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快园区开发 狠抓“孵化器”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重庆市人民政府[1](2021)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渝府发[2021]18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现将《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7月19日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重庆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在创造经济价值、优化供给结构、承载创新活动和集聚高端要素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陈克铭[2](2021)在《广东省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的政府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紧跟着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上升到新的战略高度。近年来,文化产业园区犹如雨后春笋,更是以前所未有的趋势发展,相对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园区已经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其中广东省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文化产业发展位居全国前列,其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也势不可挡。显然,广东省文化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而政府如何在文化产业园区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为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提供充足的保障,是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广东省政府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为切入点,研究广东省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中如何发挥政府作用,并提供对策和建议。基于此,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五大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本文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及思路,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查阅相关资料,明确本文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第二章为相关概念界定,明晰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园区、政府职能的概念定义,总结现有的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介绍本文运用到的相关理论基础。第三章为广东省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中政府作用现状,总结广东省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情况,概括广东省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中政府在规范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巩固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基础、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打造营商环境新举措等方面发挥的作用。第四章为广东省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中政府作用发挥情况,由于未能建立系统完备的制度与规划、未能充分明晰政策的作用、未能构建数据服务平台和人才培养机制、未能打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交流平台等原因,造成了发展规划相对不足、政策支持力度失衡、平台搭建能力有限、环境营造意识欠缺等问题。主要是结合实地调研的资料及数据,反思政府职能发挥的问题及原因。第五章为广东省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中政府作用优化的对策,提出广东省政府应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强化相关配套政策;建立多元协同平台;打造良好营商环境,为广东省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
李坤鹏[3](2021)在《南太集团南太云创谷产业园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房地产市场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高杠杆高周转,逐渐切换为存量为王的新模式。在新形势下,很多地产开发商在寻求转型,佳兆业于2017年入股由电子平板显示行业转型为产业地产开发商的南太集团,开发南太云创谷产业园,南太集团作为产业地产的新兵,面临诸多问题,如何使南太云创谷园区拥有竞争优势,成为公司必须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南太集团的内部问题:主营业务转型,没有产业地产开发的人才储备;南太品牌需重新塑造;新、老南太人文化融合困难多。外部困难,房企巨头扎堆涌入产业地产行业,南太如何突围;2020年的新冠疫情情况下,企业对办公场地的需求大幅萎缩;区域市场供大于求,近1-2年内供应量达200万㎡;各竞争对手的产品同质化严重等等。本文通过分析园区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总结出南太集团南太云创谷园区所面临的外部机会和威胁,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环境,加权得到的分数为2.8,说明机会大于威胁;内部环境,得分是2.64,优势大于劣势;再运用SWOT矩阵、QSPM矩阵进行战略分析、战略筛选和决策,确定南太云创谷园区竞争战略应采用“差异化战略”。最后,提出战略实施和保障措施,战略实施包括定位差异化即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品差异化、渠道差异化、服务差异化、品牌差异化;保障措施包括组织架构保障、人力资源保障、财务保障。通过以上措施的组合运用和有效执行,有助于南太集团南太云创谷园区获得竞争优势。
