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工塑膜处理土坝渗漏的应用总结(论文文献综述)
杨超[1](2021)在《基于相对熵组合赋权的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比选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病险水库数量多,绝大多数病险土石坝属20世纪50~70年代的“三边工程”(边施工、边勘察、边设计),防洪标准低、工程质量差、病险隐患多,严重威胁下游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属于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重大公共安全问题。目前我国正耗费巨资开展病险土石坝除险加固工作,但病险土石坝安全受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和已建工程条件影响,耦合作用复杂、技术难度大,而针对不同的隐患和病险,处理方案又很多。支撑病险土石坝除险加固方案决策的理论方法研究相对滞后,工程中主要依靠工程经验决策,缺乏理论支撑和科学性,很可能造成盲目投入。本文采用相对熵组合赋权方法对病险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作比选研究,为病险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比选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土石坝渗漏问题分析和处理措施。对土石坝坝体渗漏、坝基渗漏、绕坝渗漏和接触渗漏等主要渗漏类型进行分析和梳理,查找各类渗漏产生的具体原因。针对不同渗漏类型,对主要的防渗加固技术方案进行分类总结,为后续的方案比选提供参考依据。(2)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决策方法与步骤。针对现有决策指标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基于方案决策理论,提出了决策指标体系建立的三项基本原则,构建了包含方案经济因素、加固效果的可靠性、施工工期指标、施工安全性指标、施工及后期运行难易程度和环境影响程度6项二级指标及其23项三级指标的病险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决策指标体系。(3)基于相对熵理论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模型。针对传统的层次分析法中,当判断矩阵一致性不满足要求,需多次重复修改判断矩阵的问题,利用相容矩阵对传统层次分析法进行了改进。随后根据信息熵计算方法,确定客观权重,再利用相对熵理论进行主客观权重组合,弥补了传统乘(加)法组合方法的不足。(4)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决策工程应用研究。依托某病险土石坝工程开展工程应用研究,针对该水库存在的防渗问题,拟定了5种不同加固防渗方案。采用传统经济比选法和本文提出的决策方法分别对5种不同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和决策优选,证明本文决策方法的科学合理性,使防渗加固综合效果达到最大化。论文取得的相关成果,可为同类型病险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比选提供决策方法和依据,亦可同类土石坝的除险加固设计提供参考,为水库大坝安全决策提供思路。
杨建辉[2](2020)在《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晋陕黄土高原水资源缺乏、地貌复杂、生态脆弱,季节性雨洪灾害、水土流失及场地安全问题突出。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用地紧张导致建设范围由平坦河谷阶地向沟壑谷地及其沟坡上发展蔓延,引发沟壑型场地大开大挖、水土流失加剧、环境生态破坏、地域风貌缺失等系列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论文基于海绵城市及BMPs、LID等雨洪管理的基本方法与技术,通过对聚落场地水文过程与地表产流机制的分析,借鉴传统地域性雨洪管理实践经验与智慧,建构了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提出了雨洪管控的适地性规划策略、场地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在规划实践中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水土保持、雨水利用、生态恢复、场地安全、地域海绵、风貌保持等多维雨洪管控目标。论文的主体内容如下。一是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研究,核心内容是从理论与方法上研判雨洪管控的可行思路;二是黄土高原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与民间智慧总结和凝练,一方面总结和继承传统,另一方面与当前的海绵城市技术体系进行对比研究,彰显传统技术措施的地域性优点并发现其不足,改进后融入现代体系;三是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特征与产流机制分析,包含场地的地貌特征、产流机制、雨洪管控的尺度效应、雨洪管控的影响因子等内容,分析皆围绕地表水文过程这一主线展开;四是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建构,包含技术途径和总体框架以及目标、措施、评价、法规4大体系和规划步骤等内容;五是聚落场地尺度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规划策略与措施的融合改造、场地空间要素布局方法以及适宜场地模式,核心是解决适地性目标、策略与措施以及多学科方法如何在场地层面落地的问题。研究的特色及创新点如下。(1)以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类型化场地空间要素布局方法为核心,整合传统与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建构了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雨洪管控规划设计理论方法,归纳形成了雨洪管控适宜场地建设模式和适地化策略;(2)引入适宜性评价方法,融合多学科技术体系,构建了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技术途径和规划技术体系;(3)从水观念、雨水利用与管控技术、场地建设模式三个层面总结凝炼了黄土高原传统雨洪管控的经验智慧与建设规律。研究首次将BMPs理念、LID技术方法、传统水土保持规划方法与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地域特点相结合,从理念、方法及措施三方面为我国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法提供了地域性的补充和完善及实践上的现实指导,进一步从方法论上回应了当前和未来本地域城乡一体化规划中的相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跨学科、跨领域的规划方法创新。
