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挂车的钢板弹簧悬架与空气弹簧悬架(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云[1](2020)在《空气悬架在重型卡车上的应用及其装配工艺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型卡车是汽车工业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发展水平会对国家的交通运输行业产生重要影响,而悬架系统决定了重型卡车的整车性能。目前国内重卡的悬架结构主要为板簧悬架,但随着卡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运输需求的多元化,空气悬架已成为重型卡车悬架新的发展方向,并且在可预见的将来会出现大量的应用。因为空气悬架与板簧悬架的结构差异较大,而目前中国卡车企业的整车生产线建立之初都是基于板簧悬架设计的,如何设计一套工艺方案,实现空气悬架重卡能够在基于板簧悬架设计的生产线上投产,实现两种结构车型的混线生产,是中国卡车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某卡车企业生产线现状,设计了一套工艺方案,解决了空气悬架和板簧悬架混线生产的需求。为了实现空气悬架和板簧悬架混线生产的目标,本文首先分析了重卡技术以及悬架的发展趋势,依据空气悬架发展历史,提出了空气悬架是重卡发展的主要方向,依据目前国内企业空气悬架车型的生产现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向。然后本文对空气悬架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部件进行了分析,对目前主流的空气悬架结构进行了归纳总结,挑选了中国和欧美发达国家典型的空气悬架重卡进行了产品对比。然后分析了装配线工序平衡对企业生产能力的影响,基于企业目前生产线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空气悬架的工艺方案思路。最后依据目前企业主流的不同结构的空气悬架,设计了对应的工艺方案,同步设计了工艺装备方案、质量控制方案、生产管控方案等。新设计的工艺方案实施后,进行了实车生产效1验证,生产工序节拍复合空气悬架车型从24.5分钟缩短到了6.4分钟,全气囊空气悬架车型从25.2分钟缩短到了6.42分钟,均满足了板簧悬架车型≤6.5分钟的节拍要求,实现了两种产品混线生产的目标。转调合格率机械控制模式车型从84.3%提升到了96.3%,电子控制模式车型从75.4%提升到了94.1%;整车调试时间机械控制模式车型从8.65小时缩短到了6.54小时,电子控制模式车型从10.35小时缩短到了6.72小时;精整报验时间机械控制模式车型从2.86小时缩短到了2.08小时,电子控制模式车型从3.42小时缩短到了2.15小时;转调合格率,整车调试,精整报验三个指标均有明显提升。因此无论是生产线节拍还是转调合格率,以及整车调试和精整报验,均达到了预期目标,可以满足企业产能提升的需求。
卢佳[2](2019)在《重型卡车空气悬架系统设计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悬架系统对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空气悬架系统凭借其优异的性能,可使整车获得理想的固有频率、以及良好的平顺性和操稳性,同时还能够减小对路面的损伤、保证货物的完整性、便于挂车对接和货物装卸,空气悬架在国外重型卡车上已广泛应用。长期以来,空气悬架在我国重型卡车上应用较少,但随着消费者对载货汽车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空气悬架系统受到汽车企业的关注,尤其是国家相关法规的颁布,进一步促进了空气悬架在重型卡车上的推广应用。为满足市场需求和适应相关法规变化,需开发一款后悬架为空气悬架的6×4重型卡车,本文结合该重型卡车悬架系统开发过程,对重型卡车空气悬架系统的设计开发和优化进行研究。首先从空气弹簧入手,阐述了囊式和膜式空气弹簧的区别和适用场合,以及在设计过程中布置空气弹簧的准则,研究了空气弹簧恒压特性的拟合方法和刚度计算方法,并基于Matlab软件编制了计算程序。然后分析了汽车加速、侧倾工况下轴荷和轮荷的变化规律,开展了悬架系统主要部件的设计校核,包括前悬架钢板弹簧、后空气悬架控制管路、空气弹簧、横向稳定杆和减震器的匹配设计,对整车侧倾角也进行了校核计算。在三维设计软件中建立空气悬架系统三维模型,依据三维模型的几何参数,在ADAMS/Car中建立了空气悬架系统的多体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车轮平跳和对跳仿真分析,得到了悬架垂向刚度、侧倾刚度、车桥转角等仿真结果。为了进一步改进导向机构,使用响应面法对反作用杆硬点坐标进行优化,减小了车桥倾角和轮心纵向位移的变化量,对优化后的模型进行仿真分析,提取下反作用杆支架的载荷。最后利用Hyperworks软件对下反作用杆支架进行拓扑优化,依据拓扑优化结果进行结构设计,并制作了支架样件。对装配空气悬架系统的6×4重型卡车进行可靠性试验,验证了该空气悬架系统的可靠性。
王靖岳,郭胜,鄂加强[3](2017)在《车辆悬架部件的非线性特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空气弹簧、阻尼减振器和钢板弹簧是车辆悬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件,它们都具有非线性特性,可大大提高车辆的行驶平顺性。从非线性科学角度,重点介绍了空气弹簧、阻尼减振器和钢板弹簧的研究现状和非线性特性及其对改善车辆性能的作用。分析了非线性车辆悬架部件的研究方法和发展方向。
