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VM_(26)及10-HCPT对人肝癌细胞株的体外联合杀伤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崔玮[1](2020)在《藏药甘青虎耳草黄酮的提取及抗肿瘤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青虎耳草(Saxifraga tangutica Engl.)为常用藏药,生于青海、甘肃、西藏及四川等地海拔2900-4900m的针叶林灌丛中,味苦性凉,清泻肝胆,疗伤、治急性中耳炎、风热咳嗽。药理研究表明,甘青虎耳草具有抑菌、抗病毒、消炎和抗肿瘤作用。甘青虎耳草中富含黄酮、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价值。本研究进行了:1.甘青虎耳草黄酮类物质的提取纯化。通过超声波辅助乙醇浸提法提取得到甘青虎耳草粗黄酮,再用乙酸乙酯萃取,萃取物中黄酮纯度为48.5%,然后将萃取物经NKA-Ⅱ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得到的黄酮纯度达到82.07%。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设计正交试验优化了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工艺条件:乙醇80%,料液比1:25 g/mL,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35min,提取次数4次。提取量可达81.73mg/g。2.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抗肿瘤作用研究。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与小鼠H22肝癌细胞共孵育,可诱导细胞凋亡,核酸电泳呈凋亡特征性梯状带;经流式细胞分析,凋亡率达31%。MTT法检测细胞抑制率与浓度和作用时间正相关(P<0.05)。小鼠肝脏注射H22细胞建立小鼠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灌胃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对小鼠原位移植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低、中、高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33.0%、46.7%、64.3%;生存时间分别延长13.11%、33.01%、46.12%;肿瘤标志酶AFU、ALP、GGT水平显着下降(P<0.05),肝功能指标ALT、AST显着降低P<0.05)、ALB及A/G比值则显着升高(P<0.05);肝组织MDA含量显着下降(P<0.05)、SOD和GSH-Px活性显着升高(P<0.05);T淋巴细胞的增值能力显着升高(P<0.05)。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结果为半数致死量(LD50)>10000mg/kg,显示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为实际无毒。结论: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具有抗肝癌作用。
韩梦飞[2](2020)在《自噬在蟾毒灵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及有氧糖酵解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自噬是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高度进化保守的生命过程,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将自噬作为抗肿瘤药物作用靶点是目前肿瘤治疗前沿研究领域之一。蟾毒灵(Bufalin)是中药蟾酥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能通过多通路、多靶点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诱导凋亡。前期预实验通过电镜、蛋白印迹检测观察到蟾毒灵能抑制人肝癌SMMC-7721细胞自噬体形成,降低自噬标记蛋白Beclin 1、LC3-Ⅱ表达水平,证实了蟾毒灵可抑制人肝癌细胞自噬发生。同时,蟾毒灵能抑制人肝癌细胞有氧糖酵解。那么,自噬在蟾毒灵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及有氧糖酵解中起到怎样的作用?本课题选取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Bel-7402,以Beclin 1复合物系统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蟾毒灵抑制人肝癌细胞自噬的作用靶点,阐明自噬在蟾毒灵诱导人肝癌细胞死亡中的作用。目的:本课题以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Bel-7402为研究对象,并建立了人肝癌细胞荷瘤鼠模型,在体、内外研究蟾毒灵对人肝癌细胞自噬的抑制作用,并分别通过激活和抑制自噬观察蟾毒灵对人肝癌细胞增殖、凋亡、有氧糖酵解的作用,明确自噬在蟾毒灵诱导人肝癌细胞死亡中的作用和地位。通过人基因表达谱芯片,探讨蟾毒灵诱导人肝癌细胞死亡可能的相关作用机制,为以后蟾毒灵的抗肿瘤研究提供实验基础和思路。方法:第一部分蟾毒灵对人肝癌细胞增殖、凋亡、自噬、有氧糖酵解的影响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蟾毒灵作用四种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Hep G2、Hep3B、Bel-7402的细胞增殖抑制率;通过Annexin V-FIFC/PI双染法检测不同浓度蟾毒灵作用人肝癌SMMC-7721、Bel-7402细胞24h后细胞凋亡情况;采用透射电镜检测不同浓度蟾毒灵作用人肝癌SMMC-7721细胞24h后胞内自噬体的形成情况;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进行p-EGFP-LC3质粒转染,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蟾毒灵作用人肝癌SMMC-7721细胞24h后LC3表达的情况;Western-blot检测细胞自噬标志蛋白LC3-Ⅰ/Ⅱ、Beclin 1、P62、ATG5表达的情况;q RT-PCR检测肿瘤细胞有氧糖酵解关键蛋白GLUT1、LDHA、HK2及自噬标志蛋白Beclin 1 m RNA的表达水平。第二部分自噬机制在蟾毒灵诱导人肝癌细胞增殖、凋亡及有氧糖酵解的作用采用MTT法、Annexin V-FIFC/PI双染法、Western-blot、q RT-PCR检测自噬抑制剂氯喹(Chloroquine,CQ)、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单独和联合100 n M蟾毒灵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分别作用24 h后的细胞增殖抑制率、细胞凋亡、有氧糖酵解情况。采用人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蟾毒灵作用相关的靶标及信号通路。第三部分ROS及线粒体动力蛋白相关蛋白Drp1在蟾毒灵诱导人肝癌细胞死亡中的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蟾毒灵干预人肝癌SMMC-7721细胞后ROS的产生水平;采用MTT法、Annexin V-FIFC/PI双染法、Western-blot、q RT-PCR检测ROS抑制剂NAC单独和联合100 n M蟾毒灵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分别作用24 h后的细胞增殖抑制率、细胞凋亡、有氧糖酵解情况。构建Drp 1干扰和过表达质粒,病毒包装后感染SMMC-7721细胞,q RT-PCR检测NAC单独和联合100 n M蟾毒灵对细胞内HK2、Beclin1 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第四部分蟾毒灵及NAC对人肝癌细胞增殖、凋亡、自噬、有氧糖酵解影响的体内研究构建人肝癌SMMC-7721细胞荷瘤裸鼠模型,裸鼠成瘤后,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蟾毒灵组[1.5 mg/(kg·d)]、NAC[300 mg/(kg·d)]组、蟾毒灵+NAC组,连续给药10天。测量肿瘤体积,免疫组化检测各组皮下瘤组织中有氧糖酵解相关蛋白及Beclin1、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第一部分蟾毒灵对人肝癌细胞增殖、凋亡、自噬、有氧糖酵解的影响1、蟾毒灵对四种人肝癌细胞增殖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呈药物剂量依赖性;在相同浓度药物干预下,蟾毒灵对SMMC-7721、Bel-740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强于Hep G2、Hep3B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提示,蟾毒灵能诱导人肝癌SMMC-7721、Bel-7402细胞凋亡,且呈药物剂量依赖性。2、蟾毒灵处理SMMC-7721细胞24 h后能降低细胞内自噬水平,且呈药物剂量依赖性。蟾毒灵作用SMMC-7721细胞24 h后,细胞浆LC3 dots低于空白对照组。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LC3-II向LC3-I的转化比率和Beclin 1蛋白表达量随蟾毒灵作用剂量增加而逐渐降低。q RT-PCR检测结果显示,蟾毒灵能降低SMMC-7721细胞中GLUT1、LDHA、HK2、Beclin 1 m RNA的表达水平。第二部分自噬机制在蟾毒灵诱导人肝癌细胞增殖、凋亡及有氧糖酵解的作用1、CQ、RAPA分别联合蟾毒灵均能增强蟾毒灵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CQ联合蟾毒灵作用效应强于RAPA联合蟾毒灵;2、CQ减弱蟾毒灵对SMMC-7721细胞中HK2 m RNA表达水平的抑制作用,而RAPA则增强蟾毒灵对SMMC-7721细胞中HK2 m RNA表达水平的抑制作用;Tab-Beclin 1诱导Beclin1的表达减弱蟾毒灵对SMMC-7721细胞中HK2 m RNA表达水平的抑制作用;3、人基因表达谱芯片结果IPA分析表明,蟾毒灵能显着激活SMMC-7721细胞中TNFR2 Signaling信号通路,上游调控因子TNF被预测为强烈激活。第三部分ROS及线粒体动力蛋白相关蛋白Drp1在蟾毒灵诱导人肝癌细胞死亡中的作用1、蟾毒灵能诱导人肝癌SMMC-7721细胞中ROS产生,且呈药物剂量依赖性;NAC联合蟾毒灵干预减弱了蟾毒灵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2、NAC联合蟾毒灵干预能增强蟾毒灵对LC3-II向LC3-I的转化比率及Beclin 1、ATG5蛋白表达量的抑制作用,增加P62蛋白表达水平;NAC联合蟾毒灵干预能增强蟾毒灵对HK2 m RNA表达水平的抑制作用;3、Drp1敲减后能减弱蟾毒灵对SMMC-7721细胞Beclin1、HK2 m RNA表达水平的抑制作用;Drp1敲减增加了NAC联合蟾毒灵作用SMMC-7721细胞后胞内Beclin1、HK2 m RNA的表达水平。第四部分蟾毒灵及NAC对人肝癌细胞增殖、凋亡、自噬、有氧糖酵解影响的体内研究1、蟾毒灵能明显抑制人肝癌荷瘤鼠皮下瘤的生长,而NAC则能促进人肝癌荷瘤鼠皮下瘤的生长;联合NAC后,减弱了蟾毒灵对人肝癌荷瘤鼠皮下瘤生长的抑制作用;2、蟾毒灵抑制GLUT1、LDHA、HK2、PKM2、Beclin1的表达、诱导Cleaved Caspase-3表达上调。结论:1、蟾毒灵能抑制人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自噬、有氧糖酵解、诱导细胞凋亡;2、联合自噬抑制剂可增强蟾毒灵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3、蟾毒灵诱导细胞产生的ROS对其抑制人肝癌SMMC-7721细胞自噬呈负向调节作用,Drp1可能参与此调节过程;4、蟾毒灵通过作用于Drp1抑制Beclin1的表达而抑制HK 2的表达,进而抑制人肝癌SMMC-7721细胞有氧糖酵解。