杨苹[3](2019)在《田山引黄灌区沉沙池大堤渗透机理及截渗方案研究》文中指出田山引黄电灌工程是黄河下游最大的农业电力排灌工程,田山灌区分布于平阴、肥城两县(市),设计实现的灌溉面积31.7万亩,实现排涝面积1.6万亩,解决县城81个村庄6.2万人吃水困难,担负着平阴县城周围57平方公里的防洪、排涝任务。田山灌区自1999年开始列入国家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项目,对一、二级泵站、三级泵站的大部分工程设施和机电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对近60千米的总千渠和分干渠进行了防渗改造,建设了部分管理设施。工程经过改造之后,供水能力、供水保证率大大提高,灌区水利用率也得到提高,灌溉成本降低,为灌区的工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用水保障。但是近年来灌区农业灌溉供水量较少,灌区工程利用率很低,如何充分发挥灌区工程优势,促进灌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仍是灌区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针对田山灌区沉沙池截渗防渗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研究了目前我国大堤除险加固的各种方案,探讨了田山灌区沉沙池大堤防渗处理时可采用的工程截渗措施,分析其防渗特点、施工工艺、工程造价、防渗参数及对地层的适用条件等。针对田山灌区沉沙池大堤的地质条件,通过有限元渗流计算,在防渗效果方面对垂直防渗、天然防渗、水平防渗等方案进行研究,分析不同的水平防渗长度和垂直防渗深度对渗漏量及出逸坡降等参数的影响。综合经济比较分析和有限元分析结果,选择适用田山灌区沉沙池大堤地质条件的最优防渗方案,探讨减少田山灌区渗漏量的经济合理的防渗方案及有效避免灌区外土地次生盐碱化的工程措施。并就具体的截渗方法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地质资料,从渗流计算,施工工艺、施工方法、投资等方面进行方案比较,最终选择用液压开槽机构筑塑性混凝土防渗薄墙作为田山灌区沉沙池大堤坝基截渗方案,不仅在技术上合理,而且经济上可行,可为类似工程提供有价值的借鉴范例。
王怀冲[4](2019)在《大深度砂土堤基截渗除险技术开发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在我国应用的常规堤基截渗技术施工有效深度是有限的,尤其是在砂土堤基中截渗深度一般很难超过10米。无论是垂直铺塑技术还是深层搅拌桩技术,当截渗深度超过10米,施工设备均会产生无法施工和设备被埋的问题和危险。本项目一是对垂直铺塑截渗技术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往复式开槽机具结构改造,提高了垂直铺塑开槽设备在砂土堤基的成槽能力;二是对深层搅拌桩截渗技术进行分析研究,研发了十字丝初始相位多组合钻头初始相位技术,解决了深层搅拌桩机在大深度砂土堤基中截渗钻头碰撞问题,提高了深层搅拌桩机在砂土堤基的截渗能力;三是通过对两种截渗形式的研究,成功研发了两种截渗帷幕接头处理的“两墙夹塑”技术,解决了截渗连续性的问题。通过以上综合研究,成功开发出16米大深度堤基截渗除险技术,并成功应用于工程实践,满足了工程需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该论文有图17幅,参考文献65篇。
陈亮亮[5](2017)在《内陆干旱区平原水库防渗节水及对下游土壤次生盐渍化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水资源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要素,但水资源紧缺却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为解决水资源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地处内陆干旱区的新疆修建了大量的平原水库。平原水库由于自身的特点,不仅蒸发渗漏量大而且还会抬升水库周边尤其是下游的地下水位,引起水库周边土壤的次生盐渍化。本文以恰拉水库为例,系统研究恰拉水库完善防渗体系前、后坝体和坝基渗流及对水库下游地下水位和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1)通过自主开发“基于边界元法土石坝渗流分析系统”,计算恰拉水库在不同长度水平铺盖下坝体和坝基的渗透坡降、单宽渗流量。计算结果表明当水平铺盖长度达坝前水深的5倍时,坝后渗透坡降就已经满足渗透稳定的要求;随着坝前水平铺盖的延长,坝后渗透坡降和单宽渗流量都在减小,当水平铺盖长度达到坝前水深的22倍及以上时,渗透坡降和单宽渗流量接近常数,此时再试图通过增加水平铺盖长度的方式减少渗流量,收效甚微。(2)恰拉水库在改扩建时,将坝前水平铺盖长度延长至坝前水深的22倍左右,改扩建后水库每年减少渗漏量1240.70万m3(约为恰拉水库兴利库容的8.2%),节约了大量宝贵的水资源;更加重要的是在进一步完善防渗体系后有效降低了水库下游地下水埋深,从而大大缩小了内陆干旱区平原水库下游土壤发生次生盐渍化的范围。(3)恰拉水库下游荒地地下水埋深呈现季节性变化,随着距坝轴线距离的增加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对水库下游荒地地下水埋深影响因素最大的是水库水位,蒸发量次之。恰拉水库下游耕地地下水埋深也呈现季节性变化,对水库下游耕地地下水埋深影响因素最大的是排渠水位,水库水位、蒸发量次之。坝后排水是控制水库下游地下水埋深的关键措施。(4)恰拉水库下游耕地耕作层(0-40cm)中的土壤含水量变化较大;在土壤较深层位(40-100cm)处,土壤含水量变化较小。在垂直方向上,土壤含水量与地下水埋深的相关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即距离地下水位越近,土壤中的含水量越高。(5)恰拉水库下游耕地各监测点在2012年7月27日至2013年4月18日内,分层土壤含盐量变化规律为:0-20cm土层含盐量较少,20-40cm土层含盐量增大,40-60cm土层含盐量减少,60-80cm土层含盐量增大,80-100cm土层含盐量减少,土壤含盐量沿深度变化较大。耕地在排水与滴灌相结合的条件下,0-60cm土壤层总含盐量降低了约50%。(6)恰拉水库下游土壤水分时空变异性为:荒地土壤含水量整体变异性较大,尤其是表层土壤;耕地各监测点中除0-20cm土层含水量表现出中等变异强度,其余各层均为弱变异性。恰拉水库下游土壤盐分时空变异性为:荒地土壤含盐量与土层深度没有明显的关系,整体波动较大,各监测点变异系数变化较大;耕地各监测点土层含盐量变异系数的变化均呈现M型,在土层深度为40cm和85cm两处,出现土壤含盐量变异性的峰值。(7)以恰拉水库2012-2013年实际监测数据为依据,利用HYDRUS-1D模型建立了内陆干旱区平原水库下游耕地土壤水盐运移一维数值模型,并根据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验证模型参数可靠合理。采用2013年的气象资料和灌溉定额,根据模型预测了在不同地下水埋深和不同地下水矿化度值的条件下土壤剖面的水盐运移情形,根据预测结果可知,防止内陆干旱区平原水库下游耕地土壤表层积盐的关键在于降低地下水埋深和地下水矿化度。
