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与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

WTO与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

一、WTO与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段炼[1](2020)在《自贸协定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农产品贸易是国际贸易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农产品的产品特殊性,在国际贸易中,农产品常常因为进出口的各种限制而损失巨大。农产品贸易成本过高成了制约农产品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能够促进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各国的学者们都对如何降低农产品贸易成本的课题展开研究,希望以此来解决农产品贸易发展的难题。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形势进一步深入,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在蓬勃的发展。国家间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展开更深入的区域经济合作。伴随着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各国都开放市场、引入投资、减免税费、降低壁垒来促进国家间的贸易进一步发展。而贸易政策对贸易成本影响的研究也逐步展开。我国的自由贸易协定战略起步于21世纪初,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也正逐步走向成熟。本文就是在世界各区域一体化合作的背景下,以我国为例,对自由贸易协定是如何影响我国农产品贸易成本问题进行研究。其中,FTA是否能够有效降低农产品贸易成本?是通过哪些途径降低农产品贸易成本的?如何进一步推进FTA战略来推进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这些都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文献综述从贸易成本的定义与测度、贸易成本的影响因素、FTA的贸易效应三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评述。文章通过对中国FTA的发展状况,中国FTA对贸易成本的作用机制进行详细的理论分析得出FTA主要从四个方面影响贸易成本,分别是从关税降低、促进技术标准协调与一致、促进贸易便利化和外交政策来影响贸易成本。描述性分析部分对中国所签订的FTA深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就2003-2015年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的双边农产品贸易成本的现状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对中国双边农产品贸易成本特征进行总结,对中国双边农产品贸易成本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未来展望。实证部分通过拓展的引力模型以FTA为主要解释变量对中国2003-2015年的双边贸易成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FTA能够有效削减农产品贸易成本。无论是否考虑法律执行力,第一代贸易政策WTO+条款与第二代贸易政策WTO-X条款都对中国双边农产品贸易成本有显着的降低作用。最后是本文的结论与政策建议。根据得出的结论,提出通过建立FTA来降低农产品贸易成本,从提升FTA深度与广度的角度来加强我国FTA建设,并且在FTA战略当中要适当增加我国的谈判主动性来扩大贸易范围、增加FTA的优惠,进而推动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

左腾达[2](2020)在《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这些年在积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农产品贸易也更为活跃。欧盟作为后起的经济伙伴,与中国的农产品贸易额在近十来年迅速增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从欧盟的农产品增加最快,其中部分贸易产品如乳制品、猪肉等更是有十倍以上的贸易增速。中国从欧盟的农产品进口规模已接近美国。如何来看待中国和欧盟跨越式的贸易发展。从贸易理论来看,传统的贸易理论偏向从要素禀赋,要素价格上来解释贸易的波动,随后的贸易理论用产业内贸易、引力模型来分析,并强调了贸易协定、关税、贸易壁垒等在当今时代对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基于此本文不仅从中国的农业资源和发展的角度来看两方的贸易,还从贸易便利化、贸易壁垒、关税等角度去看双方的农产品贸易发展。此外,欧盟是个多国组合的国家联盟,中国也没有和欧盟达成统一的贸易协定,还是与每个国家商讨贸易,因此分析欧盟内部农业发展趋势和内部贸易是有必要的。这个分析是建立在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的基础上,这是欧盟最重要的农业政策。相比中国的农业政策,这个政策的投入巨大,是推动欧盟农业变革的主导力量。所以本文以此逻辑,从这个政策的分析开始,一步步分析了欧盟农业的政策对欧盟内部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进一步对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本文基于以上两个主体进行分析,主要内容有:首先对中国和欧盟的农产品贸易发展进行了梳理,总结了不同种类的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分析了这十年双方农产品贸易结构的改变,分别从中国和欧盟方面对影响双方贸易发展的主要宏观或微观因素进行了分析。接下来对重点农产品贸易进行分析,包括蔬菜水果类、肉类、水产品和乳制品类。同时对重点贸易国家进行分析,包括德国、法国、西班牙、荷兰和英国。通过这些对中国和欧盟的农产品贸易的基本概况有了比较明确的掌握。然后基于李嘉图模型对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产生根源进行了分析。首先是从生产要素的角度进行分析,主要讨论了人口、土地、技术、资本和气候资源上双方的不同,这些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然后对重点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这里选择的是猪肉和乳制品的生产行业,这是中国从欧盟进口增长最快的农产品类。欧盟相关的农产品贸易优势建立在其发展成熟的行业基础上,因此这里结合不同行业的发展特点对这两个行业发展进行了对比分析。接着是对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对双方农产品贸易影响的分析,首先政策对不同农产品行业的支持力度不一样,其次从欧盟加盟时间来划分的欧盟15国和13国的角度分析,分析了两组国家在政策的刺激下,农业生产的转变,从而引起欧盟内部农产品贸易的变化。这也会对中国和欧盟整体的农产品贸易带来影响。接下来是贸易便利化对贸易影响的分析,这是影响中国和欧盟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该章重点阐述了中国和欧盟在农产品贸易便利化上的推动,尤其一带一路对中国和欧盟贸易便利化的推动。并通过指标体系的建立来衡量不同国家贸易便利化程度的比较。然后是欧盟对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政策进行分析,涉及了关税比较、欧盟普惠制贸易措施的影响以及欧盟设置的贸易壁垒,WTO规则下中国欧盟农产品补贴政策研究等。最后本文用实证模型来分析不同因素对不同种类的双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并提出政策建议。

黄金宇[3](2018)在《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日本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贸易多边体制的支持者,但最近十多年来日本明显加快了签署FTA的步伐。截止到2018年7月,日本已经完成了17个FTA的签署,8个FTA正在谈判,其中日本-哥伦比亚FTA实质性达成一致,RCEP、日本-加拿大FTA均表示要在2018年取得实质性进展,日本-土耳其FTA和中日韩FTA正加紧谈判,实际上只有与海合会和韩国的谈判陷入停滞之中,尤其是日本-欧盟FTA的签订使日本从落后的状态迅速成为东亚地区的“排头兵”,与韩国并肩领跑。在FTA谈判中,农业议题是非常重要和敏感的领域。农业是立国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世界各国普遍对农产品贸易进行保护。随着FTA在全球贸易自由化浪潮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在面对日本这样巨大且贸易保护水平很高的农产品市场时FTA谈判将会变得更加激烈。当前国际贸易自由化大潮中,日本的农业保护政策面临着巨大考验,在不断加强的保护中日益衰落的日本农业已经无力经受自由化的冲击。日本FTA谈判在两难困境下取得了显着效果,既推动了本国FTA谈判进程,又较好地保护了农产品市场,因此对其农业议题谈判模式值得进行研究。文章以日本FTA进程中的农业议题谈判模式为研究对象,梳理了日本FTA战略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运用“双层博弈”模型总结了五种谈判模式的建立、构成和推广,分析了五种模式产生的历史和经济、外交、政治等方面的现实根源,在对谈判效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引力模型”分析了日本2006-2015年十年间的农业进出口贸易相关数据,形成了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经验。文章认为,日本深入地思考并灵活运用关税手段,通过设置复杂的关税减免模式既保护了本国农业又推进了FTA,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文章提出了中国在FTA进程中农业议题谈判以及推动RCEP和中日韩FTA的建议,日本是中国农产品出口最重要的对象国,中国耕地少、农产品竞争力弱等特点与日本类似,如何借鉴日本谈判模式推进FTA值得思考,做到有的放矢,占据有利地位,既保证谈判结果有利于中国农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又有利于扩大中国农产品出口。文章分为7章展开。第一章是绪论。说明了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研究意义和目的,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梳理并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简要评价。第二章是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博弈论与国际贸易谈判、国家利益理论与农业保护、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农业贸易政策制定等相关理论,建立了FTA协定签署或不签署的“囚徒困境”模型,分析了国际政治学关于“国家利益至上”理论要求保护农业贸易与国际主流经济学要求建立自由贸易体系之间的摩擦与矛盾,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角度建立了双层博弈模型分析了农业贸易政策的制定过程。第三章是日本FTA战略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梳理了日本FTA的签订过程,总结了日本FTA的立足东亚精选谈判对象、迅速扩张由双边EPA向巨型FTA转变、先易后难采取EPA形式取代FTA、提高标准力争主导规则、维护安全力保战略资源稳定进口等五个主要特点,并从历史文化传统、国内政治决策体制之间的分歧、国际上的美日同盟以及日本农业保护现状等方面对日本FTA进程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第四章是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的谈判模式分析。归纳了日本十多年来在外务省、经产省、农水省等纲领性文件指导下,在FTA具体谈判实践中的五种谈判模式,即:完全排除农产品的谈判模式、保护最敏感产品的谈判模式、利益交换的谈判模式、“外交优先”的谈判模式、全盘考量国家利益的谈判模式。在双层博弈模型基础上,分析了上述模式的建立、“赢集”的构成、谈判的探索与实现及复制与推广。第五章是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根源分析。日本悠久的农业保护政策构成了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历史根源;农业持续低迷、粮食依赖进口、利益集团博弈等经济、外交、政治因素是现实根源。通过对全球化、区域化两个阶段分析了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演变过程,并通过中国、日本、韩国与东盟的三个FTA农产品贸易降税模式的比较,直观地说明了日本农业保护政策;探讨了日本农业保护政策对农业议题谈判的影响。第六章是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效果和实证分析。在建立谈判效果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对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发现日本的农业贸易保护政策若做出较大让步将面临巨大的农业经济损失和政治风险,因此遵循着尽量不做让步、尽量保护农业核心利益、尽力争取到政治、经济、外交、战略安全等方面利益最大化的思路。实证方面,利用贸易引力模型对日本与美国、欧盟、澳大利亚、中国、东盟等12个国家或地区在2006-2015十年间的农产品贸易数据,实证分析了关税、人口规模、贸易距离、人均GDP、实际GDP增长率、农产品生产总额、汇率、物价增长率、是否同盟国、FTA是否生效对日本农产品贸易额和对日本农产品进口额的影响。在分析中发现关税税率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既对进口价格、数量产生影响,又对进口、出口产生影响,尤其是与FTA是否生效交互发生影响。分析表明农业议题尤其是关税谈判在FTA进程中起着重大的决定性作用,日本通过复杂的关税减免模式既保护了本国农业又推进了FTA,取得了良好效果,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谈判经验。第七章是启示与建议。以上述研究成果为基础,总结了中国FTA进展现状和中国农业贸易保护现状,比较详尽地提出了中国在农业贸易保护及农业议题谈判方面的建议,同时就推动RCEP和中日韩FTA谈判进程分别提出了建议。

