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玛刀治疗后垂体中风

伽玛刀治疗后垂体中风

一、Pituitary apoplexy after gamma knife treatment(论文文献综述)

张归玲,李诗卉,李葭,阎肃,谢彦,吴宏宇,高璐月,覃媛媛,张佳璇,李丽,胡颖,刘城霞,张顺,江晶晶,王剑,方纪成,朱文珍[1](2020)在《RSNA2019中枢影像学》文中研究说明RSNA2019中枢神经系统方面报告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拓展MRI新技术的应用和数据分析方法,包括磁共振弹性成像(MRE)、静息态磁共振成像(f-MRI)、酰胺质子转移成像(APT)、扩散成像(DWI、DTI、DKI等)和深度学习方法、高分辨及多模态图谱的创建等。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①深度学习方法,高分辨及多模态图谱在神经系统中的应用;②功能序列及血管检查技术对血管内取栓的评价,缺血半暗带的诊断及ASPECTS评分在评价卒中预后的作用;③脑肿瘤良恶性、类别、分级和真假性进展的鉴别,对治疗的评价及预后的预测,胶质瘤的分子分型及异质性;④胎儿及新生儿疾病的诊断及图像质量提高的方法;⑤运动障碍性疾病治疗方法及其评价。

林玉慧[2](2016)在《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临床研究 ——附蠲痹通络方治疗60例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针对当前麻木中医药治疗研究系统性不够、深度不高的现状,通过系统总结古今医家论治麻木的理论文献和诊治经验,提出以气血不足、痰瘀痹阻为基本病机,根据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研制蠲痹通络方,以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价蠲痹通络方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为麻木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治法方药。方法临床收集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患者120例,包括末梢神经炎麻木、神经根压迫麻木、腕管综合征麻木。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蠲痹通络方治疗,对照组采用甲钴胺0.5mg、维生素B110mg,每日3次,每次各1片治疗。两组均以1个月为1疗程,共治疗观察2个疗程。通过比较两组控制麻木发作、减轻麻木程度、改善麻木相关症状等方面的差异,评价蠲痹通络方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疗效,并观察评价其对不同病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疗效。结果(1)蠲痹通络方治疗麻木的总结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1个月疗程时,痊愈率12.7%,显效率21.8%,总有效率70.9%。2个疗程时,痊愈率46%,显效率34%,总有效率92%。其中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P<0.01,明显优于1个疗程的疗效。对照组1个疗程时痊愈率5.6%,显效率14.8%,总有效率42.6%;2个疗程时痊愈率20.4%,显效率22.4%,总有效率69.3%。.其中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P<0.05,也明显优于1个疗程的疗效。提示,治疗麻木,不管采用中、西药物,治疗疗程均以2个月为佳。两组治疗后1个月,总有效率比较,P<0.01。治疗后2个月,痊愈率比较,P<0.05;总有效率比较,P<0.01。表明蠲痹通络方治疗麻木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甲钴胺、维B1对照组。(2)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程度:Levi法结果显示,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后,两组麻木程度比较,P<0.01,表明治疗组麻木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VAS法结果显示,治疗后不同疗程两组VAS评分比较,P均<0.01,表明蠲痹通络方改善麻木程度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3)蠲痹通络方能明显减少麻木发作频率:两组不同疗程均能明显减少麻木发作频率,且以2个疗程更为明显,蠲痹通络方效果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4)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相关症状:蠲痹通络方对于改善酸、胀、痛、肿、清冷感、重滞感、针刺感以2个疗程疗效更为明显;对于灼热感、蚁行感则只需要1个疗程就能明显改善。西药对照组对于改善酸、胀、痛、肿、针刺感亦以2个疗程为佳;对于重滞感则只需1个疗程就有显着疗效;对于清冷感、灼热感、蚁行感则无明显疗效。(5)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气血不足、风痰瘀阻证候表现:蠲痹通络方治疗2个月后,伴随症状均不同程度的得以改善。其中,治疗组对于改善乏力、形寒怕冷、腰酸、腿软、颈项僵硬、头昏的症状疗效均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6)蠲痹通络方对多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疾病均有明显疗效:统计治疗2个月后,两组对不同疾病麻木疗效,结果显示:末梢神经炎麻木:治疗组痊愈率50%、显效率29.2%、总有效率91.7%,对照组分别为24%、12%、60%。两组比较,P<0.05。神经根压迫麻木:治疗组痊愈率41.2%、显效率52.9%、总有效率100%,对照组分别为10%、30%、75%。两组比较,P<0.05。腕管综合征麻木:治疗组痊愈率44.4%、显效率11.1%、总有效率77.7%,对照组分别为50%、25%、100%。两组比较,P>0.05。表明蠲痹通络方对多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治疗有明显疗效,尤其是末梢神经炎麻木、神经根压迫麻木。结论:气血不足、风痰瘀阻是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基本病机;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基本治法;蠲痹通络方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疗效明显优于甲钴胺、维B1对照组,能有效减轻麻木程度,减少发作频率,疗程以2个月为佳;蠲痹通络方改善麻木的同时,亦能有效改善酸、胀、痛、肿、清冷感、灼热感、重滞感、针刺感、蚁行感等麻木相关症状及乏力、形寒怕冷、怕风、腰酸、腿软、颈项僵硬、头昏、烘热汗出等麻木伴随症状;蠲痹通络方对于多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张彪,夏祥国[3](2014)在《垂体泌乳素腺瘤的治疗进展》文中指出垂体泌乳素腺瘤(prolactinomas,PRL腺瘤)是一种以分泌泌乳素(prolactin,PRL)为主要特点的功能性垂体腺瘤,是垂体腺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占垂体腺瘤的40%60%。根据肿瘤直径大小可分为微腺瘤(直径<1cm)、大腺瘤(直径为13cm)、巨大腺瘤(直径>3cm)。PRL腺瘤主要表现为PRL增高、雌激素减少导致的闭经、泌乳、不育,还可表现为视力视野障碍、头痛、性功能障碍、精神异常等。因此,该病

