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K-1型电空制动机的建模与仿真(论文文献综述)
江礼勇[1](2021)在《铁路机车制动系统运用故障分析及仿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铁路技术的迅速发展,机车制动技术日新月异,基于微机控制的第三代电空控制制动系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使用CCBⅡ制动机的HXD3型机车在A机务段配属比例越来越高。尽管CCBⅡ制动机具有较高的安全冗余特性,且能够实现自我诊断功能,对确保运输生产的持续安全稳定提供了保障,但从日常的运用维护来看,它依然具有较高的故障率。在CCBⅡ制动机发生故障后,由于其集成化、模块化的构造,故障原因往往无法直接判断,经常表现出不可重复性和原因隐性化等特点,对于现场检修故障的经验的积累以及检修成本的科学控制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研究CCBⅡ制动机故障原理、结合故障现象进行仿真分析对指导现场运用检修工作、验证故障处理方法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数理统计分析以及建模分析等方法,对制动机的发展历史、制动系统的故障规律进行了分析,并以HXD3型电力机车为基础,对制动系统故障率较高的CCBⅡ制动机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该制动系统主要部件之间的控制关系及EPCU电空控制单元的工作原理,利用AMESim仿真软件对EPCU的各模块及CCBⅡ制动机整体进行了模型构建和定性仿真分析,结合运用过程中发生的典型故障案例对故障处理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真正将制动机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这将更好的服务于日常现场的检修维护工作,进而实现机车运用部门的高质量发展。
崔玉鹏[2](2021)在《旅客列车制动测试系统仿真建模及故障定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客列车制动系统采用空气制动,需要定期进行制动系统测试试验以排查相关故障保证列车制动系统安全可靠。制动系统常见故障中,安定不良故障影响最为严重且定位最为困难,实际试验中采用较多的波速法和分段查找法定位精度较低,严重影响列车试验效率。制动系统故障规律的研究需要定制实验,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利用仿真代替部分实验可以减小实验工作量、降低实验盲目性,是目前工程中必要的技术手段。如何改进多分类方法实现故障定位是近年来的热点问题。本文将结合计算机仿真分析安定故障规律,改进多分类算法实现旅客列车制动系统的安定故障定位。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结合气体流动理论对旅客列车104型制动机结构进行等效,借助高级建模仿真工具构建单车制动系统和18节编组方式的列车制动系统的仿真模型,进行单车试验的感度试验、安定试验和紧急制动试验仿真,进行列车试验中安定试验的仿真。仿真结果各项关键指标均与试验标准以及实车风压曲线保持一致,验证了仿真模型安全可靠。(2)为了探究安定不良故障原因并总结故障规律,本文对紧急阀内限孔Ⅲ和安定弹簧刚度参数进行对比仿真,总结安定不良故障规律并绘制限孔Ⅲ堵塞余量与弹簧刚度衰减的关系曲线,基于故障规律在列车试验仿真中模拟各节车发生安定不良故障的情况,进行1300组安定故障仿真,结合实车数据构建完整的故障数据样本,将该数据样本用于安定故障定位建模。(3)针对二叉树支持向量机中存在的误差积累问题,提出了自下而上构建分类树的结构用于减少误差积累,详细分析了误差积累产生的原因,并对类间可分性进行改进,在三分类样本中验证了该可分性测度可以稳定的衡量类间可分性。(4)针对支持向量机最优参数选择困难以及粒子群算法的早熟问题,提出了融合遗传算法的粒子群算法,将改进的粒子群算法用于支持向量机参数寻优,通过多组UCI二分类数据集验证了改进算法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稳定性。(5)针对安定不良故障定位困难问题,采用多分类思想,提出了改进的最优二叉树结构的支持向量机多分类算法(Improved optimal binary tree support vector machine,IOBT SVM),通过改进的类间可分性测度实现故障树的自动构建,结合多组风压曲线特征实现安定不良故障的高效准确定位,结合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实现分类树中支持向量机分类器的参数寻优,该算法有利于提高列车试验定位安定故障的效率和准确度。
齐洪峰,黄晓旭,倪文波[3](2020)在《DK-2型制动机建模与试验分析》文中指出介绍了目前我国主型电力机车采用的DK-2型制动机功能和工作原理。采用AMESim软件建立了制动机中各部件仿真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制动机模型,并进行常用制动、紧急制动以及单独制动工况下的仿真分析。通过与DK-2型制动机定置试验台上测得的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正确性。
