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芪莲舒痞颗粒逆转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婷,王伟,王永森,张新,王晓妍,赵玉洁,周晓凤,卢美琪,曹志群[1](2021)在《芪莲舒痞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前期研究基础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系统探讨芪莲舒痞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功效网络,并用分子对接方法进行验证。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获取芪莲舒痞方的有效成分及靶点网络,利用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疾病相关基因与突变位点数据库(DisGeNET)、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疾病基因搜索引擎(DigSee)获取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靶点,靶点映射获取芪莲舒痞方与萎缩性胃炎的共同靶点,运用Cytoscape 3.6.2可视化处理,进行基因本体论(GO)生物学过程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运用MOE:Dock模块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共获得槲皮素、山奈酚、β-谷甾醇、豆甾醇等64个有效成分,白细胞介素-6(IL-6)、人类抑癌基因p53(Tp53)、肿瘤坏死因子(T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皮生长因子(EGF)等52个共同靶点,经GO富集分析得到生物学过程143个,细胞组分13个,分子功能19个,经KEGG富集分析得到88条相关通路,其中主要与癌症相关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低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密切相关。分子对接发现靶蛋白与重要化学成分结合能力较强。结论:芪莲舒痞方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此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基础。
张曼玲[2](2021)在《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索其疗效机制;建立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模型,观察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对其的影响,并探索其发挥作用的机制。挖掘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新方法,为本病的临证用药提供参考及理论支撑。方法:1.搜索CNKI、WAN FANG、Sino Med、VIP、Cochrane、Pubmed、Embase数据库中近20年关于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文献并进行文献筛选,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录入方药证治数据,建立数据集。利用“数据统计”、“统计报表”等模块,运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统计手段,分别对所有胃癌前病变,注明肠上皮化生,注明不典型增生,注明异型增生的方药进行分析,包括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统计、频次统计、治法统计、组方分析、新方分析。2.搜索CNKI、WAN FANG、Sino Med、VIP、Cochrane、Pubmed、Embase数据库中近20年关于健脾活血法依据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并进行文献筛选,利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Revman5.3软件对干预方法的临床总有效率、胃镜改善率、病理缓解率、Hp根除有效率进行meta分析,并记录不良反应。3.搜索GEO数据库(https://www.ncbi.nlm.nih.gov/geo/)中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与慢性胃炎差异基因的相关芯片,提取基因数据集,利用PERL软件,R语言中的程辑包,提取差异基因及其交集,并绘制热图、火山图、韦恩图,利用R语言,对筛选出的差异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运用string数据库(https://www.string-db.org/),构建差异基因的蛋白互作网络(PPI),并筛选出核心基因。4.临床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62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观察组予以健脾活血方(摩罗丹配伍三七粉),对照组给予叶酸片,疗程均为24周。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有效率、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主症/次症评分,症状总评分)、胃镜评分、病理评分,同时进行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的安全性评估;免疫荧光法检测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黏膜中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P53、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分子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情况。5.体外实验。利用1-甲基-3-硝基-1-亚硝基胍(MNNG)刺激人胃上皮细胞(GES-1细胞),诱导其恶性转化,构建恶性转化的胃上皮细胞(T-GES-1)模型。以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叶酸片含药血清为干预药物,分六组:A组:GES-1细胞+正常大鼠含药血清;B组:GES-1细胞+MNNG+正常大鼠含药血清;C组:GES-1细胞+MNNG+叶酸片含药血清;D组:GES-1细胞+MNNG+健脾活血含药血清;E组:GES-1细胞+MNNG+健脾活血含药血清+TLR4激动剂;F组:GES-1细胞+MNNG+正常大鼠含药血清+TLR4激动剂。观察细胞形态,利用CCK-8检测经MNNG/含药血清干预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后细胞的活力;利用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率;流式凋亡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中Vimentin、N-cadherin、E-cadherin m RNA的表达;WB检测各组细胞中TLR4、My D88、NF-κB、p-NF-κB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53、Ki67、Muc2的表达,并对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经筛选,共纳入232篇文献,包括252首方剂,233味药。药性总体偏平,药味以多归于脾、胃、肝经,健脾活血治法运用最多;使用频次最高的治法为健脾活血法、化浊解毒法、滋养胃阴法、疏肝和胃法,不同病理类型各有侧重;治疗PLGC频次最高的药物是甘草、白术、莪术、黄芪、白花蛇舌草等,治疗PLGC的组方常用的是“白术、甘草”,“黄芪、甘草”,“黄芪、白术”,“莪术、黄芪”,“甘草、白芍”、“丹参、甘草”等,不同病理类型各有侧重,并形成常用组合网络图;提取治疗PLGC的核心组合16个,新方8个,提取治疗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异型增生的核心组合各8个,新方各4个,并形成新方网络图。2.最终纳入39篇RCT文献,共有3786名受试者,其中健脾活血法治疗组1994名,对照组1792名。文献质量评价显示:有21篇为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18篇提及随机分组,但未阐述随机方法。2篇为双盲双模拟,1篇采用模拟药物单盲。有6篇在结局观测指标描述中的例数与原始例数不符,且未说明失访原因;meta分析显示:健脾活血法临床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21,1.30)];胃镜改善率优于对照组[RR=1.39,95%CI(1.28,1.52)];病理改善率优于对照组[RR=1.48,95%CI(1.38,1.60)];中医症状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13,1.38)];Hp根除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14,1.37)],39篇文献中,有14篇文献描述了研究过程中观察不良反应,其中12篇描述未出现不良反应,2篇中有出现不良反应,包括便秘6例(对照组2/60,观察组4/60)、腹痛1例(对照组1/60)、口干3例(对照组1/60,观察组2/60)、腹泻1例(对照组1/90)、头痛1例(对照组1/90)、皮疹1例(对照组1/90)。3.选取GSE55696、GS87666E数据集,筛选出差异基因121个,其中上调基因42个,下调基因79个。