王洪倩[3](2019)在《莪术油下调OPN基因表达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及肝转移分子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莪术油对SW620人结肠癌细胞的增殖、肝转移及其对基因表达的影响,最终证实莪术油能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并通过下调OPN基因表达降低结肠癌肝转移的发生。方法体外实验:根据莪术油浓度随机分为8组:400μL/mL莪术油组、200μL/mL莪术油组、100μL/mL莪术油组、50μL/mL莪术油组、25μL/mL莪术油组、12.5μL/mL莪术油组、未添加药物的纯细胞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相应条件处理的结肠癌SW620细胞培养72h后,各组别分用cck-8法检测结肠癌SW620细胞增殖情况。体内实验:采用去脾法构建结肠癌肝转移小鼠模型,选取18只雄性BALB/c裸鼠行脾脏切除术,术中脾被膜下注射O.1mL SW620细胞悬液,术后随机分成三组,分别为:莪术油高浓度组(200μL/mL)、莪术油低浓度组(100μL/mL)和对照组(5%葡萄糖溶液),每组各6只。实验组裸鼠隔天给药一次,给药量200μL/只,对照组予等量5%葡萄糖溶液,连续给药15次后处死。取肝脏组织,每个标本一分为二,一份置于10%福尔马林中备用,一份置于液氮中保存备用。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结肠癌肝转移病理情况,并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各标本中OPN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体外实验:12.5μL/mL莪术油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OD值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OD值显着减小(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400μL/mL莪术油组及200μL/mL莪术油组与10OμL/mL莪术油组比较,OD值均明显减小(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体内实验:采用去脾法构建裸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处死后18只裸鼠肝脏中均可见多个大小不一肿块散在,实验组肿瘤个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标本病理切片HE染色表明为结肠癌细胞,提示造模成功。HE染色进一步提示,实验组可明显抑制结肠癌SW620细胞增殖,减少肝转移发生。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OPN mRNA表达量,低剂量组表达较阴性对照组显着减少(p<0.05),高剂量组OPN mRNA表达量较低剂量组进一步减少(p<0.05)。Western-blot法检测到实验组OPN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其中低剂量组(100μL/mL)与对照组比较,OPN的表达较对照组减少(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剂量组(200uL/mL)与对照组比较,OPN的表达显着减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剂量组(200μL/mL)与低剂量组(100μL/mL)比较,前者OPN表达低于后者(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莪术油对人结肠癌SW620细胞的增殖具有显着抑制作用。在一定浓度内,其抑制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当莪术油浓度为200μL/mL时,对人结肠癌SW620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2、莪术油能通过下调转移灶中OPN及OPN mRNA的表达,减少结肠癌肝转移的发生。
王文秀,习佳飞,赵月,何丽娟,周军年,范增,张彪,王海洋,曾泉,南雪,岳文,裴雪涛[4](2017)在《NK细胞对人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天然杀伤细胞(NK)-92细胞系为模型,研究NK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NK-92细胞系的体外培养方法,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乳酸脱氢酶细胞毒性检测实验(lactate dehydrogenase cytotoxicity assay)等体外实验验证NK-92细胞对多种肝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同时建立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裸鼠皮下荷瘤模型,每只裸鼠分别在荷瘤后第2、9、16、23天共4次通过尾静脉注射1×107个NK-92细胞,对照组注射等体积PBS,密切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裸鼠移植瘤大小、体积、质量以及裸鼠存活状态。荷瘤30 d后活杀裸鼠,取肿瘤组织进行大体观察,并对肿瘤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和免疫荧光检测,明确瘤内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GPC3)蛋白的表达。结果体外长期培养的NK-92细胞能保持典型的NK细胞表型特征,细胞活性好,利用ELISA和LDH实验对NK-92细胞的体外杀瘤能力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其对多种肝癌细胞系均具有很好的杀伤作用。裸鼠抑瘤实验结果显示,体内NK-92细胞对肝癌组织有较好的杀伤作用,实验组肝癌组织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且肝癌组织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结果均表明GPC3表达明显降低。初步显示,NK细胞可能通过杀伤GPC3阳性肝癌细胞来发挥其治疗作用。结论NK细胞治疗有望作为有效的肝癌治疗手段。该研究利用NK-92细胞系为研究对象,证明其在体外和体内均对肝癌细胞有很好的杀伤作用,同时初步表明其对肝癌的杀伤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杀伤肝癌组织内的GPC3阳性细胞;该研究对进一步提高NK细胞对肝癌的治疗作用及明确其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NK细胞除抗肿瘤作用外对多种细菌和病毒等病原体有很好的杀伤作用,同时对进一步拓展NK细胞的应用范围提供了参考。
常虹[5](2015)在《原发性肝癌“毒瘀互结”的病机理论及丹参酮胶囊联合三氧化二砷干预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讨分析原发性肝癌毒瘀互结的病机特点。(2)通过实验研究,丹参酮胶囊联合三氧化二砷诱导人肝癌bel-7404细胞凋亡及其机制,从分子角度佐证原发性肝癌病因病机的特点。方法:采用文献分析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原发性肝癌古今文献的系统梳理,对肝癌病名进行了考证,并详尽阐述了原发性肝癌毒瘀互结的病因病机,在此基础上,确立治疗法则及用药。(2)实验研究:①采用CCK-8法检测丹参酮胶囊联合三氧化二砷对肝癌bel-7404细胞、人肝正常LO2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对其凋亡的影响;②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丹参酮胶囊联合三氧化二砷对肝癌bel-7404细胞凋亡蛋白的表达,如Bcl-2、XIAP、Survivin、Bax、PARP、caspase-9、caspase-3 等;(三采用 Western Blot法检测丹参酮胶囊联合三氧化二砷对肝癌bel-7404细胞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结果:(1)文献研究表明:医学经典专着《黄帝内经》中,已有原发性肝癌的类似记载。其机制主要是在外感邪毒、劳倦内伤、饮食、情志等致病因素的基础上,酿生癌毒,以正气不足为内在条件,瘀毒互结,形成肿瘤。肝藏血,体阴而用阳,藏血而调血,肝脏肿瘤与血瘀的关系尤为密切。“毒”“瘀”“虚”贯穿肝癌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构成肝癌病机复杂性,治疗应抓住主要矛盾,切中病机,以毒攻毒、化瘀扶正,结合现代科技研究成果,选用三氧化二砷攻克癌毒,丹参酮胶囊化瘀扶正,两药联合,协同增效,起到了标本同治的效果。(2)实验研究:①细胞增殖抑制实验,以2μm/L浓度的三氧化二砷处理bel-7404细胞24h,以2.5、5、10、20μg/mL等不同浓度的丹参酮胶囊处理bel-7404细胞24h,丹参酮胶囊单药组随药物浓度提高抑制率增加;2+2.5、2+5、2+10、2+20(μm/L+μg/mL)联合组对bel-7404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2+2.5、2+5、2+10、2+20(μm/L+μg/mL)联合组对肝正常L0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2+2.5、2+5(μm/L+μg/mL)低浓度联合组未见明显的抑制作用,而2+10、2+20(μm/L+μg/mL)高浓度联合组出现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分别达到29.7±1.9%、42.8±2.7%。选5μg/mL丹参酮胶囊+2μm/L ATO联合进行后期实验。流式细胞检测,联合组作用bel-7404细胞24h,早期凋亡率49.4%,与单独用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Western Blot法检测联合组对肝癌bel-7404细胞作用24h,明显抑制Bcl-2、XIAP、Survivin等凋亡抑制蛋白表达,与对照组、单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spase-9、caspase-3和PARP切割片段明显增加,而单独用药组的蛋白变化不明显。③Western Blot法检测联合组作用肝癌bel-7404细胞12h,p-JNK、p-P38蛋白表达增高与对照组、单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RK蛋白表达下降,与对照组和丹参酮胶囊单药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砷剂单药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JNK特效抑制剂SP600125(20μm)处理细胞后,可显着减少联合组p-JNK蛋白的表达,抑制JNK磷酸化,同时抑制下游caspase-9、caspase-3蛋白活化。结论:(1)“毒”“瘀”“虚”胶合蕴结为原发性肝癌病因病机特点,正气不足为内在前提,癌毒肆虐是肝癌发生发展的启动因素,脉络瘀滞贯穿疾病始终,因此,针对治疗原发性肝癌毒瘀互结的病机特点,选用三氧化二砷以毒攻毒,丹参酮胶囊化瘀扶正,二者联合使用可以起到毒瘀同治的作用,并且丹参酮胶囊有望成为提高三氧化二砷化疗敏感性的有效药物。(2)丹参酮胶囊联合三氧化二砷作用人肝癌bel-7404细胞,联合增效作用可能主要通过激活JNK通路,偶联P38MAPK通路,同时下调Bcl-2、XIAP、Survivin等凋亡抑制蛋白,活化下游caspase-9、caspase-3等诱导细胞发生凋亡。研究低毒、高效的中药联合化疗方案,多靶点、多通路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为提高低剂量三氧化二砷的临床疗效奠定理论基础;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揭示联合增效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既阐明了肝癌毒瘀互结之病机内涵,又为临床抗肝癌治疗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和思路。
