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基层稽核部门的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潘玉荣[1](2021)在《集团公司基层单位稽核岗位独立性与风险防控》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大,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变得尤为重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监督制度,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内容,而完善的稽核岗位独立性制度无疑是基层单位风险防控的重要保证。
何明[2](2021)在《聊城市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医保基金监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疗保险基金现在作为广大老百姓的“救命钱”、“保命钱”,在实际生活过程中为进一步减轻广大群众在医院看病和就医的压力提供了很大便利。随着近年来各项医疗保险优惠政策的日趋丰富、完善和健全,广大群众可以通过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获得更多医疗保险。但医疗保险基金在运行过程中长期面临着各式各样地风险,这对医保基金的监管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医保基金能否真正得到有效运用,关乎着千家万户的幸福,也是民生保障问题的重要方面。医保基金监管工作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并且随着我国信息化、智能化的进步与发展,各种骗取医保基金的新手段也与时俱进、层出不穷。医保基金的监督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更为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对医保基金监管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长期并不断推进的课题。本文在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聊城市基层医疗机构的医保基金监管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小见大,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加完善、可行的意见以及建议,从市一级的工作视角出发,进而对推动我国医疗保险基金地风险监督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遏制医疗保险成本的不合理增加开支,提升各级医疗机构的公共服务水平,维护医疗保险基金安全、平稳地正常运行,进行思考,力求提出优化性意见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从医保经办机构视角出发,分六章对聊城市基本医疗机构的医保基金监管问题进行研究阐述:第一章为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次选题的研究背景及现实背景、选题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主要成果概论与综述、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创新点等。第二章叙述了文章涉及的主要概念界定,以及研究运用的主要理论观点。第三章是聊城市基层医疗机构医保基金监管现状,从医保基金监管相关制度、主客体机构等方面,分析聊城市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情况、医保基金支付情况、基金监管情况,切实了解当前医保基金监管工作的方式方法、发展现状。第四章分析聊城市基层医疗机构基金监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出现原因,以小及大,从问题和原因两方面探索整个聊城市医保基金监管工作发展情况,并以此为例探寻基金监管中的共性问题并加以分析。第五章主要是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其他地区在医保基金的监管过程中取得的一些先进经验,并结合聊城市实际情况,从建立健全医保基金监管体制机构建设、健全医保基金监管制度体系、增强医保基金监管主客体对象的责任意识、加快推动医联体等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等多个方面,探索聊城市医保基金监管创新的工作途径和方法,为聊城市的医疗保险基金工作在监督管理方面不断增强各项能力提出较为合理的意见建议,以期为提升聊城市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监管水平,维护医保基金安全平稳运行提供智力支持。第六章为结论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贺贺[3](2020)在《财务共享中心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以中交一公局集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不断催生出各种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继而不可避免的改变企业的竞争环境。财务作为企业核算、支付与决策工作的核心,必须不断更新会计政策和相关理论、调整财务管理模式,以适应企业战略目标的发展变化和业务拓展的需要。财务共享服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利用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原理,将各个子分公司的具体财务业务分割成可以重复操作、统一管理的模块,然后在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推动下,改造整个集团公司的业务流程,通过业务流程的诸多链条将各模块串联起来,最终在财务共享中心完成业务处理的终端操作,实现管理共享、人员共享、运营共享的业务管理模式。财务共享服务相关理论在我国的实践应用近10年发展尤为迅速,然而,任何新模式的过热发展都必然引起体制、人员、运营质量等一系列问题,财务共享模式存在的弊端不断凸显出来,成为其长远发展的阻碍。扁平化理论片面强调对中间管理层级的完全舍弃导致组织机构整合的矫枉过正,造成体制僵化,扭曲了扁平化理念的初衷,这一现象在国内很多财务共享中心体现得尤为严重;标准化业务流程的适用范围有限,不能满足复杂环境下业财一体化的发展要求,也无法对内部环境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等因素都大大增加了集团公司的内部消耗,引起对财务共享中心成立目的和价值导向的争论。由此,本文以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财务共享中心的构建和运营为例,从共享财务定位调整、业务流程再造、财务共享服务推动业财一体化和财务共享行业价值重塑等几个角度做了深入分析,讨论如何依托这一新型运作模式,持续追求降本增效,以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进一步探讨财务共享服务的本质和存在价值,研究财务共享中心如何通过管理模式的创新优化应对当前面临的挑战、明确未来发展的方向。最后,本文将通过对案例公司财务共享中心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得出普遍适用的一般性结论,为国内集团公司财务共享中心的构建和发展提供方法指导。
