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鱼营养成分分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钟,孙海鑫,闫保国,闫立君,王圆圆,王鑫,邵娟娟[1](2021)在《鳖的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鳖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随着近年来鳖养殖量的提高,该产业亟需更多的鳖精深加工产品,推动产业良性发展。本文对鳖的营养特性、加工技术及其产品进行概述,对鳖精深加工的主要产品和加工工艺的多样性进行了探讨。
史晋源[2](2021)在《甲鱼肽的抗氧化活性与抗疲劳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甲鱼是中国传统的营养滋补食品,随着对甲鱼成分的深入研究,发现其活性功效远超传统利用价值。已有研究发现甲鱼肽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但其体内抗氧化及抗疲劳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本文以甲鱼为原料,以酶解法制备甲鱼肽(soft-shelled turtle peptide,STP),采用体外化学模型和体内动物模型综合评价甲鱼肽的抗氧化活性和抗疲劳功效,并初步探究其抗氧化活性与抗疲劳作用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对制备的甲鱼肽的营养成分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进行分析,并用4种体外化学模型评价甲鱼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甲鱼肽的肽含量为87.90%,主要以1000Da以下的肽段为主,含量为93.23%。必需氨基酸含量为32.41%,与抗氧化能力密切相关的疏水性氨基酸的含量为38.81%。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甲鱼肽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及羟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6.22 mg/m L、6.63 mg/m L和24.86 mg/m L,总抗氧化能力为9.00μmol/g,高于乳清肽,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以果蝇为模式生物,以不同剂量的甲鱼肽培养基(0.2%、0.4%和0.8%)饲喂果蝇,通过测定果蝇体内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及生存实验来评价甲鱼肽的体内抗氧化活性。结果发现,40 d时,高剂量组雌、雄果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分别显着提高了28.40%和15.08%(p<0.01),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力分别显着提高了33.50%(p<0.05)和38.50%(p<0.01),MDA含量分别显着下降了33.33%和34.62%(p<0.01)。高剂量组雌、雄果蝇的平均寿命较对照组分别延长了10.80%和14.01%,最高寿命分别延长了6.35%和13.22%。结果表明甲鱼肽具有提高雌、雄果蝇体内抗氧化活性的作用,并且能够延长雌、雄果蝇寿命。通过小鼠力竭游泳和自由游泳实验模型,研究了甲鱼肽的抗疲劳作用,并分析潜在的抗疲劳机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低、中和高STP剂量组的小鼠力竭游泳时间分别延长了35.5%、57.1%和51.5%(p<0.05),前肢抓力分别提高了20.7%、22.6%和27.6%(p<0.05)。降低了小鼠体内代谢物乳酸(lactic acid,LA)、尿素氮(urea nitrogen,BUN)和血氨(NH3)水平。增加了血糖(blood glucose,Glu)、肌糖原(muscle glycogen,MG)和肝糖原(liver glycogen,LG)含量,减少了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和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外渗,保护肌肉组织免受损伤。同时,甲鱼肽显着提高了肝脏中SOD和GSH-Px的活力,降低了MDA水平并上调了Nrf2和HO-1蛋白的表达,下调了Keap1的表达。结果表明,甲鱼肽通过激活Nrf2/Keap2信号通路,抑制机体的氧化应激,从而发挥抗疲劳作用。
王洋[3](2021)在《中科5号鲫鱼和彭泽鲫肌肉营养成分比较》文中认为鲫鱼作为杂食性鱼,是我国重要的养殖性鱼类,深受我国消费者欢迎。本研究中,为了探讨我省引进的中科5号鲫鱼和本地优良鲫鱼品种(彭泽鲫)的养殖经济价值及其肌肉营养成分,我们选择江西省鄱阳县乐丰镇的“江西省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赣中片技术试验推广站”进行中科5号鲫鱼和彭泽鲫的养殖试验。每种鲫鱼各在3个大小一样、面积为16亩的池塘里养殖;养殖模式均按鲫鱼和草鱼3:2的比例混养,即每个池塘中鲫鱼30000尾,草鱼20000尾。养殖和管理条件均相同。养殖16个月后,评估其经济价值,在养殖为3—5个月时,测定其形体指标和对比其肌肉营养成分。养殖16个月进行干塘,并对两种鲫鱼经济效益做评估,结果显示:中科5号鲫鱼的平均产量550公斤/亩,草鱼3000公斤/亩;彭泽鲫产量是400公斤/亩,草鱼2500公斤/亩。混养中科5号鲫鱼和草鱼的池塘平均鲫鱼产量和总产量均大于混养彭泽鲫和草鱼的池塘。此实验数据表明,混养中科5号鲫鱼的池塘拥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在养殖时间为3—5个月时,每半个月做体重、体长、体高等数据测量,并对两种鲫鱼的形体指数、矿物元素、氨基酸的含量和组成、脂肪酸的含量和组成等做评估,统计次数为6次。研究表明,中科5号鲫鱼的终末体重、终末体长均显着大于彭泽鲫差异性显着(P<0.05);含肉率、脏体指数、空壳率、肥满度、含水率无显着性差异。中科5号鲫鱼肌肉灰分含量显着低于彭泽鲫(P<0.05)、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彭泽鲫(P<0.05);中科五号鲫鱼和彭泽鲫微量矿物元素Zn无显着性差异,矿物元素Fe、Ca、Mg均显着大于彭泽鲫(P<0.05)。中科5号鲫鱼和彭泽鲫肌肉均含有16种氨基酸,其氨基酸总量分别为16.95%和14.98%,两种鲫鱼肌肉中的鲜味氨基酸(TDAA)含量分别为7.29%和6.48%。中科5号鲫鱼肌肉中半必需氨基酸总量与氨基酸总量的比值(TSEAA/TAA)低于彭泽鲫。对两种鲫鱼的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进行比较,中科5号鲫鱼肌肉和彭泽鲫肌肉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半胱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酪氨酸+组氨酸。中科5号鲫鱼和彭泽鲫的EAAI分别为106.29和86.73;F值分别为2.83和2.89。中科5号鲫鱼肌肉检测出20种脂肪酸,彭泽鲫肌肉中均检测出22种脂肪酸,中科5号鲫鱼肌肉C16:0含量高于彭泽鲫肌肉,C18:1n9c和C18:2n6c含量也略高于彭泽鲫肌肉(P>0.05)无显着性异性;中科5号鲫鱼和彭泽鲫中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19.30%和15.87%,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17.37%和13.95%,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55.01%和49.37%。综上所述,相对于彭泽鲫,中科5号鲫鱼具有较高的经济收益和营养价值。
