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乐抵制美国独立的外交实践

戴高乐抵制美国独立的外交实践

一、戴高乐抗美独立的外交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曹启昭[1](2020)在《国家关系视角下中共与法共的党际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与法国共产党就以马克思所提出的“无产阶级国际联合”原则为基础建立了密切的党际关系。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并选择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它开始面临着两个问题:既要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身份维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加强同法国共产党的友谊;也要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待同各个国家的关系,争取在外交上占据主动地位,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国政府打交道。而对于法国共产党而言,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它在法国国内开展革命事业的热情,因此它也希望不断扩大在法国政坛的影响力,借推动中法两国的官方交往来进一步巩固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也就是说,自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共与法共的党际关系就与中法国家关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由于两党对中法关系的现实判断有所不同,加之围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诸多问题产生了不少分歧,使得两党在认识如何看待中共与法共的党际关系与中法国家关系之间的互动这一问题上始终处于矛盾之中,这种矛盾的状况甚至一度令两党关系陷入低谷。直至1982年两党关系恢复正常化之后,中共与法共才真正认识到,两党之间的互动不仅能够增进两党之间的友谊,也能对中法国家关系产生深刻影响,从此“国家关系”一词逐渐频繁出现在两党会谈中。当前,由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加上中共与法共在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进行了新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所以两党也有必要从全新的高度来进一步审视两党关系之于中法关系的重要意义,从而使两党在令中法关系行稳致远的同时也能不断实现各自的社会主义理想。因此,本文主要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探讨“政党外交”、“党际关系”、“国家关系”等相关概念,第二章主要介绍法国共产党及其与法国政党政治的关系,第三章至第五章则以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共与法共的党际交往为主线,围绕两党在不同时期对中法关系的不同认识,重点探究各个阶段中法党际关系与国家关系的互动过程,总结其中的经验与教训,第六章则是为未来的中法党际交往提出意见与建议,使中共与法共的党际关系可以进一步起到沟通中法关系的作用。

李丹[2](2020)在《谋求国家利益:戴高乐政府的欧洲一体化政策动因(1958-1969年)》文中指出舒曼计划迈出了欧洲一体化的第一步,自此,法国在这一进程中开始发挥自身独特而鲜明的作用。在法国的历任领导人中,戴高乐两次上台,对法国的欧洲一体化态度产生了重要影响,致使其之后的多任总统的政策中都有明显的戴高乐主义痕迹。戴高乐第二次上台期间,正值欧洲一体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在其任期内,《罗马条约》过渡期顺利完成,并建立了农业和工业品共同市场,是欧洲一体化的重要成果,为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同时,英国也因戴高乐的反对,暂时没能加入欧洲一体化进程。戴高乐既推进又阻碍一体化进程的行为让人困惑。以民族主义自居、坚决反对超国家主义的戴高乐在上台之后,接受了已经达成的一体化成果,并进一步推进其发展,说明当时复杂的国际背景和法国的状况,不允许戴高乐率性而为,其性格因素和对民族主义的热忱不是其对待一体化进程反常的原因。在本人看来,戴高乐的行为根源于对法国国家利益的维护和追求。然而,仅仅用国家利益来解释是远远不够的,他所追求的国家利益的内容,以及追求国家利益的表现和过程,需要详细探究。在本文中,本人将国家利益划分为经济利益、安全利益和大国地位,以案例的形式分别阐释戴高乐如何追求上述利益。戴高乐推动共同农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主要阻力来自农业进口大国德国,法国多次以否决权甚至不惜退出会议,中断谈判等方式使自身要求得到满足,比较典型地反映出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期间,鉴于英国加入共同市场,会增大农业政策谈判的难度,对法国的农产品在西欧市场流通造成不利影响,戴高乐将英国拒之门外;此外,法国对英国的态度,还受到以英美军事合作为突出体现的英美关系因素的影响。在欧共体内灵活、独立地实施符合自身利益的政策,是法国大国地位的部分体现,而英国的加入则意味着英国的牵制和美国因素的渗入,将不利于法国推行政策和主宰欧共体,从这点来看,戴高乐反对英国加入欧共体体现了戴高乐对大国地位的维护。除了经济利益和大国地位的因素,安全利益也是戴高乐政策的重要考量,法国自行其是地发展独立核力量,反对美苏大国的核垄断地位,退出北约军事组织并撤回军队、指挥官,体现了独立于美国防务的决心,与此同时,法国寻求与苏联和东欧改善关系,强化法国作为独立于苏两大阵营之外的第三股力量的地位,希冀两大阵营解体后,法国将可以处于优势地位。

