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索学陶师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新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闫佳伟[1](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指出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邱滋培[2](2021)在《《行知纵横》的办刊实践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行知纵横》的正式创刊是2018年11月,两年多的积淀,杂志正在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特色,经过成陶秘书处与编辑部同事的齐心协力,刊载文稿质量也在逐步提升。凭借师陶的办刊理念与内容的丰富和启智性,《行知纵横》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读者群与作者群也在日益壮大。办一份师陶刊物,优势明显,困难也突出。
蔡盈盈[3](2020)在《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学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它不仅为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也对师德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据此,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更需要精心引导和培养,为此,加强中学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学思政课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有助于学生全面成长,更有助于强化中学思政课教师的道德模范作用,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总体来看,中学思政课教师的师德现状主流上是积极的,但同时部分中学思政课教师的师德仍存在一些问题,受到教师个人因素、师德建设机制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为此,需要从加强教师自我修养、完善师德建设机制、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三个方面为中学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路径。
吴蓉[4](2020)在《上海市小学职初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职初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需要他们自身的内在动力与自我支持,也需要外在环境的支持。上海市继推出常态化的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后,又着力关注入职2-5年的职初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教师入职后2-5年是初步形成自我教学理念、完整掌握课堂教学办法、整体理解学科结构的关键期。因此,研究这一群体特点,根据他们的需求提供平台,给予针对性的帮助,创建适用的支持体系,是提高整个师资队伍专业水平的关键。本研究以上海市S区三所小学对职初教师的培养举措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收集S区以及区内三所学校的职初教师支持体系的现状,并结合职初教师群体的特征总结支持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与建议。在分析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法,对职初教师的特征与现有的支持体系进行现状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上海市职初教师的总体特征:学历较高、工作繁忙、发展参差不齐等特点。第二,上海市职初教师最迫切希望获得足够的时间、资源与增加教师间的合作,其次是希望市级区级的政策支持和指导。第三,上海市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因校不同,各有优劣,缺乏市区级的指导和合作。本研究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市级引领,提供方向性的政策支持、确立分层次的培养机制;区校联动,创设联合性的发展平台、制定系统性的培养方案;职初教师,寻找关键性的自我突破、培养综合性的教师素质。
柳艺伟[5](2019)在《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教师作为培育德才兼备高等人才的主力军,是高校教育向一流水平发展的关键力量,也是正向社会道德风尚的构建者和推动者。高校教师要发挥这些正能量作用,其拥有的高尚师德是关键。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教师师德给予高度重视,并提出“做四有好老师”、“坚持四个统一”等号召。在高校教师师德整体良好的态势下,师德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虽出现在少数教师身上,但对青年学生、社会大众来说,其影响极其恶劣。本文通过“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状况及成因”为题的问卷,对大连市五所高校的教师及学生展开调查,基于师生两个版本问卷的数据整理,总结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并提出解决对策。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在引言中,主要对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与不足进行阐述。在正文中,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阐述新时代的内涵与特征,为研究提供时代背景分析;其次对高校教师师德的内涵、特点、内容及基本要求进行阐述;再次从社会、高校等角度提出在新时代关注高校教师师德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总结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社会政治责任感、敬业爱生精神等有待提升的职业底线方面问题;对教书育人重视程度不足、缺乏足够师生沟通等教书育人方面问题;治学之风浮躁、缺乏求实精神和学术不端等学术道德方面问题。第三部分,从三个方面总结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的成因,即全球化对思想道德冲击、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等社会成因;高校扩招、高校教师师德教育形式化等学校成因;职业认同及获得感不足、师德养成存在懈怠等教师自我成因。第四部分,基于问题及成因分析,在遵循注重问题的时代性、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秉承以师为本理念、突出师德的制度规范化等原则下,从营造促进高校教师师德提升的社会环境、构建推动教师师德培养的学校环境和引导高校教师提升自我师德修养三个方面提出解决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的对策。在结语中,对本文内容加以总结,并对未来研究作出展望。
