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降低茶叶农药残留量(论文文献综述)
辛军红[1](2021)在《共价有机骨架材料在茶叶农药多残留检测中的应用及吸附机理研究》文中指出茶叶中的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和进出口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消费者对茶叶品质的越来越重视,以及国内外标准中茶叶农药检测项目的不断增加和限量要求的越来越严格,建立茶叶中多种农药的检测技术,尤其是开发高效、快速、简便和环保的样品前处理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近年来,基于固相吸附原理的样品前处理技术有了快速的发展。传统的固相萃取材料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吸附性能和重复使用率低的问题,共价有机骨架(COF)及其复合材料作为样品前处理吸附剂,具有稳定性好、比表面积高、孔隙丰富、易于制备以及可多次重复使用等特点。本论文设计合成具有优异吸附性能的COF及其复合材料,将其应用于固相萃取(SPE)、磁固相萃取(MSPE)、固相微萃取(SPME)的样品前处理中,与色谱-质谱检测技术联用,建立4种茶叶及茶饮料中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对COF材料的合成方法进行优化,对材料的吸附性和稳定性进行研究,对所建立的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准确性以及适用性等进行评价,并对吸附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球形TPB-DMTP-COF的固相萃取-液相色谱质谱(LC-MS/MS)联用技术测定茶叶中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方法研究利用室温合成法,制备了形貌均一的球形TPB-DMTP-COF,对反应溶剂的种类、催化剂的加量以及反应时间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均三甲苯和1,4-二氧六环体系,乙腈体系有利于TPB-DMTP-COF球形形貌的形成;催化剂的用量决定了球形形貌的均一性和粒径尺寸;反应时间影响了TPB-DMTP-COF的球体直径和晶型。表征结果显示,TPB-DMTP-COF具有高的比表面积(1419 m2 g-1)和良好的晶型结构。将球形TPB-DMTP-COF用于SPE柱的吸附填料,优化了上样和洗脱条件,建立了SPE-LC-MS/MS联用测定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方法。6种苯甲酰脲类杀虫剂在0.1-100 ng g-1的浓度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在0.9951-0.9976之间,方法的最低检出限范围为0.003-0.018 ng g-1。对市售的不同种类茶叶进行了苯甲酰脲类杀虫剂含量的测定,并对绿茶和红茶的空白样品进行了添加回收率实验,回收率范围为80.7%-102.2%,相对标准偏差小于6.3%。本研究为均一球形COF材料的合成和应用提供了思路。2、基于NH2-Fe3O4@COF的磁固相萃取LC-MS/MS联用技术测定茶饮料中苯甲酰脲杀虫剂的方法与机理研究利用室温合成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磁性共价有机骨架材料(NH2-Fe3O4@COF)。将该材料用作磁固相萃取的吸附剂,萃取6种苯甲酰脲类杀虫剂。NH2-Fe3O4@COF对苯甲酰脲类杀虫剂吸附快速,萃取时间仅10 min。量子化学计算结果表明,共价有机骨架中的甲氧基团与苯甲酰脲类农药分子中的酰胺基团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疏水作用是影响吸附过程的主要作用力。本研究建立了MSPE-LC-MS/MS联用测定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方法,6种苯甲酰脲类杀虫剂在10-1000 ng L-1的浓度范围内,均表现出了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在0.9977-0.9999之间,方法的最低检出限范围为0.06-1.65 ng L-1。为了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对4种原味茶饮料进行了添加回收率实验,回收率范围为80.1%-108.4%,相对标准偏差小于7.4%。本研究为饮料样品中痕量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提供了参考。3、基于酮烯胺式Tp-Azo-COF的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GC-MS/MS)联用技术测定茶叶中有机氯农药的方法与机理研究制备了一种含有丰富电负性氮原子的酮烯胺式Tp-Azo-COF材料,将其用于固相微萃取的纤维涂层。Tp-Azo-COF具有高的比表面积(1218 m2 g-1),良好的热和化学稳定性,可用于有机氯农药的萃取、富集和热解吸。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Tp-Azo-COF和有机氯农药的吸附亲和力受卤素键作用和疏水相互作用的影响。Tp-Azo-COF涂层对5种有机氯农药的萃取效率均高于3种商品化的固相微萃取涂层,富集倍数范围为1061-3693,且微萃取针可实现上百次的循环使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实用性。本研究建立了SPME-GC-MS/MS联用测定有机氯农药的超灵敏方法,5种有机氯农药在0.1-1000ng L-1的浓度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范围为0.9921-0.9963,方法的最低检出限在0.002-0.08 ng L-1之间。为了评价该方法的适用性,对绿茶样品进行了添加回收率实验,回收率范围为85.1%-101.6%,相对标准偏差小于8.6%。本研究拓展了酮烯胺式COF材料作为富集探针用于有机氯农药分析的应用。4、基于磁性TAPT-DHTA-COF的磁固相萃取GC-MS/MS联用技术测定酰胺类除草剂的方法与机理研究制备了一种在水相中稳定分散的亲水性磁球。选择含丰富羟基基团的DHTA醛基单体,以及TAPT氨基单体,优化了亲水性磁球与TAPT-DHTA-COF的结合方式。利用室温法,设计合成了具有一定亲水特性的磁性TAPT-DHTA-COF材料。表征结果表明,磁性TAPT-DHTA-COF具有良好的磁响应,均匀分散于水相后,能够实现快速的磁分离。将磁性TAPT-DHTA-COF用作MSPE的吸附剂,优化了MSPE的影响参数,建立了MSPE-GC-MS/MS联用测定酰胺类除草剂的方法。在绿茶基质中,6种酰胺类除草剂在1-500 ng g-1的浓度范围内均表现出了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在0.9910-0.9982之间,方法的最低检出限范围为0.25-0.73 ng g-1。对绿茶和红茶的空白样品进行了添加回收率实验,回收率范围为80.1%-94.8%,相对标准偏差小于6.2%。TAPT-DHTA-COF与酰胺类除草剂的吸附机理研究表明,分子间氢键相互作用是吸附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力。本方法为改善COF材料对极性化合物的吸附研究提供了思路。
