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一代GPS接收机Trimble 5700(论文文献综述)
秦学彬[1](2014)在《远程海上验潮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潮汐作为重要的海洋物理要素之一,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测量技术的发展对于海洋石油资源勘探和开发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介绍了传统潮汐测量的常用技术方法,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分析;介绍了GPS技术在潮汐测量中的应用和数据处理过程,以及分析了GPS潮汐测量的优缺点。重点阐述了基于IGS超快速星历和钟差产品的PPP验潮方法、基本流程和操作步骤;结合试验和工程实例,对其精度进行了验证和分析。最后对海上实时或准实时GPS验潮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基于动态精密单点定位(PPP)技术,借助研制的PPP软件,采用IGS超快速星历和钟差产品,进行了海上船载PPP验潮试验,并对其精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RTK验潮技术相比,海上PPP验潮的精度(RMS)优于0.20米,能够满足海上OBC地震勘探等工作对潮汐数据的精度要求;而基于IGS超快速星历和钟差产品的PPP验潮方法的时延较短,更加符合海洋潮汐数据的时效性需求。在海南福山、垦利11-12区带和曹妃甸22-23区带3个项目中的实际生产应用,进一步验证了基于IGS超快速星历和钟差产品的PPP验潮方法的可行性。
韩晓冬,杨娜,李峰,刘宗杰[2](2014)在《国产POS与SWDC集成检校精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结合国产化集成设备对基于POS直接地理定位中的集成检校关键技术进行阐述,给出集成检校技术路线,并利用实际航摄资料检校集成系统中视准轴误差,分析基于WGS-84坐标系的不同检校条件的检校结果,以及国产POS直接对地定位目标的精度。试验表明,经过严密检校之后的POS,在WGS-84坐标系下可以获得较高的直接地理定位精度,能够满足大比例尺测图要求;同时,在硬件上将IMU测量中心、相机中心、GPS天线相位中心尽量安置在载体坐标系的一条垂线上,更容易实现直接地理定位。最后对后续试验提出一些建议。
梁振华,孟凡超[3](2012)在《测量型GPS仪器比较》文中指出以科学的方法对Trimble、Topcon、南方测绘三个厂家GPS信号接收机和数据后处理软件进行比较。首先从GPS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合GPS系统和信号接收机的原理,对GPS结构等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然后比较分析了各型号GPS的物理指标、精度指标、性能和价格,并对各型号GPS对应的数据后处理软件进行了实验分析,最后通过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王亚军,邱龙,张颖,翁震勇,王朝晖[4](2012)在《Trimble R7-GNSS在山地密林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介绍了Trimble R7-GNSS接收机在二维物探测量中的应用,其精确性、可靠性、高效性和广泛性能够在工程测量中发挥更大优势。通过各种环境下的测试及施工中的数据分析,用实践证明了采用Trimble R7-GNSS接收机能有效解决单星接收机在山地密林区RTK测量时卫星数不足的问题,提高了导航定位的速度、精度和可靠性。
张则宇[5](2012)在《高精度GPS校准中长基线的可行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飞速发展,长期以来,为了保证其量值的溯源与量传准确,中长基线的校准问题成为横亘在测量和计量人员面前的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难题,越来越被重视。本文作者主要结合多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就高精度GPS接收机校准中长基线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介绍了国际长度量值体系,剖析了当前国家长度量传体系中存在的漏洞,编制完成了新的长度量传体系表,为国家长度量值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技术支持。2.紧密结合GPS测量原理、误差来源,分析评定了高精度GPS接收机校准中长基线的测量不确定度,并与高精度光电测距仪ME5000进行了量值比对,从理论上为高精度GPS接收机校准中长基线的研究打下了基础。3.针对高精度GPS接收机的量值溯源问题,结合高精度GPS测量的工作特点,提出了”以短代长”溯源方法,并通过大量的理论分析和野外实测验证,证明了该理论的正确性,实现了高精度GPS与国家长度量传体系的挂接。