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电厂仿真技术

下一代电厂仿真技术

一、新一代的电站仿真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高学伟[1](2021)在《数字孪生建模方法及其在热力系统优化运行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进程的深入,要实现未来“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需要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以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替代作用日益突显,而火电机组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处于主导地位。亟需解决火电和可再生能源的协同发展问题,大型火电机组更多需要担负起高效节能、低碳环保、深度调频调峰的任务。实施电能替代供热对于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减少碳排放、促进能源清洁化意义重大。利用电锅炉储热供暖还可以降低电网调节压力,增加供热能力,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的消纳问题。火电机组热力系统和电锅炉储热供暖热力系统都属于典型的非线性、多参数、强耦合的复杂热力系统。本文通过研究流体网络机理建模和数据驱动建模相融合的数字孪生建模方法,为热力系统建模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为热力系统安全、环保和经济运行提供理论支撑。论文围绕数字孪生建模方法及其在热力系统优化运行中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数字孪生理论、热力系统建模理论以及大数据处理等基本理论进行了研究。比较了数字孪生与仿真技术及信息物理系统的异同;以火力发电厂为例,研究了流体网络机理建模及求解方法;对Hadoop系统的MapReduce与Spark计算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实时数据处理Spark Streaming与Storm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搭建了适用于数字孪生及大数据在热力系统建模领域应用的大数据分布式集群平台;在该集群上实现了大数据的存储管理,以及大数据分布式计算,研究了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数据驱动建模理论,包括支持向量回归建模、极限学习机建模、智能辨识优化算法以及即时学习等基本理论。(2)针对数据驱动建模方法的研究,提出一套基于改进即时学习策略的自适应数据驱动建模方法。采用“主成分+互信息”的方法获得输入和输出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确定权重因子,然后利用“欧式距离+角度”定义一种加权综合相似度度量函数。在离线状态下,利用改进遗传模拟退火模糊聚类方法进行工况划分;进行工况预测时,采用一种多层次综合相似度度量的相似工况快速识别方法构建相似工况训练集,即根据两级搜索的策略实现了在线快速识别:初级识别是确定预测工况在历史工况库中所属的类别提取预测类工况,次级识别是采取基于综合相似度度量函数的相似工况识别方法,在历史数据库中针对预测类工况的快速识别;局部模型建模方法是在Spark计算框架下,对SparkSVMHPSO算法、Spark ELM算法以及基于SparkHPSO的多参数辨识等数据驱动建模方法进行研究。然后以SCR脱硝系统出口 NOx预测、电锅炉储热供热系统源侧及荷测负荷预测为案例,验证了所提出的建模方法有效性。为热力系统数字孪生模型建模及系统工况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撑。(3)针对数据孪生建模的研究,提出一套改进即时学习策略的自适应数据驱动与机理模型多参数辨识协同融合的数字孪生建模方法。在建立热力系统机理模型的基础上,关键的设备模型参数利用多参数多工况拟合的离线智能辨识方法,得到可以模拟实际系统全工况下动态变化趋势的离线智能参数辨识模型;以离线智能参数孪生模型为主,根据相似度阈值进行判断,采用自适应模型参数更新策略,实现数字孪生模型的在线协同;为进一步提升孪生模型预测的精度和鲁棒性,采用移动窗格信息熵的多模型输出在线融合方法,提升关键工况以及动态变化过程的逼近程度。基于这一理论构建的数字孪生模型,能够基于系统运行数据持续进行自我修正,在线跟踪设备运行特性,从而具有自适应、自演进的智能化特点,能够全面反映系统的运行状态和性能,为系统工况迭代优化提供可靠的模型输入和结果校验工具。以燃煤电站SCR脱硝系统和电锅炉储热供热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其热力系统数字孪生模型。(4)最后,基于数字孪生模型的实时跟踪能力,提出一种基于负荷分配和工况寻优的热力系统智能工况动态寻优策略。并以电锅炉储热供热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能耗成本分析和负荷分配策略,利用数字孪生模型系统,对电网负荷、电锅炉系统、储热系统进行预测计算,模拟不同运行方案、不同工况下系统动态运行,得出最优的供热调节和负荷分配方案。以火力发电厂SCR脱硝系统为例,根据建立的自适应、自演进的智能化SCR脱硝系统数字孪生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模型预测控制算法中。结果表明,利用基于数字孪生模型的自适应预测控制算法比传统的PID控制效果更精确,运行更稳定。证明了所提建模方法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工程实用意义和行业示范价值。

覃贵芳[2](2020)在《火电机组热力系统仿真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许多大型火力发电企业建成并投产;逼真、灵活、可靠的仿真系统,不仅可用于训练与考核电厂操作人员,也可以作为高校模块化教学、毕业生入职前培训的载体;但就目前而言,火电厂仿真系统多存在对整体系统研究比较少、热力系统模型精度不够高、模块求解速度慢、仿真系统不够灵活等问题。为了解决模型精度不够高的问题,该论文以华能长兴电厂火电机组作为研究对象,对整个热力系统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分析和建立锅炉单相受热面通用的动态数学模型,针对该受热面的结构和工作特点,采用精度高于传统模型的建模方法;针对三分仓空气预热器的构造特性,采用精度优于传统模型的算法;针对锅炉本体的复杂性,采用集总参数方法对数学模型进行适当的简化;其次,结合长兴电厂运行特点,建立了汽轮机系统模型。为了解决模型求解速度不够理想、仿真机不够灵活的问题,本文结合功能强大的MSP多学科仿真开发平台,采用多组份热力系统建模工具Powerbuilder进行图形化建模,在平台上进行系统组态及全工况调试,得到模型在正常运行及受典型干扰时,主要参数的变化趋势。最后,对仿真过程中主要参数的变化轨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搭建的仿真系统模型精度较高,能较好地模拟电厂的静态和动态特性,且系统中各功能模块具有运行速度快,可移植、修正和扩展等特点,为培训学员提供良好的平台。