谈亚锦[3](2018)在《戴高乐外交政策路径选择研究(1958-1969年) ——基于博弈论的考察》文中认为戴高乐时期的外交政策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他追求法国的伟大,坚持外交上的独立自主,以努力打破两极格局、恢复法国大国地位为己任。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以壮士断腕的气概摆脱殖民束缚,运用合纵连横的战略抗美抵苏,在欧洲大陆乃至在世界外交舞台纵横捭阖。本文先后选取了戴高乐时期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进行考察,运用博弈论的方法深入剖析其背后的路径选择,以期加深我们对戴高乐时期外交政策的理解。对美外交是戴高乐外交斗争最激烈也最丰富的领域。戴高乐以备忘录外交形式,试图搭上美国核威慑和世界大国的便车,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为自己下一步的自由行动创造条件。双方斗争的焦点集中在欧洲未来的定位上,因为互不相让而陷入“囚徒困境”。基于“懦夫博弈”的策略,戴高乐不顾美国的反对,坚决发展独立的核威慑力量。双方争夺的高潮出现在戴高乐于1966年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一方面是基于防范风险的“最大最小策略”,另一方面也是基于搭北约防务的便车。最后受制于法国国内社会、经济危机和国际环境的变化,戴高乐在他执政晚期与美国实现一定程度的缓和,这也是博弈双方当时的最优策略选择。对欧外交是戴高乐外交的基础和重点,戴高乐与他的欧洲伙伴在欧洲一体化,主要是政治一体化的实现方式上存在着分歧。戴高乐为维护法国的领导地位和国家的独立要求,寻求建立“国家间”的欧洲,而他的伙伴国则坚持建立“超国家”的欧洲,最终因分歧巨大无法达成共识,双方只能停留在低层次的、松散的国家间的合作而无法过渡到高层次的政治一体化合作。戴高乐的行为如同“猎鹿博弈”中那个自私的猎人,只顾自己捕捉到兔子而放走大家的鹿。戴高乐不仅追求政治利益,还不忘追求经济利益。在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的制订过程中,他巧妙利用“囚徒困境”无限重复博弈,威胁使用触发策略——如停止推进相关进程甚至威胁退出共同体等策略实现法国的诉求。为避免共同体成为美国的附庸,也为维护自身的领导地位,当英国申请加入共同体乃至欧洲政治联合的谈判时,戴高乐毫不犹豫地选择拒绝。执政初期,在处理苏联和西方国家的危机冲突中,戴高乐始终坚持“懦夫博弈”中“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策略予以应对。在执政后期基于囚徒困境无限重复博弈,戴高乐选择与苏联缓和、谅解和合作。对华建立外交关系,是戴高乐基于打破两极格局的设想而做出的战略举措。在建交前,法中双方因台湾问题和阿尔及利亚问题针锋相对、互不相让,陷入“囚徒困境”,双方耗费了大量的资源,两败俱伤。随着《埃维昂协议》的签署,阿尔及利亚问题的解决,为双方建交扫清障碍,戴高乐抓住机会,运用“先动占优策略”实现与中国建交,凸显了他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特点。戴高乐的非洲政策集中在去殖民化上,尽管他处理阿尔及利亚的独立和撒哈拉以南地区法属领地的独立时,在具体政策实施上有所不同,但最终都基于“囚徒困境”无限重复博弈而选择合作,即法属领地实现独立、法国摆脱殖民地枷锁,从而双方实现共赢。总之,戴高乐的外交政策尽管存在一些内在矛盾,但还是体现了他追求法国大国地位的不妥协精神,也反映了他能适应环境变化灵活应对的特点。