刘明[4](2020)在《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中国创新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世界各国都深刻认识到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关键。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我国首次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随后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2016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科技创新“三步走”战略,为进一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指明了方向。从理论上来讲,创新不仅仅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是政府政策影响、支持和引导的结果。从现实情况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不参与创新活动,不出台创新政策。创新政策是近年来各国为促进创新发展而普遍采用的政策工具。创新政策及其相关体制机制与战略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抓手和路径,也是政府弥补市场失灵、合理配置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实现创新激励和引导的重要手段。根据新时代国际竞争形势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在吸收借鉴其他国家通过创新政策促进创新发展成功经验基础上,对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创新政策进行总结,并探讨创新政策乃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中国方案、中国特色与模式,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指导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基于此,本文以2006年中国提出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以来出台的一系列国家层面的创新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总结中国创新政策及其体系的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及效果,进而参考借鉴典型创新型国家经验,提出完善中国创新政策的方向及提高其有效性的对策建议。明晰创新政策的概念,有助于厘清政府在创新发展中的作用,而明确创新政策的体系结构,有助于理解创新政策的目标、对象及不同创新政策工具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研究对象,即广义的创新政策是指为营造有益创新的环境,引导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激励其进行创新投入、提高创新水平与绩效,从而以创新驱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及应对重大挑战的政策与措施的总和。其政策体系主要由六个政策集构成:创新要素政策、创新主体政策、产业创新政策、区域创新政策、创新网络政策及创新环境政策。创新政策是与创新理论及创新实践协同发展的。创新理论的迭代会驱动创新政策的演进,创新政策的演进会影响创新实践的发展,而创新实践的发展又会为理论和政策的完善提供反馈。因此,研究中国创新政策的演进发展有助于丰富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提炼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中国模式。中国创新政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978-1994年为科技政策向创新政策的过渡期,即以科技政策重构国家科研体系与科技体制的阶段;1995-2005年为中国创新政策的探索期,即以创新政策打通创新链、酝酿国家创新体系的阶段;2006-2015年为中国创新政策的发展期,即以创新政策建设与发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阶段;2016年至今为中国创新政策的成熟期,即以创新政策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加速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阶段。从国家层面来看,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主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政策以保障其有效推进。考察其是否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哪类创新政策的效果更好,将为进一步提升创新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与针对性提供参考。本文对2006年以来中国创新政策对城市与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进行了考察,并对比了创新政策作用于不同类型城市与企业的效果差异,主要得出如下结论:在城市层面,创新政策的实施显着促进了城市创新水平提升,并且创新政策对中心城市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弱于非中心城市。在企业层面,创新政策的实施显着提升了企业创新水平,并且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创新政策对国有企业创新投入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但从产出水平来看,创新政策对国有企业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同时,本文使用201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对不同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进行了异质性分析。总体而言,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吸引和培养人才的相关政策对企业作用效果最为突出。技术开发与转让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与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效果较弱。本文还对各类创新政策作用效果进行了异质性分析,并进行了可视化处理。其结论将为我国各类创新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提供有益参考。另外,本文对典型创新型国家的相关创新政策进行了分析借鉴。具体而言,本文分析了美国创新战略与德国高技术战略,并对其顶层设计下的创新政策体系进行了比对和参考。其后,对以色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与科技金融政策进行了梳理,明确了高校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的作用以及政府在构建科技金融环境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本文还对日本创新政策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进行了详述,并总结了创新政策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最后,基于对中国创新政策实践的总结与体系的梳理以及实证测度下中国创新政策有效性的结论,本文提出了中国创新政策的完善方向与对策。本文论证了创新政策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描绘了其演化与发展的轨迹,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考察了其作用效果。本文的结论肯定了创新政策在推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并为其后续的调整与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方向上的参考。