杨卫红,沈裕华,葛娟[6](2018)在《走进新时代 聚焦新目标 落实新要求》文中研究表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的精神引领下,上海市行知实验中学实施"实验行知,求真创造"办学理念,将"知行合一""教学做合一"以及"真人"教育、"创造"教育、"明师"策略等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核心理论融入教育教学实际,积极塑造"明辨师德、明悉学智、明了教法、明达心态"的"四明"教师队伍。2017年,上海市行知实验中学被批准为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
骆增翼[7](2017)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研究 ——以G初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对以教师为核心的优质教育资源的诉求日益强烈,立足于学校层面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尤为突出,通过学校组织变革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素养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围绕这一课题,在反思以往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组织变革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的研究思路,聚焦研究问题。选择典型的G初中作为分析样本,以管理学、教育学、组织行为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和理论,运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全面、深入、持续考察G初中成立以来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进行的组织变革真实运行图景。通过分析真实图景,进一步挖掘组织变革背后的影响因素,借鉴约翰·科特“领导变革八步法”,反思与探寻同类型或类似学校组织变革中可能具有的一般逻辑和实践方法。本文主体部分包括六章(除绪论和结语外)。第一章,从一般意义上考察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组织的关系,教师专业发展出现从注重个体到关注全体、从学科知识到综合知识、从外在培训到校本研修的变化,但学校组织存在的行政化组织关系、工具化教育取向、分割式学科划分等问题却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为适应这些变化,学校组织必须以“专业”、“成人”、“发展”为取向,在组织结构、组织技术和组织文化等方面进行全面变革。第二章,G初中成立时学校组织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在调整组织结构、更新核心技术、创设合作文化方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挑战:多部门交叉管理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缺乏系统性支持;强迫式的技术改造不易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分数为取向的评价文化难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整体提升。第三章,G初中在组织结构改造中,将明确的分工协作体系、规范灵活的工作标准、柔性化的运行机制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学校组织结构的要素,坚持稳定性与创新性相结合、集权与分权相配合、正式性与非正式性相结合的学校组织结构改造原则,进一步评估学校变革环境,实行轮岗制、整合职能部门、优化管理人员、修订完善组织运行制度、积极培育非正式组织。第四章,在“互联网+”背景下,G初中一方面积极推进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技术融合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行为,增强教师教学实施、评价与科研能力和教师信息化素养;另一方面,为建构通畅及时的信息管理平台和培育类型多样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提供信息化管理技术支持。第五章,G初中在秉持彰显人的价值、注重顶层设计、持续稳步推进的文化理念指引下,确定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精神、由精神到制度再到器物的文化改善路径,以营造学术型的学习氛围、支持反思性的教学常态、提供多元化的展示平台、建构人性化的评价体系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文化改善着力点。第六章,以全景式的视角来回顾和反思G初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所实施的组织变革,分析变革中的经验与不足,尝试建构学校组织变革的一般逻辑与实践方法,明确学校组织变革需要关注的基本问题、厘清变革中的几对关系、秉持几种变革意识以及采取变革的环节与步骤。
蔡华健,曹慧英[8](2016)在《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卓越教师培养中的时代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代表的教师教育改革亟须民族性、本土化教育思想的滋养。教师教育新常态下,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卓越教师培养中具有厚重的时代价值:生活教育是卓越教师培养的智慧之源,真人教育是卓越教师培养的价值之本,爱满天下是卓越教师培养的师德之魂,关注农村是卓越教师培养的时代之责。
