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与“民”在文言文中的差别(论文文献综述)
罗薇[1](2021)在《《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文中提出《汉语官话语法试编》是俄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专为高等教育编写的汉语语法教科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该书既是一部实用的汉语教材,也是一部传承俄罗斯汉学研究传统、充分吸收以往欧洲人汉语学习与研究成就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是较早以普通语言学理论解释汉语的学术着作。本文将以1902年首版为基础,结合施密特个人档案、拉脱维亚大学所藏施密特个人藏书中的相关资料,从成书的历史背景、俄罗斯人的汉语学习与研究传统、欧洲人学习汉语的历史、世界语言学史以及俄罗斯汉语教育史的角度挖掘该书的特点和价值。该书写作的主要基础来源于俄罗斯人研究与学习汉语的传统。得益于作者施密特在彼得堡大学所受的东方学专业训练,俄国汉学、尤其是彼得堡大学汉学学派汉语教学的传统、以及俄国人的语言研究传统对施密特写作《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在俄国汉语研究的强项方面,如语法分析系统、汉字分析法等方面,施密特广泛采纳了前辈学者的观点,并且在传统汉学的基础上提出适应新局势的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此外,对俄国人学习汉语的继承还表现在另一些方面,如:延续俄国汉学研究的传统项目,同时关注汉、满、蒙三语,又根据海参崴东方学院对学生掌握东亚语言的要求增添了日语、朝鲜语以及越南语等语言材料。其次,继承彼得堡学派对中国历史语言文化的基本观点,认为包括汉语在内的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地区文化一样,可以通过一般方法被科学地认识、研究,汉语并非是某些欧洲汉学家认为的“停滞不前”的、处于其原始状态的一种低级语言,而是具有与其文化相关的理据性,需要理性地认识。再次,彼得堡汉学学派注重积累史实材料,在研究汉语时,施密特大量收集、引用丰富的语言材料和例证,这也是施密特作为瓦西里耶夫弟子最突出的传承特点之一。俄罗斯人早期对汉语的认识主要来源于驻北京东正教使团成员论着和西方人的汉语教材,另外还有大量从中国运回的中文原典。俄罗斯人对汉语的认知从一开始就具有三方面的视野,他们既传承本国人的研究,又善于参考西方、中国的研究和学习资料。一方面,该书吸收了当时欧洲和中国学术界对汉语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一部在系统、科学的文献综述基础之上的学术着作,对欧洲其他汉学家的观点、成果和语言材料进行整合,从中得出更进一步的观点,从而成为外国人汉语教材编着史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时具有综述性、整合性的一部着作。另一方面,《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中对欧洲人汉语学习资料的运用还在于对其中收集的语言材料进行分类、精选,找到最适合编入该书的范例。最后,《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特点还在于将以往欧洲汉学家、语言学家的资料,利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将之整合纳入他的语法系统中—一汉语实用语法系统是作者要着重教授的内容,也是这部教材相比于一些欧洲汉学家语料搜集式的汉语教科书更具优势之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一书并非只有零散的语法点汇集,而是强调汉语语法规则的整合归纳,并且首次在俄语语境下构建一套新的汉语实用语法体系。是明清时期以来外国人对汉语语法科学研究史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继往开来之作,也是20世纪以后国际学界的现代汉语研究往纵深方向开拓的重要前提,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从欧洲语言学史和俄罗斯语言学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到19世纪末,欧洲和俄国语言学经过了多年的方法和材料积累,在历史比较语言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时,普通语言学的观念已经为学界所接受,这些思想对这一时期包括施密特在内的俄国语言工作者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普通语言学的新思想在外语教材编纂方面的应用也具有重大意义。从语言学研究的角度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是俄国汉学史上第一次尝试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汉语的语法着作。一方面来说,以汉语为参照、拓宽了普通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的研究路径和研究范围,反过来说,也从西方语言学的新成果出发丰富了汉语研究的方法论。从语言本身的发展来看,这一时期的汉语内部也发生了重要变化,随着清末社会大变革,越来越多的新词日渐成为时尚,北方官话口语日益成为最重要的中外交往标准语,白话文运动已在酝酿之中;另一股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来自西欧语言学的发展——经过19世纪的发展,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该书可以看作是一部汉语史研究与汉语实践语法研究相结合的产物,书中证实了运用产生于印欧诸语言框架下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普通语言学方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可能性与可行性。通过对本书的研究,可以从“他者”的角度审视汉语对普通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论的贡献,挖掘汉语对历史语言学及普通语言学研究的补充意义,加深历史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观念下对汉语及其历史演变的认识。最后,《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出版使用对19、20世纪之交俄国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的汉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语言实践教材,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规则、掌握用法,作者不仅善于描写语法规则时在抽象化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化表述,注重使用条件、搭配对象、适用范围、特例等方面的考察,力求使语法规则呈现出严谨、易懂、实用的特色,同时还配有大量精选范例。此外,教材的内容还间接地反映了俄国的教育政策、教育历史,海参崴东方学院的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汉语课程大纲、教学目标,施密特本人的教学思想等。因此,教材的内容折射出这一时期俄国汉语教育史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生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即19、20世纪之交)、特定教育场所中(即海参崴东方学院)、特定教育者(即施密特)主导下、针对特定学习者群体(即就读于海参崴东方学院的大学生、军官和少量其他社会人士)的教育活动的历史进程。总之,俄国汉学家施密特专为海参崴东方学院的汉语学习者编写、并于1902年出版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一书,既继承了俄罗斯汉学、尤其是彼得堡大学学派既往的已有研究成果和研究传统,采用了俄国人头脑中相对成熟的俄语语法框架基础,又能放眼世界,有所取舍地借鉴当时流传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其他国家汉学家所着的汉语教材,另外还成功运用最新的俄国和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研究方法论,以及截止到清末时期的中国传统语言学成就来科学地描写汉语,是俄国汉语教育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部语法教科书。本文将结合教材原着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梳理本书的编写特点及研究成果,全面考察这部着作的重要作用及价值。