李琳[5](2020)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官网汉译英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在当前这一信息化、智能化时代下,官方网站成为公司对外宣传的重要门户,所以官网翻译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电子信息类公司官网的英文翻译质量总体上有所提升,低级错误较少,但离满足国外目标读者的阅读需求,翻译出符合他们阅读习惯的优质文本,还有一定距离。本报告基于笔者所完成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官网汉译英实践。译者对该公司官网的特点进行了细致分析,梳理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在语言层面,原文本具有典型的科技文本特点,含有大量行业术语和并列句式,并且多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二、在文化层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作为电子信息类企业翘楚,原文某些内容具有典型的官宣风格,含有大量具有中国特色和关于企业文化的表达;三、在交际层面,原文本属于官方网页,文本受到网页排版和布局的影响,具有新媒体特征,有别于传统纸质文本。结合以上特点,在本报告中,译者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度——语言维,交际维和文化维——出发,结合翻译实践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归纳并分析了相应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具体而言,语言维下,可以通过增译、分译,以解决技术类专业术语和特殊句式的翻译,通过转化法将第三人称叙述转换成第一、二人称叙述;在文化维下,可以使用转换、省译和淡化等变形手段来处理具有中国特色和关于企业文化的表达;交际维度下,通过重组法来完成信息密集型内容的翻译,用视觉化处理方式来完成纯文字信息的翻译。本报告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翻译任务的背景,翻译报告的目的与意义,以及翻译过程。第二章概述了生态翻译学理论,阐述了生态翻译学的三个维度,并分析了生态翻译学对原文本的适用性。第三章分析了原文本在语言、文化和交际这三个层次的特点。第四章从生态翻译学的三个维度对翻译实践中典型的翻译难点和翻译方法进行了分析。最后一章是结论,笔者指出了本报告的主要发现和局限性,并提出了改进建议。在此次翻译实践中,译者认识到电子信息类公司官网翻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可以全面考验译员的语言能力、翻译技能、科技素养和新媒体认知能力;并理解了一个翻译项目的完成,涉及对语言、交际和文化等多个维度的考察和处理。本报告希望可以为即将进行同类型文本翻译的同行们提供一些经验与借鉴,同时也希望能为提升中国公司官网翻译水平尽绵薄之力。
顾明月[6](2020)在《建湖县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科技创新经济的建设,这对知识产权运用和科技成果转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促进知识产权有效转化,提升知识产权转化率,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真正发挥功效以带动经济发展是目前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建湖县切实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进一步提升科技产业化水平,积极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领军人才开展多元化、多领域合作,但是建湖县政府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尚有不足,如财政支持力度有待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人才引进支持不到位,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等。本文将建湖县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分析建湖县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案,加快推进建湖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将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本文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概述,构架课题研究的理论框架。其次,通过实地调研法,深入建湖县相关部门和企业展开调研,利用具体的数据和案例探讨建湖县科技成果转化现状,整体上看,建湖县的科技成果申请数量较大,专利授权的数量也比较大,但是可转化成果的占比却不高。并且对当前建湖县采取的如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投入资金,加强人才引进政策等积极的科技成果转化措施进行介绍。通过这些措施,建湖县的科技成果、专利数量逐步增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取得了良好成效。制约建湖县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主要有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动力不足,资金获取渠道单一,投融资体系不完善,缺乏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和专业性人才,科技成果转化环境不完善等。再次,采用对比分析法对美国、德国和日本三个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和成功经验进行介绍,对国内的上海和南京科技成果转化措施进行分析,总结出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经验给建湖县带来的启示,要制定和完善各项优惠政策,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完善激励机制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成功的经验,本文提出要要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市场环境等对策和建议。
