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应用问题的解决方案

第四章 应用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第四章 应用题的解法(论文文献综述)

陈满[1](2021)在《高中生问题表征能力的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其实最重要的应该是“问题表征”阶段,它是最终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高中阶段学生在数学表征能力上的表现特征为会选择合理的内在表征或外在表征对问题进行表征,以及处理给出的表征,学生会用标准化表征将自己的思路结构化。我在本文将会明确问题表征的概念,根据问题表征的概念对问题表征的形式进行分类,分为内在表征和外部表征,并且结合数学例题和教学片段进行举例说明。接下来又对问题表征的能力水平进行分类并用阶梯式示意图表示出表征能力之间的关系,同样结合例题举例说明。本文的重点部分是问卷、测试卷的设计、调查以及分析,本人选用抽样调查的方法,结合现实教学中高中生的实际情况以及问题表征的分类制作调查资料,调查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学生问题表征的因素。文章根据调查结果进行讨论发现影响学生问题表征能力的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知识因素,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表征问题的能力因素。最后根据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策略,以便于在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对问题进行内部表征和外在表征,知识方面,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对概念、定理的准确解读,完善学生的CPFS结构;能力方面,教师应该对学生分别进行学生问题表征中关键字句和隐含条件选择的训练,不同表征类型的转换训练,类型题、范例集中训练和实践操作的训练,让大部分学生在数学中能够掌握技巧、重拾信心,提高数学成绩。

张露露[2](2021)在《中国中学三角函数内容设置变迁研究(1950-2019) ——以人教版教科书为例》文中提出作为初、高中阶段数学的重点学习内容,三角函数不仅锻炼学生的函数思维,而且也是将数与形相结合的典范。1950-2019近70年来,伴随着8次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了29套数学教科书(初中12套,高中17套)。现今,三角函数课程已逐渐系统化,内容编排亦较为完善,而发展是连续的,没有以往教科书的编写经验,就没有之后教科书的改进与优化。因此,本文对1950-2019年“人教版”初、高中数学教科书中三角函数内容的设置变迁进行梳理,研究其变迁特点,以期为今后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借鉴。本文以1950年以来“人教社”出版的29套初、高中数学教科书中三角函数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为背景,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对29套教科书中三角函数内容的变迁进行分析,分别从三角函数定义与相关概念、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诱导公式、三角函数式的变换、应用(正、余弦定理、例题和习题)以及三角函数章节数学史融入六个方面对1950-2019年间人教版29套中学数学教科书(初中12套,高中17套)中三角函数的变迁进行宏观和微观研究。在占有丰富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教科书中三角函数内容的演变过程,更好地掌握三角函数内容,为他人学习和研究数学教科书中的三角函数内容提供参考,并以期为中国数学教科书的建设提供借鉴。本文得到如下结论:在三角函数宏观研究上,得出结论:(1)教学目标逐渐具体优化;(2)三角函数所属领域反复变化;(3)课程内容削枝强干。在三角函数微观研究上,得出结论:在三角函数定义与相关概念的内容设置变迁方面:(1)注重内容的完整性;(2)强调教学内容的简洁性。在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内容设置变迁方面:(1)内容设置从被动接受逐渐转向自主探究;(2)强调三角函数图象与性质的主体地位倾向。在诱导公式内容设置变迁方面:(1)从“分散”到“集中”;(2)公式的证明由直观感知逐渐偏向于逻辑论证。在三角函数式的变换内容设置变迁方面:(1)由记忆应用到推理运用;(2)探究证明过程中思维的经济化倾向。在初、高中例题与习题变迁方面:(1)例题、习题设置呈现多类型、多方式编排;(2)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与时代变化设置;(3)以简单符号运算为主,注重运算能力的考查。在三角函数章节中数学史融入变迁方面:(1)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2)编排位置由开篇到节末;(3)内容由总括到具体;(4)由爱国主义过渡到多元文化。

华晶[3](2021)在《培养高中生数学学习策略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师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如何高效且愉快地学习,长期以来都是数学教育学界所重点关注的话题。特别是对于一些基础相对薄弱、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如何帮助他们解决数学学习上的痛点,提升数学学习策略水平,从而获得数学上的良好发展,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不懈地努力。在以往的研究中主要针对于中学生数学学习策略发展水平现状的调查研究、数学学习策略与数学学业成绩的相关性研究、数学学习策略的表现形式与影响因素研究等内容。虽然在一些研究中也有涉及对于高中生数学学习策略的培养,但针对于数学后进生的数学学习策略的培养方法却较少,且给出的建议或方案较为笼统,往往不能很便捷地供一线教师使用。本研究在此背景下,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上海市某区重点高中的高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王光明等人编制的《高中生数学学习策略调查问卷》在适当改进的基础上为研究工具。研究解决如下问题:(1)在数学学业成绩较低的学生中,是否存在数学学习策略水平也低的学生?(2)对这类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能否提高其数学学习策略水平?(3)对这类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能否同时提高其数学学业成绩?本研究在调查高一学生的数学学习策略水平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选取了3名被试学生。通过对其数学学习策略水平、数学学业成绩与个人情况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设计培养高中生数学学习策略的指导方案,并进行为期两个多月的个别指导。最后对被试学生进行数学成绩与数学学习策略水平的检测,比较指导方案是否有效。并以此为依据,给出若干在高中教学中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策略水平的具体方法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在数学学业成绩较低的学生中:(1)存在数学学习策略水平较低的个体。(2)对学生A和学生C进行个别指导后,其数学学习策略水平及数学学业成绩有明显提高。(3)对学生B进行个别指导后,数学学业成绩和数学学习策略水平无明显提高。通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对数学学习策略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和数学学习策略水平。对数学学习落后的学生可以通过有效的干预,使其获得数学学习上的进步。在干预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并严格要求学生。针对数学学业成绩较低的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策略的培养是有积极意义的,希望本研究能够对我国的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与启发。

