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传统艺术看丑的审美与判断

从中国传统艺术看丑的审美与判断

一、从中国传统艺术看审美与审丑(论文文献综述)

韩琳娜[1](2021)在《感性的批判 ——波德莱尔的审丑美学》文中研究表明波德莱尔被认为是“法国最荣耀的诗人”(瓦莱里语),其审丑创作与批评历来是中外研究的重点。波氏审丑是对传统美学的一次巨大冲击,大大影响了后来艺术家们的审丑趣味与艺术表现。本文聚焦于波氏审丑的美学基础和背景,讨论波氏审丑思想内涵,期于分析波氏审丑思想的独特影响与评价,并试图在波氏审丑对感性进行强烈批判的情况下思考未来感性的发展方向。本文按照“审丑渊源-审丑内涵-审丑价值评价-感性反思”的思路展开。绪论部分表明选题之缘由并梳理学界目前波氏研究之现状。第一章梳理波氏审丑思想的美学基础和背景,从美学史中探讨丑如何凸显,同时在浪漫主义和唯美派思想中分析波氏审丑的时代风尚,以期掌握波氏审丑思想产生的基本背景。第二章着重探析波氏审丑思想的内涵,从丑的萌发、美的本质、艺术与道德等角度简析波氏审丑思想的主要内涵。第三章揭示波氏审丑思想的特殊价值、影响与评价,波氏开启了法国象征诗派并打开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审丑大门,对感性进行了一次强烈批判且影响深远。第四章在当代社会审丑现实的基础上对波氏审丑思想进行反思,并思索未来感性的发展方向。波氏肯定丑存在的合理性,其批评与创作给美带来挑战的同时开启了审丑先声,波氏企图通过审丑将否定转化为肯定并为人类带来存在的本质力量。美与丑作为主体感性的主要表现,本质上应无高低优劣之分,感性学应关注感性本身,而非美或丑这样的感性两极。感性意味着存在生存的真实体现,在对主体经验与生存状态的表现中,文艺促使观者不断思考自身生存的发展方向,感性学也不断回归到对感性本身的关注中,并从根本上探讨主体存在的意义与未来。

马颖寅[2](2021)在《中国动画番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与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主要传播平台的中国动画番剧顺势崛起,z世代的网络原住民成为动画番剧的主要接受、传播和消费群体。2020年的疫情加速了网络动画番剧的前进脚步,国产动画番剧的整体点击量和用户规模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在后疫情时代,中国动画呈现以传统媒介为主要载体的影视动画,向以互联网新媒介为主要载体的网络动画番剧之间的媒介转向之势。动画番剧凭借其迅猛的成长态势,成为中国动画整体发展的新生代力量和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立足于艺术学学科,以戏剧影视学为研究路径,以中国动画番剧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青少年亚文化为主要文化语境,以文献研究、个案分析、数据分析、比较研究等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本体-审美-文化-展望”为逻辑框架,通过中国动画番剧的图谱概貌、审美特征、文化特征和未来进路四个章节,结合影视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等理论和逻辑推导,对当下的中国动画番剧进行全景式的现象与文化梳理,以及重点内容的深入分析。本文的研究,一方面,围绕中国动画番剧发展至今的历史轨迹进行全面梳理,把握当下动画番剧的整体现状、成长纬度,窥探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中国动画番剧和中国动画的未来良性发展提出学术性建议。另一方面,也希望借助动画番剧为视角和切入口,正面引导当下青少年二次元受众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是对中国动画如何赋予青少年群体以更多教育和引导意义的启思。

陈剑晖[3](2020)在《方法与范畴:建构当代散文理论的可能性——论孙绍振的散文研究》文中指出孙绍振对当代散文研究的贡献,首先在于他特别重视散文研究的方法。表现为:一是回归散文的历史,从原点上寻找散文的生长点和创新点;二是从整体思维出发,将散文置于文学的整个系统之中,在散文与小说、诗歌的比较、联系和转化中探究散文的奥秘;三是归纳法,从事实出发,从个别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上升为普遍的抽象;四是艺术分析的"还原法",孙绍振的整个散文理论研究,贯穿着一种质疑批判精神,而对散文"审智"理论范畴的建构,则体现出孙绍振不满足于现状,力图开创散文研究的大场面、大气象的学术雄心。孙绍振的中国式散文文本解读,体现出他敏锐的审美眼光和把握艺术细微处的能力。孙绍振的散文研究,是他诗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涉及较晚,其影响力尚不及其他方面,但孙绍振的散文研究具有标杆性的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梳理和总结。