吴国松[4](2013)在《边境措施、国内支持与我国农产品贸易保护效应研究 ——基于贸易限制指数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WTO成员国之一,必须履行入世关于农产品边境措施和国内支持政策的承诺,中国农业保护支持体系必须受到WTO农业协议的约束。入世后的中国农业保护支持体系由边境措施和国内支持政策两部分构成:农业边境措施将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定的框架进行调整,诸多农产品关税税率将被降低,诸多非关税贸易措施将被取消或调整;同时与农业协议相违背的国内支持政策措施也需适当调整,变“黄箱”农业国内支持政策为“蓝箱”、“绿箱”政策。入世十年,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的变化最为显着,边境措施和国内支持已经基本调整到入世承诺水平,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的调整对国内农业发展以及农村经济的影响已经基本体现出来。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生产和贸易格局发生了显着变化,2004年首次出现农产品贸易逆差,至今已连续九年,且逆差额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因此基于中国农业比较优势现状,今后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的调整需要在与WTO农业协议保持协调的基础上实现符合中国农业实际发展状况的最优农业保护格局,追求国家农业利益最大化。在未来新一轮农业谈判中,中国主张今后的农业谈判要按照公平竞争的原则,消除贸易壁垒,减少农业保护,促进农产品公平贸易,要充分考虑中国及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实际和需要,保证谈判结果在体现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实现总体平衡。因此,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大趋势下,探讨如何既不违背WTO规则,又合理利用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实现中国农业比较优势的提升和农业稳定发展对我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会改变农产品市场机制条件下国内外比价关系,进而会对农产品产出结构和农产品市场造成扭曲性影响,进而最终影响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量及贸易福利。因此有必要在系统测度我国农业边境措施调整对农产品贸易保护效果的基础上,量化入世以来不同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对农产品贸易保护的加总效应,衡量中国农业进口竞争部门和出口部门的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对农产品贸易的保护效果,衡量十年来中国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中的边境措施和国内支持调整对农业总体、农业进口竞争和出口部门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在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下,只有国内支持政策和边境措施的有效配合才能有效提高一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对农产品贸易的保护作用。因此现阶段如何调整农业保护支持体系中的边境措施和国内支持政策,有效提升农业比较优势,优化农产品贸易格局,是切实处理好合理的进出口农产品贸易结构与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国内生产和市场稳定关系的关键,进而本研究相关计算结果可以为其提供一定依据,也有助于为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中边境措施和国内支持的调整和制定提供决策参考。本研究在对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变动详细论述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农业发展和贸易现状,进而利用农业生产、贸易及相关价格等数据分别从农业总体、不同农业部门、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政策措施等多个层面对入世前后的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的贸易保护效果进行实证测度,进而将中国的测算结果和其他国家相对比,探讨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所引致的农产品贸易保护水平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希望从贸易限制指数和等值关税的视角对我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及农业贸易保护进行探讨,讨论不同产品、不同农业部门因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所引致的贸易量和贸易福利限制效果及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政策措施对贸易量和贸易福利的影响,为中国今后的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并最大限度的获取贸易福利的贸易开放政策制定和选择提供依据。1、本文运用贸易限制指数对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的农产品贸易总体保护效应展开了细致测算。首先对分类农产品需求价格和收入弹性展开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农产品需求几乎都缺乏弹性,同时主要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也较小,说明农产品价格变动与农产品产量的关联不强。其次为了测算农产品边境价格,需要对入世十年来的中国农业边境措施调整的总体效果进行测度,进而需要对非关税贸易措施的贸易保护效应进行量化。而非关税贸易措施种类繁多,不同农产品因非关税贸易措施所引致的贸易保护效应也不相同,需要科学解决加总集合问题。研究在测算农产品进口需求弹性的基础上结合非关税贸易措施的关税等值等数据对中国农业边境措施政策组合调整对农产品贸易保护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研究基于贸易量和贸易福利限制指数对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的农产品贸易总体保护效果展开了全面量化分析,研究得出不同权重加总量化方法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并将研究结果与其他国家地区相对比,得出不同国家的农业保护支持政策的贸易保护效果也存在显着差异。2、本文进一步运用基于农业部门的贸易限制指数,对中国主要进出口农产品和不同农业部门(进口竞争部门和出口部门)的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所引致的农业进口竞争部门和农业出口部门的贸易保护效果展开分析、测度和对比。因融入了价格弹性等反映农产品特征的参数,研究结果优于已有研究中的生产者名义支持率和消费者税收等价,能够更加真实反映中国进口竞争部门和出口部门的农产品贸易因农业保护支持体系调整受到的影响。3、最后本研究将焦点集中于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框架下的农业边境措施与国内支持政策的变动对贸易量和贸易福利的影响。农业保护支持措施体系中的边境措施和国内支持政策的综合运用将对中国农业生产贸易产生多重多层次影响,亟需科学评价不同类别的农业保护支持政策措施的调整实施对不同农产品贸易的保护效果。本研究拟分别采用不同政策工具的贸易限制指数方法来衡量和比较不同农业保护支持措施类别的实施对农产品贸易的保护效果。首先基于相关文献估算中国农业不同类别保护支持政策措施对农产品贸易量和贸易福利限制水平及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措施的相对贡献程度;其次借助世界银行的全球贸易扭曲数据库,横向比较不同国家不同类别的农业保护支持政策措施对贸易量和贸易福利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了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政策措施对生产者和消费贸易量和贸易福利的影响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还揭示了不同时期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政策的相互作用与贡献,当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较明显时,不同类别农业政策的贸易保护效果也存在差异。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农业保护支持政策效果的对比来看,与发达国家的边境措施的贸易保护效应基本持平,但是仍然低于发展中国家和世界总体水平,中国现有农业边境措施对农产品贸易量的影响较小。就国内支持政策措施而言,因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显着的差异,在入世前后发生了显着变化,中国国内支持政策对农产品贸易的保护效应在所考察的国家地区中是最低的。中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作为世界贸易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必然需要对中国农业在今后的贸易谈判中的得失做综合考虑,最大化中国农业参与世界交换的净福利。在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不断调整的过程中,考虑我国入世前后不同类别农业支持政策调整引致的贸易量和贸易福利效果,及不同农业部门、不同农业支持政策措施调整效果的国内外对比,并据此调整和制定相应的后过渡期的保护和缓冲政策,是决策者和公众都关心的问题。由于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扭曲,进而影响到中国农业生产和贸易格局,乃至影响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对农产品贸易的保护效应,因此本文对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系统梳理后进行实证分析,试图为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农产品贸易谈判的目标和农业边境措施和国内支持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分析角度和选择参考。

齐洪华[5](2013)在《日本农产品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产品贸易不仅涉及一国的经济利益,而且涉及政治利益,包括国家粮食安全、农村发展和农民收入、国家政局和社会稳定等重大问题,因此各国都需要对农产品贸易实施不同程度的保护。日本是世界上农产品贸易保护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也是农产品贸易保护政治化倾向最为严重的国家,因此研究日本的农产品贸易保护具有典型意义。同时,日本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对象国,而且日本耕地少、农业是弱势产业等特点与我国有相似之处。鉴于此,研究日本的农产品贸易保护对于增强我国农产品对日出口的竞争力以及我国农业及农产品贸易政策体系的调整与法律法规的修订都有重要意义。由于农产品贸易保护既有经济原因、也有政治原因,因此研究农产品贸易保护需要以贸易理论的经济学思想为基础,而分析模型则应当从贸易政策决策的政治过程来构建。文章的理论构建部分,主要以贸易保护理论为理论依据,以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工具,对现存的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中的“利益集团—政府”基本分析模型加以改进,加入WTO多边贸易规则和区域贸易协定两个因素,形成“利益集团—政府—WTO多边贸易规则—区域贸易协定”四维分析模型,为后文的分析形成理论框架。文章的具体分析部分,首先介绍日本农产品贸易保护的经济背景,然后将日本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的演化历程分成三个阶段,对每一阶段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的主要内容、特点、成因进行了介绍。通过对日本一个多世纪以来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变迁的回顾和梳理,可以发现日本农产品贸易保护的总体趋势不断加强,即使是在WTO《农业协议》达成以后,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趋势初见端倪的情况下,日本的农产品贸易保护程度丝毫没有减弱,只是对保护政策进行调整以符合WTO的规定。继而文章对日本农产品贸易保护的效果进行评析,指出其保护的总体效果并不理想,虽然取得了农业技术进步、农民收入提高、短期和局部的粮食安全效果,但代价却是沉重的,政府的保护政策使低效率的小农经营得以维持、阻碍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重了财政负担、加剧了贸易不平衡、使寻租和腐败现象变得严重、农产品的高价格和限制进口政策使消费者利益受损也使其它产业的出口受到损害,为了保护本国农业,日本总是在FTA/EPA谈判中将农业排除在外或作例外规定,使日本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处于被动地位。日本已经陷入这样的怪圈:农业缺乏竞争力需要贸易保护,而高度贸易保护又导致农业更加缺乏竞争力。按正常的逻辑,日本政府应该积极进行保护政策的改革,但日本政府却并没有采取实质性的改革措施,而是寻找各种借口为保护辩护,尽量拖延农产品市场开放。那么,日本政府为什么要如此顽固的坚持实施保护政策,除了农业是日本的弱势产业需要一定的保护之外,还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呢?为揭开谜底,文章利用前文构建的分析模型分别分析了日本农产品贸易政策决策相关机构、日本农业利益集团、WTO多边农产品贸易规则以及东亚地区主义对日本农产品贸易政策形成的影响,然后以日本大米市场的部分开放和日本加入TPP的艰难抉择为例,对各影响因素的博弈过程进行了实证分析。基于上述政治经济分析,笔者找出日本对农产品贸易持顽固保护态度的根源:日本有利于农村地区的选举制度是日本农民政治力量的源泉;农协对农民的强大组织能力和与政府的紧密联系使农民的政治力量得以充分发挥;农民、农协、农林族议员(执政党)、农水省之间形成的稳定的利益链使保护政策得以无限延续,当然,这是在没有外界影响的情况下。实际的情况是,当今世界各国的农产品贸易政策都要受到WTO多边贸易规则的制约和区域贸易协定的影响,日本也不例外。为了顺应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历史潮流,日本必须对其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进行改革。笔者认为,日本若想从根本上改革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就必须打破农民、农协、农林族议员、农业官僚之间的利益链,为此要彻底改革有利于农村选区的选举制度、削弱农协对农民的组织能力和对政府的影响力、防止政治家和官僚之间的利益交换。对于日本来说,这种改革很难在短期内完成,原因是日本政局尚处于调整期,目前还不稳定,即日本解决农业保护问题的国内条件尚不成熟。从日本在WTO多边农业谈判和FTA/EPA谈判中一贯采取的拖延、躲避的立场也可以看出,日本始终没有从根本上改革其农产品贸易保护的决心,也许只有在经济利益上和外交上真正危及到日本的核心利益时,彻底摧毁国内农业利益结构的政治决断的条件才会成熟。基于上述分析,笔者作出如下判断:首先,由日本农业利益结构短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可以断言其高度农产品贸易保护的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面对国内外的压力,日本一方面会对其基本农业政策继续进行改革,另一方面会对其农产品市场开放继续采取拖延、躲避的策略;其次,由日本农业的弱势状况短期内不会改变,可以断言日本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依赖性短期内不会改变。我们应该抓住机遇扩大对日农产品出口,同时要客观看待日本的农产品贸易保护问题,对其成功经验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对其政策误区应加以警戒,把握好农产品贸易保护的度,避免走入日本式保护怪圈。