张利[2](2021)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为例》文中提出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国家社会发展中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在青少年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阶段。经过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经典古诗文,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有重要的意义。当前,高中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为了更好地发现、分析这些问题,本文利用文献分析法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查阅分析,通过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对学生的问卷及教师访谈进行了梳理,并在大量理论支持、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论文共两方面,分别是绪论和正文。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综述和研究方法。正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概述古诗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首先对优秀传统文化和古诗文教学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指出高中古诗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第二部分进行高中《语文》古诗文传统文化内容分析。首先梳理分析了有关书籍及《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对传统文化的分类,然后据此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进行了详细分类。第三部分是对高中古诗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首先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及教师访谈分别指出教师、学生及管理层面上高中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其次分析指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传统文化自身的原因、教师的原因、家庭社会学校共同的原因及管理层面上的原因。第四部分探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这是本论文的重要部分,主要从教师方面指出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包括加强教师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明确古诗文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灵活运用古诗文教学方法及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其中每一方面都针对师生在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上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实施办法。
王杰[3](2021)在《基于创新思维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思维逐渐成为当今教育的热点话题,它对当代语文实践改革起着无比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当代语文教师在扎实专业基本功的基础上,将创新思维灵活运用于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言文作为中国古老文化的见证,具有极高的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基于此,本文参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初中文言文教学课堂观察,分析当下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现如今,运用创新思维指导初中文言文教学虽在教学模式上有所改良,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笔者就辽宁省实验中学北校的教学观察来看,初中文言文教学在落实创新思维观念这一方面,仍有待加强。因此,本文将以创新思维为理论依据,结合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希望初中文言文教学能够深入实处,不断完善。本文将基于创新思维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本文阐释了基于创新思维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依据及价值,主要从课标要求、文言文教学要求、创新思维训练规律要求三个角度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基于创新思维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分别是具有文本内容的解析价值、具有推陈出新的应用价值、具有思维方法的拓展价值、具有优秀人格的培养价值。从而肯定了基于创新思维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其次,本文对基于创新思维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教师调查问卷分析和学生调查问卷分析,总结出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创新思维的主要问题是教师的引导方法单一、学生创新意识薄弱、文言文理解难度大等。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原因分析,分别从教师的角度、学生的角度以及文言文本身出发得出不同的结论。最后,本文对基于创新思维的初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改进建议。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提升创新思维的能力,要不断的更新观念去尝试创新,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培养,主要通过立足于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培养和鼓励学生参与创新性教学活动等方法,接着从文言文本身出发,将文言文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其实,文言文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一定成熟美的,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文言文学习时,要注重带领学生去探究文言文这一成熟美,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拓展学生文言文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真实的感受到文言文的价值。本研究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基于创新思维的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进行总结,建立一套具体可行的“基于创新思维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体系,供一线教师进行思考,确保将创新思维落实到文言文教学实处。
