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室内环境自动监控系统(一)(论文文献综述)
曾爱然[1](2020)在《城市轨道交通计算机联锁系统寿命预测与维修策略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轨道交通计算机联锁系统是保障列车行车安全的重要子系统之一。不同使用环境下的联锁系统健康状态不同,综合考虑联锁系统的可靠性和维修成本问题,对联锁系统的寿命进行科学合理地预测十分有必要。本文基于动态故障树和马尔可夫模型对城市轨道交通计算机联锁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进行分析计算,在此基础上对系统的寿命进行预测并对维修维护策略进行优化。首先,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计算机联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对联锁系统故障发生的原因进行探究,在传统的故障树分析基础上加入动态逻辑门的应用,建立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动态故障树模型,分析影响联锁系统使用寿命的因素。其次,对建立的动态故障树模型进行模块划分,划分之后的每个子系统作为一个小整体,利用马尔可夫状态转移模型对其可靠性和安全性进行分析和求解。子系统模块合理的划分不仅避免了系统庞大容易造成的马尔可夫空间状态爆炸问题,并且将三个子系统通过―或门‖连接,在求解可靠性时将三个子系统转化为串联关系处理,大大简化了寿命预测模型的计算步骤。最后,利用Python软件和Mathcad软件对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进行仿真分析,基于仿真结果对联锁系统进行寿命预测,结合寿命预测的结果对现有的联锁系统维修维护策略进行优化,能够在保证城轨计算机联锁系统安全可靠工作的同时,节约一定的维修成本和技术成本。
宋岩[2](2018)在《长岭三团66kV智能输变电工程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生产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松原市已经逐渐成为对接城市核心区域的重点居住区,松原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与此同时,对电力系统供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的要求也就逐渐增加。在此背景和需要下,开展了长岭三团66kV智能输变电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以进一步提高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稳定性。本文首先对长岭三团66kV智能输变电工程设计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阐述,明确了其设计和研究的理论依据以及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松原市和长岭县电力系统现状、用电负荷及需求情况进行分析,指出长岭三团66kV智能变电站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对系统方案进行论证。进而,对气象条件、自然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及评价后,完成了长岭三团66kV变电站站址的准确选择。通过对电路电流及容量、无功功率补偿等各相关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对电力系统的一次设计和二次设计进行了合理的智能化配置和安排,并对送电线路路径的选择进行论证,并提出详细架空线路部分的工程设计。最后,对长岭三团66kV智能输变电工程项目进行了环保、节能减排、劳动安全措施分析,确保本工程技术方案的顺利实施。
陈启明[3](2021)在《11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优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累计运行15年的万福110kV变电站所采用的生产控制系统及相关一、二次设备已经逐渐出现了抗干扰性差、稳定性弱的问题,无法满足规模日益扩大的电力系统对于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且无法适应电力系统的现代化管理模式。以工业计算机、电力系统通信、数据库为平台逐步融合形成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具有功能丰富多样、结构规范化、可塑性强、人机对话画面友好等明显优势而备受广大从事电力生产运行检修技术人员欢迎。管理人员研究决定对万福110kV变电站站内相关一、二次设备、综合自动化系统及相关生产辅助控制系统进行优化改造,从而提高变电站电力生产的运行检修管理水平。在对万福变电站进行现场实地勘查并结合万福变电站历年生产运行情况分析报告严格论证后,提出了本次改造方案中需要遵守的主要设计技术原则。以此次全面改造的预期目标和相关投运要求谨慎制定了符合万福变电站实际情况的综合自动化系统、一次设备、二次设备及智能生产辅助控制系统等主要设备的选型方案。为了解决该站地理位置偏远,运维效率低下,设备老化严重等问题,在改造中新增了故障录波装置、线路备自投装置、综合应用服务器、火灾报警装置、电子围栏装置、北斗GPS双源时钟同步装置等性能优越的设备以期提高现有老旧变电站内设备性能,从源头上消除由于设备问题带来的安全隐患。万福110kV变电站将三条110kV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主保护全部更换为光纤差动保护以获得更迅速更稳定的切除故障能力,以及将变电站控制室内监控后台机电源更换为更加可靠的不停电电源供应,以保证事故情况下调度远方值班人员对变电站现场情况的及时掌握。在保证现场施工安全、电网供电可靠性的前提下,制定了万福110kV变电站改造工程的现场施工调试方案。在施工中结合该变电站的现场实际情况,对设备改造的内容、安全技术措施、质量及工艺要求进行讨论和分析,并对改造中遇到的如控制室新旧屏位替换、搭设临时后台过渡、保护与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通信配合等关键性问题进行了分析优化并给出了可操作性强的妥善处理方案,为万福变电站改造施工顺利推进带来了便利。改造后的万福11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对全站一、二次设备进行了高度地功能组合,使其后台操作及监视实现远程实时传送、数据传输稳定、生产运行管理规范化,全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灵活性和可伸展性大大提升。实践结果表明,该优化方案有效可行,改造后全站一、二次设备运行状态结果良好,适于解决万福110kV变电站综自改造问题。