唐仙丽[6](2012)在《WTO框架下农产品贸易促进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产品贸易促进是与农产品贸易保护相对应的概念。考虑到农产品贸易对于农业及其生产经营者所具有的积极作用,以及农业的特殊重要地位、弱质性和多功能性,许多国家在WTO允许的范围内,通过立法建立健全农产品贸易促进法律制度。各国以农产品贸易促进法律制度为依据,提升出口农产品品质,降低农产品出口成本,拓展农产品国际贸易市场,维护本国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前,一方面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停滞不前,仍主要停留在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的内容范围;另一方面各国农产品贸易保护依然盛行,各国农产品贸易保护程度仍然居高不下。普遍存在的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和措施不仅扭曲了正常的农产品贸易,阻碍了资源在农业领域的合理配置,同时也反过来成为了农产品自由贸易谈判的绊脚石。在此背景下,尽管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量不断增加,但贸易顺差开始减少,2004年首次出现贸易逆差后中国成为农产品净进口国。不断增长的农产品贸易逆差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甚至可能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无论从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保护的国际环境来看,还是从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不断增加的现实困境出发,农产品贸易促进都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的主要研究任务是明确农产品贸易促进法律制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从产业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国际贸易和法学角度深度剖析该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厘清WTO农产品贸易相关规则及其发展趋势,比较分析外国农产品贸易促进法律实践,结合我国农产品贸易法制现状,评析我国相关制度存在的问题,为构建和完善我国农产品贸易促进法律制度提出建议。全文除导言和结论外,共分五章:第一章首先从农产品贸易促进法律制度的定义入手,探讨农产品贸易促进法律制度的基本内涵;其次从该制度发挥的不同具体作用分析该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认为农产品贸易促进法律制度通常包括提升农产品品质的法律制度、降低农产品出口成本的法律制度、农产品贸易预警和救济法律制度以及拓展农产品国际市场、提高农产品贸易便利化程度等其他方面的法律制度;然后梳理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沿革,并探寻该制度对于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及国家安全等各方面的重要意义。认为该制度有利于实现农产品贸易和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甚至农业产业安全,并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多功能性。第二章深入分析农产品贸易促进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从产业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国际贸易和法学等不同角度论证该制度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为后文的实证研究与制度完善建议提供理论支持。产业经济学方面涉及农业基础地位理论、农业弱质性理论和出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理论;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涉及公共选择理论和工业反哺农业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基础涉及国际贸易理论基础和国际竞争优势理论的比较研究;法学理论基础则论及该制度保障农业安全、维护社会正义以及维护农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法律功能。第三章从GATT/WTO农产品贸易规则演进入手,分析WTO有关农产品贸易促进的现行规则及WTO相关争端案例,探讨WTO多哈回合谈判对农产品贸易促进法律制度的影响,并对WTO农产品贸易规则做出总体评价。认为目前多哈回合已经陷于停滞状态,但前期已经取得部分成果以及各利益集团在谈判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观点,是我们在建立完善农产品贸易促进法律制度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必须预判未来农业谈判的方向,使我国农产品贸易促进法律制度与之相适应。第四章对美国、欧盟、日本、巴西、印度等国农产品贸易促进法律实践进行述评,总结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农产品贸易促进法律制度的经验教训,为完善我国相关制度提供借鉴。世界各国建立健全农产品贸易促进法律制度,设立专门的贸易促进机构,主要采用农业补贴、出口信贷、出口保险、出口市场开发、提供公共服务、行业协调与出口检验等多种方式推动农产品贸易健康发展。第五章结合我国在农业方面的入世承诺,客观分析我国农产品贸易促进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认为WTO农产品贸易规则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农业发展既有积极贡献,也有负面影响。指出我国农产品贸易促进法律制度尚未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缺乏核心法律制度、现有法律规范可操作性差、农业政策法治化程度不高、贸易促进管理体制不健全。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农产品贸易促进法律制度和实践的先进经验,从理念、基本原则、法律体系、具体法律制度和配套措施等方面对我国农产品贸易促进法律制度提出完善建议。

李勤昌[7](2009)在《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文中提出在当今国际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农产品贸易的保护程度依然很高,平均约为工业品的四倍多。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地区对农业实施高保护政策,严重扭曲了农产品生产和贸易,不仅导致了资源的错配,对发展中国家农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还威胁到它们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多哈回合农业谈判历时九年至今仍未完成谈判目标,不仅给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蒙上了阴影,还对当前萧条的世界经济恢复信心产生负面影响。探索世界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的本质、影响因素和机理,预测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的未来走向,对于我们正确制定农业发展战略和国际农业多边谈判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试图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问题。在贸易制度的研究中,传统贸易理论利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解释贸易政策的经济效应,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理论利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贸易政策产生的政治过程及原因,但是两者都存在局限性,无法全面揭示当前顽固存在的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因此,如何改进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模型,并融合传统贸易理论,更加全面地揭示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产生的根源、形成机制和决定因素,形成一个完整、具有说服力的农产品贸易政策分析框架,对于我们理解发达国家的农业保护制度,预测其未来走向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基本研究方法,结合归纳和演绎的逻辑手段,对国际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进行研究。具体地,在理论分析框架构建上使用的是规范的分析方法和归纳逻辑手段,在对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WTO农产品贸易制度形成过程和典型民主政治制度下农产品贸易政策决策的政治过程的归纳,提炼和构建国际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的分析框架,为后文的实证分析打下理论基础;在对美国、欧盟、WTO农产品贸易制度的分析中采用实证分析中的历史分析、案例分析、对比分析、数据分析等方法和演绎、归纳逻辑手段,验证本文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最后,再利用该一般性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演绎推理,分析国际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未来的可能演化趋势。本文研究的总体思路是:主要以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为理论工具,辅以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首先对现存的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中的“利益集团—政府”基本分析框架加以改进,加入国际贸易制度这一因素,形成“利益集团—政府—国际贸易制度”三维分析框架,重点从利益集团、政府和国际贸易制度三个因素在贸易政策决策中的政治行为入手,分析国际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产生的机理、主要决定因素,结合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的历史考察,揭示该保护制度产生和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对主要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以及WTO农产品贸易制度未来演变趋势作出基本判断,并提出我国的相应对策。本文整体上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构建(第1、2章)。其中,第1章除了说明论文的写作背景和意义外,主要内容是对与论题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为本文的理论构建及后文分析汲取营养,同时提出现有文献的有待深入研究问题,为本文提出研究任务。第2章为理论构建部分。该部分首先归纳了古典、新古典和现代自由贸易理论思想和保护贸易的理论思想,目的是把它们作为分析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及其政策实践的理论工具。本部分还重点对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框架研究文献进行了归纳,指出了现有的“利益集团—政府”基本分析框架的理论缺陷,并且在该框架基础上,引入“国际贸易制度”因素,构建了“利益集团—政府—国际贸易制度”三维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本章根据这一分析框架,做出如下理论判断:1.任何经济开放国家总体对外贸易政策都是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的混合体,不存在绝对的自由贸易和绝对的保护贸易,农产品贸易政策也是如此。它们是各种政治的、经济的和外部制度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国际贸易政策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我们研究国际贸易政策的基本出发点。2.一国农产品贸易制度的自由性倾向或保护性倾向,根本上取决于该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大、竞争力强的,就会主张或赞成自由贸易,比较优势弱、竞争力差的,就会追求保护贸易。3.一般地,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阻力大于工业品,因为农业利益集团组织良好,对政策决策的影响力往往大于工业利益集团,它们为了维持贸易保护所带来的既得利益,会极力阻挠农产贸易自由化。4.为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经济结构等宏观因素考虑,政府往往倾向于农业保护。5.农产品贸易大国及人口大国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更加敏感,因而将是多边农业谈判的主要参与者,它们的政策取向决定了多边谈判的方向。本文第二部分为实证分析(第3、4、5章)。文中选取美国和欧盟为研究对象,在上述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下,对它们的农业贸易保护制度产生的历史、政策决策机构、国内利益集团影响政策决策的政治过程、政府在政策制定中的政策偏好等因素进行分析,探索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形成机制,揭示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顽固性和持久性的政治根源,并对它们的未来政策走向做出预测。然后,根据同样的思路,对WTO农产品贸易制度的同类问题进行了论证分析。本部分的基本结论是:第一,WTO贸易制度对农产品贸易保护的制约能力脆弱;第二,WTO农产品贸易制度将继续朝着自由化方向发展;第三,未来的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仍将具有相当的贸易保护特征,为成员国实施一定的农产品贸易支持和保护提供制度保障。本文第三部分(第6章)分析了中国农业及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特征和WTO贸易制度框架下的政策运用空间,提出了中国农业政策调整和参与多边农业谈判的战略建议。