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浙江省第七届初中生自然科学竞赛初赛试题卷(选编)(论文文献综述)
张杰[1](2017)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北伐战争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实现对中国形式上的统一。政权的巩固使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了较为稳定连续的政策,而不再像北京政府时期,教育政策常因政权更替而具有间断性。但另一方面,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战争、经济危机和自然灾害等种种因素,又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高校学生管理为研究对象,充分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从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管理和救济帮扶政策等角度阐述该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的改革实践,以期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历史演变、内容范畴、方法举措、历史地位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研究,从而力图从根本上去把握该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内涵与变化规律。本文认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高校学生管理,是国民党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实践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系统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以增强国民党对青年学生的管制力,并向社会输送具有“共和精神”的大学毕业生的重要途径。党化教育和训育,旨在强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政治化、系统化、制度化的党义教育课程和训育管理举措,使“三民主义”理论和国民党党义的灌输融入学生日常管理。高校训育机关围绕训育目标,依照训育原则,组织实施对学生的训练、教育,试图让学生时时处于国民党的思想控制之下,目的就是让学生认同国民党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观念,进而认可国民党的统治地位。自治组织的管理和操行的培养,旨在规范大学生的操守行为。高校学生自治组织主要有学生自治会和学生团体两种组织形式。学生在组织活动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锻炼了能力,学习了知识,联络了感情,但过度的学生自治权力有时又对学校日常秩序产生了负面影响。各专科以上学校制订操行考查规程,随时考查学生的操行,并评定等级或酌予操行成绩,将其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条件之一,借此达到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的目的。学生资助和就业管理,旨在帮扶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的学生。抗战时期,许多大学迁移至西部,产生了大批流亡大学生。政府为适应战时各方面人才的需求,并争取这部分青年向国民党政府靠拢,先后制定了奖学金、贷金、公费以及战区学生优待等资助措施,同时社会各界也纷纷伸出援手,捐资助学。高校一方面积极向政府请求补助,另一方面也设立本校奖学金,设置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学生发起筹款运动,多渠道筹措资金救济学生。南京国民政府中后期,在政治、经济、教育以及学生个人主观选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严峻形势。一方面,经济不景气,许多企业面临破产倒闭,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疲软;另一方面,高校的招生结构和课程体系的不合理,以及学生就业指导的缺乏,使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此外,社会用人机制不科学和大学生职业期望值过高,也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政府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立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开办毕业生就业训导班,高校亦成立职业介绍机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但没有达到治本的效果。综观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高校学生管理概貌,一些教育家摒弃封建教育观念,积极引入西方教育理论,在管理中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管理思想的进步性,促进了中国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新陈代谢。但另一方面,在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下,高校沦为统治阶级教化学生的工具,导致高校学生管理带有浓厚的“管制”色彩。官僚作风的束缚,管理制度的欠科学性,管理机制的被动性以及经费支持的不力,制约了高校学生管理的发展。
