达要求更高,相比其他文本翻译的难度更大,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小说是时代的风俗画,充分地展现了中亚地区塔什干社会环境的各个方面,同时文学翻译作品可以使读者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在中俄两国文化领域的交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张运恺[3](2020)在《用异域想象反思十九世纪的美国 ——埃德加·爱伦·坡异托邦小说的文化社会阐释》文中研究表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都习惯给爱伦·坡贴上“唯美”作家的标签。这一对坡的认识其实不够全面。他的作品内涵丰富,他将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个体生命体验的思考用艺术手法隐藏在了文本世界的想象性建构之中。因此,进入二十一世纪,学界越来越重视对坡作品的文化性、政治性和社会性的重要意义的发掘,坡的形象也变得更为全面与立体。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没有论着全面对坡小说中的异域想象进行文化政治角度的阐释。本论文即从此处入手,围绕坡小说中的“异托邦”想象,来解读坡的异域表征所承载的对十九世纪美国社会的反思。本论文聚焦坡小说中的异域想象,其解读视角借鉴了福柯空间理论中的“异托邦”概念,同时也参考了文化批评、后殖民主义、生态批评、社会学和政治学等理论。坡在他的小说中,所描绘出的空间符合福柯所总结归纳的“异托邦”形式。透过这些文本世界所构筑的奇异空间,坡对美国社会进行了时间与空间挪移的变形式刻画,在看似陌生的异域空间,对美国十九世纪的诸多问题,其中包括对殖民扩张、帝国建构、民主制度、科学发展、技术进步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也更为客观的探讨。坡的这些讨论既紧紧联系他的时代语境,也有跨时代意义,对我们反思当下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与人性仍有可借鉴之处。基于此,本论文将从坡的作品中选择深具代表性的文本,以“异托邦”的不同形式为纲,对坡的异域想象进行文化政治性的阐释,揭示坡对美国社会的彼时痼疾与未来出路的思考。论文将分为五章来展开论述。第一章是绪论。在对坡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指出研究坡小说中的“异托邦”书写的新意所在。在引入福柯的“异托邦”概念之后,对坡小说中的异域想象进行综合论述和分类梳理,继而阐明了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基本框架。第二章对坡小说中的远征异托邦空间想象进行解读,选取了《瓶中手稿》、《裘力斯·罗德曼日记》和《凹凸山的故事》三篇小说,它们分别描绘了海洋远航、西部拓殖和殖民地时空穿越三种不同的空间跨越之旅,体现了坡对美国海外拓殖与贸易和对印第安人内部殖民的反思,表明了坡对美国继承欧洲帝国的海洋扩张野心的不安,对美国的西进运动带来的白人与印第安人的冲突对抗的担忧,以及对美国的印第安人政策中的殖民主义原罪的焦虑。第三章对坡小说中的时间异托邦空间想象进行解读,选取了《与一具木乃伊的谈话》、《未来之事》和《莫诺斯与尤拉的对话》三篇小说,它们分别通过借古讽今、借未来讽今以及死后反观生前世界的方式表达了坡对美国现代化进程的反思。彼时的美国社会进入了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期,但也深受着技术至上论、人的异化、消费主义的泛滥、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流行、以及人类中心主义的狂妄心态等问题的困扰。坡在创作时间异托邦小说时,引入新的时间维度和空间距离,对美国现代化进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传达了他对美国社会如何才能实现良性发展的关注。第四章对坡小说中的偏离异托邦空间想象进行解读,选取了《瘟疫王》、《焦油博士和羽毛教授的疗法》、《陷坑与钟摆》三篇小说。这三篇小说分别描绘了瘟疫隔离区、精神病院和监狱三个有别于日常空间的另类空间,体现着坡对十九世纪美国疫病管理机制、精神病治疗体系以及监狱惩罚体系中的生命政治机制的思考,坡在小说中揭露了权力与话语的联手运作是如何践踏着人类的生命基本权力,呼吁着人们关注病人、疯人和受监禁者的境遇,期待着美国对相关领域进行全面改革。第五章是结语。对论文的观点进行总结和归纳,指出坡的异托邦小说大多数看似发生在与十九世纪美国隔着遥远时间与空间距离的异质空间,但是,其想象的基底具有深刻的文化、历史与政治印痕,反映着坡所关注的十九世纪美国社会中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现代化进程、以及生命政治机制等重大议题。而他对这些议题的讨论所牵涉到的人与科技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种族之间、国家地区之间的关系等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依旧具有参考意义。