周宇姝[6](2013)在《新健脾理气方联合热疗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临床部分纳入Ⅲb-Ⅳ期、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组采用新健脾理气方联合体外高频热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新健脾理气方,观察新健脾理气方联合热疗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在晚期原发性肝癌综合治疗中的作用,从而为临床治疗晚期肝癌提供新的治疗方案。2.实验部分采用人肝癌细胞株HepG2进行体外实验,探讨:①新健脾理气方联合热疗治疗肝癌的作用及机制;②新健脾理气方联合热疗是否能达到协同增效的效果。研究方法:1.临床部分根据纳入标准选入41例肝功能Child-Pugh A或B级、Ⅲb-Ⅳ期(AJCC分期)、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新健脾理气方联合体外高频热疗(新健脾理气方250ml bid po, d1-30;体外高频热疗采用珠海和佳公司生产的HG-2000型体外高频热疗机(电磁波频率为13.56MHZ),设置温度为42.5℃-43℃,每次60min,每周至少3次)。对照组单纯口服新健脾理气方治疗。30天为1周期,治疗连续3周期。在首3个月治疗,每月复查一次,之后每2个月复查一次,以评估两组的疾病控制率(DCR=CR+PR+SD)、疾病进展时间(TTP)、总体生存时间(OS)、毒副反应。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患者的基本特征、近期疗效、毒副反应评价采用描述性统计,TTP、OS采用Kaplan-Meier分析;临床特征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Pearsorn χ2检验;近期疗效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 Test。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实验部分选取人肝癌细胞株HepG2作为研究对象,细胞生长于含10%胎牛血清、100U/ml青霉素和100U/ml链霉素的DMEMH培养基中,细胞传代24h进入对数生长期后进行各种干预措施。新健脾理气方组加入0.25mg/ml、0.5mg/ml、lmg/ml、1.5mg/ml、2mg/ml浓度新健脾理气方溶液的完全培养基200ul;热疗组细胞置于43.0℃恒温循环水浴箱中孵育1小时;新健脾理气方+热疗组加入上述各浓度新健脾理气方溶液的完全培养基后,再放置于43℃恒温水浴箱中孵育1小时;对照1组加入等体积完全培养基,对照2组加入与2mg/ml新健脾理气方溶液等体积PBS的完全培养基,空白组加入不含细胞、与对照组等体积的培养基。处理后的各组细胞放置于37℃,5%CO2培养箱中继续培养,分别于24、48、72小时按实验要求进行。MTT法测定新健脾理气方联合热疗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新健脾理气方联合热疗作用后的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新健脾理气方联合热疗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Bax、Bcl-2蛋白的表达。研究结果:1.临床部分(1)临床特征患者于2010年9月至2012年12月纳入研究。治疗前两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分期、体力状态评分、肝功能分级、肝炎状态等均无显着性差异,组间分布均衡(P>0.05)。对照组1例因未遵循治疗方案而出组。实际可评估疗效病例40例,已死亡31例,其余9例正在随访中,41例患者的临床特征见表1-1。其中95%为男性患者,年龄32-79岁,中位年龄60岁。体力状态为1分、2分的患者分别为19例(46.3%)、15例(37.5%),3分的患者有7例(17.1%)。乙型肝炎背景的患者33例(80.5%),丙型肝炎患者3例(7.3%)。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中以A级患者为多,共29例(70.7%),B级的有12例(29.3%)。所有患者在入组时均属晚期肝癌,其中分期为Ⅲb/Ⅲc期和Ⅳ期的患者分别为20例(48.8%)和21例(51.2%)。(2)中位疾病进展时间治疗组和对照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mTTP)分别为4.5个月和3.1个月,治疗组的mTTP延长了1.4个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中位总体生存时间治疗组和对照组中位总生存时间(mOS)分别为6.6个月和5.5个月,治疗组的mOS延长了1.1个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疾病控制率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疾病控制率(DCR=CR+PR+SD)分别为25%和15%,治疗组的DCR略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毒副反应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均无明显变化,无明显血液学毒性反应,无呕吐、腹泻等胃肠道毒性反应,无过敏、脱发及皮肤毒性反应。2.实验部分(1)MTT法检测新健脾理气方联合热疗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的研究新健脾理气方及新健脾理气方联合热疗作用不同时间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且随药物浓度的增大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呈一定的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经热疗处理后不同时间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增殖抑制率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呈一定的时间依赖关系,其中以热疗后72h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抑制率为最高。新健脾理气方与热疗联合应用后的增殖抑制率高于单独应用热疗及单独应用新健脾理气方的增殖抑制率,具有协同效应,且以二者联合应用作用24h后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抑制的协同效应最强。(2)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检测新健脾理气方联合热疗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凋亡的研究新健脾理气方、热疗及新健脾理气方联合热疗作用于人肝癌细胞株HepG224h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肝癌细胞出现凋亡相关的形态学改变。新健脾理气方联合热疗作用于人肝癌细胞株HepG2后,其细胞的凋亡形态学改变更为明显。新健脾理气方、热疗作用于人肝癌细胞株HepG224h后,肝癌细胞的早期凋亡率均有升高,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新健脾理气方联合热疗的凋亡率升高,二者联合应用的促凋亡作用增强。(3)Western Blotting检测新健脾理气方联合热疗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Bax. Bcl-2蛋白表达的研究新健脾理气方、热疗及新健脾理气方联合热疗作用24h后出现Bax蛋白表达增强、Bcl-2蛋白表达减弱和Bax/Bcl-2升高,其中以终浓度为0.5mg/ml的新健脾理气方联合热疗时Bax/Bcl-2升高最为明显。选定终浓度为0.5mg/ml的新健脾理气方、热疗及二者联合作用不同时间,亦出现Bax蛋白表达增强,Bcl-2蛋白表达减弱及Bax/Bcl-2升高。二者联合作用24h的Bax蛋白表达增强最为明显,作用48h的Bcl-2蛋白表达减弱最明显,作用48h的Bax/Bcl-2升高最明显。研究结论:1.临床部分本研究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新健脾理气方联合体外高频热疗可有效延长总生存时间和疾病进展时间,且较单纯新健脾理气方中药治疗效果好,为不能接受手术、介入及靶向药物治疗的晚期原发性患者提供了新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2.实验部分(1)新健脾理气方与热疗单独及联合应用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均具有抑制增殖的作用,二者联合应用的增殖抑制率升高,具有协同效应。(2)新健脾理气方与热疗单独及联合应用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均具有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二者联合应用的促凋亡作用增强。(3)新健脾理气方与热疗单独及联合应用均上调人肝癌细胞株HepG2Bax蛋白表达水平,下调Bcl-2蛋白表达水平,二者联合应用时Bax蛋白表达增强更明显,Bcl-2蛋白表达减弱更明显。
