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宝安区井水水质现状及趋势分析

深圳市宝安区井水水质现状及趋势分析

一、深圳市宝安区井水水质现状及趋势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孙晓琨[1](2021)在《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状况及其危险因素研究》文中认为

赵倩[2](2021)在《锦州小凌河扇地海水入侵过程中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凌河扇地位于锦州西南部地区,濒临渤海。海水入侵的发生使得该地区地下水资源遭到破坏,水质恶化。为明确该地区海水入侵现状、地下水化学组分、形成作用和演化规律。于2019年8月在锦州市小凌河扇地至近海平原区进行了28处地下水、9处地表水、大气降水和海水样品的采集工作,结合野外调查取样、室内样品测试,借助比较成熟的水化学研究方法,分析海水入侵对该区地下水水化学(水化学组分特征、水化学类型等)和氢氧同位素(D和18O)特征影响作用。根据反向模拟分析地下水中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结果表明:(1)根据氯离子浓度、矿化度、钠吸附比和咸化系数四项指标综合判别研究区海水入侵分布,北凌村北部-娘娘宫街道-老龙头村南部-兴隆岗-北二沟-青坨子村以北属于无入侵区,以南属于轻度海水入侵区;西树林村及蚂蚁村东侧属于严重海水入侵区,何屯村以及虾庄子村附近属于严重海水入侵区。(2)地下水中淡水中优势阳离子是Ca型,无优势阴离子。微咸水优势阳离子主要为Na型,阴离子主要为Cl型。地下水类型逐渐由山前低矿化度的HCO3-Ca·Mg型淡水过渡为近海平原区的Cl-Na型微咸水,扇中至扇地前缘地区东西两侧水化学类型存在差异。(3)根据Gibbs图以及离子比例分析,地下水中溶解性离子主要受到水岩作用影响,近海地区地下水受到海水混合影响。根据δD和δ18O的分布特征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来源包括大气降水补给,地表水补给以及地下水侧向补给,随着埋藏深度变浅,受蒸发作用影响增强。(4)研究区地下水中不仅存在海水入侵影响下混合作用,还存在矿物溶解沉淀作用以及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通过PHREEQC软件计算得出地下水中岩盐和石膏饱和指数SI<0,均处于未饱和状态;部分淡水和大部分微咸水中方解石和白云石的饱和指数SI>-0.5,基本处于饱和与过饱和状态,并随着Cl-浓度增大,达到饱和状态,少部分山前补给区的地下淡水中方解石和白云石SI<-0.5,未达到饱和状态。

汤睿[3](2021)在《基于联系数的安徽城市水生态建设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持续凸显的大背景下,城市河湖水生态环境恶化、河湖砂石过度开采、水体富营养化等城市水生态相关问题日益严峻。这些问题极大地阻碍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水生态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已成为当前水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领域,它对于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为探索科学合理的城市水生态建设定量评价方法,论文在对安徽省城市水生态建设现状分析等相关问题研究基础上,采用遗传模糊层次分析法筛选城市水生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联系数的城市水生态建设评价模型,定量评价分析了安徽省城市水生态建设状态,运用障碍因子诊断识别模型识别出制约安徽省城市水生态建设的关键影响因子,并将上述方法在安徽省四个具有代表性城市中进行实证分析。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在研究安徽省自然地理、水文地质、人口经济等条件的基础上,分析城市水生态的影响要素,把对城市水生态的主要影响因素归纳为五个方面,对安徽省不同地区城市中出现的重要水生态问题归纳分析,为下一步定量评价城市水生态建设现状提供实际参考。应用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筛选了评价指标体系,有效地解决了当下城市水生态建设评价过程中指标体系众多繁杂难选择、无法适用所评价城市的问题,凸显出评价子系统和指标的重要程度,为城市水生态建设状态的综合评价奠定基础。(2)为提高城市水生态建设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提出了综合应用联系数法、级别特征值法、属性识别法、加权和得分法对安徽省城市水生态建设进行评价的方法(LAW-CN)。LAW-CN在四个典型城市水生态建设实际中的应用结果说明:马鞍山、淮北、六安和池州市水生态建设状态目前分别处于基本和谐、较和谐、和谐、和谐等级状态;LAW-CN可充分利用城市水生态建设评价指标样本与评价标准等级之间标联系数的评价信息,较好地解决了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之间不确定性方面的问题,各城市水生态建设现状评价结果区分度明显,评价过程稳健、诊断分析合理,适用性广,在安徽省其他城市水生态建设动态评价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对城市水生态建设评价构建的联系数表达式中差异度系数i用三角模糊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模拟,得出在置信水平0.05条件下的置信区间,此方法得出城市水生态建设评价联系数法的评价结果稳定在一个区间内,相比其余方法更为稳定客观,可以与不同的评价模型结合使用。(3)为及时诊断识别阻碍城市水生态建设的主要影响因子,提出了构建基于联系数的城市水生态建设障碍因子诊断识别模型,将马鞍山市、淮北市、六安市和池州市这四个城市水生态建设中筛选出的29个评价指标作为原始诊断指标,通过计算诊断识别出四个城市水生态建设障碍因子:马鞍山市水生态建设中障碍因子有27个,首要障碍因子为城市排涝达标率;淮北市水生态建设中障碍因子有6个,首要障碍因子为水域及周边景点观赏性及水文化特色;六安市水生态建设障碍影响因子有4个,首要障碍因子为万元GDP用水量;池州市水生态建设障碍因子有4个,首要障碍因子为迹地恢复治理率。通过诊断能分析出该城市水生态建设中重要的障碍因子,可为有针对性高效地治理建设该地区水生态提供技术支持。综上所述,上述集对分析联系数方法在城市水生态建设评价中的应用研究初步探索了其评价机理、定量评价的实现方法,所得评价成果与区域实际情况有很高的契合度,在城市水生态建设评价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推广应用前景。