陈亚[2](2020)在《唑虫酰胺在茶叶上分析方法和加工过程中的残留水平及安全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唑虫酰胺作为一种新型吡唑杂环类杀虫杀螨剂,对茶树上茶小绿叶蝉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由于其具有高效、降解快、触杀性好等特点,成为茶树杀螨剂的重要替代品种。本文通过对样品检测条件和前处理方法的优化,建立了适用于唑虫酰胺在鲜茶、成茶、茶汤、茶渣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并利用该方法检测了不同施药剂量下的田间试验茶鲜叶样品;分析绿茶加工对唑虫酰胺含量的影响;探究不同浸泡处理对唑虫酰胺浸出率、残留率的影响;在能使唑虫酰胺产生最大浸出率的条件下,浸泡消解动态成茶样品并基于安全性定量评价体系,评估该药通过饮茶进入人体的安全性。论文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仪器检测条件和样品前处理方法的优化,建立了适用于茶叶基质中唑虫酰胺的农药残留分析方法。该方法的评估和验证结果表明,唑虫酰胺在浓度范围为0.075-15μg/m L内的溶剂标准曲线和鲜茶、成茶、茶汤、茶渣基质中的标准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53,线性较好;定量限(LOQ)为0.0007-0.0063 mg/kg,检测限(LOD)为0.0002-0.0019 mg/kg;基质效应(ME)为-68.5%-4.6%;样品平均添加回收率为75.1%-104.6%,相对标准偏差(RSDs)为3.2%-13.6%,此分析方法表现出较好的准确性和精密性,满足农药残留分析的基本要求。2、利用已建立的分析方法检测田间试验消解动态鲜茶样品的结果显示,三种施药剂量下的唑虫酰胺消解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且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药后21 d消解率最高。当施药剂量为67.5 g a.i/ha时,消解动力学方程为C=5.8397e-0.078 t(R2=0.9211),半衰期为8.9 d;施药剂量为90.0 g a.i/ha时,消解动力学方程为C=8.9767e-0.084 t(R2=0.9096),半衰期为8.3 d;施药剂量为112.5 g a.i/ha时,消解动力学方程为C=14.132e-0.074t(R2=0.9430),半衰期为9.4 d。3、加工前,三种施药剂量下消解动态鲜茶样品中的唑虫酰胺残留量为1.04-13.8 mg/kg,通过对其进行传统绿茶加工工艺后,其在成茶中的残留量为2.59-13.68 mg/kg,加工因子为0.64-2.77。加工后的茶叶样品中农药残留水平比起初级农产品中的大多呈现增加趋势。4、通过外部因素(不同浸泡温度、浸泡时间、浸泡次数、茶水比)的改变,对含有唑虫酰胺农药残留的成茶样品浸泡得出,浸泡用水为沸水、浸泡10 min、浸泡一次、茶水比为1:30这四种情况下均能使唑虫酰胺最大程度被浸出,残留率最低。5、利用已建立的茶汤制备方法,浸泡三种剂量下加工后的成茶样品得出,唑虫酰胺在茶汤、茶渣中残留量分别为0.39-4.61 mg/L、1.53-9.44 mg/kg,浸泡因子为0.09-0.57,唑虫酰胺残留率为34.5%-85.3%;根据不同剂量下的浸泡结果,得出对应的最大浸出率用于评价该药通过饮茶进入人体的最大数量为0.232-0.548μg/kg bw,远小于其ADI(0.006 mg/kg bw),表明该药在茶叶中的使用是安全的。
王飞权[3](2020)在《不同树龄武夷岩茶品质差异形成的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武夷岩茶属于乌龙茶类,主产于福建省武夷山。武夷岩茶产品因茶树树龄不同其香气与滋味品质差异显着,因此,在武夷山,惯以树龄划分武夷岩茶产品。然而,树龄差异引起品质差异的机理尚不清楚。论文以国家茶树良种?福建水仙?(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 cv.Fujian-shuixian)为研究对象,采用统一的鲜叶采摘标准和加工工艺,将树龄为10年(新丛,XC)、35年(高丛,GC)和55年(老丛,LC)的茶树鲜叶制作成武夷岩茶,分析三个树龄茶叶产品的香气与滋味品质特征、生化组成及香气成分,并对茶树鲜叶进行了非靶向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分析,揭示了不同树龄茶树叶片主要品质成分累积的分子机理。同时,分析了不同树龄武夷岩茶农药残留量的差异。论文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为探明不同树龄武夷岩茶滋味品质形成差异的生化基础,对三个树龄茶叶样品的感官品质进行审评,并测定和比较了18个生化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三个树龄在滋味品质方面差异明显、各具特点,其中XC多鲜醇或较醇厚、GC多浓醇或浓厚、LC多醇厚;三个树龄间,茶多酚等13个生化成分含量的差异显着。经相关性分析发现,三个树龄武夷岩茶的滋味品质与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儿茶素类总量和EGCG含量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82、0.437、0.784、0.451和0.623。2.利用气相色谱串联飞行时间质谱(GC-TOFMS)技术,结合香气品质的审评结果,探讨不同树龄武夷岩茶香气品质差异形成的物质基础。结果显示,三个树龄武夷岩茶香气成分种类丰富,但树龄之间区分比较明显,三者之间共筛选出2-丙烯醛、γ-丁内酯等35个差异香气成分,推测这可能是三个树龄茶叶香气品质差异形成的物质基础,尤其是芳樟醇等5个与乌龙茶香气品质密切相关的挥发性萜类,其在XC和LC岩茶中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GC岩茶,值得进一步关注。同时,建立了用于判别XC、GC和LC岩茶的GC-MS香气指纹图谱,并分别筛选出23、13和27个与各树龄香气特征有关的呈香物质。3.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和生化成分分析的结果,明确不同树龄茶树叶片中茶多酚类和氨基酸类在代谢水平上的差异。结果显示,三个树龄茶树叶片代谢谱差异显着,氨基酸、类黄酮、维生素、有机酸类等180个代谢物的表达量发生显着变化。其中,以黄烷-3醇为主体的茶多酚类物质在GC叶片中的表达量最高,LC次之,XC最低;以L-茶氨酸为主体的氨基酸类物质在LC叶片中的表达量最高,XC次之,GC最低,该结果与武夷岩茶生化成分分析的结果一致。这些代谢物在不同茶树叶片中的差异累积,是由于莽草酸途径、儿茶素生物合成途径及茶氨酸生物合成途径发生变化而产生的。说明不同树龄武夷岩茶滋味品质差异的形成与茶多酚和氨基酸在代谢水平上的变化有关。4.基于转录组学、代谢组学和香气成分分析的结果,阐明不同树龄武夷岩茶品质差异形成的分子机理。对转录组数据分析发现,不同树龄茶树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等36个与茶多酚类代谢相关,谷氨酸合成酶基因(GOGAT)等30个与氨基酸类代谢相关,芳樟醇合成酶基因(LIS)等38个与萜类代谢相关的功能基因,显示不同程度的差异表达,该结果被代谢组学和香气成分分析的结果所验证。说明参与茶多酚、氨基酸、萜类等生物合成的关键功能基因,在不同树龄条件下被差异表达是形成武夷岩茶品质差异的根本原因。5.为探讨不同树龄武夷岩茶农药残留量的差异,通过建立新的农药检测方法,对武夷岩茶中36种常用农药的残留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所检茶样的农药残留物检出数和检出率均低,总体符合中国茶叶安全饮用的标准。分析发现,随着树龄的增大,多菌灵等3种农药残留量在武夷岩茶中逐渐减少,吡虫啉、噻嗪酮先减少后增加,苯醚甲环唑则先增加后减少,说明树龄变化可能对农药的残留量产生影响。综上,论文从香气与滋味品质、生化及香气成分入手,解析了不同树龄武夷岩茶品质差异形成的物质基础,并建立了用于判别三个树龄武夷岩茶的香气指纹图谱。基于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和香气成分分析的结果,揭示了不同树龄武夷岩茶品质差异形成的机理。同时,分析了不同树龄武夷岩茶多种农药残留量的差异。该结果为科学解释树龄变化与武夷岩茶品质差异形成的关系,以及为人们放心饮用武夷岩茶和根据树龄选择低残留农药提供试验依据。
