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年高考数学试题的特点及命题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胡丽君[1](2021)在《指向核心素养的高考数学试题研究》文中提出
姜淑慧[2](2021)在《新高考评价体系下浙江省高考数学试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刘霄[3](2021)在《高考立体几何试题结构与内容的演变 ——以1978-2020年全国卷(理科)试题为例》文中认为高考作为高中学生数学学业中最重要的终结性评价,是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对学业质量进行考核评价。高考数学试题可以检验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核心素养的达成效果,分析高考试题可以帮助教师把握好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推动数学课程改革,也可以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共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立体几何试题可以集中考察学生直观想象、逻辑推理与数学运算的数学核心素养,因此成为高考全国卷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恢复高考以来1978至2020年共计43年的全国卷(理科数学)中立体几何试题,探析其结构与内容两个方面的变化情况:将立体几何试题结构研究分为题型、题量、分值与比例三个方面;将立体几何试题内容研究分为考核知识点、阅读量、图形模型、综合难度四个方面。通过对相关具体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和分析,得到以下研究结论。高考数学立体几何试题结构演变情况:1.考核的题型多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其中在选择题中考核最多,填空题中考核较少,解答题中考核比较稳定,特别是试卷中每年都考核解答题。2.历年考核题量呈稳定波动的趋势,不同年份题量均值为3.42,考核频率较高。3.整卷考核分值由变化较大逐渐趋于稳定,整卷考核比例呈稳定波动,不同年份试卷中立体几何试题考核分值均值与比例均值分别为22.14与16%,考核比重较大。高考数学立体几何试题内容演变情况:1.重点考核知识点保持稳定,与其它部分知识交汇点较少。2.阅读量通过字符数来进行说明,所有试题的平均字符数为63,各题型平均字符数差距较小,阅读量相对均衡,立体几何试题注重对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与图形语言三者之间转化能力的考核。3.考核图形模型时一般会直接给出抽象化的数学图形模型,与实物模型结合较少,其中锥体出现频率最高。4.根据综合难度系数模型得到:不同年份综合难度系数均值为14.37,对于数学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考核较稳定;多借助于图形拓展思维空间,解决计算或证明问题;逐步注重立体几何综合性问题的考察,探索性问题设置较少。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教学建议:立足教材,注重空间平行与垂直关系的转化;立足基础,掌握立体几何试题通性通法;立足课堂,注重直观感知与思辨论证;发展素养,循序渐进地安排推理训练。在命题中应设置多元化试题情境,增设开放性问题并避免单一命题方式,在知识交汇处挖掘更多结合点。希望本文的研究会对课堂教学、试题命制提供一些帮助。
张琪[4](2021)在《基于高考试题情境分析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 ——以2010-2020年全国卷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明确指出要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2019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立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构建以一核、四层、四翼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为主的高考考查评价体系。高考评价体系还规定了高考的考查载体-情境,以此承载考查内容,实现考查要求。因此高考卷中的试题情境至关重要,对试题情境的研究,不仅能明确考查内容的重点,也能明晰考查要求的深浅,进而发挥高考的引导教学的功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本研究立足于试题情境,选择比利时教育家易克萨维耶·罗日叶的“情境类型学”为依据,结合已有研究与地理学科的特点对一级维度参数下设的二级维度参数进行重构,形成本文对高考试题情境的分析框架。基于试题情境分析框架,在情境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教育评价理论、整合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之上,采用文献法、统计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对2010-2020年全国卷地理试题进行研究。首先采用文献法,通过阅读有关国内外高考试题以及试题情境的相关文献,确定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为本文核心概念的界定、具体参数的划分提供借鉴;其次以易克萨维耶·罗日叶的“情境类型学”为基础框架,结合国内学者在其他学科上对其进行的研究划分和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构建了本研究的地理试题情境分析框架;然后依据分析框架,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别统计情境任务要求、情境任务的开放等级、情境材料培养的学生型面、情境材料范围、情境任务调动的知识范围、情境任务考查的核心素养、情境材料的呈现方式,分别通过数量、占比、变化趋势,得出2010-2020年高考地理试题情境特点与变化,并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典型的高考试题作为案例;最后依据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和试题情境的命制角度提供一定的建议。