差异基因主要分布于细胞颗粒腔、细胞内小泡、高密度脂蛋白颗粒等中;差异基因参与的生物过程主要是激素代谢过程,白细胞趋化过程,c GMP的信号途径等;主要作用涉及有钾离子通道运转、氧化还原、模式识别受体活动等。差异基因参与的通路包括白介素17(IL17)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IF-1)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 RH)分泌通路。4.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经卡方检验分析,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卡方值=6.613,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主要症状胃脘疼痛、饱胀、痞满、嗳气、纳差评分均降低(P<0.01),其中饱胀、痞满、嗳气、纳差积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次要症状疲乏、睡眠差、嘈杂、反酸评分降低(P<0.01),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治疗后胃镜评分中胃镜下黏膜色泽评分、血管透见度评分、黏膜隆起评分、红斑评分、胃镜总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其中粘膜色泽评分、红斑评分、胃镜总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观察组治疗后病理评分中肠上皮化生评分、异型增生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其中异型增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经安全性监测,摩罗丹配伍三七粉安全性良好。观察组治疗后胃黏膜中TLR4、P53、Vimentin表达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胃黏膜中E-cadherin表达增高(P<0.01),且高于对照组(P<0.01)。5.体外研究结果显示:正常的GES-1贴壁生长,细胞呈梭形,形态规则,经MNNG处理后细胞形态逐渐不规则,呈现多边形。CCK-8检测显示,MNNG对GES-1细胞有一定细胞毒性,呈浓度依赖性,时间对其影响甚微,至MNNG浓度为40μmol/L时GES-1活性呈断崖式下降,20μmol/L时抑制率为30%左右,选择20μmol/L,24h造模,含药血清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呈浓度依赖型,无明显时间依赖,选择15%,24h干预。经MNNG处理后GES-1细胞的迁移率升高、凋亡率下降、EMT上升(P<0.05),P53、Ki67、Muc2表达上升(P<0.05),TLR4、My D88、NF-κB、p-NF-κB蛋白表达上升(P<0.05);给予健脾活血含药血清后,上诉情况缓解(P<0.05),且优于加入叶酸片含药血清组(P<0.05);在MNNG诱导的GES-1细胞中加入TLR4激活剂后,上述情况加重(P<0.05),同时加入TLR4激动剂及健脾活血含药血清,情况优于前者(P<0.05)。结论:1.健脾活血方治疗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临床疗效显着,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2.健脾活血方可改善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患者胃黏膜P53、TLR4的表达,且可缓解EMT,这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机制。3.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可抑制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的恶性特征,优于叶酸片含药血清,其机制为通过调控TLR4/My D88/NF-κB,抑制EMT而发挥疗效。
姜瑞祥[3](2020)在《基于JAK2/STAT3信号通路探讨健脾消毒饮干预PLGC机制及临床疗效》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健脾消毒饮对PLGC的临床疗效以及对JAK2/STAT3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并探讨该方干预PLGC(胃癌前病变)的机制,深化“脾虚毒损胃络”理论的临床应用。方法:根据病例选择标准,选取30例患者进行自身对照实验,全部给予健脾消毒饮(炙黄芪、薏苡仁、炒白术、连翘等,颗粒剂)治疗24周。水冲服,每日两次,早晚饭后服用。观察PLGC患者应用健脾消毒饮的临床总疗效,比较胃镜下黏膜像,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病理(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积分以及胃黏膜中JAK2、STAT3、P-STAT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临床总疗效:经健脾消毒饮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93.33%;中医症状积分:经治疗,各个症状积分、总症状积分、主要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减少,均具有统计意义(P<0.05);主要症状改善率:经治疗后胃脘痛的改善率为90.48%,胃脘痞满的改善率为95.24%,舌质暗红的改善率为65.38%;胃镜黏膜分级:经治疗,胃镜下黏膜改善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病理积分:经治疗,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性、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STAT3、P-STAT3、JAK2蛋白表达:经治疗后,STAT3、P-STAT3、JAK2蛋白积分较治疗前减少(P<0.05),经统计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健脾消毒饮可明显改善PLGC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胃镜粘膜像及病理组织学情况,为治疗PLGC提供了有利的临床依据。2.健脾消毒饮治疗PLGC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JAK2/STAT3信号传导通路有关,并在一定程度上阻断PLGC向胃癌的发展,甚至起到逆转PLGC的作用。
赵兵[4](2020)在《基于人胃黏膜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学说探讨固本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端粒缩短是反应细胞衰老的生物学标志物,研究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较同龄正常人缩短,提示CAG或与胃黏膜衰老有关,然相关分子机制尚未阐明。既往临床研究证实,导师根据“胃天年”理论运用固本通络汤治疗CAG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疗效,然固本通络汤疗效发挥的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对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与端粒结合蛋白TRF1、TRF2、POT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细胞衰老通路关键因子p53mRNA表达水平的研究,从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角度探讨CAG的发病机制以及固本通络汤治疗CAG的机制。研究方法:(1)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与p53mRNA表达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实验设计,收取30例CAG患者及30例CNAG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行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明确诊断。通过填写调查问卷以确定两组患者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通过检测患者胃窦部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以及细胞衰老通路关键因子p53mRNA表达,探讨人胃黏膜端粒调控网络及衰老与CAG的相关性,以进一步明确CAG发病的分子机制。(2)固本通络汤治疗CAG的机制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实验设计,回顾性的收取经固本通络汤治疗3个月后胃窦部黏膜病理至少改善一个等级的患者30例,对其治疗前后的胃窦部病理标本进行再切片,通过检测胃窦部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以及细胞衰老通路关键因子p53mRNA表达,探讨固本通络汤对端粒调控网络及细胞衰老通路关键基因p53的影响,从而明确固本通络汤疗效发挥的机制。研究结果:(1)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与p53mRNA表达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两组患者基线比较:性别、年龄组成无明显差异,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相关危险因素比较:与CNAG组相比,CAG患者中有Hp感染史者更多、病程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吸烟史、饮酒史、熬夜、暴饮暴食、喜食辛辣刺激、生冷及高盐饮食、胃癌家族史及现症感染Hp等危险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病理情况比较:CAG组患者中,伴萎缩22例(占73.3%)、伴肠化29例(占96.7%)、伴异型增生1例(占3.3%),两组患者胃黏膜病理积分有明显差异(t’=9.682,P<0.001)。