杜晓明[4](2016)在《美国对法国戴高乐政府的政策研究(1958-1969)》文中研究表明1958年,戴高乐重新执政并建立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这成为战后法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戴高乐开始改变法兰西第四共和国依赖美国的大西洋主义政策,追求法国的“独立”与“伟大”,并在大西洋联盟内部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作为西方世界的两个重要大国,美法两国双边关系的发展也影响着大西洋联盟的团结与稳定。本文主要考察美国政府如何应对戴高乐的挑战以及维持大西洋联盟的稳定。戴高乐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起对美国霸主地位的挑战:建设由法国领导并脱离美国控制的“欧洲人的欧洲”,反对“多边核力量”计划,坚持发展独立核力量以及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戴高乐的行动冲击了美国在大西洋联盟内的领导地位并损害了大西洋联盟的团结,美国政府则采取了软硬兼施的措施来应对法国的挑战并维护大西洋联盟的稳定。艾森豪威尔政府拒绝戴高乐要求分享大西洋联盟领导权的要求。肯尼迪政府希望将统一的欧洲纳入美国主导的大西洋共同体,还主张发展“多边核力量”以实现对大西洋联盟内核力量的管理与控制。约翰逊政府采取克制、温和的态度应对1966年的北约危机,维持了大西洋联盟的团结并借此机会改组北约。本文的结论是美国较为成功地应对了戴高乐的挑战,美法两国之间的争斗也被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两国实力差距悬殊,法国追求的目标超出了其所拥有的物质力量。第二,美国通过寻求与其他盟国的多边合作应对戴高乐的挑战,削弱其不利影响。第三,法国的对美挑战政策是留有余地的,既反对其霸权,又维持与其同盟关系。同时美国应对大西洋联盟内部矛盾与分歧的方式与同时期苏联的应对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并导致不同的结果,这对我们今后正确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高嘉懿[5](2015)在《冷战格局中的现实主义外交—中法关系史新探(1949-1969)》文中提出长期以来,对于冷战时期中法关系的研究,学术界的研究重点都置于1964年中法建交问题上,而对于长时间段的中法关系史的发展过程缺乏整体性的认识,这就导致普遍地过高评价了中法现实主义外交的意义和影响力。本文的目的则是想探讨在美苏冷战的国际格局下,身处两大阵营中的次国家——中国和法国——在恢复双边关系中所做出的现实主义努力长期受到意识形态、集团利益和美苏政策的持续性影响。在对法国外交部档案、法国共产党档案、国民议会档案以及中国外交部档案等史料的研究基础上,本文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将1949-1969年的中法关系分成四个部分来做具体介绍,有利于理清两国关系发展的脉络:第一部分是对立时期(1949-1953),阐述了新中国建立后不久,因为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和朝鲜战争问题,与法国处在了对立的地位。在此阶段,中法之间的政治往来中断,经济关系也因为对华禁运问题受到很大影响。不过,中法之间的往来并非完全断绝,法国共产党成为维系两国关系的主要桥梁。依托于莫斯科经济会议,法共所控的企业及外贸公司与中国进出口公司签订了易货合同;法共所组织建立的法中友好协会则负责维系两国民间文化交流。面对法共在中法关系中所起的主导作用,法国政府一方面给予部分支持,体现了其对华政策中现实主义一面,但另一方面法国政府鼓励不受共产党控制的企业与中国开展贸易,反映了其政策中受到意识形态影响的一面。此外,通过中法两国各自的印度支那政策,可以了解到在亚洲地区两个阵营都有着明确的战略分工,同时也存在内部分歧。第二部分是缓和时期(1954-1958),为了恢复印度支那地区的和平,中法两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期间进行了磋商与合作,并且都试图利用对方阵营内的矛盾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因日内瓦会议上的接触,两国关系有所改善,并建立了几个沟通渠道。但是受到美国政策以及台湾问题的影响,两国关系的改善是有限的。法国政府在对华政策上,既想与中国进行往来,解决搁置的政治问题,获得在华的经济文化等利益,又不愿公开违背美国制定的对华政策基调。另外,随着中共在国际共运中地位的提高以及影响力的扩大,法共与中共的党际关系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中法关系缓和的情况下,法国其他党派的政治人士也开始与中国接触,但中方明显更为信任和看重法共所提供的信息和建议。因此,无论法国还是中国,在调整两国关系的现实主义努力中,仍然受到意识形态和集团利益的很大影响。第三部分是建交时期(1959-1964),戴高乐上台以后,中法之间并未马上建立外交关系。在与苏联争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时候,中国的对外政策中突出了意识形态的因素,积极支持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运动、反对戴高乐政权打压法共,故而对戴高乐政府表示冷淡。法国国内也因为中国的阿尔及利亚政策而淡化了承认中国的意愿,又因为在联合国大会中,台湾方面对法国阿尔及利亚政策表示支持,一些议员表示应该扩大与台湾方面的联系。这种情况下,中法两国文化交往活动大大减少,甚至引起了法共对中国对法政策的不满。但是到了1961-1962年,因为与苏联分歧加大,中国对外政策进行了调整,对戴高乐的态度也发生转变,并借助讨论老挝问题的契机与法国政府进行接触。之后,中法两国政府在1963年开始不约而同地考虑建交问题。经过秘密谈判,中法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引发了国际和国内的热议。虽然国际上有不少舆论对中法建交表示支持,但是法国的盟友们仍然顾虑重重,并没有紧随法国的步伐。法国国内的报刊舆论和国民议会的辩论反映了法国社会虽然赞同中法建交,但对于戴高乐承认中国的形式和时机表示疑问。法共因为在中苏论战中支持苏联因而与中共关系恶化,对于中法建交表示了冷淡态度,并成为法国国内对中国国内外政策批评最为严厉的政党之一。第四部分是磨合时期(1964-1969),介绍中法建交后两国政府在政治、经贸、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以及所取得的成绩,但在双方交往中也存在着分歧和困难。特别是中国对外政策日益激进和强硬,引发了法国的不满。中国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在法国的留学生和外交官分批被撤回国,两国文化关系中断。旅法留学生回国途中在莫斯科红场引发事端,法国驻华使馆受到此事件波及,中法关系受到影响。另外,法国“五月风暴”期间,由于中国报刊上为支援法国学生运动而对戴高乐政府严加批判,引发法国的不满,双方关系更为恶化。不过,两国政府仍然意识到维系中法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经过努力,双方恢复了正常的外交关系,并为70年代中法关系的友好发展奠定了基调。结论部分主要谈了三个问题。首先是分析了冷战格局下,中法两国的现实主义外交受到意识形态和美苏政策的长期影响和制约,强调了对于理想主义外交目标的追求应该以自身的实力为基础。其次,简要比较了冷战两大阵营的内部相处情况,分析中法两国脱离阵营的相似和不同之处。最后,对于中法关系中的人民外交的特点和作用做了小结。通过本文论述可以看到,中法建交的成果不是即时性的,并未动摇美苏两极格局,也未使得其他西方国家立刻紧随法国步伐承认中国,因而其意义是有限的。但是中法建交的影响是长远的,奠定了从蓬皮杜政府至今的中法友好合作互惠互利的基调。

张媛媛[6](2014)在《论戴高乐时期法美关系的两面性》文中认为戴高乐时期法国与美国的矛盾与争执,是整个冷战期间西方联盟内部关系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面。戴高乐上台后,一改之前第四共和国时期全面追随美国的“联盟政策”,强调法国的政策独立与行动自由,将实现法国的独立与伟大作为法国长期的战略目标。在戴高乐的领导下,法国在军事安全领域,退出北约军事组织,构建独立核力量;在政治外交领域,积极推动并主导西欧一体化;实现与苏联,中国关系的正常化;在经济领域,反对美元霸权,抵制美国的经济渗透。但两国间突出的矛盾只是这一时期法美关系的一面,另一面则是合作与共识。事实上,即使在矛盾重重之时,法美两国的合作也从未停止过。法美在共同抵御苏联威胁、维护欧洲安全等重大问题上存在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正由于此,法美两国才会在矛盾中留有余地,冲突中保持克制,共同维护西方同盟的统一。因此,把握好分歧与合作相互交织这一特点,有助于更全面准确理解这一时期的法美关系。