柳丽娜[4](2020)在《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现代转型(1912-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12至1937年是我国晚清以来教育现代化努力的一个重要时期。研究这一时期乡村教育的现代转型可以丰富乡村教育现代化理论成果,能够为当下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提供历史镜鉴。本论文以安徽省的乡村教育为研究对象,以文献法为主,辅之以个案研究法和比较归纳法,考察1912至1937年间安徽省乡村教育的发展状态,以揭示民国时期乡村教育在其现代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制约。在整理、分析民国时期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文件、法令汇编,相关报刊、着作等一般性史料的基础上,重点整理、挖掘了民国时期安徽省乡村教育办理的地方史料,主要包括《安徽教育行政周刊》《安徽教育周刊》《安徽教育行政旬刊》,怀宁县、天长县、阜阳县等八个县的教育志,桐城县和休宁县的县志等。以艾森斯塔德关于教育领域现代化的理论为基础,聚焦1912至1937年间安徽省乡村小学校,从乡村教育组织机构、乡村小学校系统、乡村教育者三个维度,以专门化、组织化和系统化为指征,贯穿以国家意志、精英理想、乡村诉求三条线索,分析乡村教育在这三种力量的综合作用下呈现出的现代转型进程与样态。研究发现:第一,从乡村教育组织机构的现代转型来看,安徽省建立了省、县两级专门的教育行政管理体系。在县与最基层的乡村之间没有专门的教育行政组织,主要通过在乡区设立学区教育委员和保甲制度下以联保主任充任学董来代为行使部分教育行政权力。通过对安徽省怀宁县、天长县、颍上县等样本县乡村小学校发展的总体情况看,乡村小学校的数量都是逐年增加的,就学的学生数也呈上升的趋势。但乡村小学校的建设很多停留在形式上,尤其是初级小学校,虽然有充足的生源,却没有足够的学生,虽然遍布乡村,却时常难以为继。这其中,乡村私塾的影响不可忽视,小学校与私塾,分别作为现代教育和旧式教育机构的代表共存于乡村地区。这折射出的不仅是现代教育在乡村推进的不易,更说明了乡村教育组织机构的现代转型绝不止步于设立专门的组织与机构,更需要组织与机构的系统化有效运行。第二,从乡村教育小学校系统的现代转型来看,安徽省乡村小学校无论是从小学校的建设、课程标准的执行、教学法的运用还是学校内部的管理上都呈现出较多的不成熟性,乡村小学校的办理参差不齐、成效总体不彰。除了一小部分乡村小学校的办理彰显出现代化的活力,更多的乡村小学校呈现出的是较为萧条的景象。此外,位于教育经费体系最底端的乡村小学教育经费,在这一时期,虽有独立之名,但常无独立之实,维持乡村小学校正常运转的教育经费的专门化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常常是金额不足、来源不稳。第三,从乡村教育者角色的现代转型来看,安徽省在国家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对小学校长和教员的任职资格标准根据省情进行了修订,整体上略低于国家标准。这一时期,安徽省虽然在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合格化、小学校长专任化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努力,但总体上看,乡村小学校长无论从资质还是实质上,特别是实质的胜任力上都没有成为现代化学校系统的合格的专业成员,并由此产生了诸多弊病,校长们的违规行为也层出不穷、五花八门。对小学教员而言,无论是经济收入还是社会地位都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与政府对小学教员在任职资格和专业知能等方面的要求是不匹配的。虽然安徽省试图使小学教员达到任职资格标准,通过培训、研究等方式促进小学教员的专业化程度,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安徽省各县小学教员,尤其是乡村小学教员的专业化程度总体上依然不高且参差不齐,有些乡村地区的小学教员甚至连形式上的专门化也没有达到,其专业化水平更是令人担忧。这一现象在占乡村小学校多数的初级小学校中尤为明显。1912至1937年的安徽省乡村教育发展的状况表明:民国政府力图对乡村教育的行政组织机构,乡村小学校的设立,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则规约、内部管理、办学经费、乡村小学校长和教员的选任、培训及考核等进行现代化的规划,也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的、政治的以及经济的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特别是乡村社会自身的制约,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现代转型步履维艰。尽管这一时期乡村教育正处于现代化的进程之中,初步完成了制度层面的现代转型,但观念层面和行为层面的现代转型还远没有完成。
肖忠文,邵洁,张涛,周艳艳,庞及其,赵治钧,韩红捷,张丹丹[5](2019)在《“赋能型财务稽核”防控经营风险》文中指出本文就深化应用背景下,供电企业财务稽核工作如何发挥稽核人员主观能动性,整合公司现有技术、渠道和平台等资源,统筹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利用RPA(流程自动化)机器人在财务稽核领域落地应用进行详细的阐述。以"人"和"机"两把利剑的融合为主线,围绕稽核工作重点环节,打造职责明确、流程贯通、运转高效的稽核管理模式,促进财务管理水平提升,加速财务队伍转型,营造企业内部赋能型稽核环境,有效实现财务事前稽核和企业内部控制目标,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程刚[6](2019)在《中国人寿财险新疆分公司车险理赔精益化管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来,汽车产业在我国飞速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19年1月公布,2018年中国新车销量为2808.06万辆,预计2019年全球汽车销售量将超过9800万辆,中国将会占据全球销量的三分之一。汽车保险也越来越受到大家都重视,车险市场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参与到车险竞争中来,市场竞争变的异常激烈。车险业务呈现几何式的增长,让与之不相匹配的理赔服务能力暴露了出来。在传统的理赔管理模式下,落后的理赔服务理念、粗犷的定损模式、低下的理赔效率等一系列的问题,不仅导致公司理赔管理失控,运营成本高居不下,更严重的是影响了中国车险在民众心目中形象,也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这一切都在呼唤着车险经营主体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追随甚至引领时代的变革,为车险客户提供更完善的车险理赔服务。