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业科研机构农药产品开发研究

浅谈农业科研机构农药产品开发研究

一、浅谈农业科研单位农药产品的开发与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湖北省人民政府[1](2021)在《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鄂政发[2021]18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现将《湖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9月24日湖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目录第一章塑造在全国科技创新版图中的领先地位一、发展形势二、指导思想三、基本原则四、主要目标第二章构建全域科技创新新格局一、全力争创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二、高标准建设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

孙彤彤[2](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广州市人民政府[3](2021)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重心下移一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的决定》文中研究指明广州市人民政府文件穗府[2021]1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深化"放管服" 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市政府决定取消和重心下移2597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其中取消269项,实行重心下移、改由区(含功能区,下同)就近实施2328项。各区、市有关部门要做好落实和衔接工作,细化监管措施,提高监管效能,推进政府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

史晓玲[4](2020)在《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纺织业是中国近代第一大支柱产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鲁西北是山东棉花发源地,明清时期为山东省的核心植棉区域,其中明代出现商业化,清代呈现专业化,民国趋于规模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恢复期、徘徊期、发展期、萎缩期,其中波动最大的两个阶段是1980年代成为全国商品棉基地和1990年以后逐渐退出市场。本文选取1906至2006年为主要时间节点,从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品种改良、技术革新、市场流通、棉纺织业浮沉和社会生活等角度,全面考察鲁西北百年来植棉业的曲折历程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从生态环境和历史演变考察,鲁西北是山东地区最适合植棉的区域,这是原生态的最大优势。该地区具备气候、温度、光照、土壤等相对充分的自然资源,尽管受到降水量时有不足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制约,但是通过灌溉排涝可以适当改善。鲁西北作为山东核心植棉区,是技术改良的试点区域。棉花生产的技术变迁主要体现在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革新两个方面。从清末新政试种美棉到民国时期设立试验场进行品种改良,从日本侵华时的强制育种到名动天下的鲁棉1号,从虫害无法抵制到抗虫棉的产生,品种改良始终是技术革新的重点。其中,早期改良的目的是提升质量适应纺织工业需要,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则以追求高产为主要目标。清末民国时期的品种改良由于战争等因素而断断续续,总体而言美棉在鲁西北得到成功推广。新中国成立后,棉花品种经历了5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更换,美棉最终替代了中棉。从耕作和管理的角度看,鲁西北在集体化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改良和积肥运动,这些“硬件”为棉花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棉花耕作技术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从不用浇水到确保灌溉、从靠天生产到科学种田、从人工捉虫到预防测报以及新式农具的广泛使用等方面,但是大型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却十分尴尬,集体化时期的机耕到1980年代恢复原始的人畜耕作。1990年代以后,小麦等粮食作物耕种收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而棉花在机收方面仍旧没有进展。从生产组织形式看,棉花管理大致经历了家庭——集体——家庭的交替。具体来讲有几个典型组织方式,民国时期产销合作组织,集体化时期的互助组、合作社和植棉组、改革开放以后的专业户。不同时期的组织形式对棉花产出率影响较大,生产责任制是家庭与集体都不可忽视的生产组织形式。从市场建构和重组的角度看,鲁西北地区的棉花市场经历了三次重组,其典型特点是实现了从乡村集市贸易到出口国际市场的转变,棉花生产最终在完全市场化中被边缘化。第一次重组是因为政府的倡导、美棉的引种和日本的掠夺,棉花传统的运销网络被改变,由国内运销转向间接或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此时的市场价格有波动,但总体上是供不应求,棉花产销合作社也有力地应对了国际市场,使得棉花种植提高了农民的收益。第二次重组是国家统购政策的实施,完全由国家指令性政策主导运行,地方市场基本上与国际市场呈现脱钩状态,没有市场价格波动,农民生产相对安逸,但是统购后期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导致棉花商品化特性在民间的削弱、农民卖棉难、奖售政策不能兑现等。第三次重组是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市场完全放开,地方棉花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单纯的家庭生产模式要在各个生产阶段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最终在棉花质量、成本收益等因素的竞争中被边缘化。随着棉花生产的演变,鲁西北地区的棉纺织业经历了从中心到萎缩再到崛起的过程。明清时期作为山东棉产区,借助先天的自然优势成为山东土布中心。随着清末国外资本的渗透,洋纱在当地没有太广阔的市场,本地的手工棉纺织业获得持续发展,并开始探索机器纺织,但在纺织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当青岛、济南大型纱厂建立以来,鲁西北地区因为运河断流,津浦铁路选址避开此地,导致交通闭塞,主要充当了原棉供应地的角色,潍县由于处于胶济铁路的有利位置,棉纺织业得到飞速发展,鲁西北地区土布中心的地位相对削弱。抗战时期,由于纺织工厂的停业,借助棉花资源优势,一直到集体化时期,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继续发展。“大跃进”到改革开放以前,该地区的棉花生产跌入低谷,棉纺织业也陷入萎缩。改革开放后,鲁西北地区的棉花生产达到顶峰,带动了区域棉纺织业重获新生。199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于棉花生产的萎缩和国家工业体制改革,鲁西北的棉纺织业出现分流,有的在整合中淘汰,有的则改组后崛起。当地棉花退出生产不但没有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反而由于棉花市场的放开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总体上看,在统购统销时代,国家支援地方纺织工业建设,但是地方棉区为服务国家纺织工业也做出了一定牺牲,农民作为最基础的原料生产者在纺织工业发展中也向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新世纪以来,随着棉花生产政策调整、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和纺织工业体制改革,这种国家、地方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被打破,重新组合的棉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崛起。植棉业的变迁对区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农业生产结构看,棉花面积的增减对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影响深刻,特别是棉花鼎盛时期,突出强调棉花重要性,而忽视其他作物。由于该地区对棉花生产的坚守,导致聊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非常缓慢。在国家提出发展多种经营时,没有跟上政策步伐,城镇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从农民收入水平看,聊城地区植棉业的兴衰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密切,农民收入水平与植棉业的变化呈正相关,棉花复苏则农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棉花减产则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似乎验证了鲁西北民谚“棉花兴,百业兴”。总体来看,棉花生产鼎盛时期对当地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如作为棉花技术传播的中心地带颇受关注,建立了区域棉业知识技术体系,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焦点;带动区域民众从业结构的变化,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棉农化身民营企业家,家庭妇女走进工厂,妇女成为棉花生产主力;植棉致富,吸引外来人口,等等。当地农民对棉花有着特殊情感,将本来具有经济性的棉花,又附加了社会性和政治性,从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从当地的偷棉事件中反映出国家与集体、农民之间利益的冲突与调整。鲁西北植棉有史以来,棉花其本身具备的经济和商品特性,逐渐成为国家、市场、技术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纽带。特别是近代以来,美棉的引种成为鲁西北走向国际的突破口,百年来棉花生产在官方调控下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的变迁轨迹,延续600余年的传统经济作物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性和复杂性。其主要特点是: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对区域经济影响具有延展性,对区域社会的影响体现阶段性,农民与棉花之间的情感饱含复杂性。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是棉花生产的必备条件,国家政策(政府行为)是棉花生产的主导因素,市场机制是影响棉花生产进退的风向标,经济效益是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关键因素,技术革新是影响植棉效率和棉花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市场和收益两个因素。从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不难发现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随国家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和农业对工业的无条件付出,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的自觉反抗中的建立,再到农业税的彻底取消,国家与农民作为利益博弈的双方不断调整策略。棉花生产能否延续、农业生产如何组织、政府调控政策如何发挥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韩群琦[5](2020)在《以松脂二烯为主要成分的新型喷雾助剂研制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松脂二烯是源自松脂的环烯烃二聚体,具有良好的成膜性能。为拓宽松脂二烯应用,研制了松脂二烯喷雾助剂(PA),并对比国外产品Vapor Gard(VG),检测了两种喷雾助剂的展布润湿性能,观测了叶面形态特征,分析检测了对无人机喷雾雾滴沉积性能的影响,探究了在光照下对农药持效的作用。本文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研制松脂二烯喷雾助剂。以相容性、流动相和稳定性为指标,筛选合适溶剂与乳化剂,确定喷雾助剂配方为:松脂二烯50%,萜烯树脂1%,松节油19%,正丁醇20%,表面活性剂10%,配制制成松脂二烯喷雾助剂(PA)。松脂二烯有效含量、乳液稳定性、热贮、冷贮稳定性等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农药助剂的技术标准。2.测定松脂二烯喷雾助剂润湿性能。添加PA与VG助剂均可降低溶液表面张力,分别在1%添加量时,较清水对照降低66.7%和58.8%;PA与VG助剂均能显着降低液滴在红叶石楠和山核桃叶上的接触角,PA助剂在两种叶片上的各浓度效果普遍优于VG助剂,其中添加1%PA时可以在两种叶面完全铺开。由此说明,PA与VG均具良好的展布润湿性能,其中PA效果更优。3.松脂二烯喷雾助剂在叶面成膜性能表征。利用扫描电镜观测发现,PA与VG助剂均能在红叶石楠和山核桃两种叶面上覆盖成膜,其中PA助剂对比VG助剂成膜更均匀。两种助剂均能与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高效氯氰菊酯可湿性粉剂和戊唑醇乳油不同农药制剂良好地混用,形成的薄膜均能包裹药物颗粒并粘附在叶面。4.研究松脂二烯喷雾助剂对无人机喷雾雾滴沉积性能影响。利用Deposit Scan软件分析水敏纸采集的雾滴,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指示剂沉积量。结果表明,添加0.1%PA可显着增加雾滴均匀度,进而使雾滴覆盖率提高35.6%,沉积量提高28.8%。PA提升沉积效果虽未达到低容量专用喷雾助剂红雨燕的水准,但优于VG助剂,且用量低。5.研究松脂二烯喷雾助剂提高农药抗光解能力的性能。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氙灯光解后的甲维盐保留量,光照8 h后,添加0.5%PA和0.5%VG处理组中甲维盐保留量达57.2%和47.9%,而对照仅剩30.7%;测定喷药叶片日光照射后的杀虫活性,光照3 d及以后,加0.5%PA和0.5%VG处理组生测效果均优于对照组。说明PA和VG助剂均能提高农药有效成分的抗光解能力,减缓药物光解速度,从而延长农药持效期。松脂二烯喷雾助剂PA各项性能均达到甚至超过国外同类产品VG。PA助剂能促进液滴沉积,进而帮助药液在叶面铺展润湿,成膜后,能降低有效成分光照降解,可延长持效时间。在农药喷雾药液中添加松脂二烯助剂,可系统提高农药利用率,符合“减药增效”的农药使用方向。