赵萍[4](2003)在《深圳市宝安区井水水质现状及趋势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了解辖区内井水水质现状及发展趋势。方法 按照GB 5750-85《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进行检测,按照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评价,使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深圳市宝安区1993~2000年期间的井水348份,合格率为71.6%,其中细菌指标的合格率为75.0%,理化指标的合格率为90.5%,毒理指标的合格率为93.7%,总合格率、细菌指标合格率和毒理指标趋势平稳,但理化指标合格率有逐年升高趋势。结论 深圳市宝安区的井水作为生活饮用水需要加强消毒,消除环境污染,并需进行适当的过滤净化处理才能作为生活饮用水使用。

丁潇颖[5](2020)在《中国社区农园研究》文中认为中国高速的城镇化进程造成了严峻的社会、食物和环境问题。作为应对上述问题的策略之一,社区农园在我国诸多城市中大量涌现并快速发展。然而,这些农园的作用却差异显着——部分农园成为了促进居民互动、保障食品安全、改善社区环境的关键媒介;部分农园却因用地权属、规划布局、组织管理和运营等方面的问题,引发了社会矛盾与公众质疑。而既有研究缺少针对中国社区农园的整体性分析、理论性指导和综合性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农园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对中国社区农园进行全面探索,深入分析造成社区农园效益差异的成因,提出社区农园发展策略变得十分必要。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GIS空间分析、案例研究、问卷调查、SPSS数据分析等方法,从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与策略构建三方面对中国社区农园展开研究。(1)在理论研究方面,梳理了社区农园相关规划设计思想,总结了社区农园实践的发展趋势,并从政策环境、设计模式、参与机制、效益、社会资本和社区农园等层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解析。(2)在现状分析方面,探究了中国社区农园的空间分布特征,深入分析了社区农园的现状设计模式和参与机制,并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探析了社区农园的效益与问题,认为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显着而问题多集中在政策法规、规划设计、社会参与、管理制度、运营方式等方面。基于对问题成因的分析,提出应强化对社区农园社会作用的认知,构建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以此指导中国社区农园建设。(3)在策略构建方面,借助社会资本理论,阐明了社区农园能够建立信任、社会网络和规范,促进社会资本培育的社会作用,并进一步筛选得到影响社会资本形成的空间要素和社会要素。之后,基于不同要素对社会资本形成的影响程度,制定了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在设计策略层面上,剖析了典型社区农园案例,构建了分优先级的选址策略和农园尺度下的空间设计策略,并结合实践对设计策略进行验证;在参与机制层面上,提出了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组织模式、健全管理监督制度和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等途径和方法,论述了参与机制的有效性,并对社区农园的支持性政策体系进行探讨。本文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两方面,形成对中国社区农园的整体性认知,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对社区农园社会作用进行解析和定位,进一步建立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对于突破社区农园发展障碍,科学指导社区农园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农园正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王德东,黎晓彤,钟嶷,周金华,黄仁德,毕华,孙丽丽,李琴,李泽荣[6](2019)在《2003—2018年广州市市政供水出厂水水质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广州市市政供水出厂水水质状况及变化趋势,为促进饮水安全和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3—2018年,对广州13座市政供水厂的480份出厂水样进行检测,对合格率的年度趋势和枯、丰水期差异进行分析。结果2003—2018年,广州市市政供水出厂水总合格率为81.04%,各年的合格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Z=-8.35,P<0.000 1);丰水期微生物指标合格率低于枯水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厂水不合格指标主要为氨氮和锰。结论本次调查的广州市市政供水出厂水的水质状况良好,应进一步关注丰水期水源水水质并调整水厂处理工艺。

