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神经损伤后穴位针刺对表情肌组织中几种神经营养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高明伟[1](2021)在《针刺加刺络拔罐治疗特发性面瘫急性期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常规针刺联合颈三穴(完骨、大椎、肩井)刺络拔罐早期干预特发性面瘫急性期伴耳后疼痛的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视觉模拟VAS评分及两组治疗方案对缩短耳后疼痛消失时间的差异比较及对耳后疼痛消失的时间与其对应的临床疗效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为特发性面瘫急性期伴耳后疼痛患者提供更优化的治疗方案。方法病例选取秦皇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特发性面瘫急性期(限于发病3天内)伴耳后疼痛的的患者,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每日1次,连续治疗7次为1个疗程,7次后休息两天继续下个疗程,共观察4个疗程,观察组予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加上颈三穴(完骨、大椎、肩井)刺络拔罐,常规针刺疗程同对照组,刺络拔罐每周2次,2次为1个疗程,疼痛消失后改为每周1次直至4个疗程结束。观察指标:1.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对两组进行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及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2.于治疗前、首次治疗后及治疗1疗程后分别对两组耳后疼痛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3.记录两组耳后疼痛消失时间,数据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果1治疗后,两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要优于对照组(P<0.05)。2不同时间点耳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比较:首次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VAS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1疗程后,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及首次治疗后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VAS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3两组耳后疼痛消失时间的一般情况比较,观察组耳后疼痛消失的天数明显较对照组少(P<0.01);两组耳后疼痛消失时间的具体情况比较,观察组耳后疼痛消失的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缩短(P<0.01)。4对照组、观察组及两组总体面瘫患者耳后疼痛消失的时间与其对应的临床疗效的关系均成正相关(P<0.01)。5临床疗效:治疗后,两组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80%,观察组面神经功能恢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针刺加颈三穴刺络拔罐对特发性面瘫急性期面神经功能恢复疗效高于常规针刺。2针刺加颈三穴刺络拔罐能快速地缓解耳后疼痛。3面瘫患者耳后疼痛消失的时间与其对应的临床疗效呈正相关,耳后疼痛消退的越早,面神经功能恢复地越快,病程越短,疗效越好。
徐星雯[2](2021)在《电针联合指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电针联合指针疗法与单纯电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的临床疗效,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面部残疾指数(FDI)、面瘫病中医症状疗效等观察指标进行比较,来探讨一种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更加有效的方法。方法:本研究选取2018年10月到2020年12月在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住院部及门诊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的患者共60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电针联合指针疗法组(观察组)和电针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用电针治疗(电针波形设置为断续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通电留针30min)后加用指针疗法(取穴:患侧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太阳、下关,双侧合谷),对照组只用电针疗法,电针参数及取穴均与观察组相同,两组治疗均隔日1次,5次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分别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H-B面神经分级、面部残疾指数(FDI)、面瘫病中医症状疗效等观察指标,评价电针联合指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的临床疗效,并选用SPSS 22.0对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进行疗效评定。结果:1.治疗结束后进行统计分析,观察组30例患者中,痊愈0例,显效4例,有效22例,无效4例,总体有效率86.67%;对照组30例患者中,痊愈0例,显效1例,有效21例,无效8例,总体有效率73.33%。将两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得到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合前文统计,提示两者对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均有效,而电针联合指针疗法较单纯电针治疗更优。2.治疗结束后,经统计学分析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组间及其各自治疗后组内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均具有差异性(P<0.05),提示两者均可以改善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患者的面神经功能,但电针联合指针疗法疗效比单纯电针治疗更显着。3.治疗结束后,经统计学分析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组间及其各自治疗后组内的面部残疾指数(FDI)(FDIP与FDIS分别比较)均具有差异性(P<0.05),提示两者均可以提高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患者的躯体功能和社会生活功能,但电针联合指针疗法效果比单纯电针治疗更明显。结论:1.电针联合指针疗法与单纯电针均对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电针联合指针疗法疗效优于单纯电针治疗。2.电针联合指针疗法与单纯电针均可以改善面神经功能,前者效果较后者更显着。3.电针联合指针疗法与单纯电针均可以提高患者躯体功能与社会生活功能,相比较而言,电针联合指针疗法效果更佳。