裴幸子[4](2020)在《20世纪西方审丑思潮与中国当代文学的趣味嬗变》文中研究说明西方现代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转向使丑彻底取代美的独尊地位,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审丑思潮,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国当代文学创作进入审丑时代。中国当代文学的审美趣味呈现出由审美转向审丑最后走向嗜丑的发展趋势。丑学视野下探究西方20世纪审丑思潮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及审美趣味嬗变的内在互动,对思考中国当代文学审美理念的建构和丑学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刘宜欣[5](2020)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反面人物的教学价值及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部编本”的中学语文教材自2012年开始编写,历时4年,于2016年在全国投入使用,高中语文教材也于2019年末完成编写,其中渗透的语文教学思想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部编本”教材充分发挥了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优势,从党的十八大确立的“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的教育任务出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语文教育的全过程,培育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为学生人格的培养和终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1)“部编本”教材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贴近学生、关注学生、引导学生的意识。(2)与此同时,随着《课程标准》的出台,部编版教材努力的契合《课程标准》,能够抓住语文教学的规律,更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要能够真正的拓宽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努力的提高其语文的核心素养。(3)王文彦和蔡明在语文与课程和教学论中提到语文阅读的六个能力的层级,其中就包括阅读的欣赏力,鉴赏文章、分析欣赏,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并对文章做出价值的判断,完成知识向能力、能力向实践的迁移。(4)教师要强调学生的美感体验,同时对现代的人性给予反思,通过文本来理解自我、反省自我,从而与现代人性和现代文明展开对话。(5)基于以上“部编本”中学语文教材的指导思想以及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广大师生所忽视的反面人物形象的教学对贯彻这些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本文从“部编本”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反面人物形象的教学现状这一特点出发,希望为教师和学生的反面人物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反面人物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本章主要是在与反面人物相关的两大理论的基础之上,研究反面人物教学的可行性,并介绍了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等相关概念,为下文的撰写提供理论基础。第二章部编本中学语文教材中反面人物的教学价值。本章主要介绍了反面人物的教学价值,强调反面人物教学的重要性,以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让反面人物的教学在语文课堂中更好的实行。第三章教材中反面人物选篇的统计与分析。本章是基于对部编本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反面人物的选篇进行统计的基础上,来明确反面人物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以期强调反面人物教学的重要性。第四章反面人物教学的现状及归因。本章主要是分析了当下语文课堂中反面人物教学的现状,并针对现状分析其形成原因,希望通过现状的分析去更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更好的实行反面人物的教学。第五章反面人物教学的实施策略以及注意事项。本章基于反面人物的教学现状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和反面人物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期更好的进行反面人物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本文旨在弥补当下反面人物在语文教学中的缺陷,培养师生的多元思维,使反面人物以一种更加丰富的圆形人物的形象展现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希望能够对当下的中学反面人物的教学提供有效的建议。

彭嫣红[6](2020)在《新世纪国产动画电影叙事研究》文中提出动画艺术作为一项舶来品,自上世纪20年代引入我国,至今为止,已走过百年历史。万氏兄弟引领了中国动画的艰难起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动画工作者从民族元素中吸取营养,创作了大批极具民族特色的作品,形成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学派”。八十年代,电视机走进了千家万户,动画工作者转移重心,致力于电视系列动画片的创作。与此同时,一大批国外的电视动画片先后被引进,在电视的黄金时段反复播出,吸引了大批粉丝,也间接影响了在电视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受众的动画审美趣味。面对着电视动画与外来动画的双重冲击,国产动画电影似乎无力还击,跌落到谷底。此时的动画创作者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处境,新世纪以来,动画电影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随着动画制作技术的升级,受众审美趣味的提升,国产动画电影在叙事上产生了许多新变化。在叙事主题上,新世纪以来的国产动画电影既有对以往主题的传承,也有新时代的创新,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符合当代人需求的价值观,“儒道佛理念”依然成为核心叙事主题;另一类结合当前实际,反映中国社会问题的现实主题。如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教育问题等。结构主义叙事学认为,人物是一种“功能性”的存在,其主要意义在于他在故事中发挥的行为作用。国产动画电影具有程式化特征,常常设立二元化的对立结构,正义的英雄与邪恶的大反派之间的斗争构成叙事核心,英雄人物也在正邪斗法中获得了成长。而以主角为中心的配角作为重要的“功能性”人物,共同推进叙事进程。在叙事结构上,国产动画大部分作品还是以因果线性的戏剧化结构为主,借鉴“三幕剧理论”,可以划分为冲突建置、冲突对抗、大团圆结局三个阶段。非线性叙事结构能满足当代受众多元化的观影需求,我国动画创作者也在不断尝试与运用,这也预示着未来国产动画电影中结构多元化的趋势。在影像叙事上,新世纪的国产动画电影呈现了“奇观化”与“民族化”的并行。人物造型的萌丑酷体现了动画作品中的“身体奇观”;中国风与日漫风相并存的武打设计表现的是“动作奇观”;“场面奇观”主要体现在叙事空间上,影片中富有中国乡土气息的田园山水空间,依靠法术构建的妖神魔界,均具有东方的奇幻色彩。“民族化”是国产动画的立足之本,不论在画面还是声音上,都能找到相应的民族元素。动画工作者从传统民间工艺中获取灵感,创造人物形象,将古筝、二胡等大量民族乐器融入到影片的配乐中,场景上的传统古代建筑、街道布景都极富民族特色。尽管近年来国产动画飞速发展,但仍然存在“低幼化”叙事与“全龄化”受众需求之间的矛盾,“洋范儿”与“民族风”之间的博弈。国产动画电影要崛起,必须要走出低幼化的牢笼,创造“合家欢”作品,满足全龄化受众的需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动画创作者要找准文化定位,传递符合中国人价值观的普世主题,同时深入研究传统的民族元素,寻求民族元素在动画中的现代表达。