刁红亮[6](2020)在《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应用特性与制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菌治虫”安全高效,是环境友好、生态安全的现代植物保护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是一种全球分布的害虫生防真菌,已注册的真菌杀虫剂产品可高效防治粉虱、蚜虫、蓟马等害虫。本文以一株高致病力的潜力生防菌株玫烟色棒束孢IF-1106为研究对象,开展菌株孢子的应用特性和规模发酵技术研究,进一步研制了玫烟色棒束孢可湿性粉剂并进行了田间药效测试,旨在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效、广谱、稳定的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制剂产品与应用技术,以实现“以菌治虫”生防技术的高效应用和为现代农业绿色生产提供科技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玫烟色棒束孢IF-1106的应用特性Poly2D拟合模型表明不同营养条件对孢子的耐热性影响很大;以45℃下暴露5h作为孢子耐热性的评价指标,明确了大米和玉米作为固体发酵基质所产孢子的耐热性明显高于其他基质,且添加1%植物油可进一步提高分生孢子的耐热性;以大米粉和玉米粉作为液体发酵基质,并补充5g/L的碳源可显着改善芽生孢子的耐热性。UV-A和UV-B都会影响孢子的萌发,菌株对UV-B的敏感性高于UV-A;平板菌落计数法所反映的菌株紫外敏感性要高于悬滴法;以单指数衰弱模型拟合获得的半萌发辐照剂量可反映菌株的耐UV-B能力,悬滴法反映的半萌发辐照剂量在1.5?2J/cm2之间,而平板菌落计数法所反映的半萌发辐照剂量在0.5?0.7J/cm2之间。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分生孢子粉在表面活性剂稀溶液(≤2g/L)中可对主要种类的表面活性剂形成有效吸附,其饱和吸附量介于10?40mg/g,对低分子量的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呈“L”型等温线,对高分子和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呈“S”型等温线。2.玫烟色棒束孢IF-1106规模发酵技术研究糙米是理想的玫烟色棒束孢的固体发酵基质,在其中添加0.005%维生素C和0.05%精氨酸能有效促进菌株的生长与产孢;以50g/L大米粉+5g/L麦芽糖作为液体培养基,接种量为5%,在30℃和240r/min转速下培养3d可获得1.78×108芽生孢子/m L的产孢量;以上述固液发酵构成双相发酵工艺,产孢量可达(1.52±0.82)×109气生孢子/g,分生孢子经28℃空气干燥后在4℃低温贮存36周后存活率在85%以上。3.玫烟色棒束孢可湿性粉剂的研制以四参数Log-logistic模型进行相容性拟合得到的SC90值可用于助剂和菌株的生物相容性评估,菌株与助剂CMN、CMS Na和T 80的相容性较高,且提出了相容性浓度阈值。建立了以透光率法构建和优化分散悬浮助剂的表面活性剂方案。筛选的有机颜料Py-12、Py-14紫外保护助剂与菌株相容性好,含助剂孢子悬浮液经UV-B辐照后的萌发率最大可提高70%以上。4.玫烟色棒束孢制剂性能与药效测定自制了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可湿性粉剂,制剂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同类产品相关技术标准;田间药效实验表明,防效在3d后开始出现,7d平均防效均高于药剂对照,在富碳温室的防效要高与普通温室,14d时平均防效最高达到80.8%。综上所述,本研究针对潜力生防菌株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明确了其应用特性、探索了规模发酵技术、开发了可湿性粉剂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为基于玫烟色棒束孢的“以菌治虫”生态植保的实现奠定了技术基础。