封秀梅[3](2020)在《针刺促进面神经损伤修复的GDNF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自噬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在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的前提下,探讨细胞自噬、GDNF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针刺促进面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拟揭示针刺治疗该病的自噬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实验一:选取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针+3-MA组,每组12只。采用面神经压榨法制备面神经损伤大鼠模型。于术后1天针刺患侧地仓、颊车、翳风、合谷穴,电针10min后留针20min,总治疗时间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5天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天,共治疗2个疗程。采用Simone10分法分别于术后1天、4天、7天、10天和13天进行行为学评分,评估面神经功能损伤及恢复情况,治疗结束后切取患侧面神经组织,运用HE染色法观察其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法、免疫荧光法和RT-PCR技术检测自噬水平。实验二:选取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针+GDNF拮抗剂组,每组12只。模型制备及针刺操作同实验一。采用Simone10分法评估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治疗结束后切取面神经组织,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GDNF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表达水平。结果:1.行为学评分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行为学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评分显着降低(均P<0.01)。术后第2周,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评分升高(P<0.05,P<0.01);与针刺组比较,针+3-MA组和针+GDNF拮抗剂组评分降低(均P<0.05)。2.面神经形态学观察镜下观察到空白组和假手术组面神经形态结构基本正常,无明显病理损伤;模型组面神经形态结构损伤,神经纤维固有的束状结构崩解消失,呈丝网状结构甚至空环状结构;针刺组面神经纤维肿胀变性,但排列较整齐;针+3-MA组面神经形态结构不完整,部分轴突和髓鞘呈点片状丧失。3.自噬水平检测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Beclin1蛋白、LC3蛋白和LC3mRNA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Beclin1蛋白、LC3蛋白和LC3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均P<0.01),P62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Beclin1和LC3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均P<0.01),P62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而LC3mRNA表达水平呈降低趋势(P>0.05);与针刺组比较,针+3-MA组Beclin1蛋白、LC3蛋白和LC3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P<0.05,P<0.01)。4.GDNF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检测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GDNF、Rai、PI3K和mTOR的蛋白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GDNF、Rai、PI3K和mTOR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GDNF、Rai、PI3K和mTOR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与针刺组比较,针+GDNF拮抗剂组GDNF、Rai、PI3K和mTOR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均P<0.01)。结论:1.针刺可改善面神经运动功能和组织形态结构,从而促进面神经损伤的修复。2.针刺可能通过促进GDNF表达,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下调Beclin1及LC3的表达并上调P62的表达,抑制自噬水平,进而改善面神经运动功能,抑制GDNF的表达后,针刺对面神经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不明显。
李小娟[4](2019)在《基于JAK-STAT信号通路的不同强度电针干预急性面神经损伤模型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在电针治疗急性面神经损伤疗效确切的基础上,以急性期面神经损伤新西兰兔为研究对象,从与面神经损伤修复紧密相关的JAK-STAT调节通路入手,研究电针不同刺激量对急性面神经损伤JAK-STAT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为电针不同刺激量促进急性面神经损伤修复提供相关生物学机制依据,为临床上合理选用电针刺激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择正常新西兰兔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轻刺激组、电针中刺激组、电针强刺激组。除空白组、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利用面神经压榨法复制面神经损伤兔模型,电针治疗组选取“合谷”、“地仓”、“颊车”、“颧髎”、“翳风”五穴,进行针刺结合电针治疗,治疗结束后各组新西兰兔运用组织形态学、ELISA、Western Blot等技术,观察电针不同强度、频率和治疗时间下对急性面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以面神经组织形态学、参与JAK-STAT调节通路信号转导因子JAK1、STAT3、负反馈调节因子SOCS1、SOCS3为检测指标,分析电针不同刺激量对急性面神经损伤修复的不同影响。