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发酵调味品的二次开发

传统发酵调味品的二次开发

一、传统发酵调味品的二次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赵天行,陈福生,陈涛,吴仁蔚,陈世贵[1](2021)在《一种棕色、富含γ-氨基丁酸蜜柑醋的制作及其品质分析》文中提出以高产棕色素的葡糖杆菌(Gluconobacter sp.)FBFS 82菌株发酵柑橘汁,生产棕褐色的色素发酵液,然后与液态发酵的原醋进行调配,制成酸度为5 g/100 mL、色素发酵液含量分别为10%、15%、20%和25%的蜜柑醋(分别以A、B、C和D表示)。对蜜柑醋的理化指标、色泽稳定性、游离氨基酸以及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蜜柑醋色泽鲜亮,自然环境下存放至60 d其色素无明显变化。蜜柑醋A和C均检测到18种氨基酸,包括8种必需氨基酸和具有生理功能的γ-氨基丁酸((182.27±8.68)mg/100 mL,(383.19±8.27)mg/100 mL)。从蜜柑醋A和C中分别鉴定出51种和60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酯类、酸类、醇类、醛类、酮类、酚类及其他类。

赵仔影[2](2021)在《发酵型烤肉酱的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烤肉行业面临的食品安全和环保问题,采用多微组合发酵技术、微波增香技术和定向美拉德反应技术,开发一种安全美味、方便生态的专用烤肉酱,旨在助推烤肉行业顺应供给侧改革需求,实现转型升级。1.针对烤肉基酱对制曲蛋白酶和糖化酶活力的较高要求,采用多微熟料制曲工艺,确定了蚕豆的最佳糊化条件为浸料时间6 h、蒸煮功率1000 W、蒸料时间10 min,同时还对面粉进行了烘烤增香处理,得出面粉的最佳烘烤工艺:烘烤温度160±0.4℃,烘烤时间50 min,物料厚度2 cm,有效去除蚕豆中的生腥味和提升辅料面粉的烤香味;将从传统优质酱制品中诱发得到的优良菌种分开制曲,以糖化酶和蛋白酶活力为指标,确定米曲霉A3-U8和高活性黑曲霉的最佳制曲条件:米曲霉制曲时间为48 h,制曲温度为32±0.4℃,制曲湿度为90.0±0.4%,此条件下的米曲蚕豆曲糖化酶活为878 U/g,蛋白酶活为285 U/g,黑曲霉制曲时间为36 h,制曲温度为30±0.4℃,制曲湿度为85.0±0.4%,此条件下的黑曲蚕豆曲糖化酶活为664 U/g,蛋白酶活为1097 U/g。2.通过模糊数学建立感官评价体系,确定了米曲霉和黑曲霉曲料复配比为10∶1.5,并在此基础上,对烤肉基酱保温发酵工艺进行了研究,以综合水解度和感官评分为指标,确定最佳发酵条件:发酵温度45±0.4℃、盐水浓度14.00%、发酵时间30 d;在发酵后期接种酵母以增强烤肉酱的鲜味和香气,并确定了增香酵母的接种条件:接种时间为发酵后的第15 d,接种量为1.20%,后熟发酵时间为30 d,总酯含量达0.43%;对发酵酱的理化指标进行了检测,还原糖含量为14.13%,氨基酸态氮含量为1.17%,通过氨基酸全自动分析仪对发酵酱中氨基酸种类及含量进行了检测,总氨基酸含量达10.75%,其中鲜味氨基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最高,分别为1.95%、1.35%,且甜味氨基酸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脯氨酸含量达到2.04%,占比氨基酸总量18.98%,说明此实验条件下,酿造的发酵酱具有较高的风味口感,是可以用来制作风味型烤肉酱的良好基料。3.结合工艺需求及市场价格,确定了辅料辣椒和花椒种类,为干朝天椒和汉源红花椒,辣椒碱和花椒酰胺含量为1.84 mg/g、1.71 mg/g;并对辅料微波增香工艺进行了研究,以感官、红度值a*、辣椒碱、花椒酰胺等为指标,得出了各辅料的最佳增香工艺:干辣椒微波时间90 s;花椒微波时间150 s;芝麻微波时间5 min;孜然微波时间3 min;采用GC-MS对不同处理条件下的辅料进行挥发性风味成分的检测,三种状态下的花椒均检测出月桂烯,相对含量分别为:18.83%、20.14%和16.13%,月桂烯是汉源花椒的特征风味成分,其余特征风味罗勒烯、萜烯醇等成分经微波处理后含量都有提高,可以看出经微波处理后的花椒风味更好;干辣椒经微波增香处理后,芳樟醇相对含量增高,达到11.50%,而焦糊干辣椒的相对含量为9.13%,其余特征风成分味γ-萜品醇、侧柏醇等含量都有提高,说明经微波处理后的辣椒风味更浓厚。4.以上面制备的烤肉基酱和微波烤制的香辛料为特色专有材料,针对烤肉调料配方粗糙、涂膜不均匀、风味不足等问题,结合超微粉碎技术、定向美拉德增香技术,研究开发了发酵型烤肉酱产品,炒酱工艺的加热方式为燃气加热,升温较快利于烤香味的生成,用现代智能温度计控制油温,得到发酵型烤肉酱的制作工艺配方为:辣椒添加量12.00%、花椒添加量7.00%、秘制香料添加量5.00%、烧烤香精添加量0.50%等,烤肉酱中辣椒碱含量为0.021%,花椒酰胺含量为0.013%,且随着超微粉碎的颗粒度越细,烤肉酱的涂膜性更佳,附着性更强,不易掉落,可使企业节省将近8.68%的物料成本,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

刘文龙,危梦,邹强,周衡刚,邵良伟,刘达玉[3](2021)在《豆豉烤鱼复合调味料制备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经优化生产的传统毛霉型豆豉、秘制香辛料、木姜子油等为原料,开发一种特色豆豉烤鱼复合调味料。结果表明:当豆豉含量70.0g、混合油160.0g、酵母膏2.0g、木姜子油1.0g时制得的烤鱼调料豉香浓郁、鲜香可口、回味无穷。该试验是以400g豆豉烤鱼复合调味料为基准,使用的混合油为菜籽油、色拉油、猪油、牛油按8∶15∶1∶1的比例混合炼制而成,通过对其加工工艺和配料进行优化,最终确定了一种特色豆豉烤鱼复合调味料的最佳工艺和配方。