刘申易[4](2020)在《基于动态故障树分析与传感网络的机车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重载铁路货运机车的快速发展,机车的故障率与事故发生率随之上升,机车故障诊断技术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本文基于动态故障树算法和分布式传感网络,研究并设计了适用于SS4B型机车的故障诊断系统,分析了机车的故障模式,确定了传感器布设位置,对系统的硬件部分进行了电路设计与选型,提出了动态故障树分析算法,并通过C#进行编程实现,最后对设计中的理论以及系统整体进行了建模、仿真,验证了可行性。首先本文根据机车的实际情况,将诊断系统的硬件总体设计为传感器网络、分布式传感节点、数据检测终端以及智能故障诊断终端四个部分;对SS4B型机车的主、辅电路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主、辅电路以及气路制动系统的具体故障模式;针对机车的重要故障模式,确定了9个电压传感器和23个电流传感器的布设位置,并对布设原因进行了分析。其次,对系统硬件方面进行了设计。选择了传感网络的拓扑结构,设计了传感网络的接口;对模拟和数字式传感节点的硬件电路进行了设计;对数据检测终端各个板卡实现的功能进行了介绍;完成智能故障诊断终端的选型。相关的软件方面,对网络的通讯协议、传输数据内容以及拥塞控制算法进行了研究,研究设计了传感节点的滤波算法,并对各个节点和终端的软件流程进行了设计。另外,本文在故障树分析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传感器信息的动态故障树分析法,能够根据故障原因部位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对故障树分析得到的故障原因进行化简。最后,对网络的拥塞控制算法、数字滤波器进行了建模仿真,通过C#编写了能够实现动态故障树分析算法的诊断软件,进行了验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传感器滤波、网络数据传输、故障原因诊断进行了综合建模与仿真,验证了故障诊断系统的可行性。图113幅,表16个,参考文献79篇。
黄晓旭[5](2020)在《动力集中动车组制动系统仿真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解决传统“机车+车辆”运营模式运维效率低的问题,在中国铁路总公司和中国中车统一指挥下,开始了动力集中动车组的研制工作。2019年1月,由中车唐山、浦镇、大连、青岛四方、株洲、大同等六家公司研制的160km/h动力集中动车组CR200J正式投入运营。其采用自动式电空制动系统,动力车采用微机直通控制系统,拖车采用F8型电空制动系统的形式,与目前和谐号动车组采用的制动系统形式不同。对动力集中动车组所采用的制动系统模式及性能进行数值仿真分析具有一定的工程意义。同时,针对目前编组列车制动系统仿真耗时较长的问题,采用了分布式仿真方法,为提高长大列车制动系统仿真效率提供了一种技术途径。本文的研究对象做为动力集中动车组制动系统。首先对在对动力车和拖车制动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利用AMESim软件建立了动力车和拖车制动机模型。其次,为解决编组列车制动系统仿真耗时较长的问题,根据软件并行及分区处理的功能,提出了分布式仿真方法,利用AMESim软件自带的仿真组件,为了验证提出的分布式仿真方法的准确性,对“1Mc+1T”编组制动系统分别用传统方法和分布式方法建模并进行仿真,仿真结果一致。再对“1Mc+10T”编组制动系统分别用传统方法和分布式方法建模并进行仿真,传统方法和分布式方法分别用时283min,79min,可节省仿真时间204min,验证了分布式仿真方法相对传统仿真方法的仿真耗时更短。再次,对“1Mc+10T”编组的列车制动系统模型进行在常用制动减压50k Pa(最小减压量)、常用制动减压100k Pa、常用制动减压170k Pa(最大减压量)、常用制动后缓解、紧急制动工况下的仿真分析。同时,利用中车某工厂制动系统定置试验台开展相应工况下的试验与分析。将仿真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二者基本一致,验证了分布式仿真方法的可行性。最后,对影响动力车制动机部分重要参数(包括列车管降压速率、列车管稳定压力、制动缸压力开始上升时间、制动缸稳定压力以及制动缸升压速率)的因素进行了探究。
李和平,严霄蕙[6](2019)在《70年来我国铁路机车车辆制动技术的发展历程(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顾分析了新中国创立以来我国铁路机车车辆制动技术的发展变化,重点介绍了货运列车、提速旅客客车、重载货运列车、高速列车、复兴号动车组制动技术的自主研发情况及关键技术、性能参数,分析了制动技术在我国铁路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最后介绍了我国铁路参与国际铁路机车车辆标准制订情况及对铁路走出去的影响。
