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微创手术116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贺朝,赵哲[1](2022)在《3D高清腹腔镜辅助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可行性及注水疝气针在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3D高清腹腔镜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中应用的价值及注水疝气针行疝囊高位结扎的方法。方法将90例确诊腹股沟斜疝并接受疝囊高位结扎治疗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普通腹腔镜治疗)和观察组(3D高清腹腔镜治疗)各45例。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并发症与复发情况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术中诊断用时与手术用时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用时、并发症发生率、疾病复发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3D高清腹腔镜辅助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可有效缩短手术用时,降低并发症;手术治疗费用高于普通腹腔镜,患儿家庭可视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微创治疗方案。
郑灿星[2](2021)在《腹腔镜与传统手术对儿童腹股沟斜疝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和传统开放式疝囊高位结扎术对儿童腹股沟斜疝治疗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399例0-14岁儿童腹股沟斜疝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手术方式分为2组,232例采用单部位腹腔镜经皮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LR:腹腔镜组);167例传统开放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OR:传统手术组)。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隐匿性疝发现比率,术后随访情况以及遗留手术瘢痕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LR组和OR组单侧手术用时中位数分别为20min、35min;双侧手术耗时中位数分别为20min、40min,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2.LR组和OR组单侧术中出血量中位数分别为10ml、10ml(p﹥0.05);双侧手术术中出血量为10ml、15ml(p﹥0.05)。3.LR组和OR组单侧手术切口长度中位数为0.9cm、3cm(p﹤0.05);双侧手术切口长度中位数分别为1.4cm、4cm(p﹤0.05)。4.LR组隐匿性疝发生概率22%(40/232),术中探查对侧后可同时进行修补,OR组隐匿性疝发生概率0%。5.OR组中住院期间出现会阴区肿胀17例,出现轻度阴囊血肿1例,出现切口红肿及切口延迟愈合等线结反应4例,LR组出现会阴区肿胀3例,出现切口红肿及切口延迟愈合等线结反应3例,无阴囊血肿(p﹤0.05);两组手术在睾丸萎缩及医源性隐睾等手术并发症无显着差异。6.住院天数:LR组与OR组术后住院天数中位数分别为1天、2天(p﹤0.05)。7.随访结果:OR组同侧3例复发,LR组1例复发(p﹥0.05),OR组对侧新发14例,LR组无对侧新发(p﹤0.05)。结论:使用腹腔镜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在安全性、微创性及预后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够确保腹膜外间隙无张力紧密结扎;同时腹腔镜手术允许探查和修复对侧,且对于小儿术后疼痛感减弱及外观美容有其独到优势,其临床效果优于传统手术方式。
赵星[3](2021)在《单孔腹腔镜腹膜外结扎术学习曲线及临床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单孔腹腔镜腹膜外结扎术的学习曲线以及单孔腹腔镜与开放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对比。方法 回顾性研究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18年10月10日至2020年9月1日开展的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病例。通过收集病历资料和电话随访的方式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偏侧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及对侧异时性腹股沟疝、切口外观满意度等临床资料。腹腔镜手术的病例根据主刀医生进行分组,以单侧修复的手术时间作为手术熟练程度的指标。根据单侧修复的手术时间和每个外科医生的累计修复次数绘制学习曲线。采用累积和分析法描绘单孔腹腔镜腹膜外结扎术的学习曲线,确定进入学成期的病例。评估并比较每位外科医生进入学成期所需修复次数。选取进入学成期的腹腔镜手术病例,与开放手术病例进行比较。比较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偏侧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术后镇痛剂使用、术后住院时间、外观评分、住院满意度以及相关并发症(切口感染、术后长期疼痛、疝复发、阴囊水肿、阴囊血肿、皮下气肿、继发性鞘膜积液、获得性隐睾、睾丸萎缩、输精管损伤)。结果 纳入单孔腹腔镜腹膜外结扎术学习曲线研究的74例患儿中,男性42例,女性32例,单侧66例,双侧8例。16例术前诊断为单侧腹股沟斜疝,术中发现对侧鞘状突未闭均予以结扎。根据主刀医生分为3组,各组间在性别、年龄、病程、偏侧性和学成期单侧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学习曲线的最佳拟合模型为三次方曲线,分别在累积至第22、9、9次时跨越顶点。以此将学习曲线划分为学习期和学成期两个阶段。学习期和学成期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偏侧性和术中出血量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学习期和学成期病例单侧修复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32.61±8.22和18.16±4.40 min min,双侧同时修复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52.80±11.76 min和30.79±3.80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选取进入学成期的46例腹腔镜手术病例和进行开放手术的288例病例进行比较。