结果:1面神经损伤新西兰兔体征改变空白组新西兰兔面部肌肉运动正常,兔触须后胡须马上竖起,鼻尖居中,口角双侧对称;假手术组新西兰兔面部肌肉近于正常,兔触须后胡须马上竖起,鼻尖居中,口角双侧对称;模型组新西兰兔面部肌肉运动迟钝、兔触须后胡须未竖起,鼻尖偏向对侧,一侧口角下垂;电针轻刺激组较模型组新西兰兔面部肌肉运动好转,兔触须后胡须竖起,鼻尖居中,口角双侧轻度不对称;电针中刺激组及电针强刺激组均表现为面部肌肉运动迟钝、兔触须后胡须未竖起,鼻尖偏向对侧,一侧口角下垂。2面神经损伤新西兰兔面神经光镜形态学改变空白组面神经镜下可见完整的面神经纤维束,束膜呈连续圆滑;假手术组面神经镜下可见神经纤维不同程度的水肿;模型组面神经镜下面神经纤维可见不同程度的水肿,神经束包膜完整性被破坏;轻刺激组面神经镜下可见完整面神经纤维束,束膜呈连续圆滑,髓鞘可见空泡样变,染色不均,偶见有炎细胞浸润;中刺激组面神经镜下可见完整的面神经纤维束,神经纤维可见不同程度的水肿,束膜连续光滑,髓鞘可见空泡样变,染色不均,部分可见脱髓鞘;强刺激组面神经镜下可见完整的面神经纤维束,束膜呈连续圆滑,髓鞘可见空泡样变,染色不均,可见脱髓鞘。3 JAK-STAT通路转导因子JAK1、STAT3表达(1)各组新西兰面神经JAK1表达水平比较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JAK1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轻刺激组JAK1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刺激组与轻刺激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刺激组与轻刺激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上述各组新西兰兔面神经STAT3表达水平比较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STAT3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轻刺激组STAT3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刺激组相比,中刺激组STAT3表达水平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刺激组相比,强刺激组STAT3表达水平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JAK-STAT通路负反馈调节因子SOCS1、SOCS3表达(1)SOCS1统计分析结果与空白组相比,假手术组面神经SOCS1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SOCS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轻刺激组SOCS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电针轻刺激组相比,电针中刺激组SOCS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电针轻刺激组相比,电针强刺激组SOCS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SOCS3统计分析结果与空白组相比,假手术组面神经SOCS3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SOCS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轻刺激组与模型组相比SOCS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轻刺激组与电针中刺激组相比SOCS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轻刺激组与电针强刺激组相比SOCS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急性面神经损伤模型新西兰兔面部表情肌运动障碍,面神经组织形态学损伤明显,电针轻刺激能够显着改善急性面神经损伤模型新西兰兔组织形态学和面部肌肉运动,而电针中、强刺激对以上指标改变不明显。(2)急性面神经损伤模型新西兰兔面神经JAK1、STAT3、SOCS1、SOCS3表达异常,表明急性面神经损伤模型新西兰兔JAK-STAT调节通路的异常改变;电针轻刺激可显着调节面神经组织JAK-STAT信号通路中上述因子异常表达,表明电针轻刺激促进急性面神经损伤修复的机制与通过调节JAK-STAT信号通路细胞因子表达和信号转导密切相关。本研究中,电针中、强刺激对JAK-STAT信号通路细胞因子表达作用不明显。
龚立琼[5](2018)在《电针对兔面神经损伤后面神经核团中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兔周围性面神经损伤模型,通过电针刺激后,观察其对兔面瘫症状和面神经元形态学的影响以及对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在周围性面神经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机理。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n=66)随机分为正常组(n=6)、模型组(n=30)、电针组(n=30);正常组不做处理,对模型组和电针组兔建立右侧面神经上颊支压榨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每天对电针组进行电针刺激,取穴“颊车”、“地仓”、“四白”、“阳白”、“翳风”、“颧髎”,予以疏密波刺激,选择频率18-20Hz、电压1.5V,“合谷”穴仅埋针不予以电刺激,30分钟/次,1次/天,模型组不予以治疗。以面神经损伤后第1、4、7、14、28天为取材时间点,对模型组、电针组分别取3只兔作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面神经元的形态学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面神经核团中NGF及其受体TrkA和p75NTR的表达部位及强度,正常组3只同样进入检测;对模型组、电针组各时间点余3只兔取材,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面神经核团中NGF及其受体TrkA和p75NTR mRNA的表达情况,正常组3只同样进入检测,在实验过程中的每个时间点观察记录实验兔的面瘫情况。结果:1、新西兰大白兔的面瘫情况观察:面神经损伤后第1、4天,模型组和电针组兔面瘫情况无明显差别,均有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斜表现,未见触须拂动;术后第7、14、28天,电针组兔口角歪斜逐渐改善,拂动触须逐渐增多,而模型组无明显触须拂动并且口角歪斜改善不如电针组明显。2、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右侧面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正常组面神经元呈多边多角形,胞浆可见较深染色的尼氏体,胞核居中;术后第1天:两组神经元的形态与正常组类似;术后第4、7天:模型组可见神经元胞体增大、肿胀,尼氏小体减少,核仁移位到周边部,电针组神经元也有类似模型组神经元的表现,但病理改变较模型组轻;术后第14、28天:电针组神经元形态逐渐恢复并于术后第28天未见肿胀神经元存在,但模型组可见肿胀神经元的存在,尼氏小体不致密,神经元胞体结构恢复不完全表现。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NGF及其受体TrkA和p75NTR三者均表达于面神经元的胞浆。