张省伟[7](2018)在《电力机车制动系统实训装置的研究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制动系统是机车关键的构成部分,也是保障安全行车不可或缺的装置,原有的电力机车大都安装了 DK-1型电空制动系统,因其不具备无线重联功能,使得重联牵引列车的各台机车难以保证同时对列车进行制动控制,所以,列车发生断钩事故的几率增大,因此,我国近些年研发的和谐型大功率交流电力机车均采用了新一代电空制动系统以满足干线客货运电力机车对于制动系统性能的需要。但采用真车进行制动系统教学和培训不太现实,而多媒体又缺乏真实感,不能直接接触和操纵,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因此,基于新一代电空制动系统,研究设计一套半物理仿真的电力机车制动系统实训装置,用于院校的实践教学和职工培训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本文选择我国HXD3型电力机车安装的制动系统作为参考来进行实训装置的研究设计,从电力机车制动系统实训装置的基本功能需求出发,分析了实训装置的工作原理,设计出了由教学辅助模块、制动系统仿真模块和网络通信模块三大部分组成的电力机车制动系统实训装置,按照制动功能需求并根据模块功能进一步对制动系统仿真模块进行了研究设计,包括制动显示屏LCDM、电空控制单元EPCU、制动微处理器IPM、电子制动阀EBV和接口模块RIM等主要部件,对电空控制单元中的均衡风缸控制模块、单独控制模块、重联控制模块、单缓控制模块、列车制动管控制模块、机车制动缸控制模块和备用模块共七个子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分析设计了实训装置本务工况和备用工况下电空控制单元的功能和逻辑控制需求,并对电空控制单元的逻辑控制进行了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分析设计。最后,在电力机车制动系统实训装置实现的基础上,通过试验的方式对其基本功能进行了验证。
廖小康[8](2018)在《HXD2型电力机车空气制动系统仿真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制动技术作为影响列车运行安全的关键因素,对铁路运输的快速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和谐号电力机车制动系统,基本采用微型计算机控制,电气指令信号传输的电空制动系统。机车在制动过程中,如何更加精确地控制机车列车管压力,直接影响着机车以及车辆制动缓解性能,列车管压力的有效控制可以减小列车的纵向冲动以保障列车的行车安全。本文以HXD2型电力机车空气制动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制动系统研究策略,首先对制动系统总体构成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简要介绍了各个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然后针对制动系统单独制动功能、常用制动功能、紧急制动功能和停放制动功能的气路控制原理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随后,在分析机车制动系统机理的基础上,阐述了文章中所需要使用的AMESim软件的特点以及其使用方法,研究了空气在列车管中的流动特性和节流孔流量参数特性计算,并对制动系统EP模块、中立模块、中继阀、分配阀、双稳态电磁阀以及基础制动装置进行了机理分析与建模,获得了部分组件的特性分析曲线。之后,将各关键模块之间的关系联合起来,建立了机车分别处于单独制动模式、常用制动模式、紧急制动模式和停放制动模式下的仿真模型,并对各个制动模式系统进行了仿真结果分析,系统上分析了其制动性能。最后,研究分析了EP模块的控制策略,通过AMESim软件的批处理功能逐个分析了高速开关电磁阀节流孔面积参数对列车管压力控制的影响;同时研究分析了中继阀节流孔孔径和进气阀口开度与出气阀口开度、分配阀阻尼孔孔径和排气口截面积对制动系统的影响曲线,根据分析曲线给出了适合制动系统的建议值;考察了管路参数对制动系统性能的影响,得出了列车管等效容积的变化以及制动管径的变化对制动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
林世烈[9](2018)在《HXN5型机车制动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高速和重载仍然是当今世界各国铁路的主要发展方向。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及高速铁路实现客运高速化的大背景下,提高“货运快速化”的要求也显得尤为紧迫。为了解决铁路运量的大幅增加、运量与运能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采用提高机车轴重,发挥大功率重载机车牵引列车所具备的运能大,效率高,运输成本低等优点,达到铁路货物运输“多拉快跑”的效果,实现货物运输的快速化。