张兴珏[6](2011)在《浮岗水库防渗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在没有条件建设山区水库的地方,陆续建成了上千座平原水库,这些平原水库的建设,减少了当地地下水的开采,充分合理开发和利用了有限的水资源,为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发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黄河水越来越成为山东重要的客水资源,因此沿黄地区兴建平原水库,调蓄黄河水,已成为当务之急。由于平原水库围坝轴线较长、地质条件较差、筑坝土料较差等特点,防渗处理是平原水库建设的关键问题。防渗处理不当,可能造成水库围坝或坝基的渗漏量较大,不能有效地蓄水;可能造成坝后农田村庄的浸没和土地盐碱化;可能造成渗透出逸坡降大于允许值,形成渗透破坏致使水库溃坝,因此选择适宜的防渗加固方案,减少水库渗漏量,确保渗流安全,减轻坝后土地次生盐碱化程度,有效遏制水库周围土地盐碱化蔓延,是水库除险加固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山东省单县浮岗水库防渗设计为依托,采用Geostudio 2007有限元渗流计算软件进行渗流分析计算。探讨目前平原水库防渗处理时可采用的工程截渗措施,分析其防渗特点、施工工艺、工程造价、防渗参数以及对地层的适用条件等;通过有限元渗流计算,对天然防渗、水平防渗、垂直防渗方案在防渗效果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不同的水平防渗长度对渗漏量及出逸坡降等参数的影响程度;综合有限元分析结果和经济比较分析,选择浮岗水库的最优防渗方案。本文研究表明,采用垂直截渗结合坝后截渗沟和减压井进行防渗排水处理,可减少水库渗漏量,确保渗流安全,减轻坝后土地次生盐碱化程度,有效遏制水库周围土地盐碱化蔓延。
卢华[7](2011)在《基于遗传算法的平原水库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需水量急剧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尤其是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大型基础设施众多的平原区,水资源短缺己成为其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兴建一定数量的平原水库。但是受土地、资金等因素制约,平原水库建设进度不快、标准不高、举步维艰的问题也非常突出。本论文在介绍平原水库功能特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平原水库优化设计的几大因素:坝型、平面布置形式、蓄水深度、蒸发、渗漏、护坡型式、防渗型式等,列出了水库调蓄库容大小的计算表达式,并说明了最优的建造平原水库的坝型-常规碾压土坝、坝轴线-圆形轴线、护坡型式-砼预制块护坡、防渗型式-土工膜防渗。本文介绍了常规优化方法、遗传算法以及数学模型建立的分析方法,提出了平原水库建模机理分析方法的一般步骤。对山东省第二幸福水库和韩店水库进行了优化分析,采用概率模型的可靠度方法来分析平原水库在真实环境下变量的可靠性能,以每m3供水成本最低I(H)为目标函数,以坝高H为决策变量,建立基于可靠度理论的平原水库优化模型。为了使平原水库的优化更加科学合理,本文将遗传算法和自适应遗传算法引入平原水库优化当中,并以山东省第二幸福水库为例进行优化,对常规优化方法、遗传算法和自适应遗传算法的优化结果进行了比较,较为系统地架构了基于平原水库优化设计的模式,通过遗传算法求解得最后结果。实际证明,目前所建平原水库,在坝高和蓄水深度上偏低,应该在此基础上提高坝高或蓄水深度,本论文研究成果对平原水库的合理建设和优化设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姜海波[8](2011)在《土石坝坝体、坝基和水库库区土工膜防渗体力学特性及渗透系数研究》文中指出土石坝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坝型之一,有着悠久的建造历史。据统计,全世界超过15m的土石坝共有29000余座,仅在中国就有15000余座。土石坝具有对地基要求较宽松,施工简单方便,适应性强,抗震性能良好,工作可靠、寿命长、管理简便等优点,是世界上应用最广的坝型。由于土石坝的筑坝材料绝大部分是当地土料、石料、砂砾料或土石混合料,其渗透系数都较大。因此,土石坝的防渗结构就成为工程设计和施工的重点,土石坝防渗措施的研究也就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土工膜作为一种新型的防渗体,和传统的土石坝防渗体(粘土心墙、混凝土面板、沥青混凝土防渗体等)比较,有其自身的优点。但是随着土工膜的不断推广应用,也出现了一些工程问题。这主要是我们对土工膜的一些工程特性还不是很清楚。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土工膜的工程特性,为土工膜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试验研究、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三种方法对土石坝坝体、坝基和水库库区土工膜防渗体力学特性和渗透系数进行了研究。试验研究包括两项内容:(1)采用TZY-1型土工合成材料综合测定仪测定了复合土工膜与粗粒料垫层结构面的摩擦角和粘聚力,复合土工膜与干燥的粗粒料、含水率3%、6%和8.5%的粗粒料垫层结构面之间的摩擦角平均值和粘聚力平均值为别为26.7°、15.9kPa;27.59°、16.76kPa;28.87°、23.95kPa;32.32°、26.14kPa;且摩擦角和粘聚力都随粗粒料含水量的增大而增大。(2)采用自行研制的非散粒体材料摩擦角测定仪测定复合土工膜与粗粒料垫层结构面之间的摩擦角,复合土工膜与干燥的、含水量3%、6%和8.5%的粗粒料的摩擦角分别为30.4°、31.5°、32.5°、34.3°。同样可以得到摩擦角随粗粒料含水量的增大而增大的规律。在工程应用中,当采用摩擦角和粘聚力进行计算时,根据粗粒料含水率的不同,摩擦角可以在26.5°-32°之间取值,粘聚力可以在15.9kPa-26.14kPa之间取值;当只采用摩擦角时,可在30.4°-34.3°之间取值。当然摩擦角和粘聚力的取值,需要根据复合土工膜的特性和粗粒料的性质、剪切条件等进行综合考虑,使试验方法尽可能与实际情况相符合。数值计算包括:(1)采用有限差分方法研究复合土工膜心墙土石坝的力学特性。为了探讨复合土工膜在坝体中的应力变形规律,结合新疆呼图壁河复合土工膜心墙堆石坝,采用三维土工格栅单元模拟复合土工膜与坝体结构面的相互作用,讨论了三维土工格栅单元的9大参数,选取其中必要的5大参数进行结构计算,得出了坝体和复合土工膜在施工完建期、蓄水期、蓄水期加8度地震工况下的应力变形规律。计算结果显示,复合土工膜在端部出现了应力集中现象。(2)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复合土工膜斜墙土石坝的力学特性。利用第三章的试验结果,选取合适的摩擦系数,采用库仑摩擦(coulomb friction)模型模拟复合土工膜与粗粒料垫层结构面的摩擦特性,然后结合一座复合土工膜防渗斜墙土石坝,采有限元计算方法,分析复合土工膜土石坝这种新型坝型的力学特性和变形规律。(3)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土石坝复合土工膜防渗斜墙的抗滑稳定性。