本文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现场访谈法对中国人寿财产保险公司新疆分公司车险理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调研,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统计分析,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参考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管理模式,将精益管理(Lean Management)的核心理念“消除浪费、标准化作业、人本主义、质量控制、持续改善”应用于车险理赔管理中,改善车险理赔管理体系。通过优化管理架构,对人员、费用、设备、业务进行集中化管控,实现理赔集约化管理,降低运营成本;通过再造理赔流程和完善管理制度,减少理赔案件流转的冗繁环节,实现理赔运营全流程标准化作业,提高理赔案件流转效率;通过对移动互联网科技的应用,对查勘、定损及案件审核等方式进行改革优化,实现现场移动化办公,降低客户的等待时间;通过建立车险理赔人员质量评价体系,实现各岗位职责标准化,结合奖罚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降低差错率;通过建立持续性培训机制,实现对理赔运营管理的持续改进。最终确保理赔管理架构、理赔流程、规章制度、人员管理全部得到优化和改善,为人寿财险新疆分公司打造一套适合目前发展阶段的车险理赔精益化管理体系。车险理赔精益化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化工程,不仅仅是参考其他企业的先进模式,或者是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就能成功,更关键的因素是从总公司到分公司自上而下思想观念的转变,只有取各家之所长,结合本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对理赔管理因地制宜的合理改革,才能保障公司健康持续发展。希望通过本文研究,可以帮助发展中的财产保险公司提高车险理赔管理能力,从根本上降低车险经营成本。通过优化管理效率,提高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使公司更快,更好、高效、健康的发展。
徐璐[7](2019)在《智能化转型下J银行S分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商业银行属于高风险的企业类型,在运营中面对的风险种类繁多,操作风险便是其中一种,操作风险存在于银行的各类业务、业务的各个节点中。随着大量操作风险事件的不断发生,商业银行逐渐重视加强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基层营业机构是直接接触客户的,操作风险多来源于银行柜面,即柜面操作风险,因此,柜面操作风险管理已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促使网点的智能化转型,商业银行的柜面营运工作呈现多样化趋势发展,柜面操作风险日趋增大。在网点的智能化转型的背景下,柜面操作风险除了包含其固有的风险种类外,还增添了新型的柜面操作风险,例如智慧柜员机等自助设备操作风险。加强柜面操作风险管理,是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以J银行S分行为研究对象,首先分类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操作风险的相关文献,形成一定的理论基础。然后阐述了J银行S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界定、特点、表现形式以及柜面操作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根据稽核监测系统和现场检查数据,按照业务类别描述了S分行柜面操作风险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运用头脑风暴法归纳出影响柜面操作风险形成的因素,分别为环境因素、制度因素、人员因素和系统因素,从而形成分析框架。再根据分析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主要为加强柜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完善柜面人员管理、强化柜面制度管理以及加强系统的开发维护和信息平台的构建。最后得出结论:提高合规意识、加强制度落实以及重视系统和平台的开发维护是柜面操作风险管理的关键。通过对J银行S分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的研究,有利于优化S分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对J银行其他分行甚至其他商业银行,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为我国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提供了相关的实践经验。
肖晨刚[8](2019)在《中国、南非失业保险基金内部监管法律制度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严重的失业问题将给社会稳定带来巨大不确定性,妥善解决失业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失业保险基金是失业保险的物质基础,内部监管是保障失业保险基金合法运行的有效手段。中国、南非近年来不断曝出失业保险基金负面新闻,内部监管效果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中国、南非均为金砖国家成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合作密切,而两国目前失业保险基金内部监管制度尚不健全,存在类似的问题。本文采取比较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对两国相关法律制度进行研究,并对完善两国相关法律制度进行思考,保障失业保险基金合法运行,有效解决失业问题。本文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失业保险基金内部监管法律制度的基础理论”,探讨失业保险基金内部监管法律制度的概念及其特点,对失业保险基金内部监管进行界定;研究与失业保险基金内部监管有关的主要理论;分析中国、南非失业保险基金内部监管法律制度的发展趋势与特点。第二部分“中国、南非失业保险基金内部监管的法律依据”,探讨两国各自建立其内部监管制度的法律依据;指出中国主要依据国家立法、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律文件以及基金内部文件等,南非则依据法案、部门规章以及基金内部文件等。第三部分“中国、南非失业保险基金内部监管的监管主体”,探讨中国、南非失业保险基金的内部监管主体的演变和形成;指出由于两国法律规定不同,导致内部监管主体的组织结构也有所差别,即:中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政府部门联系紧密,“行政干预”问题突出,南非建立以失业保险局为核心的内部监管制度,治理结构相对完整;提出未来中国应当逐步加强经办机构的独立性,避免政府对失业保险基金过多干预。