重载运输的快速发展,对大功率重载机车运用的安全性、利用率及性能稳定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公司的情况,针对大功率HXN5型机车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故障,分析制动系统在所有故障的比例,发现HXN5型机车制动系统在运用中的故障率占所有故障的20%左右,除了影响机车和铁路线的利用率,降低货物运输的速度,延长货物运输的周转时间外,更重要的是制动系统的故障还给运输生产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研究HXN5型机车制动系统的运用情况,熟悉CCBⅡ制动机的结构特点和工作特性,掌握其逻辑控制关系,改进制动系统的结构,完善制动系统的功能,熟练使用和正确操作CCBⅡ制动机,掌握常见故障的应急处理方法,对提高HXN5型机车的运用稳定性,提高机车的利用率,降低运行故障率,消除行车安全隐患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我国铁路重载运输的健康发展,提高铁路运能,加快货物运输速度等奠定良好的基础和条件。目前,CCBⅡ制动机作为我国新型重载机车制动系统的主型制动机。文章通过对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公司HXN5型机车整个制动系统的应用研究,以CCBⅡ制动机为研究对象,对其制动系统的风源系统和基础制动装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大轴重机车制动盘进行仿真研究,对制动盘合成材料进行分析选材;HXN5型机车CCBⅡ制动系统参数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对制动系统性能的影响,对HXN5型机车制动系统在运用时发生的故障及表现的不足,提出了改进意见。该项研究,除了对HXN5型机车制动系统的改进提出具体意见外,还对全路新型重载机车的制动系统的优化起到指导作用,为进一步完善和改进重载机车制动系统打下了基础。
胡杨,魏伟,张渊[10](2017)在《机车编组方式对列车再充气特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量化机车编组方式对重载列车再充气特性的影响,结合神华铁路万吨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试验结果,对万吨重载列车再充气特性进行分析,并利用基于气体流动理论的空气制动系统仿真方法,建立列车空气制动系统模型,通过试验对比验证仿真系统的准确性,对不同机车编组、多机车不同滞后时间和不同减压量的再充气过程进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列车头部机车数目增加对首车再充气特性影响较小,2种编组列车的副风缸压强差值小于15kPa;单编列车充风时间是3辆机车编组充风时间的2.4倍;当机车集中于列车前部时,充风时间缩短量与机车数目增加量非正比关系,即3辆机车集中编组的充风时间不是单编列车充风时间的3/10;机车数目对于充风时间的影响完全取决于编组方式,分散编组减压50kPa的充风时间较集中编组节省37%75%,机车集中编组减压110kPa的充风时间是分散编组的1.53.5倍,分散编组常用全制动的充风时间为机车集中编组的30%63%;从控机车滞后时间对充风时间影响较小,充风时间增长量与滞后时间相近;得到4种机车编组方式不同减压量的充风时间的二次拟合函数,随着减压量的增加,4种机车编组的充风时间增长缓慢。
二、DK-1型电空制动机的建模与仿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K-1型电空制动机的建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铁路机车制动系统运用故障分析及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铁路机车制动技术的发展及运用 |
1.2.1 国外机车制动技术的发展 |
1.2.2 我国机车制动技术的发展 |
1.3 制动系统数值仿真技术的发展 |
1.4 小结 |
2 铁路机车制动系统 |
2.1 机车制动系统 |
2.2 机车制动方式 |
2.3 制动机的分类 |
2.3.1 直通式空气制动机 |
2.3.2 自动空气制动机 |
2.4 制动机的操纵方式 |
2.5 制动系统的基本要求 |
2.6 小结 |
3 机车制动系统故障分析 |
3.1 机车故障统计 |
3.2 制动系统故障统计 |
3.2.1 按机车类别统计 |
3.2.2 按结构组成统计 |
3.2.3 按制动机部件统计 |
3.3 常见故障分析及预防措施 |
3.3.1 EBV典型故障及采取措施 |
3.3.2 DBTV典型故障及采取措施 |
3.3.3 IPM典型故障及采取措施 |
3.4 小结 |
4 CCBⅡ制动机模块结构建模 |
4.1 CCBⅡ制动机概述 |
4.1.1 CCBⅡ制动机组成 |
4.1.2 EPCU组成与作用功能 |
4.1.3 CCBⅡ制动机控制关系 |
4.2 AMESim软件简介 |
4.3 EPCU各模块内部结构与模型构建 |
4.3.1 ERCP模块内部结构与模型构建 |
4.3.2 BPCP模块内部结构与模型构建 |
4.3.3 16CP模块内部结构与模型构建 |
4.3.4 20CP模块内部结构与模型构建 |