在分析复合土工膜防渗体抗滑稳定机理的基础之上,结合实际工程,进行复合土工膜防渗体的抗滑稳定计算。在计算中讨论了渗流计算的三种边界条件,针对复合土工膜斜墙坝这种新型的坝体,给出了符合这种坝型的渗流边界条件,并计算了复合土工膜坝的孔隙水压力,最后分析计算了坝体复合土工膜防渗体的抗滑稳定。从计算结果可以得出,土石坝复合土工膜防渗体斜墙的临界滑动面近似为一个平面,该平面为坝体垫层与复合土工膜上界面的接触面。理论分析包括库区局部土工膜防渗体的抗裂研究和大面积土工膜防渗体的渗漏估算研究。对于库区局部土工膜防渗体的抗裂研究,首先分析了库区局部土工膜防渗体的抗裂机理,将土工膜的撕裂状态分为两种情况:土工膜未被架空状态的撕裂状态和土工膜被架空状态的撕裂状态。分析两种状态下土工膜的受力情况,分别推导出符合两种状态的微分控制方程,同时分析了两种状态下撕裂强度的影响因素,得出了两个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土工膜本身的强度和垫层料的特性。两种土工膜抗裂力学模型的提出,有利于工程人员评价库盘土工膜防渗体的抗裂性能。对于大面积土工膜防渗体渗透系数的研究,首先将土工膜防渗体的渗透量分为土工膜的渗透量和渗漏量,并分析了大面积土工膜防渗体的渗透机理,提出了大面积土工膜防渗体渗漏量和渗透系数的计算方法,即利用区域水量平衡原理计算渗漏量,然后采用达西定律计算渗透系数,并结合工程实例,计算了土工膜破损孔洞影响下的土工膜防渗体的渗漏量和渗透系数。由于破损孔洞的影响,土工膜的渗透系数从最初的10-12cm/s~10-13cm/s下降为10-7cm/s~10-8cm/s,相对而言(铺设土工膜防渗体之前库盘的渗透系数为5.41×10-3cm/s~1.16×10-2cm/s),土工膜防渗体大大改善了库盘的渗漏问题。在实际的工程计算中,库盘大面积土工膜防渗体的渗透系数可在10-8cm/s-10-7cm/s之间取值,来计算土工膜防渗体的渗漏量,评价库盘大面积土工膜防渗体的防渗效果。
郑爱民,沈长江[9](2009)在《新疆病险水库病因分析及除险加固对策》文中提出新疆现有水库多兴建于二十世纪60、70年代,经过了多年长期运行,部分水库已存在质量和安全隐患,成为病险水库。本文介绍了新疆水库建设的特点,分析了病险水库的成因,并通过工程实例,针对不同的病因总结了病险水库的整治对策,从而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实践经验和技术方法。
柴换成[10](2009)在《山东大型水库工程老化程度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国以来,我国已建成各类水库90000余座,其中挡水建筑物为土石坝占到水库总数的90%以上。这些工程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产生了十分显着的效益,但由于大多数水库工程兴建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当时技术和经济等条件制约,设计、施工等程序都不尽合理,再加上长时间的运行,大多水库工程逐渐产生老化病害,导致建筑物的安全性、实用性和耐久性下降,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以山东为例,在已建的5084余座水库中,病险水库2400余座,占总数的45%以上。大量水库老化病害的进一步发展,将影响水库的安全运行,不仅不能充分发挥效益,危及坝体安全,还将对下游人民生命财产产生威胁,因此对水库工程老化病害的研究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水库老化病害最主要的方面是水库挡水建筑物的老化病害和泥沙淤积,山东省32座大型水库挡水建筑物皆为土石坝,本文从土石坝的病害成因、病害检查和水库淤积入手,在系统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多层次、多目标的模糊评价理论,提出了山东大型水库老化程度分析研究指标体系,并研究相应的水库老化病害防治措施及对策。以日照水库为例进行分析验证,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内容:●综合分析了我国水库发展概况及运行现状,结合国内和山东省水库工程运行现状,论述了对水库工程老化程度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分析了水库工程老化与病害成因及机理,研究了冻融、渗漏、裂缝、高速挟沙水流冲刷、介质侵蚀、泥沙淤积等环境因素对水库工程耐久性的影响规律;探讨了水库裂缝、渗漏、滑坡、护坡破坏、动物破坏、泥沙淤积特征及产生的原因,为水库老化病害检查和判断提供了基础。●提出了对水库裂缝、渗漏、滑坡、护坡破坏、动物破坏、泥沙淤积进行观测检查的内容及其方法,以及危险性病害的判断方法,为水库老化病害评价提供了依据。●依据检测、设计资料和有关规范建立了水库裂缝、渗漏、滑坡、护坡破坏和泥沙淤积的评价指标,采用多阶段、多目标、多层次的模糊识别理论,建立了对水库老化病害进行量化综合评价分析方法,并应用具体工程实例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正确性,同时介绍了本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在水库老火程度评价中的应用前景。●根据分析结果与工程实际状态相比较,验证评价指标体系的可靠性、正确性、合理性。●研究了适于水库工程老化与病害防治的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本文提出的水库老化病害评价指标体系和量化综合评价分级方法是科学可行的,为准确地评价水库老化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管理、维修、加固、改造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土工塑膜处理土坝渗漏的应用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土工塑膜处理土坝渗漏的应用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相对熵组合赋权的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比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土石坝渗流研究现状 |
1.2.2 病险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比选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土石坝渗漏问题分析和处理措施 |
2.1 土石坝主要渗漏类型及原因分析 |
2.2 国内外现行土石坝防渗加固技术分析 |
2.3 土石坝防渗加固技术 |
2.3.1 坝体防渗加固技术 |
2.3.2 坝基防渗加固技术 |
2.3.3 涵管结合部位防渗加固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决策指标体系构建 |
3.1 方案决策方法概述 |
3.2 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决策指标体系构建 |
3.2.1 土石坝除险加固决策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2.2 决策指标体系构建步骤 |
3.2.3 病险土石坝除险加固方案影响因素分析 |