张明芳[4](2020)在《高温敏感型啤酒酵母的选育及其自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酵母营养丰富,其自溶物中包含核苷酸、生物活性多糖、抗氧化活性多肽及多种营养物质,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等领域。温度是影响酵母自溶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影响酵母的自溶程度以及自溶物中活性物质的含量。并且在自溶过程中,热胁迫会导致酵母的蛋白质功能、细胞代谢等发生调控,引起酵母的压力应答。因此,选育高温敏感型酵母有助于促进酵母低温自溶、提高自溶物的生物活性和应用价值;同时,研究热胁迫应答对酵母自溶的影响能为选育优良酵母菌株以及研究热胁迫下酵母自溶的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建立了一种高温敏感型酵母的筛选方法,并以自溶能力较强的Pilsner啤酒酵母为出发菌株,选育获得了一株能够在较低温度下自溶并产生高活性自溶产物的突变菌P-510,利用转录组学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了与热胁迫下酵母自溶相关的代谢途径和关键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高温敏感型突变菌的选育及筛选方法的建立:通过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和5-溴-4-氯-3-吲哚基-磷酸盐(BCIP)平板筛选,建立了一种高温敏感型酵母的筛选方法。并以Pilsner啤酒酵母为出发菌株,获得了一株高温敏感型啤酒酵母P-510。突变菌P-510对高温敏感,在37℃表现出明显的生长抑制,72 h后死亡率达到87.8%。与出发菌株Pilsner相比,该菌更易发生自溶,自溶液的核酸抽提率、蛋白质抽提率、氨基酸态氮抽提率分别提高了142.8%、60.0%和10.9%。将该方法应用于面包酵母AQ和葡萄酒酵母D254中,也成功筛选到高温敏感型突变菌A-14和D-12。(2)高温敏感型突变菌P-510自溶产物特性研究:与菌株Pilsner相比,37℃下自溶时,P-510自溶产物中的5’-鸟苷酸(5’-GMP)和5’-肌苷酸(5’-IMP)含量均较高,且72 h和144 h后得到的自溶产物中呈味核苷酸含量(5’-GMP+5’-IMP)分别提高134.9%和193.4%;自溶36、84、132 h后,P-510自溶产物中β-葡聚糖溶出分别提高7.9%、30.0%和40.3%。同时,P-510在37℃下自溶产物的DPPH清除率在60 h达到最高值,比Pilsner在50℃和37℃下自溶分别提高13.3%和22.2%。对自溶物多肽组成分析发现,与50℃相比,37℃下自溶有利于获得小分子多肽。(3)热胁迫应答对酵母自溶的影响:相比于Pilsner,热胁迫下P-510的胞内腺苷三磷酸(ATP)和还原型辅酶Ⅱ(NADPH)水平低、活性氧(ROS)积累高。通过转录组学分析突变菌和原始菌中热胁迫和基因突变造成的基因表达差异,发现在热胁迫下,P-510和Pilsner的基因表达调控不同,相比于Pilsner,P-510的三羧酸循环途径下调、糖酵解途径上调、磷酸戊糖途径下调和己糖转运途径下调。推测P-510的线粒体代谢受到抑制、糖原代谢紊乱、己糖转运调控异常,不利于细胞抵御热压力,从而造成了P-510对高温敏感。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P-510中的突变基因,并结合转录组学数据分析,推测GRE1、RKI1、ERG5、NDE2、HXT7等22个基因可能是热胁迫下酵母自溶的关键基因。

周琳[5](2020)在《浓香型高色度甜面酱加工技术及其新产品的开发》文中认为本文以面粉、大豆、黑米为原料,对传统的甜面酱酿造过程进行改进,旨在提高甜面酱的色度和风味,得到一款浓香型高色度的甜面酱,并在此基础上,研发了一款以甜面酱为基料的酱肉调料。1.通过对两种霉菌制曲工艺中制曲时间、制曲温度、制曲湿度等工艺参数探讨,分别优化两种霉菌制面糕曲的工艺。通过响应面优化实验,确定了米曲霉A3-U8最适培养条件为:接种量5×106个/g,制曲时间47h,制曲温度32℃,湿度90%,此条件下米曲霉面糕曲糖化酶活953U/g干基、中性蛋白酶活215U/g干基。通过正交优化实验,确定黑曲霉的最佳培养条件是:接种量6×106个/g、湿度90%,30℃培养42h,此条件下黑曲霉面糕曲的糖化酶活635/g干基、酸性蛋白酶活1097U/g干基。2.通过面糕曲复配试验、保温水解工艺正交优化实验,结合还原糖、氨基酸态氮、感官等指标,探讨甜面酱保温水解工艺。结果表明:在米曲霉面糕曲中加入2.0%的红曲米前提下,米曲霉面糕曲与黑曲霉的最佳配比为10:1。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保温发酵的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的保温条件为:16%的盐水,50℃的条件下水解9d,得到的酱醪还原糖含量25.62%,氨基酸态氮含量0.36%。并且在保温前2d进行磨浆,能提升大分子物质的水解程度,还原糖和氨基酸态氮的含量分别高出0.79%、0.02%。3.通过阳光房试验,结合总酯、红色指数、风味物质、氨基酸组成、感官等指标,探讨甜面酱生香工艺。结果表明:在半透阳光房中酱的质量最好,测得其还原糖含量为28.56%,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48%,红色指数为4.21,总酯含量0.38%。利用固相微萃取GC-MS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浓香型高色度甜面酱和传统甜面酱的风味和氨基酸组成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甜面酱检测出65种香味物质,对照组传统甜面检测出67种香味物质,而试验组酯类丰富,比对照组甜面酱更具有酯香。试验组甜面酱氨基酸含量为6.25g/100g,比对照组高0.76g/100g。4.通过对酱肉调料基础配方进行设计,并对甜面酱、烟熏液、双椒粉、秘制香料粉四种特色调料的添加量进行试验,探究其对酱肉风味的影响。得出甜面酱型酱肉调料四种特色调料的最优含量分别为:甜面酱40.00%、山楂核烟熏液1.00%、双椒粉3.50%、秘制香料粉1.50%。