涂钒[4](2020)在《美国专家证据可采性研究》文中指出建立在诉讼规则之上的证据证明是一个主观的“心路历程”,是对历史事实遗留在主观印象与客观物质中的信息进行回溯、挖掘、拼贴出重要片段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专家证据发挥着重要功能。可采性研究为专家证据是否被法庭接纳设立标准,对专家证据可采性研究之观察将从专家证人的资格、专家证言与报告样式、专家证据的客观性、成文的可采性规则、及与大陆法系和中国特色分别比较归纳出美国专家证据可采性的独有特色及反思五个方面展开。第一章是美国专家证人的适格性探讨,这是可采性研究的第一步。对比普通证人不难发现,二者证言范围区别明显,可采性规则赋予了专家意见广阔收集信息的自由与作出结论的空间,不似普通证言对意见性与推断性描述的严格排除。与易被混淆的法庭之友比较相似之处与实质区别时可以看到,无论是从在庭审中扮演的角色、参与庭审的方式和阶段、提供的专业知识在庭审中的分量等方面来说,二者都截然不同。此外,以科学证据为对象,运用科学经验进行逻辑推演的法庭科学家,是近年来占专家证人比重越来越大的重要群体,法庭科学家的概念与科学证据的定义亦值得探讨。依此综合描述成为法庭认可的专家证人的适格性标准与其独有特征。需强调的是,专家证人作出的证据有两种方式,不仅包括证人证言这类直接言词证据,还包括专家报告这类书证。口头证言与书面证据在不同的诉讼阶段作出,分别受到不同规则的挑战与约束,它们面对的可采性审查是同中有异的。将专家证言与专家报告分篇而立,依据专家从成为专家证人到参与完整的诉讼程序为逻辑动线,独立探讨可采性是十分必要的。由此也引出第二章的内容,针对这两种专家证据的内容及样式展开可采性研究。第二章讲述美国专家证据的内容及形成,包括专家证言的主要内容及样式、专家报告的主要内容及样式。第一节与第二节针对专家证言展开。专家证言是获得专家身份的证人坐上证人席位后,在诉讼中回答律师的主询问与交叉询问的口头证据。与普通专家言论对比观察出,二者在发生场景、获取方式、提供信息内容之间的差异十分清晰,并且专家证言自有其语言特点,以描述类语言、说明类语言及分析类语言为框架展开分析。第三节与第四节针对专家报告展开。该部分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从报告形成的过程对法庭科学专家的报告进行重点分析,二是对报告主要内容和样式格式的介绍。作为最重要的专家证人群体,以科学经验进行推理演绎的法庭科学家们参与诉讼的频率很高,他们的报告基础是法庭科学,作出的专家证据也称为科学证据。有三个领域的科学证据在庭审中被采纳的概率较高、裁判庭认可的证明力较强。一是回答“罪犯是谁”,认定个体的法庭科学证据。二是回答“如何犯罪”,重建犯罪现场和犯罪方式的法庭科学证据。三是回答“法定能力如何”,对涉及与法律有关的精神状态、法定能力、精神损伤程度、智能障碍等问题进行鉴定的科学证据。以此为据,重点介绍了回答第一个问题的“DNA证据”,回答第二个问题的“枪弹痕迹鉴定证据”和回答第三个问题的“法医精神病鉴定”的鉴定原理、鉴定方式、运行状态及应用中的前沿问题,还介绍了中国和美国其他法庭科学的应用问题,并在前三个主要科学证据章节末附上了典型争议案例的中文编译。对报告的主要内容和样式格式的介绍在专家证人报告的篇末。综合分析了包括宣誓书、对某个证据作出的专家意见、综合性报告等真实案件资料,发现了英国填空式的“法官友好型”范式和美国任意性较大的“专家友好型”范式。结合相关法律、行业规范和司法实践总结出撰写报告的基本原则,包括简明扼要直击重点、避免使用猜测性或过度自信的表述、始终体现中立地位、采用客观方法,以及理性陈述意见。末尾附上目前为止所阅较为规范详尽的一篇美国专家报告的中文编译,以供参考。第三章对专家证据的客观性展开研究。即便专家证人、证言及报告的内容形式都满足可采性要件,专家证据也不必然可采,还应具备的客观性要件。客观性的满足由法律提供的客观制度保障与专家中立立场的主观保障共同实现。制度上发挥最大作用的是庭前开示制度,指在案件开庭审理之前,当事人获得各方所掌握证据资料之信息的法定程序。对此,英国与美国在民事与刑事诉讼领域的开示程度、开示内容都有些许不同,英国有着成文的开示规则,美国刑事诉讼中证据开示的权利并非由宪法直接赋予,而是通过最高法院对第五和第十四条修正案争当程序条款的解释实现的。但开示规则设立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充分保障对抗力量均衡的功能。有开示就有例外,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中赋予了四个特权,作为不用开示的法定例外。随着实践不断发展,这些例外又在不断发生变化,典型如专家证据的开示规定,由当做例外限制开示演变为弱化限制主张开示,这也形成了美国专家证据可采性的一大特色。制度是显明的,证人的主观思想是隐蔽的。因而本章第二节开启了科学证据鉴定面对的重大伦理挑战,即“对抗同盟”现象的探讨。专家证人从作为雇主的“雇佣枪手”到与雇主暗自达成“对抗同盟”等一系列关系的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外化的表现。美国与英国都作出了各自的改革尝试,但似乎成效一般。因为证据只有在特定情境下才能被正确解读,专业证人的职业必然在以独立的、审慎的眼光分析证据的同时,又无法抛开证据与它所处的情境、待证事实之间需要建立合理联系的现实需求。值得注意的是,法庭科学家这类重要的专家证人,身兼科学的研究者与法律的证明者,在科学真实与法庭真实之间游走,法庭中的科学真实与法律真实的追求既统一又各异。它们都是客观真实的一部分,都重视因果关系的认定,都无法实现绝对真实。但法庭中的科学致力于发现真相,法庭中的法律也从不以探究真相为目的。第四章是美国专家证据的可采性规则。专家证言并不会因为作出主体的权威性而自动为法庭认可,因而第一节对弗莱伊案、多伯特案、锦湖轮胎案三个标志性先例作出了介绍与分析。弗莱伊案设立的普通接受原则既有进步意义和必然性,也有被取代的可能与局限性。多伯特案设立的强调科学方法鼓励法官审查的可采性规则是对普通接受原则的进步,但它带来的争议并不比簇拥的呼声小,也没有在全美范围内对弗莱伊规则全面取代。湖锦论坛案的到来结束了多伯特规则适用范围的争议,将规则扩展到非科学证据领域,肯定经验与技能同样适用多伯特规则。每个规则都附上了该案案由、裁判依据、裁判结果的中文编译概览,以供参考。同时,实践中的可采性规则不是生搬硬套的打勾式应用,除了满足成文法证据规则中的条款要求,依据标志性先例及其他判例设立的不成文规则,还需同时满足关联性、可靠性和可接受性标准。第二节对三个规则展开讨论。这三个规则都没有在证据法中明文体现,实际设定了准入性标准的门槛,并不是每个案例必定讨论的必要性规则,却可以成为降低证据可信度,甚至是排除证据的事由之一。第五章对美国专家证据可采性特色的剥离与反思。第一节通过与大陆法系比较,观察到美国对专家证据的对抗式审查模式的依赖、不似大陆法系依靠中立专家证人来矫正偏见、以及为法官心证的形成设立了独特的规则指引的三个特点。在与中国特色比较的过程中发现我国处于专家证据应用的起步阶段,美国经历了专家证据开示从限制到宽松、由只关注相关性到愈加关注可靠性标准、专家证人道德标准从低至高的三个独特演变阶段,可为我国专家辅助人制度的未来发展提供些许思路。第二节讲述了庭审中法官与陪审团眼中的专家证据,发现实践中法官对物证的依赖十分严重,并且专家证据是否可采不仅与法官如何适用规则完成守门人角色相关,甚至受到法官本人的影响。陪审团对于专家报告的看法与采纳标准是至关重要的。事实上,经过研究发现陪审团并没有使用什么高大的逻辑判断,而是采用了日常生活中的谎言分辨技能。陪审员首先以自我认知对证据进行阅读并尝试理解,初次探查是否存在认知范围内的谎言,接着通过开庭陈述、直接询问和交叉询问巩固或降低对专家评估的可信程度。一旦遇到复杂的科学证据,陪审团将直接摒弃这些逻辑,转而依靠外围信息判断证据可靠性的“独眼龙裁判”,譬如专家本人的个人魅力、作证经历、行业履历和着作数量等。第三节是对专家证据可采性的反思。观察发现实践中对专家证据过度依赖,导致“垃圾科学”与“冒牌专家”混于庭上,诉讼费用过高与诉讼延迟现象屡见不鲜,专家过失与渎职行为和任何行业领域一样普遍存在,都令被告不公平的承担了专家证据不可靠的证明责任与超出合理范围的诉讼成本。此外,缺乏统一标准的实验室实践等漏洞,使“甜点抗辩”等伪科学登堂入室不断干扰着司法正义的实现,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还发现专家证人作证风险逐渐增加,以雇佣方当事人主张损害赔偿责任与侵权责任等民事诉求的概率显着提升,而司法判决对此类主张也愈加支持,甚至是鼓励。