孙丹丹[4](2021)在《基于数学史网络研修的在职初中数学教师观念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该研究是一项在数学教育中运用数学史的实证研究,关注数学史研修对在职初中教师数学观及数学教学观的影响。为此,研究者设计实施了一项旨在发展在职初中数学教师观念的基于数学史的网络研修项目,共持续一年,包含九个主题的数学史学习及教学研讨,研究致力于分析:参与研修项目的教师的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是否有转变?如果有:(1a)教师数学观内容有何转变?(1b)教师数学观持有方式有何转变?(2a)教师数学教学观内容有何转变?(2b)教师数学教学观持有方式有何转变?(3)教师的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转变有何联系?这些转变与数学史有怎样的联系?研究收集了教师数学观及数学教学观前后测李克特问卷、数学观及数学教学观前后测开放性问卷、9个研修主题的反思单及若干教师的反思单追踪访谈、个案教师教学设计、个案教师半结构化访谈等数据,综合教师总体与教师个案两个层面来分析问题1教师数学观的变化及问题2教师数学教学观的变化,总体层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教师观念转变趋势,个体层面的分析有助于深入转变细节,问题3数学史、数学观及数学教学观转变关系的探索依赖于具体情境,因此仅在个案层面回答。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法分析教师总体观念转变,采用案例研究法分析教师个体观念转变。研究发现,教师数学观表现出更支持柏拉图主义和问题解决观、更否定工具主义观的趋势,教师数学教学观表现出更支持强调理解及学生中心、更否定强调表现的趋势。具体而言,教师数学观内容的转变体现在:持有更加动态的数学观;倾向认为数学思维的应用也是一种数学应用;否定数学是不相关的事实规则集合。教师数学观持有方式转变体现在阐释性、例证性、论证性、一致性的增强。教师数学教学观内容转变体现在:深化“双基”目标;重视情意及观念目标的培养;尊重及重视学生的想法;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及思考;补充调整教科书。教师数学教学观持有方式转变体现在:例示性、论证性、执行性及联结性增强,冲突性减弱。研究从数学史(横向枚举史、纵向演进史)和HPM课例实施及观摩两方面阐述了数学史网络研修对数学教师观念的影响路径。本研究理论创新在于综合信念内容及信念持有方式两个视角来探索数学史对数学教师观念系统的影响,关注了已有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研究较少关注的数学教学信念,同时讨论了数学观与数学教学观之间的联系。实践创新在于设计了可推广的指向在职初中数学教师观念发展的教师教育项目,借助网络研修拓广了以数学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辐射面,为开展“互联网+教师教育”提供参考原型。

张骥鹏[5](2021)在《基于图深度学习的自动求解数学题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动求解数学题是机器智能推理领域的一个重要子问题,用于解决这该问题的自动求解器通常为一种特定的机器智能系统。广义的来说,在推理任务中,机器智能体需要依据给予的信息(如事实描述或观测信号)和已有的先验(如模型结构和常识知识),在特定的限制下来解决特定的问题或者给出总结。更具体地,对于自动求解数学题系统,求解器需要依据给定的问题描述和数学先验知识,生成符合规范可计算的解题等式。该任务基于检测机器智能体的推理能力,同时涉及了对自然语言文本的深入理解,机器智能的推理能力以及可解释性与人为监督等人工智能研究中的核心问题。近年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自动求解系统,作为一个重要的图灵测试的替代任务,自动求解系统的发展也见证了机器智能推理从符号推理,到概率推理,再到神经符号推理的发展历程。早期的尝试集中于基于规则的方法,通常都是利用人工定义的规则或策略来对进行模式匹配,这样的方法欠缺可扩展性,需要的人力成本过高;后续由于统计机器学习和计算语言学的发展,更多的研究者基于语义解析的框架,使用特征工程和各种机器学习的策略,构建了许多基于模板或者表达式树的系统,该类方法虽然获得了相比符号推理系统更好的性能,但是在鲁棒性和大规模数据集的泛化性上还有很大的欠缺;最后,深度表征学习和神经序列模型的出现带来了新的方法研究,同时由于大规模数据集的涌现和计算设备的发展,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也具有了可行性,但是前期的探究主要都是将成熟的序列模型借用过来,缺乏针对问题的考量,在性能上还存在着很多局限。本文主要聚焦于利用图深度学习相关技术来改进神经自动求解系统。文中首先回顾了机器智能推理整体的发展以及对自动求解数学题的影响,随后详细分析了本文提出的三种基于图深度学习的增强神经自动求解系统的方法:(1)本文提出结合数学题特有的特征,构建一个特殊的多头图注意力网络,将先验的符号知识以注意力图掩膜的方式融入到了神经网络的结构中,从而获得更精准的对数学题的理解;(2)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到树的求解模型,通过图神经网络首次对数值信息做出了专有的特征建模,增强了求解器对数学题中数值属性的理解;(3)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教师学生网络的多分支求解器,利用了原有模型学到的全局知识来对新的多分支网络的学习过程进行规范,从而获得了更好的性能。最后,本文基于当前研究中的问题,探讨了自动求解数学题领域中值得进一步探索的未来方向。