第四部分“中国、南非失业保险基金内部监管的主要事项”,探讨两国内部监管主体对基金的具体监管事项,即:中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仅对基金运营过程,还对经办机构本身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监管,南非失业保险局侧重于对基金运行的监管;指出南非失业保险局对机构自身运行缺乏有效监管,可能因监管范围不完整影响监管效果;提出南非失业保险局应当适时引入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对其自身的监管。第五部分“中国、南非失业保险基金内部监管的主要方式”,探讨两国内部监管主体进行监管时运用的主要手段;指出由于主体和监管范围不同,导致两国运用的监管方式亦不同。譬如,虽然两国均将基金内部审计作为重要的监管方式,但在具体实施方面存在差异,又如南非针对基金欺诈行为制定一系列计划和措施,而中国仅有社会监督举报机制,力度远不如南非;提出两国现有内部监管方式各有优劣,未来应当相互借鉴,以期完善。第六部分“完善中国、南非失业保险基金内部监管法律制度的思考”,探讨中国与南非各自制度的优势与缺陷,以及美国、智利、印度等国有关制度中可供参考之处;指出两国应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其他国家在失业保险基金内部监管制度领域的成熟经验;提出完善两国法律制度的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是:中国应赋予内部监管主体足够的独立性,以适应国际发展趋势。同时,应将基金欺诈行为调查机制整合至内部监管体系中,以此防范欺诈、腐败风险。南非需继续推进基层办事机构建设工作,不断拓宽监管深度,并适时制定与失业保险办事机构内部控制相关的法律,及时发现和修复内部控制缺陷,进而保障内部监管的有效性。
杨晓梦[9](2019)在《东光县社会保险基金内控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保障关系到亿万百姓的切身利益,一直都是我国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社保基金内外部的有效监管,确保各项社保基金的安全性与完整性,是社会保障体系正常运行的先决条件。随着社保事业迅速发展,社保基金经办和管理机构也不断出现问题。主要矛盾是社保事业迅速发展与地方社保经办机构内部控制能力和对其监管力度相对滞后的矛盾,这些矛盾给我国社保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造成了社保基金的流失。基于此,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视角,以东光县社保经办机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访谈、案例研究、比较研究的方法,深入研究我国国家层面及县级政府对社保基金内控监管的执行现状,特别是东光县社保基金内控管理的实际情况。文章采用COSO新框架模型的架构,对东光县社保基金的组织机构设置、业务经办规程、基金财务、信息系统及内部控制的监管等五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在进一步对社保基金的监管机构与社保经办部门进行的博弈分析研究基础上,文章发现东光县社保经办机构存在着人员匮乏且素质良莠不齐、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信息系统不完善、档案管理不规范、监管权力受限等薄弱环节。通过进一步探究问题的原因,总结国内外社保内控管理正反两方面典型案例的经验教训,文章提出了健全东光县社保基金监管机制的优化对策,包括引入ISO质量管理系统,加强社保基金财务与业务系统一体化建设,构建社保内控事前、事中、事后的风险防控体系,着力加强内控监管法律法规、组织文化的执行力等方面。希望本研究能够对提高我国县级社保基金内控监督管理水平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肖帅[10](2019)在《衡州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改进研究》文中指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是金融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然而在其改制的浪潮中,部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仍然未能全面转变思路意识和经营发展模式,各类风险积聚,参与银行业市场乱象,违规经营情节较为严重,归根结底是其法人治理机制和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所致。本文以衡州农村商业银行为目标企业,以博弈论、系统论、控制论和组织行为学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实证分析法、定性分析法、文献研究法为研究方法,对其内部控制体系进行系统性的剖析。发现该行存在组织结构不完善、制度框架不健全、企业文化落后、内控风险信息的识别和沟通不到位、内控监督与纠正机制作用不明显等问题。根据该行实际情况,按照合规性、审慎性、全面性、相互制约和独立性原则,本文提出了完善组织结构、健全制度框架、培育企业文化、优化信息沟通、强化监督纠正等五个子体系。为了确保其内部控制系统改进后的顺利实施,本文还从组织、人力资源、制度、物质经费、技术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本研究对衡州农村商业银行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具有参考价值,并对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体系的研究和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二、浅谈基层稽核部门的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基层稽核部门的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集团公司基层单位稽核岗位独立性与风险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层单位稽核工作的重要性 |
(一)稽核工作与会计基础工作 |
(二)稽核工作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
(三)稽核工作与风险防控 |
二、基层单位稽核岗位面临现状 |
(一)稽核人员意识不足,重复核轻稽查 |
(二)稽核岗位地位尴尬,稽核职能被弱化 |
(三)稽核人员执业水平低,达不到稽核岗位从业要求 |
三、如何有效发挥稽核岗位作用 |
(一)建立独立的稽核岗位制度 |
1. 不相容岗位独立性。 |
2. 稽核岗位职责范围独立性。 |
(二)稽核岗位人员管理 |
1. 稽核人员双层管理模式。 |
2. 稽核人员交流管理。 |
3. 稽核人员绩效考核独立性。 |
4. 设立重要稽核信息上报渠道。 |
5. 稽核人员业务培训。 |
(2)聊城市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医保基金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综合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 |
2.1.2 医疗保险基金监管 |
2.1.3 基层定点医疗机构 |
2.2 理论基础 |
2.2.1 政府失灵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诱导需求理论 |
小结 |