梁东义,吕晓娟,李献忠[3](2020)在《电站DCS嵌入式仿真技术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电站DCS仿真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及控制技术的发展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虚拟仿真技术因其具有较高的仿真精度而被广泛应用,但传统虚拟仿真技术仿真模型与虚拟控制器使用两个平台,存在仿真硬件兼容及通信故障等问题,而且仿真模型的搭建需要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的建模背景知识和编程能力,因此使用起来有一定的局限性,嵌入式仿真技术则是利用仿真平台搭建模型,并将仿真模型直接载入虚拟控制器运行,嵌入式仿真机在项目改造、技术人员培训及事故预测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优势。

李禹鹏[4](2020)在《基于时频变换和辨识聚合的大规模新能源并网系统多速率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数量的快速增长以及高压直流输电换流装备和灵活交流输配电装备的广泛应用,电力系统逐渐形成了控制系统复杂、时间尺度跨度大的含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的复杂大系统,而电网的基本结构和动态行为随着大量换流器的接入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一直以来,精确的时域暂态仿真都是系统安全稳定分析的主要工具和控制保护设计的重要依据,因而研究满足精确计及微秒级电力电子设备开关动作和控制系统动态过程的时域暂态仿真理论和技术,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当前常用的机电暂态、电磁暂态和机电/电磁混合仿真软件一般难以满足电力电子化系统暂态仿真精确性和快速性方面的要求,主要原因在于:(1)暂态稳定分析模型建立在基频、三相对称、集中参数等众多假设下,本质上并不满足包含电力电子设备交直流系统详细动态过程分析的精度要求;(2)电磁暂态分析模型对实际物理系统仿真度高,计算结果精确,但需要采用极小步长(2-50?s)仿真且步长一致,使得计算耗时巨大;(3)常见的机电/电磁暂态仿真软件针对研究对象和使用场景的需要,采用等值电路对交流系统进行不同程度的简化,一般无法仿真交流系统由发电机和输电线路引起的非线性动态响应过程,并且系统接口存在信息丢失情况。此外,对大规模新能源并网系统进行电磁暂态仿真会面临一个实际问题。由于大电网的风电、光伏设备类型繁多以及商业保密等实际原因,并网换流器内部详细构造、控制回路模型以及准确参数通常无法获得。如在仿真中按照每台风机或每个光伏面板采用分析方法建模,就会出现模型复杂、计算困难但准确性却难以保证的困境。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针对大规模新能源并网系统多速率仿真课题进行研究并取得相应成果,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采用基于旋转坐标变换的时域变换理论对包括MMC在内的大规模交直流系统中各元件和设备进行建模。采用该方法,可以同时得到所需研究变量的瞬时值波形和宽频下的相量值波形,且该相量值波形为瞬时值波形的包络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LCC改进控制策略。在实际大规模交直流系统的案例测试中,通过与传统机电暂态模型和电磁暂态模型的比较,验证了该建模方法在仿真精度和仿真效率以及灵活性方面的优势,并验证了LCC改进控制策略的有效性。2)针对风电以及光伏换流器的建模理论以及辨识聚合模型算法进行研究。基于风电换流器以及光伏逆变器的拓扑结构,构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设计了对其逆变器电压进行控制的运行策略;基于差分进化算法提出了适用于实际工程应用的风电光伏换流器辨识聚合模型和算法,并通过与换流器的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该模型及算法的有效性。3)提出一种频移相量子系统和电磁暂态子系统间的接口模型,输电线路采用多速率多模态模型以及频率相关模型进行详细建模,特别适用于考虑电力电子详细动态过程的交直流系统仿真。特别地,多速率多模态频率相关模型可以捕获接口中的高频作用,并且以上两种输电线路模型均可以同步得到瞬时和相域模型。基于这两种输电线模型,可以精确获得交直流系统在宽频下的电力电子设备动作结果。在包含风电场的大系统实际案例中充分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4)基于时频变换大步长电磁仿真建模理论、辨识聚合新能源并网建模方法和多速率多模态以及频率相关大步长仿真接口模型,搭建了大规模新能源并网系统多速率仿真平台。本章提出一种具有实际工程意义的多速率联合仿真结构,并在前面章节的理论基础上构建了完整的仿真平台,该仿真平台的有效性、高效性和分析应用能力通过一个包含光伏电站并网的实际大型系统算例得到了充分验证。

