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议budget一词(论文文献综述)
赵达[1](2021)在《目的论指导下的Distributed Creativity-How Blockchain Technology Will Transform the Creative Economy(Chapters 1-5)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社会高速发展,科技时代已经来临,区块链技术与经济发展联系愈加紧密。区块链起源于比特币,但随着发展,已经不是单一的货币应用,它已经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因此,做好区块链经济翻译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有助于经济的发展。原材料属于科技文本的一种,具有客观、准确的特点,有一定的专业术语。译文一般要求语言简洁、规范,通俗易懂,具有可读性。目的论的核心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符合源文本翻译特点。在目的论的指导下,本研究根据源文本特点,从词汇、句法、语篇三个层次出发,分析具体实例,探讨如何准确翻译区块链经济文本,论述在翻译过程中所使用的翻译技巧。通过此次翻译实践和总结,译者对科技文本的翻译技巧有所掌握,同时,希望为区块链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
李宁[2](2021)在《伊斯坦布尔都市文化的流变与重塑(1856-1938)》文中提出伊斯坦布尔成为奥斯曼帝国首都四百年之后愿意接受西方都市文化,这是第一次改变;随着帝制废除和共和国建立而放弃首都地位,这是第二次改变。这两次非同寻常的改变,重新塑造了伊斯坦布尔的城市格局、公共空间、市民生活和都市文化。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历史价值,伊斯坦布尔城市结构的变化和都市文化的重塑,远远超出普通城市史研究的范围,反映的是从晚期奥斯曼帝国到土耳其共和国早期的深刻历史变迁。换言之,帝国衰亡和共和国建立的这段历史,能够从伊斯坦布尔都市文化流变中折射或展现出来。伊斯坦布尔较快地吸收西方文化,大规模接纳欧洲人是在克里米亚战争结束(1856年)之后。从那时起直到丧失首都地位(1923年),这座城市的变化是多方面的、动态的、丰富的,涉及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宗教群体和文化团体。这种流变既是晚期奥斯曼帝国衰落的表征,也是土耳其精英人物和居住在伊斯坦布尔的市民们稳中求变,勇于除旧布新,不懈努力的结果。共和国初期凯末尔推行的世俗化改革基于奥斯曼帝国晚期的西化,而联系帝国和共和国的纽带是伊斯坦布尔。考察两个阶段(1856-1923;1923-1938)伊斯坦布尔都市文化的流变,土耳其历史上西化及世俗化的实践效果和利弊得失就一目了然。研究伊斯坦布尔都市文化的流变,立足于都市特征,着眼于多重变化。伊斯坦布尔由皇城格局变为现代都市,首先是结构之变。原来人口众多、街道狭窄、房屋老旧、活动空间狭小。聘请外国专家重新设计、规划和改造之后,欧式马车可以通行,欧式建筑拔地而起,城市风貌焕然一新。其次是秩序之变,首都上至素丹和高官,下至普通店员和商贩,对西方文化的接纳也表现在他们对高雅、文明、规矩的生活方式的效仿,行为举止改变,社会秩序亦变。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公共空间的扩大,社会风气的变化。伊斯坦布尔原有的巍峨皇宫、肃穆的清真寺、噪杂的市场之外,新增了公共浴室、咖啡馆、茶馆、报馆、音乐厅、俱乐部、广场、公园,公共空间迅速扩展。于是,伊斯坦布尔市民的日常习惯、风土人情、排场偏好、娱乐消遣都发生了变化。这相应地影响到他们的欣赏水平,以及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社会风气的变化还体现在许多方面,例如伊斯坦布尔市民职业选择多样化,市民婚丧嫁娶和各种礼节简约化,年轻市民讲究衣着、追求时尚等,也包括市民送子女到西式学校接受教育,常去俱乐部、咖啡馆等公共场所。城市商业经营模式转换,社会服务的理念提升,流行话语的时时翻新,表明伊斯坦布尔都市文化是由表及里,由显而微的。针对这样庞大的主题,宏观的概括和微观的研究,尤其个案的研究必不可少。为此,本文在城市结构之变、公共空间之变、社会风气之变的分层次研究之外,设专章做个案分析,深化主题,揭示本质。伊斯坦布尔作为帝国首都和共和国第一大城市,它的辐射作用和示范效应是明显的。研究伊斯坦布尔都市文化的流变与重塑,触及土耳其历史上的西化、现代化、世俗化等问题。论文的结论主要有三方面:其一,不论帝制到共和制的更替经历了多么大的动荡,伊斯坦布尔都市文化的联系并未中断,而且始终是世界性大都市所具有的多元文化载体;其二,不管土耳其国家的现代化整体程度如何,伊斯坦布尔是最先迈入现代都市文明之列的,而且,伊斯坦布尔都市文化的重塑是土耳其乃至中东地区都市文化塑形的一个样板;其三,从伊斯坦布尔都市文化的流变看,奥斯曼帝国晚期至土耳其共和国早期的社会转型中,对西方文化的接纳多于抗拒,文化层面的衔接大于龃龉,宗教与世俗的交融多于冲突。
陈成梅[3](2020)在《具有地域特色的微纪录片叙事研究》文中认为对于叙事学理论的研究,一开始主要针对于文学作品,着重于叙事文本的分析,随着新兴学科的发展变化,后来才逐渐将叙事学理论应用于影视艺术领域。由于叙事学的发展颇受结构主义的影响,所以很多学界的学者们也会将叙事学理解为结构主义的叙事学,我们无论是去研究一部影视作品还是其他的艺术门类,都离不开对叙事学的研究,在本文所研究的地域特色微纪录片这一艺术领域中同样离不开对叙事学的研究。一部优秀的地域特色微纪录片,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故事框架,因为观众更多的是关注其本质内容,而不仅仅是外在形式,是否拥有一个好的故事结构将最终决定作品的成败,没有好的内容,空有一副躯壳是难以形成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影视艺术作品,片中的细节也经不起观众的推敲。因此,对于此类微纪录片而言,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就为其如何在影片中讲好一个故事做了应有的铺垫,它自身的程式化分析也为此类微纪录片提供了相对客观和理性的理论依据。