第3章 聊城市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医保基金监管现状 |
3.1 聊城市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医保基金监管的必要性 |
3.1.1 聊城市参保人员和基金收入逐年增多,需要加强基金监管 |
3.1.2 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发展,引起广泛关注 |
3.1.3 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基金支出逐年增长,迫切需要监督防控 |
3.1.4 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基金支付方式的变革对基金监管提出更高要求 |
3.2 聊城市医保基金监管体制 |
3.2.1 医保基金监管相关制度 |
3.2.2 医保基金监管主体机构 |
3.2.3 医保基金监管客体机构 |
3.3 聊城市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医保基金监管情况 |
3.3.1 监管队伍建设情况 |
3.3.2 监管工作主要方式 |
3.3.3 监管工作主要成果 |
小结 |
第4章 聊城市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基金监管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基金监管主要存在问题 |
4.1.1 监管成效较低,医疗机构违规问题频发 |
4.1.2 医保基金监管方式滞后 |
4.1.3 监管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
4.2 基层医疗机构基金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基金监管机制不健全 |
4.2.2 基金监管体系存在漏洞 |
4.2.3 医疗机构责任意识淡薄,给基金监管增加了难度 |
4.2.4 基层服务能力不足造成利益驱使的违规问题频发 |
小结 |
第5章 加强聊城市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基金监管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监管机制建设 |
5.1.1 完善医保费用管理机制,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
5.1.2 完善协议管理,强化激励约束机制 |
5.1.3 强化部门联合,完善综合监管机制 |
5.2 建立健全医保基金监管体系 |
5.2.1 建设专业队伍,加大培训制度 |
5.2.2 加强智能监控,创新信息化建设理念 |
5.2.3 完善社会公众监督职能,实现网格化监管 |
5.3 加大监管客体责任意识,形成良好环境氛围 |
5.3.1 建立对医疗机构的风险监测管理体系 |
5.3.2 加强医保政策培训和宣传 |
5.3.3 构建信用体系,充分发挥医疗机构主观能动性 |
5.4 加快推进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发展 |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财务共享中心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以中交一公局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与启示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财务共享中心相关理论概述 |
2.1 财务共享中心的内涵与价值 |
2.1.1 财务共享中心的内涵 |
2.1.2 财务共享中心的价值 |
2.2 财务共享中心的理论基础 |
2.2.1 战略财务理论 |
2.2.2 流程再造理论 |
2.2.3 业财融合理论 |
2.2.4 扁平化理论 |
第3章 中交一公局集团财务共享中心发展现状 |
3.1 中交一公局集团财务共享中心简介 |
3.1.1 财务共享中心的初步筹建 |
3.1.2 财务共享中心的发展历程 |
3.2 中交一公局集团财务共享中心管理模式现状 |
3.2.1 财务共享中心的职能定位 |
3.2.2 财务共享中心的组织形式 |
3.2.3 财务共享中心的服务内容 |
3.2.4 财务共享中心的信息平台 |
3.2.5 财务共享中心的业务流程 |
3.3 中交一公局集团财务共享中心的运营成效 |
3.3.1 人员精简化,整合组织机构 |
3.3.2 分工专业化,统一流程标准 |
3.3.3 会计信息化,完善数据采集 |
3.3.4 业务制度化,发挥防险效果 |
3.4 中交一公局集团财务共享中心的当前问题 |
3.4.1 管理模式问题 |
3.4.2 运营过程问题 |
3.4.3 成本效益问题 |
3.4.4 责任划分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交一公局集团财务共享中心SWOT分析 |
4.1 内部优势 |
4.1.1 发挥财务决策与管控机能 |
4.1.2 实现业财工作流程的优化 |
4.2 内部劣势 |
4.2.1 内部基本条件的缺陷 |
4.2.2 内部风险管控和内部沟通难度大 |
4.2.3 内部绩效评价优先级不高 |
4.2.4 数据滞留与信息融合的欠缺 |
4.3 外部机会 |
4.3.1 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
4.3.2 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外部机遇 |
4.4 外部威胁 |
4.4.1 财务数据安全性较低 |
4.4.2 财务系统稳定性较差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交一公局集团财务共享中心管理模式优化对策 |
5.1 优化的目标、原则与思路 |
5.1.1 总体目标 |
5.1.2 基本原则 |
5.1.3 优化思路 |
5.2 多维度完善内部基础条件 |
5.2.1 调整共享财务职能定位 |
5.2.2 重建组织架构 |
5.2.3 改善人才培养机制 |
5.3 全方位改进绩效评价体系 |
5.3.1 实施规划 |
5.3.2 完善财务共享中心单位绩效评价 |
5.3.3 健全业务处室员工绩效评价 |
5.3.4 制定职能处室员工绩效评价试行方案 |
5.4 深层次推动业财融合发展 |
5.4.1 实现业务流程再造 |
5.4.2 促进财务渗透业务 |
5.4.3 加强业财沟通衔接 |
5.5 优化外部风险管理策略 |
5.5.1 完善网络安全保障系统 |
5.5.2 创造优越的网络工作环境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未来展望 |
附录 |
附录一 财务共享中心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财务共享中心员工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后记 |
(4)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现代转型(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问题与意义 |
(一) 研究的问题 |
(二) 研究的意义 |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 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 |