毛泽伟[5](2019)在《发电机组励磁AVR半实物仿真检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安全性和可靠性是电站及整个电力系统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电力事业得到良好发展的先决条件。作为电力系统的基本控制装置,自动电压调节器(Automatic Voltage Regulator,AVR)调节励磁机低功率磁场,控制整流器输出功率,调整发电机励磁电流,以期望达到稳定输出电压的目的。然而对于这类设备的性能检测技术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现有的检测机制不足以检测出影响卡件动态性能的“隐性故障”,通常的性能检测方式是对AVR进行开环测试,检测其基本输入输出特性。对于这种动态调节性能的卡件,开环测试无法全面反映AVR的性能。因此,论文以这类卡件作为检测对象,设计一种定制化的智能检测系统,与AVR搭建半实物仿真平台,构建闭环测试环境,全面检测AVR的性能。首先,论文在充分调研国内外半实物仿真技术和AVR检测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发电机组和励磁AVR的实际情况,指出半实物仿真检测系统的功能需求,并以此提出半实物仿真检测系统的设计方案;其次,基于半实物仿真和AVR性能检测的要求,论文提出采用模块化的建模方法,建立系统中的数学模型,并对数学模型中的参数进行确认,确认方法分为采用机理法计算参数和采用遗传算法辨识参数,最终仿真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再次,对于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计算机需要优越的实时仿真算法来求解对应的微分方程,为了更加契合半实物仿真检测系统,论文吸收Runge-Kutta法和Adams-Bashforth法的优点,构建一类改进的实时仿真算法,并从稳定性、精度、实时性上分析验证了混合算法的优越性;最后,论文阐述了应用上述研究所形成的半实物仿真检测系统的详细设计实现过程,并全方位地展示了最终的半实物仿真检测系统成果,论文还对AVR进行几项性能检测试验,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总体而言,论文研发的半实物仿真检测系统实现了对励磁AVR的自动闭环动态性能测试,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设计思路为卡件闭环性能检测装置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方向。

李婷[6](2018)在《工程科学知识进化机制初探 ——以哈工大控制与仿真中心为例》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跻身工程大国之行列,工程教育亦趋步前行。目前中国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经济发展快速转型的历史交汇点。工程作为社会的存在方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的作用越发深刻。然而传统的工程教育中由于存在学科化、科学化、目标模糊等问题,已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迫切需要辨明工程科学知识进化的逻辑,探索工程科学研究和工程教育的培养模式,从而为工程教育改革提供学理基础和有益的经验。本文对哈工大控制与仿真中心几十年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历史进行梳理,在时间的维度上,展现其工程科学知识积累与创新的历史线索;空间的维度上,呈现其工程科学活动中的组织惯例。从而把握其在工程项目、知识生产、学科发展以及组织模式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工程科学知识进化的机制。本研究明确了工程科学概念,认为工程科学是对工程问题解决途径的探索以及对工程活动中重复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的探究。工程科学知识是基础科学知识和技术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工程学知识、经验与直觉、以及组织惯例的集成。工程科学研究遵循逻辑:问题来源于工程实践,其目标是工程问题的解决,工程知识合理性的判据是效用、安全以及价值合理性。工程科学知识在人工制品、知识和组织的耦合中通过工程活动的往复实践协同进化,因此工程科学知识具有情境性、保守性、集成性和系统性、权宜性和默会性的特点。针对当下工程教育面临的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模糊,课程中偏向学科化和科学化,以及“学”与“习”倒置等问题,对“新工科”建设提供几点思考,树立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重塑研究型工科大学学术价值取向,实现术业专攻与知识交融,工程教育的层次性,以及工程教育是基于工程项目的学习过程。

孙才勤[7](2010)在《船舶电力系统建模仿真及动态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船舶电力系统是一个独立而又复杂的电力系统,具有很多特点。电器设备工作环境较差,事故容易发生,正常供电时常常有相对于发电机容量较大的电力负载投入到电网运行,发电机组经常并联运行且具有较强的耦合性等特点。因此,船舶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动态过程频繁发生,动态过程的振荡幅度也很大。鉴于这些原因,本文在船舶电力系统建模仿真及动态稳定性方面做了研究,希望在船舶电力系统建立数学模型、研制模拟器及研制新的励磁控制器方面做些有实际意义的工作。首先,建立完整的实际船舶电力系统整体数学模型。以一条实际5446TEU大型集装箱船舶电力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一系列数学模型,包括同步发电机、励磁系统、异步电动机、静负载及电网的数学模型。以一台同步发电机的d-q旋转轴为参考轴,分析各电气设备之间的耦合关系,从而建立了完整的船舶电力系统整体数学模型。其次,研制船舶电力系统训练模拟器和船舶电站评估操作计算机考试模拟器。它是船舶电力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应用,结合物理—数字混合仿真技术、集中仿真技术和模块化建模技术,研制出船舶电力系统训练模拟器和评估操作计算机考试模拟器。模拟器由计算机、各种物理盘台及仪表组成,它适用于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关于远洋船舶轮机员在轮机自动化技术方面教学和培训的要求,目前许多用户已使用并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最后,研制新的励磁控制器(AVR+PSS励磁控制器)。为改善船舶电力系统的稳定性能,设计一种新的励磁控制器。这种励磁控制器就是在传统的具有自动电压调节器的船舶发电机励磁系统的基础上,加入电力系统稳定器。这种励磁控制器是通过进一步控制发电机励磁来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能,其基本功能就是在发电机励磁系统中加入了辅助的稳定信号,增加了系统阻尼,减小了发电机组的振荡。仿真结果表明该励磁控制器有效地提高了船舶电力系统动态过程的质量和稳定性能。研究成果对进一步研究船舶电力系统动态稳定性能将起到积极作用,对轮机员在模拟器上培训也起到帮助作用。

