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DMA20001xEV-DV的自适应反馈智能天线系统方案

基于CDMA20001xEV-DV的自适应反馈智能天线系统方案

一、基于CDMA20001xEV-DV的自适应反馈智能天线系统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李秀[1](2013)在《协作分集系统的频谱效率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协作分集是利用源节点和周围一个或多个相邻节点组成的分布式虚拟多天线系统,它能够克服无线通信系统信道多径衰落的影响。自适应调制与编码(AMC)技术是以数据传输速率与误码率之间的最佳平衡为准则,在满足传输质量的要求下,根据瞬时信道质量状况,选择与信噪比相匹配的最佳调制编码方案。自动重传请求(ARQ)协议是通过重传出错的数据包以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降低误码率。本文通过采用结合物理层AMC和数据链路层ARQ的跨层设计方案,对信号的调制方式和参数进行自适应控制,这能有效地提高系统的频谱利用效率,提高下一代无线网络的整体性能。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概括介绍了协作分集技术和链路自适应技术的分类和特点,分析了无线信道的信道衰落模型,并且对无线通信系统中信号分集接收技术、合并技术和协作分集方式进行探讨,并确定本文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分集技术。2、本文首先采用源-中继-目的的三节点协作分集系统作为研究模型,在Nakagami-m衰落信道条件下,分析了有中继协作和没有中继协作的情况下每种模式的误包率对系统频谱效率的影响。本文的创新工作在于跨层设计系统中,在目的节点采用最大比合并接收信号,更能提高系统的频谱效率。3、在多中继协作分集系统中,本文研究了系统中信号的接收方式和总信噪比表达式,然后分析了最佳中继系统的信道模型和中继策略,研究了中继协议采用放大转发和译码转发性能的不同,并且比较了中继数目的不同对多中继和最佳中继系统的中断概率、频谱效率的影响。本文通过实验与数值分析证明目的端使用最佳中继节点比使用所有的中继节点参与转发信号,有更低的系统中断率。而且还发现中继数目不同时,会引起最佳中继系统频谱效率的变化。

高倩[2](2013)在《基于TD-LTE的高速铁路宽带通信的MIMO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铁路作为我国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研究铁路通信网的有效性与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针对铁路专用的移动通信网络有:GSM-R和陆地集群无线电系统(TETRA)。通过分析研究,我国提出的第四代宽带移动通信标准TD-LTE,能够提供高速场景下语音、数据、视频等多媒体业务的高速传输。因此,国内学者以及相关部门提出基于TD-LTER的高铁通信方案。基于现有高速铁路场景下TD-LTE应用的研究,本文对MIMO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首先对LTE协议标准进行了研究,重点对物理层的MIMO技术进行分析,包括MIMO技术的内容和意义,MIMO信道模型以及MIMO系统容量分析。考虑到列车的快速移动性、列车车顶天线组间距较大等特点,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子信道容量最大化的快速天线组选择算法,该方法现将高速铁路通信场景建模成分布式MIMO信道,其中基站端集中放置多天线,接收端分散放置多个多天线组,且各个多天线组组间距相等,每次通信时都选择信道容量最大的接收天线组的信道,提高了系统误码性能。另外,鉴于高速铁路通信中,列车位置信息可预测、列车车顶中继转发天线数有限,以及反馈信息时延大、多普勒衰落较大、频繁切换等特性,传统的波束赋形并不适用于高速铁路场景,本文提出一种位置信息辅助的多波束机会波束赋形,该方法能够利用列车位置信息可预测的优势,在机会波束赋形算法中有效的提高了发送波束随机相位与来波相位匹配的概率,同时支持多个波束并行传输,并且以多波束选择实现更好的多用户分集增益,且机会波束赋形无需反馈完全信道状态信息。因此本文所提出的位置信息辅助的多波束机会波束赋形技术适用于高速铁路通信。