丁进孝[7](2014)在《1950年至1975年的中越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与越南是山水相连的邻邦,也是冷战后仅存的几个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中越双方之间有着两干余年之久的友好交往历史,两国国情基本相似、文化相通、理想相同、经济相关。将近一千一百年之久,越南属于中国的郡县,又有近千年是中国的“藩属”。直到1885年6月9日,法国殖民者强迫清政府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清政府放弃了对越南的宗主权,同时承认越南是法国的保护国。从此结束了中越两国的宗藩关系。近代时期,两国人民都遭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压迫和剥削,所以有着共同的目标以及愿望,因此双方应该相互帮助和支持。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和地缘因素,自古以来中国是对越南影响最大的国家。中国革命成功之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1950年1月18日,中越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此在双方的关系上开启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中国在1950年至1975年的两场越南战争中,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帮助越南赶走了法国殖民统治者,后是在1960年至1973年期间,援助越南抗击美帝国,使越南成功把美帝国赶出自己的国土,并最终赢得了国家的独立与统一。可以说,中越两国的关系既是双方的问题,同时也与东南亚、亚洲以至世界局势有着密切联系。立足亚太是中国稳定周边的有力保障,中国对越南发展关系和越南对中国发展关系一样,是中越两国的既定外交政策。发展中越友好关系不仅符合两党、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本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对选题的原由及意义、本文的研究思路、学术界已有研究现状、研究的理论基础等进行了阐述说明。正文部分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对中越宗藩关系为背景的简述。自北宋时期至1885年6月法国殖民者强迫清政府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为止,宗藩关系是维系中国和越南的纽带,在这条纽带上,中国位于天朝的地位,越南处于藩属的地位。宗藩关系表现在越南新王登基需得到天朝的册封,并定期向中国进献贡品,表示臣服,天朝则以回赐朝贡,维护藩国的安危,以尽其对藩国的义务和责任。近代以来,法国殖民者侵略越南后,中越宗藩关系就已经开始慢慢解体了。所以在越南抗法战争中,清朝政府和中国人民支持越南抗击法国侵略者的斗争,中越关系从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第二章阐述了中越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中越两党和两国人民友好关系的结晶。在这一时期,中越双方形成了“同志加兄弟”的友好关系。两国建交,为越南夺取抗法斗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同时中国也将得到越南人民的支持,有助于追歼中国大陆解放后逃往越南的国民党残部,巩固祖国的南疆。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阐述了新中国政府积极支持越南反抗法国和美国的侵略,双方在抗法、抗美战争中相互支持与合作,使两国关系获得了前所末有的巩固和发展。同时,本文还指出中越在抗美战争中的有关裂痕与分歧。此外,简述了中美缓和及关系正常化等因素,使中越两国之间的裂痕一步一步加深。第六章就阐述了越南华侨华人对抗法、抗美的贡献。华侨华人自古以来与越南各族人民生活在一起,无论是在郡县时期,还是宗藩时期,他们不仅给越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还带来了祖国进步的思想文化,为越南的发展作出了宝贵的贡献。特别是20世纪50年至60年代,在抗法、抗美斗争时期,广大华侨华人与越南人民同甘共苦,并肩抗法、抗美斗争,为争取越南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结语部分进一步总结了中越关系成功的经验,并且指出双方关系的制约因素。虽然冷战结束后,两国立刻进入恢复正常化时期,同时取得了迅速和全面的发展。但是近些年来,两国领海争端、越台关系和越美关系发展迅速等因素,将不可避免地对中越关系造成影响。同时也提出对中越关系的发展展望,笔者认为两国在“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16个字方针和“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的四好精神指导下,可以肯定友谊、合作与发展,仍然是中越两国未来关系发展的主导趋势。

于京东[8](2014)在《国际关系中的威望动机与政策 ——以1966年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国际关系的理论和现实研究中非物质性和非理性的因素是被忽视的,这尽管有利于科学简明理论的形成,但无法完全解释国际政治中许多重大的现象。1966年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就是其中之一,退出北约给法国带来的成本开支和安全风险使得传统基于物质利益、权力和安全的理论无法充分解释,政策过程中的非物质诉求和非理性成分也需要加以说明,因而超越传统解释,对精神诉求加以分析就成为全面理解法国这一外交决策的关键。威望作为一种非物质性和非理性的精神动机是人性三大基本动机之一,自古典时期开始就被政治理论家所论述,修昔底德、柏拉图、马基雅维利都将追求威望视作国家的目的本身,后继的霍布斯、卢梭、尼布尔和韦伯同样强调威望在政治关系中的作用。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兴起后威望作为精神诉求逐渐被理性主义所排斥,古典的威望价值观也随着现代社会对欲望和理性的强调而趋于衰落,威望成为权力、利益和安全的附属物,威望政策成为追求权力的工具。本文尝试从威望的本义、其他学科研究、政治理论渊源和国际关系现有研究成果出发,建立从威望动机到威望追求,再到威望政策的分析框架。从本质来看,威望不仅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个体、群体与国家的精神动机,而且现实层面是兼具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理性与非理性的混杂因素。不同个体、群体和国家的威望动机因个性特征和外部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威望动机和威望追求存在量级和类型的差异。从关系性角度来看,威望是权力的表象和呈现,因而威望是权力的分支和名声,追求威望就是追求权力。因此威望追求可以是工具,也可以是目的本身。从更深层次来看,追求威望是追求他人对威望诉求的接受和肯定,威望诉求包含着自主性、自尊、荣誉感和优越感的动机,追求威望就是追求他人对这些动机的承认,因而威望追求的实质就是谋求承认,具体体现在对独立、尊重、荣誉、名望和地位的追求上。从外在表现上看,威望政策从追求独立和尊重到增加荣誉名望再到谋求地位,形成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层次。在对威望动机、威望追求和威望政策进行分析之后,本文尝试用威望的分析框架来解释1966年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的政策。事实上无论是戴高乐本人,法国公民和国内社会,还是1966年的国际社会,都具有很强烈的威望动机和诉求,这驱动了戴高乐和法国的反美独立情绪以及威望追求行为。退出北约是法国在北约组织层面追求威望遭到拒绝后的激进反应和政策调整,也是法国在更大的国际层面追求威望的继续。退出北约虽然使得法国的物质利益部分受损,安全形势进一步恶化,客观上不符合理性决策的原则,但法国的独立地位和自由空间进一步扩展,有力的对美国维护了法国的尊严,同时在国际社会不断累积抗美独立、支持解放的国际荣誉和名望,实际上进一步有利于法国大国地位的确立。因而1966年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是威望动机驱动下的威望追求行为,追求威望是法国的目的而不是手段,甚至存在非理性的物质利益的牺牲,但总体而言戴高乐退出北约的政策又不完全是非理性的,是基于威望动机的审慎有克制的威望追求行为。