苟妮娜[4](2021)在《多鳞白甲鱼脂质营养需求及其日粮油脂源研究》文中指出多鳞白甲鱼(Onychostoma macrolepis)是我国名贵淡水经济鱼类,俗称钱鱼,属鲤科(Cyprinidae),鲃亚科(Barbinae),白甲鱼属(Onychostoma)鱼类,常见于长江、黄河及其支流,是鲃亚科鱼类中分布最北的一种,秦岭是其重要的地理分布区域之一。多鳞白甲鱼曾为古代宫廷贡品,因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近年来,由于滥捕及水环境变化等原因,该鱼野生资源量呈逐渐减少趋势,被2021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收录为二级(仅限野外种群),具有重要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价值。经国家农业部批准,先后在陕西周至黑河和紫阳任河设立了两个“多鳞白甲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开展人工养殖工作,对该鱼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市场上缺乏多鳞白甲鱼专用配合饲料,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该鱼专用配合饲料的研发工作势在必行。关于多鳞白甲鱼营养需求方面的研究很少,而脂质营养需求方面的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以多鳞白甲鱼为试验对象,以其肌肉脂肪酸组成及天然饵料脂质含量分析为基础,研究了日粮中脂肪水平、几种重要脂肪酸和油脂源对多鳞白甲鱼生长、营养价值及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等方面的影响,并探究了越冬期营养限制条件下,多鳞白甲鱼的体脂状况及其调节机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多鳞白甲鱼脂质营养特性,为多鳞白甲鱼专用配合饲料研发及其资源养护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多鳞白甲鱼脂肪酸组成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天然饵料分析采用脂肪酸生物标志法分析多鳞白甲鱼的天然饵料组成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1)野生多鳞白甲鱼肌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高于饱和脂肪酸(SFA)含量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季节变化对该鱼肌肉SFA、MUFA和PUFA含量没有显着影响(P>0.05);(2)20:5n-3(EPA)和22:6n-3(DHA)是多鳞白甲鱼肌肉中含量最高的两种PUFA,其含量分别为6.04mg/g-6.47mg/g和7.06mg/g-7.55mg/g;(3)多鳞白甲鱼的天然饵料包括浮游植物、底栖藻类等植物性饵料以及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等动物性饵料;(4)春秋两季,硅藻对多鳞白甲鱼的食物贡献显着(P<0.05),夏季,绿藻和浮游动物对其食物贡献显着(P<0.05);(5)多鳞白甲鱼天然饵料的脂肪含量范围为2.28%-13.19%。2.日粮脂肪水平对多鳞白甲鱼幼鱼生长、脂肪酸组成、抗氧化能力和脂质代谢的影响配制脂肪水平分别为3%、6%、9%、12%和15%的5种等氮日粮(L3、L6、L9、L12和L15),开展为期8周的多鳞白甲鱼幼鱼饲养试验。结果表明:(1)L9组试验鱼生长优于L3、L6和L15组(P<0.05);内脏指数(VSI)和肝脏指数(HSI)均随日粮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升高;(2)日粮脂肪水平为3.01%-9.01%时,血清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较低(P<0.05);(3)肝脏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L15组肝脏脂滴较其他组多;(4)L9组多鳞白甲鱼幼鱼肝脏中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最高,丙二醛(MDA)含量最低(P<0.05);(5)脂肪酸组成主成分分析表明,n-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主要富集在肌肉中;(6)随着日粮脂肪水平的升高,肝脏中脂肪酸合成酶(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C1)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的基因表达水平下降,而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和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ATGL)的基因表达水平升高(P<0.05)。研究表明,日粮中脂肪水平为9.01%-11.95%时,多鳞白甲鱼幼鱼的生长、抗氧化能力和脂质代谢状况较好。基于回归分析认为,多鳞白甲鱼幼鱼生长对日粮脂肪的最佳需求水平为9.68%。3.日粮中几种重要脂肪酸对多鳞白甲鱼幼鱼生长性能、脂肪酸组成、生化参数、抗氧化反应及脂类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配制7种等氮等能的纯化日粮:分别添加三硬脂酸(对照组)、2%亚油酸(LA)、2%α-亚麻酸(LNA)、1%LA+1%LNA、1%二十碳五烯酸(EPA)、1%二十二碳六烯酸(DHA)、0.5%EPA+0.5%DHA。开展为期8周的多鳞白甲鱼幼鱼(初始体重:1.51±0.05 g)饲养试验。研究发现:(1)与对照组相比,LNA组和EPA+DHA组试验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显着提高(P<0.05),摄食添加LNA日粮试验鱼的生长和饲料利用与EPA+DHA组相似;(2)肌肉和肝脏中18:2n-6、18:3n-3、20:5n-3和22:6n-3含量最高值分别出现在LA组、LNA组、EPA组和DHA组;(3)LA组血清胆固醇(CHOL)和TG浓度最高,但LA组和LA+LNA组之间的CHOL和TG无显着差异;(4)EPA组、DHA组和EPA+DHA组血清MDA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在肝脏中,EPA、DHA和EPA+DHA组的SOD活性最低,MDA含量最高(P<0.05);(5)LA组鱼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LA组中参与脂质合成代谢途径的FAS、ACC1和SREBP-1基因mRNA表达量最高,对照组中参与脂质分解途径的ATGL、CPT1和PPARα基因表达水平最低,推测LA组日粮诱导鱼体脂肪含量的增加与部分脂质合成代谢基因的上调有关。研究认为,日粮中添加2%LNA或0.5%EPA+0.5%DHA(日粮中脂肪水平约为9%),有利于多鳞白甲鱼幼鱼的生长和健康。4.日粮中三种植物油替代鱼油对多鳞白甲鱼幼鱼生长、脂肪酸组成、血清参数、抗氧化能力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以豆油(SO)、亚麻油(LO)、裂殖壶藻油(AO)、混合油(MO,SO:LO:AO=1:1:1)和鱼油(FO,对照组)为油源,配制五种等氮日粮,开展为期8周的多鳞白甲鱼幼鱼(初始体重为1.86±0.07 g)饲养试验。结果表明:(1)LO组和对照组(FO)试验鱼生长性能最佳,MO组和对照组(FO)鱼的SGR和FE无显着性差异(P<0.05);(2)肝脏和肌肉中18:2n-6、18:3n-3和22:6n-3分别在SO,LO和AO组含量最高(P<0.05);(3)SO组血清葡萄糖(GLU)、CHOL和TG浓度最高;(4)与对照组相比,SO和LO组试验鱼血清和肝脏MDA含量显着下降(P<0.05);(5)日粮中添加SO和LO显着上调了脂肪合成代谢基因的表达(P<0.05),AO组、MO组和FO组的脂肪分解代谢基因表达量均显着升高(P<0.05)。研究认为LO或MO是多鳞白甲鱼幼鱼日粮较好的油脂来源。5.越冬过程中多鳞白甲鱼的体脂状况及其调节机制分别在越冬前期(0周,1G)、中期(12周,2G)和后期(24周,3G)采集多鳞白甲鱼样品,并对其肝脏进行高通量测序。研究表明:(1)随着越冬时间的延长,鱼体重、VSI、HSI和腹腔脂肪指数(IPFI)总体呈下降趋势,与越冬前相比,越冬后多鳞白甲鱼机体和组织的粗脂肪含量显着下降(P<0.05)(2)与越冬前相比,越冬后多鳞白甲鱼肝脏中SFA、MUFA和PUFA含量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越冬前后,肌肉中SFA、MUFA和PUFA含量差异不显着;(3)在1G与2G、2G与3G,1G与3G对比组中分别发现4630、3976和2311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说明越冬期的不同阶段对多鳞白甲鱼基因表达有显着影响,且随着越冬时间的延长,影响程度逐渐降低;(4)基因本体(GO)富集结果表明,DEGs主要与代谢和免疫相关,且大部分DEGs下调;(5)KOG富集结果表明,越冬过程中,与脂质转运和代谢相关的许多DEGs均下调。推测脂质转运与代谢相关的DEGs下调,可能导致多鳞白甲鱼机体和组织粗脂肪含量下降,而减缓代谢和延迟免疫可能是多鳞白甲鱼的越冬适应策略。综上所述,(1)多鳞白甲鱼肌肉中EPA和DHA含量丰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其天然饵料的脂肪含量范围为2.28%-13.19%;(2)9.01%-11.95%脂肪水平的日粮有利于多鳞白甲鱼幼鱼的生长、抗氧化能力和脂质代谢;(3)日粮中添加2%LNA或0.5%EPA+0.5%DHA(日粮脂肪水平为9%)有利于多鳞白甲鱼幼鱼的生长和健康;(4)亚麻油或混合植物油(豆油:亚麻油:裂殖壶藻油=1:1:1)为多鳞白甲鱼幼鱼日粮较好的油脂源;(5)越冬过程中,脂质转运与代谢相关的DEGs下调,可能导致多鳞白甲鱼机体和组织粗脂肪含量下降,而减缓代谢和延迟免疫可能是多鳞白甲鱼的越冬适应策略。