冉义姗[4](2021)在《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虚词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言虚词是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牢固掌握文言虚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前提条件。文言虚词对读懂文言语句、体悟作者情感、帮助文章断句乃至整个文章的理解上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差异悬殊,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因此,要想提升学生的文言阅读及鉴赏能力,则必须重视文言虚词的教学。通过调查与研究所得出的数据显示,现行高中语文必修上下两册教材(部编版)中的文言虚词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尝试对所发现的问题做一些粗浅的研究。内容除绪论与结语外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厘清文言虚词的类别和特点,其次明确文言虚词的功能及教学价值,再从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层面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文言虚词教学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第二部分,笔者通过对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文言虚词的出现频次和频率进行统计和分析,进而得出新教材必修板块文言虚词教学的重难点。第三部分,对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的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分析调查数据了解到目前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部编版)中文言虚词教学主要存在如下问题:文言虚词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较难掌握;学生不仅缺乏对文言虚词的学习兴趣也未曾意识到其重要性;教学过程程式化、碎片化;教学方法单一且固定;同时,通过从教材、虚词本身、教师、学生这几个方面来分析导致文言虚词教学现状的原因。第四部分,针对目前新教材中文言虚词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明确文言虚词学习的重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文言虚词学习方法,促进有效学习;有机融合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马玉溪[5](2021)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选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具有鲜明民族色彩、浓厚民族特色的智慧语言,是后人了解古代汉语的重要媒介,是后人获得古人精神财富的重要参考。因此,文言文是学校必须重视的学习内容。语文是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学习古代汉语的重要途径,教科书作为语文学习的主要工具有着无法取代的地位。文言文的选编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效果。因而探讨现行教科书中的文言文选编情况应当引起学者们的密切关注。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文言文为研究对象。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认知图式理论”构建文言文选编的分析框架,确立了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这三个一级指标;并参考古代汉语的特点由此延伸出分析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对文字、基本句式、语法、内涵和文化、题材和文体特征等进行详细具体的分析,从而构建出具有整体性、科学性的选编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和访谈法对教科书中的文言文进行量化分析和质性分析,得出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选编的特点并就其选编的合理性提出自己的思考。研究发现统编版小学语文文言文选编具有以下特征:选编注重经典性和文化性,文言文选编具有可读性,不同年段学习各有侧重,文体倾向于故事类文章,注重注释对理解文本的作用。与此同时笔者也对选编的情况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合理编排文中难字量,增加不同词性字的习题,调整作品所在的年段,协调句式分布比例,优化注释比例及类型,丰富文言文的文体。文言文选编是新时代赋予教科书编者们的高要求。文言文学习是新时代赋予读者们的高要求。笔者希望本研究能够为日后文言文选编提供新的视角,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廖国永[6](2021)在《高中(必修)文言文同义动词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文言文同义动词的选择范围为2007年3月第2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文章从课程标准、教科书课后习题以及一线教师访谈出发分析当前的文言文同义动词教学现状与问题。从教材中挑选出16组常见同义动词,在学习和吸收之前学者的经验成果上,分析词组内部成员之间的异同,再结合教学需要探讨高中文言文同义动词教学策略,也期待为今后的语文教学提供可靠性意见。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主要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为高中文言文同义动词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在这一章中,笔者首先通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科书“研讨与练习”部分习题以及教师访谈出发分析当前文言文同义动词的教学现状与问题,其次系统总结导致文言文同义动词教学问题的成因。第二章对人教版高中文言文(必修)课文中常见的十六组同义动词进行辨释,先找出它们在哪篇课文中出现以及教材对其的注释情况,然后辨析词组内部成员的“同”与“不同”,并针对辨释的情况分析词组特点。第三章为高中文言文同义动词教学策略,从教师、学生两方面出发研究教学策略。如在教师方面建议教师要有同义动词教学意识,主动从课文中捕获教学资源,将教材内外知识点融合,扩大自身知识储备,合理运用迁移理论进行教学等。学生方面则从建议学生立足教材,融合课内外知识以及注重理解积累,切忌过分用力等几方面提出学习策略。最后针对教学策略,编写了五个与之相关的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文言文同义动词的教学提供参考。
