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三岁少年海上生死九昼夜(论文文献综述)
东方明,魏迟婴[1](2021)在《命运如丝(长篇纪实连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 "悬办"这是萧顺德有生以来遭遇的最大的一桩蹊跷事:明明昨天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谭处长跟他谈话时说得很清楚的,让他去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安局充实干部处领导班子,待到他今天拿着市委组织部的介绍信前往市局报到时,扬帆副局长跟他见了面,说了几句话,这事儿就不见影子了!要说扬帆,跟萧顺德也算得上半个熟人,皖南事变后扬帆担任新四军军法处长时,萧顺德就是军部警卫团的连指导员。尽管没有直接的工作关系,可是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
魏欣悦[2](2021)在《王树枏年谱》文中研究表明王树枏,字晋卿,号陶庐老人,晚年又号绵山老牧、归山老牧,河北新城县(今高碑店市)人,生于咸丰元年(1851)农历十一月二十五日卯时,卒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正月十五日酉初二刻。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四川青神、资阳、新津、富顺等县知县,眉州知州,甘肃平庆泾固道、巩秦阶道、兰州道,新疆布政使等职。民国期间任清史馆总纂、国史馆总纂等职。与陈三立为同年进士,时人或以“南陈北王”并称。王树枏晚年自编记录了自己一生的《陶庐老人随年录》,是研究王树枏生平事迹的重要资料。但因此年谱篇幅较短,且集中于其为官经历的记录,对其生平事迹反映并不全面。本文将在王树枏自编《陶庐老人随年录》的基础上,以年谱的形式对王树枏一生的官宦经历、师友交游、文学活动加以梳理考证,以期能援引翔实资料,展现其生平全貌。本年谱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年谱凡例,详细说明本谱在编写时的体例;第二部分为谱主的家传,梳理其家族成员情况;第三部分为年谱正文,谱文共分为三卷,卷一为出仕之前(咸丰元年至光绪十二年),主要是对王树枏少年时期的生活和学习经历的考察。卷二为外任做官时期(光绪十三年至宣统二年),主要是对其赴四川、甘肃出任地方官及前往新疆担任布政使时期的仕宦经历、交游、文学活动进行梳理考证;卷三为遗老时期(宣统三年至民国二十五年),重点考察其晚年出任两馆总纂及讲学着书的生活经历,本谱旨在全面展现王树枏的一生,凡有史实可考的事迹,不论大小,一律囊括在内;本谱旨在对王树枏政治生活、师友交游、文学、作品等进行全方面的记录与考察,以期展现其丰富的生平全貌。
刘晓慧[3](2021)在《郭正域年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郭正域(1554-1612),字美命,号明龙,湖广江夏人。明代文学家、政治家。万历十一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先後任官右中允、左谕德、右庶子、南京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等。万历三十一年,辞官归家。明万历中後期,“矿税”、党争、宗藩等政治社会问题不断。郭正域既是宗人与藩王之争的宗藩案件——“楚宗案”的主要受理人,又是朝臣之间互相倾轧案件——“妖书案”的受害者。因此,学界研究明代宗藩问题、明代中後期党争问题都绕不开郭正域。但是,目前学界关於郭正域方面的研究,就年谱而言,尽有一篇年谱简编,缺少一部详尽地反映郭正域一生事迹的年谱。论文通过1录郭正域的传记资料,整理和考证郭正域文集,参阅同一时代人物的年谱、文集等,完成郭正域年谱书写。论文分凡例、年谱正文、交游考和附录四部分。交游考部分是涉及郭正域与其同乡、同年以及在湖广做官的官员之间的交往,是对年谱正文的补充。附录部分包含家族世系表、传记资料、着述考、散佚诗文四部分。通过本谱的书写,呈现郭正域的人生经历、政治选择以及个人交往,反映万历中後期的政治生态和社会风貌。
刘伟[4](2021)在《李氏朝鲜安东金氏家族汉诗研究》文中提出朝鲜文人积极接受中国诗歌的影响,跨越语言的障碍洞悉中国诗歌的奥妙,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下,为朝鲜汉诗史留下了众多的优秀诗篇。在汉诗发展达到成熟的李氏朝鲜中后期,本文的研究对象安东金氏家族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安东金氏家族以其独特性屹立于朝鲜文坛,虽诗学中国,却并不拘泥蹈袭,并在实际汉诗创作中体现出了自己的个性色彩。本文选取了安东金氏家族中具有独特代表性的三代人即金尚宪、金寿恒、金昌协为例,以期通过他们的汉诗创作管中窥豹,探求安东金氏家族的汉诗风貌。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在研读文献史料的基础上厘清李氏朝鲜中期的社会境况与文学思潮。在充分了解当时社会文学背景的基础上认识安东金氏家族,解读其在李氏朝鲜中期的独特社会地位。与此同时,从文学家族概念出发引出安东金氏家族的汉诗创作,展开对安东金氏家族汉诗创作独特性的分析,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第二章以金尚宪(1570—1652)的忠贞节义为侧重点展开论述。知人论世,对金尚宪的生平轨迹与师承交游情况进行梳理,对其创作的一千八百余首汉诗进行分析解读。从悲壮的命运感及坚定的节义精神、游仙世界、悼亡与追思等三个方面分别展开分析,重在揭示其人其诗突出的忠贞节义精神。第三章以金寿恒(1629—1689)的自由纯真为着眼点展开论述。爬梳其生平经历,重点解析其流放灵岩期间所作“和陶诗”。通过诗人仕途失意时期的诗作,洞察其创作心态,从而深入其内心世界,辨析其特点。第四章以金昌协(1651—1708)的自然本真主张为着眼点展开讨论。通过梳理其生平轨迹与师承交游情况,洞察其汉诗创作的文心所在。同时从其汉诗的体裁选择与表现技巧两个角度,探究其崇尚本真的诗学思想对其汉诗创作的深刻影响。最后总结全文,安东金氏家族的生活状态为汉诗人的成长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以及强有力的保障,金氏三代汉诗人先后绽放各自独具的个性光彩,继承并发展了金氏家族文学传统,共同谱写出专属安东金氏家族的灿烂汉诗画卷。
李敏[5](2021)在《“末五子”与晚明文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末五子”是后七子派领袖王世贞命名的一个文学群体,成员包括赵用贤、李维桢、屠隆、魏允中、胡应麟。他们文学交游活动广泛,文学主张和文学创作的辐射面广,影响者众。“末五子”处在七子派与公安派的过渡地带,在晚明文坛由复古向新变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对七子复古派的文论主张多有矫偏救弊之举,同时不断调和“师古”与“师心”的矛盾,发挥了扭转文学流弊的作用。他们坚守文学有益于世用的原则进行创作,与晚明作家宣传人性解放的文风有根本性的差别,起到了对晚明世风振起的作用。本论文分为八个部分,绪论部分说明“末五子”命名的缘起及作为群体研究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一章探讨王世贞命名“末五子”的意图及二者的依违离合。通过对“末五子”排序问题的分析,探讨王世贞的排名意图。第二章分析晚明文学思潮嬗变下,“末五子”的文学观念及其对晚明文学思潮的纠偏和折衷。第三章讨论“末五子”对明代博学思潮的接受及推进,聚焦李维桢、胡应麟诗文创作的博学特性。第四章第一节讨论晚明儒释道思潮对“末五子”的影响,从李维桢《续藏书序》两个版本的文字差异入手,分析他对狂禅派代表李贽的真实态度;第二节着重阐述屠隆的“三教合一”思想,屠隆与李贽的差异性特质,指出屠隆不属于狂禅派,从所掌握的材料出发,论证屠隆纵欲之说不成立,屠隆在生活上克欲寡欲,在作品中宣扬情欲的危害性,他是晚明世风的振起者。第三节重点讨论儒释道思想影响下的屠隆诗文创作。第五章分析在晚明复古文学思潮下,赵用贤、魏允中诗文创作中复古与新变的特点。第六章从文学交游的角度讨论胡应麟、屠隆、李维桢的文坛地位及影响。重点围绕他们的诗社活动、文坛盟主地位及对公安派、竟陵派的影响展开分析。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