从医疗事故诉讼中的执业医生到没有尽到预防措施义务的精神病学家,还有对潜在受害者未履行道德范围内告知义务的专家证人和未尽到照顾义务的职业过失的专家证人,都成为了追诉的被告。第四节是对我国专家辅助人证据可采性的启示。在回应我国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警务的政策背景下,司法鉴定人改革顺利推进的历史契机下,专家辅助人制度已箭在弦上。统揽美国经验与教训,初步探索了三个方面的专家辅助人证据可采性要求。一是明确了专家辅助人证据可采性规则设立的必要性,有利于明确专家辅助人的诉讼地位,有利于构建鉴定意见可采性规则、有利于推进裁判文书规范化。二是初步设想了成文可采性规则,包含专家适格性的形式审查,专家出庭口头意见审查,及未出庭专家撰写的专家报告的审查标准。三是对专家辅助人证据的客观性提出三个要求,对专家证据合法性的审查,对专家证据可靠性的审查,以及对专家证人道德的经常性审查。英美法系中的专家证人概念不能直接拿来,国内理论扎实地鉴定人概念也无法直接套用,应属于司法辅助人项下的“具有专门知识的人”,为其单独构建序列,并从培养去伪存真的逻辑思维、选择稳定可靠的科学理论、秉持客观公正的科学立场的专家入手,防范美国已发生与生在快速变化的风险,推动我国证据制度、鉴定制度、司法辅助人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陈杨[5](2020)在《养老护理员对老年人实施身体约束知信行现状及心理体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养老护理员对老年人实施身体约束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养老机构开展身体约束知识和技能培训提供参考;探究养老护理员对老年人实施身体约束的心理体验及应对方式,并对其约束行为获得解释性理解。方法:(1)调查研究:采用方便整群抽样,于2019年10月-2019年12月对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公办)、麓山老年公寓(公办)、青松老年公寓(民营)等9家养老机构失智失能区的养老护理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工具包括养老护理员一般情况调查表和经过专家咨询法调适及信效度检验的养老护理员对老年人实施身体约束知识、态度、行为量表,共回收有效问卷373份。使用Excel双人核对录入数据,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信度采取Cronbach’sα系数,效度采取专家咨询法计算内容效度指数;通过频数、构成比、均值±标准差等描述性统计对养老护理员的人口学特征、是否参加过身体约束知识培训、身体约束知识、态度、行为得分等情况进行描述分析;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养老护理员一般资料情况进行两样本或多样本均数比较,确定身体约束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影响养老护理员对老年人实施身体约束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的多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身体约束知识、态度、行为三者间的相互关系。(2)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和信息饱和原则,于2019年10月对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公办)、融城养老康复中心(公办)、青松老年公寓(民营)共3家养老机构20名养老护理员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由研究者本人对访谈录音逐字逐句进行转录并编码,运用现象学研究中的Colaizzi七步分析法进行资料的分析,分析结果由研究者本人与导师进行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得出结论。结果:(1)身体约束知识、态度、行为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总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00,身体约束知识维度Cronbach’sα系数为0.635,身体约束态度维度为0.601,身体约束行为维度为0.837;总量表S-CVI为0.891,身体约束知识维度I-CVI为0.974,身体约束态度维度I-CVI为0.989,身体约束行为维度I-CVI为0.989。(2)养老护理员对老年人实施身体约束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身体约束知识得分为(6.28±1.89),平均正确率为57.1%;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的年龄、学历、单位性质之间的知识得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学历、单位性质是影响养老护理员身体约束知识的主要影响因素(R2=0.005,P=0.000);身体约束态度得分为(31.45±3.20),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的年龄、学历、单位性质之间的态度得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学历、单位性质、身体约束知识总分是影响养老护理员身体约束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R2=0.216,P=0.000);身体约束行为得分为(36.68±3.79),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的年龄、学历、养老机构护龄、每日照顾老人数、月工资、单位性质、有无参加身体约束知识培训之间的行为得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身体约束知识得分、参加身体约束知识培训、身体约束态度得分、每日照顾老人数、年龄是影响养老护理员身体约束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R2=0.236,P=0.000)。(3)养老护理员对老年人实施身体约束知识与态度(r=0.423)、知识与行为(r=0.373)、态度与行为得分(r=0.310)三者之间存在中等正相关(P<0.001)。(4)质性研究结果显示:养老护理员认为身体约束是保护老年人安全的必要措施、身体约束的使用可以规避因老年人出现意外而引起的法律责任、养老护理员依靠经验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做出身体约束决策;养老护理员的工作量、老年人家属的意见、老年人的跌倒受伤史、身体约束的替代方案缺乏是导致养老护理员实施身体的主要因素;养老护理员对老年人实施身体约束的情感体验包括负性情绪、矛盾、同情、没有感觉;养老护理员应对负性情绪的措施包括:补偿性行为、内心合理化、同事间相互倾诉、获取领导支持、自我释放。结论:(1)养老护理员身体约束知识水平较低,身体约束态度水平处于中等,身体约束行为水平较高,整体水平有待提高。(2)养老护理员身体约束知识水平受年龄、学历、单位性质3项因素影响;身体约束态度水平受年龄、学历、单位性质、身体约束知识总分4项因素影响。身体约束行为水平受身体约束知识得分、参加身体约束知识培训、身体约束态度得分、每日照顾老人数、年龄5项因素影响。(3)身体约束知识、态度、行为水平三者之间存在中等正相关。(4)养老护理员对身体约束的认知体验包括:身体约束是保护老年人安全的必要措施、身体约束的使用可以规避因老年人出现意外而引起的法律责任、养老护理员依靠经验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做出身体约束决策。(5)养老护理员的工作量、老年人家属的意见、老年人的跌倒受伤史、缺乏身体约束的替代方法也是影响养老护理员身体约束行为的主要因素。(6)养老护理员对老年人实施身体约束的情感体验以负性体验为主;养老护理员主要采用补偿性行为、内心合理化及自我释放3种内部策略和向同事倾诉、获取领导的支持2种外部策略处理负性情绪。

