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尘胆道汤治疗急性胆管炎的实验研究

银尘胆道汤治疗急性胆管炎的实验研究

一、茵陈胆道汤治疗急性胆管炎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易纪杰[1](2021)在《活血清解方治疗脓毒型急性重症胆管炎减压引流术后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

张景媛[2](2021)在《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抑制肝脏炎癌转化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病毒性肝炎的慢性感染可能会进一步导致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在临床疾病的诊疗过程中,慢性乙(丙)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是常见的疾病发展转化规律。这种疾病发展转化规律可视为典型的“炎癌转化”过程。茵陈蒿汤出自东汉张仲景所着的《伤寒论》,由茵陈、栀子、大黄组成,是中医治疗湿热黄疸的主方。茵栀黄颗粒是以茵陈蒿汤为基础方,经组方加减制成的现代药物剂型。该组方由茵陈、栀子、黄芩和金银花4味中药提取物所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茵陈蒿汤对肝胆具有显着的保护作用,还具有抑制肝纤维化和抗肿瘤的作用。由于中药组方成分复杂,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具体的作用机制难以阐释清楚。从网络的角度分析茵陈蒿汤作用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协同作用,有助于为进一步开展茵陈蒿汤的基础实验研究以及对茵栀黄颗粒应用范围拓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和借鉴。由此可见,应用整合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关键基因和作用机制,以及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抑制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机制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及临床价值。研究目的本研究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旨在分析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关键基因和作用机制。从网络的角度全面地分析茵陈蒿汤抑制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协同作用,希冀为进一步开展茵陈蒿汤的基础实验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此外,本研究基于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希冀为茵栀黄颗粒抑制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作用机制进行预测,为进一步拓展药物的应用范围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方法1.生物信息学分析在GEO数据库中获取符合筛选要求的基因芯片数据集,使用limma包对筛选的基因芯片数据集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得到差异表达基因相关数据。使用STRING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蛋白互作分析,得到相关联的蛋白信息,在Cytoscape软件中构建蛋白互作网络。Cytoscape软件中的MCODE插件可以在庞大的基因网络中进行聚类构建功能模块。对关键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获取差异基因在多个层面中的功能注释。此外,使用KM plotter、GEPIA等数据网站对分析得到的关键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存分析、表达水平分析、关联性分析等。2.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分析通过检索数据库收集有关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相关化学成分的研究文献,将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的化学成分导入PubChem数据库,获得中药化学成分简化分子线性输入规范信息(SMILES),将其导入SuperPred、SwissTargetPrediction等数据库中获取化合物的已知或预测靶点。将以上数据在Cytoscape中进行Merge合并,获得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抑制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潜在靶点。将潜在靶点在STRING数据库中进一步分析,获取潜在靶点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MCODE、CytoHubba等插件可以用于对潜在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进行模块分析。此外,使用DAVID数据库对关键的潜在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使用Autodock软件对关键的潜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从PubChem数据库下载小分子药物的化学结构,转变为mo12格式文件,添加电荷后,保存为pdbqt文件。在PDB数据库中进行蛋白构象筛选并下载pdb格式的文件,删除水分子,分离原配体小分子等,并进行加氢、加电荷等操作。之后确定活性口袋的位置。PDB数据库里包括实验确定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质,DNA,RNA)的原子级三维结构。Autodock Vina被应用于对配体和受体进行对接运算。根据在Autodock软件操作中确定的Grid Box坐标与盒子大小进行分析运算,根据结合自由能对成分进行筛选排序。最后,在Pymol软件中对对接得到的受体——配体复合物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在乙型肝炎炎癌转化作用机制的研究中,通过基因表达谱GEO数据集和TCGA数据的综合分析,筛选得到了乙型肝炎炎癌转化的22个重叠差异表达基因。对22个重叠的差异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GO条目显示重叠差异基因富集在细胞分裂、有丝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和细胞核条目上。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重叠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卵母细胞减数分裂通路和细胞周期通路。该研究鉴定了 5个关键基因(CDK1,MAD2L1,CCNA2,PTTG1,NEK2)。此外,构建了由 PTTG1、MAD2L1、RRM2、TPX2、CDK1、NEK2、DEPDC1和ZWINT组成的预后基因标记,它们在预测总生存期方面表现良好。在丙型肝炎炎癌转化作用机制的研究中,通过基因表达谱GEO数据集筛选出1个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和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集。整合分析发现6个与肝细胞癌发病机制及预后密切相关的关键基因:CCNA2、CCNB1、CCNB2、CDC20、CDK1、TOP2A。6个关键基因与肝细胞癌患者生存时间呈负相关,核心基因之间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键模块中差异基因的GO条目显示,在生物过程中主要富集在染色体分离等条目上,在分子功能中主要富集在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活性等条目上,在细胞成分上主要富集在纺锤体等条目上。KEGG通路结果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周期、孕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细胞衰老等通路上。2.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分析结果在茵陈蒿汤抑制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机制研究中,通过TCMSP检索得到茵陈蒿汤中44个有效成分。将有效成分对应的SMILES值导入Superpred和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中预测得到510个靶点。使用Cytoscape进行网络构建,结果发现茵陈蒿汤在抑制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过程中,存在共同靶点MMP2。茵陈蒿汤在干预乙型肝炎及其炎癌转化过程中,CDK1和TOP2A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茵陈蒿汤抑制乙型肝炎炎癌转化和丙型肝炎肝硬化转化至肝细胞癌的过程中,AURKA、CCNB2、CCNB1、CDK1、TOP2A可能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KEGG通路富集显示,模块1、2和4关键基因主要富集在了孕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通路、卵母细胞减数分裂通路、p53信号通路等上。而模块3的关键基因富集在JAK-STAT信号通路、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性通路、丙型肝炎通路等上。这可能与模块3的数据来源为疾病数据库有关,说明我们的研究在数据来源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茵栀黄颗粒治疗乙型肝炎机制研究中,茵栀黄颗粒的化合物从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中获得,通过搜索Superpred、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化合物对应的靶点。乙型肝炎病毒的靶点数据来自TTD、PharmGKB和DisGeNET数据库。对上述数据使用Cytoscape 3.7.1进行可视化分析。生物网络确定了 13个潜在靶点。分子对接验证结果表明,CDK6、CDK2、TP53和BRCA1可能与乙肝治疗密切相关。此外,GO和KEGG分析表明,茵栀黄颗粒治疗乙型肝炎可能与转录的正调节、基因表达的正调节、乙型肝炎通路和病毒致癌通路有关。在茵栀黄颗粒抑制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机制研究中,首先在中国知网和PubMed中搜索茵栀黄颗粒的成分,然后通过搜索Superpred、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化合物及其对应的靶点。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的差异基因从TTD、PharmGKB及GEO数据库中获得。使用Cytoscape构建化合物——预测靶点网路和关键模块网络。研究结果发现茵栀黄颗粒在治疗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中存在共同的靶点MMP2;茵栀黄颗粒抑制乙型肝炎及其炎癌转化以及丙型肝炎肝硬化转化至肝细胞癌过程中,CDK1和TOP2A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KEGG通路富集显示,模块1、2和4关键基因主要富集在了孕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通路和卵母细胞减数分裂通路上。