关婷婷[5](2021)在《高中数学人教A版新旧教材必修部分数学文化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修订中,非常重视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把数学文化贯彻到课程、教材、教学、评价中。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数学文化“高评价,低应用”的现象仍然存在。教材是课程实施的主要载体,是开发数学文化素材的前提,因此对教材中数学文化内容进行研究,了解教材中数学文化编排特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数学文化内容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数学文化研究现状,进而明确教材比较的研究方向,并结合相应理论基础,完善指标体系,构建本文研究框架。在解读课标相关表述的基础上,运用文本分析、比较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从内容分布、栏目分布、运用方式等维度,对高中数学人教A版新旧两版教材必修部分数学文化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归纳两版教材中数学文化的编排特点,得出新教材中数学文化内容的编排特征:新教材体现数学文化内容的丰富性,符合培养理念;新教材关注数学的内在特性,展现数学的理性精神;新教材数学文化栏目设置合理,凸显数学内在逻辑。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教师问卷和访谈调查,了解一线教师对教材中数学文化的认知态度,考察数学文化运用于教学的实际情况,从理论层面和现实层面得出本文研究结论:两版教材数学文化总量丰富,新教材内容分布更显均衡;新教材充分体现应用价值的基础上,关注人文特性;整体运用水平偏低,新教材文化与数学知识关联度更高;数学文化重视程度加深,融入多样性有待提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可行性教学建议:第一,教师要深刻解读教材数学文化编写意图;其次,教师深度学习数学文化内容,创造性运用数学文化素材;第三,拓展教学思路,合理开发数学文化素材;第四,以数学文化为主题,进行主题教学。
侯万君[6](2021)在《基于Achieve模式,数学高考试题与新课标一致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改革一直是世界各国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随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发布,在实际教育教学是否有参考2017版的课程标准,为了有效落实新课程标准,课程改革的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新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的一致性,学业评价在课程内容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学业评价中的高考是反映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研究高考试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对数学课程改革的落实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运用Achieve模式分析了2018年至2020年全国高考数学理科三卷的三套试题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一致性。本文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基于标准的一致性研究的文献,了解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其次对新课程标准进行课程内容和认知层次的分类及判定,以及在新课程标准分析的基础上对三套高考试卷进行编码。然后利用Achieve模式从不同维度去分析新课程标准与试卷的一致性。最后给出对新课程标准实施有效的建议以及基于标准一致性相关问题上可继续研究的问题。通过新课标颁布后的三套数学试卷的一致性分析得出以下的结论:三套数学试题,在内容、认知向心性和挑战等级上与新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水平不高;但是在挑战来源和均衡性上的一致性水平较高;三套试卷随着年份都有向新课程标准靠拢,新课程标准所重视的知识内容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在逐年增加,尤其是在概率与统计这个模块上随着年份的增长知识内容的比重在增加。对此也提出几点建议,在高考命题时应该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文件,适当的调整试题的区分度并提高试题的深度和广度以保证试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教育教学者要研读新课程标准,准确的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内容,不能只是将知识作为教学内容,还要关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的文化素养和思维培养,让新课程标准发挥指导作用。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本文在对象上选择了新课程标准颁发后的连续三套高考试题与新课程标准进行一致性分析,不仅能够看出三套试卷命制方向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变化趋势,还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在课程领域中基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的文献分析中,由于Achieve模式分析的维度较多,操作难度较大,因此运用Achieve模式分析课程领域的一致性的文献非常少,进一步研究可以充实和丰富学业评价与标准之间一致性的工具和方法的理论发展。
鞠丽楠[7](2021)在《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北京市中考数学试题研究 ——以2012-2020年中考数学试题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入,考试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相继发布了一系列实施意见。在此背景下,北京市在2015和2018年进行了两次中考数学考试改革。两次改革前后试卷在总分值、总题量、不同题型所占分值大小方面均发生了显着变化。试卷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是如何变化的备受关注。而试题的能力结构恰好能够反应对学生思维水平的要求。我们通过研究两次改革前后试题能力结构的变化特点及演变规律从而得到试题对学生思维能力考察要求的变化。为了解年近十年来北京市两次改革前后中考数学试题对学生思维能力水平的考察要求及其变化特点,我们以SOLO分类理论为基础,制定出中考数学试题的SOLO层次划分标准,并以此为依据对2012-2020年北京中考数学试卷进行SOLO层次划分。