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25t行车润滑系统改造(论文文献综述)
谢清[1](2019)在《基于可靠性的机务段中修改造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务段是铁路运输系统的主要行车部门,主要负责铁路机车(俗称“火车头”)的运用、综合整备、整体检修(中修、段修)的行车单位,担当列车的动力牵引任务。而中修作为机车检修周期中最为关键的修程,它的检修质量直接影响机车的运行安全,质量不达标,引发机车故障,发生列车晚点,甚至造成全国铁路网的停运。针对机车故障问题,开展基于可靠性的机务段中修改造方案研究,非常必要。本文以某机务段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基于可靠性的现场布局。首先根据机车中期检修各场地之间的关联,采取经验的工艺流程,设计机车部件工艺流程图;然后考虑中修中各库房场地的设备及面积,机车各部件组装之间的结构关系,确定中修各部件检修分布;最后得出可靠性的现场工艺布局,为后文的中修改造项目检修容量提供依据。(2)基于可靠性的中修改造方案。首先针对机车分解后部件的清洗进行研究,为后期部件的清洁度提供保证;然后考虑到机车故障问题主要集中在电器、制动、燃系等方向,开展基于可靠性的电子电器、制动阀类、燃系、仪表四项检修项目研究,提出更为先进的检修作业方案;最后是机车中修组装后,机车试验台位、场地的选择及改善,提出完善南整备场的整治建设方案。(3)中修改造实施效果。基于可靠性的现场布局,生产场地利用率产生的变化,作业布局合理性的变化;基于可靠性的中修项目改造,促进了机务智能化、信息化的推广,大幅度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检修生产能力,提高了试验检测的准确度,提高了产品维修质量;基于可靠性的南整备场建设,缓解了机务段机车台位的紧张,提升了机车调车、试验的秩序性和稳定性。本文以机务段基于可靠性的中修改造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库房工艺布局设计、5项检修项目改造、整备场建设等工作,有助于机务段实现在3-5年内建成全国一流内电中修机务段的目标,对铁路机务系统中期检修生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安宏斌[2](2019)在《污染地层泥水平衡盾构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中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迅猛,地铁建设更是如火如荼。化工产业一直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化工、造纸、印染、制革、制药、电镀等产业集聚区,多年累积的污染物将会形成该地区特有的受污染地层,通过对百~化区间污染情况进行采样和化验发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主要污染物为:重金属砷(超标3.76倍)、总石油烃类(C6~C9)(超标1.46倍)、氯乙烯(超标2.6倍)、1,2-二氯乙烷(超标34.8倍)、氯仿(超标6.5倍)。在地铁隧道穿越污染地层的过程中,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施工技术措施,将对施工人员、工程质量带来较大的危害。本文以北京地铁7号线08标百子湾站~化工站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和室内试验等方法,开展盾构区间受污染地层条件下的泥水平衡盾构关键施工技术研究,获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及研究结论如下:(1)结合百~化区间地层情况和污染情况,在充分考虑安全因素、环境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基础上对土压平衡盾构和泥水平衡盾构的适应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确定百~化区间选择泥水平衡盾构施工,并对采用的三菱公司泥水平衡盾构的适应性进行了评价。(2)结合百~化区间的工程特点,对泥水平衡盾构施工污染控制措施、小半径曲线盾构始发技术、下穿平房区施工技术和北京地区细颗粒地层泥水分离技术进行了研究。(3)开发了泥水平衡盾构施工实时监控系统,将参数控制范围录入系统,实现了施工参数的实时预警,该系统成功应用于北京地铁7号线08标百~化区间。(4)结合百~化区间污染土壤特点,采用焚烧再利用和气相抽取(SVE)技术对污染土壤进行了处理,研究结果表明:焚烧再利用和气相抽取(SVE)技术均能良好的处理泥水分离后的污染土壤,处理后的土壤满足国家相关规范要求,处理过程中未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
曾凡琮[3](2019)在《四冲程气动发动机工作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如今市面上的新能源汽车种类繁多,但无论是在节能环保方面还是在能量来源方面都有明显的不足。因此,针对节能、环保的绿色汽车动力的研究便应运而生且刻不容缓。课题研究来源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委托的企业重点项目,对四缸四冲程传统汽油机进行改进创新,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四缸四冲程往复活塞式气动发动机。本论文将对四冲程气动发动机(F-s CAE)工作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理论和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F-s CAE的构成和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建立F-s CAE工作过程的数学模型,包括热力学模型和动力学模型。在基本假设的条件下,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构建热力学微分方程组。同时,对F-s CAE各阶段的热力过程进行分析。