陈屾[7](2019)在《基于“互联网+”视角的特色小镇规划对策研究 ——以茂林镇为例》文中指出自2014年浙江省首次提出“特色小镇”之后,并在全国兴起建设特色小镇的运行。互联网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兼并互联网向传统产业的渗透,为特色小镇的要素流动和产业创新提供重要支撑。“互联网+”特色小镇的建设,优化传统产业升级,能够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对推动农村经济,调整农村产业格局,改善农村居住生活环境,解决“三农”问题、响应国家精准扶贫任务以及实现传统小镇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解读梳理特色小镇的政策文件,对国内外“互联网+”特色小镇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构建“互联网+”特色小镇需要具备的条件。结合时下“互联网+”的热点,提炼出对创建“互联网+”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的要点。在对“互联网+”助力特色小镇发展策略的研究中,提出“1+XD+2”的创新特色小镇规划发展理念,以搭建“互联网+”产业体系平台,盘活当地农业资源,实现传统产业升级。以国家级农业示范点玉林市茂林镇为培育对象,结合当地政府对茂林镇的信息化建设和互联网技术开展公众参与工作计划,将茂林镇打造成“互联网+”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为案例实践,提出了“1+4D+2”的规划理念。基于“互联网+”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建设,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政务上重视数据库的建立,公众参与规划建设工作;在经济上,培育互联网经济以及互联网与传统农业结合的特色产业小镇。重视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整合农业产业资源,培育优势产业,加速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通过互联网平台引导特色小镇形成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创建“互联网+”产业体系,进而吸引电子商务、智慧物流、互联网金融及科技创新等多功能的流动。
李朝全[8](2019)在《美好时代(上)》文中认为编者的话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之一,也是长兴县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之一,长兴的改革发展之路是中国改革进程的一个缩影。四十年来,长兴县同浙江省和全国一样,经历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路径。从一心追求发展速度到注重科学发展,追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从以资源和环境换取发展,到兼顾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再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环境优化发展的
杨凌云[9](2019)在《成都市龙泉驿区人才引进工程实践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人才兴则事业兴。2009年,成都市龙泉驿区创新提出实施人才引进“百千万”工程(力争引进100名博士、1000名硕士和10000名优秀大学毕业生)。随着近年龙泉驿区实施人才引进工程的积累,投入的不断加大,人才工程实施情况如何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同时,在实施人才引进工程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如何正确评价龙泉驿区人才引进工程的实施成效,如何正确分析龙泉驿区人才工程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更好地健全体制机制、出台优惠政策引进、留住、用好人才,让人才在龙泉驿区各项产业中发挥更大效应,促进龙泉驿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选取了龙泉驿区人才引进工程作为实际研究对象,从龙泉驿区龙泉驿区人才引进工程的实施过程、特点及成果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实地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收集龙泉驿区和国内外先进地区在人才发展方面的规章、要求、流程等文件,获取需要的基础研究资料,通过对我国人才工程发展进程和国内发达城市人才工程的实施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使用定量分析法对与人才工作相关的统计数据进行相互对比和结构分析,以发现龙泉驿区在人才引进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本文虽然是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作为个例进行研究,但在人才引进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对于成都市各区(市)县的人才引进工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蒋林强[10](2019)在《众创空间发展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众创空间作为“双创”发展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发挥其在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培育新经济新动能方面的重要作用。目前对于众创空间发展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还比较滞后,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完整、有效的指标体系,因此建立一套评价指标体系来对众创空间发展进行评价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正是针对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基于浙江省众创空间发展现状、现有的绩效考评办法存在的问题出发,采用政策文本资料整理、调查问卷、专家访谈及隶属度评价等方式,确定众创空间发展绩效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形成的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完成指标体系设计后,对其进行合理性研究,然后运用指标体系对浙江省众创空间发展进行实证研究,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二、加快园区开发 狠抓“孵化器”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快园区开发 狠抓“孵化器”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2)广东省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的政府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3.简要研究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 |