郭汝杰[6](2020)在《基于VR技术的精神病患者警情应急培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图形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虚拟仿真技术来解决各行各类复杂问题的方式已经慢慢走进人们视野中,比如应急救援、虚拟驾驶、城市规划、虚拟培训、游戏等领域。尤其是在虚拟培训领域,虚拟仿真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传统的警情培训有着培训成本高、警情复杂、难以保证培训人员的安全等缺点,难以满足现代警务人员的培训需要,而利用计算机来模拟警情的发生和对警情的处置对警务人员培训已经成为一种更高效、方便的方式。本文以警务人员来对精神病患者警情进行妥善处置为背景,开发一款面向公安警务人员的虚拟培训系统,警务人员将可以通过本系统来体验从接警到警情妥善处置完成的整个培训流程。从而大大降低警务人员的培训成本和提高警情处置能力。经过用户调研和实验内容分析,做出需求分析结果。基于VR技术的精神病患者警情应急培训系统主要对接警、出警准备、前往警情现场进行妥善处置等方面进行模拟,警务人员在这些流程中需要完成任务操作,从而提高自身警情处置的意识。根据需求分析分析结果,将系统划分为系统设置、UI界面管理、业务基础、培训任务四个大模块,然后分别对四个模块以及每个模块下的功能进行设计,最后采用My SQL对系统数据库进行了详细的设计。系统本系统采用Unity3D引擎和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7作为开发工具,采用Steam VR SDK和VRTK插件来辅助完成虚拟现实方面的内容和功能,采用Scut服务器引擎来实现本系统的服务端功能,以及采用My SQL数据库来对本系统的数据进行存储。本系统经过充分的测试,可以满足警务人员的对于警情处置的培训需求。通过本系统进行警情处置培训,可以提高警务人员的处置警情意识,同时可以显着提高警务人员的知识技能以及降低培训成本。

