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节水综合栽培技术

水稻节水综合栽培技术

一、水稻综合节水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杜建斌[1](2020)在《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旱灾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也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以上,分析建国以来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生产情况的变化趋势及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对提高粮食主产省的抗旱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收集建国以来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农作物播种面积、旱灾受灾、成灾面积、粮食产量等数据,系统的分析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生产变化趋势和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并以部分省份为例总结不同区域的抗旱减灾措施,最后基于全球气候模型,模拟预测RCP4.5和RCP8.5情景下2031-2060年我国全国范围及粮食主产区不同干旱等级发生的频率及不同干旱等级所占比例,预测未来情景下我国主要粮食主产区干旱的演变趋势,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建国以来我国东北地区旱灾受灾和成灾面积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均高于其他三个粮食主产区,其中内蒙古省粮食平均受灾和成灾率均最高,其次为辽宁。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的粮食播种面积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黄淮海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旱灾显着降低粮食单产和总产,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与粮食单产和总产均呈负相关。大部分粮食主产省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与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年变化率负相关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旱灾受灾率和成灾率较大的年份与粮食单产和总产减产较大的年份相对应。(2)不同的种植区域有不同的抗旱减灾措施,东北地区针对玉米主要有育苗移栽、垄作、薄膜覆盖和免耕等抗旱措施,针对大豆有调整耕作方式和应急补灌等抗旱技术。黄淮海地区针对冬小麦、夏玉米主要有秸秆覆盖、应急补灌技术和优化灌溉措施等抗旱减灾技术。西南地区四川省抗旱减灾措施主要有合理种植制度和作物布局、合理的耕作技术、调整合适的播期和管理技术以避开旱灾的影响以及灾后的减灾农艺措施等四个方面。长江中下游的湖南省,年降雨量较大,但易发生季节性干旱,在湖南省主要采用避旱减灾种植模式,使用化学制剂调控避旱减灾技术以及干旱适应性防控高产栽培技术等。(3)在气候持续变暖情况下我国干旱发生将进一步加剧,本文基于全球气候变化模型对我国2031-2060干旱程度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在RCP4.5情景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均大于15%。东北、黄淮海、西南、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均在15%以上,其中黑龙江北部、山东南部、江苏、广东、福建、江西、四川、陕西和西藏南部等地干旱发生频率在25%以上。在RCP8.5情景下我国不同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差异较大,西北大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低于5%,东北、黄淮海、西南、华南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大于30%,其中黑龙江东北部、辽宁南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大于40%。RCP8.5情景下干旱频率和干旱程度比RCP4.5情景高,对我国不同粮食主产区干旱预测表明在RCP8.5情景下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频率和程度比RCP4.5情景下进行加重,而西南地区在RCP8.5情景下干旱比RCP4.5情景下有所减缓。

张震[2](2020)在《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生长和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及估算》文中提出水稻和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气候变暖对稻麦生产和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气候变暖具有昼夜增温不对称性,夜间增温幅度大于白天。水稻节水灌溉和小麦适时晚播是稻麦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农田管理措施。夜间增温下水稻节水灌溉和小麦适时晚播对稻麦生产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目前尚不明确。稻麦抽穗期和开花期是影响产量的关键期,也是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的重要时期。因而,实时、准确、快速监测稻麦抽穗、开花进程及估算土壤CH4、N2O排放,是稻麦生产和农田减排的重要前提。地面高光谱遥感具有高分辨率、实时、快速、无损等优点,已广泛用于作物长势监测。但是,基于地面高光谱遥感量化监测稻麦抽穗期、开花期及估算农田CH4、N2O排放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在田间条件下开展了夜间增温下水稻节水灌溉及冬小麦适时晚播试验,研究了夜间增温下水稻节水灌溉/冬小麦适时晚播对稻麦生长、农田CH4和N2O排放及冠层光谱特征等方面的影响,并基于冠层光谱构建了监测稻麦抽穗、开花进程和估算农田CH4、N2O排放的模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夜间增温降低了两种灌溉方式下水稻分蘖数、净光合速率、分蘖期后的地上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夜间增温对水稻株高的影响与灌溉方式及生长阶段有关。夜间增温对冬小麦株高、叶面积指数、地上生物量和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因播期不同存在差异;与正常播种相比,适时晚播显着降低了两种温度(夜间增温和不增温)条件下冬小麦冬前分蘖数、株高、地上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和分蘖-拔节期的净光合速率。(2)夜间增温对稻田土壤CH4和N2O排放的影响因灌溉方式不同存在差异。在传统灌溉条件下,夜间增温降低了水稻土CH4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但提高了晒田后N2O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在节水灌溉条件下,夜间增温提高了水稻土CH4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但降低了水稻土N2O排放通量与累积排放量。两种温度条件下,节水灌溉处理的水稻土壤全球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均低于传统灌溉。夜间增温提高了两种播期下冬小麦土壤CH4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但对冬小麦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因播期而异。夜间增温显着增加了正常播种下小麦田GWP和GHGI,但未显着影响适时晚播下小麦田GWP和GHGI。(3)两种灌溉方式下,夜间增温均提高了水稻拔节期的近红外波段反射率、红边幅值和红边面积,但降低了随后采样期的水稻近红外波段反射率、红边幅值和红边面积。两种播期条件下,夜间增温均提高了冬小麦拔节期和孕穗期的近红外波段反射率、红边幅值和红边面积,但降低了冬小麦抽穗期和开花期的近红外平台反射率、红边幅值和红边面积。(4)夜间增温使水稻抽穗进程在两种水分条件下均较不增温提前;节水灌溉使水稻抽穗进程在两种温度条件下均较传统灌溉提前。新构建的光谱指数(R734-R838)/(R734+R838-2R812)为监测水稻抽穗率效果最好的光谱指数。夜间增温使冬小麦开花进程在两种播期条件下均较不增温提前;适时晚播使冬小麦开花进程在两种温度条件下均较正常播种推迟。新构建的光谱指数(R446-R472)/(R446+R472)为监测冬小麦开花率效果最好的光谱指数。(5)综合比较所有两波段光谱指数(归一化光谱指数、差值光谱指数、比值光谱指数)、三波段光谱指数(4/)(5)+6))、(4)-5))/(4)+6))、(4)-6))/(5)-6))和(4)-5))/(4)+5)-26)))和已有光谱指数在估算稻麦土壤CH4和N2O排放的模型精度,结果表明:(R1139-R960)/(R1139+R960-2R944)和(R656-R686)/(R656+R686)分别为估算水稻和小麦土壤CH4排放通量的最佳光谱指数。(R956-R456)/(R955-R456)和(R849-R850)/(R849+R1300)分别为估算水稻和小麦土壤N2O排放通量的最佳光谱指数。