郑雪[7](2020)在《深度学习理论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言文文质兼美、意蕴丰厚,对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初中阶段是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的关键期,论文以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以深度学习理论为指导,试图通过深度学习理论为文言文教学寻求一条既能提高文言文教学成效,又能落实文言文教学价值的道路。引言部分,简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梳理了深度学习理论及其与语文教学、文言文教学结合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总结分析了以往研究成果取得的成绩与不足。第一章,利用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进行调查,认为初中文言文教学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还存在学生死记硬背、教学过程程式化、教学偏重字词翻译、教学缺乏关联性等“浅层次”学习问题。文章认为造成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文言文艰涩难懂,二是考试内容单一化,三是部分教师对文言文的认识不足,四是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第二章,首先对文言文深度学习的内涵进行了介绍和界定。其次从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文言文教学价值两方面分析了文言文深度学习的必要性。然后,在综合考虑教学现状、深度学习理论及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制定出了初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目标,即培养学生知识建构能力,提升学生思辨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发展学生迁移运用能力。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是美国学者Ference等在测验学生阅读能力时于1976年提出的,与浅层学习(Surface learning)相对,“深度学习”指在理解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相结合,并迁移运用到具体问题情境的学习。第三章,依据深度学习理论,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一、搭建学习支架,建构文言知识体系;二、创设问题情境,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三、基于语言运用,进行审美鉴赏;四、迁移运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从而为初中文言文教学提供方法参考,提高文言文教学成效。结语部分,总结了深度学习理论运用到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潜力,认为深度学习理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文言文教学现状、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
刘行[8](2020)在《文化类着作《文化学大义》(部分章节)汉英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本篇论文中,笔者研究并翻译了钱穆先生的着作《文化学大义》中的第三、四、五章。在翻译过程中,笔者注意到,这三个章节中出现了很多半文半白的表达和不同用法的“之”字,同时情态意义的表达也与现代汉语不同。对于半文半白表达,笔者从判断句、文言虚词的翻译以及现代汉语不常用的词语翻译几方面进行分析,“之”字则是从“之”作代词和结构助词两方面展开研究。通过分析笔者发现,这些句子就应该按照文言文词语的意思和“之”的相应用法直译。对于汉语中的情态翻译,笔者分为了译文是“will”、“should”等词语和译文是“must”两种情况,经过分析发现对于情态表达,应该在分析上下文情境后,适当的进行意译。笔者希望通过此实践报告,对以后文化类文本的翻译提供一些帮助。
姬艳[9](2020)在《基于“一体四面”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文言文作为语文教材选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又是教师教学、育人的客体依托。部编版教材中的文言文在教材选文中占比16.74%,由此使得学术界对初中文言文的研究力度与密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局面。鉴于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现状,王荣生老师认为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相辅相成,构成文言文的“一体四面”,这一观点可为初中文言文教学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支撑。鉴于此,本文将借鉴“一体四面”理论,将其视为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方法,通过具体研究部编版教材中的文言文选文,探究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可行性策略。本文通过四部分论述基于“一体四面”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绪论部分首先通过分析课程标准对文化传承的要求以及当下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缘起,接着概述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进而探究本文对当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实意义,最后说明了本文所涉及的研究方法。第一章分析基于“一体四面”的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价值。首先概述了“一体四面”的内涵及其特征,随后以教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文化价值三方面为切入点探究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其次,充分肯定了语文课程性质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方针要求,论述了基于“一体四面”进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必要性。最后,在认可文言文的独特性的前提下,以部编版教材中文言文的选文特点与编排特点为切入点,从教材编写的角度分析其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内在要求,进而论述了基于“一体四面”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可行性。第二章分析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并进行成因探析。首先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以及自身实践的方式,总结现今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主要包括学生学习兴趣缺失、学习目的功利化以及教师教学内容应试化、教学方式单一化等。随后,根据初中文言文教学所暴露的问题,从教师层面、学生层面与环境层面进行了成因探析。第三章探寻基于“一体四面”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在理论支撑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笔者提供以下可行性策略。文言层面可通过探源研究感受文言魅力,通过基础字词把握文章内容;文章层面通过明晰文体明确文章的功能,通过研习章法掌握行文逻辑;文学层面通过分析炼字炼句体悟所言之道,通过赏析艺术手法品味艺术魅力;文化层面通过巧妙导入渗透文化知识,通过关注字词捕捉文化信息,通过对比阅读深化文化关照。由此凸显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独特性,充分实现文言文教学价值的最大化,从而为一线教师教学提供借鉴。