3.2.4 病险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决策指标体系构建 |
3.3 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指标权重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相对熵理论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方法 |
4.1 主观赋权法 |
4.1.1 相容矩阵分析法 |
4.1.2 主观权重法的实施过程 |
4.1.3 多专家权重向量的计算 |
4.1.4 多层次指标权重 |
4.2 客观赋权法—信息熵权法 |
4.3 相对熵组合赋权方法 |
4.4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5 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决策工程应用研究 |
5.1 除险加固水库基本概况 |
5.1.1 工程地质 |
5.1.2 水库存在问题 |
5.1.3 水库除险加固的必要性分析 |
5.2 除险加固方案拟定 |
5.3 除险加固方案渗流与结构稳定计算 |
5.3.1 渗流分析 |
5.3.2 边坡稳定分析 |
5.4 基于传统经济比选分析研究 |
5.4.1 经济因素分析 |
5.4.2 工期因素分析 |
5.4.3 技术成熟性分析 |
5.5 基于相对熵组合赋权的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决策权重计算 |
5.5.1 主观权重计算 |
5.5.2 客观权重计算 |
5.5.3 主客观组合权重计算 |
5.6 模糊综合评价 |
5.7 两种方法决策结果对比和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地域现实问题 |
1.1.2 地域问题衍生的学科问题 |
1.1.3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1.1.4 研究范围 |
1.1.5 研究目的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 |
1.2.2 国外研究 |
1.2.3 总结评述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及相关概念 |
1.3.2 小流域及相关概念 |
1.3.3 雨洪管控及相关概念 |
1.3.4 适地性及相关概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2 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 |
2.1 雨洪管控的水文学基础理论 |
2.1.1 水循环与水平衡理论 |
2.1.2 流域蒸散发理论 |
2.1.3 土壤下渗理论 |
2.1.4 流域产流与汇流理论 |
2.2 雨洪管控的基本方法与技术体系 |
2.2.1 最佳管理措施(BMPs) |
2.2.2 低影响开发(LID) |
2.2.3 其它西方技术体系 |
2.2.4 海绵城市技术体系 |
2.2.5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技术体系 |
2.2.6 分析总结 |
2.3 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 |
2.3.1 适宜性评价相关理论 |
2.3.2 地域性相关理论 |
2.4 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探索与经验 |
2.4.1 西安沣西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
2.4.2 重庆山地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
2.4.3 上海临港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
2.4.4 历史上的适地性雨洪与内涝管控经验 |
2.5 相关理论方法与实践经验对本研究的启示 |
2.5.1 水文学基础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
2.5.2 现有方法与技术体系对本研究的启示 |
2.5.3 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探索与经验对本研究的启示 |
2.6 本章小结 |
3 晋陕黄土高原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与民间智慧 |
3.1 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 |
3.1.1 小流域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实践 |
3.1.2 聚落场地中的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实践 |
3.2 雨洪管控的地域传统经验与措施 |
3.2.1 流域尺度下的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地域经验 |
3.2.2 场地尺度下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的地域经验 |
3.3 雨洪管控的民间智慧与地域方法总结 |
3.3.1 基于地貌类型的系统性策略 |
3.3.2 朴素的空间审美和工程建造原则 |
3.4 传统雨洪管控方法的价值与不足 |
3.4.1 传统经验与技术措施的意义与价值 |
3.4.2 传统经验与技术措施的不足 |
3.4.3 产生原因与解决策略 |
3.5 本章小结 |
4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特征与产流机制分析 |
4.1 地貌特征 |
4.1.1 沟壑密度 |
4.1.2 沟壑长度及深度 |
4.1.3 坡度与坡长 |
4.2 雨洪特征 |
4.2.1 雨洪灾害的空间分布 |
4.2.2 雨洪的季节性特征 |
4.2.3 雨洪的过程特征 |
4.3 产流机制 |
4.3.1 雨洪过程与产流机制 |
4.3.2 产流机制的相互转化 |
4.4 尺度效应 |
4.4.1 雨洪管控中的尺度效应 |
4.4.2 黄土高原沟壑型场地雨洪过程的特征尺度 |
4.4.3 黄土高原沟壑型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尺度选择 |
4.5 雨洪管控的影响因素 |
4.5.1 自然与社会环境 |
4.5.2 地域人居场地雨洪管控及雨水利用方式 |
4.5.3 雨洪管控、雨水资源利用与场地的关系 |
4.5.4 雨洪管控与场地建设中的景观因素 |
4.6 基于产流机制的地域现状问题分析 |
4.6.1 尺度选择问题 |
4.6.2 部门统筹问题 |
4.6.3 技术融合问题 |
4.7 本章小结 |
5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建构 |
5.1 适地性雨洪管控技术途径 |
5.1.1 基于水土保持与雨水利用思想的传统技术途径 |
5.1.2 基于LID技术的“海绵城市”类技术途径 |
5.1.3 雨洪管控适地性技术途径 |
5.2 总体框架与方法 |
5.2.1 总体技术框架 |