张露[7](2012)在《肿瘤患者外周血有核细胞药敏、水蛭素联合5-氟脲嘧啶对人肝癌细胞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五种常见恶性肿瘤患者(肝癌、胃癌、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淋巴瘤)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粒细胞,进行体外培养,而后进行化疗药物敏感性检测,在实验中比对各种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的不同,为临床医师对恶性肿瘤患者的多学科综合治疗之化学治疗,筛选方案及实行肿瘤个体化疗作出指导。方法应用MTT法体外测定34例肝癌、34例胃癌、29例非小细胞肺癌、35例卵巢癌、28例淋巴瘤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及粒细胞)标本对临床常用不同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或耐药性。结果化疗药敏试验中,对五种恶性肿瘤患者(肝癌、胃癌、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淋巴瘤)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粒细胞有正相关性,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化学药物敏感性试验中,胃癌、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粒细胞敏感性有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试验中各药物平均抑制率在淋巴细胞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EPI>DDP>VP-16>ADM=HCPT=OXA>TPT>5-Fu>MMC> CF,在粒细胞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HCPT>DDP=ADM>EPI>OXA> VP-16>5.Fu>CF>TPT>MMC.非小细胞肺癌试验中各药物平均抑制率在淋巴细胞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TAX>DDP>CBP>VP-16>GEM> HCPT>NVB>TPT>CTX=IFO,在粒细胞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TAX> DDP=HCPT>CBP=NVB>GEM>VP.16>TPT=CTX>IFO.卵巢癌试验中各药物平均抑制率在淋巴细胞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TAX>VM-26> HCPT>DDP>ADM=VCR>VP.16>OXA=GEM>TPT>PYM>THP> CTX,在粒细胞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TAX>VM-26>THP=OXA>ADM> DDP>HCPT> VCR>GEM>CTX=PYM=VP-16>TPT。但对肝癌、淋巴瘤检测结果未有显着性差异。HCPT在非小细胞肺癌和TAX、VM-26在卵巢癌患者的外周血药敏试验中,粒细胞对化疗药物抑制率高于淋巴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抑制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粒细胞,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对临床肿瘤化疗选用用药方案有一定指导性,并可帮助临床医师筛选较为有效的化学治疗药物,制定合理的化疗方案,为恶性肿瘤患者多学科综合治疗中的化学治疗用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目的研究水蛭素(Hirudin)与5-氟脲嘧啶(5-Fu)联合应用影响人肝癌细胞株BEL-7404的增殖及诱导其凋亡的作用。方法通过MTT法测定水蛭素单药对BEL-7404肝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凋亡率、分析细胞周期变化;利用吖啶橙-溴化乙锭(AO-EB)染色观察应用水蛭素作用前后BEL-7404肝癌细胞形态的改变;应用透射电镜观察水蛭素单药对BEL-7404肝癌细胞超微结构的作用及其影响。结果(1)BEL-7404肝癌细胞在应用水蛭素、5-氟脲嘧啶后,有抑制其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P<0.05);(2)BEL-7404肝癌细胞在给予水蛭素(15ATU/ml)与5-氟脲嘧啶(12.5-100μg/ml)联合用药后,对其产生加强联合杀伤效果(P<0.05);(3)透射电镜和AO-EB荧光染色观察,见凋亡细胞染色质凝集、边集,并见凋亡小体形成;(4)流式细胞术提示水蛭素可诱导BEL-7404肝癌细胞凋亡、阻滞其细胞周期于Go/G1期。结论水蛭素和5-氟脲嘧啶均对BEL-7404肝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水蛭素作用机制为诱导BEL-7404肝癌细胞凋亡、阻滞其细胞周期于Go/G,期。水蛭素可能是5-氟脲嘧啶的增敏剂,有助于5-氟脲嘧啶在化学治疗过程中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
董虹美[8](2010)在《超声辐照载10-HCPT微泡在小鼠H22肝癌移植瘤的定位释放及治疗研究》文中指出10-羟基喜树碱(HCPT)是从珙桐科落叶植物喜树的种子或根皮中提出的一种生物碱,是一种常用的抗肿瘤药物。其抗肿瘤作用机制十分明确,是一种抑制DNA拓扑异构酶I活性的化合物。它对许多实体肿瘤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与常用抗肿瘤药物无交叉耐药性。该类药物的抗肿瘤活性部位是其分子结构中的内酯环,当喜树碱类药物以内酯形式给药时,其抗肿瘤活性作用可显着提高。但10-HCPT本身不溶于水,目前临床所用制剂采用碱性溶液调节酸碱度,使其结构中的α-羟基内酯环打开而溶解,这样不仅会降低疗效,而且会导致严重的毒副作用,如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以及出血性小肠结肠炎等。为了增加其疗效同时减少毒副作用,对于10-HCPT新剂型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兴趣。脂质超声微泡造影剂由磷脂双分子层包裹氟碳类气体形成,除作为一种超声造影剂外,近年来还被尝试用于携载基因或药物进行靶向治疗。本实验将在制备载10- HCPT的脂质超声微泡的基础上,应用超声定向破坏载药微泡介导药物定位释放技术观察药物在小鼠H22肝癌移植瘤内定位控释效果及抗肿瘤治疗的效果,以期为10-HCPT的新剂型研制提供新的思路,也为10-HCPT靶向抗肿瘤治疗及定位控释提供依据。综上,本课题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载10-HCPT脂质微泡的制备及性质鉴定目的制备载10-HCPT脂质超声微泡(HLM),并对其基本性质进行鉴定。方法采用声振及薄膜干燥法的方法将10-HCPT充分分散溶解于脂质膜中,然后用机械振荡的方法制备出载药微泡。在溶解磷脂时加入微量的DiI即可得到荧光标记的HLM。用DFY型超声图像定量分析软件结合光学显微镜计算微泡浓度,分析粒径。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HLM样本中的10-HCPT含量。用HLM对小鼠H22肝癌移植瘤进行显影并局部超声辐照破坏HLM。结果普通光镜及荧光模式下观察,该载药微泡形态圆整,大小均一。DFY型超声图像定量分析软件分析HLM的粒径范围是0.631.93μm,平均粒径为1.32±0.18μm,经漂洗稀释后度约为1.97×109/ml。高效液相测定其包封率为76.32%,载药量为21.81%。肿瘤造影结果表明HLM可以增强小鼠皮下肿瘤的显像并可被超声辐照破坏。结论成功制备了载10-HCPT脂质超声微泡,该载药微泡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质及较高的包封率和载药量,能增强小鼠皮下肿瘤的显像并可被超声辐照破坏。第二部分超声辐照载10-HCPT微泡在小鼠H22肝癌移植瘤的定位释放研究目的建立小鼠H22肝癌移植瘤模型。应用载10-HCPT脂质超声微泡(HLM),结合超声定位破坏微泡的方法实现10-HCPT在H22移植瘤的定位释放。方法培养H22细胞,收集对数生长期细胞,用PBS液重悬后接种至小鼠背臀部皮下,待小鼠移植瘤长至1cm左右进入实验。42只荷瘤小鼠进入实验,分为A组和B组。A组小鼠12只分为单独荧光标记HLM组和超声+荧光标记HLM组,于处理1h后断颈处死小鼠剥取肿瘤,立即进行冷冻切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标记的HLM在肿瘤中的分布情况。B组小鼠30只分为:超声+10-HCPT注射液组、超声+空白脂质微泡+10-HCPT注射液组、单独HLM组、超声+HLM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于处理1h后处死小鼠剥取肿瘤及心、肝、脾、肺、肾,用高效液相法测定各组织内药物浓度。结果病理切片结果见荧光素在肿瘤的分布超声+荧光标记HLM组明显多于单独荧光标记HLM组。药物浓度检测结果显示:1h后肿瘤内10-HCPT浓度最高的是超声+HLM组。10-HCPT在其他组织中的浓度分布表现为使用HLM的两组显着高于使用10-HCPT注射液的两组(P <0.05)。结论局部超声辐照破坏HLM的方法能定位释放10-HCPT,提高移植瘤内的10-HCPT含量,同时脂质微泡作为10-HCPT的载体能延长其体内循环时间。第三部分超声辐照载10-HCPT微泡对小鼠H22肝癌移植瘤的治疗效果评价目的研究超声定位破坏载10-HCPT脂质超声微泡(HLM)的方法对H22移植瘤的生长抑制效应。方法将30只荷瘤鼠随机分为5组:超声+10-HCPT注射液组、超声+空白脂质微泡+10-HCPT注射液组、单独HLM组、超声+HLM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需要超声辐照的组经小鼠尾静脉注入药物或微泡后立即以超声辐照瘤体部位,以上各组小鼠都隔天治疗一次,共治疗五次。治疗前后及治疗过程中用超声观察并计算瘤体大小,根据瘤体大小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并计算抑瘤率。最后剥取瘤块,用原位末端凋亡法(TUNEL染色)检测肿瘤组织的细胞凋亡,用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超声+HLM组的抑瘤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TUNEL染色结果表明各处理组肿瘤细胞的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超声+HLM组肿瘤细胞的凋亡率又高于其他各处理组(P<0.05)。免疫组化检测PCNA表达的结果表明,各处理组肿瘤细胞的增殖均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超声+HLM组肿瘤细胞的增殖率又低于其他各处理组(P<0.05)。结论超声定位辐照HLM的方法可显着提高10-HCPT对H22移植瘤的生长抑制效应,有望成为一种新的靶向抗肿瘤治疗手段。