我们以2015年和2018年北京市两次中考数学考试改革为时间节点将2012-2020年的中考数学试卷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从试卷总体、知识领域、题型三个维度分析,每个阶段试题能力结构的变化特点以及对学生思维水平要求的特征。最后以中考考试时间为轴纵向比较分析2012-2020年北京中考数学试题能力结构的演变规律。我们研究发现:随着考试改革的不断推进,北京中考数学试卷在试卷整体结构、不同知识领域、不同题型三个方面都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出了不同的要求。1.试卷整体:经历两次中考考试改革后,北京市中考数学试题的能力结构在U、M、R、E四个层次的分布逐渐趋于稳定,且对学生思维水平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2.不同知识领域:数与代数领域的试题除了承担区分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任务外,同时加强了对数学基础知识“量”和知识整体性的考察。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试题有良好的SOLO梯度,且试题难度分布逐渐趋于均衡。统计与概率领域不再单纯地考察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而是注重考察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试题结构的综合能力,体现了“能力立意”。综合类问题领域具有很高的难度,对学生思维水平要求较高,主要用来调节试卷的难度,提高区分度。3.不同题型:选择题既没有单纯地考察学生知识掌握的数量,也没有过度考察学生知识掌握的深度,试题难度适中。填空题兼顾考察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且整体难度适中。解答题在拓宽知识广度的同时也加深了知识考察的深度,提高了试题的区分度,更能区分一般水平和优秀的学生,增强了试卷的选拔性。
佟威[8](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大规模考试质量评估方法研究和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大规模考试通常指在国家范围或较大规模经济体内由专业考试机构组织管理,以选拔、评价和监测等为主要目的的考试形式。在我国,大规模考试主要是指高考、研究生考试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考试;国际上,大规模考试则包括SAT、PISA等一些知名考试和评价项目。本文研究对象聚焦的是我国的大规模考试,特别是高考。大规模考试和一般性考试有着显着区别。一般性考试由于人数较少,影响范围小,限制条件相对较低,模型和算法的适应性较强。大规模考试具有更广的关注度,更高的质量要求,更大的社会影响,特别是经过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大规模考试形成了一整套相对传统的模式,包括一系列管理层面的措施,也有一系列技术层面的保障,以确保其平稳顺利。这种模式长期以来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考试规模愈大,涉及因素就愈多,面临局面就愈复杂,适应和调整起来也就愈难。传统的试题质量保障机制当前正经受着剧烈冲击,只有做出改变才能应付不断出现的各种挑战。如何应对紧迫的形式和复杂的困境,成为大规模考试面临的重要课题。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为改变和解决这种困境提供了重要支撑。如何实现深度学习技术与大规模考试的深度融合,成为改善大规模考试试题质量评估方法的重要课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然而,当前深度学习技术在考试中的应用刚刚起步,正处于探索阶段,在一些具体考试任务中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对考试的赋能仍需系统梳理和深入探索。本文在此背景下,提出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若干方法,旨在解决大规模考试中试题难度预估和相似题的判定等问题,并致力于付诸应用和实践。本文的工作和贡献可以概括如下:首先,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实现试题难度自动预测。试题难度预测是大规模考试中的核心问题之一。过难或者过易都无法准确测量学生能力。传统的试题难度预测试是由命题专家人工完成或提前把试题由一小部分志愿者公开试答并通过作答数据分析计算试题难度。由专家预估的试题难度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难度系数不稳定;试答又容易导致试题泄露。更重要的是,两种预估方式彼此独立,没有把与试题相关的数据(文本和作答)进行统一考量。本研究基于深度表征框架,深入挖掘和利用试题文本信息,再结合大量学生作答数据,建立起试题文本和实测难度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试题难度预测。具体地,试题经过数据预处理后,表示成分布式表征的向量集合,然后基于CNN和RNN模型来获取试题的局部信息和序列信息的技术方案。在loss函数中设计pairwise形式消除学生作答数据的样本依赖性,进行模型训练,得到关于试题文本和试题质量参数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高考数学试题难度预测这一任务,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其次,基于语义关联关系,实现对试题的深度语义理解和质量把控。前一项工作主要对形式单一、独立设问的试题进行研究,针对的是以数学题为代表的理科类试题。然而,一些阅读类试题具有显着差异性,试题的难度需要结合试题基于的素材、试题的选项等信息进行研究。本项工作是在参考一些相关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引入了注意力机制,寻找影响试题质量的深层次语义信息,发现试题材料中与问题相关的重要部分,以提高试题特征挖掘的精准性和稳定性。具体地,模型结构由四部分组成,输入层、双向GRU层、注意力层和预估层。其中,双向GRU层不仅可以学习整个输入序列的远程依赖关系,还可以同时从前向和后向学习上下文信息;注意力层采用的是AoA机制,可以提取与试题更相关的文档或选项中词语,作为特定试题难度预估的主要信息,有助于模型的可视化,提升其可解释性。第三,基于知识结构图表征进行试题相似度判定。试题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是大规模考试领域的另一个核心问题。在高利害且强调选拔性的大规模考试中,一份试卷出现两道相似试题或者其中的试题与已考试题相似,都容易引起争议和社会关注。另外,相似试题对自动组成多套相似试卷的任务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基于试题语义层面的相似性分析具有重要价值。以往的试题相似性预判依赖于命题专家,这种方式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效率也不是很高。