孙克诚[6](2020)在《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发展中一个特殊时期,封建时代又到存亡交替关口。当此之际,因政治腐败明王朝急剧没落,以武力血腥清政权勃然兴起,社会变乱四起,战争频发,阶级矛盾激化,民族矛盾尖锐。人们经历着政治黑暗导致的生活失序,感受着朝代更替带来的心理失落,体会着华夷错位生就的思想阵痛,这是一个令人精神痛苦、心灵扭曲的时代。置身巨大社会变迁中,生性敏感的知识分子的感受尤为深刻。失望于现实的腐霉黑暗,感慨于社会的狂澜难挽,诸多不肯出卖节操以求荣利,不愿屈膝以事异族的高洁之士,此时纷纷走向了遁世之途。与时代沉浮相协应,隐逸历史渊源流长的崂山亦于明末清初,迎来了隐逸文化的繁盛时期。一批士子各有不同出身与经历,或为朝中高官,或为地方官员,或为东林党人,或为复社成员,或为进士举人,或为布衣士子,或为宫廷太监,或为义军领袖,为了驱除胸中郁闷、排解思想痛苦、保全气节操守、苟全身家性命,受到了崂山所承传的隐逸精神的感召,先后来到崂山,隐遁丛林之中,僻居海滨之侧,托身佛道之门,选择了远离尘俗、固守德操、持养心志的隐逸生活。但是他们并非全然忘怀世事,消极以避世,在纷乱时代中,仍然关怀世情民生,持有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他们互通声气、彼此支持,结友仁人志士,交往文化名流,形成了一个有较大影响力的隐逸文人群体,从而对地方多有作为,于社会多有贡献。啸傲在崂山,作为特殊时代中有德操之士的代表,他们的人生之终,或从容赴死,或慷慨就义,或守志终老,各自成就了人生的价值,光扬了崂山文化的精神。栖息在崂山,他们以传承民族文化为使命,披荒榛、筑屋舍,修造藏读场所,创办书塾书院,兴造佛庵道庙。于此读书治学、赋诗论艺、习书抚琴、教授生徒、参禅修道,于学术、教育、艺术、宗教上,都有突出的作为与贡献。他们传延了崂山文脉,发展了区域文化。歌哭在崂山,他们以文学为生活方式,记事抒情议论,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与诗歌作品。这些作品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意蕴深厚,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他们创办诗社,相聚一起,联吟酬唱、论诗谈艺,主导了崂山及周边的文学风气,繁荣了区域性文学创作,留下了诸多宝贵的文学遗产。因为隐逸文人的入驻,崂山文化呈现出鼎盛之势。在崂山,隐逸文人们拓建了新的文化空间,营造了新的文学景观,使崂山文化地理的精神内涵再得丰富。明末清初之时,社会种种变局均对崂山产生了深远影响。政治之博弈、奸邪之斗争、生活之动荡、易代之变化、强权之暴虐等诸般时代风雨,都波及到了这边隅海陬之地。旧恩之眷恋、亡国之哀痛、恢复之图谋、出处之矛盾、生死之抉择等诸般文人情思,都在崂山丛林中留下了深深印痕,崂山实已成为整个社会的缩影与表征。此时的崂山隐逸文化与文学蕴含着时代的品质与精神,超越了一时一地之局限,具有了普遍性与永恒性的意义。论文各部分主要内容简述如下:绪论:论析了选题提出的意义,对与选题相关研究成果作了述评,明确了论文研究任务及采用的研究方法,对论文涉及的主要概念作了界定,说明了文献资料的搜集、准备及使用情况。第一章崂山隐逸文化历史传统的形成:首先对崂山隐逸文化的历史发展作了考述,对从秦汉到明前中期二十余位进入崂山隐居人物隐居始末作了探析;其次论析了崂山隐逸文化精神传统的形成及其内涵,分析了影响其形成的自然与文化原因。第二章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的兴盛及其特点、原因:首先对此际崂山隐逸文人群体概况作了考述,对三十余位人物的生平及隐居崂山情况作了考析;其次对此际崂山隐逸文化兴盛的表现及特点作了论析;最后对此际崂山隐逸文化兴盛的原因作了分析。第三章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地理考析:对此际崂山隐逸文化地理的空间存在及其内涵作了论析。首先对崂山隐逸文化精神地标的形成作了阐析,指出一些文化景观蕴含着独有的精神内涵,因而成为隐逸文人崇尚的精神地标;其次对隐逸人物密集的地理空间所在与变迁情况作了考述,明晰了自然与宗教隐逸空间的创建及历史变动情况。第四章明末清初文化名士与崂山隐逸文人交游考探:对当时文化名士如施闰章、顾炎武、王士禛、钱谦益、蒲松龄、高珩、王铎、朱彝尊、张英等人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游情况,及其对崂山作出的文化贡献,分别作了考析。第五章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代表研究:从隐逸文人中选择高弘图、黄宗昌、张允抡、黄培、胡峄阳等五人为代表人物作了个案研究,对其生平、隐居崂山始末、文化贡献与文学创作情况作了较详备的考述。第六章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的文化贡献:论析了崂山隐逸文人对区域文化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对其在学术、教育、艺术、宗教等方面所作出重要的贡献作了整体性考析。第七章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的文学创作(上)——散文成就:对隐逸文人的散文创作情况及其成就作了论析。首先对他们散文创作及作品传世情况作了考察;其次从文体角度,对其创作的各种散文类别,分别就其思想意蕴、艺术特点等方面做了分析;最后对其散文的总体艺术特色、社会影响及学术价值作了总括性论析。第八章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的文学创作(下)——诗歌成就:对隐逸文人诗歌创作情况及其成就作了论析。首先就其诗歌创作及作品传世情况进行了考察;其次对其诗歌结社、诗论建树情况作了考论;再次从题材角度,对其所创作各种诗歌类别,分别就其思想意蕴、艺术特点等方面做了分析;最后对其诗歌整体艺术特色、社会影响及其学术价值作了总括性论析。结语:就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作了回顾性的概括总结。明晰了此际崂山隐逸文化在中国隐逸文化发展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历史地位,及其所具有的普遍性意义与现实性价值。