建立相关的边界条件和约束方程,基于MATLAB/Simulink对其工作过程进行计算求解。(2)基于CFD对F-s CAE多维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建立仿真所需的物理模型,采用动网格技术对活塞往复运动的气缸进行网格划分。基于计算流体模型所需的基本控制方程,建立湍流模型,并对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进行分析。运用Fluent对F-s CAE的工作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得出气缸内气体的压力和温度等状态参数的变化规律。将CFD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相互验证了模型和结果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为后续的理论和试验分析奠定基础。(3)基于工作过程的数学模型,对F-s CAE的工作特性进行仿真分析。分析了相关工作参数和配气参数对F-s CAE工作特性的影响,具体包括发动机转速、充气压力、充气温度、缸壁温度、充气提前角、充气持续角和排气提前角。在理论上得到F-s CAE的P-V示功图、平均有效压力、平均有效扭矩、整机有效功率、单缸压缩空气耗气量以及工作效率等性能指标,研究各参数对性能指标的影响以验证F-s CAE的性能特点。(4)在已研究的F-s CAE工作特性的基础上,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建立F-s CAE的(火用)分析数学模型,对工作过程各阶段的(火用)平衡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工作参数和配气参数下的压缩空气流入气缸的(火用)、吸气阶段流入气缸的(火用)、排气阶段流出气缸的(火用)、活塞功的(火用)、系统向缸壁传热的(火用)、系统内的(火用)增、不可逆引起的(火用)损失以及(火用)效率。(5)对四缸F-s CAE系统进行总体设计,详述其各子系统的结构和原理。在此基础上,基于V型开发模式建立气动发动机电控ECU开发系统,以32位MPC5634单片机为微控制单元,开发快速原型控制器。建立Matlab/Simulink控制系统模型,基于自动代码生成技术将模型转化为可执行的目标代码写入快速原型控制器。同时,通过标定测试系统来完成系统的性能和功能测试。基于所建立的系统测试平台,搭建F-s CAE的试验台架,对台架试验进行研究,探讨F-s CAE的速度特性、动力特性和相关配气参数在不同工况下的变化规律。通过实测发现,F-s CAE在整车上的动力表现达到预期效果,增大充气压力可显着提高实际路况下的动力性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覃金泽[4](2018)在《铜坑矿一号盲提升机减速器的技术改造》文中研究指明GKT3×2.2-20单绳缠绕式提升机进行技术改造后,其传动方式和2JK3/30E缠绕式提升机相同,属于成熟技术的产品,排除了安全隐患,确保设备安全可靠地运行,达到了设备经济运行的目的。
李恒[5](2018)在《Z公司盾构机生产现场改善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从2010年开始,中国城市的地铁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盾构机作为地铁建设最重要的施工装备,也从海外进口引进进入了国产设计制造的时期。面对盾构机市场的激烈竞争,如何从盾构机的生产管理环节入手,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使得盾构机这种非批量的定制设备的生产效率提升,成本降低成为了所有盾构机制造企业面临的问题。本文以Z公司盾构机生产现场的管理改善入手,通过对现有盾构机生产现场的布局不合理、现场生产用物料出入库管理流程繁琐、现场盾构机组装工艺流程不合理、现场各专业间配合工作的闲置时间过长、现场环境混乱等重点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通过使用IE中的布置与路径分析法、管理事务分析法、工艺程序分析法、联合作业分析法以及5S现场管理法等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每个问题的改进措施,通过改进实施前后的数据对比,验证了IE方法对Z公司盾构机生产现场改善的效果,达到了通过IE方法来改善Z公司盾构机生产现场改善的管理目标。通过基于IE方法在Z公司盾构机生产现场改善的应用研究工作,确定了IE方法对Z公司盾构机生产现场管理改进的适应性,使得Z公司盾构机生产现场的管理水平明显提升,生产效率得到显着提高。IE方法在Z公司盾构机生产现场的成功应用也为国内其他的大型定制化装备的生产现场改善提供了参考借鉴。
杨明珠[6](2017)在《液压顶升装置在轧机牌坊吊装中的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液压顶升装置吊装技术作为一种新型超大设备吊装技术现广泛应用于冶金建设行业。轧机作为大型钢厂最核心的设备,对于所生产的产品质量、产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轧机的安装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轧机牌坊吊装具有一定复杂性和危险性的特点和难点。论文在参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液压顶升系统的顶升技术原理、同步控制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与吊装轧机牌坊的工艺原理和进行轧机牌坊吊装施工时的操作要点;结合具体实际工程特点,提出采用液压顶升装置进行吊装施工的施工方法和相关的安全保障措施;通过对临时支撑结构计算、吊装夹具计算、立柱稳定性分析、换辊坑底板混凝土基础冲切承载力校核等,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同时确保施工的效果能够满足设计需求,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液压顶升装置吊装技术的研究从根本上解决了超大设备吊装的难题,该技术具有便于操作、工作平稳、安全性、节约项目施工成本、缩短施工工期等优点,大大弥补了行车吊装起重量不足,无法满足吊装作业的缺点,对今后冶金行业及其他领域超大型设备安装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王璞[7](2017)在《重载铁路轮轨磨耗预测及钢轨型面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重载铁路运输运能大、效率高、运输成本低,是世界铁路货物运输发展的共同趋势。