王杰[6](2021)在《高观点下初中方程教学的主要问题与解决策略》文中研究指明方程是代数思想的起源。面对一个未知的数,我们希望求解它,那么我们利用和未知量有关的限制条件,再结合等量关系组成等式,我们就得到了有关未知量方程或者方程组。有了方程就相当于正式承认变量或者未知数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从方程在课程标准中的变化来看,学生不仅仅需要掌握方程的解法,同时还需要学生掌握方程与不等式和函数之间的联系,也就是用函数的观点去看方程。最后需要让学生体会方程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便利性,注重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同时也要注重借用方程学习的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先说明了方程这一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变化,再结合方程发展的历史,重点介绍了几种方程的解法,例如公式法,配方法、因式分解法、换元法,同时也介绍了一些方程组的解法。例如克拉默法则、矩阵法等等。这一部分是高等数学中的方程知识,作为教师必须要掌握这部分内容才能将“高观点”更好的融入教学。教师借助在教学中融入“高观点”,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为学生后续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更加详细的掌握学习者在学习方程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采用测试卷和调查问卷结合的方式,分析出真实存在的问题,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必要的帮助。测试卷将设置五种题型,考察学习者对方程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分析测试卷,所获得的结论是:(1)有部分学生对生活中或者其他学科中存在的等量关系不太熟悉。(2)学生对二次方程的根的判断和对含有参数的方程组成立条件的判断存在模糊不清的现象。(3)学生在解方程时,方程的解法过于单一,并且对于解方程的通性、通法掌握有点欠缺。(4)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也存在疏忽。(5)学生在方程应用题部分,尤其是对函数与方程结合的应用题存在不少问题。调查问卷主要是为了分析出学生在学习方程时会遇到的问题,调查问卷所获得的结论是:(1)有部分学生在课堂方程学习过程中缺少思考,没有对方程进行一题多解的习惯。(2)学生在做方程内容的作业时,存在不认真完成,不检验方程解的情况。(3)学生在课后没有认真复习课上学习到的方程的解法以及相关概念。(4)部分学生对自己存在错误的方程习题不及时进行错题整理与归纳总结。将“高观点”融入课堂教学的实际执行者是教师,因此,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不同学校和年级的中学教师将“高观点”融入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后所获得的结论为:(1)大部分的教师都认为“高观点”对中学数学是存在影响的,对于教材分析也会联系到“高观点”。(2)有部分教师会去阅读渗透“高观点”的数学参考书。(3)部分教师会利用已经下放到教材里的高等数学的知识去解决有关方程问题。(4)总的来看,新教师比老教师更乐于利用“高观点”。最后结合对学生和教师的调查结果提出一些将“高观点”融入教学的建议,包括等式概念的教学、方程解法的教学、方程应用的教学以及函数、方程、不等式关系的教学。同时为了更好的进行这些教学又对中学学校和一线中学教师提出一些必要的建议。

王双双[7](2021)在《八年级学生一元二次方程内容学习进阶研究 ——以上海市X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学习进阶是指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某一核心概念由浅到深不断深入理解的过程。近年来我国也在不断加大改革步伐,课标也在不断强调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关注学生端认知发展过程,在评价中强调不仅要关注结果也应将评价转向过程,学习进阶的出现与我国改革理念不谋而合。方程作为代数体系中重要分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对学习进阶的认知并结合对方程内容的分析,研究者选取方程中一元二次方程这一核心概念作为研究对象,为了解学生端一元二次方程学习规律,本研究共解决两个问题:(1)八年级学生一元二次方程内容的学习进阶规律是什么?(2)研究成果能够为课程、教学、评价提供什么建议?为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本研究共开展以下几项工作,第一步: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学习进阶、一元二次方程的课标、不同版本教材进行文本分析从而构建一元二次方程假设学习进阶;第二步:基于初步假设学习进阶开发测量工具,并采用专家咨询法修正假设学习进阶和初步测量工具;第三步:分层选取上海市X校若干名学生进行预测试,并结合预测试结果选取部分学生进行访谈,基于访谈结果修正测量工具;第四步:采用调查法对上海市X校90名学生进行正式测试,并借助Winsteps软件利用Rasch模型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从而修订假设学习进阶;第五步: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对教学、课程、评价提供建议。本研究得出结论:一元二次方程分为5个水平,分别是水平1:初步感知形式,机械记忆求根公式;水平2:初步掌握概念、三种解法;水平3:深刻掌握概念,灵活运用三种解法,会用代数式表示具体情境;水平4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建立方程概念联系;水平5:体会思想方法,掌握本质。由此可见,三个核心主题的发展并不完全按照概念到求解再到应用进行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基于研究成果,分别对教材、教学、评价提出建议:对于教材,研究者结合三个版本教材分别给出建议,如:人教版、北师大版教材概念模块缺乏对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比较;北师大、华师大版教材应增加对降次思想的涉及;北师大版教材应加强配方法与完全平方公式之间的联系;人教版、华师大版教材在应用模块应增添对方程应用的探究,注重建模思想的渗透。对于教学,研究者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组织复习,同时应注重知识间的系统性与联系性,注重引导学生领悟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握知识的本质,渗透思想方法。对于评价,可增加评价方式,促进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在注重评价结果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形成性评价。