罗琳[7](2020)在《文学翻译的互文性策略研究 ——三部译着的翻译报告》文中提出本次翻译实践基于笔者已经出版的三部英译汉译着撰写而成,分别为《燃烧的主世界》、《神秘的宝箱》以及《斯特兰德庄园》。三部译着均为文学着作,情节跌宕起伏,文笔细腻文雅,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笔者作为这三部译着的独立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具有普适性的互文性文学翻译策略,故本翻译报告将以此三部译着为分析对象,以期深入阐明翻译心得和经验,为文学翻译提供有益的借鉴。《燃烧的主世界》(原名Overworld in Flames)是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马克·谢弗顿(Mark Cheverton)2018年出版的童书,书中描绘了游戏骑士999及其同伴穿越进游戏《我的世界》(Minecraft),与潜在的敌人斗智斗勇,于熊熊火海中拯救整个主世界的热血故事,是向儿童展现勇气、团结与智慧的范本。《神秘的宝箱》(原名Hidden in the Chest)是美国着名童书作家温特·摩根(Winter Morgan)的畅销作品,书中讲述了史蒂夫一行人意外发掘了隐藏着黑暗秘密的宝箱,释放出邪恶魔力,让各地备受牵连,最终历尽千辛万苦,压制并消灭这些宝箱的历险故事,是国内少见的儿童猎奇题材。《斯特兰德庄园》(原名Tell Me You’re Mine)是英裔瑞典作家伊丽莎白·诺尔贝克(Elisabeth Noreb?ck)的畅销悬疑小说,该书围绕着一件一岁女婴失踪案展开,描绘了在女婴伊莎贝尔长大后,生母斯特拉和拐走她的养母克斯廷相遇、揭穿和纠缠之间的爱恨情仇,书中悬念迭起,疑雾重重,却也不乏温情叙述,实属一部悬疑佳作。在阅读分析原文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三部小说中的互文性表征比比皆是,故于翻译伊始,便选择了互文性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翻译工作完成后,笔者根据前人的智慧及自身的经验,总结出了适用于文学翻译的互文性模式、原则及策略。在本报告中,笔者首先简要描述翻译实践的基本情况、前期准备、翻译过程及后期校对;然后,剖析了三部译作中出现的互文性翻译表征;接着,对文学翻译、互文性与文学、互文性与文学翻译三者的文献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阐述笔者对文学翻译的互文性模式、原则的总结;基于该模式与原则,笔者结合四种普适于文学翻译、一种适用于儿童文学翻译的互文性翻译策略,对三部译作中具有互文性特征的翻译进行配对分析。本报告虽仍存在一定的局限,但力证了互文性策略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推动互文性与文学翻译的结合。经探究,笔者参照N.Fairclough(1992)对互文性的分类,将三部小说中的互文性表征列入明显互文性和篇际互文性两类。其中,明显互文性总结为反讽、否定、仿拟和预设;篇际互文性则立足于武建国(2010)的研究结论,依次分为融合型篇际互文性、镶嵌型篇际互文性、转换型篇际互文性和链接型篇际互文性。虽然文中的互文表征并非所有都能各得其所,但大部分都充分契合各大类别,进而推动笔者探索原文和译文、作者和译者四足鼎立的互文空间,衍射出文学翻译过程中基于互文性发生的“文学神韵”和“文学意象”的对等演变,并总结出重组、强化、模仿、增补和通俗化五种互文性翻译策略。准确贴切地还原文学着作中的互文性对译者提出了极高要求,除译者必备的专业素养外,有的放矢的互文翻译策略更能事半功倍地精进译文。本报告表明,互文性是能够科学有效地指导文学翻译的话语分析理论。笔者提出的文学翻译互文性原则有助于译者精准地挖掘出原文中的互文性表征,并通过重组、强化、模仿、增补、通俗化五种策略完善贴切地重现文学着作中的神韵和意象。笔者希望通过本报告可以合理地总结文学翻译中互文性表征的处理策略,并为其他译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发。