詹建[3](2012)在《新一代移动通信测试技术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包括目前的3G移动通信系统、下一代B3G/4G移动通信系统,以及无线宽带通信系统。论述了新一代移动通信测试技术在系统和终端设备研制生产中的需求,给出了3G通信系统测试、3GPP数据增强系统测试、CDMA2000-1X高速数据传输测试、3GPP LTE通信系统测试、WiMAX通信系统测试、B3G/4G通信系统测试和UWB无线通信测试技术的方向与重点。

姜建龙[4](2011)在《提高CDMA2000数据传送速率方法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基于CDMA20001XEV-DO系统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EVDO技术的高速无线数据传送速率只存在于少数区域,大部分地区的网络速率远低于该技术的理论速率。大量低速率区域的存在制约了基于这一平台的技术的发展,并降低了3G用户对该技术的认可度。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的改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对EVDO系统的资源配置、不同载波间的负荷均衡和无线资源调度策略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测试和网管数据统计的方法揭示了上述因素对实际用户速率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的资源配置、载波间负荷不均衡以及不同的无线资源调度算法对速率影响的内在原因,提出改善方法。其次,从无线侧的各种干扰入手,分析了系统内的自干扰对网络前、反向速率的影响以及网络容量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外部电磁干扰与3G用户速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详细分析其对前、反向速率影响的原因,指出消除外部干扰在提升网络速率上的重要意义。最后,分析了无线网络覆盖质量和网络参数配置不合理等因素对3G终端速率的影响,以实际测试实验为基础,展开分析、研究,给出上述因素造成终端速率下降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并予以实验验证。本文对影响EVDO网络速率的多个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改善问题的解决方案。改善方案实施前后实验结果的对比,证明了所做研究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研究内容所涉及的问题普遍存在于基于CDMA的2G、3G网络中,对当前的EVDO-REV.A及后续演进的REV.B版本都有参考意义。

堵久辉[5](2006)在《分组数据的无线资源管理研究》文中提出与传统基于功率控制和资源固定分配的电路交换网络无线资源管理机制不同,分组数据的无线资源管理架构中采用了基于速率控制的链路自适应技术、快速分组调度以及拥塞控制等功能。这些改进的本质是为了更好地为具有非连续传输特性的无线分组数据提供承载以保障其服务质量QoS要求,并在结合这些业务特性基础上尽可能提高具有有限频谱的无线资源的利用率。 本论文的工作主要集中于无线分组业务特性分析、实时与非实时业务承载网络负载和容量/峰值吞吐量分析、基于速率控制无线链路白适应技术、分组调度及资源配置等四个方面内容的研究: 1、论文首先对移动通信分组数据的业务特性进行了分析,特别侧重研究了其与有线网络分组数据业务特性的差别,从理论上研究了移动通信网络中不同类型分组数据的业务源数学模型及其特征参数的设定问题,并通过软件仿真进行了验证; 2、针对话音业务、实时多业务和非实时分组数据业务承载网络的负载进行了理论推导和定义,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各类系统的容量和极限吞吐量,以高速下行分组接入HSDPA为例讨论了分组网络的流量拥塞控制问题; 3、速率自适应技术是无线分组网络无线传输技术的核心,无线分组网络无线资源管理机制与传统基于功率控制传统无线资源管理的本质区别所在。本文针对自适应调制与编码AMC、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结合的速率控制链路自适应技术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研究。以时分高速下行分组接入TD-HSDPA系统为例,阐述了智能天线等技术给链路自适应技术的挑战:无线链路质量波动问题,并结合理论分析提出两套解决方案:主动重传延时方案和重传时可变MCS方案。软件仿真结果显示,两种方案都带来了较大的系统性能增益,提高了数据传输的稳定性。论文还针对速率控制链路自适应技术中信道质量反馈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套自适应反馈机制,仿真显示该方案在满足及时、准确的链路质量反馈需求基础上减小了上行资源利用,从而降低了上行链路的多址干扰。