模型组和电针组中NGF的表达出现一个下降后逐渐增加然后维持高水平的过程,术后第1、4、7天,模型组中NGF的平均光密度值低于正常组(P<0.05),而术后第28天则高于正常组(P<0.05);而电针组NGF的平均光密度在术后均一直高于模型组(P<0.05)。两组中TrkA的表达出现先增加然后降低最后增加的变化过程,术后第1、4、14、28天,模型组中TrkA的平均光密度值高于正常组(P<0.05);而电针组中TrkA的平均光密度在术后第7、14、28天都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和电针组中p75NTR的表达出现一个下降后逐渐增加然后维持高水平的过程;术后第1天,模型组中p75NTR的平均光密度值低于正常组(P<0.05),至术后第28天,模型组中p75NTR的平均光密度值高于正常组(P<0.05);术后第7、14、28天,电针组p75NTR的平均光密度都高于模型组(P<0.05)。4、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N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术后模型组和电针组中N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出现下降后增加然后降低再增加的过程。术后第14、28天,电针组中N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5)。TrkA mRNA的相对表达量:术后模型组和电针组中TrkA mRNA的相对表达量出现逐渐增加然后降低的过程,术后第7、14、28天,电针组中TrkA mRNA的相对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5)。p75NTR mRNA的相对表达量:术后模型组和电针组中p75NTR mRNA的相对表达量出现下降后增加然后降低再增加的过程,术后第14、28天,电针组中的p75NTR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1、电针可以促进兔面神经损伤后面瘫症状的改善。2、电针可以减轻面神经损伤后神经元形态学的病理变化,促进神经元形态的恢复。3、面神经核团中NGF和p75NTR的表达在面神经损伤后降低,随着损伤的修复表达增加,TrkA持续高表达;NGF可能不仅通过结合TrkA发挥积极的神经元保护作用,还通过与p75NTR结合促进p75NTR介导胞体存活。4、电针可以提高面神经核团中NGF、TrkA、p75NTR的表达,并可能促进NGF与TrkA和p75NTR的分别结合,这可能是电针在面神经损伤后修复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机制。
赵金发[6](2017)在《管灸疗法对面神经损伤模型兔Trk受体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管灸疗法对面神经损伤模型兔面神经及面神经核酪氨酸激酶受体(Trk受体)的表达,探讨管灸疗法促面神经损伤修复和再生与Trk受体的相关性。方法:1.选取健康的日本大耳白兔64只,雌雄各半,体重2.02.5kg。实验分两批次进行,每批次取实验动物32只。其中一批次用于RT-PCR检测,一批次用于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检测。各批次动物采用分层随机分组法分为四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管灸组、热疗组,每组8只。2.采用面神经机械压榨法。将模型组、管灸组和热疗组兔面神经颊支分离后,用特制止血钳进行压榨,建立兔面神经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兔仅暴露面神经颊支,分离后,不予压榨,即行缝合。3.干预手段:术后抗感染治疗五天,假手术组、模型组不做治疗;管灸组采用管灸治疗;热疗组治疗方法同管灸组,只是以木炭替换艾绒。每天一次,六天为一个疗程,连续两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一天。4.指标检测:①一般状况观察;②采用RT-PCR法、原位杂交法检测兔面神经及面神经核TrkA、TrkB、TrkC m RNA的表达;③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兔面神经及面神经核TrkA、TrkB、TrkC蛋白的表达。结果:1.一般状况观察:假手术组未见面瘫表现;经治疗后,管灸组兔面瘫表现基本恢复;热疗组兔面瘫表现稍有好转;模型组兔面瘫表现无明显好转。2.Trk受体mRNA表达:RT-PCR及原位杂交结果均表明,假手术组兔面神经TrkA、TrkB、TrkC mRNA及面神经核TrkA、TrkC mRNA的表达较模型组为高(P<0.05或0.01);与模型组相比,管灸组上述指标的表达增加(P<0.05或0.01);热疗组上述指标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与模型组相比,管灸组、热疗组兔面神经核TrkB mRNA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3.Trk受体蛋白表达:假手术组兔面神经及面神经核TrkA、TrkB、TrkC蛋白的表达较模型组为高(P<0.05或0.01);与模型组相比,管灸组上述指标的表达增加(P<0.05或0.01);热疗组仅兔面神经TrkB和面神经核TrkC的蛋白表达增加(P<0.05或0.01),其余指标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1.管灸疗法对面神经损伤模型兔的面瘫有治疗作用。2.管灸疗法对面神经损伤模型兔面神经及面神经核Trk受体的表达有促进作用。提示其促面神经损伤修复的机制之一与提高兔面神经及面神经核中Trk受体的表达有关。
李昕蓉,张勤修[7](2012)在《面瘫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说明急性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核及其以下面神经损伤导致的急性面部表情肌的迟缓性麻痹。因面神经是在骨管内行程最长的颅神经,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侵犯,所以急性周围性面瘫是耳科疾病中的常见病。且因面神经行程复杂,增大了面瘫定位和选择治疗方案的难度。急性周围性面瘫动物模型的建立为深入研究面瘫提供了一个手段。本文从面瘫动物造模机制、特点、适用范围及效度、目前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现常用的面瘫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张微[8](2012)在《电针对面神经损伤修复的雪旺细胞形态学及CNTF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在针灸治疗面神经损伤疗效肯定的基础上,探讨针灸对面神经损伤修复中雪旺细胞的形态及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表达水平的影响,以期为电针治疗本病的临床应用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方法:选日本大耳白兔60只,雌雄各半,按性别、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各18只。模型制备采用面神经压榨法,腧穴选取患侧地仓、颊车、翳风及合谷,电针组每次治疗30分钟,每日一次,5次一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天,共治疗3个疗程。