吴静怡[4](2018)在《茶叶新烟碱类农药残留变化规律研究与国内外标准分析》文中提出中国素来好以茶会客,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几年来,茶叶农药残留问题越显突出,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影响着我国茶叶出口贸易。新烟碱类农药能对咀嚼式害虫、刺吸口器害虫等多种害虫进行有效防治,所以在我国,大部分的茶园都在使用新烟碱类农药。吡虫啉和啶虫脒是新烟碱类杀虫剂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种类。我国茶叶中吡虫啉的最大残留限值为0.5 mg/kg,啶虫脒的限值10 mg/kg,在欧盟,吡虫啉和啶虫脒在茶叶中的最大残留限值均为0.05 mg/kg。为了规范茶叶中新烟碱类农药的使用,提高茶叶安全与质量,以及帮助企业了解各国茶叶农残标准,应对贸易壁垒,综合考虑在茶叶生产中有可能影响农药残留水平的因素,本文以吡虫啉、啶虫脒这两种主要的新烟碱类农药的残留量为指标,采用液相串联色谱法检测,分别研究在茶鲜叶中、不同加工工艺制成的成品茶中、不同产地的茶叶中、不同类别的茶叶中、不同采茶季节的茶叶中吡虫啉和啶虫脒的残留情况。通过Excel对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分析施药间隔时间对鲜叶新烟碱农药残留的影响,加工工艺对新烟碱农药残留的影响,产地对新烟碱农药残留的影响,茶类品种对新烟碱农药残留的影响,采茶季节对新烟碱农药残留的影响,以及两种新烟碱类农药—吡虫啉和啶虫脒各自的残留规律。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在鲜茶叶中,吡虫啉和啶虫脒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第0-3 d消解速度较快,第14 d以后消解速度则较慢。推荐剂量处理后的鲜茶叶中,吡虫啉和啶虫脒的半衰期分别为2.63 d和3.09 d。(2)用不同的加工工艺把施药后第3 d采摘的鲜茶叶加工成干茶后,吡虫啉在红茶、绿茶、乌龙茶中的残留量分别是0.87 mg/kg、1.40 mg/kg、1.04 mg/kg,仅为鲜茶叶中吡虫啉残留量的1.64-2.64倍;啶虫脒在红茶、绿茶、乌龙茶中的残留量分别是2.32mg/kg、2.85 mg/kg、2.73 mg/kg,仅为鲜茶叶中啶虫脒残留量的2.21-2.71倍。第14 d采摘的鲜茶叶与制成干茶后的新烟碱类农药残留量情况也有同样的规律。(3)综合吡虫啉和啶虫脒的残留量来看,不同产地的茶叶农残情况不同,这与茶区用药习惯、气候以及制茶类别等因素相关。(4)绿茶和乌龙茶这两类茶中的新烟碱类农药残留量最多。茉莉花茶的制作需要茉莉花和绿茶干茶两种原料一起制作的,但是,茉莉花茶80%以上的样品新烟碱类农药残留处于较低的水平。(5)结合吡虫啉和啶虫脒的残留量分布,夏茶在x<0.01mg/kg和0.01≤x<0.5mg/kg区间的分布率总和最大,分布率总和均为100%。按照GB 2763-2016对茶叶的限值要求,新烟碱类农药残留量合格率按采茶季节排序如下:夏茶=冬茶>春茶>秋茶。(6)高达88%茶样中的啶虫脒残留量≥吡虫啉残留量,只有12%的茶样中吡虫啉残留量>啶虫脒残留量,这与茶区施药计划有关,而茶区的施药计划与国家制定的最大残留量限值有关。
朱雪琴[5](2018)在《茶叶中5种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茶叶从中国走向世界,已经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饮品之一。茶叶用沸水冲泡后,具有芬芳的气味,经常饮用也有益于身体健康,能够改善人体骨骼健康、减少肥胖、延缓衰老、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在茶树的种植过程中要用到不同种类的农药,其中,运用最广泛的就是有机磷农药(OPPs)。由于大量施用或者使用方法不当,茶叶中难免会出现部分农药残留的现象,对饮茶者的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鉴于此,世界各国均出台了有关规定,提高农残限量的检测标准,因此,我国茶叶出口贸易量随之受到严重影响。针对此类问题,本论文主要研究两种体系,分别是茶叶基质体系和茶汤基质体系。选取使用范围较广泛的5种有机磷农药(敌敌畏、乐果、毒死蜱、水胺硫磷和三唑磷)为代表,分别建立了改良QuEChERS-GC-FPD联用法以及DLLME-GC-FPD联用法检测5种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方法。其结果如下:论文选取PSA、GCB、Fe304、MWCNTs作为新的净化剂组合取代传统净化剂,优化提取和净化过程,确定每提取0.50 g茶叶样品需要乙腈2.0 mL,40 mg NaCl、40 mg二水合柠檬酸三钠、20 mg柠檬酸二钠倍半水合物。取1.0 mL提取液,加入 40 mg NaCl,150 mg 无水硫酸镁,25 mg PSA、7.5 mg GCB、30 mg Fe3O4纳米颗粒、15 mg MWCNTs的净化剂组合,对传统QuEChERS方法进行改良。通过该方法得到的空白茶叶样品中5种有机磷农药的加标回收率在80%~108.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2.58%~7.31%,满足茶叶进出口农药残留的检测。选用Agilent6890N(FPD)型气相色谱仪进行目标物的检测,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定量。优化气相色谱检测条件,1μL不分流进样,最终选择350℃为最佳进样口温度,最佳载气流速为0.2 mL/min。通过峰面积响应信号采用基质外标法定量。由于茶叶基质较复杂,本文分析了有机磷农药受茶叶基质干扰测定的情况,采用空白基质提取液配制标准溶液,以消除基质效应。建立的方法表明5种有机磷农药在0.5~200.0 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8,检出限在0.608~4.420 μg/kg 之间,定量限在 3.448~10.736 μg/kg 之间。在茶汤基质体系的研究中,采用空白茶叶加标,通过沸水冲泡加标茶叶得到加标茶汤的方法来模拟真实样品,确定冲泡时长为10 min时可以使待测5种OPPs均被最大限度提取到茶汤中。通过DLLME法对茶汤体系进行提取、富集等前处理,条件优化结果表明:每5 mL茶汤需要的萃取剂为60 μL氯苯,分散剂为800μL丙酮,在水相样品中形成三相乳浊液体系,快速萃取富集目标物。通过该法确定的茶汤中5种有机磷农药的检出限在0.026~0.794 μg/L之间,富集倍数在178~435之间,灵敏度和富集效率高。日内保留时间的RSD值低于0.58%,峰面积的RSD值低于5.18%,日间保留时间的RSD值低于1.42%,峰面积的RSD值低于7.28%,精密度和重现性较好。5种OPPs的平均回收率在83.75%~103.08%之间,RSD在2.74%~7.68%之间,均符合农药残留检测要求。通过建立的两种方法分别对武汉市售的10种茶叶真实样品进行抽检,比较改良QuEChERS前处理方法测定茶叶基质体系和DLLME前处理方法测定茶汤基质体系的目标物残留检测结果,发现两种方法对同一批茶叶样品的检测结果基本吻合,检测出的残留量均低于国家标准的最大残留限度,茶汤中的农药残留量低于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量约十倍左右。直接对茶汤进行样品前处理和分析检测的结果表明,此法更贴近生活实际场景,更有现实意义,满足茶叶中农药残留检测分析的要求。
江慧清[6](2017)在《国内茶叶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近年来,茶叶农残超标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各类农残超标事件经常见诸报端,出口欧盟、日本等地也频遭通报和强检,出口波动较大。除生产种植中农药使用不规范外,还与国内规定茶叶农药残留限量以及检测方法相关标准不够完善有很大关系。2017年,我国颁布国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16),其中规定的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有48项,而欧盟自2000年开始实施新的农药最高允许残留标准以来,几乎每年都会对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进行更新,而且经常一年多调。截至2016年,