吴枚枚[6](2020)在《毛霉豆豉生产工艺的研究及其新产品开发》文中提出传统豆豉存在发酵周期长、质量不稳定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豆豉生产规模,制约着行业的发展。故本课题对毛霉型豆豉的工艺进行创新型研究,旨在缩短生产周期,提高豆豉质量,并开发出一种豆豉衍生复合调味品,拓宽豆豉产品市场。1.以黑豆为原料,研究了料水比、浸泡时间、浸泡温度对吸水率的影响,得到最佳浸泡工艺为料水比1:3、浸泡温度35℃、浸泡时间4h。研究了不同的蒸煮方式、蒸煮温度、蒸煮时间对硬度和感官的影响,相同条件下干蒸的感官评分高于湿蒸,常压干蒸最佳时间为135min,常压湿蒸最佳时间为120min,高压蒸煮最佳条件为121℃蒸25min,高压蒸煮较常压蒸煮蒸煮时间明显缩短。2.以中性蛋白酶活力为指标,研究了接种率、制曲时间、制曲温度、制曲湿度对中性蛋白酶活力的影响,然后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设计了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制曲工艺条件为接种率4.20%、接种温度25℃、接种时间65h、制曲湿度85%,在此条件下中性蛋白酶活性达到最高值91.23U/g。3.以氨基态氮含量为指标研究了食盐、混合酒、酵母菌、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对氨基态氮含量的影响,进一步结合正交优化试验,确定了最佳发酵工艺:食盐添加量为9.00%、混合酒添加量为4.00%、发酵温度为30℃、发酵时间为54d。对优化条件下豆豉理化指标变化规律跟踪检测得到如下结论:氨基态氮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发酵54d时趋于稳定;总酸含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豆豉成熟时趋于稳定;还原糖的含量在发酵前期增长较快,待发酵后期呈现下降趋势;在后发酵过程中粗蛋白含量略有降低,而水溶性蛋白含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至发酵末期时开始有所下降;褐变强度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到豆豉成熟时褐变强度趋于稳定;豆豉后发酵阶段游离氨基酸含量不断增加,直至豆豉成熟时游离氨基酸含量为3.45%。4.首先对四种豆豉干燥方式的组织状态、色泽、风味、口感进行比较,最终选择油炸干燥,经油炸干燥后的豆豉颗粒成型、外酥里嫩、口感极佳。而后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结合正交优化试验对羰氨基料、辣椒粉、秘制香辛料、花椒粉用量进行优化,最终得出豆豉复合风味牛肉酱配方为:羰氨基料7.50%、秘制香辛料0.80%、辣椒粉1.50%、花椒粉0.60%、食用油25.00%、豆豉50.00%、牛肉9.00%、花生4.00%、食盐1.00%、味精0.40%、白芝麻0.20%。在此条件下研制的豆豉复合风味牛肉酱色泽鲜亮、酱香浓郁、香辣爽口。

杨海宁[7](2019)在《发酵与非发酵疏清口服液初步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疏清口服液是由石膏、芦根、甘草、大青叶、桑叶五味药材经提取,浓缩,离心等工艺制备而成的复方制剂,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效。疏清口服液项目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药物研究所与吉林华康药业共同合作开发,且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为该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本课题前期主要对疏清口服液的制备工艺、质量控制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本实验在成功制备了发酵与非发酵疏清口服液的基础上考察了发酵与非发酵口服液成份与疗效的区别。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薄层色谱法研究。本研究分别建立大青叶、甘草、芦根、桑叶四种药材的薄层色谱方法。综合四个薄层色谱图可以看出发酵与非发酵疏清口服液谱图有差异,发酵会改变疏清口服液的物质基础。2)HPLC指纹图谱研究。本研究分别建立了14批发酵与非发酵疏清口服液HPLC指纹图谱,共确定了27个共有峰。14批口服液样品的相似度在0.55以上,SPSS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4批口服液明显分为两类,S1-S7非发酵疏清口服液聚为一类,S8-S14发酵疏清口服液聚为一类。表明发酵会对疏清口服液的成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3)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本研究建立了靛玉红、甘草素、甘草酸铵的高效液相含量测定方法。靛玉红色谱条件如下:色谱柱:WondaSil C18(4.6*250mm,5μm);流动相:甲醇-水(75:25);等度洗脱;检测波长:289nm;流速:0.8ml/min;柱温:35℃;甘草素、甘草酸铵的含量测定方法如下:色谱柱:Agilent ZORBAX SB-C18(3.5μm,4.6mm×150mm);以0.1%的磷酸溶液作为流动相A,以乙腈作为流动相B,采用梯度洗脱,梯度洗脱程序:014 minA相的比例保持84%,1419 min,A相的比例由84%降至50%,1950minA相的比例由50%降至0%;流速1.0ml/min;柱温:35℃;波长:237nm;试验结果显示上述两种含量测定方法均操作方便,精密度高,回收率合格可用于相应成分的含量测定。根据含量测定结果可知发酵疏清口服液中靛玉红、甘草酸铵含量有所下降,甘草素含量略有升高。4)电子舌实验。本研究采用日本INSENT电子舌对发酵与非发酵两种口服液酸味、苦味、涩味、咸味、苦味回味等“滋味”进行定量测定。根据PAC主成分分析与各味觉指标比较分析结果可知,发酵后的产品与非发酵的产品在味道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其中酸味差异最大;且发酵后的产品之间总体差异缩小,非发酵的产品之间的差异较大;5)药效学实验研究。(一)对大鼠退烧效果的影响利用15%干酵母皮下注射制备大鼠发热模型,用发酵与非发酵疏清口服液灌胃给药考察其退烧效果。结果显示发酵疏清口服液高剂量组退烧效果最好,且在5-9h内与非发酵疏清口服液高剂量组有明显差异。(二)小鼠咳嗽实验本实验利用浓氨水制备小鼠咳嗽模型观察发酵与非发酵疏清口服液镇咳效果。结果显示发酵与非发酵疏清口服液均具有一定的止咳作用。但二者无明显差异。通过定性、定量、指纹图谱、滋味、药效学研究等方面考察可知发酵会对疏清口服液的成分和药效产生一定影响。发酵技术可能是未来中药新药创制与发展的新动力。