两组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比较:两组患者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均不符合正态分布,CAG组相对端粒长度中位数为0.67,CNAG组相对端粒长度中位数为1.06,CAG组较CNAG组相对端粒长度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97.000,P=0.024)两组患者胃黏膜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比较:胃黏膜TRF1mRNA在CNAG组高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8,P=0.434);TRF2mRNA在CAG组高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9,P=0.054);POT1mRNA在CNAG组高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5,P=0.226);TRF1、TRF2、POT1蛋白在CAG组均高表达,与CNAG组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胃黏膜p53mRNA表达水平的比较:p53mRNA在CAG组高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0,P=0.796)。胃黏膜端粒长度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CAG组及CNAG组胃黏膜端粒长度与年龄均无相关性(CAG 组:r=-0.303,P=0.131;CNAG 组:r=-0.195,P=0.302)胃黏膜端粒长度与 TRF1、TRF2、POT1、p53mRNA 及 TRF1、TRF2、POT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分析:CAG组p53mRNA表达水平与胃黏膜端粒长度存在轻度负相关(r=-0.396,P=0.031),回归方程Y=-0.321X+1.099(F=3.438,P=0.074),提示该回归方程无统计学意义,因而不能用p53mRNA表达水平预测CAG胃黏膜端粒长度,CNAG组胃黏膜端粒长度与TRF1、TRF2、POT1及p53mRNA水平均无相关性;CAG组TRF2、POT1蛋白表达量与胃黏膜端粒长度呈负相关,其中TRF2蛋白表达量与端粒长度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041X+1.249(F=1.741,P=0.198),提示该回归方程无统计学意义,不能用TRF2蛋白表达量预测CAG胃黏膜端粒长度,POT1蛋白表达量与端粒长度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103X+1.272(R2=0.206,F=7.249,P=0.012),CNAG 组胃黏膜端粒长度与 TRF1、TRF2、POT1蛋白表达量均无相关性。胃黏膜病理积分与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TRF1、TRF2、POT1、p53mRNA表达水平及TRF1、TRF2、POT1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性:60例受试者胃黏膜病理积分与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呈负相关(r=-0.410,P=0.001),线性回归方程为Y=-5.018X+11.54(R2=0.181,F=12.81,P<0.001);胃黏膜病理积分与 TRF1mRNA表达水平无相关性(r=-0.054,P=0.682),与TRF2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339,P=0.008),与 POT1mRNA 表达水平无相关性(r=0.052,P=0.695),与p53mRNA表达水平亦无相关性(r=0.037,P=0.778);胃黏膜病理积分与TRF1、TRF2、POT1蛋白表达量均呈正相关,与TRF1蛋白表达量回归方程为Y=1.974X+0.534(R2=0.437,F=45.04,P<0.001),与 TRF2 蛋白表达量回归方程为Y=0.848X-1.457(R2=0.138,F=9.312,P=0.003),与POT1蛋白表达量回归方程为 Y=1.743X+0.814(R2=0.294,F=24.15,P<0.001)。CAG发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RF1与POT1蛋白表达阳性为CAG的独立危险因素,TRF1蛋白表达阳性者发生CAG的风险是阴性者的16.54倍(95%CI:1.84-149.03),POT1蛋白表达阳性者发生CAG的风险是阴性者的9.11倍(95%CI:1.64-50.54)。(2)固本通络汤治疗CAG的机制研究治疗前后病理资料比较:萎缩、肠化、慢性炎症治疗前后的构成比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萎缩、肠化治疗前后积分及治疗前后总积分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慢性炎症治疗前后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异型增生病例数仅为1例,因而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胃黏膜端粒长度的比较:治疗前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为0.30±0.16,治疗后为0.32±0.19,治疗前后差值为-0.02±0.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9,P=0.587),无法证明固本通络汤对治疗前后的胃黏膜端粒长度有影响。治疗前后胃黏膜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比较:治疗前后TRF1表达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TRF2及POT1mRNA表达水平无差异,因此无法证明固本通络汤对TRF2及POT1mRNA表达有影响;治疗前后胃黏膜TRF1、TRF2及POT1蛋白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法证明固本通络汤对TRF1、TRF2及POT1蛋白表达有影响。治疗前后胃黏膜p53mRNA表达水平比较:治疗后p53mRNA的表达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们通过对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与p53mRNA表达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发现:(1)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较CNAG患者缩短,端粒的缩短与CAG的发生密切相关。(2)CAG患者胃黏膜TRF1、TRF2、POT1蛋白表达量显着高于CNAG患者;CAG患者胃黏膜TRF2、POT1蛋白表达量与胃黏膜端粒长度呈负相关,考虑CAG患者胃黏膜端粒缩短与TRF2、POT1蛋白的过表达有关。(3)CAG患者的p53mRNA表达水平与胃黏膜端粒长度存在轻度负相关,CAG患者中端粒长度缩短伴随着p53mRNA表达增高,初步考虑为p53通路的激活以介导细胞衰老,防止端粒过短被识别为DNA损伤,引起染色体不稳定而发生癌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4)本研究60例受试者胃黏膜病理积分与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呈负相关,与TRF2mRNA表达水平及TRF1、TRF2及POT1蛋白表达量均呈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胃黏膜端粒长度、TRF2mRNA表达水平、TRF1、TRF2、POT1蛋白表达量均可以预测胃黏膜的病变程度。(5)TRF1和POT1蛋白表达阳性是CAG的独立危险因素,TRF1蛋白表达阳性者发生CAG的风险是阴性者的16.54倍,POT1蛋白表达阳性者发生CAG的风险是阴性者的9.11倍。临床上对胃黏膜TRF1及POT1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测可作为CAG诊断和预后的参考指标。通过对固本通络汤治疗后胃黏膜病理改善者的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发现:(1)固本通络汤治疗前后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无明显差异,尚不能说明固本通络汤对胃黏膜端粒长度有影响。(2)固本通络汤可以下调TRF1mRNA的表达水平。(3)固本通络汤治疗前后TRF1、TRF2、POT1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尚不能说明固本通络汤对TRF1、TRF2、POT1蛋白表达有影响。(4)固本通络汤可以下调p53mRNA表达水平,初步考虑固本通络汤可能是通过延缓端粒缩短的速度,为DNA损伤修复机制提供机会,阻断p53介导细胞衰老通路的激活,从而达到延缓胃衰老、逆转CAG的作用,然其机制尚有待于进行细胞体外和动物体内实验做进一步的验证。