4.3.5 13CP模块内部结构与模型构建 |
4.3.6 BCCP模块内部结构与模型构建 |
4.3.7 DBTV模块内部结构与模型构建 |
4.4 小结 |
5 CCBⅡ制动机仿真与故障研究 |
5.1 CCBⅡ制动机模型构建 |
5.2 CCBⅡ制动机仿真分析 |
5.3 制动机模块故障仿真分析 |
5.3.1 BPCP模块典型故障分析 |
5.3.2 DBTV模块典型故障分析 |
5.3.3 20CP模块典型故障分析 |
5.4 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旅客列车制动测试系统仿真建模及故障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制动系统仿真的研究现状 |
1.2.2 制动系统故障检测定位的研究现状 |
1.2.3 支持向量机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工作安排 |
2 旅客列车制动系统与支持向量机理论 |
2.1 旅客列车制动系统结构及原理 |
2.1.1 旅客列车制动系统结构 |
2.1.2 104 型分配阀结构 |
2.1.3 104 型分配阀原理 |
2.2 单车及列车试验标准 |
2.2.1 单车试验器及实验标准 |
2.2.2 列车试验器及实验标准 |
2.3 支持向量机理论 |
2.3.1 支持向量机原理 |
2.3.2 支持向量机多分类算法对比 |
2.4 本章小结 |
3 制动系统建模及安定故障仿真分析 |
3.1 104 型制动系统仿真模型构建 |
3.1.1 作用部仿真模型构建 |
3.1.2 充气部仿真模型构建 |
3.1.3 均衡部仿真模型构建 |
3.1.4 局减阀、增压阀仿真模型构建 |
3.1.5 紧急阀仿真模型构建 |
3.1.6 单车试验器仿真模型构建 |
3.1.7 超级元件的封装 |
3.1.8 104 型制动机仿真模型构建 |
3.2 单车试验仿真及分析 |
3.2.1 制动、缓解感度试验仿真分析 |
3.2.2 安定试验仿真分析 |
3.2.3 紧急制动试验仿真分析 |
3.3 安定规律仿真及分析 |
3.4 旅客列车安定试验仿真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类间可分性测度及SVM参数寻优设计 |
4.1 误差积累分析 |
4.2 类间可分性测度设计 |
4.2.1 改进的类间可分性测度 |
4.2.2 实验对比分析 |
4.3 支持向量机参数 |
4.3.1 核函数对比 |
4.3.2 评价方式选择 |
4.4 SVM参数寻优算法 |
4.4.1 网格搜索法 |
4.4.2 粒子群算法 |
4.4.3 遗传算法 |
4.5 粒子群算法的改进 |
4.5.1 算法流程 |
4.5.2 实验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安定故障定位多分类算法设计 |
5.1 改进的最优二叉树SVM多分类算法 |
5.1.1 IOBT SVM算法基本思想 |
5.1.2 算法具体步骤 |
5.2 训练、分类过程及效率分析 |
5.2.1 SVM训练过程 |
5.2.2 算法分类过程 |
5.2.3 算法效率分析 |
5.3 多分类算法实验对比 |
5.4 IOBT SVM实现安定故障定位 |
5.4.1 安定故障曲线特征提取 |
5.4.2 安定故障定位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论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DK-2型制动机建模与试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DK-2型制动机组成与原理[1-2] |
2 DK-2型制动机建模 |
2.1 分配阀建模 |
2.2 DK-2型制动机建模 |
3 仿真分析 |
3.1 常用制动仿真分析 |
3.2 紧急制动仿真分析 |
3.3 单独制动仿真分析 |
4 结论 |
(4)基于动态故障树分析与传感网络的机车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项目背景 |
1.2 机车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 机车在线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4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2 重载货运电力机车的故障诊断系统方案 |
2.1 SS4B型电力机车故障诊断系统设计的总体方案 |
2.2 机车主电路的故障模式及相关传感器布设方案 |
2.2.1 机车主电路的主要构成 |
2.2.2 机车主电路的主要故障模式 |
2.2.3 机车主电路的相关传感器布设 |
2.3 辅助电路的故障模式及相关传感器布设方案 |
2.3.1 辅助电路的主要构成 |
2.3.2 辅助电路的主要故障模式 |
2.3.3 辅助电路的相关传感器布设 |
2.4 气路与制动系统的故障模式及相关传感器引入方案 |
2.4.1 气路与制动系统的主要故障模式 |
2.4.2 气路与制动系统的相关传感器引入 |
2.5 分布式传感节点布设方案 |
2.6 本章小结 |