熊向陨,余良,何伟彪,李玮,谢林伸,肖建军[7](2019)在《深圳市浅层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及保护对策》文中认为依托深圳市浅层地下水质量监测调查成果,开展全市浅层地下水质量评估工作。结果显示:多数监测点位水质属《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1993)的Ⅳ类和Ⅴ类标准,综合质量评价水质为较差级别。深圳市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需要加强地下水环境的保护。在此基础上分析深圳市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较差的原因,并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对策及建议。

王锐浩,黄鹏飞,单科[8](2019)在《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大型海水淡化项目风险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大型化海水淡化项目是海水淡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大都具有投资较高、工期较长、技术复杂、不确定因素多的特点,导致了大型海水淡化项目在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均会对项目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将大型海水淡化工程的取排水、工艺技术、财务和环境等方面作为风险源,选取相应指标建立大型海水淡化项目风险评价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风险进行识别及评价,有助于其风险控制和应用,为大型化海水淡化工程的发展提供参考。

张渡也[9](2019)在《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深圳市新田社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儿童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物质环境的影响,对儿童友好的成长环境能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地发展。但是在以成年人为主导的社会中,儿童作为“受保护”对象,在城市公共事务中难以发声,其空间权益被长期地忽视,高密度的城市建筑、以汽车为主的街道空间都在剥夺儿童户外活动的空间,由此引发的儿童肥胖、自然缺失症、暴力、自闭等问题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作为联合国《儿童友好公约》签约国之一,对儿童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保障儿童合法权益”被列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部分城市也积极比照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颁布的《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一个行动框架》,制定了针对儿童的城市战略规划及相应的工作计划。社区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社区公共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儿童户外活动最频繁的场域。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社区并没提供适合儿童户外活动的空间,这就需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对社区公共空间进行优化以满足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多样化的空间需求。本文以满足儿童对于社区公共空间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儿童心理学、环境行为学以及儿童友好理论为理论依据,结合国内外相关实践案例,提出了构建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共空间的基本要素,并总结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儿童友好型社区评价标准。通过参与相关活动、实地观察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深圳市宝安区新田社区进行实地调研,在充分了解该社区公共空间的使用现状后,从儿童友好的角度对新田社区现有公共空间做出评价,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意见。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笔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唤起政府以及相关从业人员对于儿童这一年龄弱势群体的关注,创造更加适合儿童成长和发展的社区公共空间,并为今后相关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有益的参考。

张莹[10](2019)在《重污染城市河流水污染特征分析及补水方案研究》文中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大量人口和工业生产向城市聚集,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也威胁着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目前中国城市面临着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其中水环境恶化问题极为突出。在许多城市,“水质型缺水”特征明显,已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水环境污染每年给我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水环境评价与模拟是评估区域水污染现状、解析污染源、预警污染风险的主要技术手段。