吴步[4](2021)在《基于ARM的室内安全监控系统》文中认为5G时代的到来给物联网应用带来了更大的机遇,涵盖了智能交通、工业物联网、智慧医疗、智能家居、智慧农业等大部分领域,预计未来十年全球物联网将实现大规模普及。由于整个社会物联网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在室内安全监控领域上仍然有很大的需求空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室内的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市面上的室内安全监控系统种类繁多,但是仍然存在着设备功能单一、数据查看不方便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ARM的室内安全监控系统,该系统主要由监控设备、终端采集设备、代理服务器三部分组成。终端采集设备采用STM32微控制器搭载μCOS-III实时系统设计,主要负责室内环境数据的采集,包括室内的烟雾、可燃气体、温湿度、环境光强、甲醛浓度等环境参数,并使用无线通信的方式实现数据的传输。监控设备是用户的监控中心,采用基于ARM Cortex-A7内核搭建的硬件系统,通过对U-Boot、Linux内核及根文件系统的裁剪与移植实现了监控设备的Linux系统搭建,监控界面的设计采用基于C++编程语言的Qt开发,使用多线程的编程方法设计了多个监控子界面,包括视频监控与存储界面、终端数据监控界面、电器设备控制界面。在设备之间的通信上采用消息队列遥测传输协议(MQTT),通过对不同代理服务器的对比分析,最终采用在监控设备上移植Mosquitto代理服务器的方法,基于发布与订阅主题的方式实现监控设备与终端采集设备之间的无线通信。本章最后搭建了测试环境,对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和联动进行了测试,通过对测试结果分析,本设计实现了室内的视频监控与环境数据检测的协同工作,同时能够适用复杂的室内场景,满足人们对室内安全监控系统的安全需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5](202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公告 2021年 第4号》文中研究说明为贯彻落实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海关总署发布的《关于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物有关事项的公告》(公告2020年第53号)有关要求,满足海关进境动物检疫监管工作需要,海关总署对《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场地)设置规范》(海关总署2019年第68号公告)、《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场地)监控摄像头设置规范》(海关总署2019年第69号公告)和《海关指定监管场地管理规范》(海关总署2019年第212号公告)进行了修订。修订内容如下:
张爽[6](2020)在《集中供热调度监控系统设计及节能优化》文中认为在大力倡导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背景下,引入和应用现代自动化管理技术,进行城市供热系统的节能改造,是我国在城市供热系统管理方面的重要技术革新方向。本文针对目前集中供热存在的问题,以哈尔滨某热源厂为例,通过对现有节能优化技术的研究,利用物联网、监控传感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结合自控技术的应用,围绕现有供暖设施的自动化改造和科学的计算对系统进行合理的数据采集与调节控制,建立集中供热调度监控系统平台,对换热站的运行控制调节机制与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和科学有效的管理,优化供热质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本文通过对换热站系统的实例分析,对供热调度监控系统进行节能优化设计,正确选择供热系统的运行调节方案,对不同调节技术应用运行的效果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提出分阶段质量-流量的调节方式,是供热系统运行节能节电的首选方案。根据供热调度监控系统的能源数据分析,将供热系统中实际发生的煤、水、电、热等能源消耗参数进行统一折算,选取不同时间(如:某天、某周、某月、某供暖期)对单位面积能耗进行横纵向比较和统计分析,分析能耗高或者能耗低的原因,为节能改造以及可靠运行提供最准确的数据,更好地指导供热系统高效运行。集中供热系统进行节能优化改造后,通过能耗信息和经济效益对比分析,该系统节能优化效果明显。在保证供热系统优质安全运行的前提下,节能优化设计使系统平衡性有较大的提高,减少系统的失调损失,节能降耗,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提升企业形象。
叶茂[7](2020)在《大型文旅项目智能化系统总体规划方案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商业项目建设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近几年来,建筑面积超过百万平方米的超大型项目越来越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相应发现了诸多的问题,尤其是这类项目,智能化系统的设计问题尤为突出,往往都是只关注逐个单体建筑的设计,而忽略了项目整体运营管理的客观需求,从而在项目整体交付运营的时候才发现公共区域成为设计和施工的真空地带,项目内各功能建筑独立运行,人造孤岛比比皆是。这对于以“良好体验”,和“优质服务”决定成败的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而言,这是最大的痛点。本设计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这类项目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和研究,统一各功能建筑接入园区管理的技术标准;增加项目整体的可扩展性,尽量减少后期改造投入;提升项目运营管理水平带来显着社会和经济效益;并为其他类似项目的智能化系统建设提供借鉴。本文主要介绍了大型文旅类综合园区建设发展现状,并归纳了其中智能化系统建设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以及对园区运营和管理带来的困扰。本文采用智能化系统设计方法,完成了如下内容:总体方案设计部分,首先对项目背景、类似项目和周边环境进行了调研分析(境外部分非自行调研成果),并总结分析了现有新技术发展方向;参考前面调研成果和相关规范对总体架构、运营模式、管控模式及其职能分类进行了分析、归纳和设计。