周静[9](2010)在《丹参酮IIA对自杀基因旁观者效应增效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治疗给恶性肿瘤患者带来了曙光,国外已把基因治疗作为恶性肿瘤常规治疗无效后的一种标准治疗尝试。自杀基因治疗是当前最有前景的肿瘤基因治疗方案,对肿瘤细胞具有特异性并能产生旁观者效应,理论上能完全消除肿瘤细胞达到治愈的效果,但由于尚存在载体转染效率低、靶向性不够等问题还没解决,因而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何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减少毒副作用是目前仍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增强旁观者效应能降低对高转染率的要求,减少载体及前体药物用量和毒性,增强基因治疗系统对肿瘤的杀伤力。因此,增强旁观者效应已成为提高肿瘤自杀基因治疗疗效的重要策略。目前主要采用基因转染法或药物诱导法以促进缝隙连接细胞通讯(GJIC)、诱导细胞凋亡或提高患瘤机体免疫功能等措施来提高自杀基因系统的旁观者效应。中药是一个天然药物宝库,中医研究肿瘤病学的历史源远流长,迄今为止,不少报道证实了中药在促进肿瘤GJIC、诱导癌细胞凋亡等方面都有独特的优势或潜力,加之价格低廉,给药方便,毒副作用较少,使其极有可能成为自杀基因疗法的有效增效成分,联合使用可发挥协同性抗肿瘤作用。研究目的意义:本研究选择被报道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成分丹参酮ⅡA、丹参素钠和三七总皂甙,研究其对自杀基因系统是否有增效作用,在获得有明显作用的中药成分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对肿瘤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以及增强细胞缝隙连接通讯等方面的影响,以了解该有效中药成分增强旁观者效应的作用机制,探讨建立一种自杀基因疗法联合中药成分的中西医结合肿瘤基因治疗方案,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模式。实验方法:1.中药活性成分对自杀基因旁观者效应影响的体外筛选:丹参酮ⅡA、丹参素钠和三七总皂甙成分各自以不同浓度单独或与GCV共同作用于大鼠肝癌细胞CBRH7919的10%tk+/tk-混合细胞,MTT检测各组抑制率,两两比较分析各组抑制率的差异和旁观者效应大小,用金正钧Q值分析中药与自杀基因系统联合的相互作用是否具有协同性。筛选出的活性中药成分,用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的10%tk+/tk-混合细胞对其联合自杀基因系统的增效作用进行验证。2.丹参酮ⅡA联合自杀基因系统对小鼠移植性黑色素瘤细胞的治疗观察。实验分为模型对照组、丹参酮ⅡA组、GCV组和丹参酮IIA+GCV联合组;把tk+、tk-细胞按1:4比例混合接种C57BL/6J小鼠腋下皮下组织内,每只小鼠接种2×105个肿瘤细胞,次日雌雄均随机分组;接种后1-7天用中药治疗,7天后用自杀基因系统治疗7天,进行疗效观察。3.丹参酮ⅡA对大鼠肝癌细胞和小鼠黑色素瘤细胞的影响:以大鼠肝癌细胞CBRH7919和小鼠恶性黑色素瘤B16两种细胞株为对象,采用MTT法从浓度依赖和时间依赖两方面检测有效中药成分对两种细胞生长的影响;形态学观察药物作用后细胞的形态变化;彗星电泳检测药物对细胞DNA的影响。4.采用流式细胞技术观察丹参酮ⅡA对HSV-tk/GCV系统的影响。检测丹参酮ⅡA联合10%tk+/GCV对大鼠肝癌细胞CBRH7919和小鼠恶性黑色素瘤B16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的影响。PI单染法检测丹参酮ⅡA对10%CBRH7919/tk+和B16/tk+的影响:用终浓度为12.5μM、25、50μM的丹参酮ⅡA与终浓度为15.7μM的GCV分别和联合作用10% CBRH7919/tk+和B16/tk+细胞72h,各组细胞经收集后PBS洗2次,用预冷的70%乙醇固定后,PI染色,流式细胞仪进行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分析。5.丹参酮ⅡA对大鼠肝癌细胞CBRH7919和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B16缝隙连接的影响。采用降落伞法观察丹参酮ⅡA对细胞GJIC的影响:培养板内的细胞用绿色荧光染料钙黄绿素(Calecin-AM)孵育,该染料在细胞内代谢后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可通过GJ进行传递。把被绿色荧光染料标记的细胞制成细胞悬液,使绿色荧光细胞像降落伞一样降落到无标记的细胞组内,通过观察绿色荧光染料在细胞内的传输判断药物对细胞GJIC功能的影响;在丹参酮ⅡA和HSV-tk/GCV联合的系统中加入GJ长效抑制剂甘草次酸,MTT法检测甘草次酸对联合系统的影响:加入丹参酮ⅡA至终浓度为0μM、12.5μM、25μM、50μM四个不同浓度组,GCV终浓度分别为OgM和15.7μM,甘草次酸浓度分别0、15μM,药物和GCV两个浓度分别联合,药物和GCV与甘草次酸的两个浓度分别联合,药物作用72h后MTT法测定肿瘤细胞对不同组别的敏感程度;分别用终浓度为12.5μM、25μM和50μM的丹参酮ⅡA作用CBRH7919细胞和B16细胞72h,然后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各组细胞Cx43的表达量。实验结果:1.中药活性成分对自杀基因旁观者效应影响的体外筛选:各浓度丹参酮ⅡA联合10%tk+/GCV组的细胞抑制率(%)分别为30.38±5.28、33.22±5.21、40.58±4.49和73.04±2.85,与单纯10%tk+/GCV组(21.04±3.96)和相应的各浓度丹参酮ⅡA组(3.65±2.84、4.74±4.48、17.34±5.08和52.81±5.95)的抑制率明显提高。从其两两比较的表2可知,6.25μM、12.5μM、25μM和50μM浓度下的丹参酮ⅡA联合10%tk+/GCV组的实际抑制率显着高于理论抑制率,金正钧Q值分别为1.270、1.341、1.168和1.164,均大于1.15。用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以相同浓度的丹参酮ⅡA联合自杀基因重做该实验,结果表明,6.25μM、12.5μM、25μM和50μM浓度下的丹参酮ⅡA联合10%tk+/GCV组的实际抑制率显着高于理论抑制率,金正钧Q值分别为2.276、1.892、1.150和1.211,均大于1.15。说明丹参酮ⅡA对自杀基因系统具有增效作用,且该增效作用为协同作用。25μM浓度的丹参素钠联合10%tk+/GCV组的实际抑制率大于理论抑制率,金正钧Q值大于1.15,说明该浓度的丹参素钠对自杀基因系统具有增效作用。但50μM、100gM和200μM浓度下的丹参素钠联合10%tk+/GCV组的实际抑制率均低于理论抑制率,Q值均低于1.15,说明在此浓度范围内丹参素钠对自杀基因系统没有协同增效作用。100mg/L、200mg/L、400mg/L和800 mg/L浓度下的三七总皂甙联合10%tk+/GCV组的实际抑制率均低于理论抑制率,金正钧Q值均低于1.15,说明在此浓度范围内三七总皂甙对自杀基因系统没有协同增效作用。2.丹参酮ⅡA联合自杀基因系统对小鼠移植性黑色素瘤细胞的治疗观察。各组小鼠均在9-10日在右腋下触及肿块,自杀基因系统联合丹参酮ⅡA组治疗后,肿瘤生长速度减慢,肿瘤呈现生长抑制状态,平均肿瘤体积200.2 mm3,比模型对照组352.7 mm3减少43.24%(P<0.05),小鼠平均肿瘤质量0.278g,比模型对照组0.5628减少50.6%(P<0.05),统计学上差异有显着性意义。GCV组平均肿瘤体积比模型对照组减少34.76%(P<0.05);小鼠的平均瘤块质量比模型对照组减少38.98%,但该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酮ⅡA组平均肿瘤体积比模型对照组减少29.94%,小鼠的瘤块质量比模型对照组减少21.22%,但其肿瘤体积和质量与对照组相比都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提示:丹参酮ⅡA能提高自杀基因系统对小鼠移植瘤的杀伤力,协同自杀基因作用,达到提高自杀基因疗效的效果。3.丹参酮ⅡA对大鼠肝癌细胞CBRH7919和小鼠恶性黑色素瘤B16的影响:CBRH7919和B16经梯度浓度丹参酮ⅡA(12.5μM、25μM和50μM)作用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长抑制,而且相关分析显示,这一抑制作用表现出一定的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浓度增加,或药物作用时间延长,都会使抑制率增加。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到CBRH7919和B16的对照组细胞生长状况良好,贴壁很稳,密度高,细胞呈梭状、菱形、三角形或多边形,药物作用后细胞生长增殖明显受到抑制,增殖缓慢,几乎停滞,细胞逐渐由贴壁而脱落,药物浓度越高脱落细胞越多。Hoechst染色后,可见CBRH7919的细胞形态变圆,折光性差,体积减小,细胞核皱缩、染色质浓缩,胞内多见颗粒,高浓度组可见数个圆形凋亡小体围绕在细胞周围,但未观察到B16细胞的死亡或凋亡现象。彗星电泳结果显示,大鼠肝癌细胞CBRH7919细胞和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株B16经梯度丹参酮ⅡA(12.5μM、25μM和50μM)作用后,DNA发生损伤细胞后面形成长的拖尾,并呈典型凋亡彗星尾形态,平均光密度值较阴性对照均降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彗星尾距阴性对照均增加,差异具统计学意义,且二者的改变与作用浓度相关,即浓度越大,DNA受损伤的细胞越多。4.采用流式细胞技术观察丹参酮ⅡA对HSV-tk/GCV系统的影响。丹参酮ⅡA联合10%tk+/GCV作用于大鼠肝癌细胞CBRH7919时,S期细胞较对照组和GCV单独作用组都有了显着的增加,说明丹参酮ⅡA联合10%tk+/GCV可有效地使大鼠肝癌细胞CBRH7919阻滞在S期,抑制DNA的合成。25μM联合组的凋亡率是23%,50μM联合组的凋亡率则达到35%,是相应浓度丹参酮ⅡA或GCV单独作用时凋亡率的5倍,说明丹参酮ⅡA能大大增加自杀基因系统的杀伤能力,抑止肝癌细胞CBRH7919的生长,促进它的凋亡。药物对B16细胞周期的影响较少,但25μM和50μM联合组的流式图上均观察到亚二倍体凋亡峰,50μM联合组的凋亡率达到34%,说明丹参酮ⅡA可促进B16 (10%tk+/GCV)细胞系统的细胞凋亡,对自杀基因系统具有增效作用。5.丹参酮ⅡA对大鼠肝癌细胞CBRH7919和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B16缝隙连接蛋白的影响。降落伞实验的结果显示,经过丹参酮ⅡA作用后,细胞之间出现了染料传输的现象,而且随着浓度的升高,含有绿色荧光的贴壁无标记细胞数量增多,提示丹参酮ⅡA极有可能具有增强细胞间GJIC的作用,而且浓度越高,效果越强;在丹参酮ⅡA和HSV-tk/GCV联合的系统中加入GJ长效抑制剂甘草次酸后,结果显示甘草次酸能显着下调丹参酮ⅡA与10%tk+/GCV的联合作用,使药物对细胞的抑制率降低,说明丹参酮ⅡA对自杀基因系统的增效作用机制很可能与改善细胞间缝隙连接细胞通讯有关;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高浓度(≥50μM)丹参酮ⅡA对CBRH7919细胞的Cx43mRNA和蛋白的表达有促进作用,而中、低浓度组则无明显上调作用;12.5μM、25μM和50μM的丹参酮ⅡA对B16细胞Cx43蛋白表达都有上调作用,但只有高浓度组对Cx43的mRNA表达有增强作用。实验结论:本文在细胞水平探讨了丹参酮ⅡA、丹参素钠和三七总皂甙三种中药活性成分对HSV-tk/GCV自杀基因疗法的旁观者效应,发现丹参酮ⅡA能有效增强自杀基因对细胞杀伤力,提高旁观者效应,而且有协同增效作用。丹参酮ⅡA还在小鼠移植瘤模型上得到了疗效验证:其联合自杀基因系统能明显抑制小鼠移植性黑色素瘤。通过体内实验对丹参酮ⅡA促进自杀基因旁观者效应的机制进行初步的研究,推测其增效机制可能是:丹参酮ⅡA作用于肿瘤细胞后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Cx介导的GJIC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或增强了细胞间的通讯,同时使肿瘤细胞阻滞于S期,令细胞毒素GCV-TP能更充分地起作用,进一步阻碍肿瘤细胞DNA的合成,使DNA发生损伤,并最终诱导细胞的凋亡。而细胞毒素则通过凋亡或细胞连接通讯的途径进入临近更多的细胞,从而使自杀基因的杀伤作用大大加强。本研究为探讨中药增强自杀基因旁观者效应的可行性及其机制研究打下了基础,今后将在待选中药中继续筛选更多针对不同旁观者效应机制的强效中药成分,对有效中药成分的药理机制深入研究,从GJIC、细胞凋亡、免疫调节等及其与旁观者效应的关系这一新领域阐明中药的抗肿瘤机制。还可望进一步把针对多种增效机制的多种中药成分联合组成比单一成分更高效的复方,形成组分与药理药效明确、质量稳定的鸡尾酒式肿瘤基因治疗增效中药复方。研究有利于促进肿瘤基因治疗的临床推广应用,为建立新的肿瘤基因治疗联合疗法提供了实验依据。