张家浩[8](2018)在《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的建构研究;第二部分是基于该体系以全国、天津市和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为案例对体系三个层级的信息采集、信息管理系统和BIM信息模型的建构、以及对相关的分析应用进行实践性研究。本研究是在我国目前工业遗产研究背景下,所进行的探索性研究,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国家层面的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机构和体系的建立。第一部分,首先,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充分总结国内外前人的相关研究,并对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基于这些现实问题,提出建立“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的必要性。然后,对该体系进行了建构研究,体系包括“国家层级”、“城市层级”和“遗产本体层级”。现阶段“国家层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统筹全国各部门、机构、地区和学者成果,解读我国工业遗产研究全貌;“城市层级”的目的是为了制定标准化的“普查表”和相应的“普查信息管理系统”,为未来我国工业遗产专项普查做好准备;“遗产本体层级”的目的是为了对工业遗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全面信息采集与管理标准的建立,以及GIS、BIM技术在保护中的应用进行探索。第二部分,首先,依据“国家层级”对全国目前工业遗产的研究成果进行信息采集,收集了我国1537项工业遗产,为我国未来工业遗产普查提供第一手的基础资料;建立“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并对全国工业遗产的行政区、时空、行业、保护、再利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我国工业遗产的整体面貌。然后,基于“城市层级”对天津市域范围工业遗产进行普查,并建立“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基于GIS技术对天津市工业遗产的基本情况、再利用潜力以及工业遗产廊道的规划进行了研究。再后,基于“遗产本体层级”,对北洋水师大沽船坞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建立了“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信息管理系统”,并基于GIS技术对大沽船坞的历史格局演变、价值评估等进行研究,并进行了保护规划的编制。最后,基于“遗产本体层级”,由于遗产领域BIM技术处于起步阶段,且数据处理复杂;因此笔者先对其工作流程进行研究,然后基于BIM技术对轮机车间、甲坞和设备的信息采集与信息模型建构进行案例研究;并基于Revit软件、Revit SDK和C++语言开发了“建筑遗产修缮管理软件”,将其应用于轮机车间修缮设计的残损信息管理中。

朱琦颖[9](2016)在《HT公司价值分析》文中指出本文研究的主题是中国股票市场上市公司价值分析。股票市场作为中国金融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提供投、融资渠道是中国股票市场的主要职能之一。对于投资于股票市场的投资者而言,通过让渡货币使用权获取公司股权,并通过持有或转让股权获利是投资者的主要目的。而公司经营状况以及个股在市场上的表现将直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因此,个股选择是投资决策成败的关键。如何选择合适的投资标的--上市公司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市场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技术分析和价值分析。其中,技术分析认为历史会重演,价格趋势会延续,股票价格本身即包含所有信息。投资者只需对股票的价格走势进行分析、判断和预测即可把握价格未来的走势和方向。不同于技术分析,价值分析则更多的关注能够反应公司实际状况的内在价值。价值分析者认为股票价格一直围绕其内在价值波动,投资者可以对影响公司内在价值的因素进行逐一分析,并据此对公司内在价值进行评估。通过找出并投资于那些股票价格低于内在价值的股票即可在股票价格回归内在价值时获利。市场有效性越差,投资者通过技术分析获得超额收益的可能性越大。但随着中国股票市场成熟度不断提升,市场有效性逐渐加强,在完善的市场中技术分析越来越难获得超额收益。相关的学术研究也证明了技术分析在逐渐丧失优势,而价值分析随着市场成熟度的提升具有较高的适用性。因此,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对价值分析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价值分析已经取代技术分析成为金融市场的主流分析法。如何正确的分析和评估一家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成为投资决策成败的关键。然而,价值分析对投资者的要求较高,投资者不仅需要有全面的理论知识、丰富的经验和洞察力,还需要完整的分析体系和框架,对上市公司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虽然国际上对价值分析的研究持续了数十年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但作为在特定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新兴发展起来的中国股票市场,它具有海外市场所不具备的特点。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投资者需要根据中国市场的特点做适当调整,选择恰当的理论和模型,对上市公司价值进行评估。本文将以上市公司HT为例,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股票价值分析框架。本文将对HT公司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对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进行回顾,综合考虑中国股票市场的现状和特点,选取适用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对HT公司进行定性分析,并运用定量分析给出HT的估值的确切范围,通过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HT公司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后给出投资建议。定性分析方面,本文将运用战略分析中常用的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法和PEST分析法来把握宏观环境、行业前景和公司发展方向。定量分析中,本文将运用绝对估值和相对估值法分别对公司进行定量的价值评估。在充分考虑中国市场特点后,决定选用自由现金流贴现模型做绝对估值分析,在相对估值分析中选用市盈率指标作为价值判断依据。本文的意义在于:(1)在理论上,本文充分考虑了中国市场的特点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后对估值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给出建议:在国外普遍适用的绝对估值法中的股利贴现模型在中国市场适用性较差,相对估值法中的市净率、市销率等指标在中国市场的有效性仍待进一步研究。对于中国投资者而言,自由现金流模型,以市盈率指标为准的估值方法具有更好的适用性。(2)在实践上,本文为中国投资者提供了切实可行并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价值分析框架。

周显青,陈志芳,崔岩珂[10](2014)在《中国传统米酱的生产技术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米酱是利用微生物发酵制得的产品,其生产技术直接影响最终品质.对米酱的生产技术现状、影响米酱品质的关键因素、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技术创新、技术标准状况等进行了论述.基于目前该行业的实际情况,分析并指出实际生产及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与之相关的建议,为米酱加工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二、传统发酵调味品的二次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传统发酵调味品的二次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棕色、富含γ-氨基丁酸蜜柑醋的制作及其品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色素发酵液的制备
        1.3.2 蜜柑醋的配制
        1.3.3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色素发酵液的理化指标分析
    2.2 蜜柑醋的感官特性
    2.3 蜜柑醋的色泽稳定性
    2.4 蜜柑醋的氨基酸种类与含量
    2.5 蜜柑醋挥发性成分测定