(二) 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研究 |
(三) 晚清至民国时期安徽省教育现代化研究 |
(四) 对已有研究的分析与评价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基本概念界定 |
(一) 乡村教育 |
(二) 乡村小学校 |
(三) 现代教育 |
(四) 教育现代转型 |
六、样本县基本情况 |
第一章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发展的背景 |
一、民国时期的国家教育制度 |
(一) 明确教育宗旨和教育目标 |
(二) 颁行现代学制和制定教育法令法规 |
二、民国时期影响初等教育制度设计的主要教育思想 |
(一) 普及教育思想及其对初等教育制度设计的影响 |
(二) 义务教育思想及其对初等教育制度设计的影响 |
(三) 国民教育思想及其对初等教育制度设计的影响 |
(四) 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对初等教育制度设计的影响 |
三、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运动 |
四、民国时期的安徽省社会和初等教育发展概况 |
(一) 安徽省社会发展概况 |
(二) 安徽省初等教育发展概况 |
第二章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组织机构的现代转型 |
一、教育行政组织的专门化、系统化 |
(一) 国家教育行政组织的专门化、系统化 |
(二) 安徽省教育行政组织的专门化、系统化 |
(三) 安徽省县级及以下地方教育行政组织的运行 |
(四) 安徽省教育行政组织的特征 |
二、乡村小学校的专门化、组织化 |
(一) 国家关于小学校的制度设计 |
(二) 安徽省乡村小学校的设立 |
(三) 安徽省乡村小学校与乡村私塾并存 |
第三章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小学校系统的现代转型 |
一、乡村小学课程的现代化 |
(一) 国家对小学课程的制度设计 |
(二) 安徽省对国家小学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 |
二、乡村小学教学法与教则的现代化 |
(一) 小学教学法的现代演进 |
(二) 小学教则的现代演进 |
三、乡村小学内部管理的规范化 |
四、乡村小学教育经费的专门化 |
(一) 国家层面教育经费独立的相关政策 |
(二) 安徽省教育经费的专门化 |
(三) 安徽省乡村小学校的经费保障情况 |
第四章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者角色的现代转型 |
一、乡村小学校长角色的专门化 |
(一) 国家对小学校长角色专门化的制度设计 |
(二) 安徽省乡村小学校长角色的专门化 |
二、乡村小学教员角色的专门化 |
(一) 国家关于小学教员角色专门化的制度设计 |
(二) 安徽省乡村小学教员角色的专门化 |
第五章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现代转型的基本特征与历史镜鉴 |
一、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现代转型的基本特征 |
(一) 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决定了乡村教育现代转型的难度 |
(二) 国家意志、知识精英和乡村社会之间的张力制约了乡村教育现代转型的程度 |
(三) 乡村小学校的边缘地位延缓了乡村教育现代转型的进度 |
二、历史镜鉴:面向未来的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 |
(一) 时间维度的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 |
(二) 空间维度的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 |
参考文献 |
本人在学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5)“赋能型财务稽核”防控经营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作背景 |
二、针对当前存在问题的具体做法 |
(一)“双剑出鞘”,快速、精准确定稽核主题 |
1. 依托大数据统计分析,缩小稽核选题范围 |
2.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补充稽核选题内容 |
3. 深化人机交互应用,科学锁定稽核主题 |
(二)“双剑出击”,高质、高效发挥监督合力 |
1. 苦练内功,夯实“双剑”基础 |
2.“双剑”出击,提高稽核工作效率 |
(三)“剑中靶心”,协同推进问题整改 |
1. 建立“六项机制”,实现问题整改闭环管理 |
2. 利用“五个”平台,协同推进问题整改 |
(四)“双剑打磨”,强劲支撑财务转型提升 |
1. 打磨“人力之剑”,确保稽核工作质量 |
2. 打磨“智能之剑”,提高稽核工作效率 |
三、成效 |
(一)打造复合人才队伍,促进管理转型提升 |
(二)适应输配电价改革,发挥风险防范合力 |
(三)问题整改成效显着,重点指标有效提升 |
(四)深化成果提炼应用,全面指导稽核工作 |
(五)构建稽核智能机器人,实现工程数据稽核自动化 |
四、探索 |
五、附录 |
(一)第一个阶段是锁定目标阶段 |
1. 通过工程业务表单筛选字段导出项目全量表 |
2. 通过对应关联关系查找在建工程资产卡片 |
3. 通过在建工程资产卡片号查找所有在建工程余额 |
4. 利用项目名称确定计划下达时间超3年的工程 |
(二)第二个阶段是信息整合阶段 |
1. 在辅助转资平台同步查询3年在建挂账工程信息 |
2. 汇总加工,生成工程报表,按责任部门进行拆分 |
(三)第三个阶段是核查反馈阶段 |
1. 拆分3年在建表并邮件发送相关岗确认 |
2. 项目部门核实完善工程信息并发送相关岗 |
(四)第四个阶段是整改分析阶段 |
1. 整合信息数据,形成长期挂账分析报告 |
2. 分类制定清理措施,辅助长期挂账项目清理 |
(6)中国人寿财险新疆分公司车险理赔精益化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及不足 |
1.5.1 创新 |
1.5.2 不足 |
第二章 车险理赔管理的理论分析 |
2.1 车险理赔管理 |
2.1.1 车险理赔管理定义 |
2.1.2 国内外管理体系介绍 |
2.2 精益管理理念 |
2.2.1 消除浪费 |
2.2.2 标准化作业 |
2.2.3 人本主义 |
2.2.4 质量控制 |
2.2.5 持续改善 |
2.3 精益管理与车险理赔管理 |
第三章 人寿财险新疆分公司车险理赔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理赔服务现状 |
3.1.1 客户流失率统计分析 |
3.1.2 理赔运营数据分析 |
3.2 理赔管理存在的问题的成因分析 |
3.2.1 管理架构的问题 |
3.2.2 理赔流程的问题 |
3.2.3 规章制度的问题 |
3.2.4 理赔人员的问题 |
3.2.5 设备配置的问题 |
第四章 人寿财险新疆分公司车险理赔精益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
4.1 精益理念在车险理赔管理中的应用 |
4.2 “精益管理”理念下理赔管理架构的优化 |
4.2.1 人员集中化管控 |
4.2.2 业务集中化管控 |
4.2.3 费用集中化管控 |
4.2.4 设备集中化管控 |
4.3 “精益管理”理念下理赔流程的优化 |
4.3.1 小额案件“快速”理赔 |