袁珅[3](2020)在《常规稻和杂交稻在节本栽培条件下的农学表现及能量与经济分析》文中提出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水稻生产面临劳动力短缺和生产成本过高等一系列挑战的重大转型时期,为了实现农业生产的节本增收,有越来越多的农民采用节本栽培管理方式并用成本低的常规稻品种代替成本高的杂交稻品种来应对这些挑战。有研究表明在资源投入充足的高产栽培管理下,杂交稻一般比常规稻具有更高的产量。但是在节本栽培条件下,常规稻和杂交稻的产量及其他农学特性表现孰优孰劣,前人研究的较少。此外,关于我国水稻生产能量分析的研究还比较少,特别是常规稻和杂交稻在不同栽培条件下的能量利用效率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于2014-2015年在湖北省武穴市以常规稻黄华占(HHZ)和杂交稻扬两优6号(YLY6)为供试材料,在移栽条件下,比较了在对照(当地农民习惯栽培)和五个节本栽培:减氮、节水、长秧龄、低密和综合低投入(包括全部四个单项节本栽培)处理中两个品种的产量、农艺性状、氮素利用效率、能量平衡和经济效益。该试验旨在明确是常规稻还是杂交稻更适合于节本栽培管理,这一结果将为优化水稻生产布局,建立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实现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YLY6在6个栽培管理条件下的平均产量在2014和2015年分别比HHZ高16.9%和5.9%,差异均达显着水平。YLY6产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其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和千粒重比HHZ分别高出12.9%、24.3%和34.7%。此外,YLY6的产量在不同栽培处理和年份之间差异较小,表现出比HHZ较高的稳产性。在对照和节本栽培(5个节本栽培处理的平均)条件下,YLY6的产量分别比HHZ高11.9%和10.8%,说明杂交稻品种在节本栽培条件下仍然表现出与高产栽培条件下一致的产量优势。不同的节本栽培管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不同。与对照相比,减氮和综合低投入降低了水稻产量,节水和低密处理对产量没有显着的影响,而长秧龄处理显着增加了水稻产量。与对照相比,单位面积颖花数的大幅度降低是减氮和综合低投入减产的主要原因,而长秧龄处理产量的提高是因为单位面积颖花数的增加。同时,节本栽培管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存在显着的品种间差异。具体来看,与HHZ相比,YLY6在减氮处理中相对于对照的产量降幅更低,但是其在综合低投入处理中的产量降幅更大。HHZ在长秧龄处理中相对于对照的产量增幅高于YLY6。(2)从6个栽培处理和2个年份的平均值来看,YLY6的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分别比HHZ高11.2%、6.4%、5.5%和6.0%。不同栽培处理间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主要受氮肥用量的影响,降低氮肥用量能够显着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与对照相比,减氮处理和综合低投入的氮肥用量降低了50%,显着提高了这两个处理的氮素利用效率。节水和低密处理对氮素利用效率没有显着的影响,长秧龄处理仅显着提高了HHZ的氮素利用效率。(3)与对照相比,由于氮肥、灌溉、种子或/和劳动力投入的减少,节本栽培处理(除长秧龄处理外,4个节本栽培处理的平均)的能量投入降低了0.8-32.3%。能量投入在YLY6和HHZ之间没有显着差异,而YLY6的能量产出在2014和2015年分别比HHZ高20.1%和5.0%。因此,YLY6的净能量和能量利用效率均显着高于HHZ。在对照和节本栽培条件下,YLY6的能量利用效率分别比HHZ高10.5%和9.3%。与对照相比,减氮、节水和综合低投入处理均显着提高了YLY6和HHZ的能量利用效率,而长秧龄处理仅显着提高了HHZ的能量利用效率。(4)由于YLY6的种子、农药和劳动成本高于HHZ,YLY6在各个栽培处理下的平均生产成本在2014和2015年分别比HHZ高16.2%和17.3%。YLY6的农药和劳动成本高于HHZ是因为其作物群体更大导致农药用量和打药次数增加。然而,YLY6和HHZ的经济产出没有显着的差异。HHZ在2014和2015年的净收益分别比YLY6高27.2%和41.8%。HHZ在2014和2015年的产出投入比分别是1.40和1.88,分别比YLY6高10.2%和22.9%。与对照相比,节本栽培降低了生产成本(长秧龄处理除外),并提高了水稻生产的净收益和产出投入比(减氮处理除外)。在对照和节本栽培条件下,HHZ的净收益分别比YLY6高39.0%和35.9%,HHZ的产出投入比分别比YLY6高15.4%和17.5%,说明常规稻品种在节本栽培条件下仍然表现出与高产栽培条件下一致的经济效益优势。综上所述,除减氮处理外节本栽培没有显着降低水稻产量,但是节本栽培减少了资源投入并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了能量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在节本栽培条件下,杂交稻的产量表现、氮素利用效率和能量利用效率仍然优于常规稻,因此从水稻高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看,杂交稻比常规稻更适合于节本栽培。但是从节本增收和提高农民种粮效益的角度出发,利用节本栽培技术种植常规稻比杂交稻更有优势。