在铁路轮轨系统存在的诸多病害中,车轮与钢轨的磨耗现象一直是最为普遍并且难以解决的问题。轮轨磨耗引起车轮与钢轨型面的改变,进而会导致轮轨接触状态和系统动力性能发生变化,对列车运行稳定性、安全性及系统各部件使用寿命都会产生较大影响。对于重载铁路而言,轮轨磨耗问题尤为突出,养护维修工作巨大,磨耗超过一定限度如果没有及时更换,则可能引起列车脱轨等重大事故。本文针对重载铁路发展过程中凸显出的轮轨磨耗问题,在对既有研究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创建了较完善的轮轨磨耗演化发展的数值仿真预测模型,可对实际运营条件下车轮和钢轨的磨耗分布特征、发展过程、规律进行分析预测。首次对轨道柔性在磨耗计算中的影响进行了探索研究。对关键参数、措施对于轮轨磨耗具体分布发展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钢轨型面优化数学模型方法,并采用此方法对重载铁路R75钢轨型面进行了优化设计,给出了R75钢轨优化型面。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创建了轮轨磨耗演化发展的数值仿真预测模型·针对轮轨磨耗问题目前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重载铁路轮轨磨耗演化过程的数值模拟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并建立了整套的轮轨磨耗演化发展预测模型。模型由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计算、轮轨滚动接触分析、材料摩擦损失模型、复杂运营条件的模拟策略、型面更新自适应步长方法等内容组成。基于Archard材料磨损理论模型,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仿真和轮轨局部接触分析基础上进行轮轨接触斑磨耗深度分布计算;通过多工况仿真并引入无量纲的权重因子来实现对实际铁路复杂运营条件的合理模拟;采用了一种自适应步长算法进行轮轨型面的更新,可有效减少误差累积、改善数值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开展数值试验对轮轨接触斑网格密度对于粘着区滑动区分布、蠕滑力分布、轮轨磨耗深度分布、轮轨磨耗速率指标等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对磨耗模型中合理的接触斑网格密度取值进行了探讨。(2)针对既有研究空白,首次对软道柔性对于轮软磨耗计算的影响进行了探索研究·既有磨耗数值仿真研究中均未考虑轨道柔性的影响,针对此研究空白,本文对柔性轨道对轮轨磨耗的影响进行了探索研究。首先,基于Pearce-Sherratt摩擦功磨耗理论建立了一种简化的轮轨磨耗计算模型,以提高磨耗计算速度。通过与所建立的精确磨耗模型对比,对简化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然后基于有限单元浮动坐标方法(FE/FFR)建立柔性轨道模型,通过缩减模态技术减少钢轨振动变形模态坐标数目、消除高频模态以减小计算代价。然后通过合理的轮轨接触算法和钢轨几何型面更新策略实现车辆系统与柔性轨道系统的动力学耦合。最后基于所建模型通过数值试验明确了理想轨道条件下和不平顺轨道条件下柔性轨道对于轮轨磨耗发展的影响特性。(3)系统研究掌握了实际运营条件下重载铁路车轮及钢轨磨耗演化发展规律。通过系统的仿真分析,掌握了重载铁路直线地段和曲线地段钢轨的磨耗分布特征和发展规律、以及车辆通过曲线条件下不同位置车轮的磨耗分布发展特性,同时也验证了所建立的磨耗预测模型的合理性。并对大秦铁路实际线路运营条件下重载车辆各车轮的实际磨耗发展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预测。(4)率先对关键材料、结构参数及措施对于轮轨磨耗分布发展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为线路设计、运营、养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设计开展了系统的数值试验,对轮轨材料硬度、钢轨轨底坡、货车轴重、运行速度等主要的材料结构参数及钢轨润滑等减磨措施对于轮轨磨耗水平以及具体分布发展状况的影响规律、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系列的建议和原则。为线路设计、运营管理及养护维修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5)提出了一种新的钢轨型面优化模型方法,并给出了重载铁路R75钢轨优化型面,可有效改善轮轨动力相互作用,减缓磨耗发展。对重载铁路钢轨型面的优化设计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钢轨型面优化数学模型方法。将钢轨型面参数化处理,表示为一系列离散点坐标变化量的广义函数。然后以所有可能轮轨接触情形下接触点附近轮轨型面共形度最高为原则设计优化目标函数。在目标函数构造过程中,编制了轮轨接触几何算法以实现轮轨接触点位置的快速探测。为了满足一些基本限制,施加了一系列线性/非线性约束条件。这样,将钢轨型面优化问题创新性地抽象为一个典型的单目标多变量多约束非线性数学优化问题。采用序列二次规划算法(SQP)结合拉格朗日方程、拟牛顿方法实现对此优化模型的快速准确求解。基于所建立的优化模型,对我国重载铁路R75钢轨型面进行优化设计以更好地匹配LM型车轮型面,并提出了 R75优化型面。分别从型面几何特征、轮轨接触几何关系、车辆-轨道系统动力学性能并最终从轮轨磨耗发展方面对优化型面和原始型面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型面可有效改善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及动态相互作用,有效减缓轮轨磨耗的发展,可考虑作为我国重载铁路钢轨设计的一个较好的选择。