(2)发酵型烤肉酱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1 绪论
    1.1 烤肉的历史与文化
        1.1.1 烤肉的历史由来
        1.1.2 烤肉行业的演变
        1.1.3 烤肉已经形成文化
    1.2 烤肉的风味与营养
        1.2.1 烤肉风味形成机理
        1.2.2 烤肉的风味特点
        1.2.3 烤肉的风味成分
    1.3 烤肉产业的现状
        1.3.1 烤肉的主要种类
        1.3.2 烤肉的加工工艺与设备
        1.3.3 烤肉产业的时代背景
    1.4 烤肉产业的问题与不足
        1.4.1 烤肉食品安全问题
        1.4.2 烤肉环境保护问题
        1.4.3 烤肉的推广局限性问题
    1.5 烤肉产业的作用
        1.5.1 满足烤肉美食需求
        1.5.2 烤肉与旅游产业
        1.5.3 烤肉与精准脱贫
        1.5.4 烤肉行业发展效益显着
    1.6 烤肉酱加工现状
        1.6.1 烤肉酱兴起的背景
        1.6.2 传统酱品型烤肉酱
        1.6.3 香辛料调配型烤肉酱
        1.6.4 香精型烤肉酱
    1.7 烤肉酱存在的问题
        1.7.1 工艺配方粗糙
        1.7.2 烤肉风味不足
        1.7.3 缺乏系列产品
    1.8 烤肉酱的发展趋势
        1.8.1 烤肉酱消费需求将不断扩大
        1.8.2 多微发酵酱品将成为重要基料
        1.8.3 传统香辛料增香将打造烧烤特色
        1.8.4 美拉德定向反应生香将提升烤香风味
    1.9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10 烤肉酱开发技术路线
2 烤肉基酱制曲工艺研究
    2.1 材料与试剂
    2.2 试验方法
    2.3 制曲原辅料糊化及烘烤增香试验设计
        2.3.1 蚕豆糊化工艺试验
        2.3.2 面粉烘烤增香工艺试验
    2.4 制曲工艺优化试验设计
        2.4.1 米曲霉制曲工艺试验
        2.4.2 黑曲霉制曲工艺试验
    2.5 烤肉基酱制曲工艺的确定
        2.5.1 原辅料糊化及烘烤工艺的确定
        2.5.2 米曲霉制曲工艺的确定
        2.5.3 黑曲霉制曲工艺的确定
    2.6 本章小结
3 烤肉用酱基料保温发酵工艺研究
    3.1 材料与试剂
    3.2 实验方法
    3.3 保温发酵工艺试验设计
        3.3.1 曲料的复配比例试验
        3.3.2 发酵时间试验
        3.3.3 发酵温度试验
        3.3.4 盐水浓度试验
        3.3.5 正交试验优化保温发酵工艺试验
        3.3.6 酵母菌添加时间试验
        3.3.7 酵母菌添加量试验
    3.4 烤肉基酱发酵工艺的确定
        3.4.1 曲料复配比的确定
        3.4.2 发酵时间的确定
        3.4.3 发酵温度的确定
        3.4.4 盐水比例的确定
        3.4.5 正交试验优化保温发酵工艺
        3.4.6 酵母菌添加时间的确定
        3.4.7 酵母菌添加量的确定
        3.4.8 发酵酱指标检测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烤肉酱辅料微波增香工艺研究
    4.1 材料与试剂
    4.2 实验方法
    4.3 增香工艺试验设计
        4.3.1 干辣椒增香工艺试验
        4.3.2 花椒增香工艺试验
        4.3.3 芝麻微波增香工艺试验
        4.3.4 孜然微波增香工艺试验
    4.4 辅料增香工艺的确定
        4.4.1 干辣椒品种的确定
        4.4.2 干辣椒微波增香工艺的确定
        4.4.3 干辣椒挥发性成分的检测分析
        4.4.4 花椒品种的确定
        4.4.5 花椒微波增香工艺的确定
        4.4.6 花椒挥发性成分的检测分析
        4.4.7 白芝麻微波增香工艺的确定
        4.4.8 白芝麻挥发性成分的检测分析
        4.4.9 孜然微波增香工艺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5 发酵型烤肉酱的开发
    5.1 材料与试剂
    5.2 实验方法
    5.3 烤肉酱基础配方优化设计
        5.3.1 烤肉基酱的添加量试验
        5.3.2 辣椒添加量对烤肉酱的影响
        5.3.3 花椒椒添加量对烤肉酱的影响
        5.3.4 孜然的添加量试验
        5.3.5 秘制香料添加量对烤肉酱的影响
        5.3.6 烧烤香精添加量对烤肉酱的影响
        5.3.7 芝麻的添加量试验
        5.3.8 酱油的添加量试验
        5.3.9 正交优化烤肉酱的基础配方试验
    5.4 烤肉酱基础配方的确定
        5.4.1 烤肉基酱添加量的确定
        5.4.2 辣椒添加量的确定
        5.4.3 花椒添加量的确定
        5.4.4 秘制香料添加量的确定
        5.4.5 孜然添加量的确定
        5.4.6 烧烤香精添加量的确定
        5.4.7 芝麻添加量的确定
        5.4.8 酱油添加量的确定
        5.4.9 正交优化确定烤肉酱的基础配方
        5.4.10 烤肉酱最终配方的确定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成果
致谢

(3)豆豉烤鱼复合调味料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原辅料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3 豆豉烤鱼复合调味料的基础配方设计
    1.4 豆豉烤鱼复合调味料的混合油添加比例设计
    1.5 豆豉烤鱼复合调味料制作要点
        1.5.1 原辅料预处理
        1.5.2 操作要点
    1.6 豆豉烤鱼复合调味料关键因素单因素试验
        1.6.1 豆豉添加量的确定
        1.6.2 混合油添加量的确定
        1.6.3 酵母膏添加量的确定
        1.6.4 木姜子油添加量的确定
    1.7 正交试验
    1.8 验证试验
    1.9 感官评定指标
2 结果与讨论
    2.1 豆豉烤鱼复合调味料的混合油添加比例
    2.2 豆豉烤鱼复合调味料关键因素单因素试验结果
        2.2.1 豆豉添加量的确定
        2.2.2 混合油添加量的确定
        2.2.3 酵母膏添加量的确定
        2.2.4 木姜子油添加量的确定
    2.3 豆豉烤鱼复合调味料关键因素正交试验结果
    2.4 豆豉烤鱼复合调味料最终配方的确定
    2.5 产品质量
3 小结

(4)高温敏感型啤酒酵母的选育及其自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酵母自溶物的概述
        1.1.1 酵母自溶物的定义
        1.1.2 酵母自溶物的主要成分和应用
        1.1.3 酵母自溶物的生产方法
    1.2 酵母自溶的研究进展
        1.2.1 促进酵母自溶的研究
        1.2.2 酵母自溶的成因
        1.2.3 环境压力应答机制
        1.2.4 热胁迫应答的研究
    1.3 立题背景与意义
    1.4 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1.1 主要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与分析方法
        2.3.1 酵母模拟自溶分析
        2.3.2 ARTP诱变
        2.3.3 BCIP平板筛选
        2.3.4 酵母生长性能分析
        2.3.5 酵母自溶程度分析
        2.3.6 酵母发酵性能分析
        2.3.7 酵母自溶产物分析
        2.3.8 热胁迫应答差异分析
        2.3.9 转录组测序
        2.3.10 基因组测序
        2.3.11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高温敏感型突变菌的选育及筛选方法的建立
        3.1.1 筛选方法的建立
        3.1.2 突变菌的筛选
        3.1.3 筛选方法在其它酵母中的应用
    3.2 高温敏感型突变菌P-510自溶产物特性研究
        3.2.1 呈味核苷酸含量分析
        3.2.2 β-葡聚糖含量分析
        3.2.3 不同温度对自溶产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3.3 热胁迫应答对酵母自溶的影响
        3.3.1 突变菌与原始菌的热胁迫应答差异分析
        3.3.2 热胁迫造成的基因表达差异
        3.3.3 基因突变造成的基因表达差异
        3.3.4 突变菌与原始菌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表