4.3.2 重大案件“精准”理赔 |
4.3.3 建立人伤案件跟踪机制 |
4.3.4 强化反欺诈案件管理 |
4.3.5 注销案件集中管理 |
4.3.6 损余物资集中管理 |
4.3.7 建立稽核自查体系 |
4.3.8 建立未决案件跟踪机制 |
第五章 人寿财险新疆分公司车险理赔精益化管理的保障措施 |
5.1 建立车险理赔条线质量评价管理机制 |
5.1.1 优化理赔前端及后台岗位配置 |
5.1.2 制定理赔岗位标准化手册 |
5.1.3 建立质量评价方式 |
5.1.4 建立晋升及淘汰机制 |
5.2 应用互联网科技 |
5.2.1 远程定损技术应用 |
5.2.2 客户自助理赔系统 |
5.3 建立持续化培训机制 |
5.3.1 建立讲师队伍 |
5.3.2 优化培训机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管理层支持 |
6.1.2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
6.1.3 建立可靠的信息系统 |
6.2 未来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7)智能化转型下J银行S分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对操作风险定义的研究 |
1.3.2 对操作风险计量的研究 |
1.3.3 对操作风险原因的研究 |
1.3.4 对操作风险管理的研究 |
1.3.5 对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管理关系的研究 |
1.3.6 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J银行S分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 |
2.1 J银行S分行简介 |
2.2 S分行柜面操作风险的界定及特点 |
2.2.1 S分行柜面操作风险的界定 |
2.2.2 S分行柜面操作风险的特点 |
2.2.3 网点智能化转型下柜面操作风险的新特点 |
2.3 S分行柜面操作风险表现形式 |
2.4 S分行柜面操作风险识别和控制 |
2.5 S分行基层网点柜面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 |
2.5.1 员工行为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5.2 岗位与权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5.3 账户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5.4 柜面现金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5.5 智慧柜员机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5.6 特殊业务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分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
3.1 分析框架 |
3.2 环境因素 |
3.2.1 管理层对内部控制重视程度较低 |
3.2.2 员工考核机制过于重视业绩 |
3.2.3 合规文化氛围缺失 |
3.2.4 监管不到位 |
3.3 制度因素 |
3.3.1 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落后于业务发展 |
3.3.2 制度执行力弱 |
3.3.3 对制度落实情况检查的效果不佳 |
3.4 人员因素 |
3.4.1 员工合规意识淡薄 |
3.4.2 员工对新型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不足 |
3.4.3 柜面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
3.4.4 对新员工的柜面操作风险培训重视程度较低 |
3.5 系统因素 |
3.5.1 操作系统稳定性需提高 |
3.5.2 信息系统传递效率低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分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
4.1 加强柜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
4.1.1 提高网点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 |
4.1.2 构建员工网格化管理监督体制 |
4.2 完善柜面人员管理 |
4.2.1 加强员工合规教育 |
4.2.2 优化对新员工的柜面操作风险培训 |
4.2.3 强化柜面人员培训 |
4.2.4 完善柜面人员考核指标 |
4.3 强化柜面制度管理 |
4.3.1 加强对柜面制度的更新完善 |
4.3.2 加强对稽核监测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
4.3.3 推动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的有机结合 |
4.4 加强系统的开发维护和信息平台的构建 |
4.4.1 重视对操作系统的开发和维护 |
4.4.2 加强对风险预警系统的优化 |
4.4.3 优化办公平台信息传递 |
4.4.4 构建信息交流沟通平台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中国、南非失业保险基金内部监管法律制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四)本文的拟创新点 |
一、失业保险基金内部监管法律制度的基础理论 |
(一)失业保险基金内部监管法律制度的概念及特点 |
(二)失业保险基金内部监管法律制度的主要理论 |
(三)中国、南非失业保险基金内部监管法律制度的发展 |
(四)小结 |
二、中国、南非失业保险基金内部监管的法律依据 |
(一)中国 |
(二)南非 |
(三)比较分析 |
(四)小结 |
三、中国、南非失业保险基金内部监管的监管主体 |
(一)中国失业保险基金内部监管主体 |
(二)南非失业保险基金内部监管主体 |
(三)比较分析 |
(四)小结 |
四、中国、南非失业保险基金内部监管的主要事项 |
(一)中国失业保险基金内部监管的主要事项 |
(二)南非失业保险基金内部监管的主要事项 |
(三)比较分析 |
(四)小结 |
五、中国、南非失业保险基金内部监管的主要方式 |
(一)中国失业保险基金内部监管的主要方式 |
(二)南非失业保险基金内部监管的主要方式 |
(三)比较分析 |
(四)小结 |
六、完善中国、南非失业保险基金内部监管法律制度的思考 |
(一)中国、南非失业保险基金内部监管法律制度的相互借鉴 |
(二)其他国家对中国、南非的启示 |
(三)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东光县社会保险基金内控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社会保险基金 |
2.1.2 社保基金内部控制监管 |
2.1.3 社保基金内控风险类型 |
2.2 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监管俘获理论 |
2.2.3 博弈论 |
2.2.4 行政组织理论 |
2.2.5 COSO新框架模型 |
第3章 东光县社保基金内控监管现状研究 |
3.1 东光县社保基金内控监管的国内环境 |
