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因工程研究概况

我国基因工程研究概况

一、我国基因工程研究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张洪亮[1](2021)在《伪狂犬病病毒的基因工程疫苗构建及其感染PK-15细胞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是一种可感染猪、牛、羊等家畜,犬猫等宠物,家兔、狐、貉、水貂等毛皮动物和野生动物,以引起发热、奇痒(猪除外)及脑脊髓炎等主要临床症状的疱疹病毒。该病毒可感染各年龄段的猪群,主要造成种猪繁殖障碍、仔猪发生神经系统和呼吸道症状。自2011年PRV变异株出现以来,导致Bartha-K61等传统疫苗的保护力有所降低,我国多个地区已免疫PRV疫苗的猪场发生伪狂犬病疫情,严重威胁了我国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研究开展了PRV变异株的病原学、快速鉴别诊断技术、新型基因工程疫苗、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为该病有效防控奠定技术和理论基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本研究对山东某Bartha-K61疫苗免疫猪场感染的PRV野毒株进行了分离鉴定,成功分离鉴定到PRV SD-2017株,并完成了生物学特性分析。基于g E、TK和g B等毒力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确定该毒株为我国当前流行的PRV变异毒株。透射电镜观察病毒粒子直径大约在140~180 nm,有厚囊膜,囊膜表面有放射状纤突,粒子核心致密,呈现出疱疹病毒典型的病毒粒子形态结构。该毒株在PK-15细胞上的病毒滴度可达到109.0TCID50/m L,对家兔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3.2×102.0TCID50/m L。2.针对PRV疫苗株与野毒株的鉴别诊断,筛选到特异性引物和探针,成功建立了PRV g B和g E基因的酶促重组等温扩增(ERA)荧光检测方法。g B和g E基因的ERA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分别为10copies/μL、103copies/μL,与荧光定量PCR方法比对,g B和g E基因检测结果符合率分别为100%和92.31%。该方法在38℃恒温反应25 min,能够实现对PRV g B和g E基因的特异性鉴别检测,将反应体系进行预冻干后,可组装成检测试剂盒进行现场应用,可有效应用于PRV野毒和疫苗毒的临床快速诊断。3.以PRV变异毒株SD-2017株作为亲本毒株,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对g E/g I/TK毒力基因进行了缺失,分别构建了PRV SD-2017Δg E/g I株和SD-2017Δg E/g I/TK-EGFP株,并分析了其一步生长曲线、致病性等生物学特性,基因缺失株的病毒含量在PK-15细胞上仍能达到108.0TCID50/m L,SD-2017Δg E/g I/TK-EGFP株对家兔的LD50>1.0×106.0TCID50/m L,为针对PRV变异株开发基因缺失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提供了理想的候选疫苗种毒。4.将树突状细胞靶向诱导肽DCpep作为分子内佐剂,脑膜炎奈瑟氏球菌Por B蛋白作为疫苗佐剂,分别构建了含有蛋白分泌信号肽gp67的重组杆状病毒Ac-g B-DCpep和Ac-Por B,利用昆虫细胞真核表达系统进行了PRV g B-DCpep蛋白融合表达和Por B蛋白真核表达,基于前期研究构建的PRV毒力基因缺失株,分别制备了PRV SD2017株Δg E/g I/TK三基因缺失活疫苗和Δg E/g I双基因缺失灭活疫苗,与g B-DCpep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Bartha K61活疫苗一同在家兔上进行了对PRV变异株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评价。构建的SD2017Δg E/g I/TK减毒活疫苗、PRV-g B+Por B亚单位疫苗和SD2017Δg E/g I+Por B灭活疫苗,在家兔上显示了对变异株SD-2017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说明DCpep可作为潜在的分子佐剂,Por B蛋白可以作为新型疫苗佐剂,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具有显着的诱导刺激作用,后续可应用于新型基因工程疫苗的制备,为PRV新型疫苗开发提供了新的策略。5.基于Illumina转录组测序技术对PRV SD-2017株、SD-2017Δg E/g I/TK株、Bartha K61株感染PK-15细胞的转录组差异进行了全面分析,发现差异上调的基因多集中在细胞周期、m TOR信号通路、自噬-动物、PI3K-Akt信号通路、细胞衰老、癌症的途径、胞吞作用、HTLV-I感染、ap1信号通路、MAPK等信号通路。差异下调的基因多集中在有氧化磷酸化、RNA转运、碳代谢、HTLV-I感染、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和MAPK等信号通路。差异表达下调的基因富集最多的通路是核糖体、氧化磷酸化RNA转运、m RNA监测途径、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加工、丙酸酯代谢、基因复制、帕金森氏病、阿尔茨海默氏病、生热等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其生物学意义需要进一步研究揭示。6.利用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PRV SD-2017株、SD-2017Δg E/g I/TK株、Bartha K61株感染PK-15细胞的蛋白质组学差异进行了全面分析,解析了差异蛋白参与不同毒力PRV感染细胞中的生物学过程、分子功能及细胞定位。差异蛋白涉及的主要信号通路有抗原处理和展示、初级胆汁酸合成、醚脂质代谢、矿物质吸收、过氧化物酶体、HTLV-I感染、催产素信号通路、单纯疱疹感染、卡波济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细胞衰老、趋化因子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等。PRV病毒-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尤其是蛋白质组差异中涉及的关键基因如何调节PRV感染方面,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PRV的特定感染机制。另外,本研究通过PRV感染PK15细胞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GO功能富集关联性分析发现,两者在细胞部分、细胞、细胞器部分大分子复合物、催化活性、结合、细胞过程、代谢过程等方面的显着差异相关联,为后续深入研究不同PRV毒株的致病机理提供了有利条件。