各子系统方案设计部分,对各子系统用途作了简要介绍、详细描述了各系统结构、技术选型、重要功能,以及与园区平台的集成要求,最后对设计规范之外,新增的智能化系统的使用价值作了归纳总结。园区集成管理平台设计部分,先对园区集成管理平台的用途和功能作了简要介绍,系统分析了对园区集成管理平台的集成需求、功能架构、通信接口及应用具体应用。其他智慧化应用建议部分,结合高级办公、高级酒店和大型商业的使用需求,总结整理了以往相同或类似项目案例中,成功应用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并对其进行了归类整理和简要介绍,期望在本项目或其他项目建设中提供引导。总结与展望部分对本文做了总体概括和总结,对后续类似项目智能化总体规划设计的创新和需要注重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基于人性化、精准服务和智慧化的服务解决方案将是本项目智能化系统总体规划方案设计的的核心。通过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可以从各个方面增强对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有针对性的总结经验,不断优化创新服务。对提升园区运营管理水平带来了显着社会和经济效益。
周绘彤[8](2020)在《集中供热系统运行调节及控制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供暖面积快速增长,供暖能耗也随之增长。如何提高供热质量、降低能源消耗、保护资源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加强供热技术与运行管理方法研究,以较少的能源消耗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供热调节是保证供热质量和节能的重要手段。本文重点研究了集中供热系统运行管理的优化问题。针对国内外集中供热系统发展以及建筑供热能耗基本现状展开调查研究,通过对比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阐述本文研究的内容及重要意义;分析集中供热系统的运行调节特性,探讨系统运行调节过程的相关参数及其计算方法计算;以供热系统在供暖期内循环水泵能耗最低为目标,对集中供热系统运行的循环流量比和运行过程中循环水泵的耗电量进行了全面理论分析,得出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方式下供热系统循环水泵的耗电量理论计算式,并对采用不同运行模式供热系统循环水泵电耗进行了对比分析。针对所调研高校冬季集中供暖的特点,提出了分时分区分温调节控制方案。根据集中供热系统所服务的建筑物在不同时间段的室内温度需求,将供暖阶段划分为正常供暖期、短期低温供暖、长期低温供暖三种供暖模式,通过计算可得采取分时分区供暖后供热量可减少24.38%,并提出了相应的供暖节能方案;采用气候补偿技术,优化供暖循环泵变频节能控制系统,给出了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及控制流程,设定10℃的恒定供回水温差控制方式,实现对换热站二次供水温度和循环流量的控制。以青岛某高校集中供暖系统为例,对2018-2019年采暖季供热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整理分析。针对该校区某一换热站现阶段采用的运行调节方式,结合不同室外温度下的负荷变化,得出耗热量和耗电量。对比分析表明,供热系统的运行能耗较大,节能效果仍有待提升;通过智能换热站和监控平台对供暖系统进行合理的调节控制,能够优化运行模式,降低运行成本。依据所提出的节能运行控制模式,提出了该校区1号换热站供热系统节能改造方案,并预测了运行效果,预测整个供暖季热量利用率将提高4%,将节约电能38.7%。
艾嘉麒[9](2020)在《兴安阿尔山市白狼66千伏变电站增容工程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所谓变电站,通常说的是在电力系统中对电流和电压进行转换,然后进行电能分配的地方。一般情况下,发电站内的变电站一般都是用来升压的,其主要职责就是将产生的电能提高到一定的电力值后输送到高压电网中去。本文针对兴安阿尔山市白狼66千伏变电站增容工程研究与设计,兴安阿尔山市白狼66kV变电站位于兴安盟阿尔山市白狼镇,是该区域的重要供电电源,白狼66kV变电站按照无人值班常规变电站设计。本文结合兴安阿尔山市白狼66千伏变电站增容工程研究与设计的基本要求,依据电力系统关于变电站设计的相关基本规则,从工程的实际条件出发,针对白狼66千伏变电站的实际情况做了具体的分析。本课题在对白狼区域的基本自然环境和经济水平进行综合分析,然后预测电力的负载增值,与变电站设计方详细了解变电站负荷特点、具体位置坐标以及内部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对白狼变电站提出经济、合理、易于施工的方案设计。本课题主要研究变电站用电负荷特性,供电线路特殊性及二次保护系统配置,在实地调研、收集资料并结合现代电力科学理论基础上,研究设计供电可靠性高、安全稳定、经济适用的变电站增容工程设计方案。依据可研方案到工程现场实地调查,掌握最准确的现场资料;按照兴安盟电网当前运行情况及远期规划条件、工程设计范围及设计依据,提出工程设计概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及相关理论计算,精准定位变电站负荷特性。通过电气计算,确定有关电气参数和主接线形式,完成电力系统一次部分设计。根据系统继电保护方式和调度自动化现状,确定二次系统设计方案。
杨茜婷[10](2020)在《基于智能家居系统的自理老人住宅室内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老龄化国家的定义标准,早在2016年,老年人口比例就已经达到进入“超老龄化国家”的要求。老龄化人口的快速增长,为我国应对养老问题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也激发了老年人对住宅产生新的养老功能需求。本文是在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础上,以60至80岁自理老人的住宅室内空间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自理老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以及适老化设计要求,基于智能家居系统,对自理老人生活居住的五个主要空间(玄关、卧室、起居室、厨房与卫生间)进行家居智能化室内设计研究,总结得出智能化解决方案(包括家居智能化方案的手绘图、智能家居具体点位平面布局图和智能照明布局分析图等)。调查问卷法有助于对自理老人居住现状出现的问题进行收集,结合智能家居系统的功能特点,提出改善和优化策略。