徐文强[5](2020)在《圣愈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圣愈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对let-7a相对表达量的干预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给予圣愈汤加减颗粒剂治疗,每日1剂,早晚饭后温水冲服,连续服用12周,对照组给予胃复春片,3次/日,4片/次,连续服用12周。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2周内行电子胃镜检查及胃黏膜组织活检,同时测定胃黏膜组织let-7a相对表达量。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病理组织学改善情况及对let-7a相对表达量的干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总积分均显着降低(P<0.01),治疗组总积分下降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3%,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病理总积分均显着降低(P<0.01),治疗组总积分下降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胃镜病理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76.67%,对照组总有效率53.33%,两组总有效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let-7a相对表达量均上调(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圣愈汤加减干预治疗能够改善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病理组织学情况,上调let-7a相对表达量,且安全性高,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吴月霞[6](2020)在《安胃二号方联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慢性胃炎并癌前病变湿郁脾胃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安胃二号方联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慢性胃炎并癌前病变湿郁脾胃证患者的临床疗效,为安胃二号方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脾胃病科就诊的门诊及住院病人中,诊断为慢性胃炎并癌前病变湿郁脾胃证的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5例。治疗组在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后予口服安胃二号方免煎颗粒治疗12周,对照组在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后予口服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谷氨酰胺颗粒治疗12周。两组患者中伴Hp感染者予常规四联疗法治疗2周后再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足疗程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疗效、胃镜及病理疗效、临床总体疗效、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Hp清除率,并观察药物的安全性。治疗结束3个月后比较两组临床总体疗效中痊愈、显效及有效患者中医症状、胃镜及病理的远期疗效。结果:本研究70例患者中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共有63例。1.基础资料: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及分布、胃镜及病理积分和分布、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中医症状疗效:治疗后两组患者各症状积分及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的下降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症状总有效率为90.6%,对照组症状总有效率为61.3%,治疗组的症状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3.胃镜疗效:治疗后两组患者胃镜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的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胃镜总有效率为90.6%,对照组胃镜总有效率为74.2%,治疗组的胃镜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4.病理疗效:治疗后治疗组各病理积分及病理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除活动性积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其他各病理积分及病理总积分均较前明显下降(P<0.01);两组患者除异型增生积分下降幅度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组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肠化生积分及病理总积分下降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肠化生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异型增生方面两组患者的疗效均较高,差异不明显(P>0.05),但治疗组异型增生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体病理疗效为87.5%,对照组总体病理疗效为64.5%,治疗组的总体病理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5.临床总体疗效:治疗组32例患者中痊愈5例,显效3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31例患者中痊愈2例,显效1例,有效16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61.3%,治疗组的临床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6.血清胃蛋白酶水平: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GI、PGI/PGII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1),且治疗组的PGI、PGI/PGII水平上升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7.Hp清除率:治疗组18例Hp阳性患者有17例转阴,对照组16例Hp阳性患者有13例转阴,治疗组的Hp清除率为94.4%,高于对照组的81.3%;8.安全性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安全性指标均无明显异常,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9.远期疗效比较:治疗组28例患者中复发3例,对照组19例患者中复发7例,对照组复发率为36.8%,高于治疗组的10.7%(P<0.05)。结论:安胃二号方联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慢性胃炎并癌前病变湿郁脾胃证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胃镜及病理组织病变情况,能提高血清胃蛋白酶原中PGI、PGI/PGII水平,提高幽门螺杆菌清除率,安全性高且远期疗效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菀[7](2020)在《基于meta分析对益气化瘀解毒法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基于meta分析对益气化瘀解毒法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客观、科学、系统的评价,为临床应用益气化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循证医学依据。研究方法参照《meta-分析设计与实施方法》与《系统评价指导手册》制定研究方案并严格执行。计算机检索4个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4个英文数据库(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全面获取关于益气化瘀解毒法干预CAG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建库-2019年7月1日),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meta分析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OR(二分类资料)和MD(连续型资料)进行合并效应量。采用ROB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GRADE证据质量分级对纳入的所有结局指标进行评级。