江水清,李婷,张一楠,黄晓红[2](2021)在《鱼用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概况》文中指出鱼病的化学药物防治会导致水质恶化、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或病原体耐药性增强等弊端。随着鱼类免疫学研究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鱼用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系统地解析与梳理了鱼用基因工程疫苗发展的背景、意义及疫苗类型和国内外的研究与应用现状,明确现阶段我国鱼用基因工程疫苗发展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旨在为未来鱼用疫苗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宿彦京,付华栋,白洋,姜雪,谢建新[3](2020)在《中国材料基因工程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材料基因工程是材料领域的颠覆性前沿技术,将对材料研发模式产生革命性的变革,全面加速材料从设计到工程化应用的进程,大幅度提升新材料的研发效率,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促进工程化应用。本文从基础理论与方法、关键技术与装备、新材料研发与工程化应用、人才培养以及材料基因工程新理念的形成和推广等方面,综述了中国材料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建议。

孙倩[4](2020)在《高中生物学单元作业设计研究》文中认为作业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育价值,因而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针对生物学教育的研究更多的集中于教学技能部分,对于作业设计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并且当前作业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不能很好的达成教学目标。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对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教师需要改变观念,积极研究作业模式,发挥作业对学生发展的最大作用。本文在了解目前高中生物学科作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单元作业设计的想法,旨在探讨设计单元作业的依据、原则和思路,从而发挥单元作业在培养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也为教学一线的教师们提供参考和借鉴。为了了解目前高中生物学科作业的现状,本研究对高三生物选修班的学生和老师进行了调查。对于学生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涉及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作业量与难度、作业类型、作业内容、作业目的与功能以及作业评价六个维度。通过访谈法了解教师目前布置作业的情况以及对单元作业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作业存在内容与形式单一、作业功能认识不全面和反馈作用不明显等问题。在通过学生问卷和教师访谈了解了目前高中生物学科作业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本文将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以及最近发展区理论融入到了单元作业设计的研究中,厘清单元作业设计的依据与原则,具体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生物学教材、学生学习情况四个依据和主体性、整体性、多样性、层次性和有效性五项原则。单元作业设计要以确定的单元作业目标为中心,合理编排作业的类型和难度,确保作业的逻辑性和层次性的思路进行设计。本研究根据以上理论内容设计了“生物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态”和“基因工程”单元作业案例,提供了部分案例的分析和案例的评价方式建议。通过访谈法调查学生对于单元作业案例的使用情况,学生认为单元作业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认同单元作业能够帮助他们系统的巩固知识,提高学生思维、动手、探究等多方面能力;帮助他们实现从理论知识到实践应用方面的跨越。学习方式由被动化主动,培养了生物学核心素养。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目前高中生物学科作业存在一些弊端亟待解决,涉及到作业内容、类型、功能与评价方面,具体是作业内容与形式单一、作业更注重巩固和应用功能以及反馈作用不明显等。本研究厘清的单元作业设计依据、原则和思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符合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的实施要求,顺应了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学生认同单元作业在帮助他们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和培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刘云涛[5](2020)在《转CrSMT基因棉花的鉴定与表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棉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纤维作物,每年因虫害造成的棉花产量损失高达10-15%。棉花还是盐碱地开发的先锋作物,近年来为缓解粮棉争地矛盾,我国棉田逐渐向盐碱地转移。提高棉花的抗虫和耐盐性对保证棉花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将Ca MV 35S启动子驱动的Cr SMT基因导入陆地棉受体材料R15中,经过PCR鉴定,获得了多个转基因阳性株系,对随机选取的两个转基因株系L17和L25开展了进一步研究,取得如下结果:(1)q PCR和RT-PCR结果显示Cr SMT在转基因株系中均有表达,L17的表达量约为L25的2.2倍。GC-MS结果表明转基因株系中的甾醇组分发生显着变化,L17中的谷甾醇比例显着下降,菜油甾醇和豆甾醇的比例显着升高;L25中的谷甾醇比例下降,菜油甾醇的比例也显着升高。转基因株系的农艺性状与野生型无显着差异。(2)斜纹夜蛾幼虫对野生型棉花具有取食偏好性;取食L17和L25叶片后斜纹夜蛾的世代历期分别显着延缓了5.5和4.0天,其幼虫存活率、化蛹率、蛹重和羽化率都显着降低。取食转基因棉花叶片的绿盲蝽生长缓慢,死亡率较高。取食转基因植株棉叶的抗性和敏感棉铃虫其生长都比较缓慢,但死亡率与野生型比较没有显着差异。(3)转基因棉花的耐盐性也有显着的提高,盐胁迫下其长势和一些生理指标均优于野生型棉花。本研究首次在棉花中应用了改变甾醇的抗虫策略,创制出了抵抗多种害虫并具有一定耐盐能力的棉花种质,进一步丰富了棉花抗逆种质资源。这种广谱且环境友好型的抗虫策略有望在其他植物,特别是粮食作物中得以应用。