2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单侧手术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外观评分及住院满意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放组和腹腔镜组单侧手术时间分别为15.44±4.40 min和18.16±4.40 min,双侧手术时间分别为25.89±8.60 min和30.79±3.80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出现1例并发症(占总数2.2%);开放组出现6例并发症(占总数2.1%)。结论 单孔腹腔镜腹股沟斜疝内环腹膜外结扎术的学习曲线,通过累积和分析可以明确区分为学习期、学成期两个阶段。对于已掌握腹腔镜操作和腹股沟斜疝开放手术的外科医师,跨越学习曲线需累积9~22次修复次数。单孔腹腔镜腹膜外结扎术与开放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在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方面都是安全、有效的选择,需要更长的随访时间来观察复发、对侧异时性腹股沟疝以及输精管损伤等长期并发症。
徐晓钢,曾纪晓,刘斐,兰梦龙,陶波圆[4](2021)在《腹腔镜治疗儿童腹股沟直疝》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儿童腹股沟直疝的可行性并总结手术治疗经验。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在腹腔镜下诊断为腹股沟直疝的1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4例;平均月龄为52个月,范围为20~144个月;术前均诊断为斜疝,术中经腹腔镜证实为直疝;其中6例既往因误诊为腹股沟斜疝而行开放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再次出现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此次手术经腹腔镜探查证实为腹股沟直疝;右12侧,左6侧,其中3例为双侧;3例pantalon疝,1例疝囊底部有脂肪瘤。选取经腹腔镜下直疝疝环口结扎+脐内侧韧带覆盖加固修补术的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结果 6例患儿中,2例既往因误诊腹股沟斜疝行开放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再次出现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此次手术证实为腹股沟直疝;2例为单纯腹股沟直疝;1例为pantalon疝,同时行斜疝内环结扎及直疝疝环结扎并以脐内侧韧带覆盖加固;对1例疝囊底部的脂肪瘤同时予以切除,然后修补疝环缺损并以脐内侧韧带覆盖加固。所有患儿术后恢复良好,随访12~60个月无复发,也无血肿、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腹腔镜治疗儿童腹股沟直疝避免了对腹股沟区的解剖,操作简便、耗时短、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可作为儿童直疝治疗的标准术式。
宋晋,赵路红[5](2020)在《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手术组38例,传统开放手术组44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复发率等指标。结果:8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手术组[(2.32±1.70)vs(9.51±7.52) mL],手术时间短于传统手术组[(33.80±16.71)vs(47.52±22.33) min],术后排气时间较传统手术组明显缩短[(12.32±3.84)vs(21.60±9.64) min],术后住院时间较传统手术组明显缩短[(3.83±1.62)vs(5.61±2.10) 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进行为期1年随访,手术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行。
皮登亮[6](2020)在《完全单孔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完全单孔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择取2016年9月-2019年3月在云南省广南县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72例,通过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患儿应用完全单孔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对照组患儿应用开放式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治疗。比较2组患儿手术各项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 <0. 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 6%,低于对照组的25. 0%(χ2=5. 258,P <0. 05)。结论与传统开腹手术比较,完全单孔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效果更好,患儿手术指标更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邓富强,杨海,李艺域[7](2020)在《经脐两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经脐两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采取经脐单部位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对照组采取经典经脐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和切口疼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0 d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脐单部位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不会破坏脐环,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且切口相对美观,易被接受,值得临床推广,但手术难度相对较大,对手术医师的技术要求高。