3 重载货运电力机车的车载分布式传感网络的软硬件设计 |
3.1 传感器网络通讯协议的设计 |
3.1.1 传感器网络的拓扑结构设计 |
3.1.2 传感器网络的接口选型 |
3.1.3 以太网的网络传输协议 |
3.1.4 网络的传输数据内容 |
3.1.5 网络拥塞控制机制 |
3.2 分布式传感节点的软硬件设计 |
3.2.1 模拟式传感节点软硬件设计 |
3.2.2 数字式传感节点硬件设计 |
3.2.3 节点滤波功能的设计 |
3.3 数据检测终端方案 |
3.4 智能故障诊断终端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DFTA的重载货运电力机车故障诊断算法 |
4.1 FTA与 DFTA算法 |
4.1.1 FTA算法的概述 |
4.1.2 DFTA算法 |
4.2 机车故障树模型的建立 |
4.3 本章小结 |
5 实验及仿真分析 |
5.1 数字滤波器的仿真及分析 |
5.2 基于OPNET的网络拥塞控制仿真及分析 |
5.3 DFTA的实现测试和分析 |
5.4 传感器滤波及网络状态下的诊断系统模型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动力集中动车组制动系统仿真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2 动力集中动车组发展概况 |
1.2.1 国外动力集中动车组发展概况 |
1.2.2 国内动力集中动车组发展概况 |
1.3 国内外制动系统仿真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动力车制动装置原理与建模分析 |
2.1 DK-2型制动机系统组成 |
2.2 制动控制器 |
2.3 制动显示屏 |
2.4 制动机控制模块 |
2.4.1 均衡风缸控制模块 |
2.4.2 列车管控制模块 |
2.4.3 预控风缸控制模块及分配阀 |
2.5 制动控制单元(BCU) |
2.6 动力车制动系统建模与分析 |
2.6.1 均衡风缸控制模块建模与分析 |
2.6.2 列车管控制模块建模与分析 |
2.6.3 预控风缸控制模块建模与分析 |
2.6.4 分配阀建模与分析 |
2.6.5 DK-2型制动机建模 |
2.6.6 DK-2型制动机试验及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拖车制动装置原理与建模分析 |
3.1 F8型电空制动机 |
3.2 拖车制动系统建模 |
3.2.1 电空阀箱模型的建立 |
3.2.2 F8型分配阀模型的建立 |
3.2.3 F8型电空制动机和制动缸建模 |
3.2.4 F8型电空制动机仿真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编组制动系统组件建模与分析 |
4.1 动力集中动车组制动系统建模 |
4.2 仿真方法准确性和耗时性研究 |
4.2.1 准确性研究 |
4.2.2 耗时性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编组制动系统仿真与试验分析 |
5.1 常用制动仿真与试验分析 |
5.1.1 常用制动减压50kPa |
5.1.2 常用制动减压100kPa |
5.1.3 常用制动减压170kPa |
5.2 常用制动后缓解仿真与试验分析 |
5.2.1 动力车性能 |
5.2.2 拖车性能 |
5.3 紧急制动仿真与试验分析 |
5.3.1 动力车性能 |
5.3.2 拖车性能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动力车关键参数研究 |
6.1 列车管降压速率 |
6.2 列车管稳定压力 |
6.3 制动缸压力开始上升时间 |
6.4 制动缸稳定压力 |
6.5 制动缸升压速率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70年来我国铁路机车车辆制动技术的发展历程(续)(论文提纲范文)
(二) |
4 重载货运制动技术 |
4.1 120型货车制动机研制 |
4.2 CCBⅡ电空制动机和Locotrol无线同步操纵技术 |
4.3 ECP电控空气制动系统 |
5 高速列车制动技术 |
5.1 早期研制工作 |
5.2 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高速列车制动系统研发设计平台研发 |
5.3 高速动车组制动技术的深入研究 |
6 参与国际铁路标准制订 |
6.1 主持参与UIC标准制订 |
6.2 主持参与ISO标准制订 |
7 结束语 |
(7)电力机车制动系统实训装置的研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本课题研究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1.2.2 国内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电力机车制动系统实训装置分析设计 |
2.1 电力机车制动系统实训装置需求分析 |
2.2 电力机车制动系统实训装置总体设计 |
2.2.1 电力机车制动系统实训装置工作原理分析 |
2.2.2 电力机车制动系统实训装置功能模块设计 |
2.3 电力机车制动系统实训装置功能模块描述 |