王强,马征[8](2012)在《抬吊在钢包回转台整体更换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钢包回转台一般都位于炼钢厂钢水接收跨和浇铸跨之间行车的轨道梁正下方,通过专用吊具(平衡梁)的制作和合适吊点的选取,选择由钢水接收跨和浇铸跨的两台行车进行同步抬吊的吊装方案,很好地解决了钢包回转台整体更换中吊装的难题。为了确保整个吊装过程的安全顺行,文中对在吊装前应该做好的有关准备工作以及在吊装中的有关注意事项进行了介绍。
刘英春[9](2006)在《企业R&D与市场需求链接管理 ——长铃集团经验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技术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正受到广泛关注,成功的技术创新带给企业的不仅是高额利润,还有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失败的技术创新使企业损失的不仅仅是资源,更重要的是发展机会。所以技术创新的成功率对企业至关重要,它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企业技术创新是多主体参与、多环节链接、复杂的系统工程。链接管理贯穿于整个创新过程,包括企业发展战略与技术战略的链接、基础研究与产品开发的链接、R&D与制造的链接、R&D与营销的链接、营销与制造的链接等。其中,R&D与市场需求的链接管理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环节。本文利用市场导向的企业R&D与市场需求的链接管理理论和R&D—营销界面管理理论,对长铃集团的R&D与市场需求的链接管理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经验进行了总结,进而指出市场导向的企业R&D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即企业的R&D来源于市场需求,其R&D成果最终要成功商业转化,满足市场需求;有效的R&D—营销界面管理是企业R&D与市场需求链接的重要保证。最后针对长铃集团在R&D与市场需求的链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在组织结构、企业文化、有效激励、具体操作方法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以提高长铃集团的R&D与市场需求链接管理效率,进而提高长铃集团技术创新的成功率。
吴先文[10](2006)在《120MN水压机技术改造研究》文中指出由捷克进口的120MN自由锻造水压机,是某国有大型企业的关键设备。由于受当时设计手段和制造能力的限制,该设备存在结构陈旧、故障率高、中小修周期短、生产率低等不足之处,对企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为此,需要对水压机进行技术改造,以延长零部件使用寿命,提高设备精度、效率和可靠性。 本论文研究了水压机本体结构的设计特点和改造方案,应用有限元法对活动横梁组件结构进行了强度和刚度分析。根据锻造水压机的发展趋势,将本体主要零部件修复工艺和技术改造相结合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及特点如下:1.研究了水压机的构造、原理和特点,分析了水压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水压机技术改造的主要方法,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2.重点研究了常用优化设计方法在新的活动横梁中的应用,对活动横梁的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保证设计方案达到最佳;3.建立了活动横梁的有限元力学模型,对该结构进行了三维有限元强度分析,得到了该构件的应力分布状况等重要结果;4.研究了水压机的修理工艺方案,提出了大型锻造水压机正确的拆卸和安装工艺规程。 该水压机技术改造针对性强,技术先进,周期短,成本低,效益好。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设计新型水压机及改造老式水压机提供了技术上的借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125t行车润滑系统改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25t行车润滑系统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可靠性的机务段中修改造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机务段机车检修发展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可靠性的现场布局检修方案 |
2.1 可靠性维修理论 |
2.1.1 可靠性及评价指标 |
2.2 中期检修现场布局方案实施 |
2.2.1 中修库检修工艺流程 |
2.2.2 轮对库检修工艺流程 |
2.2.3 柴总库柴油机的检修工艺流程 |
2.2.4 电机库的检修工艺流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可靠性的中修改造方案 |
3.1 大部件清洗工艺改造方案 |
3.1.1 建设规模、标准及工艺流程 |
3.1.2 主要建设内容及功能特点 |
3.2 电子电器检修作业线改造方案 |
3.2.1 建设规模、标准及工艺流程 |
3.2.2 主要建设内容及具备的功能 |
3.3 制动阀类检修作业线改造方案 |
3.3.1 建设规模、标准及工艺流程 |
3.3.2 主要建设内容 |
3.4 燃系检修作业线改造方案 |
3.4.1 建设规模、标准及工艺流程 |
3.4.2 主要建设内容 |
3.5 仪表检修作业线改造方案 |
3.5.1 建设规模、标准及工艺流程 |
3.5.2 主要建设内容 |
3.5.3 标准试验间建设及具备的功能 |
3.6 南整备场整治建设方案 |
3.6.1 整备股道建设计划 |
3.6.2 完善内燃机车整备作业条件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修改造实施效果 |