李智雄[8](2020)在《小儿单侧斜疝及鞘膜积液合并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腹腔镜(laparoscopy)手术中不同年龄段单侧腹股沟斜疝(unilateral indirect inguinal hernia)及单侧鞘膜积液(unilateral hydrocele)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此类患儿合并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contralateral patent processus vaginalis,CPPV)的患病情况及其与年龄的关系。方法:自2014年6月2020年1月,因单侧腹股沟斜疝或单侧鞘膜积液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小儿外科接受腹腔镜下经皮腹膜外内环结扎术(laparoscopic percutaneous extraperitoneal closure,LPEC)的患儿共1 942例,患儿根据年龄分为:婴儿组(<1岁)、幼儿组(1岁)、学龄前组(3岁)和学龄组(≥7岁)。统计并分别对比不同性别、不同术前患侧、不同疾病种类及不同年龄段患儿的CPPV患病率,分析患儿合并CPPV患病率与患儿年龄变化的关系。结果:总体CPPV患病率为46.14%。总体上,CPPV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Ρ<0.01),而CPPV患病率在性别(χ2=0.19,Ρ=0.66)、术前左/右患侧(χ2=3.46,Ρ=0.06)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侧鞘膜积液患儿合并CPPV患病率高于单侧腹股沟斜疝患儿(51.16%vs 44.51%,χ2=6.38,Ρ=0.01)。在单侧腹股沟斜疝患儿,CPPV患病率随年龄增大呈现下降趋势(Ρ=0.01),而与术前左/右患侧无关(χ2=0.93,Ρ=0.33)。在单侧鞘膜积液患儿,左侧鞘膜积液患儿CPPV患病率高于右侧鞘膜积液患儿(57.07%vs 47.42%,χ2=4.19,Ρ=0.04),CPPV患病率与年龄变化无关(Ρ=0.12)。结论:腹腔镜技术的应用在小儿腹股沟斜疝和鞘膜积液的诊疗过程中具备显着优势。总体CPPV患病率较高,建议对单侧腹股沟斜疝及单侧鞘膜积液的患儿在手术时常规探查CPPV。尤其对于年龄较小的单侧腹股沟斜疝患儿以及左侧鞘膜积液患儿,CPPV的探查应更加仔细。
刘腾,刘希杰,程风春,郑步峰[9](2019)在《腹腔镜辅助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表明小儿腹股沟斜疝及鞘膜积液是小儿外科最常见疾病,多因生后鞘状突未闭导致腹腔内脏器和(或)液体通过此途径来到腹腔外所致。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即需通过手术高位结扎未闭的疝囊。择期手术即可治愈,但如果出现嵌顿疝,则为急症,首选手法复位,如不能复位,则需急诊手术[1]。以往对这些复位困难的嵌顿疝临床上主要是进行传统的腹股沟切口开放手术治疗。随着小儿腹腔镜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小儿腹腔镜在儿外科的临床上得到广泛的
陈继军,贾文元,赵鹏,赵新春,李随芬[10](2019)在《传统手术与微创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分析传统手术与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脐正中襞修补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患儿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患儿50例。其中试验组采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脐正中襞修补治疗,对照组采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治疗,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 2组患儿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的术后复发率(2.0%)显着低于对照组(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其余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儿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术式及内环口直径(P均<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及内环口直径是患儿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在保证临床安全及疗效的情况下,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脐正中襞修补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术后复发率更低,且年龄及内环口直径是患儿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对此类患儿及早进行干预。
二、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微创手术116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微创手术116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3D高清腹腔镜辅助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可行性及注水疝气针在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手术指标 |
2.2 并发症 |
2.3 疾病复发情况 |
3 讨论 |
(2)腹腔镜与传统手术对儿童腹股沟斜疝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和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5 手术方法 |
2.5.1 术前准备 |
2.5.2 麻醉方式的选择 |
2.5.3 腹腔镜组手术方法 |
2.5.4 传统组手术方法 |
2.5.5 术后处理 |
2.5.6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 |
3.2 术后观察指标 |
3.2.1 两组术后指标分析 |
3.2.2 两组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 |
3.2.3 两组手术术中出血量 |
3.2.4 两组术后住院天数 |
3.2.5 两组手术切口长度 |
3.2.6 两组术中发现隐匿疝概率 |
3.2.7 两组术后并发症 |
3.2.8 两组术后复发率与新发率 |
第四章 讨论 |
4.1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诊治 |
4.1.1 体格检查 |
4.1.2 辅助检查 |
4.1.3 治疗 |
4.2 两组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分析 |
4.3 两组手术方式的术后对比分析 |
4.3.1 两组手术方式临床效果及长期预后的对比分析 |