肖芬芬[5](2021)在《裂殖壶藻渣在三种鲤科鱼类饲料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裂殖壶藻(Schizochytrium sp.)是富含丰富的DHA的一类海洋微藻,属破囊壶菌科,其藻粉和藻油可作为优质n-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n-3 LCPUFA)供应源应用于水产饲料中(Ryckebosch et al.,2014)。裂殖壶藻渣是裂殖壶藻提油后的副产物,呈黑色碎末状,仍含有DHA、蛋白质、矿物质和生物活性化合物等物质。本研究以框鳞镜鲤、草鱼、多鳞白甲鱼这三种鲤科鱼为研究对象,评估裂殖壶藻渣在其饲料中的应用效果,旨为裂殖壶藻工业副产品的利用以及水产饲料的开发提供基础资料。试验一裂殖壶藻渣在框鳞镜鲤饲料中的应用效果研究。配制五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其中分别添加0 g kg-1(对照)、30g kg-1(DS3)、60g kg-1(DS6)、90g kg-1(DS9)和120g kg-1(DS12)的裂殖壶藻渣,分别饲喂五组框鲤(8.55±0.05g/尾,18尾/缸)56天。结果:(1)DS12组鱼的末重(FBW)、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都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DS6组和DS9组的全鱼和肝脏中的粗蛋白(CP)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的(P<0.05),而粗脂肪(CL)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的(P<0.05);(3)DS6,DS9和DS12组肌肉、肝脏和全鱼的DHA和n-3 LC PUFA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4)所有处理组肌肉的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和血栓形成指数(TI)均显着低于对照组,而低胆固醇/高胆固醇脂肪酸比(h/H)则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5)DS3和DS6组前肠绒毛高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6)DS6、DS9和DS12组肝脏和血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6%(60g kg-1)的裂殖壶藻渣添加量可提高框鲤的生长性能,减少全鱼和肝脏的粗脂肪含量,增加鱼体n-3 LC PUFA的含量,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和鱼的营养价值。本研究认为裂殖壶藻渣可成功应用于框鳞镜鲤日粮中。试验二裂殖壶藻渣在草鱼饲料中的应用效果研究。用添加了0 g kg-1(对照)、30g kg-1(DS3)、60g kg-1(DS6)、90g kg-1(DS9)和120g kg-1(DS12)裂殖壶藻渣的五种等氮等脂饲料连续饲喂草鱼(37.55±0.55g/尾,12尾/缸)56天。结果发现:(1)所有处理组(DS3、DS6、DS9和DS12)草鱼的摄食率(FR)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DS6、DS9和DS12组肝体比(HSI)和腹腔脂肪指数(IPFI)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DS6和DS9组全鱼和肝脏中CP显着高于对照组,而CL显着低于对照组;DS3组肝脏中mTOR基因的mRNA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4)所有处理组腹腔脂肪细胞平均面积均显着小于对照组,而肝脏组织单位面积内的肝细胞数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5)DS6、DS9和DS12组肌肉和肝脏中DHA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6)所有处理组肝脏中脂合成基因ACC1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调,脂分解相关基因ATGL、HSL和PPARα在DS6、DS9和DS12中的mRNA表达量显着下降;DS6、DS9和DS12组腹腔脂肪中ACC1和FAS mRNA表达量显着低于对照组,而ACC2、ATGL、CPT1的mRNA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日粮中添加量9%(90g kg-1)的裂殖壶藻渣可显着提高草鱼摄食率,降低其腹腔和肝脏中脂肪蓄积,提高鱼体内DHA的蓄积,进而提高鱼肉的营养价值,且不会影响其生长和抗氧化状态。本研究证实裂殖壶藻渣可成功应用于草鱼日粮中。试验三裂殖壶藻渣在多鳞白甲鱼饲料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在五种等氮等脂饲料中分别添加0 g kg-1(对照)、30g kg-1(DS3)、60g kg-1(DS6)、90g kg-1(DS9)和120g kg-1(DS12)的裂殖壶藻渣,对多鳞白甲鱼(9.00g±0.25g/尾,12尾/缸)进行56天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1)DS12组鱼的肥满度(CF)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DS6、DS9和DS12组鱼的HSI和IPFI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所有处理组(DS3、DS6、DS9和DS12)肌肉中CL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DS9和DS12组肝脏和腹腔脂肪的甘油三脂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4)DS6、DS9和DS12组肌肉和肝脏中DHA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5)DS9和DS12组肝脏单位面积中肝细胞数量显着高于对照组;所有处理组肠道绒毛高度显着高于对照组,腹腔脂肪组织单位面积内脂肪细胞的平均面积都显着小于对照组(P<0.05);(6)所有处理组肝脏中FAS,ACC1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DS6、DS9和DS12组腹腔脂肪中的FAS,ACC1和SREBP-1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而ACC2,ATGL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7)DS3、DS6和DS9组肝脏MDA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显示,在日粮中添加9%(90g kg-1)的裂殖壶藻渣可显着提高多鳞白甲鱼体内n-3 LC PUFA的含量和营养价值,增强机体抗氧化状态,显着降低腹腔脂肪和肝脏脂肪蓄积并调控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本研究证实裂殖壶藻渣可成功应用于多鳞白甲鱼日粮中。综上所述,裂殖壶藻渣可应用于框鳞镜鲤、草鱼和多鳞白甲鱼的饲料中,最适的添加量分别为6%(60g kg-1),9%(90g kg-1),9%(90g kg-1)。虽然裂殖壶藻渣在三种鲤科鱼中的最适添加水平存在差异,但其对鱼的健康、生长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裂殖壶藻渣可作为DHA供应源,有效地提高了这三种鲤科鱼类体内n-3 LC PUFA水平和鱼肉的营养价值。因此,裂殖壶藻渣作为微藻副产品,可成功应用于上述三种鲤科鱼的饲料开发中。