李云逸[9](2014)在《戴高乐与越南战争(1961-1968)》文中研究说明戴高乐对越南战争所采取的政策是冷战时期“戴高乐主义”在东南亚的重要表现。表面上法国“尊重越南的统一与独立,尊重越南人民决定自身命运的权利”,但是其背后隐藏着戴高乐试图恢复法国在越南的特权地位的目的。为达到这一目标,戴高乐首先提出了“越南中立化”的倡议来和平解决越南问题,并力图排挤美国与中国对该地区的影响。但这项计划以失败而收场。随后,戴高乐试图加强法国与北越以及南越民族解放阵线的交流与合作,并最终影响了北越的外交政策,促使河内决定与美国展开谈判。凭借独立于美国的外交姿态,法国成为了在越南问题中唯一能和相关各国进行沟通的国家。由是,越战中的“戴高乐主义”俨然已经变成了一部值得研究的“冷战国际史”。这段历史,本文将以两个部分向读者呈现。在第一部分中,我们将会看到在1961年到1965年期间,戴高乐力求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实现“印度支那中立化”,并以此为基础来解决越南问题。这里将向读者展示法国是如何提出这一计划、该计划与中法建交的关系、包括中国在内的相关各方的反应以及最终此项计划的失败。第二部分主要讨论从1965到1968年,戴高乐在“印度支那中立化”的计划失败后,如何做出政策调整,并放弃南越西贡政权转而积极与北越和南越民族解放阵线拉拢政治与经济关系,最终促使北越主动向美国发出和平谈判的信号。此外,在第一部分之前,本文还将展示该问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所使用的资料与研究思路。

黄鑫,王孝坤[10](2013)在《试论戴高乐主义与大国地位》文中研究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建立了法兰西第四共和国,但因在经济和安全上完全依赖美国,使得政治和外交也被迫与美国保持一致,逐步丧失了外交上的独立性。直至戴高乐上台后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奉行戴高乐主义,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谋求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法国才又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本文拟从法国独立自主外交的逐步丧失和法国重拾外交独立两个方面来探讨独立外交对大国地位的重要性。