周维[4](2017)在《牵引车用空气悬架系统的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悬架系统是连接汽车车桥与车架的关键部件,其弹性元件的刚度特性直接影响整车的行驶平顺性、操纵稳定性和行驶安全性,并对车辆-道路系统的友好性有较大影响。本文以带提升桥的牵引车为目标车型,其中中桥为带提升桥的空气悬架。当车辆处于空载或低载时,在控制系统的作用下,中桥提升,从而减少轮胎和地面的磨损;当车辆处于中高载或满载时,中桥复位,中桥与后驱动桥一起承载,从而合理提高驱动桥的使用寿命。课题通过ABAQUS软件,在熟悉提升桥用空气悬架系统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对提升桥空气悬架系统的导向机构和提升臂进行结构分析与优化,并采用正交试验法分析了帘线参数对空气弹簧静态刚度特性的显着性影响。通过ADAMS软件,分析带提升桥空气悬架对整车的行驶平顺性和车辆-道路友好性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在掌握带提升桥牵引车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分析提升桥结构,参照目标车型与类似车型的整车几何参数、质量参数和性能参数,通过CATIA软件创建整车的CAD模型。其次,针对空气弹簧的材料、几何和接触等非线性力学特性,运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某型号牵引车目标车型用膜式空气弹簧进行建模仿真。通过正交实验法分析不同帘线角度、帘线层数、帘线间距及帘线横截面积对其垂向刚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帘线参数是影响膜式空气弹簧垂向刚度特性的敏感因素,其中帘线角度对垂向刚度的影响显着,而帘线间距、帘线层数对垂向刚度影响较小,帘线横截面积对垂向刚度的影响最小。然后,综合国内外先进提升机构的特点,设计了一款结构简单,可实现基本导向提升功能的提升桥空气悬架装置,并通过ABAQUS软件对提升桥空气悬架系统的导向机构和提升臂进行优化与分析。除此之外,针对带提升桥牵引车,应用ABAQUS软件对牵引车的前悬架钢板弹簧进行建模及仿真分析,通过材料试验样机对钢板弹簧模型垂向刚度仿真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最后,通过ADAMS建立整车平顺性分析模型,分析空气悬架和钢板弹簧悬架的刚度特性对整车的行驶平顺性的影响,并探究带提升桥空气悬架系统对轴荷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2带提升桥牵引车以50km/h行驶时,提升桥为空气悬架系统时,驾驶室产生的垂向加速度小于中桥为钢板弹簧悬架时引起的驾驶室振动加速度;在中高载或满载工况下,车辆以50km/h行驶时,牵引车用空气悬架系统的整车行驶平顺性和道路友好性均优于钢板弹簧。
豆力[5](2013)在《重型牵引车空气悬架系统关键部件有限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对车辆乘坐舒适性和货物运输完好性要求的提高,空气悬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论文主要针对重型牵引车空气悬架系统的关键部件:空气弹簧、支撑梁以及钢板弹簧支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和OptiStruct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论述了基于ABAQUS的空气弹簧垂向特性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建立空气弹簧垂向特性有限元分析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得到了空气弹簧在0.3MPa、0.5MPa和0.7MPa初始内压下的垂向特性即位移—载荷曲线。通过试验测得了空气弹簧的垂向特性曲线并与有限元分析曲线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两者有比较好的一致性,验证了本文所建立的空气弹簧有限元分析模型的正确性和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其次选取了空气悬架导向传力机构的支撑梁静力分析的四种典型工况:冲击载荷工况、最大牵引力工况、紧急制动工况和侧向载荷工况,研究了这四种工况下载荷和约束的处理方法,建立了支撑梁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并提交ABAQUS进行分析,得出了四种工况下支撑梁的应力分布与变形结果。结果表明,支撑梁在四种工况下应力均未超过材料的屈服极限,变形也符合实际情况。最后阐述了结构优化的相关理论和分析流程;建立钢板弹簧支架拓扑优化有限元模型,利用有限元结构优化软件OptiStruct进行优化,得到了钢板弹簧支架的优化模型。在相同工况下对优化前后的钢板弹簧支架进行静力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钢板弹簧支架满足强度、刚度要求,质量减轻了4.9kg,达到了轻量化的目的。
程悦[6](2012)在《客车空气悬架系统优化匹配技术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首先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汽车的空气悬架的系统特性进行了理论上的深入分析和研究,继而针对某实际车型,从整车性能控制的角度,在产品开发阶段对整车的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性能指标进行定义。围绕设定的性能指标对电控空气悬架系统重要部件的匹配设计进行详细阐述,通过应用多体动力学软件SIMPACK对整车进行建模仿真,分析悬架系统设计参数对整车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并在虚拟样机的基础上应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对悬架系统减振器阻尼和空气弹簧刚度进行优化匹配。