本文首先对面临严重污染问题的深圳市茅洲河流域水环境现状进行评价,着重分析了严重污染的河道底泥氮磷元素的吸附解吸附特征。MIKE系列软件是目前世界上领先的优秀水质模拟软件。软件的功能涉及整个水文水质循环,从1D到3D,从水动力到水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模拟,其中MIKE-11模型主要用于河口、河流、灌溉系统和其他内陆水域的水文学、水力学、水质和泥沙传输模拟。本文在流域水环境评价的基础上利用MIKE-11模型开展流域水环境综合研究,模拟了茅洲河流域的水质,并计算了以共和村断面为控制断面,地表水V类水质为标准下的茅洲河流域水环境容量。最后,利用MIKE-11模型计算了流域基于不同补水景下水质达标情况,发现若仅采用河口建闸拦污和污水厂提标改造的方法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善流域水质,因此需要引外流域客水补充地表径流,并评估了引西江补水对流域水质的改善效果,为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决策依据。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在详实的调查监测数据的基础上,解析了茅洲河流域的外源污染负荷,2015年COD、氨氮和总磷的入河负荷分别为86201吨/年、8420吨/年和433吨/年,并且发现茅洲河流域各污染来源中,生活源、工业源和径流面源的贡献率依次减小。通过对沿河点源污染排放特征的解析,发现流域中782个排水口有污水排放,每日排放量约为33.44万m3。流域大部分排污口COD、总磷、氟化物和LAS超标在10倍以下,但氨氮浓度超标集中在1050倍之间。河流污染负荷通量的计算表明茅洲河支流每日向干流排入COD 42.4t、氨氮6.26t、总磷0.55t、氟化物2.83t以及LAS 0.229t。(2)基于对底泥采样数据的分析评价,发现茅洲河流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Pb、Cd、Cr、Cu、Zn、Ni含量较高。从空间来看,茅洲河主要支流沙井河底泥污染最为严重,其次为茅洲河干流下游,再次是中游。分污染物来看,全河水平上底泥深度为02m有机质含量较高;底泥深度01m总氮总磷含量最高,随深度含量逐渐降低。茅洲河底泥总氮总磷含量垂向变化存在随深度的增加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重金属中Cu含量最高,Zn含量次之,Cd含量最低。各个总金属含量排序为Cu>Zn>Cr>Ni>Pb>Cd。(3)通过对茅洲河底泥中氮磷元素的吸附解吸附特征规律和底泥中的氮释放通量的研究,发现氮磷元素的吸附解吸附实验研究发现01米深度的底泥平衡浓度最高,其次为12米,23米深度的底泥平衡浓度最低。上覆水体的氮磷浓度分别小于2mg/L和0.4mg/L时,发生表层底泥的解吸附现象。(4)利用MIKE-11建立的茅洲河水质数学模型具有很好的精度,准确的模拟了茅洲河水质数据,反映了茅洲河水质变化规律。除个别情况外,共和村断面氨氮浓度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最低氨氮浓度出现的时间差在30分钟之内,同时在该时刻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十分接近,因此模型能够很好地反应共和村断面的氨氮浓度变化规律;通过对所有数据的统计分析,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较小,平均为20.68%,因此模型的可靠性较好,该模型能够应用于茅洲河水质数据的模拟预测。(5)通过对四种补水情景的模拟,发现仅利用污水厂出水提标和修建河口挡潮闸的方式虽能显着改善水质,但仍不达标(地表水V类)。在叠加东莞侧和深圳侧引西江水补充径流后,全流域水质达标且有较大的安全冗余。综上所述,本文以茅洲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全面评估了茅洲河流域的内外源污染。应用MIKE-11模型开展流域水环境综合研究,系统模拟了流域内水质过程,经模型校准和验证,模拟效果良好。在水质模拟的基础上,计算了流域的水环境容量。并通过设置不同的流域补水情景,利用模型分析了引西江补水措施对流域水环境的改善效果。本研究为我国严重污染的城市流域底泥污染释放特征解析与水环境模拟提供了参考案例,并为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先进思路。

二、深圳市宝安区井水水质现状及趋势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圳市宝安区井水水质现状及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锦州小凌河扇地海水入侵过程中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案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地质条件
    2.3 水文地质条件
    2.4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第三章 研究区海水入侵特征分析
    3.1 海水入侵基本概况
    3.2 海水入侵影响因素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与同位素特征分析
    4.1 样品采集与分析
    4.2 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特征
    4.3 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4.4 海水入侵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5.1 反向地球化学模拟原理
    5.2 反向地球化学模拟过程
    5.3 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联系数的安徽城市水生态建设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城市水生态建设评价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联系数方法研究进展