二、戴高乐抗美独立的外交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戴高乐抗美独立的外交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关系视角下中共与法共的党际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的阐释
    一、国家总体外交中的“政党外交”
    二、“党际关系”与“国家关系”的相互关联
第二章 法国政党制度中的法国共产党
    一、法国政党制度概述
    二、法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主张
    三、法国共产党在法国政党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章 中法建交前后两党党际交往与中法国家关系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两党交往促进国家关系
    二、五十年代中期以后两党交往对中法关系的影响
    三、“文革”期间两党矛盾对中法关系的阻碍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到新世纪初两党党际交往与中法关系
    一、改革开放初期党际交往的恢复为中法关系提供动力
    二、八九十年代党际交往的升级是对中法关系的重要补充
第五章 新世纪以来两党党际交往与中法关系
    一、两党在交往形式及交往内容上取得新突破
    二、两党对于发展中法关系的共同期待
第六章 在中法关系不断向好基础上对两党党际关系的展望
    一、以两党“自我革命”实践为准绳,平衡好“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
    二、多种形式延续两党友谊,为中法关系平稳发展而服务
    三、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中法党际关系促进国家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谋求国家利益:戴高乐政府的欧洲一体化政策动因(1958-196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回顾
    1.3 现有研究及其不足
    1.4 研究意义
    1.5 论文安排
第2章 戴高乐政府欧洲一体化政策内容及特点
    2.1 戴高乐政府欧洲一体化政策的内容
    2.2 戴高乐政府欧洲一体化政策的特点
第3章 推动共同农业政策:维护法国的经济利益
    3.1 共同农业政策制定的背景
        3.1.1 《罗马条约》及戴高乐态度的转变
        3.1.2 各国的农业基本状况及对共同农业政策的态度
    3.2 共同农业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利益博弈
        3.2.1 斯特雷莎会议
        3.2.2 加快共同农业政策的步伐
        3.2.3 1961 年12 月的“马拉松会议”
        3.2.4 空椅子危机
    3.3 小结
第4章 反对英国入欧申请:维护法国的大国地位
    4.1 英国加入欧共体的背景
        4.1.1 战后世界法国的国际地位
        4.1.2 英国对大国地位的追求
    4.2 戴高乐的拒绝——出于英国与英联邦的贸易
    4.3 戴高乐的拒绝-出于英美军事合作
        4.3.1 英美防务
        4.3.2 英美在核领域的特殊关系
    4.4 小结
第5章 追求独立核力量:维护法国的安全利益
    5.1 安全方面退出北约军事组织
    5.2 自力更生发展核武器,成为欧洲内部唯一的核力量
        5.2.1 顶住美国的压力研制核武器
        5.2.2 阻止德国掌握核武器,反对核国家英国加入
    5.3 寻求改善对苏关系,推动结束两大集团对立的局势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戴高乐外交政策路径选择研究(1958-1969年) ——基于博弈论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引言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成果
        1.2.2 国内研究成果
    1.3 本文的创新点
    1.4 本文的不足
    1.5 本文主要思路和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博弈的基本概念
        1.6.2 博弈的分类
        1.6.3 博弈的基本模型
2.戴高乐外交政策总论(1958-1969)
    2.1 戴高乐外交政策的时代背景
    2.2 戴高乐外交政策的理念
    2.3 戴高乐外交政策的方针
    2.4 戴高乐外交政策的目标
    2.5 戴高乐外交战略
    2.6 对戴高乐摆脱殖民枷锁和发展核武的看法
    小结
3.戴高乐时期法国对美外交政策及路径选择博弈解析
    3.1 法美备忘录外交及路径选择博弈解析
    3.2 欧共体未来的定位及路径选择博弈解析
    3.3 核武器发展与核战略分歧及路径选择博弈解析
    3.4 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及路径选择博弈解析
    3.5 法美外交关系缓和及路径选择博弈解析
    小结
4.戴高乐时期法国对欧外交政策及路径选择博弈解析
    4.1 戴高乐“国家间”的欧洲政策及路径选择博弈解析
        4.1.1 富歇计划
        4.1.2 法德和约
        4.1.3 共同农业政策的“空椅危机”
        4.1.4 戴高乐“国家间”的欧洲政策路径选择博弈解析
    4.2 法英欧洲一体化政策路径选择博弈解析
    4.3 法德主导下的共同农业政策及路径选择博弈解析
    4.4 法苏外交政策及路径选择博弈解析
        4.4.1 戴高乐执政前期法苏外交政策及路径选择博弈解析(1958-1964)
        4.4.2 戴高乐执政后期法苏外交政策及路径选择博弈解析(1964-1969)
    小结
5.戴高乐时期法国对中外交政策及路径选择博弈解析
    5.1 法中建交前的背景
    5.2 法中建交前的政策路径选择博弈解析
    5.3 法中建交
    5.4 法中建交路径选择博弈解析
    小结
6.戴高乐时期法国对非外交政策及路径选择博弈解析
    6.1 阿尔及利亚问题的由来与戴高乐上台
    6.2 埃维昂协议之前的法阿政策概述(1958-1962)
    6.3 埃维昂协议之后的法阿政策概述(1962-1969)
    6.4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法国政策
    6.5 戴高乐非洲政策路径选择博弈解析
    小结
7.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美国对法国戴高乐政府的政策研究(1958-196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1、选题缘由
        2、选题意义
    二、有关研究现状与分析
        1、国外学术界目前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2、国内学术界目前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四、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3、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二战后至50年代末美国对法政策历史的回顾
    一、美国对法国进行援助并将其纳入大西洋联盟
    二、美国试图建立欧洲防务共同体与美法冲突
    小结
第二章 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对法政策(1958-1961)
    一、美国对戴高乐在法国政坛再度崛起的态度
    二、戴高乐要求分享大西洋联盟领导权与美国的应对之策
    小结
第三章 肯尼迪建立大西洋共同体与维护美国在西欧的领导地位(1961-1963)
    一、美国反对戴高乐领导的西欧联合
    二、美国大力发展大西洋伙伴关系
        1、肯尼迪“相互依赖”的讲话与美国建立大西洋共同体
        2、美国支持英国加入欧共体以削弱法国的影响
    三、美国削弱法德轴心的排他性色彩
        1、戴高乐、阿登纳与《法德友好合作条约》的签署
        2、美国对联邦德国施压与后者的选择
    小结
第四章 美国解决大西洋联盟核问题的尝试及其结果(1962-1965)
    一、肯尼迪政府控制联盟核力量的措施
        1、美国调整核战略并提出“多边核力量”计划
        2、英法核合作的失败与英美拿骚会谈
        3、戴高乐拒绝拿骚协议及其对美国的冲击
    二、约翰逊政府摆脱核困境的努力
        1、法国的反对与“多边核力量”的破产
        2、美国的补救措施——核计划小组的建立及其结果
    小结
第五章 法国挑起的北约危机与约翰逊政府的对策(1966-1969)
    一、北约危机与美国政府内部的争论
        1、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及其对美法关系的影响
        2、美国政府内部就此事的争论及其结果
    二、美国稳定大西洋联盟与孤立法国的努力
        1、美英加强合作以稳定大西洋联盟
        2、美国防止北约危机扩散至欧共体的努力
        3、美国努力争取联邦德国的支持
    三、美国推进北约改革及其对美法关系的影响
        1、美国迫使法国接受“哈梅尔报告”
        2、法国与北约确立“新型”合作关系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冷战格局中的现实主义外交—中法关系史新探(1949-196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原因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综述
    三、研究史料及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五、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对立:政治关系中断与民间的有限往来1949-1953
    第一章 中法两国政治关系的中断
        第一节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第二节 法国对承认新中国的态度
        第三节 法国共产党对新中国的认识
    第二章 对抗时期的中法关系
        第一节 中国的援越抗法斗争
        第二节 法国政府的反应和对策
        第三节 中法对立时期的有限往来
        第四节 走向日内瓦
    第一部分 小结
第二部分 缓和:政治关系难启与经贸文化关系先行1954-1958
    第三章 中法关系初步改善
        第一节 中法为停战做出的共同努力
        第二节 中法政府间的非正式接触
        第三节 中法民间及半官方交流的开展
    第四章 国际国内局势的变动对中法关系的影响
        第一节 试探发展政治关系的可能性
        第二节 法共与中共党际关系的发展
        第三节 法国政局变动下的中法关系
    第二部分 小结
第三部分 建交:等待时机与确立中法新关系1959-1964
    第五章 等待建交时机的到来
        第一节 戴高乐上台初期两国关系冷淡
        第二节 中法政府接触的契机
        第三节 建交时机的到来
    第六章 中法建交及其反响
        第一节 中法建交谈判
        第二节 国际对中法建交的反应
        第三节 法国国内对中法建交的反应
    第三部分 小结
第四部分 磨合:中法共处与受革命冲击的两国关系1964-1969
    第七章 蜜月期——共识与合作
        第一节 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
        第二节 经济文化关系的发展
        第三节 法国亲华左派的发展与法共
    第八章 “革命”浪潮中的两国关系
        第一节 中国文革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第二节 法国“五月风暴”对中法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 关系恢复与展望未来
    第四部分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研究成果