常红梅[8](2020)在《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文中研究说明算术是数学的一个分支,是数学的初级形态,专门研究有理数的性质和运算。算术在科学、数学、生活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在清末民国时期,算术作为代数、几何、三角等学科的基础,在小学和初中均设置,新中国成立后直至1962年才取消初中算术。初中算术作为小学算术的承接,是算术学科更高阶段的学习,在初步计算的基础上强调运算原理的学习与研究。初中算术同样与初中代数、几何相结合,在教科书中设置简单的代数、几何知识等。本研究以清末民国时期(1902—1949)初中算术教科书为研究对象,分四个时期,即清末时期(1902—1911)、民国初期(1912—1922)、民国中期(1923—1936)、民国后期(1937—1949),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探究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初中算术教科书的编写理念、编排形式、内容体系、编写特点等;总结影响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变迁的内外部主要因素、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的整体特点;挖掘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者所持的数学教育观;得出可供当代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借鉴的典型经验。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以下6个部分。1.清末时期,学习日本学校制度建设经验,建立中国近代新学制与新型数学课程制度。教科书编写群体主要以留日人员为主,以翻译、编译日本教科书为主。在近代教科书审定制度初定时期,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出版呈现多元化趋势,为教科书的本土化探索奠定了基础。代表性教科书在编写理念、内容等方面体现出新颖性、生活化的特点。2.中华民国建立初期,民国政府建立新型的民主共和体制,制订、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在模仿日本等国外教科书的基础上,教科书编写逐渐本土化。教科书内容体系注重小学算术与初中算术的衔接性,凸显了初中算术实用性与生活化的特点。代表性教科书编辑者展现了先进的数学教育观,为近代数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3.民国中期,中国学制系统取法欧美,1922年建立“六三三”学制。初中实行混合数学,算术与代数、几何、三角相融合编排设置。1929年转为混合与分科制并行。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坚持混合与单科并行策略,教科书呈现多元化趋势,编写出版达到了民国时期的高峰。混合数学教科书呈现各科知识巧妙融合及融入数学史内容丰富的特点,单科初中算术教科书注重算术内部各科知识的衔接性。4.民国后期,基本沿用“六三三”学制,数学课程标准在1936年课程标准基础上进行调整。以商务印书馆和正中书局、开明书店为代表的出版机构在资源短缺、条件困难的情况下,坚守教科书的出版,推动初中算术教科书的编辑、出版保持平稳前进。《实验初中算术》、《国防算术》、《中级算术》的编写出版极具代表性。5.阐释1902至1949年间分数概念表述与分类表述的发展演变历程。分数概念表述经历了份数定义、商定义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的复杂演变过程。分数分类表述经历了不同时期对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繁分数的表述演变。演变过程同样体现出分数如何使用及继承中国传统分数表述方法和接纳域外分数界的数学文化的演变。6.通过上述五部分的具体分析,总结影响1902—1949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变迁的内外部主要因素有:初中算术教科书的编写,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及日本、欧美的影响。探析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的宏观与微观特点,得出可供当代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借鉴的有益经验。

刘伟[9](2020)在《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文中指出新课程改革以来,随着数学建模进入数学课程标准和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建模能力成为初中生必须掌握的关键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培养成为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和改革方向。然而,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数学建模“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培养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仍然困扰着一线教师。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当前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缺乏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也缺乏可供参考的教学策略,初中生的数学建模学习也缺少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创建一种具有通用性和统摄性的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理论,提出具体可行的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帮助和指导一线教师有效地进行初中数学建模教学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认识,本研究以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为切入点,希望通过全面系统地分析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探查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又希望通过详细的课堂考察和教师深度访谈,全面调查初中生数学建模的过程,总结初中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以期研究并得到初中生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及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结构;然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和梳理,分析和研判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中的困境,透视和了解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的障碍;最后,为了有针对性地探查和寻找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本研究从提升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和为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提供系统性支持的视角,提出了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选择策略、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和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策略。由此可见,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通过探究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规律,解答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究竟“教什么”“怎么教”和“怎么学”的问题,构建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教学理论雏形,可以有效改善初中数学建模教学,为培养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提供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教学模式,此项研究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本文共分为六大部分,各部分的理路分别是:第一部分是导论,简要介绍本文研究的缘起与意义、核心概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并对已有的研究文献做了研究综述;第二部分梳理了数学建模教育的背景、发展历程及理论基础,为制定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重点对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做了文本分析,讨论了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初步分析了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不足;第四部分通过课堂考察和教师深度访谈,详细调查了初中生数学建模的过程,构建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结构,透视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现状;第五部分分析了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存在的局限性、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困境以及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的障碍,意在为探寻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奠定基础;第六部分主要探讨怎样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从数学建模教学内容选择、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和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三个方面提出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