研究结论本研究综合运用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系统层面揭示了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抑制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的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初步阐释了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抑制乙(丙)型肝炎导致的肝脏炎癌转化作用机制可能与协同调控多个关键靶点和通路有关。本研究可为中药治疗肝脏炎癌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线索和思路,为进一步开展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抑制肝脏炎癌转化基础实验研究以及促进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在临床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黄正慧[3](2021)在《PBC和AIH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基于数据挖掘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可能与自身免疫相关的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以高γ球蛋白血症、自身抗体阳性、界面性肝炎为特征的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其自身免疫反应主要针对肝细胞,均属于自身免疫性肝病。PBC和AIH早期多无明显症状,一旦进入症状期及失代偿期就意味着生存期下降,如不经规范治疗可导致肝硬化、肝衰竭。虽然熊去氧胆酸(UDCA)为国际公认的治疗PBC的药物,但对于对UDCA生物化学应答欠佳的患者尚无统一治疗方案。对于PBC患者常见的乏力、瘙痒等症状,尚无疗效获得公认的西药。目前AIH的标准治疗方案为仅用糖皮质激素或糖皮质激素联合硫唑嘌呤(AZA),但一部分患者或是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或是在药物减量、停用过程中再次出现病情加重,该治疗方案尚不能解决全部临床问题。中医药在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病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传承了名老中医经验,近年来积累了一定的治疗PBC和AIH的经验。本课题通过收集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门诊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以探讨PBC和AIH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和治疗用药规律,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高疗效。研究目的:探讨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辨证及组方用药规律,总结辨证论治经验,以指导临床。研究方法:本研究从北京中医医院His系统中筛选于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经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医师诊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PBC、AIH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性别、出生日期、地区、诊断、证型、病史、中药处方等资料,统计各证型频次、合并症情况等。分析性别、年龄等与证型分布的关系。将原始中医证型进行规范,获得规范后证型,统计规范后证型证型频次,探索分析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与规范后证型分布的关系。将所有中药处方建立数据库,对原始中药名称进行规范,统计数据库中各中药的频次、频率。运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系统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纳入方剂的组方用药。结果:(1)纳入305例PBC患者,其主要证型为气虚血瘀证(40.0%)、肝郁脾虚证(32.1%)、肝胆湿热证(14.8%)、脾虚湿盛证(10.5%)、痰湿证(7.5%)、肝肾阴虚证(5.2%)(X2=1972.936,P<0.001)。提取治疗中药方剂249首,共计中药298味,频次最高的前10味中药为:黄芪、麸炒白术、白芍、茵陈、黄芩、赤芍、茯苓、当归、丹参、郁金。全部中药的四气主要为微寒(24.2%)、温(20.8%)、寒(19.2%)、平(19.1%)等,其五味以甘(48.2%)、苦(48.0%)、辛(34.8%)为主,主要归肝(50.8%)、脾(50.2%)、肺(39.9%)、胃(33.7%)、心(25.1%)、肾(23.6%)等经。关联分析显示化橘红-苦杏仁、黄芪-茯苓皮、黄芪-豨莶草、黄芪-大腹皮、化橘红-拳参、苦杏仁-化橘红-茵陈、黄芪-化橘红-茵陈、化橘红-苦杏仁-茵陈、化橘红-苦杏仁-黄芪、化橘红-苦杏仁-黄芩、化橘红-苦杏仁-麸炒白术、黄芪-化橘红-麸炒白术等为治疗PBC常用药对;聚类分析显示治疗PBC常用中药可分为3组:①化橘红、苦杏仁、生地黄、鳖甲胶、黄芪、茯苓皮、当归、白芍;②泽兰、白茅根、茵陈、赤芍、牡丹皮、黄芩;③郁金、金钱草、麸炒白术、茯苓、党参、砂仁、陈皮、丹参、炒酸枣仁。(2)纳入88例AIH患者,其主要证型为肝郁脾虚证(36.4%)、气虚血瘀证(31.8%)、肝胆湿热证(15.9%)、气滞血瘀证(13.6%)、肝肾阴虚证(8.0%)、脾虚湿盛证(6.8%)、痰浊阻滞证(5.7%)(X2=306.258,P<0.001)。提取治疗AIH的中药方剂67首,共计中药211味,频次最高的前10味中药为:茵陈、赤芍、白芍、黄芩、麸炒白术、黄芪、白茅根、茯苓、丹参、金钱草。全部中药的四气主要为微寒(25.0%)、寒(22.7%)、温(18.3%)、平(15.8%)等,其五味以苦(48.9%)、甘(47.8%)、辛(34.2%)为主,主要归肝(52.3%)、脾(48.9%)、肺(38.5%)、胃(37.4%)、心(25.4%)、肾(21.7%)等经。关联分析显示茵陈-赤芍、茵陈-牡丹皮、茵陈-牡丹皮、赤芍-白茅根、茵陈-白茅根、茵陈-麸炒白术-赤芍、麸炒白术-黄芩-茵陈、赤芍-黄芩-茵陈等为治疗AIH常用药对;聚类分析显示治疗AIH常用中药可分为3组:①茵陈、赤芍、黄芩、牡丹皮、白茅根、金钱草、薏苡仁、广藿香、垂盆草、泽兰、焦三仙、小蓟、泽泻;②白芍、黄芪、丹参、当归、桃仁、化橘红、麦冬、葛根、蒲公英、百合、生地黄炭、生地黄;③麸炒白术、茯苓、香附、陈皮、郁金、党参。结论:PBC病位主要在肝、胆、脾、肾,主要证型有气虚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脾虚湿盛证、痰湿证、肝肾阴虚证。AIH病位主要在肝、脾、肾,主要证型有肝郁脾虚证、气虚血瘀证、肝胆湿热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脾虚湿盛证、痰浊阻滞证。PBC与AIH的主要病机均为肝郁脾虚、肝胆湿热,气虚、气滞致痰湿、瘀血内生,日久肝肾阴血耗伤,肝失所养。二者主要治法均为健脾益气、利湿退黄、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养阴柔肝、理气化痰等,治疗注重顾护脾胃与阴血、活血化痰。

张晟铭[4](2021)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肝外胆管结石术后患者术后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对患者血常规、肝功能,胆汁引流量及术后T管拔出时间的影响,并通过随访出院患者对比两组患者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复发情况,之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引起患者术后肝外胆管结石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评估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能否有效降低这些风险指标以达到远期防治肝外胆管结石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20年9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确诊为肝外胆管结石的237例胆总管结石手术病例资料。按照术后是否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将病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两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取石并放置T管。观察组在术后常规行止血,抗感染,保肝等处理的基础上,于术后第2天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口服,1包/次,每日3次;对照组只予术后常规处理。(3)分别观察两组术前和术后第1d、3d、7d、14d的血常规、肝功能指标的变化;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第1d、3d、5d、7d T管胆汁引流量的变化,并记录患者最终T管拔出时间;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嘱患者入我院门诊行彩色多普勒超声与MRCP检查(术后3个月每月1次,后每6月1次),对比两组患者结石复发情况。(4)汇总数据并应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且符合正态分布的以x±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使用秩和检验;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风险因素评估采用Logic回归分析,结果以OR及95%置信区间(CI)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次数及患者结石大小、数量及胆总管内径上,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着性(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WBC,NEU计数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术后7d,14d WBC,NEU计数水平均低于治疗前水平(与治疗前比较,P<0.05);(3)两组治疗前,ALT、AST、ALB、PA、DBIL、IBIL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术后第7d,14d ALT、AST、DBIL、IBIL水平均有明显降低,PA明显升高,ALB无明显差异;且观察组术后7、14天ALT、AST、DBIL、IBIL水平低于对照组,P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ALB无显着变化;(4)两组患者治疗后,术后1d、3d两组患者胆汁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d、7d观察组胆汁引流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最终T管拔出时间上,观察组患者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随访结果:两组总随访人数237人,实际随访人数106人;最长随访时间24个月,最短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对照组复发人数16例(结石复发率14.68%),最短复发时间2月,最长复发时间18月,平均复发时间10.5月;观察组复发人数10例(结石复发率7.81%),最短复发时间6月,最长复发时间18月,平均复发时间13.5月,两组结石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33,P=0.021);观察组对比对照组同一手术方式结石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多次手术患者对比1次手术患者结石复发率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806,P=0.021;x2=13.855,P=0.003;)同组间中性粒细胞异常升高患者对比白细胞异常升高患者结石复发率无明显差异(x2=2.086,P=0.420;x2=1.335,P=0.821),观察组对比对照组,术前WBC、NEU异常患者结石复发率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前ALT、AST、ALB、PA、DBIL、IBIL异常患者对比对照组对应指标患者复发率均有显着差异(P<0.05);Logic回归模型在调整了手术方式、手术次数,术前炎性指标异常人数,术前肝功能异常人数后,结果显示:多次胆道手术史[OR=2.31(95%CI:1.34-3.97),P<0.01]、术前WBC异常[OR=1.58(95%CI:0.81-3.10),P<0.01]、术前NEU异常[OR=3.60(95%CI:1.90-6.82),P<0.01]、术前ALT异常[OR=3.48(95%CI:1.86-6.40),P<0.01]、术前AST异常[OR=3.86(95%CI:2.23-4.32),P<0.01]、术前ALB异常[OR=3.92(95%CI:2.41-4.58),P<0.01]、术前PA异常[OR=4.01(95%CI:2.56-5.01),P<0.01]、术前DBIL异常[OR=3.98(95%CI:2.43-4.62),P<0.01]、术前IBIL异常[OR=3.96(95%CI:2.42-4.60),P<0.01]是胆道术后结石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术后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能够有效控制胆道感染与胆管炎症,能阻断致石性胆汁的形成,促进患者肝功能迅速改善,调节肝脏的分泌与代谢功能,降低胆管内压力,减少胆汁淤积,促进残石排除,减少患者带管时间,进而逆转胆管结石复发,显着降低患者远期肝外胆管结石复发率,既减轻了患者的身心负担,也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值得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加以推广。