赵雨薇[7](2020)在《清代山东医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家是数千年来中医药学传承和发展的主要载体。在古代社会,医家担负着守护广大人民健康的重任,受到了老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却未能得到历朝历代官方层面的足够重视,正史对医家的记载并不丰富。清代是中医药学发展的成熟时期,对后世影响深远。山东历来是我国的重要地区之一,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名医众多,对该区域医家群体开展系统整理和深入研究,可以明晰其医家群体的全貌,进而明确该区域医疗历史卫生发展脉络,同时为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研究以及医史文献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本文通过开展对清代山东医家这一群体的系统研究,从清代山东社会情况和当时的中医发展背景出发,统计从事医学活动的具体人数,并分析清代山东医家地域分布特征和原因、着书情况以及他们的医事活动。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论文绪论部分,首先点明了选题缘由和意义,对清代山东医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进行界定,并对文中有争议的地名和人名进行考定,最后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论文正文共分为四部分,内容概括如下:第一部分为清代山东医家人数统计。首先介绍了清代山东省的建制沿革,其次对清代山东医家群体的统计依据进行了界定,就所使用的研究成果和文献史料进行说明,按照本文确定的标准对清代山东医家的籍贯分布进行了统计,得出清代山东医家共计1121人。第二部分为清代山东医家地域分布。首先结合统计学相关知识,运用计量史学方法,对清代山东医家的籍贯分布区域以表格的形式进行了分类统计和归纳;其次按照清代山东省府州、州县以及地理亚区的分布归纳医家地理分布特性;最后总结出清代山东医家地理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表现为集中分布于鲁北平原,并向山东半岛延伸等特点,其地理分布的空间格局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受到了大运河山东段对其沿线的影响以及逐渐演进的海洋经济对山东半岛的影响等因素的作用,总体上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第三部分为清代山东医家着书情况。首先对567种清代山东医家着作进行了整理,包括现存医籍114种,亡佚医籍453种;其次,根据科目归属,将清代山东医籍共分为11类,包括医经类16种、基础理论类27种、伤寒金匮类40种、温病瘟疫类24种、诊法类26种、本草类19种、方书类73种、临证各科类281种、养生类8种、医案医话类28种和综合类25种,结果发现各类医籍分布比例较为不均衡。最后对现存医籍分别进行了简要考证。第四部分为清代山东医家医事活动。首先通过对清代山东医家医事活动的整理和分析,将其业医背景概括为7类:弃儒从医、世代行医、久病成医、立志学医、家贫习医、拜师达医、旁涉医术;其次,在对其日常行医过程的考察中,发现清代山东医家有着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着述颇丰等共同特征,还有一些诸如爱好广泛、精研方术、善于宣传等其他个体特征;并从理论、临床、技术和文化等四个方面总结清代山东医家的学术特色。最后,在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展望和不足。
王诗晴[8](2020)在《焦循诗歌笺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焦循作为清代扬州学派代表人物,可称得上为一代通儒,他一生致力於学术研究,范围涉及经学、数学、医学等领域,成果卓着,在文学领域,他既着眼於创作古诗词文,将自己的学术思想、日常活动记录於册,也乐於欣赏“俗文学”:下层民众流行的“花部”,创作《剧说》《花部农谭》等独具慧眼、开创性的着作。从清代至今,国内外学术界对焦循的研究总体可分为三个方面:生平研究、着述研究、学术思想研究。研究热点集中於焦循经学成就、“文学代胜说”意义、焦循戏剧思想及影响等方面,而对於焦循诗歌研究,成果较少。本文致力於焦循诗歌创作文本,对其诗歌进行笺注,以求明悉诗歌内涵、相关时代人物背景,於题解部分对诗歌内容进行简明阐述。研究部分,分章节敍述了焦循诗歌的主张,诗歌题材与思想内容,诗歌艺术特色。焦循诗歌创作讲究立足於真实性情,避免冗长晦涩,所作诗多缘事而发,反映现实生活,语言平实晓畅。他的诗歌着眼于社会民生,歌颂父慈子孝、室女守贞;他乐於描写村中风景,沿途奇景,外出旅行丰富了他的日常生活;虽常年村居,但好友名士时常来往,送别诗、题画诗、悼亡诗体现出焦循丰富的交友生活。通过分析焦循诗歌创作特色,可以看出焦循不拘泥於诗歌的体裁,他勇於创作各种形式的诗歌,用诗歌抒发内心情绪。笺注部分,将焦循所传诗歌完整呈现,对其重点字词、典故出处、人名地名等予以注释,对诗歌的内容主旨等作出评析。
李佩瑜[9](2020)在《《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文中认为浙江图书馆藏《历朝杭郡诗辑》清稿本四十卷,是丁丙仿吴颢《国朝杭郡诗辑》编纂体例,在《武林耆旧集》残本内容的基础上纂1而成的一部地域性通代诗选集。《诗辑》以“人、传、诗”的形式收録杭郡一地六朝迄明的诗人2625位,诗作5720首,小传2487条。其中,卷一至卷三十二爲南朝至明代科名与闲人;卷三十三爲闺秀艺伎;卷三十四爲名流寄寓;卷三十五至卷三十七爲僧人;卷三十八至卷三十九爲道士;卷四十爲无名氏与仙鬼謡谚。《诗辑》立足於乡邦文献的挖掘和整理,与《国朝杭郡诗辑》前後相续,展现杭郡一地诗歌繁荣昌盛的历史风貌,凸显杭州地区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观、地域文化等特色。整理研究此书能爲杭郡文献的存续补遗、诗史的谱系构建、文学的地域特色研究发挥重要作用,是一部从文献、文学、文化等方面对杭郡地区都非常重要的地域诗歌总集。本文主要分研究编和文献编两大部分。研究编包含绪论、正文。绪论部分主要对《历朝杭郡诗辑》的版本作详细介绍并阐明其研究价值及意义。目前学界还未对《历朝杭郡诗辑》有过任何的整理爬梳,更无具体的作品介绍和详细系统性的研究,可借鉴《国朝杭郡诗辑》系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历朝杭郡诗辑》展开深入的研究。正文部分包含四章,从文本、内容及其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和研究。第一章阐述了丁丙编纂《诗辑》的社会背景与个人机缘。其中,论证了《国朝杭郡诗辑》系列和《武林耆旧集》二者对《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的重要影响,揭示其内在联系。第二章从内容样貌与收録标准两方面阐释《诗辑》的基本体例。内容样貌包括了内容形式与编排次序;收録标准包括收録范围、收诗标准、收传原则。其中,收诗标准与丁丙的诗学倾向密不可分。第三章从诗歌的来源、题材和小传的来源、内容两大主体部分对《诗辑》着録的内容进行全面详细地展现。第四章揭示了《诗辑》的文献、文学、史料价值及地域文化特色。文献编是对《历朝杭郡诗辑》四十卷的整理点校。附録部分爲《历朝杭郡诗辑》中,人物介绍条目所提及诗集诗稿的名目存録整理。