本文最后提出了如下基本研究结论:第一,任何贸易政策都是政治主导下的经济决策,农产品贸易政策尤其是这样;第二,WTO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是经济领域内的贸易规则和纪律,该制度建立与变迁的驱动力源于成员国间的国家总体利益博弈;第三,发达国家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决定因素主要有三:一是比优势和市场波动,该因素决定着农民的相对收入,从而影响它们寻求政府保护愿望的强烈程度;二是经济结构及其发展水平,它决定着政府提供保护的经济能力、保护的政治成本(来自反对派的阻力大小)和政治组织能力;三是政治体制及其组织架构,它决定着农业利益集团政治行为对政府的影响效果;第四,随着WTO制度下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深入,来自成员国内部的改革动力在逐步衰减,有的问题已经触及到了它们的根本利益和法律制度。因此,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展将呈加速递减趋势,最终,一定程度的农业及贸易保护制度将成为常态;第五,农产品贸易保护措施的大幅削减或消除,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特别是对于人口大国和粮食净进口国而言,可能成为一种灾难。因此,这些国家应当从本国国情出发,认真思考自己的谈判立场,不轻易承诺削减,更要维护和加强特殊保障机制;第六,未来的WTO农业谈判仍将是主要国家利益集团间反复斗争的过程,但最终结果应当是在当前的主席方案水平上达成某种妥协,这意味着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自由化努力会取得一定的成果。对于中国而言,与世界发达农业大国相比,农业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弱势特征。因此必须重视发展农业和坚持粮食自主原则,以保证农业人口就业、福利水平提高和国家政治经济安全。本论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有:第一,本文在研究的理论工具上,采用了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相结合的方法,使分析能够更全面涵盖并接近贸易政策的实际形成过程,从而使结论更有说服力和实际指导意义。在分析工具上,改进了现有的分析模型,加入了国际贸易制度新的要素,构建了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三维分析模型,增强了贸易政策走向预测的准确性;第二、提出了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有限性和保护的长期性的结论;第三、指出了WTO贸易制度的脆弱性,提出了发展中国家不能盲目做出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承诺的观点。

陈阵[8](2009)在《美国农产品贸易政策研究》文中认为在美国农产品贸易政策70余年的演变过程中,政府始终坚持实施农业补贴和贸易保护政策,使美国农产品贸易政策具有浓厚的贸易保护特征。美国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源于其权力分散的政治结构体系,是具有强大政治能量的农业利益集团游说国会与行政部门的结果。在美国农产品贸易政策措施中,农产品市场准入和出口竞争政策维护了国内支持政策的有效性,美国农业补贴政策是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的集中表现。在WTO农产品贸易谈判中,美国坚持削减自身的补贴要以谈判方扩大市场准入为前提,农产品贸易争端也为美国农产品贸易政策改革增加了压力,多边贸易谈判进展缓慢使美国逐步转向积极进行区域与双边贸易协定谈判。美国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存在诸多负面影响,因而需要进行改革,但改革仍是长期的过程。中国“入世”之后,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开放,政府逐渐转向实施农业支持和补贴政策。面对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的负面影响,中国政府应采取措施,弥补国内农业生产者的利益损失。借鉴美国农产品贸易政策的经验,中国在应农产品贸易政策制定过程中,强化农业立法的作用,充分考虑各农业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在农业支持政策中,应增加“绿箱”政策支出而审慎使用“黄箱”政策;在补贴农业的同时,注重农业结构调整,避免农业对补贴政策形成依赖;积极参与多边、区域与双边农产品贸易谈判,为农产品出口降低壁垒的同时,注重保护国内农产品市场。

尤晓林[9](2009)在《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WTO后过渡期”,一些经过三年适度保护的产业领域将陆续结束过渡期,开始到达“入世”承诺的终极目标。在农业领域,我国步入“WTO后过渡期”以后,WTO规则下的农产品贸易要求各国只能通过有限关税措施对农产品进口进行限制,不能或尽量减少非关税使用。而随着各国国内农产品市场的逐步放开,和各个区域农业政策不同而导致农产品国际贸易不能完全按照自由贸易原则进行,随着加入WTO农产品贸易和市场更加开放,我国农产品整体竞争力的降低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农产品贸易面临着各种压力和风险。本文以“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研究”为题对黑龙江省在“WTO后过渡期”的农产品出口贸易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即从WTO规则解读和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政策研究出发,以国内外相关理论为基础,研究区域农产品出口与WTO规则应用,根据黑龙江省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及政策体系现状,建立黑龙江省农产品的WTO农业政策干预模型,并以设置不同参数组的方式,对黑龙江省粮食、畜牧产品和果蔬产品出口政策的评价实现良好的适应性和拟合优度,并根据模型预测和评价,针对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相关政策和措施调整,提出建议。通过对WTO相关规则阐述与解释,国内外应对措施和相应效果与政策调整,结合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实际状况,分析黑龙江省运用这些规则和措施的效果,并且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模型实证考查政策变化对黑龙江省农业贸易的影响,并在实证基础上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分别从理论基础、宏观政策分析、黑龙江省省情、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模型实证与政策建议等几个层次展开分析和论述。首先,主要讨论贸易政策与格局演变下,世界各国的应对措施和效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现实参考,提出本文的逻辑框架,并着重谈论农业协议产生过程和主要内容,其次,对包括中国农业政策在入市后的调整与适应,应用规则前提下国内农业的支持内容与作用,与国外农业支持政策的不同与对比在内的内容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在历史分析和国内外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和完善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相应对策措施。再次,在前几部分中的理论阐述和中国应对农业开放对策措施基础上,对黑龙江省实际进行实证,并且通过建立出口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量了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效率,通过政策干预模型的建立与应用,考查了建立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最后,是全文总结和对策建议,主要对以上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进行总结和概括,提出利用规则前提下促进黑龙江省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相关对策措施。本文系统地对WTO规则、WTO后过渡期的特征、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同时分析区域政策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以国内支持、财政补贴、市场准入和动植物卫生为重点,分析了我国在WTO后过渡期政策层面调整应对复杂的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其中分析了黑龙江省的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提出应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和黑龙江省的比较优势,打好品牌战略。利用黑龙江省的土地和水资源优势及气候条件,发展本省的支柱产品出口,如黑龙江的大豆产业可以利用我国特殊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强农产品贸易加工产品的出口。先进的农产品加工是提升产品质量与竞争力,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途径。增强农产品加工环节,加强农产品出口贸易是一项既扩大出口又解决过多剩余劳动力资源的好方法。继续加强对俄罗斯的边境贸易,进一步开发日本、朝鲜、韩国等国家的边境贸易及非洲国家的市场。中俄有着超过4300公里的共同边界,交通运输条件便捷,地缘优势突出。近年来中俄经贸合作日趋活跃,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对俄出口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并有利于进一步开发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潜力。建立健全农产品出口质量监管体制。现行的出口农产品质量管理体制仍存在多头管理、分而治之的现象。如畜禽产品,出口过程中国内的商检部门要检测检疫,畜牧部门也要检测检疫,而且部门之间宽严不同,标准不一。这种多头检、重复检、矛盾检的做法,不仅令出口企业左右为难,增加不必要的负担,而且使出口产品质量得不到根本保证。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这是扩大农产品贸易强化硬件和改善软件的需要,条件成熟时可在俄境内选择适宜地点建立仓储基地或批发中心,同时发展果蔬产品的加工业务,开发果汁、罐头及各类深加工产品,提高对俄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建立健全应对预警机制。健全应对预警机制可以及时指导企业改进生产,提高产品质量,规避出口风险,改进企业管理和积极参加应诉工作,以确保黑龙江省出口贸易发展。本研究从区域农业品出口政策调整的角度来分析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不仅局限于对作为外因的WTO规则的解读,还进一步对显着影响区域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区域政策制度的演变和调整进行分析。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上,由于政策及其效应研究问题的性质,大量引入定性变量,以点带面,构建出完整并且真实的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对政策干预的影响,建立干预分析模型,研究农产品出口问题,并进行了统计分析和预测。

吴强[10](2008)在《贸易自由化下的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变动之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国际贸易领域内,农产品贸易处于一个极其特殊的地位。农业所具有的基础性地位使其关联着粮食安全、环境保护、国内政治等诸多问题,因此在GATT(关贸总协定)时代,尽管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不断深入,但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却一直游离于国际贸易自由化的体系之外。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农业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主要表现为欧美之间的农产品出口补贴战。直到1986年,在GATT的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中,农产品贸易才被正式纳入到谈判范围。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谈判取得了突破。自此,农产品贸易不再是贸易自由化的例外领域,各国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在此后的多边贸易谈判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关注。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WTO(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必须履行入世时所承诺的对贸易和非贸易壁垒的各项削减义务:诸多农业边境保护措施将被取消,农产品市场准入将逐步扩大。同时,现行的与WTO规则不一致的国内农业支持措施也需做出调整,特别是目前政府对农业支持的最重要手段——价格支持政策的使用将受到严格限制。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在入世后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将会给中国的农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对农民的利益影响又是如何?中国当前贸易政策的制定和调整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此外,入世后,中国作为正式成员之一,全面参与了WTO新一轮农业谈判,此轮谈判中,谈判集团按照各自利益提出了不同的削减方案,中国应当做出怎样的政策选择值得深入研究。基于对已有文献和相关理论的回顾与分析,本研究运用GTAP模型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采用了最新的GTAP6数据库,并采用Holt-Winters外推预测方法对GDP、人口等外生宏观变动做出预测,进而采用动态递归的方法来改善一般均衡在比较静态下的局限性。此外,本研究还根据Elbehri和Pearson于2002年提出的方法,对模型的结构和数据进行调整,使其能够更好地模拟关税配额变动产生的影响。入世后,棉花成为贸易逆差最大的农产品之一,国内棉花贸易政策不仅事关棉花产业本身和棉农的切身利益,而且对下游纺织服装业的生产和贸易也会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首先运用改进后的GTAP模型,着重分析了入世后棉花的市场准入制度变化对其产业本身及相关产业带来的影响,同时还进一步研究了该贸易政策变动对棉农收入和就业带来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积极按照入世承诺履行削减义务将能够更好地确保各方利益。当前棉花产业以及棉农利益受到冲击在于配额外关税没有按照入世承诺实行高关税,而是采用了与配额内等同的低关税。模拟结果还表明,在未来棉花贸易政策的调整中,只要严格履行配额外的高关税,政府就能够通过关税配额数量的限制有效调控棉花进出口市场。