尹龙[4](2011)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血管新生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和目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erebral cavernous angioma,CCA)是神经外科常见病之一,病变的反复少量出血是临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脑内型CCA具有多发性和隐匿性,脑外型CCA的影像不典型,常规影像学检查常有漏诊和误诊。CCA的治疗以手术为主,但位于重要功能区、脑深部、脑干、海绵窦区的CCA手术难度较大,并发症多;对于脑内多发病灶手术无法彻底治愈;放射治疗效果不很理想。CCA的病因尚不确定,目前认为CCA是先天性毛细血管发育异常,半数病例属于家族遗传性疾病。但在CCA病例的随访中发现有颅内新发病灶、病灶增大、术后复发等情况。有研究显示CCA存在活跃的血管新生和重构现象,提出了 "CCA的病因还与血管新生异常活跃有关"的假说,认为炎症、缺氧、放射线损伤等原因可诱发脑血管异常增生而形成CCA。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抑制因子(VEGI)分别是血管新生的促进和抑制因子,二者的比例均衡是维持血管稳定的必要条件。VEGF在CCA发病机制中的促进作用已有报道,但作为负性调节因子的VEGI在CC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未见阐述。本课题通过对36例CCA的病理学、影像学及VEGF和VEGI的表达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明确CCA的诊疗策略,初步探讨血管新生相关因子在CC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手术有危险的病例寻找内科治疗的作用靶点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研究共纳入36例CCA标本和15例正常脑组织作对照。回顾性分析36例CCA的CT、MRI影像资料,总结CCA标本的HE染色特点和2例电镜超微结构的观察。计算术前影像学的误诊率,比较CT和MRI诊断CCA的特异度。用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观察VEGF、VEGI的表达情况,比较二者在CCA和正常脑组织血管中表达的差异。结果病理学特点:光镜下,CCA病灶主要由窦状扩张的薄壁血管组成,管壁仅有单层内皮细胞和较薄的外膜,缺少弹力层和肌层;管腔内有很多机化的血栓和钙化,几乎所有病灶内和周围都有新、旧的出血和含铁血黄素沉积以及胶质增生。电镜下,血管由单层内皮细胞围成,内皮细胞连接不紧密,缺乏血管外膜细胞和星形细胞突起的包绕,细胞间隙扩大,有血液成分渗出。血管周边可见大量的胶原纤维和破碎细胞残渣的高电子密度沉积物。影像学诊断..仅行CT检查的5例,影像与病理报告诊断的不符合率为100%,诊断特异度为0%;仅行MRI检查的6例,影像与病理报告诊断的不符合率为33.3%,诊断特异度为66.7%;行CT及MRI均检查的25例,影像与病理报告诊断的不符合率为8.0%,诊断特异度为92.0%;经统计学分析,仅行MRI检查优于仅行CT检查(P<0.01);行CT及MRI检查优于仅行CT检查(P<0.01);仅行MRI检查与行CT及MRI均检查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在CCA组和对照组(两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67%和86.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在两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33%和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I在两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和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在两组中的阳性相对表达率分别为23.85±7.10%和1.99±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I在两组中的阳性相对表达率分别为0和38.36±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CCA的病理特点提示病灶的反复少量出血,血块液化囊变,囊腔内皮化形成新的窦样血管,血管内血栓机化、钙化,含铁血黄素沉积和胶质增生,这些可能与CCA增大有关。2.CCA血管壁仅由单层内皮细胞围成,缺乏纤维层和肌层的支持,内皮细胞之间连接不紧密,是病灶反复出血的基础,反复出血是形成其临床表现和特征性MRI影像的病理基础。3.CCA的诊断,MRI的特异度高,优于CT;CT及MRI的联合可提高CCA诊断的准确率。4.与血管新生相关的促进和抑制因子在体内的比例失衡,即VEGI的下调以及VEGF的上调可能是CCA发生发展的因素之一;VEGF与VEGI可作为靶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用于CCA的内科治疗与预防。