吴亚萍[6](2020)在《《未来食品:现代科学如何改变我们的饮食方式》(第九章)翻译项目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如今,基因工程技术飞速发展,其在食品领域的应用也引起广泛关注。人们对其安全性的探讨和质疑声不断,态度褒贬不一。本次翻译项目材料选自于食品科学家大卫·朱利安·麦克伦茨教授所着的《未来食品:现代科学如何改变我们的饮食方式》一书的第九章。麦克伦茨教授在书中介绍了基因工程相关内容,从生物学角度通过实例展现了食品生物技术的发展成果。此书在改变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以及促进国内转基因食品的发展方面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本翻译项目报告详细论述了笔者此次翻译实践全过程,包括译前的准备、译中的探索以及译后的总结。其中,在弗米尔“功能目的论”的指导下,笔者具体分析了科技文本在词汇层面、句法层面以及篇章层面的翻译重难点问题。词汇层面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专有名词及部分普通名词的翻译上。在句法层面,难点主要体现在长难句与被动句式的翻译。在篇章层面,翻译难点主要体现在理解中英文句式特征差异及逻辑衔接差异上。为解决上述难点,笔者在弗米尔“功能目的论”指导下,采用了增词、减词、顺译、拆译和倒译等多种翻译技巧。通过此次翻译实践以及实践报告撰写,笔者获益良多。一方面,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准确传递原文信息,又要充分考虑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使读者充分理解原作者意图。另一方面,笔者加深了对功能目的论三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以及忠实原则的理解,以期今后能更熟练地在翻译理论指导下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实践。

苏苹[7](2020)在《基因工程疫苗在动物疾病防治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动物疾病的防治手段不断增多。为了能够进一步保证疫苗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需要采用现代的生物方法和手段。从动物疾病防治的发展来看,相比传统的治疗手段,基因工程对于动物疾病的防治有着更好的效果且已成为未来动物疾病防治过程中的主要发展方向。主要是对我国基因工程在动物疾病防治中的应用和种类进行简要的讨论和分析。

崔云逸[8](2020)在《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记中国干扰素之父侯云德》文中研究说明侯云德1962年于苏联伊凡诺夫斯基病毒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后,先从事副流感病毒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在从事中药黄芪的抗病毒机理的研究时,他注意到了黄芪对干扰素的诱生作用,并将研究重心转移到了干扰素上,于1982年首次克隆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人α1b型干扰素基因,并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的首个基因工程制备的药物——重组人α1b型干扰素,开学界先河,此后的十余年间,又先后研制出一个国家I类(重组人γ干扰素)和六个国家II类新药,被称为"中国干扰素之父"。