陆娟[9](2016)在《陶行知师德养成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师德是教师的灵魂,高校师德建设工作关系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成败,也深刻地影响和推动着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古往今来,在我国众多师德高尚的名师当中,陶行知先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和北师大师生代表座谈的讲话中三次直接引用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对陶行知先生的师德思想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评价。道德重在养成,师德也是这样。师德养成既是加强师德建设的基本需求,也是广大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途径。师德养成理论是陶行知师德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大力加强高校师德建设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论文选择了陶行知师德养成理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对理论的研究,理解其主要内容,并探究理论的当代价值,这对于我国当代高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和高校师德建设实践的深入进行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从对陶行知本人及其教育思想的介绍以及对“师德”和“养成”这两个理论中核心概念的阐释和陶行知师德养成理论的思想来源入手,分别从师德养成的途径、主要方法以及师德养成的目标三个方面对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另外,为了体现论文研究的时代性,从理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两方面对陶行知师德养成理论的当代价值进行了说明。最后,也对本篇论文的整体写作进行了简单的小结。
胡金兰[10](2015)在《福建陶研及其特色研究》文中提出福建陶研是指在福建区域内涉及到陶行知及其思想和实践的研究、运用、创新的活动。本文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的指导下,遵循教育史研究的基本范式,对福建陶研的发展历程及特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将福建陶研划分为3个时期:筚路蓝缕:福建陶研传播奠基期(20世纪20年代末—1983年)、朝气蓬勃:福建陶研全面发展期(1984年—20世纪末)、厚积薄发:福建陶研实验探索期(21世纪初——)。传播奠基期,福建陶研的主体是陶行知在闽弟子及热心陶研的人,他们宣传、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指导乡村师范教育改革、创办乡村学校、服务福建乡村经济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全面发展期,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福建陶研研究主体更有组织,与时俱进地深入挖掘陶行知教育思想新价值,参与福建乡村教育、师范教育改革,其中“农科教结合”实践成为福建乡村教育改革的典型。21世纪后,福建陶研处于实验兴起期,在理论创新和行知实验学校建设上取得突破,提出“新生活教育”、“五力齐发”、“五陶并进”等,为福建省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参考和改革思路。八十多年的福建陶研历程,在理论上追踪时代、实践上大胆尝试取得了组织建设、课题研究、实验校建设、陶研宣传等方面的不少经验,然而也存研究主体忽视群众性、研究方法缺乏多样性、研究内容价值不够彰显、实验校缺乏辐射性等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未来福建陶研将更加重视生活理论应用于实验佼建设的创新;重视加强组织自身建设和“育陶”工作;重视加快行知实验校建设模式的探索和实验校建设模式的推广,重视福建陶研的“闽派”特色构建。
二、探索学陶师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新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探索学陶师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立德树人 |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
三、研究问题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立德树人 |
(二)落实机制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
(一)强化制度建设 |
(二)强化师资培育 |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2)《行知纵横》的办刊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为什么要办《行知纵横》? |
如何定位《行知纵横》的办刊宗旨与理念 |
《行知纵横》需要什么类型的文章 |
(3)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学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的现状及评析 |
三、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相关概述 |
第一节 立德树人的相关概述 |
一、立德树人的历史阐释 |
二、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 |
第二节 师德概述 |
一、古代教育家关于师德的论述 |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师德的论述 |
第三节 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学思政课教师师德的特殊性 |
一、中学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在教育体系中的特殊性 |
二、中学思政课教师师德的特殊性 |
第二章 新时代加强中学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
第一节 以德立身: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
一、有助于提升中学思政课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
二、有助于强化中学思政课教师的道德模范作用 |
第二节 以德立学:促进师生道德成长共同体建设 |
一、有助于中学思政课教师知行合一 |
二、有助于学生全面成长 |
第三节 以德施教: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一、有助于强化中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
二、有助于提高中学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