5.2.2 基于适地性评价的核心规划设计步骤 |
5.2.3 雨洪管控的空间规划层级 |
5.2.4 雨洪管控方法的体系构成 |
5.3 雨洪管控的多维目标体系 |
5.3.1 雨洪管控目标 |
5.3.2 水土保持目标 |
5.3.3 场地安全目标 |
5.3.4 雨水资源化目标 |
5.3.5 景观视效目标 |
5.3.6 场地生境目标 |
5.3.7 成本与效益目标 |
5.3.8 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 |
5.4 雨洪管控的综合措施体系 |
5.4.1 传统雨水利用及水土保持的技术措施体系 |
5.4.2 低影响开发(LID)技术类措施体系 |
5.5 雨洪管控目标与措施的适地性评价体系 |
5.5.1 适地性评价因子的提取与量化 |
5.5.2 雨洪管控目标与措施适地性评价方法建构 |
5.5.3 雨洪管控目标适地性评价 |
5.5.4 雨洪管控措施适地性评价 |
5.6 政策法规与技术规范体系 |
5.6.1 政策法规 |
5.6.2 技术规范 |
5.7 本章小结 |
6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规划策略与模式 |
6.1 针对场地类型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
6.1.1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类型 |
6.1.2 生活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
6.1.3 生产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
6.1.4 生态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
6.2 基于水文过程的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策略 |
6.2.1 基于BMPs的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规划策略 |
6.2.2 源于地域经验的小流域雨洪管控策略与方法 |
6.2.3 BMPs策略与地域性雨洪管控策略的比较与融合 |
6.3 融合改造后的雨洪管控适地性场地技术措施 |
6.3.1 传统技术措施的分析与评价 |
6.3.1.1 传统技术措施的主要特征 |
6.3.1.2 传统技术措施的局限性 |
6.3.2 低影响开发(LID)技术措施的分析与评价 |
6.3.3 场地雨洪管控技术措施的融合改造 |
6.3.4 分析总结 |
6.4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布局要点 |
6.4.1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类型 |
6.4.2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布局原则 |
6.4.3 生活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
6.4.4 生产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
6.4.5 生态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
6.4.6 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的核心思路 |
6.5 雨洪管控的适宜场地模式 |
6.5.1 场地尺度的适宜建设模式 |
6.5.2 小流域尺度场地的适宜建设模式 |
6.5.3 分析总结 |
6.6 本章小结 |
7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实践 |
7.1 陕北杨家沟红色旅游景区小流域海绵建设专项规划研究 |
7.1.1 杨家沟红色旅游区总体规划目标与景区小流域海绵建设目标 |
7.1.2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雨洪管控措施评价与选择 |
7.1.3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 |
7.1.4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雨洪管控措施规划布局 |
7.1.5 案例总结 |
7.2 晋中市百草坡森林植物园海绵系统适地性规划实践 |
7.2.1 现实条件 |
7.2.2 现状问题 |
7.2.3 场地地貌与水文分析 |
7.2.4 适地性评价 |
7.2.5 场地规划设计与方案生成 |
7.2.6 案例总结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创新点 |
8.2.1 规划理论方法创新 |
8.2.2 技术体系创新 |
8.2.3 研究方法与结果创新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图目录 |
附录B 表目录 |
附录C 附表 |
附录D 附图 |
附录E 博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田山引黄灌区沉沙池大堤渗透机理及截渗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内外防水技术研究进展 |
1.2.2 国内外防渗技术研究进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田山引黄灌区概况 |
2.1 地理概况 |
2.2 工程概况 |
2.3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
2.4 灌区工程地质问题 |
2.4.1 灌区渗漏 |
2.4.2 库岸稳定 |
2.4.3 固体径流 |
2.4.4 上游水质 |
2.5 工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3章 田山引黄灌区沉沙池大堤稳定渗流分析 |
3.1 大堤现状质量分析 |
3.1.1 大堤建基面质量分析 |
3.1.2 坝体堆石填筑质量分析 |
3.2 大堤渗流安全分析 |
3.2.1 现有渗流原型观测资料 |
3.2.2 观测资料分析评价 |
3.3 大堤安全结构分析 |
3.3.1 地质指标及断面选择 |
3.3.2 渗流分析 |
3.3.3 渗流计算 |
3.3.4 COMSOL Multiphysics渗流数值仿真分析 |
第4章 田山引黄灌区沉沙池大堤防渗方案研究 |
4.1 工程方案 |
4.1.1 水平防渗 |
4.1.2 垂直防渗 |
4.2 渗流角度截渗方案研究 |
4.2.1 渗漏原因分析 |
4.2.2 渗流计算结果分析 |
4.2.3 渗流角度防渗方案选择 |
4.3 墙体材料 |
4.3.1 墙体材料的发展 |
4.3.2 塑性墙体材料的运用 |
4.3.3 墙体材料的选择 |
4.4 施工角度截渗方案的选择 |
4.4.1 砼防渗墙 |
4.4.2 高压喷射灌浆防渗 |
4.4.3 垂直截渗方案选择 |
4.5 投资角度截渗方案的选择 |
4.5.1 工程单价 |
4.5.2 工程方案投资 |
4.6 截渗墙施工与设计 |
4.6.1 施工方法选择 |