周蔚[10](2020)在《五年级学生对简易方程的理解水平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理解几乎是每位一线的数学老师关注的重点,而且大家普遍认为只有理解了才能学好数学。“简易方程”是学生在小学阶段首次接触代数学的知识,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小学生对简易方程的学习与理解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实际上我们对简易方程的理解现状,理解水平缺乏清楚的认识;进而不能在了解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教学。本研究以简易方程作为载体,选取“用字母表示数”,“方程的概念”,“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解方程”四个维度作为切入点,选取了兰州市不同地区三所学校五年级46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测试,以SOLO分类理论为框架进行分析。总的来说,研究了3个问题:1.五年级学生简易方程的理解水平如何?2.影响五年级学生对简易方程理解水平的因素有哪些?3.提升五年级学生理解水平的策略有哪些?本文利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了处理,主要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学生在理解水平方面:(1)大部分五年级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的理解达到3水平,很少的一部分学生为0水平。学生对于方程概念的掌握基本到位,但是掌握深度还有待挖掘。60%以上的学生对解方程的理解能够达到期待水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中60%的学生能达到期待水平,同时30%的学生为0水平;(2)市区学校五年级学生对简易方程的理解水平显着高于城镇和新区的学校。新区的学校在方程的概念这个维度显着高于城镇的学校,其它三个维度两所学校无显着性差异;(3)不同性别的五年级学生简易方程的理解水平无显着性差异。二是五年级学生简易方程理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受定式思维影响学生喜欢给字母赋值,将数字带入代数式看成低年段的填数;(2)学生对等式的性质理解不到位,不能理解方程左边的运算;(3)学生混淆等量关系和数量关系。三是影响学生“简易方程”理解的主要因素:(1)教师自身讲解的不到位;(2)学生定式思维和畏难的情绪;(3)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四是提升简易方程理解水平的教学策略:(1)让学生在“分析”、“概括”的基础上学习用字母表示数;(2)在简易方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3)理解性地学习方程的概念,发展学生转换角度看问题的能力;(4)重视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第四章 应用题的解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四章 应用题的解法(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生问题表征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意义
    四、理论基础
        (一)数学元认知
        (二)CPFS结构
        (三)数学多元表征理论
第二章 研究综述
    一、问题表征
    二、表征分类
        (一)内在表征
        (二)外在表征
    三、表征能力
        (一)复述式的表征能力
        (二)转换式的表征能力
        (三)分析式的表征能力
        (四)概括式的表征能力
        (五)表征能力之间的关系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国内
        (二)国外
第三章 高中生使用问题表征的现状分析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抽样
        (三)调查问卷
        (四)测试卷法
    四、研究设计与说明
        (一)调查问卷设计与说明
        (二)测试题设计与说明
        (三)教师访谈内容设计与说明
    五、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二)学生测试题的结果与分析
        (三)教师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影响问题表征能力的成因分析
    一、知识因素
        (一)知识点薄弱,影响类比表征中的公式记忆
        (二)知识网络不完善,导致命题表征中CPFS结构和图式不完整
    二、能力因素
        (一)思维能力
        (二)实践能力弱,影响描述性表征的实物模型的表征能力
第五章 培养中学生问题表征能力的有效对策
    一、巩固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进行内部表征
        (一)培养学生对概念、定理的准确解读,提高类比表征中公式记忆的表征能力
        (二)完善学生的CPFS 结构系统,提高命题表征中CPFS 结构的完整程度
    二、加强学生的能力训练,有助于学生进行外部表征
        (一)对学生问题表征中关键字句和隐含条件筛选的训练,提高叙述性表征中逻辑表示的表征能力
        (二)对不同表征类型的转换训练,增强外在表征与内在表征相互转化和外在表征内自我转化能力
        (三)对类型题、范例集中训练,提高描绘性表征中逻辑关系图的概括能力
        (四)对学生实践操作的训练,提高描述性表征的实物模型的表征能力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中生问题表征能力现状的问卷调查
    附录2 测试题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中国中学三角函数内容设置变迁研究(1950-2019) ——以人教版教科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三角函数内容编排概述
    2.1 三角函数发展史简述
        2.1.1 三角函数的起源与发展
        2.1.2 中国古代的三角学
    2.2 中国教科书中三角函数的名词术语
        2.2.1 八线
        2.2.2 三角比、三角比率
        2.2.3 圆函数
    2.3 学习苏联——编写统一教科书(1950-1957)
        2.3.1 编排背景
        2.3.2 三角函数内容的结构安排
        2.3.3 特点分析
    2.4 自力更生——独立编写通用教科书(1958-1965)
        2.4.1 编排背景
        2.4.2 三角函数内容的结构安排
        2.4.3 特点分析
    2.5 拨乱反正——编写实用性教科书(1977-1985)
        2.5.1 编排背景
        2.5.2 三角函数内容的结构安排
        2.5.3 特点分析
    2.6 一纲多本——编写多样化教科书(1986-1995)
        2.6.1 编排背景
        2.6.2 三角函数内容的结构安排
        2.6.3 特点分析
    2.7 全面改革——编写新时代教科书(1996-2019)
        2.7.1 编排背景
        2.7.2 三角函数内容的结构安排
        2.7.3 特点分析
    2.8 小结
第3章 三角函数定义与相关概念的内容设置之变迁
    3.1 初中三角函数定义与相关概念内容设置变迁及特点
    3.2 高中三角函数定义与相关概念内容设置变迁及特点
        3.2.1 高中三角函数定义的内容设置变迁及特点
        3.2.2 高中弧度制的内容设置变迁及特点
        3.2.3 高中其他相关概念的内容设置变迁及特点
第4章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内容设置之变迁
    4.1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内容结构设置变迁及特点
    4.2 三角函数图象的内容设置变迁及特点
    4.3 三角函数性质的内容设置变迁及特点
    4.4 反三角函数的内容设置变迁及特点
    4.5 小结
第5章 诱导公式内容设置之变迁
    5.1 诱导公式内容结构设置变迁及特点
    5.2 小结
第6章 三角函数式的变换内容设置之变迁
    6.1 三角函数式的变换内容结构设置变迁及特点
    6.2 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内容设置变迁及特点
    6.3 两角三角函数式的变换内容设置变迁及特点
    6.4 小结
第7章 三角函数应用的设置与数学史融入之变迁
    7.1 正、余弦定理设置之变迁及特点
    7.2 例题设置之变迁
        7.2.1 初中例题数量编排变迁及特点
        7.2.2 初中例题运算难度编排变迁及特点
        7.2.3 高中例题数量编排变迁及特点
        7.2.4 高中例题运算难度编排变迁及特点
    7.3 习题设置之变迁
        7.3.1 初中习题题型编排变迁及特点
        7.3.2 初中综合型习题编排变迁及特点
        7.3.3 高中习题题型编排变迁及特点
        7.3.4 高中综合型习题编排变迁及特点
    7.4 小结
    7.5 三角函数章节中数学史融入变迁及特点
        7.5.1 初中教科书三角函数章节中数学史融入变迁及特点
        7.5.2 高中教科书三角函数章节中数学史融入变迁及特点
        7.5.3 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启示与借鉴
    8.3 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3)培养高中生数学学习策略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6 论文结构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关于数学学习策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2.2 数学学习策略与数学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
    2.3 数学学习策略的测评工具研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4 数据收集
第四章 高中生数学学习策略的个案指导与研究
    4.1 被试学生的访谈情况
    4.2 被试学生情况的诊断
    4.3 对学生进行个案指导的过程
    4.4 指导后学生数学学习情况
    4.5 对个案研究结果的讨论
第五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5.1 结论
    5.2 建议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高中生数学学习策略的调查问卷(前测)》
附录 B 《高中生数学学习策略的调查问卷(后测)》
附录 C 学生A的访谈实录
附录 D 学生B的访谈实录
附录 E 学生C的访谈实录
附录 F 访谈提纲
致谢