        1.2.3 系统障碍因子分析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安徽省城市水生态建设现状分析
    2.1 概述
    2.2 安徽省自然地理分析
    2.3 安徽省水文和地质条件分析
    2.4 安徽省城市水生态影响要素分析
    2.5 安徽省城市概况及目前水生态存在的问题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联系数的安徽城市水生态建设评价方法研究
    3.1 概述
    3.2 城市水生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城市水生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2 城市水生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筛选模型
        3.2.3 评价指标的确立
        3.2.4 评价等级标准的确立
    3.3 单指标评价的联系数方法
    3.4 基于联系数的城市水生态建设评价方法构建
    3.5 应用实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安徽城市水生态建设障碍因子联系数诊断方法研究
    4.1 概述
    4.2 基于联系数的城市水生态建设障碍因子诊断模型
    4.3 实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5)中国社区农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源起:高速城镇化引发严峻的社会、食物和环境问题
        1.1.2 契机:社区农园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1.1.3 困境:社区农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1.1.4 小结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社区
        1.3.2 社区农园
        1.3.3 社区农园与份地农园
        1.3.4 社区农园与社区农业
    1.4 研究问题、内容和框架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内容和框架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2章 社区农园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综述
    2.1 社区农园相关规划设计理论回顾
        2.1.1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上半叶:蕴含农业生产的城市规划构想
        2.1.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重建社区农业的思想
        2.1.3 二十一世纪初期:与农业共生的城市规划理论
        2.1.4 当代农业与社区关系的理论研究
    2.2 社区农园相关实践探索脉络分析
        2.2.1 社区农园的实践渊源
        2.2.2 英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2.3 美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2.4 中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3 关于社区农园政策环境的分析
        2.3.1 国外社区农园政策环境
        2.3.2 国内社区农园政策环境
    2.4 关于社区农园设计模式的研究
        2.4.1 社区农园的区位特征
        2.4.2 社区农园的空间设计特征
        2.4.3 社区农园的种植模式
    2.5 关于社区农园参与机制的研究
        2.5.1 社区农园的参与动机
        2.5.2 社区农园的组织模式
        2.5.3 社区农园的管理模式
        2.5.4 社区农园的运营模式
    2.6 关于社区农园效益的研究
        2.6.1 社区农园的经济效益
        2.6.2 社区农园的社会效益
        2.6.3 社区农园的生态效益
        2.6.4 社区农园的健康效益
    2.7 关于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的研究
        2.7.1 社会资本与促进社区农园成员间社会融合
        2.7.2 社会资本与提高社区农园成员的资源调动能力
        2.7.3 社会资本与增强社区农园成员的政治权利
    2.8 社区农园研究现状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社区农园现状调查分析
    3.1 基于GIS的中国社区农园空间分布研究
        3.1.1 GIS分析思路和方法概述
        3.1.2 中国社区农园整体空间分布特征
        3.1.3 中国社区农园空间分布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关系
    3.2 基于调研的中国社区农园专项特征解析
        3.2.1 调研目的、方法和内容概述
        3.2.2 问卷结果统计与案例概况
        3.2.3 社区农园设计模式分析
        3.2.4 社区农园参与机制分析
        3.2.5 社区农园效益分析
        3.2.6 社区农园问题诊断
        3.2.7 问题的解决思路:明确社区农园社会价值,构建社区农园的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指导农园建设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4.1 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的关联性