4.6.2 防渗墙设计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大深度砂土堤基截渗除险技术开发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路线 |
2 垂直铺塑截渗改进技术研究 |
2.1 常规垂直铺塑截渗设备性能及适应性分析 |
2.2 垂直铺塑截渗设备在大深度砂土堤基中截渗适用性分析 |
2.3 大深度砂土堤基垂直铺塑截渗开槽机具研究 |
2.4 应用效果分析 |
3 深层搅拌桩截渗改进技术研究 |
3.1 常规深层搅拌桩截渗设备性能及适应性分析 |
3.2 深层搅拌桩设备在大深度砂土堤基中截渗能力研究 |
3.3 大深度砂土堤基深层搅拌桩设备改进技术研究 |
3.4 应用效果分析 |
4 垂直铺塑与深层搅拌桩截渗墙两种截渗帷幕接头技术研究 |
4.1 垂直铺塑与搅拌桩截渗墙接头问题分析 |
4.2 两种截渗接头技术研究 |
4.3 应用效果分析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应用前景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5)内陆干旱区平原水库防渗节水及对下游土壤次生盐渍化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概况 |
2.2 区域地质 |
2.3 恰拉水库概况 |
第3章 内陆干旱区平原水库的渗流计算 |
3.1 渗流计算概述 |
3.2 内陆干旱区平原水库渗流计算边界元法 |
3.3 内陆干旱区平原水库渗漏量计算 |
3.4 内陆干旱区平原水库下游地下水埋深计算 |
3.5 小结 |
第4章 内陆干旱区平原水库下游地下水埋深变化规律研究 |
4.1 恰拉水库下游荒地地下水埋深变化规律研究 |
4.2 恰拉水库下游耕地地下水埋深变化规律研究 |
4.3 小结 |
第5章 内陆干旱区平原水库下游土壤水盐运移机理研究 |
5.1 样品采集与测试 |
5.2 恰拉水库下游耕地地下水矿化度变化规律 |
5.3 恰拉水库下游耕地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 |
5.4 恰拉水库下游耕地土壤含盐量变化规律 |
5.5 恰拉水库下游耕地地下水埋深与土壤含水量、土壤含盐量的关系 |
5.6 恰拉水库下游土壤水盐时空变异性 |
5.7 小结 |
第6章 内陆干旱区平原水库下游耕地水盐运移数值模拟 |
6.1 概念模型 |
6.2 数学模型 |
6.3 数值模拟模型 |
6.4 模型识别及验证 |
6.5 恰拉水库下游耕地土壤积盐预测 |
6.6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附录一 基于边界元法土石坝渗流计算程序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浮岗水库防渗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目前国内外平原水库防渗设计主要方法 |
1.3 目前国内外平原水库防渗技术分析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
第二章 山东省浮岗水库工程概况 |
2.1 工程位置 |
2.2 工程等别及建筑物级别 |
2.3 工程设计参数及主要控制指标 |
2.4 主要工程内容 |
2.5 水文气象 |
2.6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
2.7 小结 |
第三章 山东省浮岗水库防渗设计研究 |
第四章 浮岗水库围坝防渗方案分析 |
4.1 水平铺塑方案研究(方案1) |
4.2 垂直截渗方案研究(方案2) |
4.3 天然截渗方案研究(方案3) |
第五章 防渗加固方案选择 |
5.1 方案投资对比 |
5.2 方案分析 |
5.3 防渗方案选择 |
第六章 水库围坝设计 |
6.1 坝体加固方案分析 |
6.2 围坝翻压 |
6.3 坝顶构造 |
6.4 上游护坡 |
6.5 下游护坡 |
6.6 坝面排水 |
6.7 小结 |
第七章 结语及展望 |
7.1 结语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基于遗传算法的平原水库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概述 |
1.1.2 平原水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技术路线与创新之处 |
1.4.1 本文的技术路线 |
1.4.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2 平原水库优化模型 |
2.1 数学模型 |
2.1.1 模型建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
2.1.2 模型建立的基本假定 |
2.2 平原水库优化模型的影响因子 |
2.2.1 坝型的选择 |
2.2.2 护坡型式的选择 |
2.2.3 水库库容的确立 |
2.2.4 防渗型式的选择 |
2.2.5 坝轴线布置形式及坝高选择 |
2.2.6 蒸发损失计算 |
2.2.7 提水费用计算 |
2.3 固定资产折旧费、维修费和年运行费 |
2.4 年渗漏损失 |
2.5 征地补偿费用 |
2.6 目标函数 |
2.7 约束条件 |
2.8 决策变量 |
2.9 小结 |
3 平原水库的优化方法 |
3.1 遗传算法概述 |
3.1.1 遗传算法介绍 |
3.1.2 遗传算法的特点 |
3.1.3 遗传算法基本概念 |
3.1.4 遗传算法的应用步骤 |
3.2 遗传算子设计 |
3.2.1 遗传算法的选择与交叉运算 |
3.2.2 遗传算法的变异运算 |
3.2.3 遗传算法参数的自适应调整 |
3.3 遗传终止判断 |
3.4 遗传算法流程 |
3.5 遗传算法技术路线图 |
3.6 平原水库优化设计遗传算法实现 |
3.6.1 平原水库模型优化因子数学表示 |
3.6.2 平原水库优化遗传过程 |
4 工程实例 |
4.1 工程实例一(第二幸福水库) |
4.1.1 工程概况 |
4.1.2 遗传算法程序代码 |
4.1.3 实例计算 |
4.2 工程实例二(韩店水库) |
4.2.1 工程概况 |
4.2.2 实例计算 |
4.3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土石坝坝体、坝基和水库库区土工膜防渗体力学特性及渗透系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土石坝防渗体的发展历程 |
1.1.1 传统防渗体 |
1.1.2 新型土工膜防渗体 |
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提出及其研究的意义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及研究成果 |
1.4.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
1.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4.3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
第二章 水库工程中的土工膜防渗体 |
2.1 水库工程中的土工膜防渗体结构型式 |
2.1.1 土工膜防渗斜墙 |
2.1.2 土工膜防渗心墙 |
2.1.3 库盘土工膜防渗体 |
2.2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复合土工膜主要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 |