龚婷[9](2019)在《口蹄疫病毒O型突变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文中认为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引发的一种侵害猪、牛、羊等偶蹄动物的重大烈性传染病。该病的暴发和流行严重危害家畜的生产力和畜产品质量,影响发病地区的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和社会稳定。因此,该病一直是100多年来全世界兽医学家研究的焦点。FMDV是小RNA病毒,极易发生变异,尤其是其结构蛋白VP1。VP1蛋白氨基酸的变化常会改变FMDV的稳定性、致病性、复制特性和免疫原性等,因此分析FMDV VP1氨基酸的变化,对FMD新型疫苗的研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以FMDV O型Cathay和ME-SA/Pan-Asia谱系不同时期疫苗株为参照,比对不同谱系毒株、不同时期经典疫苗株和我国当前流行株(SEA-Mya98谱系)VP1蛋白氨基酸序列,选择参照毒株保守或相对保守的几个氨基酸,采用反向遗传学操作技术,替换嵌合感染性cDNA中Mya/98 VP1的氨基酸,研究这些氨基酸对FMDV抗原性、稳定性、复制特性和免疫原性的影响。1.在已构建含当前流行毒株VP1(SEA-Mya98谱系)基因嵌合全长克隆中分别引入了3个(VP1:H28Q+S47Q+V194I)、6个(VP1:H28Q+S47Q+S58A+V194I+A198Q+S212L)和7个(VP1:H28Q+S47Q+S58A+V194I+S197D+A198Q+S212L)氨基酸的替换,构建了三个重组全长质粒pQFA、pQFE和pQFC。线化的重组质粒转染BSR/T7细胞,获得的基因工程病毒经RT-PCR、核苷酸序列测定、间接免疫荧光和电镜观察,结果说明成功拯救出三株含目标突变氨基酸的FMDV,表明在嵌合F MDV VP1结构蛋白中引入3、6和7个氨基酸的替换并未影响活的FMDV的拯救。2.三株基因工程病毒与亲本病毒具有相似的噬斑大小和生长动力学,在37℃处理3h、6h、9h和42℃处理0.5h、1h后的热稳定性明显低于亲本病毒(P<0.05),但对乳鼠的致病力(LD50)可提高4倍以上。说明在嵌合FMDV VP1结构蛋白中引入3、6和7个氨基酸的替换并未明显影响基因工程病毒的噬斑表型和复制能力,但热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并明显增强了对乳鼠的致病力。3.将对C57BL/6小鼠不敏感的FMDV O/HN-7/2010(SEA-Mya98)、O/HK/CHA/99(ME-SA/PanAsia)、O/GX/CHA/2009(Cathay)的细胞适应毒分别在乳鼠上连续传4代,获得了对C57BL/6小鼠敏感的FMDV O/GX/CHA/2009MF4和O/HN-7/2010MF4株,它们对C57BL/6小鼠的LD50分别为104.2和104.5。将乳鼠上传代4次仍对C57BL/6小鼠不敏感的FMDV O/HK/CHA/99MF4经C57BL/6小鼠(1次)和胎猪肾细胞(FPK)(2次)循环适应传代9轮,在传至第5轮时,该病毒能够致C57BL/6小鼠发病和死亡,且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对C57BL/6小鼠的致病力增强,其中第5轮和第9轮传代病毒对C57BL/6小鼠的LD50分别为102.8和105.1。这些对C57BL/6小鼠敏感FMDV株的获得为未来FMDV致病性以及以C57BL/6小鼠为实验模型的效力评估奠定了基础。4.三株基因工程病毒(r-FMDV/MyVP1-A、r-FMDV/MyVP1-C、r-FMDV/MyVP1-E)和亲本病毒(r-FMDV/MyVP1)大量增殖,制备FMD灭活疫苗,并用不同剂量(1μg和2μg146S抗原)分别免疫豚鼠,14d、21d、28d和35d后收集血清,测定中和抗体。结果表明:不同剂量抗原免疫豚鼠诱导产生的中和抗体水平,均随免疫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在免疫28d或35d时抗体水平达到最高。基因工程病毒(r-FMDV/MyVP1-A、r-FMDV/MyVP1-C)疫苗不同剂量免疫豚鼠后,中和对应病毒的抗体滴度均明显高于亲本病毒免疫豚鼠产生的中和抗体滴度(P<0.05)。三株基因工程病毒不同剂量免疫豚鼠后中和亲本病毒的抗体滴毒均明显低于亲本病毒免疫豚鼠中和自身产生的抗体滴毒(P<0.05)。用四种灭活疫苗免疫豚鼠制备的血清分别中和FMDV O/HN-7/2010、O/HK/CHA/99,O/GX/CHA/2009,并计算制疫苗病毒与三个谱系流行毒株的抗原匹配性(r值),结果表明相比亲本病毒,基因工程病毒与流行毒株的抗原匹配性降低了。综上结果表明,在嵌合FMDV VP1结构蛋白中引入3、6和7个氨基酸的替换疏远了基因工程FMDV与亲本病毒的抗原关系,变窄了与流行毒株的抗原谱,但突变3、7个氨基酸后可明显增强其免疫原性。5、四种FMD灭活疫苗分别免疫C57BL/6小鼠,28d后用100 LD50的FMDV三个谱系流行毒株攻击,结果表明四种疫苗免疫的C57BL/6小鼠均能有效抵抗三个谱系FMDV流行株的攻击,获得100%的保护,这一结果与免疫豚鼠血清测得的抗原关系结果不一致,推测可能与高剂量抗原(0.8μg)免疫小鼠所致,这与先前报道的高剂量抗原免疫导致异源攻毒获完全保护的结果一致。攻毒前的小鼠血清抗体检测结果也表明所有免疫小鼠均获得较高的保护性特异性抗体水平(均大于1:32),亲本病毒疫苗免疫小鼠诱导产生的抗体水平均高于基因工程病毒疫苗免疫小鼠诱导产生的抗体水平,这与免疫豚鼠产生的中和抗体结果一致。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在FMDV VP1结构蛋白引入多个氨基酸的(6个和7个)替换对FMDV稳定性、致病性、复制特性和免疫原性等的影响,为未来通过修饰改造研制优良FMD疫苗候选毒株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佳佳[10](2019)在《高中生物SSI教学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 ——以转基因食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社会性科学议题(socio-scientific issue)即SSI,也就是说科学技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给咱们全人类带来的很是具备争议性的一些社会现实的问题。此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高中学生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态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入SSI教育模式,从而提高高中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并为其更长远的生物知识学习及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故本人选择自己所任教的高二4班、5班两个物生平行班作研究对象,其中5班作为对照班级,按传统模式授课,4班则引入SSI教学模式,先后进行同样的A、B两份的问卷调查,通过前后测数据对比探索SSI教学对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展开以下工作:首先,在对SSI教学的定义上所采取的研究,是积极吸取了关于国内外在SSI教学方面较为成熟、权威的研究结论,整合SSI与高中生物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获得SSI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体系中具有良好应用的意义,使课程结构方面的教学内容得以优化,加强高中生对于生物知识在社会学中的应用有具体的认知和发展。其次,从高中生物的现有教学模式出发分析如何将SSI教学内容引入到课堂中去,打破传统课堂的教学形式,引发学生的思维矛盾点,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从思维固化打破的角度更新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阶段。最后,从高中生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认知现状出发,探究如何激发学生对转基因知识的学习兴趣,提出相应的课堂建设和改善的措施,让高中生能更好地适应SSI教学模式,将课堂知识学习与生活现状联系在一起,完善对学生的培养和提升。通过以上研究,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第一,通过A卷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学生对转基因食物未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在高中教学体系中对此内容关注度也不够;第二,通过两个平行班不同的教学策略研究,根据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发现,SSI教学模式的引入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中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基于当前的形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将知识传授更多地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多鼓励学生课后主动积极地去了解最新生物技术动态,力求生物基础知识、社会问题教育、科学方法教育以及个人教育需求四方面的统一;二、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标准这四个维度展开,结合章节特点,有选择性地引入SSI教育模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将知识能更好地内化。