陈泽强,杨大成,周锡增[6](2004)在《基于CDMA20001xEV-DV的自适应反馈智能天线系统方案》文中指出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CDMA20001xEV-DV的自适应反馈智能天线系统方案,该方案中智能天线在反向链路采用N-LMS算法进行波束成形;移动台根据从前向公共导频信道和前向辅助导频信道获得的智能天线增益信息,经R-CQICH信道反馈到基站,基站根据反馈信息动态地控制波束方向,实现对用户的跟踪。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充分利用现有的信道资源,进一步提高系统的Ec/Io,改善系统的容量和覆盖。

邓永红[7](2004)在《3G技术综述》文中提出本文从3G的概念,CDMA2000、WCDMA和TD-SCDMA简介,以及三种主流标准的比较,国际上3G的现状,中国3G的发展概况,如何实现2G到3G的平滑过渡等方面,详细地介绍了3G的有关技术。

赵军辉,赵春明[8](2002)在《cdma 2000 1xEV技术特点及展望》文中研究表明3GPP2发展cdma2000的1xEV-DO和1xEV-DV两个阶段很引人注目1xEV-DO的标准文件已经发布,1xEV-DV则尚为提案cdma20001x的扩展版本技术1xEV仍然是3G走向4G的过渡技术

刘宝忠[9](2011)在《TD-SCDMA无线网络深度覆盖分析研究》文中认为根据日本运营商NTT DoCoMo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3G网络中,室外的业务量仅占整个网络业务量的30.3%,而室内业务量占整个网络业务量的69.7%,这是由于3G的主要业务量来自于数据,而通常用户使用数据业务时大多数都在室内。可以预期,对于3G网络建设来说,室内环境将成为运营商重点考虑的3G信号覆盖的区域。室内环境的深度覆盖工作需要通过无线网络规划和优化工作来实现。因此,网络规划和优化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无线网络规划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也是对无线信号覆盖的前期准备。无线网络优化是对前期规划建设的网络进行实际测量和优化,使其达到最佳网络通信质量。因此,无线网络规划和优化是一项不断反复验证的工作。TD-SCDMA采用了时分码分多址、智能天线、联合检测、接力切换、动态信道分配等一系列新型关键技术和无线资源管理算法,为无线网络规划带来了很多新方法和新挑战,大大提高了系统性能。本文第一章首先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发展进程,对比了当今三大通信标准的技术优势;第二章主要介绍了TD-SCDMA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从宏观上对TD-SCDMA技术做了整体的认识,突出介绍了其采用的关键技术;第三章主要阐述了无线电波传播模型,从无线电波传播特性、无线传播环境特点、无线传播常用数学模型以及模型校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第四章对无线网络规划方法和流程做了系统论述,并讨论了无线网络优化的任务和方法,从而为网络覆盖规划提供指导方法;第五章对室内覆盖规划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了覆盖规划过程中需求分析、覆盖模型确定和室内分布系统的设计等;第六章主要对三种特殊室内场景进行覆盖规划、室内分布设计和覆盖验证测试,为后期深度覆盖提供一定参考;第七章对本文做了全面总结,并对未来的TD-SCDMA无线网络建设的作了展望。