吴桐[10](2020)在《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言文作为初中语文教材选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内容。选入初中教材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寓意深刻,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从新的视角出发,探索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依托,结合一线文言文教学现状,开展相关调查并进行数据分析,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具体可行的教学改进方法,以期能够改善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本文由五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对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研究现状进行阐述,并交代了研究的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一章总体概述了初中文言文教学和语文核心素养。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笔者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进行了阐释,包括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四方面。同时阐述了初中文言文教学对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践行价值,充分肯定了初中文言文教学对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第二章是对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对教师访谈两个环节进行调查研究,根据统计结果分析出当下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存在着语言能力不足、思辨能力欠缺、审美意识淡薄等几方面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出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较弱、教师的语文核心素养意识不强以及文言文文本自身的复杂性。第三章针对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与之相对应的文言文教学改进方法。文中具体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在积累和诵读中夯实语言基础;二是在精设问题中培养思维能力;三是在品味欣赏中获得美感体验;四是在古今观照中实现文化传承。结语部分是对前文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不足及今后努力方向。
二、“人”与“民”在文言文中的差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与“民”在文言文中的差别(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历史背景及其作者 |
1.1 海参崴东方学院及其培养目标 |
1.1.1 办学背景 |
1.1.2 学院设置 |
1.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作者施密特 |
1.2.1 施密特的早年求学、实习生涯 |
1.2.2 赴海参崴东方学院任教后的汉学研究 |
1.3 教材的学习者与使用情况 |
1.3.1 教材的出版、使用、影响 |
1.3.2 学员的汉语学习情况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俄国传统汉学背景下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
2.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汉语语音系统考辨 |
2.1.1 南北官话的语音系统、汉语音韵研究 |
2.1.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注音方案 |
2.1.3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汉语发音规则 |
2.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比丘林汉语语法体系的突破 |
2.2.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词法体系 |
2.2.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句法体系 |
2.3 施密特对比丘林、瓦西里耶夫等人汉字理论的发展 |
2.3.1 汉字的起源问题 |
2.3.2 关于汉语口语、书面语的讨论 |
2.3.3 汉字的“六书” |
2.3.4 施密特对瓦西里耶夫汉字体系的增补 |
2.4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满、蒙、日、朝、越等语言的关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世界汉语研究史框架下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
3.1 例析《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欧美汉学的反思 |
3.2 以“声调”为例谈施密特对欧美汉语语音研究的整合 |
3.2.1 声调的本质 |
3.2.2 汉语声调的发音特点 |
3.2.3 汉语声调的标调系统 |
3.2.4 汉语方言的声调语音规律 |
3.2.5 中外学者论“汉语声调的演变” |
3.2.6 “入声”之争 |
3.3 施密特对欧美汉语语法研究成果的整理 |
3.3.1 某些语法形式在各地的使用差异 |
3.3.2 各国汉学家对若干语法规则的不同观点 |
3.3.3 欧洲汉学家普遍忽略的汉语语法知识 |
3.4 选编欧美、日本汉语教材及中文原典的书面官话范例 |
3.4.1 筛选范围:标准北方书面官话材料 |
3.4.2 筛选入编:符合语法规范、排列顺序合理 |
3.5 个案研究:德国汉学家阿恩德对施密特的影响 |
3.5.1 阿恩德及其《官话手册》 |
3.5.2 两部教材的总体设计 |
3.5.3 以重音理论为例讨论施密特对阿恩德的取舍 |
3.6 个案研究:《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中国传统文献的改编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世界语言学发展进程中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
4.1 施密特的汉语观 |
4.1.1 对汉语的两种定位 |
4.1.2 静态与动态、共时与历时 |
4.2 汉语语音史的构建:历史比较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的结合 |
4.2.1 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基础材料 |
4.2.2 “语音规律无例外”之汉语辅音音变考察 |
4.2.3 “语音规律无例外”之汉语元音音变考察 |
4.2.4 语言史的社会性——汉语官话的形成 |
4.2.5 语言现象的“类推作用”:汉语词根溯源问题 |
4.3 俄国语言学成果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 |
4.3.1 用“形式语法”思想分析汉语的词法 |
4.3.2 语言与思维的联系——汉语与中国人的心理 |
4.3.3 波捷布尼亚及其弟子的句法思想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从语言教育及应用视角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
5.1 一部“研究—学习—教学”三位一体的汉语教科书 |
5.2 从课程理论分析《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材料建构 |