杨晨浩[6](2020)在《Caveolin-1参与脂肪酸代谢影响多鳞白甲鱼卵巢发育》文中研究表明多鳞白甲鱼(Onychostoma macrolepis),隶属于鲤形目、鲤科、白甲鱼属,俗称钱鱼,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淡水鱼类之一。多鳞白甲鱼属于非典型洞穴鱼类,有水中―活化石‖之称。但随着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这一珍贵鱼种的野生资源濒临灭绝。为保护这一野生珍稀鱼类种质资源,我们课题组开展了人工驯养试验,突破了人工繁殖技术,发现了多鳞白甲鱼在繁殖期间存在卵巢和卵子发育不同步的现象。本研究以繁殖期多鳞白甲鱼为研究对象,通过气相色谱分析了繁殖期多鳞白甲鱼亲鱼卵巢不同状态的卵子与胚胎的脂肪酸组成,进而比较分析了3月份(出泉期)与6月份(繁殖期)成年多鳞白甲鱼卵巢转录组,通过生物信息学解析了脂肪酸代谢的相关基因,筛选出繁殖期卵巢高表达基因caveolin-1,之后通过q PCR和免疫组化分析不同阶段卵巢、精巢和肝脏的caveolin-1的表达与定位,并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多鳞白甲鱼亲鱼繁殖期特征及产卵规律研究繁殖期多鳞白甲鱼亲鱼观测结果显示性成熟雌鱼卵巢内同时存在未熟卵子、成熟卵子和过熟卵子,不同雌鱼不同类型卵子占比存在差异,其受精后胚胎存活率可能与卵子质量相关。结果表明多鳞白甲鱼产卵类型为分批不同步型。2.多鳞白甲鱼卵子与胚胎脂肪酸含量测定及分析卵子脂肪酸含量测定结果显示,过熟卵子中葵酸(C10:0)占比低于成熟卵子,且未成熟卵子中未检测出葵酸。成熟卵子、精子和胚胎脂肪酸测定结果显示正常胚胎脂肪酸占比更接近于卵子,与精子差异较大。在水温18±1℃,孵化72h后的死胚中亦未能检测出葵酸。各样品脂肪酸含量检测结果显示成熟卵子不饱和脂肪酸占比较高,多不饱和脂肪酸占比较低。结果表明葵酸(C10:0)可能是正常卵子和正常胚胎的重要组成成分。3.3月份与6月份成年多鳞白甲鱼卵巢组织转录组比较比较分析3月份与6月份多鳞白甲鱼卵巢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显示6月份卵巢与3月份卵巢相比,共有3948个基因显着上调(46.66%),4514个基因显着下调(53.34%);GO富集分析到28745个基因,在生物过程中至少有7个基因与脂肪组织发育有关;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有59个基因可能与脂肪酸的代谢相关;基于卵巢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筛选出6月份多鳞白甲鱼卵巢中10种影响脂肪酸代谢的高表达基因,在这些基因中,GO和KEGG注释结果均显示caveolin-1与脂质代谢显着相关。4.多鳞白甲鱼caveolin-1序列比对及其不同发育阶段肝脏、精巢、卵巢的表达及定位分析多鳞白甲鱼caveolin-1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多鳞白甲鱼caveolin-1在不同物种中具有较高的保守性,但其亲缘关系与鱼类相对较近,与高等哺乳动物较远。caveolin-1在肝脏中的表达定位结果呈现季节差异,可能与肝脏中脂质含量呈正相关,其蛋白定位于肝脏细胞的膜结构中;在成年多鳞白甲鱼精巢中,caveolin-1在繁殖期精巢中高表达,并且在繁殖期定位于精子表面;在不同时期成年多鳞白甲鱼卵巢组织中,caveolin-1在6月份卵巢中表达量最高,而且在繁殖期成熟卵子中表达量也最高,免疫组化显示,caveolin-1定位于各级卵母细胞中。综上所述,本试验进一步证明了多鳞白甲鱼为分批不同步产卵类型的鱼类;并且葵酸(C10:0)可作为成熟正常卵子以及存活胚胎的分子标记;caveolin-1在肝脏中的表达定位结果表明caveolin-1表达水平与脂肪酸含量呈正相关,同时发现了在多鳞白甲鱼精巢和卵巢中caveolin-1表达定位呈现显着的季节变化,据此推测caveolin-1可能通过影响脂肪酸代谢调控性腺发育。
陈苏维,陈胤元,屈国胜[7](2019)在《秦巴山区野生多鳞白甲鱼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选取不同体质量的秦巴山区野生多鳞白甲鱼(Onychostoma macrolepis)20尾,对其肌肉中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以及微量元素硒的含量进行检测和分析,以期对多鳞白甲鱼的营养价值进行评估。研究结果显示:秦巴山区野生多鳞白甲鱼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7. 37%和1. 76%。谷氨酸含量最高,天冬氨酸和赖氨酸次之,蛋氨酸含量最低,鲜味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38. 46%和37. 10%,氨基酸评价指数(EAAI)为77. 00%。野生多鳞白甲鱼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的总量为6. 32%,饱和脂肪酸(SFA)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比值约为1∶1。肌肉中硒的含量为(0. 058±0. 017)mg/kg。研究结果表明,秦巴山区野生多鳞白甲鱼的营养价值较高,硒含量适中,可以在当地进行进一步产业化开发和推广。
廖愚,袁宗伟,王培培[8](2019)在《白甲鱼属3个种的形态特征及肌肉营养成分差异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测量了白甲鱼属3个种类的外部形态特征,比较了它们的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3种白甲鱼的外部形态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白甲鱼的体型最粗短,而南方白甲鱼的体型最狭长,南方白甲鱼和多鳞白甲鱼的外部形态特征较接近;根据拟合的体长与体质量幂函数关系式,南方白甲鱼和白甲鱼为近似等速生长,而多鳞白甲鱼呈现负异速增长;南方白甲鱼肌肉的水分含量最高(79.97%);白甲鱼的肌肉灰分含量最低(1.28%);白甲鱼的肌肉脂肪含量最高(3.00%),其次是多鳞白甲鱼(1.70%);多鳞白甲鱼肌肉的粗蛋白含量最高(21.28%),其次是白甲鱼(19.36%)。
刘勇[9](2017)在《多鳞白甲鱼后备亲鱼和一龄鱼种蛋白质需求研究》文中认为多鳞白甲鱼(Onychostoma macrolepis)为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白甲鱼属鱼类,又名多鳞铲颌鱼、赤鳞鱼、钱鱼。陕西秦巴山区岚皋、紫阳等地,曾是我国多鳞白甲鱼的主要分布区,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多鳞白甲鱼仍是该地区主要的野生鱼种类。本试验即以多鳞白甲鱼后备亲鱼和一龄鱼种为对象,设计制作了两类等脂不同蛋白水平的硬颗粒试验饲料,分别进行了两个饲养试验。后备亲鱼试验日粮蛋白添加水平共五个处理,分别为30%、33%、36%、39%和42%;将450尾(26.53±0.37g)3龄后备亲鱼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放入15个方形水泥池中(1.2m×1.2m×0.8m),饲喂以上5组试验饲料66天。鱼种试验蛋白水平设计为28%、32%、36%、40%和44%;将450尾(12.35±0.07g)1龄白甲鱼随机分为15组,放入室外玻璃缸中(R=0.5m、H=0.6m),投喂以上5组饲料饲养68天。所得结果如下:(1)不同蛋白水平下亲鱼生长无显着差异;(2)雌亲鱼腹腔脂肪指数与性腺指数均随饲料蛋白水平增加而增加,其中性腺指数在CP39组达最高水平,雌亲鱼其它生物学性状与雄鱼生物学性状在各组间均无显着差异;(3)随饲料蛋白水平增加,雌亲鱼卵母细胞体积增大,发育成熟度越好。(4)不同蛋白水平对一龄白甲鱼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具有显着性影响,以WGR和SGR为评价指标,进行二次多项式回归拟合,得出最适蛋白水平为36.84%-37.30%。(5)一龄白甲鱼饲料系数(FCR)先降低后升高,在CP37.43组最小;(6)一龄白甲鱼肌肉粗蛋白含量随饲料蛋白水平增加而增加,CP28.8组、CP32.76组和CP43.8组之间差异显着。全鱼粗蛋白含量在蛋白水平大于32.76%时,显着高于CP28.83%组。(7)一龄白甲鱼肝胰脏和肠道胰蛋白酶活性随饲料蛋白水平先升高,超过40.6%蛋白水平后降低。结论:(1)饲料蛋白水平对多鳞白甲鱼后备亲鱼生长无影响,但对雌鱼性腺指数和卵母细胞发育有显着影响,多鳞白甲鱼亲鱼的蛋白需求水平为39%。(2)适宜蛋白水平促进了一龄白甲鱼鱼种生长、降低饲料利用率、提高了肝脏和肠道的胰蛋白酶活性。因此,综合本试验结果,一龄白甲鱼鱼种饲料中蛋白添加水平以36.84%-37.43%为宜。