王敏[10](2009)在《羟基喜树碱和去甲斑蝥素对肿瘤及其宿主细胞区别杀伤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肿瘤是人类健康的大敌,其治疗也主要是手术切除、放疗与化疗。近年来,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在临床上用于抗肿瘤的治疗越来越受到各界学者的关注。喜树碱(camptothecin,CPT)是分离自珙桐科植物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e Decne)的一种五环生物碱,是迄今发现的唯一有选择性抑制DNA拓扑异构酶Ⅰ(TopoⅠ)的抗癌植物药。10-羟基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e HCPT)的化学结构与CPT相似,是后来分离自喜树的另一种抗癌活性成分。HCPT与CPT相比,毒性小,疗效更好,现已广泛用于临床,主要用于非小细胞肺癌、肝癌和膀胱癌等肿瘤的治疗。斑蝥(mylabris)系鞘翅目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黑黄小斑蝥的干虫体均可入药,在我国用于肿瘤的治疗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具攻毒蚀疽、破血散结的作用。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是在对斑蝥抗肿瘤有效成分斑蝥素(canthaidin)的构效关系研究基础上,由人工合成而来。NCTD在具有显着抗肿瘤活性的同时能升高外周血白细胞数,现广泛用于临床,主要用于肝癌、肺癌等的治疗。目前,大多数抗癌药物在对癌细胞有效杀伤的同时,对其正常宿主细胞的杀伤作用也不可忽视,甚至一些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杀伤大于肿瘤细胞。因此,研究药物对肿瘤和宿主细胞的区别杀伤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选用同一组织来源的人肺腺癌细胞(A549)和宿主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用不同浓度HCPT和NCTD作用不同时间,研究这两种药物对肿瘤和宿主的区别杀伤作用。结果显示:50-100μmol/L的HCPT在0-72h对A549杀伤作用均大于MRC-5,但作用72h时,对MRC-5杀伤作用也很大,HCPT对两种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均<50μmol/L;30-60μmol/L的NCTD在作用24h时,对A549的杀伤作用强于MRC-5,而作用48h和72h时对MRC-5的杀伤超过A549。通过药物脉冲作用细胞24h后恢复培养5天发现,实验剂量范围内HCPT对A549和MRC-5的生长抑制作用在停止药物作用后1天之内仍然存在,但杀伤A549强于MRC-5的区别杀伤作用在恢复培养中不明显,两种细胞生长与对照相比均未恢复;实验剂量范围内NCTD对A549和MRC-5的生长抑制作用在停止药物作用后马上消失,但杀伤A549强于MRC-5的区别杀伤作用在恢复培养时仍然存在,表现为30μmol/LNCTD剂量组MRC-5生长恢复较快,恢复培养3天时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而A549需要5天。用30μmol/L的NCTD和50μmol/L的HCPT作用细胞,收集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50μmol/L的HCPT引起A549细胞S期阻滞,且48h后凋亡率明显增加,而MRC-5则只显示明显S期阻滞;30μmol/L的NCTD能引起A549和MRC-5的G2-M期阻滞,A549强于MRC-5,但NCTD作用48h后MRC-5凋亡率有小幅度升高。因此,认为HCPT和NCTD对A549和MRC-5的细胞周期和凋亡影响不同,是这两种药物在一定时间和剂量范围内对两种细胞存在区别杀伤作用的原因之一。为使抗癌药敏试验研究更贴近体内环境,在体外建立了一种肿瘤和宿主细胞的共培养体系,并在此条件下研究A549和MRC-5对HCPT和NCTD的敏感性。结果显示:A549在单独培养和与MRC-5共培养时对HCPT和NCTD的敏感性没有区别;MRC-5在与A549共培养12h和72h时对HCPT较单独培养时敏感,共培养12h和24h时对NCTD较单独培养时敏感。
二、VM_(26)及10-HCPT对人肝癌细胞株的体外联合杀伤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M_(26)及10-HCPT对人肝癌细胞株的体外联合杀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藏药甘青虎耳草黄酮的提取及抗肿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虎耳草属药用植物研究现状 |
1.1.1 虎耳草属药材中活性物质的分离及成分分析 |
1.1.2 虎耳草属常用藏药的临床应用 |
1.3.2.1 治疗中耳炎 |
1.1.2.2 治疗牙患 |
1.1.2.3 治疗慢性气管炎 |
1.1.2.4 治疗前列腺增生 |
1.1.2.5 治疗荨麻疹 |
1.1.3 虎耳草属常用藏药的药理作用 |
1.1.3.1 抗炎症作用 |
1.1.3.2 抑菌作用 |
1.1.3.3 治疗增生类疾病 |
1.1.3.4 保肝护肝功能 |
1.1.3.5 抗肿瘤作用 |
1.1.4 虎耳草属常用藏药研究展望 |
1.2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
1.2.1 中药治疗肿瘤的机理 |
1.2.1.1 对恶性肿瘤细胞的细胞毒理作用 |
1.2.1.2 对恶性肿瘤细胞程序调亡的作用 |
1.2.1.3 对肿瘤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 |
1.2.1.4 对恶性肿瘤细胞原癌基因和抗癌基因的调控 |
1.2.1.5 对恶性肿瘤宿主免疫功能的影响 |
1.2.1.6 对恶性肿瘤的抑制和抗转移作用 |
1.2.1.7 对恶性肿瘤的反突变作用 |
1.2.1.8 对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
1.2.1.9 对肿瘤血管生长的抑制作用 |
1.2.2 中药在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应用研究 |
1.2.2.1 活血化瘀药物的实验研究 |
1.2.2.2 扶正固本药物的实验研究 |
1.2.2.3 清热解毒药物的实验研究 |
1.2.2.4 单复方和验方的实验研究 |
1.2.2.5 中药预防肝癌的实验研究 |
1.2.3 中西医结合在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
1.2.3.1 外科手术结合中医中药治疗 |
1.2.3.2 化疗配合中医中药治疗 |
1.2.3.3 放疗配合中医中药治疗 |
1.2.3.4 中药介入疗法治疗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的提取与纯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试剂 |
2.1.3 仪器 |
2.1.4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的提取 |
2.1.4.1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流程 |
2.1.4.2 黄酮含量的测定 |
2.1.4.3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
2.1.4.4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提取的正交试验 |
2.1.5 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的提取 |
2.1.6 黄酮纯度的计算 |
2.1.7 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的纯化 |
2.1.7.1 树脂的预处理 |
2.1.7.2 树脂的筛选 |
2.1.7.3 静态吸附平衡时间考察 |
2.1.7.4 静态解吸平衡时间的考察 |
2.1.7.5 静态吸附上样液浓度的考察 |
2.1.7.6 静态吸附洗脱液浓度的考察 |
2.1.7.7 静态吸附上样液pH的考察 |
2.1.7.8 NKA-Ⅱ大孔吸附树脂动态洗脱曲线的考察 |
2.1.7.9 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纯化效果的考察 |
2.2 结果 |
2.2.1 芦丁标准曲线的建立 |
2.2.2 料液比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2.2.3 乙醇浓度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2.2.4 乙醇浸提次数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2.2.5 乙醇浸提时间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2.2.6 提取温度对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2.2.7 正交试验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 |
2.2.8 最佳提取工艺参数验证结果 |
2.2.9 树脂筛选的结果 |
2.2.10 NKA-Ⅱ大孔树脂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静态吸附平衡时间 |
2.2.11 NKA-Ⅱ大孔树脂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静态解吸平衡时间 |
2.2.12 上样液浓度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静态吸附的影响 |
2.2.13 洗脱剂浓度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静态解吸的影响 |
2.2.14 上样液PH对甘青虎耳草黄酮静态吸附的影响 |
2.2.15 NKA-Ⅱ大孔树脂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的动态洗脱曲线 |
2.2.16 NKA-Ⅱ大孔树脂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的纯化效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甘青虎耳草黄酮体外抑瘤作用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主要试剂 |
3.1.3 相关试剂的配制 |
3.1.4 主要仪器 |
3.1.5 不同浓度甘青虎耳草黄酮的制备 |
3.1.6 H22细胞的培养 |
3.1.7 胎盼蓝染色检测甘青虎耳草黄酮对H22细胞的致死率 |
3.1.8 MTT比色分析法检测甘青虎耳草黄酮对H22细胞的抑制率 |
3.1.9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H22细胞的观察 |
3.1.10 H22细胞的基因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
3.1.11 H22细胞凋亡率的检测 |
3.1.12 统计学方法 |
3.2 结果 |
3.2.1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H22细胞生长的影响 |