(4)基于数学史网络研修的在职初中数学教师观念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论
    1.1 背景
        1.1.1 数学史教育价值呼吁实证研究的验证
        1.1.2 教育改革落实亟需教师观念的调整
        1.1.3 信息技术发展强力支撑教师网络研修的推行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概览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数学教师观念
        2.1.1 国内教师信念及观念研究述评
        2.1.2 国外教师信念及观念研究述评
    2.2 数学史与教师专业发展
第3章 概念框架
    3.1 理论的作用
    3.2 研究问题中的理论要素
    3.3 观念及信念系统
        3.3.1 信念内涵:信念和知识
        3.3.2 信念结构:信念系统
    3.4 教师的数学观
        3.4.1 三种概观和判断
        3.4.2 三种数学观
        3.4.3 大纲及课标中的数学观
    3.5 教师的数学教学观
        3.5.1 三种数学教学观
        3.5.2 大纲及课标中的数学教学观
    3.6 理论视角的联系
    3.7 研究问题的细化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项目背景
        4.1.1 主题选择
        4.1.2 项目组织
    4.2 研究方法
    4.3 数据收集
    4.4 研究工具
    4.5 数据分析
    4.6 信效度分析
第5章 教师观念变化趋势
    5.1 数学观变化趋势的量化分析
    5.2 数学观变化趋势的质性分析
        5.2.1 数学演进
        5.2.2 数学应用
        5.2.3 数学本质
    5.3 数学教学观变化趋势的量化分析
    5.4 数学教学观变化趋势的质性分析
        5.4.1 教学目标
        5.4.2 教学过程及师生角色
        5.4.3 学生学习
        5.4.4 教学资源
第6章 教师观念转变案例研究
    6.1 个案 1:孙老师
        6.1.1 孙老师的数学观
        6.1.2 孙老师的数学教学观
        6.1.3 孙老师案例小结
    6.2 个案 2:侯老师
        6.2.1 侯老师的数学观
        6.2.2 侯老师的数学教学观
        6.2.3 侯老师案例小结
    6.3 个案 3:李老师
        6.3.1 李老师的数学观
        6.3.2 李老师的数学教学观
        6.3.3 李老师案例小结
    6.4 跨案例分析
        6.4.1 数学观
        6.4.2 数学教学观
        6.4.3 发展机制
第7章 结论
第8章 讨论
    8.1 与已有研究的联系
    8.2 可能回答的问题
    8.3 回顾理论与方法论
    8.4 回顾教育研究的三个方面
    8.5 启示、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研修主题示例
    附录2 数学观及数学教学观开放问卷(研修前后)
    附录3 函数主题反思单示例
    附录4 个案教师访谈提纲(研修后)
    附录5 《中学数学教师数学观问卷》正式问卷
    附录6 a《中学数学教师数学教学观问卷》初测问卷
    附录6 b《中学数学教师数学教学观问卷》正式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图深度学习的自动求解数学题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自动解数学题系统的研究现状
    2.1 机器智能推理
        2.1.1 机器智能推理的一些方法
        2.1.2 机器智能推理的困境
    2.2 自动解数学应用题
        2.2.1 基于符号推理的求解器
        2.2.2 基于概率统计推理的求解器
        2.2.3 基于神经符号推理的求解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多头图注意力机制的数学应用题求解模型
    3.1 背景与动机
    3.2 相关理论
        3.2.1 自注意力网络
    3.3 方法描述
        3.3.1 概览
        3.3.2 数学应用题的预处理
        3.3.3 分组注意力机制
    3.4 实验
        3.4.1 实验设置
        3.4.2 试验结果
        3.4.3 分组注意力机制的可视化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图到树的数学应用题求解模型
    4.1 背景与动机
    4.2 相关理论
        4.2.1 自动求解数学应用题
        4.2.2 图转换器网络
    4.3 方法描述
        4.3.1 问题形式
        4.3.2 模型结构
    4.4 实验
        4.4.1 数据集
        4.4.2 对照模型
        4.4.3 实现细节和评估方式
        4.4.4 主试验结果
        4.4.5 消融实验和参数分析
        4.4.6 样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教师学生网络和多头解码器的求解模型
    5.1 背景和动机
    5.2 相关理论
        5.2.1 教师学生网络
        5.2.2 多头解码器结构
    5.3 方法描述
        5.3.1 符号注记
        5.3.2 教师学生网络
        5.3.3 多头解码器
        5.3.4 训练目标
    5.4 实验
        5.4.1 数据集
        5.4.2 对照模型
        5.4.3 实现细节
        5.4.4 整体实验结果
        5.4.5 求解表达式的预测准确率分析
        5.4.6 消融实验和参数分析
        5.4.7 参数分析
        5.4.8 样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高观点下初中方程教学的主要问题与解决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文献述评
    2.3 理论基础
        2.3.1 数学与数学教育相关理论
        2.3.2 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理论
第三章 方程的发展及教学要求
    3.1 方程的发展历史
    3.2 初中课程标准中有关方程的内容
    3.3 方程的教学意义
第四章 高观点下对初中方程的概念及主要解法的解读
    4.1 方程概念与分类
        4.1.1 等式的定义
        4.1.2 关于方程的定义
        4.1.3 方程的分类
    4.2 方程同解定理
        4.2.1 同解方程的原理
        4.2.2 导出方程原理
    4.3 方程解法综述
        4.3.1 方程和方程组解法的一般原理
        4.3.2 公式法
        4.3.3 因式分解法
        4.3.4 换元法
        4.3.5 方程组的解法
    4.4 方程应用及其应用题
    4.5 方程与函数、不等式关系分析
        4.5.1 不等式的定义及性质
        4.5.2 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高观点下对初中生方程学习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5.1 调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5.1.1 调查目的
        5.1.2 调查内容
        5.1.3 调查对象
        5.1.4 调查实施过程
    5.2 调查的结果分析
        5.2.1 测试卷的情况分析
        5.2.2 测试卷的调查结论
        5.2.3 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5.2.4 问卷调查的结论
    5.3 教师访谈
第六章 中学教师利用“高观点”指导教学的调查及分析
    6.1 调查目的及意义
    6.2 调查对象
    6.3 信度、效度分析
        6.3.1 信度分析
        6.3.2 效度分析
    6.4 调查结果及分析
第七章 高观下提高初中方程教学质量的策略与建议
    7.1 关于方程概念的教学
    7.2 关于方程解法的教学
    7.3 关于方程应用的教学
    7.4 关于方程与函数、不等式关系的教学
第八章 结论和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8.2.1 对一线中学数学教师的建议
        8.2.2 对中学学校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测试卷
附录2:初中生方程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3:教师采用高观点进行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致谢