沈光建[5](2006)在《伽玛刀照射后脑水肿的临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后脑水肿发生的一些临床特征和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有随访资料的伽玛刀治疗的非功能性颅内疾病365例。通过描述性统计,先确定伽玛刀治疗后脑水肿一些临床特征。然后采用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从以下变量中确定脑水肿发生的影响因素:年龄、性别、KPS、靶周水肿情况、90%靶病灶容积的边缘剂量、靶病灶部位、靶病灶的平均最大直径、靶病灶与正常脑组织的关系。 结果:伽玛刀治疗后一年内脑水肿总的发生率为22.2%,以胶质瘤、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和脑膜瘤较为多见,多在治疗后2~4月发生,近半数有症状。有症状者使用20%甘露醇加糖皮质激素比单纯使用甘露醇有更好的治疗反应。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与脑水肿发生显着相关的因素为病变部位、病灶的平均最大直径和病灶与正常脑组织的关系。 结论:脑水肿是伽玛刀治疗后的重要并发症,有其特有的临床特征。正常脑组织受照的范围是其发生的关键。

张建民[6](2005)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基础研究 1、垂体腺瘤基质金属蛋白酶、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及与其侵袭性的关系 背景与目的 侵袭性垂体腺瘤进展快,至发现时多为大腺瘤甚至巨腺瘤,颅底骨质受侵蚀、肿瘤坏死、囊变卒中的发生率高,较多出现颅神经功能缺失,因此,其临床症状多样化、复杂化,治疗困难,手术全切率低,肿瘤细胞增殖又较快,具有低治愈率(17%)及高复发率(33%—35%)的特点。目前对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的诊断多依靠影像学检查有无肿瘤破坏骨质,侵犯海绵窦、蝶窦等;术中观察有无肿瘤组织侵犯硬脑膜、海绵窦、骨质、视神经、颈内动脉等,及术中取检硬脑膜。但上述方法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术中有时因出血或因视野不够宽敞而难于作出判断,影像学检查中有些因肿瘤压迫造成的骨质破坏可误认为由其侵袭性造成的而作出误判,而术中取检硬脑膜由于部位局限,阴性也不能可靠排除肿瘤的侵袭性。尤其当肿瘤发现较早,体积较小时虽已具有侵袭性,但凭上述标准却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因而常不能采取有效的综合治疗。 我们知道,肿瘤对周围组织的侵袭,首先要具备降解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的能力,使细胞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导致肿瘤细胞的局部浸润甚至远处转移。而肿瘤的进一步生长又需要新生血管长入以提供营养及供氧。在肿瘤的侵袭性生长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s)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具有降解基底膜和ECM的作用,在维持ECM的生理动态平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与其抑制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tissue inhibj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 TIMPs)共同调节着细胞外基质及细胞基底膜的完整性。一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生物体内一种结构简单的信号分子和自由基。目前已证实NO在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如信号传导、血管舒张、平滑肌松弛以及单核巨噬细胞和噬中性粒细胞的细胞毒效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证实,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增高则与肿瘤血管形成关系密切。而微血管密度(MVD)被认为是能反映肿瘤血管生成的一个指标,且有可能成为预测肿瘤转移复发和预后的一项指标。 我们通过对切除的垂体腺瘤(包括侵袭性垂体腺瘤)标本行免疫组化检测分析NOS、MMPs的表达与MVD的关系,及其它们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试图找到一种判断垂体腺瘤侵袭性的有用指标,对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尤其是潜在侵袭性作出判断,以指导临床治疗。 本实验研究的内容包括:采用免疫组化法研究nNOS、iNos、MMPZ、MMpg在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差异;nNOS、iNOS、MMPZ、MMPg的表达与肿瘤微血管计数的关系,探讨咖05、iNOS、MMPZ、MMPg的表达与肿瘤微血管密度的关系、及它们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材料和方法1.选取临床资料完整的垂体腺瘤病例4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侵袭性垂体腺瘤23 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21例,分为2组。2.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2组病人垂体腺瘤石蜡切片中MMPZ、MMPg、nNOS、 iNOS的表达,测定垂体腺瘤组织MVD。3.统计分析垂体腺瘤组织中MMPZ、MMPg、 nNOS、iNOS的表达及MVD计数在两 组病例中的差异,分析MMPZ、MMPg、nNOS、iNOS的表达与MVD的相关性, 并进一步分析它们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结果 侵袭性垂体腺瘤组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在性别及平均年龄上无明显差异, P>0 .05。1.在21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MMPZ阳性表达3例,占14.3%,而在23例侵袭 性垂体腺瘤中MMPZ表达阳性者为n例,占47.8%,两组比较,p=0.017有显 着差异。2.在21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MMPg表达阳性者3例,占14.3%;在23例侵袭性