苏德森,林虬,余宇成,方灵[7](2016)在《13种农药在乌龙茶中残留变化的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探索乌龙茶中农药的残留变化和影响特征,笔者采取田间农药喷施的方式,获取了3个浓度梯度7类共13种农药呈阳性的茶青,再经传统乌龙茶加工工艺制备成乌龙茶。通过测定茶青和成茶的农药残留量,研究喷施浓度、农药背景浓度和属性对乌龙茶中农药残留量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农药喷施浓度的提高,茶青中残留的农药量随着增加,但残留量增加比例有所下降。乌龙茶成茶的农药残留量比茶青低,仅为茶青的76%,3种浓度农药残留茶青的损失率略有不同,不同种类农药残留量损失程度差异较大。其中,恶二嗪类农药、烟碱类农药损失较大,达47.95%、39.11%;噻二嗪酮类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损失较小,为6.55%、11.05%;茚虫威损失率最高,噻嗪酮的损失率最低。研究表明农药喷施浓度、农药背景浓度和农药属性均是其农药残留量变化的影响因素。
王缉东,汤鸣强,连秦勇[8](2016)在《喷施宝水溶肥降解茶叶中毒死蜱农药残留量试验初报》文中指出研究结果表明,喷施宝有机水溶肥料对降低茶叶中毒死蜱农药的残留量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在使用毒死蜱农药杀虫时每亩加入喷施宝有机水溶肥料3045 m L,喷药后3天可降低茶叶中毒死蜱农药残留量98.31%99.48%;药后7天可降低茶叶中毒死蜱农药残留量99.0%99.67%,检测结果经t测验,其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p<0.01)。
钟辉[9](2016)在《茶叶主要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量抽样检测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茶叶质量安全是涉及茶叶市场消费与出口贸易的重要课题,控制茶叶农药残留量是提高质量安全性的关键手段。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是一类广谱杀虫剂,在茶树虫害防治中使用普遍。通过对市售茶叶抽样检测茶样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残留量,分析其在茶样中的残留状况与达标水平,并进一步分析其残留水平与不同产地、产茶季节、茶类等级等因素之间关系,深入探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茶叶中残留的成因。这些研究将对茶叶生产实践,尤其是在控制茶叶农药残留量,提高茶叶质量安全和指导茶叶生产方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本论文选题研究茶叶主要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量抽样检测与分析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具体包括:(1)对市售茶叶抽样检测茶样中主要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残留量,并对茶样中农药残留量的总体水平及其分布状况进行分析,并依据各种标准所规定的相应限量,即最大允许值(MRL)作对照进行达标水平的评价分析;(2)进一步对检测数据按照产地来源、采制季节、茶类等级等分组,比较、分析其差异性,探讨其残留成因,并为指导生产实践提供理论数据。本论文对某省的两大主产茶区的四个市(县)抽取126个产地茶样,及从市售茶叶中随机抽取的168个茶样,共计294个茶样,依托某省茶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专业茶叶检验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技术对抽取茶样中的主要拟除虫菊酯残留进行检测及分析,并开展系统分析、比较研究工作。本论文主要取得如下研究结果及结论:(1)294个抽检茶样中所检联苯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溴氰菊酯的残留状况来看:其检出率分别为52.72%、44.56%、42.86%和17.01%,其测定值均主要分布在0.000 -0.300 mg/kg的检出水平。所检茶样的残留量均远远低于国标限量值,其具有相当的安全性;依据部标绿色食品,联苯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溴氰菊酯达标率分别为100%、99.66%、44.56%和100%,表明四种农药残留要全面达到农业部绿色食标准尚有一定距离;依据部标有机食品,联苯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溴氰菊酯达标率分别为47.28%、55.44%、57.28%和82.99%,这表明抽检茶样中四种农药残留要达到有机标准规定尚有一定距离。(2)从E、H、I、J和K组五个不同产地抽检茶样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状况来看:H组中联苯菊酯检出率最高为46.86%,残留量也最大为0.874mg/kg,五组茶样中联苯菊酯、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均符合国标,除H组外,其余四组均符合部标绿色食品,K组茶样各农残量符合部标有机标准的达标率较其他组更高。数据表明,H组安全性较差,E组、I组、J组和K组安全性较好。(3)从不同季节抽检茶样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状况来看:夏季主要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检出率最高,其中溴氰菊酯检出率高达95.24%,春季主要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较夏秋季茶样未检出率更高。三个季节茶样中各农药残留均符合国标和部标绿色食品,依据部标有机茶叶限量,茶样中农药残留春季合格率较夏秋季更高。表明,春茶安全性较夏秋茶更好。(4)从不同茶类抽检茶样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状况来看:四类茶样中主要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检出率均低于40%,其中,黄茶检出率和残留量要明显低于绿茶、红茶和黑茶。四类茶样均符合国标和部标绿色食品,依据部标有机茶叶限量,黄茶达标率较其他茶类更高。表明,黄茶较绿茶、红茶和黑茶更安全。(5)294份抽检茶样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异构体间存在季节和茶类的差异:从季节上分析表明,氯氰菊酯中Ⅲ异构体各茶类变异系数最小、Ⅳ异构体变异系数最大,氰戊菊酯中Ⅰ异构体各茶类差异最小,Ⅱ异构体差异最大;从茶类分析表明,氯氰菊酯中Ⅰ异构体各茶类差异最小、Ⅱ异构体差异最大,氰戊菊酯中Ⅰ和Ⅱ两种异构体各茶类差异均较大。
翁城武,李亦军,荣杰峰,黄炜娟[10](2012)在《茶叶中农残分析方法及残留量不确定度评定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对茶叶农药残留分析中提取方法、净化方法、检测技术以及农药残留量不确定度评定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茶叶农药残留分析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二、如何降低茶叶农药残留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降低茶叶农药残留量(论文提纲范文)