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各色信息逐渐分散着观众的注意力,纪录片要想得到更多的关注,必须符合受众的审美需求。又加之,近些年来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微纪录片也随之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当下纪录片创作的新形势,并广泛应用于记录社会生活、传承中华文化特色以及塑造区域形象等各个领域。微纪录片相对于传统纪录片而言,创作技术门槛明显降低,这也让微纪录片的创作呈现出了平民化的特征。在当今社会下,人们的审美习惯发生了变化,逐渐由审美走向了“微审美”。这一受众审美方式的改变,也促进了地域特色微纪录片的发展。地域特色微纪录片不仅是一门纪实艺术,还与地域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此类微纪录片所追求的就是“短小精悍”,这正符合当下的社会需求。地域特色微纪录片的发展可以给传统纪录片注入更多的活力,也会使广大受众更加关注纪录片,从而使得纪录片的发展越走越远。本文总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论文的绪论部分,对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点进行了陈述。第二部分对论文研究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将运用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梳理。第三部分着重探讨了地域特色微纪录片的受众需求、“微”传播、多元化的价值以及在创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分析探讨了地域特色微纪录片的选题构思,其中对单义、简约的选题原则、广泛真实的选题内容以及微观化的选题特征做了主要分析。第五部分从平民化的叙事视角、碎片化的叙事结构和故事化的叙事手法入手,并结合地域特色微纪录片自身的艺术特征进行了独特的分析。第六部分针对地域特色微纪录片的叙事创作做了详细分析。第七部分是论文的总结部分,将对本论文的研究过程和结论进行了总结,并总结分析了本论文研究存在的局限和不足。微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的一种新形态,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未来发展必定呈上升趋势。当然,这其中也有一定的潜力和空间等着我们继续开拓。
景婷婷[4](2019)在《《国际工程投标指南》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一带一路”提出以来,中国许多企业走向海外承建了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像电气工程、石油工程、铁路工程、水利工程、化工工程等,这些工程项目都必须要通过招投标形式来实现,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招投标则显得尤为重要。本篇翻译实践报告结合译者自身的翻译实践,研究了国际工程文本复杂句的特点,并探讨了如何在目的论的指导下更好地运用顺译法、包孕法、拆译法、重组法以及解释说明法进行复杂句的翻译,然后具体对翻译案例加以剖析、探讨文本难点处理过程和方法。复杂句的翻译是本报告的核心,因此译者列举了多个例句加以详细分析,最后对此翻译实践报告进行总结。通过对这些翻译案例进行剖析,可以有效地提高翻译质量,避免翻译中出现的翻译腔,对于减少翻译失误以及公司有效进行招投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冰岩[5](2019)在《传记类文本翻译实践报告 ——以《女王的母亲》(节选)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如今,文化发展日益成为各国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的追求目标。文学作品,作为国家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自然成为外国文化引进的重点所在。其中,传记作品由于自身承载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创作要求,也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本翻译实践报告以英国着名记者和传记作家威廉·肖克罗斯(William Shawcross)编写的人物传记作品The Queen Mother(《女王的母亲》)(节选)为实践基础,旨在通过对此文本的翻译了解外国传记作品的语言使用和写作特点,同时给相关文本类型的翻译研究提供些许借鉴。本实践报告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引言部分,对翻译任务的背景进行简单介绍,涉及翻译目的和意义,为展开翻译提供方向。第二部分为翻译任务分析,包括对源文本内容和语言使用特点的分析。第三部分是翻译流程描述,主要分为译前准备、翻译阶段和审校过程。第四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翻译案例分析。这部分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重难点案例进行了分析,探讨可采取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主要涉及词汇的表达、长难句的处理和书信体的翻译。鉴于汉英两种语言存在的差异,笔者主要采用音译法、四字格、词类转换、省略等方法来处理词汇;用分译法、合并法、语态转译、正反译、语序调整等来处理长难句。报告的最后部分是结语,对此次翻译实践作了总结和反思,认为翻译应在遵从“忠实通顺”的原则上,结合文本类型理论和中英语言差异对源文本进行翻译。最后译者通过此次翻译实践,了解了传记类文本的语言特点和翻译注意事项,得到相关翻译经验和启发,也从中总结出自身的不足和可以提升的地方。