李晓洁[10](2020)在《唐代婚恋诗研究》文中指出婚恋是人类必经的过程,爱情、婚姻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主题。特别是《诗经》中的婚恋诗,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然而遗憾的是,学术界对唐代婚恋诗的关注不够,未有成体系的研究成果,对唐代婚恋题材的诗歌研究往往局限在爱情、艳情、宫怨、闺怨等单一角度。唐代婚恋诗是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婚恋题材的作品在唐代可谓是佳篇云集,层出不穷,唐代诗坛的名家都参与了婚恋诗的创作,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婚恋诗。这些婚恋诗反映了唐代婚恋状况和唐人的婚恋观,对于了解唐代社会、历史以及文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有鉴于此,本文以唐代婚恋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唐代婚恋诗的搜集整理,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唐代婚恋诗的创作流变、发展状况、基本类别、艺术特色以及与婚姻制度与文化的关系进行一系列的挖掘与论述。本文所研究的唐代婚恋诗主要是从彭定求所编的《全唐诗》中挑选的符合的诗作,并加以分析探讨。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余论三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介绍选题的缘由,其次对唐代婚恋诗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其中的成果和不足,最后明确本文的研究重点。正文部分由以下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唐前婚恋诗概述。本章对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以及隋朝的婚恋诗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通过关照唐前婚恋诗发展,追根溯源,一探婚恋诗的写作传统。第二章唐代婚恋制度与文化。本章从制度着眼,考察唐代婚恋制度与文化对婚恋诗歌书写的影响,以代表性的婚恋诗窥探唐代婚恋制度下唐人的婚姻观念、婚姻缔结以及婚姻解除等各方面的社会现象。第三章唐代婚恋诗的发展概况。本章主要从初唐、盛唐、中唐以及晚唐四个唐诗发展的历史阶段,分别梳理不同时期婚恋诗的创作特征。第四章唐代婚恋诗的基本类别。本章从内容的角度对唐代婚恋诗进行分类,将唐代婚恋诗以恋爱和结婚两个阶段分为恋诗与婚诗两大类,恋诗中既包括婚前的恋情也包括婚后的恋情;婚诗中包含嫁娶、赠内、闺怨、弃妇、离婚、悼亡诗,并分析其中婚诗与恋诗的交叉现象。通过对婚恋诗进行分类,了解婚恋诗创作上的内容倾向。第五章唐代婚恋诗的艺术特色。本章从情感表达、意象使用、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四个方面剖析唐代婚恋诗的艺术特色。
二、十三岁少年海上生死九昼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十三岁少年海上生死九昼夜(论文提纲范文)
(1)命运如丝(长篇纪实连载)(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悬办” |
第二章 失踪的“特费” |
第三章 寻找“青痣瘢” |
第四章 烈士遗物 |
第五章 醉春楼遇险 |
第六章 外国神父 |
第七章 黑衣人之谜 |
第八章 国药号老板 |
第九章 油锅捞秤砣 |
第十章 蹊跷的爆炸案 |
第十一章 三官镇惊变 |
第十二章 三友观夜谈 |
第十三章 曹家渡劫案 |
第十四章 镇长之死 |
第十五章 车行老板的隐秘 |
第十六章 狭路相逢 |
第十七章 “叛徒”的女儿 |
(2)王树枏年谱(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王树枏其人 |
(二)关于其文学研究 |
(三)关于其政绩研究 |
(四)关于其思想研究 |
(五)关于其交游与家族的研究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凡例 |
家传 |
王树枏年谱 |
卷一 出仕之前(咸丰元年至光绪十二年) |
咸丰元年,辛亥(1851),一岁 |
咸丰二年,壬子(1852),二岁 |
咸丰三年,癸丑(1853),三岁 |
咸丰四年,甲寅(1854),四岁 |
咸丰五年,乙卯(1855),五岁 |
咸丰六年,丙辰(1856),六岁 |
咸丰七年,丁巳(1857),七岁 |
咸丰八年,戊午(1858),八岁 |
咸丰九年,己未(1859),九岁 |
咸丰十年,庚申(1860),十岁 |
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十一岁 |
同治元年,壬戌(1862),十二岁 |
同治二年,癸亥(1863),十三岁 |
同治三年,甲子(1864),十四岁 |
同治四年,乙丑(1865),十五岁 |
同治五年,丙寅(1866),十六岁 |
同治六年,丁卯(1867),十七岁 |
同治七年,戊辰(1868),十八岁 |
同治八年,己巳(1869),十九岁 |
同治九年,庚午(1870),二十岁 |
同治十年,辛未(1871),二十一岁 |
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二十二岁 |
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二十三岁 |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二十四岁 |
光绪元年,乙亥(1875),二十五岁 |
光绪二年,丙子(1876),二十六岁 |
光绪三年,丁丑(1877),二十七岁 |
光绪四年,戊寅(1878),二十八岁 |
光绪五年,己卯(1879),二十九岁 |
光绪六年,庚辰(1880),三十岁 |
光绪七年,辛巳(1881),三十一岁 |
光绪八年,壬午(1882),三十二岁 |
光绪九年,癸未(1883),三十三岁 |
光绪十年,甲申(1884),三十四岁 |
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三十五岁 |
光绪十二年,丙戌(1886),三十六岁 |
卷二 外任时期(光绪十三年至宣统二年) |
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三十七岁 |
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三十八岁 |
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三十九岁 |
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四十岁 |
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四十一岁 |
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四十二岁 |
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四十三岁 |
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四十四岁 |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四十五岁 |
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四十六岁 |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四十七岁 |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四十八岁 |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四十九岁 |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五十岁 |
光绪二十七年,辛丑(1901),五十一岁 |