通过设计PID神经网络控制器分别对空气悬架系统中的减振器阻尼和空气弹簧刚度进行控制,计算结果表明:优化和控制能够实现整车良好的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最后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对比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证明了优化控制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为空气悬架系统的正向设计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崔晓利[7](2011)在《车辆电子控制空气悬架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悬架系统对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平顺性、轮胎接地性等主要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尽管机械式高度调节的空气悬架系统能根据载荷变化调节悬架刚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和平顺性,但不能根据汽车操纵稳定性和行驶平顺性指标综合考虑控制因素调节悬架刚度、阻尼和车身高度,从而难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性能要求。随着人们对车辆乘坐舒适性要求的提高,研究电子控制空气悬架系统(ECAS)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课题。开展车辆电子控制空气悬架系统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对提高车辆的操纵稳定性、操纵轻便性、行驶平顺性和安全性等综合性能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实用意义。论文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围绕车辆电子控制空气悬架理论及关键技术进行相关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建立了电子控制空气悬架系统与整车的匹配方法。在深入开展空气弹簧理论模型研究和空气弹簧工作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空气悬架车辆八自由度平顺性分析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进行座椅加速度、质心加速度、悬架动挠度及轮胎动载荷等性能指标的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由此确定空气悬架的参数,包括车身高度(空气弹簧的工作高度)、可调减振器的理想阻尼区域。在此基础上,利用多体动力学虚拟样机软件,构建空气悬架车辆多体动力学虚拟样机模型,对车辆-空气悬架参数匹配进行进一步验证,并进行整车性能仿真,分析影响整车的操纵稳定性、行驶平顺性的主要因素,从而为车身高度和阻尼集成控制奠定基础。分析并构建了电子控制悬架系统的多种控制策略。从考虑空气弹簧内部工作特性和解决系统模型的不确定性出发,利用PID控制算法实现对悬架系统的刚度和车身高度的自动控制,在不恶化操稳性的情况下改善了车辆的乘坐舒适性。考虑车辆的多种行驶工况,在空气弹簧单体控制和减振器单体控制的基础上,针对车身高度、刚度及阻尼的集成控制要求,提出了空气悬架的多种组合控制模式与控制方法。考虑各种控制策略和方法工程应用的可能性,以车速信息为控制的判断依据,以平顺性为控制目标,构建了车身高度-阻尼集成控制策略。仿真分析表明集成控制系统随着车速变化其车身高度切换及阻尼调节的组合功能完全能够实现,并能较大改善悬架性能。考虑道路信息辨识在悬架控制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应用悬架动行程和行驶车速相结合的BP神经网络道路信息辨识模型。根据路面等级的不同,分别建立了8个子神经网络子模型,通过对路面仿真数据的学习和神经网络样本训练,可进行较高精度的道路信息辨识。通过仿真结果与现场试验的分析比较,进一步验证了BP神经网络道路信息辨识模型的有效性。将建立的道路信息辨识模型集成到ECAS控制系统中,能有效分析判断道路当前状态,从而为车辆空气悬架系统的控制提供了可信依据。开展了车辆电子控制空气悬架系统关键部件的设计研究与技术开发。①根据空气弹簧的工作特性,结合结构设计理论、CAD技术、有限元分析技术,提出了空气弹簧的现代设计方法,并对空气弹簧工作特性进行了有限元分析。②根据电子控制空气悬架系统的性能对减振器的要求,以常见的被动式液压减振器为原型,提出了一种新型摆动气缸式可调阻尼减振器,通过改进减振器活塞连杆并设计阀芯节流孔,实现减振器有级可调,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可调阻尼减振器数学模型,并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可调阻尼减振器性能良好,显着改善车辆的行驶平顺性。③基于车身高度-阻尼集成控制策略,开发空气悬架系统集成控制器,该集成控制器将空气弹簧和减振器的控制系统通过总线连接,通过稳定的控制算法,对各单体控制系统进行联合协调控制,使车辆的乘坐舒适性、操纵稳定性等控制在最佳水平。根据电子控制空气悬架系统各项性能指标要求,设计了电子控制空气悬架系统及其主要零部件的试验方案,并进行了空气弹簧特性试验、可调阻尼减振器特性试验、控制系统测试等。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在某大客车上配置自行研制的电子控制空气悬架系统,并进行整车试验研究。实车进行的偏频试验和随机道路的平顺性试验结果表明:电子控制空气悬架系统及其主要零部件性能达到设计的要求,与整车匹配良好,整车舒适性、操纵稳定性明显改善。