王雪宁[6](2019)在《教育类研究报告Measuring and Assessing Internationalization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化在高等教育领域已经从先前的边缘和附属地位转移至中心位置。如何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进行有效评估,即国际化战略的专门研究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界探讨的重点。此次翻译任务为英汉翻译,文本选自玛德琳·格林于2012年出版自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的报告Measuring and Assessing Internationalization(《测量与评估国际化》)。笔者在翻译过程中发现并总结出几个语言现象及翻译难点,包括教育类文本介词短语的翻译、教育语境下词汇的翻译,以及被动语态的翻译,针对各个难点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最终不仅能够了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评估标准和现状,而且能总结归纳文本中的翻译难点,归纳出教育类研究报告的特征和语言风格,提升翻译水平,为今后的翻译实践积累经验。
邹祎晨[7](2019)在《《创新柔道》(节选)英汉翻译报告》文中指出自2018年以来,厦门大学与百森商学院共同推出了“百森商学院教授创业学经典丛书”翻译项目,旨在将百森商学院教授们出版的创业创新经典书籍引入国内。本翻译报告作者参与了项目中《创新柔道:战胜创新路上的体制障碍与人为阻挠》一书的翻译工作。这部作品借助成功创新的实例,为创新者提供了创新阻碍的解决之道。本翻译报告基于《创新柔道》第三章和第四章翻译实践而作。本翻译报告包括五章报告部分以及原文与译文部分。第一章简要介绍了项目背景、项目意义、原文的内容与语言特点分析,以及译前准备。第二章为翻译报告的理论指导,介绍了纽马克的文本分析理论,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方法,并指出现有针对纽马克理论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第三章解释了译者选取交际翻译作为本实践主要翻译方法的原因,并探讨了交际翻译的具体要求及相关翻译原则。第四章从词语层面,句子层面及语篇层面阐述了交际翻译的翻译原则指导下的具体翻译技巧。最后一章对报告进行了简要总结。根据纽马克的文本类型分析,原文同时具有信息与呼唤功能。因此,译者应重点关注原文呈现的客观信息与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体验。交际翻译充分传达原文主旨,重视内容信息传递与读者感受。这一特点符合原文本的功能要求,因而交际翻译为本实践的主要翻译方法。通过分析,本文探索出交际翻译需要满足的两点具体要求,即信息的准确性与译文的可读性。为确保译文满足这两点要求,从而实现交际目的,本文随之提出三点翻译原则,包括完整性原则,惯用性原则与逻辑性原则。基于上述原则,报告分别从词汇、句子及语篇层面对翻译实例进行分析,并在翻译中应用了转化、语态变换、关联词补充等具体翻译技巧。基于交际翻译方法,本报告论证了完整性原则,惯用性原则与逻辑性原则对具有信息功能与呼唤功能的管理类文本翻译的指导可行性,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王丽薇[8](2018)在《YF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优化研究》文中指出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各行各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局面,随之带来了新机会,也必然面临着一些要解决的新问题。公司应做好内部控制与预算管理等工作则显得更为重要。基于现代社会的要求,一个企业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把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贯穿到内部控制、内部治理的体系中去,并且需要结合全面预算管理这一项核心工作,制定一系列切之可行的管理制度及战略措施。由此可见,企业必须要把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置于企业内部管理中的首要位置。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我国的汽车制造企业数量在近几年出现了正向快速增长的态势,市场的快速变化,也有很多无法适应市场发展的汽车制造企业遭到淘汰,这是因为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企业在无法承担相应的风险时,则会出现快速衰退,进而被淘汰。而制约该类企业发展,甚至会导致该类企业遭到淘汰的关键因素是无法做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通过对YF公司的经营风险现状进行深入地分析,识别YF公司中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预算效果,评估全面预算管理程度等,结合该公司的现状,分析该公司在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理论运用到该公司的实践中,从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对该公司扭转全面预算管理缺陷的有效意见,力求对该公司降低运营成本、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投资回报率带来一定的帮助,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张颖[9](2018)在《《英语民族史·卷三》(节选)英译汉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撰写的一篇翻译报告。原文选自温斯顿·丘吉尔所着的《英语民族史·卷三》(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Speaking Peoples Volume Three)的第十七至第十九章,合计1万余字。