徐强[4](2020)在《水分调控对滴灌水稻生长及耗水规律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滴灌水分临界期不同含水量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充分了解该作物在不同生长或发育阶段的耗水量,确定滴灌水稻各阶段耗水量、耗水模数及耗水强度。分析关键期水分调控对水稻株高、叶面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确定滴灌水稻适宜的灌水下限指标和优质节水高效灌溉制度。方法:在石河子大学试验场进行了2年试验,分别在分蘖期和灌浆期设置3个水分梯度,在各生育期分别取样,测定不同处理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荧光参数、叶面积指数、分蘖动态、株高、产量及外观品质等指标,分析了水分调控对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1)滴灌条件下水稻主要吸收在030 cm土层,分蘖期前水稻耗水在030 cm土层,分蘖期后水稻耗水层扩展到4060 cm土层。(2)分蘖期控制灌水下限在75%θs左右,对成穗率具有显着的影响,有利于增加有效分蘖,减少无效分蘖发生,水稻在分蘖期干旱处理期间及复水后均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W2(75%θs)水分条件更适合于分蘖期水分调控,拔节期复水后补偿能力较强,能减缓叶片衰老速度,提高生育后期光合叶面积,延长叶片的光合作用时间,有利于分蘖成穗和籽粒灌浆。(3)分蘖期水分调控对水稻的有效穗数、千粒重、结实率、产量、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均有极显着影响;灌浆期水分调控对水稻的千粒重、结实率、产量、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均达到极显着影响;覆膜处理仅对水稻的分蘖量、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有极显着影响。水分调控与与覆膜处理交互作用对水稻的结实率与水分利用效率影响极显着,对千粒重影响显着。(4)淹灌的整精米率达到96.39%,与覆膜最优组合A2B3(分蘖期75%θs,灌浆期90%θs)没有显着差异。(5)以覆膜模式最优处理A2B3(分蘖期75%θs,灌浆期90%θs)为依据,初步拟定了滴灌水稻灌溉制度:全生育期总灌水量为1212.96 mm,苗期灌水控制下限为85%θs,灌水定额为10 mm/次,灌水次数15次,灌水量为153.33 mm;分蘖期灌水控制下限为75%θs,灌水定额为15 mm/次,灌水次数15次,灌溉量为252.32 mm;拔节期灌水控制下限为85%θs,灌水定额为15 mm/次,灌水次数25次,灌溉量为386.65 mm;灌浆期控制灌水下限为90%θs,灌水定额为10 mm/次,灌水次数28次,灌水量285.32 mm;成熟期控制灌水下限为75%θs,灌水定额为20 mm/次,灌水次数6次,灌水量135.33 mm。结论:滴灌覆膜水稻分蘖期水分调控时应考虑充分利用干旱胁迫的补偿效应,于分蘖期采用75%θs控水措施,灌浆期控制灌水下限为90%θs,有利于滴灌水稻水分利用率的提高,达到滴灌水稻的优质、高产和高效的目标。

胡国辉[5](2020)在《生物可降解膜覆盖对机插水稻生长及甲烷排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稳产高产对保障粮食安全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水稻覆膜栽培能解决干旱及低温冷害区的水稻种植问题,但人工覆膜增加成本且不可降解膜残留对环境造成污染。为了符合当前水稻生产轻简化和绿色化的趋势,出现了生物可降解膜覆盖机插种植技术。目前关于生物可降解膜覆盖机插种植研究较少,在不同生态区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并不清楚。为此,本研究通过南北生态区开展生物降解膜覆盖机插技术研究,于2018年和2019年在富阳试验基地和柳河种植基地开展试验,分别以甬优538(富阳)及五优稻4号(柳河)为材料,研究覆膜种植对机插水稻生长、品质形成、温室气体释放及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明确水稻降解膜覆盖机插种植的技术特点,以期为水稻绿色提质增效和生态种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物可降解膜覆盖对机插水稻生长和稻米品质影响。1)覆膜种植能促进水稻叶片生长,增加出叶速率,在生育前期北方覆膜处理的出叶数比对照多0.6~0.9叶,南方覆膜处理的出叶速率略快于对照,从而加速了水稻生育进程,使北方覆膜水稻提前7天成熟,南方提前3天;2)北方覆膜促进水稻早发快长,有效穗数比对照显着增加35.7万个/hm2,而对南方来说,早稻显着增加22.6万个/hm2;3)北方覆膜水稻显着提高了糙米率、精米率及蛋白质含量;南方单季稻覆膜处理显着提高了整精米率,南方早稻整精米率有所提高,但未达到显着水平;4)南北方覆膜水稻都有显着增产效果,北方增产8.7%,南方早稻增产7.9%,南方单季稻增产4.1%,分析其产量构成因子,北方单季稻和南方早稻主要通过增穗增产,南方单季稻通过增加穗粒数而增产;2.生物可降解膜覆盖对机插水稻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1)南北方覆膜种植均能显着降低稻田CH4排放量,降幅分别为43.5%和52.4%,其减排效果主要体现覆膜处理能够显着降低甲烷排放峰值,进一步分析与CH4排放相关的土壤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丰度变化,发现南北方覆膜处理均能显着降低土壤产甲烷菌丰度,并提高甲烷氧化菌丰度,变化规律与CH4排放基本一致;2)对稻田N2O排放量的影响,南北生态区存在差异,南方覆膜处理与对照相比,N2O排放量显着减少47.9%,而北方N2O排放量略高于对照,整体来说,南北方覆膜处理显着降低稻田温室气体的增温潜势,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也有显着的抑制作用,降幅分别为46.6%和56%;3.生物可降解膜覆盖对机插水稻土壤养分及氮肥利用率影响。1)覆膜种植能够提高土壤温度,北方覆膜处理增温效果更好,在移栽到穗分化期这段时间与对照相比,土壤日平均增温2.76℃。2)覆膜处理可显着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且在年际间和不同生态区均表现一致结果,南方覆膜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显着增加幅度分别为5.2%~6.3%、11.5%~18.3%、13.2%~69.8%,北方覆膜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显着增加幅度分别为5.8%~27.1%、13.5%~27.4%、11.4%~69.4%;3)覆膜处理能够提高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其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在2018年和2019年分别增加2.5%和5.8%,而且显着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回收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干物质生产效率,从生理角度分析,覆膜处理与对照相比能够提高功能叶片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合酶的酶活性,而且齐穗期后10 d光合速率显着增加6.5%,有利于维持后期较好的光合生产能力。