研究结果本系统评价研究共纳入78篇文献(80项研究,7 888例病人),根据治疗组干预方式不同分为“益气化瘀解毒法组方vs西药”与“益气化瘀解毒法组方联用西药vs西药”两组进行研究,各组按照对照组干预药物差异进行亚组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单一用药组的meta结果显示:益气化瘀解毒法治疗CAG可明显改善患者胃胀(O R=4.43,95%CI[2.37,8.27])、胃痛(OR=3.33,95%CI[1.45,.7.66])、纳呆(OR=8.19,95%CI[3.76,17.85])、嗳气(OR=4.51,95%CI[2.12,9.60])及嘈杂(OR=6.51,95%CI[3.05,13.90])的症状,在综合疗效有效率(OR=3.92,95%CI[3.26,4.72])和治愈率(OR=2.51,95%CI[2.05,3.08])、临床疗效有效率(OR=4.06,95%CI[2.70,6.10])和治愈率(OR=3.85,95%CI[2.24,6.62])、胃镜有效率(OR=5.09,95%CI[3.45,7.53])和治愈率(OR=3.75,95%CI[2.45,5.76])、Hp 根除率(OR=3.05,95%CI[1.44,6.48])、中医证候积分变化(MD=-2.44,95%CI[-2.68,-2.20])方面均明显优于维酶素、抗Hp疗法、胃肠促动药及抑酸护胃剂等西药,在病理病变萎缩(OR=2.47,95%CI[1.70,3.60])、肠化(OR=7.14,95%CI[4.04,12.62])及异型增生(OR=8.37,95%CI[4.02,17.45])的改善及逆转方面也展现出独特优势。联合用药组的meta结果显示:益气化瘀解毒法联用抗Hp疗法、抑酸护胃剂或胃肠促动药在综合有效率(OR=3.92,95%CI[3.26,4.72])和治愈率(OR=2.05,95%CI[1.67,2.53])、临床症状有效率(OR=3.91,95%CI[2.62,5.86])和治愈率(OR=3.12,95%CI[21.51,6.46])、胃镜有效率(OR=3.89,95%CI[2.89,5.23])和治愈率(OR=1.76,95%CI[1.04,2.98])、Hp 根除率(OR=3.05,95%CI[1.44,6.48])均优于单用西药,其中胃镜治愈率(P=0.03)结果把握度较低;在病理组织学改善及逆转方面仅对萎缩改善(OR=2.42,95%CI[1.27,4.60])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该组有7项研究报道不良事件发生情况,meta分析结果(OR=0.71,95%CI[0.41,1.23])提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学指标的meta结果显示:应用益气化瘀解毒法可下调TNF-α(SMD=-1.15,95%CI[-1.35,-0.94])、IL表达,减轻胃黏膜炎性反应;调节血清GAS水平,改善胃黏膜功能;降低MTL(SMD=-2.84,95%CI[-3.16,-2.53])、ET(SMD=-3.32,95%CI[-4.84,-1.80])水平,增加胃黏膜血供,促进胃肠运动。研究结论益气化瘀解毒法单用或联用西药干预CAG在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萎缩、肠化与异型增生及调节炎症因子(TNF-α、IL)与GAS、MTL、ET水平方面较优于单纯西药组,但在Hp根除方面尚不能认为有一定优势性;在药物安全性方面,考虑无法解释药物不良事件发生来源,对结果暂持保留态度。由于纳入研究数量较少,文献质量普遍偏低,可能存在多种偏倚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仍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黎冉冉[8](2019)在《芪莲舒痞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芪莲舒痞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癌前病变(PLGC)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三叶因子(TFF)-3、胃泌素(G)-17指标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86例CAG伴PLG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行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芪莲舒痞汤(1剂/d,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两次温服)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TFF-3、G-17指标值及胃蛋白酶原亚群指标值。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TFF-3、G-17指标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指标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芪莲舒痞汤联合西药治疗CAG伴PLGC的疗效显着,能通过上调血清TFF-3、G-17水平实现维持胃黏膜完整性,通过调节胃蛋白酶原亚群平衡保护胃黏膜。
高晓珊[9](2018)在《理气活血解毒法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础上伴有肠上皮化生和(或)异型增生称为胃癌前期病变(PLGC)。专家学者提出,“将胃癌的研究提前到癌前病变,在肿瘤早期甚至前期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能是降低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最佳途径”。因此,如何有效干预PLGC,切断胃癌进展的路线,是目前防治胃癌发生的关键。然而西医对PLGC的病因及机制并没有明确的结论,在治疗上也没有明确特效的治法。一般予对症治疗,如根除HP,保护胃黏膜屏障,应用抗氧化剂等,在逆转PLGC的发展趋势上尚无显效的作用。中医药在干预PLGC的临床实践中有着独特的优势,不仅对病情的发展可以有效控制,还能对萎缩、IM甚至Dys起到逆转作用,在对胃癌的防治研究中显然中医药的治疗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本课题应用的理气活血解毒法进行干预,在近几年的临床治疗中该法对萎缩、IM甚至Dys均有确切的疗效,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故本课题结合临床症状、胃镜像、病理组织及生物学指标PTEN、NF-KB、CDX2、Bcl-2、Ki-67的表达,对该法治疗CAG癌前病变进行研究,不再只停滞在临床疗效研究,进一步从分子水平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本课题研究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结合从古至今各医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认识进行阐述,分别是中医学相关认识和现代医学的相关认识及研究进展。第二部分是临床及实验研究来探讨理气活血解毒法对本病的疗效及干预机制。方法本课题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所有病例均来源于2015.09~2017.12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符合胃镜像及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中医辨证为肝胃郁热、气虚血瘀型的患者51例。给与纳入患者理气活血解毒法汤药口服治疗进行干预。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胃镜像及病理组织学方面的改善情况,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该法对PTEN、NF-KB、CDX2、Bcl-2、Ki-67表达水平的影响来尝试探讨理气活血解毒法干预PLGC的可能作用机制。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不同性别在年龄分布上无差异;大部分患者多在40-70岁之间,比较集中的年龄段在50-60岁;在病理程度分级上看,萎缩、IM、Dys患者在性别方面分布无差别。(2)中医症状积分疗效评价:治愈3例,占5.88%,显效10例,占19.61%,有效32例,占62.75%,无效6例,占11.76%,总有效率88.24%。从疗前疗后症状积分对比可以看出,胃痛、痞满、乏力、口苦、口干、大便异常症状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反酸、烧心症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欲减退、嗳气、恶心呕吐、心烦易怒等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病理组织学疗效评价:痊愈9例,占17.65%,显效8例,占15.69%,有效22例,占43.14%,无效12例,占23.53%,总有效率为76.47%。疗前疗后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病理学改善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炎症无明显差异(PP>0.05)。病理总积分疗前疗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P<0.01)。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治疗前后在病理程度分级变化方面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炎症改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后PTEN、NF-KB、CDX2、Bcl-2、Ki-67表达及阳性率分布情况治疗前PTEN中度表达比例较高(72.55%),治疗后PTEN中、重度表达较高(47.06%、41.18%)。治疗前NF-KB中度表达比例较高(50.98%),治疗后NF-KB轻、中度表达较高(37.25%、45.10%)。治疗前CDX2中度表达比例较高(56.86%),治疗后CDX2轻、中度表达较高(35.29%、39.22%)。治疗前Bcl-2中度、重度表达比例较高(49.02%、41.18%),治疗后Bcl-2中度表达较高(66.67%)。