梁军潮[7](2003)在《PET与MEG在伽玛刀治疗癫痫中的应用及放射外科治疗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癫痫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据统计目前世界上至少有5千万癫痫患者,我国的患病率约为千分之四。其中20%为难治性癫痫,需考虑外科治疗,而外科治疗最关键的问题则是对致痫灶准确定位。准确的查出致痫区和致痫灶是外科治疗成功的首要条件。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MRS、皮层脑电、深部脑电,PET、脑磁图(MEG)的应用,致痫灶定位的准确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在难治性癫痫的外科治疗方面,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由于具有微创和定位准确的特点,其应用已逐步扩大。虽然近年来有关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报道日渐增多,但有关癫痫发病机理及其放射外科治疗作用机制尚不明了。 研究目的: (1)探讨PET和MEG辅助痫灶定位伽玛刀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效果; (2)制作青霉素局部应用诱发SD大鼠癫痫模型,观测与癫痫发生有关的信使指标,如c-fos,nNOS及P53表达变化及病理学改变,探讨癫痫发生机理; (3)采用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癫痫模型鼠,研究伽玛刀治疗的作用机制。第一部分癫痛的pET与MEG定位及伽玛刀治疗临床研究方法:本组伽玛刀治疗难治性癫痈共33例,30例获得随访列入研究,随访时间6一19个月,男17例,女13例,年龄8一53岁,平均(23.3士7.2)岁。按国际癫痛发作分类标准,全身性发作24例,部分性发作6例。视频EEG检查有26例异常,表现为局限性慢波12例,棘波、尖波、棘慢波样癫痈波10例,弥漫性慢波4例,能定侧定位19例。病人分为PET组及MEG组,22例病人行发作l‘uJ工梦J或发作期’SF一FDG pET JJ一有显像,8例病人行MEG检查定位。PET组EEG异常19例,,卜常3例;MEG组EEG异常7例,正常1例。PET组癫痛发作频率4.8士1.9次/月,MEG组4.6士2.2次/月。两组之间在病史、病程、发作类型、性别、年龄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 将具有定位意义的PET或MEG图像作参照,依据图像解剖标志、定位坐标、EEG结果等综合判定致痈区,周边剂量为8一13Gy,中心剂量为16一45Gy,治疗方案经过优化、剂量检测和安个性验证后,用Leksell一C型伽玛刀实施放射外科治疗:排隔3个月复杏EEG,并对照术前EEG、观察癫痈发作控制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按国际癫痈学会制定的癫痛外科手术疗效分类畜去分为议级进行术后疗效判定。结果:随访时间6一19个月,!一H级:癫痈发作消失者10例(33.3%):H卜IV级:发作次数减少或大发作变为小发作者14例(46.7%):V级:无明显变化者4例(13.30fo);VI级:发作次数增加2例(6.7%);总有效率80.0%。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无伤残及死亡。评价癫痛发作频次,虽治疗后即刻癫痈发作控制不明显,但随访3个月以1几时发现PET与MEG两组病例癫痈发作频次皆较术前明显减少,均p<0.01。术后随访EEG逐渐恢复正常者12例(48.0%),好转9例(36.09/0),无变化2例(8.00fo),恶化2例(8.00/0)。PET与MEG两组分别与治疗前相比P<0.01,而用PET和MEG定位,两组之间治疗效果基本相同,表明PET和MEG在癫痈定位方面具有相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第二部分低剂量伽玛刀照射对致痈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方法:设计制作大鼠伽玛刀定位头架,建立大鼠皮层青霉素局灶性癫痈模型,i己录皮层脑电图(ECoG)和肌f包图(EMG)。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22,青霉素致局灶性癫痈模型鼠给予低利量伽玛刀照射)、对照组(n=4,实验大鼠不给予任何处理)和对照实验组(n二22,青霉索致局灶性癫痈模型鼠不给予低剂量伽玛刀照射)。实验组在氛服酮(1 Oomg/kg,1 .p.)麻醉卜,青霉素致痈大鼠被囚定于伽玛刀专)月大鼠固定架1几(自已设计),用磁共振成像(MR工)进行脑冠状血的连续于1描,计算确定照射靶区为右项皮层的X.Y.Z的座标。然J舌将大鼠固定架连按于4mm准直器卜,调整好座标,用伽玛刀实施照射,周边剂景1 ZGy,等剂量曲线为50%,中心剂量为24Gy,照射时间6min。对照实验组不行伽玛刀照射,分别成活o.sh至2个月后被处死,取靶区皮层及海马标本后分别入40/01护性甲醛、30/0戊二醛固定液固定以制备光镜、常规透射电镜样品。正常对照组青霉索改用等渗欲水,在深麻下按实验组方法取标本、!司定、切片、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及光镜、电镜观察。 用石腊切片机切制大脑的连续冠状切片(片厚2协m),每6片取1片用S一P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反应,观察C一fos,nNOS及洲农达变化。同时进行HE染色和制作电镜标本,3%戊二醛固定液固定Zh后,1%饿酸后固定lh,常规梯度酒精脱水,丙酮置换,环氧树脂(Eponsl2)浸透、平板定向包理,超薄切片,铀一错双一重染色,日立H一600型透射电广显{故镜观察及照相。结果:青霉素致局灶性癫痈模型鼠皮质及海马中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从3h起出现Fos、nNOS阳性表达反应,24h形成高峰;3一7天两组Fos、nNOS阳性细胞数都有明显减少;1魂天一30天FoS、nNOS阳性细胞数再度增加。至30天可见到Fos和nNOS阳性细胞表达表现为三种形式:①仅有胞浆染色的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少数内皮细胞,突起也可见染色;②胞核及胞浆均有染色;③仅胞核?