樊均德,梅杰,许勤智,陈靖,邓霞[10](2015)在《梵净山小口白甲鱼肌肉营养成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对梵净山地区小口白甲鱼(Onychostoma lini)的含肉率、肌肉中营养成分含量和氨基酸的种类组成及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梵净山地区小口白甲鱼的平均含肉率为73.16%,肌肉中水分含量为77.28%,灰分为1.14%,粗蛋白质为19.25%,粗脂肪为2.32%。肌肉中含有18种氨基酸,占肌肉干重比例为68.92%,其中必需氨基酸为31.30%,鲜味氨基酸占26.35%,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色氨酸,第二限制氨基酸是缬氨酸和异亮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为63.38。
二、甲鱼营养成分分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甲鱼营养成分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鳖的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鳖的营养特性 |
1.1 蛋白质 |
1.2 油脂 |
1.3 其它营养成分 |
2 鳖加工产品多样性开发 |
2.1 鳖即食产品的开发研究 |
2.2 鳖保健食品的开发研究 |
2.3 鳖综合产品的开发研究 |
3 鳖加工工艺多样性研发 |
3.1 鳖初级加工工艺 |
3.2 鳖深加工工艺 |
4 展望 |
(2)甲鱼肽的抗氧化活性与抗疲劳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抗氧化研究进展 |
1.1.1 氧化应激的机制 |
1.1.2 氧化应激的危害 |
1.1.3 氧化应激的防御 |
1.2 抗疲劳研究进展 |
1.2.1 疲劳发生的机制 |
1.2.2 食源性抗疲劳活性成分 |
1.3 抗氧化肽与抗疲劳肽的研究进展 |
1.3.1 抗氧化肽 |
1.3.2 抗疲劳肽 |
1.3.3 生物活性肽的抗疲劳与抗氧化活性的关联 |
1.4 甲鱼肽的研究进展 |
1.4.1 甲鱼概述 |
1.4.2 甲鱼肽的功能 |
1.5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1.5.1 选题依据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甲鱼肽的制备及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 |
2.1 前言 |
2.2 材料、试剂与设备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试验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甲鱼肽的制备 |
2.3.2 甲鱼肽营养成分测定 |
2.3.3 甲鱼肽分子量测定 |
2.3.4 甲鱼肽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甲鱼肽营养成分 |
2.4.2 甲鱼肽分子量 |
2.4.3 甲鱼肽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 |
2.4.4 甲鱼肽清除ABTS自由基活性 |
2.4.5 甲鱼肽清除羟自由基活性 |
2.4.6 甲鱼肽总抗氧化能力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甲鱼肽对果蝇体内抗氧化活性及寿命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试剂与设备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试验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果蝇培养基的制备 |
3.3.2 果蝇饲养方法和分组 |
3.3.3 体内抗氧化活性实验 |
3.3.4 果蝇生存实验 |
3.3.5 数据统计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甲鱼肽对果蝇体重的影响 |
3.4.2 甲鱼肽对果蝇体内SOD活力的影响 |
3.4.3 甲鱼肽对果蝇体内CAT活力的影响 |
3.4.4 甲鱼肽对果蝇体内MDA含量的影响 |
3.4.5 甲鱼肽对果蝇寿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甲鱼肽对小鼠的抗疲劳作用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试剂与设备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试验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动物饲养与实验设计 |
4.3.2 小鼠体重及脏器指数 |
4.3.3 组织形态观察 |
4.3.4 负重游泳实验 |
4.3.5 前肢抓力测试 |
4.3.6 生化分析 |
4.3.7 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的表达 |
4.3.8 数据统计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STP对小鼠体重、摄食量和脏器指数的影响 |
4.4.2 STP对小鼠组织形态的影响 |
4.4.3 STP对小鼠运动能力的影响 |
4.4.4 STP对代谢物累积的影响 |
4.4.5 STP对小鼠肌肉的保护作用 |
4.4.6 STP对小鼠糖原储备的影响 |
4.4.7 STP对小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4.8 STP对 Nrf2/Keap1 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4.4.9 抗氧化与抗疲劳的相关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3)中科5号鲫鱼和彭泽鲫肌肉营养成分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Abbreviation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中科5 号鲫鱼和彭泽鲫简介 |
1.2 鱼类肌肉品质评估 |
1.2.1 鱼类鱼类肌肉品质评估进展 |
1.2.2 鱼类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 |
1.2.3 鱼类肌肉的风味物质 |
1.2.4 鱼类肌肉营养价值的评估方法 |
1.2.5 鱼类肌肉营养价值的评估结果 |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第2章 中科5号鲫鱼和彭泽鲫的经济价值 与形体指标评估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养殖方法 |
2.2.2 形体指标的评估 |
2.3 结果 |
2.3.1 经济效益评估结果 |
2.3.2 形体指标评估结果 |
2.3.3 与其它几种鱼类含肉率比较 |
2.4 中科5 号鲫鱼和彭泽鲫生长速度比较 |
2.5 讨论 |
2.5.1 经济收益与生长速度讨论 |
2.5.2 形体指标讨论 |
第3章 中科5 号鲫鱼肌肉和彭泽鲫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评估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样品处理 |
3.2.2 测定方法 |