曲辉[7](2020)在《艺术审美功能论研究与新时代艺术审美价值的重振》文中认为关于艺术中美的价值的争论由来已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到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这无疑是对艺术与美、艺术审美价值争论的最掷地有声的回答。中国的艺术发展,在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下,曾经一度出现很多乱象,然而一番“体检”之后,重归审美已经成为当下备受期待的愿景。《美术》杂志曾开展过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审美理想的大讨论,一时掀起了坚持艺术审美的热烈呼声,大家都旗帜鲜明、慷慨陈词。在我国社会发展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阶段,重振艺术的伟大审美理想,已然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特别是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产生,更为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与艺术审美价值的重振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方向。艺术的根本是审美。艺术发展中之所以出现种种乱象,除了社会发展特定阶段国内外环境的影响,也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来自对艺术审美价值的漠视甚至破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补充并重振艺术审美功能理论体系,已成为当前艺术理论研究中的首要任务。因此,选择艺术审美功能论与新时代艺术审美价值作为研究对象,以美术学理论、教育学、历史学、文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作为依托,通过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功能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深入探究艺术的审美功能,科学阐释艺术的主要审美功能,并结合艺术发展实际阐明新时代重振艺术审美价值的历史趋势,得出了艺术要为人民提供纯粹的审美关怀的结论。首先,对艺术审美功能做一梳理和概观,明晰艺术的概念,分析艺术功能的内涵,厘清艺术的审美功能,并对艺术审美功能论进行历史回溯。对早期“模仿”说中的审美观念、“自由的艺术”与审美功能的凸显、“无功利”的艺术观与艺术审美功能的确认,以及艺术审美功能及艺术本质的发现进行论述对艺术审美功能论进行解析。对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审美认知功能、审美娱乐功能、审美心理调节功能逐一分析,并对诸功能之间的联系加以论证;对艺术审美功能的完整性、广泛性、时代性和民族性进行分析,辨明艺术审美功能的特点;分析艺术审美功能的影响因素,对艺术作品的时代背景、艺术体裁、艺术风格析毫剖厘,为研究奠定基础。艺术审美功能广泛、审美特点完备,并非初始之时沉寂,如何合理厘定艺术的阶段、科学评价艺术的发展?审美理想的失落与审美功能的离析又是肇自何时?纷繁多变的现代艺术流派,既丰富了艺术形式,又包含着艺术与美的对抗,特别是一部分哗众取宠,屈从于消费市场的作品,虽然数量不是太多,但影响不小,造成了审美理想的失落;中国文艺作品受此影响,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出现了时代性内容缺失、创作形式同质化等问题,也造成反审美现象,严重影响了艺术审美功能的完整性。追根溯源,艺术与美二者关系的流变,决定了审美功能的流变,艺术发展呼唤审美价值回归。艺术审美功能的回归、审美价值的重振需要审美功能论的指引。随着艺术边界的拓展、祛魅的需求以及民族文化自信的逐渐养成,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的补充和完善已经具备了基本条件;传统时代艺术观念中的审美理想、近现代艺术观念中的美学思想、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审美价值的探索,为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提供了重要基础;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形成为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指明了方向,即以人民为中心的审美原则下的多元体系构建。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的人民性内核,注定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这首先凸显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美学基础、美学内涵以及深厚的美育内核,使得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了共同的审美向度,产生了紧密地联系和良性互动,要求我们以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推动审美人格培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审美化传播。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为我们重振审美价值提供了新的路径,生活审美、生态审美、共同体审美也必将成为新时代审美的重要价值。无论是在艺术主题上、艺术语言上还是艺术形式上,我们都迫切需要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艺术作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批评、构建审美社会、为世界提供中国审美方案,进行审美价值输出,由此为人民提供纯粹的审美关怀,这是艺术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阮玉明(Nguyen Ngoc Minh)[8](2020)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凭借其独特的思想价值与艺术造诣不仅大力推动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还走出国门流传到国外,在世界文坛上具有巨大的影响。自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传入越南至今,中国现当代作品对越南文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选题以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文献学、统计学、传播学等相关理论,梳理大量作品译本及其相关研究成果,阐述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最真实的场景。论文由导论、正文六章和结语构成。导论部分概括选题缘起与时间界定、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以及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等内容。第一章阐述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基本状况与特征。总体上以越南各重要的历史阶段为背景,首先介绍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1945年前的传播与接受,说明法国殖民文化的统治对传播与接受过程的抵制,提及以康有为、梁启超、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越南的初步传播与接受情况;然后讲述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1945至1975年期间的传播与接受,指出越南翻译家在抗法、抗美战争中对传播工作所作出的努力,涉及毛泽东文艺思想在越南的重要影响;最后述评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1975年之后的传播与接受,其中包括中越战争对中国文学在越南的传播所造成的困局以及中越复交对中国文学在越南的传播所带来的新貌。虽然,该传播与接受过程起步并发生在越南战争时期,有过坎坷,但最后已经突破困局并获得非常巨大的成就。第二章和第三章探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途径与机制。其中,第二章从中国社会历史的角度论述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的译介与接受心理,包括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前、毛泽东时代的1949至1976年期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等阶段的具体译介与接受情况。第三章则谈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越南的评论与研究,分别述评越南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家和批评家的成果,涉及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传播的重要出版社、报刊杂志社及其传播成就,通过对越南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编撰和作家作品选编以及越南学生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科研活动等内容做总体上的探究,指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对越南外国文学教育的重要地位。第四章论述中国现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家鲁迅及其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情况,分别谈论鲁迅及其作品在越南的译介与研究以及越南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吴必素与南高对鲁迅文学的接受与借鉴等内容。相较于其他中国现代文学作家,鲁迅在越南文学史上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对越南文化、社会、教育等领域起着积极的作用,其创作风格与艺术表现还熏陶不少越南作家并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五章阐述中国当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新生代作家莫言及其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情况,谈及莫言及其作品在越南的译介与研究以及阮玉姿、杜黄耀、武氏好等越南新时期文学几位代表作家对莫言文学的接受与借鉴等内容。在被传播到越南的中国当代作家当中,莫言最受越南读者喜爱。他凭借自己的创作特色长时间内轰动了越南文坛,引起社会的积极反响,引导越南不少当代作家走向民主、自由、开放的创作道路,为新时期越南文学的革新与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第六章探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成就、问题与展望,分别陈述中越两国的文学与文化交流领域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从而指出传播与接受过程中所存在的偏向和误区。通过对各种问题做的评价与剖析,在确定好导致这些偏向和误区的根源之后,进一步为参与传播与接受过程各方拟定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和方案。这是需要管理部门、译者队伍、读者群众等人群共同努力,携手完成的任务。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如果做到全面扩大传播对象、严格把关译作质量、尽量提高阅读品位等要求,在下一个发展阶段定能换上全新的面貌。结语部分对论文所论述的内容作概括和总结,通过列举论文所做到的内容项目,指出研究的创新点以及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是个持续着的历史进程。因此,本选题既是对过去的回顾与总结,又是对未来的展望与建议,有着持久的价值,值得中越专家学者进一步深入探讨。