彭思萌[8](2020)在《分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Ⅰ二○六三年五月三日,是我二十四岁的生日。我走下长长的地铁通道,独自搭乘地铁前往望帝最大的安定医院。那时距离大暴乱发生不到二十四小时,我却对此一无所知。在这个阴霾密布的下午,我满脑子都是那个黑色的问题:我能活着走到安定医院吗?我所居住的是一座破败的大楼,离地铁站不过两百米,此时这段距离却长到令人发指——我用完了这个月的情绪激素,在花岗岩台阶上的每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勉强走进地铁大厅就躺倒在地上。平整的大理石地面,又冰、又静,我的左耳、左臂、左腿紧贴其上,身子蜷曲。地

约翰·桑福德,秦红梅[9](2019)在《极端猎物》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玛丽斯·珀迪手提铁桶,绕过车库一侧,来到一摞兔笼前。兔笼层层叠叠地堆垛在一起,极像曼哈顿的多层公寓。她驻足片刻,目光炯炯,琢磨着该抓哪一只。十几只新西兰白兔透过铁网向外面窥探,粉色的鼻翼翕动着,灰白色的眼睛注视着入侵者,长耳朵像雷达天线似的转动着,试图解析它们即将到来的命运。送来的是晚餐,还是死神呢?夕阳西下,一辆汽车从碎石路上开了过去,

蔡新朋[10](2018)在《精神病人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的制度完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刑事诉讼法自2012年修改后,学界对新刑诉法创设的一个新制度——强制医疗前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少有关注。该措施疑窦丛生、含糊不清,涉及国家公权力运用与公民人身自由保护之间的平衡,立法和实施理应更为谨慎。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是指公安机关对有暴力行为的精神病或疑似精神病犯罪嫌疑人采取的,以避免和防止危害他人和精神病人的自身安全为限度,在较短时间内剥夺其人身自由并对其加以治疗的强制措施。该措施与精神病鉴定留置制度有很大相似性。精神病鉴定留置,是指为了鉴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精神状况,强制性地将其予以留置在特定场所比如精神病院,进行观察和鉴定的制度。精神病鉴定留置的制度适用于精神病鉴定过程,而临时保护性措施如何适用却存在一些争议,有的学者认为适用于精神病确定以后,也有学者认为适用于决定进行精神病鉴定到强制医疗措施做出决定前的整个过程,实践中也多采用第二种适用方式,但可以确定的是,两者都适用于犯罪嫌疑人归案至精神病强制医疗决定做出前的程序中。鉴于我国没有鉴定留置制度,是完全的空白,本文尝试通过借鉴国外的精神病鉴定留置制度来完善我国的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该措施现行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概念和性质、法律渊源、实施流程与现状等,在性质问题上概括了目前理论界的争议。第二部分,介绍了该措施的缺陷与不足。包括适用条件、期限、执行场所、决定程序、监督与救济、法律效力等方面的问题。第三部分,重点论述了与该措施相类似的德国的为观察而移送的制度、日本的为鉴定而拘禁的制度、俄罗斯的将嫌疑人被告人安置到精神病院的制度、台湾的鉴定留置制度等,并对这些制度的共同特点进行提炼。第四部分,通过借鉴域外国家和地区的鉴定留置制度,并结合中国司法实际,提出了完善该措施的建议。

二、介绍一种精神病病人保护背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介绍一种精神病病人保护背心(论文提纲范文)

(1)命运如丝(长篇纪实连载)(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悬办”
第二章 失踪的“特费”
第三章 寻找“青痣瘢”
第四章 烈士遗物
第五章 醉春楼遇险
第六章 外国神父
第七章 黑衣人之谜
第八章 国药号老板
第九章 油锅捞秤砣
第十章 蹊跷的爆炸案
第十一章 三官镇惊变
第十二章 三友观夜谈
第十三章 曹家渡劫案
第十四章 镇长之死
第十五章 车行老板的隐秘
第十六章 狭路相逢
第十七章 “叛徒”的女儿

(2)小说《在街道阳面》(节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Аннотация
前言
第一章 小说《在街道阳面》翻译过程描述
    1.1 翻译项目意义
    1.2 文本的语言特点
    1.3 译前准备与工具使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在街道阳面》翻译案例分析
    2.1 词汇的翻译
        2.1.1 词义的选择与引申
        2.1.2 四字格词语的使用
        2.1.3 非标准语词汇的翻译
    2.2 句子的翻译
        2.2.1 口语固定句式的翻译
        2.2.2 副动词短语的翻译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说《在街道阳面》翻译实践总结
    3.1 翻译心得
    3.2 翻译经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原文/译文
致谢