(1)共价有机骨架材料在茶叶农药多残留检测中的应用及吸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茶叶农药残留概述 |
1.1.1 茶叶农药残留原因 |
1.1.2 茶叶农药残留危害 |
1.1.3 国内外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
1.2 茶叶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
1.2.1 苯甲酰脲类杀虫剂 |
1.2.2 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检测技术 |
1.2.3 有机氯农药 |
1.2.4 有机氯农药的检测技术 |
1.2.5 酰胺类除草剂 |
1.2.6 酰胺类除草剂的检测技术 |
1.3 共价有机骨架(COF)材料 |
1.3.1 COF材料的类型 |
1.3.2 COF材料的合成方法 |
1.3.3 COF材料在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 |
1.4 密度泛函理论(DFT) |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剂与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基于均一球形TPB-DMTP-COF的 SPE-LC-MS/MS联用技术测定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方法 |
2.2.1 TPB-DMTP-COF材料的合成 |
2.2.2 TPB-DMTP-COF的表征和固相萃取方法的建立 |
2.2.3 LC-MS/MS联用测定苯甲酰脲类杀虫剂方法的建立 |
2.2.4 LC-MS/MS联用测定茶叶中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方法验证 |
2.3 基于NH_2-Fe_3O_4@COF的 MSPE-LC-MS/MS联用技术测定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方法 |
2.3.1 磁性NH_2-Fe_3O_4@COF材料的合成 |
2.3.2 磁性NH_2-Fe_3O_4@COF材料的表征和MSPE方法的建立 |
2.3.3 LC-MS/MS联用测定茶饮料中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方法验证 |
2.3.4 TPB-DMTP-COF与苯甲酰脲类杀虫剂吸附机理的研究 |
2.4 基于酮烯胺式Tp-Azo-COF的 SPME-GC-MS/MS联用技术测定有机氯农药的方法 |
2.4.1 Tp-Azo-COF固相微萃取针的制备方法 |
2.4.2 GC-MS/MS联用测定有机氯农药的方法 |
2.4.3 SPME条件优化和萃取流程 |
2.4.4 GC-MS/MS联用测定有机氯农药的方法验证 |
2.4.5 富集能力和吸附作用力的研究 |
2.5 基于磁性TAPT-DHTA-COF的 MSPE-GC-MS/MS联用技术测定酰胺类除草剂的方法 |
2.5.1 磁性TAPT-DHTA-COF的合成方法 |
2.5.2 GC-MS/MS联用测定酰胺类除草剂的方法 |
2.5.3 MSPE条件优化和萃取流程 |
2.5.4 GC-MS/MS联用测定茶叶中酰胺类除草剂的方法验证 |
2.5.5 TAPT-DHTA-COF对酰胺类除草剂吸附机理的研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TPB-DMTP-COF的固相萃取LC-MS/MS联用技术测定苯甲酰脲杀虫剂的结果与分析 |
3.1.1 TPB-DMTP-COF合成方法的优化 |
3.1.2 TPB-DMTP-COF的表征 |
3.1.3 SPE条件的优化 |
3.1.4 方法学验证 |
3.1.5 稳定性研究 |
3.1.6 与其它方法的比较 |
3.2 NH_2-Fe_3O_4@COF的磁固相萃取LC-MS/MS联用技术测定苯甲酰脲杀虫剂的结果与分析 |
3.2.1 磁性NH_2-Fe_3O_4@COF合成方法的优化 |
3.2.2 磁性NH_2-Fe_3O_4@COF的表征 |
3.2.3 磁固相萃取参数的优化和数据分析 |
3.2.4 方法学验证 |
3.2.5 NH_2-Fe_3O_4@COF材料的稳定性研究 |
3.2.6 与其它方法的比较 |
3.2.7 TPB-DMTP-COF与苯甲酰脲类杀虫剂吸附机理的研究 |
3.3 酮烯胺式Tp-Azo-COF的固相微萃取GC-MS/MS联用技术测定有机氯农药的结果与分析 |
3.3.1 酮烯胺式Tp-Azo-COF的表征 |
3.3.2 SPME吸附和解析条件的优化 |
3.3.3 方法学验证 |
3.3.4 微萃取针的稳定性研究 |
3.3.5 富集能力和吸附机理的研究 |
3.3.6 与其它方法的比较 |
3.4 磁性TAPT-DHTA-COF的磁固相萃取GC-MS/MS联用技术测定酰胺类除草剂的结果与分析 |
3.4.1 磁性TAPT-DHTA-COF合成方法的优化 |
3.4.2 磁性TAPT-DHTA-COF的表征 |
3.4.3 磁固相萃取参数的优化 |
3.4.4 方法学验证 |
3.4.5 磁性TAPT-DHTA-COF的稳定性研究 |
3.4.6 吸附机理的研究 |
3.4.7 与其它方法的比较 |
4 讨论 |
4.1 基于球形TPB-DMTP-COF的 SPE-LC-MS/MS联用技术测定茶叶中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方法 |
4.2 基于磁性NH_2-Fe_3O_4@COF的 MSPE-LC-MS/MS联用技术实现茶饮料中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的超灵敏检测 |
4.3 基于酮烯胺式Tp-Azo-COF的 SPME-GC-MS/MS联用技术实现茶叶中有机氯农药的超灵敏检测 |
4.4 基于磁性TAPT-DHTA-COF的 MSPE-GC-MS/MS联用技术测定茶叶中酰胺类除草剂的方法 |
4.5 进一步研究方向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唑虫酰胺在茶叶上分析方法和加工过程中的残留水平及安全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Abbreviations)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
1.1.2 茶园中农药的施用状况及农药残留 |
1.1.3 我国茶叶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现状 |
1.2 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研究概况 |
1.2.1 样品前处理技术 |
1.2.2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
1.3 加工对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影响 |
1.4 唑虫酰胺研究概况 |
1.4.1 唑虫酰胺简介 |
1.4.2 唑虫酰胺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1.5 小结 |
第二章 研究内容、目的及技术路线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目的 |
2.3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唑虫酰胺在茶叶基质中的残留分析方法研究 |
3.1 试剂与耗材 |
3.1.1 主要实验试剂 |
3.1.2 主要实验耗材 |
3.2 唑虫酰胺分析方法 |
3.2.1 唑虫酰胺标准溶液配制 |
3.2.2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检测条件 |
3.3 样品前处理方法 |
3.3.1 茶鲜叶样品前处理方法 |
3.3.2 成茶样品前处理方法 |