何佳穗[9](2020)在《孙绍振文本细读理论视野下高中散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当代散文教学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还是对学生审美水平的提升,现当代散文的阅读教学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高中阶段,现当代散文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教师在散文解读方面出现的偏差尤为明显。孙绍振先生的文本细读理论,以文学创作论为根基,从大量文学类文学解读的实践经验归纳而来,提出了可操作的具体方法,通过还原比较揭示文本的矛盾,让分析进入到文本深层,真正解读出文本的隐性奥秘。笔者在学习过程中,从孙绍振先生的文本细读理论中获得了启示,积极投身于将这一理论运用在高中散文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之中,以期能为高中散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本文主要由五部分构成。第一章讨论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的现状。在这一章中,笔者主要从教师的文本解读和实际课堂教学两方面梳理了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出现的突出问题。第二章对孙绍振先生的文本细读理论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解读,为之后的策略提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文本细读出现在美国的新批评学派。孙绍振先生批判了美国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所建构起来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以文本微观分析为实证支撑的文学文本解读理论。笔者在这一章突出了孙式文本细读理论的独特价值。第三章论述了孙绍振文本细读理论运用于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的可行性。发现散文这一文体不仅适合用文本细读理论来分析,而且孙式文本细读理论能够解决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的问题,突破其困境。这为后面阅读理解策略和教学策略的提出提供了条件。第四章则以孙绍振先生的文本细读理论为指导,提出了高中现当代散文阅读理解的具体策略。不同类型的散文需要不同的阅读理解策略,对散文类型的区分也是孙绍振先生在现有散文理论下的原创性建构,其中涉及到的还原法和比较法都是操作性较强的文本解读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开文本的深层密码,并且作者还以实际的散文文本解读案例加以说明。第五章是在孙绍振先生文本细读理论视野下,进行的高中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究。在这一章不仅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环节(包括导入、读出、提问、讨论)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还从各版本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取了不同类型的散文,进行了教学设计的尝试。可以发现,本文不仅注重对教学实际状况的了解和把握,注重对文本解读理论的阐释和分析,更注重用文本细读理论来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探究与尝试,本文的重点就是实际教学策略的探究,笔者将理论运用于散文的实际教学,期望文本细读理论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的效率。

袁雪[10](2020)在《中学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育审视》文中研究说明鲁迅作为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其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揭露批判、对中国国民性的改造与重建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探索有着历久弥新的意义。其作品作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是一座取之不尽的教育矿藏。随着社会对语文学科美育价值的日渐重视,从美育角度探讨中学教材中鲁迅作品内涵与价值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从美育角度出发,针对中学教材中鲁迅作品的人物形象教学进行探究。首先,本文将中学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为审美形象与审丑形象进行美育价值的详细梳理,界定了文学作品中审美形象与审丑形象划分的标准及其类型,并用这一标准对中学鲁迅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分类,结合文章具体内容逐一分析了中学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独特的美育价值。其次,本文通过对一线中学语文教师进行结构性访谈,辅之以具体课堂案例,对中学鲁迅作品人物形象美育教学现状有了较为全面的把握。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一线教师针对鲁迅作品开展的美育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课前美育策划阶段,教师备课不够充分。在教学实施阶段中,课堂美育氛围低沉的现象十分明显。在课后拓展阶段,学生的美育活动缺失,美育教学的效果难以巩固。本文在发现以上问题的基础上,还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归因分析。最后,针对美育策划、教学实施和课后拓展三个阶段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名师课堂教学实例提出中学鲁迅作品人物形象美育价值的实现策略。实现策略包括三大方面:转变理念、优化过程和创新活动。其中,转变理念从教师出发,提出教师不仅要提升自身审美解读能力、教学策划能力、课堂掌控能力和审美距离调控能力,还要树立平等交流和多元解读的美育观念,更要打破局限,拓展美育视野。优化过程主要针对课堂教学过程提出,主要包括详细备课、因材施教、巧用科技手段和借鉴学术成果四方面。创新活动则聚焦于课后,从创新设计课后作业和精心开发拓展活动两方面对中学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育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

二、从中国传统艺术看审美与审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中国传统艺术看审美与审丑(论文提纲范文)