3.1.1 我国社保基金发展及其对监管的需要 |
3.1.2 我国社保基金内控监管的现状 |
3.1.3 我国县级政府社保基金内控监管现状 |
3.2 东光县社保基金内控监管现状分析 |
3.2.1 组织机构控制情况 |
3.2.2 业务运行控制情况 |
3.2.3 财务状况控制情况 |
3.2.4 信息系统控制情况 |
3.2.5 内控监管部门的工作开展情况 |
第4章 东光县社保基金内控监管问题、原因及策略分析 |
4.1 研究方法及过程 |
4.1.1 访谈法及其研究过程 |
4.1.2 访谈的研究结果 |
4.2 问题归纳及原因分析 |
4.2.1 问题汇总 |
4.2.2 原因分析 |
4.3 博弈分析及其结果 |
4.3.1 社保经办机构和监管部门的博弈假设 |
4.3.2 博弈结果分析 |
第5章 社保基金内控监管的相关经验借鉴 |
5.1 国内外社保基金内控监管的失败案例 |
5.1.1 日本厚生省年金信息不符案 |
5.1.2 上海市社保基金案 |
5.1.3 吴桥县社保基金案 |
5.2 国内社保基金内控监管的成功案例 |
5.2.1 英国社保机构内控与风险管理结合的案例 |
5.2.2 广东省社保经办机构内部控制管理 |
5.2.3 浙江省安吉县的社保经办机构 |
5.3 国内外案例对东光县的启示 |
第6章 东光县社保基金内控监管的优化与改进 |
6.1 着力加强内控监管的执行力 |
6.1.1 加强社保内控监管法律法规的执行力 |
6.1.2 完善社保内控综合监督机制 |
6.1.3 强化社保内控绩效考核管理 |
6.2 优化东光县社保基金内控机制 |
6.2.1 优化组织岗位设置,构建内控组织文化 |
6.2.2 再造标准化经办流程,规范业务档案管理 |
6.2.3 加强预算编制管理,推进财务业务一体化建设 |
6.2.4 提升社保信息化水平,加快内控监管系统建设 |
6.3 构建科学的社保内控风险防控体系 |
6.3.1 构建事前预判控制体系 |
6.3.2 构建事中应对控制体系 |
6.3.3 构建事后免疫控制体系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东光县社保基金内控监管的访谈安排与提纲 |
致谢 |
(10)衡州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2.1 理论基础 |
1.2.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衡州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现状分析 |
2.1 衡州农村商业银行及其内部控制建设概况 |
2.1.1 衡州农村商业银行简介 |
2.1.2 衡州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设现况 |
2.2 衡州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
2.2.1 公司组织结构不完善 |
2.2.2 制度框架不健全 |
2.2.3 企业文化落后 |
2.2.4 内控风险信息的识别和沟通不到位 |
2.2.5 内控监督与纠正机制作用不明显 |
2.3 衡州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问题的原因分析 |
2.3.1 体制的桎梏作用 |
2.3.2 不够注重完善规章制度 |
2.3.3 企业文化培育不力 |
2.3.4 忽视内控风险信息管理的作用 |
2.3.5 监督和纠正工作存在瓶颈 |
第3章 衡州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改进方案设计 |
3.1 总体思路 |
3.1.1 指导思想 |
3.1.2 主要原则 |
3.2 完善组织结构 |
3.2.1 完善产权结构强化股东控制力 |
3.2.2 健全各治理主体的独立运作和相互制衡机制 |
3.2.3 完善组织机构和职能岗位设置 |
3.3 健全制度框架 |
3.3.1 优化制度的各项具体规定 |
3.3.2 及时开展制度制订工作 |
3.3.3 创新激励约束机制 |
3.4 培育企业文化 |
3.4.1 营造管风险管内控的文化氛围 |
3.4.2 强化管理文化提高执行力 |
3.4.3 实施人才振兴战略 |
3.5 优化信息管理 |
3.5.1 系统性地识别风险信息并及时反应 |
3.5.2 优化内控信息的沟通和传递 |
3.5.3 改进管理信息系统 |
3.6 强化监督纠正 |
3.6.1 严格业务风险审核前移风险关口 |
3.6.2 发挥事后监督对业务的及时纠偏功能 |
3.6.3 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效 |
3.6.4 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机制 |
3.6.5 落实案防管理工作 |
第4章 衡州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改进方案的实施与保障 |
4.1 实施原则与步骤 |
4.1.1 实施原则 |
4.1.2 实施步骤 |
4.2 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保障措施 |
4.2.1 可能存在的问题 |
4.2.2 保障措施 |
4.3 预期效果 |
4.3.1 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4.3.2 不断提升风险管控效果 |
4.3.3 持续实现业务发展转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浅谈基层稽核部门的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集团公司基层单位稽核岗位独立性与风险防控[J]. 潘玉荣. 商业会计, 2021(21)
- [2]聊城市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医保基金监管问题研究[D]. 何明.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3]财务共享中心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以中交一公局集团为例[D]. 贺贺. 吉林财经大学, 2020(07)
- [4]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现代转型(1912-1937)[D]. 柳丽娜.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1)
- [5]“赋能型财务稽核”防控经营风险[J]. 肖忠文,邵洁,张涛,周艳艳,庞及其,赵治钧,韩红捷,张丹丹. 创新世界周刊, 2019(11)
- [6]中国人寿财险新疆分公司车险理赔精益化管理的研究[D]. 程刚. 石河子大学, 2019(05)
- [7]智能化转型下J银行S分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研究[D]. 徐璐.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8]中国、南非失业保险基金内部监管法律制度比较研究[D]. 肖晨刚.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9]东光县社会保险基金内控监管研究[D]. 杨晓梦. 天津大学, 2019(06)
- [10]衡州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改进研究[D]. 肖帅. 湖南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