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五十二岁 |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五十三岁 |
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五十四岁 |
光绪三十一年,乙巳(1905),五十五岁 |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五十六岁 |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五十七岁 |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五十八岁 |
宣统元年,己酉(1909),五十九岁 |
宣统二年,庚戌(1910),六十岁 |
卷三 遗老时期(宣统三年至民国二十五年) |
宣统三年,辛亥(1911),六十一岁 |
民国元年,壬子(1912),六十二岁 |
民国二年,癸丑(1913),六十三岁 |
民国三年,甲寅(1914),六十四岁 |
民国四年,乙卯(1915),六十五岁 |
民国五年,丙辰(1916),六十六岁 |
民国六年,丁巳(1917),六十七岁 |
民国七年,戊午(1918),六十八岁 |
民国八年,己未(1919),六十九岁 |
民国九年,庚申(1920),七十岁 |
民国十年,辛酉(1921),七十一岁 |
民国十一年,壬戌(1922),七十二岁 |
民国十二年,癸亥(1923),七十三岁 |
民国十三年,甲子(1924),七十四岁 |
民国十四年,乙丑(1925),七十五岁 |
民国十五年,丙寅(1926),七十六岁 |
民国十六年,丁卯(1927),七十七岁 |
民国十七年,戊辰(1928),七十八岁 |
民国十八年,己巳(1929),七十九岁 |
民国十九年,庚午(1930),八十岁 |
民国二十年,辛未(1931),八十一岁 |
民国二十一年,壬申(1932),八十二岁 |
民国二十二年,癸酉(1933),八十三岁 |
民国二十三年,甲戌(1934),八十四岁 |
民国二十四年,乙亥(1935),八十五岁 |
民国二十五年,丙子(1936),八十六岁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郭正域年谱(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凡例 |
家族成员传略 |
明世宗嘉靖三十三年 甲寅 公元1554年 一岁 |
嘉靖三十四年 乙卯 公元1555年 两岁 |
嘉靖三十五年 丙辰 公元1556年 三岁 |
嘉靖三十六年 丁巳 公元1557年 四岁 |
嘉靖三十七年 戊午 公元1558年 五岁 |
嘉靖三十八年 已未 公元1559年 六岁 |
嘉靖三十九年 庚申 公元1560年 七岁 |
嘉靖四十年 辛酉 公元1561年 八岁 |
嘉靖四十一年 壬戌 公元1562年 九岁 |
嘉靖四十二年 癸亥 公元1563年 十岁 |
嘉靖四十三年 甲子 公元1564年 十一岁 |
嘉靖四十四年 乙丑 公元1565年 十二岁 |
嘉靖四十五年 丙寅 公元1566年 十三岁 |
穆宗隆庆元年 丁卯 公元1567年 十四岁 |
隆庆二年 戊辰 公元1568年 十五岁 |
隆庆三年 己巳 公元1569年 十六岁 |
隆庆四年 庚午 公元1570年 十七岁 |
隆庆五年 辛未 公元1571年 十八岁 |
隆庆六年 壬申 公元1572年 十九岁 |
神宗万历元年 癸酉 公元1573年 二十岁 |
万历二年 甲戌 公元1574年 二十一岁 |
万历三年 乙亥 公元1575年 二十二岁 |
万历四年 丙子 公元1576年 二十三岁 |
万历五年 丁丑 公元1577年 二十四岁 |
万历六年 戊寅 公元1578年 二十五岁 |
万历七年 己卯 公元1579年 二十六岁 |
万历八年 庚辰 公元1580年 二十七岁 |
万历九年 辛巳 公元1581年 二十八岁 |
万历十年 壬午 公元1582年 二十九岁 |
万历十一年 癸未 公元1583年 三十岁 |
万历十二年 甲申 公元1584年 三十一岁 |
万历十三年 乙酉 公元1585年 三十二岁 |
万历十四年 丙戌 公元1586年 三十三岁 |
万历十五年 丁亥 公元1587年 三十四岁 |
万历十六年 戊子 公元1588年 三十五岁 |
万历十七年 己丑 公元1589年 三十六岁 |
万历十八年 庚寅 公元1590年 三十七岁 |
万历十九年 辛卯 公元1591年 三十八岁 |
万历二十年 壬辰 公元1592年 三十九岁 |
万历二十一年 癸巳 公元1593年 四十岁 |
万历二十二年 甲午 公元1594年 四十一岁 |
万历二十三年 乙未 公元1595年 四十二岁 |
万历二十四年 丙申 公元1596年 四十三岁 |
万历二十五年 丁酉 公元1597年 四十四岁 |
万历二十六年 戊戌 公元1598年 四十五岁 |
万历二十七年 已亥 公元1599年 四十六岁 |
万历二十八年 庚子 公元1600年 四十七岁 |
万历二十九年 辛丑 公元1601年 四十八岁 |
万历三十年 壬寅 公元1602年 四十九岁 |
万历三十一年 癸卯 公元1603年 五十岁 |
万历三十二年 甲辰 公元1604年 五十一岁 |
万历三十三年 乙巳 公元1605年 五十二岁 |
万历三十四年 丙午 公元1606年 五十三岁 |
万历三十五年 丁未 公元1607年 五十四岁 |
万历三十六年 戊申 公元1608年 五十五岁 |
万历三十七年 己酉 公元1609年 五十六岁 |
万历三十八年 庚戌 公元1610年 五十七岁 |
万历三十九年 辛亥 公元1611年 五十八岁 |
万历四十年 壬子 公元1612年 五十九岁 |
万历四十一年 癸丑 公元1613年 |
万历四十五年 丁巳 公元1617年 |
泰昌元年 庚申 公元1620年 |
交游考 |
王之垣 |
王象乾 |
徐学谟 |
敖文祯 |
吴国伦 |
李维桢 |
冯琦 |
邢侗 |
金学曾 |
任家相 |
刘复初 |
葛曦·杨曰泰·杨绍程 |
梅开先 |
陈汝璧 |
梅国桢·丘谦之 |
邹德溥·范敬醇·季道统 |
刘应秋 |
王荁 |
姜应麟 |
胡时麟 |
胡应辰 |
叶修 |
叶向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家族世系表 |
传记资料 |
着述考 |
散佚诗文 |
明代郭正域遗着 |
致谢 |
(4)李氏朝鲜安东金氏家族汉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写作缘起与研究综述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及意义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意义 |
特别说明 |
第一章 李氏朝鲜中期安东金氏家族 |
第一节 李氏朝鲜概况 |
第二节 文学家族 |
第三节 安东金氏家族 |
第二章 金尚宪(1570—1652) |
第一节 金尚宪其人 |
一 生平轨迹 |
二 师承交游 |
第二节 金尚宪与其汉诗 |
一 悲壮的命运感与坚定的节义精神 |
二 金清阴诗中的游仙世界 |
三 悼亡与追思 |
小结 |
第三章 金寿恒(1629—1689) |
第一节 金寿恒其人 |
第二节 金寿恒与其“和陶诗” |
一 探寻流放之路 |
二 孤独之地的感怀 |
三 灵岩风光与归返本真 |
四 训诫与期望 |
小结 |
第四章 金昌协(1651—1708) |
第一节 金昌协其人 |
一 生平轨迹 |
二 师承交游 |
第二节 金昌协与其汉诗 |
一 金农岩汉诗的题材选择 |
二 金农岩诗中的表现技巧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金尚宪年表 |
附录二 金寿恒年表 |
附录三 金昌协年表 |
附录四 金尚宪《清阴集》汉诗整理 |
附录五 金寿恒《文谷集》汉诗整理 |
附录六 金昌协《农岩集》汉诗整理 |
致谢 |