3.3.3 茶汤样品前处理方法 |
3.3.4 茶渣样品前处理方法 |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4.1 数据处理 |
3.4.2 LC-MS/MS条件的优化 |
3.4.3 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
3.4.4 分析方法的验证 |
3.5 小结 |
第四章 唑虫酰胺在茶叶上残留分析研究 |
4.1 田间试验设计 |
4.1.1 田间试验背景 |
4.1.2 田间试验方案 |
4.1.3 样品采集与制备 |
4.2 定量计算 |
4.2.1 样品中农药残留定量计算 |
4.2.2 样品中农药残留消解半衰期计算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加工对茶叶中唑虫酰胺农药残留的影响 |
5.1 绿茶加工对唑虫酰胺农药残留的影响 |
5.2 浸泡对唑虫酰胺残留量的影响 |
5.3 数据分析 |
5.3.1 加工因子(PF) |
5.3.2 浸出率、残留率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唑虫酰胺在茶鲜叶加工中的残留量及加工因子 |
5.4.2 不同浸泡温度对唑虫酰胺浸出率、残留率的影响 |
5.4.3 不同浸泡时间对唑虫酰胺浸出率、残留率的影响 |
5.4.4 不同浸泡次数对唑虫酰胺浸出率、残留率的影响 |
5.4.5 不同茶水比对唑虫酰胺浸出率、残留率的影响 |
5.4.6 唑虫酰胺在茶汤、茶渣中的残留量及浸泡因子(IF)、残留率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安全性评价 |
第七章 结论 |
7.1 唑虫酰胺在茶叶上的分析方法的建立 |
7.1.1 仪器检测条件的建立 |
7.1.2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建立 |
7.1.3 分析方法的验证 |
7.2 唑虫酰胺在茶叶上的分析方法的应用 |
7.2.1 唑虫酰胺在茶鲜叶上的残留分析 |
7.2.2 绿茶加工对茶叶中唑虫酰胺残留的影响 |
7.2.3 茶汤制备方法对唑虫酰胺残留量的影响 |
7.2.4 唑虫酰胺在茶汤、茶渣中的残留量及浸泡因子(IF)、残留率分析 |
7.4 安全性评价 |
7.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7.6 论文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不同树龄武夷岩茶品质差异形成的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武夷岩茶品质形成的影响因素 |
1.1.1 茶树品种 |
1.1.2 生态环境 |
1.1.3 加工工艺 |
1.2 指纹图谱技术在茶叶品质鉴定与判别中的应用 |
1.2.1 气相色谱(GC)指纹图 |
1.2.2 液相色谱(LC)指纹图谱 |
1.2.3 毛细管电泳(CE)色谱指纹图谱 |
1.3 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在茶叶品质形成机理研究中的应用 |
1.3.1 代谢组学 |
1.3.2 转录组学 |
1.3.3 转录组学与代谢组学的联合应用 |
1.4 武夷岩茶质量安全评价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不同树龄武夷岩茶生化成分与感官品质分析 |
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仪器与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样处理 |
2.2.2 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的测定 |
2.2.3 生物碱及儿茶素组分含量的测定 |
2.2.4 茶叶品质感官审评 |
2.2.5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树龄武夷岩茶感官品质分析 |
2.3.2 不同树龄武夷岩茶生化成分分析 |
2.3.3 产地、树龄对武夷岩茶生化成分的影响 |
2.3.4 生化成分含量与滋味品质得分的相关性分析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树龄武夷岩茶香气成分差异分析 |
3.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3.1.1 材料 |
3.1.2 主要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样品处理 |
3.2.2 顶空固相微萃取提取茶叶香气成分的条件 |
3.2.3 GC-MS分析条件 |
3.2.4 数据预处理及定性与定量 |
3.2.5 分析方法的重复性考察 |
3.2.6 研究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方法的重现性检验 |
3.3.2 武夷岩茶的香气成分分析 |
3.3.3 不同树龄武夷岩茶香气成分主成分分析 |
3.3.4 不同树龄武夷岩茶差异香气成分的筛选 |
3.3.5 不同树龄武夷岩茶萜类物质的比较 |
3.3.6 三个树龄武夷岩茶香气指纹图谱的构建 |
3.4 讨论 |
3.4.1 不同树龄武夷岩茶香气组分和构成分析 |
3.4.2 不同树龄武夷岩茶香气轮廓的区分与差异香气成分的筛选 |
3.4.3 不同树龄武夷岩茶香气指纹图谱的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树龄茶树叶片主要品质成分代谢差异分析 |
4.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4.1.1 试验材料 |
4.1.2 仪器与试剂 |
4.2 试验方法 |
4.2.1 试样处理 |
4.2.2 样品提取 |
4.2.3 非靶向茶叶代谢组学分析 |
4.2.4 质控样本的制作与质控 |
4.2.5 代谢组学数据前处理与代谢物鉴定 |
4.2.6 数据分析与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代谢组学分析结果的质量控制 |
4.3.2 茶树叶片代谢物的鉴定 |
4.3.3 不同树龄茶树叶片样本的多元变量统计分析 |
4.3.4 两个树龄间差异代谢物的筛选与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
4.3.5 不同树龄差异代谢物的筛选及变化趋势模式分析 |
4.3.6 不同树龄茶树叶片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分析 |
4.3.7 不同树龄茶树叶片主要生化成分代谢通路变化分析 |
4.4 讨论 |
4.4.1 方法的评估与代谢物的结构鉴定 |
4.4.2 不同树龄茶树叶片代谢谱的比较分析 |
4.4.3 不同树龄茶树叶片差异代谢物的筛选及变化趋势分析 |
4.4.4 不同树龄茶树叶片主要品质成分代谢通路的变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树龄茶树叶片主要品质成分代谢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 |
5.1 试验材料 |
5.2 试验方法 |
5.2.1 总RNA的提取 |
5.2.2 转录组文库的构建与高通量测序 |
5.2.3 转录组测序数据处理 |
5.2.4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5.2.5 差异表达基因的q RT-PCR验证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测序数据的生成与评估 |
5.3.2 不同树龄之间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
5.3.3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类 |
5.3.4 不同树龄间氨基酸与次生物质代谢相关DEGs的鉴定与分析 |