该卷为《英语民族史》系列的第三部——“革命时代”,主要描述了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末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三场重大革命。该书作者温斯顿·丘吉尔不仅是一位颇负盛名的政治家、演说家,而且还是一名杰出的作家、历史学家,曾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英语民族史》系列的汉译本有利于中国读者更深入、全面地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同时可为西方历史研究学者提供史料参考。作为一部历史巨着,原文本不仅描述了大量历史事件,刻画了诸多历史人物形象,同时还传达了作者的主观意图及其构建的认知世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透过语言文字去认知和体验原文,认识原文所表现的客观世界和作者所构建的认知世界,然后在目的语中准确地重现原文的内容与思想。相较于传统的翻译理论,认知翻译观更加注重体验与认知的相互作用,强调译者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翻译报告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框架理论和图形—背景理论为指导原则,分别从词法和句法层面探讨翻译过程中多义词词义的选择及被动句、倒装句等高频句式的汉译。对于多义词词义的选择,笔者主要以框架理论为指导,根据上下文语境激活符合句意的语义框架,从而得出合理的翻译;对于被动句及倒装句的汉译,笔者主要以图形—背景理论为指导,首先明确原文句子结构所代表的图形与背景及其关系,然后在目的语中确定正确的表达式,尽量使原文的焦点信息在译文中得到同样的突显效果。本翻译报告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是翻译任务描述;第二章是原文分析;第三章是翻译过程描述;第四章阐述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包括体现突显观的图形一背景理论(figure-ground theory)和体现注意观的框架理论(frame theory);第五章是案例分析;第六章总结了本次翻译实践的经验教训以及仍待解决的问题。
于洪洋[10](2017)在《冷战时期日本安全政策的历史演变》文中研究说明1945年日本战败,1989年冷战结束,日本经历了18届内阁,其安全政策呈现出“四大蜕变”:从完全解除武装到重新“再军备”、从制定“和平宪法”到不断突破宪法、从日美同盟“小伙伴”到西方集团的一员、从“战败国”到国际舞台上的“重要角色”。这些蜕变,经过了四个发展时期,即,安全政策方向的“再确定”、安全政策的“再形成”、安全政策的“再发展”与安全政策“大国化”。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和平主义路线与维护战前体制的“保守逆流”一直相伴而行,国家的安全政策表现出很强的继承性、复古性与保守性,在经济大国的光环下,时时闪现的旧军国主义影子,就像幽灵一样,穿梭于整个冷战时期。
二、小议budget一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议budget一词(论文提纲范文)
(1)目的论指导下的Distributed Creativity-How Blockchain Technology Will Transform the Creative Economy(Chapters 1-5)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ⅠINTRODUCTION |
1.1 Source Text Introduction |
1.2 Significance |
CHAPTER ⅡTHEORY FOUNDATION AND TRANSLATION PROCESS |
2.1 Literature Review of Skopos Theory |
2.2 Translation Process |
2.2.1 Pre-translation |
2.2.2 In-translation |
2.2.3 Post-translation |
CHAPTER Ⅲ CASE ANALYSIS |
3.1 Vocabulary Translation |
3.1.1 Amplification |
3.1.2 Omission |
3.1.3 English collocations |
3.2 Sentence Translation |
3.2.1 Converting long to short sentences |
3.2.2 Converting passive to active voice |
3.2.3 Converting static to dynamic |
3.2.4 Restructuring |
3.3 Text Translation |
CHAPTER Ⅳ CONCLUSION |
4.1 Major Findings |
4.2 Limitations |
BIBLIOGRAPHY |
APPENDIXⅠSOURCE TEXT |
APPENDIXⅡ TARGET TEXT |
(2)伊斯坦布尔都市文化的流变与重塑(1856-193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述评 |
三、论文的创新点 |
四、研究时段之说明 |
第一章 伊斯坦布尔城市结构之变 |
第一节 伊斯坦布尔的城市规划与市政建设 |
(一)伊斯坦布尔城市发展的瓶颈与契机 |
(二)伊斯坦布尔的城市规划与市政建设 |
(三)伊斯坦布尔城市发展带来的改变 |
第二节 伊斯坦布尔的权力、秩序与市民生活 |
(一)统治者:素丹与政府官员 |
(二)近卫军:士兵、市民还是暴徒? |
(三)新力量:资产阶级的崛起 |
第三节 西化生活的缩影:佩拉宫的繁荣与衰落 |
(一)繁华:富丽堂皇的佩拉宫 |
(二)兴盛:改朝换代时的都市与酒店 |
(三)衰落:时代巨变下的佩拉宫 |
(四)回望:佩拉宫的变迁与影响 |
第二章 伊斯坦布尔公共空间之变 |
第一节 清真寺:重新成为信仰之地何以可能 |
(一)信仰与政治之间:清真寺及其社会功能 |
(二)政教分离:来自西方文明的冲击与挑战 |
(三)反思:清真寺只作为信仰之地何以可能? |
第二节 咖啡馆:休闲之地与政治空间 |
(一)十六世纪伊斯坦布尔的咖啡馆 |