(一)主要概念界定 |
1.文化产业 |
2.文化产业园区 |
3.政府作用 |
4.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的政府作用 |
(二)主要理论基础 |
1.政府干预理论 |
2.服务型政府理论 |
二、广东省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政府作用发挥的现状分析 |
(一)广东省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的背景及原因 |
1.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方向 |
2.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 |
3.人民群众需求发生转变 |
(二)广东省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中政府作用发挥的现状 |
1.出台文化产业园区规划 |
2.巩固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基础 |
3.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
4.打造营商环境新举措 |
(三)广东省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成效 |
1.集聚效益显着 |
2.智慧园区涌现 |
3.发展态势良好 |
4.园区类型丰富 |
三、广东省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中政府作用发挥的问题与原因 |
(一)广东省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中政府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 |
1.发展规划相对不足 |
2.政策执行力度有限 |
3.平台搭建尚待完善 |
4.法治环境不够健全 |
(二)广东省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中政府作用发挥问题的原因 |
1.缺乏系统完备的制度 |
2.政策解读不深入 |
3.配套支撑能力有限 |
4.环境营造意识欠缺 |
四、广东省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政府作用优化的对策 |
(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
1.提升各级政府对文化产业园区规划的统一价值认知 |
2.科学制定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制度 |
(二)强化相关配套政策 |
1.发挥政策联动作用 |
2.狠抓政策落实工作 |
(三)建立多元协同平台 |
1.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 |
2.建立专业运营人才培养制度 |
(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 |
1.健全法律体系 |
2.开展多种交流活动 |
3.完善园区宣传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A、着作类 |
B、报纸期刊论文 |
C、网络文献 |
致谢 |
(3)南太集团南太云创谷产业园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与思路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的工具和方法 |
1.3.1 研究的工具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
2.1.1 企业战略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内涵 |
2.1.2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
2.2 竞争战略理论 |
2.3 产业地产文献综述 |
第3章 南太云创谷园区外部环境分析 |
3.1 南太云创谷园区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环境 |
3.1.4 科技环境分析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产业园总体态势分析 |
3.2.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2.3 主要竞争园区 |
第4章 南太集团南太云创谷园区内部环境分析 |
4.1 南太集团南太云创谷园区内部资源分析 |
4.1.1 南太云创谷园区有形资源分析 |
4.1.2 南太云创谷产业园无形资源分析 |
4.1.3 南太云创谷产业园人力资源分析 |
4.2 南太云创谷产业园能力分析 |
4.2.1 南太云创谷产业园营销能力分析 |
4.2.2 南太云创谷产业园组织管理能力分析 |
4.2.3 南太云创谷产业园核心竞争力分析 |
4.3 南太云创谷产业园经营现状分析 |
4.3.1 南太云创谷产业园财务管理状况分析 |
4.3.2 南太集团组织结构分析 |
4.3.3 南太云创谷产业园文化建设分析 |
第5章 南太云创谷产业园竞争战略制定 |
5.1 南太集团的战略目标体系 |
5.1.1 公司使命 |
5.1.2 南太集团公司愿景 |
5.1.3 发展战略 |
5.1.4 目标 |
5.2 战略分析 |
5.2.1 外部因素评价 |
5.2.2 内部因素评价 |
5.3 SWOT矩阵 |
5.4 战略决策 |
5.4.1 战略输出 |
5.4.2 战略内容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南太云创谷产业园竞争战略实施与保障 |
6.1 战略实施 |
6.1.1 定位差异化 |
6.1.2 产品差异化 |
6.1.3 渠道差异化 |
6.1.4 服务差异化 |
6.1.5 品牌差异化 |
6.2 保障措施 |
6.2.1 组织架构保障 |
6.2.2 人力资源保障 |
6.2.3 财务保障 |
6.3 战略识别与控制 |
6.3.1 风险识别 |
6.3.2 风险控制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CPM矩阵专家问卷调查表 |
附录B EFE矩阵专家问卷调查表 |
附录C IFE矩阵专家问卷调查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中国创新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评述 |
2.1 创新理论的思想渊源与发展 |
2.1.1 马克思关于创新的思想 |
2.1.2 熊彼特与波特的创新理论 |
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理论 |
2.2 创新政策的相关理论 |
2.2.1 创新政策产生的理论根源 |
2.2.2 创新政策实践的理论依据 |
2.2.3 中国创新政策的相关理论 |
2.3 创新政策相关文献评述 |
2.3.1 创新政策概念研究 |
2.3.2 创新政策分类与体系研究 |
2.3.3 创新政策有效性评价研究 |
2.3.4 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现状与问题研究 |
第3章 中国创新政策的演进与发展 |
3.1 创新政策的内涵及体系结构 |
3.1.1 创新政策的内涵 |
3.1.2 创新政策的体系结构 |
3.2 中国创新政策的历史沿革 |