(3)用异域想象反思十九世纪的美国 ——埃德加·爱伦·坡异托邦小说的文化社会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爱伦·坡研究国外文献综述
    1.2 爱伦·坡研究国内文献综述
    1.3 福柯的“异托邦”概念综述
    1.4 爱伦·坡小说中的异托邦想象
第二章 远征异托邦:反思美国殖民与帝国扩张
    2.1 航海异托邦中的帝国想象:《瓶中手稿》
    2.2 西进异托邦中的拓殖之路:《裘力斯·罗德曼日记》
    2.3 穿越异托邦中的殖民与帝国镜像:《凹凸山的故事》
第三章 时间异托邦:反思美国现代化进程
    3.1 餐桌和书房/解剖台上的借古讽今:《与一具木乃伊的谈话》
    3.2 未来热气球上的借未来讽今:《未来之事》
    3.3 在永恒之墓中反观历史:《莫诺斯与尤拉的对话》
第四章 偏离异托邦:反思美国的生命政治机制
    4.1 瘟疫异托邦中的疾病书写:《瘟疫王》
    4.2 精神病院异托邦中的疯癫与理性:《焦油博士和羽毛教授的疗法》
    4.3 监狱异托邦中的规训隐喻:《陷坑与钟摆》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美国专家证据可采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回顾
    三、理论意义与研究期待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美国专家证人的适格性
    第一节 与普通证人比较:美国专家证人的资格
        一、专家证人的适格标准
        二、专家证人与其他证人的比较
        三、专家证据的两种方式
    第二节 美国专家证人在法庭实践中的职业义务
        一、豁免与追责:专家证人的职务义务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专家证据的内容与形成
    第一节 专家证言的内容
        一、普通专家言论与专家证言
        二、联邦证据规则中的重要条款
        三、对专家证言的文本分析
    第二节 专家证言的样式
    第三节 专家报告的内容
        一、法庭科学:专家报告的主要客体
        二、科学方法的科学性:专家报告可靠性的依赖
    第四节 专家报告的样式
        一、专家报告的基本范式
        二、报告撰写的基本原则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专家证据的客观中立
    第一节 庭前开示:客观上的制度保障
        一、专家证据的庭前开示:
        二、专家证据开示的功能
        三、专家证据开示的例外
    第二节 矫正偏见:主观上的中立立场
        一、中立专家的制度基础
        二、矫正专家证人偏向性的措施
    第三节 法庭中的科学真实与法律真实
        一、法庭中科学与法律在追求真实中的统一
        二、法庭中科学与法律在追求真实中的矛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专家证据可采性规则
    第一节 :最重要的三个判例
        一、延迟新兴科学采用的普遍接受原则:Frye v.United Stated(1923)
        二、强调科学方法鼓励审查:Daubert v.Merrell Dow Pharmaceuticals.Inc(1993)
        三、结束“多伯特规则”适用范围的争论:Kumho Tire Co.v.Carmicheal(1994)
    第二节 其他可采性规则
        一、关联性规则
        二、可靠性规则
        三、可接受性规则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美国专家证据可采性的特色与反思
    第一节 专家证据可采性的特色
        一、与大陆法系的比较
        二、与中国特色的比较
    第二节 法官与陪审团眼中的专家证据
        一、法官眼中的专家报告
        二、陪审团眼中的专家报告
    第三节 专家证据可采性的反思
        一、对专家证人的过度依赖
        二、法庭科学证据的不当司法运用
    第四节 对我国专家辅助人证据可采性构建的启示
        一、专家辅助人证据可采性标准设立的必要性
        二、专家辅助人证据的可采性规则之构建
        三、专家辅助人证据的客观性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附录 :美国专家证据可采性案例举要
索引

(5)养老护理员对老年人实施身体约束知信行现状及心理体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操作性定义
    1.6 理论基础
    1.7 技术路线图
2 量表调适及信效度检验
    2.1 量表调适
        2.1.1 量表的引用
        2.1.2 专家咨询法
        2.1.3 结果
    2.2 预调查及信效度检验
        2.2.1 预调查研究对象与方法
        2.2.2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2.2.3 统计学方法
        2.2.4 研究结果
        2.2.5 讨论
        2.2.6 结论
3 身体约束知信行现状调查与心理体验研究
    3.1 身体约束知信行现状调查
        3.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2 研究工具
        3.1.3 资料收集方法
        3.1.4 资料整理方法
        3.1.5 资料分析方法
        3.1.6 质量控制
    3.2 身体约束心理体验研究
        3.2.1 访谈对象
        3.2.2 研究工具
        3.2.3 资料收集方法
        3.2.4 资料整理分析方法
        3.2.5 质量控制
        3.2.6 伦理问题
    3.3 研究结果
        3.3.1 身体约束知信行现状调查
        3.3.2 身体约束心理体验研究
    3.4 讨论
        3.4.1 养老护理员一般资料分析
        3.4.2 养老护理员对老年人实施身体约束知识得分及其影响因素
        3.4.3 养老护理员对老年人实施身体约束态度得分及其影响因素
        3.4.4 养老护理员对老年人实施身体约束行为得分及其影响因素
        3.4.5 养老护理员对老年人实施身体约束的心理体验
        3.4.6 养老护理员应对负性情绪策略分析
        3.4.7 降低养老机构身体约束使用率的建议与对策
        3.4.8 研究特色与创新
        3.4.9 研究局限与展望
    3.5 结论
        3.5.1 养老护理员对老年人实施身体约束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
        3.5.2 养老护理员对老年人实施身体约束的心理体验及负性情绪应对方式
参考文献
身体约束在养老机构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养老机构护理员对老年人实施身体约束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2 养老机构护理员对老年人实施身体约束的知识、态度、行为量表
附录3 受访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4 养老机构护理员对老年人实施身体约束心理体验质性访谈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VR技术的精神病患者警情应急培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关键技术介绍
    2.1 三维建模技术
    2.2 Unity3D游戏引擎
    2.3 虚拟仿真技术
    2.4 Scut服务器引擎
    2.5 MySQL数据库
    2.6 本章小结
3 系统需求分析
    3.1 需求分析总述
    3.2 功能性需求分析
    3.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系统设计
    4.1 系统总体设计
    4.2 系统模块结构
    4.3 系统模块设计
    4.4 数据存储设计
    4.5 本章总结
5 系统实现
    5.1 系统开发环境
    5.2 系统功能实现
    5.3 本章小结
6 系统测试
    6.1 系统测试环境
    6.2 系统测试方法
    6.3 测试数据
    6.4 测试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文学翻译的互文性策略研究 ——三部译着的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An Overview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1.1 Introduction
    1.2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s
        1.2.1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s
        1.2.2 Introduction to the contents
    1.3 Purposes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1.4 Structure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Chapter Two Preparations for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2.1 Introduction
    2.2 Translation tools selected
    2.3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strategies adopted
    2.4 Translation plans established
    2.5 Summary
Chapter Three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es
    3.1 Introduction
    3.2 Comprehending the source texts
    3.3 Organizing the language of the target texts
    3.4 Proofreading the target texts
    3.5 Summary
Chapter Four Intertextuality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ree Books
    4.1 Introduction
    4.2 Notes on intertextuality
    4.3 Manifest intertextuality
        4.3.1 Irony
        4.3.2 Negation
        4.3.3 Parody
        4.3.4 Presupposition
    4.4 Interdiscursivity
        4.4.1 Blended interdiscursivity
        4.4.2 Embedded interdiscursivity
        4.4.3 Switched interdiscursivity
        4.4.4 Chained interdiscursivity
    4.5 Summary
Chapter Five The Intertextual Model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5.1 Introduction
    5.2 Previous studies of intertextuality-involved literary translation
        5.2.1 Previous studie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5.2.2 Intertextuality in literature
        5.2.3 Intertextualit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5.3 The intertextual model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5.4 The intertextual principle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5.5 Summary
Chapter Six The Intertextuality-Involve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dopt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ree Books
    6.1 Introduction
    6.2 Realignment
    6.3 Enhancement
    6.4 Imitation
    6.5 Supplementation
    6.6 Popularization
    6.7 Summary
Chapter Seven Conclusion
    7.1 Translation experiences
    7.2 Limitations
    7.3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es Source Texts and Target Texts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Acknowledgements
附件