各组分别于每个疗程结束后切取受损面神经,运用光镜、电镜观察面神经纤维、髓鞘及雪旺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并采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法检测CNTF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组织形态学结果:光镜、电镜下,对照组神经束、雪旺细胞结构完整,细胞器丰富。模型组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脱髓鞘,雪旺细胞结构不完整,胞浆内细胞器缺失。假手术组神经纤维水肿、脱髓鞘程度轻于模型组同期水平,3个疗程内面神经损伤修复基本完成。电针组面神经充血水肿情况较轻,髓鞘及雪旺细胞结构较完整。2.髓鞘定量分析结果:1个疗程后,模型组髓鞘完全崩解,无完整髓鞘,第2、3疗程后,模型组出现不规则髓鞘,髓鞘数目及厚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假手术组在1个疗程时,髓鞘数目及厚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至3个疗程时髓鞘数目及厚度接近正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个疗程后,电针组髓鞘数目及厚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2个疗程时电针组髓鞘厚度仍明显优于模型组(P<O.01),稍后髓鞘数目及厚度有所减少,至3个疗程时,髓鞘数目少于模型组(P<O.05),髓鞘厚度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3. CNTF蛋白表达结果:对照组CNTF表达呈低水平。模型组CNTF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至2个疗程时表达至峰值。1个疗程后,电针组CNTF蛋白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稍后其表达逐渐增强,至3个疗程时,电针组CNTF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P<0.01)。4. CNTFmRNA表达结果:对照组CNTFmRNA表达呈低水平。模型组CNTFmRNA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至2个疗程时表达至峰值。1个疗程后,电针组CNTF mRNA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稍后表达水平逐渐增强,至3个疗程时,电针组CNTFmRNA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急性期电针刺激可加快面神经损伤修复进程,促进髓鞘及雪旺细胞形态恢复正常。2. CNTF蛋白及1mRNA的表达与面神经损伤程度呈正相关。面神经损伤后,电针可迅速将CNTF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调节至正常水平。3.电针效应与刺激量大小不呈正相关,电针过度刺激可能会引发损伤反应,应注意把握“中病即止”的原则。
吕杭,宋小鸽[9](2011)在《针刺对神经营养因子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概况》文中研究指明为了促进针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针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理论依据,特综述了近年来针刺对脑缺血、脊髓损伤、面神经损伤、坐骨神经损伤等疾病中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概况,并对今后的相关研究工作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孙运花[10](2011)在《电针促进面神经损伤修复的JAK1-STAT3信号转导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从与面神经修复密切相关的JAK1-STAT3信号通路入手,探讨电针促进面神经损伤修复的分子信号机制,为临床应用电针治疗面瘫提供坚实、可靠的实验证据,促进针灸优势病种的推广应用。方法选用由四川省实验动物专委会养殖场提供的日本大耳白兔66只(质量合格证号:SCXK[川]2008-14),体重1.9-2.1kg,80-85日龄,雌雄各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动物随机分为术前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模型自愈组,其中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按疗程随机分为3个亚组,每组动物6只。除术前对照组、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动物用特制止血钳压榨右侧面神经造成面神经损伤模型,电针组在术后第1天即进行治疗,5天为1个疗程,两疗程之间间隔2天,治疗3个疗程,模型组术后不进行任何治疗,术前对照组为适应性喂养3天后取材,模型自愈组为术后5周取材。观察电针术侧“地仓”、“颊车”、“翳风”、“合谷”对面神经损伤模型兔面神经组织形态学、CNTFR、CNTFR mRNA、JAK1、STAT3表达的影响。结果1.组织形态学定量结果:1个疗程后,电针组髓鞘数目及厚度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3个疗程后,电针组髓鞘数目及厚度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CNTFR表达结果:术前对照组CNTFR存在微量表达,1个疗程后,电针组血清CNTFR表达明显下调,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3个疗程后,电针组血清CNTFR表达上调,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 CNTFR mRNA表达结果:术前对照组CNTFR mRNA存在微量表达,1个疗程后,电针组CNTFR mRNA表达明显下调,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3个疗程后,电针组CNTFR mRNA表达上调,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JAK1表达的结果:术前对照组JAK1存在微量表达,1个疗程后,电针组JAK1表达明显下调,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3个疗程后,电针组JAK1表达开始上调,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 STAT3表达的结果:术前对照组STAT。存在微量表达,1个疗程后,电针组STAT3表达明显下调,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3个疗程后,电针组STAT3表达开始上调,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髓鞘化程度与神经损伤程度呈负相关;CNTFR、CNTFR mRNA、JAK1、STAT3表达水平同神经损伤程度呈正相关。2.急性期电针可明显加快面神经髓鞘化进程,迅速将CNTFR、CNTFR mRNA、JAK1、STAT3表达调节至正常水平,促进面神经快速修复。3.电针的过度刺激会引发损伤反应,引起髓鞘化程度降低,并激活CNTFR、CNTFR mRNA、JAK1、STAT3再次表达。4.以上结论提示,急性期电针可以通过CNTFR介导的JAK1-STAT3信号转导通路促进面神经损伤修复,但是电针治疗需要把握“中病即止”的原则,过度刺激会引发损伤反应。