3.2.3 数据处理 |
3.2.4 鲫鱼肌肉的氨基酸营养价值评估公式 |
3.3 实验结果 |
3.3.1 中科5号和彭泽鲫的常规营养成分评估结果 |
3.3.2 中科5号鲫鱼和彭泽鲫肌肉的矿物元素含量评估结果 |
3.3.3 中科5 号鲫鱼和彭泽鲫肌肉的氨基酸组成和含量评估结果 |
3.3.4 中科5号和彭泽鲫肌肉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评估结果 |
3.4 讨论 |
3.4.1 中科5号鲫鱼肌肉和彭泽鲫肌肉的矿物元素含量讨论 |
3.4.2 中科5 号鲫鱼和彭泽鲫肌肉的氨基酸组成和含量讨论 |
3.4.3 中科5号和彭泽鲫肌肉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多鳞白甲鱼脂质营养需求及其日粮油脂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脂质营养需求 |
1.1.1 日粮脂肪水平 |
1.1.2 必需脂肪酸 |
1.1.3 日粮油脂源 |
1.2 日粮脂质对鱼类脂代谢的影响 |
1.2.1 日粮脂肪水平对鱼类脂代谢的影响 |
1.2.2 日粮脂肪酸对鱼类脂代谢的影响 |
1.2.3 日粮油脂源对鱼类脂代谢的影响 |
1.3 鱼类在天然状态下的体组成和饵料分析 |
1.3.1 天然状态下鱼类体组成 |
1.3.2 天然饵料分析——脂肪酸标志法 |
1.4 越冬条件下鱼类生理生化及代谢研究 |
1.5 多鳞白甲鱼营养研究进展 |
1.5.1 生物学特性 |
1.5.2 生活习性 |
1.5.3 营养价值研究 |
1.6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多鳞白甲鱼脂肪酸组成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天然饵料分析 |
2.1 引言 |
2.2 材料方法 |
2.2.1 样品采集 |
2.2.2 粗脂肪及脂肪酸测定 |
2.2.3 脂肪酸标志 |
2.2.4 数据处理 |
2.3 结果 |
2.3.1 生物学指标 |
2.3.2 不同季节多鳞白甲鱼肌肉的脂肪酸含量 |
2.3.3 不同季节硅藻和绿藻脂肪酸标志 |
2.3.4 不同季节绿藻脂肪酸标志 |
2.3.5 不同季节浮游动物脂肪酸标志 |
2.3.6 不同季节原生动物脂肪酸标志 |
2.3.7 不同季节水生昆虫脂肪酸标志 |
2.3.8 不同季节底栖动物脂肪酸标志 |
2.3.9 主成分分析 |
2.3.10 天然饵料的脂肪含量 |
2.4 讨论 |
2.4.1 多鳞白甲鱼肌肉脂肪酸组成成分分析 |
2.4.2 基于脂肪酸标志法的天然饵料分析 |
第三章 日粮脂肪水平对多鳞白甲鱼幼鱼生长、脂肪酸组成、抗氧化能力和脂质代谢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方法 |
3.2.1 试验日粮 |
3.2.2 试验条件 |
3.2.3 采样 |
3.2.4 组分测定 |
3.2.5 脂肪酸测定 |
3.2.6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
3.2.7 抗氧化能力测定 |
3.2.8 组织切片制作及观察 |
3.2.9 实时荧光定量 PCR检测m RNA表达量 |
3.2.10 统计分析 |
3.3 结果 |
3.3.1 生长表现 |
3.3.2 体成分 |
3.3.3 肌肉、肝脏和肠道的脂肪酸组成 |
3.3.4 血清生化指标 |
3.3.5 肝脏抗氧化指标 |
3.3.6 肝脏组织学结构 |
3.3.7 肝脏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 |
3.4 讨论 |
3.4.1 日粮脂肪水平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
3.4.2 日粮脂肪水平对鱼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3.4.3 日粮脂肪水平对鱼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4.4 日粮脂肪水平对鱼类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四章 日粮中几种重要脂肪酸对多鳞白甲鱼幼鱼生长性能、脂肪酸组成、生化参数、抗氧化反应及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方法 |
4.2.1 试验日粮配方 |
4.2.2 试验鱼和饲养条件 |
4.2.3 采样 |
4.2.4 体成分 |
4.2.5 脂肪酸组成 |
4.2.6 血清生化参数 |
4.2.7 抗氧化参数 |
4.2.8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
4.2.9 统计分析 |
4.3 结果 |
4.3.1 生长 |
4.3.2 体成分 |
4.3.3 肌肉和肝脏的脂肪酸组成 |
4.3.4 血清生化指标 |
4.3.5 抗氧化参数 |
4.3.6 脂质相关基因表达 |
4.4 讨论 |
4.4.1 日粮中脂肪酸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
4.4.2 日粮中脂肪酸对鱼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4.4.3 日粮中脂肪酸对鱼类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4.4 日粮中脂肪酸对鱼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4.5 日粮中脂肪酸对鱼类脂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
第五章 日粮中三种植物油替代鱼油对多鳞白甲鱼幼鱼生长、脂肪酸组成、血清参数、抗氧化能力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方法 |
5.2.1 日粮配制 |
5.2.2 饲养试验 |
5.2.3 采样 |
5.2.4 体成分分析 |
5.2.5 脂肪酸组成分析 |
5.2.6 血清生化指标 |
5.2.7 抗氧化能力 |
5.2.8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基因表达 |
5.2.9 统计分析 |
5.3 结果 |
5.3.1 生长和生物学参数 |
5.3.2 体成分 |
5.3.3 肝脏和肌肉的脂肪酸组成 |
5.3.4 血清生化指标 |
5.3.5 血清和肝脏抗氧化能力 |
5.3.6 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 |
5.4 讨论 |
5.4.1 日粮中不同油脂源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
5.4.2 日粮中不同油脂源对鱼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5.4.3 日粮中不同油脂源对鱼类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5.4.4 日粮中不同油脂源对鱼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5.4.5 日粮中不同油脂源对鱼类脂代谢基因的影响 |
第六章 越冬过程中多鳞白甲鱼的体脂状况及其调节机制 |
6.1 引言 |
6.2 材料方法 |
6.2.1 动物标本采集 |
6.2.2 RNA提取和转录组测序 |
6.2.3 转录组组装和注释 |
6.2.4 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 |
6.2.5 实时定量PCR |
6.2.6 统计分析 |
6.3 结果 |
6.3.1 越冬过程中多鳞白甲鱼生长参数 |
6.3.2 越冬过程中肝脏和肌肉脂肪酸组分 |
6.3.3 测序和转录装配 |
6.3.4 功能注释 |
6.3.5 DEGs表达差异分析 |
6.3.6 DEGs功能富集分析 |
6.3.7 DEGs的维恩图分析 |
6.3.8 RT-qPCR验证RNA-Seq结果 |
6.4 讨论 |
6.4.1 越冬过程中多鳞白甲鱼DEGs的表达 |
6.4.2 越冬过程中多鳞白甲鱼脂代谢的调节 |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及下一步研究计划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下一步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裂殖壶藻渣在三种鲤科鱼类饲料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微藻的特征及其营养价值 |