        4.1.1 社会资本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4.1.2 社区农园语境下社会资本的定义和分类
        4.1.3 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社会作用的理论对接
    4.2 社会资本视角下中国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解析
        4.2.1 社会资本在社区农园中的培育
        4.2.2 社区农园社会资本的功能
        4.2.3 理论框架——社区农园促进社会资本培育的机制分析
    4.3 影响社会资本形成的空间要素和社会要素分析
        4.3.1 已有关于社区农园社会资本及其影响要素的研究
        4.3.2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4.3.3 研究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研究
    5.1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案例分析
        5.1.1 北京育园
        5.1.2 上海创智农园
        5.1.3 深圳馨月园
        5.1.4 上海梅园
    5.2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选址策略
        5.2.1 优先利用街道或社区中心闲置地
        5.2.2 开放社区公共服务单位附属场地
        5.2.3 融入社区公园
        5.2.4 活化社区消极空间
    5.3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空间设计策略
        5.3.1 建立开放性社区农园,实现人人共享目标
        5.3.2 “因地制宜”地构建公共交往空间
        5.3.3 营造规整有序的种植形式
        5.3.4 配置适当比例的观赏性景观
        5.3.5 增设必要的基础设施,采用复合式设计
        5.3.6 构建服务于不同群体的种植园区
        5.3.7 不同空间载体下社区农园设计手法分析
    5.4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实践应用
        5.4.1 点——天津万盈家园社区食物花园项目
        5.4.2 线——天津丁字沽工人新村十三段社区生产性步道设计方案
        5.4.3 面——天津丁字沽工人新村十三段社区有农化设计方案
        5.4.4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参与机制研究
    6.1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组织模式
        6.1.1 分阶段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方式解析
        6.1.2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中参与主体的权责分析
        6.1.3 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的途径
    6.2 健全管理监督制度
        6.2.1 设立社区农园行政管理部门和社区农园协会,完善监管结构
        6.2.2 设置有效公开的管理制度和规则
        6.2.3 分类型社区农园管理建议
        6.2.4 设置完善的监督机制
    6.3 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拓展农园社会资本宽度
        6.3.1 开展文化类活动
        6.3.2 开展自然教育类活动
        6.3.3 开展商业类活动
        6.3.4 开展综合类活动
    6.4 参与机制的有效性分析
        6.4.1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的有效性分析
        6.4.2 健全管理监督制度的有效性分析
        6.4.3 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的有效性分析——以商业类活动对社会网络形成的影响为例
    6.5 政策建议:建立支持社区农园的政策体系,保障社会资本培育
        6.5.1 国家层面
        6.5.2 地方层面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拓展——绿色生产性社区视角下的社区农园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附录 F
附录 G
附录 H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2003—2018年广州市市政供水出厂水水质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水样的采集
    1.2 水样的检测
    1.3 评价标准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出厂水水质检测情况
        2.1.1 年度趋势
        2.1.2 枯、丰水期的比较
        2.1.3 不同水源的比较
    2.2 出厂水水质指标情况
        2.2.1 枯丰水期的比较
        2.2.2 不合格指标检出情况
3 讨论

(7)深圳市浅层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及保护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及分析方法
    1.1 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况
    1.2 监测点布设情况
    1.3 地下水质量评价标准及方法
    1.4 地下水污染评价标准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地下水质量评价