赵雪涵[6](2020)在《秸秆还田下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迄今为止,许多科研工作者已经从秸秆还田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的角度开展了大量对水稻的分蘖动态、干物质积累动态、灌浆速率、产量以及品质等方面的影响研究,但将秸秆还田与不同灌溉方式二者相结合的研究报道还比较少见。因此,本研究通过在秸秆全量还田下,设置1种常规灌溉方式(淹水灌溉),3种节水灌溉方式:间歇灌溉、控制灌溉Ⅰ(水层30mm)及控制灌溉Ⅱ(水层15mm),探究秸秆还田条件下灌溉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灌浆速率、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旨在明确适宜的节水方案,为秸秆还田条件下筛选合理灌溉方式提供参考依据,也为东北寒地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支持。本试验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龙江现代农业示范区进行,选用供试材料为龙稻21、龙稻22、龙稻27、龙稻31。研究结果表明:1.在水稻生长发育方面,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3种节水灌溉能一定程度上增加水稻中前期分蘖数,显着降低分蘖成穗率,以及一定程度上降低水稻中后期株高;此外秸秆还田—3种节水灌溉会增加水稻中前期叶片干物质积累,其中控制灌溉Ⅱ有利于水稻中前期茎鞘干物质积累。2.在灌浆速率方面,比起淹水灌溉,3种节水灌溉一定程度降低了起始生长势(R0);间歇灌溉和控制灌溉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平均灌浆速率(Fmean)和最大灌浆速率(Fmax);间歇灌溉和控制灌溉Ⅰ能延长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Tmax),而控制灌溉Ⅱ则是降低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Tmax);间歇灌溉缩短活跃灌浆期(D),控制灌溉Ⅰ和控制灌溉Ⅱ则是延长活跃灌浆期(D)。3.在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方面,秸秆还田下,3种节水灌溉均能显着提高水稻千粒重,而且,间歇灌溉显着提升产量,控制灌溉Ⅰ和控制灌溉Ⅱ则降低产量,分别降低了1.52%和10.89%。4.在水分利用效率方面,4种灌溉方式中,控制灌溉Ⅱ达到灌溉水分利用效率最大,控制灌溉Ⅰ达到综合水分利用效率最大。5.在稻米品质方面,在秸秆还田下,比起淹水灌溉,3种节水灌溉能在不同程度上改善稻米加工品质、稻米外观品质,以及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其中间歇灌溉可以明显改善稻米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控制灌溉Ⅰ能明显改善稻米外观品质,但是3种节水灌溉方式对营养品质的改善效果并不明显。综上所述,在秸秆全量还田下,综合考量水稻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稻米品质等因素,间歇灌溉和控制灌溉Ⅰ为最优灌溉方式。

魏来[7](2020)在《富锦市水稻种植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水稻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黑龙江省作为全国最大的优质水稻种植区,在保证粮食安全中起着重要作用。富锦市作为全国水稻种植面积最大、全省粮食产量最高的县级市,其水稻种植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以机插秧为代表的机械化种植模式在富锦市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随着物质和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水稻直播技术也得到迅速提升和推广。关于机插秧和直播两类模式孰优孰劣的讨论越来越多,选择合理高效的种植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水稻种植所带来的综合效益,促进富锦市水稻种植可持续发展,继而确保黑龙江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地位。为保证富锦市水稻种植可持续发展,在查阅文献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投入产出分析、综合效益评价等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投入产出分析、综合评价等方法对富锦市主要水稻种植模式的综合效益评价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评价不同水稻种植模式的综合效益水平,帮助水稻种植户和相关部门选择和推广合适的种植模式,提高水稻种植综合效益,保证富锦市水稻种植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成果如下:(1)分析了富锦市水稻种植现状,阐述了富锦市主要采用的水直播、旱直播和机插秧三种种植模式的标准技术流程及特点。(2)对富锦市主要水稻种植模式进行了投入产出分析,从水稻种植的投入要素构成和产出分析入手,比较不同种植模式投入产出差异,并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了每种种植模式的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不同模式下影响水稻产出的主要因素及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投入产出角度上,水直播模式效益最高、旱直播模式次之,机插秧模式最低。(3)构建了水稻种植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水稻种植特点,建立了由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3个一级指标,每亩产值、每亩农药使用量、技术满意度等14个二级指标组成的水稻种植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4)构建了基于AHP—熵权法的TOPSIS水稻种植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对富锦市主要水稻种植模式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水直播模式综合效益最高,旱直播次之,机插秧最低。并通过障碍度模型,确定了影响不同种植模式综合效益提高的主要障碍因素,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直播模式综合效益最高,旱直播模式次之,机插秧模式最低。(5)根据投入产出分析和综合效益评价结果,针对不同种植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水稻种植模式推广和综合效益提升的建议。

仇景涛[8](2020)在《氮肥减施对水稻群体生产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及减肥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长期以来我国水稻生产因过分追求产量而导致氮肥过量施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并且已带来肥料利用率低、资源流失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水稻生产急需向资源高效利用优质栽培模式转变,在稳定产量的基础上促进丰产、高效、优质的协同提高,已经成为实现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针对当前的品种和栽培环境,实施合理的氮肥减施措施,保证减肥条件下的稳产和优质,是新时期水稻生产发展迫切需要面对的课题。本研究设置不同生育时期的氮肥减施处理,并结合不同的栽培条件,分析各类型群体的发育特征与物质生产特征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解析不同条件下群体资源利用效率的变化;并进一步观测肥料减施对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通过对不同氮肥减施模式的效应研究,为构建水稻生产减氮优质栽培技术体系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为稻米优质高效生产提供必要的途径探索和理论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当地常规氮肥管理模式相比,集中于某个时期的氮肥减施无法避免水稻群体生长量的大幅减少,产量显着下降,而各生育期均衡减氮处理可减轻或避免单一时期集中减氮带来的不良效应,虽然有效穗与每穗粒数有所降低,但结实率明显提升,最终产量不至于显着下降。在均衡减氮条件下,提高种植密度能够明显增加群体穗数;采取轻干湿交替灌溉能够进一步提高结实率与千粒重,两者均可一定程度上补偿减氮处理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升均衡减氮处理的产量表现,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能够反超常规施氮处理。均衡减氮处理能够明显提高水稻群体的抗倒性,从而表现出显着优于常规氮肥处理的丰产稳产能力。2.相比于常规施氮处理,均衡减氮处理显着优化了群体结构,减少无效分蘖,提高群体成穗率;维持较高的结实期叶面积指数、粒叶比及较优的根系发育特征。均衡减氮处理与提高移栽密度相结合,群体有效穗数显着增加,主要生育期叶面积指数与根系生物量明显提高,而粒叶比与根系活性未见明显降低。均衡减氮条件下采取轻干湿交替灌溉,叶面积指数与根系发育特征均有显着改善。表明均衡减氮处理能有效改善群体结构,利于建立高效丰产的产量架构,特别是在相对不良条件下可表现出更为抗逆的群体特征。3.简单的分蘖肥或穗肥氮肥减施均容易导致水稻群体的物质生产和利用出现显着的负面影响,而均衡减氮处理较好地维持了抽穗前的物质生产,同时促使抽穗后的物质积累量、茎鞘物质转运率、茎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转运效率显着提升,获得了相对较高的结实期群体生长速率与净同化率,表现出较优的物质生产与利用特征。均衡减氮处理结实期SPS、Rubisco酶活性及剑叶光合特性保持与常规施氮处理相当水平,但穗部同化物的积累明显增加,从而改善产量表现。在均衡减氮条件下提高种植密度,SPS与Rubisco酶活性略有降低,但结实期物质积累与转运量、群体生长速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采取轻干湿交替灌溉则全面地提升了均衡减氮处理的物质生产与利用特征。由此可见,在均衡减氮条件下结合轻干湿交替灌溉,能够较大程度地提升水稻结实期物质生产、转运及利用的能力。4.各减氮处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群体氮素吸收和积累的总量,但氮素利用效率显着提高。均衡减氮处理在结实后期表现出较高的NR、GS与GOGAT酶活性,氮素吸收速率与转运能力表现较好,结合产量表现可见,均衡减氮处理表现出较好的资源利用与产量协同提高的能力。增加密度提高了结实期的氮素吸收与转运量,轻干湿交替灌溉进一步提升了均衡减氮处理水稻群体的氮素吸收与利用能力,表现出对资源利用的正向作用效应。5.减氮处理有利于稻米品质的提升,特别是均衡减氮处理,整精米率与常规施氮处理无明显差异,而垩白粒率与垩白度显着降低,体现出较好的加工与外观品质;蛋白质与直链淀粉含量有所降低,胶稠度表现较优,在所有处理中食味值表现最高;淀粉RVA谱特征值表现较优,最高粘度与崩解值高于其它处理,消碱值处于较低水平,综合体现出相对较高的蒸煮与食味品质,对食味品质有明显改进作用。提高种植密度导致均衡减肥处理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与食味品质均略有降低;轻干湿交替灌溉处理进一步提高了稻米外观品质与加工品质,对食味值的影响则存在品种间差异。