刘正言[8](1998)在《颅咽管瘤的治疗》文中研究说明如何治疗颅咽管瘤才能获得最佳的临床效果,仍是神经外科领域的一大难题,本文将近年来此病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周良辅[9](1996)在《第10届欧洲神经外科大会概况》文中研究说明第10届欧洲神经外科大会概况周良辅1995年5月7日至12日在德国柏林举行了第10届欧洲神经外科大会,除欧洲各国的代表外,还有来自其他洲的神经外科医生,共约2500人,笔者有幸也参加,现就个人目睹耳闻做一简要介绍.此次大会的会场设在柏林市国际会议中心...

焦迎斌[10](2018)在《多模态图像融合3D立体重建在PTN诊断中的研究及PTN危险因素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原发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为神经血管接触,神经血管关系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密切相关,也是显微血管减压术的重要指征。本研究旨在探讨多模态图像融合技术在诊断原发三叉神经痛神经血管关系中的应用,以及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术前可视化研究。用于诊断神经血管接触关系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有3D-TOF-MRA和3D-FIESTA/CISS序列核磁共振检查。在研究中,利用3D-slicer对3D-TOF-MRA和3D-FIESTA/CISS图像进行多模态图像融合并3D立体图像重建,以微血管减压术中神经血管接触程度为金标准,探讨3D-TOF-MRA图像、3D-FIESTA/CISS图像和3D-slicer多模态图像融合并3D立体重建图像三种方法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神经血管接触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同时,通过回顾性研究,对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空腹血糖和血压,以及椎-基底动脉迂曲等可能引起神经血管接触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探讨引起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降低微血管减压术后三叉神经痛复发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第一部分,首先回顾4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例的病历资料。所有研究对象的病例资料完整并进行过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原始颅神经核磁共振DICOM文件、手术记录、手术录像和术中照片。其次,利用3D-slicer对4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研究对象的3D-FIESTA/CISS和3D-TOF-MRA序列核磁共振检查图像进行多模态图像融合和3D重建。具体方法是从3D-FIESTA/CISS图像中提取出桥脑和三叉神经信息,从3D-TOF-MRA图像中提取出椎-基底动脉血管信息,利用3D-slicer进行图像融合并重建为3D立体的可视化图像。然后,根据神经血管关系的标准,由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和高年资神经外科医师分别对3D-TOF-MRA、3D-FIESTA/CISS、3D-slicer多模态图像融合后重建的3D立体图像以及术中的神经血管关系情况进行分析判定,记录神经血管接触的程度。最后,以术中的神经血管接触程度为状态变量,以肯定接触为切点,3D-TOF-MRA、3D-FIESTA/CISS和3D-slicer多模态图像融合后重建的3D立体图像中神经血管的程度作为检验变量,对三种诊断方法进行ROC曲线分析,比较三种方法在诊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神经血管关系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第二部分,由医渡云大数据平台检索出21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228例对照组研究对象。回顾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和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特点等一般情况,提取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和,以及空腹血糖、血压和椎-基底动脉迂曲程度等数值。其次,对两组研究对象中高于正常范围的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空腹血糖和血压比例进行卡方检验,并对21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228例对照组研究对象的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空腹血糖和血压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合核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对照组中椎-基底动脉迂曲比例和迂曲程度分别进行卡方减压和秩和检验,分析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对照组之间椎-基底动脉迂曲的统计学差异。最后根据Logistic多因素分析、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的结果判断引起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危险因素。结果第一部分,Kappa分析显示,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和高年资神经外科医师对3D-TOF-MRA、3D-FIESTA/CISS、3D-slicer多模态图像融合后重建的3D立体图像和术中的神经血管关系情况的判定一致性良好。对3D-TOF-MRA图像中神经血管关系判定的Kappa值分别为左侧0.937,右侧0.740。对3D-FIESTA/CISS图像中神经血管关系判定的Kappa值分别为左侧0.773,右侧0.845。对3D-slicer多模态图像融合后重建的3D立体图像中神经血管关系判定的Kappa值分别为左侧0.850,右侧0.757,均高于0.7。两位高年资神经外科医师对术中神经血管关系的判定的Kappa值0.556,最终以两位高年资神经外科医师会诊后确定的神经血管接触程度为准。将上述判定结果建立数据库,进行ROC曲线分析。