同时,一些基于浅层语义信息的试题相似性研究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本研究结合试题所具有的知识点图结构信息,实现了更加全面的试题表征用以判断试题之间的深层次语义关系。具体地,本文提出一个新的knowledge-aware的多模态深度学习网络(KnowNet)。该模型包括两个主要表征层:试题内容表征层(CRL)和知识结构融合层(SFL)。试题内容表征层(CRL)主要用来对试题的多模态信息(如图片和文本信息)进行联合表征,涉及到词嵌入方法、卷积神经网络和基于注意力机制的LSTM模型。知识结构融合层主要用来表征知识点的图结构信息。在该层中,模型首先是通过一个基于注意力机制的模块(CKA)对知识点和试题内容信息进行建模,然后通过树形卷积网络(TCN)对知识点的图结构信息进行表征。知识结构表征层不仅可以获取相关的结构信息,而且对基于知识结构的相似题的判定提供了一种可解释性的视角。最后,模型通过相似题打分模型(SSL)来对任意两个试题的相似程度进行评估。实验结果也证明KnowNet模型具有很高的有效性和可解释性。最后,研究成果在大规模考试中的实践和应用中取得了显着效果,体现了社会价值。本研究的所有成果都与大规模考试的系统工程进行了深入融合。通过对难度预估算法训练得到的模型进行集成,每一道试题所对应的机器预估难度为命题专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参考。试题属性自动标注是本研究的一个过程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通过试题的标注数据来训练模型实现试题属性的自动标注,目前也已经应用到具体命题工作。相似题判定的算法能够针对任何一个编制出来的新题提供出系统中与其相同或者相似的试题反馈,为命题专家提供参考。所有这些研究成果已经集成在大型题库等信息化系统中,在考试行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大规模考试的数字化进程。基于本研究成果,多个与大规模考试相关的系统性工程都快速发展起来,如试题资源的标准化管理、教材检索、试题语义查询和检索以及大规模网络试题爬虫和试题素材收集等等。本研究成果探索了大规模考试和深度学习相融合的实践路径,提供了针对大规模考试个性化需求的解决方案,得到了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和社会广泛认可,为服务和保障国家考试安全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张洋[9](2021)在《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新高考数学试题研究 ——以2020年全国卷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数学核心素养一直是教育界的研究热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给出了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种类,划分了具体的水平。与此同时,新高考方案也正逐步实施。本文基于课程标准,构建评价框架,分析新高考数学试卷,并与传统高考试卷进行对比,从而加深对高考改革走向的理解,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帮助。具体来说,本研究以2020年高考数学八份全国卷为研究对象,对每份试卷中各知识主题内容考查情况、核心素养考查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八份试卷均最重视对几何与代数主题知识的考查,函数主题次之,概率与统计主题知识紧随其后,三大知识主题的考查总计达到整体的90%;对预备知识和数学建模活动的考查较少。尽管各知识主题考查分布不平衡,但每一份高考试题所考查的知识内容均与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相吻合。2.八份试卷非常重视对数学运算、逻辑推理和直观想象三个核心素养的考查,三者比重之和达到了 80%,而对其余三个核心素养的考查很少。从素养水平的考查上看,八套试卷都是水平二最多、水平一次之、水平三最少。3.新高考卷在具体素养维度的考查上呈现出新的特点:在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素养的考查上比传统高考试卷多;而对于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素养的考查总和比传统高考试卷低;新高考更加重视对学生工具素养的要求,对于数学建模和数据分析素养的考查总和超过了 10%。同时,新高考卷也呈现出一个明显的特征:传统高考文科卷对水平一考查最多,理科卷对水平二考查最多,而新高考卷则介于二者之间,这符合新高考模式下文理不再分科的特点;但在水平三的考查上,新高考卷明显增多,反映出新高考卷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基于以上结果,总结了新高考命题上的导向性,并对高考数学命题与高中数学教学提出建议。
甘雅莉[10](2021)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数学命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考命题一直是高考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每年高考试题出现后便能够吸引一大批专家进行分析研讨。近年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在高考数学试题中的考查频率以及考查比重逐渐增加,分析高考数学试题中数学学科的各大核心素养的考查形式以及考查的频率显得尤为重要。在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查阅文献、统计数据、并进行数据的横纵向比较等形式,以2017-2020年新课标全国理科数学卷共12套试题为研究对象。首先,先确定了素养相关概念以及高考数学学科命题的理论基础。其次,对2017-2020年新课标全国理科数学卷共计12套试题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新课标全国理科数学卷内部结构的分析、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考查分析和高考数学学科能力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学数学核心素养在日常教学中的培养策略。通过研究发现,每一个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都应有针对性的方法,对于数学抽象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要能够将自然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进行描述,然后进行情境创设训练。对于逻辑推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推理素材,然后锻炼逻辑思维。