3.2.1 中国科技政策向创新政策的过渡期 |
3.2.2 中国创新政策的探索期 |
3.2.3 中国创新政策的发展期 |
3.2.4 中国创新政策的成熟期 |
3.3 中国创新政策的体系特点及存在问题 |
3.3.1 中国创新政策的体系 |
3.3.2 中国创新政策的特点 |
3.3.3 中国特色创新政策及其工具 |
3.3.4 中国创新政策的实施环境及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中国创新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与评价 |
4.1 中国创新政策对创新水平影响的机制分析 |
4.1.1 问题的提出 |
4.1.2 创新政策对城市创新水平的作用机制分析 |
4.1.3 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水平的作用机制分析 |
4.2 中国创新政策对城市创新水平影响的实证检验 |
4.2.1 研究设计 |
4.2.2 实证分析 |
4.2.3 结论与启示 |
4.3 中国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水平影响的实证检验 |
4.3.1 研究设计 |
4.3.2 实证分析 |
4.3.3 结论与启示 |
4.4 不同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
4.4.1 中国创新政策对不同规模企业作用效果评价 |
4.4.2 中国创新政策对不同类型企业作用效果评价 |
4.4.3 中国创新政策对不同行业企业作用效果评价 |
4.4.4 中国创新政策对不同区域企业作用效果评价 |
4.4.5 结论与启示 |
第5章 典型创新型国家创新政策的实践及其借鉴 |
5.1 美国与德国创新政策的体系 |
5.1.1 美国创新战略下的创新政策体系 |
5.1.2 德国高技术战略下的创新政策体系 |
5.1.3 中国对美国与德国创新政策体系的借鉴 |
5.2 以色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与科技金融政策 |
5.2.1 以色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 |
5.2.2 以色列科技金融政策 |
5.2.3 中国对以色列成果转化与科技金融政策的借鉴 |
5.3 日本创新政策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 |
5.3.1 日本创新政策的评价体系 |
5.3.2 日本创新政策的评价方法 |
5.3.3 中国对日本创新政策评价体系与方法的借鉴 |
第6章 中国创新政策的完善方向与对策 |
6.1 健全科技人才发展机制 |
6.1.1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的全链条支持 |
6.1.2 促进科技人才的引进与交流 |
6.1.3 完善创业人才培养与智库机制 |
6.2 完善支持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 |
6.2.1 健全科技管理体制 |
6.2.2 促进基础设施条件的开放共享 |
6.3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
6.3.1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
6.3.2 强化孵化器市场导向运作 |
6.3.3 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 |
6.3.4 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 |
6.4 加快构建包容创新的机制环境 |
6.4.1 优化科技金融与税收环境 |
6.4.2 加强科普与科技奖励 |
6.4.3 激发保护企业家精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
致谢 |
(5)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官网汉译英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1 Introduction |
1.1 Task Description |
1.2 Translation Process |
1.3 Significance and Purpose of the Report |
Chapter2 Theoretical Basis |
2.1 An Overview of Eco-translatology |
2.2 Three Dimensions of Eco-translatology |
2.3 Feasibility of Eco-translatology to CEC’s Website Translation |
Chapter3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3.1 Linguistic Level |
3.1.1 Terminology |
3.1.2 Compound Sentence |
3.1.3 Third-Person Perspective |
3.2 Cultural Level |
3.2.1 Expressio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3.2.2 Expressions of Corporate Culture |
3.3 Communicative Level |
3.3.1 Dense Information |
3.3.2 Text-Oriented Information |
Chapter4 Case Analysis |
4.1 Linguistic Dimension |
4.1.1 Addition for Terminology |
4.1.2 Division of Compound Sentence |
4.1.3 Conversion of Third-Person Perspective |
4.2 Cultural Dimension |
4.2.1 Transformation of Expressio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4.2.2 Transformation of Expressions of Corporate Culture |
4.3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
4.3.1 Reconstruction of Dense Information |
4.3.2 Visualization of Text-Oriented Information |
Chapter5 Conclusion |
5.1 Findings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
Acknowledgements |
References |
Appendix1 Source Text |
Appendix2 Target Text |
(6)建湖县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现状 |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方法 |
2 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3 建湖县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
3.1 建湖县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现状描述 |
3.2 建湖县科技成果转化现有措施 |
3.3 建湖县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成效 |