二、我国基因工程研究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基因工程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伪狂犬病病毒的基因工程疫苗构建及其感染PK-15细胞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伪狂犬病病毒概述
    1.2 病原学研究
        1.2.1 分子结构
        1.2.2 基因组特征
        1.2.3 主要蛋白功能
        1.2.4 遗传变异分析
    1.3 诊断技术研究
        1.3.1 病原学诊断
        1.3.2 血清学诊断
    1.4 新型疫苗研究
        1.4.1 基因缺失疫苗
        1.4.2 重组载体疫苗
        1.4.3 亚单位疫苗
        1.4.4 核酸疫苗
    1.5 生物信息学研究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7 技术路线
2 猪源PRV SD-2017 株的分离鉴定及其遗传变异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1.3.1 细胞培养
        2.1.3.2 引物设计与合成
        2.1.3.3 基因组DNA提取及目的基因扩增
        2.1.3.4 病毒分离培养
        2.1.3.5 病毒传代纯化
        2.1.3.6 病毒形态观察
        2.1.3.7 病毒滴度测定
        2.1.3.8 动物感染试验(LD50 测定)
        2.1.3.9 主要毒力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目的基因的扩增和克隆
        2.2.2 病毒的分离培养及纯化
        2.2.3 病毒的形态观察
        2.2.4 PRV SD-2017 株病毒滴度的测定
        2.2.5 PRV SD-2017 株家兔感染试验
        2.2.6 PRV SD-2017 株遗传变异分析
        2.2.6.1 gE基因的序列分析
        2.2.6.2 gB基因的序列分析
        2.2.6.3 gC基因的序列分析
        2.2.6.4 gD基因的序列分析
        2.2.6.5 TK基因的序列分析
        2.2.6.6 gI基因的序列分析
        2.2.6.7 gM基因的序列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3 PRV gB和 gE基因酶促重组等温扩增(ER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仪器
        3.1.3 试验方法
        3.1.3.1 核酸提取
        3.1.3.2 引物和探针设计
        3.1.3.3 PRV gB和 gE基因标准质粒的构建及其鉴定
        3.1.3.4 ERA反应体系的优化
        3.1.3.5 特异性试验
        3.1.3.6 敏感性试验
        3.1.3.7 重复性试验
        3.1.3.8 临床样本检测
    3.2 结果与分析
        3.2.1 PRV gB和 gE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
        3.2.2 ERA反应体系的建立
        3.2.3 特异性试验
        3.2.4 敏感性试验
        3.2.5 重复性试验
        3.2.6 临床样品的检测
    3.3 讨论
    3.4 小结
4 PRV SD-2017 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仪器
        4.1.3 试验方法
        4.1.3.1 引物和质粒
        4.1.3.2 gE/gI和 TK转移载体的构建
        4.1.3.3 PRV2017 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和纯化
        4.1.3.4 PRV一步生长曲线和噬斑大小测定
        4.1.3.5 动物接种试验(LD50 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rPRV SD-2017ΔgE/gI-EGFP的构建与纯化
        4.2.2 rPRV SD-2017ΔgE/gI-EGFP报告基因的敲除
        4.2.3 rPRV SD-2017ΔgE/gI/TK-EGFP的构建和纯化
        4.2.4 rPRV一步生长曲线和噬斑大小测定
        4.2.5 动物接种试验(LD50 测定)
        4.2.6 病理组织学观察
    4.3 讨论
    4.4 小结
5 基于PRV SD-2017 株三种基因工程新型疫苗的构建及其免疫原性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仪器
        5.1.3 试验方法
        5.1.3.1 重组蛋白序列的优化与合成
        5.1.3.2 重组杆状病毒穿梭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5.1.3.3 重组杆状病毒的转染和蛋白表达纯化
        5.1.3.4 家兔的疫苗接种和攻毒保护试验
        5.1.3.5 血清PRV特异性抗体测定
        5.1.3.6 血清PRV中和抗体测定
        5.1.3.7 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测定
        5.1.3.8 外周血细胞因子检测
        5.1.3.9 剖检和病理病变观察
        5.1.3.10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重组杆状病毒穿梭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5.2.2 重组蛋白PRV gB-DCpep和 PorB的表达和纯化
        5.2.3 PRV疫苗体液免疫反应的测定
        5.2.4 PRV疫苗细胞免疫反应的测定
        5.2.5 PRV疫苗血清中和抗体滴度的测定
        5.2.6 PRV疫苗的攻毒保护试验
    5.3 讨论
        5.3.1 PRV变异株基因缺失疫苗的构建
        5.3.2 PRV变异株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构建
    5.4 小结
6 PRV感染引起PK-15 细胞的转录组变化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细胞及毒株
        6.1.2 试剂与耗材
        6.1.3 仪器设备
        6.1.4 主要数据库、网站和软件
    6.2 方法
        6.2.1 PRV感染PK-15 细胞
        6.2.2 细胞总RNA的提取
        6.2.3 RNA样本测序
        6.2.3.1 样本检测
        6.2.3.2 文库构建与质检
        6.2.3.3 上机测序
        6.2.4 RNA-Seq数据处理及分析
        6.2.4.1 数据输出与质控
        6.2.4.2 序列比对到参考基因组
        6.2.4.3 新转录本预测
        6.2.4.4 基因表达水平定量
        6.2.4.5 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6.2.4.6 差异基因的GO功能富集及KEGG信号通路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PRV毒株感染PK-15 细胞的时间与剂量效应
        6.3.2 RNA-seq测序样本检测结果
        6.3.3 RNA-seq测序数据评估及质控
        6.3.4 PRV感染PK-15 细胞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6.3.4.1 差异基因统计
        6.3.4.2 差异表达基因可视化分析
        6.3.4.3 差异表达基因叠加关系分析
        6.3.4.4 差异表达基因聚类分析
        6.3.5 PRV毒株感染PK-15 细胞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分析
        6.3.5.1 GO功能富集分析
        6.3.5.2 KEGG通路富集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7 伪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PK-15 细胞的蛋白质组学变化分析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剂与耗材
        7.1.2 仪器设备
    7.2 方法
        7.2.1 PRV感染PK-15 细胞
        7.2.2 蛋白质组学分析的细胞样品制备
        7.2.3 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7.2.4 蛋白质检
        7.2.5 TMT标记
        7.2.6 馏分分离
        7.2.7 液质检测
        7.2.8 生物信息学分析
        7.2.9 蛋白质组与转录组的关联性分析
    7.3 结果
        7.3.1 提取蛋白质检结果
        7.3.2 数据质控与蛋白鉴定结果
        7.3.2.1 鉴定到的蛋白总体情况
        7.3.2.2 肽段长度分布
        7.3.2.3 母离子质量容差分布
        7.3.2.4 Unique肽段数分布
        7.3.2.5 蛋白覆盖度分布
        7.3.2.6 蛋白分子量分布
        7.3.2.7 蛋白重复性分析
        7.3.3 蛋白差异分析结果
        7.3.3.1 差异蛋白统计
        7.3.3.2 差异蛋白可视化分析
        7.3.4 差异蛋白GO功能注释分析
        7.3.5 差异蛋白KEGG分析
        7.3.6 差异蛋白亚细胞定位分析
        7.3.7 转录组和蛋白组表达调控关联分析
        7.3.8 转录组和蛋白质组表达量关联分析
        7.3.9 转录组和蛋白质组GO功能富集关联分析
    7.4 讨论
    7.5 小结
8 结论
9 创新点
10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鱼用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亚单位疫苗
    1.1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
    1.2 真核表达系统
        1.2.1 酵母表达系统
        1.2.2 昆虫细胞表达系统
        1.2.3 四膜虫表达系统
        1.2.4 转基因植物表达系统
    1.3 病毒样颗粒亚单位疫苗
2 DNA疫苗
3 活载体疫苗
    3.1 细菌活载体疫苗
    3.2 病毒载体疫苗
4 基因缺失疫苗或突变疫苗
5 存在问题及展望