陈书强[9](2020)在《不同节水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和生育性状的影响及效益风险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探明黑龙江省生产上插秧与直播栽培的综合效益与种植风险,分析了插秧、水直播、旱种水管和旱种旱管四种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生育动态和倒伏性状的影响,从节水效益、产量效益和节约育苗成本方面对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从节水效果来看,旱种旱管最节水,节水率达到63.9%,其次是旱种水管,节水率达到25.4%。从获得产量来看,插秧种植的产量最高,达到8 550.0 kg/hm2,其次为水直播和旱种水管的产量较高,旱种旱管的产量最低;插秧种植获得较高产量的主要原因是每穗颖花数、实粒数显着增多。从生育进程来看,插秧育苗栽培叶龄发育最快,抽穗比旱直播和水直播栽培早8~10 d;插秧栽培分蘖过程平缓,分蘖穗比例和有效分蘖率高,成穗率也高;直播田播种量大,主要靠主茎穗数多增产;另外,插秧栽培的茎秆物理性状好,抗倒性也最好。从综合效益来看,水直播和旱种水管模式比插秧栽培效益要好,但是赚钱数额较少,旱种旱管模式效益有亏损;由于直播种植易受低温影响,出苗慢、保苗差,生育延迟,抽穗时间晚,成熟期短,产量稳定性差,种植风险相对较大。

赵桂涛,杨洪国,王世伟,孙士满,孙卿,张雷,赵理[10](2019)在《水稻覆膜抗旱栽培新技术》文中研究说明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2017年全国种植面积4.6亿亩,仅次于玉米居第2位[1],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淡水资源相对贫乏,人均占水量居世界第109位;且时空分布不均,降水东南沿海多、西北内陆少,山区多、平原少[2]。近年来,水资源日趋紧张,1953~2013年60年间,全国有2.3万条河流断流干涸[3]。部分地区受干旱缺水影响水稻种植面积下滑,山东省水稻种植面