这一结论对中国今后农产品关税配额政策方面的制定和调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其次,本研究还模拟了入世后的“三补两减免”政策给中国粮食生产、贸易以及农民收入和就业带来的影响。研究表明,入世后的“三补两减免”政策促进了中国粮食生产,减少了对进口粮食的依赖程度并保障了粮食安全。同时该政策的实施在促进农民收入及就业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未来加强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实施力度,能够显着提高农民收入,但对粮食产量以及农民就业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相反,未来加强粮食投入品补贴政策能够显着地促进粮食产量以及农民就业,但对农民收入提高的促进作用很小,这使得政策实行的效果受到影响,因此粮食投入品补贴政策还不能完全代替粮食直接补贴和价格支持政策。最后,本研究对新一轮农业谈判的阶段性成果(包括市场准入、国内支持以及出口补贴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并根据谈判所形成的不同力度的削减方案,模拟了多哈回合农业谈判对中国农业生产、贸易、农民收入和就业产生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第一,在三种模拟方案下,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和进口从整体上都得到了提高,且贸易壁垒削减力度越大,出口和进口增长的幅度就越大,但农产品进口的增长幅度要远远低于出口的增长幅度,这表明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成功将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然而由于绝大部分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增加幅度以及绝对数量都不明显,因此仅靠其它国家贸易壁垒的削减并不能实现中国农产品贸易水平的全面提升。第二,在三种模拟方案下,农产品的价格普遍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给消费者带来的收益有限。同时,农产品产量也会按照比较优势进行相应调整,但所有农产品产量增减的幅度都非常小,因此多哈回合农业谈判不会对中国的农业生产造成过大的影响。第三,在三种模拟方案下,农民收入总量呈上升趋势,但主要集中在粮食、果蔬和肉类产业。同时,农民收入的变动也给农民就业带来了相应变化。可见,多哈回合农业谈判会提高中国农民收入,并促进农民就业。总体看来,更有力度的削减方案将给中国农业发展以及农民带来利益,但是该作用并不十分明显。多哈回合农业谈判成功给中国带来的最积极影响是,比较优势将在农业生产和贸易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这有利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以及农业资源更为有效的配置。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力图为中国未来农产品贸易政策的选择和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以更好地促进农业与农民利益和谐统一的发展。

二、WTO与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TO与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1)自贸协定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FTA对贸易成本的作用机制分析
    2.1 FTA的相关概念
    2.2 FTA对贸易成本的作用机制
第3章 中国自贸协定与农产品贸易成本现状
    3.1 中国自贸协定的现状及特征分析
    3.2 中国农产品贸易成本的描述性分析
第4章 FTA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的设定
    4.2 变量的选择与说明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5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5.1 本文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2)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目标、思路、对象和方法
    第三节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贸易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农业贸易影响因素及相关贸易模型的研究
        一、基于传统贸易模型的解释
        二、基于产业内贸易的诠释
        三、基于引力模型的诠释
    第三节 当前贸易研究热点与中国欧盟农产品贸易研究
        一、一带一路和贸易便利化
        二、贸易政策和农产品贸易
        三、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研究
    第四节 文献评述
        一、现有文献研究特点和研究成果
        二、当前文献的不足
第三章 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总体特征
    第一节 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主要特点
        一、贸易规模增加迅速,中国贸易逆差加大
        二、进口农产品结构趋于集中,出口农产品结构趋于分散
        三、从要素投入看双方农产品贸易
        四、部分农产品出口互成规模
        五、出口初级农产品价格高,加工农产品价格低
    第二节 对欧盟农产品贸易产品结构分析
    第三节 对欧盟进出口区域市场分析
    第四节 中国和欧盟在国际农产品贸易市场的选择
    第五节 影响中国欧盟农产品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中国市场的变化
        二、欧盟市场的变化
第四章 中国和欧盟主要农产品和主要国家的贸易特征分析
    第一节 主要农产品
        一、蔬菜水果类贸易
        二、水产品贸易
        三、肉类贸易
        四、乳制品贸易
    第二节 主要贸易国家
        一、荷兰
        二、德国
        三、英国
        四、西班牙
        五、法国
第五章 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产生根源分析
    第一节 理论框架
    第二节 中国和欧盟农业生产投入要素分析
    第三节 产业发展水平对比
        一、乳业产业发展水平对比
        二、猪肉行业发展水平对比
第六章 生产政策对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第一节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对生产的影响
        一、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核心功能
        二、2013年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改革及影响
    第二节 共同农业政策对欧盟内部农产品生产和贸易影响分析
        一、欧盟15国和欧盟13国农业生产对比分析
        二、欧盟各国的农业优势对比分析
        三、欧盟13国与欧盟15国之间贸易变化分析
        四、欧盟成员国间的贸易对欧盟和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第七章 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影响分析
    第一节 农产品贸易和贸易便利化
    第二节 中国和欧盟在农产品贸易便利化上的推动
        一、中欧安全智能贸易航线试点
        二、国际互认AEO制度
        三、各种贸易协议签订
    第三节 “一带一路”和贸易便利化
    第四节 贸易便利化指数分析
        一、世界银行的物流表现指数
        二、自建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
第八章 主要贸易政策对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影响分析
    第一节 欧盟的关税管理措施分析
        一、欧盟对中国主要关税设定分析
        二、欧盟的普惠制关税政策
        三、进口关税配额
    第二节 欧盟设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一、主要农产品贸易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二、欧盟对中国农产品进口问题通报制度
    第三节 欧盟农业补贴政策的争议
第九章 实证分析
    第一节 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研究
    第二节 中国和欧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分析
第十章 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优化对策分析
    一、促进贸易便利化的建设
    二、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农业生产升级
    三、加大农产品出口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3)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日本FTA进程研究
        1.2.2 日本FTA农业贸易问题研究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理论基础
    2.1 博弈论与国际贸易谈判
        2.1.1 博弈论
        2.1.2 国际贸易谈判理论
        2.1.3 博弈论与国际贸易谈判的联系
    2.2 国家利益理论与农业保护
        2.2.1 国家利益理论
        2.2.2 关于农业贸易的相关经济学理论
    2.3 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农业贸易政策的制定
        2.3.1 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
        2.3.2 农业贸易政策的制定
第3章 日本FTA战略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3.1 日本FTA战略的发展历程
    3.2 日本FTA战略的主要特点
        3.2.1 立足东亚,精选谈判对象
        3.2.2 迅速扩张,由双边EPA向巨型FTA转变
        3.2.3 先易后难,采取EPA形式取代FTA
        3.2.4 提高标准,力争主导规则
        3.2.5 维护安全,力保战略资源稳定进口
    3.3 日本FTA战略的主要影响因素
        3.3.1 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3.3.2 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
        3.3.3 来自美国因素的影响
        3.3.4 农业保护政策因素的影响
第4章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分析
    4.1 主要政府部门对FTA战略谈判的纲领性文件
        4.1.1 外务省关于FTA战略的指导方针
        4.1.2 经产省关于FTA战略的基本原则
        4.1.3 农水省关于FTA战略的谈判要点
    4.2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一个双层博弈模型
    4.3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主要模式的形成及推广
        4.3.1 完全排除农产品的谈判模式
        4.3.2 保护最敏感产品的谈判模式
        4.3.3 利益交换的谈判模式
        4.3.4 “外交优先”的谈判模式
        4.3.5 全盘考量国家利益的谈判模式
第5章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根源分析
    5.1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历史根源:农业保护政策
        5.1.1 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日本农业保护政策
        5.1.2 区域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日本农业保护政策
        5.1.3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一个横向对比
    5.2 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农业议题谈判的影响
        5.2.1 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特点
        5.2.2 日本农业保护政策对农业议题谈判的影响
    5.3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现实根源:经济、外交、政治
        5.3.1 农业持续低迷是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经济根源
        5.3.2 粮食依赖进口是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外交根源
        5.3.3 利益集团博弈是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政治根源
    5.4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未来将促进农业改革
第6章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效果及实证分析
    6.1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效果分析
        6.1.1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效果评价标准的建立
        6.1.2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效果的评价
    6.2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实证分析
        6.2.1 贸易引力模型的构建
        6.2.2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择的说明
        6.2.3 实证分析过程
        6.2.4 主要结论
    6.3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主要经验