(1)感性的批判 ——波德莱尔的审丑美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问题缘起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2.2 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方法、目标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波德莱尔审丑的美学基础及背景
    1.1 丑的萌发
        1.1.1 美在激情
        1.1.2 美学对象从客体转向主体
        1.1.3 德国古典哲学的审丑发展
    1.2 波氏审丑的时代风尚
        1.2.1 浪漫主义对情感经验的强调
        1.2.2 唯美派提出“为艺术而艺术”
    1.3 波德莱尔的审丑自觉
第二章 波德莱尔审丑美学的内涵
    2.1 美的本质
        2.1.1 美在古怪、粗暴、忧郁
        2.1.2 恶中之美
        2.1.3 新的激情所固有的特殊美
    2.2 艺术高于自然
        2.2.1 艺术与真实
        2.2.2 诗人的使命:化腐朽为神奇
        2.2.3 语言炼金术
        2.2.4 艺术距离感
    2.3 艺术与道德
    2.4 艺术与哲学
第三章 波德莱尔审丑美学的影响价值与评价
    3.1 波德莱尔审丑美学的影响
        3.1.1 文学艺术领域
    3.2 波德莱尔审丑美学的价值
        3.2.1 对感性的强烈批判
        3.2.2 现实关怀
    3.3 波德莱尔审丑美学的综合评价
        3.3.1 象征与现实的矛盾
        3.3.2 十九世纪法国对波德莱尔的两种批评
        3.3.3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第四章 感性合题时代的审丑现实与反思
    4.1 当代社会的审丑现实
    4.2 审美还是审丑
    4.3 波德莱尔审丑美学思想下的反思
    4.4 感性学的发展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中国动画番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中国动画番剧的图谱概貌
    第一节 动画番剧概念界定
        一、中国动画、中国电视动画、中国动画番剧
        二、“动画番剧”概念、词源基因与衍化
        三、中国动画番剧的研究范围限定
    第二节 中国动画番剧的发展脉络
        一、萌芽阶段:“草根”式的FLASH动画与“闪客”
        二、早期阶段:“平台搭建”与“多元发展”
        三、转型阶段:动画番剧的“起步”与“蓄力”
        四、发展阶段:“量的爆发”与“格局的成形”
    第三节 中国动画番剧形式表征
        一、丰富多元的类型化题材
        二、以跨媒介改编为特色的文本来源
        三、推陈出新的衍生范式
        四、优势互补的技术形态
    第四节 动画番剧在中国动画全景中的形态管窥
        一、身份:小众向主流衍变
        二、格局:中国动画整体版图的改写
        三、困境:艺术商业之间的矛盾与内容尺度的诟病
第二章 中国动画番剧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 总体表征:异域风格影响与本土化特征
        一、日式化风格的影响与效仿
        二、西方科幻元素的注入与融合
        三、中国动画番剧的本土化风格特征
    第二节 内容形态:“她”视角下的青春物语
        一、青春消费:幼态化的审美趣味与消费诉求
        二、身体凝视:从女性身体符号书写到性别异化
        三、性别取向:唯美色彩下的青春女性题材书写
    第三节 艺术表达:形式、技术与影像功能的风格化呈现
        一、形式体系:跨艺术形态下的差异化表达
        二、技术手段:制作、传播与视觉上的虚拟性
        三、影像功能:动画影像造梦机与精神乌托邦
第三章 中国动画番剧的文化特征
    第一节 总体融合性:基于媒介、受众与文化衍变视角
        一、媒介与次元融合
        二、受众扩大化与破圈融合
        三、向主流文化的衍变与融合
    第二节 青春反叛性:基于青少年亚文化基因、现象表征与群体心理
        一、反叛之流变:青少年亚文化的显性基因
        二、反叛之动画番剧现象表征
        三、反叛之生成与群体心理机制
    第三节 大众参与性:基于碎片化特征、媒介赋权和参与式表达
        一、碎片化特征:快感诉求和观影体验
        二、媒介赋权与大众参与性
        三、动画番剧中的参与式表达
第四章 中国动画番剧的未来进路
    第一节 创作与市场
        一、优质内容的多维度开发
        二、跨媒介联动效应的全面激活
        三、受众细分的自觉完善
        四、工业化制作体系的建构
    第二节 教育引导与教学实践
        一、迷群画像:青少年二次元受众群像
        二、瑕瑜互见:动画番剧对青少年的利弊影响
        三、影视育人:开展中小学影视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
        四、积“微”成着:高校动画专业的教学实践基础
    第三节 中国动画番剧的思考与展望
        一、引导与塑型:建构第三极文化体系下的新中国动画学派
        二、未来展望:在更迭流变中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论文结构思维导图
    附录二:绪论中的图表
    附录三:2011 年-2014 年中国动画番剧列表
    附录四:2015 年-2021 年中国动画番剧列表
    附录五:本文所涉及图片、表格索引
作者简介
致谢

(3)方法与范畴:建构当代散文理论的可能性——论孙绍振的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散文研究的方法问题
二、质疑批判精神的注入
三、 建立散文的“审智”范畴
四、中国学派的文本解读学

(4)20世纪西方审丑思潮与中国当代文学的趣味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20世纪西方审美转向与审丑思潮
二、西方审丑思潮催生下的中国当代审丑文学
三、中国当代文学的趣味嬗变与未来之思