季延正[7](2020)在《聚多巴胺“智能”响应性缓控释药肥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十年来,全球在耕地面积扩张极小的情况下,通过大量施肥和农药投入,实现了粮食产量年复一年地增长,但是数以亿吨的化肥及农药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传统农药和肥料由于挥发、流失等原因并未完全到达靶标和作物,极大地降低了其利用率,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缓控释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对于可持续农业系统的构建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目前,肥料与农药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作用上迥然不同,但在缓释方法上又有诸多相似之处。因此,设计一种双重负载并具有环境响应释放特性的缓释系统理论上具有可行性,这不仅能提高肥料与农药的利用率,而且能相互增效,起到增强农作物抗逆性的作用。本学位论文以贻贝仿生聚多巴胺和二氧化硅等为基本原料,在提高农药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同时将二者结合,制备了两种多功能缓释药肥,利用多种测试手段研究其性能,并利用生物学测试对比传统肥料和农药制剂,以验证其用于现代绿色农业的可行性,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介孔二氧化硅(MSNs)。用N-三甲氧基甲硅烷基丙基-N,N,N-三甲基氯化铵(50%甲醇溶液)进行表面改性,利用多巴胺在碱性条件下的氧化自聚反应,在MSNs外包裹聚多巴胺(PDA),得到具有黏附特性的载体。将具有除草作用的2,4-D钠盐(2,4-D)载入改性介孔二氧化硅(MSNs-TA)中,再以外层PDA的活性基团螯合微量元素锌,制备适用于在土壤中喷施的具有除草活性和促进植物生长双重作用的缓释药肥。释放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药肥显着提高了2,4-D和锌肥的缓释周期,在pH=7时,2,4-D在144 h内释放量为45.35%,而锌肥在30天内释放量仅为17.36%。硅片黏附实验表明,纳米药肥具有较强抗冲刷能力,有望有效改善药肥喷洒后被雨水冲刷所造成的低利用率。皮肤测试实验表明,与商业农药相比,纳米药肥具有更好的生物安全性。阔叶杂草防治实验表明,相同剂量下,药肥与2,4-D原药对于阔叶杂草马齿苋表现出同等的抑制效果,并且未对玉米的发芽率产生影响。盆栽实验表明,相比于2,4-D,施用该药肥不仅能够达到除草的目的,还可以促进玉米生长发育。2.基于前一体系研究,将正硅酸乙酯作为硅源,采用硬模板法制备中空介孔二氧化硅(HMS)。利用中空结构将十四醇(TD)和2,4-D负载进二氧化硅空腔中,通过氧化自聚反应,在其表面包裹聚多巴胺层,用于光热转化、封堵孔道并提供锌肥载体。将醋酸锌作为锌源,通过螯合作用将锌离子吸附在聚多巴胺表面,利用二甲基咪唑在外层自组装ZIF-8的同时包封杀虫剂呋虫胺(DF),最终制备一种适用在植物叶面喷施的具有双重响应性的纳米缓释药肥。TD是一种相转变材料,可以通过温度调节实现固-液状的转变以达到控制除草剂释放的目的。与此同时,由于ZIF-8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因此DF和锌肥的释放速率可以通过pH调节。2,4-D、锌肥和DF的负载率分别为32%、16.8%和20.1%。释放数据表明,药肥具有良好的载药释药特性。盆栽实验结果证明,纳米药肥对杂草芽前与芽后均有显着抑制作用,而对目标作物的发芽率并未产生影响。玉米根部长度和微量元素锌含量也显着高于对照组,表明纳米药肥对玉米生长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害虫防治效果显示,纳米药肥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杀死所有幼虫,在pH<7.0时对幼虫的触杀作用较快,这是由于ZIF-8在酸性条件下解离,加速DF释放。集除草、杀虫和养分供给于一身的药肥具有多重协同作用,有望实现节本增效、增产增收的目的。

芦志成,张鹏飞,李慧超,关爱莹,刘长令[8](2019)在《中国农药创制概述与展望》文中指出中国是农业大国,而现代农业生产离不开农药。中国的农药工业经过近70年的发展,已从仿制国外品种到仿创结合再到自主创新的道路上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在建国70周年之际,本文简要总结了中国农药创制的发展历史,对中国现有大多数农药创制品种从其化学结构、性能、创制经纬、作用机理以及专利和登记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做了进一步的展望。