对于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要渗透建模思想,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实施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对于数学运算核心素养的的培养,首先要理解基本概念,在进行运算策略的选择练习。对于直观想象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要学会识图、认图、用图,其次创设实践活动,最后进行数形结合。对于数据分析核心素养的培养,先学会猜想、培育观念,再掌握技能,丰富经验。最后,基于分析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在新课标全国理科数学卷中的实际考查情况,为了使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更好地落实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培养出真正具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笔者在此提供几点有助于提升高考数学学科命题质量的建议。笔者分析出高考数学学科命题应将强化应用性和综合性,注重开放性和创新性,同时渗透数学文化和思想。
二、近年高考数学试题的特点及命题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近年高考数学试题的特点及命题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3)高考立体几何试题结构与内容的演变 ——以1978-2020年全国卷(理科)试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一、数学试卷 |
二、试题结构 |
三、试题内容 |
四、数学核心素养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高考数学试题的研究 |
一、高考数学试题的命题研究 |
二、高考数学试题的结构与内容研究 |
三、高考数学试题的比较研究 |
四、高考数学试题综合难度研究 |
第二节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试题的研究 |
第三节 文献综述小结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过程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一、比较研究法 |
二、统计分析法 |
第二节 研究过程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思路 |
第四章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试题结构的演变 |
第一节 立体几何试题题型、题量演变 |
一、题型演变 |
二、题量演变 |
第二节 立体几何试题分值与比例演变 |
第五章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试题内容的演变 |
第一节 立体几何试题考核知识点演变 |
第二节 立体几何试题阅读量、图形模型演变 |
一、阅读量演变 |
二、图形模型演变 |
第三节 立体几何试题综合难度演变 |
一、综合难度研究设计 |
二、立体几何试题综合难度演变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高考数学立体几何试题结构演变情况 |
二、高考数学立体几何试题内容演变情况 |
第二节 研究建议与启示 |
一、对立体几何内容的教学建议 |
二、对立体几何内容的命题启示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基于高考试题情境分析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 ——以2010-2020年全国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 |
(二) 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 |
(三) 高考评价体系的构建 |
(四) 高考模式的改革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一) 试题情境 |
(二) 全国卷 |
(三) 试题情境分析 |
(四) 教学策略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 情境学习理论 |
(二) 建构主义理论 |
(三) 教育评价理论 |
(四) 整合教学理论 |
第三章 高考试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
一、情境材料的真实性原则 |
二、情境材料的应用性原则 |
三、情境材料的指向性原则 |
四、情境任务的目的性原则 |
五、情境任务的适应性原则 |
六、情境任务的综合性原则 |
第四章 高考地理试题情境分析框架的构建 |
一、“情境类型学”一级维度参数概述 |
(一) 辨别参数 |
(二) 内容参数 |
(三) 装扮参数 |
二、“情境类型学”二级维度参数重构 |
三、基于“情境类型学”的高考地理试题情境分析框架 |
第五章 基于情境分析框架的高考地理试题情境分析 |
一、辨别参数的分析 |
(一) 情境任务要求分析 |
(二) 情境任务的开放等级分析 |
(三) 情境材料培养的学生型面分析 |
(四) 情境材料范围分析 |
二、内容参数的分析 |
(一) 情境任务调动的知识范围分析 |
(二)情境任务考查的核心素养分析 |
三、装扮参数的分析 |
第六章 基于高考试题情境分析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
一、基于高考试题情境分析的地理课堂教学建议 |
(一) 创设问题情境,强调开放探究 |
(二) 注重知识联系,构建知识体系 |
(三) 加强图像教学,培养学科能力 |
(四) 落实学科素养,彰显育人价值 |
二、基于高考试题情境分析的地理试题命题角度建议 |
(一) 立足社会热点,讲好中国故事 |
(二) 倡导人地协调,培育生态文明 |
(三) 关注国家战略,开阔地理视野 |
(四) 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地理实践 |
研究结论与不足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高中数学人教A版新旧教材必修部分数学文化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课标修订对数学文化的再重视 |
(二)改善数学文化课堂现状的需要 |
(三)数学文化研究现状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文化及数学文化内涵 |
(一)文化 |
(二)数学文化 |
二、数学文化的分类 |
三、不同视角下数学文化的研究 |
(一)数学文化与教育教学相关研究 |
(二)数学文化与课程研究 |
(三)数学文化与高考试题相关研究 |
四、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比较研究 |