何家兴[8](2010)在《半挂车空气悬架系统的特性分析》文中指出空气悬架系统以空气弹簧为弹性元件,利用气体的可压缩性实现其弹性作用。压缩气体的气压能够随载荷和道路条件变化而进行自动调节,不论满载还是空载,整车高度不会变化太大,可以大大提高车辆行驶平顺性。由于空气悬架具有良好的性能,使其在汽车悬架中有着广泛的发展与应用前景。本论文主要针对空气悬架系统所涉及的关键问题——空气弹簧的弹性特性与半挂车空气悬架的特性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与仿真研究。在查阅了一定数量空气弹簧与空气悬架的研究文献和对国内相关企业作了相应了解的基础上系统的介绍了国内外对空气悬架的研究状况,各种空气悬架结构,及其在车辆上的使用情况。空气弹簧最重要的动力学特征——弹性特性曲线,是进行空气悬架仿真、特性研究的关键。为了获取空气弹簧的弹性特性曲线,本文对所用空气弹簧进行了弹性特性试验。将获取的实验数据进行拟合从而得出空气弹簧在不同标准内压下的弹性特性曲线。论文结合所用空气弹簧的实际,从理论推导计算与有限元分析两方面分别对空气弹簧的弹性特性进行理论计算和仿真分析,最后将试验曲线、理论计算曲线以及有限元仿真曲线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为空气弹簧的设计与分析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对空气悬架的垂直刚度进行理论推导计算,得出空气悬架的理论计算垂直刚度曲线。以ADAMS/Car为平台,建立半挂车空气悬架与原板簧悬架的多体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空气悬架与原板簧悬架的垂直刚度特性并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两种悬架刚度特性的差异。在建立起半挂车空气悬架双质量振动系统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在Matlab中仿真计算得出空气悬架的垂向加速度均方根值、悬架动行程均方根值,并将结果与原板簧悬架进行对比、分析。
陈皓云[9](2008)在《道路友好悬架中空气弹簧参数研究》文中提出空气悬架诞生于19世纪中期,早期用于机械设备隔振。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加上空气悬架的优良性能,空气悬架在国外已渐渐发展成为标准配置。电控空气悬架是目前最先进的空气悬架系统,能使汽车在各种路面、各种工况条件下实现主动调节和主动控制,提高汽车的道路友好性、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降低对路面的破坏等。随着我国公路条件的改善、道路保护意识的增强、良好的政策和法规环境的创造以及人们对舒适性越来越高的要求,对悬架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而道路友好悬架就是以保护路面为主要目的同时兼顾了车辆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本文通过对道路友好性的阐述引出了评价道路友好性的评价指标以及影响道路友好性和平顺性的因素。利用ADAMS动力仿真软件在ADAMS/Car模块下建立了整车模型并在ADAMS/View下建立了轮胎特性文件和路面特性文件。对整车模型进行动力仿真对比分析道路友好悬架与一般空气悬架的道路友好性,本文研究为我国今后对道路友好悬架进一步通过有动力仿真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设计道路友好悬架的控制系统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吴修义[10](2008)在《商用车汽车空气弹簧悬架系统》文中研究说明空气悬架系统是以空气弹簧为弹性元件。空气弹簧是在一个密封的容器内充入压缩空气(气压为0.5~1.0MPa),利用气体的可压缩性,实现其弹性作用的。这种弹簧的刚度是可变的,因为作用在弹簧上载荷增加时,容器内的定量气体受压缩,气压升高,则弹簧的刚度增大。
二、挂车的钢板弹簧悬架与空气弹簧悬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挂车的钢板弹簧悬架与空气弹簧悬架(论文提纲范文)
(1)空气悬架在重型卡车上的应用及其装配工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空气悬架概述 |
1.2.1 空气悬架的优势 |
1.2.2 空气悬架发展历史 |
1.3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3.1 国家法规对空气悬架的支持 |
1.3.2 目前国内外车企空气悬架的生产现状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空气悬架原理及应用 |
2.1 空气悬架原理简介 |
2.2 空气悬架主要部件介绍 |
2.2.1 空气弹簧 |
2.2.2 导向机构 |
2.2.3 高度控制阀 |
2.2.4 减振器 |
2.3 空气悬架的结构类型及特点 |
2.4 空气悬架的控制模式及特点 |
2.4.1 机械控制模式 |
2.4.2 电子控制模式 |
2.5 国内外主流产品对比 |
2.5.1 国外欧美主流空气悬架重卡产品比较 |
2.5.2 国内主流空气悬架重卡产品比较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空气悬架重卡装配工艺方案设计分析 |
3.1 产品生产线平衡 |
3.2 总装配厂生产线现状介绍 |
3.2.1 汽车总装配厂概况 |
3.2.2 汽车总装配厂工艺装备介绍 |
3.2.3 汽车总装配厂产能介绍 |
3.3 空气悬架重卡生产现状以及影响因素 |
3.4 空气悬架重卡工艺方案设计思路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空气悬架重卡装配工艺方案设计实施 |
4.1 空气悬架生产过程工艺方案 |
4.1.1 复合空气悬架工艺方案 |
4.1.2 全气囊空气悬架工艺方案 |
4.2 空气悬架生产过程工艺装备方案 |
4.2.1 复合空气悬架工艺装备方案 |
4.2.2 全气囊空气悬架工艺装备方案 |
4.3 空气悬架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方案 |
4.3.1 复合空气悬架质量控制方案 |
4.3.2 全气囊空气悬架质量控制方案 |
4.4 空气悬架生产过程管控方案 |
4.4.1 复合空气悬架生产过程管控方案 |
4.4.2 全气囊空气悬架生产过程管控方案 |
4.5 空气悬架调试工艺流程方案 |
4.5.1 机械控制模式空气悬架调试方案 |