林威[10](2010)在《基于认知无线电技术的频谱资源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认知无线电技术在提出以后一直被认为是解决频谱拥塞和频谱利用率低下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可应用于以伺机方式使用授权频段的空闲频谱资源的非授权系统中,如IEEE 802.22系统通过认知无线电技术利用广播电视频段来实现偏远地区的宽带接入。尽管包括802.22在内的非授权系统的标准化工作已经进行了多年,然而到目前为止,应用前景依然不太明朗。解决有效频谱利用的问题不能只依靠非授权系统来解决,对于正在运营的授权系统也同样需要考虑如何提高频谱利用效率。提高主流的授权无线系统的频谱利用率会更有效地解决无线频谱资源的利用问题。不同系统间存在频谱资源利用不均的问题,有些系统的频谱利用率一直都比较低下;有些系统虽然整体频谱利用率较高,但在某些时段和某些地区也存在利用率低下的问题。通过在不同的系统之间进行频谱共享和频谱资源再分配,可以解决频谱资源利用不均的问题。非授权系统通过伺机频谱利用的方式与授权系统实现频谱共享,这种方式也可以推广到其他系统中解决在异构网络环境下的频谱资源分配问题。伺机利用频谱的认知无线电系统首先需要发现可利用的频谱资源,频谱利用的效果与频谱检测的性能、频谱接入的策略密切相关,频谱检测和频谱接入都是本文的研究问题。本文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第一,界定了频谱资源的概念,分析了各种无线技术对频谱资源的利用的不同情况,并从频谱空间的角度进行了归纳。在频谱资源空间模型基础上,对认知无线电技术应用于非授权系统与授权系统的不同情况分别加以说明,并指出两种不同情况在关键技术和研究重点上的差异。分别针对认知非授权系统与认知授权系统的频谱资源利用方案,给出了评价标准的一般框架。第二,分析了不同的检测方法的检测性能和噪声不确定度对其的影响;提出了离散和连续形式的噪声不确定度模型,并给出了以平均检测概率和虚警概率为评价指标的检测器的设计准则。相比以往对噪声不确定度下的检测性能研究给出了更准确的分析。检测器的判决门限可以通过噪声方差分布的先验知识来确定,从而得到噪声不确定下的最佳平均检测性能。第三,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角度研究认知无线电系统合作感知问题。忽略不可靠用户的检测结果,采用部分融合的方法可以提高认知无线电系统的检测性能。通过研究发现对于特定的在线用户规模,存在一个最佳的参与融合用户数。可以固定选择每次检测的融和用户数使系统平均检测概率最大,或根据每次检测的接收信号状况动态调整参与融合的用户数可以使每次检测的性能最佳。第四,在多模终端和认知无线电技术基础上提出以终端为主导的频谱分配方案,并与以网络为主导的集中式频谱分配方案进行比较。从运营商角度讲,尽管以终端为主导的频谱分配方案中每个用户并不知道其他用户的情况,仍然可以通过合理有效的接入策略可以达到较高的频谱利用效率,在有些条件下甚至可达到与全局优化方案相同的利用效率。从用户角度讲,多模终端的自主切换有利于在移动环境中保障用户的业务QoS。第五,说明了未来无线通信对下一代多模终端的需求,并对认知无线电技术在下一代多模终端中的应用前景及实现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认知无线电技术的多模终端的体系结构及其工作机制以支持频谱资源分配方案,并对终端实现所需的各种使能技术进行了论述。第六,提出了认知无线电系统的建模方法及仿真系统的设计。仿真系统基于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有利于仿真系统的扩展和改进。仿真系统采用离散事件驱动机制可以对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进行模拟。仿真系统以信道作为关注的焦点,也可直接观察到所有收发信机的情况,便于对频谱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评价。