使用高精度GPS接收机校准中长基线,丰富了长度计量标准器具,保证其校准的高准确度、高效率和低成本,使长度基线的校准模式发生巨大转变,应用于军事测绘生产实践将产生巨大效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宋自勤,尉红立,高玉印,郭振宇[6](2011)在《谈Trimble 5700在物探测量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论述了Trimble 5700在物探测量中的应用,主要包括GPSRTK定位的简单原理,Trimble5700在物探测量中的作业流程,系统应用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杨汀[7](2010)在《网络RTK定位精度影响因子与GNSS数据网络传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自主建设的单参考站系统实验平台为基础,结合北京市CORS系统,采用试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两个关键问题展开研究:网络RTK系统中定位误差影响因子;GNSS数据网络传输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提出通过确定与区域定位误差相关的空间特征因子,结合有针对性的措施,从而提高已建成的网络RTK系统定位精度的思路。将二维列联表的χ2检验与似然比检验方法应用到影响网络RTK定位精度的因子分析中,给出了进行测点种类与空间特征因子相关性研究的具体分析过程,并论证了该方法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在全面论述NTRIP协议系统构架、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数据中心GPSBase数据处理软件与GNSS Internet Radio软件实现了NTRIP协议,成功解决了GNSS数据网络传输中差分时延过长、差分定位不稳定等问题。并将此开发方法应用到GPS穿孔制导原型系统中,通过实际应用验证了本文理论和方法的正确性。
吴珍丽[8](2010)在《POS辅助航测地形测图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4D产品(DOM、DEM、DRG、DLG)是数字城市的基础数据之一。在以3S技术为主要手段、4D产品生产为终极目标的数字摄影测量时代,如何充分发挥当代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优势进行4D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并对相应数据库实施快速更新,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现行的4D产品生产中,一般按照单片内定向→像对相对定向→单模型绝对定向→立体模型测绘的流程进行作业。这是目前航空摄影测量立体测图中比较成熟的技术手段,但这种作业模式严重依赖于地面控制点,给成图带来很多弊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追求航空航天摄影测量能摆脱依赖地面控制的“航空摄影→外业控制联测→内业加密→航测测图”的长周期作业模式。随着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在航空遥感领域出现的机载定位定向系统(Position and Orientation System, POS)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从理论上讲,带POS系统的航空摄影测量可以直接利用航空影像进行安置元素地形测图,无需实施野外像控联测和内业加密,能真正改变航测成图的作业模式,大大缩短成图周期,使地球空间信息的获取以及4D产品的生产与更新变得十分简便。然而,由于POS系统获取的影像定向参数带有空间偏移(GPS天线相位中心、IMU旋转中心与航摄仪投影中心不一致)和视准轴误差(IMU本体坐标系与像空间坐标系不统一),利用其重构立体模型实施安置元素测图会产生较大的模型上下视差。为此,本文主要研究消除POS影像外方位元素系统误差的方法,使之在立体模型恢复时能满足立体观测的要求,进而辅助航空影像的自动匹配,实现安置元素立体测图,摒弃传统需相对定向—摄影测量加密—单模型绝对定向的常规数字摄影测量作业模式,达到直接对附带定向参数影像的航空摄影测量立体测图的目的。总结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了基于POS影像外方位元素的核线影像生成方法。从航空影像与其核线影像之间所存在的几何关系出发,依据影像外方位元素生成核线影像对的基本原理,推导了核线影像对中的同名核线影像方程,利用POS系统提供的立体像对的12个影像外方位元素直接建立核线方程,从而改变了必须先匹配出同名像点才能获取核线约束方程的传统作业模式。2)探讨了利用POS系统提供的影像定向参数重建立体模型时模型点上下视差的大小以及影像外方位元素误差对模型上下视差精度的影响。首先推导出由影像外方位元素恢复立体模型的上下视差计算公式,然后根据误差传播定律推导了模型上下视差的理论精度公式,最后通过计算模型上下视差的理论和实际精度,推演了外方位元素误差对上下视差精度的影响规律。3)探究了消除POS影像外方位元素系统误差的方法。分析利用不同的影像外方位元素恢复立体模型时的上下视差大小,根据不同的方法模拟出系统误差补偿模型,从而消除POS系统误差的影响,使其能够达到立体观测的精度要求,并根据补偿参数和不经检校的POS影像外方位元素计算出精确的影像外方位元素。4)研究了POS辅助核线约束的影像灰度相关方法。利用影像外方位元素建立核线几何约束条件,根据核线方程自身的精度,可较为精确地确定同名点的上下视差,然后根据外方位元素和地面平均高程预测待搜索影像上的同名点位并同时确定左右视差。由此,基于影像外方位元素和核线方程可以预测更为精确的匹配候选点的初始位置,大大缩小了搜索范围,保证同名像点落在搜索区内,实现快速、可靠的影像匹配。5)研究了POS辅助DOM生成方法。根据POS辅助影像匹配获取的密集同名像点,计算其物方空间三维坐标,进而生成DEM。根据所生成的DEM和影像外方位元素对单张航摄影像进行逐点微分纠正,从而实现无需摄影测量加密的POS辅助DOM生产。