二、面神经损伤后穴位针刺对表情肌组织中几种神经营养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神经损伤后穴位针刺对表情肌组织中几种神经营养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加刺络拔罐治疗特发性面瘫急性期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样本量估算 |
2 研究对象 |
3 病例选择标准 |
3.1 诊断标准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3.4 剔除、脱落标准 |
3.5 脱落、剔除病例的处理 |
4 研究方法 |
5 观察指标 |
6 疗效评定标准 |
7 安全性评价 |
8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一般情况比较 |
2 House-Brackmann 面神经功能分级差异比较 |
3 Sunnybrook 面神经评分差异比较 |
4 不同时间点的 VAS 视觉模拟评分差异比较 |
5 两组耳后疼痛消失时间差异比较 |
6 面瘫患者耳后疼痛消失的时间与其对应的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
7 临床疗效比较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特发性面瘫的认识 |
2 中医对特发性面瘫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对特发性面瘫急性期伴面神经分布区疼痛的认识 |
3.1 概况 |
3.2 中西医治疗进展 |
4 本研究思路来源 |
5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6 选穴依据 |
7 针刺手法 |
8 刺络拔罐疗法 |
9 结果分析 |
9.1 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 |
9.2 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评分差异比较 |
9.3 不同时间点的VAS视觉模拟评分差异比较 |
9.4 耳后疼痛消失时间差异比较 |
9.5 面瘫患者耳后疼痛消失的时间与其对应的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
9.6 临床疗效比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西医对特发性面瘫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电针联合指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观察指标 |
2.3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病例完成及脱落情况 |
3.2 一般情况比较 |
3.3 治疗前各项评价指标情况比较 |
3.4 治疗后疗效及各项评价指标情况比较 |
3.5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机制探讨 |
1.1 现代医学相关认识 |
1.2 古代医学相关认识 |
2 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机制探讨 |
3 指针疗法的选择依据与应用 |
4 选穴依据 |
5 观察指标选择依据 |
6 研究结果分析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针刺促进面神经损伤修复的GDNF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自噬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内容 |
4 技术路线 |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针刺对面神经损伤大鼠自噬水平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组 |
2.2 模型制备 |
2.3 模型评判标准 |
2.4 干预方法 |
2.5 取材 |
2.6 检测指标 |
2.7 检测方法 |
2.8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一般状态观察 |
3.2 行为学评分结果 |
3.3 面神经组织病理结果 |
3.4 Beclin1 蛋白表达 |
3.5 LC3 蛋白及其mRNA表达 |
3.6 P62蛋白及其mRNA表达 |
4 实验小结 |
4.1 针刺对大鼠行为学评分的影响 |
4.2 针刺对大鼠面神经形态结构的影响 |
4.3 针刺对Beclin1、LC3和LC3mRNA表达的影响 |
4.4 针刺对P62和P62mRNA表达的影响 |
实验二 针刺对面神经损伤大鼠GDNF及 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组 |
2.2 模型制备 |
2.3 模型评判标准 |
2.4 干预方法 |
2.5 取材 |
2.6 检测指标 |
2.7 检测方法 |
2.8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行为学评分结果 |
3.2 GDNF蛋白的表达 |
3.3 Rai蛋白的表达 |
3.4 PI3K蛋白的水平 |
3.5 mTOR蛋白的表达 |
4 实验小结 |
4.1 针刺对大鼠行为学评分的影响 |
4.2 针刺对GDNF和 Rai蛋白表达的影响 |
4.3 针刺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
1.1 对病名的认识 |
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对相关经脉和筋经的认识 |
1.4 对治疗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
2.1 对面神经解剖结构的认识 |
2.2 对损伤节段及临床表现的认识 |
2.3 对发病机制的认识 |
2.4 现代医学治疗 |
3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 |
3.1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评价 |
3.2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机制分析 |
4 自噬与周围神经损伤 |
4.1 自噬 |
4.2 自噬与周围神经损伤 |
4.3 调控自噬的信号通路 |
5 针刺调控自噬的实验研究 |
5.1 疾病研究特点 |
5.2 针刺对自噬水平的调节作用 |
5.3 自噬检测手段 |
5.4 自噬抑制剂和激活剂的使用 |
6 本研究实验方案的确立 |
6.1 动物模型的选择 |
6.2 干预措施的选择 |
6.3 检测指标的选择 |
7 本研究实验结果的分析 |
7.1 针刺对面神经功能和形态的影响 |
7.2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与自噬水平的关系 |
7.3 针刺对自噬的调节作用 |
7.4 针刺对GDNF及 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附图 |