二、基于CDMA20001xEV-DV的自适应反馈智能天线系统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CDMA20001xEV-DV的自适应反馈智能天线系统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协作分集系统的频谱效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协作分集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1.3 频谱效率的优化方法和研究意义
    1.4 多输入多输出天线处理
    1.5 本文的研究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2章 协作分集技术基本理论
    2.1 无线信道建模
        2.1.1 无线信道的衰落特性
        2.1.2 非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模型
    2.2 无线通信中的分集技术概述
        2.2.1 分集接收技术
        2.2.2 分集合并技术
    2.3 协作分集方式
        2.3.1 放大转发方式
        2.3.2 译码转发方式
        2.3.3 编码协作方式
    2.4 自动重传请求技术
    2.5 小结
第3章 结合 AMC/ARQ 的最优频谱效率分析
    3.1 引言
    3.2 相关理论
        3.2.1 链路自适应技术的分类和应用
        3.2.2 自适应多进制正交振幅调制
    3.3 跨层设计系统模型
        3.3.1 系统模型分析
        3.3.2 信道状态划分
    3.4 结合 AMC 和截断 ARQ 的系统设计
        3.4.1 结合 AMC/ARQ 的跨层设计
        3.4.2 帧结构以及数据包的设计
    3.5 中继节点的自适应协作
        3.5.1 中继节点协作方式的选择
        3.5.2 最优化频谱效率分析
    3.6 数值分析和仿真结果
    3.7 小结
第4章 最佳中继协作的频谱效率优化研究
    4.1 引言
    4.2 相关理论
        4.2.1 多中继的系统模型分析
        4.2.2 最佳中继协作系统分析
    4.3 最佳中继的信道模型和中继策略
        4.3.1 最佳中继系统的模型
        4.3.2 中继转发策略的比较
    4.4 最佳中继中断概率和频谱效率优化
        4.4.1 系统中断概率分析
        4.4.2 平均频谱效率优化研究
    4.5 系统仿真及数值分析
        4.5.1 仿真模型及流程
        4.5.2 仿真结果及数值分析
    4.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基于TD-LTE的高速铁路宽带通信的MIMO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LTE 协议概述及高铁无线信道描述
    2.1 LTE 的演进及特点
        2.1.1 LTE 的演进
        2.1.2 LTE 技术特点
        2.1.3 LTE 物理层传输技术
    2.2 高铁无线信道
        2.2.1 无线信道的衰落特性
        2.2.2 高铁环境的特殊性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铁场景下基于 LTE 系统的 MIMO 信道
    3.1 MIMO 技术
        3.1.1 MIMO 技术概述
        3.1.2 MIMO 技术体系结构
    3.2 MIMO 信道容量
        3.2.1 信道容量简介
        3.2.2 MIMO 信道容量
        3.2.4 功率注水算法
    3.3 高铁场景下 MIMO 天线组选择
        3.3.1 高速铁路场景下 MIMO 信道建模
        3.3.2 现有的分布式 MIMO 组选择算法
        3.3.3 子信道容量最大的 MIMO 天线组快速选择算法
        3.3.4 分布式下行 MIMO 天线组选择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铁场景下基于 LTE 系统的波束赋形方案研究
    4.1 波束赋形原理
    4.2 现有 MIMO 波束赋形技术及其性能分析
        4.2.1 现有 MIMO 波束赋形技术
        4.2.2 现有 MIMO 波束赋形技术性能分析
    4.3 适合于高速铁路场景的 MIMO 波束赋形方案
        4.3.1 位置信息辅助的多波束波束赋形方案
        4.3.2 位置信息辅助的多波束波束赋形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 本文工作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3)新一代移动通信测试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移动通信测试仪器体系和应用
    1.1 移动通信测试仪器体系
        1.1.1 通信网络测试仪器
        1.1.2 终端测试仪器
        1.1.3 天线测试仪器
        1.1.4 直放站等其它设备测试仪器
    1.2 通信测试仪器在通信设备研制和生产中的应用
        1.2.1 模块和器件测试
        1.2.2 基站/终端整机的研发和一致性测试
        1.2.3 基站/终端整机的生产测试
        1.2.4 网络规划建设和优化测试
2 新一代移动通信测试技术
    2.1 3G通信系统测试
    2.2 3GPP数据增强系统测试
    2.3 CDMA20001X高速数据传输测试
    2.4 3GPP LTE通信系统测试
    2.5 WiMAX通信系统测试
    2.6 B3G/4G通信系统测试
    2.7 UWB无线通信测试
3 结论