治疗前后Ki-67中度表达比例均较高。治疗前后比较,可以看出PTEN、NF-KB、CDX2的表达治疗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Ki-67的表达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所入组的大部分患者年龄多在40-70岁之间,比较集中的年龄段在50-60岁,可见该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流行病学认识较相符。(2)对比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积分、胃镜像及病理组织诊断及积分可以得出: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CAG癌前病变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改善胃镜像及病理组织学,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3)通过免疫组化方法研究发现,治疗后PTEN表达较治疗前增加,治疗后NF-KB、CDX2表达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后Bcl-2、Ki-67表达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4)理气活血解毒法对PTEN、NF-KB、CDX2的表达有一定的影响,可能干预相关基因调控及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的过程,进而影响胃黏膜癌前病变的进程。
刘伟,潘华峰,王奇,代云凯[10](2017)在《健脾益气化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评价健脾益气化瘀解毒法(JPHYJD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胃癌前病变(GP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查找JPHYJD法治疗CAG-GLP的随机对照试验相关文献,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合格文献32篇,共2 66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JPHYJD法治疗CAG-GLP临床疗效方面、胃镜疗效、抗Hp有效率等方面优于单纯应用西药常规治疗,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在改善胃痛、痞满、纳差、恶心、嗳气及安全性方面,JPHYJD法疗效亦优于西药常规治疗。结论:现有相关数据表明,JPHYJD法治疗CAG-GLP较单纯应用西药治疗临床疗效更好,胃镜疗效显着,能更有效抗Hp治疗,由于本Meta分析纳入研究较少,证据强度有限,上述结论仍需更多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二、芪莲舒痞颗粒逆转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芪莲舒痞颗粒逆转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芪莲舒痞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芪莲舒痞方活性成分、靶标获取 |
1.2 CAG靶标数据库的建立 |
1.3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的构建 |
1.4 富集分析 |
1.5 芪莲舒痞方主要成分与CAG关键靶点的分子对接 |
2 结果 |
2.1 芪莲舒痞方中成分、靶点筛选结果 |
2.2 CAG疾病靶点网络 |
2.3 芪莲舒痞方-CAG靶点PPI网络 |
2.4 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
2.5 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 |
2.6 芪莲舒痞方治疗CAG的重要成分与关键靶点的分子对接 |
3 讨论 |
3.1 芪莲舒痞方治疗CAG的主要成分分析 |
3.2 芪莲舒痞方治疗CAG的主要作用靶点分析 |
3.3 芪莲舒痞方治疗CAG的富集分析 |
(2)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现代医学研究 |
2.TLR4 通路在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
3.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中医理论研究 |
4.健脾活血法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当代医家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用药规律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2.健脾活血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癌前病变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小结 |
参考文献 |
3.基于GEO数据库的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一健脾活血方治疗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结论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二健脾活血方治疗对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胃黏膜P53、TLR4、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结论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体外研究健脾活血含药血清对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的机制研究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结论 |
5.讨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 |
附录 综述 胃癌前病变信号通路及相关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
致谢 |
(3)基于JAK2/STAT3信号通路探讨健脾消毒饮干预PLGC机制及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病例选择标准 |
1.1 西医诊断标准 |
1.2 中医辨证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受试者退出或中止实验标准 |
2.病例资料 |
3.研究方法 |
4.观察内容及方法 |
4.1 疗效性观察 |
4.2 免疫组化实验 |
4.3 安全性观察 |
4.4 观察时间 |
5.疗效判定标准 |
5.1 临床总疗效判定标准 |
5.2 胃镜及病理疗效判定标准 |
5.3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5.4 主要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
5.5 免疫组化结果疗效判定标准 |
6.统计学处理方法 |
7.临床研究结果 |
7.1 一般资料研究 |
7.2 临床总疗效 |
7.3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
7.4 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
7.5 主要症状积分改善情况的比较 |
7.6 不同治疗周期症状积分变化 |
7.7 治疗前后胃镜粘膜像比较 |
7.8 治疗前后病理积分比较 |
7.9 治疗前后病理总积分比较 |
7.10 治疗前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改善程度比较 |
7.11 STAT3、P-STAT3、JAK2蛋白表达积分比较 |
讨论 |
1.西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认识 |
1.1 西医学对PLGC发病机制的认识 |
1.2 西医学对PLGC的治疗 |
2.JAK2/STAT3细胞通路的研究进展 |
2.1 对JAK/STAT信号通路的认识 |
2.2 对JAK2/STAT3信号通路的认识 |
2.3 JAK2/STAT3 信号通路与PLGC |
3.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认识 |
3.1 中医学对PLGC病名的认识 |
3.2 中医学对PLGC病因的认识 |
3.3 中医学对PLGC病机的认识 |
4.从“脾虚毒损胃络”学说浅谈健脾消毒饮立方基础 |
4.1 脾胃虚弱是PLGC发病的内在基础 |
4.2 毒邪内蕴是PLGC发病的条件 |
4.3 毒损胃络是PLGC发生的核心因素 |
5.基于“脾虚毒损胃络”探讨PLGC的治疗方法 |
5.1 健脾补气,遣方的固本之法 |
5.2 化瘀通络,遣方的变通之法 |
5.3 清毒养络,遣方的要着之法 |
6.健脾消毒饮组方分析 |
6.1 方药组成 |
6.2 组方配伍分析 |
6.3 药物药理研究 |
7.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7.1 临床总疗效评价及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情况 |
7.2 治疗前后胃镜粘膜象、病理组织学及 JAK2、STAT3、P-STAT3蛋白表达情况的比较 |
7.3 不良反应与安全性评价 |
8.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中医药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附录2 免疫组化图片 |