刘光成[2](2010)在《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研究》文中认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最难以把握的部分。作文命题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讲究作文命题艺术,做到命题恰当是作文的关键。作文命题体现命题者的教育思想,命题的科学与否,反映了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是否发挥了主导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次作文的成败,关系到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快慢,并最终决定学生作文素养的高低。在语文能力测评中,作文命题的质量还关系到它的选拔和导向功能的有效发挥。研究作文命题,有助于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对当下实施的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发掘我国的考试文化,提高考试作文命题水平,从而丰富我国的考试理论宝库。中华民族素有重视文章写作的优良传统,历史上曾出现辉煌的文学创作时期,产生过众多文章大家,所有成绩的取得都与扎实的基础性作文训练有关,或者说与作文命题有关。语文独立设科以来,我国中学作文教学的历程已逾百年。百年来,中学作文命题紧跟时代的步伐波澜起伏,积累了许多经验,也有沉痛的教训。本论文拟以中学作文命题受时代思潮影响而不断调整,不断变迁的历史,来勾勒语文独立设科至今一百余年中学作文命题思想发展的主要轨迹,探寻其背后的成因,并冀以对当今的中学作文教学改革有所启示。本论文运用文献法、比较法、统计法、历史分析法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系统探讨百年来中学作文命题的沿革与发展。研究的问题聚焦在四个方面:(1)梳理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的沿革与发展历程;(2)揭示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的历史阶段特征;(3)探寻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的发展变革原因;(4)总结中学作文命题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并对其未来发展作出构想。根据各个历史时期中学作文命题的不同特点,本论文把百年中学作文命题史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一是承绪与变革期。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的颁行,中国的语文教育掀开了历史新篇章,这可以看作是我国近代作文教育史的重要转折点。1904至1919这十五年时间,属于我国中学作文命题的承绪与变革期。由于根深蒂固的古AI写作作教育传统与科举文章命题的影响,中学作文命题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沿着传统科举文章命题的轨道作惯性运行,但现代中学作文命题曙光初现。在“经世致用”、“中体西用”等思想的影响下,出于对科举文章命题的有力矫枉,“实用”思想逐渐成为中学作文命题的主导思想。在清末民初的一些重要教育法规中,中学作文命题的“实用”思想有了较为明确的体现,而在当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也呈现出一些可喜的变化。二是探索与定型期。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三十年时间,是中学作文命题的探索与定型期。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是中国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探索的契机。语文教育界的有时之士认识到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他们在对其进行考察、批评的过程中,也肩负起了时代的责任,开展摆脱作文训练随意、混乱局面,寻求作文命题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初步创建了现代中学作文命题规范。中学作文命题趋向科学与实用。命题内容较为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抒写个人的生活与情感、关心人民大众的福祉和疾苦,关心祖国的前途与命运,成为命题主旋律;命题文体日趋成熟,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成为中学生作文的主要文体。三是波折与重创期。新中国的建立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与过去相比,新中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种转变一度为语文教育带来了空气活跃的新气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作文命题无计划、无序列的现象普遍存在。随着“教育大革命”的兴起,中学作文教学又被生硬地套上了政治评判标准,虽然不乏有识之士呼吁,但在极左思潮的干扰下,作文教学的政治倾向并没有根本扭转,中学作文命题的价值追求在“外在工具价值(文)”和“内在思想价值(道)”两端徘徊。“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作文教学完全沦陷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学生作文大多是以“革命”和“造反”为主题的“大字报”式的文章,结构单一,格式呆板,近乎千篇一律,中学作文命题实践走入了死胡同。四是回归与创新期。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的“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开始了历史性的转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拨乱反正,打碎精神枷锁,实行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开始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二次创业腾飞。社会结构的调整,文化思想的转型,教育理论的发展,写作理论的创新,促使中学作文命题逐步从政治舞台上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到写作主体上来。中学作文命题开始注意激发写作者的主体意识,命题方式趋向灵活多样,学生作文从单一应景的书写载体逐步演变为多姿多彩的心灵窗口。21世纪前后,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东西方交流日趋频繁,多元化文化格局形成。