(8)分泌(论文提纲范文)

(9)极端猎物(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极端猎物

(10)精神病人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的制度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精神病人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概述
    1.1 精神病人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的概念与法律渊源
        1.1.1 概念界定
        1.1.2 法律渊源
    1.2 精神病人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的实施流程与实施现状
        1.2.1 实施流程
        1.2.2 实施现状
    1.3 精神病人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的法律定位
        1.3.1 行政强制措施说
        1.3.2 刑事强制措施说
        1.3.3 特殊刑事强制措施说
    1.4 小结
第二章 精神病人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的缺陷与不足
    2.1 适用条件含糊不清
    2.2 执行场所和期限不明
        2.2.1 执行场所不明确
        2.2.2 执行期限不明确
    2.3 决定和监督体系存在问题
        2.3.1 决定体系的问题
        2.3.2 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
    2.4 救济体系缺失
    2.5 法律效力需要明确
    2.6 小结
第三章 域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立法经验及启示
    3.1 域外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经验
        3.1.1 德国立法经验
        3.1.2 日本立法经验
        3.1.3 俄罗斯立法经验
        3.1.4 台湾地区立法经验
    3.2 各国(地区)鉴定留置制度共同特点
    3.3 小结
第四章 精神病人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的完善建议
    4.1 立法完善需要坚持的原则
        4.1.1 比例原则
        4.1.2 法律保留原则
        4.1.3 法官保留原则
    4.2 具体措施的完善
        4.2.1 明确精神病人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的性质与适用条件
        4.2.2 严格精神病人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的审批与决定程序
        4.2.3 规范精神病人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的执行场所与执行期限
        4.2.4 规范精神病人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的执行方式
        4.2.5 完善精神病人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的监督与救济体系
        4.2.6 明确精神病人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的法律效力与经费来源
    4.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介绍一种精神病病人保护背心(论文参考文献)

  • [1]命运如丝(长篇纪实连载)[J]. 东方明,魏迟婴. 啄木鸟, 2021(07)
  • [2]小说《在街道阳面》(节选)翻译报告[D]. 张成茹.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用异域想象反思十九世纪的美国 ——埃德加·爱伦·坡异托邦小说的文化社会阐释[D]. 张运恺.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4]美国专家证据可采性研究[D]. 涂钒.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2)
  • [5]养老护理员对老年人实施身体约束知信行现状及心理体验研究[D]. 陈杨.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基于VR技术的精神病患者警情应急培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郭汝杰.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7]文学翻译的互文性策略研究 ——三部译着的翻译报告[D]. 罗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分泌[J]. 彭思萌. 花城, 2020(02)
  • [9]极端猎物[J]. 约翰·桑福德,秦红梅. 译林, 2019(04)
  • [10]精神病人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的制度完善研究[D]. 蔡新朋. 兰州大学, 2018(11)

标签:;  ;  ;  ;  ;  

介绍精神病患者保护背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