附录3 健脾消毒饮干预PLGC临床研究观察表 |
致谢 |
发表论文 |
(4)基于人胃黏膜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学说探讨固本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索引 |
前言 |
附: 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慢性萎缩性胃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1 GA、GIM、Dys |
1.2 病因学 |
1.3 临床表现 |
1.4 诊断 |
1.5 治疗 |
1.6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2.1 病名溯源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药治疗 |
2.4 实验研究 |
2.5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3. 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研究现状 |
3.1 端粒概述 |
3.2 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 |
3.3 端粒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研究 |
3.4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4. 周斌教授从“胃天年”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述要 |
4.1 “胃天年”理论的创立及学术思想溯源 |
4.2 周斌教授基于“胃天年”理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述要 |
4.3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与p53mRNA表达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固本通络汤治疗CAG的机制探讨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全文结论 |
2. 创新点 |
3. 局限性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5)圣愈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病例选择标准 |
1.1 西医诊断标准 |
1.1.1 临床表现 |
1.1.2 胃镜诊断标准 |
1.1.3 病理诊断标准 |
1.1.4 Hp感染的诊断标准 |
1.2 中医辨证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止及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服用疗程 |
2.4 观察指标 |
2.4.1 疗效性指标 |
2.4.2 安全性指标 |
3. 疗效判定标准 |
3.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3.2 胃镜病理疗效判定标准 |
3.3 安全性评价标准 |
4. let-7a相对表达量测定 |
4.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4.2 检测方法 |
5. 统计学处理方法 |
6. 研究结果 |
6. 1 一般资料研宄 |
6.2 两组治疗前后各症状及体征积分比较 |
6.3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总积分比较 |
6.4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6.5 两组治疗前后各病理积分比较 |
6.6 两组治疗前后病理总积分比较 |
6.7 两组治疗后胃镜病理疗效比较 |
6.8 两组治疗前后let-7a相对表达量比较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PLGC的认识 |
1.1 PLGC是炎-癌转变过程中重要阶段 |
1.2 现代医学对PLGC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
1.2.1 幽门螺杆菌感染 |
1.2.2 十二指肠液反流 |
1.2.3 自身免疫 |
1.2.4 年龄及饮食因素 |
1.3 现代医学对PLGC的治疗 |
1.3.1 一般治疗 |
1.3.2 根除Hp |
1.3.3 抑制胃酸分泌 |
1.3.4 保护胃黏膜 |
1.3.5 促进胃肠动力 |
1.3.6 内镜下手术治疗 |
2. 中医学对PLGC的认识 |
2.1 中医学对PLGC病名的认识 |
2.2 中医学对PLGC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1 外邪入侵 |
2.2.2 饮食所伤 |
2.2.3 情志不遂 |
2.2.4 禀赋不足 |
3. let-7a与胃癌、PLGC相关性的研究 |
4. 立法依据 |
5. 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5.1 药物组成 |
5.2 方药分析 |
5.3 诸药现代药理研究 |
6. 结果分析 |
6.1 两组治疗前后各症状及体征积分及总积分分析 |
6.2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分析 |
6.3 两组治疗前后各病理积分、总积分分析 |
6.4 两组治疗后胃镜病理疗效分析 |
6.5 两组治疗前后let-7a相对表达量分析 |
6.6 安全性评价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6)安胃二号方联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慢性胃炎并癌前病变湿郁脾胃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 |
1 病例来源 |
2 疾病相关标准 |
2.1 中医辨证标准 |
2.2 西医诊断标准 |
2.2.1 胃镜诊断标准 |
2.2.2 病理诊断标准 |
2.3 病情分级及评分标准 |
2.3.1 中医症状分级及评分标准 |
2.3.2 胃镜分级及评分标准 |
2.3.3 病理分级及评分标准 |
2.4 病例纳入标准 |
2.5 病例排除标准 |
2.6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与处理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1 病例分组方法 |
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资料观察指标 |
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3.3 疗效观察指标 |
3.3.1 症状观察 |
3.3.2 胃镜观察 |
3.3.3 病理检查 |
3.3.4 血清PG检测 |
3.3.5 Hp检测 |
3.3.6 远期疗效测定 |
4 疗效判定标准 |
4.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4.2 胃镜疗效判定标准 |
4.3 病理疗效判断标准 |
4.4 总体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4.5 血清胃蛋白酶原疗效判断标准 |
4.6 Hp清除标准 |
5 统计学方法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病例资料分析 |
2.1 一般资料分析 |
2.1.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2.1.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2.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2.2 基础病情资料分析 |
3 疗效比较 |
3.1 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
3.1.1 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比较 |
3.1.2 两组患者症状总积分比较 |
3.1.3 两组患者症状疗效比较 |
3.2 胃镜疗效比较 |
3.2.1 两组患者胃镜积分比较 |
3.2.2 两组患者胃镜疗效比较 |
3.3 病理疗效比较 |
3.3.1 两组患者病理积分比较 |
3.3.2 两组患者病理总积分比较 |
3.3.3 两组患者病理疗效比较 |
3.4 总体临床疗效比较 |
3.5 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比较 |
3.6 Hp清除率比较 |
3.7 安全性比较 |
3.8 远期疗效比较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中医学对慢性胃炎并癌前病变的认识 |
1.1 病名的认识 |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1 古代医家对慢性胃炎并癌前病变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2 现代医家对慢性胃炎并癌前病变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辨证分型 |
1.4 中医治疗方法 |
1.4.1 中药复方治疗 |
1.4.2 中西医结合治疗 |
1.4.4 中医外治法 |
2 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并癌前病变的认识 |
2.1 概述 |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2.1 幽门螺杆菌感染 |
2.2.2 胆汁反流 |