二、水稻综合节水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稻综合节水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1.3 旱灾的发生及抗旱对策
        1.3.1 旱灾的定义及评价指标
        1.3.2 我国农业旱灾发生的原因
        1.3.3 防旱抗旱措施及对策
    1.4 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内外旱灾的发生情况
        1.4.1 国外旱灾发生
        1.4.2 我国旱灾发生特点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1.3 技术路线
    2.2 数据来源
    2.3 指标测定
    2.4 计算方法
第三章 我国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3.1 引言
    3.2 东北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2.1 黑龙江
        3.2.2 吉林
        3.2.3 辽宁
        3.2.4 内蒙古
    3.3 黄淮海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3.1 河北
        3.3.2 河南
        3.3.3 山东
    3.4 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4.1 安徽
        3.4.2 湖北
        3.4.3 湖南
        3.4.4 江苏
        3.4.5 江西
    3.5 西南地区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规律及粮食产量的变化
        3.5.1 四川
    3.6 讨论
        3.6.1 粮食主产省旱灾发生的时空变化
        3.6.2 粮食主产省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变化趋势
        3.6.3 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3.7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区域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东北地区主要作物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3.1 玉米抗旱技术研究
        4.3.2 大豆抗旱技术研究
    4.4 黄淮海地区主要作物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4.4.1 夏玉米抗旱技术研究
        4.4.2 冬小麦抗旱技术研究
    4.5 西南地区
        4.5.1 水稻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5.2 玉米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5.3 小麦抗旱减灾措施及对策
    4.6 长江中下游地区
        4.6.1 红黄壤坡耕旱地避旱减灾种植模式与关键技术
        4.6.2 农业化学节水制剂研制与避旱减灾机理及应用技术研究
    4.7 小结
第五章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未来干旱发生的趋势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数据来源
        5.2.2 干旱指标
    5.3 我国不同区域的干旱演变趋势
        5.3.1 轻旱演变趋势
        5.3.2 中旱演变趋势
        5.3.3 重旱演变趋势
        5.3.4 特旱演变趋势
        5.3.5 干旱演变趋势
    5.4 我国粮食主产区干旱特征演变
        5.4.1 东北地区
        5.4.2 黄淮海地区
        5.4.3 长江中下游地区
        5.4.4 西南地区
    5.5 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产量生产的影响及未来抗旱对策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生长和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及估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野外增温模拟研究方法
        1.2.2 夜间增温、水分管理及晚播对作物生长和产量影响
        1.2.3 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1.2.4 监测作物生育期及农田温室气体的传统方法
        1.2.5 遥感估算作物生育期、温室气体排放
    1.3 问题提出
    1.4 本研究目的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水稻试验
        2.2.2 小麦试验
    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2.3.1 温度及生长参数
        2.3.2 生理参数
        2.3.3 产量
        2.3.4 气体采集与分析
        2.3.5 全球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
        2.3.6 光谱数据测定
    2.4 数据分析
        2.4.1 一阶微分光谱
        2.4.2 红边参数
        2.4.3 光谱指数提取
        2.4.4 回归分析与模型评价
第三章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生长及生理影响
    3.1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夜间冠层和土壤温度的影响
        3.1.1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夜间冠层温度的影响
        3.1.2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夜间土壤温度的影响
    3.2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生育期的影响
    3.3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3.3.1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分蘖数的影响
        3.3.2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株高的影响
        3.3.3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3.4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4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光合生理的影响
        3.4.1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叶片SPAD值的影响
        3.4.2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光合参数的影响
    3.5 讨论
        3.5.1 田间被动式增温方式及增温效应
        3.5.2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生育期的影响
        3.5.3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生长的影响
        3.5.4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生理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土壤CH_4、N_2O排放影响
    4.1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土壤CH_4排放的影响
        4.1.1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土壤CH_4排放通量的影响
        4.1.2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土壤CH_4累积排放的影响
    4.2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4.2.1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土壤N_2O排放通量的影响
        4.2.2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土壤N_2O累积排放的影响
    4.3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土壤GWP的影响
    4.4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产量和GHGI的影响
        4.4.1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产量的影响
        4.4.2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GHGI影响
    4.5 讨论
        4.5.1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土壤CH_4排放的影响
        4.5.2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4.5.3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土壤GWP和 GHGI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冠层高光谱特征影响
    5.1 稻麦冠层原始光谱曲线特征
    5.2 稻麦冠层一阶导数光谱特征
    5.3 稻麦冠层光谱红边特征
    5.4 讨论
        5.4.1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冠层光谱反射率的影响
        5.4.2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冠层光谱红边参数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冠层光谱的水稻抽穗期及小麦开花期量化监测
    6.1 基于冠层光谱的水稻抽穗期监测
        6.1.1 夜间增温下节水灌溉的水稻抽穗率动态变化
        6.1.2 基于两波段光谱指数的水稻抽穗率估算
        6.1.3 基于三波段光谱指数的水稻抽穗率估算
        6.1.4 基于已有光谱指数的水稻抽穗率估算
    6.2 基于冠层光谱的冬小麦开花期监测
        6.2.1 夜间增温下适时晚播的冬小麦开花率动态变化
        6.2.2 基于两波段光谱指数的冬小麦开花率估算
        6.2.3 基于三波段光谱指数的冬小麦开花率估算
        6.2.4 基于已有光谱指数的冬小麦开花率估算
    6.3 讨论
        6.3.1 夜间增温下节水灌溉的水稻抽穗期监测
        6.3.2 夜间增温下适时晚播的冬小麦开花期监测
    6.4 结论
第七章 基于光谱指数的稻麦土壤CH_4和N_2O排放估算
    7.1 CH_4和N_2O排放与植株特性的相关性
    7.2 基于光谱指数的稻麦土壤CH_4排放估算
        7.2.1 稻麦土壤CH_4排放通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7.2.2 基于两波段光谱指数的稻麦土壤CH_4排放估算
        7.2.3 基于两波段光谱指数的稻麦土壤CH_4排放估算
        7.2.4 基于已有光谱指数的稻麦土壤CH_4排放估算
    7.3 基于光谱指数的稻麦土壤N_2O排放估算
        7.3.1 稻麦土壤N_2O排放通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7.3.2 基于两波段光谱指数的稻麦土壤N_2O排放估算
        7.3.3 基于两波段光谱指数的稻麦土壤N_2O排放估算
        7.3.4 基于已有光谱指数的稻麦土壤N_2O排放估算
    7.4 讨论
        7.4.1 植株与气体排放的关系
        7.4.2 光谱指数对气体排放通量的估算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常规稻和杂交稻在节本栽培条件下的农学表现及能量与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前言
    1.1 中国水稻生产的发展与现状
        1.1.1 水稻生产的发展变化
        1.1.2 水稻生产面临的挑战
    1.2 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历程
    1.3 栽培管理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1.3.1 氮肥管理和氮素利用效率
        1.3.2 水分管理和水分利用效率
        1.3.3 秧龄
        1.3.4 移栽密度
    1.4 能量分析和经济分析
        1.4.1 能量投入和能量利用效率
        1.4.2 经济成本和经济效益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2.2 供试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生育进程
        2.4.2 农艺性状与生长特性
        2.4.3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2.4.4 氮素积累与利用效率
        2.4.5 能量投入-产出与能量利用效率
        2.4.6 生产成本与经济效益
    2.5 数据处理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气象条件
    3.2 作物生育进程
    3.3 常规稻和杂交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对节本栽培的响应
        3.3.1 节本栽培对常规稻和杂交稻产量的影响
        3.3.2 常规稻和杂交稻产量稳定性分析
        3.3.3 常规稻和杂交稻在各处理中的日产量
        3.3.4 节本栽培对常规稻和杂交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3.5 常规稻和杂交稻产量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3.4 常规稻和杂交稻干物质积累、收获指数和干物质转运特性对节本栽培的响应
        3.4.1 常规稻和杂交稻不同时期干物质积累特性
        3.4.2 常规稻和杂交稻的生物量和收获指数
        3.4.3 常规稻和杂交稻的干物质转运特性
        3.4.4 干物质积累、转运以及收获指数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3.5 常规稻和杂交稻群体特征对节本栽培的响应差异
        3.5.1 常规稻和杂交稻的茎蘖动态
        3.5.2 常规稻和杂交稻的成穗率
        3.5.3 常规稻和杂交稻的单茎叶面积
        3.5.4 常规稻和杂交稻的叶面积指数
        3.5.5 常规稻和杂交稻的作物生长速率
    3.6 常规稻和杂交稻氮素积累、转运和氮素利用效率对节本栽培的响应
        3.6.1 常规稻和杂交稻不同时期氮素浓度和氮素积累
        3.6.2 常规稻和杂交稻的氮素转运特性
        3.6.3 常规稻和杂交稻的氮素利用效率
    3.7 不同栽培管理对能量投入和能量利用效率的影响
        3.7.1 不同栽培处理的能量投入
        3.7.2 不同栽培处理的能量产出
        3.7.3 不同栽培处理的能量利用效率
    3.8 不同栽培管理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3.8.1 不同栽培处理的经济投入和产出
        3.8.2 不同栽培处理的净收益
4.讨论
    4.1 常规稻和杂交稻农学表现对节本栽培的响应
    4.2 常规稻和杂交稻氮素利用对节本栽培的响应
    4.3 常规稻和杂交稻能量平衡对节本栽培的响应
    4.4 常规稻和杂交稻经济性状对节本栽培的响应
    4.5 研究展望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水分调控对滴灌水稻生长及耗水规律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中缩略词名词、术语等注释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第三章 分蘖期不同水分条件对滴灌水稻生长的影响
    3.1 分蘖期不同水分条件对滴灌水稻土壤含水率动态变化的影响
    3.2 分蘖期不同水分条件对滴灌水稻叶绿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3.3 分蘖期不同水分条件对滴灌水稻光合特性的影响
    3.4 分蘖期不同水分条件对滴灌水稻荧光参数的影响
    3.5 分蘖期不同水分条件对滴灌水稻生长指标的影响
    3.6 分蘖期不同水分条件对滴灌水稻产量的影响
    3.7 分蘖期不同水分条件对滴灌水稻耗水量的影响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分调控对覆膜滴灌水稻生长及灌溉制度的影响研究
    4.1 水分调控对覆膜滴灌水稻株高的影响
    4.2 水分调控对覆膜滴灌水稻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4.3 水分调控对覆膜滴灌水稻分蘖动态的影响
    4.4 水分调控对覆膜滴灌水稻干物质量的影响
    4.5 水分调控对覆膜滴灌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4.6 水分调控对覆膜滴灌水稻稻米外观品质影响
    4.7 水分调控对覆膜滴灌水稻各参数相关性的影响
    4.8 水分调控对覆膜滴灌水稻耗水规律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9 覆膜滴灌水稻高效节水灌溉制度研究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5)生物可降解膜覆盖对机插水稻生长及甲烷排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稻覆膜栽培的优势
        1.1.1 水稻覆膜栽培的节水效应和机理
        1.1.2 水稻覆膜栽培的增温效应
        1.1.3 水稻覆膜栽培能够抑制杂草的生长
        1.1.4 水稻覆膜栽培能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1.1.5 水稻覆膜栽培对特殊稻田能起到增产效果和资源高效利用
    1.2 水稻覆膜栽培的劣势
        1.2.1 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
        1.2.2 后期无法追肥,影响水稻后期养分供应
        1.2.3 残膜对水稻和土壤存在潜在危害
    1.3 需要研究的问题
        1.3.1 水稻覆膜栽培对不同生态区水稻产量的影响
        1.3.2 水稻覆膜栽培对甲烷排放的影响
    1.4 立题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生物可降解膜覆盖对机插水稻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和生物可降解膜概况
        2.1.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2.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土壤5cm处温度
        2.2.2 生育期
        2.2.3 叶龄进程
        2.2.4 株高
        2.2.5 分蘖数
        2.2.6 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
        2.2.7 产量及产量结构
        2.2.8 稻米品质
    2.3 讨论
        2.3.1 生物可降解膜覆盖对机插水稻生长的影响
        2.3.2 生物可降解膜覆盖对机插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第三章 生物可降解膜覆盖对机插水稻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和生物可降解膜概况
        3.1.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3.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水稻生育期内CH4排放规律
        3.2.2 水稻生育期内N2O排放规律
        3.2.3 温室气体排放量
        3.2.4 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3.2.5 降雨量及土壤5cm处温度
        3.2.6 土壤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
        3.2.7 土壤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
        3.2.8 土壤全氮和有机碳
    3.3 讨论
        3.3.1 稻田温室气体排放
        3.3.2 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第四章 生物可降解膜覆盖对稻田土壤养分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和生物可降解膜概况
        4.1.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4.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土壤温度
        4.2.2 土壤有机质
        4.2.3 土壤全氮
        4.2.4 土壤碱解氮
        4.2.5 土壤全磷
        4.2.6 土壤有效磷
    4.3 讨论
第五章 生物可降解膜覆盖对机插水稻氮肥利用率和产量影响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和生物可降解膜概况
        5.1.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5.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5.2.2 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
        5.2.3 氮肥利用率
        5.2.4 氮代谢关键酶活性
        5.2.5 叶片SPAD值
        5.2.6 水稻剑叶光合特征参数
    5.3 讨论
        5.3.1 不同氮肥水平下覆膜种植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5.3.2 不同氮肥水平下覆膜种植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1.1 生物可降解膜覆盖对机插水稻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6.1.2 生物可降解膜覆盖对机插水稻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6.1.3 生物可降解膜覆盖对机插水稻氮肥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秸秆还田下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秸秆还田对水稻的影响
        1.1.1 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1.1.2 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1.1.3 秸秆还田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1.2 灌溉方式对水稻的影响
        1.2.1 灌溉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1.2.2 灌溉方式对水稻灌浆速率的影响
        1.2.3 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1.2.4 灌溉方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3 秸秆还田与灌溉方式互作对水稻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时间及地点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灌溉水量测定
        2.4.2 降雨量测定
        2.4.3 水稻茎蘖数和株高测定
        2.4.4 水稻干物质积累动态测定
        2.4.5 水稻灌浆速率测定
        2.4.6 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测定
        2.4.7 水分利用效率测定
        2.4.8 稻米品质的相关指标测定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茎蘖数的影响
        3.1.2 秸秆还田下灌溉方式对水稻株高的影响
        3.1.3 秸秆还田下灌溉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1.4 秸秆还田下灌溉方式对水稻干物质分配及转运的影响
    3.2 秸秆还田下灌溉方式对水稻灌浆速率的影响
    3.3 秸秆还田下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3.3.1 秸秆还田下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3.3.2 秸秆还田下灌溉方式对稻田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3.4 秸秆还田下灌溉方式对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3.4.1 秸秆还田下灌溉方式对水稻加工品质的影响
        3.4.2 秸秆还田下灌溉方式对水稻外观品质的影响
        3.4.3 秸秆还田下灌溉方式对水稻蒸煮食味品质以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4 讨论
    4.1 秸秆还田下灌溉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4.2 秸秆还田下灌溉方式对水稻灌浆速率的影响
    4.3 秸秆还田下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4.4 秸秆还田下灌溉方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富锦市水稻种植模式综合效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方法
    2.1 相关概念
    2.2 指标赋权方法及选定
        2.2.1 主观赋权法
        2.2.2 客观赋权法
        2.2.3 赋权方法选择
    2.3 综合评价方法及选定
        2.3.1 综合评价方法
        2.3.2 综合评价方法选择
3 富锦市水稻生产概况
    3.1 富锦市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自然环境
        3.1.3 社会经济
    3.2 富锦市水稻生产现状
    3.3 富锦市主要水稻种植模式概况
        3.3.1 旱直播
        3.3.2 水直播
        3.3.3 机插秧
4 富锦市水稻主要种植模式投入产出分析
    4.1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4.1.1 数据来源及问卷设计
        4.1.2 种植户个体特征统计分析
    4.2 不同水稻种植模式投入产出情况
        4.2.1 不同种植模式投入情况
        4.2.2 不同种植模式产出情况
    4.3 不同水稻种植模式产出影响因素分析
        4.3.1 C-D生产函数模型
        4.3.2 模型检验
        4.3.3 变量选择及研究假设
        4.3.4 模型初步拟合
        4.3.5 模型修正
        4.3.6 模型结果分析
5 水稻种植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构建
    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5.1.2 评价指标选取及含义
    5.2 指标权重确定
        5.2.1 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
        5.2.2 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
        5.2.3 结合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最终权重
    5.3 基于改进TOPSIS的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5.3.1 改进TOPSIS模型构建
        5.3.2 障碍度模型构建
6 富锦市水稻种植模式综合效益评价与分析
    6.1 权重确定
        6.1.1 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
        6.1.2 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
        6.1.3 AHP—熵权法组合确定最终权重
    6.2 基于改进TOPSIS模型的综合效益评价
        6.2.1 综合评价
        6.2.2 分类评价
    6.3 不同种植模式综合效益障碍因子诊断分析
    6.4 政策建议
        6.4.1 推动水稻种植模式转变,大力推广直播技术
        6.4.2 优化生产要素投入,提高水稻产出水平
        6.4.3 加强配套技术研究,提高水稻种植效益
        6.4.4 积极开展农户培训,加强种植技术的示范和指导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水稻种植模式调查问卷