4.1 检修工艺布局实施效果 |
4.2 改造方案实施新增经济效益 |
4.2.1 各项改造项目实施后的变化 |
4.2.2 改造方案实施新增经济效益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污染地层泥水平衡盾构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盾构隧道关键施工技术研究现状 |
1.2.2 盾构隧道下穿既有建(构)筑物研究现状 |
1.2.3 盾构隧道监控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依托工程地质特征分析 |
2.1 工程概况 |
2.1.1 工程简介 |
2.1.2 工程地质情况 |
2.2 污染土分析 |
2.2.1 土地基本情况 |
2.2.2 污染土采样 |
2.2.3 污染物分析 |
2.3 地下水污染分析 |
2.4 污染物对施工的影响 |
2.4.1 污染物的危害 |
2.4.2 现场施工遇到的污染情况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污染地层盾构选型技术研究 |
3.1 盾构选型的原则、依据 |
3.1.1 盾构选型的原则 |
3.1.2 盾构选型的依据 |
3.2 盾构类型与地层关系 |
3.2.1 土压平衡盾构与地层关系 |
3.2.2 泥水平衡盾构与地层关系 |
3.2.3 土压平衡盾构与泥水平衡盾构对比 |
3.3 百~化区间盾构选型 |
3.3.1 地层因素 |
3.3.2 安全因素 |
3.3.3 环境因素 |
3.3.4 污染土层适应性 |
3.3.5 经济因素 |
3.3.6 选型确定 |
3.4 泥水平衡盾构适用性评价 |
3.4.1 泥水平衡盾构设备基本情况 |
3.4.2 适应性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污染地层泥水平衡盾构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
4.1 泥水平衡盾构施工污染控制措施 |
4.1.1 设备改造 |
4.1.2 施工措施 |
4.1.3 实施效果 |
4.2 泥水平衡盾构小半径曲线始发技术 |
4.2.1 端头加固理论模型研究 |
4.2.2 端头加固 |
4.2.3 始发方向确定 |
4.2.4 盾构始发施工参数控制 |
4.2.5 反力架设计与安装 |
4.3 泥水平衡盾构下穿平房区施工技术 |
4.3.1 平房区工程概况 |
4.3.2 穿越平房区措施 |
4.3.3 监测方案 |
4.3.4 穿越过程及效果评价 |
4.4 超细颗粒分离技术 |
4.4.1 泥水分离系统 |
4.4.2 泥水系统设计 |
4.4.3 压滤系统 |
4.4.4 泥水分离效果 |
4.5 泥水处理系统冬季施工措施 |
4.5.1 泥浆池防结冰措施 |
4.5.2 泥水分析设备及管路保温措施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泥水平衡盾构施工实时管理系统开发 |
5.1 系统需求分析 |
5.1.1 系统数据需求分析 |
5.1.2 业务需求的分析 |
5.2 系统研发的基础 |
5.3 系统基本结构与功能 |
5.3.1 系统登录 |
5.3.2 工程简介 |
5.3.3 工程进度 |
5.3.4 沉降点 |
5.3.5 刀盘参数 |
5.3.6 油脂参数 |
5.3.7 泥水系统 |
5.3.8 数据分析 |
5.3.9 材料消耗 |
5.3.10 时间统计 |
5.3.11 报表输出 |
5.3.12 系统用户管理设置 |
5.3.13 上传下载沉降数据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污染土处理技术研究 |
6.1 污染土焚烧再利用 |
6.1.1 污染土存储 |
6.1.2 污染土壤试烧 |
6.1.3 污染土焚烧再利用工艺 |
6.1.4 处置过程中环境监测 |
6.2 污染土气相抽取(SVE)处理 |
6.2.1 土壤气象抽取技术(SVE) |
6.2.2 污染土存储 |
6.2.3 气相抽取(SVE)设备 |
6.2.4 气相抽取(SVE)处理过程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成果及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论文的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四冲程气动发动机工作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CAC的可行性评估 |
1.3 气动发动机研究现状综述 |
1.3.1 气动发动机在车辆上的应用 |
1.3.2 油气混合动力发动机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
1.3.3 国内外气动发动机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
1.4 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
1.4.1 课题来源 |
1.4.2 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F-s CAE工作特性的理论建模 |
2.1 F-s CAE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
2.1.1 F-s CAE系统的构成 |
2.1.2 F-s CAE的工作原理 |
2.2 F-s CAE的热力过程模型研究 |
2.2.1 模型假设 |
2.2.2 基本微分方程 |
2.2.3 F-s CAE各阶段的热力过程分析 |
2.2.4 边界条件的确定 |
2.3 F-s CAE的动力学模型 |
2.3.1 指示扭矩 |
2.3.2 活塞环摩擦扭矩 |
2.4 关键性能参数 |
2.5 F-s CAE工作特性仿真模型的解法 |
2.5.1 建模过程 |
2.5.2 模型计算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CFD的模拟验证及工作特性仿真分析 |
3.1 基于CFD的模型和控制方程的建立 |
3.1.1 物理模型 |
3.1.2 控制方程和湍流数值模拟 |
3.1.3 动网格技术 |
3.2 计算网格和边界条件 |