第7章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7.1 中国FTA战略进展情况
        7.1.1 中国FTA战略现状
        7.1.2 中国农业贸易保护现状
    7.2 对中国继续推进FTA战略的启示与建议
        7.2.1 在农业贸易保护及农业议题谈判方面的建议
        7.2.2 推动RCEP进程的建议
        7.2.3 推动中日韩FTA进程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4)边境措施、国内支持与我国农产品贸易保护效应研究 ——基于贸易限制指数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安排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数据说明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说明
        1.3.3 技术路线和研究思路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可能的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业保护支持
        2.1.2 农业保护支持政策类别
        2.1.3 贸易保护效应
        2.1.4 主要农产品
        2.1.5 进口竞争部门和出口部门
    2.2 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2.2.1 农业保护与贸易开放
        2.2.2 边境保护措施调整
        2.2.3 国内支持调整
        2.2.4 农业保护支持效应测度
        2.2.5 文献述评
第三章 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演变和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演变
        3.1.1 中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演变
        3.1.2 中国农业边境保护措施演变
    3.2 中国农业保护支持下的农业生产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3.2.1 中国农业生产状况
        3.2.2 中国农产品贸易状况
        3.2.3 中国农业比较优势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的贸易保护效应量化分析:基于农业总体研究
    4.1 引言
    4.2 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的农产品贸易保护效应量化方法
        4.2.1 研究框架
        4.2.2 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与农产品贸易限制指数
        4.2.3 农产品供需弹性测算方法
        4.2.4 农产品边境价格测算方法
    4.3 实证结果及解释
        4.3.1 主要农产品弹性测算结果
        4.3.2 农产品边境价格测算结果
        4.3.3 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与农产品贸易保护效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的贸易保护效应量化分析:基于进口竞争部门和出口部门研究
    5.1 引言
    5.2 不同农业部门农业保护政策调整的农产品贸易保护效应量化方法
    5.3 实证结果及解释
        5.3.1 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与主要农产品贸易保护效果
        5.3.2 中国农业保护支持调整与进口竞争、出口部门贸易保护效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的贸易保护效应量化分析:基于不同类别农业政策措施研究
    6.1 引言
    6.2 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的贸易保护效应量化方法
        6.2.1 研究框架
        6.2.2 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措施与进口竞争部门的贸易保护研究
        6.2.3 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措施与出口部门的贸易保护研究
    6.3 实证结果及解释
        6.3.1 中国农业边境措施与国内支持的贸易保护效果:农业总体
        6.3.2 中国农业边境措施与国内支持的贸易保护效果:不同农业部门
        6.3.3 不同国家间的农业边境措施与国内支持的贸易保护效果对比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全文结论
        7.1.1 非关税贸易措施具有针对性和有效保护性
        7.1.2 农业保护支持政策的贸易保护效果呈现下降趋势
        7.1.3 不同农业部门农业保护支持政策的贸易保护存在一定差异
        7.1.4 不同类别的农业保护支持措施的贸易保护效果存在差异
    7.2 政策建议
        7.2.1 优化和调整农业边境措施组合
        7.2.2 完善和优化农业国内支持政策
        7.2.3 加强农业保护支持体系规范化和法律化
        7.2.4 加快依据比较优势的农业结构与区域布局调整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发表情况

(5)日本农产品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复杂的国际农产品贸易局势
        1.1.2 值得深思的日本农产品贸易保护
        1.1.3 本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日本农业、农产品贸易保护原因方面的研究
        1.2.2 关于日本农业政策的研究
        1.2.3 关于日本农业协同组合(农协)的研究
        1.2.4 关于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对日本农业影响的研究
        1.2.5 我国学者对日本农业发展的研究
        1.2.6 现有文献的不足之处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本文的研究思路
        1.3.3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农产品贸易保护的理论依据及分析模型的构建
    2.1 农产品贸易保护的经济学理论依据
        2.1.1 保护贸易理论
        2.1.2 农业正外部性理论
        2.1.3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2.2 农产品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2.2.1 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分析思想
        2.2.2 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易于形成的政治原因
    2.3 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四维分析模型构建
        2.3.1 区域贸易协定对一国贸易政策的影响
        2.3.2 WTO多边贸易规则对一国贸易政策的影响
        2.3.3 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四维政治经济学分析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日本农产品贸易保护的政策变迁及其效果评析
    3.1 日本农产品贸易保护的经济背景
        3.1.1 日本农业概况及特点
        3.1.2 日本农产品的对外贸易
    3.2 日本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变迁历程
        3.2.1 二战以前受“食品问题”困扰的农业保护政策
        3.2.2 二战以后至WTO成立之前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的成长
        3.2.3 WTO框架下日本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的调整
    3.3 日本农产品贸易保护的效果评析
        3.3.1 正面效果
        3.3.2 负面效果
    3.4 新世纪以来日本农产品贸易保护面临的内外压力
        3.4.1 “小泉改革”对日本农产品贸易保护的冲击
        3.4.2 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给日本农产品贸易保护带来的压力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日本农产品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4.1 日本农产品贸易政策决策相关机构的政治行为
        4.1.1 日本农产品贸易政策形成的内部机制
        4.1.2 日本农产品贸易政策决策相关机构的政治行为
    4.2 日本农业利益集团的政治行为
        4.2.1 利益集团理论
        4.2.2 农业利益集团的政治行为
        4.2.3 其它利益集团与农协的博弈
    4.3 WTO多边贸易规则与日本的农产品贸易政策调整
        4.3.1 乌拉圭回合农业谈判与日本的政策调整
        4.3.2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与日本的政策调整
    4.4 东亚地区主义对日本农产品贸易保护的压力
        4.4.1 日本各界应对缔结自由贸易协定的“积极”姿态
        4.4.2 日本维护农产品贸易保护的实质并未改变
    4.5 日本农产品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的两个实证
        4.5.1 日本大米市场的部分开放
        4.5.2 日本加入TPP的艰难抉择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日本农产品贸易保护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
    5.1 中国农产品贸易及贸易保护的发展历程
        5.1.1 加WTO前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及贸易保护状况
        5.1.2 加入WTO后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及贸易保护状况
    5.2 中日农产品贸易保护的比较分析
        5.2.1 政策目标比较
        5.2.2 法律环境比较
        5.2.3 保护措施比较
    5.3 日本农产品贸易保护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
        5.3.1 日本农产品贸易保护对中国的消极影响
        5.3.2 日本农产品贸易保护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5.3.3 日本农产品贸易保护对中国的启示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6)WTO框架下农产品贸易促进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 农产品贸易促进法律制度概述
    第一节 农产品贸易促进法律制度的基本内涵
        一、农产品贸易促进法律制度的定义
        二、农产品贸易促进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农产品贸易促进法律制度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农产品贸易和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甚至农业产业安全
        三、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多功能性
第二章 农产品贸易促进法律制度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产业经济学理论基础
        一、农业基础地位理论
        二、农业弱质性理论
        三、出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理论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
        一、公共选择理论
        二、工业反哺农业理论
    第三节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
        一、自由贸易理论
        二、国际竞争优势理论
    第四节 法学理论基础
        一、农产品贸易促进法律制度具有保障农业安全的功能
        二、农产品贸易促进法律制度具有维护社会正义的功能
        三、农产品贸易促进法律制度具有维护农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功能
第三章 WTO对农产品贸易促进的法律规制
    第一节 WTO有关农产品贸易促进立法主要内容
        一、市场准入条款
        二、国内支持条款
        三、出口补贴条款
        四、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条款
    第二节 WTO多哈回合谈判对农产品贸易促进法律制度的影响
        一、多哈回合农业谈判取得的主要进展
        二、目前农业谈判的主要难点
        三、影响多哈农业谈判进程的关键问题
        四、结论与启示
第四章 国外农产品贸易促进的法律实践
    第一节 外国农产品贸易促进法律实践比较
        一、主要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贸易促进法律实践
        二、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贸易促进法律实践
    第二节 国外农产品贸易促进主要方式
        一、设立专门的贸易促进机构
        二、提供农业补贴
        三、提供出口信贷与出口保险
        四、提供公共服务
        五、行业协调与出口检验
    第三节 国外农产品贸易促进法律实践评价
        一、发达国家农产品贸易促进法律实践的启示
        二、发展中国家农产品贸易法律实践的经验教训
第五章 WTO框架下的中国农产品贸易促进法律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 中国在农业方面的入世承诺及履行情况
        一、我国农产品贸易入世承诺
        二、入世以来WTO农产品贸易规则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三、新时期我国农产品贸易面临的新挑战
    第二节 中国农产品贸易促进法律制度发展现状
        一、中国农产品贸易促进立法现状
        二、中国农产品贸易促进法律制度现状