李东东[5](2020)在《大柴胡汤对肝胆湿热证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ENBD取石术后胆汁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胆总管结石的发生主要原因是胆道功能障碍所致的胆汁淤积、胆汁代谢异常所致的胆汁成分结晶析出及胆道感染所致的细胞损伤。ERCP/EST取石术后,胆汁排泄通畅,但术后感染及胆汁代谢异常仍旧存在,故若能有效抑制术后炎症反应及改善胆汁代谢便能加速患者术后康复及预防结石复发等问题。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口服外源性胆汁酸熊去氧胆酸通过抑制肠道对胆固醇的再吸收,减少胆固醇进入胆汁的分泌,从而降低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对胆固醇结石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然而对调节胆红素代谢的研究甚少。祖国医学大柴胡汤对肝胆湿热证的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早已得到临床证实,基于大柴胡汤对黄疸消退的临床疗效,推测其对胆红素代谢有较好的调节作用,但其对胆红素及胆汁中其他成分的具体影响还需临床研究,且其清热祛湿、利胆退黄的功效具体现代医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的本试验从干预前后胆汁代谢变化出发,在探索大柴胡汤对胆汁代谢尤其是胆红素代谢的影响的同时,初步阐明大柴胡汤利胆退黄、清热祛湿现代医学内涵。方法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住院部收治的行ERCP/ENBD的肝胆湿热证胆总管结石的患者49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分组,分为中药组25例,对照组24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包括行ERCP联合内镜下取石术及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术后常规抗感染等治疗。中药组在对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术后口服中药大柴胡汤,连续服用至少5天,第一次口服时间为术后12小时。观察记录术后6小时、术后第5天患者胆汁中的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总胆固醇(TC)含量;术前及术后第5天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TBil、DBil、IBil、TBA、TC;感染性指标血常规及CRP;临床疗效相关指标:胆管的留置时间及平均每日胆汁引流量。所有数据相关性分析均应用软件SPSS 22.00版本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1.本试验中药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分布及合并胆囊结石、胆囊切除史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均衡,后续具有可比性。2.中药组与对照组术后6小时胆汁中的总胆汁酸、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固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5天胆汁成分总胆汁酸、总胆固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大柴胡汤对胆汁中总胆汁酸及总胆固醇水平无显着影响;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大柴胡汤干预能显着降低术后胆汁中总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水平,显着增高患者术后胆汁成分中直接胆红素水平;中药组与对照组鼻胆管留置时间、平均每日引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大柴胡汤干预能明显缩短鼻胆管留置时间,显着减少患者每日胆汁分泌量。3.中药组与对照组术前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汁酸、总胆红素、结合胆红、间接胆红素、总胆固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5天总胆固醇、总胆汁酸及直接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大柴胡汤对患者术后总胆固醇、总胆汁酸及直接胆红素变化无显着干预作用;两组患者术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胆红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干预能显着降低患者术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4.中药组与对照组术前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5天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大柴胡汤能显着降低患者术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CRP水平。结论1.大柴胡汤对ERCP术后患者胆汁酸、胆固醇的代谢无明显的干预作用;2.大柴胡汤能显着降低ERCP术后患者白细胞及CRP水平,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对肝细胞造成的损害;3.大柴胡汤能有效的抑制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后病理性胆汁分泌;4.大柴胡汤能调节胆红素在肝脏内的转换,使间接胆红素更多的转变为直接胆红素,进而加速胆红素的排泄。5.其中2-4条可初步体现大柴胡汤治疗肝胆湿热证胆总管结石清热祛湿、利胆退黄的现代医学内涵。

王凯[6](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大柴胡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大柴胡汤为256首经方之一,也是目前在临床中广泛使用的经方之一。本文旨在一方面通过统计2000年至2019年间公开发表的有关大柴胡汤的期刊文献,宏观分析有关大柴胡汤的期刊文献的整体研究趋势及分布;并且进一步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公开发表在期刊文献中的大柴胡汤在消化系统疾病运用的现代医案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大柴胡汤在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适用症状及体征、药物加减变化规律以及药物剂量等方面,为进一步探讨大柴胡汤的方证特点和在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运用规律提供参考;另一方面,通过临床试验研究探讨大柴胡汤在轻症急性胰腺炎疾病中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大柴胡汤理论研究概述,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气化学说角度对《伤寒论》六经体系进行阐述;第二部分是研究《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记载的大柴胡汤条文,根据古代及近现代医家的解析,综合各家观点进行分析阐述;第三部分是结合历代本草着作,对大柴胡汤方药源流及功效进行探析:第四部分是对大柴胡汤煎煮方法进行研究;第五部分是结合上述大柴胡汤条文及方药解析,从气化学说角度探讨大柴胡汤的基本病机。第二章为大柴胡汤期刊文献统计与分析,统计分析2000年至2019年间公开发表的有关大柴胡汤的期刊文献,宏观分析有关大柴胡汤的期刊文献的整体研究趋势及分布以及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特点。第三章为大柴胡汤在现代消化系统疾病医案运用分析与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2000年至2019年间公开发表在期刊文献中的大柴胡汤在消化系统疾病运用的现代医案进行统计分析,运用SPSS 26.0统计软件及Excel,对性别、年龄、中医诊断、西医诊断、症状、舌苔脉象、药物组成及起效剂量进行统计与分析。第四章为大柴胡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轻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运用SPSS 26.0统计软件,通过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实际住院天数、经治疗后腹痛消失时间、首次排便时间、白细胞计数、血清脂肪酶及淀粉酶水平变化情况,评估大柴胡汤治疗轻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结果:①大柴胡汤基本病机为“少阳相火亢盛,阳明燥金不降”。方中柴胡清泄少阳相火,舒畅肝胆气机,散胸胁腹之气滞,兼有泄下作用;黄芩清泄少阳相火,与柴胡配伍,清泄之力增强;芍药能清降少阳相火,味酸收敛,敛肝木之横逆克脾而止腹痛;半夏、生姜降胃气之逆而止呕,助阳明阖机;枳壳行气而消胀,助阳明阖机,与大黄相伍,下气消积,恢复气机升降功能;大枣甘温培中,防止黄芩、大黄、枳壳等清泻太过损伤正气,味浓质厚,又能补人身津液之不足;大黄推陈致新,荡涤胃肠积滞,助阳明阖机;兼以清泄阳明之热。②2000年至2019年期间公开发表在期刊文献中的有关大柴胡汤内容的文献共计1206篇,内容主要集中在“临床研究”范畴,占比为90%,且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疾病。③通过对大柴胡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医案进行统计分析,患者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30至60岁年龄段;中医诊断方面,大柴胡汤应用最多的病证依次为胁痛、腹痛、胃痛、黄疸、便秘、痞满、肝浊等病证;西医诊断方面,大柴胡汤应用最多的疾病依次为胆囊炎、胃炎、胰腺炎、胆石症、便秘、腹痛、肝炎等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运用指征为:便秘、口苦、恶心、腹痛、纳差、小便色黄、胁痛、口干、呕吐、发热、腹胀、肩背放射痛、胃脘胀满、胃脘痛等症;舌红及舌暗红是大柴胡汤证的常见舌质,苔黄腻、苔黄、苔薄黄、苔黄厚腻是大柴胡汤证的常见舌苔,弦、弦滑、弦数、弦滑数是大柴胡汤证的常见脉象;药物统计方面,大柴胡汤原方药物出现频次最多,此外还有郁金、甘草、延胡索、金钱草、川楝子等药物;在大柴胡汤中,柴胡常用量为10g至15g,黄芩为10g至15g,芍药为10g至30g,半夏为10g至15g,生姜为10g或3片,枳实与枳壳为10g至15g,大枣为10g或3枚至6枚,大黄为6g至15g。④大柴胡汤在轻症急性胰腺炎中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及胃肠功能恢复,缩短患者住院天数;但本研究中,在实验室指标方面,观察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考虑可能与样本量偏少等原因有关;但大柴胡汤在治疗轻症急性胰腺炎等疾病中值得在临床推广。结论:目前对大柴胡汤研究集中在临床试验研究方面,临床主要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疾病谱则主要包括胆系及胰腺疾病等。大柴胡汤症候群包括:便秘、口苦、恶心、腹痛、纳差、小便色黄、胁痛、口干、呕吐、发热等,临床应用大柴胡汤需紧扣“少阳相火亢盛,阳明燥金不降”这一基本病机。大柴胡汤在轻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中,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胃肠功能恢复,缩短患者住院天数。