同时,本文在参考大量中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对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归纳了在自理老人住宅中应用智能家居系统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应该遵守的设计原则有哪些。并从理论角度出发,对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发展的时代背景、社会条件、理论技术支持基础、发展优势以及可行性方面进行了重点论述。最后得出结论:住宅作为联系老年人与外界社会的中间场所,受到科技发展的影响,激发了居住者产生新的居住需求。基于智能家居系统的室内设计,让自理老人能够获得舒适、健康、安全和便捷的居家养老生活环境,实现相对低成本但高品质的养老生活,并且能够缓解老年人孤独、烦躁、失落等负面情绪,让他们拥有更加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有益于身体健康。
二、室内环境自动监控系统(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室内环境自动监控系统(一)(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轨道交通计算机联锁系统寿命预测与维修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联锁系统 |
1.2.2 寿命预测方法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1.4 主要解决问题 |
2 联锁系统及寿命预测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CBTC系统与计算机联锁子系统 |
2.1.1 CBTC系统主要组成 |
2.1.2 计算机联锁系统容错技术的应用 |
2.2 寿命预测相关理论 |
2.2.1 寿命预测概念 |
2.2.2 预测方法选取 |
2.3 城轨联锁系统评价指标选取 |
2.3.1 可靠性指标选取 |
2.3.2 安全性指标选取 |
2.3.3 寿命指标选取 |
2.3.4 寿命分布类型 |
2.4 本章小结 |
3 城轨计算机联锁系统动态故障树建模 |
3.1 城轨联锁系统结构 |
3.2 联锁系统的外界供电系统 |
3.2.1 外界供电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
3.2.2 外界供电系统工作模式 |
3.3 城轨联锁系统动态故障树模型 |
3.3.1 联锁供电子系统动态故障树模型 |
3.3.2 操作与显示子系统故障树模型 |
3.3.3 联锁机子系统故障树模型 |
3.3.4 单元控制层子系统动态故障树模型 |
3.3.5 城轨联锁系统动态故障树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马尔可夫链的城轨计算机联锁系统寿命预测 |
4.1 马尔可夫链模型的基本理论 |
4.2 不同冗余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分析 |
4.2.1 单机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分析 |
4.2.2 双机热备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分析 |
4.2.3 三取二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分析 |
4.2.4 二乘二取二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分析 |
4.3 城轨计算机联锁系统寿命预测 |
4.3.1 联锁系统寿命预测模型 |
4.3.2 联锁供电子系统可靠度与安全度 |
4.3.3 联锁机的可靠度与安全度 |
4.3.4 单元控制层的可靠度与安全度 |
4.3.5 城轨联锁系统预测寿命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寿命预测的城轨计算机联锁系统的维修策略优化研究 |
5.1 随机故障的维修策略 |
5.2 基于寿命预测的联锁系统周期维修策略优化 |
5.2.1 联锁供电系统的周期维修策略优化 |
5.2.2 联锁机的周期维修策略优化 |
5.2.3 单元控制层的周期维修策略优化 |
5.3 本章小结 |
6 案例分析 |
6.1 SICAS计算机联锁系统故障树模型 |
6.2 SICAS计算机联锁系统寿命预测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总结 |
7.1.1 研究内容 |
7.1.2 创新点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长岭三团66kV智能输变电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长岭三团电网系统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1 松原地区电网系统现况 |
1.3.2 三团乡电网系统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3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力系统一次设计 |
2.1 电力系统一次设计要求 |
2.1.1 接入系统方案设计 |
2.1.2 短路电流计算 |
2.1.3 无功补偿方式及容量确定 |
2.1.4 导线和地线型号选择及要求 |
2.1.5 导线对地及对交叉跨越物距离 |
2.2 电力系统一次设计 |
2.2.1 电气主接线及设备选择 |
2.2.2 保护及配电装置 |
2.2.3 防雷接地 |
2.2.4 电缆设施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送电线路路径选择及工程设计 |
3.1 概述 |
3.2 变电站站址分析及选择 |
3.3 气象条件 |
3.3.1 设计气象条件选取原则及依据 |
3.3.2 设计最大风速情况 |
3.4 线路路径 |
3.5 绝缘配合 |
3.5.1 污区分布 |
3.5.2 绝缘子选择 |
3.5.3 绝缘子串组装接地设计 |
3.5.4 金具选择 |
3.6 防雷和接地设计 |
3.6.1 防雷设计 |
3.6.2 接地设计 |
3.7 杆塔设计 |
3.8 基础设计 |
3.8.1 工程地质 |
3.8.2 线路沿线岩土工程的评价 |
3.8.3 结论与建议 |
3.8.4 基础选型 |
3.9 站用电及照明设计 |
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力系统二次设计 |
4.1 电力系统设计要求 |
4.1.1 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
4.1.2 系统调度自动化 |
4.1.3 关口电能计量系统 |