(5)“末五子”与晚明文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末五子”命名缘起及其作为群体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一章 王世贞命名“末五子”的意图及二者的依违离合 |
第一节 王世贞命名“末五子”的继承与变革意图 |
第二节 胡应麟、李维桢与王世贞的依合 |
第三节 魏允中、赵用贤、屠隆与王世贞的依违离合 |
第二章 晚明文学思潮与“末五子”的文学观 |
第一节 万历前后文学思潮的嬗变 |
第二节 “末五子”的文学观念 |
第三节 末五子对晚明文学思潮的纠偏和折衷 |
第三章 晚明博学思潮与李维桢、胡应麟的诗文创作 |
第一节 “末五子”与明代博学思潮 |
第二节 李维桢的诗文创作 |
第三节 胡应麟的拟乐府诗创作 |
第四章 晚明儒释道思潮与屠隆的诗文创作 |
第一节 晚明儒释道思潮概说 |
第二节 晚明儒释道思潮对“末五子”的影响 |
第三节 屠隆的“三教合一”思想及践履 |
第四节 佛道思想影响下的屠隆诗文创作 |
第五章 晚明政治复兴理想与赵用贤、魏允中的诗文创作 |
第一节 晚明政坛与“末五子”的政治复兴理想 |
第二节 赵用贤的诗文创作 |
第三节 魏允中的诗文创作 |
第六章 “末五子”的文坛地位及影响 |
第一节 胡应麟的文坛地位及影响 |
第二节 屠隆的文坛地位及影响 |
第三节 李维桢的文坛地位及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1:李维桢年谱简编(1547-1626) |
附录 2:赵用贤年谱简编(1535~1596) |
附录 3:魏允中年谱简编(1544——1586) |
附录:4:屠隆《吉道人传》为“唐伯虎点秋香”故事源头考论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任务、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四、基本概念的界定 |
五、文献搜集与使用说明 |
第一章 崂山隐逸文化历史传统的形成 |
第一节 崂山隐逸文化发展历史考述 |
一、崂山隐逸文化的历史发展 |
二、明朝前中期崂山隐逸文化考述 |
第二节 崂山隐逸文化传统的形成及原因 |
一、崂山隐逸文化传统的形成 |
二、崂山隐逸文化传统形成的原因 |
第二章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的兴盛及其特点、原因 |
第一节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群体考探 |
一、明末入崂隐逸文人 |
二、隐居崂山的明朝遗民文人 |
三、清初入崂隐逸文人 |
第二节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兴盛之表现及其特点 |
一、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兴盛之表现 |
二、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的特点 |
第三节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兴盛的原因 |
一、社会现实与隐逸传统原因 |
二、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安保的加强 |
三、区域文化教育的发展 |
第三章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地理考析 |
第一节 崂山隐逸文化精神地标的形成 |
一、黄石洞——黄石宫:为而不恃、功成身退 |
二、田横岛——五百义士冢:不甘屈服、尽节守义 |
三、驯虎山——童公祠:勤政爱民、造福一方 |
四、不其山——康成书院:绵延文脉、传道继圣 |
第二节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空间的拓建及变迁 |
一、自然隐逸空间的拓建及变迁 |
二、宗教隐逸空间的创建及变迁 |
第四章 明末清初文化名士与崂山隐逸文人交游考探 |
第一节 施闰章与崂山隐逸文人交往考述 |
一、施闰章的崂山之游 |
二、施闰章与崂山隐士杨还吉的交往 |
三、与杨遇吉、蓝润的交往 |
第二节 顾炎武与崂山隐逸文人交往及对崂山文化贡献考述 |
一、顾炎武的崂山之行 |
二、顾炎武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
三、顾炎武陷身黄培文字狱始末 |
四、顾炎武对崂山的文化贡献 |
第三节 王士禛笔录崂山及与崂山隐逸文人交往述考 |
一、王士禛对崂山、即墨人事的记咏 |
二、王士禛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
第四节 钱谦益等名士与崂山隐逸文人交往考述 |
一、钱谦益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
二、蒲松龄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
三、高珩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
四、王铎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
五、朱彝尊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
六、张英与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
第五章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代表人物研究 |
第一节 高弘图隐居崂山及其作为 |
一、生平简述 |
二、着述及存世情况 |
三、隐居崂山始末及在崂交游 |
四、隐居期间的公益作为 |
五、隐居期间的文学创作 |
第二节 黄宗昌隐居崂山及其作为 |
一、生平简考 |
二、着述及其存世情况 |
三、隐居崂山始末及在崂交游 |
四、隐居期间的公益作为 |
五、《崂山志》的撰写及其学术价值 |
六、创作的隐逸诗歌 |
第三节 张允抡隐居崂山及其作为 |
一、生平简考 |
二、着述及传世情况 |
三、隐居崂山始末及在崂交游 |
四、隐居崂山期间的文化贡献 |
五、隐居崂山期间的文学创作 |
第四节 黄培隐居崂山及其作为 |
一、生平简述 |
二、黄培文字狱案始末、原因及其影响 |
三、黄培隐居崂山始末及所创丈石斋诗社 |
四、甲申后黄培的交游情况 |
五、黄培文化作为及其着述 |
六、黄培的诗歌创作 |
第五节 胡峄阳隐居崂山及其作为 |
一、生平简述 |
二、着述及存世情况 |
三、隐居崂山及其交游情况 |
四、胡峄阳的文化贡献 |
五、文学创作情况 |
六、胡峄阳的历史影响 |
第六章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的文化贡献 |
第一节 崂山隐逸文人的学术贡献 |
一、经学贡献 |
二、理学贡献 |
三、史学贡献 |
四、区域人文地理学贡献 |
五、其他学术贡献 |
第二节 崂山隐逸文人的教育贡献 |
一、从教授业传道 |
二、修缮教育设施 |
三、创建书舍书院 |
四、致力家庭教育 |
五、编刊书籍以助风教 |
第三节 崂山隐逸文人的艺术贡献 |
一、书法贡献 |
二、音乐贡献 |
三、集藏贡献 |
第四节 崂山隐逸文人的宗教贡献 |
一、对佛教发展的贡献 |
二、对道教发展的贡献 |
第七章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的文学创作(上):散文成就 |
第一节 崂山隐逸文人散文创作及作品传世考探 |
一、明末入山隐逸文人散文创作传世情况 |
二、清初入山遗民文人散文创作传世情况 |
三、清初入山隐逸文人散文创作传世情况 |
第二节 崂山隐逸文人散文创作文体类析 |