李渊,高晓霞,秦雪梅[7](2020)在《促胆汁分泌和排泄的中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利胆药指能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加强胆囊收缩,促进胆囊排空的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胆囊炎、胆结石、胆汁淤积、胆道感染和黄疸型肝炎等疾病。中草药作为我国的传统医药,资源广泛,成本低,具有毒副作用小或无,动物体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中医药的快速发展,中药在利胆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中药利胆主要通过促进胆汁分泌,调节SCP2 mRNA,FXR,BSEP及外排转运蛋白,溶解胆固醇,促进奥狄括约肌舒张,改变胆汁成分等发挥作用。在临床上常运用中药汤剂、中药制剂,中药联合针刺、耳穴按压、泡浴、西药等治疗胆系疾病,且中药联合使用治疗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复方、西药、针灸和泡浴等单独使用。还有总攻疗法和新型疗法也被运用到临床治疗中,中药取得的临床效果显着。现以文献综述的方式,总结近15年来具有利胆作用的单味药以及复方的药理作用及机制和在临床中的应用,同时也发现一些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展望。

俞渊[8](2019)在《胆道炎症诱导胆管细胞miRNA网络失衡参与肝内胆管结石形成特征分析及大黄灵仙胶囊的调节效应》文中指出(一)研究目的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出现质的飞跃,医疗技术水平亦随之得到较大提高,原发性肝胆管结石(hepatolithiasis,HL)作为我国常见的良性胆道疾病,其病因繁杂,涉及因素与环节较多,其中以长期反复发作的胆管炎症为其主要病理过程,而胆汁性肝硬化和胆管细胞癌是疾病反复进展的最终结局。因此,探索有效的治疗措施及干预机制,意义重大。目前,临床对于本病的治疗,仍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及措施,以对症治疗为主,手术治疗则为对症干预的首选措施,但治疗后肝内胆管结石复发率仍居高不下,尤以年轻患者较为常见,以致于不得不进行再次,甚或是多次手术,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因此,深入探明该病发病机理,并针对关键靶位形成有效治疗手段,对患者自身乃至社会发展而言都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有鉴于此,本研究一方面以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并胆总管继发性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术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以及对其血液相关指标进行观测,并对胆汁进行代谢组学的分析及特征检测,探讨大黄灵仙胶囊对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并胆总管继发性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机制。另外一方面采用高通量miRNA芯片技术、qRT-PCR技术、Northern Blot技术、KEGG富集分析技术,明确胆道炎症诱导胆管细胞miRNA网络失衡特征及大黄灵仙胶囊的干预靶位,以期为大黄灵仙胶囊治疗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提供更深刻的科学依据。(二)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临床研究):选取142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并胆总管继发性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大黄灵仙胶囊治疗组(治疗组)-72例和消炎利胆片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70例。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后证候评分、彩色多普勒上腹部检查,观察胆囊壁和胆结石变化情况、血常规和血清生化常规指标检测、胆汁内源性代谢物特征改变,最终评价其安全性及疗效。第二部分(实验研究):实验(一)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大黄灵仙胶囊缓解胆管细胞炎性应激的研究,研究以大鼠胆管细胞为研究对象,以内毒素(LPS)炎性致敏胆管细胞,于48h、72h分离大鼠胆管细胞,采用高通量miRNA芯片技术、qRT-PCR技术、Northern Blot技术、KEGG富集分析技术,检查胆管细胞NF-κB信号通路关键因子及IL-6和TNF-αmRNA表达情况,从细胞水平阐释DHLX对胆管细胞炎性应激的影响。实验(二)以LPS刺激胆管细胞构建模型基础,予以DHLX干预,借鉴现代miRNA芯片技术及生物信息分析技术,分离并培养大鼠胆管细胞,转染miRNA过表达质粒或抑制表达质粒,研究以LPS诱发胆管细胞炎性反应进行研究,予以DHLX干预,借鉴现代研究方法,以qRT-PCR验证靶mRNA表达,miRNA芯片技术结合多元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探索DHLX通过miRNAs对炎性胆管细胞的多元调控机制。(三)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治疗组患者有效率69.40%;对照组有效率51.40%。两组有效率比较,治疗组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评分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证候积分降低名称,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组内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证候评分均降低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腹部彩超变化比较:两组患者胆囊B超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透声差、壁毛糙、壁厚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对胆汁透声差、壁毛糙的改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p=0.04;χ2=4.76,p=0.03);对胆囊壁增厚的治疗情况无明显差异(χ2=1.83,p=0.24);两组患者胆囊结石的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患者胆囊结石有效率58.30%;对照组有效率40.00%。两组有效率比较,治疗组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指标检查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WBC、CRP、ALT、AST、TBIL、DBIL、TBA、TC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的WBC、ALT、AST、TBIL、DBIL、TBA均降低明显,差异均具有显着差异(p<0.001);组内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WBC、ALT、AST、TBIL、DBIL、TBA均降低明显,差异均具有显着差异(p<0.001);对照组同一趋势,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5)两组患者胆汁代谢组学特征检测:主成分集中于椭圆形95%CI内,治疗前主要分布在右侧,治疗后主要分布左侧,同时,可见治疗组经过治疗后代谢物主要分布于左侧的上象限,对照组分布于左侧下象限。胆汁内源性代谢物峰的匹配度均大于800,且未超过1000,可见结果较为可信。组间比较,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丙氨酸、柠檬酸、甘氨酸、胆固醇、甘油、苹果酸、胆碱、牛黄碱浓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部分指标如乳酸、谷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谷氨酰胺、LDL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代谢物丙氨酸、柠檬酸、乳酸、谷氨酸、甘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谷氨酰胺、胆固醇、甘油、苹果酸、胆碱、牛黄碱在治疗组和对照组各自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6)安全性观察:治疗过程中及随访期内,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检查的复查,主要为心电图、肝、肾功能、尿常规、血常规、粪便常规等,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组出现3例(4.17%)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出现5例(7.14%),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1)观察D组的增值率最高,达95%,也就是LPS(5ug/ml)+DHLX(1mg/ml)浓度,从而确定该浓度配置为DHLX 1mg/ml是直接胆管细胞炎性实验(LPS 5ug/ml)的较佳浓度。(2)与空白组比较,LPS对照组、LPS+PDTC组、LPS+SB203580组、LPS+PTDC+SB203580组的Myd88、TRAF6、TAK1、IKKa、NF-κBmRNA表达,均增加明显,LPS+中药组、LPS+PDTC+中药组、LPS+SB203580+中药组、LPS+PTDC+SB203580+中药组,则降低明显,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与LPS对照组比较,LPS+PDTC组、LPS+SB203580组、LPS+PTDC+SB203580组的Myd88、TRAF6、TAK1、IKKa、NF-κBmRNA表达,有所降低,但无明显差异(p>0.05),LPS+中药组、LPS+PDTC+中药组、LPS+SB203580+中药组、LPS+PTDC+SB203580+中药组,则降低明显,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与LPS+中药组比较,LPS+PDTC+中药组、LPS+SB203580+中药组、LPS+PTDC+SB203580+中药组的Myd88、TRAF6、TAK1、IKKa、NF-κBmRNA表达,有所降低,但无明显差异(p>0.05)。(3)与空白组比较,LPS刺激后胆管细胞IL-6及TNF-αmRNA表达显着增高,DHLX干预处理胆管细胞后IL-6及TNF-αmRNA表达明显受到抑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比较可见,LPS处理组及LPS+大黄灵仙方处理组,差异表达miR散点分布存在不一致性。(5)将比较所产生的差异表达情况绘制火山图,对差异miR进行靶基因预测,取交集,并进行GO和KEGG分析。大黄灵仙胶囊作用的miR通路集中于TLR4/NF-κB/MAPK通路,基因功能集中于EMT上。(6)DHLX可在胆管细胞炎性条件下,调控miR-140-5p、miR-146a-5p、miR-30b-3p等30个miRNAs表达。(7)将预测得到的靶基因(4517个)进行G0分析,DHLX可影响胆管细胞信号转导、有机化合物反应及缺氧应激等生物学过程,调节细胞质、内质网及膜筏等细胞组份,调控信号转导活性、转录调控区的DNA结合及电压门控钾通道活性等分子生物功能。(8)DHLX可在胆管细胞炎性条件下调控cAMP、cGMP-PKG、HIF-1及TNF-α等信号通路,参与胆管细胞炎性反应的调控。(9)DHLX在胆管细胞炎性条件下可对rno-miR-140-5p、rno-miR-152-3p、rno-miR-221-3p及rno-miR-30b-3p的表达进行调控,影响胆管细胞炎性反应进程。(四)研究结论1.大黄灵仙胶囊与消炎利胆片均可有效防治慢性结石性胆囊炎,但大黄灵仙胶囊效果更佳。2.大黄灵仙胶囊可有效改善胆囊的炎症状态,有一定的排出泥沙样结石的作用,调控血液中血脂及肝功能相关指标,改善患者胆汁代谢组学特征,从结石成因上防止致石性胆汁分泌,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安全性较高。3.大黄灵仙胶囊可调控胆管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及其下游因子IL-6及TNF-αmRNA表达,缓解胆管细胞炎性应激,减缓疾病进展。4.大黄灵仙胶囊可通过调控miRNAs表达,影响诸多信号转导通路,如HIF-1、cGMP-PKG、TNF-α、PI3K/Akt等,并参与其中的生物过程,从而证实了DHLX对胆管细胞炎性反应的多维调控过程。