4.3.2 两组手术方式美容效果及外观的对比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腹腔镜微创技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发表的文章 |
(3)单孔腹腔镜腹膜外结扎术学习曲线及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 |
2.2 方法 |
2.2.1 术前评估及准备 |
2.2.2 水分离腹壁缝合器辅助单孔腹腔镜腹股沟斜疝内环腹膜外结扎术 |
2.2.3 开放小切口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 |
2.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单孔腹腔镜腹膜外结扎术学习曲线 |
3.2 单孔腹腔镜腹膜外结扎术与开放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对比 |
4 讨论 |
4.1 单孔腹腔镜腹膜外结扎术学习曲线 |
4.2 手术要点 |
4.2.1 腹腔镜手术要点 |
4.2.2 开放手术要点 |
4.3 单孔腹腔镜与开放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对比及分析 |
4.3.1 手术时间比较 |
4.3.2 手术切口比较 |
4.3.3 术后疼痛的比较 |
4.3.4 对侧鞘状突未闭的治疗 |
4.3.5 并发症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手术方法 |
1.2.1 腹腔镜手术组: |
1.2.2 传统开放手术组: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
2.3 并发症比较 |
2.4 复发率比较 |
3 讨论 |
(6)完全单孔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选择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手术各项指标比较 |
2.2 术后并发症比较 |
3 讨论 |
(7)经脐两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观察组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手术治疗情况的比较 |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的比较 |
2.3 两组术后复发率的比较 |
3 讨论 |
(8)小儿单侧斜疝及鞘膜积液合并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腹股沟区的解剖特点 |
1.2 小儿腹股沟斜疝和鞘膜积液的病因 |
1.3 治疗方式 |
1.4 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的定义及研究现状 |
第二章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2.1 临床资料与分组情况 |
2.2 手术方法与术后随访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总体情况 |
3.2 患儿CPPV患病率在性别方面的对比情况 |
3.3 不同术前患侧的患儿合并CPPV患病率的对比情况 |
3.4 单侧腹股沟斜疝患儿与单侧鞘膜积液患儿合并CPPV患病率的对比情况 |
3.5 两种疾病不同术前患侧的CPPV患病率的对比情况 |
3.6 患儿CPPV患病率与年龄的关系 |
3.7 术后随访及治疗结局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腹腔镜辅助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82例患儿手术指标以及围术期指标对比 |
2.2 82例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
2.3 嵌顿疝内容物的处理 |
3 讨论 |
(10)传统手术与微创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方法 |
三、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一、2组患儿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的差异比较 |
二、2组患儿术后并发症率差异情况 |
三、所有患儿术后复发相关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
四、所有患儿术后复发相关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
讨论 |
四、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微创手术116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3D高清腹腔镜辅助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可行性及注水疝气针在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中的应用[J]. 贺朝,赵哲. 贵州医药, 2022(01)
- [2]腹腔镜与传统手术对儿童腹股沟斜疝的疗效分析[D]. 郑灿星. 延边大学, 2021(02)
- [3]单孔腹腔镜腹膜外结扎术学习曲线及临床效果分析[D]. 赵星.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腹腔镜治疗儿童腹股沟直疝[J]. 徐晓钢,曾纪晓,刘斐,兰梦龙,陶波圆.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21(01)
- [5]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疗效观察[J]. 宋晋,赵路红.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20(05)
- [6]完全单孔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效果[J]. 皮登亮.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0(20)
- [7]经脐两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J]. 邓富强,杨海,李艺域. 中国当代医药, 2020(08)
- [8]小儿单侧斜疝及鞘膜积液合并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的研究[D]. 李智雄. 兰州大学, 2020(01)
- [9]腹腔镜辅助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J]. 刘腾,刘希杰,程风春,郑步峰.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9(06)
- [10]传统手术与微创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J]. 陈继军,贾文元,赵鹏,赵新春,李随芬.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