过家春[9](2010)在《GPS技术在桥梁变形监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桥梁工程建设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柔性桥梁、大跨径桥梁等新型结构桥梁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给桥梁工程的变形监测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GPS技术的变形监测理论及应用研究是GPS和变形监测研究领域内的热点,在桥梁工程变形监测领域GPS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在阐述变形监测及GPS技术的基本原理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GPS变形监测原理及其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并结合润扬长江公路大桥GPS变形监测试验,证实了GPS技术在桥梁监测中应用的可行性,为进一步研究建立基于GPS技术与其它传感器结合的桥梁安全监测综合系统提供依据,具有理论和现实上的重要意义。在数据处理方面,本文重点研究了卡尔曼滤波方法在GPS变形监测数据处理中的应用问题,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法在变形监测数据的动态处理中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另外,本文还将GPS监测结果与全站仪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实践上证明GPS技术用于桥梁工程的变形监测是稳定可靠的。文章最后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分析了不足之处,拟定了进一步的研究计划。
王宏涛[10](2010)在《精密单点定位技术在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传统的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中,主要采用差分方式来获取摄站点的三维坐标,这需要布设一定数量的地面参考站,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增加了航空摄影测量应用的难度。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精密单点定位技术的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以求达到在获取同等精度加密成果的基础上简化航空摄影测量工作流程的目的。论文首先介绍了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的基本原理,进而引出了GPS辅助光束法区域网平差的数学模型,接下来重点研究了基于精密单点定位技术的摄站点坐标获取方法和地面像控测量的实施方案,最后在三个不同的地区,进行了精密单点定位成果在不同成图比例尺下的GPS辅助光束法区域网平差的应用试验,并与差分定位支持下的平差结果进行了对比,探讨了摄站点坐标定位误差对平差结果的影响,详细分析了在不同地面控制的情况下将精密单点定位技术所获取的GPS摄站点坐标作为控制点参与光束法区域网平差的结果。试验结果表明,精密单点定位和差分定位所获取的摄站点坐标在同一条航线上具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系统差值,但将两者成果应用于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可达到近乎一致的平差结果,精密单点定位技术可有效的应用于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当中。不同地面控制方案下的平差结果表明,随着地面控制的增加,平差结果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若在测区两端施测两排平高点,并采用适当的系统误差补偿模型,则精密单点定位支持下的GPS辅助光束法区域网平差能够达到较高的精度。在无地面控制的情况下,适当加大摄站点坐标的权重可提高平差结果的精度,能够满足中小比例尺成图的精度需要。
二、新一代GPS接收机Trimble 5700(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一代GPS接收机Trimble 5700(论文提纲范文)