3.2.2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甘青虎耳草黄酮对H22细胞的影响 |
3.2.3 H22细胞的基因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
3.2.4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H22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3.3 讨论 |
第四章 甘青虎耳草黄酮体内抗肿瘤作用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细胞株 |
4.1.2 动物 |
4.1.3 甘青虎耳草黄酮的制备 |
4.1.4 试剂 |
4.1.5 仪器 |
4.1.6 甘青虎耳草黄酮急性毒性试验 |
4.1.7 小鼠H22肝癌细胞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 |
4.1.8 动物的分组与处理 |
4.1.9 小鼠抑瘤率和脏器指数的测定 |
4.1.10 生命体征观察 |
4.1.11 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的测定 |
4.1.12 小鼠肝组织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
4.1.13 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测定 |
4.1.14 小鼠肝癌的病理学检测 |
4.1.15 生存时间观察 |
4.1.16 统计学处理 |
4.2 结果 |
4.2.1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
4.2.2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小鼠H22肝瘤的抑瘤效果 |
4.2.3 一般状况观察 |
4.2.4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小鼠肝癌诊断指示酶的影响 |
4.2.5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小鼠肝功能的影响 |
4.2.6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小鼠肝组织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4.2.7 小鼠生存率分析 |
4.2.8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和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影响 |
4.2.9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对H22肝癌小鼠肝组织形态的影响 |
4.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导师简介 |
(2)自噬在蟾毒灵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及有氧糖酵解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蟾毒灵对人肝癌细胞增殖、凋亡、自噬、有氧糖酵解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二部分 自噬机制在蟾毒灵诱导人肝癌细胞增殖、凋亡及有氧糖酵解的作用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三部分 ROS及线粒体动力蛋白相关蛋白Drp1 在蟾毒灵诱导人肝癌细胞死亡中的作用 |
一、引言 |
二、实验材料 |
三、实验方法 |
四、实验结果 |
五、讨论 |
六、小结 |
第四部分 蟾毒灵及NAC对人肝癌细胞增殖、凋亡、自噬、有氧糖酵解影响的体内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蟾毒灵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3)莪术油下调OPN基因表达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及肝转移分子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不同浓度的莪术油对SW620结肠癌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实验材料 |
1.实验细胞 |
2.实验药品与试剂 |
3.实验仪器 |
(二) 实验方法 |
1.实验药物配制 |
2.细胞培养 |
3.细胞分组与处理 |
4.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莪术油对SW620结肠癌细胞活性的影响 |
5.统计学方法 |
二.结果 |
三.分析与讨论 |
(一) 结肠癌的分子机制研究现状 |
(二) 莪术的药理性质与抗肿瘤作用 |
(三) 莪术油抗结肠癌细胞增殖的作用 |
(四)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莪术油通过下调OPN蛋白表达对结肠癌肝转移的作用机制研究 |
一.实验材料和方法 |
(一) 实验材料 |
1.实验药物 |
2.实验动物 |
3.实验细胞 |
4.实验仪器 |
5.实验试剂及器材 |
6.主要试剂、溶液配制方法 |
(二) 实验方法 |
1.实验药物配制 |
2.细胞培养及收集 |
3.切脾法建立结肠癌肝转移模型 |
4.结肠癌肝转移小鼠模型给药 |
5.处死实验裸鼠取肝脏 |
6.病理切片制作与观察 |
7.WB实验 |
8.RT-PCR实时荧光定量实验 |
二.结果 |
(一) 去脾法建立结肠癌肝转移模型 |
(二) 转移瘤组织病理(HE染色结果) |
(三) 高低浓度莪术油在结肠癌肝转移中OPN蛋白表达的影响 |
(四) 高低浓度莪术油对结肠癌肝转移中OPN mRNA表达的影响 |
三.分析与讨论 |
(一) 结肠癌肝转移分子机制 |
(二) OPN在多种肿瘤中作用的分子机制 |
(三) 莪术油抗肿瘤抗炎症抗病毒机制及抗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 |
(四)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4)NK细胞对人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肝癌细胞株及NK-92细胞的扩增和培养 |
1.2.2 流式细胞仪分析 |
1.2.3 LDH实验检测NK-92细胞对人不同肝癌细胞株的细胞毒性 |
1.2.4 ELISA检测NK-92细胞IFN-γ的释放量 |
1.2.5 荷瘤裸鼠治疗实验 |
1.2.6 免疫组化染色 |
1.2.7 冰冻免疫荧光染色 |
1.2.8 HE染色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NK-92细胞的培养和表型鉴定 |
2.2 NK-92细胞对多种人肝癌细胞株的体外杀伤实验 |
2.3 NK-92细胞因子释放实验 |
2.4 构建人肝癌细胞株Hep G2裸鼠异体移植瘤模型验证NK-92细胞的细胞毒性 |
3 讨论 |
(5)原发性肝癌“毒瘀互结”的病机理论及丹参酮胶囊联合三氧化二砷干预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病名溯源 |
(一) 伏梁 |
(二) 症积 |
(三) 黄疸 |
(四) 鼓胀 |
(五) 胁痛 |
二、对原发性肝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一) 病因的认识 |
1. 外邪因素 |
2. 饮食因素 |
3. 情志因素 |
4. 劳倦内伤 |
(二) 原发性肝癌病机特点 |
1. 癌毒是肝癌发生发展的启动因素 |
2. 血瘀阻滞脉络是肝癌发生发展的基本病理机制 |
3. 正气不足是肝癌发病的内在条件 |
三、以毒攻毒、化瘀扶正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基本治则 |
四、选药依据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一) 实验一: 丹参酮胶囊联合ATO对肝癌bel-7404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与方方法 |
2. 结果 |
3. 分析与讨论 |
4. 小结 |
5. 参考文献 |
6. 附图 |
(二)实验二: 丹参酮胶囊联合ATO对bel-7404细胞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分析与讨论 |
4. 小结 |
5. 参考文献 |
(三)实验三: 丹参酮胶囊联合ATO对bel-7404细胞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分析与讨论 |
4. 小结 |
5.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附: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6)新健脾理气方联合热疗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原发性肝癌流行病学及治疗现状 |
1.2 肝癌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1.2.1 手术切除 |
1.2.2 肝移植 |
1.2.3 全身化疗 |
1.2.4 分子靶向治疗 |
1.2.5 微创治疗 |
1.2.6 放射治疗 |
1.2.7 免疫治疗 |
1.2.8 基因治疗 |
1.2.9 肿瘤热疗 |
1.3 中医药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作用 |
1.3.1 病因病机 |
1.3.2 中医辨证分型的现代研究 |
1.3.3 健脾理气中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理论依据 |
1.3.4 有关新健脾理气方 |
第二章 新健脾理气方联合体外高频热疗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
2.1 资料和方法 |
2.1.1 病例来源 |
2.1.2 病例选择 |
2.1.3 入选方法 |
2.1.4 治疗方案 |
2.1.5 观察指标 |
2.1.6 研究终点 |
2.1.7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一般资料 |
2.2.2 中位疾病进展时间 |
2.2.3 中位总体生存时间 |
2.2.4 疾病控制率 |
2.2.5 毒副反应 |
2.3 讨论 |
2.3.1 中医药治疗肝癌的优势 |
2.3.2 两组疾病控制率分析与比较 |
2.3.3 两组生存时间分析与比较 |
2.3.4 两组毒副反应分析与比较 |
2.4 小结 |
第三章 新健脾理气方联合热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实验研究 |
3.1 新健脾理气方联合热疗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的研究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统计学方法 |
3.1.4 实验结果 |
3.1.5 小结 |
3.1.6 讨论 |
3.2 新健脾理气方联合热疗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凋亡的研究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3 实验结果 |
3.2.4 小结 |
3.2.5 讨论 |
3.3 新健脾理气方联合热疗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 BAX、BCL-2蛋白表达的研究 |