4.5.2 电子控制模式空气悬架调试方案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空气悬架重卡装配工艺方案效果评估 |
5.1 空气悬架工艺方案设计以及实施情况总结 |
5.2 空气悬架工艺方案效果评估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重型卡车空气悬架系统设计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空气悬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空气弹簧刚度特性研究 |
2.1 空气弹簧结构简介 |
2.2 空气弹簧布置准则 |
2.3 空气弹簧刚度特性 |
2.4 空气弹簧特性曲线的拟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重型卡车悬架系统设计开发 |
3.1 汽车轴荷转移和轮荷变化理论分析 |
3.1.1 加速工况的轴荷转移 |
3.1.2 侧倾时的轮荷变化 |
3.2 前悬架钢板弹簧设计计算 |
3.3 空气悬架结构选型 |
3.4 空气悬架主要部件设计匹配 |
3.4.1 控制管路和空气弹簧的设计匹配 |
3.4.2 横向稳定杆校核计算 |
3.4.3 减震器设计匹配 |
3.5 整车侧倾角校核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空气悬架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分析 |
4.1 虚拟样机技术简介 |
4.1.1 ADAMS软件简介 |
4.1.2 ADAMS/Car模块介绍 |
4.2 空气悬架系统多体动力学建模 |
4.2.1 悬架硬点参数 |
4.2.2 部件力学特性参数 |
4.2.3 横向稳定杆建模 |
4.2.4 空气悬架系统动力学建模 |
4.3 空气悬架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空气悬架系统导向机构优化 |
5.1 优化工具简介 |
5.2 后空气悬架导向机构硬点优化 |
5.2.1 设计变量和优化目标 |
5.2.2 回归分析 |
5.2.3 敏感度分析 |
5.2.4 模型优化 |
5.3 反作用杆支架的载荷提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空气悬架系统反作用杆支架结构优化 |
6.1 反作用杆支架拓扑优化 |
6.2 反作用杆支架结构强度分析 |
6.3 空气悬架系统可靠性试验验证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车辆悬架部件的非线性特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非线性空气弹簧的研究现状 |
2 非线性阻尼减振器的研究现状 |
3 非线性钢板弹簧的研究现状 |
4 结语 |
(4)牵引车用空气悬架系统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载货商用车悬架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1 悬架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商用车空气悬架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带提升桥牵引车的结构特点及其整车模型的建立 |
2.1 带提升桥牵引车的结构特点 |
2.2 空气悬架系统 |
2.3 提升桥空气悬架的结构特点 |
2.3.1 提升桥空气悬架的结构特点 |
2.3.2 空气悬架系统基本参数选择 |
2.4 整车总体布置平面图的创建与分析 |
2.5 车辆整车系统CAD模型的建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提升桥空气悬架用空气弹簧的静态垂向刚度特性分析 |
3.1 提升桥空气悬架用空气弹簧的基本结构 |
3.2 空气弹簧的刚度特性理论分析 |
3.3 空气弹簧系统的有限元模型 |
3.4 帘线参数对空气弹簧垂向静刚度的影响 |
3.5 正交实验表的选取及实验结果 |
3.6 验证试验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提升桥空气悬架导向机构及提升机构的设计与优化 |
4.1 空气悬架提升桥分类 |
4.2 提升桥空气悬架导向机构的强度分析及优化 |
4.3 提升桥空气悬架系统提升臂的强度分析及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带提升桥牵引车前桥悬架的仿真与验证 |
5.1 前桥悬架的结构特征 |
5.2 牵引车前悬架有限元模型的创建与验证 |
5.2.1 前悬架钢板弹簧三维模型的建立 |
5.2.2 前悬架钢板弹簧的有限元分析 |
5.3 前桥悬架的特性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带提升桥空气悬架牵引车仿真模型的建立 |
6.1 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概述 |
6.2 ADAMS/View的建模流程 |
6.3 基于ADAMS/View创建牵引车整车模型 |
6.3.1 车辆主参考系的选取 |
6.3.2 车辆路面—轮胎模型的建立 |
6.3.3 车辆悬架系统模型的建立 |
6.3.4 车辆车架模型的建立 |
6.3.5 车辆整车模型的建立 |
6.3.6 多体动力学自由度和静平衡的验证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带提升桥空气悬架系统对牵引车行驶平顺性的影响 |
7.1 行驶平顺性的概述及评价方法 |
7.1.1 行驶平顺性的概述 |
7.1.2 振动舒适性评价方法 |
7.2 不同工况下,整车平顺性的仿真分析 |
7.2.1 仿真输出步长 |
7.2.2 整车空载工况下平顺性的仿真分析 |
7.2.3 整车中高载工况下平顺性仿真分析 |
7.2.4 整车满载工况下平顺性仿真分析 |
7.3 道路友好性概述及其评价方法 |