毛根林[9](2019)在《鸦胆子内吸拒食活性成分的分离及其对小菜蛾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鸦胆子[Brucea Javanica(L.)Merr]是苦木科(Simaroubaceae)鸦胆子属植物,其果实良好抗癌活性的发现及其油乳剂的成功研制推动了鸦胆子的大面积种植,出现严重供过于求的局面,对当地中药材种植业造成较大打击。开发鸦胆子的农业用途能平衡供给,恢复种植业者信心。同时,大量的鸦胆子原材料也为鸦胆子植物源农药的开发提供保障。在对脱脂后的鸦胆子渣进行堆肥资源化利用时,发现鸦胆子渣堆肥不仅可以促进菜心生长,而且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表现出一定的防治效果,表明鸦胆子渣中含有兼具根部内吸输导和杀虫活性的成分。内吸性农药能被作物叶片或根吸收并转运至作物其他部位,实现在作物体内的系统性分布,达到全面保护作物的效果;适用于颗粒剂拌土、种子处理、土壤浇灌、随水根区施药等轻减、安全的施用方式,广受种植业者的欢迎。目前,田间应用的内吸性农药几乎都是化学农药,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不容忽视。作为化学农药的理想替代品,植物源内吸性农药的开发显得尤为紧迫。作为土农药,鸦胆子的农药活性谱系还未进行过系统调查。本研究拟系统测定鸦胆子油与鸦胆子渣乙醇提取物与对华南作物(特别是蔬菜)为害重大的病虫害的生物活性,设计针对性实验对其内吸活性成分进跟踪分离,鉴定内吸活性成分,对该活性成分的内吸性与生物活性进行多角度验证,最后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采用浸渍法测定了鸦胆子油与鸦胆子渣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 Fabricius)、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水稻茎线虫[Ditylenchus angustus(Bütler)Filipjev]、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混毒法测定了对柑桔小实蝇(Bactrocera Porsalis Hendel)、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的生物活性,鸦胆子油对供试害虫均未表现出任何生物活性,鸦胆子渣乙醇提取物小菜蛾、甜菜夜蛾、水稻茎线虫等害虫表现出较好的毒杀活性,5000μg/m L处理24 h后的校正死亡率均达到79%以上,对黄曲条跳甲、红火蚁与烟粉虱则作用则相对缓慢,48 h后害虫死亡率才达到74%以上,对其他供试害虫则未表现出明显的生物活性。经鸦胆子渣提取物培养菜心幼苗48 h后,菜心叶片对小菜蛾产生的较强的拒食活性,拒食率达到81.42%。抑菌实验证明鸦胆子油与鸦胆子渣提取对香蕉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水稻纹枯病(Thanatephorus cucumeris)、荔枝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水稻稻瘟病(Magnaporthe oryzae)、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水稻稻曲病[Ustilagrnoidea virens(Cke.)Tak.]、烟草青枯病(Ralstonia solanacearum)等病原菌均无抑制活性。2.通过内吸拒食活性跟踪,获得内吸活性成分单体化合物,运用核磁共振、高分辨率质谱与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将其鉴定为鸦胆因D,其在鸦胆子渣中的含量大约为1.164%。鸦胆因D对小菜蛾、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均表现出优异的拒食活性,拒食中浓度分别为0.11μg/cm2、0.091μg/cm2和0.13μg/cm2,其对小菜蛾的拒食活性是印楝素的6.2倍。3.将100μg/m L鸦胆因D施用于菜心根部培养24、48 h后菜心叶片对小菜蛾的拒食率分别达到了93.80%与96.83%,同等实验条件下印楝素的拒食率仅为0与22.60%;叶片中鸦胆因D含量分别为38.69μg/g(fresh weight,FW),108.45μg/g(FW),分别为印楝素的1.8与2.7倍。测试了鸦胆因D在其他蔬菜对不同鳞翅目害虫的内吸拒食活性,25μg/m L浓度下培养48小时,在豇豆中对甜菜夜蛾与斜纹夜蛾的拒食率分别为79.43%和66.11%,在苋菜中的拒食率分别为60.60%和55.47%。4.应用成熟的蓖麻体系评价鸦胆因D与印楝素的输导性。鸦胆因D木质部输导性显着高于印楝素,两者2 h在木质部的浓度分别为26.45、5.16μg/m L,鸦胆因D的富集系数(CF值)为0.25,是印楝素的5倍,该结果与印楝素在菜心中的输导性结果相符合;与此相反的是,印楝素的韧皮部输导性显着高于鸦胆因D,2 h的检出量分别为29.13、14.70μg/m L,印楝素的CF值分别为0.29,约为鸦胆因D的2.5倍。5.鸦胆因D对小菜蛾幼虫的生长发育明显的抑制作用。10μg/g带毒饲料饲喂12h,抑制率为42.55%;24 h体重下降,生长抑制率达到253.39%;20μg/g处理组在6、12、24、48 h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17.45%、72.78%、311.42%与83%。以较低浓度对小菜蛾进行长期饲喂发现:2.5,5,10μg/g处理组的化蛹率分别为100%、73.67%、57.67%;对收集到的蛹继续观察,发现10μg/g处理组羽化率为0,而2.5,5μg/g处理组的羽化率分别为为87%与42.97%,鸦胆因D能显着降低小菜蛾化蛹率与羽化率。在低浓度下,鸦胆因D对小菜蛾具有良好防治效果,5μg/g处理下依然能减少31.67%的成虫产生。6.鸦胆因D对小菜蛾具有一定的神经毒性。通过电压钳检测发现鸦胆因D对Px RDL1中γ-氨基丁酸(GABA)引发的电流具有显着的抑制效果,其抑制中浓度(IC50)为111.30μM。7.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测定了鸦胆因D对小菜蛾3龄幼虫转录组水平的影响,发现鸦胆因D处理后,与小菜蛾中肠膜结构相关的基因发生了显着的变化。7个围食膜因子相关基因显着下调,中肠中大量表达的几丁质酶Cht8显着上调,与几丁质结合的两类蛋白:4个几丁质结合蛋白基因(chitin binding protein,CBP)与9个粘蛋白基因(Mucin)显着下调;涉及细胞外胶原质(collagen)、层粘连蛋白(laminin)的相关的多个基因显着下调,推测鸦胆因D处理后影响了胞外基质,造成膜结构的损伤。对取食鸦胆因D后的小菜蛾幼虫中肠进行病理学切片观察,发现三龄幼虫取食10μg/g鸦胆因D饲料48 h后,小菜蛾中肠围食膜消失,缘状刷排列稀疏,肠壁上的细胞从肌肉层脱落向内腔挤压,柱状细胞膨大。明确了鸦胆因D破坏了围食膜结构,阻碍了小菜蛾幼虫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与代谢进而抑制其幼虫的生长发育的机制。推测小菜蛾中肠可能是鸦胆因D的作用靶器官。本文以内吸活性作为指示,从鸦胆子果实药渣分离得到具有优良拒食活性与内吸性的化合物鸦胆因D。新颖的活性跟踪—分离方法为发现新的内吸性农药提供新的思路,明确鸦胆子果实药渣中的内吸性成分为鸦胆子果实药渣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支撑。鸦胆因D具有内吸、胃毒、拒食、抑制生长发育等多种作用方式,其优异的生物活性以及丰富的植物原材料为鸦胆因D的商品化开发提供保障,运用转录组分析与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对鸦胆因D的作用靶器官作了初步研究,推测中肠为作用靶器官,为后续揭示鸦胆因D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为新型杀虫剂研发提供借鉴。