(3)中国材料基因工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基因工程的概念与内涵
2 材料基因工程重点专项
3 主要研究进展
    3.1 新材料发现、优化与性能提升
    3.2 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3.3 工程化应用示范
        3.3.1 催化材料
        3.3.2 特种合金材料
        3.3.3 复合材料
        3.3.4 稀土功能材料
        3.3.5 生物医用材料
        3.3.6 核材料与服役安全
    3.4 带动地方创新平台建设和专项研究
    3.5 引领学科发展,推动创新人才培养
    3.6 活跃学术氛围,促进国际交流
4 未来发展方向建议
    4.1 前沿技术发展与创新平台建设
    4.2 材料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4.3 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工程化应用
    4.4 创新人才培养
5 结语

(4)高中生物学单元作业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1.1.2 学生“减负”的要求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单元作业研究现状
        1.2.2 国内单元作业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高中生物学单元作业设计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单元作业相关概念
        2.1.1 作业与生物学作业定义
        2.1.2 生物学作业功能
        2.1.3 单元作业
        2.1.4 生物学单元作业设计
    2.2 单元作业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多元智力理论
        2.2.3 最近发展区理论
第3章 高中生物学作业现状调查
    3.1 学生调查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问卷编制
        3.1.4 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
        3.1.5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2 教师调查
        3.2.1 调查目的与对象
        3.2.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3.3 调查结果分析
第4章 高中生物学单元作业的设计与案例分析
    4.1 单元作业的设计依据
        4.1.1 课程标准
        4.1.2 教学要求
        4.1.3 生物学教材
        4.1.4 学生的学习情况
    4.2 单元作业的设计原则
        4.2.1 主体性原则
        4.2.2 整体性原则
        4.2.3 多样性原则
        4.2.4 层次性原则
        4.2.5 有效性原则
    4.3 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4.4 单元作业的案例设计与分析
        4.4.1 单元作业案例设计
        4.4.2 单元作业案例分析
        4.4.3 单元作业案例评价设计
    4.5 单元作业使用效果调查
第5章 总结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之处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5.3.1 研究的不足
        5.3.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中生物学作业现状l问卷调查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四: 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作业
    附录五: 生态系统的稳态单元作业
    附录六: 基因工程单元作业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转CrSMT基因棉花的鉴定与表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棉花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1.1.1 转基因棉花发展概况
        1.1.2 棉花抗逆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1.1.2.1 棉花抗虫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1.1.2.2 棉花抗病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1.1.2.3 棉花耐盐碱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1.1.2.4 棉花耐高低温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1.1.2.5 棉花耐旱涝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1.1.3 棉花高产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1.1.4 棉花优质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1.1.5 基因工程在改良棉花其他特性上的应用
    1.2 植物甾醇的作用研究进展
        1.2.1 植物甾醇参与生物胁迫研究进展
        1.2.2 植物甾醇参与非生物胁迫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棉花与供试昆虫
        2.1.2 载体和菌株
        2.1.3 试剂和耗材
        2.1.4 主要实验仪器
        2.1.5 引物
    2.2 常用培养基和溶液配制
        2.2.1 常用培养基配制
        2.2.2 常用溶液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棉花遗传转化
        2.3.2 阳性植株鉴定
        2.3.3 qPCR测定表达量
        2.3.4 GC-MS测定甾醇含量
        2.3.5 农艺性状调查
        2.3.6 昆虫饲喂条件
        2.3.7 盐胁迫及相关指标测定
        2.3.8 数据分析与绘图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转基因棉花的获得与鉴定
        3.1.1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3.1.2 基因表达分析
        3.1.3 棉花甾醇含量分析
    3.2 转基因棉花的抗虫性鉴定
        3.2.1 非选择性拒食实验
        3.2.2 选择性取食偏好实验
        3.2.3 转基因棉花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3.2.4 转基因棉花的绿盲蝽抗性
        3.2.5 转基因棉花的棉铃虫抗性
    3.3 转基因棉花的耐盐性鉴定
        3.3.1 盐胁迫下的表型分析
        3.3.2 盐胁迫下的生理指标分析
    3.4 植株表型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环境问题与抗虫策略
    4.2 改变甾醇组成的抗虫策略应用前景
    4.3 耐盐性的评判指标
参考文献
致谢