7.4 中高载工况下,整车道路友好性仿真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重型牵引车空气悬架系统关键部件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与研究现状 |
1.3 常见空气悬架的结构型式 |
1.4 空气悬架的特点 |
1.4.1 空气悬架的优点 |
1.4.2 空气悬架的缺点 |
1.5 有限元分析及本文所用软件简介 |
1.5.1 汽车结构有限元分析 |
1.5.2 HyperMesh简介 |
1.5.3 ABAQUS简介 |
1.5.4 OptiStruct简介 |
1.6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空气弹簧垂向特性有限元分析与试验研究 |
2.1 空气弹簧概述 |
2.1.1 空气弹簧结构 |
2.1.2 空气弹簧的类型 |
2.1.3 空气弹簧的特点 |
2.2 基于ABAQUS空气弹簧有限元分析理论 |
2.2.1 ABAQUS空气弹簧有限元分析理论概述 |
2.2.2 几何非线性 |
2.2.3 材料非线性 |
2.2.4 边界条件非线性 |
2.3 基于ABAQUS的空气弹簧垂向特性分析 |
2.3.1 空气弹簧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3.2 空气弹簧垂向特性有限元分析 |
2.4 空气弹簧垂向特性试验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空气悬架支撑梁静力分析 |
3.1 支撑梁受力分析与载荷计算 |
3.1.1 冲击载荷工况 |
3.1.2 最大牵引力工况 |
3.1.3 紧急制动工况 |
3.1.4 侧向载荷工况 |
3.2 支撑梁有限元模型建立 |
3.2.1 网格划分 |
3.2.2 材料属性 |
3.2.3 载荷和约束的处理 |
3.3 各工况支撑梁的静力分析 |
3.3.1 冲击载荷工况分析结果 |
3.3.2 最大牵引力工况分析结果 |
3.3.3 紧急制动工况分析结果 |
3.3.4 侧向载荷工况分析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板弹簧支架轻量化设计 |
4.1 汽车轻量化概述 |
4.2 结构优化设计原理 |
4.2.1 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 |
4.2.2 拓扑优化原理 |
4.2.3 OptiStruct优化设计流程 |
4.3 钢板弹簧支架拓扑优化 |
4.3.1 优化前静力分析模型建立 |
4.3.2 优化前静力分析 |
4.3.3 钢板弹簧支架拓扑优化 |
4.3.4 拓扑优化结果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客车空气悬架系统优化匹配技术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空气悬架的发展历史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空气悬架的结构形式 |
1.4 空气悬架的性能特点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电控空气悬架系统的匹配设计 |
2.1 电控空气悬架系统的总体设计 |
2.2 空气弹簧的匹配设计 |
2.3 导向臂的匹配设计 |
2.4 橡胶衬套的匹配设计 |
2.5 减振器的匹配设计 |
2.6 横向稳定杆的匹配设计 |
2.7 ECAS 系统匹配设计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整车虚拟样机模型建立及试验验证 |
3.1 多体动力学建模理论及方法 |
3.2 整车参数的获取 |
3.3 前悬架虚拟样机模型建立 |
3.3.1 空气弹簧虚拟样机建模 |
3.3.2 减振器虚拟样机模型建立 |
3.3.3 轮胎建模 |
3.3.4 前悬架仿真模型 |
3.4 后悬架虚拟样机模型建立 |
3.5 转向系虚拟样机模型建立 |
3.6 路面模型的建立 |
3.7 整车动力学仿真模型建立 |
3.8 整车模型仿真及试验验证 |
3.8.1 悬架 K&C 特性仿真及试验验证 |
3.8.2 整车操纵稳定性仿真及试验验证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空气悬架系统参数优化匹配 |
4.1 多目标优化基本理论 |
4.1.1 多目标优化问题 |
4.1.2 遗传算法基本理论与方法 |
4.1.3 多目标遗传优化算法基本流程 |
4.2 优化目标的确定 |
4.3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模型的建立 |
4.3.1 目标函数 |
4.3.2 优化变量 |
4.3.3 约束条件 |
4.4 优化结果分析 |
4.4.1 不同载荷下的参数优化 |
4.4.2 不同车速下的参数优化 |
4.4.3 不同路面下的参数优化 |
4.5 悬架参数优化策略与优化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PID 神经网络控制器设计 |
5.1 PID 控制与神经网络控制理论研究 |
5.1.1 传统控制理论的局限性 |
5.1.2 人工神经元网络控制系统的特点和弱点 |
5.1.3 PID 与神经网络的结合 |
5.2 PID 神经网络控制的特点及结构形式 |
5.2.1 PID 神经网路控制原理分析 |
5.2.2 PID 神经元的结构形式 |
5.2.3 PID 神经网络系统辨识分析 |
5.3 PID 神经网络控制器设计 |
5.4 仿真结果分析 |
5.4.1 直线行驶工况仿真 |
5.4.2 转向工况仿真 |
5.4.3 制动工况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整车优化效果试验验证 |
6.1 整车平顺性试验验证 |
6.1.1 脉冲输入试验 |
6.1.2 随机输入试验 |
6.1.3 偏频阻尼比试验 |
6.1.4 悬架动行程试验 |
6.2 整车操纵稳定性试验验证 |
6.2.1 稳态回转试验 |
6.2.2 角阶跃试验 |
6.2.3 角脉冲试验 |
6.2.4 转向轻便性试验 |