4.2 电力系统二次设计 |
4.2.1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
4.2.2 元件保护及自动配置 |
4.2.3 一体化电源系统 |
4.2.4 其它二次系统 |
4.2.5 二次设备组柜布置及保护装置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3)11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万福变电站现状及改造方案 |
2.1 万福变电站运行现状 |
2.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
2.3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 |
2.3.1 集中式系统结构 |
2.3.2 分布式系统结构 |
2.3.3 分层分布式结构 |
2.4 变电站综自通信系统 |
2.4.1 通信任务 |
2.4.2 通信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万福110kV变电站优化设计 |
3.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方案 |
3.2 调度自动化 |
3.3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
3.4 电源系统 |
3.5 元件保护及自动装置 |
3.6 全站时钟同步系统 |
3.7 智能辅助控制系统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程施工及调试 |
4.1 改造优化内容 |
4.1.1 电气一次部分 |
4.1.2 电气二次部分 |
4.2 改造质量及工艺要求 |
4.2.1 工程总体要求 |
4.2.2 室内外屏柜安装 |
4.2.3 电缆架设及线芯连接 |
4.3 安全措施和技术措施 |
4.3.1 施工安全措施优化 |
4.3.2 施工技术措施优化 |
4.4 若干关键问题的解决 |
4.4.1 保护屏屏顶小母线处理 |
4.4.2 试验报告无线打印 |
4.4.3 改造工程中与对侧变电站的配合 |
4.4.4 保护测控与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通信 |
4.4.5 后台监控机的不间断电源 |
4.4.6 变电站控制室屏位安排 |
4.4.7 后台改造平稳过渡 |
4.4.8 时钟同步系统 |
4.5 调试试验 |
4.5.1 监控画面对点试验 |
4.5.2 主要设备试验 |
4.5.3 生产运行指标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基于ARM的室内安全监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系统的整体设计与分析 |
2.1 系统的设计需求 |
2.1.1 系统的功能需求 |
2.1.2 系统的非功能需求 |
2.2 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 |
2.3 系统的关键技术 |
2.3.1 嵌入式开发技术 |
2.3.2 无线通信技术 |
2.3.3 MQTT通信协议 |
2.3.4 图形界面开发 |
2.3.5 代理服务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终端采集设备硬件设计 |
3.1.1 终端采集设备选型 |
3.1.2 SHT30温湿度传感器 |
3.1.3 MQ-2烟雾可燃气体传感器 |
3.1.4 BH1750环境光传感器 |
3.1.5 甲醛传感器 |
3.1.6 WIFI通信模块 |
3.2 监控端设备硬件设计 |
3.2.1 主控板的选择 |
3.2.2 数据存储模块 |
3.2.3 LCD显示屏 |
3.2.4 摄像头模块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终端采集设备的软件设计 |
4.1.1 开发环境搭建 |
4.1.2 嵌入式实时系统的移植 |
4.1.3 软件功能模块设计 |
4.2 监控设备Linux系统搭建 |
4.2.1 交叉编译环境的搭建 |
4.2.2 U-boot的移植 |
4.2.3 Linux内核的编译 |
4.2.4 根文件系统制作 |
4.2.5 驱动程序的开发 |
4.2.6 Qt开发环境搭建 |
4.3 视频监控设计 |
4.3.1 多线程的设计 |
4.3.2 视频数据的采集 |
4.3.3 监控图像的存储 |
4.4 终端设备远程监控设计 |
4.4.1 代理服务器的设计 |
4.4.2 远程监控界面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的测试 |
5.1 系统测试平台的搭建 |
5.2 监控端设备测试 |
5.2.1 用户登陆界面测试 |
5.2.2 视频监控与存储测试 |
5.3 终端设备远程监控测试 |
5.4 终端设备运行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成果 |
致谢 |
(6)集中供热调度监控系统设计及节能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城市集中供热系统节能优化技术发展现状 |
1.2.2 我国城市集中供热系统节能优化技术发展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集中供热调度监控系统需求分析与结构设计 |
2.1 集中供热调度监控系统的管理需求 |
2.2 集中供热调度监控系统的管理原则 |
2.3 集中供热调度监控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
2.3.1 供热系统调度监控中心 |
2.3.2 数据通讯网络 |
2.3.3 集中供热系统供热管道的监控点 |
2.3.4 集中供热调度监控系统的工作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集中供热系统的WebSCADA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设计 |
3.1 系统的数据采集 |
3.2 系统的硬件设计 |
3.2.1 PLC工作原理和功能 |
3.2.2 PLC硬件选型 |
3.2.3 PLC控制系统现场设备选型 |
3.3 集中供热调度监控系统的控制系统设计 |
3.3.1 换热站PLC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3.3.2 热源中心DCS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3.3.3 供热调度监控系统报警和安全性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集中供热系统调度监控及节能优化方案 |
4.1 集中供热运行参数控制原理 |
4.2 集中供热运行参数调节方案 |