苏荟[10](2013)在《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文中指出新疆干旱缺水,农业是典型的灌溉农业,农业主要依靠水利灌溉,水是新疆干旱区最稀缺的资源。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节水势在必行,新疆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6%,新疆节水关键在于农业。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新疆在稀缺水资源诱导下大面积选择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现已成为了国内及世界最大的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示范区。本文针对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研究,不仅揭示和阐释了新疆成功选择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内在动因、选择方式、行为表现和选择绩效,而且可以为其它地区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本文针对新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采用计量分析、比较分析、案例分析、调查分析的方法,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利用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国家理论、交易费用理论、集体行动理论和农户行为理论等,构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了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并将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政府、企业、科研部门、农业基层组织和合作组织及农户作为技术选择的一个整体,从技术供给和需求的视角运用理论和案例方法实证分析了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行为、运行机制以及选择方式和路径,并利用计量和模型的方法评价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部分提出了研究的背景、问题和思路等。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指出水资源稀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特别是农业节水势在必行,新疆成为我国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示范区,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过程和绩效值得探讨。此外,本章还陈述了本文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第二章概述了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提出了理论分析框架,界定了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概述了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公共品理论等理论,提出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对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作了界定。第三章阐述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阐述了现代农业、农业技术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的影响;概述了世界和我国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重点概述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为后续研究作好了铺垫。第四章对新疆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作了分析,利用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进行分析,以兵团棉花膜下滴灌技术为例建立模型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得出,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是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动因。制度环境对新疆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具有影响。本章又从制度视角分析了新疆兵团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优势,兵团特殊体制下的土地经营制度、农业生产制度、农业技术保障制度等对兵团农业高效节水技术选择有很大影响。第五章对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供给主体行为进行了分析,并以案例方式对各主体行为作了深入剖析。本章分析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供给主体的行为反应,通过政府、企业、公共科研部门、基层农业组织的案例分析和验证了各主体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发挥的重要作用。首先,分析了政府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八师石河子市和玛纳斯县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案例分析了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利益目标、行动反应和反应成效,通过分析得出,政府是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核心,是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有效推动者。其次,分析企业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新疆天业集团为案例,分析了节水灌溉技术产品供给企业的利益目标、行动反应和反应成效,指出企业是参与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大面积推广的关键主体。再次,分析科研部门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兵团组织所属科研部门联合攻关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为案例分析了公共科研部门的行为表现,公共科研部门是新疆兵团节水灌溉技术创新和推广的承担者,是节水灌溉技术供给的重要主体。此外,分析基层农业组织和合作组织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玛纳斯县塔西河村和八师121团19连为案例,分析了基层农业组织行对节水技术选择的利益目标、行动反应和反应成效;通过分析得出,不同体制下的基层组织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采用方式和手段不同,因“制”和“地”而宜采用强制性、诱致性和合作组织参与等技术选择方式可发挥出很好的效果。最后,对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多主体参与的选择行为进行了评析。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是多主体参与下的动态反应,并形成了有效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机制,政府的强制性和诱致性技术选择及合作组织多方参与式选择等多种方式的运行和相互配合共同推动了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各种技术推广方式的作用下,农户基于自身利益和理性会主动选择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多主体参与下多种方式的有效配合下,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可以应对市场失灵、降低交易成本、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弥补组织缺失等。第六章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需求主体——农户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对农户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以问卷方式得到的调研数据进行了分析,对农户选择或没有选择滴灌技术的原因以及选择的意愿、方式和绩效进行了调查,结果得出,农户选择滴灌技术主要是由政府强制性技术推广方式决定的,诱致性技术选择也发挥重要作用,由最初的强制性选择到自愿选择,政府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对农户选择滴灌的决策有很大影响。其次,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得出,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受其个人特征、生产经营特征、节水技术特征和政府组织动员力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第七章评价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本章运用不同方法比较分析了不同制度下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首先,描述分析了新疆兵团与新疆地方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其次,通过对资源禀赋相似区域下制度环境不同的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进行了分析,用计量和模型的方法从不同视角对它们的选择绩效进行了比较分析,对改进和完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环境,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能力和绩效,提出解决的政策建议和对策有重要意义。第八章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结论得出,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的诱致性选择,是政府、企业、公共科研部门、基层农业组织、合作组织和农户等多主体参与行为下的共同反应的结果;制度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有重要影响,基于新疆兵团特殊体制和土地经营制度等影响,新疆兵团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比新疆地方有明显优势。基于以上研究和结论,针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提出了合理配置利用农业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稀缺对节水行为的诱导作用;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体系和运行机制;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各主体的选择能力,加强政府节水主导职能,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科研部门服务作用,加大基层部门组织能力,发挥合作组织动员能力,提高农户农业节水技能;优化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环境,改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宏观制度环境,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方式,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政策性建议。