5.3.5 不同树龄主要品质成分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5.3.6 差异表达基因的q RT-PCR验证 |
5.4 讨论 |
5.4.1 不同树龄茶树叶片的转录组数据评估 |
5.4.2 不同树龄茶树叶片转录水平的差异分析 |
5.4.3 不同树龄主要品质成分代谢通路相关功能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不同树龄武夷岩茶农药残留量的差异分析 |
6.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6.1.1 材料 |
6.1.2 试剂与仪器 |
6.2 试验方法 |
6.2.1 样品前处理 |
6.2.2 标准液和校准标准液的制备 |
6.2.3 低温诱导乙腈水两相系(ATPS)中农药和咖啡碱相关参数的计算 |
6.2.4 仪器条件 |
6.2.5 内部农药数据库的构建和质谱质量数的校准 |
6.2.6 基质效应的评价 |
6.2.7 方法验证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样品的提取 |
6.3.2 低温诱导乙腈水两相系 |
6.3.3 质谱参数选择 |
6.3.4 基质效应的评价 |
6.3.5 方法验证 |
6.3.6 FV-T02茶样中目标农药的测定 |
6.3.7 不同树龄武夷岩茶中农药残留量的检测和安全评价 |
6.3.8 不同树龄武夷岩茶中农药残留量的差异分析 |
6.4 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茶叶新烟碱类农药残留变化规律研究与国内外标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茶叶产业现状 |
1.2 茶叶分类 |
1.3 茶叶农药残留现状 |
1.4 新烟碱类农药应用现状 |
1.5 国内外农药残留限量法规情况 |
1.5.1 中国农药限量标准现状 |
1.5.2 国外农药限量标准现状 |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6.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6.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6.3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茶叶样品 |
2.1.2 主要试剂 |
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样品预处理 |
2.3.2 初制茶制作 |
2.3.2.1 红茶制作 |
2.3.2.2 绿茶制作 |
2.3.2.3 乌龙茶制作 |
2.4 分析方法 |
2.4.1 液相色谱条件 |
2.4.2 分析步骤 |
2.4.2.1 提取 |
2.4.2.2 净化 |
2.4.3 测定 |
2.5 数据处理 |
2.5.1 计算公式 |
2.5.2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线性关系与检出限 |
3.2 定期采摘的鲜叶中新烟碱类农药残留消解规律 |
3.3 茶叶制作工艺对新烟碱类农药残留的影响 |
3.4 成品茶样总体情况 |
3.5 产地对新烟碱类农药残留的影响 |
3.6 茶类品种对新烟碱类农药残留的影响 |
3.7 采茶季节对新烟碱类农药残留的影响 |
3.8 不同的新烟碱类农药残留分析 |
4 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分析 |
4.1 中国农药限量标准 |
4.2 CAC农药限量标准 |
4.3 美国农药限量标准 |
4.4 日本农药限量标准 |
4.5 欧盟农药限量标准 |
5 结论与讨论 |
5.1 讨论 |
5.1.1 农药残留控制措施探讨 |
5.1.2 各国农药残留限值数据库建立问题探讨 |
5.2 结论 |
5.2.1 新烟碱类农药在鲜茶叶及初制茶中残留研究 |
5.2.2 产地、茶类品种、采茶季节对新烟碱类农药残留影响 |
5.2.3 吡虫啉和啶虫脒的残留研究 |
6 展望 |
6.1 茶叶农药最大残留量限值修订 |
6.2 茶叶新烟碱类农药残留研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茶叶中5种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茶叶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
1.2 有机磷类农药的简介及作用机制 |
1.2.1 有机磷农药的简介 |
1.2.2 有机磷农药作用机制 |
1.3 茶叶中有机磷类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的简介及研究现状 |
1.3.1 样品前处理技术 |
1.3.1.1 传统样品提取技术 |
1.3.1.2 新型前处理技术 |
1.3.2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
1.3.2.1 气相色谱法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1.3.2.2 高效液相色谱法与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1.3.2.3 免疫分析(IA) |
1.4 基质效应 |
1.4.1 基质效应的概述 |
1.4.2 基质效应的消除方法 |
1.5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主要内容 |
1.5.1 选题意义 |
1.5.2 主要内容 |
2 改良QuEChERS前处理方法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2.2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2.2.1 实验用水 |
2.2.2.2 单标储备液保存 |
2.2.2.3 混合标准溶液配制 |
2.2.2.4 有机磷农药的混合工作液配制 |
2.2.3 实验样品 |
2.2.4 实验方法 |
2.2.4.1 空白添加样品制备 |
2.2.4.2 气相色谱条件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提取溶剂的选择 |
2.3.2 提取溶剂用量的选择 |
2.3.3 缓冲体系的选择 |
2.3.4 净化剂的选择 |
2.3.5 净化剂用量的选择 |
2.3.5.1 净化剂PSA用量优化 |
2.3.5.2 净化剂GCB用量优化 |
2.3.5.3 净化剂Fe_3O_4用量优化 |
2.3.5.4 净化剂MWCNTs用量优化 |
2.3.6 无水MgSO_4和NaCl用量的选择 |
2.3.6.1 无水MgSO_4用量优化 |
2.3.6.2 NaCl用量优化 |
2.4 本章小结 |
3 GC-FPD检测茶叶中5种有机磷农药残留方法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3.2.2 主要试剂的配制 |
3.2.2.1 系列浓度溶剂标准溶液的配制 |
3.2.2.2 基质匹配系列标准溶液的配制 |
3.2.3 实验方法 |
3.2.3.1 空白添加样品的制备 |
3.2.3.2 空白茶叶基质的制备 |
3.2.3.3 真实样品的制备 |
3.2.3.4 气相色谱条件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检测方法的选择 |
3.3.2 色谱条件的优化 |
3.3.2.1 进样口温度的优化 |
3.3.2.2 载气流速的优化 |
3.3.3 基质效应 |
3.3.4 线性关系、检出限及定量限 |
3.3.5 方法的回收率 |
3.3.6 方法的精密度和重现性 |
3.3.7 实际样品的测定 |
3.3.8 与其他方法的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4 DDLME-GC-FPD联用检测茶汤中5种有机磷农药残留方法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4.2.2 主要试剂的配制 |