在此背景下的中学作文命题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变得开放、多元、丰富,“乐于表达”、“自由表达”、“个性化表达”等“人本”作文教学理念成为中学作文命题猎猎飘扬的旗帜。本研究的基本结论是:第一,上述四个时期的中学作文命题内容不尽相同,命题样式也各具情态,但从中我们仍能发现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的大致演进轨迹:一是命题内容从功利性走向人文性。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紧跟着时代变迁的步伐,历经曲折,命题内容由“仕途功利性”“现代实用性”“革命政治性”的外部观照转向了人的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和人的健康心理的完整构建,逐步由主体的困顿与自在走向了主体的自觉和自由。二是命题形式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中学作文命题的类型先后历经了给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三次大的变化。每一次变化,每一种类型的出现都是因时而动,都是一种探索,虽然每一种类型各有所长、不能彼此取代,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作文文体也由单一的政论文向应用文、叙述文演进,今天学生的作文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文章和文学体裁。第二,百年来,中学作文命题内容与形式的变化绝不是偶尔的,每一道题目都是特定思潮下的产物,每一阶段作文命题呈现出的特点,都与特定阶段下的语文教育思潮有着深刻的联系。纵观百年中学作文命题,交错存在和发展着的三种语文教育思潮对作文命题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中学作文命题完整地演绎了语文教育思潮由“社会本位”向“以人为本”的演进,中学作文命题的发展轨迹深刻地反映了百年来人们对语文教育性质、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及反复。当今的中学作文命题似乎又有向第二时期回归之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历史的一种单纯循环,而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种有益反思。第三,新世纪的中学作文命题理当高举“人本”的旗帜,这是中学作文命题发展规律使然,同时也是由制约其发展变化的语文教育思潮所决定的。但是,如何在中学作文命题中落实“以人为本”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展望中学作文命题的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人本语文教育思潮下的中学作文命题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写作思路,引发学生拥抱生活的激情。同时,我们也坚信,作文命题只要真正地体现了“以人为本”,作文终将成为人生的第一等快事,学生将在乐此不疲的写作中张扬他们的个性,放飞他们的心灵,并为此奉献出他们神圣的创意。
李阳春[3](2004)在《浙江省第七届初中生自然科学竞赛初赛试题卷(选编)》文中研究说明
二、浙江省第七届初中生自然科学竞赛初赛试题卷(选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江省第七届初中生自然科学竞赛初赛试题卷(选编)(论文提纲范文)
(1)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概念界定 |
三、学术史回顾 |
四、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的历史演变 |
第一节 高校学生管理的酝酿 |
一、历史背景 |
二、初步发展 |
第二节 高校学生管理的全面发展 |
一、各项管理措施协同推进 |
二、管理内容进一步拓展 |
第三节 高校学生管理的衰微 |
一、战后重建分散了高校精力 |
二、高校学生管理的弱化 |
小结 |
第二章 党化教育: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管理 |
第一节 “党化教育”的发展历程 |
一、确立阶段 |
二、调整阶段 |
三、衰弱阶段 |
第二节“党化教育”的组织机构与课程安排 |
一、组织机构 |
二、课程安排 |
第三节 开展“党化教育”的辅助手段 |
一、加强对共产主义的防范 |
二、在学生中发展国民党员 |
第四节 “党化教育”的评价 |
一、“党化教育”是国民党“以党治国”的政治手段 |
二、“党化教育”扼杀了学生的自由精神 |
小结 |
第三章 训育:高校学生的道德教育与管理 |
第一节 训育体系的构建 |
一、训育目标与原则 |
二、训育制度与组织 |
第二节 导师制 |
一、实施动因 |
二、方法措施 |
三、各校推行的差异化 |
第三节 个案研究——以国立暨南大学为例 |
一、训育组织的演变 |
二、训育特色 |
第四节 训育成效与问题 |
一、训育成效 |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
小结 |
第四章 自治组织:高校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管理 |
第一节 学生自治组织机构 |
一、学生自治会与学生团体 |
二、学生自治组织的功能 |
第二节 学生自治组织的运行机制 |
一、经费 |
二、工作机制 |
第三节 校方对学生自治组织的监管 |
一、制度约束 |
二、工作指导 |
三、行政管控 |
第四节 学生自治组织的评价 |
一、学生自治组织发挥了育人作用 |
二、过度自治对高校学生管理造成了困扰 |
小结 |
第五章 操行:高校学生的行为教育与管理 |
第一节 操行的培养 |
一、仪式教育塑礼仪 |
二、入学训练助适应 |
三、宿舍管理营舍风 |
四、学业管理促学风 |
五、服务社会践责任 |
第二节 操行的考查 |
一、考查操行的目的 |
二、操行的考查制度 |
第三节 操行的奖惩 |
一、奖励措施 |
二、惩戒措施 |
第四节 操行培养与管理的评价 |
一、积极意义 |
二、存在问题 |
小结 |
第六章 资助:高校学生的生活救济与管理 |
第一节 高校学生资助的动因 |
一、流亡学生的需求 |
二、争取青年的政治目的 |
第二节 政府的资助政策 |
一、中央政府的资助政策 |
二、地方政府的资助政策 |
第三节 社会各界的援助 |
一、国际组织与个人的援助 |
二、国内组织与个人的援助 |
第四节 学校与学生的自助措施 |
一、校方的资助举措 |
二、学生的自发筹款 |
第五节 学生资助的评价 |
一、学生资助的作用 |
二、学生资助的不足 |
小结 |
第七章 就业:高校学生的职业教育与管理 |