李东辉[8](2011)在《船舶柴油发电机组的建模与运行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船舶柴油发电机组的运行过程是电站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联运行的柴油发电机组数量决定了船舶电站的容量。并联运行的稳定性与船舶电站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建立能准确反映柴油发电机组运行的数学模型对电站的运行控制、仿真和性能分析都具有重要意义。柴油发电机组并联运行过程的研究涉及到柴油发电机的模型、并联运行控制模型、电力负荷模型等的建立。其中,柴油发电机模型尽管存在一些不同的建模方法,但大多数仅限于单台模型仿真。本文以柴油发电机模型为核心,建立了多台柴油发电机组并联运行的数学模型。本文以“育鲲”轮的船舶电站为参考对象,分别建立了柴油发电机模型、电力负荷模型,并联运行控制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并联运行过程的仿真模型,以Matlab/simulink为仿真工具,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与实船测试数据进行了对比。同步发电机模型是柴油发电机组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计算精度和仿真实时性有很大影响。本文充分考虑定子暂态对动态性能的影响,改进同步发电机的数学模型,引入七阶状态方程组,提高了动态仿真精度。对柴油发电机加载、卸载及压缩空气起动过程进行仿真,结果符合实际情况,也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在简化参数的条件下,建立对电力系统稳定性影响最大的电动机负荷模型。在统一坐标下,采用派克变换,将变阻抗方法运用到柴油发电机组状态方程组中,避免求解微分代数方程组,提高运算速度。采用simulink组件进行了仿真,得到了满意的结果。分析了并联运行过程中同步的物理规律和特点,根据并联运行控制原理,提出了并联运行过程中负载转移仿真方法。定义了“并联运行稳定度”来表示并联运行的稳定程度,并分析了并联运行稳定性。考虑计算精度与仿真实时性的矛盾,进一步简化模型,并将其运用到船舶电站模拟器上。柴油发电机组的建模与运行仿真是船舶电站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文中改进了同步发电机模型,引入了变阻抗方法建立电动机负荷模型,提出了柴油发电机并联运行过程的数学模型,首次提出并定义了并联运行稳定度的新概念,给出发电机组摇摆角曲线参数求解方法。上述对于电站的控制、仿真和性能分析有重要意义,并为研制电站模拟器奠定了重要基础。

马进[9](2009)在《基于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的锅炉汽水系统模型参数优化》文中提出火电厂仿真机在培训集控运行值班员、减少误操作和被迫停机的次数、提高电厂运行安全性和经济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电站仿真机数学模型一般采用机理建模方法,其定性结论合理,但是通常不够准确,建模人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反复手工调整模型参数。针对这一状况,本文研究了遗传算法和人工神经网络在火电厂机理数学模型参数优化中的应用。主要工作如下:研究300MW单元机组汽包锅炉汽水系统主要受热面的机理数学模型,将其参数划分为静态特性参数和动态特性参数。对于静态参数,研究其变化对出口参数稳态数值的影响;对于动态特性参数,研究其变化对扰动条件下过渡过程的影响。从单相介质换热器模型的出口焓值计算公式进行分析,指出跷跷板效应的产生原因,给出判定准则和工程解决方法。以高温过热器数学模型为例,采用遗传算法进行参数优化。对于稳态误差和动态特性,分别建立对应的目标函数,选取相关的模型优化参数。经过优化的高温过热器模型,其稳态误差和动态特性误差都达到规定的要求。以锅炉厂的热力计算汇总数据为依据,对锅炉汽水系统的其他受热面模型,针对其稳态误差进行了参数优化。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和快速计算能力,采用BP神经网络保存遗传算法的优化结果。将模型主要输入、输出和优化参数组成数据集合,作为学习样本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训练完成后的BP网络神经网络直接输出优化结果。针对汽水系统的各个换热模块,分别建立对应的优化神经网络,组成汽水系统模型的神经网络优化库。将神经网络优化库与遗传算法结合使用,对汽水系统模型进行系统优化。首先使用神经网络进行单模块初步优化,再以汽水系统模型关键参数的误差最小作为目标,使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使汽水系统整体模型误差达到规定的要求。以控制论观点分析数学建模和仿真过程,提出集成化和智能化模型结构IIMS(integrated and intelligence model structure)。它将设备原理和结构、结构参数、运行数据、控制规则和最终模型绑定在一起,具有对象特性的显式表示与可叠加性、优化算法开放性等特点。IIMS将模型优化模式由人工参数调整转变为程序优化,降低调试工作量;资深建模人员的调试经验以程序的形式固定下来,供初学者使用;它还可以提高模型重用性,便于模型的维护与更新。本文提出的遗传算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结合的模型优化方法,具有通用性,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电站仿真机进行参数优化。

王行仁,文传源,李伯虎,王正中,吕崇德,彭晓源,肖田元,吴云洁[10](2009)在《我国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发展——为纪念中国系统仿真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而作》文中提出引言"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是以建模与仿真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物理效应设备及仿真器为工具,根据研究目标,建立并运行系统模型,对研究对象(系统)进行认识与改造的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技术。其中,模型(model)是对实体、过