(一)中外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比较研究 |
(二)我国高中不同版本教材中数学文化比较研究 |
五、文献述评 |
第三章 研究过程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文本分析法 |
(三)比较分析法 |
(四)调查法 |
三、研究过程 |
(一)研读课程标准及教材,明确研究方向 |
(二)梳理数学文化教材比较的理论基础 |
(三)分析指标体系,完善比较研究的框架 |
(四)针对比较结果,进行教师问卷及访谈 |
(五)得出研究结论,提出教学建议 |
第四章 期望课程对数学文化的相关表述分析 |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部分对数学文化相关表述分析 |
二、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部分对数学文化相关表述分析 |
三、实施建议部分对数学文化相关表述分析 |
第五章 两版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比较分析 |
一、两版教材中数学文化内容分布比较分析 |
(一)两版教材数学文化内容总体分布 |
(二)知识源流内容分布 |
(三)学科联系内容分布 |
(四)社会角色内容分布 |
(五)审美娱乐内容分布 |
(六)多元文化内容分布 |
二、两版教材中数学文化的运用方式比较分析 |
三、两版教材中数学文化栏目分布比较分析 |
四、两版教材中数学文化案例比较分析 |
(一)函数主线 |
(二)几何与代数主线 |
(三)概率与统计主线 |
五、比较研究的结果与思考 |
(一)两版教材数学文化内容比较结果 |
(二)新教材数学文化编排特征 |
第六章 教师问卷和访谈 |
一、教师问卷 |
(一)问卷对象 |
(二)问卷设计 |
(三)问卷情况 |
二、教师访谈 |
(一)访谈对象 |
(二)访谈设计 |
(三)访谈情况 |
三、问卷及访谈结果 |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一)两版教材数学文化总量丰富,新教材内容分布更显均衡 |
(二)新教材充分体现应用价值的基础上,关注人文特性 |
(三)整体运用水平偏低,新教材文化与数学知识关联度更高 |
(四)数学文化重视程度加深,融入多样性有待提升 |
二、教学建议 |
(一)教师深刻解读数学文化编写意图 |
(二)深度学习数学文化内容,创造性运用教材 |
(三)拓展数学文化教学思路,合理开发素材 |
(四)以数学文化为主题,开展主题教学 |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数学文化认识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基于Achieve模式,数学高考试题与新课标一致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考相关的背景历程 |
1.1.2 课程标准的变革 |
1.1.3 基于标准的一致性课程改革 |
1.2 核心名词的界定 |
1.2.1 课程标准 |
1.2.2 学业评价 |
1.2.3 一致性 |
1.2.4 数学高考试题 |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计划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3 论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收集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的相关文献综述 |
2.2.2 国内的相关文献综述 |
2.2.3 文献评述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分析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内容分析法 |
3.2.4 统计分析法 |
3.3 研究工具 |
3.4 研究对象 |
3.5 研究伦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课程标准下一致性的编码分析 |
4.1 新课程标准的分类分析 |
4.2 试题的内容和认知层次编码 |
4.3 试题挑战等级分析 |
4.3.1 问卷设计与说明 |
4.3.2 问卷中个人基本情况分析 |
4.3.3 调查问卷中试题挑战等级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
4.3.4 调查问卷试题纵向比较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课程标准下试题一致性分析 |
5.1 Achieve模式介绍 |
5.2 新课程标准下试题的一致性分析 |
5.2.1 试题与新课程标准内容向心性分析 |
5.2.1.1 Achieve分析模式内容向心性等级说明及举例 |
5.2.1.2 学业评价项目内容向心性分析 |
5.2.2 试题与新课程标准表现向心性分析 |
5.2.2.1 Achieve分析模式表现向心性等级说明举例 |
5.2.2.2 学业评价项目中表现向心性分析 |
5.2.3 新课程标准下试题挑战等级分析 |
5.2.3.1 Achieve分析模式挑战等级说明 |
5.2.3.2 学业评价项目中挑战等级分析 |
5.2.4 新课程标准下试题均衡性的分析 |
5.2.4.1 Achieve分析模式均衡性说明 |
5.2.4.2 学业评价项目中均衡性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的结论 |
6.2 研究的建议 |
6.3 研究反思与展望 |
6.4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关于高考试题与新课标一致性相关调查问卷 |
附录2 调查问卷原始数据 |
附录3 试题挑战等级 |
附录4 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北京市中考数学试题研究 ——以2012-2020年中考数学试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中考考试改革的趋势 |
二、数学在中考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三、北京市中考数学考试改革的特点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一) 对中考试题命制的意义 |
(二) 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意义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一节 国外SOLO分类理论研究现状 |
第二节 国内SOLO分类理论研究现状 |
一、在数学学科试题中的应用 |
二、在其他学科试题中的应用 |
三、研究述评 |
(一) 研究方法小结 |
(二) 研究内容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对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SOLO分类理论的来源 |