    第三节 中国农产品贸易促进法律制度评价
        一、缺乏农产品贸易促进法律体系
        二、农产品贸易促进具体制度尚不完善
        三、法律规范可操作性差
        四、农业政策法治化程度不高
        五、农产品贸易促进管理体制不健全
    第四节 WTO框架下中国农产品贸易促进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在农业法体系中确立促进贸易发展重要理念
        二、明确我国农产品贸易促进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三、完善我国农产品贸易促进法律体系
        四、完善我国农产品贸易促进具体法律制度
        五、完善我国农产品贸易促进配套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
        1.1.2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艰难曲折,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受阻
        1.1.3 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美国农业支持和保护的加强
        1.1.4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自由化改革与多哈回合农业谈判中的顽固立场
        1.1.5 中国农业问题的重要性与农产品贸易面临的严峻形势
        1.1.6 自由贸易理论与农产品贸易实践的严重背离
    1.2 对两个概念的说明
        1.2.1 农产品贸易保护
        1.2.2 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概念的理解
    1.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1 农产品贸易保护的一般性论述——贸易保护最严重的领域
        1.3.2 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对福利及其分配影响的研究
        1.3.3 关于农产品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
        1.3.4 国际贸易制度对农产品贸易政策影响的研究
        1.3.5 WTO农产品贸易制度对我国的影响研究
        1.3.6 现有文献研究的不足之处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基本结构
        1.4.1 研究思路
        1.4.2 分析方法
        1.4.3 结构安排
    1.5 创新与不足
        1.5.1 本论文的创新点
        1.5.2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1.6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6.1 中国农业及农产品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问题
        1.6.2 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与粮食安全问题
        1.6.3 如何处理WTO农业贸易制度与区域贸易协定关系问题
        1.6.4 绿箱的本质、改革与借鉴问题
2 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农产品贸易政策的经济学解释
        2.1.1 自由贸易理论的解释
        2.1.2 保护贸易理论的解释
    2.2 农产品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2.2.1 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分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2.2 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分析工具
        2.2.3 国内利益集团的成因及其对贸易制度的影响
        2.2.4 对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的评价
    2.3 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制度经济学解释
        2.3.1 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思想
        2.3.2 制度变迁的基本方式
        2.3.3 制度变迁理论对国际贸易制度解释的评价
    2.4 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分析模型的扩展
        2.4.1 国家利益集团对一国贸易政策形成与调整的影响
        2.4.2 国际贸易制度对一国贸易政策的影响
        2.4.3 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三维分析模型的构建
    本章小结
3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3.1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的经济背景
        3.1.1 美国农业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3.1.2 美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
    3.2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的变迁
        3.2.1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的初步建立与发展
        3.2.2 美国系统农业保护制度的最终确立
        3.2.3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的自由化尝试
        3.2.4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的回归
        3.2.5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的强化
    3.3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3.3.1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形成的内部机制
        3.3.2 二战后美国贸易思想领域的政治斗争及其影响
        3.3.3 美国贸易制度决策机构的政治行为
        3.3.4 美国农业利益集团的政治行为
        3.3.5 美国农业保护制度的其他影响因素
    本章小结
4 欧盟农业保护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4.1 欧盟农业保护制度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
        4.1.1 不断深化的欧盟经济一体化
        4.1.2 欧盟农业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4.1.3 欧盟农产品的对外贸易
    4.2 欧盟农业保护制度的变迁
        4.2.1 共同农业政策前西欧的两次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高潮
        4.2.2 欧盟系统农业保护制度的最终确立
        4.2.3 欧盟农业保护制度的自由化改革
    4.3 欧盟农业保护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4.3.1 欧盟层面贸易政策的主要决策机构及其作用
        4.3.2 欧盟贸易制度形成的内部机制
        4.3.3 欧盟机构在欧盟对外贸易制度决策中的政治行为
        4.3.4 成员国在欧盟贸易制度决策中的政治行为
        4.3.5 农业利益集团在欧盟贸易制度决策中的政治行为
        4.3.6 国际贸易制度对欧盟农业政策的影响
    本章小结
5 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5.1 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的创建
        5.1.1 世界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的历史回顾
        5.1.2 二战前国际农产品贸易政策的主要特征
        5.1.3 GATT框架下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的建立
        5.1.4 乌拉圭回合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形成的政治经济学
    5.2 WTO框架下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的自由化努力
        5.2.1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背景和主要目标
        5.2.2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艰苦历程
        5.2.3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初步成果
    5.3 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自由化障碍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5.3.1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中的主要国家利益集团及其主张
        5.3.2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主要特点
        5.3.3 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自由化障碍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5.4 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改革的前景与趋势
        5.4.1 农产品贸易保护的基本走势
        5.4.2 国际农产品贸易制度改革方向不会改变
        5.4.3 农产品贸易保护不可能根本消除
    本章小结
6 中国农业政策与国际农业贸易谈判的战略思考
    6.1 世界农业发展失衡的现实与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思考
        6.1.1 人口急剧膨胀与营养不良和温饱问题的矛盾突出
        6.1.2 农业发展水平极不平衡
        6.1.3 农产品实际价格下降及贸易自由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6.2 中国农业发展中的弱势特征
        6.2.1 城乡收入剪刀差呈扩大趋势
        6.2.2 农业增长速度相对缓慢
        6.2.3 农业内部谷物生产增长速度不断下降
        6.2.4 农业人口比重仍然过大,成为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6.2.5 人均耕地少,生产规模小,制约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6.2.6 生产要素水平相对落后
    6.3 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现状与评价
        6.3.1 农产品贸易现状分析
        6.3.2 农产品贸易的边境措施调整
        6.3.3 农产品贸易的国内支持措施调整
    6.4 中国农业政策调整和国际多边农业谈判的战略思考
        6.4.1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可能影响
        6.4.2 中国农业发展与国际农业贸易谈判的原则立场
        6.4.3 国际农业谈判中的策略选择
    本章小结
7 结论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8)美国农产品贸易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意义及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农产品贸易政策的概念界定
        1.2.2 美国农产品贸易政策的研究范围
    1.3 文献综述
        1.3.1 农产品贸易政策的理论分析框架
        1.3.2 国内外学者对美国农场法案的研究综述
        1.3.3 美国农产品贸易政策与WTO 之间关系的讨论
        1.3.4 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调整的研究
    1.4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
        1.4.2 主要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5.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5.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美国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发展历程评述
    2.1 20 世纪30 年代美国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的建立
    2.2 20 世纪40 至60 年代以粮食援助为特征的农产品贸易政策
    2.3 20 世纪70 年代农业繁荣时期的美国农产品贸易政策
    2.4 20 世纪80 年代农业萧条时期的美国农产品贸易政策
    2.5 20 世纪90 年代美国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市场化改革
    2.6 21 世纪初美国农产品贸易政策的保守化转向
第3章 美国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制定过程分析
    3.1 美国国会与农业政策制定的立法程序
        3.1.1 美国国会在农业政策制定中的作用
        3.1.2 美国农业政策制定的立法程序
    3.2 美国行政部门与农业政策制定
        3.2.1 总统与农业政策制定
        3.2.2 农业部与农业政策制定
    3.3 利益集团与农业政策制定
        3.3.1 利益集团与农业利益集团的概念界定
        3.3.2 农场法案制定过程中利益集团的多元化趋势
        3.3.3 利益集团对农业政策制定的影响
        3.3.4 利益集团在农业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博弈
    3.4 美国2008 年农场法案制定过程的案例分析
第4章 美国农产品贸易政策措施评价
    4.1 美国农产品市场准入措施评价