二、新一代的电站仿真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一代的电站仿真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孪生建模方法及其在热力系统优化运行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及缩写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能源电力发展背景与现状
        1.1.2 智能控制优化研究现状
    1.2 热力系统建模仿真及大数据技术研究现状
        1.2.1 热力系统建模研究现状
        1.2.2 电力大数据及其发展现状
        1.2.3 热力系统仿真技术发展背景
    1.3 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关键技术
        1.3.1 数字孪生的应用发展现状
        1.3.2 数字孪生研究的关键技术
        1.3.3 数字孪生发展面临的挑战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大数据背景下的数字孪生与热力系统建模理论
    2.1 数字孪生的基本理论
        2.1.1 数字孪生的定义与内涵
        2.1.2 数字孪生与仿真技术之间的关系
        2.1.3 数字孪生与信息物理系统之间的关系
    2.2 热力系统建模理论与方法
        2.2.1 流体网络机理建模理论与方法
        2.2.2 数据驱动建模理论与方法
    2.3 大数据的基本理论
        2.3.1 大数据平台框架及相关技术
        2.3.2 大数据存储管理与预处理方法
        2.3.3 大数据分布式集群平台构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改进即时学习策略的自适应数据驱动建模方法研究
    3.1 基于改进即时学习策略的自适应数据驱动建模方法
        3.1.1 建模思路
        3.1.2 基于改进遗传模拟退火算法的模糊聚类工况划分
        3.1.3 基于多层次综合相似度度量的相似工况识别
        3.1.4 基于Spark平台的数据驱动局部模型建模
    3.2 SCR脱硝系统数据驱动建模应用案例
        3.2.1 建模对象及背景介绍
        3.2.2 数据预处理和相似工况选取
        3.2.3 局部建模过程及结果分析
    3.3 电锅炉供热系统荷侧和源侧负荷预测建模应用案例
        3.3.1 建模对象及背景介绍
        3.3.2 荷侧供热负荷预测模型
        3.3.3 源侧电负荷预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力系统数字孪生建模理论及应用
    4.1 热力系统数字孪生建模思路
        4.1.1 数字孪生建模方法的提出
        4.1.2 数字孪生模型的构建方法及流程
    4.2 数字孪生机理模型的构建
        4.2.1 管路模型
        4.2.2 调节阀模型
        4.2.3 离心水泵模型
        4.2.4 换热器模型
    4.3 数字孪生模型的协同与融合理论
        4.3.1 数字孪生模型离线智能参数辨识
        4.3.2 数字孪生模型参数在线自适应协同
        4.3.3 基于移动窗格信息熵的多模型输出在线融合
    4.4 数字孪生建模实例分析
        4.4.1 脱硝系统数字孪生模型的建立
        4.4.2 供热系统数字孪生模型的建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热力系统数字孪生模型的节能控制优化
    5.1 基于数字孪生模型的智能工况动态寻优
        5.1.1 热力系统智能工况动态寻优策略
        5.1.2 基于数字孪生模型的供热储热系统智能工况动态寻优
    5.2 基于数字孪生模型的自适应预测控制优化
        5.2.1 基于数字孪生模型的预测控制算法
        5.2.2 基于数字孪生模型预测控制的喷氨量优化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6.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2)火电机组热力系统仿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火电机组仿真系统的功能要求及其组成
    2.1 仿真机功能要求
    2.2 仿真精度和实时性要求
    2.3 硬件和软件配置
        2.3.1 硬件结构
        2.3.2 软件结构
    2.4 仿真支撑平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锅炉系统建模与仿真
    3.1 建模与基本假设
        3.1.1 建模
        3.1.2 建模基本假设及依据
    3.2 炉膛
        3.2.1 炉膛介绍
        3.2.2 炉膛的数学模型
        3.2.3 炉膛仿真实现
    3.3 锅炉汽水系统
        3.3.1 锅炉汽水系统介绍
        3.3.2 锅炉汽水系统数学模型
        3.3.3 锅炉汽水系统仿真
    3.4 锅炉风烟系统
        3.4.1 锅炉风烟系统介绍
        3.4.2 锅炉风烟系统数学模型
        3.4.3 锅炉风烟系统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汽轮机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4.1 汽轮机本体系统
        4.1.1 简介
        4.1.2 汽轮机本体系统数学模型
        4.1.3 汽轮机本体系统仿真
    4.2 给水系统
        4.2.1 给水系统介绍
        4.2.2 给水系统数学模型
        4.2.3 给水系统仿真
    4.3 凝结水系统
        4.3.1 凝结水系统介绍
        4.3.2 凝汽器数学模型
        4.3.3 凝结水系统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真结果及分析
    5.1 静态仿真试验
    5.2 动态仿真试验
        5.2.1 燃料量增加的动态响应试验
        5.2.2 给水流量增大动态响应试验
    5.3 故障仿真试验
        5.3.1 单台送风机跳闸仿真研究
        5.3.2 单台引风机跳闸仿真研究
        5.3.3 单台磨煤机跳闸仿真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电站DCS嵌入式仿真技术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虚拟控制器的传统仿真技术
2 基于虚拟DPU的嵌入式仿真技术
3 嵌入式仿真技术的应用
4 结语