第三章 当前中学思政课教师师德现状及问题成因 |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相关说明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二、问卷的编制及实施 |
第二节 当前中学思政课教师师德现状分析 |
一、当前中学思政课教师师德的积极表现 |
二、当前中学思政课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当前中学思政课教师师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
二、师德建设机制不完善 |
三、社会环境影响 |
第四章 加强中学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 |
第一节 中学思政课教师要加强自我修养 |
一、明大德:树立职业理想信念 |
二、守公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
三、严私德: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底线 |
第二节 完善师德建设机制 |
一、重视师德教育制度以提升教师师德认知 |
二、强化师德监督机制以防范教师师德失范行为 |
三、落实师德奖惩机制以加强教师践行师德动力 |
第三节 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 |
一、创建良好的舆论氛围 |
二、树立优秀思政课教师榜样 |
结论 |
附录 1 中学思政课教师师德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 2 关于中学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的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上海市小学职初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有关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的研究 |
1.2.2 国内有关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的研究 |
1.2.3 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的研究评析 |
1.2.4 国外有关职初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
1.2.5 国内有关职初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
1.2.6 综合评析 |
1.3 概念界定 |
1.3.1 职初教师 |
1.3.2 支持体系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1.5 理论基础 |
1.5.1 教师“关注”阶段论 |
1.5.2 教师职业生命周期论 |
第2章 上海市职初教师的特征分析 |
2.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2.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2.1.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2.1.3 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
2.2 职初教师群体的特征 |
2.3 职初教师的真实需求 |
第3章 S区三所学校职初教师支持体系的运行现状 |
3.1 S区职初教师支持体系现状 |
3.1.1 S区背景 |
3.1.2 强师举措 |
3.1.3 发展成效 |
3.1.4 支持分析 |
3.2 A校培养计划——“鸿鹄”展翅,唱响金球之歌 |
3.2.1 学校背景 |
3.2.2 组织文化 |
3.2.3 强师举措 |
3.2.4 发展成效 |
3.2.5 支持分析 |
3.3 B校培养计划——“启明星工程”,引导共同成长 |
3.3.1 学校背景 |
3.3.2 组织文化 |
3.3.3 强师举措 |
3.3.4 发展成效 |
3.3.5 支持分析 |
3.4 C校培养计划——课题引领,项目推进,专业成长 |
3.4.1 学校背景 |
3.4.2 组织文化 |
3.4.3 强师举措 |
3.4.4 发展成效 |
3.4.5 支持分析 |
第4章 职初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剖析 |
4.1 职初期与见习期的衔接 |
4.2 校内对职初教师的培养举措 |
4.3 自身发展需求 |
4.4 访谈结果分析 |
4.4.1 职初期与见习期的衔接 |
4.4.2 教师感知到的支持体系 |
4.4.3 职初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
第5章 构建职初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
5.1 市级引领 |
5.1.1 提供方向性的政策支持 |
5.1.2 确立分层次的培养机制 |
5.2 区校联动 |
5.2.1 创设联合性的发展平台 |
5.2.2 制定系统性的培养方案 |
5.3 自我成长 |
5.3.1 寻找关键性的自我突破 |
5.3.2 培养综合性的教师素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1.创新之处 |
2.不足之处 |
一、新时代与高校教师师德相关概述 |
(一)新时代的内涵及特征 |
1.新时代的内涵 |
2.新时代的特征 |
(二)高校教师师德概述 |
1.高校教师师德的内涵 |
2.高校教师师德的特点 |
3.高校教师师德的基本内容 |
4.高校教师师德的基本要求 |
(三)新时代关注高校教师师德的重要意义 |
1.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
2.有利于培育德才兼备的社会栋梁 |
3.有利于推动高校可持续发展 |
4.有利于提升高校教师整体素质 |
二、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 |
(一)高校部分教师在职业底线方面存在的问题 |
1.社会政治责任感有待明确 |
2.敬业爱生精神有待提升 |
3.为人师表意识有待加强 |
(二)高校部分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 |
1.对教书育人重视程度不足 |
2.对教书和育人关系衡量和处理不当 |
3.教师育人缺乏足够的师生沟通 |
(三)高校部分教师在学术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
1.治学之风浮躁缺乏求实精神 |
2.学术不端及资源滥用频发 |
3.科研协同创新意识有待强化 |
三、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存在问题的成因 |
(一)高校教师师德存在问题的社会成因 |
1.全球化对教师思想道德的冲击 |
2.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
3.政府有关高校教师师德管理的政策法规不健全 |
(二)高校教师师德存在问题的学校成因 |
1.高校扩招弱化对教师师德的考量 |
2.高校教师师德教育形式化 |
3.高校教师师德领导考评等机制不完善 |