一、传记文 |
二、序跋文 |
三、碑志文 |
四、书启文 |
五、哀祭文 |
六、论说文 |
七、杂记文 |
八、赞铭箴赋 |
第三节 崂山隐逸文人散文的艺术特色、社会影响及学术价值 |
一、崂山隐逸文人散文具有的艺术特色 |
二、崂山隐逸文人散文产生的社会影响 |
三、崂山隐逸文人散文具有的学术价值 |
第八章 明末清初初崂山隐逸文人的文学创作(下):诗歌成就 |
第一节 崂山隐逸文人诗歌创作及作品传世情况考探 |
一、明末入山隐逸文人诗歌创作传世情况 |
二、清初入山遗民文人诗歌创作传世情况 |
三、清初入山隐逸文人诗歌创作传世情况 |
第二节 崂山隐逸文人的诗歌结社及诗论建树 |
一、诗歌结社 |
二、诗论建树 |
第三节 崂山隐逸文人诗歌作品的题材类析 |
一、隐居诗与隐逸情怀 |
二、酬应诗与人际交往 |
三、山水诗与诗歌地理 |
四、咏物诗与情意寄托 |
五、佛道诗与宗教氛围 |
六、海洋诗与海洋风情 |
七、时事诗与世情关怀 |
八、怀思诗与思想意绪 |
九、饮酒诗与情感慰藉 |
十、时序诗与生命感思 |
第四节 崂山隐逸文人诗歌的艺术特色、社会影响及其学术价值 |
一、崂山隐逸文人诗歌的艺术特色 |
二、崂山隐逸文人诗歌产生的社会影响 |
三、崂山隐逸文人诗歌具有的学术价值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7)清代山东医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绪论 |
1 选题缘由和意义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 清代山东医家的界定及范围 |
2.2 关于“地名”“人名”的考定 |
3 研究方法 |
4 创新点 |
第一部分 清代山东医家人数统计 |
1 清代山东省的建制沿革 |
2 清代山东医家的统计依据 |
3 清代山东医家的人数统计 |
第二部分 清代山东医家地域分布 |
1 清代山东医家地域分布情况 |
1.1 济东泰武临道 |
1.2 兖沂曹济道 |
1.3 登莱青胶道 |
1.4 直隶 |
2 清代山东医家地域分布特征 |
2.1 清代山东各府州医家分布特征 |
2.2 清代山东各州县医家地理分布特征 |
2.3 清代山东地理亚区医家地理分布特征 |
3 清代山东医家分布产生地域差异的原因 |
3.1 受到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双重影响 |
3.2 大运河山东段对沿线区域的影响 |
3.3 海洋经济对山东半岛的影响 |
第三部分 清代山东医家着书情况 |
1 医家着作分析 |
1.1 按存佚情况分析 |
1.2 按科目归属分析 |
2 医家着作整理 |
2.1 医经类医籍 |
2.2 基础理论类医籍 |
2.3 伤寒金匮类医籍 |
2.4 温病瘟疫类医籍 |
2.5 诊法类医籍 |
2.6 本草类医籍 |
2.7 方书类医籍 |
2.8 临证各科类医籍 |
2.9 养生类医籍 |
2.10 医案医话类医籍 |
2.11 综合类医籍 |
第四部分 清代山东医家医事活动 |
1 医家业医背景 |
1.1 弃儒从医 |
1.2 世代行医 |
1.3 久病成医 |
1.4 立志学医 |
1.5 家贫习医 |
1.6 拜师达医 |
1.7 旁涉医术 |
2 医家共同特征 |
2.1 医德高尚 |
2.2 医术精湛 |
2.3 着述颇丰 |
3 医家其他特征 |
3.1 爱好广泛 |
3.2 精研方术 |
3.3 擅于宣传 |
4 医家学术特色 |
4.1 理论特色 |
4.2 临床特色 |
4.3 技术特色 |
4.4 文化特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清代山东医家名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8)焦循诗歌笺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焦循生平与着述 |
(二)焦循诗歌研究现状 |
(三)焦循诗歌主张 |
(四)焦循诗歌的思想内容 |
(五)焦循诗歌的艺术特色 |
二、凡例 |
三、笺注 |
荒年杂诗 |
李贞女诗 |
巴贞女挽歌 |
姑恶恶 |
赵氏门前杞 |
周县丞奴 |
云贞行 |
哀小甲 |
虎鲨吟 |
惠民阿姊行 |
番薯吟 |
甬江弃妇行 |
四哀诗 |
李锺源 |
王凖 |
顾之逵 |
郎炳 |
龙山慈孝歌 |
慈竹居 |
琴歌为杨监亭妾作 |
儿郎伟 |
蝗变蚊 |
黄鸟吟 |
吊忠毅李将军诗三首 |
拟残形操二首 |
拟古谚 |
杜弼 |
酒兴 |
却梅一首示卖花者 |
鹳鹆辞 |
湖之鱼 |
筋骨篇 |
卖牛 |
买石 |
伊太守挽歌 |
与人论诗 |
颜光禄作织女寄牵牛诗拟为牵牛答诗 |
壬寅春雨雪十数日不能出客亦不至转以诗自娱录之得十二首 |
秋水 |
雨後忆田家景事 |
浩歌行饮李氏斋中作 |
北门送客行 |
题吴玉松太史云除夕游山图 |
题黄宗易县尉恩长印谱作 |
题朱敬亭郡丞棫乘查图 |
乙卯闰二月三日小沧浪亭修禊 |
佛峪 |
龙洞 |
官柳 |
香樟 |
乌篷 |
江鳐柱 |
晚泊慈谿 |
林庾泉归天长索余诗为母寿 |
禹陵 |
同年哥 |
江山船 |
鸬鸟船 |
由蔺谿至金华道中 |
喜舍弟归自太原 |
题黄次和双桥一石一梅花图 |
题汪饮泉林屋幽居图 |
歙县方雨村赠红豆以诗谢之 |
阻风燕矶三日病滞下甚剧 |
病愈有作 |
天界寺 |
自平望之崑山 |
邳州渡 |
吴玉松太史言刑部戴金溪尝道仆所着书明日至鐡厂访之 |
麈尾 |
泊车逻 |
鳅鱼口 |
村居草木诗 |
阮中丞得陶陵鼎送置焦山邀同人以诗媵之作五言一首 |
田家 |
治平寺 |
石坊 |
登甘泉山 |
薙草 |
夜渡朱家湖迷路入毕家淘 |
和董晋卿湖上对月诗 |
高二尺今春开花殊可人意 |
丛竹中植红薇十数本长夏盛开 |
读《易》有悟忽闻竹中鸟声 |
拟古三首 |
两君咏 |
足疾 |
题阮梅叔亨珠湖渔隐图 |
记得一首哭汪孝婴 |
冬日杂吟九首 |
冬煖作 |
後湖观打鱼歌 |
春日新晴 |
己亥金陵道中 |
九日 |
姚仁和百岁 |
戊申元旦 |
访锺保岐 |
答诗锺怀 |
舟行 |
题摄山僧寺壁 |
哭顾超宗 |
寄阮芸台孝廉 |
江邨二首寄城中诸子 |
呕血 |
答朱休臣 |
原作 |
内人三十 |
秋居 |
枯坐 |
董子祠 |
琴 |
老将 |
赠邱县刘松岚明府 |
秋暮 |
鸡鸣寺 |
大疫室人几死弟复感之不寐作此 |
追咏九日二首 |
幽居二首 |
露筋祠 |
泛水 |
渔沟三十里,南望隔河渔沟 |
阴平 |
西旺 |
长山途中寒食 |
同作孙韶 |
登州杂诗四首 |
江定甫赠刀作诗酬之 |
答诗 |
寒亭 |
浪亭雅集 |
半城 |
红叶 |
落叶 |
西湖四首 |
雪後泛舟 |
生日有作 |
和诗汪光爔 |
从芸台学使按试绍兴和学使呈诸友原韵 |
送人归东吴 |
湖州吊吴薗次太守 |
舟宿富阳和蒋竹塘孝廉调韵 |
七里濑登子陵钓台 |
出七里濑行建德道中 |
过兰谿至萝葍滩 |
过帽头滩至龙游 |
人日立春汪比部对琴先生棣会郡中诸老(5赋诗属余步韵 |
丁巳十二月立春前一日小集李冠三周南寸草斋中同咏者十三人 |
快园雅集诗 |
秋夕晚静阁听琴 |
题吴县孙蔚堂花南老屋填词图幷怀李尚之 |
杨都尉大壮移镇安庆有书来作此以答 |
足痹 |
燕矶阻风 |
同作叶觐廷 |
辛酉元旦登吴山弟一峰 |
和诗李锐 |
顾广圻 |
陈鸿寿 |
罗永符 |
许珩 |
阮亨 |
题范赐湖广文松下采菊图 |
王江泾 |
登鸡呜埭归舟自莲花桥步至地楼舆儿子廷琥聨句得十韵 |
送汪孝婴之六安 |
同孙莲水游龙井遂至理安寺 |
题安定书院壁 |
张古愚太守敦仁招同赵味辛司马何兰士太守孙渊如观察暨江子屏汪孝婴李滨石雨中泛湖夕饮於倚虹园 |
堰头遇谈阶平 |
刘智庙 |
任邱道中 |
题闱中壁 |
崇效寺看花 |
同郑柿里兆珏刘芙初嗣绾唐竹虚蓥汪珊樵朝黼游钓鱼台 |
赠别汪珊樵 |
鄚州 |
与朱椒堂月下聨句二首 |
效四灵体 |
吾无 |
蟹 |
共放 |
汪孝婴访予湖中喜而有作 |
今岁 |
百尺梧桐阁为汪小鲁作 |