二、浅谈农业科研单位农药产品的开发与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农业科研单位农药产品的开发与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2)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2.7 研究述评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文章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的内涵
        2.1.2 农业的内涵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生态环境与历史演变:鲁西北植棉业的变迁
    第一节 鲁西北的生态环境
        一、气候资源
        二、水资源
        三、土地资源
        四、自然灾害
    第二节 从中心到边缘: 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进程
        一、山东植棉业之滥觞
        二、明代劝导政策与鲁西北植棉业的商品化
        三、清代鲁西北植棉业的专业化
        四、清末民国时期鲁西北植棉业的规模化
        五、1949年以来鲁西北植棉业的曲折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更新与淘汰: 优良品种的引进与培育
    第一节 改良开端: 清末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
        一、美棉的早期试种(1900-1911)
        二、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1912-1937)
        三、日伪时期棉种改良与强制推广(1938-1945)
        四、品种改良与推广的影响
    第二节 自主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良种繁育
        一、棉花良种引进与繁育的几个阶段
        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组成
        三、繁育和推广的主要品种
        四、新品种繁育推广的影响与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灾害应对与技术革新: 棉花的耕种与管理
    第一节 棉田生态改造
        一、水利设施的修建
        二、盐碱地的治理与应对
        三、土地肥力的培养
    第二节 棉花耕种技术的革新
        一、19世纪以前传统耕作技术的演进
        二、清末民国时期科学植棉的初步探索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技术植棉
        四、耕作技术演进的特点
    第三节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变迁
        一、鲁西北棉花主要病虫害
        二、不同历史阶段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措施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变迁的特点
    第四节 棉作技术传播方式的改进
        一、传播方式的初步探索
        二、互助合作中的技术传播
        三、家庭生产模式下的技术传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乡村到国际: 棉花市场流通体系的建构与重组
    第一节 由内到外: 1945年以前的棉花市场
        一、明清时期的棉花集市贸易
        二、清末民国棉花流通体系的初步建立
        三、日伪对棉花市场的“一元化”统制
    第二节 从自由到统购: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棉花流通
        一、规范秩序: 抗战后的棉花市场
        二、实行统购: 棉花市场的一元化
        三、稳定市场与统一调配: 棉花统购政策的影响
        四、“买棉难”与“卖棉难”: 统购时期的流通困境
    第三节 多元化与边缘化: 新经济体制下的棉花市场
        一、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
        二、市场体制改革中的地方棉花交易
        三、全面市场化对区域棉花生产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棉纺织业的浮沉: 棉花生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土布中心: 1949年以前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明清时期鲁西北手工棉纺织业的初步发展
        二、清末民初民间纺织的延续和新型纺织业的兴起
        三、抗战前后工厂停业与民间纺织的复苏
        四、鲁西北棉纺织业相对削弱与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时起时落: 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互助合作时期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延续
        二、1958-1978年机械化棉纺织业的曲折前进
        三、1979-1990年棉纺织企业遍地开花
        四、1990年代棉纺织业的萎缩
        五、新世纪棉纺织业的转型与发展
        六、鲁西北棉纺织业浮沉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以棉换粮”与“弃棉从粮”:棉花与区域社会生活
    第一节 棉粮争地: 棉花生产与区域种植业结构变迁
        一、清末至民国: “粮棉兼种”与“以粮挤棉”
        二、1949年至1978年:从“爱国家种棉花”到“以粮为主”
        三、改革开放初期: 以棉为主的种植结构
        四、1990年以后: 棉花萎缩与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
    第二节 借棉致富: 棉花生产对农民收入和生活的影响
        一、以棉换粮: 棉花扩张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06-1948)
        二、陷入困境: 棉花徘徊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49-1979)
        三、超越全国: 植棉高峰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80-1990)
        四、弃棉从粮: 波动萎缩时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91-2015)
    第三节 角色转换: 棉花生产对区域从业结构的影响
        一、“美差”的消失: 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
        二、突破家庭藩篱: 从自纺自织到纺织工人
        三、加入附带行业: 腹地民众依靠棉花副业创造价值
        四、打破男耕女织: 妇女成为植棉主力军
    第四节 由内聚到开放: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网络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 棉花生产带来的内外交流
        二、专业人才培养: 创建专业研究机构和培训学校
        三、与外省联姻: 农民婚姻网络之变迁
    第五节 偷棉事件: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秩序
        一、扞卫经济利益: 民国时期的偷棉与护棉
        二、严肃的政治问题: 集体化早期的偷棉事件
        三、不是秘密的秘密: 集体化后期心照不宣的偷棉行为
        四、利益冲突与调整: 偷棉事件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
    本章小结
结语: 棉花视角下的生态、市场、技术、国家与农民——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特点
    二、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疑问与思考: 透过鲁西北植棉业历史变迁看农业发展
附录
    附录一: 鲁西北棉花生产大事记
    附录二: 部分统计表
        表1 1368-2006年鲁西北行政区划统计表
        表2 1949-2015年聊城地区棉田面积及产量
        表3 1949-1990年聊城地区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情况简表
        表4 1949-2000年鲁西北9县棉厂统计表
    附录三: 访谈记录选编
        (一) STC访谈记录
        (二) WFJ访谈记录
        (三) 杨俊生访谈记录
        (四) 闫荣军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以松脂二烯为主要成分的新型喷雾助剂研制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农药沉积利用的影响因素
    1.2 喷雾助剂概述
        1.2.1 喷雾助剂的发展
        1.2.2 喷雾助剂分类及增效机制
        1.2.2.1 表面活性剂类
        1.2.2.2 无机盐类
        1.2.2.3 有机硅类
        1.2.2.4 矿物油类
        1.2.2.5 植物油类
        1.2.2.6 高分子聚合类
    1.3 喷雾助剂对农药使用的影响
        1.3.1 喷雾助剂对药液沉积量的影响
        1.3.2 喷雾助剂对药液展布性的影响
        1.3.3 喷雾助剂对药液渗透吸收的影响
        1.3.4 喷雾助剂对农药持效的影响
    1.4 松脂二烯概述
        1.4.1 松脂二烯结构与性质
        1.4.2 松脂二烯的研究进展
        1.4.3 松脂二烯的应用
    1.5 论文的提出及研究思路
2 松脂二烯喷雾助剂研制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溶剂筛选
        2.2.2 乳化剂筛选
        2.2.3 喷雾助剂质量指标检测
        2.2.3.1 松脂二烯含量检测
        2.2.3.2 pH测定
        2.2.3.3 热贮稳定性测定
        2.2.3.4 低温稳定性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溶剂筛选
        2.3.2 乳化剂筛选结果
        2.3.3 质量性能指标测定
    2.4 结论与讨论
3 松脂二烯喷雾助剂表面性能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助剂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
        3.2.2 助剂溶液静态接触角的测定
        3.2.3 成膜性能表征
        3.2.3.1 药剂配制
        3.2.3.2 表征观察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助剂溶液表面张力结果分析
        3.3.2 助剂溶液静态接触角结果分析
        3.3.3 成膜表征结果
    3.4 结论讨论
4 松脂二烯喷雾助剂对无人机喷雾雾滴沉积性能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药剂与助剂
        4.1.2 试验仪器与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采集点设置
        4.2.2 无人机喷施
        4.2.3 雾滴分析
        4.2.4 雾滴沉积量测定
        4.2.5 雾滴粒径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助剂对无人机喷雾雾滴特性的影响
        4.3.2 助剂对无人机喷雾雾滴沉积量的影响
    4.4 结论与讨论
5 松脂二烯喷雾助剂对提高农药抗光解性能研究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氙灯光解试验
        5.2.1.1 氙灯光照处理
        5.2.1.2 甲维盐提取
        5.2.1.3 HPLC检测条件
        5.2.1.4 甲维盐标准溶液配制与添加回收率检验
        5.2.2 日照光解试验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甲维盐标准曲线
        5.3.2 添加回收率
        5.3.3 氙灯光解残留分析
        5.3.4 日照光解生物活性分析
    5.4 讨论与结论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6)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应用特性与制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昆虫病原真菌与真菌杀虫剂
        1.1 昆虫病原真菌概述
        1.2 昆虫病原真菌的发生与侵染机制
        1.3 虫生真菌的应用
        1.4 真菌杀虫剂
    2 昆虫生防真菌的规模生产
        2.1 菌株与繁殖体的选择
        2.2 固体发酵
        2.3 液体发酵
        2.4 双相发酵
        2.5 发酵条件对孢子耐逆性与毒力的影响
        2.6 发酵后处理
    3 真菌杀虫剂的剂型技术研究概述
        3.1 真菌杀虫剂的剂型
        3.2 真菌杀虫剂的制剂加工
        3.3 真菌杀虫剂制剂技术研究
    4 玫烟色棒束孢及其应用
        4.1 玫烟色棒束孢菌的寄主范围、致病力与适生特性
        4.2 玫烟色棒束孢的应用
    5 立题依据与技术路线
        5.1 立题依据
        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孢子应用特性
    第一节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孢子的耐热性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测试培养基
        1.3 低值固体培养基
        1.4 低值液体培养基
        1.5 接种液配制
        1.6 接种
        1.7 培养产孢与孢子悬浮液配制
        1.8 孢子萌发率测定
        1.9 孢子耐热性测定
        1.10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3 种固体培养基所产分生孢子的耐热性
        2.2 3 种液体培养基所产芽生孢子的耐热性
        2.3 6 种低值固体培养基产分生孢子的耐热性
        2.4 8 种低值液体培养基产芽生孢子的耐热性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孢子的耐紫外辐照特性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菌株及培养基
        1.2 悬滴法紫外辐照实验
        1.3 平板菌落计数法紫外辐照实验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UV-A紫外辐照对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2 UV-B紫外辐照对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3 UV-B紫外辐照能量梯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率影响的单指数衰弱模型拟合
        2.4 UV-A紫外辐照对玫烟色棒束孢芽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5 UV-B紫外辐照对玫烟色棒束孢芽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2.6 UV-B紫外辐照能量梯度对芽生孢子萌发率影响的单指数衰减模型拟合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粉对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特性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菌株及培养基
        1.2 供试表面活性剂
        1.3 接种液制备
        1.4 孢子粉的制备
        1.5 表面活性剂紫外最大吸收波长与吸光度标准曲线的测定
        1.6 分生孢子粉对表面活性剂吸附曲线的测定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表面活性剂溶液的紫外最大吸收波长
        2.2 表面活性剂溶液标准工作曲线测定
        2.3 分生孢子粉对4 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等温线
        2.4 分生孢子粉对4 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等温线
        2.5 分生孢子粉对2 种高分子和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等温线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规模发酵技术研究
    第一节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固体规模发酵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培养基
        1.3 接种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1.4 接菌与发酵
        1.5 生长速率与产孢量的测定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固体发酵基质的产孢量
        2.2 维生素对米糊固体培养基产孢和生长的影响
        2.3 氨基酸对米糊固体培养基产孢和生长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液体规模发酵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接种液配制
        1.3 低值液体培养基
        1.4 培养基浓度
        1.5 液体发酵温度
        1.6 接种量和摇床转速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8 种低值液体培养基的产孢量
        2.2 不同培养基浓度对产孢量的影响
        2.3 不同发酵温度对产孢量的影响
        2.4 不同转速接种量对产孢量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双相发酵与发酵后处理
        1 材料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初始接种液配制
        1.3 液体发酵制备接种液
        1.4 固体发酵产孢
        1.5 发酵产孢量与孢子耐热性
        1.6 气生孢子干燥
        1.7 孢子贮存存活率
        1.8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双相发酵产孢
        2.2 不同干燥温度和贮存温度对孢子存活率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可湿性粉剂的研制
    第一节 玫烟色棒束孢IF-1106 与助剂的相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助剂
        1.3 孢子相容性测定与验证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生孢子与助剂的相容性
        2.2 芽生孢子与助剂的相容性
        2.3 助剂SC90 对应浓度与孢子的相容性验证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玫烟色棒束孢制剂分散悬浮助剂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助剂
        1.3 发酵与产孢
        1.4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1.5 孢子悬浮液透光率测定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表面活性剂用量对孢子悬浮液透光率的影响
        2.2 孢子悬浮液表面活性剂方案的正交优化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玫烟色棒束孢制剂紫外保护助剂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紫外保护助剂
        1.3 萌发液与含紫外保护助剂萌发液的配制
        1.4 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1.5 水琼脂平板配制
        1.6 孢子悬浮液的紫外辐照处理(悬滴法)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4 种紫外保护助剂与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的相容性
        2.2 UV-531 对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的紫外保护作用
        2.3 A200 对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的紫外保护作用
        2.4 Py-12 对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的紫外保护作用
        2.5 Py-14 对玫烟色棒束孢分生孢子的紫外保护作用
        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玫烟色棒束孢制剂性能与药效测定
    第一节 玫烟色棒束孢制剂的性能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玫烟色棒束孢可湿性粉剂制备
        1.2 含孢量测定
        1.3 水分含量测定
        1.4 孢子萌发率测定
        1.5 润湿时间测定
        1.6 悬浮率测定
        1.7 细度测定
        1.8 pH值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玫烟色棒束孢制剂温室药效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2 实验条件
        1.3 实验小区设计
        1.4 试验设计和安排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自制玫烟色棒束孢可湿性粉剂在普通温室中对温室白粉虱的田间防效
        2.2 自制玫烟色棒束孢可湿性粉剂在富碳温室中对温室白粉虱的田间防效
        3 讨论与结论
总结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创新点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博士期间工作小结
致谢