2.3.1 辅助教学模块 |
2.3.2 通信模块 |
2.3.3 制动系统仿真模块 |
2.4 本章小结 |
3 电空控制单元研究设计 |
3.1 均衡风缸控制模块设计 |
3.2 列车制动管控制模块设计 |
3.3 单独控制模块设计 |
3.4 重联控制模块设计 |
3.5 单缓控制模块设计 |
3.6 制动缸控制模块设计 |
3.7 备用模块设计 |
3.8 电空控制单元逻辑控制需求分析 |
3.8.1 本务工况逻辑控制需求分析 |
3.8.2 备用工况逻辑控制需求分析 |
3.9 电空控制单元逻辑控制设计 |
3.10 本章小结 |
4 电力机车制动系统实训装置的实现 |
4.1 风源装置仿真模块的实现 |
4.2 操纵台仿真模块的实现 |
4.3 制动柜仿真模块的实现 |
4.4 单元制动器模块的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5 电力机车制动系统实训装置的功能试验 |
5.1 试验分析 |
5.2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HXD2型电力机车空气制动系统仿真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制动机发展历程 |
1.2.1 国外制动机发展历程 |
1.2.2 国内制动机发展历程 |
1.3 国内外制动系统数值仿真技术进展 |
1.3.1 国外制动系统数值仿真技术进展 |
1.3.2 国内制动系统数值仿真技术进展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制动系统结构与功能分析 |
2.1 制动系统结构分析 |
2.1.1 自动制动控制器 |
2.1.2 司机制动阀 |
2.1.3 制动控制单元 |
2.1.4 分配阀模块 |
2.1.5 转向架中继阀模块 |
2.2 制动系统功能分析 |
2.2.1 单独制动功能 |
2.2.2 常用制动功能 |
2.2.3 紧急制动功能 |
2.2.4 停放制动功能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制动系统关键模块机理分析与建模 |
3.1 AMESim软件特点及使用方法 |
3.2 空气流动特性分析 |
3.2.1 空气在列车管中的流动特性 |
3.2.2 空气通过节流孔时的流动特性 |
3.3 制动系统组件机理分析与建模 |
3.3.1 EP模块机理分析与建模 |
3.3.2 中立模块机理分析与建模 |
3.3.3 中继阀机理分析与建模 |
3.3.4 分配阀机理分析与建模 |
3.3.5 双稳态电磁阀机理分析与建模 |
3.3.6 基础制动装置机理分析与建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空气制动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 |
4.1 制动系统组件模型简化 |
4.2 空气制动系统建模 |
4.2.1 单独制动模式系统建模 |
4.2.2 常用制动模式系统建模 |
4.2.3 紧急制动模式系统建模 |
4.2.4 停放制动模式系统建模 |
4.3 空气制动系统仿真分析 |
4.3.1 单独制动模式仿真结果分析 |
4.3.2 常用制动模式仿真结果分析 |
4.3.3 紧急制动模式仿真结果分析 |
4.3.4 停放制动模式仿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制动系统性能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5.1 EP模块性能参数分析 |
5.1.1 EP模块控制策略分析 |
5.1.2 高速开关电磁阀节流孔面积参数的性能影响 |
5.2 中继阀性能参数分析 |
5.2.1 节流孔孔径参数的性能影响 |
5.2.2 进气阀口开度参数的性能影响 |
5.2.3 出气阀口开度参数的性能影响 |
5.3 分配阀性能参数分析 |
5.3.1 阻尼孔孔径参数的性能影响 |
5.3.2 排气口截面积参数的性能影响 |
5.4 管路性能参数分析 |
5.4.1 列车管等效容积参数的性能影响 |
5.4.2 制动管径参数的性能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9)HXN5型机车制动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运用情况 |
1.2.1 总体情况 |
1.2.2 昆明局集团公司情况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制动基础理论 |
2.1 制动机发展概况 |
2.2 制动方式 |
2.2.1 按动能的转移方式分类 |
2.2.2 按制动源动力分类 |
2.2.3 按制动力形成方式分类 |
2.3 制动机的分类 |
2.4 自动空气制动机的工作原理 |
2.5 空气波和制动波 |
2.5.1 空气波和空气波速 |
2.5.2 制动波和制动波速 |
2.5.3 缓解波和缓解波速 |
2.5.4 制动机的稳定性、安定性与灵敏度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HX_N5型机车风源系统 |
3.1 概述 |
3.1.1 风源系统的组成 |
3.1.2 HX_N5型机车风源系统 |