二、SOLO分类理论的主要内容 |
三、构建试题能力结构划分标准 |
四、试题能力结构划分示例 |
(一) 单点结构水平(U)试题分析示例 |
(二) 多点结构水平(M)试题分析示例 |
(三) 关联结构水平(R)试题分析示例 |
(四) 拓展抽象结构水平(E)试题分析示例 |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路径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路径 |
第四章 2012-2020年北京中考数学试题能力结构统计分析 |
第一节 2012-2014年北京市中考数学试题能力结构统计分析 |
一、2012年北京市中考数学试题能力结构统计分析 |
(一) 试卷整体试题能力结构统计分析 |
(二) 不同知识领域试题能力结构统计分析 |
(三) 不同题型试题能力结构统计分析 |
二、2013年北京市中考数学试题能力结构统计分析 |
(一) 试卷整体试题能力结构统计分析 |
(二) 不同知识领域试题能力结构统计分析 |
(三) 不同题型试题能力结构统计分析 |
三、2014年北京市中考数学试题能力结构统计分析 |
(一) 试卷整体试题能力结构统计分析 |
(二) 不同知识领域试题能力结构统计分析 |
(三) 不同题型试题能力结构统计分析 |
第二节 2015-2017年北京市中考数学试题能力结构统计分析 |
一、2015年北京市中考数学试题能力结构统计分析 |
(一) 试卷整体试题能力结构统计分析 |
(二) 不同知识领域试题能力结构统计分析 |
(三) 不同题型试题能力结构统计分析 |
二、2016年北京市中考数学试题能力结构统计分析 |
(一) 试卷整体试题能力结构统计分析 |
(二) 不同知识领域试题能力结构统计分析 |
(三) 不同题型试题能力结构统计分析 |
三、2017年北京市中考数学试题能力结构统计分析 |
(一) 试卷整体试题能力结构统计分析 |
(二) 不同知识领域试题能力结构统计分析 |
(三) 不同题型试题能力结构统计分析 |
第三节 2018-2020年北京市中考数学试题能力结构统计分析 |
一、2018年北京市中考数学试题能力结构统计分析 |
(一) 试卷整体试题能力结构统计分析 |
(二) 不同知识领域试题能力结构统计分析 |
(三) 不同题型试题能力结构统计分析 |
二、2019年北京市中考数学试题能力结构统计分析 |
(一) 试卷整体试题能力结构统计分析 |
(二) 不同知识领域试题能力结构统计分析 |
(三) 不同题型试题能力结构统计分析 |
三、2020年北京市中考数学试题能力结构分析 |
(一) 试卷整体试题能力结构统计分析 |
(二) 不同知识领域试题能力结构统计分析 |
(三) 不同题型试题能力结构统计分析 |
第五章 2012-2020年北京中考数学试题能力结构比较分析 |
第一节 两次中考数学改革前后各阶段试题能力结构变化特点 |
一、第一阶段: (2012-2014) |
(一) 2012-2014年不同知识领域试题能力结构分布特点 |
(二) 2012-2014年不同题型试题能力结构分布特点 |
(三) 2012-2014年试卷整体试题能力结构分布特点 |
二、第二阶段(2015-2017) |
(一) 2015-2017年不同知识领域试题能力结构分布特点 |
(二) 2015-2017年不同题型试题能力结构分布特点 |
(三) 2015-2017年试卷整体试题能力结构分布特点 |
三、第三阶段(2018-2020) |
(一) 2018-2020年不同知识领域试题能力结构分布特点 |
(二) 2018-2020年不同题型试题能力结构分布特点 |
(三) 2018-2020年试卷整体试题能力结构分布特点 |
第二节 不同知识领域试题能力结构演变规律 |
一、数与代数领域 |
二、图形与几何领域 |
三、统计与概率领域 |
四、综合类问题领域 |
第三节 不同题型试题能力结构演变规律 |
一、选择题 |
二、填空题 |
三、解答题 |
第四节 试卷整体试题能力结构演变规律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试卷整体 |
二、不同知识领域 |
三、不同题型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深度学习的大规模考试质量评估方法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2.1 大规模考试的发展 |
1.2.2 现代考试技术的发展 |
1.2.3 当前大规模教育考试面临的主要问题 |
1.2.4 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及其与考试的融合 |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贡献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相关研究工作概述 |
2.1 引言 |
2.2 大规模教育考试的两个主要特点 |
2.3 考试领域研究现状 |
2.3.1 考试领域的质性研究 |
2.3.2 考试量化研究——考试测量技术 |
2.3.3 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及与考试的融合 |
2.3.4 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
第3章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试题难度自动预估 |
3.1 引言 |
3.2 相关工作 |
3.2.1 文本建模 |
3.2.2 难度预测 |
3.3 模型框架 |
3.3.1 问题定义 |
3.3.2 模型整体框架 |
3.3.3 模型结构 |
3.3.4 模型训练 |
3.3.5 难度预测 |
3.4 实验 |
3.4.1 数据集介绍 |
3.4.2 实验评价指标 |
3.4.3 对比实验 |
3.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4.5 案例分析 |
3.5 结论 |
第4章 基于语义关联关系挖掘的试题理解和质量把控 |
4.1 引言 |
4.2 相关工作 |
4.2.1 传统试题难度研究 |
4.2.2 自然语言处理中的文本理解 |
4.3 模型框架 |
4.3.1 问题定义 |
4.3.2 模型整体框架 |
4.3.3 RCNet模型结构 |
4.3.4 训练策略 |
4.3.5 难度预估 |
4.4 实验 |
4.4.1 数据集介绍 |
4.4.2 对比实验 |
4.4.3 实验评价指标 |
4.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5 结论 |
第5章 基于知识结构图表征的试题相似度判定 |
5.1 引言 |
5.2 相关工作 |
5.2.1 结构学习 |
5.2.2 相似题判定的相关研究 |
5.2.3 多模态学习 |
5.3 基本定义 |
5.3.1 知识结构 |
5.3.2 问题的定义 |
5.4 模型 |
5.4.1 试题输入 |
5.4.2 试题内容表征层 |
5.4.3 结构融合层 |
5.4.4 相似度得分层 |
5.4.5 KnowNet模型训练 |
5.5 实验 |
5.5.1 数据集 |
5.5.2 实验设置 |
5.5.3 Baseline |
5.5.4 实验结果对比(RQ1) |
5.5.5 抽样策略对模型训练过程的影响(RQ2) |