附录二 综述 自噬抑制剂3-MA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4)基于JAK-STAT信号通路的不同强度电针干预急性面神经损伤模型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立题依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器械 |
1.3 药品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模型复制 |
2.2.1 面神经损伤模型复制 |
2.2.2 模型评估 |
2.3 治疗干预 |
2.3.1 腧穴选择 |
2.3.2 针刺方法及疗程 |
2.3.3 电针刺激量参数选择 |
2.4 一般情况及面神经形态学的改变 |
2.5 WB检测JAK-STAT调节通路信号转导因子JAK1、STAT3 表达 |
2.6 ELISA检测负反馈调节因子SOCS1、SOCS3 表达检测 |
2.7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新西兰兔面神经修复的效应指标 |
3.1.1 面神经损伤新西兰兔体征改变 |
3.1.2 面神经损伤新西兰兔的面神经光镜形态学改变 |
3.2 JAK-STAT通路转导因子JAK1、STAT3 表达 |
3.3 JAK-STAT通路负反馈调节因子SOCS1、SOCS3 表达 |
4 讨论 |
4.1 中医学对面神经损伤的认识 |
4.2 西医学对面神经损伤的认识 |
4.3 电针干预面神经损伤的相关研究 |
4.3.1 电针干预急性面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 |
4.3.2 电针干预面神经损伤的机制研究 |
4.4 模型选择依据 |
4.5 选穴依据 |
4.6 JAK-STAT信号通路 |
4.7 实验结果分析 |
4.7.1 一般体征分析 |
4.7.2 各组新西兰兔面神经光镜形态学改变 |
4.7.3 JAK-STAT通路转导因子JAK1、STAT3 表达结果分析 |
4.7.4 JAK-STAT通路负反馈调节因子SOCS1、SOCS3 表达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动物合格证 |
(5)电针对兔面神经损伤后面神经核团中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神经系统的中的研究进展(综述) |
参考文献 |
(6)管灸疗法对面神经损伤模型兔Trk受体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前言 |
实验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主要试剂 |
1.3 实验主要仪器 |
1.4 实验器械及其他材料 |
2.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动物模型建立 |
2.3 治疗方法 |
2.4 取材 |
3.检测指标及方法 |
3.1 面神经及面神经核Trk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 |
3.2 面神经及面神经核Trk受体蛋白表达的影响 |
4.统计学处理 |
5.实验结果 |
5.1 一般状况观察 |
5.2 管灸疗法对面神经损伤模型兔Trk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 |
5.3 管灸疗法对面神经损伤模型兔Trk受体蛋白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1.西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
2.中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
3.管灸疗法 |
3.1 管灸疗法的概述 |
3.2 管灸疗法的部位选择 |
3.3 管灸器的改良发展 |
3.4 管灸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应用探讨 |
4.面神经损伤模型的选择、制备 |
4.1 动物的选择 |
4.2 模型的制作方法选择 |
4.3 损伤部位的选择 |
4.4 治疗疗程的设定 |
5.管灸疗法对面神经损伤模型兔Trk受体表达的影响 |
5.1 管灸疗法对面神经损伤模型兔TrkA表达的影响 |
5.2 管灸疗法对面神经损伤模型兔TrkB表达的影响 |
5.3 管灸疗法对面神经损伤模型兔TrkC表达的影响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面瘫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造模方法 |
1. 外伤性面瘫动物模型 |
2. 病毒性面瘫动物模型 |
3. 冷空气诱发的面瘫模型 |
4. 缺血性面瘫动物模型 |
5. 针刺治疗动物模型的建立 |
动物模型面瘫的评估 |
讨论 |
(8)电针对面神经损伤修复的雪旺细胞形态学及CNTF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目录 |
引言 |
实验研究 |
实验1 电针对面神经损伤修复的雪旺细胞形态学影响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模型的建立 |
2.3 模型成功的评估 |
2.4 处理方法 |
2.5 电针治疗 |
2.6 取材 |
2.7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2.7.1 一般情况观察 |
2.7.2 光镜组织形态学观察 |
2.7.3 电镜组织形态学观察 |
2.8 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实验兔大休情况 |
3.2 组织病理切片观测面神经纤维形态的改变 |
3.3 电镜下雪旺细胞及髓鞘形态的改变 |
3.3.1 各组髓鞘及雪旺细胞形态的情况 |
3.3.2 1个疗程后各组髓鞘个数及厚度的改变 |
3.3.3 2个疗程后各组髓鞘个数及厚度的改变 |
3.3.4 3个疗程后各组髓鞘个数及厚度的改变 |
3.3.5 各组髓鞘个数随疗程变化情况 |
3.3.6 各组髓鞘厚度随疗程变化情况 |
实验2 电针对面神经损伤修复CNTF表达影响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模型的建立 |
2.3 处理方法 |
2.4 电针治疗 |
2.5 取材 |
2.6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2.6.1 CNTF指标检测 |
2.6.2 CNTFmRNA指标检测 |
2.7 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电针刺激对面神经损伤后CNTF表达的影响 |
3.1.1 不同疗程后各组雪旺细胞中CNTF的表达情况 |
3.1.2 电针组和模型组3个疗程CNTF表达的变化情况 |
3.2 电针刺激对面神经损伤后CNTFmRNA表达的影响 |
3.2.1 不同疗程后各组雪旺细胞中CNTFmRNA的表达情况 |
3.2.2 电针组和模型组3个疗程CNTFmRNA表达的变化情况 |
3.3 模型组3个疗程CNTF蛋白及其mRNA表达情况 |
3.4 电针组3个疗程CNTF蛋白及其mRNA表达情况 |
4 讨论 |
4.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4.1.1 对病名的认识 |
4.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4.1.3 对针灸治疗本病的认识 |
4.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4.2.1 本病的定义及临床表现 |
4.2.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4.2.3 本病的定位与肌力判定 |