4.2.2.1 实验用水 |
4.2.2.2 单标储备液保存 |
4.2.2.3 混合储备液配制 |
4.2.2.4 混合标准溶液配制 |
4.2.2.5 标准曲线与工作曲线的建立 |
4.2.3 实验样品 |
4.2.4 实验方法 |
4.2.4.1 空白添加样品制备 |
4.2.4.2 真实样品的制备 |
4.2.4.3 气相色谱条件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混合标准溶液实验图谱 |
4.3.2 茶汤样品制备条件优化 |
4.3.3 分散液液微萃取条件优化 |
4.3.3.1 萃取剂类型的选择 |
4.3.3.2 分散剂类型的选择 |
4.3.3.3 萃取剂用量的选择 |
4.3.3.4 分散剂用量的选择 |
4.3.3.5 萃取时间的选择 |
4.3.3.6 离子强度的影响 |
4.3.4 方法的线性范围、检出限、富集倍数 |
4.3.5 方法的精密度及重现性 |
4.3.6 方法回收率和精密度 |
4.3.7 实际样品检测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资料性)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国内茶叶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茶叶中农药残留检测样品前处理技术的研究应用进展 |
(一)前处理的传统技术 |
1. 提取技术 |
2. 净化技术 |
3. 浓缩技术 |
(二)茶叶中农药残留检测前处理新技术 |
1. 微波辅助萃取(MAE) |
2. 加速溶剂萃取(ASE) |
3. 超临界流体萃取(SFE) |
4. 凝胶渗透色谱(GPC) |
5. 固相萃取(SPE) |
6. 固相微萃取(SPME) |
7. 基质固相分散技术(MSPD) |
8. 分散固相萃取-QuEChERS法 |
(三)小结 |
二、检测仪器的应用进展 |
1.气相色谱法(GC) |
2.高效液相色谱(HPLC) |
3.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
4.气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GC-MS/MS) |
5.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 |
6.小结 |
三、结语 |
(7)13种农药在乌龙茶中残留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时间、地点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方法 |
1.3.1 农药的喷施和茶叶样品制备 |
1.3.2农药残留测定方法 |
1.3.3 试验仪器 |
1.3.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13种农药在茶青中的残留变化 |
2.2 13种农药在成茶中的残留变化 |
2.2.1 背景浓度对农药残留量变化的影响 |
2.2.2 农药属性对农药残留量变化的影响 |
3结论 |
(9)茶叶主要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量抽样检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课题概述及研究进展 |
1.1 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相关农残状况概述 |
1.3 相关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1.3.1 样品前处理研究进展 |
1.3.2 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1.3.3 茶叶农药残留检测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剂与供试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药品前处理 |
2.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2.3 样品检测方法 |
2.2.4 茶叶样品农药残留量的计算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茶样中主要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量状况 |
3.2 不同地区抽检茶样中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量状况 |
3.3 不同季节抽检茶样中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量状况 |
3.4 不同茶类抽检茶样中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量状况 |
3.5 相同农药不同组份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量状况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3 成因与控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茶叶中农残分析方法及残留量不确定度评定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茶叶中农药残留目标物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
2 茶叶中农药残留分析中提取液净化方法研究进展 |
3 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3.1 GC法 |
3.2 HPLC法 |
3.3 TLC法 |
3.4 GC-MS法 |
4 农药残留量不确定度评定 |
5 茶叶农药残留分析的发展趋势 |
5.1 农产品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 |
5.2 发展方向 |
四、如何降低茶叶农药残留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共价有机骨架材料在茶叶农药多残留检测中的应用及吸附机理研究[D]. 辛军红.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2]唑虫酰胺在茶叶上分析方法和加工过程中的残留水平及安全性评价研究[D]. 陈亚. 贵州大学, 2020(04)
- [3]不同树龄武夷岩茶品质差异形成的机理[D]. 王飞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4]茶叶新烟碱类农药残留变化规律研究与国内外标准分析[D]. 吴静怡.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5]茶叶中5种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D]. 朱雪琴. 武汉大学, 2018(06)
- [6]国内茶叶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 江慧清. 中国茶叶, 2017(06)
- [7]13种农药在乌龙茶中残留变化的研究[J]. 苏德森,林虬,余宇成,方灵. 中国农学通报, 2016(35)
- [8]喷施宝水溶肥降解茶叶中毒死蜱农药残留量试验初报[J]. 王缉东,汤鸣强,连秦勇. 中国农技推广, 2016(10)
- [9]茶叶主要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量抽样检测与分析[D]. 钟辉. 四川农业大学, 2016(04)
- [10]茶叶中农残分析方法及残留量不确定度评定研究进展[J]. 翁城武,李亦军,荣杰峰,黄炜娟. 安徽农业科学, 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