        4.1.1 美国农产品关税配额措施的现状
        4.1.2 美国农产品关税配额实施效果评价
    4.2 美国农产品出口计划评价
        4.2.1 直接出口补贴计划的逐渐削减
        4.2.2 出口市场开发计划的充分使用
        4.2.3 出口信贷担保计划的结构调整
        4.2.4 粮食援助政策的艰难变革
    4.3 美国农产品国内支持计划评价
        4.3.1 美国农产品计划的支持结构和方式
        4.3.2 WTO 框架下美国农产品国内支持政策评价
第5章 WTO/FTA 框架下的美国农产品贸易政策
    5.1 GATT/WTO 农产品贸易谈判下美国的立场及其影响
        5.1.1 GATT/WTO 农产品贸易谈判的历程及现状
        5.1.2 美国以扩大国外市场准入为核心的谈判立场
        5.1.3 2008 年模式草案的进展及其对美国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影响
    5.2 农产品贸易争端对美国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影响
        5.2.1 美欧农产品贸易争端评价
        5.2.2 巴西诉美国棉花补贴案及其影响评价
        5.2.3 加拿大和巴西对美国农业补贴政策新的申诉
    5.3 自由贸易协定中的美国农产品贸易政策
        5.3.1 美国参与区域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现状
        5.3.2 美韩FTA 中农产品贸易政策及其影响的案例分析
第6章 美国农产品贸易政策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6.1 美国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的利弊分析
    6.2 美国农产品贸易政策改革的必要性
    6.3 美国农产品贸易政策改革的主要影响因素
    6.4 美国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发展趋势
第7章 美国农产品贸易政策对中国的影响及启示
    7.1 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发展历程
        7.1.1 入世之前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发展历程
        7.1.2 入世后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的调整
    7.2 中美农业发展及农产品贸易政策的比较分析
        7.2.1 中美农业发展的比较分析
        7.2.2 中美农产品贸易政策的比较分析
    7.3 美国农产品贸易政策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
        7.3.1 美国农产品贸易政策对中美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7.3.2 美国农产品贸易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后记
论文摘要
ABSTRACT

(9)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论文结构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2 WTO 农业框架评述
    2.1 经济全球化与WTO 的概述
        2.1.1 WTO 农产品贸易规则发展沿革
        2.1.2 关贸总协定有关农产品贸易的缺陷
        2.1.3 乌拉圭回合中的农产品贸易谈判
    2.2 WTO 农产品贸易规则框架的基本内容与主要内涵
        2.2.1 WTO《农业协定》的基本框架与内容
        2.2.2 WTO《农业协定》三大支柱的内容
        2.2.3 WTO《农业协定》的规则、义务和实施时间
    2.3 中国加入WTO 关于农业问题的主要承诺
3 WTO 与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
    3.1 中国现行农产品贸易体制、政策及目标
    3.2 WTO 与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
    3.3 加入WTO 与中国农业及贸易政策调整
4 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
    4.1 农业与国内支持政策
        4.1.1 农业政策的一般理论
        4.1.2 农业是一个需要政策扶持的特殊产业
    4.2 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国内外比较
        4.2.1 中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现状
        4.2.2 我国与发达国家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比较
    4.3 WTO 规则下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改革与调整
        4.3.1 加大力度,增加国家对农业的预算
        4.3.2 以WTO 规则为导向,优化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结构
        4.3.3 对“绿箱政策”支持的项目应择优重点扶持
5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实证分析
    5.1 黑龙江省主要粮食出口现状及分析
        5.1.1 黑龙江省主要粮食出口现状
        5.1.2 黑龙江省主要粮食出口实证分析
    5.2 黑龙江省主要畜牧养殖产品出口现状及分析
        5.2.1 黑龙江省主要畜牧养殖产品出口现状
        5.2.2 黑龙江省主要畜牧养殖产品出口实证分析
    5.3 黑龙江省主要果蔬副产品出口现状及分析
        5.3.1 黑龙江省主要果蔬副产品出口现状
        5.3.2 黑龙江省主要果蔬副产品出口实证分析
    5.4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5 小结
6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政策效率评价
    6.1 “WTO 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政策干预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6.1.1 黑龙江省农产品的WTO 农业政策干预模型的机理分析
        6.1.2 模型的相关假设与参数设定
        6.1.3 预测及模型质量评价
        6.1.4 小结
    6.2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政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6.2.1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6.2.2 评价目的
        6.2.3 指标筛选
        6.2.4 畜牧业产业链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6.3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6.3.1 层次分析法对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6.3.2 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评价结果的评价
        6.3.3 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
7 基于WTO 规则的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对策
    7.1 实施比较优势战略,积极扶持优势农产品出口
    7.2 发展“三高”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
    7.3 进一步增加“绿箱”投入,提高农业生产力
        7.3.1 增加“绿箱”投入
        7.3.2 采取优惠政策,鼓励私人资本和外资进入农业领域
    7.4 积极利用WTO 贸易规则,努力开拓新的出口市场
    7.5 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系统
    7.6 加快黑龙江省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建设
    7.7 提高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7.7.1 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全面提高黑龙江省农产品质量
        7.7.2 加强磋商和谈判,合理运用规则
        7.7.3 建立一批外向型农业生态示范区,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
        7.7.4 提高产品质量,走发展品牌的道路
    7.8 健全黑龙江省农产品检验检疫体系
    7.9 黑龙江省主要出口农产品的具体对策
        7.9.1 玉米
        7.9.2 大豆
        7.9.3 水稻
        7.9.4 畜产品
        7.9.5 蔬菜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贸易自由化下的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变动之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3 论文结构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 世界与中国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
    2.1 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艰难历程
        2.1.1 肯尼迪回合
        2.1.2 东京回合
        2.1.3 乌拉圭回合
        2.1.4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回顾
    2.2 中国与WTO农业谈判
3 农产品贸易理论分析
    3.1 自由贸易理论
        3.1.1 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
        3.1.2 新自由贸易理论
    3.2 农产品贸易保护理论
        3.2.1 农产品贸易保护的传统理论
        3.2.2 开放条件下的农产品贸易保护理论
    3.3 农产品贸易理论评述及对中国的启示
4 研究方法及数据
    4.1 一般均衡(CGE)模型
        4.1.1 GTAP模型
        4.1.2 TRQs在GTAP模型中的处理
    4.2 数据及其改进
        4.2.1 GTAP_6数据库
        4.2.2 数据的动态递推
        4.2.3 TRQs数据的处理
5 入世后的中国农产品市场准入及其影响分析
    5.1 中国农产品市场准入的入世承诺
        5.1.1 农产品关税的入世承诺
        5.1.2 农产品关税配额的入世承诺
    5.2 中国农产品市场准入承诺的履行
        5.2.1 入世后中国农产品关税承诺的履行
        5.2.2 入世后中国农产品关税配额的履行
    5.3 入世后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变化
    5.4 农产品市场准入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5.4.1 关税的经济学分析
        5.4.2 关税配额的经济学分析
    5.5 入世后农产品市场准入的影响分析—以棉花为例
        5.5.1 模拟方案设计
        5.5.2 模拟结果和分析
    5.6 本章结论
6 入世后的国内支持及其影响分析
    6.1 WTO框架下中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基本目标
    6.2 中国国内支持政策的历史演变
        6.2.1 入世前中国国内支持的发展
        6.2.2 入世后中国农业国内支持的调整
    6.3 国内支持政策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6.3.1 价格支持与直接收入支持的经济影响比较
        6.3.2 投入品补贴与直接收入支持的经济影响比较
    6.4 入世后国内支持政策的影响分析—以“三补两减免”政策为例
        6.4.1 模拟方案设计
        6.4.2 模拟结果和分析
    6.5 本章结论
7 新一轮WTO农业谈判与中国的政策选择
    7.1 多哈回合的阶段性成果
        7.1.1 国内支持
        7.1.2 市场准入
        7.1.3 出口补贴
    7.2 模拟方案设计
    7.3 模拟结果和分析
    7.4 本章结论
8 全文总结与政策建议
    8.1 全文总结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WTO与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 [1]自贸协定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D]. 段炼. 长江大学, 2020(02)
  • [2]中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研究[D]. 左腾达.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3]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研究[D]. 黄金宇. 辽宁大学, 2018(05)
  • [4]边境措施、国内支持与我国农产品贸易保护效应研究 ——基于贸易限制指数的实证分析[D]. 吴国松.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6)
  • [5]日本农产品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研究[D]. 齐洪华. 辽宁大学, 2013(12)
  • [6]WTO框架下农产品贸易促进法律制度研究[D]. 唐仙丽. 西南政法大学, 2012(06)
  • [7]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 李勤昌. 东北财经大学, 2009(05)
  • [8]美国农产品贸易政策研究[D]. 陈阵. 吉林大学, 2009(07)
  • [9]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研究[D]. 尤晓林. 东北农业大学, 2009(02)
  • [10]贸易自由化下的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变动之影响分析[D]. 吴强.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WTO与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