4 建湖县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4.1 建湖县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 制约建湖县科技成果转化因素分析 |
5 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 |
5.1 国外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 |
5.2 国内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 |
5.3 国内外科技成果成功经验的启示 |
6 促进建湖县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
6.1 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 |
6.2 完善科技成果投融资体系 |
6.3 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动力机制 |
6.4 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市场环境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基于“互联网+”视角的特色小镇规划对策研究 ——以茂林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宏观背景 |
1.1.2 政策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互联网+”特色小镇相关理论 |
1.3.1 相关概念 |
1.3.2 相关理论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之处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小结 |
第二章 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
2.1 国内特色小镇发展历程和现状 |
2.1.1 发展历程 |
2.1.2 发展现状 |
2.2 国内外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
2.2.3 特色小镇发展路径研究综述 |
2.2.4 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
2.3 “互联网+”研究综述 |
2.3.1 “互联网+”提出背景 |
2.3.2 “互联网+”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2.3.3 “互联网+”时代的城市规划 |
2.3.4 “互联网+”对城市肌理的影响 |
2.3.5 “互联网+”信息化建设 |
2.3.6 “互联网+”特色小镇 |
2.3.7 “互联网+农业” |
2.3.8 “互联网+”公众参与 |
2.4 研究总结 |
第三章 特色小镇发展建设规划案例分析与借鉴 |
3.1 新疆建设兵团第二师37团“互联网+农业”特色小镇 |
3.2 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 |
3.3 浙江省海宁市“互联网+皮革时尚”小镇 |
3.4 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 |
3.4.1 广西桂林市莲花镇 |
3.4.2 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镇 |
3.4.3 上海市奉贤区庄行镇 |
3.5 构建“互联网+”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案例总结启发 |
3.5.1 “互联网+”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特点总结 |
3.5.2 案例启发 |
第四章 利用“互联网+”助力特色小镇发展的规划对策研究 |
4.1 “互联网+”特色小镇规划思路 |
4.1.1 根据研究综述的思路 |
4.1.2 根据案例分析的规划思路 |
4.2 “互联网+”特色小镇规划创新发展模式 |
4.3 “互联网+”特色小镇规划对策 |
第五章 基于“互联网+”的特色小镇实践研究——以茂林镇为例 |
5.1 研究对象 |
5.1.1 概述 |
5.1.2 发展现状 |
5.2 茂林镇打造“互联网+”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SWOT分析 |
5.3 基于“互联网+”对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建设规划 |
5.3.1 信息化建设助力“互联网+”农业特色小镇 |
5.3.2 创新发展模式——“1+4D+2” |
5.3.3 “互联网+”技术下公众参与对特色小镇的建设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局限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成都市龙泉驿区人才引进工程实践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提出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1.4.1 论文的创新点 |
1.4.2 论文的不足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人才引进工程相关概念 |
2.1.1 人才引进工程 |
2.1.2 人才引进工程的特点 |
2.2 相关理论及研究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2.2.2 人才生态系统 |
2.2.3 成就激励理论 |
2.2.4 人才规划研究 |
3 国家、省、市层面人才引进实施历程分析 |
3.1 我国人才工程实施历程 |
3.1.1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 |
3.1.2 改革开放到二十世纪末 |
3.1.3 二十一世纪以来 |
3.2 近几年四川省人才引进分析 |
3.2.1 集中引才领域范围 |
3.2.2 健全保障激励措施 |
3.2.3 注重后期服务与培养 |
3.3 近几年成都市人才引进分析 |
3.3.1 出台有力政策措施 |
3.3.2 联合多方力量汇聚资源 |
3.3.3 优化服务人才环境 |
3.4 人才引进工程发展趋势 |
3.4.1 人才支撑发展向人才引领发展转变 |
3.4.2 人才工程的系统性和协调性明显加强 |
3.4.3 政府与市场的联动更加有效 |
3.4.4 大数据科学在人才引进中的运用日益加强 |
4 成都市龙泉驿区人才引进工程实施背景及过程 |
4.1 成都市龙泉驿区人才引进工程实施的主要背景 |
4.1.1 经济“量质”双重跃升的迫切需要 |
4.1.2 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
4.1.3 区域发展争先竞位的迫切需要 |
4.2 成都市龙泉驿区人才引进工程实施主要过程 |
4.2.1 探索起步阶段(1991-2005 年) |
4.2.2 发展推进阶段(2005-2010 年) |
4.2.3 深化创新阶段(2011 年以来) |
4.3 成都市龙泉驿区实施人才引进主要措施 |
4.3.1 健全体制机制,助力人才工作开展精准有序 |
4.3.2 统筹重大人才工程,助益人才队伍建设量质双升 |
4.3.3 搭建事业平台,助推人才发展服务高效协同 |
5 成都市龙泉驿区人才引进工程特点及成果总结 |
5.1 成都市龙泉驿区人才工程实施特点 |
5.1.1 龙泉驿区人才的主要特点 |
5.1.2 龙泉驿区人才引进工程的主要特点 |