(4)基于时频变换和辨识聚合的大规模新能源并网系统多速率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新能源并网和电力系统的电力电子化
        1.1.2 系统新特征和仿真新要求
        理论层面
        工程应用层面
        1.1.3 研究意义
        科学理论意义
        工程应用意义
    1.2 国内外多速率仿真研究现状
        1.2.1 电力系统元件和设备建模
        1.2.2 系统划分和接口建模
        1.2.3 并行仿真加速策略
        1.2.4 实时仿真平台架构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时频变换的交直流系统大步长仿真建模
    2.1 引言
    2.2 理论基础
        2.2.1 实信号的复化及其时频变换
        2.2.2 基于时频变换的微分方程数值计算
        2.2.3 网络构成
    2.3 基于时频变换的交直流系统元件和设备大步长模型
        2.3.1 基本元件:电阻、电感和电容
        电阻
        电容
        电感
        2.3.2 交流设备:同步发电机、变压器和交流负荷
        同步发电机
        变压器
        负荷
        2.3.3 电力电子装置及其控制系统:MMC、LCC和 STATCOM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
        电网换相换流器(LCC)
        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
    2.4 算例一:基于MMC的多端交直流系统
        2.4.1 故障场景1:三相对称短路故障
        2.4.2 故障场景2:直流极间故障
        2.4.3 仿真效率分析和结果说明
    2.5 算例二:LCC改进控制策略分析
        2.5.1 大步长算法精确性和LCC改进控制策略有效性分析
        2.5.2 不同LCC控制策略下算法精确性对比
    2.6 小结
第三章 基于辨识聚合的新能源并网建模理论及其方法
    3.1 引言
    3.2 差分进化算法概要
    3.3 基于差分进化算法的风电换流器辨识聚合模型
        3.3.1 风电换流器拓扑结构及其数学模型
        3.3.2 风电换流器控制策略
        网侧换流器控制策略
        机侧换流器控制策略
        3.3.3 风电换流器拟合模型
        3.3.4 风电换流器拟合算法
        3.3.5 基于实测波形的风电换流器拟合结果
    3.4 基于差分进化算法的光伏逆变器辨识聚合模型
        3.4.1 光伏逆变器拓扑结构及其数学模型
        3.4.2 光伏逆变器控制策略
        电压外环控制
        电流内环控制
        3.4.3 光伏逆变器拟合模型
        不考虑dq耦合时
        考虑dq耦合时
        3.4.4 光伏逆变器拟合算法
        3.4.5 基于实测波形的光伏换流器拟合结果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时频变换的多速率多模态仿真接口建模方法
    4.1 引言
    4.2 多速率多模态仿真接口基本概念
    4.3 多速率多模态Bergeron线路模型
        4.3.1 Bergeron输电线路模型
        4.3.2 多速率多模态Bergeron模型
        电磁暂态子系统侧
        频移相量子系统侧
    4.4 多速率多模态频率相关线路模型
        4.4.1 频率相关输电线模型
        4.4.2 多速率多模态频率相关输电线路模型
        频率相关线路模型和有理函数拟合
        支路电流的求解
        辅助电流的求解
    4.5 算例
        4.5.1 场景1-单相阻抗故障
        4.5.2 场景2-次同步和超同步振荡(S~2SO)现象
    4.6 小结
第五章 基于时频变换和辨识聚合的多速率仿真平台开发与应用
    5.1 引言
    5.2 多速率仿真平台架构
    5.3 仿真平台中系统元件模型和接口处理
        5.3.1 频移子系统部分
        5.3.2 电磁暂态子系统部分
        光伏发电系统模型概要
        大规模光伏电站的辨识模型
        大规模光伏电站的辨识算法
        5.3.3 接口处理
        接口模型
        接口数据转换
    5.4 算例:新能源并网系统的多速率仿真应用
        5.4.1 三相交流阻抗故障
        5.4.2 三相交流阻抗故障及其后续机电动态
        5.4.3 带有谐波注入的三相交流阻抗故障
        5.4.4 仿真效率对比
    5.5 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已录用的论文