    2.2 地下水污染评价
    2.3 深圳市浅层地下水污染成因
        2.3.1 自然原因
        2.3.2 人为原因
    2.4 深圳市浅层地下水保护建议
3 结论

(8)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大型海水淡化项目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大型海水淡化项目风险识别
    1.1 取排水风险
    1.2 工艺技术风险
    1.3 财务风险
        1.3.1 筹资风险
        1.3.2 成本风险
        1.3.3 运营风险
    1.4 环境风险
2 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2.2 项目评价模型的构建
3 实例研究-天津某大型海水淡化项目风险评价
    3.1 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3.2 确定指标评价集
    3.3 评价结果
4 结论

(9)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深圳市新田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儿童需求的忽视
        1.1.2 我国城市儿童的户外活动问题不容小觑
        1.1.3 儿童的成长受到重视
    1.2 研究的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儿童及儿童权利
        1.3.2 儿童友好
        1.3.3 社区
        1.3.4 社区公共空间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儿童友好型社区理论研究
    2.1 儿童心理与行为
        2.1.1 儿童对环境的认知
        2.1.2 儿童行为与环境和需求的关系
        2.1.3 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及行为特征
    2.2 儿童户外活动类型及特点
        2.2.1 户外活动种类
        2.2.2 儿童户外活动层级
        2.2.3 儿童户外行为模式特征
    2.3 儿童友好理论的提出
        2.3.1 理论沿革
        2.3.2 国内外对于儿童友好理论的内涵解析
        2.3.3 国内外对于儿童友好型社区的探索
        2.3.4 国内现有理论和实践存在的不足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在建设儿童友好型社区上的探索
    3.1 国外儿童友好型社区案例分析
        3.1.1 案例选择:荷兰代尔夫特市
        3.1.2 社区的选取
        3.1.3 poptahof社区
        3.1.4 Kuperwijk-zuid社区
    3.2 国内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案例分析
        3.2.1 深圳红荔社区
        3.2.2 长沙万科儿童友好社区项目
        3.2.3 上海社区花园项目
    3.3 小结
第4章 儿童友好型社区构建要素及评价标准
    4.1 组成儿童友好型社区的要素
    4.2 建立儿童参与的长效机制
        4.2.1 当下社区治理在儿童参与方面存在的问题
        4.2.2 搭建儿童参与的组织平台
        4.2.3 儿童参与的多种形式
    4.3 拓展有序列的儿童户外活动空间
        4.3.1 空间序列与组织形式
        4.3.2 满足儿童不同需求的儿童户外活动空间
        4.3.3 儿童友好的活动场地设计要素
    4.4 安全连续的儿童出行路径
        4.4.1 安全的出行环境
        4.4.2 儿童出行路径设计要素
    4.5 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共空间评价指标
        4.5.1 基本规定
        4.5.2 儿童参与
        4.5.3 布局形式
        4.5.4 安全性
        4.5.5 舒适性
        4.5.6 趣味性
第5章 基于儿童友好理论的新田社区公共空间优化设计
    5.1 设计对象概况
        5.1.1 设计对象的选取
        5.1.2 调研方法
        5.1.3 新田社区概况
    5.2 儿童参与的前期探索
        5.2.1 儿童参与的平台
        5.2.2 儿童参与的形式
        5.2.3 儿童参与评价
        5.2.4 改进建议
    5.3 新田社区公共空间调查
        5.3.1 新田社区儿童活动特征
        5.3.2 新田社区公共空间布局形式调查
        5.3.3 新田社区公共空间布局优化方案
        5.3.4 空间选址
    5.4 儿童活动空间的评价与优化
        5.4.1 美盛玩耍街道
        5.4.2 植物天地
        5.4.3 新田旧村中心乐园
        5.4.4 诚信主题公园
        5.4.5 趣味桩园
        5.4.6 水库绿带
    5.5 儿童出行路径
        5.5.1 儿童出行路径现状评价
        5.5.2 优化意见
第6章 结语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重污染城市河流水污染特征分析及补水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黑臭河流成因及治理技术简述
        1.2.2 内源污染释放研究简述
        1.2.3 水环境容量研究进展
        1.2.4 水质模型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创新性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的创新性
2 茅洲河流域外源污染排放规律研究