(二)娱乐和消遣:咖啡馆的休闲功能 |
(三)混乱与秩序:咖啡馆的政治话语 |
(四)伊斯坦布尔咖啡馆文化的输出 |
第三节 哈马姆:挑战、衰落与新生 |
(一)伊斯坦布尔的公共浴室与浴室文化 |
(二)瘟疫与疾病:城市化进程中的困境和应对之道 |
(三)社会进步与角色转变:公共浴室的衰落与新生 |
第三章 伊斯坦布尔社会风气之变 |
第一节 伊斯坦布尔城市女性的角色之变 |
(一)禁锢与自由:帝国时代的上层女性及其生活 |
(二)突破与实践:改革时代的底层女性及其突破 |
(三)共性与个性:革命时代的精英女性及其贡献 |
第二节 伊斯坦布尔市民的服饰之变 |
(一)服饰与政治:撬动改革之路的杠杆 |
(二)服饰与文化:社会转型中的时尚元素 |
(三)服饰与社会:革命、改革话语下的身份认同 |
第三节 伊斯坦布尔市民的心态之变 |
(一)模式与体系:改革扩大了伊斯坦布尔市民的受教育面 |
(二)印刷与出版:阅读成为了伊斯坦布尔市民的常态 |
(三)结果与影响:从被动开放到主动放开的心态嬗变 |
第四章 伊斯坦布尔都市文化流变与重塑的个案分析 |
第一节 个案1:烟馆与奥斯曼帝国的航向 |
(一)作为“瘾品”的烟草及其扩散 |
(二)伊斯坦布尔的烟馆与吸烟现象 |
(三)殖民者、政府与烟草工人 |
第二节 个案2:人民宫与土耳其人的文化认同 |
(一)我们是谁:奥斯曼、伊斯兰还是土耳其? |
(二)来自何方:土耳其人建构的国家史观 |
(三)如何培育:以人民宫为主体的市民生活 |
第三节 个案3:市民与伊斯坦布尔的兴衰沉浮 |
(一)荣耀与向心力:帝国时代的都市魅力 |
(二)兴废与离心力:被人遗忘的城市记忆 |
(三)定位与竞争力:全球化时代重新出发 |
结论 |
一、伊斯坦布尔都市文化中的“变”与“不变” |
二、伊斯坦布尔都市文化流变中的宗教与世俗化之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硕博连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3)具有地域特色的微纪录片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标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地域特色 |
二、微纪录片 |
三、地域特色微纪录片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叙事学理论 |
二、纪实美学理论 |
三、接受美学 |
第二章 地域特色微纪录片的受众分析和重要价值 |
第一节 地域特色微纪录片的受众分析 |
一、适应受众群体的“微”变化 |
二、深入了解当下受众的“微”需求 |
三、启用受众喜闻乐见的“微”传播 |
第二节 地域特色微纪录片的多元价值 |
一、对地域文化与微纪录片的高度结合 |
二、对地域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
三、体现出更深层次的地域文化诉求和人文关怀 |
四、树立更好的地域形象 |
第三章 地域特色微纪录片的选题构思 |
第一节 地域特色微纪录片的选题原则 |
一、选题要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 |
二、选题要具有简约的地域创作风格 |
三、选择要具有单义的地域创作主题 |
第二节 地域特色微纪录片的选题内容 |
一、广泛的社会性与具体的地域性 |
二、真实的客观性与情感的主观性 |
第三节 地域特色微纪录片的选题特征 |
一、地域文化的“微”表达 |
二、地域情感的“微”表达 |
三、独特的“微”视角 |
四、真实的“微”记录 |
第四章 地域特色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
第一节 地域特色微纪录片的平民化叙事视角 |
一、贴近生活原貌彰显地域特色 |
二、聚焦普通民众绘尽地域风情 |
三、传递人文关怀内蕴风土民情 |
第二节 地域特色微纪录片的碎片化叙事结构 |
一、浓缩的细节 |
二、凝练的时空 |
三、简明的节奏 |
第三节 地域特色微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手法 |
一、真实的故事背景 |
二、单一的故事情节 |
三、紧凑的故事悬念 |
第五章 地域特色微纪录片的视听呈现 |
第一节 画面语言的运用 |
一、注重“微观”画面的表达 |
二、地域色彩的运用 |
第二节 声音语言的处理 |
一、富有地域特色语言的运用 |
二、富有地域特色音乐的配置 |
结语 |
作品下载地址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微纪录片《莒文化》实践作品导演阐述 |
附录二 观摩的部分地域特色微纪录片统计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创作的电视作品 |
致谢 |
(4)《国际工程投标指南》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翻译任务介绍 |
1.1 翻译任务来源 |
1.2 翻译材料介绍 |
第二章 翻译过程 |
2.1 翻译时间安排 |
2.2 译前准备 |
2.3 翻译过程 |
2.4 译后校对 |
第三章 翻译理论及翻译原文复杂句的特点 |
3.1 目的论 |
3.2 翻译原文复杂句的特点 |
3.2.1 结构复杂 |
3.2.2 修饰语多 |
3.2.3 插入语多 |
第四章 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法 |
4.1 顺译法 |
4.2 包孕法 |
4.3 拆译法 |
4.4 重组法 |
4.5 解释说明法 |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
5.1 翻译总结 |
5.2 启示 |
参考文献 |
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5)传记类文本翻译实践报告 ——以《女王的母亲》(节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翻译任务背景 |
1.2 翻译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翻译任务分析 |
2.1 文本内容 |
2.2 文本分析 |
2.2.1 传记类文本特征 |
2.2.2 源文本的语言特点 |
第三章 翻译流程描述 |
3.1 译前准备 |