(7)八年级学生一元二次方程内容学习进阶研究 ——以上海市X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源起
        1.1.1 数学内容发展主线的设计尚待实证研究的支撑
        1.1.2 方程内容的学与教依赖于对学习规律的探查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学习进阶研究
        2.1.1 学习进阶的起源与发展
        2.1.2 学习进阶的理论基础
        2.1.3 学习进阶的内涵与特征
        2.1.4 学习进阶的构成要素
        2.1.5 学习进阶研究模式
    2.2 一元二次方程教与学方面的研究
        2.2.1 一元二次方程认知水平及障碍的研究
        2.2.2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方面的研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的思路与过程
    3.5 研究框架
第四章 一元二次方程假设性学习进阶的构建
    4.1 关于一元二次方程课程标准分析
        4.1.1 课程标准对一元二次方程相关内容的要求
        4.1.2 一元二次方程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4.2 关于一元二次方程三个版本的教材分析
        4.2.1 关于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教材分析
        4.2.2 关于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教材编排分析
        4.2.3 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的教材分析
    4.3 一元二次方程假设进阶构建与修订
        4.3.1 进阶水平初次确定
        4.3.2 进阶水平的初次修订
第五章 一元二次方程测量工具编制
    5.1 工具设计原则
    5.2 预测试
    5.3 试题编码说明
    5.4 评分标准
第六章 一元二次方程学习进阶实证研究
    6.1 测试对象
    6.2 主要参数指标
    6.3 结果分析
        6.3.1 整体参数分析
        6.3.2 单维性
        6.3.3 项目拟合
        6.3.4 项目-被试对应
        6.3.5 假设进阶的修正
第七章 讨论与建议
    7.1 结论与讨论
    7.2 建议
        7.2.1 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7.2.2 对教学的建议
        7.2.3 学业评价的建议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专家咨询材料
    附录B 一元二次方程预测试题目
    附录C 一元二次方程正式测试题目
致谢