莺 |
郭公 |
与汪孝婴登泰州望海楼 |
夕阳 |
湖村 |
恶竹 |
哭殇孙贵龄 |
己巳仲秋杨竹庐都尉过半九书塾小饮明日作此乞和 |
庚午九月二日竹庐都尉邀往诵芬庄看桂 |
登雕菰楼有作 |
风雨破蕉叶作七言唁之 |
白菊 |
答友人 |
闲吟 |
阶下决明盛开偶得一律 |
坐 |
偶然 |
鹰 |
塾中海棠自戊辰开後四五年不花癸酉春三月盛开光艳照人花老矣恐发泄太过明岁又将不花流连不已记之以诗 |
村居五首 |
後村居五首 |
王黄州以锦带花名不雅驯改曰海仙余植数本今年盛开锦带之名尚矣斥之为俗未以为然诗以解之 |
哭郑柿里舍人 |
仆素少交游迩年家处尤多疎阔昨岁闻武进臧上舍卒於京师今又接歙县孝廉方正程先生讣怆然久之率成二首 |
臧上舍庸 |
程孝廉方正(?)田 |
放船一首丙子秋分日作 |
咏茄 |
制棺成诗以落之 |
至後 |
己卯除夕枕上作 |
开窗 |
古意 |
题画 |
新月和族兄子均韵 |
六合道中 |
长干里 |
方景二公祠 |
病起柬顾超宗 |
归来 |
喜张萼楼廷晖至 |
秋夜 |
坐 |
送罗养斋归海州 |
莫愁湖 |
看棊 |
听曲 |
西子 |
荀卿墓 |
历下亭 |
题王椒畦孝廉画山水 |
题美人对镜图 |
章邱道中 |
牛山 |
潍河 |
小姑河即姑尤 |
秦淮 |
乌镇 |
钱塘江 |
孝娥江 |
钱清江 |
复过梁湖 |
绍兴试院夜兴 |
渡钱塘江望六和塔 |
之衢州望家书不至 |
出衢州十里宿鸡鸣山下 |
定山 |
白秋海棠 |
秋江曲 |
题程左恬风木图 |
石门 |
西湖柳枝 |
茗花 |
题合欢兰画 |
竹柏楼 |
白沟河答滨石 |
北征曲 |
题孟东郊诗集二首 |
壬戌五月晦日江文叔邀同汪晋蕃张开虞蒋春榭袁又恺集康山草堂 |
杭州杂诗 |
寒食曲二首 |
拟乐府 |
抱孙 |
戊辰之春塾中海棠盛开意有所触率为两绝句 |
高义 |
决明 |
村居漫兴五首 |
偶书黄山谷苏东坡事 |
晓起 |
不寐 |
三月晦日效宋人咏牡丹 |
立春 |
买菊 |
奉和杨竹庐都尉 |
赠渔父 |
迎春柳 |
观村剧 |
夏月阶下小花数种相绩开谢偶然成咏得八首 |
钱儿葵 |
铁线莲 |
缠枝牡丹 |
水桂 |
五月白菊 |
金丝桃 |
紫玉簪 |
凌霄 |
小楼 |
春寒二首 |
落花曲三首 |
苔 |
草 |
鸡声 |
银薇 |
初夏杂咏 |
雁来红 |
秋勺药 |
乙亥春丁香海棠盛开喜罗养斋汪掌廷至 |
友人论史事作此示之 |
哰哰 |
夜来二首 |
巴蕉舒弟四叶其畔罂粟鲜红艳丽诗以当画 |
薄暮坐红薇翠竹亭望湖 |
薜荔 |
陆丞相刻印歌为李龙骧作 |
卖餻妇 |
舆夫行 |
有讥阮学士矫廉者作此以答即以寄学士 |
题黄春谷春山伐木图 |
已亥秋省试随先君寓於金陵今相隔二十年偶过旧寓之门水亭篱落如故门中之人无识者感慨既久积而爲诗 |
曾宾谷转运於题襟馆种梅以待宾客赋此呈之 |
苦瓜叹 |
哀魏三 |
司马迁铜印歌 |
哭族兄恒如 |
赠王实斋 |
蜩之甲 |
拟古谚五首 |
金灯剪秋罗 |
对红叶作 |
老佃客谭 |
四、附录 焦循年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研究编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价值 |
第一章 《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缘起 |
第一节 杭郡的社会文化环境 |
一、官方政策对民间的影响 |
二、地域意识日渐凸显 |
三、乡邦文献的需要 |
第二节 丁丙的编纂机缘 |
一、不忍文献纸毁帙散 |
二、藏书、刊刻、编者的身份优势 |
三、契机出现:《武林耆旧集》 |
小结 |
第二章 《历朝杭郡诗辑》基本体例 |
第一节 文本体例 |
一、文本形式 |
二、编排次序 |
第二节 收録体例 |
一、诗人收録范围 |
二、诗歌收録标准 |
三、小传遴选原则 |
小结 |
第三章 《历朝杭郡诗辑》内容概述 |
第一节 《诗辑》收诗情况 |
一、诗作来源 |
二、内容题材 |
第二节 《诗辑》选传情况 |
一、小传来源 |
二、小传内容 |
小结 |
第四章 《历朝杭郡诗辑》价值 |
第一节 《诗辑》的文献与校勘价值 |
第二节 《诗辑》的文学价值 |
第三节 《诗辑》的史料价值 |
第四节 《诗辑》的地域文化特色 |
小结 |
结语 |
文献编 |
《历朝杭郡诗辑》点校凡例 |
《历朝杭郡诗辑》 |
附録 《历朝杭郡诗辑》存録诗集诗稿 |
徵引文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唐代婚恋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起 |
二 婚恋诗界定 |
三 学术史回顾 |
四 本文研究重点 |
第一章 唐前婚恋诗概述 |
第一节 先秦婚恋诗 |
一 《诗经》中的婚恋诗 |
二 楚辞中的婚恋诗 |
第二节 两汉婚恋诗 |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婚恋诗 |
第四节 隋朝婚恋诗 |
第二章 唐代婚恋制度与文化 |
第一节 婚恋观念 |
第二节 婚姻缔结 |
第三节 婚姻解除 |
第三章 唐代婚恋诗发展概况 |
第一节 初唐婚恋诗 |
第二节 盛唐婚恋诗 |
第三节 中唐婚恋诗 |
第四节 晚唐婚恋诗 |
第四章 唐代婚恋诗的主题与类别 |
第一节 恋诗 |
一 婚前恋诗 |
二 婚后恋诗 |
第二节 婚诗 |
一 嫁娶诗 |
二 闺怨诗 |
三 赠内诗 |
四 弃妇诗 |
五 离婚诗 |
六 悼亡诗 |
第三节 恋诗与婚诗的交叉 |
一 婚前恋与婚后恋 |
二 婚后夫妻的恋爱 |
三 既有恋爱又有婚 |
第五章 唐代婚恋诗的艺术特色 |
第一节 情感表达真实自然 |
第二节 意象使用丰富贴切 |
一 动物类意象 |
二 植物类意象 |
三 自然类意象 |
四 生活类意象 |
第三节 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
一 巧用典故 |
二 穿插回忆 |
三 合理想象 |
四 生动比喻 |
第四节 艺术风格深挚温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唐代婚恋诗歌选编 |
凡例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致谢 |
四、十三岁少年海上生死九昼夜(论文参考文献)
- [1]命运如丝(长篇纪实连载)[J]. 东方明,魏迟婴. 啄木鸟, 2021(07)
- [2]王树枏年谱[D]. 魏欣悦.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郭正域年谱[D]. 刘晓慧. 兰州大学, 2021(02)
- [4]李氏朝鲜安东金氏家族汉诗研究[D]. 刘伟.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末五子”与晚明文坛研究[D]. 李敏. 兰州大学, 2021(09)
- [6]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研究[D]. 孙克诚.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3)
- [7]清代山东医家研究[D]. 赵雨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焦循诗歌笺注[D]. 王诗晴.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9]《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D]. 李佩瑜.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10]唐代婚恋诗研究[D]. 李晓洁.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