3.1.1 文本格式转换 |
3.1.2 专有名词表制作 |
3.1.3 相关理论准备 |
3.2 翻译阶段 |
3.2.1 任务时间安排 |
3.2.2 翻译过程 |
3.3 审校过程 |
第四章 翻译案例分析 |
4.1 汉英语言差异视角下词汇的翻译 |
4.1.1 音译法 |
4.1.2 四字格的使用 |
4.1.3 词类转换 |
4.1.4 省略 |
4.2 汉英语言差异视角下句子的翻译 |
4.2.1 正说反译与反说正译 |
4.2.2 分译法 |
4.2.3 合并法 |
4.2.4 语态转译 |
4.2.5 语序调整 |
4.2.6 其他 |
4.3 书信体的翻译 |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
5.1 启发与经验 |
5.2 不足与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专有名词表 |
附录二 原文及译文 |
致谢 |
(6)教育类研究报告Measuring and Assessing Internationalization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任务描述 |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
一、原文题材分析 |
二、原文体裁分析 |
第二节 翻译目的与意义 |
一、文本翻译意义 |
二、文本翻译目的 |
第二章 译前准备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教育类研究报告相关翻译研究 |
二、教育类研究报告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评述 |
第二节 准备事项 |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
第三节 实施计划 |
一、翻译计划 |
二、写作计划 |
三、应急预案 |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
第一节 翻译过程 |
一、术语表制定 |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
三、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
第二节 译后事项 |
一、译文审校 |
二、译文评价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第一节 教育语境下的词汇翻译 |
一、术语的翻译 |
二、抽象名词的翻译 |
第二节 教育类文本介词短语的翻译 |
一、介词短语作状语的翻译 |
二、介词短语作定语的翻译 |
三、介词短语作表语的翻译 |
第三节 教育类文本被动语态的翻译 |
一、无施事被动语态的翻译 |
二、有施事被动语态的翻译 |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
第一节 翻译实践报告总结 |
第二节 翻译心得与感悟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原文及译文 |
附录二 平行文本 |
附录三 术语表 |
致谢 |
(7)《创新柔道》(节选)英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
1.3 Content and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
1.4 Preparations for the Project |
Chapter 2 Theoretical Guidance |
2.1 Newmark's Text Typology |
2.1.1 Three Types of Text Based on Text Function |
2.1.2 Major Functions of the Source Text |
2.2 Semantic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
2.2.1 Semantic Translation |
2.2.2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
2.2.3 Connections between Semantic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
2.3 Review and Limitation of Previous Studies on Newmark's TranslationTheories |
Chapter 3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in the Current Project |
3.1 Reasons for Choosing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s the Major Method |
3.2 Requirements and Related Principles of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13 |
3.2.1 Requirements of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
3.2.2 Three Principles of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
3.2.2.1 Integrate principle |
3.2.2.2 Idiomatic Principle |
3.2.2.3 Logical Principle |
Chapter 4 Communicatively Inspired Techniques for Translation |
4.1 Lexical Translation under Integrate Principle |
4.1.1 Translation of Proper Nouns |
4.1.2 Conversion of Metaphors |
4.2 Syntactical Translation Under Idiomatic Principle |