(5)发电机组励磁AVR半实物仿真检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半实物仿真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AVR检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半实物仿真检测系统方案设计
    2.1 发电机组简介
    2.2 励磁AVR分析
        2.2.1 卡件概况
        2.2.2 动态试验
    2.3 半实物仿真检测系统功能需求
    2.4 半实物仿真检测系统总体方案
        2.4.1 系统组成
        2.4.2 系统架构
        2.4.3 技术路线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半实物仿真检测系统数学模型研究
    3.1 半实物仿真检测系统模型概述
    3.2 半实物仿真检测系统模块化建模
        3.2.1 模块化建模思想
        3.2.2 电力系统模块化建模步骤
    3.3 半实物仿真检测系统数学模型
        3.3.1 同步发电机
        3.3.2 外部系统
        3.3.3 励磁系统
    3.4 励磁系统数学模型的参数确定
        3.4.1 励磁系统模型的参数计算
        3.4.2 励磁系统模型的参数辨识
    3.5 系统数学模型的仿真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半实物仿真检测系统实时仿真算法研究
    4.1 系统数学模型的微分方程
    4.2 实时仿真算法简介
    4.3 改进的实时仿真算法
        4.3.1 Runge-Kutta法
        4.3.2 Adams-Bashforth法
        4.3.3 混合算法
    4.4 实时仿真算法的比较分析
        4.4.1 稳定性分析
        4.4.2 精度分析
        4.4.3 实时性分析
        4.4.4 综合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半实物仿真检测系统的实现
    5.1 硬件平台的实现
        5.1.1 硬件实现内容
        5.1.2 硬件平台展示
    5.2 仿真仪的实现
        5.2.1 仿真仪总体设计
        5.2.2 仿真仪接口设计
        5.2.3 仿真仪展示
    5.3 软件平台的实现
        5.3.1 软件平台逻辑结构设计
        5.3.2 软件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5.3.3 软件平台展示
    5.4 系统验证分析
        5.4.1 零起升压试验
        5.4.2 阶跃响应试验
        5.4.3 V/F限制试验
        5.4.4 甩负荷试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工程科学知识进化机制初探 ——以哈工大控制与仿真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工科教育与“新工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2.2 关于技术知识进化的研究
        1.2.3 关于工程科学和工程知识的相关研究
        1.2.4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哈工大控制与仿真中心工程与理论发展历程
    2.1 哈工大工程传统与控制与仿真中心的建立
        2.1.1 自动控制专业的建立与工程传统
        2.1.2 涉足制导控制与最优控制理论的工程化
        2.1.3 建立基于工程项目的研究机构——控制与仿真中心
    2.2 电站仿真项目中的学习与研究
        2.2.1 电站仿真项目的展开
        2.2.2 模糊优化建模方法及应用
        2.2.3 从集中式到分布交互式仿真技术
    2.3 仿真转台研制中的技术与组织
        2.3.1 从液压仿真转台到电动仿真转台
        2.3.2 多学科协作的研究组织
    2.4 “交会对接”地面仿真中的知识整合
        2.4.1 九自由度运动模拟器的研制
        2.4.2 复杂仿真系统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及工程检验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程科学知识进化机制
    3.1 工程科学与工程科学知识
        3.1.1 关于“工程科学”概念的讨论
        3.1.2 工程科学知识系统的结构
    3.2 工程科学知识的特点
        3.2.1 情境性
        3.2.2 保守性
        3.2.3 集成性和系统性
        3.2.4 权宜性
        3.2.5 默会性
    3.3 工程科学研究的逻辑与进化机制
        3.3.1 工程科学研究的逻辑
        3.3.2 工程科学知识进化的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工程科学知识进化的“新工科”思考
    4.1 工程教育面临的问题
        4.1.1 培养目标模糊
        4.1.2 学科化和科学化
        4.1.3 “学”与“习”的倒置
    4.2 “新工科”建设的实质
        4.2.1 对新形势的回应
        4.2.2 培养目标的转变
        4.2.3 “五新”标准的涵义
    4.3 关于工科大学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4.3.1 重塑工程教育的价值取向
        4.3.2 术业专攻与知识交叉融合
        4.3.3 工程教育的层次性
        4.3.4 基于工程项目的学习过程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船舶电力系统建模仿真及动态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2.国内外船舶电力系统建模仿真技术现状
    3.船舶电力系统模拟器应用现状
    4.主要研究的内容
第1章 船舶同步发电机的数学模型
    1.1 同步发电机理想电机模型
    1.2 同步发电机静止轴的方程式
    1.3 定子方程式
    1.4 转子方程式
    1.5 磁链方程式
    1.6 电磁转矩方程式
    1.7 用标么值表示的船舶同步发电机方程式
第2章 负载的数学模型
    2.1 异步电动机数学模型
    2.2 静负荷与配电板之间馈线的方程式
第3章 励磁系统的数学模型
    3.1 具有三相桥式整流电路的相复励装置的模型
    3.2 突加负载时相复励装置的过渡过程
    3.3 相复励装置的传递函数
    3.4 励磁机的数学模型
    3.5 带有可控相复励的无刷励磁系统传递函数
        3.5.1 电压检测环节
        3.5.2 比较环节
        3.5.3 串联校正环节
        3.5.4 移相触发环节与可控整流环节
    3.6 船舶电力系统中改进励磁控制的方法
        3.6.1 励磁的强力控制
        3.6.2 励磁的反极性控制
第4章 并联发电机无功电流的分配与稳定
    4.1 无功电流分配的原理
    4.2 调差线路分析
    4.3 差动环流补偿电路DCC分析
    4.4 发电机功角θ_(12)对有功功率及无功功率的影响
第5章 实际船舶电力系统整体数学模型
    5.1 实际船舶电力系统等效线路图
    5.2 建立船舶电力系统整体数学模型的方法
    5.3 实际船舶电力系统整体数学模型方程式
第6章 船舶电力系统计算机仿真及应用
    6.1 船舶电力系统训练模拟器
        6.1.1 实际船舶电力系统仿真对象
        6.1.2 电站仿真主要数学模型
        6.1.3 船舶电站仿真主要功能
        6.1.4 电站仿真主要参数
        6.1.5 系统仿真所用的工具
        6.1.6 仿真界面
        6.1.7 仿真实现及结果分析
    6.2 船舶电站评估操作计算机考试模拟器
        6.2.1 系统主要特点
        6.2.2 系统总体结构
        6.2.3 系统出题软件
第7章 船舶电力系统动态稳定性研究
    7.1 船舶电力系统动态数学模型的建立
    7.2 AVR+PSS励磁控制器的设计
    7.3 仿真实现及结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船舶柴油发电机组的建模与运行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5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2章 研究对象和建模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船舶电力系统的构成
        2.1.2 船舶电力系统的特点
        2.1.3 柴油发电机组的自动控制
    2.2 仿真技术及工具
    2.3 建模方法
        2.3.1 多模型切换方法
        2.3.2 建模与仿真中的问题
    2.4 数值算法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柴油发电机组建模
    3.1 发电柴油机数学模型
        3.1.1 柴油机及调速器仿真模型
    3.2 同步发电机的数学模型
        3.2.1 派克变换
        3.2.2 d-q轴系下同步发电机的基本方程
        3.2.3 用电机参数表示的同步发电机的数学模型
        3.2.4 无刷励磁原理
        3.2.5 励磁控制系统模型
    3.3 柴油发电机组仿真模块
    3.4 负荷模型
    3.5 柴油发电机组突加、突卸负荷过程实测与仿真
        3.5.1 仿真结果分析
        3.5.2 结论
    3.6 柴油发电机组起动过程仿真
        3.6.1 柴油发电机起动模型的建立
        3.6.2 仿真结果及分析
        3.6.3 结论
    3.7 柴油发电机组短路故障仿真
        3.7.1 发电机的三相短路计算原理
        3.7.2 发电机的三相短路故障仿真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船舶电力系统的负荷建模
    4.1 负荷模型对与电力系统仿真的影响
    4.2 电动机负荷建模
        4.2.1 考虑机械暂态的电动机变阻抗数学模型
        4.2.2 考虑电磁暂态和机械暂态的电动机数学模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柴油发电机组并联运行过程的建模
    5.1 并车的原理和条件、控制方法
        5.1.1 手动并车过程
        5.1.2 自动并车过程
    5.2 自动调频调载原理
    5.3 柴油发电机组并联运行过程的数学模型
        5.3.1 非同期合闸时冲击电流和电磁转矩
        5.3.2 并车时的动力学方程
        5.3.3 并联运行发电机的数学模型
        5.3.4 并联运行负载转移仿真
    5.4 并联运行过程的仿真模型
    5.5 实测与仿真结果分析
    5.6 柴油发电机组并联运行的稳定性分析
        5.6.1 定义并联运行稳定度
        5.6.2 摇摆角度振荡曲线各参数求解方法
        5.6.3 同步发电机的振荡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船舶电站的建模与仿真实现
    6.1 船舶电站模拟器开发背景及现状
    6.2 电站模拟器的硬件构成
    6.3 人机界面软件设计
    6.4 逻辑控制软件
        6.4.1 机组的启停控制逻辑
        6.4.2 发电机组并车控制逻辑
        6.4.3 主电网失电控制逻辑
        6.4.4 机组过载控制逻辑
        6.4.5 自动卸载控制逻辑
        6.4.6 解列控制逻辑
        6.4.7 重载询问控制逻辑
        6.4.8 故障处理逻辑
    6.5 模型仿真软件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研究中使用的有关数据
附录B 部分程序及说明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9)基于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的锅炉汽水系统模型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火电机组仿真技术的发展方向
        1.2.1 电站仿真模型技术的发展
        1.2.2 支撑技术与DCS 仿真的发展
    1.3 机理模型误差分析
    1.4 参数优化方法的分类及研究现状
        1.4.1 机理模型参数优化的研究现状
        1.4.2 目前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锅炉汽水系统典型设备数学模型及其参数分析
    2.1 STAR-90 仿真支撑系统介绍
        2.1.1 STAR-90 仿真支撑系统特点
        2.1.2 模块化建模方法
    2.2 典型数学模型和参数分析
        2.2.1 单相介质换热器模型
        2.2.2 水冷壁模型
        2.2.3 汽包数学模型
        2.2.4 炉内辐射换热模型
        2.2.5 压力节点模型
    2.3 典型模型静态动态参数分析
        2.3.1 单相介质换热器模型参数分析
        2.3.2 水冷壁模型参数分析
        2.3.3 辐射换热模型参数分析
    2.4 锅炉汽水系统模块图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遗传算法在锅炉汽水系统模型参数优化中的应用
    3.1 遗传算法概述
        3.1.1 基本遗传算法的定义
        3.1.2 基本遗传算法的实现
    3.2 高温过热器数学模型参数优化
        3.2.1 稳态误差的参数优化
        3.2.2 动态误差的参数优化
    3.3 遗传算法对其他受热面模型的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神经网络在模型优化中的应用
    4.1 神经网络概述
        4.1.1 神经元模型和神经网络
        4.1.2 BP 神经网络
    4.2 BP 神经网络映射高温过热器模型优化数据
        4.2.1 BP 网络结构和参数
        4.2.2 学习样本的获得
        4.2.3 神经网络学习
        4.2.4 映射结果验证
    4.3 汽水模型参数优化库的建立
    4.4 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结合的模型系统优化
        4.4.1 优化方案
        4.4.2 优化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能化模型结构研究
    5.1 数学建模过程分析
    5.2 集成化和智能化模型结构
    5.3 IIMS 的示例
    5.4 IIMS 的意义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主要研究成果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及学术论文发表