3.3.1 实验材料 |
3.3.2 实验方法 |
3.3.3 统计分析 |
3.3.4 Western-blotting结果 |
3.3.5 小结 |
3.3.6 讨论 |
3.3.6.1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ting)基本原理 |
3.3.6.2 关于Bel-2与Bax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7)肿瘤患者外周血有核细胞药敏、水蛭素联合5-氟脲嘧啶对人肝癌细胞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肿瘤患者外周血有核细胞药敏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仪器 |
方法和步骤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水蛭素联合5-氟脲嘧啶对人肝癌细胞的作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超声辐照载10-HCPT微泡在小鼠H22肝癌移植瘤的定位释放及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载10-HCPT 脂质微泡的制备及性质鉴定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部分 超声辐照载10-HCPT 微泡在小鼠H22 肝癌移植瘤的定位释放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三部分 超声辐照载10-HCPT 微泡对小鼠H22 肝癌移植瘤的抑瘤效果评价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全文总结 |
文献综述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研项目等情况 |
(9)丹参酮IIA对自杀基因旁观者效应增效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1 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
1.1 肿瘤基因治疗的概述 |
1.2 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
1.3 肿瘤基因治疗的局限性 |
2 自杀基因治疗系统的研究进展 |
2.1 自杀基因治疗系统的优点和局限性 |
2.2 HSV-tk/GCV自杀基因系统 |
2.3 自杀基因旁观者效应机制 |
2.4 自杀基因治疗系统的增效策略 |
3 中医中药与肿瘤治疗 |
3.1 中医学对肿瘤的认识及治疗法则 |
3.2 抗癌中药的研究进展 |
3.3 中药有效成分用于自杀基因治疗旁观者效应增效作用的研究 |
4 丹参酮ⅡA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4.1 丹参酮ⅡA的基本情况 |
4.2 丹参酮ⅡA抗肿瘤作用研究 |
5 丹参素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5.1 丹参素钠的基本情况 |
5.2 丹参素钠抗肿瘤作用研究 |
6 三七总皂甙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6.1 三七总皂甙的基本情况 |
6.2 三七总皂甙抗肿瘤作用研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MTT法筛选对HSV-tk/GCV系统具有促进旁杀伤效应的有效中药成分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章 丹参酮ⅡA联合HSV-tk/GCV系统对小鼠黑色素瘤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丹参酮ⅡA对肿瘤细胞GBRH7919和B16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四章 流式细胞仪检测丹参酮ⅡA对HSV-tk/GCV系统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五章 丹参酮ⅡA对CBRH7919和B16细胞缝隙连接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创新性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羟基喜树碱和去甲斑蝥素对肿瘤及其宿主细胞区别杀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1 文献综述 |
1.1 羟基喜树碱的研究进展 |
1.1.1 羟基喜树碱的概述 |
1.1.2 羟基喜树碱的抗肿瘤活性及机理研究 |
1.1.2.1 DNA 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 |
1.1.2.2 阻断细胞周期 |
1.1.2.3 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
1.1.2.4 影响真核细胞核转录因子 NF-κB 的表达 |
1.1.2.5 影响细胞内 Ca~(2+)的流动 |
1.1.2.6 其它 |
1.1.3 羟基喜树碱的临床应用 |
1.1.3.1 羟基喜树碱的临床应用 |
1.1.3.2 羟基喜树碱的剂型研究 |
1.2 去甲斑蝥素的研究进展 |
1.2.1 去甲斑蝥素概述 |
1.2.2 去甲斑蝥素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及其机理研究 |
1.2.2.1 抑制肿瘤细胞的粘附、侵袭、转移 |
1.2.2.2 抑制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 |
1.2.2.3 抑制肿瘤细胞 DNA 和蛋白质的合成 |
1.2.2.4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1.2.2.5 影响肿瘤细胞超微结构 |
1.2.2.6 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升高白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 |
1.2.2.7 其它 |
1.2.3 去甲斑蝥素的临床研究 |
1.2.3.1 去甲斑蝥素的临床研究 |
1.2.3.2 去甲斑蝥素的剂型研究 |
1.3 药物对肿瘤和宿主细胞的区别杀伤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
1.4 问题与展望 |
2 前言 |
3 实验材料和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1.1 细胞及其培养基等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1.4 主要溶液配制 |
3.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3.2.1 细胞培养 |
3.2.2 细胞计数 |
3.2.3 药物持续作用0-72h 生长曲线分析 |
3.2.4 药物脉冲作用24h,恢复培养5d 研究分析 |
3.2.5 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细胞凋亡 |
3.2.6 共培养体系的建立及抗肿瘤药物敏感性研究 |
3.2.7 数据处理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羟基喜树碱及去甲斑蝥素对肺癌 A549和其宿主成纤维细胞 MRC-5的区别杀伤作用研究 |
4.1.1 羟基喜树碱及去甲斑蝥素对 A549和 MRC-5的区别杀伤作用研究 |
4.1.1.1 药物持续作用0-72h 生长曲线分析 |
4.1.1.2 药物脉冲作用 A549和 MRC-5 24h,恢复培养5d 研究分析 |
4.2 羟基喜树碱及去甲斑蝥素对肺癌 A549和其宿主成纤维细胞 MRC-5产生区别杀伤作用的机制初探 |
4.2.1 羟基喜树碱及去甲斑蝥素作用 A549和 MRC-5形态学观察结果 |
4.2.1.1 羟基喜树碱作用 A549和 MRC-5形态学观察结果 |
4.2.1.2 去甲斑蝥素作用 A549和 MRC-5形态学观察结果 |
4.2.2 羟基喜树碱及去甲斑蝥素作用 A549和 MRC-5细胞周期分析 |
4.2.2.1 羟基喜树碱作用 A549和 MRC-5细胞周期分析 |
4.2.2.2 去甲斑蝥素作用 A549和 MRC-5细胞周期分析 |
4.3 细胞共培养体系的建立及 A549和 MRC-5对抗肿瘤药物敏感性的研究 |
4.3.1 细胞共培养体系的建立及 A549和 MRC-5在该体系下的生长特性研究 |
4.3.2 羟基喜树碱及去甲斑蝥素在细胞共培养和单独培养条件下的作用比较 |
5 讨论 |
5.1 羟基喜树碱对 A549和 MRC-5区别杀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5.2 去甲斑蝥素对 A549和 MRC-5区别杀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5.3 共培养体系的建立及 A549和 MRC-5对抗肿瘤药物敏感性的研究 |
6 小结 |
7 参考文献 |
8 致谢 |
9 个人简历 |
四、VM_(26)及10-HCPT对人肝癌细胞株的体外联合杀伤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藏药甘青虎耳草黄酮的提取及抗肿瘤作用研究[D]. 崔玮.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2]自噬在蟾毒灵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及有氧糖酵解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韩梦飞.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3]莪术油下调OPN基因表达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及肝转移分子机制的研究[D]. 王洪倩.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8)
- [4]NK细胞对人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J]. 王文秀,习佳飞,赵月,何丽娟,周军年,范增,张彪,王海洋,曾泉,南雪,岳文,裴雪涛. 军事医学, 2017(09)
- [5]原发性肝癌“毒瘀互结”的病机理论及丹参酮胶囊联合三氧化二砷干预机制的研究[D]. 常虹.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5(01)
- [6]新健脾理气方联合热疗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周宇姝.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10)
- [7]肿瘤患者外周血有核细胞药敏、水蛭素联合5-氟脲嘧啶对人肝癌细胞的作用[D]. 张露. 广西医科大学, 2012(03)
- [8]超声辐照载10-HCPT微泡在小鼠H22肝癌移植瘤的定位释放及治疗研究[D]. 董虹美. 重庆医科大学, 2010(05)
- [9]丹参酮IIA对自杀基因旁观者效应增效作用及机制研究[D]. 周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0)
- [10]羟基喜树碱和去甲斑蝥素对肿瘤及其宿主细胞区别杀伤作用的研究[D]. 王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