(4)提高CDMA2000数据传送速率方法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CDMA2000 技术简介
    1.2 CDMA20001XEV-DO 的技术特点
    1.3 CDMA20001XEV-DO 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CDMA20001XEV-DO 的应用现状
        1.3.2 CDMA20001XEV-DO 网络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1.5 论文中涉及到的网络指标及实验说明
        1.5.1 衡量无线网络信号质量的指标解释
        1.5.2 论文中涉及到的实验说明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无线资源配置及管理算法对速率影响
    2.1 无线资源配置对网络速率影响
        2.1.1 用户数与网络速率之间的关系
        2.1.2 EVDO 网络资源与3G 终端速率关系
    2.2 无线资源管理算法对网络速率的影响
        2.2.1 多用户调度算法
        2.2.2 多载频下的HASH 算法与负荷分担策略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线链路干扰对网络速率的影响
    3.1 无线信号质量与信号质量支持的数据传输速率之间的关系
    3.2 消除反向链路干扰,提高前反向数据传送速率
    3.3 干扰源测试及频谱扫描
    3.4 干扰前后的3G 终端测试实验及理论分析
        3.4.1 干扰对前向速率的影响分析
        3.4.2 干扰对反向速率的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无线覆盖质量对网络速率的影响
    4.1 突出主导频,改善网络信号质量
        4.1.1 如何突出主导频
        4.1.2 功率调整效果仿真分析
        4.1.3 实验验证
    4.2 伪导频辅助切换
    4.3 OMC 指标统计.
        4.3.1 OMC 切换统计结果
        4.3.2 总体指标
        4.3.3 小区指标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5.1 主要工作
    5.2 需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5.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5)分组数据的无线资源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2.当前问题与本文创新
    1.3.论文结构
第二章 移动通信分组业务特性与仿真实现
    2.1.业务模式由电路交换到分组交换的演变
    2.2.无线分组数据的特征分析
        2.2.1.无线分组数据的服务质量等级
        2.2.2.无线分组数据的业务源建模
    2.3.分组业务源的仿真实现
    2.4.小结
第三章 无线资源管理概述
    3.1.综述
    3.2.无线资源单元
    3.3.无线资源管理算法
        3.3.1.电路交换域无线资源管理
        3.3.2.分组交换域无线资源管理
        3.3.3.智能天线对无线资源管理算法的影响
    3.4.小结
第四章 系统负载与负载拥塞控制
    4.1.概述
    4.2.系统负载预测
        4.2.1.单语音业务系统负载分析
        4.2.2.多种混合电路交换型实时业务的系统负载分析
        4.2.3.分组数据网络负载分析
    4.2.系统容量分析
        4.2.1.单语音系统容量分析
        4.2.2.多种混合电路交换型实时业务的系统负载分析
        4.2.3.TDD-CDMA系统干扰分布分析
        4.2.4.分组数据网络的系统容量分析
    4.3.话音系统的负载控制及分组网络的拥塞控制
    4.4.小结
第五章 速率自适应技术
    5.1.概述
    5.2.自适应调制编码
        5.2.1.TD-HSDPA系统MCS选择机制研究
    5.3.混合自动请求重传
        5.3.1.TD-HSDPA系统HARQ性能分析
        5.3.2.TD-HSDPA系统链路自适应技术的改进方案
    5.4.信道质量反馈机制研究
    5.5.小结
第六章 快速分组调度与码分调度下的无线资源配置
    6.1.分组调度与快速分组调度
        6.1.1.概述
        6.1.2.分组调度算法综述
        6.1.3.TGBPS:一种新型基于QoS的快速分组调度算法
    6.2.码分调度下的无线资源配置
    6.3.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总结
    7.2.展望
        7.2.1.增强QoS定义
        7.2.2.QoS跨层设计
        7.2.3.异构网络无线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附录 移动通信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方法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专利列表

(6)基于CDMA20001xEV-DV的自适应反馈智能天线系统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应用于1x EV-DV的自适应反馈智能天线分析
    2.1 自适应反馈智能天线系统方案描述
    2.2 自适应反馈智能天线系统分析
3 仿真结果与分析
4 结论

(7)3G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3G的概念
2 CDMA2000简介
3 WCDMA简介
4 TD-SCDMA简介
5 三种主流标准的比较
    5.1 WCDMA与CDMA2000
    5.2 TD-SCDMA与WCDMA和CDMA2000的比较
6 国际上3G的现状
    (1)3G标准版本太多,更新频繁
    (2)3G技术不成熟
    (3)3G市场不成熟
    (4)3G牌照和频谱高价拍卖
    (5)3G商用一再推迟
    (6)全球经济下滑
7 中国3G的发展概况
8 如何实现2G到3G的平滑过渡