4.2.1 Voice Shifting of Passive Sentences |
4.2.2 Inversion of Complex Sentences'Composition |
4.3 Textual Translation Under Logical Principle |
4.3.1 Supplement of Semantic Message |
4.3.2 Supplement of Logical Connectives |
Chapter 5 Conclusion |
Appendices |
Appendix 1 The Source Text |
Appendix 2 The Target Text |
References |
Acknowledgements |
(8)YF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1.5 选题研究的应用价值 |
2 文献回顾 |
2.1 预算管理功能研究 |
2.2 预算管理困境研究 |
2.3 预算编制方法研究 |
2.4 文献评述 |
3 预算管理理论与方法 |
3.1 相关理论 |
3.1.1 全面预算管理 |
3.1.2 委托代理理论 |
3.1.3 战略管理理论 |
3.2 预算管理方法 |
3.2.1 滚动预算法 |
3.2.2 零基预算法 |
3.2.3 弹性预算法 |
4 YF公司预算管理现状分析 |
4.1 案例背景概述 |
4.2 YF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现状 |
4.2.1 预算的组织与制度体系 |
4.2.2 预算的编制与实施 |
4.2.3 预算的执行与控制 |
4.2.4 预算的考核与激励 |
5 YF公司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
5.1 预算组织及制度需优化 |
5.1.1 缺少预算管理的专职机构 |
5.1.2 制度化和程序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
5.2 预算编制水平有待提高 |
5.2.1 与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的脱节 |
5.2.2 编制过程中预算松弛度较大 |
5.3 预算的执行及控制力不强 |
5.3.1 仅以预算作为控制基础 |
5.3.2 现行系统影响了预算的控制能力 |
5.4 预算的考核激励待完善 |
5.4.1 过度追求短期指标 |
5.4.2 激励方式单一 |
6 YF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优化措施 |
6.1 加强预算组织建设 |
6.1.1 建立有效的预算组织体系 |
6.1.2 适度的组织分权和柔性管理理念 |
6.2 增强预算编制的合理性 |
6.2.1 通过平衡积分卡实现预算目标与战略目标的衔接 |
6.2.2 引进作业基础预算法 |
6.3 强化预算的执行与控制 |
6.3.1 通过可行性分析重新判断其必要性 |
6.3.2 建立与预算管理集成的信息系统 |
6.4 改进考核激励制度 |
6.4.1 业绩评价实行标杆管理 |
6.4.2 建立多样化的激励机制 |
6.5 优化措施的可行性分析 |
6.5.1 管理层推动变革 |
6.5.2 预算管理系统的应用 |
7 研究结论与实践启示 |
7.1 案例总结与分析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与实践启示 |
7.3 本文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英语民族史·卷三》(节选)英译汉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
1.1 项目背景及来源 |
1.2 项目意义 |
1.3 翻译报告的基本结构 |
第二章 原文分析 |
2.1 作者简介 |
2.2 原文的主要内容 |
2.3 原文本类型分析 |
第三章 翻译过程描述 |
3.1 译前准备 |
3.2 翻译过程 |
3.3 翻译重难点 |
3.4 译后事项 |
第四章 理论基础 |
4.1 框架理论概述与词汇翻译 |
4.2 图形—背景理论概述与句子翻译 |
4.2.1 图形—背景理论对英语被动句的解释力 |
4.2.2 图形—背景理论对英语倒装句的解释力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5.1 词汇层面 |
5.1.1 名词的翻译 |
5.1.2 形容词的翻译 |
5.1.3 动词的翻译 |
5.2 句子层面 |
5.2.1 英语被动句的翻译 |
5.2.2 英语倒装句的翻译 |
第六章 结语 |
6.1 翻译过程总结 |
6.2 经验与启示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原文 |
附录2 译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冷战时期日本安全政策的历史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提要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 |
二、文献分类与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四、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章 美国占领下日本国家安全方向的确立(1945-1952 年) |
1.1 构建非武装“和平国家”与“民主国家” |
1.1.1 清算日本军国主义的法律依据 |
1.1.2 和平宪法的制定 |
1.1.3“非军事化”及“民主化”措施 |
1.1.4 冷战形成与美国对日政策转变 |
1.2 日本国内诸势力安全重建构想 |
1.2.1 保守与革新势力的国家安全构想 |
1.2.2 美军占领下日本政府的国家安全构想 |
1.3 美国占领下日本“再军备”进程 |
1.3.1 朝鲜战争推动日本“再军备” |
1.3.2 战后日本海军的雏形 |
1.3.3 日本自卫队正式形成 |
1.4 美日单独媾和与“五一年体制” |
1.4.1 战后初期美日早期媾和 |
1.4.2“五一年体制”的形成 |
1.4.3“五一年体制”的特征及其影响 |
1.5 小结 |
第2章 战后日本安全政策初步形成(1952—1960 年) |
2.1 日本国内形势变化与美国对日政策的调整 |