(1)远程海上验潮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1.4.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2 论文组织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常用验潮方法 |
2.1 常规验潮方法 |
2.1.1 潮汐表验潮 |
2.1.2 水尺验潮 |
2.1.3 验潮仪验潮 |
2.2 GPS验潮方法 |
2.2.1 RTK验潮 |
2.2.2 星站差分验潮 |
2.2.3 PPK验潮 |
2.2.4 PPP验潮 |
2.3 潮汐改正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IGS超快速星历和钟差的PPP验潮方法 |
3.1 动态精密单点定位(PPP)技术 |
3.1.1 精密单点定位(PPP)的数学模型 |
3.1.2 动态精密单点定位的数据处理策略 |
3.2 PPP验潮的基本流程和操作方法 |
3.2.1 原始数据采集参数设置 |
3.2.2 原始数据采集、下载、格式转换 |
3.2.3 数据处理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IGS超快速星历和钟差的PPP验潮精度验证与分析 |
4.1 静态模拟动态PPP高程的精度验证 |
4.2 多路径效应对PPP定位结果的影响分析 |
4.3 EGM2008地球重力场模型精度验证 |
4.4 船载PPP验潮的精度验证 |
4.4.1 基于IGU的PPP验潮结果与RTK的比较 |
4.4.2 海底高程的比较 |
4.5 地震勘探项目验潮精度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生产应用 |
5.1. 海南福山项目 |
5.2 曹妃甸 22-23 区带海底电缆三维地震资料采集项目 |
5.3 垦利 11-12 区带海底电缆三维地震资料采集项目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时PPP验潮方法初探 |
6.1 基于广播星历及精密星历相结合的实时PPP验潮方法 |
6.2 基于RTS的实时PPP验潮方法 |
6.2.1 RTS产品简介 |
6.2.2 RTS产品质量 |
6.2.3 基于RTS的PPP定位结果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Trimble R7-GNSS在山地密林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GNSS的提出和现状 |
2 GNSS接收机的特点 |
2.1 提高了安全性 |
2.2 提高了精度 |
2.3 强劲的系统可靠性 |
3 Trimble R7-GNSS接收机简介 |
4 测试分析 |
(1) 平地。 |
(2) 密林。 |
(3) 断崖。 |
5 应用实例与精度分析 |
6 结束语 |
(5)高精度GPS校准中长基线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原则 |
1.3.2 研究内容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际通用规则概述 |
1.4.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5.1 GPS基线场校准的需要 |
1.5.2 GPS接收机溯源方法研究的需要 |
1.5.3 弥补我国长度基线建立中存在的漏洞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精度GPS校准中长基线的理论可行性 |
2.1 GPS测量原理分析 |
2.2 影响GPS测量的主要误差分析及解决途径 |
2.2.1 与GPS卫星有关的因素 |
2.2.2 与传播途径有关的因素 |
2.2.3 与接收机有关的因素 |
2.2.4 其他不确定因素 |
2.3 GPS测量技术能力分析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高精度GPS校准中长基线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
3.1 概述 |
3.2 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 |
3.3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
3.3.1 A类标准不确定度uA的评定方法 |
3.3.2 B类标准不确定度uB的评定方法 |
3.3.3 合成不确定度的评定 |
3.3.4 扩展不确定度的评定 |
3.4 标准设备的选型 |
3.5 R7 GPS接收机校准中长基线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
3.5.1 数学模型 |
3.5.2 R7 GPS接收机校准中长基线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
3.6 R7 GPS接收机测量不确定度验证 |
3.7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高精度GPS“以短代长”溯源方法 |
4.1 高精度GPS接收机的检定 |
4.2 高精度GPS接收机“以短代长”溯源方法的研究 |