(7)聚多巴胺“智能”响应性缓控释药肥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肥料和农药概述
        1.2.1 肥料
        1.2.2 农药
    1.3 缓控释技术的进展
        1.3.1 缓控释技术的定义
        1.3.2 常用的缓控释材料
        1.3.3 缓释农用化学品的发展概况
    1.4 环境/刺激响应性肥料研究进展
        1.4.1 pH响应性肥料
        1.4.2 温度响应性肥料
        1.4.3 盐响应性肥料
    1.5 环境/刺激响应性农药研究进展
        1.5.1 pH响应性农药
        1.5.2 氧化还原响应性农药
        1.5.3 温度响应性农药
        1.5.4 酶响应性农药
    1.6 机遇与挑战
    1.7 本学位论文选题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聚多巴胺的黏附性纳米药肥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主要仪器
        2.2.2 肥料-农药复合纳米药肥的制备
        2.2.2.1 MSNs-TA的制备
        2.2.2.2 聚多巴胺包裹 MSNs-TA 并螯合锌离子
        2.2.2.3 MSNs-TA@PDA-Zn 负载 2,4-D
        2.2.3 结构表征和性能研究
        2.2.3.1 结构表征
        2.2.3.2 MSNs-TA@PDA-Zn@2,4-D的黏附性能
        2.2.3.3 2,4-D和Zn2+的释放行为考察
        2.2.3.4 盆栽实验
        2.2.3.5 种子发芽率
        2.2.3.6 皮肤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MSNs-TA@PDA-Zn@2,4-D的制备
        2.3.2 特性表征
        2.3.3 MSNs-TA@PDA-Zn@2,4-D的黏附特性
        2.3.4 MSNs-TA@PDA-Zn@2,4-D的缓释性能
        2.3.5 生物实验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pH和温度双重响应性纳米药肥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及仪器设备
        3.2.2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
        3.2.3 十四醇和2,4-D负载的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
        3.2.4 具有pH和温度多重响应性纳米缓释药肥的制备
        3.2.5 结构表征和性能研究
        3.2.5.1 结构表征
        3.2.5.2 2,4-D的温度响应性释放行为考察
        3.2.5.3 呋虫胺和锌肥的pH响应性释放行为考察
        3.2.5.4 盆栽实验
        3.2.5.5 种子发芽率
        3.2.5.6 害虫控制效果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多重响应性纳米缓释药肥的制备
        3.3.2 形貌观察
        3.3.3 EDS分析
        3.3.4 XPS分析
        3.3.5 XRD分析
        3.3.6 综合热分析
        3.3.7 Zeta电位分析
        3.3.8 BET分析
        3.3.9 红外光谱分析
        3.3.10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3.3.11 光热转化性能
        3.3.12 锌肥和DF的pH响应性释放行为
        3.3.13 2,4-D的温度响应性释放行为
        3.3.14 杂草控制效果
        3.3.15 盆栽实验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文章
致谢