姜小艳[9](2019)在《中医药治疗PBC的系统评价及通胆汤干预TAM分子家族治疗PBC的作用机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循证医学方法,系统评价中药治疗PBC的临床随机对照实验的相关数据及方法学质量,为中药防治PBC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并通过观察通胆汤对PBC患者及模型小鼠肝脏酶学指标、TAM分子家族等方面的影响,进一步论证并探讨通胆汤的疗效及对TAM分子家族水平的影响。研究方法:1、系统评价采用检索式:英文检索词为(“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OR“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OR“PBC”AND“Chinese Medicine”OR“Herb Medicine”AND“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中文检索词为(中药、中医、辨证、中医药、剂、方、汤)AND(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OR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ORPBC)AND(随机)检索PubMed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Embase,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ternet,CNKI)、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VIP)、万方数据(Wan Fang)、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hinese Biomedical Database,CBM)。收集中药治疗PBC的临床随机对照实验文献,严格遵循循证医学方法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数据均采用Review Manager5.3进行分析。对发表偏倚情况进行漏斗图分析。2、临床研究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肝病科与消化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PBC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00例患者,采用SPSS单纯抽样随机入组80例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收集患者入组时的年龄、性别、合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一般信息,检测肝脏酶学指标(ALP、GGT、AST、ALT、TB),Firbscan值、TAM家族分子(Axl、Mertk、Tyro-3、Gas6、Protein S)。并采集患者舌象、脉象,收集症状体征,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对照组患者单纯予UDCA治疗,治疗组患者予UDCA+通胆汤(根据证型加减)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48周。采用Student’s t 检验、Fisher χ2(确切概率法)对患者一般资料,治疗前后组内组间疗效进行比较,Kaplan-Meier比较两组患者应答累积发生率,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早期应答发生的相关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ROC曲线、COX回归模型探讨TAM分子家族与PBC主要酶学指标及早期应答之间的联系。3、动物实验研究将36只C57BL/6小鼠分为4组,A:对照组,6只C57BL/6小鼠,不予造模,仅予等量蒸馏水灌胃;B:模型组,10只造模的PBC模型C57BL/6小鼠,予等量蒸馏水灌胃;C组:阳性组,10只造模的PBC模型C57BL/6小鼠,予熊去氧胆酸胶囊0.1g/(kg·d)灌胃;D组:中药组,10只造模的PBC模型C57BL/6小鼠,予熊去氧胆酸胶囊O.1g/(kg.d)灌胃,并予浓度为2.1g/ml的通胆汤以1ml/100g·d剂量灌胃。造模小鼠采用polyI:C(聚肌胞苷酸)5mg/kg剂量腹腔注射构建实验动物模型。小鼠干预方案于造模第12周进行,共干预12周。干预结束后,收集小鼠的肝脏酶学指标(ALP、GGT、AST、ALT、TB),外观形态及体重,肝脏形态、肝脏指数、肝脏病理标本(HE染色及Sirus red染色)、TAM受体家族分子蛋白(Axl、Mer、Tyro3、Gas6、Protein-S)指标(qPCR及Western Blot)。计数资料采用Kruskal-Wallisχ2行总体检验,再行Mann-Whitney U两两比较。计量资料采用ANOVO检验,LSD/Dunnett T3进行两两比较。研究结果:1、系统评价(1)系统评价共纳入15篇文章,15项研究的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样本量40-178个不等,15项研究的患者合计为1213例。15项研究的对照组干预措施为口服熊去氧胆酸加用基础护肝方案,试验组均为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口服复方中药或者中成药。(2)15项研究中,8项研究阐述了随机分配方法,7项研究属于随机但未描述随机分配方法;15项研究的分配隐藏方法及盲法均不清楚;14项研究的结局报告完整,1项研究的结局报告不完整;15项研究的计划报告书不可获得。(3)临床应答率方面,15项研究中11项研究观察了患者临床应答率,相比于单纯西医治疗,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试验组)能有效提高患者临床应答率(Z=6.19,P<0.00001),OR=0.27(0.18,0.41)。漏斗图提示对称性不佳,提示存在发表偏倚。(4)15项研究中,10项研究观察了 ALT、AST、TB、ALP水平变化,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试验组)疗效更显着,能更好的改善ALT((Z=15.21,P<0.00001),MD=-13.82(-15.60,-12.04))、AST 水平(Z=11.74,P<0.00001),MD=-12.33(-14.39,-10.27))、TB 水平((Z=16.17,P<0.00001),MD=-10.06(-11.27,-8.84))、ALP 水平((Z=6.55,P<0.00001),MD=-49.42(-64.21,-34.62))。漏斗图分析均提示研究存在发表偏倚风险。(5)11项研究观察了 GGT水平,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试验组)疗效更显着,能更好的改善 GGT 水平((Z=5.02,P<0.00001),MD=-28.15(-39.15,-17.15))。漏斗图分析提示研究存在发表偏倚风险。(6)6项研究观察了 IgM水平,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试验组)疗效更显着,能更好的改善 IgM 水平((Z=7.77,P<0.00001),MD=-0.98(-1.23,-0.73))。漏斗图分析提示研究存在发表偏倚风险。(7)5项研究观察了 IgG水平,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试验组)疗效更显着,能更好的改善IgG 水平((Z=4.86,P<0.00001),MD=-2.46(-3.45,-1.47))。漏斗图分析提示研究存在发表偏倚风险。(8)4项研究观察了 IgA水平,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试验组)疗效更显着,能更好的改善 IgA 水平((Z=3.21,P=0.001),MD=-0.52(-0.84,-0.20))。漏斗图分析提示研究存在发表偏倚风险。(9)根据治疗疗程对GGT行亚组分析。疗程为6周的亚组纳入2项研究,两组疗效未见明显差异((Z=1.40,P=0.16),MD=-29.20(-70.18,11.77))。疗程为 18 周的亚组纳入一篇文献,行描述性分析,疗程24周、48周的亚组各纳入6项、3项研究,结果均显示治疗组疗效更明显((Z=3.68,P=0.0002),MD=-42.72(-65.49,-19.95);(Z=8.36,P<0.00001),MD=-13.72(-16.93,-10.05))。(10)根据治疗疗程对ALP行亚组分析。疗程为6周、24周、48周的亚组各纳入2项、7项、3项研究,疗程为6周的亚组两组结果未见明显差异((Z=1.42,P=0.16),MD-52.54(-125.19,20.11)),疗程为24周、48周的亚组结果均显示治疗组疗效更明显((Z=8.81,P<0.00001),MD=-53.13(-64.95,-41.32);(Z=6.22,P<0.00001),MD=-29.31(-38.54,-20.07))。(11)15项研究提及不良反应与事件的研究较少,因临床异质性较大、数据不充分故未做meta分析。根据研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事件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荨麻疹、总胆汁酸升高、心悸等。敏感性分析提示meta分析结果较稳定,结果较可靠。(12)敏感性分析提示meta分析结果较稳定,结果较可靠。2、临床研究(1)两组患者的基线年龄、性别比例,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比例,AMA-M2、AMA-M4、AMA-M9、ANA抗体阳性比及中医证型比例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基线肝脏酶学指标ALP、GGT、ALT、AST、TB及TAM分子家族(Axl、Mertk、Tyro-3、Gas6、Protein S)、Firbscan 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ALP、GGT、ALT、AST、TB水平及Firbscan值均较治疗前显着性降低(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ALP水平、Firbscan水平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3)对照组患者治疗后Axl、Mertk、Gas6、Protein S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Axl、Mertk、Gas6、Tyro-3、Protein S水平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Axl、Mertk、Gas6、Protein S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4)治疗组患者的早期应答累积发生率较对照组患者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平均应答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5)ALP 与 Axl、Mertk、Tyro-3、Gas6 有显着相关性(r=0.366、0.919、0.939、0.432,P=0.001、0.000、0.000、0.000<0.01);GGT 与 Axl、Mertk、Tyro-3、Gas6 有显着相关性(r=0.260、0.835、0.776、0.350,P=0.025、0.000、0.000、0.002<0.05);Firbscan值与 Axl、Mertk、Tyro-3、Gas6 有显着相关性(r=0.267、0.805、0.838、0.310,P=0.017、0.000、0.000、0.007<0.05)。