(6)论戴高乐时期法美关系的两面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戴高乐时期的法美矛盾
    第一节 军事安全领域的斗争
    第二节 政治外交领域的分歧
    第三节 经济领域的矛盾与摩擦
第二章 共同利益与合作
    第一节 共同应对苏联威胁挑衅
    第二节 法美共同追求欧洲统一目标
    第三节 戴高乐需要美国的军事保护
第三章 法美矛盾与合作关系的成因
    第一节 两极格局与冷战的影响
    第二节 国家利益与外交政策目标差异的影响
    第三节 戴高乐因素对法美关系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7)1950年至1975年的中越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五、论文的布局 第一章 1950年前的中越关系简要回顾
第一节 封建社会时期中越宗藩关系的演变
    一、宗藩关系概述
    二、中越宗藩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越宗藩关系的特征
第二节 殖民地时期的中越关系
    一、法国对越南的侵略和越中人民的抗法斗争
    二、中法战争爆发后中越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三、《中法会订越南条约》的签署与中越关系的变化
第三节 20世纪30至40年代中越两国的革命友谊
    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对越南革命的支持和帮助
    二、越南共产党和人民对中国革命的支持 第二章 中越新关系的开端
第一节 中国对外政策基础
    一、中国外交战略观念中的传统思想
    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和发展
第二节 越南对外政策基础
    一、越南古代传统思想
    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第三节 中越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一、中越联络处建立的过程
    二、中越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第三章 中越联手抵抗法国的侵略(1950-1954)
第一节 越南为独立自由而战争
    一、中国国民党部队入越受降与法国重返侵略越南
    二、越南人民坚强抵抗
    三、越南努力寻求外援
第二节 中国援越抗法战略决策
    一、援越抗法的决策
    二、援越抗法的方针及内容
    三、中国援越抗法的具体原则
第三节 中越联手抵抗法国的侵略
    一、中国向越南派遣顾问与全面援越抗法
    二、中国帮助越南建设正规部队和提高战斗力
    三、中越联手抵抗法国的实施及成就 第四章 日内瓦会议前后中越关系更加紧密
第一节 1954年的国际形势
    一、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外交政策的调整
    二、朝鲜战争后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三、美国政府对印度支那的政策
第二节 中越在日内瓦会议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努力
    一、中越两国的准备
    二、越南的八项建议
    三、中国在会议上推动和平进程
第三节 日内瓦会议后中越关系的加强
    一、日内瓦协议签订后各国的反应
    二、日内瓦协议签订后的越南局势
    三、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对越南的援助 第五章 中越在抗美战争中的相互支持与合作(1954-1975)
第一节 国际背景
    一、全面发展的冷战局势
    二、大国间的缓和趋势
    三、中苏两国关系的恶化对中越关系的影响
    四、美国对越南的干涉
第二节 中国援越抗美战略决策过程
    一、中国对越南的外交政策
    二、中国出兵援助越南抗击美国侵略
    三、中国对越南援助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中越在越南战争中的矛盾与分歧
    一、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二、中美关系在越南战争中的转变
    三、中越在越南抗美战争中的矛盾与分歧 第六章 越南华侨对抗法、抗美的贡献
第一节 中国人移民越南的过程及原因
    一、从秦代至公元968年丁部领统一安南
    二、越南独立建国至1885年《中法会订越南条约》的签署
    三、从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至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
    四、从1950年至1975年越南实现南北统一
第二节 华侨华人对越南抗法、抗美的贡献
    一、华侨华人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的建立
    二、华侨华人与越南人民坚持九年抗法战争(1946年至1954年)#177
    三、越南华侨在日内瓦会议协议后积极参与抗美斗争
第三节 华侨华人在越南社会、经济、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一、越南华侨华人的社团组织
    二、华侨华人的经济状况及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华侨华人的文化状况及其贡献 结语
一、中越关系的制约因素
二、中越关系未来趋势预测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件 博士攻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目录 后记