5.2.1 横向组织:课程教学板块的功能分析 |
5.2.2 纵向组织:螺旋渐进的主题序列性 |
5.3 从应用语言学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教学大纲 |
5.3.1 字词大纲及词汇控制 |
5.3.2 语法大纲及翻译训练 |
5.4 本章小结 |
余论 施密特《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价值和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书影及相关影像资料 |
附录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序言及目录 |
附录3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俄语字母注音表(含例字) |
附录4 阿恩德《官话手册》序言及目录 |
致谢 |
(2)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古诗文教学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优秀传统文化 |
2.古诗文教学 |
(二)高中古诗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
1.高中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
2.高中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要求 |
3.高中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文化的要求 |
二、高中《语文》古诗文传统文化内容分析 |
(一)传统文化内容分类 |
(二)高中《语文》必修二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分类 |
三、高中古诗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高中古诗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调查情况 |
1.学生在古诗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
2.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
3.管理层面上,古诗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
(二)高中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传统文化自身的原因 |
2.教师的原因 |
3.家庭、社会、学校共同的原因 |
4.管理层面上的原因 |
四、高中古诗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策略 |
(一)教师要切实加强自身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素养 |
1.转变观念,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意识 |
2.加强学习,丰富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
3.深入解读,发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
(二)明确古诗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 |
1.通过古诗文传统文化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
2.通过古诗文传统文化深入解读,培养学生辩证思考能力 |
(三)灵活运用古诗文教学方法 |
1.培养兴趣——学以致用,好知乐知 |
2.加强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3.文言并重——以言促文,以文带言 |
4.详略得当——突出重点,留有空白 |
5.群文阅读——雪泥鸿爪,连点成片 |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 |
1.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主题的家国情怀教育活动 |
2.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主题的社会关爱教育活动 |
3.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主题的人格修养教育活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基于创新思维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基于创新思维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依据及价值 |
第一节 基于创新思维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依据 |
一、课标要求 |
二、文言文教学要求 |
三、创新思维训练规律要求 |
第二节 基于创新思维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价值 |
一、具有文本内容的解析价值 |
二、具有推陈出新的应用价值 |
三、具有思维方法的拓展价值 |
四、具有优秀人格的培养价值 |
第二章 基于创新思维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
第一节 调查概况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目的与内容 |
三、调查方法 |
第二节 基于创新思维的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的方法单一,创新兴趣难以激起 |
二、学生创新意识薄弱,创新教学难以开展 |
三、文言文理解难度大,创新思维形成瓶颈 |
第三节 基于创新思维的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
一、教师自身创新思维欠缺 |
二、教师缺少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
三、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距离遥远 |
第三章 基于创新思维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
第一节 提升教师创新思维的能力 |
一、更新观念,尝试创新 |
二、营造环境,落实创新 |
第二节 创新思维的理论化解析,拓展文言文教学 |
一、巧用思维批注,结合文字挖掘文言文深意 |
二、掌握导图实践,运用图画构建文言知识树 |
第三节 创新思维的多样化实践,锚定文言文教学 |
一、立足于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培养 |
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创新性教学活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一) |
附录 (二) |
后记 |
个人简历 |
(4)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虚词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四、研究现状及尚存在问题 |
五、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教学概述 |
第一节 文言虚词的类别及特点 |
第二节 文言虚词的功能与教学价值 |
第三节 高考对文言虚词知识的考查 |
第二章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虚词的统计与分析 |
第一节 文言虚词的统计范围 |
第二节 18 个重点文言虚词的出现频次及频率 |
第三节 18 个重点文言虚词的词次统计和位置概率 |
第三章 部编版高中文言文虚词教学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虚词教学现状 |
第二节 高中文言文虚词教学现状原因分析 |