(5)中学语文教材中反面人物的教学价值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问卷调查法
        3.案例分析法
        4.访谈法
    (四)文献综述
    (五)本论文的创新点及写作思路
        1.创新点
        2.写作思路
一、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一)理论基础
        1.辩证和谐美学原理
        2.福斯特的圆形人物理论
    (二)相关概念界定
        1.反面人物形象
        2.圆形人物
        3.扁平人物
二、中学语文教材中反面人物的教学价值
    (一)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学会审丑,开拓学生的审美视域
    (三)引以为戒,守护学生的纯净心灵
    (四)弃恶扬善,健全学生的人生品格
三、中学语文教材中反面人物选篇的统计与分析
    (一)选篇统计
    (二)选篇分析
四、中学语文教材中反面人物教学的现状及归因
    (一)中学语文教材中反面人物教学调查问卷情况
        1.教师调查访谈及分析
        2.学生问卷调查及分析
    (二)中学语文教材中反面人物教学的现状
        1.对反面人物教学价值的认知缺失
        2.对反面人物的解读模式化单一化
        3.忽视了反面性格形成的多重原因
        4.反面人物形象干瘪不鲜活不立体
    (三)中学语文教材中反面人物教学现状的归因
        1.价值淡化,忽视了反面人物对学生成长的意义
        2.思维定势,对人性的丰富性与多元性理解不够
        3.偏重感觉,对反面人物的性格缺少理性地分析
        4.强调内涵,忽视塑造反面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五、中学语文教材中反面人物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正确理解反面人物的教学价值
        1.培养学生反向思考能力,促进思维发展
        2.培养学生审视丑的能力,拓展审美视域
        3.剖析反面人物的反面性,洗涤学生心灵
        4.辨别反面人物的善与恶,完善高尚人格
    (二)建立解读反面人物的多元思维
        1.反面人物具有时代性,要用历史的目光看待
        2.反面人物具有民族性,要用包容的态度对待
        3.反面人物具有复杂性,要用多元的视角解读
        4.反面人物具有矛盾性,要用辩证的观点分析
        5.反面人物具有延伸性,要用原始的文本还原
    (三)理性分析反面人物形成的原因
        1.反面人物的形成与人物自身有着密切关联
        2.反面人物的形成深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3.夸张的艺术手法使反面人物的塑造更典型
    (四)掌握鉴赏反面人物的正确方法
        1.反面人物寓于生活,要落实到学生实际生活中
        2.比较美和丑的异同,要运用辩证思维进行分析
        3.运用角色扮演方式,通过体验式教学形成认识
    (五)避免对反面人物进行过度解读
        1.不可夸大反面人物的价值而淡化审美教育
        2.解读要合乎情理,不要过度丑化反面人物
        3.反面人物教学开展的时机要符合学生身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新世纪国产动画电影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国产动画电影的曲折发展与重振
    第一节 国产动画电影民族化的突围之路
        一、万氏兄弟引领中国动画的艰难起步
        二、“中国学派”对民族化风格的自觉探索
        三、外来动画与电视动画的双重冲击
        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造就重振契机
    第二节 新世纪国产电影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一、动画电影票房呈现“冰火两重天”
        二、“三维化”与“巨幕化”刷新观影方式
        三、艺术与商业的良性互动推动创作观念的转型
第二章 新世纪国产动画电影的叙事主题与人物设置
    第一节 传统与现实问题交织的叙事主题
        一、“儒道佛理念”依然成为核心叙事主题
        二、现实观照主题体现时代精神
    第二节 人物设置推动叙事进程
        一、英雄在“正邪斗法”的不断升级中成长
        二、“功能性”人物共同推进叙事进程
第三章 因果线性叙事模式的固守与突破
    第一节 戏剧化的“三段式”经典叙事结构
        一、简明紧凑的冲突建置
        二、环环相扣的情节对抗
        三、危机解决呈现大团圆的结局
    第二节 非线性结构在国产动画电影中的运用
        一、散文诗化的的片段式结构
        二、跨时空的环形结构
第四章 “奇观化”与“民族化”并行的影像叙事
    第一节 “审丑”文化下的角色设计
        一、人物造型的“萌丑酷”
        二、中国风与日漫风共舞的动作设计
    第二节 打破地域与时空界限的声音
        一、“古今”“中西”杂糅的配乐
        二、“无厘头”与“吐槽式”的语言表达
    第三节 叙事空间构建东方奇幻想象
        一、依靠“法术”营造古典妖神魔界
        二、借助“旅行”与“流浪”描摹东方田园山水
第五章 新世纪国产动画电影的迷局与应对
    第一节 “低幼化”叙事与“全龄化”受众之间的矛盾
        一、“低幼化”叙事的落伍与求变
        二、“合家欢”故事满足全龄化需求
    第二节 “洋范儿”与“民族风”之间的博弈
        一、本土化叙事话语的迷失
        二、在动画的民族化叙事中寻找文化自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7)艺术审美功能论研究与新时代艺术审美价值的重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艺术中国梦实现的内在需求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艺术使命
        (三)艺术审美理论的现状分析
        (四)重振艺术审美功能的呼唤
    二、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关于艺术功能的研究
        (二)关于艺术审美功能的研究
        (三)关于艺术美的体现的研究
        (四)对艺术审美问题多学科研究的反思
    四、本文的思路与方法
        (一)本文的研究思路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
        (二)不足
第一章 艺术审美功能论概观
    一、艺术功能与艺术审美功能论
        (一)艺术的概念
        (二)艺术功能及其内涵
        (三)艺术审美功能论
    二、艺术审美功能论的历史回溯
        (一)早期“模仿”说中的审美观念
        (二)“自由的艺术”与审美的凸显
        (三)艺术审美功能的确认
        (四)艺术审美本质的发现
    三、艺术的主要审美功能
        (一)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
        (二)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
        (三)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
        (四)艺术的审美心理调节功能
        (五)诸功能之间的联系
    四、艺术审美功能的特点
        (一)完整性
        (二)广泛性
        (三)时代性
        (四)民族性
    五、影响艺术作品审美功能的因素
        (一)时代背景
        (二)艺术体裁
        (三)艺术风格
第二章 艺术与美二者关系的历史流变与审美理想的失落
    一、艺术与美二者关系的历史流变
        (一)原始艺术:似乎形同陌路的开始阶段
        (二)古典艺术:可谓如胶似漆的蜜月阶段
        (三)现代艺术:貌离而神不离的对抗阶段
    二、现代、后现代艺术中真与美的对抗
        (一)艺术视阈下真与美的互动
        (二)哲学视阈下真与美的竞合
        (三)现代艺术视阈下真与美的对抗
    三、审美功能的离析
        (一)时代精神的缺失
        (二)艺术创作的同质化
        (三)非理性审丑及其影响
    四、审美理想的失落
        (一)审美意识的消解
        (二)审美实践的偏离
        (三)审美本质的错位
第三章 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的补充与完善
    一、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的时代之维
        (一)艺术边界的拓展
        (二)祛魅的需求
        (三)民族自信的必然
        (四)艺术发展的呼唤
    二、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的历史之维
        (一)传统时代艺术观念中的审美理想
        (二)近现代艺术观念中的美学思想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审美价值的探索
    三、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的理论渊源:习近平文艺思想
        (一)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习近平文艺思想的鲜明特征