3.1 复合土工膜的主要力学特性 |
3.1.1 复合土工膜的抗拉特性 |
3.1.2 复合土工膜与垫层结构面的摩擦特性 |
3.2 复合土工膜与粗粒料垫层结构面的摩擦特性试验 |
3.2.1 试验设备 |
3.2.2 试验材料 |
3.2.3 试验方案 |
3.2.4 试验原理 |
3.2.5 试验方法 |
3.2.6 试验结果 |
3.3 试验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土石坝复合土工膜防渗心墙力学特性研究 |
4.1 前言 |
4.2 三维土工格栅单元 |
4.3 工程实例分析 |
4.3.1 工程概况 |
4.3.2 复合土工膜防渗心墙力学特性分析 |
4.3.3 计算结果分析及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土石坝坝体复合土工膜防渗斜墙力学特性研究 |
5.1 前言 |
5.2 复合土工膜防渗斜墙结构 |
5.3 工程实例分析 |
5.3.1 工程概况 |
5.3.2 有限元分析和计算 |
5.3.3 有限元计算成果及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土石坝坝体复合土工膜防渗体抗滑稳定分析 |
6.1 前言 |
6.2 土石坝坝体复合土工膜防渗体的抗滑稳定机理 |
6.3 工程实例分析 |
6.3.1 工程概况 |
6.3.2 坝体孔隙水压力的计算 |
6.3.3 坝体稳定性分析有限元模型及计算参数 |
6.3.4 计算成果及分析 |
6.3.5 结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库盘局部土工膜防渗体抗裂研究 |
7.1 前言 |
7.2 库盘局部土工膜撕裂机理分析 |
7.2.1 土工膜未被架空状态的撕裂机理 |
7.2.2 土工膜被架空状态的撕裂机理 |
7.3 库盘局部土工膜撕裂强度分析 |
7.3.1 未架空状态下土工膜撕裂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7.3.2 架空状态下土工膜撕裂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7.4 撕裂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
7.4.1 未架空状态下撕裂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
7.4.2 架空状态下撕裂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
7.5 工程措施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库盘大面积土工膜防渗体渗透系数研究 |
8.1 前言 |
8.2 土工膜的渗透量和渗漏量 |
8.2.1 土工膜的渗透量 |
8.2.2 土工膜的缺陷渗漏量 |
8.3 库盘大面积土工膜防渗体渗透系数计算方法 |
8.3.1 大面积土工膜防渗体的渗透机理 |
8.3.2 大面积土工膜防渗体渗透系数计算 |
8.4 工程实例分析 |
8.4.1 工程概况 |
8.4.2 土工膜防渗体渗透系数和渗漏量计算 |
8.4.3 结论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1.1 试验研究 |
9.1.2 数值计算 |
9.1.3 理论分析 |
9.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新疆病险水库病因分析及除险加固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疆水库建设的特点 |
2 新疆水库病险的表征 |
3 新疆病险水库的主要病因分析 |
3.1 工程建设指导思想上的原因 |
3.2 勘测设计不完善造成的原因 |
3.3 施工质量上的原因 |
3.4 其他方面的原因 |
4 新疆病险水库加固的主要对策 |
4.1 坝坡防风浪防冰措施 |
4.2 刚性护坡抗冻防渗措施 |
4.3 大坝防渗处理措施 |
(1) 水平防渗和坝面防渗措施: |
(2) 垂直防渗措施: |
4.4 坝后排水措施 |
4.5 增强水库泄洪排淤措施 |
4.6 大坝抗震加固措施 |
4.7 工程实例 |
5 结 语 |
(10)山东大型水库工程老化程度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我国水库发展概况及运行现状 |
1.2 水库老化病害评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问题的提出及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水库主要老化病害类型及其成因分析 |
2.1 水库裂缝 |
2.2 水库渗漏 |
2.3 水库滑坡 |
2.4 护坡破坏 |
2.5 动物破坏 |
2.6 水库淤积 |
3 水库主要病害检查 |
3.1 概述 |
3.2 水库检查观察 |
3.3 水库裂缝检查 |
3.4 水库渗漏检查观测 |
3.5 水库滑坡检查与观测 |
3.6 水库护坡的检查 |
3.7 水库动物破坏的检查 |
3.8 水库泥沙淤积的检查 |
4 水库老化病害评价指标体系 |
4.1 概述 |
4.2 水库裂缝评价 |
4.3 水库渗漏评价 |
4.4 水库滑坡评价 |
4.5 水库护坡破坏评价 |
4.6 水库老化病害综合评价 |
4.7 日照水库病害评价应用举例 |
5 水库老化病害防治措施及对策 |
5.1 概述 |
5.2 水库裂缝防治措施 |
5.3 水库渗漏防治措施 |
5.4 水库滑坡防治措施 |
5.5 水库护坡损坏防治措施 |
5.6 水库动物破坏防治措施 |
5.7 水库防淤减淤措施 |
5.8 水库安全管理对策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土工塑膜处理土坝渗漏的应用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相对熵组合赋权的土石坝除险加固防渗方案比选研究[D]. 杨超.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D]. 杨建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田山引黄灌区沉沙池大堤渗透机理及截渗方案研究[D]. 杨苹. 山东大学, 2019(09)
- [4]大深度砂土堤基截渗除险技术开发应用研究[D]. 王怀冲.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6)
- [5]内陆干旱区平原水库防渗节水及对下游土壤次生盐渍化影响研究[D]. 陈亮亮. 新疆农业大学, 2017
- [6]浮岗水库防渗方案研究[D]. 张兴珏. 山东大学, 2011(05)
- [7]基于遗传算法的平原水库优化设计[D]. 卢华.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8)
- [8]土石坝坝体、坝基和水库库区土工膜防渗体力学特性及渗透系数研究[D]. 姜海波. 新疆农业大学, 2011(05)
- [9]新疆病险水库病因分析及除险加固对策[J]. 郑爱民,沈长江. 水利技术监督, 2009(05)
- [10]山东大型水库工程老化程度分析研究[D]. 柴换成.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