(9)鸦胆子内吸拒食活性成分的分离及其对小菜蛾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st
缩略词英汉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1.1 植物源杀虫剂研究进展
        1.1.1 植物源农药概述
        1.1.2 植物源农药的优点与缺点
        1.1.3 植物源农药研究现状
    1.2 内吸性杀虫剂
        1.2.1 内吸性农药概述
        1.2.2 内吸性杀虫剂的应用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2.3 内吸性杀虫剂的发展趋势
    1.3 鸦胆子的研究现状
        1.3.1 鸦胆子在医药中研究概况
        1.3.2 鸦胆子农药活性及其机理研究概况
    1.4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本文的技术路线
第2章 鸦胆子果的杀虫、杀线虫与抑菌活性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植物来源
        2.2.2 仪器设备与试剂
        2.2.3 供试植物材料
        2.2.4 供试昆虫
        2.2.5 供试线虫
        2.2.6 供试菌株
        2.2.7 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杀虫活性
        2.3.2 鸦胆子提取物对小菜蛾的内吸活性测定
        2.3.3 杀线虫活性
        2.3.4 抑菌活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鸦胆子中内吸活性成分的分离与活性评价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2.1 供试昆虫
        3.2.2 供试材料与试剂
        3.2.3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与步骤
        3.3.1 内吸活性成分的分离
        3.3.2 内吸活性成分的鉴定
        3.3.3 输导性评价
        3.3.4 数据统计及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内吸活性成分的跟踪与分离
        3.4.2 内吸活性成分的鉴定
        3.4.3 拒食活性测定
        3.4.4 输导性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鸦胆因D对小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2.1 供试材料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与步骤
        4.3.1 鸦胆因D对小菜蛾RDL1的抑制作用测定
        4.3.2 鸦胆因D对小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4.3.3 鸦胆因D对小菜蛾取食的影响
        4.3.4 鸦胆因D对小菜蛾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4.3.5 转录组测序可靠性验证
        4.3.6 鸦胆因D对小菜蛾中肠组织的影响
        4.3.7 数据统计及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鸦胆因D对 PxRDL1 功能的抑制
        4.4.2 鸦胆因D对小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4.4.3 鸦胆因D对小菜蛾取食的影响
        4.4.4 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4.4.5 鸦胆因D对小菜蛾中肠组织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植物源内吸性农药的分离与鉴定
        5.2.2 鸦胆因D对小菜蛾活性机理探讨
        5.2.3 药用植物废渣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5.3 创新点
    5.4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化合物的核磁共振谱图
附录 B:博士期间发表论文、获奖及参与科研课题情况

(10)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5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6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1.7 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理论分析框架
    2.1 概念界定
        2.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技术选择理论
        2.2.2 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
        2.2.3 公共产品理论
        2.2.4 集体行动理论
    2.3 理论分析框架
        2.3.1 新疆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主体的界定
        2.3.2 基本假设
        2.3.3 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1 现代农业、农业技术与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
        3.1.1 现代农业、农业科技革命与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3.1.2 我国现代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与节水灌溉技术
    3.2 世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2.1 世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历程
        3.2.2 世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特征和趋势
    3.3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3.1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3.2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前景
    3.4 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4.1 新疆兵团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4.2 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第四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及制度影响分析
    4.1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要素稀缺诱致性选择分析
        4.1.1 要素稀缺对新疆兵团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影响分析
        4.1.2 新疆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要素稀缺诱致性选择的实证分析
    4.2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市场需求诱致性选择分析
        4.2.1 市场需求对新疆兵团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影响分析
        4.2.2 新疆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市场需求诱致性选择的实证分析
    4.3 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影响分析
        4.3.1 兵团特殊体制和农业生产制度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优势
        4.3.2 新疆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安排
        4.3.3 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非正式制度影响
第五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供给主体行为分析
    5.1 政府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5.1.1 政府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动因
        5.1.2 国家(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强制性选择
        5.1.3 国家(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诱致性选择分析
        5.1.4 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安排
        5.1.5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一:政府行为的案例分析
    5.2 企业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5.2.1 企业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动因
        5.2.2 企业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特征
        5.2.3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二:企业行为的案例分析
    5.3 科研部门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5.3.1 科研部门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动因
        5.3.2 科研部门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特征
        5.3.3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三:公共科研部门行为的案例分析
    5.4 基层农业组织和合作组织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5.4.1 基层农业组织参与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
        5.4.2 合作组织参与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
        5.4.3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四:基层农业组织行为的案例分析
    5.5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多主体参与选择行为评析
        5.5.1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多主体参与下的动态反应
        5.5.2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主体动态反应的运行机制
        5.5.3 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主体动态反应行为评价
第六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需求主体—农户行为分析
    6.1 农户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利益取向和行动反应
        6.1.1 农户行为理论和农户技术选择行为
        6.1.2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利益取向
        6.1.3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动反应
    6.2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农户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6.2.1 农户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原因的描述性分析
        6.2.2 农户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意愿和方式的描述性分析
        6.2.3 农户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分析
    6.3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6.3.1 研究假设
        6.3.2 模型选择、数据描述和计量分析
        6.3.3 结论和启示
第七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分析
    7.1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评价
        7.1.1 新疆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评价
        7.1.2 新疆地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评价
    7.2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计量和模型分析
        7.2.1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计量分析
        7.2.2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结构-行为-绩效”模型分析
    7.3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分析简评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的诱致性选择
        8.1.2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是多主体参与的选择行为
        8.1.3 制度对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具有明显影响
    8.2 政策建议
        8.2.1 合理配置利用农业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稀缺对节水行为的诱导作用
        8.2.2 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体系和运行机制
        8.2.3 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各主体的选择能力
        8.2.4 优化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环境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导师评阅表

四、浅谈农业科研单位农药产品的开发与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通知[J]. 湖北省人民政府. 湖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21)
  • [2]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3]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重心下移一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的决定[J]. 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S1)
  • [4]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D]. 史晓玲. 山东大学, 2020(08)
  • [5]以松脂二烯为主要成分的新型喷雾助剂研制及性能研究[D]. 韩群琦.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6]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应用特性与制剂研究[D]. 刁红亮. 山西农业大学, 2020
  • [7]聚多巴胺“智能”响应性缓控释药肥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 季延正. 兰州大学, 2020(01)
  • [8]中国农药创制概述与展望[J]. 芦志成,张鹏飞,李慧超,关爱莹,刘长令. 农药学学报, 2019(Z1)
  • [9]鸦胆子内吸拒食活性成分的分离及其对小菜蛾的作用机理研究[D]. 毛根林. 华南农业大学, 2019
  • [10]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D]. 苏荟. 石河子大学, 2013(01)

标签:;  ;  ;  ;  

浅谈农业科研机构农药产品开发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