4.2.1 质量调节方案(质调节) |
4.2.2 流量调节方案(量调节) |
4.2.3 分阶段质量-流量调节方案(分阶段质-量调节) |
4.2.4 调节方案比较分析 |
4.3 温度调节控制 |
4.4 循环水流量调节控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节能优化设计实例及效果分析 |
5.1 本工程供热节能监控系统优化设计实例 |
5.2 哈尔滨某供热节能监控系统优化节能功能应用 |
5.2.1 系统运行参数检测功能 |
5.2.2 系统全网平衡参数计算 |
5.2.3 系统数据分析和控制功能 |
5.3 节能优化效果分析 |
5.3.1 节能优化后煤量节约预测 |
5.3.2 节能优化后电量节约预测 |
5.3.3 节能优化后能耗节约预测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大型文旅项目智能化系统总体规划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类似案例调研分析 |
1.2.1 国内类似项目 |
1.2.2 国外类似项目 |
1.2.3 经验借鉴 |
1.3 研究内容及本文结构 |
第二章 智能化系统总体规划方案设计 |
2.1 项目背景调研分析 |
2.1.1 项目背景分析及项目设计定位 |
2.1.2 新技术发展调研分析 |
2.2 需求分析及设计目标 |
2.2.1 需求分析 |
2.2.2 设计目标 |
2.3 总体架构规划设计 |
2.3.1 建设总体架构分析 |
2.3.2 建筑业态智能化系统的运行模式建议 |
2.3.3 智能化系统综合管控模式建议 |
2.3.4 三种系统综合管控的集成模式比选 |
2.3.5 两种集成模式组合 |
2.3.6 综合管控平台的职能分类分析 |
2.4 智能化系统总体规划设计 |
2.5 智能化职能中心规划设计 |
第三章 各子系统方案设计 |
3.1 总体设计说明 |
3.1.1 设计范围 |
3.1.2 设计依据 |
3.1.3 智能化重要机房设置 |
3.2 视频监控系统设计 |
3.2.1 系统介绍 |
3.2.2 系统设计 |
3.2.3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
3.3 入侵报警系统设计 |
3.3.1 系统介绍 |
3.3.2 系统设计 |
3.3.3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
3.4 出入口控制(门禁)系统设计 |
3.4.1 系统介绍 |
3.4.2 系统设计 |
3.4.3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
3.5 电子巡更系统设计 |
3.5.1 系统介绍 |
3.5.2 系统设计 |
3.5.3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
3.6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设计 |
3.6.1 系统介绍 |
3.6.2 系统设计 |
3.6.3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
3.7 能耗计量系统设计 |
3.7.1 系统介绍 |
3.7.2 系统设计 |
3.7.3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
3.8 背景音乐及应急广播系统设计 |
3.8.1 系统介绍 |
3.8.2 系统设计 |
3.8.3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
3.9 信息发布系统设计 |
3.9.1 系统介绍 |
3.9.2 系统设计 |
3.9.3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
3.10 停车场管理系统设计 |
3.10.1 系统介绍 |
3.10.2 系统设计 |
3.10.3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
3.11 车位引导管理系统设计 |
3.11.1 系统介绍 |
3.11.2 参考案例与分析 |
3.11.3 系统设计 |
3.11.4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
3.12 紧急求助系统设计 |
3.12.1 系统介绍 |
3.12.2 参考案例与分析 |
3.12.3 系统设计 |
3.12.4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
3.13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设计 |
3.13.1 系统介绍 |
3.13.2 参考案例与分析 |
3.13.3 系统设计 |
3.13.4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
3.14 环境监测系统设计 |
3.14.1 系统介绍 |
3.14.2 参考案例与分析 |
3.14.3 系统设计 |
3.14.4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
3.15 客流统计系统设计 |
3.15.1 系统介绍 |
3.15.2 参考案例与分析 |
3.15.3 系统设计 |
3.15.4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
3.16 能源管理系统设计 |
3.16.1 系统介绍 |
3.16.2 系统架构设计 |
3.16.3 系统功能设计 |
3.16.4 对比传统能源管理的优势 |
3.16.5 系统数据对接 |
3.16.6 系统效益分析 |
3.17 智能系统应用效益总结 |
3.17.1 设计与应用说明 |
3.17.2 增补智能系统应用经济价值估算 |
第四章 园区集成管理平台方案设计 |
4.1 系统简介 |
4.2 参考案例及分析 |
4.3 系统设计 |
4.3.1 系统总体架构 |
4.3.2 关键技术选型 |
4.3.3 系统软件功能设计指导建议 |
4.4 平台设计总体需求 |
4.4.1 子系统与平台通信接口说明 |
4.4.2 子系统集成需求 |
4.5 平台子系统集成管理功能要求 |
4.5.1 防盗报警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
4.5.2 视频监控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
4.5.3 门禁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
4.5.4 楼宇自控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
4.5.5 环境监测模块功能标准 |
4.5.6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