4.2.1 理论分析 |
4.2.2 “以短代长”溯源方法数学模型的构建 |
4.3 “以短代长”溯源方法的验证测量 |
4.3.1 高精度GPS短基线的量值比对 |
4.3.2 高精度GPS测量中、长基线校准测量 |
4.3.3 高精度GPS校准长度基线的一致性判定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长度量传体系表建立的修订建议 |
5.1 概述 |
5.2 我国长度基线的量传体系现状概述 |
5.2.1 我国长度基线的量传体系现状概述 |
5.2.2 我国GPS长度基线的量传体系现状概述 |
5.3 新长度量传体系表的建立 |
5.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高精度GPS接收机性能指标的野外测试 |
6.1 测量场地的选取 |
6.2 质量控制方法分析 |
6.2.1 测试过程的质量控制 |
6.2.2 测试数据的质量控制 |
6.2.3 其他保证措施 |
6.3 重复性测试 |
6.4 稳定性考核 |
6.4.1 R7 GPS校准短基线的稳定性测试 |
6.4.2 R7 GPS校准中基线的稳定性测试 |
6.4.3 R7 GPS校准长基线的稳定性测试 |
6.5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7.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七种类型GPS接收机测试数据 |
A.1 LEICA GX1230 GPS接收机测试数据 |
A.2 TRIMBLE 5700 GPS接收机测试数据 |
A.3 北斗星通DL-4+L1L2S GPS接收机测试数据 |
A.4 华测X60 GPS接收机测试数据 |
A.5 南方S82+GPS接收机测试数据 |
A.6 中海达HD5800 GPS接收机测试数据 |
A.7 TRIMBLE GNSS R7 GPS接收机测试数据 |
A.8 GPS接收机软件信息评测 |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致谢 |
(6)谈Trimble 5700在物探测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Trimble 5700在物探测量中的应用 |
1、GPS RTK定位的简单原理: |
2、Trimble 5700在物探测量中的作业流程 |
3、系统应用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
三、结论 |
(7)网络RTK定位精度影响因子与GNSS数据网络传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详细摘要 |
Detailed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 |
1.1.1 GPS现代化 |
1.1.2 从GPS到GNSS |
1.2 差分GPS |
1.2.1 GPS系统定位原理 |
1.2.2 差分GPS |
1.3 网络RTK原理 |
1.3.1 CORS系统的基本结构 |
1.3.2 网络RTK定位原理 |
1.4 网络RTK的分类 |
1.4.1 FKP技术 |
1.4.2 MAC技术 |
1.4.3 VRS技术 |
1.5 网络RTK的数据通信 |
1.5.1 通信技术 |
1.5.2 网络RTK通信方式的选取 |
1.5.3 网络RTK通信协议——NTRIP协议 |
1.6 网络RTK关键问题与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1 网络RTK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
1.6.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网络RTK定位误差分析 |
2.1 GPS定位误差概述 |
2.1.1 与GPS卫星有关的误差 |
2.1.2 与卫星信号传播有关的误差 |
2.1.3 与接收设备有关的误差 |
2.2 网络RTK空间相关误差研究现状 |
2.2.1 网络RTK卫星轨道误差 |
2.2.2 网络RTK对流层延迟 |
2.2.3 网络RTK电离层延迟 |
2.3 网络RTK内插算法 |
3 影响网络RTK定位精度因子的统计分析 |
3.1 问题的提出 |
3.2 北京市全球卫星定位综合应用服务系统概况 |
3.2.1 基准站建设 |
3.2.2 数据处理中心 |
3.2.3 系统性能 |
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
3.3.1 数据来源 |
3.3.2 数据处理 |
3.4 数据分析的统计方法 |
3.4.1 数据类型 |
3.4.2 二维列联表的χ~2检验与似然比检验 |
3.5 测量数据分析 |
3.5.1 地形—测点种类相关性分析 |
3.5.2 植被—测点种类相关性分析 |
3.5.3 政区—测点种类相关性分析 |
3.6 数据分析结果与讨论 |
3.6.1 数据分析结果 |
3.6.2 分析结果的讨论 |
4 NTRIP协议剖析 |
4.1 TCP/IP概述 |
4.1.1 TCP/IP体系结构模型 |
4.1.2 IP协议、TCP与UDP协议简介 |
4.2 HTTP协议 |
4.2.1 HTTP的客户机/服务器通信 |
4.2.2 HTTP报文 |
4.3 NTRIP协议 |