(三)高校教师师德存在问题的教师自我成因 |
1.教师职业认同及获得感不足 |
2.教师自我师德养成存在懈怠 |
3.教师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 |
四、新时代解决高校教师师德存在问题的原则和对策 |
(一)新时代解决高校教师师德存在问题的原则 |
1.注重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的时代性 |
2.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 |
3.秉承以师为本理念 |
4.突出师德的制度规范化 |
(二)营造促进高校教师师德提升的社会环境 |
1.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 |
2.构建合理向善的社会舆论导向 |
3.适时完善高校教师师德管理政策及法规 |
(三)构建推动教师师德培养的学校环境 |
1.创新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培育 |
2.创设严谨治学的科研环境 |
3.构建科学的高校教师师德领导与监督机制 |
4.落实有效的高校教师师德考评与奖惩机制 |
(四)引导高校教师提升自我师德修养 |
1.鼓励教师自觉担负道德义务 |
2.鞭策教师坚持学习和实践相结合 |
3.强化教师师德省思律己能力 |
4.引导教师克服障碍维护心理健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参加科研项目状况 |
致谢 |
(7)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研究 ——以G初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教育工作实践的反思 |
二、个人研究旨趣的聚焦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关于学校组织变革的研究 |
二、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教师专业发展新变化对学校组织的挑战 |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变化 |
一、从注重个体到关注全体 |
二、从学科知识到综合知识 |
三、从外在培训到校本研修 |
第二节 原有学校组织不适应新变化的表现 |
一、行政化的组织关系 |
二、工具化的教育取向 |
三、分割式的学科划分 |
第三节 新变化对学校组织变革的新诉求 |
一、以“专业”为取向的扁平化组织结构 |
二、以“成人”为取向的技术运行机制 |
三、以“发展”为取向的自主合作文化 |
第二章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阶段实践 |
第一节 G初中成立时学校组织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 |
一、G初中成立前后的概况 |
二、G初中成立初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表现 |
第二节 G初中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变革十年实践 |
一、G初中组织变革的阶段划分 |
二、G初中组织结构的调整 |
三、G初中核心技术的更新 |
四、G初中合作文化的创设 |
第三节 G初中组织变革中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新困境 |
一、多部门交叉管理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缺乏系统性支持 |
二、强迫式的技术改造不易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
三、分数为取向的评价文化难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整体提升 |
第三章 立足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结构改造 |
第一节 组织结构与学校组织结构 |
一、组织结构理论与内涵 |
二、学校组织结构特征与类型 |
第二节 G初中学校组织结构改造的目标与原则 |
一、促进教师发展的理想组织结构 |
二、学校组织结构改造的原则 |
第三节 G初中学校组织结构改造的内容 |
一、学校组织环境的评估 |
二、2011年G初中组织结构的改造 |
三、2014年G初中组织结构的再改造 |
第四章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技术改进 |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组织技术 |
一、“互联网+教育”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
二、“互联网+教育”下的学校组织技术 |
第二节 G初中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技术融合 |
一、课程改革面临的技术诉求 |
二、教师教学行为的技术改进 |
第三节 G初中促进教师发展的管理技术更新 |
一、建构通畅及时的信息管理平台 |
二、培育类型多样的网络学习共同体 |
第五章 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文化改善 |
第一节 教师文化与学校组织文化 |
一、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文化 |
二、教师文化与学校组织文化 |
第二节 G初中学校组织文化改善的方法 |
一、学校组织文化改善的理念 |
二、学校组织文化改善的路径 |
第三节 G初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文化着力点 |
一、营造学术型的学习氛围 |
二、支持反思性的教学常态 |
三、提供多元化的展示平台 |
四、建构人性化的评价体系 |
第六章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逻辑 |
第一节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关注的基本问题 |
一、学校组织变革的内容 |
二、学校组织变革的主体 |
三、学校组织变革的方法 |
四、学校组织变革的评价 |
第二节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需厘清的关系 |
一、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学校发展关系 |
二、问题导向与优势挖掘的关系 |
三、变革愿景与变革行动的关系 |
四、科层式管理与专业自主的关系 |
五、变革频率与变革效果的关系 |
六、内部参与与外部支持的关系 |
第三节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的意识与行动 |
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坚持的意识 |
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环节 |