4.5.7 背景音乐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
4.5.8 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
4.5.9 机房监控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
4.5.10 消防联动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
4.5.11 电子巡更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
4.5.12 停车场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
4.5.13 信息发布系统集成模块功能标准 |
4.5.14 客流统计系统集成模块功能标准 |
4.6 平台重要基础功能模块 |
第五章 其他智慧化应用建议 |
5.1 高级办公楼智慧化应用 |
5.2 高级酒店智慧化应用 |
5.3 大型商业智慧化应用 |
总结与展望 |
一、论文总结 |
二、后续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集中供热系统运行调节及控制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2 集中供热系统调节理论基础 |
2.1 集中供热系统运行调节类型 |
2.2 集中供暖系统运行调节计算公式 |
2.3 供暖循环水泵变频调节原理 |
2.4 气候补偿调温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3 集中供热系统能耗分析 |
3.1 集中供热系统理论能耗分析 |
3.2 分阶段变流量质调节的耗电量分析 |
3.3 变频调节的运行能耗分析 |
3.4 不同运行调节模式的循环水泵理论能耗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4 集中供热系统运行策略与控制技术 |
4.1 集中供热系统换热站 |
4.2 集中供热系统换热站控制方法 |
4.3 校园集中供暖系统运行调节技术 |
4.4 换热站智能供热控制系统 |
4.5 智能换热站系统控制方案 |
4.6 本章小结 |
5 集中供热系统运行控制案例分析 |
5.1 建筑概况 |
5.2 换热站供暖控制系统运行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兴安阿尔山市白狼66千伏变电站增容工程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 课题背景 |
1.2 变电站建设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白狼66KV变电站现状 |
1.4 主要设计原则 |
1.5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2章 电力系统一次 |
2.1 电力系统概况 |
2.1.1 电网现状 |
2.1.2 白狼供电区电网存在的问题 |
2.2 电力负荷预测 |
2.2.1 负荷现状 |
2.2.2 白狼供电区近期新增负荷 |
2.2.3 负荷发展预测 |
2.3 工程建设必要性 |
2.4 工程建设方案及计算分析 |
2.4.1 接入系统方案 |
2.4.2 主要设备选择 |
2.4.3 电气计算分析 |
2.4.4 无功补偿 |
2.4.5 调压计算 |
2.4.6 短路电流计算 |
2.4.7 中性点接地方式 |
2.5 电气参数选择 |
2.5.1 主变参数 |
2.5.2 无功补偿容量 |
2.5.3 短路电流水平 |
2.6 电气主接线选择 |
2.6.1 电气主接线一般接线形式 |
2.6.2 电气主接线方案技术比较与选择 |
2.6.3 电气主接线 |
2.7 电力系统一次部分结论 |
2.7.1 变电工程 |
第3章 电力系统二次 |
3.1 系统继电保护 |
3.1.1 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2 系统继电保护配置方案 |
3.1.3 对通信通道等技术要求 |
3.2 调度自动化 |
3.2.1 调度组织关系 |
3.2.2 信息传输方式 |
3.2.3 远动系统 |
3.2.4 调度数据网接入及安全防护 |
3.3 电能量计量装置及电能量远方终端 |
3.3.1 电能量计量装置现状 |
3.3.2 电能量计量装置及电能量远方终端 |
3.4 调度数据通信网络接入设备 |
3.5 二次系统安全防护 |
3.6 系统通信 |
3.6.1 系统概况及调度关系 |
3.6.2 通道要求 |
3.6.3 通信系统现状 |
3.6.5 通信电路建设方案 |
3.6.6 设备配置方案 |
3.7 站内通信 |
3.7.1 通信设备供电系统 |
3.7.2 通信机房及防雷保护措施 |
3.8 电力系统二次部分结论与建议 |
第4章 变电站工程部分 |
4.1 电气一次部分 |
4.1.1 建设规模 |
4.1.2 电气主接线 |
4.1.3 主要电气设备、导体选择 |
4.1.4 电气设备布置及配电装置 |
4.1.5 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 |
4.1.6 防雷接地 |
4.1.7 站用电系统及站区照明 |
4.1.8 电缆敷设 |
4.1.9 施工电源 |
4.1.10 施工过渡方案 |
4.2 电气二次部分 |
4.2.1 变电站运行管理方式 |
4.2.2 监测、监控功能 |
4.2.3 配置方案 |
4.2.4 与其他设备接口 |
4.2.5 元件保护配置及自动装置 |
4.2.6 交、直流电源 |
4.2.7 其他二次系统 |
4.2.8 二次设备组柜及布置 |
4.3 土建部分 |
4.3.1 本期工程内容 |
4.3.2 设计原始资料 |
4.3.3 支架及设备基础概述 |
4.3.4 主要建筑材料 |
4.3.5 用地情况说明 |
4.3.6 给排水系统、暖通及消防 |
第5章 设备材料表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10)基于智能家居系统的自理老人住宅室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口老龄化 |
1.1.2 养老问题严峻化 |
1.1.3 养老空间智能化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与课题相关的概念定义与辨析 |
1.3.1 自理老人、介护老人和介助老人 |
1.3.2 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 |
1.3.3 老年公寓与老年住宅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框架 |
1.5.4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难点与不足 |
1.6.1 难点 |