3.2.1 计算网格 |
3.2.2 边界条件 |
3.3 气缸内流场的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
3.3.1 压力分布 |
3.3.2 温度分布 |
3.4 F-s CAE气体状态参数的变化 |
3.4.1 气缸内气体压力的变化 |
3.4.2 气缸内气体温度的变化 |
3.4.3 气缸内气体质量的变化 |
3.4.4 单缸输出扭矩的变化 |
3.5 理论模型与CFD模型计算数值对比 |
3.6 F-s CAE工作参数的仿真分析 |
3.6.1 发动机转速对F-s CAE工作特性的影响 |
3.6.2 充气压力对F-s CAE工作特性的影响 |
3.6.3 充气温度对F-s CAE工作特性的影响 |
3.6.4 缸壁温度对F-s CAE工作特性的影响 |
3.7 F-s CAE配气参数的仿真分析 |
3.7.1 充气提前角对F-s CAE工作特性的影响 |
3.7.2 充气持续角对F-s CAE工作特性的影响 |
3.7.3 排气提前角对F-s CAE工作特性的影响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F-s CAE的(火用)分析研究 |
4.1 (火用)分析理论 |
4.1.1 (火用) |
4.1.2 能量分析法与(火用)分析法 |
4.1.3 稳定流动系统的(火用)分析 |
4.2 F-s CAE工作过程(火用)分析模型 |
4.2.1 系统的(火用)平衡方程式 |
4.2.2 F-s CAE工作过程各阶段的(火用)平衡方程式 |
4.3 (火用)效率 |
4.4 F-s CAE工作过程的(火用)分析 |
4.4.1 发动机转速对(火用)变化的影响 |
4.4.2 充气压力对(火用)变化的影响 |
4.4.3 环境温度对(火用)变化的影响 |
4.4.4 充气提前角对(火用)变化的影响 |
4.4.5 充气持续角对(火用)变化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F-s CAE系统的设计实现与试验研究 |
5.1 F-s CAE系统的总体设计 |
5.1.1 四缸F-s CAE |
5.1.2 供气系统主要部件选型 |
5.2 F-s CAE ECU电控系统的开发 |
5.2.1 控制器快速原型概述 |
5.2.2 F-s CAE电控喷气系统控制原理 |
5.2.3 系统的硬件结构 |
5.2.4 Simulink模型建立和自动代码生成 |
5.2.5 标定测试系统 |
5.2.6 试验台架 |
5.3 F-s CAE台架试验研究 |
5.3.1 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对比 |
5.3.2 试验方案 |
5.3.3 F-s CAE的速度特性试验分析 |
5.3.4 F-s CAE的动力特性试验分析 |
5.3.5 充气提前角的试验分析 |
5.3.6 充气持续角的试验分析 |
5.4 整车试验 |
5.4.1 装载F-s CAE的整车试验 |
5.4.2 装载不同类型气动发动机的整车试验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与课题相关的结题证明 |
(4)铜坑矿一号盲提升机减速器的技术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 铜坑矿一号盲GKT3×2.2-20提升机的现状 |
2 技术改造的目的 |
3 技术改造方案 |
3.1 设备选型 |
3.2 更新部件包括 |
4 技术改造成本 |
5 技术改造安全施工方案 |
6 技术改造后的效果 |
(5)Z公司盾构机生产现场改善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5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2章 Z公司的盾构机生产现场的现状与问题 |
2.1 Z公司的背景情况 |
2.2 生产场地情况 |
2.3 生产人员情况 |
2.4 生产物资情况 |
2.5 Z公司盾构机生产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
2.5.1 现场场地布置不合理 |
2.5.2 现场物料出入库管理流程繁琐 |
2.5.3 现场盾构机组装工艺流程不合理 |
2.5.4 现场各专业间配合工作中闲置时间过长 |
2.5.5 现场环境混乱 |
第3章 Z公司盾构机生产现场管理的分析与优化 |
3.1 组装车间现场布置与路径的分析和优化 |
3.1.1 布置与路径分析法 |
3.1.2 车间现场现有布置与路径的调查 |
3.1.3 车间现场现有布置与路径的统计分析 |
3.1.4 车间现场现有布置与路径的问题分析 |
3.1.5 车间现场现有布置与路径的优化 |
3.2 物料出入库管理流程分析与优化 |
3.2.1 管理事务分析法 |
3.2.2 物料出入库现有事务流程的调查 |
3.2.3 物料出入库现有事务流程的统计分析 |
3.2.4 物料出入库现有事务流程的问题分析 |
3.2.5 物料出入库现有事务流程的优化 |
3.3 盾构机现场组装工艺程序分析与优化 |
3.3.1 工艺程序分析法 |
3.3.2 盾构机组装工艺程序的调查 |
3.3.3 盾构机组装工艺程序的统计分析 |
3.3.4 盾构机组装工艺程序的问题分析 |
3.3.5 盾构机组装工艺程序的优化 |
3.4 现场各专业工作配合的分析与优化 |
3.4.1 联合作业分析法 |
3.4.2 现场各专业间工序配合情况的调查 |
3.4.3 现场各专业间工序配合情况的统计分析 |
3.4.4 现场各工序的专业间配合情况的问题分析 |
3.4.5 现场各专业间工序配合的优化 |
3.5 5S现场管理的分析与优化 |
3.5.1 5S现场管理情况的调查 |
3.5.2 5S现场管理的优化措施 |
第4章 Z公司盾构机生产现场优化实施效果分析 |
4.1 盾构机生产现场的搬运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大幅减少 |
4.2 物料管理流程简化提高了出入库效率 |
4.3 盾构机现场组装效率大幅提高 |
4.4 各专业班组人员的利用率有效提高 |
4.5 生产现场管理更加整洁有序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液压顶升装置在轧机牌坊吊装中的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液压顶升装置的优点及用途 |