第一节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
一、毕业生就业的职业类型 |
二、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情况 |
三、毕业生供求不平衡 |
第二节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问题 |
一、严峻的就业形势与职业运动的爆发 |
二、就业困难问题的影响因素 |
三、学界对就业困难问题的研究 |
第三节 政府的就业扶助措施 |
一、成立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 |
二、开办毕业生就业训导班 |
第四节 高校的就业管理措施 |
一、安排学生实习 |
二、职业指导与职业介绍 |
小结 |
第八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的评析 |
第一节 高校学生管理的特点 |
一、“生本理念”的零星体现 |
二、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
三、方法措施的管制性 |
四、不同高校学生管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
第二节 高校学生管理的缺失 |
一、官僚作风束缚 |
二、管理机制被动 |
三、制度有失科学 |
四、经费支持不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 |
致谢 |
(2)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及理论基础 |
三、文献综述 |
四、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
第一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承绪与变革(1904-1919) |
第一节 发轫之前的科举文章命题 |
一、科举文章命题的主要特点 |
二、科举文章命题的演变轨迹 |
三、科举文章命题的兴衰启示 |
第二节 中学作文命题的艰难发轫 |
一、停科举与科举文章命题之终结 |
二、定学制与中学作文命题之发韧 |
第三节 中学作文命题的传统承绪 |
一、中学作文命题的承绪特点 |
二、中学作文命题的承绪原因 |
第四节 中学作文命题的现代变革 |
一、教育法规对作文命题的实用规范 |
二、中学作文命题践行上的实用变化 |
第五节 承绪与变革背后指导思想 |
一、"经世致用"思想 |
二、"中体西用"思想 |
第二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探索与定型(1919-1949) |
第一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探索的思想基础 |
一、民主科学精神的确立 |
二、西方教育理论的输入 |
三、文章写作理论的发展 |
第二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探索的直接动因 |
一、作文教学的弊端 |
二、作文载体的变化 |
三、教育制度的支撑 |
第三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探索 |
一、中学作文教学相关问题的探讨 |
二、中学作文命题要领的理论探讨 |
第四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探索 |
一、春晖中学作文命题实践 |
二、扬州八中作文命题实践 |
第五节 中学作文命题现代化探索的基本定型 |
一、中学作文命题规范与体制的基本定型 |
二、中学作文命题参照与范例的基本定型 |
三、中学作文命题形式与内容的基本定型 |
第三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波折与重创(1949-1978) |
第一节 中学作文命题转变的文化教育背景 |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范式的确立 |
二、新民主主义文艺思想的形成 |
三、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提出 |
第二节 建国之初中学作文命题的缓慢发展 |
一、建国之初中学作文命题的主要问题 |
二、建国之初中学作文命题的实践探索 |
第三节 教育革命前后中学作文命题的波折 |
一、中学作文教学文道关系的反复 |
二、中学作文命题政治意识的凸显 |
三、中学作文命题科学体系的新构 |
第四节 文化革命期间中学作文命题的重创 |
一、语文教材作文命题的政治化 |
二、中学作文命题实践的政治化 |
第四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回归与创新(1978年至今) |
第一节 新时期中学作文命题演进的思想背景 |
一、文化思想从单一封闭转向多元开放 |
二、教育思想从服务政治转向人的发展 |
三、写作理论从以文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
第二节 新时期前20年中学作文命题的生活回归 |
一、中学作文命题研究工作取得进展 |
二、中学作文命题改革实验蓬勃发展 |
三、中学作文命题制度规范趋向科学 |
四、中学作文训练考核命题贴近实际 |
第三节 世纪之交中学作文命题的主体个性张扬 |
一、人文论倡导与中学作文命题的主体回归 |
二、语文课程标准中学作文命题的人本规范 |
三、作文训练与考核、竞赛命题的创新变革 |
第五章 中学作文命题的反思与前瞻 |
第一节 百年中学作文命题演进的历史反思 |
一、中学作文命题与社本语文教育思潮 |
二、中学作文命题与知本语文教育思潮 |
三、中学作文命题与人本语文教育思潮 |
第二节 中学作文命题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
一、客观认识中学作文命题的功用价值 |
二、正确领悟中学作文命题的基本要求 |
三、切实把握中学作文命题的原则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浙江省第七届初中生自然科学竞赛初赛试题卷(选编)(论文参考文献)
- [1]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研究[D]. 张杰. 苏州大学, 2017(04)
- [2]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研究[D]. 刘光成. 湖南师范大学, 2010(10)
- [3]浙江省第七届初中生自然科学竞赛初赛试题卷(选编)[J]. 李阳春. 中学物理, 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