在3D-TOF-MRA、3D-FIESTA/CISS和3D-slicer多模态图像融合后重建的3D立体图像中,以肯定接触为切点,以3D-TOF-MRA、3D-FIESTA/CISS和3D-slicer多模态图像重建图像作为检验变量,以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神经血管关系为状态变量,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判断3种影像学诊断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显示3D-TOF-MRA ROC曲线下面积为0.518,3D-FIESTA/CISS的曲线下面积为0.584,3D-slicer图像重建的曲线下面积为0.649。在ROC曲线中,3D-slicer多模态图像融合重建图像的曲线下面积最大。在原发三叉神经痛神经血管关系的诊断中,3D-slicer多模态图像融合重建图像具有更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研究还发现,与3D打印结合,3D-slicer多模态图像融合重建图像可以对微血管减压术进行模拟。3D-slicer多模态图像融合重建图像与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结合,可以显示纤维束受压的情况,能够更直接反映神经血管接触的程度,为原发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提供依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第二部分,在21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228例对照组研究对象中,两组之间的年龄和性别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值分别为0.073和0.248)。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组和对照组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空腹血糖、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水平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之间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1、0.006、0.000、0.014和0.004)。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组和对照组中,对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卡方检验提示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X2=0.248,P=0.015),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危险因素(OR=1.480,95%CI 1.0132.163)。对高血浆胆固醇血症的卡方检验,结果提示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X2=7.347,P=0.007),高胆固醇血症是PTN的危险因素(OR=1.700,95%CI 1.1572.497)。对高糖血症进行了卡方检验,结果提示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X2=23.445,P=0.000),高血糖是发生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危险因素(OR=3.841,95%CI 2.1706.801)。对高血压的比率进行了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X2=6.415,P=0.011),高血压是PTN的危险因素(OR=1.721,95%CI 1.1292.624)。统计学结果提示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总胆固醇、高空腹血糖和高血压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危险因素。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组和对照组的核磁共振动脉成像中,对椎-基底动脉迂曲的比率进行了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原发三叉神经痛组椎-基底动脉迂曲的比率高于对照组。对椎-基底动脉迂曲的程度进行了秩和检验,结果显示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原发三叉神经痛组椎-基底动脉迂曲的程度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利用3D-slicer对3D-TOF-MRA和3D-FIESTA/CISS图像进行多模态图像重建3D立体可视化图像,可以提高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对神经血管接触的诊断水平。利用3D-slicer对3D-TOF-MRA和3D-FIESTA/CISS图像进行多模态图像重建3D立体可视化图像结合3D打印技术,可以用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术前微血管减压术模拟和术前规划。利用3D-slicer对3D-TOF-MRA和3D-FIESTA/CISS图像进行多模态图像重建3D立体可视化图像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前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与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总胆固醇、高空腹血糖和高血压有关,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总胆固醇、高空腹血糖和高血压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病的危险因素。在原发三叉神经痛中椎-基底动脉迂曲的比例和程度均高于对照组,是造成神经血管接触的原因之一。

二、Pituitary apoplexy after gamma knife treatment(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ituitary apoplexy after gamma knife treatment(论文提纲范文)

(1)RSNA2019中枢影像学(论文提纲范文)

脑卒中
    1.深度学习在脑卒中的应用
    2.功能成像在脑卒中的应用
    3.血管内取栓术在大动脉阻塞的应用
    4.其他
脑肿瘤
    1.肿瘤与基因
    2.肿瘤的鉴别
    3.肿瘤治疗的评价
    4.肿瘤的预后
儿童
脑白质病
认知与记忆
图像分析方法(非人工智能)
脑血管病(非卒中)
运动障碍
结构成像
急诊放射学
癫痫
对比剂
血管与介入
创伤性脑损伤
扩散/灌注