5.5.6 试题内容和考查知识点相关性的可视化分析(RQ3) |
5.5.7 外部关联性的可视化(RQ4) |
5.6 结论和展望 |
第6章 研究成果在大规模考试中的实践和应用 |
6.1 引言 |
6.2 相关背景 |
6.3 应用系统部分功能概述 |
6.3.1 试题数据管理 |
6.3.2 相似题任务的索引 |
6.3.3 系统简要流程 |
6.4 典型应用案例 |
6.5 结论 |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9)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新高考数学试题研究 ——以2020年全国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 |
二、关于核心素养视角下高考试题的相关研究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新高考数学 |
二、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内容 |
第二节 研究框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高中数学知识内容分类 |
第六节 核心素养评价框架 |
一、评价框架的设计 |
二、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七节 试题实例分析 |
第四章 高考试题内容的分析 |
第一节 不同试卷的分析 |
一、新高考全国Ⅰ卷、Ⅱ卷的分析 |
二、理科数学全国Ⅰ、Ⅱ、Ⅲ卷的分析 |
三、文科数学全国Ⅰ、Ⅱ、Ⅲ卷的分析 |
第二节 试卷考查知识主题内容对比分析 |
第五章 核心素养层次水平的分析 |
第一节 每份试题的内部分析 |
一、新高考全国Ⅰ卷的分析 |
二、新高考全国Ⅱ卷的分析 |
三、理科试卷的分析 |
四、文科试卷的分析 |
第二节 试题间的比较分析 |
一、试题总体比较分析 |
二、核心素养不同水平的比较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高考试题考查的知识主题内容以及核心素养情况与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相吻合 |
二、高考试题所考查的各核心素养种类和水平层次存在差异 |
三、新高考卷在核心素养的考查上呈现出自身的特征 |
第二节 新高考数学试题命题上的导向性 |
一、更加注重数学思维,同时减少繁杂运算 |
二、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渗透德育,弘扬文化 |
三、命题上呈现“低起点、多层次、高落差”的特点 |
第三节 研究建议 |
一、对高考数学命题的建议 |
二、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建议 |
第四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数学命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素养相关概念 |
2.1.1 素养 |
2.1.2 核心素养 |
2.1.3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
2.2 高考数学学科命题 |
2.2.1 命题指导思想 |
2.2.2 命题理论 |
第3章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新课标全国理科数学卷分析 |
3.1 新课标全国理科数学卷内部结构分析 |
3.1.1 新课标全国理科数学卷的总体概况 |
3.1.2 新课标全国理科数学卷试题的基本特点 |
3.1.3 新课标全国理科数学卷的组卷特点 |
3.1.4 2020 年新课标全国理科数学卷I分析 |
3.2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考查分析 |
3.2.1 数学抽象考查分析 |
3.2.2 逻辑推理考查分析 |
3.2.3 数学建模考查分析 |
3.2.4 数学运算考查分析 |
3.2.5 直观想象考查分析 |
3.2.6 数据分析考查分析 |
3.2.7 小结分析 |
第4章 基于新课标全国理科数学卷分析探讨中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
4.1 数学抽象的培养 |
4.2 逻辑推理的培养 |
4.3 数学建模的培养 |
4.4 数学运算的培养 |
4.5 直观想象的培养 |
4.6 数据分析的培养 |
第5章 提高新课标全国理科数学卷命题质量的建议 |
5.1 强化应用性和综合性 |
5.2 注重开放性和创新性 |
5.3 渗透数学文化和数学思想 |
第6章 总结 |
6.1 基本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近年高考数学试题的特点及命题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指向核心素养的高考数学试题研究[D]. 胡丽君. 石河子大学, 2021
- [2]新高考评价体系下浙江省高考数学试题研究[D]. 姜淑慧.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高考立体几何试题结构与内容的演变 ——以1978-2020年全国卷(理科)试题为例[D]. 刘霄.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4]基于高考试题情境分析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 ——以2010-2020年全国卷为例[D]. 张琪.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5]高中数学人教A版新旧教材必修部分数学文化的比较研究[D]. 关婷婷.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6]基于Achieve模式,数学高考试题与新课标一致性研究[D]. 侯万君.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7]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北京市中考数学试题研究 ——以2012-2020年中考数学试题为例[D]. 鞠丽楠.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8]基于深度学习的大规模考试质量评估方法研究和应用[D]. 佟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9]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新高考数学试题研究 ——以2020年全国卷为例[D]. 张洋.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10]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数学命题研究[D]. 甘雅莉. 集美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