1.2.1 液压顶升装置优点 |
1.2.2 产品用途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液压顶升装置工作原理 |
2.1 工艺原理 |
2.1.1 液压同步顶升技术原理 |
2.1.2 千斤顶同步液压技术简介 |
2.1.3 计算机控制系统简介 |
2.1.4 全自动液压顶升装置吊装轧机牌坊工艺原理 |
2.2 液压顶升装置吊装轧机牌坊操作要点 |
3 液压顶升装置的施工方法 |
3.1 工程背景 |
3.1.1 工程概况 |
3.1.2 工程特点 |
3.2 施工安排 |
3.2.1 施工策划 |
3.2.2 施工技术准备 |
3.2.3 施工机械安排 |
3.3 主要施工方法 |
3.3.1 轧机牌坊运输卸车 |
3.3.2 轧机牌坊的吊装 |
3.4 安全措施 |
4 液压顶升装置的计算分析 |
4.1 有限元分析概述 |
4.2 支撑结构计算 |
4.2.1 模型图 |
4.2.2 模型加载 |
4.2.3 计算结果 |
4.3 吊装夹具计算书 |
4.3.1 夹具摩擦力计算及螺栓强度计算 |
4.3.2 后夹板强度计算 |
4.3.3 前夹板强度计算 |
4.3.4 牌坊前端吊装销轴强度计算 |
4.4 立柱稳定性分析 |
4.4.1 模型图 |
4.4.2 模型加载 |
4.4.3 计算结果 |
4.5 换辊坑底板砼基础冲切承载力校核 |
4.5.1 依据规范 |
4.5.2 计算参数 |
4.5.3 计算过程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重载铁路轮轨磨耗预测及钢轨型面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重载铁路发展概况 |
1.2.1. 国外重载铁路 |
1.2.2. 我国重载铁路 |
1.3. 轮轨磨耗研究现状 |
1.3.1. 轮轨磨耗机理 |
1.3.2. 轮轨磨耗演变的数值模拟 |
1.3.3. 轮轨磨耗现场测量和实验室研究 |
1.3.4. 轮轨磨耗减缓措施研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轮轨磨耗演化发展的数值模拟 |
2.1. 材料磨耗理论模型 |
2.1.1. 摩擦功磨耗理论模型 |
2.1.2. Archard材料磨损理论模型 |
2.2.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及轮轨接触模型 |
2.2.1. 车辆动力学模型 |
2.2.2. 轮轨接触模型 |
2.3. 轮轨接触斑磨耗分布计算模型 |
2.4. 重载铁路复杂运营条件的模拟 |
2.4.1. 针对车轮磨耗的复杂线路条件的模拟 |
2.4.2. 针对钢轨磨耗的复杂行车条件的模拟 |
2.5. 轮轨磨耗演化的型面更新策略 |
2.5.1. 车轮磨耗演化的型面更新策略 |
2.5.2. 钢轨磨耗演化的型面更新策略 |
2.6. 轮轨接触斑合理网格密度的探讨 |
2.7. 轨道柔性在轮轨磨耗计算中的影响研究 |
2.7.1. 轮轨磨耗简化计算模型 |
2.7.2. 不同磨耗计算模型的对比 |
2.7.3. 基于有限单元浮动坐标方法( FE/FFR)的柔性轨道建模 |
2.7.4. 考虑轨道柔性的轮轨接触算法及钢轨几何型面更新策略 |
2.7.5. 轨道柔性对轮轨磨耗的影响规律分析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重载铁路轮轨磨耗演化发展规律分析及预测 |
3.1. 重载铁路典型地段钢轨磨耗发展规律分析 |
3.2. 重载车辆车轮磨耗发展规律分析 |
3.3. 大秦铁路实际线路条件下重载车辆车轮的磨耗发展预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轮轨磨耗关键影响因素、规律及减磨措施研究 |
4.1. 轮轨材料的合理硬度研究 |
4.2. 钢轨轨底坡对轮轨磨耗分布发展的影响及轨底坡取值的探讨 |
4.2.1. 直线地段 |
4.2.2. 曲线地段 |
4.3. 货车轴重对轮轨磨耗分布发展的影响分析 |
4.3.1. 直线地段 |
4.3.2. 曲线地段 |
4.4. 重载列车运行速度对轮轨磨耗分布发展的影响分析 |
4.4.1. 直线地段 |
4.4.2. 曲线地段 |
4.5. 轮轨润滑减磨效果分析及摩擦控制方法研究 |
4.5.1. 直线轨道 |
4.5.2. 曲线轨道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SQP算法的重载铁路钢轨型面优化研究 |
5.1. 轮轨接触几何模型及求解算法 |
5.1.1. 轮轨接触几何模型 |
5.1.2. 接触点的探测算法 |
5.2. 钢轨型面优化数学模型 |
5.2.1. 方法描述 |
5.2.2. 优化模型 |
5.3. 优化模型的求解 |
5.4. 重载铁路R75钢轨型面的优化设计 |
5.4.1. 优化结果 |
5.4.2. 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对比分析 |
5.4.3. 动力学性能对比分析 |
5.4.4. 轮轨磨耗分布发展的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抬吊在钢包回转台整体更换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设备安装更换的特点 |
3 吊装方案的选取 |
4 平衡梁的制作、吊点的选取 |
4.1 两台行车的主要参数 |
4.2 平衡梁的制作 |
4.3 吊点的选取 |
5 吊 装 |
5.1 吊装前的准备工作 |
5.2 吊 装 |
5.3 吊装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6 结 语 |
(9)企业R&D与市场需求链接管理 ——长铃集团经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和链接管理 |
§2-1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及模型 |
2-1-1 技术创新过程的概念 |
2-1-2 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
§2-2 链接管理的内涵和重要性 |
2-2-1 链接管理的内涵 |
2-2-2 链接管理的重要性 |
§2-3 R&D 与市场需求链接的模式 |
§2-4 R&D 与营销链接的管理层次 |