(8)cdma 2000 1xEV技术特点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1xEV-DO的技术特点
    1.1 1xEV-DO的基本要求[4]
    1.2 HDR技术[2]
        1.2.1物理信道
        1.2.2早期中止技术
2 1xEV-DV的技术特点
    2.1 1xEV-DV的基本要求[4]
    2.2 1XTREME技术
        2.2.1高级混合ARQ
        2.2.2 1XTREME和HDR的类似点
        2.2.3 1XTREME和HDR的不同点
3结论及展望

(9)TD-SCDMA无线网络深度覆盖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第三代移动通信发展概述
    1.2 3G 移动通信标准的比较
第2章 TD-SCDMA 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2.1 TD-SCDMA 系统原理
        2.1.1 TD-SCDMA 网络结构
        2.1.2 TD-SCDMA 主要接口介绍
    2.2 系统帧结构
    2.3 TD-SCDMA 关键技术
        2.3.1 智能天线技术
        2.3.2 TDD 技术
        2.3.3 联合检测
        2.3.4 上行同步
        2.3.5 接力切换
        2.3.6 动态信道分配
        2.3.7 软件无线电
第3章 无线电波传播模型
    3.1 无线电波传播衰落
    3.2 无线传播环境分类
        3.2.1 室外传播环境分类
        3.2.2 室内传播环境分类
    3.3 传播模型
        3.3.1 室外传播模型
        3.3.2 室内环境传播模型
    3.4 传播模型校准
第4章 TD-SCDMA 无线网络规划设计与优化
    4.1 TD-SCDMA 无线网络规划概述
        4.1.1 TD-SCDMA 无线网络规划目标
        4.1.2 TD-SCDMA 无线网络规划特点
        4.1.3 TD-SCDMA 无线网络规划前期准备
    4.2 TD-SCDMA 无线资源规划内容
        4.2.1 TD-SCDMA 无线网络规划流程
        4.2.2 TD-SCDMA 链路预算
        4.2.3 TD-SCDMA 无线网络覆盖规划
        4.2.4 TD-SCDMA 频率规划
        4.2.5 TD-SCDMA 无线网络规划仿真
    4.3 TD-SCDMA 无线网络优化
        4.3.1 TD-SCDMA 无线网络优化目标
        4.3.2 TD-SCDMA 无线网络优化内容与流程
        4.3.3 TD-SCDMA 无线网络优化测试与KPI 指标
第5章 TD-SCDMA 室内覆盖规划方法
    5.1 TD-SCDMA 室内覆盖规划的流程
    5.2 需求分析
        5.2.1 室内场景按功能分类
        5.2.2 用户规模估算
        5.2.3 室内分布的业务模型
    5.3 覆盖分析
        5.3.1 室内传播模型的选择
        5.3.2 传播模型校准方法
        5.3.3 单天线覆盖能力
    5.4 TD-SCDMA 室内规划设计
        5.4.1 室内分布系统
        5.4.2 室内HSDPA 规划
        5.4.3 室内信号泄漏协调
第6章 TD-SCDMA 室内场景覆盖案例
    6.1 高层建筑大楼的覆盖解决方案
        6.1.1 高层建筑场景特点
        6.1.2 业务模型
        6.1.3 覆盖思路
        6.1.4 网络测试评估
    6.2 室内体育馆覆盖解决方案
        6.2.1 室内体院馆场景特点
        6.2.2 业务模型
        6.2.3 覆盖思路
        6.2.4 网络测试评估
    6.3 机场候机楼覆盖解决方案
        6.3.1 机场候机楼场景特点
        6.3.2 业务模型
        6.3.3 覆盖思路
        6.3.4 网络测试评估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主要英文缩写语对照表