(8)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范围
        1.3.3 研究内容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1902—1911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2.1 清末时期历史背景
    2.2 数学教育制度
        2.2.1 数学课程标准的演变
        2.2.2 初中(高等小学)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2.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2.4 高等小学用算术教科书个案分析——以《高等小学用最新笔算教科书》为例
        2.4.1 编译者简介
        2.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2.4.3 内容简介
        2.4.4 名词术语
        2.4.5 具体例析
        2.4.6 特点分析
    2.5 初中算术教科书译作个案分析——《中学算术新教科书》
        2.5.1 编译者简介
        2.5.2 编写理念与主要内容
        2.5.3 具体例析
    2.6 小结
第3章 1912—1922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3.1 民国初期历史背景
    3.2 数学教育制度
        3.2.1 学制与课程标准的演进
        3.2.2 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3.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3.4 个案分析——以《中学校用共和国教科书算术》为例
        3.4.1 编者简介
        3.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3.4.3 内容简介
        3.4.4 名词术语介绍
        3.4.5 具体例析
        3.4.6 特点分析
    3.5 数学家寿孝天的数学教育观
        3.5.1 寿孝天与杜亚泉、蔡元培
        3.5.2 寿孝天对我国近代数学教育的贡献
        3.5.3 数学教科书及教授法编写中体现的数学教育观
    3.6 小结
第4章 1923—1936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4.1 民国中期历史背景
    4.2 混合时期(1923—1928)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概况
        4.2.1 学制与课程标准的演进
        4.2.2 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4.2.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4.2.4 个案分析(一)——混合数学中的算术
        4.2.5 个案分析(二)——以《现代初中教科书算术》为例
    4.3 混合与分科并行时期(1929—1936)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概况
        4.3.1 课程标准的演进
        4.3.2 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4.3.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4.3.4 个案分析——以《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算术》为例
    4.4 小结
第5章 1937—1949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5.1 民国后期历史背景
    5.2 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概况
        5.2.1 数学教育制度
        5.2.2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5.3 个案分析(一)——以《实验初中算术》为例
        5.3.1 编写理念
        5.3.2 主要内容、具体例析
    5.4 个案分析(二)——以《建国教科书初级中学算术》为例
        5.4.1 编者及教科书简介
        5.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5.4.3 内容简介
        5.4.4 具体例析
        5.4.5 特点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1902—1949年初中算术教科书个案分析——分数概念表述及分类表述之演变
    6.1 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概念表述之演变
        6.1.1 分数由来及其认识
        6.1.2 清末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的概念表述之演变
        6.1.3 民国时期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概念表述之演变
    6.2 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分类表述之演变
        6.2.1 编译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的分类表述
        6.2.2 自编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的分类表述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影响1902—1949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变迁的主要因素
        7.1.1 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本身的影响
        7.1.2 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7.1.3 日本的影响
        7.1.4 欧美的影响
    7.2 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的特点
        7.2.1 宏观特点
        7.2.2 微观特点
    7.3 启示与借鉴
        7.3.1 教科书的编辑与出版传递一种文化担当
        7.3.2 探寻教科书编写的实用性
        7.3.3 学习教科书编着者的智慧与甘于奉献的精神
    7.4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9)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核心概念及论题说明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数学建模教育的背景、发展历程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数学建模教育的背景
        一、数学建模的兴起
        二、数学建模教育的育人价值
    第二节 数学建模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数学建模教育的萌芽起步阶段
        二、数学建模教育的初步发展阶段
        三、数学建模教育的稳步发展阶段
    第三节 数学建模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问题解决理论
        二、知识迁移理论
        三、深度学习理论
第二章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文本分析
    第一节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要求
        一、对课程设计思路的要求
        二、对课程目标的要求
        三、对课程实施的建议
        四、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第二节 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呈现与编排
        一、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呈现
        二、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编排
    第三节 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一、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二、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总结
第三章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课堂考察
        一、课堂考察与分析
        二、教师访谈与分析
    第二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一、七年级学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二、八年级学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三、九年级学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第三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的过程及数学建模能力结构
        一、初中生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
        二、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结构
第四章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困境分析
    第一节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分析
        一、数学建模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脱节
        二、教学内容缺少真正意义的数学建模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不适切
        四、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忽视了对教学资源的开发
    第二节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困境分析
        一、学校和教师对数学建模教学不够重视
        二、数学建模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三、数学建模教育理念不适应数学建模能力培养
        四、数学建模教学缺乏培训和理论指导
    第三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困难分析
        一、数学建模学习方式需要转变
        二、尚未掌握数学建模的学习路径
        三、学习进阶过渡中遇到障碍
第五章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第一节 制定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的依据
        一、依据对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分析
        二、依据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现状
        三、依据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现状
    第二节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选择策略
        一、反映数学本质,突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贴近学生现实,体现数学建模的真实性
        三、注重数学建模过程性,体现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阶段性
        四、注重选择变式问题,促进问题解决能力的迁移
        五、增加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全面提升数学建模能力
        六、面向学生的长远发展选择数学建模内容
    第三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由平铺直叙转变为创建有利于数学建模的真实问题情境
        二、由教碎片化知识转变为教完整的建模知识
        三、由教会做题转变为教会解决问题
        四、由强调记忆转变为致力于知识迁移
        五、由重结果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
        六、由单项能力训练转变为数学建模能力综合提升
    第四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策略
        一、学习完整的数学建模知识
        二、学会条件化地储存知识
        三、学会深度加工知识
        四、掌握提取知识的路径
        五、改善数学建模的程序与方法
        六、学会类比与联想
        七、学会知识迁移
结语
附录一 七年级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八年级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九年级数学建模教师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10)五年级学生对简易方程的理解水平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基本概念界定
    三、研究的问题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第三章 理论基础
    一、理解的相关理论
    二、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三、SOLO分类评价理论
第四章 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三、测试题目的编制
    四、研究实施过程
    五、研究方法
第五章 五年级学生简易方程理解水平的现状调研
    一、五年级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理解
    二、五年级学生方程概念的理解
    三、五年级学生解方程的理解
    四、五年级学生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
第六章 五年级学生简易方程理解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
    一、五年级学生在简易方程理解中存在的问题
    二、影响五年级学生对简易方程理解的主要因素
第七章 提升五年级学生简易方程理解水平的教学策略
    一、让学生在“分析”、“概括”的基础上学习用字母表示数
    二、教师要合理的设计简易方程的课程内容
    三、在简易方程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四、理解性地学习方程的概念,发展学生转换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重视学生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二、几点建议
    三、对本研究的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五年级简易方程理解水平测试卷
附录二 课堂观察量表
致谢

四、第四章 应用题的解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生问题表征能力的培养研究[D]. 陈满.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2]中国中学三角函数内容设置变迁研究(1950-2019) ——以人教版教科书为例[D]. 张露露.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3]培养高中生数学学习策略的个案研究[D]. 华晶.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基于数学史网络研修的在职初中数学教师观念发展研究[D]. 孙丹丹.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9)
  • [5]基于图深度学习的自动求解数学题系统研究[D]. 张骥鹏.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6]高观点下初中方程教学的主要问题与解决策略[D]. 王杰. 合肥师范学院, 2021(09)
  • [7]八年级学生一元二次方程内容学习进阶研究 ——以上海市X校为例[D]. 王双双.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D]. 常红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9]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D]. 刘伟.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1)
  • [10]五年级学生对简易方程的理解水平及提升策略研究[D]. 周蔚.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第四章 应用问题的解决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