2.2.3 免疫因素 |
2.2.4 年龄因素 |
2.2.5 饮食及生活习惯 |
2.2.6 精神心理因素 |
2.3 临床诊断 |
2.4 血清胃蛋白酶原的相关性研究 |
2.5 现代医学治疗 |
2.5.1 一般治疗 |
2.5.2 药物治疗 |
2.5.3 内镜下治疗 |
3 安胃二号方方药分析 |
3.1 安胃二号方的创制、方药组成和功效 |
3.2 安胃二号方的药理学研究 |
4 疗效分析 |
4.1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4.2 胃镜疗效分析 |
4.3 病理疗效分析 |
4.4 总体临床疗效分析 |
4.5 血清蛋白酶水平变化分析 |
4.6 Hp清除率分析 |
4.7 用药安全性分析 |
4.8 远期疗效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并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基于meta分析对益气化瘀解毒法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CAG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
1 CAG发病因素和机制 |
1.1 幽门螺杆菌感染 |
1.2 胆汁反流 |
1.3 药物 |
1.4 自身免疫 |
1.5 其他危险因素 |
2 CAG药物治疗 |
2.1 根除Hp治疗 |
2.2 抗胆汁反流治疗 |
2.3 抗氧化治疗 |
2.4 对症治疗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CAG中医病机认识及治疗研究进展 |
1 中医病机认识 |
1.1 脾虚肝乘为本 |
1.2 滞、湿、瘀、毒为标 |
2 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2.1 临床疗效研究 |
2.2 作用机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系统评价 |
前言 |
研究方案 |
1 资料 |
1.1 检索策略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筛选 |
2.2 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估 |
2.3 数据提取 |
2.4 统计分析 |
3 用药规律分析 |
4 结果报告 |
研究结果 |
1 资料 |
1.1 文献检索结果 |
1.2 文献筛选流程 |
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1 一般情况 |
2.2 研究设计 |
3 Meta分析结果 |
3.1 益气化瘀解毒法组方vs西药 |
3.1.1 有效率 |
3.1.2 治愈率 |
3.1.3 主要症状缓解率 |
3.1.4 中医证候积分变化 |
3.1.5 Hp根除率 |
3.1.6 发表偏倚检测 |
3.1.7 敏感性分析 |
3.2 益气化瘀解毒法组方联合西药vs西药 |
3.2.1 有效率 |
3.2.2 治愈率 |
3.2.3 Hp根除率 |
3.2.4 血清GAS水平 |
3.2.5 血清MTL水平 |
3.2.6 血清ET水平 |
3.2.7 不良事件发生率 |
3.2.8 发表偏倚检测 |
3.2.9 敏感性分析 |
3.3 复发率 |
3.4 血清TNF-α水平 |
3.5 血清IL水平 |
3.6 敏感性分析 |
4 证据质量分级 |
4.1 评级方法 |
4.2 评级结果 |
5 纳入文献组方的药物关联规则 |
讨论 |
1 方法学特征 |
1.1 研究设计与实施 |
1.2 纳入文献质量 |
2 结果分析 |
2.1 异质性分析 |
2.2 Meta结果分析 |
2.3 结局指标 |
3 用药规律 |
3.1 频数分析结果 |
3.2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
3.3 规律总结 |
4 小结 |
4.1 益气化瘀解毒法为干预CAG的有效治法 |
4.2 本研究与类似研究的异同点 |
4.3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文献检索策略 |
附录2 益气化瘀解毒法干预CAG资料评价表 |
附录3 诊断、疗效标准参考文献 |
附录4 纳入文献的中医组方及频数分布 |
附录5 敏感性分析结果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芪莲舒痞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3.1 临床疗效 |
1.3.2 血清三叶因子3、胃泌素-17 |
1.3.3 胃蛋白酶原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 |
2.2 血清TFF-3、G-17 |
2.3 胃蛋白酶原 |
3 讨论 |
(9)理气活血解毒法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研究进展 |
1 中医病名认识 |
2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3 辨证分型 |
4 中医药治疗 |
5 治疗机制研究 |
6 理气活血解毒法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病因及发病机制 |
2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机制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收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免疫组化实验 |
2.3 观察指标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中医症状积分评价 |
3.3 治疗前后病理组织学疗效评价 |
3.4 治疗前后各指标免疫组化积分及阳性率分布情况 |
小结 |
4 讨论 |
4.1 一般情况分析 |
4.2 症状及病理改善情况分析 |
4.3 组方药物分析 |
4.4 探讨理气活血解毒法组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健脾益气化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 文献类型 |
2. 研究对象 |
3.干预措施 |
4.主要观察指标 |
5.排除标准 |
6.文献检索 |
7.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 |
8.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文献检索结果 |
2.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和质量评价 |
3. Meta分析结果 |
3.1 临床疗效 (总有效率) |
3.2 胃镜疗效 |
3.3 胃黏膜病理疗效 |
3.4 抗Hp疗效方面 |
3.5 胃痛疗效 |
3.6 痞满疗效 |
3.7 纳差疗效 |
3.8 恶心嗳气疗效 |
3.9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四、芪莲舒痞颗粒逆转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芪莲舒痞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网络药理学研究[J]. 陈婷,王伟,王永森,张新,王晓妍,赵玉洁,周晓凤,卢美琪,曹志群.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 [2]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D]. 张曼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JAK2/STAT3信号通路探讨健脾消毒饮干预PLGC机制及临床疗效[D]. 姜瑞祥.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12)
- [4]基于人胃黏膜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学说探讨固本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D]. 赵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5]圣愈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D]. 徐文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安胃二号方联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慢性胃炎并癌前病变湿郁脾胃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吴月霞.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基于meta分析对益气化瘀解毒法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D]. 王菀.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芪莲舒痞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J]. 黎冉冉.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19(05)
- [9]理气活血解毒法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D]. 高晓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10]健脾益气化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J]. 刘伟,潘华峰,王奇,代云凯.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