(5)浓香型高色度甜面酱加工技术及其新产品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1 绪论
    1.1 甜面酱原料使用现状
        1.1.1 酿造原料的选择
        1.1.2 酿造菌种的选择
    1.2 甜面酱的制曲现状
        1.2.1 米曲霉制曲
        1.2.2 多菌种制曲
    1.3 甜面酱酿造现状
        1.3.1 自然发酵
        1.3.2 保温发酵
        1.3.3 酶制剂水解发酵
    1.4 甜面酱加工存在问题
        1.4.1 菌种酶系不稳定
        1.4.2 气候环境影响大
        1.4.3 酿造周期长
        1.4.4 特征风味不足
        1.4.5 质量标准不完善
        1.4.6 市场消费面窄小
        1.4.7 二次开发滞后
    1.5 甜面酱加工技术发展趋势
        1.5.1 开发多菌种分开制曲工艺
        1.5.2 增香酵母的产业化应用
        1.5.3 推广两段式发酵工艺
        1.5.4 推广阳光房后熟发酵
        1.5.5 甜面酱产品标准的完善
        1.5.6 甜面酱的二次开发
    1.6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2 多菌种面糕曲制备工艺的试验
    2.1 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与设计
        2.2.1 种曲的制备
        2.2.2 面糕曲制备工艺
        2.2.3 米曲霉面糕曲制备工艺的确定
        2.2.4 黑曲霉面糕曲制备工艺的确定
    2.3 分析检测方法
        2.3.1 指标测定
        2.3.2 数据处理与作图
    2.4 结果分析
        2.4.1 制曲条件对米曲霉面糕曲酶活的影响
        2.4.2 响应面优化米曲霉制曲工艺
        2.4.3 制曲条件对黑曲霉面糕曲酶活的影响
        2.4.4 正交优化黑曲霉制曲工艺
    2.5 本章小结
3 保温发酵酶解工艺的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设备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装置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设计
        3.2.1 保温发酵酶解工艺流程与操作要点
        3.2.2 面糕曲复配比例对感官品质的影响
        3.2.3 保温发酵酶解工艺参数优化试验
        3.2.4 磨酱操作对保温酶解的影响
        3.2.5 保温发酵酶解优化工艺的效果验证
    3.3 分析检测方法
        3.3.1 理化指标测定
        3.3.2 感官评价体系的建立
        3.3.3 数据处理与作图
    3.4 结果分析
        3.4.1 面糕曲复配比例对感官品质的影响
        3.4.2 保温发酵工艺单因素试验
        3.4.3 保温发酵工艺的正交优化试验
        3.4.4 磨酱后对保温发酵的影响
        3.4.5 保温发酵酶解优化工艺的效果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后熟发酵生香工艺的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设备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试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设计
        4.2.1 酵母的接种
        4.2.2 阳光房对甜面酱品质的影响
        4.2.3 产品检验
    4.3. 分析检测方法
        4.3.1 指标测定
        4.3.2 感官评价
    4.4 结果分析
        4.4.1 不同阳光房中温度的比较
        4.4.2 不同环境下甜面酱品质的变化
        4.4.3 浓香型甜面酱指标常规检测
        4.4.4 浓香型甜面酱高端品质检测
    4.5 本章小结
5 甜面酱型风味酱肉调料的开发
    5.1 材料与设备
        5.1.1 试验材料
        5.1.2 仪器与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酱肉调料的基础配方设计
        5.2.2 酱肉调料的配方优化
        5.2.3 调料制作酱肉方法
    5.3 酱肉调料评价方法
    5.4 结果与分析
        5.4.1 酱肉调料单因素优化
        5.4.2 酱肉调料的正交优化
        5.4.3 酱肉调料最终配方的确定
    5.5 本章小结
6 浓香型高色度甜面酱产业化工艺规程——以 100kg为准
    6.1 原料选择
    6.2 操作方法
        6.2.1 面糕曲的制作
        6.2.2 保温发酵
        6.2.3 后熟发酵
    6.3 产品标准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成果
致谢