1.1.1 微藻特征 |
1.1.2 微藻的营养组成 |
1.2 微藻资源作为水产动物饵料/饲料的应用方式 |
1.2.1 应用方式 |
1.2.2 微藻作为饲料原料应用于水产饲料的效果 |
1.3 裂殖壶藻及其营养价值 |
1.4 裂殖壶藻在水产饲料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
1.4.1 促进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 |
1.4.2 影响水产动物脂质代谢和脂肪酸组成 |
1.4.3 提高肉质品质 |
1.4.4 增强免疫力,改善健康 |
1.5 试验对象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日粮中添加裂殖壶藻渣对框鳞镜鲤的生长、脂肪酸组成、组织结构、肌肉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饲料 |
2.2.2 试验鱼及饲养管理 |
2.2.3 样品采集 |
2.2.4 常规成分 |
2.2.5 脂肪酸 |
2.2.6 组织学 |
2.2.7 抗氧化指标测定 |
2.2.8 数据分析 |
2.3 结果 |
2.3.1 裂殖壶藻渣对框鳞镜鲤生长性能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
2.3.2 裂殖壶藻渣对框鳞镜鲤常规成分的影响 |
2.3.3 裂殖壶藻渣对框鳞镜鲤组织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2.3.4 裂殖壶藻渣对框鳞镜鲤肌肉脂肪酸健康指数的影响 |
2.3.5 裂殖壶藻渣对框鳞镜鲤组织结构的影响 |
2.3.6 裂殖壶藻渣对框鳞镜鲤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裂殖壶藻渣对框鲤生长无不良影响 |
2.4.2 适量的裂殖壶藻渣可促进框鲤的蛋白质沉积并减少脂质积累 |
2.4.3 裂殖壶藻渣可增加框鳞镜鲤体内n-3 LC PUFA的蓄积 |
2.4.4 裂殖壶藻渣可改善框鳞镜鲤前肠结构 |
2.4.5 裂殖壶藻渣可提高框鳞镜鲤的抗氧化能力 |
2.5 小结 |
第三章 日粮中添加裂殖壶藻渣对草鱼的生长、脂肪酸组成、组织结构、肌肉品质、抗氧化能力和脂质代谢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饲料 |
3.2.2 试验鱼及饲养管理 |
3.2.3 采样 |
3.2.4 常规成分分析 |
3.2.5 脂肪酸测定 |
3.2.6 组织学观察 |
3.2.7 抗氧化指标测定 |
3.2.8 基因表达分析 |
3.2.9 数据分析 |
3.3 结果 |
3.3.1 裂殖壶藻渣对草鱼生长性能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
3.3.2 裂殖壶藻渣对草鱼常规成分的影响 |
3.3.3 裂殖壶藻渣对草鱼脂肪酸组成和肌肉脂肪酸健康指数的影响 |
3.3.4 裂殖壶藻渣对草鱼组织结构的影响 |
3.3.5 裂殖壶藻渣对草鱼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3.6 草鱼组织中相关基因表达结果 |
3.4 讨论 |
3.4.1 裂殖壶藻渣可显着提高草鱼的摄食率 |
3.4.2 裂殖壶藻渣可显着降低草鱼腹腔脂肪蓄积 |
3.4.3 裂殖壶藻渣可显着降低草鱼肝脏脂肪蓄积 |
3.4.4 裂殖壶藻渣可增加草鱼体内n-3 LC PUFA的蓄积 |
3.4.5 裂殖壶藻渣可显着改善草鱼脂质营养指数 |
3.5 小结 |
第四章 日粮中裂殖壶藻渣对多鳞白甲鱼的生长、脂肪酸组成、组织结构、肌肉品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饲料 |
4.2.2 试验鱼及饲养管理 |
4.2.3 样品采集 |
4.2.4 常规成分分析 |
4.2.5 脂肪酸组成及脂肪酸健康指数分析 |
4.2.6 组织学观察 |
4.2.7 甘油三酯含量和抗氧化指标测定 |
4.2.8 基因表达分析 |
4.2.9 数据分析 |
4.3 结果 |
4.3.1 裂殖壶藻渣对多鳞白甲鱼生长性能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
4.3.2 裂殖壶藻渣对多鳞白甲鱼常规成分的影响 |
4.3.3 裂殖壶藻渣对多鳞白甲鱼组织中甘油三酯含量的影响 |
4.3.4 裂殖壶藻渣对多鳞白甲鱼脂肪酸组成影响 |
4.3.5 裂殖壶藻渣对多鳞白甲鱼肌肉脂肪酸健康指数的影响 |
4.3.6 裂殖壶藻渣对多鳞白甲鱼组织结构的影响 |
4.3.7 裂殖壶藻渣对多鳞白甲鱼组织中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3.8 裂殖壶藻渣对多鳞白甲鱼组织中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的影响 |
4.4 讨论 |
4.4.1 裂殖壶藻渣对多鳞白甲鱼的肥满度影响显着 |
4.4.2 裂殖壶藻渣可降低多鳞白甲鱼肌肉中的粗脂肪含量 |
4.4.3 裂殖壶藻渣可显着降低多鳞白甲鱼体内脂肪蓄积 |
4.4.4 裂殖壶藻渣可显着改善多鳞白甲鱼肠道组织结构 |
4.4.5 裂殖壶藻渣可显着影响多鳞白甲鱼脂肪酸组成 |
4.4.6 裂殖壶藻渣可显着提高多鳞白甲鱼的抗氧化能力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综合讨论 |
5.2 总结 |
5.3 创新点 |
5.4 下一步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Caveolin-1参与脂肪酸代谢影响多鳞白甲鱼卵巢发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多鳞白甲鱼及影响其卵巢发育因素的介绍 |
1.1 多鳞白甲鱼研究现状 |
1.1.1 多鳞白甲鱼的名称由来 |
1.1.2 多鳞白甲鱼的地理分布及生态特点 |
1.1.3 多鳞白甲鱼的食性组成 |
1.1.4 多鳞白甲鱼的生存及人工养殖情况 |
1.1.5 多鳞白甲鱼研究面临的问题 |
1.2 脂肪酸研究进展 |
1.3 caveolin-1 研究进展 |
1.3.1 caveolin-1 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
1.3.2 caveolin-1 与脂肪酸 |
1.3.3 caveolin-1 与卵巢发育 |
1.4 目的意义 |
第二章 多鳞白甲鱼亲鱼繁殖期特征及产卵规律研究 |
2.1 引言 |
2.2 样本观测及统计 |
2.2.1 样本观测 |
2.2.2 样本统计 |
2.3 实验结果 |
2.3.1 繁殖期多鳞白甲鱼形态特征 |
2.3.2 繁殖期多鳞白甲鱼卵巢及卵子状态 |
2.3.3 繁殖期多鳞白甲鱼胚胎发育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多鳞白甲鱼卵子与胚胎脂肪酸含量测定及分析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和测量方法 |
3.2.1 试验材料的采集 |
3.2.2 脂肪酸含量测定 |
3.2.3 数据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不同质量鱼卵脂肪酸组成分析 |
3.3.2 卵子、精子、正常胚胎脂肪酸组成分析 |
3.3.3 受精后第三天正常胚胎、死胚脂肪酸组成分析 |
3.3.4 多鳞白甲鱼各样品不同类型脂肪酸占比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3月份与6月份多鳞白甲鱼卵巢组织转录组比较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检测 |
4.2.1 样品的采集 |
4.2.2 检测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3.1 3月份与6月份卵巢组织相关性分析 |
4.3.2 3月份与6月份卵巢组织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
4.3.3 3月份与6月份卵巢组织基因的富集分析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多鳞白甲鱼caveolin-1 序列比对及其不同发育阶段肝脏、精巢、卵巢的表达及定位分析 |
5.1 试验材料与检测方法 |
5.1.1 样品的采集 |
5.1.2 总RNA的提取与cDNA的合成 |
5.1.3 基因qRT-PCR检测 |
5.1.4 进化树分析 |
5.1.5 组织结构观察 |
5.1.6 数据分析 |
5.2 实验结果 |