第四章 部编版高中文言虚词教学现状的应对策略 |
第一节 明确文言虚词学习的重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
第二节 优化文言虚词的学习方法,促进有效学习 |
第三节 有机融合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文言虚词教学效率 |
第四节 部编版必修上下两册文言虚词教学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选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文言文扮演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角色 |
(二)文言文教育是坚守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
(三)文言文选编的分析指标有待进一步完善 |
二、文献综述 |
(一)文言文研究对象 |
(二)文言文教科书研究 |
(三)文言文教学研究 |
(四)研究述评 |
三、文言文概念界定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与内容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小学语文文言文的选编依据 |
一、语文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是文言文选编的重要指导方针 |
二、学生的认知规律为文言文选编提供了现实参考价值 |
第三章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选编分析框架 |
一、研究对象 |
二、学者们的分析框架及选文标准 |
(一)学者们的分析框架 |
(二)陈先云的语文选文标准 |
三、本文的理论基础及具体分析框架 |
(一)本文的理论基础-“认知图式理论” |
(二)基于“认知图式理论”的一级指标确立 |
(三)基于文言文自身特点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确立 |
(四)文言文选文具体分析项目的确立 |
第四章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选编的具体分析 |
一、基于语言图式的分析 |
(一)文字相关分析 |
(二)语句相关分析 |
(三)语法相关分析 |
二、基于内容图式的分析 |
(一)内涵相关分析 |
(二)文化相关分析 |
(三)注释相关分析 |
三、基于形式图式的分析 |
(一)文言文篇目设置 |
(二)文体特征相关分析 |
(三)文章题材相关分析 |
(四)文章改编情况相关分析 |
第五章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选编特点及思考 |
一、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选编的特点 |
(一)选编注重经典性和文化性 |
(二)文言文选编具有可读性 |
(三)不同年段学习各有侧重 |
(四)文体倾向于故事类文章 |
(五)注重注释对理解文本的作用 |
二、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选编的思考 |
(一)合理编排文中难字量 |
(二)增加不同词性字的习题 |
(三)调整作品所在年段 |
(四)协调句式分布比例 |
(五)优化注释比例及类型 |
(六)丰富文言文的文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高中(必修)文言文同义动词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相关研究述评 |
四、研究对象 |
五、研究思路 |
第一章 高中文言文同义动词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高中文言文同义动词教学现状 |
第二节 高中文言文同义动词教学问题成因总结 |
第二章 高中文言文部分同义动词辨释分析 |
第一节 高中文言文部分同义动词辨释 |
第二节 高中文言文同义动词统计辨释结果分析 |
第三章 高中文言文同义动词教学策略 |
第一节 关于文言文同义动词的教师教学策略 |
第二节 关于文言文同义动词的学生学习策略 |
第三节 高中文言文同义动词教学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文言文同义动词”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7)深度学习理论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成因 |
第一节 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死记硬背文言知识 |
二、教学过程程式化 |
三、教学偏重字词翻译 |
四、教学缺乏关联性 |
第二节 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问题的成因 |
一、文言文艰涩难懂 |
二、考试内容单一化 |
三、教师对文言文的认识不足 |
四、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
第二章 初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必要性及目标 |
第一节 初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内涵 |
第二节 初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必要性 |
一、初中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
二、初中文言文的学习价值 |
第三节 初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目标 |
一、培养学生知识建构能力 |
二、提升学生思辨创新能力 |
三、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
四、发展学生迁移运用能力 |
第三章 初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
第一节 搭建学习支架,建构文言知识体系 |
一、重视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
二、寻根溯源,建构词汇系统 |
三、贯通古今,搭建语法框架 |
第二节 创设问题情境,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
一、设计主问题,引领学生深度思考 |
二、利用冲突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
三、以点带多面,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
第三节 基于语言运用,进行审美鉴赏 |
一、咬文嚼字,体会语言之美 |
二、想象联想,描绘意境之美 |
三、品味思想,感受文化之美 |
第四节 迁移运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
一、积累巩固,知识迁移 |
二、探寻规律,方法迁移 |
三、活学活用,创意写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一 :关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的访谈方案 |
附录二 :关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的部分访谈实录 |
附录三 :部分山东省中考试题分析 |
致谢 |
(8)文化类着作《文化学大义》(部分章节)汉英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任务描述 |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
一、翻译题材分析 |
二、翻译体裁分析 |
第二节 翻译目的与意义 |
一、翻译目的 |
二、翻译意义 |
第二章 译前准备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
第二节 准备事项 |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
三、翻译策略选择 |
第三节 实施计划 |
一、翻译计划 |
二、写作计划 |