四、新一代的电站仿真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孪生建模方法及其在热力系统优化运行中的应用研究[D]. 高学伟.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火电机组热力系统仿真技术研究[D]. 覃贵芳. 广西大学, 2020(07)
  • [3]电站DCS嵌入式仿真技术及应用[J]. 梁东义,吕晓娟,李献忠. 科技与创新, 2020(18)
  • [4]基于时频变换和辨识聚合的大规模新能源并网系统多速率仿真研究[D]. 李禹鹏.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5]发电机组励磁AVR半实物仿真检测系统研究[D]. 毛泽伟.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6]工程科学知识进化机制初探 ——以哈工大控制与仿真中心为例[D]. 李婷.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7]船舶电力系统建模仿真及动态稳定性研究[D]. 孙才勤. 大连海事大学, 2010(12)
  • [8]船舶柴油发电机组的建模与运行仿真研究[D]. 李东辉. 大连海事大学, 2011(05)
  • [9]基于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的锅炉汽水系统模型参数优化[D]. 马进.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9(05)
  • [10]我国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发展——为纪念中国系统仿真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而作[J]. 王行仁,文传源,李伯虎,王正中,吕崇德,彭晓源,肖田元,吴云洁. 系统仿真学报, 2009(21)

标签:;  ;  ;  ;  ;  

下一代电厂仿真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