(6)ROC 曲线示 Gas6、Mertk、Tyro-3 对早期应答评估的 AUC Gas6=0.704(0.528-0.879),AUCMertk=0.944(0.891-0.997),AUCTyro-3=0.942(0.884-0.999)(P<0.05)。Gas6在20.15时敏感度为0.833,特异度0.629。Mertk在22.73时敏感度为1,特异度为0.758。Tyro-3在8.69时敏感度为1,特异度为0.790。(7)早期应答发生的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组别(治疗组)与患者是否发生应答正相关(RR=38.885>1,P<0.05)。TB、ALT、AST与患者发生应答负相关(RR=0.095、0.014、0.985<1,P<0.05)。Axl、Mertk、Tyro-3 与患者发生应答负相关(RR=0.479、0.403、0.244<1,P<0.05)。Protein S与患者是否发生应答正相关(RR=1.068>1,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示组别(治疗组)与患者是否发生应答正相关(RR=5.265>1,P=0.000<0.05)。(8)所有患者未发现与治疗有直接关系的不良反应。3、动物实验研究(1)干预结束后,对照组与模型组小鼠在形体外观上未见明显差异。在肝脏外观形态上,对照组与模型组小鼠肝脏轮廓清晰,结构正常,表面尚光滑,外观颜色未见明显差异。模型组小鼠肝脏稍偏大,质地稍韧。两组小鼠24周时体重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模型组小鼠肝脏指数较对照组小鼠显着性升高(P<0.05)。(2)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AMA-M2阳性率显着性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组及中药组小鼠AMA-M2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阳性组比较,中药组小鼠AMA-M2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3)与对照组小鼠比较,模型组小鼠ALP、GGT、ALT、AST、TB水平均比对照组小鼠显着性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阳性组及中药组小鼠ALP、GGT、ALT、AST、TB水平均显着性降低(P<0.05)。与阳性组小鼠相比,中药组小鼠ALP、TB水平均显着性降低(P<0.05)。(4)对照组小鼠肝脏病理图片大致正常。模型组小鼠肝脏病理图片见胆管损伤,汇管区肉芽肿结构等改变。阳性组小鼠肝脏病理图片示胆管炎症,损伤程度较模型组小鼠减轻。中药组小鼠肝脏病理图片示胆管周围少量炎细胞浸润,汇管区略扩张。(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Axl、Mertk、Tyro-3、Gas6蛋白表达显着性升高,Protein S蛋白表达显着性降低(P<0.05)。与模型组小鼠相比,阳性组小鼠Axl、Mertk、Tyro-3蛋白表达显着性降低,中药组小鼠Axl、Mertk、Gas6蛋白表达显着性降低,中药组小鼠Protein S蛋白表达显着性升高(P<0.05)。与阳性组小鼠比较,中药组小鼠Axl、Gas6蛋白表达显着性降低,Protein S蛋白表达显着性升高(P<0.05)。(6)q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Axl、Mertk、Tyro-3、Gas6蛋白表达显着性升高,Protein S蛋白表达显着性降低(P<0.05)。与模型组小鼠相比,阳性组小鼠Axl、Mertk、Tyro-3蛋白表达显着性降低,中药组小鼠Axl、Mertk、Gas6蛋白表达显着性降低,中药组小鼠Protein S蛋白表达显着性升高(P<0.05)。与阳性组小鼠比较,中药组小鼠Axl蛋白表达显着性降低,Protein S蛋白表达显着性升高(P<0.05)。结论:1、中医药治疗PBC的系统评价提示中药联合UDCA临床疗效更显着。但由于所入的研究质量欠高,较少提及并观察记录不良反应,故对该部分的结果应持谨慎态度。2、临床研究显示熊去氧胆酸联合中药治疗PBC患者,临床疗效更显着,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TAM家族分子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TAM家族分子水平与PBC的主要酶学指标及早期应答存在密切联系。3、动物实验提示熊去氧胆酸联合通胆汤干预PBC小鼠,能更好的改善小鼠的肝脏病理,降低PBC小鼠的肝脏酶学指标及TAM分子家族Axl、Gas6水平。

纪晓丹[10](2019)在《蒋健教授基于“治未病”理念对“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尿路感染以及复发性口腔溃疡”防治策略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通过蒋健教授基于“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概述、以“治未病”的观点防治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尿路感染以及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证思路及经验四部分内容、以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蒋健教授基于“治未病”理念的临床实践应用,对蒋健教授临床应用“治未病”理念进行诊疗的经验总结分析。基于蒋健教授2003年至2018年期间有关于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尿路感染及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案例,结合其“治未病”不仅是未病先防,还包括轻症防重、浅病防深、短罹防长、小恙防大、单患防复、良疾防恶、郁证防病等学术观点,探讨运用治未病理念指导临床实践的价值。对于胰腺炎的防治策略,根据蒋健教授提出的“胰腺亦脏亦腑”的生理病理特点,以从脏论治、从腑论治、脏腑并治三个方面进行,重视识别胰腺炎“欲发”状态,熟知胰腺炎危险因素,尽早采用“治未病”理念的中医“理法方药”策略,以减少胰腺反复发作、减轻胰腺炎发病程度、防止胰腺炎病情进一步重症化,为临床同道运用“治未病”开阔新思路。对于胆囊炎胆石症的防治策略,根据“胆腑”的病理生理特点,中医采用“六腑以通为用”之法,熟知胆囊炎胆石症危险因素、尽早识别其“征兆性”表现,以降低胆囊炎胆石症复发机率,预防胆源性并发症的发生,乃是“治未病”防治胆囊炎胆石症的首要任务。对于尿路感染的防治策略,结合尿路感染的临床特点,以清热解毒、利尿通淋、健脾补肾扶正三个方面进行中药防治,并根据患者症状表现及尿检结果前后对照,调配治则和药物比例,标本兼治;以患者病证变化对其进行“治未病”疗效观察与评价。对于复发性口腔溃疡的防治策略,根据中医“火邪上蒸于口唇”的特点,采用清热解毒泻火、健脾益气扶正,兼顾祛邪扶正,以减轻口腔溃疡的发病程度、减少口腔溃疡的发作次数达到“治未病”防止复发的可能。蒋健教授关于“治未病”理论与实践具有临床实用性及其指导意义。

二、茵陈胆道汤治疗急性胆管炎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茵陈胆道汤治疗急性胆管炎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抑制肝脏炎癌转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茵陈蒿汤溯源与研究进展
    综述二 茵栀黄颗粒溯源与研究进展
    综述三 肝脏炎癌转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肝脏炎癌转化的关键基因研究
    第一节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乙型肝炎炎癌转化关键基因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丙型肝炎炎癌转化关键基因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茵陈蒿汤茵栀黄颗粒抑制肝脏炎癌转化机制研究
    第一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茵陈蒿汤抑制肝脏炎癌转化机制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茵栀黄颗粒治疗乙型肝炎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茵栀黄颗粒抑制肝脏炎癌转化机制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PBC和AIH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基于数据挖掘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1 西医治疗
        1.1 一线治疗
        1.2 二线治疗
        1.3 对症治疗
        2 中医论治
        2.1 病因病机
        2.2 中医治疗
        3 小结
    综述二 AIH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1 西医治疗
        1.1 标准治疗
        1.2 替代治疗
        2 中医论治
        2.1 病因病机
        2.2 中医治疗
        3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回顾性临床研究及基于数据挖掘的用药规律研究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PBC患者的合并症
        3.3 PBC患者的病情分层
        3.4 PBC中医病名与证型
        3.5 治疗PBC用药规律
        4 讨论
        4.1 一般资料
        4.2 PBC患者的合并症
        4.3 PBC患者病情
        4.4 PBC中医病名与证型
        4.5 治疗PBC用药规律
        5 结论
        6 问题与展望
    研究二 自身免疫性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回顾性临床研究及基于数据挖掘的用药规律研究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合并症情况
        3.3 AIH患者病情分层
        3.4 AIH中医病名与证型
        3.5 治疗AIH用药规律
        4 讨论
        4.1 AIH与女性
        4.2 AIH患者的合并症
        4.3 AIH患者病情
        4.4 AIH中医病名与证型
        4.5 治疗AIH用药规律
        5 结论
        6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分组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和排除标准
    1.5 仪器与试剂
2.方法
    2.1 治疗方法和两种治疗方案的选择
        2.1.1 治疗方法
        2.1.2 两组治疗方案的选择
        2.1.3 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方剂的确定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2.2.1 基线资料
        2.2.2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
        2.2.3 肝功能指标
        2.2.4 胆汁引流量及T管拔出时间
        2.2.5 术后随访
    2.3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3.2 两组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对比
    3.4 两组胆汁引流量及拔出T管时间
    3.5 两组随访结果及其影响结石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3.5.1 随访结果