4.2.4 对本病治疗的认识 |
4.3 本病的针灸治疗 |
4.3.1 针灸治疗本病的疗效及优势 |
4.3.2 本病的针灸选穴 |
4.3.3 本病的刺灸方法 |
4.3.4 电针在本病治疗中的应用 |
4.4 针灸治疗本病的作用机理探讨 |
4.4.1 祖国医学对作用机理的认识 |
4.4.2 现代医学对作用机理的认识 |
4.4.3 电针治疗本病的机制研究现状 |
4.5 关于本实验研究方案的确定 |
4.5.1 本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
4.5.2 本实验针灸处方的确定 |
4.5.3 本实验指标检测方法的确定 |
4.6 关于本实验研究结果的讨论 |
4.6.1 针灸对雪旺细胞形态学影响的研究 |
4.6.2 CNTF及其在电针促进面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
4.6.3 电针效应与刺激量的关系 |
4.6.4 关于本实验中假手术组的讨论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附图 |
1 实验兔大体情况观察和造模过程 |
2 电针治疗过程 |
3 各组HE染色光镜图片 |
4 各组电镜图片 |
5 各组CNTF免疫组化图片 |
6 各组CNTFmRNA原位杂交图片 |
7 面瘫模型自愈性研究的HE染色光镜图片 |
8 面瘫模型自愈性研究的电镜图片 |
附录二 综述 CNTF及其信号转导通路的实验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9)针刺对神经营养因子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针刺对脑缺血中神经营养因子的调节作用 |
2 针刺对脊髓损伤中神经营养因子的调节作用 |
3 针刺对面神经损伤中神经营养因子的调节作用 |
4 针刺对坐骨神经损伤中神经营养因子的调节作用 |
5 分析与展望 |
(10)电针促进面神经损伤修复的JAK1-STAT3信号转导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课题来源 |
2 研究背景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动物模型的建立 |
2.3 处理方法 |
2.4 电针治疗 |
2.5 标本采集和处理 |
2.6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2.6.1 一般情况观察 |
2.6.2 电镜组织形态学观察 |
2.6.3 CNTFR指标检测 |
2.6.4 CNTFR mRNA指标检测 |
2.6.5 CNTFR mRNA积分光密度指标检测 |
2.6.6 JAK_1、STAT_3蛋白水平检测 |
2.7 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实验兔大体情况 |
3.2 电镜观察 |
3.3 血清CNTFR表达 |
3.4 CNTFR mRNA表达 |
3.5 CNTFR mRNA积分光密度值 |
3.6 JAK_1蛋白磷酸化水平表达 |
3.7 STAT_3蛋白磷酸化水平表达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3 电针疗法的选用依据 |
3.1 电针疗法在实验研究领域具有独特优势 |
3.2 波形是影响电针疗效的重要参数 |
4 本实验的选穴 |
4.1 配穴方案的选用 |
4.2 选用患侧穴位的原因 |
5 电针介入时机的选择 |
6 本实验电针效应指标的设立 |
6.1 病理形态学变化 |
6.2 血清CNTFR的表达 |
6.3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NTFR mRNA水平表达 |
6.4 原位杂交法检测CNTFR mRNA积分光密度 |
6.5 Western Blot法检测JAK_1、STAT_3蛋白磷酸化水平 |
7 本实验样本含量估算的依据 |
8 压榨性面神经损伤模型的建立和评估 |
8.1 动物模型的建立 |
8.2 模型评估指标的设立 |
9 关于本实验研究结果的讨论 |
9.1 电针对面神经损伤模型兔形态学的影响 |
9.2 电针对CNTFR及CNTFR mRNA表达的影响 |
9.3 电针对JAK_1-STAT_3信号通路的影响 |
9.4 电针效应与刺激量的关系 |
10 电针作用的JAK_1-STAT_3信号转导机制探讨 |
11 RNA干扰技术在本实验研究中的应用探索 |
12 关于本实验研究设计的讨论 |
12.1 标准化原则 |
12.2 随机化原则 |
12.3 可重复性原则 |
12.4 指标注重可量化原则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附图 |
1. 实验兔大体情况观察和造模过程 |
2. 电针治疗过程 |
3. RT-PCR检测 |
4. 电镜观察 |
5. 原位杂交 |
6. JAK_1蛋白印迹 |
7. STAT_3蛋白印迹 |
附录二 综述 |
参考文献 |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四、面神经损伤后穴位针刺对表情肌组织中几种神经营养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加刺络拔罐治疗特发性面瘫急性期临床观察[D]. 高明伟.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2]电针联合指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的临床观察[D]. 徐星雯.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针刺促进面神经损伤修复的GDNF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自噬机制研究[D]. 封秀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基于JAK-STAT信号通路的不同强度电针干预急性面神经损伤模型的比较研究[D]. 李小娟.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电针对兔面神经损伤后面神经核团中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研究[D]. 龚立琼. 西南医科大学, 2018(01)
- [6]管灸疗法对面神经损伤模型兔Trk受体表达的影响[D]. 赵金发.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7]面瘫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J]. 李昕蓉,张勤修.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2(11)
- [8]电针对面神经损伤修复的雪旺细胞形态学及CNTF表达影响的研究[D]. 张微.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03)
- [9]针刺对神经营养因子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概况[J]. 吕杭,宋小鸽.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11(03)
- [10]电针促进面神经损伤修复的JAK1-STAT3信号转导机制研究[D]. 孙运花.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10)
标签:面神经论文; 面瘫的症状与治疗论文; 面瘫论文; 面瘫后遗症论文; 周围神经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