4.3.1 NTRIP协议概述 |
4.3.2 NTRIP协议构架 |
4.3.3 NTRIP协议工作原理 |
5 NTRIP协议的实现与应用 |
5.1 实验平台的建立 |
5.1.1 参考站建设 |
5.1.2 数据中心建设 |
5.2 NTRIP协议在实验平台中的实现 |
5.2.1 流动站系统的搭建 |
5.2.2 NTRIP协议的实现 |
5.3 NTRIP协议在GPS穿孔制导原型系统中的应用 |
5.3.1 背景介绍 |
5.3.2 GPS穿孔制导原型系统的设计 |
5.3.3 NTRIP协议在原型系统中的应用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贡献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8)POS辅助航测地形测图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POS的研究现状 |
1.2.2 影像匹配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POS系统工作原理 |
2.1 POS系统的组成 |
2.1.1 GPS系统 |
2.1.2 INS系统 |
2.2 POS系统定位测姿原理 |
2.2.1 常用坐标系 |
2.2.2 影像外方位元素计算流程 |
2.2.3 POS系统中的几何关系 |
2.3 POS系统的特点 |
2.4 POS系统应用于摄影测量的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POS辅助立体模型重建 |
3.1 立体模型重建的原理及方法 |
3.1.1 立体模型重建的数学模型 |
3.1.2 相对定向元素的获取方法 |
3.1.3 立体模型重建的方法 |
3.1.4 立体模型重建的检验方法 |
3.1.5 核线影像对的生成原理 |
3.1.6 试验及其结果分析 |
3.2 POS外方位元素误差对模型上下视差的影响 |
3.2.1 立体模型的上下视差计算公式 |
3.2.2 POS数据的主要误差源 |
3.2.3 模型点上下视差的理论精度公式 |
3.2.4 试验及其结果分析 |
3.3 基于POS外方位元素的立体模型重建 |
3.3.1 基于POS外方位元素重建立体模型的上下视差 |
3.3.2 外方位元素误差对模型上下视差实际精度的影响 |
3.3.3 外方位元素误差对模型上下视差理论精度的影响 |
3.3.4 对POS外方位元素系统误差的补偿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POS辅助影像自动转点 |
4.1 引言 |
4.2 POS辅助数字影像匹配的基本原理 |
4.2.1 影像匹配的基本原理 |
4.2.2 基于POS核线约束的影像自动转点 |
4.3 试验及其结果分析 |
4.3.1 试验设计 |
4.3.2 自动转点结果 |
4.3.3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POS辅助数字正射影像生成 |
5.1 数字微分纠正的基本原理 |
5.2 反解法数字微分纠正的流程 |
5.2.1 计算地面点坐标 |
5.2.2 计算像点坐标 |
5.2.3 灰度内插 |
5.2.4 灰度赋值 |
5.3 精度评定 |
5.4 传统的DOM生成 |
5.5 基于POS影像外方位元素的DOM生成 |
5.6 试验及其结果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与建议 |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参加科研和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9)GPS技术在桥梁变形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GPS变形监测原理及其在桥梁监测中的应用 |
2.1 变形监测概述 |
2.1.1 变形监测的基本概念 |
2.1.2 变形监测的目的与意义 |
2.1.3 变形监测的内容与方法 |
2.1.4 变形监测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GPS测量原理及其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
2.2.1 GPS卫星定位系统概述 |
2.2.2 GPS定位测量原理 |
2.2.3 GPS定位测量方式 |
2.2.4 GPS技术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
2.3 基于GPS技术的桥梁工程变形监测 |
2.3.1 桥梁工程变形监测 |
2.3.2 桥梁GPS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三章 卡尔曼滤波原理及其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
3.1 概述 |
3.2 连续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
3.2.1 连续线性系统的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 |
3.2.2 连续线性系统的随机模型 |
3.3 离散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