6.2.5 转向回正性试验 |
6.2.6 蛇形试验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内容及成果 |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车辆电子控制空气悬架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悬架系统概述 |
1.1.1 悬架系统及其作用 |
1.1.2 悬架系统类型 |
1.1.3 悬架系统性能评价指标 |
1.2 电子控制空气悬架系统概述 |
1.2.1 电子控制空气悬架系统构成 |
1.2.2 电子控制空气悬架系统控制方式 |
1.3 空气悬架的发展历程 |
1.3.1 国外空气悬架发展历史和现状 |
1.3.2 国内空气悬架发展历史和现状 |
1.3.3 电子控制空气悬架系统研究状况 |
1.4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空气悬架-车辆建模与参数匹配 |
2.1 空气弹簧理论模型及特性分析 |
2.1.1 空气弹簧的结构 |
2.1.2 空气弹簧的数学模型 |
2.1.3 空气弹簧的特性分析 |
2.2 空气悬架车辆整车八自由度平顺性模型及仿真 |
2.2.1 整车八自由度平顺性模型的建立 |
2.2.2 随机路面模型 |
2.2.3 空气悬架车辆整车Matlab/Simulink仿真 |
2.3 空气悬架参数的匹配 |
2.3.1 空气弹簧的选型及主要特性参数 |
2.3.2 空气弹簧工作高度(车身高度)匹配 |
2.3.3 减振器阻尼调节范围参数匹配 |
2.4 空气悬架车辆虚拟样机模型及仿真分析 |
2.4.1 车辆虚拟样机参数准备 |
2.4.2 虚拟样机模型创建 |
2.4.3 基于虚拟样机的空气悬架车辆平顺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空气悬架系统控制方法与策略研究 |
3.1 空气悬架PID控制方法研究 |
3.1.1 空气悬架PID控制策略 |
3.1.2 空气悬架PID控制仿真 |
3.2 实时刚度与车身高度组合控制策略 |
3.2.1 实时刚度与车身高度控制的构想 |
3.2.2 实时刚度与车身高度控制原理 |
3.2.3 实时刚度与车身高度控制策略 |
3.3 三档阻尼可调的控制策略 |
3.3.1 三档阻尼可调控制的基本思路 |
3.3.2 基于遗传算法的三档阻尼优化模型 |
3.3.3 三档阻尼可调的控制策略 |
3.4 三档车身高度可调的控制策略 |
3.4.1 正常行驶模式下的控制策略 |
3.4.2 高位行驶模式下的控制策略 |
3.5 车身高度切换的控制策略 |
3.5.1 机械高度阀式空气悬架的高度控制策略 |
3.5.2 基于高度偏差的控制策略 |
3.5.3 基于垂直速度和高度差的控制策略 |
3.5.4 车身高度切换时的车身稳定控制策略 |
3.6 车身高度-阻尼集成控制研究 |
3.6.1 车身高度-阻尼集成控制策略 |
3.6.2 集成控制空气悬架车辆平顺性仿真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车辆空气悬架控制的道路信息辨识 |
4.1 神经网络在信息辨识中的应用 |
4.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道路信息辨识基本思路 |
4.2.1 BP神经网络概述 |
4.2.2 道路信息神经网络辨识的特点和思路 |
4.3 道路信息神经网络辨识模型 |
4.3.1 道路信息神经网络辨识模型结构 |
4.3.2 道路信息辨识模型中子神经网络结构 |
4.3.3 道路信息辨识神经网络算法和训练样本 |
4.4 道路信息辨识仿真与现场试验分析 |
4.4.1 1/4空气悬架车辆模型 |
4.4.2 道路信息辨识仿真与现场试验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控空气悬架关键部件设计研究 |
5.1 空气弹簧结构设计与优化 |
5.1.1 空气弹簧设计方法分析 |
5.1.2 基于现代设计方法的空气弹簧设计方案 |
5.1.3 空气弹簧结构设计与优化 |
5.2 二级可调阻尼减振器设计 |
5.2.1 二级可调阻尼减振器工作原理设计 |
5.2.2 可调阻尼减振器结构设计 |
5.2.3 可调阻尼减振器工作特性建模 |
5.2.4 二级可调阻尼减振器仿真分析 |
5.3 空气悬架电子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
5.3.1 空气悬架电子控制硬件系统设计 |
5.3.2 空气悬架电子控制软件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电子控制空气悬架系统试验 |
6.1 电子控制空气悬架系统在试验样车上的布置 |
6.2 空气弹簧特性试验 |
6.2.1 空气弹簧试验系统 |
6.2.2 空气弹簧特性试验 |
6.3 可调阻尼减振器特性试验 |
6.3.1 可调阻尼减振器试验台 |
6.3.2 可调阻尼减振器特性试验 |
6.4 整车性能试验 |
6.4.1 偏频试验 |
6.4.2 平顺性试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7.3 进一步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8)半挂车空气悬架系统的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空气悬架的发展概况与研究现状 |
1.2.2 空气悬架的特点及结构型式 |
1.2.3 有限元分析概述 |
1.2.4 虚拟样机技术概述 |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空气弹簧的结构与特性 |
2.1 空气弹簧结构特征与类型 |
2.1.1 空气弹簧结构特征 |
2.1.2 空气弹簧的类型 |
2.1.3 空气弹簧的匹配计算 |
2.2 空气弹簧弹性特性曲线及试验 |
2.2.1 空气弹簧弹性特性试验 |
2.2.2 空气弹簧弹性特性试验曲线分析 |
2.3 空气弹簧垂向刚度理论计算 |
2.3.1 空气弹簧垂向刚度理论计算的推导 |
2.3.2 空气弹簧垂向刚度理论计算结果分析 |