    2.1 茅洲河流域基础水环境信息介绍
        2.1.1 研究流域概况
        2.1.2 茅洲河水质概况
        2.1.3 茅洲河流域水环境治理概况
    2.2 茅洲河外源污染负荷分析
        2.2.1 污染负荷估算方法
        2.2.2 2015年茅洲河污染负荷估算
    2.3 流域沿河点源污染排放特征研究
        2.3.1 调查与分析方法
        2.3.2 数据处理方法
        2.3.3 排污口污染负荷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茅洲河流域内源污染排放规律研究
    3.1 底泥沉积物有机质、氮、磷、重金属分布规律研究
        3.1.1 底泥沉积物有机质分布规律研究
        3.1.2 底泥沉积物氮营养盐分布规律研究
        3.1.3 底泥沉积物磷营养盐分布规律研究
        3.1.4 沉积物重金属含量与储量空间分布
    3.2 流域主要水污染问题诊断
    3.3 本章小结
4 河道底泥氮磷污染物吸附解吸附特征规律研究
    4.1 预实验研究
        4.1.1 底泥中总氮的吸附/解吸附特征
        4.1.2 底泥中总磷的吸附/解吸附特征
        4.1.3 试验结论
    4.2 底泥吸附解吸正式试验研究
        4.2.1 底泥中总氮的吸附/解吸附规律
        4.2.2 底泥中总磷的吸附/解吸附规律
        4.2.3 底泥中氨氮的吸附/解吸附规律
    4.3 茅洲河底泥沉积物氮释放通量研究
        4.3.1 样品采集与分析
        4.3.2 计算方法
        4.3.3 不同点位底泥总氮释放通量分析
        4.3.4 茅洲河沉积物氮释放通量推算
        4.3.5 结论
    4.4 本章小结
5 茅洲河干流水质模拟及水环境容量研究
    5.1 MIKE-11 模型
        5.1.1 模型概况
        5.1.2 模型基本原理
        5.1.3 操作方法
    5.2 基础数据与茅洲河干流MIKE-11 水质模型建模
        5.2.1 建模数据简介
        5.2.2 模型构建
    5.3 模型验证和优化
        5.3.1 模型验证
        5.3.2 模型优化
        5.3.3 模型的缺点分析
    5.4 茅洲河水环境容量估算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MIKE-11 的茅洲河干流补水改善水质方案研究
    6.1 补水必要性分析
    6.2 补水水源分析
        6.2.1 流域内水资源潜力分析
        6.2.2 水库水量补水潜力分析
        6.2.3 再生水补水潜力分析
        6.2.4 新建扩建蓄水工程分析
        6.2.5 城市雨水利用潜力分析
        6.2.6 区外调水
        6.2.7 补水水源对比分析
    6.3 补水情景方案设计
    6.4 补水改善河道水质效果分析
        6.4.1 本底情景(S-Ⅰ)水质模拟结果分析
        6.4.2 S-Ⅱ情景下水质模拟结果分析
        6.4.3 S-Ⅲ情景下水质模拟结果分析
        6.4.4 S-Ⅳ情景下水质模拟结果分析
        6.4.5 S-Ⅴ情景下水质模拟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治理对策建议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茅洲河综合整治难点与对策建议
        7.2.1 茅洲河综合整治难点
        7.2.2 茅洲河综合整治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授权或申请的专利
    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D.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四、深圳市宝安区井水水质现状及趋势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状况及其危险因素研究[D]. 孙晓琨. 遵义医科大学, 2021
  • [2]锦州小凌河扇地海水入侵过程中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及影响因素研究[D]. 赵倩. 防灾科技学院, 2021(01)
  • [3]基于联系数的安徽城市水生态建设评价研究[D]. 汤睿.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4]深圳市宝安区井水水质现状及趋势分析[J]. 赵萍. 职业与健康, 2003(01)
  • [5]中国社区农园研究[D]. 丁潇颖. 天津大学, 2020(01)
  • [6]2003—2018年广州市市政供水出厂水水质调查[J]. 王德东,黎晓彤,钟嶷,周金华,黄仁德,毕华,孙丽丽,李琴,李泽荣.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9(12)
  • [7]深圳市浅层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及保护对策[J]. 熊向陨,余良,何伟彪,李玮,谢林伸,肖建军. 中国环境监测, 2019(06)
  • [8]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大型海水淡化项目风险评价研究[J]. 王锐浩,黄鹏飞,单科.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9(12)
  • [9]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深圳市新田社区为例[D]. 张渡也. 深圳大学, 2019(09)
  • [10]重污染城市河流水污染特征分析及补水方案研究[D]. 张莹. 重庆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深圳市宝安区井水水质现状及趋势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