(6)《未来食品:现代科学如何改变我们的饮食方式》(第九章)翻译项目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项目介绍
    1.1 项目来源
    1.2 项目意义
    1.3 项目分析
        1.3.1 作者简介
        1.3.2 原文简介
        1.3.3 文本分析
    1.4 报告结构
第二章 任务描述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过程
    2.3 译后处理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翻译难点与问题
    3.2 翻译理论阐述
    3.3 翻译方法应用
        3.3.1 词汇层面
        3.3.2 句法层面
        3.3.3 篇章层面
第四章 实践结论
    4.1 翻译启示
    4.2 翻译教训
    4.3 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
附录2 译文
致谢

(7)基因工程疫苗在动物疾病防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基因工程疫苗简介
2 基因工程疫苗的优势
3 基因工程疫苗的具体分类
    3.1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3.2 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
    3.3 基因工程合成肽疫苗
    3.4 基因工程核酸疫苗
4 基因工程疫苗的实际应用
    4.1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实际应用
    4.2 基因工程活载体的实际应用
    4.3 基因工程合成肽疫苗
    4.4 基因工程核酸疫苗
5 结语

(8)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记中国干扰素之父侯云德(论文提纲范文)

1. 立志学医济世
2. 选择副流感病毒研究
3. 发现中药黄芪的“固本”机理
4. 干扰素血制品的研究
5. 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人干扰素产品
6. 干扰素的产业化
7. 干扰素在病毒性传染病预防中的应用
8. 国内外影响