2.4 空气弹簧弹性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
2.4.1 空气弹簧有限元分析中的非线性问题 |
2.4.2 空气弹簧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2.4.3 空气弹簧有限元分析步骤 |
2.4.4 垂向力学性能的仿真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半挂车空气悬架结构型式及其刚度计算 |
3.1 半挂车空气悬架结构型式 |
3.2 空气悬架支撑梁有限元分析 |
3.2.1 概述 |
3.2.2 支撑梁刚度的仿真分析 |
3.3 半挂车空气悬架的刚度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板弹簧仿真分析 |
4.1 钢板弹簧悬架结构型式 |
4.2 钢板弹簧限元分析 |
4.2.1 概述 |
4.2.2 钢板弹簧刚度的仿真分析 |
4.3 钢板弹簧的多体动力学建模 |
4.3.1 多柔体动力学概述 |
4.3.2 板簧模态仿真分析及柔性体模型的建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半挂车空气悬架虚拟样机建模及动力学仿真分析 |
5.1 概述 |
5.2 减振器特性参数的确立 |
5.2.1 减振器台架试验及特性曲线测定 |
5.2.2 减振器仿真模型的建立 |
5.3 空气弹簧弹性特性曲线的确立 |
5.4 半挂车空气悬架多体动力学系统建模与结果分析 |
5.5 半挂车空气悬架双质量振动系统计算模型 |
5.5.1 空气悬架双质量振动模型的建立 |
5.5.2 空气悬架双质量振动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道路友好悬架中空气弹簧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空气悬架的发展历史及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空气悬架特性及关键技术 |
1.3.1 空气悬架对整车性能的影响 |
1.3.2 空气悬架的关键技术 |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空气悬架的结构及运动学 |
2.1 引言 |
2.2 空气悬架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2.2.1 空气悬架的组成及气路和控制模块工作原理 |
2.2.1.1 空气悬架组成及工作原理 |
2.2.1.2 导向机构 |
2.2.1.3 空气弹簧 |
2.2.1.4 高度控制阀 |
2.2.1.5 橡胶轴承 |
2.2.2 空气悬架与钢板弹簧悬架的对比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空气悬架系统关键部件的分析研究 |
3.1 引言 |
3.2 空气弹簧的结构及有限元模拟 |
3.2.1 空气弹簧的结构及特点 |
3.2.2 空气弹簧的理论特性分析 |
3.2.3 空气弹簧的胶囊材料和几何非线性 |
3.2.4 空气弹簧的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5 空气弹簧的非线性分析及优化 |
3.3.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道路友好悬架系统 |
4.1 引言 |
4.2 道路友好性 |
4.3 道路友好性的评价指标 |
4.3.1 动载荷系数 |
4.3.2 道路应力因子 |
4.3.3 95百分位四次幂和力 |
4.4 道路友好性的影响因素 |
4.4.1 路面状况的影响 |
4.4.2 装载量的影响 |
4.4.3 悬架参数的影响 |
4.5 平顺性和道路友好性的关系 |
4.6 道路友好悬架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虚拟样机的建立及仿真 |
5.1 ADAMS软件简介 |
5.1.1 概述 |
5.1.2 ADAMS软件的特点 |
5.1.3 ADAMS/Car的建模思路 |
5.2 整车模型的建立 |
5.2.1 前悬架模型 |
5.2.2 后悬架模型 |
5.2.3 转向系统模型 |
5.2.4 轮胎模型 |
5.2.4.1 编制轮胎文件 |
5.2.4.2 轮胎模型的建立 |
5.2.5 发动机模型 |
5.2.6 车身模型 |
5.2.7 整车模型 |
5.3 路面谱 |
5.3.1 随机路面不平度的拟合理论 |
5.3.2 随机路面的路面谱 |
5.3.3 路面谱文件 |
5.4 整车模型各子系统的参数设计 |
5.4.1 车身和发动机的参数设计 |
5.4.2 轮胎和悬架参数设计 |
5.5 整车模型仿真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一) |
四、挂车的钢板弹簧悬架与空气弹簧悬架(论文参考文献)
- [1]空气悬架在重型卡车上的应用及其装配工艺设计[D]. 王海云. 长安大学, 2020(06)
- [2]重型卡车空气悬架系统设计与优化研究[D]. 卢佳. 青岛大学, 2019(02)
- [3]车辆悬架部件的非线性特性研究进展[J]. 王靖岳,郭胜,鄂加强. 噪声与振动控制, 2017(04)
- [4]牵引车用空气悬架系统的设计研究[D]. 周维. 太原理工大学, 2017(02)
- [5]重型牵引车空气悬架系统关键部件有限元分析[D]. 豆力. 合肥工业大学, 2013(04)
- [6]客车空气悬架系统优化匹配技术与试验研究[D]. 程悦. 吉林大学, 2012(08)
- [7]车辆电子控制空气悬架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D]. 崔晓利. 中南大学, 2011(12)
- [8]半挂车空气悬架系统的特性分析[D]. 何家兴.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
- [9]道路友好悬架中空气弹簧参数研究[D]. 陈皓云. 贵州大学, 2008(02)
- [10]商用车汽车空气弹簧悬架系统[J]. 吴修义. 重型汽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