        3.5.2 两组手术方式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3.5.3 多次胆道手术史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3.5.4 术前异常血象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3.5.5 两组患者术前肝功能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3.5.6 两组患者与结石复发相关独立风险因素的Logic回归分析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管结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大柴胡汤对肝胆湿热证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ENBD取石术后胆汁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胆总管结石西医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2. 病因学说
        3. 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4. 诊断
        5. 治疗
        6.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胆总管结石的中医研究进展
        1. 胆总管结石的中医认识
        2. 病因病机
        3. 辨证分型及临床表现
        4. 治疗
        5. 中药排石的研究
        6. 中医药对结石复发的研究
        7. 中药方对胆汁代谢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剔除标准
        5. 脱落标准
        6. 研究方案
        7. 统计学处理
        8. 技术路线图
    二、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胆汁代谢相关情况
        3. 血清肝胆功能情况
        4. 血常规及CRP情况
    三、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大柴胡汤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3. 结果分析
        4. 结论
        5.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基于数据挖掘的大柴胡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大柴胡汤理论研究概述
    第一节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
        1 六经解析
        2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概述
    第二节 大柴胡汤条文解析
        1 《伤寒论》第103条
        2 《伤寒论》第136条
        3 《伤寒论》第165条
        4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第12条
    第三节 大柴胡汤方药探析
        1 柴胡
        2 黄芩
        3 芍药
        4 半夏
        5 生姜
        6 枳实(枳壳)
        7 大枣
        8 大黄
    第四节 大柴胡汤煎煮方法
    第五节 大柴胡汤病机分析
第二章 大柴胡汤期刊文献统计与分析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方法
        1 资料来源
        2 资料收集标准
        3 疾病病名规范及分类
        4 期刊文献分类标准
    第三节 统计与分析
        1 历年数据统计与分析
        2 初步分类统计与分析
        3 临床研究统计与分析
        4 自身对照试验下大柴胡汤在疾病的运用统计与分析
        5 随机对照试验下大柴胡汤在疾病的运用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大柴胡汤在现代消化系统疾病医案运用分析与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方法
        1 资料来源
        2 资料收集标准
        3 医案整理规范
    第三节 数据统计
        1 医案录入格式
        2 数据统计方法
    第四节 统计结果与分析
        1 性别统计与分析
        2 年龄统计与分析
        3 中医诊断统计与分析
        4 西医诊断统计与分析
        5 症状统计与分析
        6 舌苔脉象统计与分析
        7 药物组成统计与分析
        8 起效剂量统计与分析
第四章 大柴胡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轻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促胆汁分泌和排泄的中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胆系疾病病理机制
2 利胆单味药和复方的药理作用及机制
    2.1 促胆囊收缩,舒张
    2.2 促进胆汁的分泌
    2.3 调节SCP2 mRNA,FXR,BSEP及外排转运蛋白等
    2.4 溶解胆固醇
    2.5 促进奥狄括约肌和胆道括约肌舒张
    2.6 降低胆汁中胆固醇、胆红素、Ca2+等的含量,改变胆汁成分
3 中药复方临床应用
    3.1 纯中药治疗
        3.1.1 中药汤剂
        3.1.2 中药制剂
    3.2 联合治疗
        3.2.1 中药结合针刺、耳穴按压
        3.2.2 中药结合泡浴
        3.2.3 2种中药结合使用
        3.2.4 中药结合西药、基础治疗
    3.3 其他疗法
        3.3.1 总攻疗法
        3.3.2 新型治疗方法
4 总结

(8)胆道炎症诱导胆管细胞miRNA网络失衡参与肝内胆管结石形成特征分析及大黄灵仙胶囊的调节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大黄灵仙胶囊对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并胆总管继发性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1 引言
    2 临床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选择
        2.2 病例分组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判标准
        2.6 安全性评价
        2.7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入院时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评分积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腹部彩超变化比较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指标检查比较
        3.6 两组患者胆汁代谢组学特征检测
        3.7 安全性观察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大黄灵仙胶囊缓解胆管细胞炎性应激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药物及试剂
        2.3 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动物分组
        3.2 胆管炎症大鼠模型建立
        3.3 给药方法
        3.4 标本采集
        3.5 胆管细胞分离与培养
        3.6 胆管细胞接种与药物处理
        3.7 观察指标及方法
        4 统计方法
        5 实验结果
        5.1 胆管细胞实验的较佳浓度
        5.2 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mRNA表达情况
        5.3 DHLX下调炎性胆管细胞IL-6及TNF-αmRNA表达
    实验二 基于miRNA芯片技术探索大黄灵仙胶囊对炎性胆管细胞的多维调控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药物及试剂
        2.3 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动物分组
        3.2 胆管炎症大鼠模型建立
        3.3 给药方法
        3.4 标本采集
        3.5 胆管细胞分离与培养
        3.6 胆管细胞接种与药物处理
        3.7 miRNA芯片检测及分析
        4 统计方法
        5 实验结果
        5.1 芯片杂交前RNA及芯片扫描数据质控合格
        5.2 DHLX可作用LPS刺激后BDECs下游miR,调控下游通路
        5.3 DHLX可调控胆管细胞炎性应激条件下多个miRNA表达
        5.4 DHLX在胆管细胞炎性应激条件下调控的miRNAs
        5.5 DHLX调控的miRNA靶基因GO分析
        5.6 DHLX调控的miRNA靶基因KEGG PATHY分析
        5.7 RT-PCR验证关键miRNA
讨论
    1 中医学对胆结石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治则治法
        1.3 临床运用
        1.3.1 内服方药
        1.3.2 中医外治
        1.4 机制探讨
    2 现代医学对胆结石的认知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治疗方法
        2.2.1 口服药物
        2.2.2 手术治疗
    3 导师治疗胆结石的主要学术思想
        3.1 从肝论治胆结石,肝胆同治
        3.2 重视清热利湿,攻补兼施
    4 大黄灵仙胶囊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5 大黄灵仙胶囊对胆结石并慢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5.1 基线资料分析
        5.2 总体疗效评价
        5.3 B超影像学改变分析
        5.4 血液相关指标改善情况分析
        5.5 胆汁代谢组学特征改变分析
        5.6 安全性分析
    6 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大黄灵仙胶囊缓解胆管细胞炎性应激的研究
    7 基于miRNA芯片技术探索大黄灵仙胶囊对炎性胆管细胞的多维调控
结论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一:中医药治疗胆石症的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二:胆石症的中西医治疗方法钩沉
        参考文献
附录一:胆石症诊断标准
附录二:胆石症疗效判定标准
附录三:主要缩略词
博士就读期间的论文发表、科研立项和学术活动等情况
致谢

(9)中医药治疗PBC的系统评价及通胆汤干预TAM分子家族治疗PBC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认识
        一、PBC的流行病学
        二、PBC的疾病自然史
        三、PBC发病机制研究
        四、PBC患者血清中的自身抗体
        五、特殊类型的PBC
        六、PBC的生化应答标准
        七、PBC的治疗
    第二节 TAM受体家族分子的相关研究
        一、TAM受体家族分子结构及功能
        二、TAM受体家族分子研究进展
        三、TAM受体家族分子与PBC的关系
    第三节 PBC中医研究进展
        一、中医对PBC的认识
        二、中医对PBC的治疗