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步骤 |
结语 在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中凝聚学校组织变革的动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后记 |
(8)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卓越教师培养中的时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活教育:卓越教师培养的智慧之源 |
二、真人教育:卓越教师培养的价值之本 |
三、爱满天下:卓越教师培养的师德之魂 |
四、关注农村:卓越教师培养的时代之责 |
五、结语 |
(9)陶行知师德养成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一、选题依据与价值 |
(一)选题依据 |
(二)选题价值 |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
(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主要研究内容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四、本文的难点及创新点 |
(一)难点 |
(二)创新点 |
第二章 陶行知师德养成理论的主要概念和来源 |
一、理论的核心概念阐释 |
(一)陶行知及其教育思想简介 |
1.陶行知生平简介 |
2.陶行知教育思想概述 |
(二)“师德”的解析 |
(三)“养成”的释义 |
二、理论的思想来源 |
(一)“师德”思想的来源 |
(二)“养成”理论的思想来源 |
第三章 陶行知师德养成理论的主要内容 |
一、师德养成的途径 |
(一)实践是师德养成的根本途径 |
(二)“以人教人”的对象化教育 |
二、“知情意行合一”是师德养成的主要方法 |
(一)提高师德认知 |
(二)陶冶师德情感 |
(三)锻炼师德意志 |
(四)培养师德行为 |
三、师德养成的目标是具有“教师的人格” |
(一)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 |
1.好学敬业是教师的重要责任 |
2.教师自我提升的主要内容 |
3.教师自我提升的主要方法 |
(二)教师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 |
1.教师要了解学生,融入到学生中去 |
2.教师要以身作则 |
第四章 陶行知师德养成理论的当代价值 |
一、陶行知师德养成理论的理论价值 |
(一)培养教师“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师德品质 |
(二)将师德培养与教师全面发展相结合 |
二、陶行知师德养成理论的现实意义 |
(一)陶行知师德养成理论对于高校教师个人整体素质提升的价值 |
1.提升高校教师的整体知识技能 |
2.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素质 |
(二)陶行知师德养成理论对于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价值 |
1. 当前我国高校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
2.理论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的价值 |
结语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10)福建陶研及其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的厘定与说明 |
二、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的说明 |
三、选题的研究现状、趋势与创新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筚路蓝缕:福建陶研传播奠基期(20世纪20年代末—1983年) |
第一节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和实践活动 |
第二节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曲折传播 |
第三节 早期福建陶研的特点与影响 |
第二章 朝气蓬勃:福建陶研全面发展期(1984年—20世纪末) |
第一节 福建省陶研会成立概况 |
第二节 福建省陶研会成立后的“研陶”活动 |
第三节 福建省陶研会成立后的“践陶”活动 |
第四节 发展期福建陶研的特点及影响 |
第三章 厚积薄发:福建陶研实验探索期(21世纪初--) |
第一节 新时期福建陶研的背景和主题 |
第二节 新时期福建陶研的“创陶”活动 |
第三节 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研陶”活动 |
第四节 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践陶”活动 |
第五节 新时期福建陶研的特点及影响 |
第四章 任重道远:福建陶研特色与成就 |
第一节 福建陶研特色与启示 |
第二节 福建陶研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探索学陶师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新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行知纵横》的办刊实践与思考[A]. 邱滋培. 第三届“立德树人 铸魂育人”中青年教师报告会论文集, 2021
- [3]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学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路径研究[D]. 蔡盈盈.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4]上海市小学职初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研究[D]. 吴蓉.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柳艺伟. 辽宁师范大学, 2019(01)
- [6]走进新时代 聚焦新目标 落实新要求[J]. 杨卫红,沈裕华,葛娟. 上海教育, 2018(Z2)
- [7]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研究 ——以G初中为例[D]. 骆增翼.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5)
- [8]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卓越教师培养中的时代价值[J]. 蔡华健,曹慧英. 教育评论, 2016(06)
- [9]陶行知师德养成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陆娟. 南京林业大学, 2016(03)
- [10]福建陶研及其特色研究[D]. 胡金兰.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