5.2.1 cDNA序列比对及氨基酸序列比对 |
5.2.2 进化树分析 |
5.2.3 不同发育季节成年多鳞白甲鱼肝脏、精巢、卵巢及三种类型卵子中caveolin-1 的表达水平与定位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秦巴山区野生多鳞白甲鱼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常规营养成分含量测定 |
1.2.2 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及氨基酸营养价值的评估 |
1.2.3 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
1.2.4 硒含量测定 |
1.2.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秦巴山区野生多鳞白甲鱼的常规营养成分 |
2.2 多鳞白甲鱼的氨基酸含量及必需氨基酸的营养评价 |
2.3 秦巴山区野生多鳞白甲鱼的脂肪酸含量 |
2.4 秦巴山区野生多鳞白甲鱼肌肉中硒的含量 |
3 结论与讨论 |
(8)白甲鱼属3个种的形态特征及肌肉营养成分差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样本 |
1.2 外部形态特征测量[7] |
1.3 肌肉生化成分的测定 |
1.4 测量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3种白甲鱼外部形态特征的差异 |
2.2 白甲鱼属3个种生长性能及其差异性分析 |
2.2.1外部形态指标分析 |
2.2.23种白甲鱼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 |
2.3 体质量与体长公式 |
2.4 3种白甲鱼肌肉营养成分差异性分析 |
3 讨论 |
3.13种白甲鱼外部形态性状的差异性 |
3.2 自然捕捞的两种白甲鱼的资源量 |
3.3 3种白甲鱼的肌肉营养成分 |
(9)多鳞白甲鱼后备亲鱼和一龄鱼种蛋白质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鱼类饲料蛋白质 |
1.2.1 鱼类的蛋白质营养 |
1.2.2 饲料蛋白质的影响 |
1.3 鱼类饲料最适蛋白质需要量 |
1.3.1 幼鱼蛋白需求 |
1.3.2 亲鱼蛋白需求 |
1.4 多鳞白甲鱼 |
1.4.1 多鳞白甲鱼生物学特性 |
1.4.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1 目的 |
1.5.2 意义 第二部分 饲料蛋白水平对多鳞白甲鱼后备亲鱼生长、生物学性状、体组成和性腺发育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饲料 |
2.2.2 试验鱼与饲养管理 |
2.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2.2.4 数据处理 |
2.3 结果 |
2.3.1 不同蛋白水平对多鳞白甲鱼后备亲鱼生长与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
2.3.2 不同蛋白水平对多鳞白甲鱼后备亲鱼全鱼、肌肉与性腺组织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
2.3.3 饲料蛋白水平对多鳞白甲鱼后备亲鱼脂肪组织和性腺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2.3.4 多鳞白甲鱼雌性后备亲鱼的性腺组织学观察 |
2.4 讨论 |
2.4.1 不同蛋白水平对多鳞白甲鱼后备亲鱼生长的影响 |
2.4.2 不同蛋白水平对多鳞白甲鱼后备亲鱼雌雄性腺组织学的影响 |
2.4.3 不同蛋白水平对多鳞白甲鱼后备亲鱼雌雄腹腔脂肪指数的影响 |
2.4.4 饲料蛋白水平对多鳞白甲鱼后备亲鱼全鱼、肌肉与性腺组织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
2.4.5 饲料蛋白水平对多鳞白甲鱼后备亲鱼机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2.5 小结 第三部分 饲料蛋白水平对多鳞白甲鱼鱼种生长、饲料利用体成分、肝脏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饲料 |
3.2.2 试验鱼与饲养管理 |
3.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3.2.4 数据处理 |
3.3 结果 |
3.3.1 饲料蛋白水平对多鳞白甲鱼生长与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
3.3.2 蛋白水平对一龄多鳞白甲鱼全鱼、肌肉及肝脏组织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
3.3.3 饲料蛋白水平对多鳞白甲鱼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3.3.4 饲料蛋白水平对多鳞白甲鱼肝脏、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饲料蛋白水平对一龄多鳞白甲鱼生长及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
3.4.2 饲料蛋白水平对一龄多鳞白甲鱼全鱼、肌肉和肝胰脏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
3.4.3 饲料蛋白水平对一龄多鳞白甲鱼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3.4.4 饲料蛋白水平对一龄多鳞白甲鱼肝脏、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3.5 小结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与结论 |
4.1 综合讨论 |
4.2 结论 |
4.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4.4 今后的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
(10)梵净山小口白甲鱼肌肉营养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试验材料 |
1.2试验方法 |
1.3营养品质评价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营养成分分析结果 |
2.2氨基酸组成分析结果 |
3小结 |
四、甲鱼营养成分分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鳖的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研究进展[J]. 刘钟,孙海鑫,闫保国,闫立君,王圆圆,王鑫,邵娟娟. 河北渔业, 2021(12)
- [2]甲鱼肽的抗氧化活性与抗疲劳作用研究[D]. 史晋源. 浙江大学, 2021(01)
- [3]中科5号鲫鱼和彭泽鲫肌肉营养成分比较[D]. 王洋. 南昌大学, 2021
- [4]多鳞白甲鱼脂质营养需求及其日粮油脂源研究[D]. 苟妮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5]裂殖壶藻渣在三种鲤科鱼类饲料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 肖芬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6]Caveolin-1参与脂肪酸代谢影响多鳞白甲鱼卵巢发育[D]. 杨晨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7]秦巴山区野生多鳞白甲鱼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J]. 陈苏维,陈胤元,屈国胜. 生物资源, 2019(02)
- [8]白甲鱼属3个种的形态特征及肌肉营养成分差异性分析[J]. 廖愚,袁宗伟,王培培. 江西农业学报, 2019(02)
- [9]多鳞白甲鱼后备亲鱼和一龄鱼种蛋白质需求研究[D]. 刘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2)
- [10]梵净山小口白甲鱼肌肉营养成分分析[J]. 樊均德,梅杰,许勤智,陈靖,邓霞. 湖北农业科学, 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