(2)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临床研究 ——附蠲痹通络方治疗60例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章 麻木的文献回顾、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分析
        1 现代医学对麻木发病机理的认识与治疗研究概况
        1.1 麻木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减慢有密切关系
        1.2 慢性压迫、缺血、营养缺乏、炎症、中毒等都可导致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减慢
        1.3 西药治疗麻木因其缺乏针对性而存在争议
        2 中医对麻木的认识及其流派
        2.1 先秦至三国时期为麻木病证认识的初步形成期
        2.2 晋唐以荣卫不和,风寒入于肌肉立论
        2.3 宋辽金元时期百家争鸣,初步区分麻与木
        2.4 明代充实麻木理论,治疗方法更加丰富
        2.5 清代医家继承前人经验,在理论与治疗上均有突破
        2.6 现代中医继承先辈智慧经验,发病学说渐成体系,辨证方法日臻完善
    第二章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理论研究
        1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立论依据
        1.1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古代文献依据
        1.2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临床依据
        1.3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是治疗麻木的重要治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蠲痹通络方治疗60例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疗效评价
    1 诊断标准与病例纳入标准
        1.1 麻木中医诊断依据
        1.2 麻木气血不足、风痰瘀阻证诊断依据
        1.3 西医诊断标准
        1.4 病例纳入标准
        1.5 病例排除标准
        1.6 病例终止标准、脱落及剔除标准
    2 观察指标
        2.1 麻木病程
        2.2 麻木部位
        2.3 麻木发作频率
    3 统计学方法
    4 临床资料
        4.1 病例来源及分组
        4.2 两组病例脱落情况
        4.3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4.4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4.5 两组患者既往病史
        4.6 两组患者个人史
        4.7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4.8 两组患者麻木诱发或加重因素
        4.9 两组患者麻木部位
        4.10 两组患者麻木程度
        4.11 两组患者麻木发作频率比较
        4.12 两组麻木不同疾病分布情况
    5 治疗方法
        5.1 治疗组
        5.2 对照组
        5.3 合并治疗处理
    6 疗效评定
    7 治疗结果
        7.1 两组总疗效比较
        7.2 两组治疗后麻木改善程度比较
        7.3 两组治疗后麻木发作频率比较
        7.4 两组不同病种麻木疗效比较
        7.5 两组患者麻木相关症状改善程度比较
        7.6 两组患者伴随症状改善程度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麻木病因病机探讨
        1.1 麻木虽有外感、内伤之分,而以内伤为常见
        1.2 气血不足、风痰瘀阻是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基本病机
    2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基本治法
    3 临床常用加减药物功效分析
        3.1 桂枝
        3.2 肉桂
        3.3 细辛
        3.4 桑枝
        3.5 羌活
        3.6 秦艽
        3.7 葛根
        3.8 片姜黄
        3.9 白附子
        3.10 川牛膝
        3.11 防己、天仙藤
        3.12 桑寄生、杜仲
        3.13 地鳖虫
        3.14 生地黄
        3.15 赤芍
    4 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发病特点分析
        4.1 中老年女性多发
        4.2 高血压病患易患麻木
        4.3 肢体静止、寒冷刺激是麻木主要的诱发或加重因素
    5 蠲痹通络方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疗效分析
        5.1 蠲痹通络方治疗麻木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
        5.2 蠲痹通络方能明显改善麻木程度
        5.3 蠲痹通络方能明显减少麻木发作频率
        5.4 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相关症状
        5.5 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气血不足、风痰瘀阻证候表现
        5.6 蠲痹通络方对多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疾病均有明显疗效
    6 结论
    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3)垂体泌乳素腺瘤的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物治疗
    1.1 多巴胺受体分类及激动剂作用机制
    1.2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种类及其特点
    1.3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副作用
    1.4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耐药性
2 手术治疗
3 放射治疗
4 中医治疗

(4)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血管新生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理学特点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资料搜集
        1.1.3 观察指标
        1.1.4 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
        1.1.5 主要实验内容及步骤
    1.2 结果
        1.2.1 CCA的大化观
        1.2.2 CCA的HE染色特点
        1.2.3 CCA的超微结构
    1.3 讨论
        1.3.1 CCA的临床表现
        1.3.2 CCA光镜下的HE染色的病理学分析
        1.3.3 CCA电镜下的超微结构的病理学分析
    1.4 小结
二、CCA的影像学特征及治疗策略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资料搜集
        2.1.3 影像学检查方法
        2.1.4 显微手术治疗的选择
        2.1.5 统计学处理
    2.2 结果
        2.2.1 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
        2.2.2 影像学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
        2.2.3 手术结果
    2.3 讨论
        2.3.1 CT和MRI诊断CCA的作用
        2.3.2 CCA的治疗策略分析
    2.4 小结
三、VEGI和VEGF在CCA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分组
        3.1.2 资料搜集
        3.1.3 观察指标
        3.1.4 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
        3.1.5 实验方案
        3.1.6 观察及计数
        3.1.7 统计学处理
    3.2 结果
        3.2.1 vWF在病例组和对照组标本中的表达
        3.2.2 VEGF在病例组和对照组标本中的表达
        3.2.3 VEGI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表达
        3.2.4 VEGF与VEGI在正常脑组织与CCA中表达的失衡
    3.3 讨论
        3.3.1 vWF在CCA形成中的作用
        3.3.2 VEGF在CCA形成中的作用
        3.3.3 VEGI在CCA形成中的作用
        3.3.4 VEGF和VEGI的比例失衡是诱发CCA的重要病理因素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一 脑海绵状血管瘤的研究现状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颅内海绵状血管的发病机制及分子遗传学治疗理念
    综述二 参考文献
致谢