(8)氮肥减施对水稻群体生产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及减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栽培措施对水稻产量形成的作用效应
        1.1.1 氮肥管理技术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1.1.2 灌溉模式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1.1.3 种植密度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1.2 氮肥减施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调控作用
    1.3 稻米品质对栽培措施调控的响应
        1.3.1 稻米外观品质
        1.3.2 稻米加工品质
        1.3.3 稻米蒸煮食味品质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品种
    2.2 实验设置
    2.3 测定项目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生育时期氮肥减施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2 不同生育时期氮肥减施对水稻群体建成的影响
        3.2.1 茎蘖动态及成穗率
        3.2.2 叶面积指数与粒叶比
        3.2.3 根系氧化力与根干重
    3.3 水稻物质生产与利用特征
        3.3.1 水稻剑叶光合特性
        3.3.2 关键生育期物质积累与转运
        3.3.3 茎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积累与转运
        3.3.4 群体生长率与净同化率
        3.3.5 SPS与Rubisco酶活性
    3.4 不同生育时期氮肥减施对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3.4.1 关键生育期氮素积累与转运
        3.4.2 氮代谢酶活性
    3.5 不同生育期氮肥减施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3.5.1 稻米加工品质与外观品质
        3.5.2 稻米蒸煮食味品质
        3.5.3 RVA谱特征值
4 讨论
    4.1 不同氮肥减施处理对水稻群体构建及产量形成的作用
        4.1.1 不同生育时期氮肥减施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
        4.1.2 种植密度与灌溉模式对减肥效应的调优作用
    4.2 氮肥减施对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及物质生产的响应
    4.3 合理减氮对稻米品质的调优作用
    4.4 江苏省水稻栽培减肥策略的初步分析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不同节水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和生育性状的影响及效益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结合叶龄记载生育期:
        (2)茎蘖动态:
        (3)抗倒伏性状及其相关性状的测定:
        (4)理论产量考查:
        (5)成熟期测产:
    1.4 参数计算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节水栽培方式的灌水总量
    2.2 不同节水栽培方式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比较
    2.3 不同节水栽培方式生育动态变化特征
    2.4 不同节水栽培方式茎蘖利用情况比较
    2.5 不同节水栽培方式倒伏性状比较
    2.6 不同节水栽培方式的效益和风险分析
3 讨 论
4 结 论