        (三)习近平文艺思想的重大意义
    四、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的理论框架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审美原则
        (二)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的体系
        (三)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的实践品格
第四章 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审美向度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美学基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美学内涵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美育的关系
    二、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一)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审美一致性
        (二)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审美对接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美丑”之辨
    三、以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以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引导审美人格教育
        (二)新时代公民审美教育的文化追求
        (三)以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审美化传播
第五章 新时代审美价值的重振路径
    一、新时代审美价值的再发现
        (一)生活审美的升华
        (二)生态审美的转向
        (三)共同体审美的期许
    二、新时代艺术主题的再明晰
        (一)致力于民族文化的自觉
        (二)致力于个人品质的提升
        (三)致力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新时代艺术语言的再丰富
        (一)基本章法的传承
        (二)意境格调的创造
    四、新时代审美价值的再输出
        (一)以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进行艺术批评
        (二)以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为世界提供中国审美方案
        (三)以新时代艺术审美功能论构建审美社会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时间界定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基本状况与特征
    第一节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1945年前传播与接受的情况
        一、法国殖民文化统治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传播与接受的抵制
        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现代作家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
        三、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作家作品在越南的初步传播与接受
    第二节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1945年至1975年间的传播与接受
        一、越南民族国家的建立与战争环境对中国文学传播的影响
        二、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在越南的广泛传播与接受
        三、毛泽东文艺思想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
    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1975年后传播与接受的困局与新貌
        一、中越战争与中国文学在越南的传播困局
        二、中越复交与中国文学在越南的传播新貌
第二章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途径与机制(上)
    第一节 中国现代作家作品1949年前在越南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第二节 毛泽东时代中国文学在越南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一、小说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二、诗歌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三、戏剧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四、报告文学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五、文学理论批评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第三节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作家作品在越南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一、文学理论批评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二、现代作家作品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三、文革后作家作品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四、新生代与网络作家作品的译介与接受心理
第三章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途径与机制(下)
    第一节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越南的评论与研究
        一、越南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家的文学研究
        二、越南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家的文学评论
    第二节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的传播媒介考察
        一、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传播的重要出版社及其传播成就
        二、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传播的重要报刊及其传播成就
    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与越南的外国文学教育
        一、越南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编撰与选本研究
        二、越南学生关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科研活动
第四章 鲁迅及其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鲁迅及其作品在越南的译介与研究
        一、鲁迅及其作品在越南的译介
        二、鲁迅及其作品在越南的研究
    第二节 越南20世纪文学作家对鲁迅文学的接受与借鉴
        一、吴必素对鲁迅文学的接受与借鉴
        二、南高对鲁迅文学的接受与借鉴
    小结
第五章 莫言及其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莫言及其作品在越南的译介与研究
        一、莫言及其作品在越南的译介
        二、莫言及其作品在越南的研究
    第二节 越南当代作家对莫言文学的接受与借鉴
        一、莫言及其作品在越南的接受概况
        二、越南当代作家对莫言及其作品的接受与借鉴
    小结
第六章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成就、问题与展望
    第一节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所取得的成就
        一、中越文学交流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二、中越文化交流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第二节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所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中存在的偏向
        二、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中存在的误区
    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展望