(5)伽玛刀照射后脑水肿的临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正文:伽玛刀照射后脑水肿的临床实验研究
    序言
    第一部分 伽玛刀治疗后脑水肿的临床特征和影响因素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APQ4在大鼠伽玛刀照射后脑水肿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的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大鼠伽玛刀照射后脑水肿模型的建立及组织形态特点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二 大鼠伽玛刀照射后AQP4的表达及其在脑水肿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三 大鼠伽玛刀照射后AQP4 mRNA与PKC活性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图片
文献综述一
文献综述二
文献综述三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着

(6)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正文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基础研究
        1、垂体腺瘤基质金属蛋白酶、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及与其侵袭性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2、侵袭性垂体腺瘤经蝶手术相关显微解剖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1、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手术治疗
        临床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2、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放射治疗及其它辅助治疗
        临床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1.博士研究生就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附录2.指导小组成员名单
致谢

(7)PET与MEG在伽玛刀治疗癫痫中的应用及放射外科治疗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癫痫的PET与MEG定位及伽玛刀治疗临床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低剂量伽玛刀照射对致痫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
    引言
    第一节 伽玛刀动物实验定位架的设计制作
        使用材料及结构
        设计原理与特点
        使用方法
        应用结果
    第二节 癫痫动物模型制备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节 低剂量伽玛刀照射对致痫大鼠皮层及海马神经元Fos、nNOS及P53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
    第四节 低剂量伽玛刀照射癫痫大鼠皮层及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综述1
综述2
综述3
博士生期间发表论文、专着,获得成果、基金及奖惩情况
致谢

(10)多模态图像融合3D立体重建在PTN诊断中的研究及PTN危险因素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多模态图像融合3D立体重建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神经血管接触诊断中的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方法
    结果
        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2 结果判定的一致性分析(Kappa分析)
        3 三种影像学诊断方法与MVD中所见的比较
        4 三种影像学诊断方法与金标准的ROC曲线分析
        5 典型病例
    讨论
        1 PTN的概述
        2 三叉神经REZ的相关解剖
        3 NVC的理论与原发三叉神经痛
        4 在MVD中确定NVC关系的意义
        5 术前确定NVC的难点
        6 目前MVD术前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局限性
        7 术前规划是MVD治疗PTN的发展方向
        8 3D-slicer多模态图像融合重建3D可视化图像的临床意义
        9 在诊断PTN时,3D-slicer多模态图像重建存在的不足之处
        10 3D-slicer多模态图像融合重建3D图像在MVD治疗PTN中的前景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危险因素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方法
    结果
        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2 两组之间的统计学对比
        3 典型病例
    讨论
        1 PTN的发病机制和NVC形成的学说
        2 颅内动脉硬化的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
        3 颅内动脉硬化的常用判断方法
        4 颅内动脉硬化与动脉的迂曲延长之间的关系
        5 颅内动脉的迂曲是影像学判断颅内动脉硬化的征象之一
        6 颅内动脉硬化高危因素导致PTN可能过程的推测
        7 对NVC形成机制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8 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综述一参考文献
综述二
    综述二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四、Pituitary apoplexy after gamma knife treatment(论文参考文献)

  • [1]RSNA2019中枢影像学[J]. 张归玲,李诗卉,李葭,阎肃,谢彦,吴宏宇,高璐月,覃媛媛,张佳璇,李丽,胡颖,刘城霞,张顺,江晶晶,王剑,方纪成,朱文珍. 放射学实践, 2020(03)
  • [2]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临床研究 ——附蠲痹通络方治疗60例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疗效观察[D]. 林玉慧.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2)
  • [3]垂体泌乳素腺瘤的治疗进展[J]. 张彪,夏祥国.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4(08)
  • [4]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血管新生作用的研究[D]. 尹龙. 天津医科大学, 2011(07)
  • [5]伽玛刀照射后脑水肿的临床实验研究[D]. 沈光建. 重庆医科大学, 2006(02)
  • [6]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D]. 张建民. 浙江大学, 2005(05)
  • [7]PET与MEG在伽玛刀治疗癫痫中的应用及放射外科治疗机理研究[D]. 梁军潮.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 2003(04)
  • [8]颅咽管瘤的治疗[J]. 刘正言. 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1998(03)
  • [9]第10届欧洲神经外科大会概况[J]. 周良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96(01)
  • [10]多模态图像融合3D立体重建在PTN诊断中的研究及PTN危险因素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D]. 焦迎斌. 青岛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伽玛刀治疗后垂体中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