1.6.2 不足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智能家居系统概述 |
2.1 智能家居定义 |
2.2 智能家居国内外发展现状 |
2.2.1 国外发展现状 |
2.2.2 国内发展现状 |
2.3 智能家居系统的构成及技术原理 |
2.3.1 智能家居系统的构成 |
2.3.2 智能家居系统的组成要素 |
2.3.3 智能家居系统的运行原理 |
2.4 典型案例分析 |
2.4.1 日本福利科技屋 |
2.4.2 美国“Mav Home”智能家居概念模型 |
2.4.3 “唐山首佳·健康城”项目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的发展 |
3.1 家居智能化老年住宅发展的社会环境 |
3.1.1 我国老龄化人口持续快速增长 |
3.1.2 智能家居行业发展迅速 |
3.1.3 住宅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
3.2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发展的必要性 |
3.2.1 满足居家养老的意愿 |
3.2.2 有利于身心健康并延长寿命 |
3.2.3 提升养老空间的居住品质 |
3.2.4 适应时代科技的发展 |
3.3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发展的可行性 |
3.3.1 较低的养老成本 |
3.3.2 便捷的操作流程 |
3.3.3 简易的安装工序 |
3.3.4 良好的售后体验 |
3.3.5 智能化隐私保护 |
3.4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发展的基础条件 |
3.4.1 理论支持 |
3.4.2 技术支持 |
3.4.3 政策支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的设计初探 |
4.1 自理老人的特征 |
4.1.1 心理特征 |
4.1.2 生理特征 |
4.1.3 住宅的智能化需求 |
4.2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的设计特点 |
4.2.1 空间设计灵活化 |
4.2.2 功能设计多样化 |
4.2.3 需求设计个性化 |
4.2.4 环保设计节能化 |
4.3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
4.3.1 存在的问题 |
4.3.2 解决的对策 |
4.4 调查问卷 |
4.4.1 问卷编写 |
4.4.2 问卷回收及整理 |
4.4.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4.4 调查问卷结论 |
4.5 基于智能家居系统的室内空间优化策略 |
4.5.1 室内物理环境的优化策略 |
4.5.2 室内安全环境的优化策略 |
4.5.3 住宅中心理环境的优化策略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的设计研究 |
5.1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玄关的设计研究 |
5.1.1 玄关的功能需求 |
5.1.2 家居智能化玄关的设计分析 |
5.2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起居室的设计研究 |
5.2.1 起居室的功能需求 |
5.2.2 家居智能化起居室的设计分析 |
5.3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卧室的设计研究 |
5.3.1 卧室的功能需求 |
5.3.2 家居智能化卧室的设计分析 |
5.4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厨房的设计研究 |
5.4.1 厨房的功能需求 |
5.4.2 家居智能化厨房的设计分析 |
5.5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卫生间的设计研究 |
5.5.1 卫生间的功能需求 |
5.5.2 家居智能化卫生间的设计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的创新点与展望 |
6.2.1 创新点 |
6.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自理老人居住空间智能化现状调查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室内环境自动监控系统(一)(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轨道交通计算机联锁系统寿命预测与维修策略优化研究[D]. 曾爱然.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2]长岭三团66kV智能输变电工程设计[D]. 宋岩. 长春工业大学, 2018(01)
- [3]11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优化设计[D]. 陈启明.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4]基于ARM的室内安全监控系统[D]. 吴步.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 [5]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公告 2021年 第4号[J].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告, 2021(05)
- [6]集中供热调度监控系统设计及节能优化[D]. 张爽.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4)
- [7]大型文旅项目智能化系统总体规划方案设计[D]. 叶茂.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集中供热系统运行调节及控制模式研究[D]. 周绘彤.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9]兴安阿尔山市白狼66千伏变电站增容工程研究与设计[D]. 艾嘉麒.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10]基于智能家居系统的自理老人住宅室内设计研究[D]. 杨茜婷.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标签: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论文; 供暖系统论文; 自动化控制论文; 项目分析论文; 预测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