        一、全面扩大传播对象
        二、严格把关译作质量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的译作列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9)孙绍振文本细读理论视野下高中散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实践的呼唤
        (三)理论发展的推动
        (四)现有研究的不足
    二、研究现状
        (一)对孙绍振文本细读理论的研究
        (二)对高中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三)孙绍振文本细读理论在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的应用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课例分析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中散文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高中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典文本孤立解读
        (二)意识形态先入为主
        (三)旧有理论生搬硬套
        (四)多元解读背离文本
    二、高中散文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应试教育的束缚
        (二)《新课标》的误读
        (三)学养积累的欠缺
第二章 孙绍振文本细读理论的解析
    一、理论清场:对美国新批评“文本细读”的批判
        (一)“悖论”与“反讽”的漏洞
        (二)“意图谬误”之谬误
        (三)微观分析的偏执
        (四)新批评对文本的科学化追求
    二、理论建构:对康德审美价值论的发展
        (一)审美价值系统
        (二)形象的三维结构:文学文本解读的立体结构
        (三)可操作的文本解读方法
第三章 文本细读理论对高中散文教学的意义
    一、孙绍振文本细读理论的独特价值
        (一)质疑和挑战了权威的西方文论
        (二)将文学文本解读学从文学理论中独立出来
        (三)突破微观的“微观分析”
        (四)以创作论作为文本解读的基础
        (五)中国特色的文本解读理论
        (六)从读者中心论突围
        (七)以归纳法弥补演绎法之缺漏
    二、孙绍振对散文理论的原创性建构
        (一)“虚实相生”:对“真情实感”论的纠偏
        (二)散文的特点:区别于小说、诗歌
        (三)散文的分类:审美、审丑(亚审丑)与审智
    三、高中散文适合用文本细读理论作分析
        (一)教材选文的经典性为文本细读提供了物质前提
        (二)散文形式规范的特点为文本细读提供了现成条件
        (三)散文言简义丰,需要文本细读的分析
    四、文本细读理论能够解决当前散文教学的困境
        (一)能对具体文本进行具体分析,打破理论套话
        (二)能够深化教学内容,提高师生审美修养
        (三)能让学生掌握可迁移的散文解读方法
第四章 基于文本细读的高中散文阅读理解策略
    一、审美散文的阅读理解策略
        (一)抓住关键处分析矛盾,深入分析散文语言奥秘
        (二)比较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想象在创作过程中与作者对话
        (三)比较相同题材的不同作品,分析出唯一性
        (四)还原比较创造性风格,进入精致的文本分析
    二、审丑散文的阅读理解策略
        (一)还原情感,感受审丑之冷漠
        (二)通过历史的还原和比较,分析审丑散文的特殊价值
        (三)比较相同母题的不同作品,关注不同作家的独特感受
    三、亚审丑散文的阅读理解策略
        (一)通过语义还原,探究心灵奇观
        (二)还原歪理歪推的逻辑,揭示深邃的智慧
        (三)比较不同作家的风格,领略不同的幽默
    四、审智散文的阅读理解策略
        (一)还原错位逻辑,挖掘作家的深刻睿智
        (二)还原艺术感觉,分析智性话语的颠覆
        (三)还原、比较文体的发展历史,把握作家对艺术规范的突围
第五章 文本细读运用于高中散文教学探究
    一、基于文本细读理论的高中散文教学策略
        (一)导入策略
        (二)读出策略
        (三)提问策略
    二、基于文本细读理论的散文教学设计尝试
        (一)审美散文教学设计:《江南的冬景》
        (二)亚审丑散文教学设计:《跑警报》
        (三)审智散文教学设计:《斑纹》
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学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育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核心素养培育时代呼唤语文美育
        二、“鲁迅大撤退”舆论兴起
        三、鲁迅作品独特的美育价值
        四、研究者本人的学术旨趣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中学鲁迅作品
        二、人物形象
        三、美育
    第四节 研究文献综述
        一、已有相关研究综述
        二、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第五节 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角度创新:从美育视角下关注鲁迅作品教学
        二、内容创新:审美教育与审丑教育结合
第二章 中学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分类及其美育价值梳理
    第一节 审美形象与审丑形象划分的标准及其类型
        一、划分标准
        二、审美形象与审丑形象的类型
    第二节 中学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审美分类梳理
        一、审美形象
        二、审丑形象
    第三节 中学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育价值
        一、中学鲁迅作品中审美形象的美育价值
        二、中学鲁迅作品中审丑形象的美育价值
第三章 中学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美育实施的现状
    第一节 访谈调查基本情况介绍
    第二节 中学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美育教学现状
        一、已取得的进步
        二、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四章 中学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美育价值的实现策略
    第一节 转变理念,美丑兼顾
        一、提高美育能力
        二、转变美育观念
        三、拓展美育视野
    第二节 优化过程,雅俗共赏
        一、回归文本详细备课,“美”出心裁
        二、立足学情因材施教,“美”化课堂
        三、巧用科技创新课堂,“美”创氛围
        四、借鉴学术丰富内涵,“美”助理解
    第三节 创新活动,难易相辅
        一、创新设计课后作业,固“美”于心
        二、精心开发拓展活动,同“美”游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从中国传统艺术看审美与审丑(论文参考文献)

  • [1]感性的批判 ——波德莱尔的审丑美学[D]. 韩琳娜. 山西大学, 2021
  • [2]中国动画番剧研究[D]. 马颖寅.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方法与范畴:建构当代散文理论的可能性——论孙绍振的散文研究[J]. 陈剑晖. 东吴学术, 2020(05)
  • [4]20世纪西方审丑思潮与中国当代文学的趣味嬗变[J]. 裴幸子.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5]中学语文教材中反面人物的教学价值及策略研究[D]. 刘宜欣.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6]新世纪国产动画电影叙事研究[D]. 彭嫣红.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艺术审美功能论研究与新时代艺术审美价值的重振[D]. 曲辉.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8]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D]. 阮玉明(Nguyen Ngoc Minh).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9]孙绍振文本细读理论视野下高中散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D]. 何佳穗. 西南大学, 2020(01)
  • [10]中学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育审视[D]. 袁雪.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从中国传统艺术看丑的审美与判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