(8)国际关系中的威望动机与政策 ——以1966年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原因和意义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方法
    四、文献综述
        (一) 总体研究现状
        (二) 国际学界的威望研究
        (三) 国内学者对于威望的研究
        (四) 文献评述
第二章 国际关系中的威望研究
    一、威望的词义
    二、相关学科的威望研究
    三、威望的政治学理论源头
        (一) 修昔底德
        (二) 马基雅维利
        (三) 霍布斯
        (四) 卢梭
        (五) 尼布尔与韦伯
    四、国际关系理论中对威望的研究
        (一) 现实主义的威望论述
        (二) 自由主义的威望论述
        (三) 英国学派的威望论述
        (四) 建构主义的威望论述
    五、威望的概念与内涵
        (一) 威望的概念
        (二) 威望是一种混杂因素
        (三) 威望是一种关系性因素
        (四) 威望是权力的表象和呈现
        (五) 威望可被理解为一种具有广泛包含意义的概念
第三章 从威望动机到威望追求与威望政策
    一、行为体的威望动机
        (一) 威望动机的特性
        (二) 威望动机的具体成分和外在表现
    二、威望追求的实质是追求承认
        (一)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二) 工具和目的的统一
        (三) 威望追求的实质在于获得承认
        (四) 威望追求的分析层次
    三、威望政策的分析路径
        (一) 威望政策过程
        (二) 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威望政策
        (三) 威望政策的三种解读
第四章 案例研究:威望与法国退出北约
    一、对外政策分析的政府、社会和环境视角
    二、威望的分析的个体、国家和体系层次
        (一) 个人层面的威望动机和威望追求
        (二) 群体和国家层面的威望动机和威望追求
        (三) 国际层面的威望共识与规范
    三、1966年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
        (一) 戴高乐主义
        (二) 法美矛盾
        (三) 退出北约过程
    四、法国退出北约传统解释
        (一) 基于物质实力的解释
        (二) 基于安全考虑的解释
        (三) 传统的权力解释
    五、法国的威望动机
        (一) 戴高乐个人的威望诉求
        (二) 法国社会的威望诉求
        (三) 国际社会的威望共识
    六、追求威望与退出北约
        (一) 政府决策层面
        (二) 国内社会层面
        (三) 国际环境层面
第五章 结论
    一、国际关系领域威望研究的兴起
    二、威望动机、追求与政策
    三、退出北约背后法国的威望动机与追求
    四、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9)戴高乐与越南战争(1961-1968)(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学术界研究动向
    第二节 研究角度
    第三节 档案与文献
    第四节 当前的问题
第一章 戴高乐越南政策的背景、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戴高乐重返越南的背景与原因
        一、什么是“戴高乐主义”?
        二、戴高乐的真实目的
    第二节 戴高乐对越政策的产生与发展
        一、1961-1968,法国对越政策的两个阶段
        二、法国对越政策的实质
第二章 1961-1965年,各国对戴高乐的越南战争和平计划的反应与对策
    第一节 美国对戴高乐的和平计划的反应与对策
        一、“越南中立化”的提出与肯尼迪的否定态度
        二、法国驻南越大使的私自行动
        三、肯尼迪政府时期戴高乐的和平计划
        四、约翰逊政府对戴高乐和平计划的否定
        五、美国否定戴高乐的和平计划的原因
    第二节 中国对戴高乐的和平计划的反应与对策
        一、法国与中国交涉的原因
        二、中国调研工作的开展与中法的初期接触
        三、中国否定态度的出现与中法档案的一处差异
        四、法美在中国所持立场的判断上出现的分歧与疑点
        五、中国对戴高乐和平计划的否定
        六、中国不接受法国方案的原因
    第三节 越南对戴高乐的和平计划的反应
        一、南北越对戴高乐的鼓动
        二、西贡政府的“反法运动”和法国与南越的断交
        三、河内政府态度的多次变更
    第四节 法国就越南战争问题与苏联的接触
        一、法国对苏联越南政策的困惑
        二、戴高乐对苏联越南政策的失望
    第五节 柬埔寨会议的筹备与失败
        一、柬埔寨会议构想的提出
        二、柬埔寨会议内容的扩大化
        三、柬埔寨会议的流产
第三章 1965-1968年,法国在越南问题上采取的政策
    第一节 戴高乐对越南战争政策的转变
        一、马纳克关于法国未来越南政策的备忘录
        二、法国与越南社会主义力量联系的加强
        三、法国对美国“和平攻势”的消极态度
    第二节 戴高乐的“金边讲话”
        一、“金边讲话”之前法国对北越的旁敲侧击
        二、戴高乐访柬与“金边讲话”
        三、“金边讲话”对法美关系造成的影响
    第三节 法国为促成美越和谈所采取的行动
        一、被美国忽略的北越立场
        二、由法国促成的北越要求谈判的声明
    第四节 走向巴黎和谈
        一、春节攻势
        二、美国选择谈判
        三、通往巴黎之路
        四、尾声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试论戴高乐主义与大国地位(论文提纲范文)

一、法国独立自主外交地位的丧失
    (一) 绥靖政策
    (二) 附庸美国
二、戴高乐领导法国谋求恢复大国地位
    (一) 二战中戴高乐主义的萌芽
    (二) 用独立外交谋求大国地位
三、对独立外交与大国地位的思考

四、戴高乐抗美独立的外交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关系视角下中共与法共的党际关系研究[D]. 曹启昭. 外交学院, 2020(08)
  • [2]谋求国家利益:戴高乐政府的欧洲一体化政策动因(1958-1969年)[D]. 李丹.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12)
  • [3]戴高乐外交政策路径选择研究(1958-1969年) ——基于博弈论的考察[D]. 谈亚锦.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2)
  • [4]美国对法国戴高乐政府的政策研究(1958-1969)[D]. 杜晓明.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5]冷战格局中的现实主义外交—中法关系史新探(1949-1969)[D]. 高嘉懿.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1)
  • [6]论戴高乐时期法美关系的两面性[D]. 张媛媛. 外交学院, 2014(02)
  • [7]1950年至1975年的中越关系研究[D]. 丁进孝.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8]国际关系中的威望动机与政策 ——以1966年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为例[D]. 于京东. 南京大学, 2014(07)
  • [9]戴高乐与越南战争(1961-1968)[D]. 李云逸. 华东师范大学, 2014(01)
  • [10]试论戴高乐主义与大国地位[J]. 黄鑫,王孝坤. 沧桑, 2013(06)

标签:;  ;  ;  ;  ;  

戴高乐抵制美国独立的外交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