(9)口蹄疫病毒O型突变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FMD
        1.1 FMD的发展历史和危害
        1.2 FMD的流行现状
        1.2.1 O型FMDV的流行特点
    2.FMDV
        2.1 结构与功能
        2.2 蛋白质组成与功能
        2.2.1 结构蛋白
        2.2.2 非结构蛋白
        2.3 血清型
        2.4 FMDV特点
    3.FMD疫苗的研究进展
        3.1 传统疫苗
        3.1.1 灭活疫苗
        3.1.2 弱毒疫苗
        3.2 新型疫苗
        3.2.1 病毒活载体疫苗
        3.2.2 表位蛋白疫苗
        3.2.3 病毒样颗粒疫苗
        3.2.4 标记疫苗
    4.反向遗传学技术在FMD疫苗研究中的应用
        4.1 反向遗传技术及反向疫苗
        4.2 FMDV改造的技术要求
        4.3 FMD新型疫苗
        4.3.1 缺失疫苗
        4.3.2 嵌合疫苗
        4.3.3 RNA疫苗
        4.3.4 定点诱变疫苗
    5.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口蹄疫病毒O型突变株的构建与鉴定
    前言
    1.材料
        1.1 细胞、质粒、病毒、抗体及试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方法
        2.1 FMDV不同谱系疫苗毒株和流行毒株VP1 蛋白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
        2.2 含突变氨基酸特定基因的合成
        2.3 含目标突变氨基酸半长质粒的构建
        2.3.1 酶切和回收
        2.3.2 连接、转化、挑菌和摇菌
        2.3.3 提取质粒
        2.3.4 重组半长质粒的鉴定
        2.4 含目标突变氨基酸全长质粒的构建
        2.4.1 酶切和回收
        2.4.2 连接、转化、挑菌和摇菌
        2.4.3 提取质粒
        2.4.4 重组全长质粒的鉴定
        2.5 基因工程病毒的拯救
        2.5.1 全长质粒的线化
        2.5.2 转染BSR/T7细胞
        2.6 基因工程病毒的鉴定
        2.6.1 RT-PCR及序列测定
        2.6.1.1 提取RNA
        2.6.1.2 RT-PCR
        2.6.1.3 序列分析
        2.6.2 间接免疫荧光
        2.6.3 电镜观察
        2.6.3.1 病毒的灭活
        2.6.3.2 病毒的灭活检验
        2.6.3.3 病毒的浓缩与纯化
    3.结果
        3.1 FMDV VP1 氨基酸序列比对
        3.2 重组半长质粒的鉴定
        3.3 重组全长质粒的鉴定
        3.4 基因工程病毒的拯救
        3.5 基因工程病毒的鉴定
        3.5.1 RT-PCR鉴定
        3.5.2 间接免疫荧光
        3.5.3 电镜观察病毒粒子结果
    4.讨论
第三章 口蹄疫病毒O型突变株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前言
    1.材料
        1.1 细胞、病毒与试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方法
        2.1 拯救病毒的增殖培养和遗传稳定性检测
        2.2 噬斑表型分析
        2.3 一步生长曲线
        2.4 热失活试验
        2.5 基因工程病毒对乳鼠致病力检测
    3.结果
        3.1 拯救病毒的增殖培养和遗传稳定性分析
        3.2 噬斑表型
        3.3 一步生长曲线
        3.4 热失活结果
        3.5 基因工程病毒对乳鼠致病力检测结果
    4.讨论
第四章 O型不同FMDV对 C57BL/6 小鼠致病性的研究
    前言
    1.材料
        1.1 细胞、病毒与试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方法
        2.1 O型不同FMDV对8 周龄C57BL/6 小鼠致病力的检测
        2.1.1 细胞适应毒对8周龄C57BL/6小鼠致病力的检测
        2.1.2 细胞适应毒在乳鼠上的复壮
        2.1.3 乳鼠组织毒对8周龄C57BL/6小鼠的致病力的检测
        2.2 O型不同FMDV对8 周龄C57BL/6 小鼠病毒血症的检测
        2.2.1 细胞适应毒对8周龄C57BL/6小鼠病毒血症的检测
        2.2.2 乳鼠组织毒对8周龄C57BL/6小鼠病毒血症的检测
        2.3 RT-PCR鉴定
    3.结果
        3.1 O型不同FMDV对8 周龄C57BL/6 小鼠致病力检测结果
        3.1.1 细胞适应毒对8周龄C57BL/6小鼠的致病力检测结果
        3.1.2 乳鼠组织毒对8周龄C57BL/6小鼠的致病力检测结果
        3.2 O型不同FMDV对8 周龄C57BL/6 小鼠病毒血症的检测结果
        3.2.1 细胞适应毒对8周龄C57BL/6小鼠病毒血症的检测结果
        3.2.2 乳鼠组织毒对8周龄C57BL/6小鼠病毒血症的检测结果
        3.3 RT-PCR检测结果
    4.讨论
第五章 FMDV O/HK/CHA/99在C57BL/6 小鼠体内的适应及全序的测定
    前言
    1.材料
        1.1 细胞、病毒与试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方法
        2.1 FMDV在体内和体外的传代
        2.2 FMDV噬斑形态和一步生长曲线
        2.3 FMDV对乳鼠致病性试验
        2.4 FMDV对 C57BL/6 小鼠的致病性
        2.5 全序的测定和编码氨基酸的比对分析
        2.6 FMDV在 C57BL/6 小鼠体内病毒血症的测定
    3.结果
        3.1 FMDV O/HK/CHA/99MF4 体内和体外的传代
        3.2 噬斑表型和一步生长曲线
        3.3 乳鼠致病性试验
        3.4 FMDV对 C57BL/6 小鼠的致病性
        3.5 全序的测定和编码氨基酸的比对分析
        3.6 FMDV在 C57BL/6 小鼠体内病毒血症结果
    4.讨论
第六章 口蹄疫O型突变株的免疫原性及灭活疫苗的效力研究
    前言
    1.材料
        1.1 细胞、病毒与试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方法
        2.1 制苗病毒的大量增殖培养
        2.2 病毒灭活与检验
        2.2.1 病毒灭活
        2.2.2 病毒的灭活检验
        2.2.3 病毒的浓缩与纯化
        2.3 疫苗的配制与检验
        2.3.1 疫苗的配制
        2.3.2 无菌检验
        2.4 免疫豚鼠
        2.4.1 FMDV的定量
        2.4.2 不同免疫剂量对抗体产生的影响
        2.4.3 基因工程病毒的免疫原性分析
        2.4.4 基因工程病毒与亲本毒抗原关系分析
        2.4.5 交叉中和试验
        2.5 C57BL/6小鼠免疫攻毒试验
        2.5.1 免疫C57BL/6小鼠
        2.5.2 血清抗体的检测
        2.5.3 C57BL/6小鼠LD_(50)的测定
        2.5.4 攻毒试验
    3.结果
        3.1 FMDV的 TCID50 定量结果
        3.2 不同免疫剂量对抗体产生的影响
        3.3 基因工程病毒的免疫原性分析
        3.4 基因工程病毒与亲本毒抗原关系分析
        3.5 交叉中和试验结果
        3.6 免疫攻毒结果
        3.6.1 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3.6.2 不同FMDV对 C57BL/6 小鼠LD_(50) 检测结果
        3.6.3 攻毒试验
    4.讨论
第七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高中生物SSI教学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 ——以转基因食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SSI教学模式为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搭建平台
        1.4.2 SSI教学模式为教师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提供条件
        1.4.3 SSI教学促进学生形成伦理道德观念
        1.4.4 SSI教学模式创新学生的学习方法
    1.5 概念界定
        1.5.1 SSI教学
        1.5.2 批判性思维
        1.5.3 转基因食品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3 研究方法与过程
    3.1 研究方法
        3.1.1 文献研究法
        3.1.2 实验法
        3.1.3 问卷调查法
    3.2 研究过程
4 结果与分析
    4.1 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变化分析
        4.1.1 “基因工程的定义”维度的认知变化分析
        4.1.2 “基因工程的过程”维度的认知变化分析
        4.1.3 “基因工程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维度的认知变化分析
    4.2 SSI教学对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影响的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生物课堂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在一起,使得学生在批判性思维形成的时候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5.2.2 在创新的生物课堂教学中以普及科学技术为教学重点
        5.2.3 在高中生物教学模式中协调教学资源,推广SSI教学模式的渗透
        5.2.4 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合理地选择课堂讨论的议题
        5.2.5 在生物课堂上科学设计教学时间,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29]
        5.2.6 从SSI教学模式出发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开设生物的小课堂
参考文献

四、我国基因工程研究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伪狂犬病病毒的基因工程疫苗构建及其感染PK-15细胞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学分析[D]. 张洪亮.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鱼用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概况[J]. 江水清,李婷,张一楠,黄晓红.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06)
  • [3]中国材料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 宿彦京,付华栋,白洋,姜雪,谢建新. 金属学报, 2020(10)
  • [4]高中生物学单元作业设计研究[D]. 孙倩. 扬州大学, 2020(02)
  • [5]转CrSMT基因棉花的鉴定与表型分析[D]. 刘云涛.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6]《未来食品:现代科学如何改变我们的饮食方式》(第九章)翻译项目报告[D]. 吴亚萍. 安徽大学, 2020(07)
  • [7]基因工程疫苗在动物疾病防治中的应用[J]. 苏苹. 畜禽业, 2020(04)
  • [8]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记中国干扰素之父侯云德[J]. 崔云逸. 今日科苑, 2020(02)
  • [9]口蹄疫病毒O型突变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D]. 龚婷. 甘肃农业大学, 2019
  • [10]高中生物SSI教学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 ——以转基因食品为例[D]. 李佳佳.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我国基因工程研究概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