(6)毛霉豆豉生产工艺的研究及其新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豆豉的概述
    1.2 豆豉的营养价值及功能性成分
        1.2.1 大豆及豆豉的营养成分
        1.2.2 大豆异黄酮
        1.2.3 大豆多肽
        1.2.4 豆豉的γ-亚麻酸
        1.2.5 豆豉的黑色素
        1.2.6 γ-氨基丁酸
        1.2.7 豆豉溶栓酶
    1.3 豆豉的生产工艺
        1.3.1 毛霉型豆豉的生产工艺
        1.3.2 曲霉型豆豉的生产工艺
        1.3.3 细菌型豆豉的生产工艺
        1.3.4 根霉型豆豉的生产工艺
    1.4 豆豉的的研究现状
        1.4.1 豆豉微生物研究现状
        1.4.2 豆豉工艺现状
        1.4.3 豆豉的市场应用现状
    1.5 豆豉相关标准
    1.6 豆豉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6.1 豆豉存在的问题
        1.6.2 豆豉的发展趋势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1.8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大豆浸泡及蒸煮工艺条件研究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原辅料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浸泡工艺对大豆吸水率的影响
        2.2.2 蒸煮工艺对大豆质构及感官的影响
    2.3 分析检测方法
        2.3.1 原料大豆成分测定
        2.3.2 吸水率的测定
        2.3.3 感官评定
        2.3.4 质构测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原料大豆成分测定结果
        2.4.2 浸泡工艺对大豆吸水率的影响
        2.4.3 蒸煮工艺对大豆质构及感官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毛霉豆豉制曲工艺条件优化
    3.1 材料与仪器
        3.1.1 原辅料
        3.1.2 试剂
        3.1.3 培养基
        3.1.4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工艺流程
        3.2.2 种曲的制备
        3.2.3 制曲工艺对蛋白酶活性影响
    3.3 分析检测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接种率对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3.4.2 制曲温度对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3.4.3 制曲时间对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3.4.4 制曲湿度对蛋白酶活力的探究
        3.4.5 制曲条件的响应面法优化
        3.4.6 验证实验
    3.5 本章小结制曲
4 毛霉豆豉后熟增香发酵工艺条件优化
    4.1 材料与仪器
        4.1.1 原辅料
        4.1.2 试剂
        4.1.3 培养基
        4.1.4 仪器设备与器具
    4.2 实验方法
        4.2.1 酵母菌菌种的制备
        4.2.2 后发酵条件的确定
        4.2.3 优化条件下毛霉型豆豉理化指标变化规律跟踪检测
        4.2.4 感官指标的评定
    4.4 结果分析
        4.4.1 后发酵条件的确定
        4.4.2 后发酵条件的正交优化结果
        4.4.3 优化条件下豆豉理化指标变化规律跟踪检测
    4.5 本章小结
5 豆豉复合风味牛肉酱的开发
    5.1 材料与仪器
        5.1.1 原辅料
        5.1.2 仪器设备及器具
    5.2 实验方法
        5.2.1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5.2.2 豆豉干燥方式的确定
        5.2.3 关键增香调料的配方优化
    5.3 分析检测方法
    5.4 结果与分析
        5.4.1 羰氨基料的配方确定
        5.4.2 豆豉干燥方式对产品感官评分的影响
        5.4.3 羰氨基料对产品感官评分的影响
        5.4.4 秘制香辛料对产品感官评分的影响
        5.4.5 辣椒粉对产品感官评分的影响
        5.4.6 花椒粉添加量对产品感官评分的影响
        5.4.7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成果
致谢

(7)发酵与非发酵疏清口服液初步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立项依据
    2 处方来源及处方解读
        2.1 处方药物研究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4 课题研究内容
第一章 发酵与非发酵疏清口服液薄层色谱对比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药物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疏清口服液的制备
        2.1.1 药材前处理
        2.1.2 口服液制备工艺
        2.1.3 发酵疏清口服液制备工艺
        2.2 大青叶的薄层色谱鉴别
        2.3 甘草的薄层色谱鉴别
        2.4 桑叶的薄层色谱鉴别
        2.5 芦根的薄层色谱鉴别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发酵与非发酵疏清口服液指纹图谱对比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实验方法
        2.1 色谱条件的确定
        2.2 样品制备
        2.3 方法学考察
        2.3.1 专属性考察
        2.3.2 精密度试验
        2.3.3 重复性试验
        2.3.4 稳定性试验
        2.4 指纹图谱的建立与分析
        2.4.1 指纹图谱的建立与相似度分析
        2.4.2 参照峰的选择与峰归属
        2.4.3 系统聚类分析
    3 讨论
        3.1 提取溶剂选择
        3.2 液相条件确定
        3.3 发酵与非发酵疏清口服液比较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发酵与非发酵疏清口服液主要成分含量测定
    第一节 靛玉红含量测定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检测波长选择
        2.3 专属性与系统适应性试验
        2.4 溶液制备
        2.5 色谱条件
        2.6 靛玉红线性考察
        2.7 精密度试验
        2.8 稳定性试验
        2.9 重复性试验
        2.10 加样回收率试验
        2.11 发酵前后疏清口服液中靛玉红含量测定
        3 讨论
    第二节 甘草素与甘草酸铵含量测定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2 实验方法
        2.1 色谱条件
        2.2 溶液制备
        2.3 方法学考察
        2.3.1 专属性考察
        2.3.2 线性关系考察
        2.3.3 精密度考察
        2.3.4加样回收率实验
        2.3.5 稳定性试验
        2.3.6重复性实验
        2.4 甘草素、甘草酸铵含量测定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发酵与非发酵疏清口服液滋味比较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样品测定方法
        2.2 样品的制备与样品浓度考察
        2.3重复性实验
        2.4 方差分析
    3 数据处理结果
        3.1 PCA主成分分析
        3.2 中药口服液样品的味觉指标比较分析
        3.2.1 苦味和苦味回味
        3.2.2 涩味和涩味回味
        3.2.3 鲜味和丰富性
        3.2.4 酸味
        3.2.5 咸味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发酵与非发酵疏清口服液药效学研究
    第一节 发酵与非发酵疏清口服液对干酵母致热大鼠解热作用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
        2.1 动物前期准备
        2.2 酵母制备与大鼠造模
        2.2.1 酵母制备
        2.2.2 大鼠造模
        2.2.3 酵母浓度筛选
        2.3 实验方法
        2.4 数据统计
        3 结果
        3.1 酵母浓度
        3.2 发酵与非发酵疏清口服液对酵母所致大鼠发热模型体温的影响
        4 讨论
    第二节 发酵与非发酵疏清口服液对浓氨水致咳小鼠止咳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2.1 浓氨水量的确定
        2.2 给药时间的考察
        2.3 实验过程
        2.4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给药时间考察
        3.2 各组药物对浓氨水诱发小鼠咳嗽的实验结果
        4 实验讨论
        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国工业遗产的整体情况仍未可知
        1.1.2 城市化高速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的矛盾
        1.1.3 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研究的缺失
    1.2 研究对象
        1.2.1 中国工业遗产
        1.2.2 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
    1.3 国内外既往研究综述
        1.3.1 国外综述
        1.3.2 国内综述
        1.3.3 既往研究的经验与问题
    1.4 研究问题及解决途径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1.7 研究创新及未尽事宜
        1.7.1 研究创新之处
        1.7.2 研究未尽事宜
第二章 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
    2.1 体系结构总述
        2.1.1 体系建立依据
        2.1.2 体系的总体结构
        2.1.3 体系应用技术介绍
        2.1.4 对我国未来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工作实施的讨论
    2.2 国家层级标准研究
        2.2.1 信息采集标准
        2.2.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3 城市层级标准研究
        2.3.1 信息采集标准
        2.3.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4 遗产本体层级标准研究
        2.4.1 信息采集标准
        2.4.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4.3 信息模型标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家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全国工业遗产为例
    3.1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的实施
        3.1.1 信息采集标准
        3.1.2 信息采集的实施及成果
    3.2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3.2.1 全国工业遗产GIS数据库建构
        3.2.2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3.3 基于GIS的我国工业遗产现状分析研究
        3.3.1 全国工业遗产总体情况分析研究
        3.3.2 我国行政区层面的工业遗产分布研究
        3.3.3 基于我国工业发展史的时空分布研究
        3.3.4 基于行业类型的空间分布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为例
    4.1 天津市工业遗产普查的实施
    4.2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4.2.1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GIS数据库建构
        4.2.2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文件数据库建构
        4.2.3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建构
    4.3 基于GIS的天津工业遗产分析及廊道规划研究
        4.3.1 天津工业遗产总体分析研究
        4.3.2 天津工业遗产廊道规划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遗产本体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为例
    5.1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信息采集的实施
        5.1.1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简介
        5.1.2 信息采集的实施
    5.2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产本体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5.2.1 GIS数据库框架建构
        5.2.2 文件数据库的建构
        5.2.3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产本体信息管理系统的建构
    5.3 GIS在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保护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5.3.1 基于时态GIS的大沽船坞历史沿革探究
        5.3.2 基于GIS技术的价值评估研究
        5.3.3 GIS技术指导下的保护规划编制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遗产本体层级BIM信息模型建构及应用研究--轮机车间、甲坞及设备为例
    6.1 工业遗产领域BIM技术工作流程研究
    6.2 轮机车间、甲坞及设备的信息采集与处理
    6.3 BIM信息模型建构研究
        6.3.1 轮机车间BIM信息模型的建构研究
        6.3.2 甲坞BIM信息模型的建构研究
        6.3.3 BIM在工业设备遗产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6.4 建筑遗产修缮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6.4.1 Revit自带功能在工业遗产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与弊端
        6.4.2 建筑遗产修缮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
        6.4.3 轮机车间残损信息管理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7.1 本研究内容总结
    7.2 本研究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参考文献
本人学术成果
鸣谢
附录A 中国工业遗产名录(笔者编制,截至2018年6月1 日)
附录B 国内外工业(文化)遗产普查表汇编
    附录B-1《世界遗产名录》遗产申报材料
    附录B-2 英国IRIS调查表
    附录B-3 美国HABS调查表
    附录B-4 美国HAER调查表
    附录B-5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
    附录B-6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
    附录B-7 北京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8 上海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9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10 济南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11 南京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C 中国工业遗产普查表(笔者编制)
    附录C-1《中国工业遗产普查表(2018 年试行版)》
    附录C-2 普查表填写规范
        (1)封面
        (2)基本信息
        (3)生产工业流程
        (4)重要建构筑物遗产
        (5)重要设备遗产
        (6)测绘图
        (7)照片
        (8)参考文献和其他信息
    附录C-3 中国工业遗产编号索引
    附录C-4 《中国工业遗产行业名称及代码表(2018 版)》
附录D 工业遗产本体层级信息采集表(笔者编制)
    附录D-1 《工业遗产历史环境调查表》
    附录D-2 《工业建构筑物残损信息调查表》
    附录D-3 《工业遗产设备信息调查表》
    附录D-4 《三维激光扫描站位记录表》
    附录D-5 《工业遗产本体层级文献资料登记表》
    附录D-6 《生产工艺流程登记表》
附录E 工业遗产相关行业类型列表翻译及整理
    附录E-1 英国IRIS工业遗产普查表附录I工业行业类型
    附录E-2 1936 年中华民国《实业部月刊》工业分类[105]
    附录E-3 1982 年版《中国统计年鉴》中工业分类
    附录E-4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3-1984》
附录F 各层级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框架标准(笔者编制)
    附录F-1 国家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2 城市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3 遗产本体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4 遗产本体层级文件数据库框架
附录G 工业遗产BIM信息模型标准化族库(笔者编制)
附录H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保护规划成果展示(笔者参与)
附录J 轮机车间主要残存信息汇总(笔者编制)