第三章 企业 R& D 与市场需求的链接及 R& D—营销界面管理 |
§3-1 市场导向的R&D |
3-1-1 技术创新构思的来源 |
3-1-2 市场需求确定R&D |
§3-2 新产品的商业转化 |
3-2-1 营销目标 |
3-2-2 营销环境分析 |
3-2-3 确定目标市场 |
3-2-4 市场定位 |
3-2-5 新产品上市的其他支持因素 |
§3-3 R&D—营销界面管理 |
3-3-1 R&D—营销界面管理 |
3-3-2 R&D—营销冲突管理 |
第四章 长铃集团 R& D 与市场需求链接管理的经验分析 |
§4-1 中国摩托车工业特点 |
§4-2 摩托车市场需求与技术发展趋势 |
§4-3 长铃集团的发展 |
4-3-1 长铃集团发展回顾 |
4-3-2 长铃集团组织结构图 |
4-3-3 长铃集团产业概况和经营状况分析 |
4-3-4 长铃集团技术创新分析 |
§4-4 长铃集团产品创新管理流程 |
4-4-1 长铃集团产品创新管理流程 |
4-4-2 长铃集团产品创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4-5 市场需求与营销链接的经验分析 |
4-5-1 市场需求分析 |
4-5-2 技术创新成果的商业转化 |
4-5-3 市场风险控制 |
§4-6 营销与R& D 链接管理的经验分析 |
4-6-1 长铃集团R&D 效益分析 |
4-6-2 长铃集团R&D—营销界面分析 |
第五章 长铃集团技术创新链接管理的改进思路 |
§5-1 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和采用矩阵式组织结构 |
5-1-1 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 |
5-1-2 选择矩阵式组织结构 |
§5-2 R&D 与营销利益协调 |
5-2-1 有效激励 |
5-2-2 双梯阶升迁 |
5-2-3 建立R&D—营销专业搭接 |
§5-3 文化建设 |
5-3-1 建立协同共享的企业文化 |
5-3-2 团队协作的文化 |
5-3-3 创新的企业文化 |
§5-4 多因素评价模型和QFD 方法的应用 |
5-4-1 多因素评价模型 |
5-4-2 QFD方法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120MN水压机技术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锻造液压机的发展概况 |
1.2 国内外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与方法 |
第2章 液压机的工作原理及基本构成 |
2.1 液压机的工作原理 |
2.2 锻造液压机本体结构 |
2.2.1 本体结构基本形式 |
2.2.2 本体典型结构 |
2.3 锻造液压机的液压传动系统 |
2.3.1 泵—蓄势器传动系统特点 |
2.3.2 泵直接传动系统的特点 |
2.4 锻造液压机的发展趋势 |
2.4.1 主机结构 |
2.4.2 传动方式及控制系统 |
第3章 120MN水压机结构及工作过程 |
3.1 120MN锻造水压机的技术规格 |
3.2 水压机的组成及结构特点 |
3.2.1 水压机的组成 |
3.2.2 水压机的本体结构 |
3.3 水压机工作过程 |
第4章 120MN水压机的技术改造方案 |
4.1 水压机技改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 水压机技术改造的主要内容 |
4.2.1 活动横梁 |
4.2.2 上横梁 |
4.2.3 移动工作台 |
4.2.4 主缸导杆 |
4.2.5 主工作缸柱塞 |
第5章 活动横梁结构设计及有限元强度分析 |
5.1 活动横梁结构分析设计 |
5.2 活动横梁强度计算 |
5.3 有限元分析法 |
5.3.1 有限元分析法的基本概念 |
5.3.2 有限元分析法及单元网格的自动划分 |
5.3.3 有限元分析法的前置处理 |
5.3.4 有限元分析的后置处理 |
5.3.5 有限元分析优化设计法 |
5.4 活动横梁结构优化设计 |
5.4.1 设计变量 |
5.4.2 目标函数 |
5.4.3 约束条件 |
5.5 活动横梁有限元强度分析 |
5.5.1 活动横梁结构特点及载荷特点 |
5.5.2 有限元力学模型 |
5.5.3 结论 |
第6章 120MN水压机的修理工艺 |
6.1 拆卸工艺 |
6.2 修理改造及更换 |
6.2.1 现场加工修理 |
6.2.2 滑板润滑系统的改造 |
6.2.3 修理及更换 |
6.3 装配工艺过程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四、125t行车润滑系统改造(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可靠性的机务段中修改造方案研究[D]. 谢清. 湖南大学, 2019(08)
- [2]污染地层泥水平衡盾构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 安宏斌.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 [3]四冲程气动发动机工作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D]. 曾凡琮.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4]铜坑矿一号盲提升机减速器的技术改造[J]. 覃金泽. 低碳世界, 2018(07)
- [5]Z公司盾构机生产现场改善的应用研究[D]. 李恒.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4)
- [6]液压顶升装置在轧机牌坊吊装中的应用技术研究[D]. 杨明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2)
- [7]重载铁路轮轨磨耗预测及钢轨型面优化研究[D]. 王璞.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7)
- [8]抬吊在钢包回转台整体更换中的应用[J]. 王强,马征. 机械工程师, 2012(03)
- [9]企业R&D与市场需求链接管理 ——长铃集团经验分析[D]. 刘英春. 河北工业大学, 2006(06)
- [10]120MN水压机技术改造研究[D]. 吴先文. 西南交通大学, 2006(04)