3.3.1 离散线性系统的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 |
3.3.2 离散线性系统的随机模型 |
3.4 离散线性系统的卡尔曼滤波 |
3.4.1 卡尔曼滤波方程 |
3.4.2 卡尔曼滤波的特点 |
3.4.3 按卡尔曼滤波方程进行计算的基本步骤 |
第四章 润扬大桥GPS变形监测试验及分析 |
4.1 监测方案的系统设计 |
4.1.1 润扬大桥概况 |
4.1.2 监测系统的构成 |
4.2 监测系统核心软件GPSensor介绍 |
4.2.1 GPSensor软件结构 |
4.2.2 GPSensor基线处理过程及其卡尔曼滤波算法模型 |
4.2.3 GPSensor软件基本功能介绍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1 监测系统情况介绍 |
4.3.2 监测结果分析与结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精密单点定位技术在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GPS 辅助空中三角测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1.3.3 论文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点 |
2 GPS 辅助空中三角测量的理论基础 |
2.1 光束法区域网平差系统中像点和对应物点之间应严格遵循的几何关系 |
2.2 光束法区域网平差系统中的系统误差 |
2.2.1 影像坐标系统误差的特性 |
2.2.2 补偿系统误差的方法 |
2.2.3 自检校光束法区域网平差的数学模型 |
2.3 GPS 辅助光束法区域网平差的误差方程 |
2.3.1 机载GPS 天线相位中心与航摄仪投影中心的几何关系 |
2.3.2 GPS 摄站坐标观测方程 |
2.3.3 GPS 辅助光束法区域网平差的误差方程 |
3 基于精密单点定位技术的摄站点坐标获取 |
3.1 非差相位精密单点定位的定义 |
3.2 非差相位精密单点定位的基本思路及其技术关键 |
3.3 精密单点定位的观测方程及改正模型 |
3.3.1 精密单点定位的数学模型 |
3.3.2 精密单点定位中的误差改正模型 |
3.4 摄站点坐标的获取及坐标转化 |
3.4.1 带GPS 信号接收机的定点曝光系统的技术实现 |
3.4.2 基于Trip 软件的精密单点定位解算过程 |
4 GPS 辅助空中三角测量中的地面像控测量 |
4.1 野外像控测量主要的几种实施方案 |
4.2 基于GPS 定位技术的像控测量施测方法 |
4.2.1 GPS 静态相对定位进行像控测量 |
4.2.2 RTK 技术进行像控测量的方法 |
4.2.3 PPP 技术进行像控测量 |
4.3 GPS 像控测量中的高程转化问题研究 |
4.3.1 利用大地水准面模型进行改正 |
4.3.2 利用高程拟合的方法进行改正 |
4.4 基于GPS 定位技术的地面像控测量实施方案 |
5 PPP 在GPS 辅助空中三角测量中应用的相关试验与分析 |
5.1 Geolord-AT 自动空中三角测量系统 |
5.2 精密单点定位与差分定位结果在GPS 辅助光束法区域网平差中的结果对比 |
5.3 摄站GPS 定位误差对GPS 辅助空中三角测量的影响分析 |
5.4 基于PPP 的不同的地面控制方案下的平差结果对比 |
5.5 无地面控制情况下的平差结果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新一代GPS接收机Trimble 5700(论文参考文献)
- [1]远程海上验潮方法研究[D]. 秦学彬.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04)
- [2]国产POS与SWDC集成检校精度分析[J]. 韩晓冬,杨娜,李峰,刘宗杰. 测绘通报, 2014(02)
- [3]测量型GPS仪器比较[J]. 梁振华,孟凡超. 北京测绘, 2012(05)
- [4]Trimble R7-GNSS在山地密林的应用[J]. 王亚军,邱龙,张颖,翁震勇,王朝晖. 物探装备, 2012(05)
- [5]高精度GPS校准中长基线的可行性研究[D]. 张则宇.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2(06)
- [6]谈Trimble 5700在物探测量中的应用[J]. 宋自勤,尉红立,高玉印,郭振宇.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1(06)
- [7]网络RTK定位精度影响因子与GNSS数据网络传输研究[D]. 杨汀.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0(12)
- [8]POS辅助航测地形测图的关键技术研究[D]. 吴珍丽. 武汉大学, 2010(05)
- [9]GPS技术在桥梁变形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 过家春. 合肥工业大学, 2010(04)
- [10]精密单点定位技术在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中的应用研究[D]. 王宏涛. 河南理工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