三、应急预案 |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
第一节 翻译过程 |
一、术语表制定 |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
三、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
第二节 译后事项 |
一、译文审校 |
(一)自我校对 |
(二)他人校对 |
二、译文评价 |
(一)自我评价 |
(二)同学互评 |
(三)导师评价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第一节 “之”字的翻译 |
一、“之”作结构助词 |
二、“之”作代词 |
第二节 汉英语言中的情态翻译 |
一、极限词语译成“will”、“should”等其他表达 |
二、极限词语译成“must” |
第三节 半文半白表达的翻译 |
一、判断句的翻译 |
二、文言虚词的翻译 |
三、现代不常见词语的翻译 |
第五章 实践总结以及结论 |
第一节 总结翻译实践收获 |
第二节 发现翻译中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原文及译文 |
附录二 平行文本 |
附录三 术语表 |
致谢 |
(9)基于“一体四面”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基于“一体四面”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价值 |
第一节 “一体四面”的概述及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价值 |
一、“一体四面”的概述 |
二、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价值 |
第二节 基于“一体四面”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必要性 |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 |
二、课程标准的要求 |
第三节 基于“一体四面”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可行性 |
一、文言文的独特性 |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使用 |
第二章 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成因探析 |
第一节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一、问卷调查的对象 |
二、问卷调查的内容 |
三、问卷调查的结果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及现状分析 |
一、文言文学习现状分析 |
二、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 |
第三节 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成因探析 |
一、教师层面 |
二、学生层面 |
三、环境层面 |
第三章 基于“一体四面”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
第一节 回归文言文的语辞世界 |
一、求本溯源,感受文言魅力 |
二、释义字词,把握文章内容 |
第二节 分析文言文的篇章结构 |
一、明晰文体,明确文章功能 |
二、研习章法,掌握行文逻辑 |
第三节 感受文言文的文学魅力 |
一、析炼字炼句,悟所言之道 |
二、赏艺术手法,品文章魅力 |
第四节 开发文言文的文化价值 |
一、巧妙导入,渗透文化知识 |
二、关注字词,捕捉文化信息 |
三、对比阅读,深化文化关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初中文言文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概述 |
第一节 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
一、语言能力 |
二、思维能力 |
三、审美能力 |
四、文化素养 |
第二节 初中文言文教学对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践行价值 |
一、斟酌字词,丰富语言 |
二、哲理思辨,提升思维 |
三、品读文言,塑造审美 |
四、博古知今,弘扬文化 |
第二章 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调查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内容 |
三、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调查结果 |
第二节 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语言能力不足 |
二、学生思辨能力欠缺 |
三、学生审美意识淡薄 |
四、学生文化解读匮乏 |
第三节 初中文言文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较弱 |
二、教师的语文核心素养意识不强 |
三、文言文文本自身的复杂性 |
第三章 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改进方法 |
第一节 在积累和诵读中夯实语言基础 |
一、疏通文言字词,积累语言能力 |
二、熟读成诵,感受文言魅力 |
第二节 在精设问题中发展思维能力 |
一、设置主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
二、设置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
三、设置问题组,培养学生缜密思维 |
第三节 在品味欣赏中获得美感体验 |
一、品味语言之美 |
二、体验景物之美 |
三、品析形象之美 |
四、感悟情感之美 |
第四节 在古今观照中实现文化传承 |
一、积累语言文化,拓展文化常识 |
二、学习传统优秀思想观念和人格文化 |
三、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人”与“民”在文言文中的差别(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D]. 罗薇.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为例[D]. 张利.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基于创新思维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研究[D]. 王杰.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4]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虚词教学研究[D]. 冉义姗.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5]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选编研究[D]. 马玉溪.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高中(必修)文言文同义动词教学策略研究[D]. 廖国永.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7]深度学习理论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研究[D]. 郑雪. 青岛大学, 2020(02)
- [8]文化类着作《文化学大义》(部分章节)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 刘行.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9]基于“一体四面”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D]. 姬艳. 河南大学, 2020(02)
- [10]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D]. 吴桐.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