5.2 成都市龙泉驿区人才引进工程成果总结 |
5.2.1 人才总量壮大成效明显 |
5.2.2 人才结构优化成效明显 |
5.2.3 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匹配度明显提高 |
5.2.4 人才效能和美誉度明显提升 |
6 成都市龙泉驿区人才引进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 |
6.1 人才生态意识和人才效能发挥较为滞后 |
6.1.1 人力资本投入有待加强 |
6.1.2 人才引领发展滞后,高端人才优势缺乏 |
6.2 政策体系不完善导致人才发展受限 |
6.2.1 人才流失问题显现 |
6.2.2 人才职业发展受限 |
6.2.3 人才引进政策个性化程度不足 |
6.3 人才服务保障和引育环境欠佳 |
6.3.1 人才服务工作精细化程度需提高 |
6.3.2 运用大数据支撑人才引育工作亟待深化 |
6.3.3 人才发展环境还待优化 |
6.4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6.4.1 地缘环境因素 |
6.4.2 公共环境因素 |
6.4.3 政策环境因素 |
7 完善成都市龙泉驿区人才引进工程的对策建议 |
7.1 强化生态意识,做好顶层设计 |
7.1.1 转变人才工作观念,增强人才生态意识 |
7.1.2 强化人才规划引领,改进人才宏观管理 |
7.1.3 落实人才普惠,统筹各类人才队伍 |
7.2 完善政策体系,加大引才力度 |
7.2.1 完善战略政策,推动人才集聚 |
7.2.2 借助大数据平台,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 |
7.2.3 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完善人才引进激励政策 |
7.3 齐抓共管,营造良好引才氛围 |
7.3.1 优化环境,加大服务保障力度 |
7.3.2 深入推进人才产业良性互动,提升产业布局与人才匹配度 |
7.3.3 加强人才引育,助推科研创新 |
7.3.4 加强交流合作,促进人才流动 |
8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众创空间发展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对国内外研究的评价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众创空间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创客的概念 |
二、众创空间的概念 |
三、众创空间与孵化器区别 |
四、绩效评价概念 |
第二节 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 |
一、目标管理法 |
二、平衡计分卡理论 |
第三章 众创空间绩效评价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浙江省众创空间发展概要 |
一、浙江省众创空间发展现状 |
二、浙江省双创政策汇编 |
第二节 浙江省现有的众创空间绩效考评办法 |
一、浙江省众创空间绩效评价体系 |
二、浙江省杭州市众创空间绩效评价体系 |
三、浙江省嘉兴市众创空间绩效评价体系 |
四、浙江省温州市众创空间绩效评价体系 |
五、浙江省舟山市众创空间绩效评价体系 |
六、浙江省绍兴市众创空间绩效评价体系 |
七、浙江省湖州市众创空间绩效评价体系 |
八、浙江省衢州市众创空间绩效评价体系 |
第三节 浙江省现有众创空间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部分地区尚未出台评价指标体系 |
二、部分地区现有评价指标体系有待完善 |
三、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导向性 |
四、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
五、评价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 |
六、评价体系指标权重设置不合理 |
七、评价方法和过程方面不足 |
八、评估结果的应用方面不足 |
第四章 众创空间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一节 众创空间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维度与指标遴选分析 |
一、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 |
二、众创空间的指标体系维度研究 |
三、众创空间评价指标的遴选 |
第二节 众创空间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确定众创空间发展绩效评价各项指标的权重 |
二、建立完整的众创空间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第五章 实证分析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实证分析 |
一、众创空间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 |
二、2017 年浙江省众创空间发展实证研究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加快建设众创空间评价指标体系 |
二、坚持正确的众创空间评价导向 |
三、建立科学的众创空间评价标准 |
四、运用多种方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五、研究新的众创空间评价指标体系 |
六、多部门定期开展众创空间绩效评价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加快园区开发 狠抓“孵化器”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J]. 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15)
- [2]广东省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 陈克铭.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南太集团南太云创谷产业园竞争战略研究[D]. 李坤鹏. 兰州大学, 2021(02)
- [4]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中国创新政策研究[D]. 刘明. 吉林大学, 2020(01)
- [5]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官网汉译英实践报告[D]. 李琳.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6]建湖县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研究[D]. 顾明月.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7]基于“互联网+”视角的特色小镇规划对策研究 ——以茂林镇为例[D]. 陈屾. 广西大学, 2019(02)
- [8]美好时代(上)[J]. 李朝全. 时代文学, 2019(02)
- [9]成都市龙泉驿区人才引进工程实践与对策研究[D]. 杨凌云.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10]众创空间发展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D]. 蒋林强.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