3.2 空气压缩机组 |
3.2.1 LSEC9D型空气压缩机 |
3.2.2 TYPH00N-5.6D2/4U型空气压缩机 |
3.3 风源系统其他部件 |
3.3.1 空气滤清器 |
3.3.2 单向止回阀 |
3.3.3 空气压缩机后冷却装置 |
3.3.4 空气干燥器 |
3.3.5 压力传感器 |
3.3.6 J1安全阀 |
3.3.7 总风缸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HX_N5型机车基础制动装置 |
4.1 HX_N5型机车基础制动装置简述 |
4.2 PEC7单元制动器 |
4.2.1 构造 |
4.2.2 工作原理 |
4.2.3 停放制动 |
4.2.4 闸瓦间隙自动调整器 |
4.3 制动倍率、传动效率和制动率 |
4.3.1 制动倍率 |
4.3.2 传动效率 |
4.3.3 制动率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对大轴重机车制动盘的仿真研究 |
5.1 主要技术参数及要求 |
5.2 结构设计 |
5.3 材料选型 |
5.4 热机耦合有限元仿真计算 |
5.4.1 有限元模型 |
5.4.2 计算工况 |
5.4.3 仿真分析结果 |
5.5 样品试制工艺 |
5.6 制动盘1:1制动动力试验台试验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CCBⅡ制动机主要部件 |
6.1 概述 |
6.2 组成 |
6.2.1 电子制动阀(EBV) |
6.2.2 集成处理器模块(B-IPM) |
6.2.3 电动-气动控制单元(EPCU) |
6.2.4 其他部件 |
6.3 控制逻辑关系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CCBⅡ制动机的综合作用 |
7.1 自动制动阀作用位置 |
7.1.1 运转位 |
7.1.2 初制动位、常用制动区及全制动位 |
7.1.3 抑制位 |
7.1.4 重联位 |
7.1.5 紧急制动位 |
7.2 单独制动阀作用位 |
7.2.1 缓解位 |
7.2.2 运转位 |
7.2.3 制动区和全制动位 |
7.3 空电联合制动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CCBⅡ制动机的技术改造 |
8.1 技术改造 |
8.1.1 重联运用HX_N5型机车 |
8.1.2 给停放制动调压阀安装风表 |
8.1.3 自动排水阀日常运用及检修要求 |
8.2 加装机车备用制动装置 |
8.2.1 HX_N5型机车备用制动装置的特点 |
8.2.2 转备用制动装置的条件 |
8.2.3 操作步骤 |
8.2.4 使用备用制动装置的注意事项 |
8.3 在HX_N5型机车上加装双管供风装置 |
8.3.1 双管供风装置加装方案原理 |
8.3.2 改造说明 |
8.3.3 改造后的要求 |
8.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10)机车编组方式对列车再充气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万吨重载列车线路试验 |
2 列车空气制动系统仿真模型 |
3 机车编组对再充气特性影响的试验结果分析 |
4 仿真结果分析 |
4.1 再充气过程试验与仿真结果对比 |
4.2 不同减压量制动后再充气仿真 |
4.3 考虑从控机车滞后时间的再充气仿真 |
4.4 各种机车数目列车的充风时间 |
5 结语 |
四、DK-1型电空制动机的建模与仿真(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路机车制动系统运用故障分析及仿真研究[D]. 江礼勇.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2]旅客列车制动测试系统仿真建模及故障定位研究[D]. 崔玉鹏.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3]DK-2型制动机建模与试验分析[J]. 齐洪峰,黄晓旭,倪文波. 铁道机车车辆, 2020(05)
- [4]基于动态故障树分析与传感网络的机车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D]. 刘申易.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动力集中动车组制动系统仿真与研究[D]. 黄晓旭.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6]70年来我国铁路机车车辆制动技术的发展历程(续)[J]. 李和平,严霄蕙. 铁道机车车辆, 2019(06)
- [7]电力机车制动系统实训装置的研究设计[D]. 张省伟. 西安科技大学, 2018(12)
- [8]HXD2型电力机车空气制动系统仿真与研究[D]. 廖小康. 西南交通大学, 2018(10)
- [9]HXN5型机车制动系统的应用研究[D]. 林世烈. 西南交通大学, 2018(10)
- [10]机车编组方式对列车再充气特性的影响[J]. 胡杨,魏伟,张渊.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