(10)水稻覆膜抗旱栽培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主要抗旱节水栽培技术
    1.1 覆膜开孔移栽
    1.2 覆膜开孔直播
    1.3 其他改进技术
2 水稻覆膜抗旱栽培技术优点
    2.1 打孔与免打孔覆膜的比较
    2.2 稻作方式比较
3 水稻覆膜抗旱栽培新技术要点
    3.1 播前准备
        3.1.1 整地施肥。
        3.1.2 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3.1.3 地膜选择。
    3.2 播种阶段
        3.2.1 起垄。
        3.2.2 带水播种。
        3.2.3 覆盖地膜。
    3.3 田间管理
        3.3.1 追肥管理。
        3.3.2 水分管理。
        3.3.3 病虫害防治。
    3.4 收获
4 讨论与总结
    4.1 水稻免打孔穿出地膜的思考
    4.2 在旱作区发展水稻种植可行性
    4.3 应用本技术发展覆膜水稻的意义
    4.4 应用本技术种植水稻效益分析

四、水稻综合节水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旱灾对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及抗旱对策研究[D]. 杜建斌.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2]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生长和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及估算[D]. 张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1)
  • [3]常规稻和杂交稻在节本栽培条件下的农学表现及能量与经济分析[D]. 袁珅.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4]水分调控对滴灌水稻生长及耗水规律的影响研究[D]. 徐强.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5]生物可降解膜覆盖对机插水稻生长及甲烷排放的影响[D]. 胡国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6]秸秆还田下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 赵雪涵.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7]富锦市水稻种植模式综合效益评价[D]. 魏来.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8]氮肥减施对水稻群体生产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及减肥策略研究[D]. 仇景涛. 扬州大学, 2020(04)
  • [9]不同节水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和生育性状的影响及效益风险分析[J]. 陈书强. 节水灌溉, 2020(04)
  • [10]水稻覆膜抗旱栽培新技术[J]. 赵桂涛,杨洪国,王世伟,孙士满,孙卿,张雷,赵理. 中国农技推广, 2019(12)

标签:;  ;  ;  ;  ;  

水稻节水综合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