        三、中医治疗PBC的现代研究
第二章 中医药治疗PBC的系统评价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一、纳入标准
        二、排除标准
        三、评价指标
        四、检索策略
        五、质量评价
        六、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节 结果
        一、文献检索结果
        二、纳入研究基本信息
        三、纳入研究质量评估
        四、纳入研究数据提取
        五、结局指标的meta分析
    第四节 讨论
        一、方法质量学
        二、研究对象
        三、疗效指标
        四、临床意义
    第五节 总结
    第六节 结论
第三章 通胆汤对PBC患者疗效及血清游离TAM家族分子的影响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中医证型辨证
        六、治疗方案
        七、资料采集
        八、观察指标
        九、疗效判定标准
        十、统计分析
    第三节 结果
        一、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三、两组患者自身抗体情况比较
        四、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脏酶学指标分析
        六、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irbscan水平检测
        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AM家族分子水平分析
        八、两组患者早期应答累积发生率的生存分析
        九、两组患者平均早期应答时间比较
        十、PBC主要酶学指标与TAM家族分子相关性分析
        十一、Firbscan与TAM家族分子相关性分析
        十二、Axl、Mertk、Tyro-3、Gas6、Protein S评估工具的ROC曲线
        十三、患者早期应答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十四、不良反应
    第四节 讨论
        一、通胆汤对PBC患者肝脏功能及早期应答的影响
        二、通胆汤对PBC患者血清游离TAM受体家族分子的影响
        三、TAM受体家族分子与PBC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 总结
    第六节 结论
第四章 通胆汤干预TAM家族分子治疗PBC小鼠的作用机制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方法
        三、主要实验步骤
        四、统计学方法
        五、技术路线
    第三节 结果
        一、小鼠随机抽样结果
        二、小鼠随机分组结果
        三、对照组及模型组小鼠外观形体、肝脏外观比较
        四、对照组及模型组小鼠体重及肝脏指数比较
        五、各组小鼠AMA-M2阳性率比较
        六、各组小鼠肝生化指标比较
        七、各组小鼠肝脏病理图片(HE染色 & Sirius red)
        八、TAM受体家族分子蛋白表达情况
        九、TAM受体家族分子蛋白qPCR检测
    第四节 讨论
        一、聚肌胞诱导可成功建立小鼠PBC模型
        二、通胆汤对PBC小鼠肝脏酶学指标、病理的影响
        三、通胆汤对PBC小鼠TAM受体家族分子的影响
    第五节 总结
    第六节 结论
不足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10)蒋健教授基于“治未病”理念对“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尿路感染以及复发性口腔溃疡”防治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蒋健教授“治未病”的学术观点
第二部分 蒋健教授基于“治未病”理念的临床实践
    一、以“治未病”防治胰腺炎的临证思路及经验
        1 胰腺炎“未病先防”
        1.1 胰腺炎临床特点
        1.2 胰腺炎诱发因素及“欲发”表现
        1.3 临床案例分析
        1.3.1 疏肝利胆、通腑泄热,预防胆源性胰腺炎
        1.3.2 通腑泄热、益气扶正,预防胰腺炎慢性化
        2 胰腺炎“既病防变”
        2.1 胰腺具有“亦脏亦腑”的生理病理特点
        2.1.1 胰腺具有脏(脾)的生理病理特点
        2.1.2 胰腺具有腑(胆、肠、胃)的生理病理特点
        2.2 治疗胰腺炎需要根据不同病期从脏或从腑论治
        2.2.1 胰腺炎发作期当从腑论治
        2.2.2 胰腺炎恢复期当从脏论治
        2.2.3 兼具脏病腑病特点当脏腑并治
        2.3 临床案例分析
        2.3.1 通腑泄热、渗湿散结,从腑辨治“已发”胰腺炎
        2.3.2 通腑泄热、益气健脾,脏腑并治辨治“已发”胰腺炎
        3 胰腺炎“瘥后防复”
        3.1 具体治则
        3.2 临床案例分析
        4 “治未病”诊治胰腺炎经验小结
    二、以“治未病”防治胆囊炎胆石症的临证思路及经验
        1 胆囊炎胆石症“未病先防”
        1.1 胆囊炎胆石症危险因素及其临床表现特点
        1.2 识别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欲发”表现
        1.3 辨治思路
        1.4 临床案例分析
        2 胆囊炎胆石症“既病防变”
        2.1 辨治思路
        2.2 临床案例分析
        2.2.1 疏肝利胆止痛、消石排石,辨治“已发”结石性胆囊炎
        2.2.2 利胆通腑、健脾益气,辨治“已发”非结石性胆囊炎
        3 慢性胆囊炎“瘥后防复”
        3.1 辨治思路
        3.2 临床案例分析
        3.2.1 疏肝泄热、健脾益气,结石性胆囊炎“瘥后防复”
        3.2.2 利胆退黄、疏肝健脾,调养“恢复期”胆囊炎
        4 “治未病”诊治胆囊炎胆石症的经验小结
    三、以“治未病”防治尿路感染的临证思路及经验
        1 尿路感染“未病先防”
        1.1 尿路感染的临床特点
        1.2 尿路感染诱发因素
        1.3 临床案例分析
        2 尿路感染“既病防变”
        2.1 治疗尿路感染需要根据不同病期祛邪或扶正论治
        2.1.1 单纯尿路感染发作期祛邪为主
        2.1.2 虚实夹杂尿路感染扶正祛邪并举
        2.2 临床案例分析
        2.2.1 虚实夹杂,祛邪扶正并举辨治“已发”尿路感染
        2.2.2 合并子宫脱垂的尿路感染者,辨治其“发作期”尿路感染
        3 慢性尿路感染“瘥后防复”
        3.1 具体治则分析
        3.2 临床案例分析
        3.2.1 合并子宫脱垂的尿路感染者,辨治其“恢复期”尿路感染
        3.2.2 健脾补肾,瘥后防复调养“稳定期”尿路感染
        4 “治未病”诊治尿路感染的经验特点小结
    四、以“治未病”防治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证思路及经验
        1 口腔溃疡“未病先防”
        1.1 口腔溃疡危险因素及其临床表现特点
        1.2 识别口腔溃疡“征兆性”表现
        1.3 口腔溃疡“未病先防”辨治分析
        1.4 临床案例分析
        2 口腔溃疡“既病防变”
        2.1 具体治则分析
        2.2 临床案例分析
        2.2.1 清肝泻火,清脾热利湿辨治“已发”口腔溃疡
        2.2.2 泻脾通腑,清热解毒辨治“已发”口腔溃疡
        2.2.3 清热解毒,补气扶正辨治“已发”、截断“欲发”口腔溃疡
        3 口腔溃疡的“瘥后防复”
        3.1 具体治则分析
        3.2 临床案例分析
        3.2.1 健脾扶正,清热解毒调养“恢复期”口腔溃疡
        4 “治未病”诊治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经验特点小结
第三部分 以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蒋健教授基于“治未病”理念的临床实践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数据录入与规范化
    2 数据挖掘软件及方法
        2.1 频数分析
        2.2 关联规则分析
    3 结果
        3.1 关于胰腺炎症状、用药分析
        3.1.1 关于胰腺炎症状分析
        3.1.2 关于胰腺炎用药分析
        3.1.3 防治胰腺炎的常用药对及中药关系网络
        3.2 关于胆囊炎胆石症症状、用药分析
        3.2.1 关于胆囊炎胆石症症状分析
        3.2.2 关于胆囊炎胆石症用药分析
        3.2.3 防治胆囊炎胆石症的常用药对及中药关系网络
        3.3 关于尿路感染症状、用药分析
        3.3.1 关于尿路感染症状分析
        3.3.2 关于尿路感染用药分析
        3.3.3 防治尿路感染的常用药对及中药关系网络
        3.4 关于复发性口腔溃疡症状、用药分析
        3.4.1 关于复发性口腔溃疡症状分析
        3.4.2 关于复发性口腔溃疡用药分析
        3.4.3 防治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常用药对及中药关系网络
    4 总结
第四部分 讨论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综述 “治未病”的渊源与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3
    附表1 中药术语表

四、茵陈胆道汤治疗急性胆管炎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活血清解方治疗脓毒型急性重症胆管炎减压引流术后患者的临床观察[D]. 易纪杰.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2]基于生物信息学的茵陈蒿汤和茵栀黄颗粒抑制肝脏炎癌转化机制研究[D]. 张景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3]PBC和AIH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基于数据挖掘的用药规律研究[D]. 黄正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应用研究[D]. 张晟铭.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大柴胡汤对肝胆湿热证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ENBD取石术后胆汁代谢的影响[D]. 李东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基于数据挖掘的大柴胡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D]. 王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7)
  • [7]促胆汁分泌和排泄的中药研究进展[J]. 李渊,高晓霞,秦雪梅. 中国中药杂志, 2020(06)
  • [8]胆道炎症诱导胆管细胞miRNA网络失衡参与肝内胆管结石形成特征分析及大黄灵仙胶囊的调节效应[D]. 俞渊. 暨南大学, 2019(01)
  • [9]中医药治疗PBC的系统评价及通胆汤干预TAM分子家族治疗PBC的作用机制[D]. 姜小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10]蒋健教授基于“治未病”理念对“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尿路感染以及复发性口腔溃疡”防治策略探讨[D]. 纪晓丹.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银尘胆道汤治疗急性胆管炎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