(10)基于认知无线电技术的频谱资源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来源和目的
    1.2 认知无线电技术概述
        1.2.1 认知无线电提出的背景
        1.2.2 认知无线电的概念
    1.3 认知无线电技术研究现状
    1.4 认知无线电研究的关键技术
        1.4.1 频谱感知
        1.4.2 频谱共享与频谱接入技术
        1.4.3 频谱分析与决策
    1.5 异构无线网络环境的频谱资源分配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第2章 频谱资源利用模型及评价标准
    2.1 频谱资源的利用
        2.1.1 系统内的频谱利用
        2.1.2 系统间的频谱利用
        2.1.3 频谱资源空间
    2.2 认知无线电系统的频谱资源利用
        2.2.1 非授权系统
        2.2.2 授权系统
    2.3 频谱资源利用的评价标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伺机频谱接入系统的频谱感知
    3.1 基于单一设备的频谱检测
        3.1.1 能量检测
        3.1.2 相干检测
        3.1.3 认知无线电系统检测器设计权衡
    3.2 噪声不确定度下能量检测的设计准则
        3.2.1 统计量判决门限的设定
        3.2.2 噪声不确定模型
        3.2.3 数值结果及讨论
    3.3 基于数据融合模型的合作频谱感知
        3.3.1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系统模型
        3.3.2 数据融合准则
        3.3.3 合作感知性能分析
    3.4 部分可靠用户参与融合的合作检测
        3.4.1 基于统计的最佳融合用户数的检测方案
        3.4.2 基于检测的最佳融合用户数的检测方案
        3.4.3 算法仿真与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终端主导的异构网络频谱资源分配
    4.1 异构网络环境下的频谱资源分配
        4.1.1 基于网络的异构网络频谱资源分配方案
        4.1.2 基于终端的异构网络频谱资源分配方案
        4.1.3 两种资源分配方案的比较
    4.2 终端的频谱接入策略
        4.2.1 系统模型
        4.2.2 频谱接入策略的评价标准
        4.2.3 基于需求的接入策略
        4.2.4 基于需求和信道状况的接入策略
        4.2.5 仿真与结果分析
    4.3 基于认知无线电技术的智能多模终端
        4.3.1 智能终端的需求分析
        4.3.2 智能终端体系结构设计
        4.3.3 使能技术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认知无线电系统仿真平台
    5.1 认知无线电仿真器概述
        5.1.1 对象管理
        5.1.2 事件调度机制
        5.1.3 数据统计
        5.1.4 移动性支持
        5.1.5 脚本解释器
    5.2 仿真平台的设计
        5.2.1 公共基类
        5.2.2 信道类
        5.2.3 链路类
        5.2.4 收发信机类
        5.2.5 事件及处理器类
        5.2.6 移动节点类
        5.2.7 认知无线电系统设备类
    5.3 伺机频谱接入系统仿真
        5.3.1 系统模型
        5.3.2 仿真结果及分析
    5.4 认知无线电多模终端
        5.4.1 仿真系统的扩展
        5.4.2 仿真场景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基于CDMA20001xEV-DV的自适应反馈智能天线系统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协作分集系统的频谱效率优化研究[D]. 李秀. 湖南大学, 2013(07)
  • [2]基于TD-LTE的高速铁路宽带通信的MIMO技术研究[D]. 高倩.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S2)
  • [3]新一代移动通信测试技术探讨[J]. 詹建. 电子测量技术, 2012(07)
  • [4]提高CDMA2000数据传送速率方法的实验研究[D]. 姜建龙. 青岛理工大学, 2011(04)
  • [5]分组数据的无线资源管理研究[D]. 堵久辉. 北京邮电大学, 2006(11)
  • [6]基于CDMA20001xEV-DV的自适应反馈智能天线系统方案[J]. 陈泽强,杨大成,周锡增. 电路与系统学报, 2004(06)
  • [7]3G技术综述[J]. 邓永红. 有线电视技术, 2004(19)
  • [8]cdma 2000 1xEV技术特点及展望[J]. 赵军辉,赵春明. 中兴通讯技术, 2002(01)
  • [9]TD-SCDMA无线网络深度覆盖分析研究[D]. 刘宝忠.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011(08)
  • [10]基于认知无线电技术的频谱资源利用研究[D]. 林威.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基于CDMA20001xEV-DV的自适应反馈智能天线系统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