(9)HT公司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回顾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四节 主要内容和章节结构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价值分析相关理论与模型
    第一节 价值分析理论
    第二节 上市公司环境分析
    第三节 估值模型研究综述
第三章 HT背景资料
    第一节 HT基本情况
    第二节 HT的历史沿革及股权结构
    第三节 HT组织结构
    第四节 人员及团队
第四章 HT外部环境分析
    第一节 调味品行业简介
    第二节 HT的宏观环境分析
    第三节 HT的行业环境分析
    第四节 HT的SWOT分析
    第五节 HT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总结
第五章 HT的估值分析
    第一节 绝对估值法
    第二节 相对估值法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10)中国传统米酱的生产技术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米酱生产技术现状
    1.1原料预处理
    1.2制曲
    1.3制醅
2 影响米酱品质的因素
    2.1影响色泽的因素
        2.1.1原料
        2.1.2工艺条件
        2.1.3微生物
    2.2影响米酱风味的因素
        2.2.1原辅料
        2.2.2工艺条件
        2.2.3微生物
    2.3影响米酱其他品质的因素
3 成品质量标准现状及存在问题
4 展望
    4.1米酱加工规模化
    4.2米酱加工产业结构及监管体系完善化
    4.3米酱产品多样化、便民化

四、传统发酵调味品的二次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棕色、富含γ-氨基丁酸蜜柑醋的制作及其品质分析[J]. 赵天行,陈福生,陈涛,吴仁蔚,陈世贵. 中国酿造, 2021(05)
  • [2]发酵型烤肉酱的开发研究[D]. 赵仔影. 成都大学, 2021(07)
  • [3]豆豉烤鱼复合调味料制备工艺研究[J]. 刘文龙,危梦,邹强,周衡刚,邵良伟,刘达玉. 中国调味品, 2021(04)
  • [4]高温敏感型啤酒酵母的选育及其自溶研究[D]. 张明芳. 江南大学, 2020(01)
  • [5]浓香型高色度甜面酱加工技术及其新产品的开发[D]. 周琳. 成都大学, 2020(08)
  • [6]毛霉豆豉生产工艺的研究及其新产品开发[D]. 吴枚枚. 成都大学, 2020(08)
  • [7]发酵与非发酵疏清口服液初步比较研究[D]. 杨海宁.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D]. 张家浩. 天津大学, 2018(06)
  • [9]HT公司价值分析[D]. 朱琦颖. 南京大学, 2016(10)
  • [10]中国传统米酱的生产技术现状与展望[J]. 周显青,陈志芳,崔岩珂.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3)

标签:;  ;  ;  ;  ;  

传统发酵调味品的二次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