2.1.1“55 年体制”保守政治的形成 |
2.1.2“神武景气”与国民安保意识 |
2.1.3 美国东亚战略与对日政策的调整 |
2.2 吉田茂时期“自卫力量渐增”军事路线 |
2.2.1“对美追随,与美结盟”的安全路线 |
2.2.2 强化反共意识,坚持“集体安全” |
2.2.3“自卫力量渐增原则”下的“再军备” |
2.2.4“从物到心”坚固“再军备”基础 |
2.3 鸠山时期“积极再军备”政策 |
2.3.1 努力修改宪法,促进核工业发展 |
2.3.2“积极再军备”与日苏“邦交正常化” |
2.3.3“防卫六年计划”与“国防会议” |
2.4 岸信介时期“日本再建军事路线” |
2.4.1 岸信介的“核武器拥有论” |
2.4.2 颁布《国防基本方针》与《第一次防卫力整备3年计划》 |
2.4.3 新“日美安保条约”的签订 |
2.5 小结 |
第3章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安全政策的发展(1960-1975 年) |
3.1 经济高速增长与美国对日政策修正 |
3.1.1“国民所得倍增计划”促进经济高速增长 |
3.1.2 越南战争“内需”助推日本走向国际舞台 |
3.1.3 肯尼迪与尼克松对日政策的调整 |
3.2 池田时期构筑新日美安保体制的实践 |
3.2.1 主张“对等伙伴关系”,丰富日美同盟内涵 |
3.2.2《第二次防卫力量整备计划》与日美军事一体化 |
3.2.3“三矢研究”计划与池田“拥核立场” |
3.3 佐藤时期“自主防卫”安全政策倾向 |
3.3.1《日韩基本条约》与亚洲集体安全 |
3.3.2 冲绳基地问题与适用“远东条款” |
3.3.3 主张“自主防卫论”与修改“国防基本方针” |
3.3.4“核开发政策”的“自主防卫论” |
3.3.5 从“三次防”到“四次防”的军备扩张 |
3.4 田中时期“四次防”推进军备现代化 |
3.4.1 中日邦交正常化与日美安保同盟再评价 |
3.4.2“四次防”的实施与推进军备现代化 |
3.4.3 有关“和平时期的防卫力构想”的论争 |
3.5 小结 |
第4章 日本经济稳定增长时期日本“大国化”安全政策(1975-1989 年)133 |
4.1 稳定增长时期安全政策“大国化”的背景 |
4.1.1 日美贸易摩擦与美国“敲打日本”政策 |
4.1.2“苏联威胁论”与美日安全关系的强化 |
4.2 三木时期从“量”到“质”安全政策的转变 |
4.2.1 以日美同盟为基轴,强化与西方集团的合作 |
4.2.2《基础防卫力量构想》与《防卫计划大纲》 |
4.3 福田时期日美联合作战体制的形成 |
4.3.1“综合安全”概念与“福田主义”的提出 |
4.3.2 推行右翼政策,强化日美防务合作 |
4.3.3《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与“北约化”趋势 |
4.4 大平时期“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的推动 |
4.4.1“环太平洋联盟构想”与西方共同防卫战略 |
4.4.2“综合安全保障战略”概念的提出 |
4.4.3《防卫整备中期业务计划》的落实 |
4.5 铃木时期“环太平洋联盟”构想 |
4.5.1“日美同盟”的提出与争议 |
4.5.2 扩大海上防卫范围,提出“太平洋合作设想” |
4.6 中曾根时期“国际国家”大国化安全政策 |
4.6.1“国际国家”目标与“综合安全保障战略” |
4.6.2“日美命运共同体”与“专守防卫”的突破 |
4.6.3“GNP1%”与武器出口“三原则”限制双突破 |
4.6.4“中期防卫力整备计划”与“能动防卫力”提升 |
4.7 竹下登时期日美军事同盟体制的深化 |
4.7.1“国际合作构想”与“亚洲故乡论” |
4.7.2 日美同盟安全合作的实战化 |
4.8 小结 |
第5章 冷战时期日本安全政策的历史总结(1945—1989) |
5.1 日本安全政策的“四轮驱动”现象 |
5.1.1 和平宪法的“虚”与“实” |
5.1.2 日美同盟的“源”与“流” |
5.1.3 自卫队的“量”与“质” |
5.1.4 国际合作的“点”与“面” |
5.2 日本安全政策的基本特征 |
5.2.1 安全政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
5.2.2 安全政策的继承性与隐蔽性 |
5.2.3 安全政策的保守性与复古性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后记 |
四、小议budget一词(论文参考文献)
- [1]目的论指导下的Distributed Creativity-How Blockchain Technology Will Transform the Creative Economy(Chapters 1-5)汉译实践报告[D]. 赵达.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伊斯坦布尔都市文化的流变与重塑(1856-1938)[D]. 李宁. 上海大学, 2021
- [3]具有地域特色的微纪录片叙事研究[D]. 陈成梅.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4]《国际工程投标指南》翻译实践报告[D]. 景婷婷. 青岛大学, 2019(02)
- [5]传记类文本翻译实践报告 ——以《女王的母亲》(节选)为例[D]. 李冰岩.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6]教育类研究报告Measuring and Assessing Internationalization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王雪宁.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7]《创新柔道》(节选)英汉翻译报告[D]. 邹祎晨. 厦门大学, 2019(08)
- [8]YF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优化研究[D]. 王丽薇. 北京交通大学, 2018(12)
- [9]《英语民族史·卷三》(节选)英译汉报告[D]. 张颖.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10]冷战时期日本安全政策的历史演变[D]. 于洪洋. 吉林大学, 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